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特点

2024-09-30

高考命题特点(精选12篇)

高考命题特点 篇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 新课程理念渗透到高考试卷的命制中, 在这一背景下, 如何应对全国高考呢? 我认为关键是把书教活。如何把书教活呢? 这就要求充分了解高考历史试卷中的命题特点, 对高考试题加以审慎的评析, 把握命题的特点, 才能深刻地理解教材, 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命题特点

1.从题型分布看。

主要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总分100分, 其中选择题占48分, 非选择题占52分。 非选择题40题为25分;41题12分;四道选做题选做一题, 共15分, 主要考查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从试题特点看。

重视基础, 突出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 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历史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 例如2014年考查“宋明理学”、“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供应制度”、 “ 美国1787年宪法”、“苏联新经济政策”等。 其中40题、41题、选做题都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这些都突出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 有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3.重视历史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的考查。

近几年的高考以教材为知识背景的试题多, 直接依据教材表述的试题少, 试题往往以知识为载体, 把考查重点放在运用不同的思维角度和思维层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注重考查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科能力。 如2014年的41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 并说明修改理由”, 2015年的41题以一公式为题, 让学生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 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还要有历史逻辑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探求推理的过程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4.关注社会现实, 体现时代特点。

命题充分关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适度关注时代主题和社会热点, 做到学科特点和时代特点的有机结合, 科学性和人文性相得益彰。 例如2014年的41题考查了“抗日战争”, 体现了当下热点中日关系、明年抗战胜利70周年;45题考查了魏晋时期的法律改革, 体现了当下热点民主法制建设;47题考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签订及作用, 体现了当下热点朝核问题、伊核问题及核安全问题, 凸显和平与安全这一时代主题。 48题考“包青天”体现了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反腐倡廉这一热点。 2015年的41题考到了儒家思想, 48题考查了道教体现了当今的时代热点 “弘扬传统文化”“以德治国”这一主题, 46, 47题均以二战为背景, 体现了当下热点“中日关系”“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

5.重视对考生情感、世界观、价值观的考查。

如2015年26题考查人性的认识, 33题考查世界近代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 “天赋人权”, 40题考查中西科技文化比较, 41题考查不同历史时期对 “ 抗日战争” 的认识, 48题考查中国古代史上为官清廉的包青天, 引导考生思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认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与统一性, 感悟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体脉络, 从中外历史发展中汲取积极进步的养分, 树立正确的文明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6.运用各种史观探讨历史。

近几年高考当中都坚持对史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 如近现代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等不同史观, 都不同程度地得到体现。 如2014年30题从上海与京津放映的中外影片比例入手, 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体现社会史观;40题以宋应星和牛顿的科技成果入手, 考查十七八世纪中西科技文化的比较, 体现全球史观;41题以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入手, 考查不同历史时期对同一历史事件 (抗日战争) 的认识, 体现唯物史观。

二、教学策略

1.抓好课堂教学, 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认真研究近年高考试题和《考试大纲》,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根据课标要求和考纲开展教学, 通过全面深入解读 “课标”, 准确把握其基本理念与知识内涵, 理清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围绕考点设计问题, 指导学生梳理基础知识, 构建框架体系, 总结阶段特征。

2.认真上好习题讲练课,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和解题指导, 注重对他们进行解题速度和质量的训练, 学生的作业和考卷教师要认真批改、纠错、讲评, 并且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 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 指出学生的答题缺点和不足, 指导他们的答题方法, 规范答题步骤, 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从而培养他们对主干知识、基础知识的掌握、迁移与运用的能力。

3.注重史学观点。

教师要不断关注史学研究的新动态、新成果, 以科学史观贯穿课堂教学。 既需要了解传统的阶级分析等观念, 更需要了解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等新观念。

4.挖掘课程资源, 补充背景材料。

全国卷考试除了学生熟知的概念外, 也有一些教材未阐释, 学生不懂的历史概念, 如谥号, 经学, 阴阳学, 五行学, 民教冲突等。 那么如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补充课外历史知识, 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就是对一线教师的考验。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补充新材料, 通过一些新材料, 提高学生的历史洞察能力,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突破思维定势,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焦社君.新课改下高考历史科命题特点及其备考策略.

高考命题特点 篇2

我国的高考作文命题,自1999年开始采用话题作文,到2004年全国一些省市单独命题,这段时间,高考作文命题几乎是话题作文,因此,这是我国作文命题的话题时代。2005年全国各省市单独命题增多,作文命题中作文命题形式逐渐多样化,到2006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共有十六套试题,作文命题演变为多种形式并存,开放又限制,但仍以话题作文命题为主,因此,称此时为后话题时代。

正是由于这种变化,不少考生和高三老师便有些担心,认为广东高考命题在连续三年使用话题作文之后,再加上今年是广东省新课程改革后高考的飞上星星的人知道,那儿有灰尘、石渣,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要与整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这道题的“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与以前的材料作文限定写议论文或记叙文有较大不同;而可立意的角度也多了,考生可从材料的含意的某个角度立意写作,例如,从下面的角度立意写作均可。

①距离产生美;

②透过现象看本质;

③理想和现实是有区别和差别的。

再看2006年高考(全国Ⅰ卷河北、河南、山西、海南)作文命题,也是采用的新材料作文,材料是一则故事。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

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里的作文要求“全面理解材料”,和以前的材料作文一样,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 和以前的材料作文就不一样了。

审视以上作文题,全面理解材料含意,就要通过对乌鸦自不量力地模仿老鹰抓小羊的故事和牧羊人及其孩子的评论来分析,其主旨是,人要量力而行,也要有敢于尝试的精神。

但是,对同一个事情,从不同的当事人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发现。写作时“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就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进行构思写作。

