高校学报档案管理

2024-10-25

高校学报档案管理(精选12篇)

高校学报档案管理 篇1

高校学报是反映一所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成果的园地, 是促进教师科研水平提升的平台, 也是评估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 一些地方院校学报和无固定资金来源的学报的生存发展面临诸多困境, 如缺乏重量级稿件、低水平重复、稿源不充足、内稿录用比例大、出版周期长等, 刊物声誉不升反降。网络时代的到来, 对传统的学报管理模式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要想在网络时代求生存, 高校学报迫切需要快速提升自身办刊的信息化水平, 提高稿件处理的速度, 方便作者、编辑、审稿专家之间的及时交流, 实现刊物在线编辑、排版、制版, 无纸化办公, 刊物网络出版等办刊能力, 通过信息化摆脱目前的发展困境。

一传统学报管理模式的弊端

第一, 学报的地位不高。很多地方院校的学报没有国内统一刊号, 属于内部刊物, 编辑部没有独立建制, 普遍存在学报主编和编辑部主任由非专职人员兼任的现象, 编辑部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编辑人员的职称处于学校辅系列, 待遇偏低。学报在夹缝中求生存。

第二, 学报办刊停留在传统的经验管理为主, 没有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或信息化建设水平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层面, 如作者只能通过电子邮件投稿, 编辑部登记稿件、送审、返修过程基本上是人工操作。有相对固定的审稿专家群 (库) , 但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实现对稿件和审稿专家群 (库) 的动态管理。

第三, 学报没有独立的网站、网页, 未能实现纸质信息数字化, 缺乏完善的稿件网络处理系统, 导致出版周期长、出版信息不及时。或虽有独立的网站网页, 但更新不及时、维护不到位, 学报网络运行处于较低水平。

二高校学报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 学报的信息化意识亟待加强。某些学报对信息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 重视程度不够, 认为进行信息化建设投资太大, 短期内看不到效益, 不愿意投资;对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不理解, 认为有几台电脑可以打字、上网就是实现了信息化。

第二, 人才短缺。以内蒙古高校学报为例, 据2012年统计数据:内蒙古高校学报均刊拥有的编辑人数为2.76, 低于全国高校科技期刊的均刊编辑人数。45岁以上的编辑全区比例为88.2%, 远高于全国科技期刊该年龄段的比例43%。编辑人员中正高职称为0.323, 素质相对不高, 远低于全国科技期刊编辑人员正高职称分布平均水平。此外, 编辑人员外出学习或进修的机会少, 其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导致有些院校即使进行了学报信息化的探索, 也常常因为人员的素质不够, 难以解决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导致信息化建设之路被搁置、废弃或进展缓慢。

第三, 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和办刊经费。学校对学报的支持力度不够, 缺乏激励机制;经费紧张, 给审稿专家的劳务费用多年偏低。编辑部办公条件差, 设施落后;学报市场化运作能力低, 技术手段更新缓慢, 导致学报与核心期刊、高水平刊物的差距越来越远。

三学报信息化建设路径

第一, 投稿方式的现代化。 (1) 通过电子邮箱、QQ、微信等形式, 作者只需几秒钟就可以把稿件投递到编辑手中。 (2) 利用高校学报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通过网络接收投稿。

第二, 稿件处理的现代化。基于学报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 实现作者、编辑、审稿专家之间及时的信息沟通和反馈, 使编辑分配稿件、专家审阅稿件、作者问题咨询等流程均能在系统中完成。

第三, 学报办刊网络化。高校学报可通过加入国内外期刊文献数据库, 如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期刊、《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 (CAJ-CD) 数据检索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 方便读者快速地检索到学报发表的论文并下载全文数据。条件成熟后, 可创建电子学报, 使出版打破时间与地域限制, 出版与发行同步, 真正实现学报信息量的无限性及出版内容与发行范围的全面性、交互性, 从而增加高校学报信息的国际化交流。

四高校学报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学报信息化路径看似简单, 实际上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 如基本设施的配备、信息系统的维护、编辑人员水平的提升、政策的支持等, 现就加强高校学报信息化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 更新观念, 高度重视学报的信息化建设。要把信息化管理提高到摆脱困境、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有条件的学报要把自己的网络平台当作阵地, 树立良好的网络形象;条件稍差的学报也要积极努力, 采取行动, 从投稿、编辑到电子学报逐步推进学报的信息化建设。

第二, 利用网络时代的特点争取政策扶持。在网络日益发展和普及的今天, 大部分学报都加入了网上数据库, 文献检索时被引频次等关键指标成为判断文献质量的重要因素, 高质量论文的影响力、传播速度和广度将越来越不受地域及载体的限制。所以, 学报应多争取政策支持, 对本校学报的优秀稿件给予职称评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先使本校教师的优秀稿件选择投向本校学报, 依靠优秀稿件的影响力提升学报的质量。

第三, 积极争取资金支持。足够的资金投入是学报信息化建设得以开展并顺利发展的基础, 学报编辑部应积极争取学校的资金支持, 使学报信息化建设融入学校信息化、数字化建设的“总盘子”, 并大力发掘自身潜力, 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科学地制订远期规划和近期目标, 分步实施, 逐步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第四, 优化学报信息化管理系统。学报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否健全, 其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如何, 决定着学报信息化管理的成败。学报编辑人员需要摒弃传统的管理方式, 尽快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实现网络接收稿件及对稿件的审、编、校、出版等, 做好调研, 选择技术先进, 实用性强, 具备人机结合的系统性和系统管理、维护的方便性的学报信息管理系统。

第五, 抓好信息网络建设和编辑队伍的建设。学报编辑人员要自觉学习网络技术, 做好日常更新和维护。同时, 通过各种方式的培训, 提高编辑人员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努力提高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 打造一支责任心强、技术过硬、适应信息化管理需要的编辑队伍。要利用好网络这个媒体, 使学报依托网络高效运行。

第六, 注重学报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学报编辑部是学报信息化建设的主体, 应充分认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加大宣传力度, 从而创出品牌, 引起学校领导及管理部门对学报信息化管理的重视, 争取更多的支持。面对“无纸化”编辑、校对和网络出版的发展形势, 学报的管理者应该有超前的预见性与决策的长远性, 加快学报信息化建设的速度。

总之, 高校学报作为创新知识和信息的载体, 应当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 不断提高编辑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加强学报信息化管理, 逐步缩小与核心期刊、高水平刊物的差距, 早日走出发展困境。

参考文献

[1]刘会强.学报信息化建设路径选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1) :85~86

[2]韩玲.内蒙古高校学报现状调查与分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2) :78

[3]陆芳.高校学报的信息化建设与时效性[J].南通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1) :67

[4]金淑兰.地方高校学报走出稿源不足困境的制度探讨[J].编辑之友, 2011 (12) :60~63

高校学报档案管理 篇2

一、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对学报发展的积极作用

目前,全国高校学报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一些地方高校特别是规模较小的高校学报在办刊中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一方面要应对质量较高的学报(如“核心期刊”学报)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较小、发行渠道单一、优质稿件匮乏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促进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其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优势学科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能够为学报长期提供高质量的,反映学术界新观点、新见解、新方法的稿件,以避免学报出现“等米下锅”、等稿上门的窘境。可以说,离开了学科建设的支持,学报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为重要的是,优势学科建设对于加强学报的作者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作者是重要的出版资源,高校学报能否在最终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优秀的作者队伍。高校的优势学科往往集中了全校该领域最突出的专家和学者,有的还在国内外聘请了知名的专家学者,可谓是群英荟萃。因此,优势学科建设能够为学报提供一批稳定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作者,增强学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高校学报对优势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

1.促进学术人才培养

开展优势学科建设,关键在于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形成学术梯队。高校学报承担着传播、更新学术理论知识,传递学术资讯,集成学术思想的重任,对于培养学术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刊发科研论文,将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发表出来,在学术界内外进行充分地交流,从而提升教师及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促进优势学科建设,培养学术后备力量;二是通过发表教学改革类的文章,探讨优势学科教学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从而在理论上为提高优势学科的教学质量提供可能;三是高校学报在审稿、用稿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批科研能力强、研究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作者,并能以发表其论文的方式对其进行学术能力的培养;四是通过高校学报这块园地,可以使各种学术理论和学术思想进行充分交流,从而将校内外的教师及科研工作者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其能互相交流思想和成果,共同提高科研能力。

2.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及时促进最新科研成果的转化对于高等院校优势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支撑和保障作用,可以增强高校优势学科的核心竞争力。高校学报是将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转化为科研成果的桥梁。首先,和出版专著相比,高校学报一般为双月刊或者月刊,出版周期较短,能更加及时地将教师和科研人员最新的学术成果发表出来,有效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优势学科的培育与发展。其次,学报对学术信息的交流是双向的。一方面,可以将本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及时发表出来,展示学校的科研实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则可以发表国内外高质量、高水平的原创性论文,使本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及时获得科研信息和资讯,拓展视野、启发思路、借鉴方法、了解现状,有力地推动自身的科研工作。

3.引导学术研究方向

学术性是高校学报的本质属性,但是,高校学报不仅可以展示校内外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成果,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术研究的潮流,为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指明研究的方向。一方面,由于工作性质的缘故,学报编辑与相关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联系较多,长期以来获取的学术信息也较多,因此学术视野较为宽阔,可以为校内从事优势学科建设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学术界的新情况和新亮点,帮助其发现学术研究的新方向和新领域,有利于其树立前瞻性的思维,推动学科良性发展。另一方面,有的学报编辑同时又是高校某一院系和学科的兼职研究人员,与校内教师和科研人员有着工作上的合作关系,这种情况使得学报编辑能较深入地了解校内学科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思路,从而在进行刊物编辑的时候能有意识地编发一些学术质量较高,创新性较强,对校内优势学科建设有借鉴意义的稿件。

4.促进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

学报是反映学术信息,展示学术成果的园地,在学术交流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首先,高校学报是目前进行学术交流的最佳平台,是各种学术信息的“集散地”,学报通过刊发国内外高质量的学术文章,传递学术信息,展示最新的理论成果,开展学术争鸣与讨论,有利于促进学术交流活动的开展。其次,高校学报往往联系有一大批具有一定科研水平的作者,学报通过组织作者联谊会等形式,可以有效地促进作者之间的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为其搭建进行科研合作的平台。

三、学报工作促进优势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措施

1.基本思路

(1)坚持特色办刊之路。刊物特色是一种刊物区别于另一种刊物的标志,是刊物的“身份证”,也是其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学报要从本校和本地学科优势出发,注重将学报的历史积淀性和时代延伸性结合起来,突出学报在某个学科、专业和领域的优势和特色,精心打造特色栏目,编发反映优势学科理论成果的文章,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换言之,就是要通过增强学报特色,提高学报的影响力来推动相关学科建设,为其提供智力支持,提升其教学和研究水平。

