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动向(共6篇)
命题动向 篇1
一、命题动向
新课标实验地区的高考立足于新课程实际, 命题以能力立意, 注意引导考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观察和思考身边的各种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现象, 注重对考生学习和发展潜能的考查, 在能力考核过程中, 注意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先来看一下《生活与哲学》部分的考查情况。
再进行具体分析, 可以发现该模块的命题呈现以下特点。
1.注重基础, 强化主干知识
一方面, 《生活与哲学》模块的高考命题注意在有限的试题中尽可能多地考查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如山东省文综高考第24题中的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广东省文综高考第35题中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 这些都是政治学科最基础的知识。另一方面, 《生活与哲学》模块的高考命题突出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主干知识就是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事实及其相互联系, 是最能体现学科思想的、最核心、最有用的知识, 在学科的全部知识中, 主干知识所占比重不是很多, 却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 构成了学科的骨骼。由于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不可能像以往单科考试那样考虑知识的覆盖面, 因此学科的主干知识必然成为高考重点考查的对象。如浙江省文综高考第40题第 (2) 问中涉及的辩证否定观;山东省文综高考第28题第 (2) 问中涉及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福建省文综高考第39题第 (4) 问中涉及的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等主干知识在各地高考试卷中频频被考查。
2.取材多样, 内容贴近生活
首先, 从取材上看, 试题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撷取丰富的素材,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取材灵活, 呈现方式和考查方式多样。新课程卷第23题,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 以通俗易懂的民间俗语入题, 容易激发考生的学习兴趣。福建卷第36题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和完善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取材于学生们很容易理解的生活中的实例;天津市文综高考第7题、广东省文综高考第34题、安徽省文综高考第10题等题目的命题则以漫画为素材。漫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以其寓意深邃、针砭时弊、催人思考而成为近年新课程高考政治试题的取材内容。如浙江省文综高考第30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 漫画《羡慕》 (作者:周中华) 中双方改变处境的努力最终失败的原因有
(1) 只注意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而忽视其曲折性
(2) 只注意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而忽视其前进性
(3) 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同一性, 而忽视其斗争性
(4) 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斗争性, 而忽视其同一性
A. (1) (3) B. (2) (4) C. (2) (3) D. (1) (4)
这样的哲学漫画题在新课程高考试卷中经常出现。
其次, 新课标高考命题坚持“三贴近”原则:试题内容贴近考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 贴近社会, 反映时代变化, 体现时代精神,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激发考生的学习兴趣。如浙江省文综高考命题背景材料既有动漫文化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 又有中东北非局势等时政热点问题, 安徽卷文综高考第38题中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广东省文综高考第35题中的幸福观等也属于热点焦点问题, 这样的命题有助于学生能够在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3.强调运用, 突出综合能力
综观2011年新课程高考哲学试题, 除少数试题的命题呈现知识取向以外, 大部分试题都以新材料、新情景、新设问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命题重在检测考生的思维 (包括思维的整体性、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创造性) , 凸现能力立意, 高考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四项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 论证和探讨问题) 目标在哲学模块试题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样的命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特别注重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科渗透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例如浙江省文综高考第28题“考古”那道试题的命制, 其导向是要求考生“用”知识, 而不是“背”知识, 绝不是对书本知识的简单重复;福建省文综高考第39题第 (4) 问以海洋经济建设为背景, 有意识地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对教材知识的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分析、解决来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
4.对接课改, 注重“三维一体”
一方面, 新课程高考哲学模块试题近年尝试着改变思维过分单一的命题方式, 立足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认知能力的提高, 在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上作了有益且比较成功的探索。如, 江苏卷第37题:
材料三:弘扬敬老美德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江苏省正在实行“快乐万年精神关爱行动”。同学们认为, 我们不仅自己要做敬老爱老的文明使者, 还应号召更多的人践行敬老美德, 在全社会营造敬老助老的氛围。
(3) 试为电视台设计一条激励人们走进社区、践行敬老爱老美德的公益广告语, 并从《生活与哲学》角度选一原理说明广告语的设计依据。
这一题的答题要求:广告语应具有激励功能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功能, 语言简练。依据的原理切合所设计的广告语。
【参考答案】广告语:参与社区敬老活动, 点燃心灵美德明灯。
《生活与哲学》依据: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另一方面, 新课程要求以学科知识目标为载体, 以能力目标为内容, 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归宿 (思想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 对思想性和教育性的要求更高) , 力求实现“三维一体”的目标。与新课改的这一变化相对接, 2011年新课程高考哲学试题, 希望通过考试能够给考生传递一些信息, 引导考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发生积极的变化。比如, 安徽省文综高考第10题: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把握事物的联系, 利用客观规律
B.坚持实践的观点, 重视直接经验
C.发挥主观能动性, 探究事物本质
D.坚持辩证否定观, 树立创新意识
本题强调了考生应该学会坚持辩证否定观, 树立创新意识。
5.遵循考纲, 坚持稳中有变
2011年新课程高考哲学模块的命题, 一方面, 从考核目标与要求、知识范围到题型及其在各模块的分布以2011年的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等为基本依据。如浙江省文综高考哲学模块的试题与当年省高考《考试说明》中的“参考试卷”几乎保持一致, 考查的知识点紧扣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 这说明新课改地区出台的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具有足够的权威性。
另一方面, 在延续以往哲学题在设问形式、答案设置等方面原有特点的基础上, 命题又有一定的变化。首先, 从设问角度归类看, 纵观近几年新课程高考哲学模块的命题, 哲学主观题类型基本稳定, 主要有: (1) 运用所学的××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2) 结合材料, 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 (3)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是如何体现的? (4) 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5) 哲学辨析题。其次, 为适当降低综合题的难度, 浙江等省区文综高考哲学试题大多采用“大热点小切口”的方法, 在确保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同时, 设问中的知识考查指向较以往更加明确, 也就是说, 试题的设问指向性、限制性整体上呈现加强趋势。如浙江省文综高考第40题第 (2) 问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创作过程如何体现辩证否定的实质? (10分) 又如, 广东省文综高考第37题中的第 (2) 问:结合材料二, 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 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6分) 第 (3) 问:结合材料二, 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 (10分) 这几道试题设问中的知识考查指向分别是“辩证否定的实质”、“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以及“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等, 均属于限制性设问, 试题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演绎能力和聚合思维、集中思维能力。
二、备考启示
1.抓纲务本, 把握方向
为达到2012年高考《生活与哲学》模块的高效复习, 取得最佳效果, 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就要通过研讨《考试说明》等, 明确考试的内容和要求、考试形式等, 特别是要认真研读考点范围, 尽可能做到考点研究的具体化, 真正明确每一个考点所包含的内容和要素, 明白哪些是重点考查内容, 哪些是非重点考查内容, 哪些是今年已经不需要复习的内容, 既要剔除考查范围以外的教材内容, 减少无效复习, 又要使《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考查知识点得到符合高考要求和特点的落实。