①从老鹰的角度看,有力量有技巧则能成功;

②从乌鸦的角度看,自不量力或盲目模仿,必然失败;

③从老鹰与乌鸦比较的角度看,有力量有技巧就能成功,反之必然失败;

④从牧羊人的角度看,可批评忘乎所以、自不量力之人的可笑;

⑤从孩子的角度看,尽管乌鸦自不量力,但还有敢于尝试的可爱的一面,人生要敢于尝试;

⑥从牧羊人和孩子比较的角度看,可写看问题要全面,或站在不同角度就会有不同观点和认识。由以上分析可见,“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写作,与以往的材料作文就有了较大区别。

同时,评分的标准也体现了新材料作文的特点。请看下面一篇优秀作文:

太史公的歌

“快走!别污了大爷我的手!不就是一个受过宫刑的人吗?摆什么读书人的架子!”

被推推搡搡的,司马迁又一次被丢进牢笼,望着囚窗外那映亮了黑夜的汉家宫阙,欲哭无泪…… “别做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名字的鸟!”

汉武帝的威喝在他耳边回响,朝臣们的讥讽在他眼前浮动。他颤抖着想要蜷缩在黑暗中的一角,用双臂抱住他的身体,却头一次发现,自己惯于握笔的双手是如此的无力。

难道他司马氏一族千年的责任只不过是成为皇权与帝王的工具,只不过是成为一只皇家听话的鹦鹉?鹦鹉?鹦鹉!

他狂笑着,笑声中却饱含着悲凉。

那么他的理想,他的抱负,他的坚持,他的苦读,他的一切都还有什么价值,他的史记……史记又还有什么意义?

他哭号着冲向案边,将那一卷卷史记撕得七零八落。竹签(注:当是竹简)“啪啪!”地掉落在他的四周,仿佛无数人无情的讥笑。他向着无边的黑暗张开双臂,象是要拥抱那无尽的堕落。

忽然,他碰到了他的笔。

笔?笔!笔!

对!他的笔还在!他的命还在!他的理想与抱负不允许他放弃,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无数伟大的先行者不允许他堕落。权力算得了什么,荣华算得了什么,宫刑算得了什么,身份又算得了什么?当历史的波涛翻着可以洞穿黑夜的星海般浩瀚的光芒淹没一切时,后来者必定会发现,真正不朽的从来都只是伟大的灵魂与坚定的意志。

他猛地扑向案桌,他要写下一部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史记,而他的名字,在他摊开的这一卷卷竹签面前,在他将要完成的史记面前,也将会同那些历史中的先行者们一样,列入伟大与不朽的行列。

他忽地高歌一曲:

“人生百年尔,谁得死其所?”

他越唱越高,刺破了那无尽的黑夜,也划破了中华文明的天空。

这是2006年高考的高分作文。作者抓住牧羊人的话发挥想象力,写司马迁决心实现自己的抱负,宁愿做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名字的鸟”,而不做皇家的“鹦鹉”,这样写,暗中照应了孩子的话“它也很可爱”。应该说,这种立意和构思是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来考虑的。如果按老材料作文“全面理解材料”,那么就要在文中点及向前人学习(鸦学鹰),这样才更吻合材料的全面含义。

而本文在写法上,直接叙写司马迁入狱的一段遭遇及其心理活动,具体生动,富有立体感,颇有创意。可以说该考生发挥了自己的写作优势,也得益于新材料作文的评分标准的宽松。

(2)新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

这两种命题形式虽然有其相同点,都提供材料,都意在给考生写作以较大的自由度,具体说,就是鼓励考生个性化写作和独立创新精神的发展: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定题目。

但其不同之处也非常突出:

① 审题要求不同

话题作文给考生提供一个话题,也就是限定了写作的一个范围,考生写作时,只要围绕话题写作,也就是“死死抱着话题打滚”就不会脱离题意,如2006年广东高考作文题,要求以“雕刻心中的天使”为话题,考生构思作文时,始终扣住这个话题,就会有基本分,审题难度相对材料作文来说,就低一些。

而新材料作文不提供写作范围和作文的话题,要求学生自己去“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难度显然较大。

②立意要求不同

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主要讲一个“话题范围”,往往是对话题得以具体诠释,写作立意对所给的材料一般不做要求,写作时可以用其中的一部分材料,甚至不用。如上述广东题,所给材料只提供一个雕刻家的例子,作文中可用可不用这个例子。而新材料作文的立意则不同,立意必须从材料的含意出发,因为材料作文的材料就隐含着作文要提取的观点,因此,必须仔细认真地分析材料的主旨、关系、事件乃至感情态度等等,而且,写作时必须把材料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③材料寓意程度不同

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总有一定的寓意,而且从不同角往往可以提炼出不同的观点;而话题作文提供的材料往往指向明确,寓意显豁,常常一目了然。

(二)命题内容特点

对命题内容特点的推断和探究相对要难一些,但还是有规律可寻的,我们首先要了解高考作文命题的指导思想,即了解作文命题的依据。

作文内容的命题依据如下:

(1)鼓励健康表达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体现文化主流和时代精神,引导正确的文化取向和价值判断。例如,2006年全国高考(2卷)作文命题是从“图书读书和网络阅读”题材内容角度命题的。