(2)坚持“开门办刊”的理念。高校学报要立足本校,面向国内外,冲破以往所谓学报“内向性”的框架,广开稿源渠道,广纳名家名文,拓宽学术视野,不断提高学报学术品位,将“专家办刊”和“开门办刊”结合起来,学习国内外优秀刊物的办刊经验,努力打造学术精品,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只有如此,才可能为校内优势学科建设提供一流的、具有创新性和借鉴意义的学术信息和资讯,为校内外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交流的平台,促进学术发展与繁荣。

(3)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提高质量是学报发展的生命,高校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始终坚持把质量管理摆在重要位置。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报出版发行的质量保障体系,严格保证学报的审稿质量、编校质量、排版质量和印刷质量,通过刊发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章来提升学报的品位,提高学报的影响力。也就是说,只有学报的学术品位得到提升,才能够为学校的优势学科建设提供支持。

2.以学报工作促进学科建设的措施

(1)做好审稿、用稿工作审稿是高校学报编辑出版中的核心工作之一。因此,高校学报审稿要及时,把握好尺度,坚持三审制原则,建立健全审稿体系。在此基础上,应该根据本校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发展情况,适当向涉及此类学科或有相关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倾斜,优先发表其论文,这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报的影响因子,契合了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加强学校相关学科的建设。例如,《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近年来根据自身的实践和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在坚持审稿原则和标准的基础上,遴选和编发了一批涉及“现代远程教育”和“高职教育教学”方面的文章,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受到了学者和教师的好评。

(2)做好组稿工作当前,稿源紧张是不少学报编辑部面临的主要困难,成为阻碍高校学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为此,高校学报应破除“等米下锅”、坐等来稿的传统做法,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主动地拓展稿源。首先,应该加大向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约稿的力度。高校学报应根据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采取各种方式,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约请国内外的知名学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向学报赐稿,在学报开设“专家论坛”专门刊发其文章,同时向其支付一定数额的稿酬,优稿优酬。例如,人文社科类期刊可以向全国知名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等约稿,甚至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一期或几期的笔谈,并着力建设学报“专家作者库”。其次,学报编辑部应主动了解学校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发展状况,长期跟踪其科研进展情况,有意识、有目的地组织一批涉及该学科领域的校内外稿件,尤其要注意采用观点新、角度新、有深度,社会影响和学术影响俱佳的稿件。这一方面可以及时地将本校取得的科研成果展示出来,促进成果转化,反映学校的科研实力与成就,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校内相关学科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借鉴。

3.打造特色栏目

特色专栏有利于展示刊物的个性,提高刊物的影响力,吸引优质稿源。目前,业内一些学报之所以办刊出现困难,有的甚至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就是因为其办刊缺少特色,不具备比较优势。实际上,学报突出办刊特色,打造特色栏目不仅有利于校内优势学科建设,而且对于学报自身的发展也意义重大,因为一旦校内的优势学科做大做强之后,就能为学报特色栏目的打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稿件。在这方面,一些大学的学报已经进行了尝试,并且取得了成功。例如,《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精心打造的“人类学研究”栏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首批名栏建设单位。打造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重点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摸清学校学科建设、师资人才等情况,合理地设置栏目,精心打造,推陈出新,编发一批反映学校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科研成果的稿件,充分体现本刊物的学术风貌和品位。二是做好选题策划工作。要根据学报和学科的特点,努力寻找新的、具有学术潜力的生长点,策划一些反映该学科前沿学术成果的选题,将学术特色、地方特色和形式特色结合起来。三是树立精品意识,主动向该学科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和教授约稿,以体现该学科最新、最高的研究水平,引领学科发展方向,推动优势学科建设向纵深发展。

4.加强作者队伍建设

作者是学报发展的“衣食父母”,在目前学术刊物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要高度重视作者队伍建设。一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作者特别是优秀作者的联系,增进感情,扩大交流。要在学报的网页上定期公布有关消息,使作者都能及时了解学报的动态。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定期邀请学报的骨干作者进行座谈,也可组织联谊会、茶话会、节日慰问、赠送纪念品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听取作者对学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报工作的发展。二是应建立和健全“特邀作者”制度。要采取各种措施,调动学报“特邀作者”投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争取与其长期合作。同时,要及时发现和遴选出部分高职称、高学历的优秀作者加入学报“特邀作者”队伍,使学报始终拥有一批比较稳定的、高素质的作者。三是酌情对部分优秀作者予以奖励,如有作者在学报发表的文章获奖,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团结和争取一批“水平高、效率高、知名度高”的优秀作者,吸引一些选题较好、学术水平高、创新性强的优质稿件。四是要着力发现和培养一批青年作者,精心为其提供选题、指导写作、修改论文,增强其从事科研工作的信心,鼓励其投稿的积极性,使其通过高校学报这块园地得到提高,成长为学术骨干。

论高校学报的选题策划 篇3

[关键词]高校学报;选题;策划

[作者简介]唐奇展,广西大学学报编辑部。

高校学报是反映高校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但是,近年来高校学报“千刊一面”、缺乏个性与特色、学术影响力不高等现象越来越严重,主要原因在于选题策划缺乏个性与特色。选题策划是学报编辑工作的基础,是提高学报学术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分析影响学报选题策划的主要因素,探讨学报选题策划的策略,对提高学报的质量,发挥学报应有的社会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报选题策划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1. 选题策划的内涵

选题策划是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的基础,决定了学报的学术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选题策划是学报编辑根据学报的办刊定位、办刊宗旨,在既定的学术方向上,结合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的实际需要,对当前最值得研究、最具学术价值、最容易出成果的学术课题作出的最佳选择;同时,根据策划后的选题主动开发优质稿源,精心设计专题或者专栏,提供学术精品的过程[1]。选题策划对高校学报提高学术质量、凸显办刊特色与风格、提高学报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2. 高校学报选题策划的重要作用

第一,选题策划是提高学报学术质量的根本途径。学报是反映高校科研与教学水平、促进科研与教学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术质量是学报的生命线,是提升学报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因素,而要保证稿件的学术质量,选题策划是关键。科学的选题策划,一方面要求学报编辑自身要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搜集学术信息,把握学报的学术方向,拟定合理的选题;另一方面,编辑要善于把握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并将其作为选题,这样就可以较为容易地获取优质的稿源[2],保证学报的学术质量。由此可见,选题策划在提高学报学术质量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

第二,选题策划是形成学报的特色与风格的重要手段。目前,“千刊一面”是高校学报的通病。而选题策划是一项有意识的编辑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报会围绕所在高校的区域特色、学科特色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来策划选题,能够显示学报的特色和风格,明确学报的发展方向,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和风格[3]。同时,学报的专题、专栏就是选题策划的具体形式,而这些专题、专栏能够反映学报的特色,以及该校学术优势学科所在。《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根据本校的学科优势以及地理位置优势开创的“台湾研究”“南洋研究”两个选题,就形成了该学报的两大独特栏目,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第三,选题策划是扩大学报社会影响力的有力措施。好的选题、科学的策划是学报办刊成功的一半,可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提高学报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如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突出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国际性为特征,开辟了人类学、民族学两个选题,并将其作为特色栏目来创办。其刊登的学术论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哈佛大学、东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韩国首尔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均订阅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并将其作为人类学和民族学的专业必读刊物。

二、高校学报选题策划的主要影响因素

选题策划对高校学报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影响学报选题策划的因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我们必须认清这些因素在编辑进行选题策划中的重要作用。

1. 学报的办刊宗旨

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学报个体的基本规定,它决定学报的个性和特色,解决“做什么、给谁看、为谁服务”的问题[4],能充分体现和调动学报办刊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办刊宗旨是编辑选题策划的出发点,而选题策划又是高校学报办刊宗旨、方针的具体落实,选题能够充分体现学报的办刊宗旨和发展方向。因此,学报编辑只有围绕学报的办刊宗旨来开展选题策划,才能使学报不偏离办刊主旨,并保持学术标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创刊以来一直奉行“学术需要创新,创新需要青年”的宗旨,关注青年现实问题,以传播青年以及青年关注的相关学术理论为己任。根据这一宗旨,该学报在选题策划中努力突出学报的方向和学术水准,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不同时期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开设不同的专题。并结合社会现象和社会风气,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思想政治和思想道德建设进行探讨和引导,创建“青少年研究”这一特色栏目,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工程”,走在了青年类期刊的前列[5]。

2. 编辑的综合素质

首先,编辑的思想观念。观念决定行动。对于高校学报而言,选题策划的重要性虽说得到了普遍认可,但是一些学报的编辑由于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选题意识不强,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开展选题策划。同时,一些编辑缺乏选题策划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选题过程中盲目跟风,栏目设置雷同性明显,不能凸显学报、学校的优势。选题策划是学报编辑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编辑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加强选题意识,优化选题研究,精心策划选题。

其次,编辑的创新能力。学报是高校的学术窗口和学术园地。学报的生命力在于学术创新,因此选题策划要立足于学术创新,及时研究、探索解决社会新问题,科学、新颖、实用性与针对性强的选题才能使学报获得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学报编辑必须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时刻关注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与研究的新方向,在选题的内容、立意、撰写等方面体现出创新性和现代性;深入实践,及时把握社会群体的需求,寻找和确立创新的选题,为广大读者奉献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精神食粮[5]。如浙江温州医学院学报的编辑在开展选题策划时注意到一门创新学科——眼视光学,把原来的《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更名为《眼视光学杂志》,并围绕眼科专业和视光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与结合点来开展选题策划。随后3年中,《眼视光学杂志》刊登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奥地利等国外专家文稿的比例占25.7%,相当于国内稿件的1/3,实现了跨学科、跨国界和地域的交流与合作。

nlc202309020511

最后,编辑的策划意识。选题策划是一项具体的策划活动,编辑的策划意识是选题策划成功的关键因素。策划意识是学报编辑的一种责任意识,编辑只有具备了强烈的策划意识,在整个选题策划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握好选题策划的导向关、创新关和特色关,策划出科学、合理的选题。

三、高校学报选题策划的策略

1. 结合办刊宗旨,采取科学、合理的选题方法

办刊宗旨决定了学报的个性和特色,而科学、合理的选题方法是形成学报个性和特色的助推器。学报编辑在开展选题策划的过程中,可根据学报的办刊宗旨,采取以下方法进行选题策划:

第一,依托地域优势策划选题。学报所在的高校均处于特定的地域和历史文化范围中,可以根据当地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来开展选题。成功的代表有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的“鲁迅研究”、宁波大学学报的“宁波帮研究”,这些选题研究在高校学报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大提升了学报的形象。

第二,依托本校的学科优势策划选题。学报是反映高校学科优势的重要平台,学报的选题策划必须与学报的个性特色相结合。而学报的个性特色主要表现在学报的学术个性上,学报的学术个性可以通过高校的学科优势体现出来。因此,策划选题要依托高校的学科优势。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重点学科、优势学科,而这些学科往往承担着国家级、省部级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重点研究课题,汇集该学科领域的相关专家和学者,研究成果丰富。因此,围绕这些重点学科、优势学科策划选题,能够争取到优质的稿源,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扩大学报的社会影响力。如《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依托该校的优势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在选题方面特别突出“船海特色”,2007至2010年间发表的文章中,船海领域稿件占42%,该刊在船海领域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学者的一致认可。