2.重视基础, 构建网络
注重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是新课程高考《生活与哲学》模块命题一以贯之的原则。因此,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做到对每个基本原理能够准确表述出来, 使用术语要规范简练, 要注意方法论意义。如《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复习备考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原理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简洁表述。
另外, 单一知识点或单元内容的学习, 很难使我们建立起知识的纵横向联系, 很难把握各知识点间的关联, 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因而我们在复习中应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琐碎的知识点由点连成线, 由线织成网, 形成多个相关知识点的知识网络, 这样才能使我们站在一个新角度去理解问题, 从多个方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从而大大提高复习效率。如对《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的的复习我们可按照唯物辩证法这个专题进行重组, 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整体把握, 做到融会贯通。
3.关注热点, 强化运用
《生活与哲学》模块复习时要关注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 联系年度内的重大科研成就、重大政治、经济、文化问题等, 将当年的时政热点材料与教材中的相关理论挂钩, 既要抓住热点与知识点的显性联系, 又要善于发掘热点与知识点的隐性联系, 并思考这些热点问题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设计问题, 进而把握命题的切入点, 实现热点与学科知识的结合。例如, 运用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 说明中共建党90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说明建党90年来, 党在不同时期, 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 不时地调整方针政策的重要意义;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等知识, 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及其重大意义;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确价值观的标准等知识, 分析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政策等。
4.培养能力, 关注技巧
近年新课程《生活与哲学》模块高考坚持了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原则, 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特别是强调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的综合能力。由于哲学高考上述所要求的能力并不是考生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 且这些能力的培养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而是考生自己在复习中“悟”出来的。因而,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 应通过培养思维方法、审题能力和答题技巧来实现培养能力这一目标。例如, 哲学漫画选择题是近几年浙江高考试卷中的稳定题型, 我们可以通过答题技巧的训练 (解答一般分三步:第一步读懂漫画信息;第二步分析题肢;第三步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 , 来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哲学综合题的解题要求是“先看设问, 后看材料;审清题意, 题眼明了;围绕设问, 展开思考;打好腹稿, 卷面排好”。具体来说, 第一, 通过审设问要弄清命题的限定性:知识范围限定 (哲学模块中的哪个部分, 要具体到课题、节题、框题) 、方向限定 (“是什么”还是“为什么”、“怎么样”) 、材料限定 (是否要求结合材料、结合哪个材料) 、对象限定 (要求我们对什么进行分析) 。第二, 回忆、联想曾学过的与该题设问、材料相关的概念、原理, 越全面越好。第三, 整理答题思路时, 一定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要根据试题的分值确定答案的详略程度, 猜测答案要点可能有几个。一般而言, 分值与答案要点成正比, 分值高意味着要点多;在书写答案之前要做到胸有成竹。答题时一定要把理论 (所学知识) 和材料密切联系起来进行说明, 切忌离开材料, 漫天撒网, 理论与材料形成两张皮。
命题动向 篇2
解:(1)y=x2-4x+1 配方,得y=(x-2)2-3,向左平移4个单位,得平移后得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4x+1(2)由(1)知,两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2,3),(-2,-3)解,得
∴两抛物线的交点为(0,1)
由图象知,若直线y=m与两条抛物线有且只有四个交点时,m>-3且m≠1(3)由y=ax2+bx+c配方得,向左平移-个单位长度得到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两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分别为,解 得 ∴两抛物线的交点为(0,c)由图象知满足(2)中条件的m的取值范围是:m>且m≠c 评析:图形与变换是《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内容,把它与二次函数相结合,既考查了学生几何建模以及探究活动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对几何与代数之间的联系、多角度、多层次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今后命题的重点。
略解:(1)S=24(km);
(2)当0≤t≤10时, ;
当10<t≤20时,s=30t-150;
当20<t≤35时,s=-(t-35)2+675.(3)沙尘暴发生后30h将侵袭到N城。
评析:分段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一块重要内容,本题以动直线l运动的不同位置来确定面积S关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学生在充分理解了S的涵义后,求出函数关系式并不困难。像这类运动变化问题是中考命题的热点。
2、求闭区间上二次函数的最值。
解:(1)通过描点,画图或分析表一中数据可知y1是t的二次函数。设y1=a(t-20)2+60,把t1=0,y1=0.代入得a=,故y1=t2+6t(0≤t≤40且t为整数)。经验证,表一中的所有数据都符合此解析式。
(2)通过描点,画图或分析表二中数据可知当0≤t≤30时y2是t的正比例函数;当30≤t≤40时y2是t的一次函数。可求得
经验证,表二中的所有数据都符合此解析式。,(3)由y=y1+y2得时y有最大值为106.65万件。,经比较可知第7天评析:二次函数问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倍受命题者的青睐,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是高考的重要题型之一。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是:画出函数在给定范围内的图象,找出图象的最高(低)点和坐标得出结果。另外,本题也体现了二次函数解析式考查方式的新变化:让学生从函数对应值表分析猜想出函数类别,进而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关系式。
解:(1)设y=kx+b,由图象可知,解得 ∴y=-20x+1000(30≤x≤50).
(2)p=(x-20)y=(x-20)(-20x+1000)=-20x2+1400x-20000.
∵a=-20<0,∴p有最大值.当时,p最大值=4500.
即当销售单价为35元/千克时,每天可获得最大利润4500元.
解:(1)根据图象可知c<0 且抛物线y1=x2-2x+c与x轴有两个交点,故一元二次方程x2-2x+c=0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2)2-4c=4-4c>0,且c<0∴c<1(2)因为抛物线经过点(0,-1)代入y1=x2-2x+c 得c=-1故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1=x2-2x-1(3)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经过抛物线y1=x2-2x-1上的点(1,a)把x=1,y=a代入y1=x2-2x-1,得a=-2 把x=1,a=-2代入,得 所以
画出的图象如图6所示。
观察图象,y1与y2除交点(1,-2)外,还有
两个交点大致为(-1,2)和(2,-1)
把x=-1,y2=2和x=2,y2=-1分别代入y1=x2-2x-1和是y1与y2的两个交点。
根据图象可知:
可知,(-1,2)和(2,-1)当x<-1或0
评析:例五第3问的求解借助了二次函数的图象,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求出利润为4480元与4180元时销售单价x的值,应用函数性质分析得出结果。它较好地考查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解:(1)80的新数为802÷100=64,26的新数为262÷100=6.76(2)这一说法不对。设旧数为x,则相应的新数为,列方程x =,解得x =0或x =100,所以不符合这一说法的旧数是0和100(3)设旧数为x,旧数与新数之差为y,则
当x = 50时,y的值最大,因此,减小了最多的旧数是50。
解:(1)50只
(2)当l0
由二次函数图象可知,x≤45,最低售价为20-0.1(45-10)=16.5元
剖析近几年中考物理命题新动向 篇3
新动向之一:依据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维目标进行命题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过程与方法,关注情感与态度”、“注重科学探究,关心科技发展。”等课改新理念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得到了体现,具体落实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上。
1 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考查
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和重要的实验技能以及物理与技术、社会发展相关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及运用的水平。
例1 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橡皮筋所受的拉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实验测得一根橡皮筋的有关数据如下表,并发现再次重复实验数据基本相同
(1)请你根据他们的实验数据,在图1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接起来,画出橡皮筋所受拉力与伸长量关系的图像。
(2)你认为能用橡皮筋制作一个简易测力计的理由是什么?