(2)对中学作文有正确的导向作用。例如,肯定要考学生的思想素质、思维素质和表达素质。

(3)命题坚持有意义原则。命题针对社会性现象,解决具体的思想和社会问题,但又回避热点问题。

(4)命题内容贴近高中学生生活,又要有能力和思维思想的区分度。

(5)命题让学生猜不着而又让绝大多数人有话说。

二、今年作文备考策略

(一)学会正确的审题方法并增强审题意识

许多同学不明此理,缺少正确的审题方法和良好的审题意识,以致作文严重时分。

例如,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以“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南京金陵中学的才女费滢滢曾在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大赛中获金奖,然而,她写的作文《人情与季节》,只得了25分,主要原因是文章的观点不符合题意,他的观点落在“对感情的淡漠”和“对人情疏远上”了。而这篇高考作文的题意应该是阐明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的关系,阐明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处理方面的影响。

费滢滢同学的高考作文写作实际告诉我们:审题一定要细心、全面,要准确理解命题题意,既要照应到材料或导语内容,又要针对话题和要求,不可抓其一点不顾整体。

(二)要研究新材料作文写法

1.学会全面准确把握材料内涵

写好材料作文,关键是要读懂材料。这不仅指一般的认知,而是要理解材料的实质,并且要能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观点。因此,平时审题构思时,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理解材料含意,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要思考材料的主旨是什么,材料分几个层次(如上面2006年全国作文题就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故事,第二部分是评论),材料中有几个角色,他们的行为或言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意思和价值取向等等。坚持这样的审题练习,把握材料内涵的能力必然会大为提高。

2.熟悉材料作文的构思方法

“引、议、联、结”是写好材料议论文的基本模式。

引,就是引用材料。若选择写议论文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但引用不等于照抄,而是对原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概述,或摘要,不可过长,三五句话概括即可。

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如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并由此确立出鲜明的中心论点。这里的论点表述一定要明确,最好用判断句或复句的形式加以表述。

联,就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现实生活进行分析论证。或正面举例,摆事实,讲道理;或反面举例,分析危害。这一环节是文章写作的中心部分,要写深入,只有深入分析,析原因,说危害,才能以理服人。对这部分的联系分析的方法,请参考下面的具体讲解。

结,就是总结全文,这里要对论述的问题加以深化或拓展,或重申论点,照应材料,或提出解决办法,或发出号召。

新材料作文,当然可写成记叙文,例如,前面我们看到的《太史公的歌》一文即是;也可以写成其他文学样式,如剧本、小说、故事新编等。但这都要注意在文中照应文题材料。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学会运用因果思维的分析方法

高考发展等级评分标准规定,“认识深刻”“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是获取发展等级分数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有必要练好因果思维的分析方法。

请看下面一段文字:(略)

(四)学会组织文章结构的方法

文章结构的安排巧妙是获取高分的必要因素,不管写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还是写话题作文,都要讲究文章结构的安排。例如,并列式结构、递进式结构、蒙太奇式组合结构等。

限于篇幅,只讲并列式结构。请看下面一作文:

人生如树(议论性散文)

我常常与一棵棵大树对视,譬如黄山的松、泰山的柏、西湖的柳、家乡的槐。参天的树、婆娑的树、俊逸的树、伟岸的树,树放飞着我的思绪,树检阅着我的人生,我由衷地感到人生如树。

人生犹如一棵落定尘埃的树。一粒树种,不管是风吹来的,还是鸟衔来的,不管是从高山上随泥沙流淌过来的,还是从大海的波涛里沉淀下来的。不管命运之神把它放在那里、山涯也好、峡谷也罢、黑土也好、红壤也罢,它就会在那里发芽、生根、长成一棵大树。

人生也是这样,无论你是呱呱坠地的婴儿,无论你是顶天立地的汉子,无论你从那里来,无论你到那里去,你总会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你的一席之地,一块赖以生存的土壤。有了这块落脚谋生的地方,才能繁衍生息,代代相传。

人生犹如一棵历经坎坷的树。一棵大树的坎坷经历常常令我感动不已,大凡游览过黄山的人莫不为千姿百态、苍然挺立的黄山松所吸引、所陶醉。如果没有风的裁剪,雪的修饰,如果没有雨的沐浴,霜的浸染,如果没有烈日的烤灼,严冬的磨练,我们能看到那一棵棵历经数百年沧桑而雄姿勃发傲然屹立的巨松吗?人生亦如此,在几十年的人生苦旅中,求知的不易,谋生的艰辛,病痛的折磨,灾害的侵袭,战争的恐怖,亲人的离散,坎坷多舛,命运无常。还有那变幻不定的政治风云,时常给人的心头蒙上一层层阴影。因此佛家认为一个人来到世上就是受苦受难的,我想人如果没有大树一样的经历,没有大树一样的磨难,又怎能成其为人呢。

人生犹如一棵无私奉献的树。在数以万计的不同树种中,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默默地向人类奉献自已的一切。有的用片片绿叶为人类编织浓浓绿荫、有的用阵阵花香去陶醉自然界的一切、有的用累累硕果向大地母亲作出深情的回报、有的用强健的身驱去成就无数高楼大厦。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奉献,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只要象大树那样把自已仅有的一份光和热无私地奉献给人类社会,就是一个高尚的人。古往今来,多少热血男女、多少能人志士、多少英雄豪杰,为了人类自由平等解放、为了社会进步繁荣发展,不惜血染沙场,马革裹尸,不惜春蚕到死,蜡炬成灰。演绎着犹如大树一样的壮丽人生。

人生如树,树若人生。人有坚定意志,树有不屈精神;人有桃李满园,树有硕果累累;人有沧桑经历,树有坎坷遭遇;人能置死地而后生,树能化腐朽为神奇;人从远古洪荒走来,树在原始森林扎根。有人的地方必有树,有树的地方多有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树相依,人树相伴。一棵棵大树使我驻足流连,感慨万千。

这篇作文共五个自然段,作者精心安排文章结构,在每个层次之前都设置一个分论点,从而使全文层次分明,结构巧妙,阅卷老师一见就会眼前一亮,怎会不获得高分呢?