第三,依托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策划选题。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闻性事件或者突发性事件往往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也是该领域许多专家和学者最关注的问题。同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办学的基本定位和学报办刊的宗旨。因此,学报编辑应因地制宜,针对经济社会领域中发生的重大问题或事件,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选题,并积极主动约稿,特别要注意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可行性的发展策略,为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出谋划策。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许多学报结合自身的优势围绕地震策划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选题。如《地质学报》策划了“5·12”汶川地震专辑,《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策划了“汶川地震灾害与恢复重建研究专辑”,均获得较高的社会影响力。自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市后,广西与东盟国家间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广西与东盟国家间的合作问题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为此,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开设了“东盟研究专栏”,开展相关的选题策划,近几年发表了许多有关广西和东盟国家开展经济合作的优秀研究成果,在学报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2. 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学报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

选题是学报编辑工作的起点,选题策划是编辑围绕选题而开展的信息搜集、组织稿源、精心设计栏目等一系列出谋策划的编辑活动,编辑素质决定了选题策划的实施及其质量。因此,编辑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

第一,编辑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编辑人员要自觉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知识,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的新精神和新提法,确保选题策划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努力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重点和热点问题。

第二,编辑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要做好选题策划工作,编辑既要是“通才”,又要是“专才”。编辑要博览群书,具备广博的知识,长于“通识”,具备策划知识与技能以及编辑语言表达的知识和能力。同时,编辑要努力学习一些学科专业知识,时刻关注该学科领域的学术研究动态及其最新研究成果,以确保选题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以及正确判断该选题的稿件是否处于学术前沿、是否有发表的价值。

第三,编辑要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心。编辑的选题策划要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担负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伟大使命,对待来稿一视同仁;提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选题策划的执行力,增强责任意识,确保选题的质量和效益。

3. 不断创新选题,提高学报的学术影响力

创新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学报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而这取决于学报编辑的创新意识。选题策划是编辑活动的起点,编辑要做到不断创新,才能为读者提供最新的、最科学的精神食粮,才能使学报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选题策划的创新要努力做到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选题要具有前瞻性。编辑要高瞻远瞩,具有超前的思维,能够立足当前,着眼于未来。对原有的选题要时刻关注其研究动态的变化,能够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对原有选题作出适当调整,及时反映最新的学术动态,刊登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新成果。同时,随着许多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兴起,编辑可以对当前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策划全新的选题,做到“人无我有”,以新取胜。因此,编辑要有策划创新的意识,不断学习,善于运用新的知识、新的思维、新的方法挖掘资源,推出具有前瞻性、时效性和优势性的选题。

另一方面,瞄准我国经济社会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由于报刊等媒体的报道率很高,社会影响力广泛,可以作为一种全新的选题。同时由于是一种新的问题或现象,当前的研究成果不多,内容不深,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同样可以获取许多优质的稿源,编辑可以结合学报的定位适当开展类似的选题策划。比如,针对现今的“中国梦”,编辑可以设计诸如“中国梦”的目标指向、“中国梦”的路径设计、“中国梦”的国际视野、“中国梦”的指标体系等选题,尝试开拓性、填补空白的选题[6]。

4. 明确读者定位,争创品牌

学报的选题策划必须考虑读者能否接受以及接受的程度。高校学报作为学术研究成果交流的平台,其主要读者是高等院校、各类科研研究所中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因而发表的文章必须具有理论性、创新性与前沿性,才能满足这些读者的需求。为此,学报编辑必须明确读者的定位,根据读者的需求策划相关选题。当前很多学报的选题雷同性明显,体现不出学报自身的个性与特色。学报编辑要具有品牌意识,选题策划也应形成品牌效应。即要做一个具有持久生命力的选题,借助选题增强读者对学报的持续关注,形成稳定、强大的读者群,扩大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如东北财经大学学报的“聚焦东北”栏目结合所处的地域特色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探讨重振辽宁雄风的战略,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又如《黄山学院学报》的“徽学研究”、《殷都学刊》的“甲骨文研究”、《云梦学刊》的“屈原研究”均在学报届具有较高的品牌效应。

综上所述,选题策划是学报编辑工作的基础,是提高学报质量、彰显学报个性与特色、提高学报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手段。选题策划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只有做好选题工作,才能保证学报的学术质量,有效地发挥学报的学术导向作用,增强学报的市场竞争力。

[1]刘友朋.选题策划是提高学报社会效益的重要措施[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2): 18.

[2]姚玮华.论高校学报的选题策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3):49.

[3]易永卿.高校学报的定位与发展思路[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2):59-64.

[4]陈青云.高校社科学报办刊宗旨的内涵及其意义[J]中国出版,2011(9):49-52.

[5]王瑜.选题策划是办好学报的重要环节[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63-64.

[6]黎伟盛.社科学术期刊重在选题策划[EB/OL].中国社会科学在线,http://www.csstoday.net/Item/80900.aspx.

高校学报档案管理 篇4

一、高校学报网络管理的必要性

1998年, 我国政府将中文科技期刊上网工作列入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历经十年, 现在国内三大期刊网站“中国期刊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均已发展成熟, 前两者各收录8200、8000余种期刊, 后者收录有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12575506条数据库资源。期刊上网信息量大、时效性强, 便于分类查询检索, 不受时空局限, 有利于资源共享, 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期刊业的发展。期刊出版的网络化已是高校学报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1.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网络是一个大型集成化动态数据库, 具有显著的信息化特性, 已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载体。作为学术期刊的学报, 其编辑工作的网络化将极大地改变作者、编者、审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互联网络真实地反映了学报自身内涵的科学的无国界性、广泛传递性、宽广涵盖面、信息时效性等特点, 这也说明学报的长远发展离不开互联网。 对互联网络而言也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 其传播及资源共享的意义已超过报纸和其他社会性期刊, 其深厚的文化学术内涵弥补了当前互联网欠缺的部分, 从而完善了网络期刊体系和构建了网络的生态环境, 做到真正全面的信息交流与互动, 并且还可能将网络学术交流引申为一所没有任何阻滞的学术交流大学;另一方面, 强化了网络的“绿色出版”意识, 不会因其影响面的扩大带来传统造纸和印刷造成的污染, 符合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改革传统出版方式和流程的必然选择。

与社会期刊相比, 高校学报处于较为稳定的状态。因此, 目前多数高校学报在收稿、编辑、出版、传播的整体流程上, 主要还是沿袭着旧有的编辑出版制度和传统出版流程, 传播途径主要是以邮寄方式与各学报编辑部交换或寄给作者, 再送至图书馆及档案馆, 然后供读者查阅。这个周期通常为一个月左右, 再加上版面设计的相对固定化, 以及进入CNKI等数据库联机检索的需要, 学报一般都严格执行相关的编排格式, 使得学报编辑出版观念与当下社会时尚类期刊因为必须做到图文并茂而大量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形成鲜明对比。改变这种传统的办刊模式, 就要依托和利用网络资源, 把高校学报武装成“网络办公基地”、“现代办公场所”, 只有硬件跟上, 才能切实地实现发展的设想与规划。虽然不少高校学报已经应用了计算机, 但计算机功能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这就涉及到对编辑工作中的传统手工方式和流程的适当改造与创新, 即重构新的编辑模型, 实现编辑流程的现代化和编辑管理的电子化。

3.提高学报出版时效性的必然选择。

作为反映和传播科学信息的高校学报, 如果不能及时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 丧失了其基本的媒介功能和内容的先进性, 也就丧失了学报自身的意义, 严重影响了高校学术科研成果的快速传播。高校学报的网络化管理将使学报编辑顺应学报发展的新形势, 主动为作者考虑, 方便作者, 也方便自己。编辑工作过程由单一的封闭流程转变成带有显著交互特征的多项信息交流方式, 尤其使审稿方式变革。即编辑人员通过互联网系统组稿, 通过Internet了解选题, 利用电脑完成全部文稿的编辑、校对过程, 实现“无纸化”编辑、出版。具体来说, 编辑可以通过E-mail、网络传输、视频对话、网页论坛等沟通方式直接与作者交流, 通知作者稿件的最终处理意见, 作者稿件的修改以及反馈, 作者自行检索稿件的去向等以及编辑与评审专家、主编的最后审定, 都可以通过网络的迅速传递得到及时快速的沟通, 达到及时掌握最新学术动态、科技政策的目的, 从而提升编辑工作质量和获得有影响的论文成果。学报刊载的学术成果及论文进入互联网后, 可以瞬间将最新论文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 通过网络, 读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查阅到所需要的学术信息, 从而使学报的影响迅速扩大到世界范围。

二、高校学报网络管理的途径

1.“无纸化”的编辑、校对。

所谓“无纸化”编辑, 就是利用编辑软件或各种通用的文字处理程序直接在计算机上对文稿进行编辑。具体做法是:来稿经编辑部初审, 然后利用电子函件将其发送给审稿专家。审稿意见返回后, 编辑部将其综合, 再利用Word程序中的校订功能, 对稿件提出修改意见, 并通过E-mail发给作者, 作者可根据修改意见在计算机上直接完成稿件的修改, 便形成了合格的修订稿。编辑人员将电子函件或交送的软盘, 直接在计算机屏幕上对论文进行删改、加工整理, 并按期刊的统一格式进行版式设计和版面加工组合。在计算机上排版, 版面效果显示快速直观, 便于进行版面设计与方案比较, 以获得最优编辑效果和最佳版面设计。由于学报专业性强、内容复杂、特殊符号多, 用常规方法校对费工费时, 成本高而质量难以保证。我们可以首先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校对, 使绝大部分的文字差错很快得到纠正, 然后把初步校核后的稿件发给作者审核, 使一些易忽略的专业技术方面的错误得到纠正, 最后编辑人员屏幕校对, 校对完毕后即可付印。

2.设立期刊主页。

高校学报网络宣传主要是设立期刊主页, 通过建立网页、网站或者加强与相关单位的链接点, 向社会宣传学报, 并及时公布各种计划和意向, 以便让更多作者参与刊物制作, 扩大信息交互量。网页内容一般设有学报内容简介、投稿指南、编委会介绍、过刊全文、现刊目次、信息发布、留言簿、友情链接等内容。主页作为学报纸版的补充, 向读者和作者介绍了学报的历史沿革和得奖情况;实时向作者和读者发布最新动态, 并通过留言簿实现编辑和读者的互动, 从而使学报主页对扩大其影响力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报主页上还可以根据各高校学术科研情况, 设立“科研热门话题”和“成果发布”等栏目, 以增加网站的可读性和对企业商家的有用性, 从而切实发挥主页的“广告”作用, 扩大学报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这种形式存在的弊端是刊载内容上网时间滞后;入网期刊编辑部主页制作内容简单陈旧、信息缺失, 少见维护与更新, 甚至形同虚设;上网形式仍停留在传统的单向传播状态, 缺乏编读互动。

3.充分发挥大型期刊网站的作用。

高校学报学术质量较高, 但读者较少, 主要因其专业综合的特点所致。单凭纸版很难改善这一缺陷, 利用网络却很容易解决这一问题——网络上, 读者用输入关键词的方法可以很方便地搜索到所需的文章。也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库提供给入选期刊的免费主页, 并重视大型数据库入网期刊免费主页的使用, 实现网络化投稿与审稿,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出版, 即在网上实现组稿、投稿、审稿、编辑、校稿、出版、阅读、检索、征订、发行等全方位的功能。可以在自己的主页上设置读者信箱、征稿启事、期刊征订及特色专栏, 使网络期刊真正成为纸质期刊的完善和补充, 能更好地树立期刊的品牌和形象。 近年来, 全国各高校学报编辑部很多都与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公司和龙源期刊网签订了数据上网合同, 将各学报的论文数据融入到期刊网站大的数据库中资源共享, 大大增加了学报文章的被检索率。 另外, 利用网络管理的编辑模式还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计算机的检索功能与互联网络, 对来稿进行判断和比较, 尽量保证来稿的“三新”, 杜绝重复研究甚至剽窃抄袭之作, 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 二是在编排格式上与国际标准接轨, 如执行《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有统一的题名、作者姓名、文章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章编号、参考文献等, 以此作为网络出版的检索途径;三是建立网络专栏, 组织网络学术讨论, 公布学术批评、学术争鸣、文摘、转载和引用等信息, 建立学报信息数据平台。

参考文献

[1]孟耀.高校学报发展数字出版的问题与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 2008 (4) :112-114.

