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背景

2024-06-20

命题背景(共6篇)

命题背景 篇1

摘要:中考作为初中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具有达标和选拔的双重功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考数学命题研究十分必要。这可以从中考数学的命题原则、考试内容、试卷编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以更有助于初中数学课改的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中考,数学命题,试卷编制,建议

中考即“初中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是建立在义务教育达标基础上的选拔性考试, 兼具达标和选拔的双重功能。这就要求中考数学试题不仅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还要考查数学能力发展水平与潜质。因此,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考命题, 要严格遵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的要求、充分考虑区域课改进程、教材使用和实际教学, 遵守考试说明的规定, 最大限度地求同避异, 充分体现数学课改“平稳过渡, 循序渐进”的基本精神。为此, 在中考数学命题务必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命题原则

(一) 考查内容体现基础性

试题要突出对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考查评价。首先, 考查内容应当是《标准》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这些内容必是针对全体学生所提出的, 而且在数学上是重要的、核心的。其次, 考查目标应当是《标准》中针对初中毕业水平而设立的, 是终结性要求, 并不局限于学习某个知识板块的阶段性要求。第三, 所有试题 (包括求解过程) 中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应当以《标准》为依据, 不能随意扩展范围或提高要求, 特别是《标准》中没有要求掌握的具体知识, 不能成为解决问题过程中实质上必备的知识。

(二) 试题素材展现公平性

不同的学生个体在数学思维特征、数学认知风格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而这些差异通常无好坏、强弱之分。因此, 中考数学试题的考查内容、试题素材和试卷形式等, 在总体上对每个学生都应当是公平的。这就要求做到两个“避免”:避免需特殊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的试题素材, 避免只有利于某种认知风格的学生的试卷整体呈现方式。而对于具有特殊才能或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 试卷的构成应考虑到他们各自的数学认知特征、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 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数学才能。

所谓“公平性”, 其实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考试应当关注对所有学生数学学习状况的客观评价, 即给每一位学生都提供表达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情况的机会, 而不仅仅是给那些处于某些特定认知水平之上 (之下) 的学生;其二, 考试应当给学生提供全面表达自己数学学习状况的机会, 而不能使得学生的某些特殊才能无法展示。

(三) 试题背景符合现实性

数学中的问题解决, 是基于解题者对问题理解基础之上而进行的。因此, 中考数学试题的背景首先应当是来自于学生所能理解的生活现实、社会现实或其它学科现实,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原型, 务必避免在试题的背景或解答中出现与生活经验或其他科学原理相悖的情形。其次, 试题背景中所蕴涵的数学应是学生所必掌握的数学, 从而避免考生由于难于理解试题背景而造成解题障碍, 或引发教学中产生不良的机械性记忆学习。

学生的现实, 既包括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经常直接接触到的背景, 又包括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已经获得的知识、方法或经验, 还包括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应知识和方法等。

二、考查内容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学习评价, 强调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数学教学。聚焦到中考试题命制方面, 就要求考试内容必须多元化: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 而且还要关注他们的数学学习过程;不但要关注学生在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学习水平, 而且还要关注他们在一般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等思维活动中的特点等相关情况。

具体地说, 除了《标准》规定的数学知识、技能外, 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也应当成为中考试题考查的重要对象。

(一) 数学活动过程

作为新课程的一个具体目标, 对学生“数学活动过程”的评价,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 对活动对象、相关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深度;从事探究、证明等活动的意识、能力和信心等;能否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获得数学猜想, 并寻求证明猜想的合理性;能否使用恰当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考过程。

不难看出, 上述评价要求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在从事数学活动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包括学生的行为或思维方面的合理性、独特性、多样性等;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活动对象的认知情况———包括关注学生的认识水平, 如对活动对象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对所应用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的理解程度等。

(二) 数学思考

与知识、技能性目标不同, “数学思考”并非单纯地指思考纯粹的数学内容, 而更多地指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包括“思考数学”和“数学地思考”两方面, 要求学生既要会思考数学问题, 又要会数学地思考日常生活或其他领域的问题。

(三) 解决问题

《标准》所关注的“解决问题”不能完全等同于学生日常的解题活动。首先, 这里所提到的“问题”不局限于纯粹的数学题, 它既可以是纯粹数学形式的数学题, 也可以是非纯粹数学形式的各种数学题。但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问题”, 其核心都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才能够解决的。其次, 从具体要求上讲, “解决问题”包括: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 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具备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能够与他人合作、并交流彼此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有一定的反思意识和能力等。

三、试题及试卷编制

中考试题命制到最终形成试卷, 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问题: (1) 题量及其分布 (即各个考查领域各有多少问题, 各占多少分) ; (2) 题型及搭配 (各种题型各有多少道题, 在各个考查领域中怎样分配的) ; (3) 难度及其层次 (整套试题的预计难度, 不同难度试题所占的比例) ; (4) 试题在卷面上的呈现形式。

无论是何种题型, 除了具备科学性和合理、准确性外, 还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一) 基本要求

1.全面性。中考数学试卷考查的覆盖面较广, 考查点分布要合理, 考查内容对规定的考试内容有足够的代表性, 能全面地测试学生的能力与水平。这首先就要求试题数量要符合命题双向细目表的规定;其次, 各考查领域内的试题也要分布合理, 其分布密度也符合《标准》的要求。

2.适度适量性。试题的难度比例要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中考数学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 因此, 试题要把增大试题的区分度作为编制试卷时的重要目标, 难度应以中等难度为宜。另外, 试卷的总题量要适当, 要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来完成解答。一般认为, 教师做题和学生做题时间的比约为二比五或一比三, 可据此确定题量。

3.独立新颖性。试卷中各试题间要有相对独立性, 不能出现一道试题对其他试题提供答案线索、答案暗示的情况。同时, 要有部分试题的提问方式、问题情景设置体现新颖、不落俗套。试题的题型要避免程式化, 应适当编制部分开放型题目, 以测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并以此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究与创新之风。

4.科学有效性。试题内容与结构应当科学、题意明确, 试题表述应简明、准确、规范, 要避免因文字阅读困难而造成的解题障碍。另外, 试题设计与其要达到的评价目标一致, 例如测试技能使用情况的试题不能用于评价对概念的理解, 计算性的问题不能用于评价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试题的求解过程应反映《标准》所倡导的数学活动方式, 如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 而不能只是简单的记忆或模仿。

(二) “四度”要求

1.效度。效度是一项反映考试实现其既定考查目标程度的指标 (评价功能、选拔功能) 。依据《标准》的教学目标, 试题必须充分、确切地体现各部分内容考查比例要求;同时, 试卷应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考试目标达成度高。

2.信度。信度是一项反映考试成绩与学生的平时成绩或学习情况相关联程度的指标。依据《标准》的教学目标, 试题内容应具有较高的代表性、涵盖性, 重点突出, 使试卷具有较高的内容信度, 考试结果的可靠程度高。

3.难度。难度是指试卷的难易程度。要求试卷难度与考试的性质、目的相协调。整卷中试题难、中、易比例要合理, 务必体现考试的目的性、使试卷的难度合适, 体现考试的功能和价值取向。一般情况下, 中考数学试卷的难度以0.55为宜。

4.区分度。区分度是一项反映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成绩的区分程度的指标。按考试的性质和目的, 试卷区分度也要适宜, 具有比较合理的等级间区分和等级内区分。对于中考数学试卷的区分度以稍大些为好。