说明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描点、绘图的实验技能以及测力计的基本原理等知识。
2 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查
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强调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和解题思考过程的描述。
例2 小勇同学的表弟拿着喝完的AD钙奶塑料瓶,问小勇:你知道这个瓶子能装多少酸奶吗?现请你自选实验器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帮助小勇测出上述塑料瓶的容积。
方法一: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____________________
例 3 意大利的比萨斜塔600多年来“斜而不倒”。300多年前物理学家伽利略在塔上做了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使其更加充满了神奇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纷至沓来。斜塔究竟有多高呢?图2为比萨斜塔的正面图片,请你仔细观察图片,利用斜塔周围的参照物,写出能推算出斜塔实际高度的简单过程及理由。
说明 例2注重考查解题方法的多样性,突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检测;例3强调对分析推算过程及理由的考查。
3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考查
主要是通过试题情景的引发,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进而考查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以及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学习信心等方面。
例4 “五·一”长假、小明跟爸爸一起驾车到大梅沙游玩。途径梧桐山隧道时,小明对长长的隧道产生了兴趣,心想:“我怎样才能知道隧道的长度呢?”当他返回时,在到达隧道之前终于想出了几种不用下车就可以得出隧道长度的方法。请你简明扼要地写出小明得出隧道长度的两种合理方法:
方法一: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此题通过创设一个令学生感兴趣的情景,来激发学生解题的欲望,诱发他们去思考,去克服困难,从而达到解决这道试题的目的。
新动向之二:从探究过程的几大要素出发进行命题
近几年来,各地的中考试题从探究过程的几大要素(如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分析与论证、评估与交流)出发进行命题,来促进“探究”理念的落实和探究行为的养成。
1 对“提出问题”的考查
主要考查学生能否根据试题所提供的情景提出相关的问题,有时还要求学生尽可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例5 如图3是杂技演员演出时的简图。根据图中的情景,从力学角度出发提出两个问题,并选其中一个问题进行解答。
示例:男演员跳下弹起女演员时跳板会发生什么形变?
问题1: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 此题不仅要求学生根据图中的情景提两个符合题意的问题,而且还要求对所提的问题给予解答。
2 对“猜想与假设”的考查
主要考查学生提出的猜想和假设是否有意义?是否具有合理性?猜想和假设与问题的真因接近程度如何?
例6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的时候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自己的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________能够传声。但是你身边的同学往往听不到明显的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
说明 此题从生活的感受和经历出发,在学生认知的冲突处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据此进行合理的猜想,进而考查学生“猜想和假设”的质量。
3 对“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考查
主要考查学生的规划、设计、操作等方面的能力,从而检测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周密性、成效性、深刻性等品质。
例7 如图4所示,透明玻璃瓶内有一细棉线,细线下端系有一个泡沫塑料小球,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在不打开瓶盖和不损坏玻璃瓶的情况下,使瓶内的细棉线断掉。(器材可根据需要自选)
说明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实验方案的规划水平,突出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的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的检测。
4 对“分析与论证”的考查
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物理现象、实验数据,寻找事物的本质,探求事物的真相等方面的能力,以及通过理论和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的水平。
例8 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为了研究蜗牛的运动情况,将蜗牛放在刻度尺上让其沿刻度尺爬行,并每隔10s拍摄记录一次蜗牛的位置,拼成如图5所示的图片
同学们依据此图片获得数据,列表如上。
(1)请你根据图中的情景,把表格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2)请根据上表的数据,你可以得出蜗牛是做_____运动,此蜗牛在前20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mm/s,它整个在50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m/s。
说明 此题考查学生能否根据图片和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出蜗牛的运动情况 ,强调识图析表等综合分析能力的检测。
5 对“评估与交流”的考查
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些现象、做法能否作出合理的评价和估测以及建议。通过这类试题的考查,能反映出学生知识储备、认知水准、思想状况以及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
例9 如图6所示,平底茶壶的质量是400g,底面积是40cm2,内盛0.6kg的开水,放置在面积为1m2的水平桌面中央。
试求:(1)水对茶壶底部的压力;(2)茶壶对桌面的压强(g=10N/kg)
解 (1)因为茶壶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所以水对茶壶底的压力
你认为上述解答有无错误?如有,请找出错误之处并加以订正。
例10 据资料显示,2003年底我国660个城市生活垃圾的清运量达1.5亿t,并且每年以4%速度递增。垃圾处理成为城市建设及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人们已经可以变废为宝:利用垃圾中的可燃物质发电。我省2003年1月在芜湖市建成了垃圾焚烧电厂,该厂年处理垃圾可达2.16×105t。研究表明,生活垃圾的平均热值约为6.27×106J/kg。如果利用垃圾作为燃料建立发电厂,每燃烧1t生活垃圾可以发电240kW·h,那么:
(1)生活垃圾燃烧发电的效率是多少?
(2)请你谈谈对城市建设垃圾发电厂的看法,以及你对人们在生活中收集垃圾有何建议?
说明 例9主要对题中所给的解法加以评价、评估,并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纠错;例10第二小问,要求学生就垃圾处理发表个人的看法和建议,由此来检测学生的认识观和思想动态。
新动向之三:从检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命题
目前,从各地中考试题来看,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又是近几年中考中出现的一个新亮点。
1 利用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通常情况下,开放性试题从试题性质方面来分有理论题和实验题,从试题本身要素来分有条件开放型、内容开放型、模型开放型、解开放型、结论开放型。开放性试题能很好地反映出学生思维的发散程度。
例11 某物理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弹簧测力计、物块(材料、大小均未知)、烧杯、水、细线等仪器做了如图7所示的实验。请你根据图7中的信息,求出与该未知物块有关的物理量(至少求三个物理量、并写出计算过程)
例12 现给你一只节日气球、一盆水、一块铁、一块手帕、一根线绳、一根针、一张纸,你能利用它们做哪些物理实验,请说出两个,分别说出每个实验的做法及实验说明的问题。
说明 例11、例12是两道较好的开放性试题,对学生思维发散性要求较高,它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2 利用信息给予题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
信息给予题就是提供一段文字或图片等方面的信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有用信息,然后用所获得的知识来处理和解决试题中所提出的问题。
例13 阅读短文:
技术是把双刃剑,电磁波的应用也是这样,它在使人类的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也存在副作用―电磁污染。例如,频率超过0.1MHz的电磁波的强度足够大时就会对人体构成威胁。按照有关规定,人体受到的电磁波的强度(即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电磁波的能量)不得超过某一数值I。
已知某无线通信设备发射电磁波的功率为P,设该通信设备向四面八方均匀地发射电磁波,且电磁波在传播的过程中无能量损失,由数学知识可知,球面面积S=4πr2(式中r为球半径),球半径与球面垂直的。
根据上述短文,可估算出人体到该通信设备发射电磁波处的安全距离至少应为_____时,人体所受到的电磁辐射强度才不会超过规定值。
说明 此题是一道信息给予题。它不仅能有效地检测学生的收集、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而且也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一般能力(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概括、抽象能力)。
总之,近几年中考命题改革的力度较大,亮点不断涌现。我们只有把握中考命题的脉搏,才能与中考同行,才可能在中考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栏目编辑陈 洁)
力学部分的命题动向与备考策略 篇4
2011年高考刚刚尘埃落定, 2012年的备考战车就已经启动.我对课标卷力学部分的命题情况进行总结, 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希望能对2012年的备考有所启示.