[2]刘云.试论高校学报网络化发展的瓶颈[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106-108.

[3]吴跃新.论高校学报在网络时代的生存战略[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6) :125-128.

[4]吴庆文, 邹继艺.网络时代高校学报编辑管理现代化[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6 (1) :25-26.

[5]赵军平, 张英娥.发挥网络作用扩大学报影响力[J].科技与出版, 2005 (4) :26-27.

高校学报档案管理 篇5

文 版 权

转 让 合同

甲方(作者)

乙方 《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版)编辑部

甲、乙双方就论文版权转让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1.甲方的论文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该论文”)

2.甲方保证该论文为其原创作品并且不涉及泄密问题和保密科研项目。若发生侵权或泄密问题,一切责任由甲方承担。

3.甲方自愿将其拥有的对该论文的以下权利转让给乙方:

(1)汇编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

(2)翻译权;

(3)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

(4)网络传播权;

(5)发行权。

4.除《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情况外,本合同中第3条的转让权利,甲方不得再许可他人以任何形式使用,但甲方本人可以在其后继的作品中引用(或翻译)该论文中部分内容或将其汇编在甲方非期刊类的文集中。

5.甲方若在4个月内没有收到乙方的稿件处理情况,经向本刊编辑部声明后可以另行处理该稿件,本合同即自动终止.若甲方收到的是退稿通知,则在甲方收到该通知时本合同自动终止。

6.该论文在乙方编辑出版的《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版)(不论以何种形式)首次发表后,乙方将向甲方收取一次性版面费。若乙方再以其他形式出版该论文,将不再收取甲方版面费。7.该论文在乙方编辑出版的《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版)(不论以何种形式)首次发表后,乙方将向甲方支付一次性稿酬,并赠送样刊和(或)抽印本。

若乙方再以其他形式出版该论文,将不再支付甲方稿酬。

8.本合同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9.其他未及事宜,若发生问题,双方将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处理。

甲方签字: 乙方:《中国邮电高校学报》(英文版)编辑部

高校学报编辑如何控制“人情稿” 篇6

在市场化大潮冲击下,大学的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在定位上出现了不平衡,学术写作的功利性使得学报的学术期刊功能异化,使得一些学报沦为职称、学位及科研考核的工具。在学术资源商业化、学术评价指标化的情况下,学报尤其是入选CSSC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学报在成为学术交流的稀缺资源的同时,也深受“人情稿”的困扰。笔者在Google搜索中键入“编辑与人情稿”竟有20多万条结果。

在我国高校现有的管理体制中,学报的地位是有些尴尬的,被人认为不过就是学术文章处理之所,虽然有独立选稿的自由,但是人事和经费完全依赖高校,而从各个学院院长到校长、书记都是他们各自学科的领头人,总有一些人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的课题组成员、学生甚至各路朋友向学报推荐稿件甚至硬性要求发表。学报编辑如果处理不好其中的关系,小则损害学报与其他兄弟单位及作者的依存关系,大则可能会影响编辑部的正常经费来源。所以,作为学报编辑必须慎重思考该如何面对“人情稿”。

一、严格执行“双盲”审稿制度约束“人情稿”

双向匿名专家审稿制度又称“双盲”审稿制度。事实证明,设定科学的审稿制度是减少并杜绝“人情稿”的制度保障。目前大多数学报编辑部都建立了基本的专家审稿制度,例如,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建立了非常严格的审稿制度而且细化了专家选择操作方法。“傅佑丽同志的文章《从稿件本身人手准确遴选审稿人》”提出了多种渠道更加准确地选择审稿人的意见。但是,由于我国的审稿人制度尚不规范,缺乏统一的审稿专家名录,稿件“送审”程序繁琐、周期长等,因此许多社会科学学报还做不到全部来稿由专家审稿而是变通地实行部分稿件“双盲”审稿。笔者认为,部分稿件送给专家审稿虽然有各种复杂的原因,但其中就有“人情稿”的因素存在,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全国学报研究会或者各省学报研究会推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做法,联合各高校学报编辑部在审稿制度建设和执行上给予推动。例如,在严格编辑工作流程方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关于加强学术期刊从业人员自律的倡议”申明:实行回避和匿名评审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对待来稿,杜绝“人情稿”;投稿需经双向匿名专家评审方可进入编校流程,严格执行三审制度等,尤其是“未经期刊编辑部编号和分发的稿件,不得进入审稿、编校流程。”

笔者以为,以上制度一般编辑很难突破。高校学报在主编负责制下如各编辑能通力合作,效果将非常明显,但是制度是由人把握的,在确实没有办法百分之百杜绝“人情稿”的情况下,最好把它的刊发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如每期低于10%以下,绝不能牺牲学报质量来迁就背离学术精神的少数人的要求。

二、提高编辑专业技能尽力改变“人情稿”性质

“救稿”是编辑必须具备的功力,“救稿”也是编辑的无奈之举。在日常编辑工作中,并非只有“人情稿”才需要花费大量心血,如有时是编辑出于鼓励年轻人的科研工作积极性的目的。但凡有一点职业良心的编辑都在努力求得好稿子,更不用说大多数编辑是极具事业心和社会使命感的,但是现实和理想总有差距。因此,我们首先要采取各种措施来抑制“人情稿”的发表,对没有任何学术价值的“无可救药”的稿件,编辑应本着“对稿不对人”的原则提出退稿意见,面对作者,编辑态度要客气谦恭,有理有据。因为,具备专业知识的职业水准是一个学术期刊编辑赢得作者尊重的基础。其次,要明确需“施救”的稿件,其本身必须有“闪光点”。编辑要从作者角度和学术要求出发,立足于完善稿件,严格地对稿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如果作者不能积极回应并给予配合或者达不到修改要求,这时编辑应放弃不必再试图挽救。如果作者对编辑意见心悦诚服并努力修正,经过编辑加工润色后论文质量能有较大提升,还是可以考虑发表的。最后,编辑偶尔还会遇到,文章整体上没有达到发表要求又迫于人情要发表的情况,那么,这时就只好勉为其难地发挥编辑智慧,根据文章现有内容修改文章题目,压缩简化甚至改写部分文章内容,尽量减少因此类文章而造成的版面浪费和对学报整体质量的损害。例如,笔者曾经收到一篇法学论文《金融刑法学的学科内容和历史使命研究》,选题是跨学科的,作者属于法律实务工作者并不是研究人员,文章据说通过了专家审稿程序认为符合发表要求,可从编辑的角度来看,该文应该退稿,但是最终却只能通过修改予以刊登。

学报这块学术园地的纯洁必须由编辑精心维护,其形象一方面由所刊文章的学术价值来体现,另一方面则由编辑通过与作者和读者的沟通来构建。比如,对“人情稿”的处理方式便可以检验编辑的职业修养,编辑之间在待人接物、工作相处中也必须最大限度地保障学报质量,既坚持原则又相互维护、相互理解。

三、公开、公平、公正的主编修为把好“人情稿”关

学报的质量与主编对编辑部制度、人员、稿源的管控水平密切相关。为了保证学报选稿的公平、公正,学报编辑部在审稿制度和编辑工作流程方面有必要对外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而学报主编在力求杜绝“人情稿”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报主编有责任使双向匿名专家审稿制度细化并落到实处,尽力避免这项制度的庸俗化、形式化。一般来说,学报主编都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人格品质,在对“人情稿”的问题上,据笔者所知,不少学报主编都有过为拒绝“人情稿”与领导辩论解释、据理力争的经历,甚至到了“大不了不干主编了”的地步。其次,要善于处理好和编辑之间由于对“人情稿”的不同处理意见和方式而造成的误解和矛盾。其实,现代社会是一个讲协作的社会,期刊出版工作也是如此,需要强调协作精神,学报主编作为编辑部业务主管和行政领导首先要充分信任每一位编辑,在具体文章的专业知识处理中依靠编辑,并以多种手段充分调动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再次,主编要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学报的用稿程序和制度,在日常编辑流程中注重细节,协调好编辑部内外关乎学报质量的人际关系及意见信息。

笔者以为,作者和主编应该最能理解编辑的创造性劳动,特别是反复修改后双方都比较满意的文章,把作者原始稿件和发表成果对比就一目了然。当前的学术氛围中的确有写了好稿子还需要找个熟人说情才能顺利发表的情况,而且,在实行双向匿名专家审稿制度后“人情稿”问题还会更加集中、更加突出。比如像那种核心内容只有3000字却偏偏要弄到1万字的来稿,让作者删

改又很难符合要求,编辑不仅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改定,而且改好后对这类文章最终能否发表也没底,这种付出和“获得”不成正比的情况,使绝大多数有此经历的编辑都很伤脑筋。所以,编辑们最不愿看到的是想或要“救稿”却无从下手,对推荐人说“不”又不被理解。面对这种情况,为了保障学报的质量,主编则应不怕得罪人并鼓励编辑坚决说“不”。

有编辑还形象地指出,学术期刊界普遍存在着一种“店大欺客,客大也欺店”的现象。因为“文章总是自己的好”,许多教授、博导有时也会写出水平一般却又自视甚高的文章,且在现有科研评价体系内要求某些学术带头人篇篇精品也不现实,因此,现阶段的学报发展还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一方面编辑设法争取高质量稿件,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容忍水平一般的稿件发表。

有出版资深人士提出:做出版要有学者气,也要有江湖气。沈伟东同志解释,“他所说的学者气大约是指出版人要有文化理想以及文化创造和选择的能力;所谓江湖气,就是要与各界人士交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报编辑有稳定作者群、吸引好稿件的工作使命,在工作中既要认真负责又要讲究方式方法。尤其是对主编而言,无论是学者气还是江湖气,都要以提高学报质量为目标。把个人的人格魅力恰当地释放到工作领域,尽力排除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公平、公开、公正地选择稿件,把更多的学报版面留给没有关系但有知识基础、科研能力强、文章有独创性的作者。