四、思考与建议

(一) 丰富试题构成, 增强试题的开放性

传统的数学考题大多由单选题、填空题、解答题和证明题构成, 且后两种题大多属于封闭性题型, 即条件完备、结论确定。为了适应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个性化特征及认知风格, 建议增加中考数学试题的开放性。其具体做法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深化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 是指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唯一的试题。它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价值。首先, 开放题能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数学理解、数学观点的机会;其次, 它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熟悉的方式, 使用自己的语言、知识、方法等形成自己的答案;第三, 开放题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用多种角度、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开放题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对试题的理解而提出问题、并给出结论 (猜想) 、或提供结论之所以成立的解释 (证明) 等成为现实。因此, 在中考数学试题中, 应当继续探索开放性试题的命制, 可适当增加其数量。

2.设置选做试题。在题型设置上, 可以采取更加开放的态度, 允许学生有选择不同解题任务的机会, 充分体现出“承认差异、尊重个性、给每一位学生以充分的发展空间”的基本理念。在试卷上可以设置一定数量的选做试题,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学习状况、认知特征, 选择试题做答, 以充分表现自己数学学习才能。例如, 可以设计“扶差”的附加题, 以保证一定区分度, 又达到较高的合格率, 从而兼顾中考的双重功能;还可以设计“补优”的附加题, 以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需要, 鼓励积极探索、勇于钻研。

(二) 引入综合评价体系, 注重评价的多样性

毋庸置疑,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决定学习结果或学习成绩最重要的基础。新课程的中考数学试题, 不仅要测试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 还要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是结果与过程并重的学习评价。因此, 评价必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既关注学生具体获得了哪些知识、技能和方法, 又关注学生如何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

1.设置探索性学习问题。让学生在已有信息的基础上, 运用知识、技能和方法去发现新规律、寻找新的关系模式等, 以实现关注学生获得知识、方法, 以及在新情境中的迁移能力, 即关注学生个体的个性特征和潜能发展等。

2.制订个性化评分标准。对于开放性试题, 它的求解过程 (包括提出问题、给出个性化答案等) , 应当制订开放的、因人而异的评分标准, 使得所有对试题提供了实质性解答的学生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分数, 而不是简单地将学生的解答套入事先预定的“标准解答”之中。制订评分标准时应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合理的、但没有预见到的解答, 要尊重不同的解答方法和表述方式。

3.标准参照评价与常模参照评价相结合。常模参照评价, 是指以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或常模相互比较, 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评价方法。标准参照评价, 是以具体体现教学目标的标准试题为依据, 确定学生是否达到标准以及达标的程度怎样的一种评价方法。这两种方法的有效结合, 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援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张奠宙, 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刘兼, 黄翔, 张丹.数学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8.

[4]张雨强.开放题编制的理论与技术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

[5]戴再平.数学开放题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12, 1.

[6]任子朝, 孔凡哲.数学教育评价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8.

[7]涂艳国.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3.

命题背景 篇2

新课程理念视野下的高考,其试题命制要体现能力立意为主,把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不论是语、数、英,还是文综与理综,其“能力要求”都尽可能体现素质教育指向。所以,虽然新课程高考各科目的能力要求因其学科特色在表述上有诸多不同,但它们都一致强调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论证能力、探究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注重对同学们的科学、人文素养以及生活能力养成的考查。

语文素质训练三级跳

中学语文教研员、高考命题专家姜恒权

语感能力强的考生只要能感知句子读起来有毛病即可应付考试。

现在的语文考题已经从文字层面跃进到了思维层面,不少考题其实是对考生的思维品质在进行考核,思维的深度、广度、精度和敏度都被纳入了考核的范围。

人,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的分子,其思想、情感、意志等必然体现在言语之中。这,对需要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摄取、思考、沉淀,做好日积月累的文化积淀工作。

高考一考定优劣的特点颇遭诟病,所以,仅凭一次考试来定夺被试者的终身命运,就要求这个考试必须能准确全面地反映被试者的素质。为此,高考语文试题的素质化取向在一步步推进,其特点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一、能力命意:从“识记”到“会用”

“识记”只需记住,“会明”则要能在具体情境中择言设语甚至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时至今日,那种只要记性好就能得高分的语文试题已经越来越少。名句和文学常识的默写还保留着“识记”的印迹,但分值比例已经萎缩到了4%左右。字音字形试题也需要“识记”,但没人来准确划定考查的范同,以至于这两个看似最简单的试题成为最难应付的试题(得分率均不高)。

高考语义90%以上的试题都是考查“会用”的能力,命题指向“能力”而不是“知识”。因此,一些语文术语完全可以不甚了了(实际上就是对一些知识性的概念可以不甚了了)。比如,在应对句式杂糅病句的判定时,同学们不必对句子成分术语有精准把握,只需要能辨出句式杂糅的错误就行,“句式杂糅”这个术语不必能说会写,语感能力强的考生只要能感知句子读起来有毛病即可应付考试。又如,在文言实词活用的考查中,同学们也可以不掌握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兼语”结构,只需要类比分析就可以将用法异同加以区分。至于大分值的现代文阅读和作文,更不需要靠“识记”具体的概念术语,一切靠同学们在具体语境中临场发挥。

因此,以知识点为序串起来的高三语文复习容易给同学们一个错觉,误以为语文考点也会像数理化那样是由一个个概念串起来的,于是着眼于记住那些“知识点”。要知道,在千百年前的李白、苏轼和关汉卿他们是不知道这些所谓的“知识点”的,而语文能力却非凡。其实,高考语文试题的每个考点在能力层面上都是可以互通的。这样的“能力点”一般的高考复习资料不提及,即使提及也语焉不详。比如,语境能力就是贯穿各个语文考点的核心能力,在不同的语言单位,都需要结合语境来“辩证施治”,别字要在词语的语境中判定,句子毛病要在全句语境中分析,一切阅读试题都得在篇章语境中综合判定,语言运用题还得考虑外部语境问题,作文就更要在出题人划定的语境中思考问题。

正因为靠“识记”知识点在语义高考中无法显示优势,所以不少学同学在高中阶段干脆放弃了对语文知识的识记,以至于泛化情绪放弃了对语义学科的系统性学习,不知道“知识点”是快速形成能力的一条捷径,这也是亟待引起重视的。尤其是近年来各地的高考语义试题对上海卷命题方式的认同度越来越高,试题内容与课本的相关度越来越小,部分同学就误以为可以放弃课本学习了,殊不知,能力正是在平时课堂的课文学习中逐步形成的。

二、心理命意:从“文字”到“思维”

还有不少人误以为语文乃“雕虫小技”,以为就是玩义字或耍嘴皮子,甚至还有家长希望孩子靠“把字写好点”来博取高分,殊不知越来越多的同学写得不好看却在语义考试时得了高分。有的考生埋怨阅卷老师太苛刻或太不负责,说自己的答案都“接近”答案了,思路也差不多,但没得分。其实,现在的语文考题已经从文字层面跃进到了思维层面,不少考题其实是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考核,思维的深度、广度、精度和敏度都被纳入了考核的范围。

现代文阅读的选择题还被保留在很多省市的考题中,很多考生都已经发觉这个题不像语文题倒像逻辑测试题,其实它的命题点就在思维逻辑上。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都需要同学们有较高的思维品质来应对。思维粗疏不会条分缕析,思维单一不会旁思斜想,思维表面不会刨根究底,思维堵塞不会转弯抹角,都会在语文考试中遭遇尴尬丢分失利。就说写考试作文吧,越是胆小怕偏题亦步亦趋就越要失利,看准了个大方向就甩开膀子纵横捭阖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往往还能出高分作文甚至满分作文。这,就是思维没打开和打开了的区别。