(五)学会加工材料的方法

许多同学写作文时常常感到手头缺少论据,这一方面是因为阅读积累不够,另一方面是不会对作文材料进行加工。这里给大家讲三种材料加工的方法,供大家练习写作时参考。

1.具体材料的加工

这就是根据话题或作文题目或作文的观点,对一个完整的材料做具体的分析处理,使之证明自己的观点。

例 略

2.概括型材料的加工

例略

3.泛指型材料的加工

例略

(五)加强备考强化训练

明确了高考作文的规律和应对方法,并不一定能在高考中写出高分作文,只有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具体的作文实践中,提高了考场应试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才会获取高分,才会夺得高考作文的成功。

下面给大家提供几道作文模拟题,希望大家认真运用上述方法加以写作训练,从而夺取高考的高分。

1.阅读下面的寓言,全面理解其寓意,但写作时可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立意自定,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从前有两个仙人,常到山上的一棵大树旁下围棋。一只猴子长年累月躲在树上观看,学到了一手高超的棋艺。后来,这只猴子下山找人挑战,结果没有一个人是它的对手。

这个国家的国王知道后,他想:全国这么多围棋高手,竟然战胜不了一只猴子。于是召集专门会议,研究战胜猴子的办法。此时,一位大臣自告奋勇,要求与猴子对弈。国王问他:“你有把握吗?”他说,绝对有把握,但是,比赛桌上一定要放一盘水蜜桃。

比赛开始了,猴子与大臣执棋对弈,猴子总是盯着那盘鲜美诱人的水蜜桃,结果大臣赢得了比赛。

2.阅读下面的材料,全面理解其含意,但写作时可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曾有人问周恩来总理怎么没有写一部回忆录,他说如果有时间的话,他倒想写一部像卢梭那样的忏悔录。

犹太人每年都要过一个“赎罪节”,到这天,所有的人都要到教堂里去祈祷,为自己的罪过做由衷的忏悔。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嫁给幸福

汪国真

有一个未来的目标

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

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

甘愿做烈焰的俘虏

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

飞旋着的是你美丽的流苏

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

谁能说得清

什么是甜

什么是苦

只知道

确定了就义无反顾

要输就输给追求

要嫁就嫁给幸福

请以“追求与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个经历过社会炎凉的企业家说:“人的尊严靠财富。”

—个经历过冤案折磨的老年人说:“人的尊严靠法制。”

一个经历过艰辛研究的学者说:“人的尊严靠知识。”

一个经历过几十年探索的哲人说:“人的尊严靠思想。”

看来,不同经历的人,对“尊严”各有各的理解。你是如何理解“尊严”的呢?

请以“尊严”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标题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5.仔细辨析下面的作文题,全面理解其含意,根据题目确定文体,为每个作文题写出构思提纲,然后任选一两题作文。

①说真

②什么是苦

③我看网络文化

④主动与被动

⑤生存与生活

⑥生活的真谛

⑦谈气度

⑧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财富

⑨仰望

⑩人生如河

高考物理实验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 篇3

一、2008年高考物理实验试题分析

(一)显性考杳内容——知识与能力

(二)隐性考查内容——物理思维方法

与知识组块相较,思维方法具有隐藏性、灵动性、主观性和连续性等特点。2008年高考物理实验试题所体现的主要有实验图像分析方法、物理模型建构方法、等效替代方法、控制变量方法、数学演绎方法等。笔者仅就实验图像分析方法和物理模型建构方法展开辨析。

1图像法

实验题几乎都贯穿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图像法。2008年各地高考试卷中实验部分对图像的考查几乎占75%。作为思维方法和信息载体,图像既能清晰地描述物理规律,又能直观地反映物理过程,形象地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定性定量关系及变化趋势。常见的实验图像问题包括图像的设计、描绘、分析和计算,其思维滞点的突破口般是函数表达式、特殊点、斜率、截距、正负、面积等诸多图像元素,难点在于隐含条件的挖掘、图像变化与物理过程变化的对接。

例题1(2008年山东理综卷23题)200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了两位发现“巨磁电阻”效应的物理学家。材料的电阻随磁场的增加而增大的现象称为磁阻效应,利用这种效应可以测量磁感应强度。某磁敏电阳在室温下的电阻一磁感应强度特性曲线,其中RB,R0分别表示有、无磁场时磁敏电阻的阻值。为了测量磁感应强度B,需先测量磁敏电阻处于磁场中的电阻值RB。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实验。

(1)设计一个可以测量磁场中该磁敏电阻阻值的电路,虚线框内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磁敏电阻及所处磁场已给出,待测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约为0.6~1.0T,不考虑磁场对电路其他部分的影响)。要求误差较小。提供的器材如下:A,磁敏电阻,无磁场时阻值Ro=150f2 B,滑动变阻器R,全电阻约2012c,电流表量程2,5mA,内阻约3012D,电压表,量程3V,内阻约3kE,直流电源E。电动势3V,内阻不计F,开关s,导线若干。

(2)正确接线后,将磁敏电阻置入待测磁场中,测量数据如下表

根据上表可求出磁敏电阻的测量值RB=________,结合可知待测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_____T。

(3)试结合图1简要回答,磁感应强度B在0~0.2T和0.4~1.0T范围内磁敏电阻阻直的变化规律有何不同?