一、2011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命题特点
1.命题重心前移, 力学权重增强, 凸显新课标关于“注重共同基础”的理念要求
为了能够全面了解2011年全国课标卷力学部分的命题特点, 我们可以对5年来课标卷的力、电命题情况进行纵向对比研究:
在必考模块的95分之中, 2011年理综物理部分力、电在分数权重上几乎平分秋色!分别为47分和48分.力学高出5年来的平均分4.6分, 电磁学则低于5年来的平均分4.6分.除2009年外, 力学部分的分值是课标卷5年来最高的一年.而且还能看到力学部分的分数权重在总体上逐步提升, 这和力学部分在物理学中的基础地位是分不开的.我们认为, 这种变化是受新课程标准“注重共同基础, 体现选择性”这一课程理念制约的.由此可以看到课程标准对高考命题产生影响的痕迹!即使后面的电磁学问题, 如第20题的静电场中的曲线运动问题, 实质上也是个力学问题, 是借助于匀强电场中的负电荷的受力情况考查曲线运动的条件.而第25题的带电粒子在场中的运动问题也主要是以动力学和运动学的知识为基础的.如果考虑到这种因素, 力学部分所占的分数, 最低也要在60分以上, 这正是对新课标关于 “共同基础”这一理念的凸显.命题的这一变化趋势可以概括为“命题重心前移、突出力学的主干地位”!这里的“共同基础”, 我们的理解既指整个学科大厦的“共同基础”又指全体考生的“共同基础”!后者又体现了“面对全体”和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备考启示:避免一轮备考中“先快后慢, 轻力重电”的现象.应该稳扎稳打, 从整体上要给力学的备考给予足够的重视.
2.力学实验得到加强, 改变了过去以电学实验为主的一贯模式
以往我们对于实验的备考, 总是认为“一大带一小, 一电带一力”, 其中的“一大”常指电学实验, “一小”认为是力学实验.“知识内容表”中所列的11个必考实验, 命题时也多数出自电学实验.但我们认为, 力学实验毕竟是基础, 在复习时仍然应该重视.
2007~2011年首批课改的四个省区实验命题情况统计如下表:
2011年的全国新课标卷就体现了这一思想, 力学实验分值达10分!占实验总分的三分之二.因此, 2012年的物理备考, 仍要对力学实验从一轮复习时就扎扎实实!“一步一夯”!
3.力学部分注重对模型、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考查, “STSE”气息浓厚
2011年全国课标卷分别考查了力学部分的下列模型:“拉板拉块互滑模型”、“同步卫星模型”、“蹦极-弹簧模型”等, 这些常规模型再次得到凸显;估算题、信息题、STSE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问题继续得到关注.“模型联实际, 不变应万变”已成为新课改下高考命题和备考的一条铁律, 望能够重视.
4.立足知识框架, 综合考查多种能力, 动态分析继续受到重视
如2011年全国课标卷第21题以常见的“拉板拉块互滑模型”为物理情境, 综合考查了对物理过程的动态分析、综合能力, 应用数学图象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考查了整体与隔离的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另外, 对物理过程的“动态分析”是近年物理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 以往常表现在对含有静摩擦力的动态分析和电路的动态分析等, 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与深刻性, 甄别思维品质.而今年的第21题则结合与动力学有关的知识规律的运用, 考查了两个物体的加速度与时间的图象问题.
5.力学部分考点覆盖面广, 主干知识得到凸显
新课标考试大纲规定的必考部分的23个考点中, 2011年的全国课标卷覆盖了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匀变速直线运动、摩擦力、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力等力学部分的主干考点和命题热点, 考点的覆盖率超过了50%.
6.注重通性通法, 淡化技巧, 注重考查迁移能力
2011年高考力学部分用到的方法, 无论是图象法还是动态分析法等都是备考中常用的方法, 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 因此人们感到今年的物理试题“很平和”.其实, 就是新课标高考“面对全体, 注重通性通法”的体现.
备考启示:2012年的备考中一定要淡化技巧, 注重通法.过分注重技巧部分, 优秀生容易走火入魔, 学困生会丧失信心, 使复习备考跑偏, 增加学生负担.
二、力学必考部分23个考点命题动态分析
1.质点的直线运动
质点的直线运动部分, 考点有“参考系、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公式、图象”共3个考点.本部分命题主要有计算题, 单质点的多过程运动问题或多质点的追及问题, 对应的主要物理模型有:反应刹车模型、理想下蹲模型 (或举杠铃、猴滑竿、人跳墙等模型) 、竖直上抛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会从图象和公式两个角度设置问题.
对于图象问题主要以几种常见运动模型的“图象翻译”为重点, 这是此部分命题的一个新动向.例如自由下落运动 (或竖直上抛、有恒定空气阻力的竖直上抛、篮球碰地模型等) 的x-t图, v-t图, a-t图, v-x图, a-x图 (二轮复习时还应该加上E-t图, Ep-t图, Ek-t图, Ep-x图, Ek-x图, E-x图) 等的熟练“翻译”问题, 我们认为, 此类题型有可能成为今后命题的重要突破点.尤其是随着DIS数据信息处理系统和传感器在新实验技术上的广泛运用, 各种图象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已经自动化, 因此对应的试题也必将大量涌现.2011年全国课标卷第21题的加速度-时间图象 (a-t图) 和实验第23题的s/t-t图等就是此类试题的一个苗头, 望今后对运动学中与此有关的图象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部分内容涉及的主要物理方法主要有:关于速度加速度等的比值定义法、关于质点的理想化模型法、关于速度时间图象的微元法等, 这里都有可能命制思想方法类试题.
2.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
“相互作用与牛顿运动定律”部分有以下7个考点:滑动摩擦力、动摩擦因数、静摩擦力;形变、弹性、胡克定律;矢量标量;力的合成与分解;共点力的平衡;牛顿运动定律及其运用;超重失重.这是力学部分的基础内容和高考命题的重头戏.其中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相关问题的动态分析往往是命题的热点.“牛顿运动定律及其运用”应该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本部分涉及的主要物理模型有:“拉板拉块互滑模型”、 “雨滴下落模型”、“跳伞模型”、“传送带模型”与“弹簧模型”等.
需要注意的思想方法有:整体法与隔离法、等效法、控制变量法、放大思想、外推思想、理想实验、矢量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等.
3.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关于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的5个考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角速度、线速度、向心加速度;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离心现象.其中“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近5年的课标卷很少命题, 但并不是说此内容不重要, 它主要渗透在对平抛运动这一特例的处理中;对于速度关联问题, 仍要重视, 结合高校自主招生的命题情况看, 高校对此内容还是比较热衷的;备考中对于“绳”、“杆”等速度关联、加速度关联及位移关联都要有所注意, 这是一个易错点.
抛体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及向心力问题是典型的曲线运动特例, 对于平抛问题, 要结合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对普通的平抛和类平抛综合复习, 对于其中的几个重要结论应该会熟练推导和拓展运用.
此部分涉及的相关模型主要有:“刮风抛物模型”、圆锥摆模型、皮带轮模型等.
本部分涉及的物理思想主要有:“化曲为直”、“以直代曲”、微元法等.
4.机械能
机械能部分的4个考点是物力学的主干知识.新考纲中全为Ⅱ级要求.其中, 功和功率要会各种功的计算方法和机车的两种典型启动模型;动能和动能定理是处理不含时间类问题的重要方法;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等内容都是物理学的基础性主干知识, 对于后续物理学的学习和科学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 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 要熟练掌握“功能关系18条”.选择题、计算题甚至实验题各种题型都可能会出现, 例如2011年全国课标卷在此部分, 连出了两个选择题.
本部分涉及的物理思想主要有:守恒的思想、转化的思想等.
有关物理模型主要有:风车发电模型、斜面滑沙模型、心脏做功模型、子弹木块模型等等.
5.万有引力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部分4个考点: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环绕速度;第二、第三宇宙速度;经典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其中, 涉及的主要模型有:同步卫星, 双星及多星模型, 变轨发射与回收模型, 行星的周期性互扰模型, 黑洞、脉冲星、嫦娥、神舟、哈勃望远镜等问题.有关估算问题也往往以此为选材点, 如中心天体质量的估算、中心天体密度的估算等问题.2011年高考在此部分命制了同步卫星电磁信号的传送时间的估算题.