如果你在答题中少写了一个词或一句话,你不要误以为就是少文字的事儿,那是你的思维点还没走到位,你丢分是该当的。阅卷时老师找“点”给“分”,找的虽然是文字点子,其实找的是你的思维点子。

三、文化命意:从“言语”到“文化”

有人想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解码语文高考题,虽然进步了一层,但语明学强调言语的规则,忘记了语言只是冰山一角,语用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文化积淀是冰山下的绝大部分。当我们把眼光转向人的内心就会发现,决定一个人言语水平高低的因素还不止“能力”一个维度,也不是简单的“思维”问题,客观地还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元素的质量紧密关联。语言水平其实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状态的投射,中国古代的科举靠一篇文章来取士是有其科学性的。

因为一个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那么听命丁语言的驾驭的,这是由生命的原动力特质所决定了的,体现在言语上,就是人对语言的“谋反”。语言的“类”的特征,掩盖了事物之间的差异,使我们难以看到事物的真相,而只是看见了贴在事物上面的标签。不但外在的事物,即便我们内在的个性化的体验,也难以为自己所察觉,我们所能抓住的内心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过是它人人相通的一些东西,因为这些人人相通的东西能通过语言一劳永逸地表达。也就是说,我们是很难真实捕捉住自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木相的,我们只是在一些概念和象征符号之间转来转去。但人是不甘于受制于语言的制约的,他总要情不自

禁地突围,以逼近事物和内心的真相,且想方设法用一种有违常规的言说方式来为自己营造一个精神家园。这种精神家园可能不为当下常人理解,但它已经将演说者安营扎寨,成为一种人的存在。庄子的言说也很难被当时的人们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出来时全世界只有少数几人能懂,但他们都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言语活动。

语文教学的一般境界是教会学生用公共的语言进行自如的言说,最高境界就是教给学生超越语言束缚的胆识和策略,将生命之伞撑开,沥风沐雨丁世界,且为世界留下个性化言语的轨迹。从这个角度讲,凡是创造性的人生,必是一个言语创造的人生,这与文理分科一点干系也没有,优秀的人言语水准必然不低。人,诗意地柄居在地球上的分子,其思想、情感、意志等必然体现在言语之中。这,对需要一个学生在学习中摄取、思考、沉淀,做好日积月累的文化积淀工作,作文更是对同学们文化积淀的综合考量(人情世事、思想抱负、胆识与性格、传承与创造)。

数学四“特”四“化”活学活用

福建数学高级教师杨苍洲

解题中,我们要善于使用数学定义,合理应用定义,你会深深体会到“有技巧在定义”。

类化,将问题归类,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题策略和具体方法,陌生的问题一旦转化入“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新课程改革经过几年的试行,从多个地区数学高考试题的命制情况来看,基本上只在稳定的基础之上逐步变化和过渡的,不会大起大落。数学高考的平稳,主要体现在试卷结构、试卷难度、试题的区分度这几个方面标尺相对稳定。而新课改以及传统高考渗透的素质教育意识主要在指导思想、考试内容这两个方面变化,更加突出对同学们综合素质的考查。新高考数学命题主要有四个特点:

特色一:回归定义、凸显课程理念

波利业说“用到定义”是一项重要的智力活动。回到定义是“为了掌握那些专业术语后面数学对象间的实际关系”。数学定义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开始,一切定理、公式的推出都是从定义出发的,因此,我们要关注了定义的考查。如三角函数的定义、圆锥曲线的定义、等差、等比数列的定义等都是考查的重点。

解题中,我们要善于使用数学定义,合理应用定义,你会深深体会到“有技巧在定义”。在高考的命题中从数学定义人手进于命制试题,使得试题的背景更为“原生态”,尤其能体现对数学木质的考查。

特色二:重视过程、宣扬本质思想

“学会”和“会学”看起来只是两个的颠倒,但意义却大不相同。“学会”,只是说在学习过程或做题过程中掌握了某种知识和技能;“会学”,则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历年高考中对“过程性知识”的考查屡见不鲜,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方法——倒序求和法、错位相减法:定积分概念形成过程所蕴含的方法——以直代曲定:解析几何的本质思想——几何问题代数化。解题过程中我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应用着这些数学方法,但是很少再去细究其细节与根源,注重考查“过程与方法”要求我们的学习不能只重视对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解题技巧的重复训练,不能忽视对数学木质的认识,避免“重术轻道”的倾向。

此类试题往往立意新颖,构思独特,巧妙地将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结合起来,引领同学们感受过程、动手观察、分析思考,体现了“返璞归真,支持课改,突破定势,考查真功”的命题理念。

特色三:回归课本、重视核心内容

从近年的高考试题中,我们可以发现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规律:高考试题在课木中都能找到题源。因为高考命题的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源于课本,又不囿于课本”,课本的例题、习题、复习参考题等都能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题源,甚至在课本封面、引言、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等栏目也是试题的一个命题落脚点,因此,在高考的复习中,我们必须重视课本知识的回顾和整理,对课本知识重新认识,挖掘其更深层次的内容,充分发挥课本上的典型例题和习题的作用,提高复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特色四:突出交汇、规避试题模式

考试说明的考查要求:“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要占有较大的比例,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从学科的整体高度和思维价值的高度考虑问题,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因此,在各知识网络的交汇处设计试题,利用不同知识板块的组合,考查同学们知识的完备性将是试题命制的必然趋势。如:解析几何与立体几何的交汇,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的交汇,导数与数列的交汇等等,以此方法为背景命制的试题显得非常自然、和谐,新而不难,随着课标课程的推广,交汇性命题已成为高考的主要命题方式之一,命题必将从“知识拼盘”,经历“知识交汇”,走向“知识交融”。

备考策略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学好数学?我为大家推荐了“四化”法:

序化有序

序化,就是建立知识大厦,让数学知识在头脑中“有序”。比如,学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就可以整理出与它们有关的八个内容:定义、图像、通项、中项、前n项和、性质、判定、应用,将这八个内容构成一个知识体系,“有序”地印记在自己的大脑里。

类化知类

类化,将问题归类,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题策略和具体方法,陌生的问题一旦转化入“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比如,“含参问题”就是一类重要的且令许多同学头痛的问题。解题策略有两招:一是分类讨论,具体方法是“不重复不遗漏”:二是避免讨论,具体方法是“换元引参”“分离系数”“数形结合”“变更主元”等。

活化会活

活化,就是融合多方面的知识,运用多种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及多种运算灵活地解决问题。活化,就解题而言,就是思维的灵活性。注意观察,是发现解题思路的基本途径;恰当地转化,往往使问题得以解决。在解题中,还应注意培养随机应变的能力,既注意通法,又适当探求特法,“通法使人深刻,特法使人灵活”。

深化能深

深化,就是将数学问题引深。可以通过一般化将问题引深;可以通过类比将问题引深:可以通过丰富命题结论将问题引深;可以通过变换命题条件将问题引深:可以通过交换命题条件与结论将问题引深。

深化,是一种探索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深化,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数学水平。

英语细节决定成败积累铸就成功/马加芬

英语学习靠的是知识积累,这和理科有点不一样,理科注重的是思路的积累,往往是掌握了主要知识点就能以一敌百,试题类型万变不离其宗。而英语积累则需要下苦工夫。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英语试题,我们不难