(4)某同学查阅相关资料时看到了图3所示的磁敏电阻在一定温度下的电阻一磁感应强度特性曲线(关于纵轴对称)。由图线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解析】:(1)由图l得B=0,6T时RBI/R0=6 4,则RBl=96012、B=I,0T时RB2/R0=ll 4,则RB2=1710f~,因RB远远大于滑动变阻器电阻R一供电电路为分压式电路;RB远远大于安培表内阻R一测量电路为内接法。

(2)5组数据求得5个电阻,求平均值或作U--I图得RB=1500~、RB/R0=10,由图l得B=0,9T。

(3)在0~02T范围内,磁敏电阻的阻值随磁感应强度非线性变化(或不均匀变化);

在0,4—1,0T范围内,磁敏电阻的阻值随磁感应强度线性变化(或均匀变化)。

(4)磁场反向时磁敏电阻的阻值不变。

【命题意图】:本题以科技前沿为背景,围绕图像展开,充分体现思维能力测试与课程基础测试结合、物理理论与时代发展结合、评价个体知识结构与综合科学素质结合的命题意图,有较强的区分度。考查信息获取能力、图像分析能力、数学运用能力、模型迁移能力。

【错解归因】:错解一:无法判断供电电路与测量电路一机械记忆教材电路一知识性问题;错解二:无法从图片中获取隐含信息一思维缺乏敏捷性与深刻性一能力性问题;错解三:无

法使用规范科学的物理语言表述一习惯性问题。

2,模型建构法

物理模型可分为对象模型(如天津卷单摆模型)、条件模型(如北京卷轻质弹簧模型)、过程模型(如四川卷。扬氏双缝干涉。实验模型)、方法模型(如山东卷电路模型)。以模型方法指导我们的复习和教学,关键之一是理解抽象模型的本质规律,不断积累典型模型,轮动复习;关键之二是活学活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养成利用模型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忌讳之一是机械记忆物理模型,之二是僵化套用物理模型。

【例题2】(2008年上海卷18题)某同学利用图(a)所示的电路研究灯泡L1(6V,1,5W)、L2(6V,10W)的发光情况(假设灯泡电阻恒定),图(b)为实物图。

(1)他分别将Ll、L2接入图(a)中的虚线框位置,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当电压表示数为6V时,发现灯泡均能正常发光。在图(b)中用笔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线补充完整。

(2)接着他将L1和L2串联后接入图(a)中的虚线框位置,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当电压表示数为6V时,发现其中一个灯泡亮而另一个灯泡不亮,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 。

(3)现有如下器材:电源E(6V,内阻不计),灯泡L1(6V,1.5W)、L2(6v,10W),L3(6V,10W),单刀双掷开关s。在图(c)中设计一个机动车转向灯的控制电路:当单刀双掷开关s与l相接时,信号灯L1亮,右转向灯L2亮而左转向灯L3不亮;当单刀双掷开关s与2相接时,信号灯I|1亮,左转向灯L3亮而右转向灯L2不亮。

【解析】:(1)连接线路如图b

(2)由于RL2比RLl小得多,灯泡L2分得的电压很小,虽然有电流通过,但功率很小,不能发光。

(3)如图c:灯泡L2和Ll额定电压相同,灯泡L2功率大得多,故RL2比RLI小得多,灯泡L2分得的电压很小,虽有电流通过,1日功率很小,不能发光。

【命题意图】:考查考生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连接线路)、基本电路分析能力(故障分析)、实验设计能力(电路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创新)。命题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层次清晰、区分度高。对探究式教学有明确的引导作用。

【错解归因】:错解一:连接线路混乱甚至错误一对分压式理解肤浅、组织能力缺失一基础知识性基本能力性问题;错解二:对电路故障分析不出、表达混乱一电路分析能力缺失、物理语言能力薄弱一基础知识性和习惯性问题;错解三:电路设计错误一信息理解能力弱、物理模型迁移能力缺失一能力,性问题。二、2009年高考物理实验复>-3策略(一)存在问题

1重机械记忆、轻理解迁移。对于每一个实验,大多数学生首先应用的复习方法是机械记忆,对实验装置、实验原理、器材选择、实验步骤、数据处理、结果讨论每个环节缺乏必要的理解,

忽视实验中蕴涵的丰富的思维方法、能力训I练过程。这就直接造成遗忘率高、提取效率低、迁移能力弱。

2重习题、轻动手。讲解——记忆——练习——改锴——再练习,是目前大多数实验复习模式,但忽略了最重要环节:实际动手操作。策略是多去实验室,在实际操作中收获理解、收获过程、收获细节、收获快乐。

3重知识、轻能力。典型表现是物理实验题“一讲就懂一做就错”,其原因除了知识结构散乱、习惯粗糙、考试心理等非智力因素以外,根本是能力结构缺失。首先表现为阅读能力薄弱,对材料有用信息的摄取能力差,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建模能力差。其次表现为学生思维能力如逻辑思辨能力、数学演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薄弱。

(二)解决措施

1“知识”备考。首先研究考试大纲,把握实验复习内容;研究近年高考试题,把握实验复习方向。回归教材,教材里的原始实验是解实验题的思维起点——依托教材建构完备的初步实验知识结构,关注容易被忽略的教材演示实验,理解其实验背景与方法,值得关注的有绳波演示、“水流星”节目、布朗运动、反冲现象、单摆振动图像、平行板电容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楞次定律研究、测定反应时间、缓冲装置模拟、研究向心力、研究牛顿规律等。