“中国第一童书联盟”华东少儿出版联合体营销峰会在杭举行

本刊讯(记者朱晓明)3月8日,一年一度的华东少儿图书订货会在杭州举行。今年,已延续20多年的华东少儿图书订货会正式更名为“华东少儿出版联合体营销峰会”。同时,基于华东少儿出版联合体对少儿市场的专注度以及贡献率,打出了“中国第一童书联盟”的大旗。

据悉,华东少儿出版联合体希望通过订货会的更名,拓展原有的书店看样订货功能,通过新平台密切社店关系、创建和谐产业链,从而使书业上下游实现交流互动、分享价值、共谋发展。

此次峰会期问,在以“变革与聚焦”为主题的中国出版生态论坛上,孙庆国、程三国、沈勇尧、魏钢强、郑重等业内专家,围绕上下游如何共建产业生态等问题展开探讨。针对目前中国图书出版和零售市场的现状,与会者呼吁更多的出版人、发行人坚守阵地,坚持理想,引导全社会健康的图书消费观念,倡导书业新型商业文明。

高校学报与学术打假 篇7

一、假学术的“市场”需求

学术评价制度中积极推进量化考核, 把学者的研究成果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数字, 是把复杂的智力劳动简化为单一的机器生产, 严重地冲击着现有的科学道德规范和学术规范, 干扰了正常的学术秩序。

学术管理制度不完善、学术评价机制不科学、学术规范教育不到位等, 是学术不端行为蔓延的深层原因。学术腐败没有足够的严惩力度。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和科技界明显加强了科研诚信的体系建设, 建立了由政府和科技界多部门组成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制度, 在学术规范的制定、科研诚信的教育、不端行为的揭露和处罚方面都明显加强。但是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 不论在立法还是在执法方面, 仍显薄弱。缺乏一套有效的制约学术不端的惩罚机制是造成学术不端的一个重要外因。对已经暴露出来的学术不端行为惩治不力, 在一定程度上又助长着学术不端行为的滋生。没有行之有效的学术监督和惩罚机制, 形不成强有力的监督和惩罚力度, 客观上等于纵容学术不端。[1]

二、假学术的“市场”供给

学术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致使学术不端行为市场得以存在, 为了科研成果转化的优先权、为了学术资源的占有权、为了学术名誉的享有权等等, 致使一些研究者在“生产”学术论文过程中, 可谓费尽心机。为使不端行为变得隐蔽, 他们运用各种改编技巧, 如照搬别人的写作框架, 用原有模式装进自己的内容;如套用他人表格, 填入自己研究的数字;如编制相关数据, 假造实验结果;如移植原有的内容, 将语序打乱, 改变语意表达方式;如将表格数据和文字描述互为转化;如篡改数据、文献, 捏造事实, 伪造注释和参考文献等, 如此林林总总, 只求能在学术不端检测软件中过关。此外, 个人利益与学术义务之间的冲突也使学术研究者在做研究决策时产生投机心理, 使学术研究过程、学术研究方法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为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

三、学术假“产品”的危害

如果学术研究者自身学术道德素质不高、学术行为不轨, 其后果, 不仅是败坏了学术生态, 还会损坏学术共同体的尊严和中国学术的信誉。学术不端可能不像假冒伪劣商品那样带来直接的人身伤害, 但对整个学术界良好学风的树立和整个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危害却不容低估。学术不端不仅是对社会有限资源的浪费, 也是对学者学术生命的浪费。知识分子被视为一个民族的大脑和脊梁, 而长期得到社会的信赖和尊重。学术不端的行为, 违背了学术成果“市场”的运行机制, 扰乱正常的学术秩序。会通过学术界向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迅速传播, 同时具有深层渗透、蔓延扩散以及无限放大的负效应。学术不端败坏学风, 其消极影响并不只限于学术范围之内, 污染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 助长社会的不道德行为, 并且严重侵蚀着我国创新发展的根基。

四、高校学报如何“打假”

1. 学报内部的自律行为

学报编辑初审稿件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严查稿件是否为重复发表, 认真对比相似文献, 甄别合理引用与大面积抄袭, 审查参考文献的引用规范情况。把学术质量作为稿件是否能够刊发的唯一标准, 给予来稿公正、合理的评价, 对初审意见承担责任。做到“不以职称取文, 不以学历取文, 不以基金项目取文, 不以关系取文”, 避免审稿过程产生任何漏洞。在选择审稿专家时, 要认真考察其学科贡献、专业方向、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 了解专家近年的论文发表情况或其他专业著作, 尽可能选择与稿件研究内容相匹配的专家, 结合审稿专家审查意见, 及时发现不端学术行为。同时充分利用编委会在学术体系中的作用, 发挥它的指导和咨询作用, 积极调动编委会成员对稿件质量以及编辑出版各环节进行监督。

2. 编辑部为版面费妥协

正确处理学术质量与市场操作、学术压力与经济压力之间的关系, 是学术期刊应对学术不端的关键环节。我们知道, 学术期刊收取版面费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密不可分。学术期刊特殊的读者群注定它在期刊市场遭遇尴尬的局面, 为应对市场大潮冲击, 去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期刊自身发展之需求, 版面费应运而生。收取版面费初衷是好的, 就是弥补学术期刊日益剧增的经济压力和解决市场经济环境下刊物的正常出版而已。但随着市场经济全面发展, 版面费的负面效应在极少数刊物身上开始显现, 这些刊物以牺牲学术质量为代价, 唯财是举, 把刊物当做敛财的工具。这种为了收取版面费完全置刊物学术质量于不顾的做法, 导致了社会各界对版面费的质疑。当然, 绝大多数学术期刊不为五斗米折腰, 始终把学术质量作为刊物的生命。但是, 版面费在极少数学术期刊身上的确发生了严重变异, 这无形之中助长了学术不端之风;同时学术不端之风又诱使一些学术期刊尾随其后, 大肆制造学术垃圾。因此, 学术期刊管理层或主办者要正视版面费变异这一问题, 制定出更为合理的办法, 妥善解决学术期刊版面费问题, 使它为学术期刊走上更加健康、稳定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发挥应有的作用。[2]

3. 与投稿作者的沟通行为

为了引起作者的重视, 对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撰写人, 不要只做不予发表的简单处理, 要给作者予以善意警告, 也可将学术不端的检测结果发给作者, 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对存在不端行为, 但比例并不“超标”的作者, 要告知作者让其依据学术规范进行修改, 使之达到本刊的发表要求。同一作者的两篇论文主体内容相同, 要求作者做一些形式上的改动后再投我刊;对已经发表的有不端行为的稿件, 要在近期刊登声明, 宣布该稿件为无效稿件, 同时以最快的速度通知相关网站, 阻止相关论文收录数据库、文摘库等对该论文的继续传播;对存在问题隐晦、难以准确把握的稿件, 要与作者及时沟通, 给作者就所提问题做出解释和申辩的机会。

4. 加强学报间的联合行为

高校学报之间应该形成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机制, 共同抵制学术不端成果, 防范学术不端行为。2008年在武汉召开的第七届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上,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发起, 50家高校学报和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共同响应, 联合发表了《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3]2010年在成都召开“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与版权保护论坛”上, 来自各地的学术期刊编辑部人员和省属社科院负责人以及国内部分高校也联合签署了《保护期刊版权, 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宣言》。此举对严格规范学术不端行为, 维护学术声誉, 重建学术研究的尊严, 净化学术环境, 都有着极其积极的作用。同时也用自身的教育、示范功能为学术伪行为发出了警示。

五、结语

高校学报作为对外展示学术、科研成果的窗口, 要充分体现崇尚科学、探索真理、传承文明的高校风貌。遏制垃圾文章的发表, 防止学术造假的继续泛滥, 改变学术论文虚假繁荣的景象。勇敢的承担起主持学术公道、端正学术风气的责任, 做学术传播的防火墙, 高举发展科学、弘扬学术的大旗, 为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 为科技繁荣、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目前, 在我国学术期刊领域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学术不端行为, 对学者们的道德规范和学术规范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也给纯净的学术殿堂蒙上尘埃。高校学报在学术期刊中占据半壁江山, 高校学报在净化学术环境的工程中, 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防范和遏制学术不端行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高校学报,学术不端,打假

参考文献

[1]杨晓娜, 董涛.高校惩治学术不端行为长效机制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6) .

[3]张前.学术不端与学术期刊的责任——学术不端事件引发的若干思考[J].青海社会科学, 2009 (6) .

高校学报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 篇8

1 高校学报的特点

1.1 学报的学术性

学术期刊的共性是指他们的学术性, 但是在高校学报中, 又体现出它的个性。因为高校学报是属于某一个高校的, 它主要反映本校的科研成果。因此, 学术性受到所属学校情况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内容, 二是水平。内容方面, 不同的院校专业设置不同, 有些学校在某一个学科方面的科研非常突出, 这些必然会反映在学报的学术性上。水平方面, 学校的等级不同, 决定了不同高校学报学术性水平的高低。

1.2 学报学科的综合性

由于高校学报反映的是某一个学校的科研成果, 而每所院校都设置了不同的学院, 每个学院又有不同的专业, 开设了不同的课程, 而且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 学科的分类越来越细, 建立了很多新的学科, 因此高校的教学和研究范围也变得广泛, 从而决定了学报所发表文章的广泛性、多科性和综合性。

1.3 学报文章的局限性

既然高校学报以刊登本校的科研成果为主, 因此, 立足于本校是学报区别于其他刊物的特点。立足于本校, 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如稿源是否充足, 稿源质量等。为了尽可能减小这种局限性, 高校学报应适当发表一定数量的外稿。

2 高校学报的作用

2.1 培育高校科研精神

现在学报基本上都是实行的外审制度, 都是匿名审稿, 只有一些文章质量高, 有应用价值的稿件才能得到录用, 水平低、内容空洞和“关系稿”将被排除在外。这就可以督促科研工作者严谨的工作作风, 刻苦钻研, 认真撰写科研论文, 从而培育了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1]。论文在发表前, 要经过编辑工作, 在编辑过程中, 编辑要和作者进行深入交流, 在编辑的精心指导下, 认真修改文章。这样作者就可以从不同角度看自己的成果, 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有了更明确的认识。这不仅锻炼了作者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他的科研素质。

2.2 学报对学科建设的作用

学报是一个综合性的学术期刊, 教师在科研方面获得的新发现, 新认识, 就有必要发表来和其他同仁交流自己的成果。学报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科学论坛, 不同学科通过在学报这个论坛进行学术探讨, 有利于一些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等新兴学科的形成。学报可以为这些新兴学科设置专栏, 优先发表其产生的重大科研成果, 促进这些新兴学科的发展。