看出无论是听力、词汇知识、完形填空,还是阅读理解和选做题一直到最后的写作,各部分的选材都能够让人感觉到浓厚的生活气息,时代感非常强。文章题材多样化,敏锐地捕捉到了社会生活的不算热点的“热点”。让我们感觉到解答试题的过程就是在体验生活,品味生活,感受生活,扩充生活知识,了解社会背景。

一、重视基础,重视积累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英语学科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更加强调听、说、读、写、翻译等基本能力。高考英语试题则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立意,实现了命题原则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再到能力立意和素质立意并重的过渡。以能力立意为主,这就要求我们重视英语基础积累,将英语学习与生活运用结合起来,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备考策略:

同学们复习备考的时候,仍然应把教材放在重要的地位,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考点和基本技能。教材是知识的载体,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何谈能力。英语基础的学习还是要靠大量积累。

积累英语知识点,就一定要学会注重细节。高考考查的就是考查的细节,如果只记住大概内容,那么就很容易丢分。比如说“goodevening”和“good night”,如果不仔细区别,感觉都是“晚上好”的意思,而实际上“good night”是晚安的意思,用于睡觉前的祝福。同样一个动词,连接不同的介词时区别很大,这些区别就要搞清楚,有些介词比如in和into,意思很相像。很多完形填空题就是考查的这些细小的区别。

英语基础学习就好比修一道大坝,很多同学都花了同样的时间,看起来大坝是修起来了,同样恢宏气派,但是细节不一样,价值就不一样,有的大坝固若金汤,没有一点纰漏,有的却漏如蚁穴,即使是千里大坝,也会有崩溃的一天。如果我们学习英语马马虎虎,只看答题,不重小节,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说是“细节决定分数”,1%的疏忽就可能给你造成100%的失败,因此,千万不能粗枝大叶。

二、重视自主学习,终生学习

新高考重视对同学们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考查,注重考查同学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随着每年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逐步加深,而试题的创新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也正逐年加强。同学们应该加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一些创新方法加强英语学习的兴趣,从确立主题、搜集资料、小组讨论、分析资料等步骤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主动参与,根据所学知识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学会自主探究。

备考策略:所谓自主学习最关键的就是自己有要掌握英语的渴望,比如你想看懂外国网站,看懂外国电视节目,让英语成为你生活的需要,而不仅仅是为了高考。在闲暇时间,甚至跑步的时候,都可以把VOA、BBC、TOEFL听力以及一些适合的英文电影对白,当做平常生活的“背景音乐”来泛听。天天听,不能中断,从能听出几个单词到能听出几个短语,这就是进步。当你感觉能够听懂70%以上时,高考的听力测试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

再谈谈自主学习中很重要的一步——泛读。大家都知道,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应该是精读和范读相结合的结果。精读有我们的老师给我们讲解课文,无需多讲。那么应该怎样泛读呢?

首先,泛读从简单的读物读起,例如英文小说:《小妇人》《小孤女》《海蒂》《小公主》等等。不要以为里面的生词少就不屑于阅读,这样通俗易懂的简单英语读物正是提高你英语阅读速度的工具。

然后一步步加大阅读的难度,并通过阅读掌握新的单词。单词不必要一遇到生词就去查字典,这样会影响你的阅读速度。如果这个单词重要,则会在这个文章反复的出现,这样的话就会很容易理解并记住这个单词。

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再训练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怎样才会快速阅读?首先要搞清楚一个原理——阅读的单位。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外抱怨中国的报刊字体太小,不好辨认。其实我们中国人并不觉得小。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辨认一个汉字,从大体轮廓上就能知道是什么字,例如“赢”,但是老外来辨认,就会仔细地辨别“亡口月贝凡”,才会反应出这个字是“赢”。同样的道理,我们看英文网站会觉得他们字体太小。实际上我们也是在辨认每个单词的每个字母,而老外一看单词的外形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并没有仔细查对每一个字母。通过辨形知义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不二法门。

三、贴近时代,贴近生活

最近几年,高考英语试卷的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及社会的热点问题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和高考改革的进行,试题会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而选材内容广泛,时代感强,贴近生活,比较人性化。例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以书信的模式给出的,试题材料情景真实,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而且已经给出书信的开头和结尾,不需要再考虑格式问题。另外,材料也给出了内容要点。试题难度不大,比较好写。

备考策略:

我们在复习备考的过程要走出课堂,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世界,古为今用,学以致用。培养自己的敏感性捕捉时事和社会热点。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从书本上学取知识,更应该从社会这个大学堂里面学习更多的、更加实用的知识。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热点题材的训练,做到心中有数,遇到新材料才能轻松应考。英语试题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语言的综合性和语境化因素,在实际的语境中考查考生的语言知识,体现所解决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和应用性,能够使学生展示个性发展和思维的多样性与开放性。理科综合入乎其内

出乎其中/徐高本刘晓青冯建设徐岚

新课改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推进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实施,所以,新课程高考的根本追求与发展趋势就必须是素质指向的:即通过高考来检测新课程的实施效果,体现新课程的根本要求。

近年来,高考理科综合命题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在反映科技进步、阐释实际生活、透视社会热点等方面作了大胆尝试。

一、基础知识加强考

“回归课标”“回归考纲”“回归教材”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基础知识复习。

新课改背景的物理命题仍延续了主要考查力学与电学等主知识的特点,核心内容包括匀变速运动规律、牛顿第二定律、圆周运动、动能定理、能量守恒、等力学知识、电场、恒定电流、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等电学知识的考查。高考中有相当多试题不过分追求新颖,甚至是一些经典的物理问题再现。

化学高考,其核心考点均为主干知识和基本方法。从选择题看,连续两年考查:物质结构、同分异构体、有机反应类型、原电池原理、离子方程式书

写正负等考点,重叠率达71.43%。从整套试卷来看,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氧化还原、离子方程式与离子检验、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原理、基本实验操作等考点也是重中之重。

生物学皋础知识在高考试题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例如生物体的前六个选择题全部都是基础知识的综合和新知识点的渗透,同时要特别注重实验,实验在新课程高考中所占比例是相当高的,占据29.8%,因此实验部分在新课程卷的分量不可忽视,在复习中是重点和难点。

二、应用能力反复考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新课程强调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培养同学们的科学素养,其中重过程、重方法的理念落实在高考中,要求同学们必须恨据已有知识、命题所给出的事实和条件,运用恰当的思维方法,进行逻辑推理与论证,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物理思想方法如:(1)整体法与隔离法——从对系统的研究对象的分析;(2)“微元法”与“累积法”——从对变量的物理过程处理;(3)特殊值法——从表达式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出现的结果进于分析;(4)极限法——从某些物理量的变化趋势情况来分析结果等等。

而化学这门学科,则需要了解化学与日常社会生活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化学命题则加强了与日常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在2011年高考中,安徽卷考查了“水电池”;福建卷考查“作为鱼雷和潜艇的储备电源的锂电池”;江苏卷考查了“氢气的制取与储存”:北京卷考查了“氯碱工业中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原理”:全国新课标卷考查“甲醇为燃料的燃料电池”:上海卷考查了“自然界的矿物、岩石的成因和变化的影响条件”等。为了使问题的指向性明确,高考命题专家会对素材改造,剔除无用信息,加工有用信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删繁就简,近似处理,使其成为合适的高考试题。这类试题考查的方式都很新颖,但考查的仍然是教材中的基本能力的应用。