其次,以专题形式用螺旋循环模式及时给予知识点以强化和拔高。在第一轮无微不至的梳理和理解后,以针对性强的自编专项小练习滚动巩固,将零散的实验知识由点而线、由线而面、由面而体地建构层级结构。专题复习的优越性在于能够很好地诊断、总结、归类,进一步突出放大实验思想原理以及方法,同时也为迁移创造条件。例如由纸带问题模型就可以将几个核心力学实验连接、由等效替代方法可以将很多电路设计形成知识系统。

最后。细节落实过手。“讲必练——练必改——改必评——错必纠——纠必查”,环环落实。高考中思维的深邃和灵敏正是来自平时的点滴积累。抓紧“实验原理”,对于十九个学生实验,确保每个实验环节都能得到逐一落实。

2“能力”备考。首先重视练习。能力形成与问题解决密切相关。精选典例,剖析解题思维历程,关注思维的结点与突破点,讨论交流、规范解题表述。一个完整的解题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性的再学习过程,是将知识结构转化为技能结构的过程。在练习中,评价和反思是关键。

其次重视变式训练。训练自己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发散等拓展辐射型与辐辏型思维。例如在连接线路的训练中利用同样的电学元件,改变供电电路、改变元件位置、改变设计要求、增减新元件如换单刀双掷开关等做多元训练。

第三,重视错误。个错误答案只是错误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此系统还包含几类可能的错误。随知识能力结构的不断发展。昔日累积的“小错误”也会随之变化。“错误“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是知识结构完善、能力结构发生层级跃迁的最有效台阶。

高考作文命题趋向及特点研究述评 篇4

作文:要求学生按一定文题或给定的条件, 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 对一定问题进行描写、叙述或议论的试题。这是主观性试题。它可以考查学生的思想水平、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能力及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多用于语言文学课、语文课、毕业论文等方面的成绩考核。

写作: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1) 命题作文又叫推题作文, 广义上讲, 考试中所有的作文都可以称之为命题作文;狭义上讲, 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按照指定题目所规定的范围、体裁等要求来写一定规格的文章。

(2) 材料作文也叫命意作文, 是提供一定形式和内容的材料让作者根据它写出一定要求的文章, 实质上是广义的命题作文。

(3) 话题作文是提供一段文字材料为“话题”, 根据这个话题的规定内容进行立意自定、文体自选 (也有规定除诗歌外不限) 、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的“三自一不”作文。

命题: (1) 通过肯定或否定的语句说明事物的存在状态、性质和发展趋势, 常常被视为具有认识价值的论断。其逻辑形式表现为判断句, 即指具有真假的语句。命题必须是陈述句, 命题又分为简单命题和复杂命题, 一个不包含其他命题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命题称为简单命题, 包含了其他命题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命题称为复杂命题。命题所表达的内容, 即所表达的思想一般称为命题的意义, 而命题的真与假则称为命题真实性的值。

(2) 根据考试目的编制试题, 组配试卷, 为考试制造测试工具。要制定命题计划, 按各科知识的内容和合乎学生能力的层次, 分别规定出试题数量和占分比例。命题的基本原则是: (1) 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不出超纲题、偏题或没有考查意义的题目; (2) 试题要充分反映各学科的知识特点, 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3) 题目含义明确, 用语准确; (4) 试题的形式灵活, 问题的正确答案要有定论; (5) 有适当的信度、效度、难度和较高区分度。命题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侧重于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要问题梳理

1. 作文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自由度和限制性之间的矛盾,

并且认为开放性是未来改革的趋势, 石义堂等人都提到这点, 可见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此外孙绍振作了更为全面的解释, 同时刑永立在《高考作文审题思路及命题形式的新变化》一文中提出我们也不能忽略限制, 绝对地开放, 并说明了原因。

2. 作文命题应该体现理性方面, 刘一承提出以议论文为

主, 重思维能力。李新在《高考作文命题的反思与前瞻》里也提到了理性精神的弘扬将会是很重要的立意取向但孙绍振则有独到的见解, 不应该回避以抽象观念来命题, 还援引西方作文命题方向作比较和补充说明, 例如:法国作文的命题, 文科: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经济科:“给与的目的在于获得, 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理科:“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 不幸, 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 更多的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 跟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再来看美国的命题:“媒体不仅仅传播消息和文化, 而且决定什么消息是重要的, 这样, 他们就帮助形成文化价值。” (柏恩斯坦) 报纸、杂志、电视、收音机、电影、互联网等等, 能够决定多数人意识中什么是重要的。可见, 他们评分标准:有批判性思维, 能不能发展自己的论点, 用逻辑和恰当、清晰的例证支持自己的观念, 能不能在首尾一贯的推演中, 使之深化。文章是否组织得有序, 论题是不是统一在焦点, 是不是自如地演进, 语词是不是丰富而句法结构是不是有变化。他们的题目不叫命题, 而是提示, 他们的要求, 不是按题为文, 而是讨论和评论;很明显, 这些要求和抒情审美散文毫无关系, 从文类来说, 这些都是议论文的要求。

3. 大家一致认为作文应贴进生活, 关注社会与人生。代表:

周天忠《最近十五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回顾及今后对策》, 其中孙绍振则对此作了更为深入透彻的解释, 认为不能停留在原生的生活, 感情应该加以提炼、概括想象、变异、升华到个性化和智性的层面。