涉及的物理方法主要有:补偿法、估算法等.
两种时空观及其对比, 是新教材的新增内容, 对提高科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备考中不可忽视!
三、力学必考部分6个实验的命题动态
必考部分6个实验分别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探索弹簧弹力与形变量的关系,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探究加速度和外力及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探究动能定理实验.
关注“三尺” (直尺、卡尺、千分尺) 的原理与读数规则.器材的选取与实验设计、故障排除、操作步骤、数据处理, 从表格到图象, 从图象到结论的得出, 误差的分析和实验的改进建议都要列为备考的重点内容.两种打点计时器的使用环境和操作步骤, 纸带分析等都是基本的实验要求, 探究性试验是今后命题应该注意的动向.
四、力学必考部分涉及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问题
新课标下的物理高考命题, 不仅重视考查知识、能力, 更重视考查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对科学史的复习应该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开普勒等的研究方法和主要成就入手进行备考.
五、力学选考部分的12个考点命题动向
选修3-4的运动和波共10个考点, 选修3-5的碰撞与动量守恒共2个考点, 构成了力学部分的全部选考部分.
命题特点:超量给题, 限量做题, 在命题环节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这是和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相一致的.动量部分, 难度与大纲卷相比, 将大大降低, 主要考查“多体问题”或简单的“多体多过程问题”, 备考时一定要注意控制难度, 不可过难、过复杂, 伤害考生的备考信心!振动和波主要还是在波动和振动的结合上和常规题型上下工夫.
六、备考启示与建议
重基础, 抓主干, 专题突破重要模型!
依考纲, 寻考点, 进行高效低碳训练!
重纠错, 重反思, 提升能力仍是关键!
明方向, 有慧眼, 顺藤摸瓜遵循理念!
重中档, 重统法, 注重迁移不要过难!
命题动向 篇5
纵观近几年命题, 不难发现, 物理试题普遍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 反映了物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理念。但就江苏省2004年和2005年学生考试结果来看, 发现很多学生做此类题都不适应, 优秀率及平均分都较2004年以前竞赛同比下降。说明我们平时的教学渗透STS教育还不够。撰写此文, 与各位老师共同探索, 如何加强物理课程与STS相联系。
一、提倡课堂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物理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的学习, 而应通过多种形式与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紧密结合, 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和社会。这不仅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的手段, 也是物理教学的目标。所以, 组织STS教育的形式必须多样化, 必须冲破传统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都必须实行开放式的教学, 形成学生自主参与、开放、灵活的教学方式。
(一) 课堂有机渗透
课堂有机渗透是指教师认真分析研究各章节的知识点, 充分挖掘教材中STS教育的因素, 找出渗透点, 合理设计渗透方法和途径来组织教学。
例如:学习了摩擦、电阻和磁极间相互作用规律知识点后, 可渗透当今世界先进的交通工具——磁悬浮列车相关知识, 并介绍上海磁悬浮列车试行成功等科技前沿的新动态。同时为把握中考命题新动向, 可设计如下一些训练题, 以考查学生STS知识的运用能力。
问题1:现代磁悬浮列车就是利用同名磁极间的相互___, 将车身托起, 这就大大减少了___, 使列车高速运行。
答案:排斥;摩擦力
问题2:磁悬浮列车为交通运输事业开辟了一方崭新的天地。下面有关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通过列车底部和下方轨道间的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可使列车悬浮。
B.为产生极强的磁场使列车悬浮, 制作电磁铁的线圈宜选用超导体。
C.由于列车在悬浮状态下行驶, 因而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
D.列车悬浮行驶时, 车体与轨道间无阻力、无震动、运动平稳。
答案:C
点评:磁悬浮列车是现代科技产物, 是现代文明和发展的象征, 但涉及的物理原理简单, 拉近了高科技与学生的距离, 课堂有机渗透STS, 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物理、学好物理的热情。
(二) 开展STS活动
将学生课堂实验和课外小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积极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等STS活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是加强物理课程与STS相联系的有效途径。
例如:学生都喜欢玩电动赛车, 对卡通片“四驱兄弟”百看不厌。针对学生这一兴趣爱好, 结合他们所学物理知识, 我们有针对性地布置了相关的STS主题活动——“我们都是工程师”、“我是小瓦特”、“我要做爱迪生”等设计大赛。要求学生分组通过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行设计、制作一辆小赛车, 开展竞速比赛。于是, 各STS活动小组成员认真设计, 精心制作。在具体的实践当中, 学生学会了“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了解了力的作用效果及惯性, 知道了电池的正负极, 懂得了如何减小摩擦, 以及加深理解了社会生活实际中交通事故的成因及安全问题等许多物理知识。同时我们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设计了如下一些STS训练题。
问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已于2004年5月1日正式实施, 为交通安全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 下列对汽车行驶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
A.速度越大, 则惯性越大, 汽车难以停下。
B.刹车后, 由于摩擦力减小, 因而汽车的速度逐渐减小。
C.只要后面汽车的行驶速度小于前面的汽车, 就无须对行车距离加以限制。
D.汽车行驶速度、车距、路面情况等均是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
答案:D
问题2:《海峡都市报》曾刊登了“货车超限超载、国道不堪重负”一文, 报道了“104国道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以上, 但才使用5年就大修, 现已伤痕累累……”。有些运输单位或个人只顾自己的利益, 不顾国家利益, 让汽车成倍的超载是损坏路面的直接原因。请你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汽车严重超载加快路面损坏的原因 (只需答出一种合理的原因即可) 。
答案:下面给出主要的三种原因, 学生只要答出其中一种即可。
(1) 力的作用效果会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汽车成倍超载, 对地面压力成倍增加, 路面的形变加大, 容易引起路面断裂。
(2) 车成倍超载, 对地面压力成倍增加, 轮胎个数不变, 接触面积基本不变, 根据压强公式P=F/S可知, 车对地面压强成倍增加, 对路面破坏重。
(3) 车轮与路面的粗糙程度不变, 车成倍超载, 对地面压力成倍增加, 路面受到的摩擦力也就成倍增加, 导致路面磨损加快。
点评:以国家法规、新闻报道为背景, 在物理课程中加强STS相联系, 社会意义深刻, 渗透了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意识, 能充分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新理念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目标。
(三)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 开展探究性、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也是加强物理与STS相联系的重要途径。我们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本地的资源特色, 组织学生参观了仪征市发电厂, 使学生了解了火力发电的原理、电能的输送原理等。并布置了帮助自己家所在的社区收三次电费并分析电能浪费的原因, 提出有效的节能措施与改进方案。同时调查社区用电安全隐患及提出预防措施等社会实践活动。为配合上述实践活动, 我们设计了一些相关的STS训练题。
问题1:通过参观仪征市发电厂, 同学们就仪征市利用和开发能源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提出了如下几条建议和设想, 其中永远做不到的是 ( )