图表与信息历来是生物学高考的重要知识载体。借助实验现象与相关文字资料,重点考查同学们分析提取有效信息、推理和判断能力。其特点是情境新、灵活性强,通过图表创设新情景,如2009年有6个图表题,2010年有5个图表题,2011年4个图表题。图文信息量增大,阅读难度增加,同时也是对同学们科学素养的全面考查。

三、时代热点创新考

新课程提出课程内容上应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科学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同学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新课程中设置的附加板如“思考与讨沦”“演示”“做一做”“说一说”“科学足迹”“科学漫步”“STS”“课题研究”等都要给予全面的重视和理解,这类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取材点。

近年高考卷上出现了许多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科技前沿的好题,如神舟飞船、航天科技、磁悬浮列车、磁流体发电、高能加速器、超导、夸克等,这止匕试题以社会热点和最新科技成果立意命题,比较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引导同学们关注生活、注重基础、提高能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关注民生是现实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体现在高考题中就是用物理知识、思想方法解决社会、生活、科技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例如:采矿安全、救援赈灾、交通问题、节能环保、体育竞赛等。

阿如,在2011年化学高考命题中,上海卷考查了“地球温室效应”:福建卷考查了“酸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新能源”:重庆卷考查了“风力发电”“光纤通讯”“合成药物”“环保涂料”:天津卷考查了“食品添加剂”“水体富营养化”“天然药物”“水果保鲜”:江苏卷考查了“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化石燃料的开采”“生物农药的降解”“焚烧秸秆”:山东卷考查了“NO2、SO2、C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等。

在生物学科,社会热点也深受命题老师的青睐,盘点近三年高考中涉及的社会热点:2011年山东卷考查2011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绿色未来”的有关问题:重庆卷考查治疗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引起的疾病的机理,第4题考查关丁在重庆武隆某地下洞穴的水体中发现了一种数量少、眼睛退化的“肓鱼”事件:江苏卷考查在江苏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广东卷考查可抵抗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问题以及防治登革热传染病的新技术”,第28题考查关丁油漆中的有机锡释放人海对多种生物造成毒害的问题……

命题背景 篇3

在我校2008年以前的写作考试试卷中, 填空、选择、名词解释、判断、简答等题型基本都是固定采用, 试题设计也不够合理, 考查的知识点太细, 而且答案限定得太死, 因而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多, 为了考试合格必须死啃书本, 其结果学生怨声载道进而对写作课程失去兴趣, 从效果来看也没有达到检测的有效性, 一些分数高的人恰恰是写作能力不强的“背书达人”。为了适应写作课程的教学特点, 培养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 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导向作用, 2008年开始对写作课程的考试环节进行了改革, 在命题方面, 坚持以能力检测和培养为主的原则, 舍弃了以前写作考试中的小题、死题和相应的僵死的评分规则, 代之以大题、活题和相对灵活的评分规则。这可以看作一种“非标准化”命题方式的探索, “在试题的设置方面更加侧重能力的考察”, “这样更能考出学生的水平和能力, 也给学生充分的发挥个人创造力、想象力的空间”。[2]与以前的考试相比, 这种“非标准化”的标准化考试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 也更适合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

以下是2008年以来写作期末考试部分试题:

例1:观察图片,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积累, 根据写作感知的不同层次写三段话。 (图片略)

例2:请阅读聂鲁达的诗歌, 请你就该诗歌的特点写段赏析性文字。 (聂鲁达《如果白昼降临》, 诗略)

例3:作为写作者, 你最关注社会生活的哪些侧面?它为你的写作提供了哪些素材?请联系自己的写作实践, 完整作答。

例4:阅读此则消息, 回答下列问题:1、此消息属于什么结构类型?2、结合例文, 分析并归纳此种结构类型的基本特征和突出优势。 (《威尼斯人为城市办“葬礼”》, 文略)

例5:以“门”为题, 写一篇散文或小说。

例6:月华和如水是一对相恋了八年的恋人, 感情一直很好, 但最近如水的母亲却坚决要女儿与月华分手。如果以此作为一篇小说情节的开端, 请你为这篇小说构思出不同的情节, 直至结局。20分。要求:1、要有四条情节线;2、每条情节线不少于五个情节点, 已列出的除外;3、不同情节线中相同的情节点最多只能有一个。

例7: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综合性表彰大会上, 拟请“三下乡个人标兵”、“自强之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单项奖”的获奖代表上台发言, 假如你是需要发言的获奖代表, 请你选取其中的一种身份, 写一篇简短的发言稿。400-500字。

在目前的体制下, 大学教学只能在教育设计的整体框架之内进行, 所以对写作这样的专业必修课而言, 考试是必须的。如何设计出与写作课程特点相符的试题, 则是不断优化写作教学设计, 不断改善写作教学效果的现实课题。

大学写作教学应该带领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还原写作本身应有的却被忽视了的审美功能。所以大学写作的命题可以采用开放性的大题开拓学生的思维, 避免引导学生一味死记硬背、死啃书本的填空、判断、名词解释等零碎的小题。自2008年实行试题改革以后, 写作试题基本由3-5个大题构成, 这就消除了学生在学这门课程之前的厌倦和恐惧, 为引导学生走出书本,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创造了条件。

大学写作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力、思考力, 所以试题应该灵活, 避免抽象理论和细节知识点的直接考核, 淘汰只会考试的高分低能者。当然, 考试不能和理论、知识点完全无关, 如果这样, 积累了学科精华的教材和平时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 考题要考虑尽可能涵盖课程的重点内容, 并将理论思考和运用分析的基点蕴含在题目之中。例1从知识点来看, 考查了学生对写作感知的三个层次的理解, 从能力考查来看, 检测学生能否通过对有生活记忆的客观对象进行主观感知后上升到艺术升华, 三段话连起来应该是一篇由浅入深、结构完整的小文章。例2和例4都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例分析的能力, 不同的是例2是诗歌赏析, 属于艺术分析, 对艺术感知力的要求更高, 而例4是新闻文本分析, 对理论掌握和运用能力的要求更强。例3隐藏的知识点是对写作客体的认识,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亲身感受阐述写作主体如何利用写作客体提供的资源为写作服务。这几个例子说明, 写作的考试并不需要细化到某一个字词或术语, 学生也并不需要一字不漏地将课本背下来, 但是阅卷老师一定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出其是否掌握了基本知识, 是否具备了超越知识掌握之上的用相关知识思考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写作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应避免用单一思维束缚学生的想象空间, 也应避免过分的理论思维伤害学生宝贵的感性创造特质。所以, 写作考题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最大的思考空间和创造舞台, 鼓励一些超常思维火花闪现。如例5, “门”具有抽象和具象、生活和艺术的多重蕴涵, 丰富的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 同时, 作为一篇命题作文, 在文体上提供了诗歌和散文两种选择, 以最少的限制给学生最大的自由。例6选取了一个在社会上和学生中间都很热门且熟悉的“恋爱分手”的话题, 相恋了八年、感情一直很好的一对恋人, 女孩的母亲却坚决要女儿与男朋友分手, 要求以这个能激起学生诸多复杂感情的事件为小说开端, 编出四条不同的情节线, 既考查了学生对小说总体特征及小说情节的了解和把握, 又能看出学生在编故事、写小说方面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显然比单独考“什么是小说的情节”这样的题目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也更符合写作的教学规律。