4. 有些人认为未来作文命题形式呈现综合化。代表:黄洪深、夏立新《试论高考作文命题的演变及趋势》。

5. 在国外, 作文命题 (尤其美国) 更倾向于研究性的议论文形式,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思辩力。

当今, 我们的作文命题还处在经验命题阶段, 带有主观性, 命题理论不完善, 又缺自觉意识。在法国、美国、新加坡等国, 考核重点不在审美价值, 而是面对有争议或权威的观念自己做结论, 写议论文。而我们长期以来把审美、情感当做语文全部的人文性, 而升入大学需要分析力和批判意识, 可见, 语文培养目标中理性见解的缺失。另外, 在作文批改中, 我们不提倡用“差”来形容, 有很多老师确实有繁重的工作压力, 不免发生审美疲劳, 对学生作文闪光点的敏感性就更迟钝了, 加之师生之间的代沟也增大了评分的主观性。教书先育人, 作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做人的过程, 高考作文的评价标准无疑是一线教师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衡量, 应该给大家一个明确导向, 不能我出我的, 管你怎么教呢, 不能为了提高写作的匠气而伤害了写作的灵气。只有教师思想摆正了, 才能要求学生, 才能有助于学生整个人的发展, 做人与作文的根本都是德与诚。其实, 命题是材料还是话题作文只是形式上的不同, 各有特点。重要的是, 处理好限制性和自由度的内在矛盾才行。

参考文献

[1].周天忠, 《最近十五年来高考作文命题回顾及今后对策》[J]

[2].刘一承, 《作文命题趋向和特点研究》[J], 《龙岩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3].李新, 《继承与超越: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反思与前瞻》[J], 《学科教与学》, 2000年 (7)

[4].刑永立, 《高考作文审题思路及命题形式的新变化》[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1 (9)

[5].孙勤东, 《高考作文命题从“二元对立”到同构统一》[J],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2003 (11)

[6].刘彩虹、周庆元, 《新时期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及策略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7].木兰, 《激情燃烧的岁月高考作文命题30年》[J], 《中学生阅读:高考版》, 2007 (7)

高考命题特点 篇5

2010年05月19日14:56东方今报我要评论(0)字号:T|T 本期博主:河南省实验中学高级教师 河南省骨干教师 张定勇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用兵作战的这句名言,对于我们高考(论坛)作文也非常贴切。尽管考题标新立异,但我们只要掌握了命题的特点和趋势,备考就会有条不紊,事半功倍。

命题、材料作文势头强劲

最近几年全国试卷、北京试卷和上海试卷、福建试卷、重庆试卷已显现多样化的格局,今后会继续保持多样化的特点。纵观近两年的18套高考试题,自1998年登上舞台进而一统天下的话题作文,已失去了主宰地位。

而2006年第一次投入视野的新材料作文,已占据半壁江山,全国卷

一、全国卷

二、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等共8份试题选择了形式多样的材料作文。另外半壁江山由命题作文占据,如:上海以“他们”为题、天津以“人之常情”为题、广东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等。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及提示,然后引出题目;有的直接给出题目。

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关心

通过研究前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规律,作文命题在走人文教育的思路。从题型上看,话题仍然注重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统一。从试题内容的表向来看,更注重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自我。

高考作文命题从内容上讲,将更贴近学生实际,侧重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创造创新能力的检验与考查,目的是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要求学生不要做书呆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在写作时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与自己的生活联系。二是把社会生活融入作文中去。三是文章一定要从“我”说起。社会人生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没有扎实的生活积累,没有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就无法写出优秀的文章来。

摒弃虚华形式 注重真实内容

究高考命题特点,研高中化学教学 篇6

一、认真研究命题,合理设计教学

“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用于高考非常贴切,不管高考试题如何变化,它都是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考查,我们在教学中要狠抓基础,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将基础知识进行演变、延伸。切不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当然,在高三化学教学中,我们要紧紧围绕高考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以高考常考热点“NA”为例:如果我们的教学仅限于讲授NA的概念,学生很难适应各类习题的出现,解题能力无法得到提高,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高考命题,讲练结合,将NA与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如:11.2L CO2所含的分子数不一定是NA;标准状况下22.4L CCl4所含的分子数不是NA;1mol·L-1的NaCl溶液中所含Na+的数目不一定是NA。这样前挂后连,不仅能使学生的知识形成体系,更容易让学生扎实的掌握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选用的例题要尽可能与高考贴近,使学生早点接触高考。并在教学中和学生共同分析高考命题特点,和学生一起分析高考命题变化,这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调控课堂。

二、预测命题走向,设计前沿试题

高考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日趋明显,体现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试题比比皆是,贴近生活、反映STSE的试题频繁登上高考的舞台,这些试题在考查知识运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考查了学生的社会知识、只是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等能力。站在高考试题角度来看,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都会被纳入命题者的视野:奥运会、世博会、诺贝尔奖、禽流感,以及各种新型药物的诞生都会在当年的高考中得到体现。综合分析这些题目,它们都是贴近社会、源于教材、考查基础的新情境题,我们只要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对其进行灵活运用,即可轻松解题。我们知道,新情景题比较容易激起学生的解题兴趣,活跃学生思维,我们教师在教学之余要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设计到习题中去,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适应各类新情景题的出现,指导学生解题技巧,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在题给信息中进行筛选,达到解题目的。创设新情境题,要注意不单纯是为了增大学生阅读量,不能是单纯的为了创设情境而创置情境,更重要的是设计合理的考查内容,力争题目新颖,考查内容全面,凸显对学生各项能力的综合考查。