A.目前仪征市利用的能源主要是煤, 应着力研究如何使煤充分燃烧以及减少热量损失的措施。
B.在输电过程中电能有较大损失, 若能用超导体送电, 将大大提高输电效率。
C.仪征市在创建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城市的同时, 应加快研究垃圾发电, 这样能一举两得。
D.我们最终应研究出一种既可以不消耗能源, 又能不断对外做功的机器。
答案:D
点评:根据仪征市具体情况, 组织学生开展STS社会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 对能源及环境情况进行评价与提出建议, 有利于激发学生关心家乡发展的责任心,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 去领会物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充分体现了较好的STS教育功能。
二、提供多种信息, 丰富物理课程内容
在物理课程中, 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 选取结合实际的事例, 丰富和充实物理课程内容。因STS教育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很广, 教师不可能将数量庞大的信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塞给学生。因此, 必须改变“只有讲过才算教过的”的观念, 提倡广泛运用公众媒体, 如电视、报纸、科学期刊及因特网 (教师提供有关的网址) , 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进行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 使物理课程成为完全开放的、学生自主参与的全新的课程。问题:2004年12月26日, 印度洋发生了地震和海啸。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这种波浪运动卷起的海涛, 波高可达数十米。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 冲上陆地后, 往往造成严重的危害。请阅读来自新浪网上的有关新闻报道, 然后回答下列问题或完成有关空格内容。
海啸的危害。
剧烈震动之后不久, 巨浪呼啸, 以摧枯拉朽之势, 越过海岸线, 越过田野, 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 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 被震塌的建筑物, 在狂涛的洗劫下, 被席卷一空。事后, 海滩上一片狼藉, 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
(1) 根据以上对海啸及其危害的报道, 在其中找出二个词语或句子, 并说明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海啸发生后, 中国青年志愿者进行了救助打捞服务, 工作是清除残留在当地海底的垃圾。当青年志愿者从3m深下潜到10m深, 人耳膜便感到明显的压迫感和轻微的疼, 这是因为___。但志愿者们仍然继续下潜, 当他们潜到海底, 无暇光顾美丽的海底世界和欣赏奇特的深水鱼, 便立即找到垃圾升向海面。
答案:
(1) 有多种答案, 以下几点仅供参考。
(1) “巨浪呼啸”:振动产生声音;
(2) “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人的重力大于浮力, 下沉;
(3) “被震塌的建筑物”:力可改变物体的形状;
(4) “席卷一空”:狂涛对物体做功 (或力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2) 随着海水的深度增加, 人体受到海水的压强不断增大。
点评:通过新浪网震撼世界的社会热点“海啸”的有关新闻报道, 引导学生学会从互联网上丰富物理课程内容, 以加强STS相联系, 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予关注, 逐渐形成自觉的环保意识, 具有较好的教育功能。同时因互联网上知识面涉及极广, 所以能提高学生阅读信息、收集信息和提取信息及整合信息的能力
实践证明, 加强物理课程与STS相联系, 能培养出用综合的观点分析问题, 增强了解社会、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具有高科学素养的优秀人才。
摘要:为切实把握物理命题新动向, 深入领悟新课标理念的精髓, 结合教学实践的具体实例, 探索了如何加强物理课程与STS相联系。提出了在物理课程中, 应重视科学知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说明了STS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及其教学的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和创新意义。
关键词:新动向,物理,STS
参考文献
[1]张祖春, 王祖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明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闫金铎.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
[3]廖伯琴, 张大昌.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命题动向 篇6
近三年浙江省生物高考试题选择题的考向对比如表1所示。
(一) 命题分析
通过分析近三年的测试内容可以看出, 试卷立足于《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理科综合·生物) 》 (以下简称《考试说明》) , 力图全面考查《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学科指导意见》) 和《考试说明》中所列的知识点。考查的知识点在必修I、II、III, 选修III中分布均匀, 试卷中没有偏题、怪题出现, 命题理性而常规。没有刻意追求热点问题和突出地方特色, 试题背景也大多来自课本或者常见题型, 有的甚至是学生反复在练习中遇到的。各知识点的能力要求也都没有超标。从考查内容上看, 植物激素的应用、动作电位的产生、传导和传递、免疫、种群数量的波动和调节、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是常见考点。根据高考命题的要求, 凡是《考试说明》上是I级要求的知识点, 都只能出在选择题中, II级要求的知识点才能出在非选择题中, 所以选修III只能出选择题, 从学时比来看, 选修III每年都会出两道题目, 总共12分。但是2012年《考试说明》已经将知识点“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的要求升级为II级, 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选择题对必修III知识点的考查相当密集,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和植物生命活动调节基本是必考内容。生态题目都是选择题, 连续三年考查的都是种群相关知识, 重点是种群波动。由于每年最后一道价值18分的非选择题都是考查遗传, 所以必修II的知识点在选择题中都没有体现。必修Ⅰ的考查则取决于第30题和第31题考查内容, 主要用于调节分数比值, 最近三年只出了两道题目。从考查形式上看, 六道题目中会有两到三道是图表题, 需要通过分析得出相应结论。每道题的题干都不会太长, 一般都在二三十个字左右, 最长也在一百个字左右, 大多会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什么”“相关叙述错误的是什么”, 这主要是受到高考试卷版面的限制, 所以题干和选项都是比较简洁的。答题时考生要注意每个字的含义, 因为这样的语句都是命题组反复“打磨”的结果, 语言都尽量精炼。从每年的考试结果看, 都会有少量题目存在争议, 重点集中在基因工程和种群数量调节方面, 这主要是和生物学中例外性太多有关, 要求考生把握核心, 考虑常规, 多作比较, 选出最佳。稳定压倒一切, 试题应该会有延续性, 可以预计2013年高考生物的选择题从考查内容、形式方面都不会有大的变化。
(二) 命题动向
1. 命题动向1: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
近三年来每年都有一道题目考查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 重点考查对基因工程操作的整体把握。从学时和分数平衡来讲, 选修III需要考两道选择题, 而整个选修III只有四章, 其中“生态工程”这一章很难出合适的题目, 而且和必修III在知识内容上有重叠, 所以前三章中出两道题目成了必然选择。由于基因工程的命题素材多、背景广, 能够较好地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所以命题者尤其偏爱, 高考题和各种模拟题中出一道关于基因工程的题目, 那是必须的!2012年的《考试说明》也将该部分知识升级为II级要求, 将来有可能出现在非选择题的考查中。浙科版教材对基因工程的讲解不是非常透彻, 尤其目的基因得到的方法、形成重组质粒的具体例子、导入目的基因后的可能情况、筛选的过程等, 都只是笼统地介绍了一下, 而从考查来看, 高考要求更细、更全面。所以我们平时要对这部分知识有所拓展, 可以结合其他版本教材, 对基因工程的每个步骤详细分解, 清楚每个流程的目的, 了解更多的实例, 至少要掌握好以细菌为受体细胞和以植物细胞为受体细胞的两个完整的例子。