大学写作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力、表达力, 所以, 写作考题应力求“务实”, 让学生在真实情景的语境中得到锻炼, 尤其是应用文体的写作更是如此。例7提供的写作环境就是写作者熟悉的, 通过校园真实身份和真实情景的再现,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撰写发言稿, 检测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文字表达能力。同样, 这也比让学生回答“什么是发言稿, 发言稿应该怎么写”等问题要有用得多。

与很多学校一样, 目前我校的大学写作课程也面临课时大量减少、教学任务加重、标准化考试的总体格局不能改变等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除了丰富学习形式、开展第二课堂外, 改革写作考试的方式和评判标准也是重要途径。作为期末考试, 不可回避具有检测学习效果和评定学分等级的功能, 但写作考试的主要目的并不在此, 更不是要把学生“考倒”, 而是为平时的写作教学提供良好的导向, 甚至把考试也当作一次练笔和进一步训练的实践机会。在学生成绩的评价机制和考核手段上也实行相应的改革, 降低标准化考试所占的权重, 加大平时训练的力度, 想尽一切办法改变学生“平时基本不学, 考试一周复习, 分数及格万岁”的不良学风, 是包括写作教学改革在内的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忠.标准化考试的实质及引发的教育问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12) :6-7.

命题背景 篇4

一、习作能力测试的命题原则

1命题要有针对性

命题的针对性就是要研究题目如何出得切合学生的实际,如何因年级、因班级、因学生而异,不能“一刀切”,不能“一种活动一道题,不分年级高和低”。一般说来,处于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生认识事物往往靠直接感知。指导他们练习写话时,要让他们写自己想说的话,写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具体事物,也可写想象中的事物,初步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知。时间的距离要短些,空间的范围要小些。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年级递升,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对事物的认识也不断加强,命题也要随之提高要求。如以“看文艺表演”为内容命题,可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用几句话写出看了哪些节目,自己看节目时的心情如何;第二学段(3~4年级)的三年级学生则要重点写出其中的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如《魔术表演》、《快板说唱》等;第二学段的四年级学生可写《看文艺演出》、《记一次文艺演出》等;第三学段(5~6年级)学生可写《一次精彩的文艺演出》等。

2命题要有启发性

命题的启发性,就是要研究习作的命题如何扣动学生心弦,激起学生的习作欲望,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习作。要使命题具有启发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符合他们兴趣的事他们就乐意去做。同样的道理,和小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不仅能化解他们考场习作的紧张感,还能转化为习作的内驱力。二是要能启发学生的想象。习作测试的命题范围不能只局限于纪实类习作,还应兼顾到想象类习作,鼓励学生凭借自己生活经验的积淀,大胆展开想象,自由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意愿,写出充分显示个人创造力的习作。三是要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小学生所经历的一些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天如此。孩子们习以为常了,写起来往往感到平淡无味,要么提不起精神,要么老调重弹。对于这一类内容要善于捕捉生动的画面、新鲜的镜头,使习作的命题起到投石振潭的作用,激起孩子的情感波澜,鼓起孩子的习作热情。

3命题要有灵活性

有些教师片面强调习作测试的“统一检测,统一评分”,往往喜欢采用传统的“大一统”直接式命题方式。经常采用这种命题形式,会削弱学生的习作个性,而且一篇同一题目的习作写什么内容,怎样开头,怎样写,似乎一切都有定数,极易出现“默写”范文的现象,并不能考查出学生的真实习作水平。要真正考查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自如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必须增强命题的灵活性,放宽回旋余地。可以采取出多道题供学生选择、半命题由学生补充、提供范围由学生自主命题等形式,增强命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4命题要注意习作环境的特定性

习作测试不同于平时的习作,它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考场),完成符合要求的习作。测试性习作的命题,一定要考虑到习作环境的特定性。一些在平时习作中被认为是不错的命题,往往不一定适用于习作测试。比如,如果出一道需要习作前通过参观访问、熟悉相关生活或搜集有关资料才能完成的习作,学生因无法完成前期工作,考场上要么难为无米之炊,要么胡编乱造、草草应付了事。

二、习作能力测试的命题方式

1范围式命题

根据考查对象的实际水平,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生活阅历,划定一个范围,任其选择。如:《我最喜欢_________》(以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为内容,完善命题,写一篇习作)。这个题目可以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打开记忆“库存”,选择心中所“爱”,自由地抒发生活感受,各展其长。这样的命题,“呆中求活”、“同中求异”、“平中求奇”,既能让学生有所选择、有话可写,又能拉开档次,考查出真实水平。

2材料式命题

将习作题化为一段具体的材料,或描绘一个情境,或交待一段情节,或提供开头、线索,要求考生按提供的材料和要求习作。如试题《卖报》,可化成以下的材料:放学后,丁聪和周小明到下岗工人童阿姨家去买《扬子晚报》。只见童阿姨躺在床上,原来,童阿姨感冒了,医生说她需要卧床休息。看着那100多份报纸,童阿姨心里非常着急…--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习作。这类习作题型,限制性较强,对抑制猜题押题、考前制“预件”有一定作用。但试题设计时。要注意所给的材料要明确,文字要简洁,程度要适当,空间要宽阔。

3看图式命题

提供图像清晰、含义明确、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图画,让学生观察想象、构思习作。生动形象的画面既为学生直接提供了习作素材,又激发了学生的情境。看图式命题不仅可以多元地检测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表达力,还可以大大降低猜题押题的命中率,从而提高测试的可信度。

4提纲式命题

这种命题方式常用于想象类习作。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极不稳定(年级越低则越差),其想象过程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刚开始写想象类习作时往往会出现不着边际的情况。如果能给学生一个提纲,引导其循着提纲想开去,想象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就会大大增强。试举例如下:根据下面的提纲,想象具体情节,完成习作,题目自定。提纲:(1)小明的父母不在家;(2)小明生病惊动了楼上楼下的邻居;(3)邻居送他去医院;(4)医生精心医治;(5)小明康复,平安回家。

5话题式命题

这是一种设计一个具体的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一话题完成习作的命题方式。话题式习作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只要和这个话题的信息相关的内容,都是符合题意的,从而大大降低了审题的难度,有效避免了“跑题”现象的发生,而且能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这种命题方式可适当运用于第三学段。试举一话题式命题如下:亲情是生活中最平常、最易感受的感情,它包括母爱、父爱、兄弟姐妹之爱等等。你一定曾被亲情感动过,也一定盼望获得更多亲情的关爱。请你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习作,可以叙述经历。可以抒发感受,题目自拟。

6整合拓展式命题

这是一种把语文测试题中的“阅读理解”和“习作”两大项目有机整合、巧妙拓展的命题方式。它要求学生在读懂为考查阅读理解能力而提供的短文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要求,对短文的内容进行拓展性的加工改造。具体形式有仿写、加写、扩写、续写、改写、写读后感等。这些形式的命题设计,既能使学生加深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提高阅读理解项目的正确率,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

7直接式命题

即传统的命题作文形式,直接出一个统一的文题考查学生。诚如上文所述,这种命题方式有它的缺陷。《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但也并不是说,直接式命题习作就不能出、不能写了。设计这种形式的命题,首先要考虑题目的新颖性,不能总是出“难忘的一件事”、“我的妈妈”等老一套的题目,其次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生活,所提的要求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习作目标要求。