2.3 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

现在由于扩招, 高校师资力量不足, 因此招聘了很多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在教课之余也要从事一些科研活动, 但是他们刚开始从事科研, 经验不足, 因此写的论文稍有些欠缺, 因而学报尤其是本校的学报是他们投稿的首要选择。只要文章有创新点, 学报编辑便不厌其烦地帮助作者反复修改, 这样也锻炼了青年教师的写作能力, 增加了他们继续搞科研的自信心。《复旦大学学报》就确立了“不靠名人带刊物, 要用刊物育新人”的办刊思想, 从而造就了很多名家[2]。另外,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校研究生也多了起来。由于质量评估要求, 研究生在读期间也有发表科研论文的要求, 因此, 每年出自研究生的论文数量也相当可观, 且这些论文都要求在一定时间内发表出来。高校学报也成了研究生投稿的首要选择, 他们怀着希望, 以期文章在编辑的指导下能够发表。高校学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对研究生的论文采取适度倾斜的政策, 这样既帮助研究生塑造自己的科研能力, 又能助其完成学业, 成才腾飞。

3 结语

明确了高校学报的特点, 并认识到学报的诸多作用, 如何办好学报就成了每一个办刊人关心的问题。首先, 学校领导的重视。高校学报主要反映本校的学术科研水平, 是社会各界人士了解高校的一个重要窗口, 因此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学报工作。高校的校长或院长要亲自主管学报, 原北大校长蔡元培就曾经亲自主管学报工作。其次, 要严把质量关。目前, 由于高校评价机制主要与刊发论文数量挂钩, 有些人员就通过数据造假, 论文抄袭等来提高论文的产量, 论文质量大打折扣。还有一些事关系稿, 人情稿, 这些稿件大多质量不高。在编辑过程中, 编辑要认真推敲文章质量, 不轻易否定一篇文章, 也不能因为某一篇文章是关系稿而迁就。第三, 不断提高编辑素质。编辑素质包括学科素质和编辑专业素质。随着新学科的产生, 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编辑要不断学习, 增强自己的理论水平;同时, 编辑要熟知刊物的管理规定和法规、编辑常识, 增强自己的编辑专业理论和出刊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赵薇, 李凤学, 孙志明, 等.论学报对高校科研精神的培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9 (1) :14-15.[1]赵薇, 李凤学, 孙志明, 等.论学报对高校科研精神的培育[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9 (1) :14-15.

对高校学报发展策略的思考 篇9

1. 以重点学科推动学报质量的发展和提高

国内高校一般都设置重点学科, 这些重点学科大多承担有国家级科研课题或省级科研课题, 拥有雄厚的课题资金和大批的研究者, 反映了高校的最高科研水平, 在高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以《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英文版) 为例。东北农业大学1948年创建于哈尔滨, 始称东北农学院, 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创办的第一所普通高等农业院校, 经过60多年的建设, 已经成为具有我国北方现代农业特色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和开放式的高水平农业大学。学校以农科为优势, 现有基础兽医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和农业机械化3个国家重点学科, 蔬菜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临床兽医学3个国家重点 (培育) 学科, 而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2个农业部重点学科, 养殖业学科群和北方寒地作物科学与技术2个省级重点学科群, 以及10个省级一级重点学科。这些重点学科是东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的优势所在, 在学术界和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大的影响, 因此编辑要充分挖掘本校资源优势, 立足于学报为本校科研发展和学科建设服务的宗旨, 一方面要根据其综合性和服务性特点, 尽量覆盖学校各学科, 使不同领域的教师和科研人员都有机会在本校学报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 另一方面要根据学校学科发展规划, 注重突出本校的重点学科, 重点开发, 设置重点栏目, 积极约稿组稿, 跟踪学科带头人的科研进展情况, 争取优质稿件, 发表系列研究成果, 这些重点学科可为农大学报打造一支稳定而优秀的作者队伍, 提供充足高质的稿源, 提升期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2. 以优势和特色学科打造学报特色和品牌

特色是期刊的立身之本, 是期刊走向成功的根本和关键所在。目前, 我国有5000多种科技期刊, 其中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有1500多种[2], 由于体制因素, 高校学报一直以来普遍呈现“全、散、小、弱”的特点, 若想改变以往这种弱势地位, 高校学报必须立足本校学科优势, 打造自身品牌和特色, 通过选题特色、栏目特色、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等来弥补体制的缺陷, 从而不断提高学报在国内外的显示度与影响力。2005年, 科技部启动了我国“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研究”系列课题[3], 2006年, 教育部科技司进行了“首届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科技期刊”评比, 在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中评出了52个“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98个“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100个“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4], 可见设置特色栏目、打造特色和品牌期刊是高校学报的发展方向。

高校学报要办出特色, 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发挥本校的学科优势[5]。东北农业大学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 以“北方现代农业”为科研特色, 紧紧围绕国家特别是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发展重点、热点及难点问题开展科技攻关, 设有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研究中心, 乳品科学和大豆生物学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东北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东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鸡遗传育种及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4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 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东北科学观测实验站、东北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观测实验站及东北地区作物栽培科学观测实验站4个农业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学校的这些特色学科也是彰显期刊特色的优质资源, 学报可依此设置特色栏目, 编辑要注意跟踪这些科研进展情况, 保证特色栏目持续稳定发展, 这将有利于学报提高竞争力并形成自身的特色和品牌。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英文版) 创刊于1994年, 2007年由半年刊改为季刊, 通过编辑们的努力, 近年基金论文率逐年提高, 2011年达80%左右, 现为美国《化学文摘 (CA) 》、俄罗斯《文摘杂志 (AJ) 》、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 (CABI)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 (自然科学) 》 (CSA) ;波兰《哥白尼索引》 (IC)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CAJCED) 》、《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JFD)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 Info数字化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台湾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思博网 (CEPS)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CA)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外数据库收录与检索, 并于2011年与爱思唯尔 (Elsevier) 出版集团正式签订海外合作出版协议, 登陆Science Direct网络出版平台。

多年实践使我们认识到, 高校是学报的依托, 质量是学报的根基, 特色是学报的生命, 编辑人员要时刻保持对科研的敏感度, 明晰出版行业形势, 要把办出品牌和特色期刊作为自己不断追求的目标, 坚定信心, 如此才能在激烈的期刊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随着出版领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高校科技期刊发展形势严峻, 本文从东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实际情况出发, 提出了围绕本校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树立期刊特色和品牌的策略, 以不断提高期刊质量和影响力, 应对日益激烈的期刊竞争。

关键词:高校学报,发展策略,《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英文版)

参考文献

[1]陈静.关于高校学报特色建设与综合服务功能的思考[N/OL]. (2012-02-13) [2010-04-25].http://kbs.cnki.net/forums/152773/showThread.aspx.

[2]李若溪, 颜帅, 赵大良, 陈浩元.高校科技期刊改革的若干研究方向刍议[J].2010, 22 (2) :161-164.

[3]任胜利.有关精品科技期刊发展战略的思考.编辑学报, 2005, 17 (6) :393-395.

[4]中国教育报.教育部评出“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 (2006-12-11) [2010-04-25].http://www.jyb.cn/cm/jycm/beijing/zgjyb/5b/t20061211_53992.htm.

高校学报出版的改革与创新 篇10

一、高校学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办刊模式不够灵活,学报竞争力不强

学报是我国高校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办刊形式,基本特点是以学校科研、教学成果为内容,多学科、综合性,发表的论文涵盖该校所有的学科,在教育事业尚不发达、学术刊物较少的历史背景下,学报为服务高校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1]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活动日益向综合性和专业化方向发展,科学交流与合作早已突破校界和国界,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加上信息技术和现代出版技术快速升级,科技信息的分类、检索和传播手段日益现代化、多样化,高校学报这种多学科集中于一本刊物的“大杂烩”形式,带有明显的滞后性,显然不适应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这种落后的办刊理念,只能使学报的路子越走越窄。[2]

(二)内向性的学报多,外向性的学报少

学报的内向性决定了学报是为本校教学与科研服务的,是为本校的教职工服务的,代表了本校的学术研究水平。内向性虽能保证本校研究成果的及时发表,但对外稿却造成了排斥性,这种保守型的办刊理念和方式,有碍于质量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发挥,也容易造成近亲繁殖,不利于学术创新,同时也容易产生关系稿、人情稿,不利于学报向更高层次迈进。现在学报还主要以各高校的校名为刊名,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报就是各高校的附属品,只为本校服务。学报首先是个传媒,它虽称不上大众传媒,但也是“小众传媒”,它是为特定的层次较高的有需求的受众服务的。学报以哪一个学校为刊名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要为读者提供精品。[3]

(三)办刊资源分散,不利于资源共享

现阶段,不管是普通高校还是成人高校,都热衷于办学报,但办刊的条件比较薄弱,办公条件差,人员配置少,一个学报编辑部往往只有两三个人,部分还是兼职。一些高校合并调整后,从院校名称上变成了一个,但学报仍然各自为政,还是各办各的,没有对办刊资源进行整合,合并高校的目的是资源共享,但在目前资源本身有限的情况下浪费了资源,降低了效率。很多高校不重视学报编辑队伍建设,编辑在学习进修上的机会很少,甚至没有,这不利于建设一支稳定、专业的学报编辑队伍。

(四)学术水平欠佳,质量高的学报少

现阶段高校在对人才评价的过程中过分强调论文的作用,使高校不少教师和科研人员为发表论文而发表论文,有些高校对职称参评人员有发表论文数量的要求,而评上职称后就不再要求;有些高校对在校外高级别刊物上发表论文给予重奖,使校内优质稿件外流,高校学报大都存在稿源不足的问题。另外,学报作者群不稳定,结构比例不合理,作者职称大多数是副教授以下,正高职称作者很少在学报上发表文章,从而降低了学报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影响。[2]有的学报过于强调经济利益,对作者收取高额的版面费,更进一步降低了学报的学术质量。

(五)出版周期长的学报多,出版频次短的学报少

现在学报基本上为季刊和双月刊,甚至还有的是半年刊或年刊。出月刊、半月刊的寥寥无几,目前尚没有旬刊。学报是学术期刊,是连续出版物,是介于报纸和图书之间的一种平面媒体。可是由于周期长,业界人士和读者老埋怨,出学报就像出书一样。学报出版周期过长与滞后,与当代社会科技、经济等信息的迅猛发展显然是不合节拍的。

(六)发行量偏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偏低

发行是刊物生命力的保证,是刊物最主要的经营内容。这种观点主要是针对学报以外的刊物而言的。对于由学校全包全揽、计划经济色彩很浓的学报来讲,发多少,算多少,反正死不了。学报的发行量虽然是学报主编和编辑缄默其口的,但椐调查,在邮局发行的学报大多数在300份—2000份之间,5000份以上都很少。这和中国期刊三巨头《读者》500万份、《知音》423万份、《家庭》305万份的2001年的月发行量不可同日而语。虽然学术期刊和时政、经济、社会生活类等期刊不具有可比性,但我们确实在发行上还有努力的余地和发展的空间。[3]