例1 (2012年浙江省高考题) 天然的玫瑰没有蓝色花, 这是由于缺少控制蓝色色素合成的基因B, 而开蓝色花的矮牵牛中存在序列已知的基因B。现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蓝玫瑰, 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提取矮牵牛蓝色花的mRNA, 经逆转录获得互补的DNA, 再扩增基因B
B.利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从开蓝色花矮牵牛的基因文库中获取基因B
C.利用DNA聚合酶将基因B与质粒连接后导入玫瑰细胞
D.将基因B直接导入大肠杆菌, 然后感染并转入玫瑰细胞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基因文库的概念、DNA聚合酶的作用、导入目的基因的方法及原理, 全面考查考生对操作流程的理解。不难排除C、D, 浙科版教材没有介绍逆转录法, 很多考生对基因文库的概念也没有真正理解, 所以误选了B。
【参考答案】A。
2. 命题动向2:胚胎工程的应用
《考试说明》中对考试能力的要求分为四点, 第四点是“综合运用能力”, 其中第二小点是“能理论联系实际,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 试管婴儿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 大熊猫的克隆再次引发争议, 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如火如荼, 这些都和胚胎工程有密切的联系, 常成为出题的出发点。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 结合教材基础知识, 这是该部分试题的常见考查方式。这部分题目背景一般都比较新, 起点高, 但是落脚点都很低, 知识点基本都来自于教材, 所以我们要研读教材, 记住关键的语句, 理解多利羊、试管婴儿、波尔山羊的操作过程和原理, 了解最新的技术动向。这部分题目一般都属于容易题。
例2 (2011年浙江省高考题) 培育“试管山羊”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若要培育成功,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过程中可通过给母山羊注射有关激素使其超数排卵
B.乙过程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卵母细胞和精子的成熟
C.丙过程与乙过程中应采用相同成分的培养液
D.丁过程中早期胚胎须移植到与供体性状相同的代孕母羊子宫内
【试题解析】本题以试管山羊的培育过程为背景, 考查操作流程的目的和方法。在选项设置上, 甲乙丙丁四个步骤的叙述在教材上都能找到相关的原话, 属于容易题。
【参考答案】A。
3. 命题动向3:植物激素的应用
植物激素的内容在浙科版教材上只占有一节的篇幅, 但是每年都考到, 而且分值不低:2010年是一道选择题, 6分;2011年是一道14分的大题;2012年是一道选择题和一道填空题, 总共8分。由于浙科版教材删除了很多关于生长素的知识, 所以其他省市常考的生长素发现历史、向光性的解释、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极性运输等知识点, 浙江省基本不考。浙江省一般的考查形式都是结合实验结果的图表, 获取信息, 分析得出结论, 考查学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适当兼顾教材。考生需要掌握教材基本知识, 尤其是各种激素的作用和产生场所, 并能够灵活运用。
例3 (2010年浙江省高考题) 将无根的非洲菊幼苗转入无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中, 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 应出现的现象是 ()
【试题解析】本题以必修III“植物激素的应用”和选修III“植物组织培养”为知识落脚点, 考查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同时也考查了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产生场所以及考生的生活常识, 需要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 通过分析, 作出合理的判断, 属于较难题。由于是无根幼苗, 所以不应该归于组织培养。新芽可以产生生长素, 无根不产生细胞分裂素, 所以切口断面处生长素含量高, 先长根。这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比如切去新芽, 根产生的细胞分裂素会运输到断面, 断面细胞分裂素多, 先长芽;平时要多注意运用教材基本知识, 分析、解释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 锻炼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生物学思维。
【参考答案】B。
4. 命题动向4:动作电位的测定、原理、传导和传递
浙科版教材对动作电位的测定、产生和传导机理等是所有教材中讲解最为详细的, 可供出题的角度多, 可以体现浙科版的特色, 所以受到出题者的青睐。2010年考查动作电位的测定和极化、去极化等基本概念, 要求考生掌握宏观的知识。2011年考查动作电位示意图中, 各时间段离子的变化, 属于微观的知识, 要求知道离子通道, 建立细胞中离子是动态平衡的观念。2012年考查神经肌肉接点处兴奋的传递过程, 附带考查了细胞结构的知识。这部分知识考查形式多样, 但万变不离其宗, 考生需要理解以下几块知识。 (1) 动作电位的测定过程和原理, 关注电极的放置位置和指针的偏转方向和次数。 (2) 膜电位变化各个时段, 离子通道开放情况和离子流动方向, 离子通道、钠钾泵作用机理。注意电位变化仅是发生在膜两侧, 细胞处于反极化时, 不是整个细胞里面的钠离子高于细胞外, 而仅仅局限于膜两侧, 一次冲动仅影响一点点离子的变化, 所以神经会有相对不疲劳的特性。 (3) 教材中出现的图, 尤其是动作电位传导方向和膜电位变化图。 (4) 兴奋传导过程中, 教材对递质与受体、突触后电位的描述。 (5) 神经系统、肌肉、反射弧等的关系。这部分知识内容一般不会有新的背景材料, 主要考查课本知识和课本知识的延伸, 一般来说是一道区分度比较大的题目。
例4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将连接灵敏电流计的导线两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的外表面和内部, 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变化, 图1所示即为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 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1装置甲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
B.图1装置乙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C点的电位
C.神经受到刺激后, 兴奋部位膜对Na+的通透性加大
D.图2中CD段是由K+大量流向膜内造成的
【试题解析】图1装置甲测得的是静息状态下的电位, 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图1装置乙测得的电位是动作电位的峰值, 相当于图2中C点的电位。神经受到刺激后, 兴奋部位膜对Na+的通透性加大, 对K+的通透性降低。图2中CD段是由K+大量外流造成的。关于动作电位相关的高考题非常多, 可以收集整理, 集中练习, 比较各类题目的出题角度和方向, 在教材中找到知识落脚点, 增强洞察力。
【参考答案】D。
5. 命题动向5: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浙科版教材关于生态的内容一共四章, 共计18课时, 从学时分配看, 一定会出题目。最近几年都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2011年样卷曾经出现在非选择题中, 但是综合考虑, 还是出选择题的概率大得多。由于浙科版对该部分内容删减比较多, 对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 (竞争、捕食、共生、寄生) 、物种组成、生态位等都不作要求, 而且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等都讲解得不是特别明确, 所以该部分实际供出题目的知识落脚点极少。最近三年都出在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波动和调节方面, 而且都是图表题。估计2013年会延续这种模式。考生在备考过程中, 虽然教材对种间关系讲解不多, 还是需要掌握, 对解题会有间接帮助。注意“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这是《考试说明》新增的要求。平时注意读图训练, 可以适当做一些竞赛题中的生态图表题。
6. 命题动向6:免疫、减数分裂、物质出入细胞方式
免疫已经连续考了七八年, 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2012年终于没有再考了。浙科版教材关于免疫的机理讲得比较细和深, 而且体液免疫的原理和其他版本教材不同, 出现了大量新名词, 掌握起来难度较大。但从历年高考题目来看, 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免疫的宏观把握, 集中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区别、免疫发生的时间和场所等方面, 尽量回避有争议的学说部分。考生主要掌握这些方面就足够了。浙江省的理综一直都没有直接考减数分裂, 山东、天津等地有考到, 一般都结合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考查, 还是要注意两大定律的细胞学实质。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在样卷和高考卷中都有所体现, 注意适当补充离子通道的相关知识。