8组合式命题

命题背景 篇5

一、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考查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指出: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是高考试题的主题。在重视基础的同时,逐步关注基础知识是怎么得来的,如何得出来的,有哪些方法,有哪些表示结果的方式。因为高考命题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渗透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这对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例如: (2008年江苏化学卷,第13题) 研究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与产物之间的关系时,使用类似数轴的方法可以收到直观形象的效果。下列表达不正确的是: (%%) 。

A.密闭容器中CuO和C高温反应的气体产物:

B.Fe在Cl2中的燃烧产物:

C.AlCl3溶液中滴加NaOH后铝元素的存在形式:

D.氨水与SO2反应后溶液中的铵盐:

本题以数学中数轴的形式表示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与产物之间的关系。以四个无机递进式的化学反应为载体,考查学生对这四个反应的理解,从定量的角度考查反应物之间不同比例对产物的影响,运用其它学科知识、方法、表达方式辅助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二、以基础性的实验为载体,考查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在教材编写上还单独编写了《实验化学》教材,足以体现化学实验在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实验是一种重要的实践形式,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载体。对实验内容的考查是历年高考不可或缺的部分。以笔试形式对实验的考查,如何很好地区分出做过实验与没做过实验的考生,以及考查考生实验方面的综合技能,这对高考命题提出了一大挑战。在实验试题的命制中,要在对基础性实验进行考查的同时,渗透对探究性实验的考查,以考查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包括异常现象)、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实验证明、表达与交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以往的实验教学中出现的只背实验而不做实验的教学现象是一个很好的警示。

例如:(2008年广东化学卷,第20题)某探究小组用HNO3与大理石反应过程中质量减小的方法,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所用HNO3浓度为1.00mol·L-1、2.00mol·L-1,大理石有细颗粒与粗颗粒两种规格,实验温度为298K、308K,每次实验HNO3的用量为25.0mL、大理石用量为10.00g。

(1)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并在实验目的一栏中填出对应的实验编号:

(2)略。(3)略。

本题以非常简单的化学反应为载体,探究反应物的浓度、固体颗粒大小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考查比照性实验实验设计,侧重考查比照实验在实验条件方面的合理控制。同时考查实验记录表达能力和实验现象分析能力。

三、以开放性情境为载体,考查思维的发散性与创新性。

开放性试题是高考命题新的探索方向。这类试题强调思维的发散性、结论的多样性、方法的多样性。由于试题具有思维发散性的特征,从而可为学生提供多种角度、多种形式、多种方式的思考,试题也往往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答题时,不同的学生因其学习方式的差异、思维角度的不同,完全可能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样的试题有利于学生发挥个性,引发发散性思考,进行创新性的回答。从近年高考化学实验题来看,最为典型的命题思路是通过提供开放性实验情境,包括:给出多余的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条件、不限定实验方法等。由于不同条件的组合或选择,不同学生视角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实验过程或结论会有所不同。

例如:(2008年广东化学卷,第21题)某种催化剂为铁的氧化物。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对该催化剂中铁元素的价态进行探究:将适量稀硝酸加入少许样品中,加热溶解;取少许溶液,滴加KSCN溶液后出现红色。一位同学由此得出该催化剂中铁元素价态为+3的结论。

(1)请指出该结论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_________。

(2)请完成对铁元素价态的探究:

·限·选实验仪器与试剂:烧杯、试管、玻璃棒、药匙、滴管、酒精灯、试管夹:3mol·L-1H2SO4/3%H2O2、6mol·L-1HNO3/0.01mol·L-1KMnO4、NaOH稀溶液、0.1mol·L-1KI、20%KSCN、蒸馏水。

(1) 提出合理假设,假设1:____;假设2:_____;假设3:______。

(2) 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你的假设。(不要在答题卡上作答)

(3) 实验过程。

根据 (2) 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在答题卡上按下表格式写出实验操作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

本题是开放性和探究性为一体的实验题,对探究性实验各个环节从化学学科的角度进行不同层次考查。只有平时学习注重实验探究并积极参与实验的考生才能考出好成绩。这种类型的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四、以化学知识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为载体,考查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与价值观。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STSE的课程目标,突出了化学与生活、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联系。这是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也是人们对化学科学技术价值的不断反思。高考试题的命制中要以食品安全、药物使用、材料合成、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等方面为载体进行试题命制。在考查化学知识具体应用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对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问题的关注程度。

例如: (2008年江苏化学卷,第1题) 化学与生活、社会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B.凡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对人体健康均有害,不可食用

C.为防止电池中的重金属等污染土壤和水体,应积极开发废电池的综合利用技术

D.提倡人们购物时不用塑料袋,是为了防止白色污染

又如: (2008年江苏化学卷,第18题) “温室效应”是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CO2是目前大气中含量最高的一种温室气体。因此,控制和治理CO2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有效途径。

(1)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降低大气中CO2浓度的有:______。(填字母)

A.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B.植树造林,增大植被面积

C.采用节能技术D.利用太阳能、风能

(2)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可有效实现碳循环。CO2转化成有机物的例子很多,如:

以上反应中,最节能的是_____,原子利用率最高的是________。

(3)略。

以上两题以能源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碳循环问题为主题,考查与此相关的化学知识,从中反映出考生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和人文结合的价值观、综合统一的科学观。

命题背景 篇6

一、用位移传感器结合DIS系统获得即时变化的位移时间图图像类的试题将可能大量涌现

1.由常DIS系统获得s-t图像。

例1. (原创题) 如图物块自曲面滑到底部的水平向左的速率为V0, 固定在传送带右端的位移传感器纪录了小物块滑到传送带上后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 (图象前3s内为二次函数, 3~4.5s内为一次函数, 取向左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 。已知传送带的速度保持不变, g取10 m/s2。

A.传送带的速度v的大小为1m/s, 方向向左

B.物块先向左匀减速, 与带等速后, 共同匀速运动

C.前两秒内物块的平均速度为2m/s

D.传送带的速度v的大小为4m/s, 方向向右

【答案】BC正确, 解析略。

2.雷达测距模型。

电磁脉冲从雷达发出到被物体发射回来所用时间的一半乘以电磁波速度即可求得物体反射电磁脉冲的瞬间的空间位置, 此过程中电磁脉冲是双程的。

例2. (位移传感器、超声波测速) 如图甲所示是一种位移传感器的DIS系统工作原理图, 在这个系统中B为一个能发射超声波的固定小盒子, 工作时小盒子B向被测物体发出短暂的超声波脉冲, 脉冲被运动的物体反射后又被B盒接收, 从B盒发射超声波开始计时, 经时间△t0再次发射超声波脉冲, 图乙是连续两次发射的超声波的位移—时间图象,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超声波的速度为

B.超声波的速度为

C.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D.物体的平均速度为

答案:A D【解析】略

3.电闪雷鸣测云距模型。

闪电与雷声是同时发出的, 由于光速大, 从闪电处发出的光传到接受者的时间可忽略, 从看到电闪到听到雷声的时间就认为是声音传播的时间, 故用此时间乘以声速, 即是云层到接受者的距离。

例3. (位移传感器、红外线超声波测速) 如图是一种DIS系统的原理图。这个系统由A、B两个小盒子组成, A盒装有红外线发射器和超声波发射器, B盒装有红外线接收器和超声波接收器。A固定在被测的运动小车上, B固定在桌面上。第一次测量时A向B同时发射一个红外线脉冲和一个超声波脉冲, B盒收到红外线脉冲时, 开始计时 (t1时刻) , 收到超声波脉冲时计时停止 (t2时刻, 红外线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 , 两者的时间差为△t1=1s ;经过△t=10s时间, 再进行第二次测量时, 两者的时间差为△t2=1.5s ;设 :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以B盒接收超声波的孔为坐标原点, 向右为坐标轴正方向。问:

(1) 第一次B盒接收到超声波时, A盒超声波发射孔的坐标X1=___m

第二次B盒接收到超声波时, A盒超声波发射孔的坐标X2=____m。

(2) 该小车的运动速度v=___m/s, 小车的运动方向是____ (远离B盒或靠近B盒)

(3) 用此方法求得小车的速度比真实的速度偏___ (填写“大”或“小”)

理由是 :___。

答案: (1) 340m ;510m ; (2) 170m ; (3) 17m/s ; (4) 因为忽略了红外线传播的时间, 使得t小于实际时间, 测得的距离小于真实的距离, 所以速度偏小。

【解析】略。

【点评】注意例1和例2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例1中, 超声波的传播时间不可忽略, 脉冲被运动的物体反射后返回的过程中, 车继续前行, 当脉冲又被B盒接收时, 车已经又前进了一段位移, 记录的时间是超声波往返的双程时间, 这段双程时间的一半时刻处, 恰为超声波与车相“碰”的时刻, 类似雷达测速过程, 故将此过程称为雷达测速。而例2中红外线和超声波同时发出, 由于红外线速度极大 (光速) , 传播时间可忽略, 因此超声波的传播时间就是从接收器收到红外线到收到超声波的时间, 恰似闪电雷声测云层距离的模型。

二、DIS实验实时监测电流、电压等随时间的变化为命题素材 (在电磁学中的应用)

1. DIS与高电阻组合测电容。

例4. 某小组在用DIS实验测电容的电路如图所示。电源电动势E=8V, 电阻R与一个电流传感器相连, 传感器可以将电路中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 先将S接2给电容器C充电, 再将S接1, 结果在计算机屏幕上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 将该曲线描绘在坐标纸上 (坐标纸上的小方格图中未画出) , 电流坐标轴每小格表示0.1mA, 时间坐标轴每小格表示0.1s, 曲线与AOB所围成的面积约为80个小方格。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像表示电容器的充电过程, 点的坐标乘积表示此时电容器已放掉的电荷量

B.电源给电容器充电完毕时, 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约为8×10-4C

C.电容器的电容约为10-4F

D.若放电开始时的电流是20mA, 则电阻R的估计值40欧;阻值变大时, I-t图像的面积变大, 放电时间减小

答案:B C

【解析】将S接1后, 电容器通过电阻放电, I-t图象下面的面积表示所放的总电量, 也等于电容器充电后的总电量, 电荷量约为8×10-4C故A错, B对 ;电容等于电量与电压的比值, 大小为10-4F, C对 ;若放电开始时的电流是20mA, 则电阻R的估计值400欧 ;阻值变大时, I-t图像的面积不变, 放电时间延长, D错。

2.DIS系统实时监测电流、电压, 在闭合直流电路动态分析中的应用。

例5.如图所示, R1、R2为定值电阻, R3为滑动变阻器。3个电阻采用如图 (a) 方式接在电源上, 已知R1=3Ω、R2=12Ω。现利用电压传感器 (相当于理想电压表) 和电流传感器 (相当于理想电流表) 研究R3上的电压与电流变化关系, 任意滑动R3上的滑片, 通过数据采集器将电压与电流信号输入计算机后, 在屏幕上得到的U-I图像为如图 (b) 所示的一条直线 (实际测得的数据只能在实线范围内)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分别为E=6V和r=1Ω

B.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分别为E=4.5V和r=3Ω

C.R3的最大阻值为3Ω

D.R3的最大阻值为6Ω

【解析】电压传感器相当于一个理想电压表, 电流传感器相当于一个理想电流表, 由b图知R3=0时, 电流传感器测的是短路电流, 即故E=1.5 (3+r) , R3的阻值最大时, 电压为3V, 对应的电流表电流为0.5A, 故R3的最大阻值为6Ω, R3→∞时, 电流为0, 电压传感器测的是R2两端的电压, 即解得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分别为E=6V和r=1Ω, 选项AD正确

【点评】在DIS实验中不需人工测量, 减少了测量的偶然误差、甚至还能够实时监测到瞬间变化的电流、电压等。在备考中, 我们只需将电路中的传感器看做对应的仪表即可, 如电流传感器, 看做理想电流表 (内阻为0) , 电压传感器看做电压表 (内阻为无穷大) 等。

三、注意传感器在DIS实验中的连接方法

例6.霍尔元件可以用来检测磁场及其变化。图甲为使用霍尔元件测量通电直导线产生磁场的装置示意图, 由于磁芯的作用, 霍尔元件所处区域磁场可看做匀强磁场。测量原理如乙图所示, 直导线通有垂直纸面向里的电流, 霍尔元件前、后、左、右表面有四个接线柱, 通过四个接线柱可以把霍尔元件接入电路。所用器材已在图中给出, 部分电路已经连接好。为测霍尔元件所处区域的磁感应强度B。

(1) 霍尔元件所在处的磁场方向为___ (填“向下”或“向上”) , 图乙中电流传感器所连接的“A设备”, 你猜应该是___ (填“电力表”、“计算机”或“其他”)

(2) 制造霍尔元件的半导体参与导电的自由电荷带负电, 电流从乙图中霍尔元件左侧流入, 右侧流出, 霍尔元件___ (填“前表面”或“后表面”) 电势高。

(3) 在图中画线连接成实验电路图。

(4) 已知霍尔元件单位体积内自由电荷数为n, 每个自由电荷的电荷量为e , 霍尔元件的厚度为h为测量霍尔元件所处区域的磁感应强度B, 还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有___ (写出具体的物理量名称及其符号) , 计算式B=___

(5) 电压表的读数与电流传感器测出的电流的比值是霍尔元件的电阻吗?

【解析】详解略, 答案 (1) 向下, 计算机 (2) 前表面 (3) 如图所示 (4) 电压表示数U, 电流传感器示数I

【点评】DIS系统是由传感器和计算机等构成的。电流传感器完全可等价成一个电流表。

另外, 由DIS获得的F-t图像、a-t、U-t图像、B-t图像B-t图像等等, 将原来不可能获得的物理图像通过计算机都可以显示出来, 这大大丰富了命题的条件素材。

四、教育启示

1.树立超前意识, 重视“DIS实验”。

鉴于DIS实验在物理中的应用体现了信息技术在实验中的渗透, 体现了实验试题的时代性, 因此新高考对此类问题不会轻易放过, 望及早引起重视, 进行自觉的选题练习。此类问题在高考命题中预计应该“谨慎地渗透”。原因是通过“渗透”, 敦促中学加快数字化实验室建设, 重视数字化实验 ;之所以说“谨慎”, 是考虑到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部分落后地区一时可能还实现不了“实验室的数字化建设”。但是实验技术现代化是大势所趋, 高考应该重视它, 其实2014年全国课标I卷的第22题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信号。也建议普通高中根据实际情况, 着手数字化物理实验室的建设和“DIS”在教学中的落实。

2.整合“DIS实验”资源, 与研究性学习相渗透。

对于教材中所渗透的“DIS试验”资源,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课题探究或研究性学习, 这样可以打破“深度”和“广度”的限制, 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研究, 提高研究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

上一篇:图像保护下一篇: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