二、高校学报改革与创新的思路

(一)改变办刊模式和办刊宗旨

高校学报要突破“一校一刊”和“为单位服务”的传统模式,支持部分有条件的大学和科研院所联合办刊,实现战略性重组,以扩大规模和实力,走集团式、规模化和内涵式发展道路。具体做法就是各院校放弃相对封闭的办刊模式,与一定范围内的同类兄弟院校横向联合,形成教学、科研“集团”,在“集团”的统筹安排下,各院校依据自己的学科优势,承办本集团的某些优势学科的学报,使学报内容专业化。为了求得在市场上的独立生存与运作,在编辑期刊的同时,组建编、印、发一条龙的大学学报集团,开展与期刊外延性质相关的业务服务。[6]这种专业化、开放性的办刊模式,便于集中专业信息和资源,在专业学科范围内组织优质稿件,便于实现编辑专业化,使学报走出“小而全”的平淡。

(二)依托优势学科,突出刊物特色

一般来说,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聚集了某些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教授。因此,学报首先要依靠本校的学科优势,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学校已有的学术资源,突出自己的刊物特色。有了特色才有品位,特色就是生命。所谓特色一是指与众不同、独一无二,有别的期刊和学报不可替代的“绝对优势”;二是指虽与别人重复,但比别人更好,也就是“相对优势”。学报特色最终体现在栏目设置和文章内容上,在特色栏目设置中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三)树立精品意识,创建品牌期刊

所谓精品学报,就是学术、技术水平和编撰、校对、装帧和印刷质量等都臻于上品的学报,是实现了两个效益最佳结合的学报,是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和好评的学报。质量是学报的生命,它不仅关系到学报的声誉,更直接影响到学报的效益。要提高学报质量,首先要保证政治质量,这既是前提也是基础,要坚持不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其次,要倡导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实行学术自由和讨论自由;第三,立足校内外、国内外,扩大重点强势学科的征稿范围,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固定一批有实力的作者群,以点带面,进一步提升学报的整体质量;第四,学报出版要严格学术质量控制,对稿件编辑的各个技术流程都要规范操作,杜绝事故隐患;第五,缩短出版周期,提高出版时效。[7]

(四)细分学报受众,确定读者定位

任何一种刊物都有自己特有的读者群体,即人们常说的受众。作为学术载体的学报也是如此。期刊的直接消费者是读者,因此,在报刊如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每一种期刊都应有自己合理的读者定位,高校学报当然也不能例外。高校学报既要重视作者的需要,更要重视为读者服务,通过开展市场调研,划分读者群,办出满足不同层次读者需要的学报。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专业化、细化,向更深、更精、更尖的微观方向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化,研究领域越来越细化,偏重于专业化信息,因此,应办专业化的学报满足专业化信息需要的读者;另一方面,还有一部分读者又偏重于综合性信息,综合性学报要肩负起新的使命——启发、引导人们加强学科间的联合、交融、渗透、借鉴、嫁接、互补和整合。未来的学报应该学会两条腿走路,综合性与专业化并举,这是办刊的活力之源。[8]

(五)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扩大信息传播

网络以其资源丰富、技术成熟、联网广泛、方便快捷以及信息共享等特点,在全球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网络出版是出版业中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出版方式,并且代表着整个出版业的主流发展趋势。高校学报出版业者要转变观念,培养创新意识,调整原有知识结构,更新知识,促进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并且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促进高校学报信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9]

(六)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

期刊可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或者消费类和非消费类两种期刊。高校学报是开展校际、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是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也是塑造学校形象、创建学校品牌的重要途径,在繁荣自然与社会科学以及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学报应该定义为非营利性或非消费类期刊,应以社会效益为主,具有公益事业的性质,难以与市场经济接轨,相对于其它刊物而言,其办刊效益中,经济效益是间接的、缓释的,其社会效益是内隐的。当前,一些学报存在的高额收取作者版面费、审稿费甚至只要付钱就给发表的现象,是不足取的,也违反了学报讲究社会效益和学术公正的原则。当然,以社会效益为主并不是完全不顾经济效益。突破目前的僵化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忧患意识,强化学报的压力和动力,提高办刊效率,也是目前学报体制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邓久华,王晶.关于高校自然科学学报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编辑学报,2004,(1):52-53.

[2].4.张雁影.关于高校学报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新闻知识,2006,(5):68-69.

[3].5.李建军,肖开提.高校学报的困境、症结与出路[J].编辑之友,2005,(6):56-58.

[6].焦红,高慧,郭远芳.高校学报改革与发展之路[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09-110.

[7].李建军,肖开提.高校学报的困境、症结与出路[J].编辑之友,2005,(6):56-58.

[8].张雁影.关于高校学报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新闻知识,2006,(5):68-69.

从投稿质量看高校学报改革 篇11

1906年,我国第一份大学学报《东吴月报》创刊,这是高校社科学报百年历史的开端。民国时期相继创刊的《清华大学学报》《北京大学月报》《燕京大学学报》等汇聚学界名流,引领了学术“经世救国”的潮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高校学报数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其整体发展却开始与学术水平的进步脱节。尤其是在世纪之交以来,更是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据统计显示,我国有1300多家社科学报,每年刊载论文不少于18万篇,但除少数名校学报外,所刊载论文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屈指可数。有相当数量的学报发表的文章几乎不被引用和转载,因而没有什么学术影响,以至于有“学报生产垃圾”之诟病。面对学报改革的问题,作为长期在学报编辑工作的笔者认为提高稿件质量才是学报转型首要关键。全国高校的学报层次不一,各学报必须清楚自己的定位,层次高的学报可以走高端学术探讨路线,层次普通的学报就要做好服务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如何处理好学生稿件,做到点石成金,编辑在工作中就要承担重要的工作。笔者结合学报改革,探讨针对学生稿件处理的问题进行思考。

一、学生投稿常见问题

学报编辑为了提高初审效率,大多利用论文的信息点如文章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方面进行初步判断。大部分投稿学生没有经过专业的论文写作训练,有时导师忙于科研,只关注论文内容,同样忽略对这方面的指导。笔者在工作中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1. 论文标题、摘要、关键词不能突出文章观点、重点

学生论文的标题写作,题目冗长笼统,普遍大而空。如“论王安忆小说特色”“探析包法利夫人命运的悲剧根源”……诸如此类,由于标题过大,作者想涉及的范围广,往往文章也会出现大而全,但又不精的问题而在初审时就被淘汰掉。学生投稿论文多为课程论文,因此,标题应从较小的视角出发,简明扼要点出文章的论点,让编辑一目了然。对题目进行大致判断后,编辑会考量摘要是否浓缩了全文的信息、简练而具体,是否条理清晰、结构完整、逻辑性强。好的摘要会让编辑更有兴趣和耐心将正文继续看下去。但很多学生论文的摘要会出现或背景性文字较多,论文的观点亮点均不突出;或提纲式摘要,“本文通过……的论述,得出……的结论”的模式,这样既不新颖,也不能表现出文章的重点。除此之外,关键词的写作也常常被学生忽略。关键词是用来表达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者术语,也供文献检索之用,能反映论文主题的词或词组。学生或拼凑出与主题不太相关的词语,或写出既不能体现主题内容,又不“关键”的词,还常出现“分析”“意义”等任何论文均可使用但毫无实际意义的关键词。标题、摘要、关键词这三者所强调的内容应一脉相承,逐次递进。编辑也会从这个角度甄别文章。大凡这三者呈相互关联、层层深入关系的文章,都是质量不错的文章;反之,这三者呈逻辑混乱、毫不相关的关系,文章质量都不会太好。

2. 主体部分存在的问题

第一,没有学术论文应有的语言。学术论文是分析复杂的科研现象,解释、存贮和传播科学领域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内容完全是写实的。因此,科学论文的语言应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使用书面语,用客观、平直的语言,且使用客体主语,文约而事丰。学生常出现这样的问题:作者常将自创的词语、网络语言运用在论文的写作中,论文因此显得不严肃、不严谨;有的行文啰唆,为表达一个观点,就重复啰唆地论述;还有的作者用散文式的语言来进行论文写作。编辑应与作者及时沟通,如能提高语言运用水平,就可以避免流失一些好的文章。

第二,结构混乱。结构即文章的组织形式,论文需交代清楚研究的动因、目的、内容、结果等科研信息,大部分科学论文都遵循“起承转合”的写作结构章法。初审时,编辑会简要审查文章结构各部分是否完整,文章的层次安排是否合理,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划分是否合理、清楚,是否具有一定的逻辑相关性。在笔者的初审中,约20%的论文没有引言,直奔主题,在80%有引言的论文中,约 40%的引言无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约20%的论文,没有结语或结论部分;组织结构混乱、缺乏条理性、逻辑层次不清楚、重点不突出的也有20%左右。

第三,图表设计不规范。图表以简单、明确方式展示一定的内容,并与文字叙述一起论证作者的观点、结论。图表的设计应该科学、明确、简洁,具有自明性。而大部分学生论文中的图表或表格形式多样,不是期刊普遍采用的三线表;或表内层次模糊不清;或为了使论文篇幅看起来更长,将图表内容再用文字陈述一次,造成图表文内容互相重复,画蛇添足。图表的设计应该得当、得体,且直观。

3. 文末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不合规范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文的重要参考资料,它不仅可以体现作者治学态度的严谨,而且是评价论文水平的重要依据。所以,参考文献的类型、发表时间、所载期刊的权威性侧面能反映出论文的学术水平。学生对参考文献作用的认识不深,有如下问题:有的作者为了表现自己阅读视野广,让论文更具学术性、权威性,把一些与论文无关或者关系不紧密的参考文献著录上去;有的论文,不将参考文献内容标注出来,而将别人的观点,通过语言的转换,变为自己的观点;还有的作者,转引自别人的参考文献,在转引过程中,信息出现不准确现象。

二、结合学报改革,提高学生稿件质量

从学术研究的实际出发,高校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期刊。高校学报向何处去已然成为当下学界需要正视的话题。实事求是地依循学术自身规律,对传统高校学报的布局、结构以及编辑方式加以改革,从而服务于中国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和中文学术整体水平的提升,乃是当务之急。学生虽然没有教授和科研工作者的撰写能力,但学生却是教授和科研工作者撰写论文的主力帮手,所以解决学生投稿存在问题,是规范学报稿件质量的基础问题。笔者如何解决学生稿件质量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 编辑在与作者沟通中培养学生投稿热情

编辑对待满腔热情的学生,在初审时,应尽量从“宽”,除去审视“信息点”,最好能通读全文,善于从选题角度、论证方法、写作技巧等方面挖掘文章亮点。处理稿件退修最能体现编辑的态度及水平。对写作能力强的稿件,退修的重点可放在论文内容上,争取论文质量能更上一层楼;对选题不错,但结构不合理,写作不规范的稿件,要耐心告之规范格式要求,鼓励作者坚持修改直到符合发表要求为止。编辑妥善处理好与作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能赢得作者对编辑部的信任,还能赢得源源不断的稿源。编辑就应在退修和退稿间,提高学生论文的写作。