二、近三年生物学科非选择题的考向对比
(一) 命题分析
近三年非选择题的考向对比如表2所示。
通过分析近三年浙江省的高考理综试卷生物部分的非选择题, 我们可以看到试题的稳定性非常好。第30题都固定为7个空, 每空2分, 试题都以坐标图形式呈现实验结果, 需要考生分析坐标曲线, 回答相应问题, 答案的自由度比较小;第31题都是实验设计题, 2010年和2012年都要求设计实验思路, 并用表格或者坐标系表示实验的预期结果, 2011年为分析实验思路、阐述实验目的和原理并预期结果。2010年的实验设计题给阅卷教师带来了很大麻烦, 答案的文字量太大, 可变性比较强, 所以在2011年和2012年都注意了对答案方向和变化的控制。第32题都是考查遗传相关知识, 设问都由7个填空和一个遗传图解组成。2010年重点考查自由组合定律, 知识点集中, 2011年和2012年都增加了知识覆盖面, 在考查遗传规律的同时附带考查转录、翻译、育种方式等。考点扩大和分散使具有生长点作用的知识点很难延伸, 所以试卷中综合运用的地方较少。考点扩大和分散带来了更多的文字阅读量和思维转换, 所以这两年理综试题不难, 但是得高分很难。只要高考出题人员没有大的变化, 这种风格和模式应该会在2013年延续下去。基于第二轮新课改的要求, 题目难度或有略微下降。
备注:2010年高考生物非选择题两道, 题号是29和30, 实际上2010年第29题的I小题对应2011年、2012年的第30题, 第29题的II小题对应2011年、2012年的第31题, 2010年第30题对应2011年、2012年的第32题。
要准确把握复习的正确方向和主题内容, 首先必须研究好浙江省《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 它们是高中生物学教学和高考命题的依据。其次要运用大规模考试的命题理论与技术, 学习和研究样卷和高考试题,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找出高考命题的一般规律, 为科学备考提供依据。样题是“猜题”的最佳素材, 一定要注重浙江省《考试说明》中的样卷分析, 剖析命题特征和技术, 领悟浙江省高考试题的导向。
(二) 命题动向
1. 命题动向1: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植物激素调节
高考不会刻意回避常规考点。2010年以“改变植物组织培养条件缩短试管苗适应过程的结果图”为载体, 考查光合速率、光饱和点的概念、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知识点;2012年则通过供水量、气孔开度、光合速率关系图, 考查光合作用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外因素、光合作用的负反馈调节等。2011年通过呈现“多种植物激素对豌豆植株侧芽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图”, 考查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的产生部位和相互作用;2012年在选择题和第30题中也都涉及了植物激素调节。由此可见, 该部分知识块是不可回避的必考内容。2012年第30题考查的知识点跨越了必修1和必修3, 考点扩大和分散的趋势明显。这类题的题干一般以图像、图表的形式创设新情境, 给出新信息, 答题时必须通过阅读图像、图表, 理解图像、图表中所表达的生物学内涵, 提取有效信息并转换成可以利用的信息, 进一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回答问题。备考时, 需注意光饱和点的移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C3含量和生成速率的区别、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等“活”的知识, 也要记住淀粉、蔗糖、脂质的合成场所、各种激素产生的场所和作用、光合色素吸光特征和溶解度等“死”的知识。研究教材, 教材出现的会考, 不出现的不会考。比如光饱和点在教材中出现过, 2010年和2012年都考到了, 但是我们熟悉的光补偿点、二氧化碳补偿点等在教材中未出现, 所以高考就不会直接考这些内容。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产生的氢, 其他版本教材都以【H】表示, 浙科版教材则分别用NADH和NADPH表示, 所以高考答案必须要区分二者。教材上光合速率代表总光合强度, 高考试卷上出现的光合速率也代表总光合强度。由于教材提到光合产物的直接产物是三碳糖磷酸, 所以关于生成葡萄糖的计算题都不会出现。浙科版教材删除了植物向光性的解释、极性运输等知识点, 高考也会回避这些内容。对这部分知识的训练, 要注意理解图形, 回归课本, 找到知识点的出处, 灵活运用。
例5 (2012年浙江省高考题, 14分) 某植物在停止供水和恢复供水条件下, 气孔开度 (即气孔开放程度) 与光合速率的变化如图3所示。请回答:
(1) 停止供水后, 光合速率下降。这是由于水既是___的原料, 又是光合产物在植物体内的主要介质。
(2) 在温度、光照相同的条件下, 图中A点与B点相比, 光饱和点低的是___点, 其主要原因是___。
(3) 停止供水一段时间后, 叶片发黄, 原因是___。。此时类囊体结构被破坏, 提供给碳反应的__减少。
(4) 生产实践中, 可适时喷施植物激素中的__, 起到调节气孔开度的作用。
【试题解析】该题通过一个实验结果, 考查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影响光合速率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 外因主要是光照强度、光的品质、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水分、矿质元素, 内因主要是色素含量、酶的数量和活性。考生可适当拓展关于气孔、叶片结构的知识。解题时一定要围绕题干信息展开, 不要受到模拟题的过多思维束缚, 比如2012年的重庆高考题。
【参考答案】 (1) 光合作用运输; (2) B气孔开度降低, CO2吸收减少 (答出一项即可) ; (3) 叶绿素合成速度变慢或停止 (或叶绿素分解) , 类胡萝卜素的颜色显露出来 (答出一项即可) NADPH和ATP; (4) 脱落酸。
2. 命题动向2: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题是当前高考的热点题型。这类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实验设计的方案是多元化的, 实验设计的答案是开放的。2010年考查实验思路, 研究兔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 Cl溶液中的形态变化, 设计记录实验结果及原因分析的表格, 并填入相应内容, 题目开放性比较大, 对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2011年是提供了实验思路, 要求回答实验目的、实验原理、预测结果和结论。2012年则要求补充实验思路, 用坐标曲线表示结果。三年考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对具体的检测过程和等量原则等都不作过多要求, 但都以细胞为材料, 要求预测实验结果和结论。最近两年都以细胞增殖能力为因变量。历年实验得分率都不高, 主要是考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实验原理和目的, 表达不够规范。平时训练时, 明确每道题目的实验目的和原理, 找出自变量、因变量、检测指标、重要的无关变量, 考虑实验的科学性、可行性、结果和结论的一致性及表达的规范性, 就可以处变不惊了。
例6 (2011年浙江省高考题, 12分) 为了探究某物质 (X) 的作用, 研究者提出了以下实验思路:
(1) 实验分组。
甲组:培养液+Y细胞+3H-TdR (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 +生理盐水
乙组:培养液+Y细胞+3H-TdR+X (用生理盐水配制)
每组设置若干个重复样品。
(2) 分别测定两组的CRD (细胞内的放射性强度) , 求每组的平均值。
(3) 将各样品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合适时间后, 测定其CRD, 求每组平均值并进行统计分析。
(要求与说明:答题时用X、CRD、3H-TdR表示相关名词;Y细胞是能增殖的高等动物体细胞)
请回答:
(1) 实验目的:___
(2) 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
(3) 实验中采用3H-TdR的原因____
【试题解析】以细胞增殖为背景, 需要理解采用3H-TdR的原因 (为什么不用3H标记的鸟嘌呤脱氧核苷) 、CRD的检测方法和目的 (检测的是所有细胞的放射性强度) 、DNA复制和细胞增殖的关系、细胞培养的过程, 对细胞的基础知识是一次较为全面的考查, 考查面覆盖了必修1和选修3。平时需注意对动物细胞、动物个体、植物细胞、植物个体的处理区别, 补充细胞数量检测的方法、细胞同步化、细胞周期的测定、细胞标记、细胞筛选、细胞培养等知识, 进行科学规范的表达。
【参考答案】 (1) 探究X对Y细胞增殖 (DNA合成) 的影响。 (3分)
(2) 如果乙组CRD明显高于甲组, 说明X对Y细胞增殖 (DNA合成) 有促进作用。 (2分)
如果乙组CRD与甲组基本相同, 说明X对Y细胞增殖 (DNA合成) 无明显作用。 (2分)
如果乙组CRD明显低于甲组, 说明X对Y细胞增殖 (DNA合成) 有抑制作用。 (2分)
(3) 3H-TdR是DNA合成的原料之一 (1分) , 可以根据CRD变化来判断细胞增殖 (DNA合成) 情况 (2分) 。
3. 命题动向3: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