2. 开设学生稿件专栏

高校学报是高校主办,刊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的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它以学术生产和传播为服务对象,应传播先进学术研究成果并引导学术研究朝健康科学方向发展。近几年,最让学者们诟病的是当代学术评价制度的失当。很多高校和科研单位以论文的数量多寡作为单位和个人学术评价的重要标准,并不惜财力、物力鼓励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以及在读研究生在核心期刊、权威期刊发表文章。简单地说,一位学者学术水平的高低与发表多少文章以及在什么样刊物上发表文章密切相关。如果只是一味地关注作者的职称和职务来决定稿件刊发,那么对在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来说是有害无益。这些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是现今国内科研的基层,更多的教授、科研工作者的论文数据和资料都是由他们采集整理,笔者认为鼓励他们撰写高质量的论文,为他们开设学生专栏是有必要的。笔者所在的学报编辑部就开设有“大学生论坛”“优秀学生论文”等栏目,鼓励支持学生多投稿。对学术价值高的论文免费优先发表,提高学生写作论文的积极性。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扩大学报的稿源,另一方面也起到鼓励学生投稿的作用。

3. 利用学报平台与学生交流

高校作为服务高校科研论文工作的机构,主编和编辑都是经验丰富的一线论文审阅工作者,在学校的课程中开设相关论文写作选修课或学术交流论坛,这样的做法是非常有效的。主编或编辑不仅讲授科学论文写作的规范和技巧,还能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引导和启发学生如何选题、论证,指出论文写作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课堂中即兴提问,当场解答,有针对性地给予具体的指导。除此之外,导师切实担当起“指导”之师。导师从撰写之前就应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规范;撰写过程中,指导他们如何提出论点、论证、对结果进行分析,避免常见的错误;论文完成后,对文章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复查,尽量让学生论文与学报投稿要求相符,提高学生论文采用的命中率。

回顾新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历史,很少人还记得高校学报曾经有过一段堪称辉煌的时期,甚至一度成为理论界学术界关注的中心。高校学报的边缘化,既有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源于学报自身问题的挑战,其中自身问题更突出。就高校学报的发展趋势及其改革策略而言,多元化发展可能是今后选择的路径。对绝大多数学报来说,除了加强特色栏目建设,对于稿件筛选,不拘职称刊发高质量稿件,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才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高校学报审稿机制规范化探析 篇12

一、审稿机制的概念

1. 审稿的基本内容

从阅读原稿入手,对内容形式、结构、文字、逻辑等作全面的分析,在弄清文章的主旨、整理材料的基础上,经过编辑人员的综合审核,做出一些符合实际情况的基本估价,并且也恰如其分地写出中肯的书面意见就是审稿的基本内容——又称审读报告。各类原稿的审读,一般都采用初审、复审、终审三级的审稿制度。初审要求通读原稿,提出基本意见以及处理方法。复审一般要求复查审核初审的意见,还要给予判断它的正确程度,并解决初审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免有差错。终审应该做出最后决定,看文章能否采用,再应对原稿质量。三级审稿都应有书面审稿的意见,这是一部书稿在编辑过程中一项重要的记录,是书稿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级审稿还是对各级编辑人员进行业务考核所提供的重要依据。

2. 在审读著作稿时要注意的地方

要创作一个好的期刊一定要有好的审稿流程,它可以简单化也可以复杂化,没有一定的规定。在审读一些文章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它的结构和运用的一些修饰手法;在审读编选稿时,要注意一些书面文稿的编选标准有没有达到以及材料来源于何处;在审读翻译稿时,重点要抓住它翻译文章的质量上,同时查明原文的价值出处和它的使用可靠程度,用来方便判断是否适宜翻译出版。而像教材、工具书等一类出版物,特别是要重视内容的准确真实程度和文字的简明易懂,以及与事实的一致性。在审读方法上,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重点地放在查对作者所引用的一些材料和事实论据。此外,同样还要重视文章的先后顺序、涉及到的一类附件和附录部分。防止审读时受原稿的影响,以导致过于重视原稿的某些细节问题。

二、高校学报审稿机制的规范化存在的不足

1. 审稿机制的几大点

实行“三审制”、“匿名审稿制”和“内稿外审制”。“三审制”即编辑初审、同行专家复审、专职副主编和主编终审。“匿名审稿制”即向审稿人隐去作者姓名,必要时只向作者传达修改意见。“内稿外审制”即一定比例的校内稿件由校外相关专家复审。

审稿人还应该保证文稿的科学性、创作性、写作质量、思维逻辑性及理论与实际操作价值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审稿的意见。我们应该保证稿件的质量和审稿的公平、公正性,作者不可以私自请人来审阅自己的稿件,也不能向编辑部建议或找关系去指定自己稿件的审稿人。而对那些拟用的稿件,编辑部应该严格按照流程委派责任编辑汇总初审、编排规范及复审意见各方面的要求,以稿件所在的编号来给出一些具体的修改轨迹与值得改进的意见,必须及时返还作者修改,作者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修改后再转交给编辑部重新审阅。在审稿过程中,审稿人经常接触到审稿时限、编排规范、审稿标准、审稿单等制度性规范。各个高校学报编辑部均根据部门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审稿制度性规范,用以指导审稿人进行合理的审稿。通常,审稿人会根据高校学报的要求进行稿件审阅,影响面越大的学报,其审稿标准也就越严格,审稿人就会按照学报编辑部的高标准审阅稿件。审稿周期也是影响高校学报审稿人审稿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过短的审稿周期,将会导致审稿人没有充足的时间细致地审阅相关资料。

2. 从自我角度看

其实一些摸不着头脑的评论,更让那些写文章的人学会忽略自己的错误,他得把评审人那些不知所云的问题硬跟自己挂上钩,还要说的让别人都相信真的是那么回事,其实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写完文章就会发现和最初的想法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差别了。比较可怕的就说宁可被拒也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本人在经历了多年的教训之后,已经牢记一个原则:审稿人的意见永远是对的。当然,年初我们一篇文章送审的时候,评审人要求我们必须做一个完全不合理的计算,当时我觉得这种明显错误的东西如果发了,那自己岂不是很愚昧。所以只好说这个我们不能做。另一个就是我们要注重文章的价值反映,不管我们前期做过什么研究,审稿人总会希望他看到的是能一下子抓住他眼球,能够反映其中问题的,所以我们又得把之前比较的结果里增添一点儿新数据,然后拿过来装模作样比一下。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首要条件是把好审稿关,而选择一个专业对口的审稿专家则是审稿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由于编辑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范围,在把握论文的审稿信息中就会出现一些偏差,使送审稿件与审稿专家的可审稿范围不相符,造成送审稿件的退回、改审甚至丢失的一些现象。所以,必须充分把握好原稿中所有的审稿信息,以确保稿件送审的准确性。基于分析论文基本结构之上,还需要逐步挖掘稿件各组成部分的审稿的重要信息。当然,审稿人的姓名公开后,也可能会增加作者通过不正常途径发表文章的机会,但这只是个别现象,即使审稿人姓名不公开,也不能保证杜绝这种现象,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不应因噎废食。在目前的审稿制度中,许多有关审稿的研究均证实,现行的审稿制度易于产生多种偏见。尽管早期的研究认为盲法审稿有助于减少偏见的产生,但最近进行的随机调查研究表明,审稿中是否采用盲法对审稿质量、审稿人的建议或审稿的时间均无明显的影响。我们要恰当的来引导外审。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有些审稿意见就只有语言的通顺、结构完整等方面的评价,根本就不能提供编辑部所需的专业性的审稿意见,一些专业人士的审稿意见也相对于比较笼统,更让人不解的是就只做出这篇文章是否可以发表的评论。所以,期刊编辑部应该根据需求,向审稿人提出一些具体的审稿要求以及步骤,以便配合编辑部的审稿战略。我们还应该客观的评价外审。对于一些学术知识的观点不同和其他一些主观原因的影响,外审意见难免会存在纰漏,我们就应该更加谨慎。所以说编辑部应该对于外审的意见有客观的评价。

三、如何更加完善高校学报审稿机制

我国的一些学术刊物,审稿主要是由编辑负责。如今学科分化越来越明显,这样做也存在很多弊端,而且问题不断增加,很难适应学术的发展和新人培养的需求。因为几个编辑要做到对所有来稿的学术水准和质量把关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应该对稿件存在的问题做及时的交流,来提高审稿的综合水平。所以编辑审稿制度的改革也应该加快脚步,而且这个也会成为人们讨论规范问题的其中之一。

对于不同书稿的审读,首先要研究原稿的科学发展性和思想逻辑性。在政治问题上要注意是否违背宪法,有没有同党和政府的重大方针政策相抵触的问题;在学术问题上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同时还要判断文章的主旨大意,是否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是否偏离,是否有逻辑性和说服力。审稿时还要考虑读者的需要和出版的目的性,以及稿件是否侵害他人版权的情况等。

审稿其实没有那么容易,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就是受期刊编辑的安排,对一篇文章做出准确的评估,而实际上这份职责并不是真的那么轻而易举。一般对于一些很专业科技论文,还必须请一些懂得这方面的专家或这方面的专业编辑评审,以免出现差错。可见,审稿是一项极其复杂与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同时,它的特性也造成了其结果会被很多因素所影响,所以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而稿件的质量和专业是否与审稿人相符,为最能影响审稿质量的内在因素。所以说,我们怎样才能审好一篇文章,应该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审稿的质量,使审稿过程能够有序进行,也不能排除同样的研究方法会有不一样的结论。我们还总结了国内外研究人员对于审稿过程的研究方向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第一就是改变审稿的步骤,来提高审稿的质量,得到充分发挥;第二对于审稿结果的影响必须改变审稿条件;第三研究审稿过程是否标准,能够对文章产生什么作用;第四对审稿人的要求的探讨,每个审稿人的要求均不一样,存在不同看法。

综上所述,世界是在不断的发展和前进的,同时审稿制度已经存在很久了,是一个很遥远的东西。但是不能因为它古老,就认为它优越,就觉得它不可动摇,那样太封建思想了,就是应该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就像当节能灯出现以后,我们要大力提倡用节能灯来取代白炽灯以节省资源一样,当一种老套的审稿制度出现了,并且对科学发展有一定阻碍的时候,应该跟着时代发展的脚步进行改进直至用先进的东西取代它。我们只有不断地改进高校学报审稿机制,使它不断地完善化,才能使高校学报审稿机制更加的规范化,才能为大众所认可。

摘要:目前审稿环节形式化、审稿人职责不清晰、没有量化的审稿标准等诸多问题都出现在高校学报的审稿过程中,使审稿工作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保证审稿高效有质量的进行,必须从强化对“三审制”的认识、熟练地掌握审稿人的职责、审稿标准必须实行量化、有效运用学术检测工具等方面,使审稿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才能使审稿机制更加的规范化。本文首先介绍了审稿机制的概念,然后分析了高校学报审稿机制的规范化存在的不足,最后完善高校学报审稿机制。

关键词:审稿机制,三审制,规范化,质量

参考文献

[1]方月婵,叶妙娴.高校学报审稿人审稿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1):105-108

上一篇:课程构思与设置下一篇:古希腊哲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