三、关注实验创新,回归教材实验的挖掘

从高考命题来看,实验试题并不难,但是在真正的考试中学生很难得分,失分严重,究其原因,无非是实验题与日常所见略有不同,在高考化学题中,实验命题越来越灵活,创新性思维要求越来越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较好的考验。要顺利攻坚高考实验题,我们必须回归课本,对基础实验进行归纳整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创新,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高考实验题一般都是源于教材实验的改进,源于科学研究和研究性学习的实验,是对教材知识进行巧妙处理的呈现,往往看起来似曾相识,但又绝对没有没有见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回归课本,认真对待教材中的实验和实验习题,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掌握基本实验操作,能够对一些以基础化学物质为载体,突出表现化学实验操作的实验进行改进,能够灵活运用实验现象对物质性质的探究、运用实验数据对物质含量的测定,这些形式的实验题都是近年高考实验命题的主要走向,我们在高三复习中一定要引起重视。并指导学生完善对实验知识的归纳、整理,以便学生能够根据基本的仪器和操作设计综合性实验。同时,从高考命题来看,学生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答题时对实验的描述及对实验结果的解释欠准确,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表达的准确定,决不让学生在答题的规范性上失分。

高考命题特点 篇7

一、生物学科高考命题的特点

高考生物学科命题充分体现考试大纲的要求, 以考查学科主干知识为主, 重视能力和素质考查。从历年生物学高考的情况来看, 高考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 试题的覆盖面较广, 生物的新陈代谢、遗传和变异两章仍是考查的重点。

要求学生能应用学过的知识和专业术语, 正确阐述基本的生物学现象、概念、方法和原理;理解、分析生物学中以图表、图解等表达的内容和意义, 并能用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现象和实验结果;理解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部分与整体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并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物个体、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生物学问题;理解所学实验的实验内容, 包括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了解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及其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另外, 生物科高考还适度体现“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 倡导探究性学习,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学科理念。

二、生物学科高考备考策略

1. 夯实“三基”, 重视基础是生物学高考备考的根本策略。

“三基”是指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有基本概念清楚、基础知识系统完整、基本技能扎实熟练, 学生的各种能力才能形成和发展。

2. 培养能力, 突出能力训练的策略是高考备考的制胜策略。

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生物学知识包括知识本身和发现知识的过程。知识发现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3. 指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紧密联系实际, 重视实验分析和设计。目前高考非常重视实验原理、实验程序、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和实验设计等的考查。

4. 优化课堂, 追求课堂高效率的策略。

课堂优化与否, 课堂效率的高低, 直接关系高考备考的成败。重视基础的策略和培养能力, 突出能力训练策略都必须通过优化的课堂加以实施。

高考命题特点 篇8

高考化学计算型试题常用选择、填空、简答、全过程计算等基本题型,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计算题可以发现以下命题特点.

一、物质的多元性

题目涉及到物质的多组分, 造成研究对象头绪多、关系杂.准确掌握物质间的相互反应关系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知识是解题的基础.解题基本策略为:理清物质关系, 设元列式求解.

例1 将70 g Na2O和Na2O2的混合物全部溶于98 g 水中, 充分反应后, 所得溶液中NaOH的质量分数为50%.试求混合物中Na2O和Na2O2各多少克?

解析:由H2O+Na2O=2NaOH

2H2O+2Na2O2=4NaOH+O2↑

设Na2O和Na2O2的质量分别为 xy, 则

{x+y=70g80x62+80y7870g+98g-16y78×100%=50%

解得{x=31gy=39g

答案:Na2O:31 g, Na2O2:39 g.

二、条件的隐含性

命题者有意将一些条件隐含起来, 增大了思维容量和试题难度.解题时要细琢题意, 化隐为现, 善于运用题外条件化远为近.

例2 设想有一带极薄隔板的容器, 在标准状况下向该容器的一侧充满NO和NO2, 向另一侧充满O2, 然后将该容器倒置于水中, 撤出隔板, 气体全部溶解.假设产物不扩散, 则容器内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c) 之大小范围为 ( )

(A) 0<c<1/22.4

(B) 1/39.2<c<1/22.4

(C) 1/28<c<1/22.4

(D) 1/39.2<c<1/28

解析:NO、NO2、O2和H2O可发生以下反应:

① 4NO2+O2+2H2O=4HNO3

② 4NO+3O2+2H2O=4HNO3

现忽略隔板的体积, 令容器的容积为VL, 假设该容器内只有NO2和O2, 则依题意和反应①知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 (ΗΝΟ3) =4V/522.4V=128

又假设该容器内只有NO和O2, 则依题意和反应②知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c (ΗΝΟ3) =4V/722.4V=139.2

综上可知, 所得溶液的浓度 (c) 的大小范围为1/39.2<c<1/28.

答案: (D) .

三、思维方法的多维性

思维能力是高考要求的四种能力的核心, 对思维能力多角度的考查是命题者刻意追求的.多年来的高考化学“压轴题”都表现了对思维方法和技巧越来越高的要求.

例3 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某硫酸厂在进行黄铁矿成分测定时, 取0.1000 g 样品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将生成的SO2气体与足量Fe2 (SO4) 3溶液完全反应后, 用浓度为

0.02000 mol/L的K2Cr2O7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 消耗K2Cr2O7溶液25.00 mL.

已知:

SO2+2Fe3++2H2O=SO42-+2Fe2++4H+

Cr2O72-+6Fe2++14H+=

2Cr3++6Fe3++7H2O

(1) 样品中FeS2的质量分数是 (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 .

(2) 若灼烧6 g FeS2产生的SO2全部转化为SO3气体时放出9.83 kJ热量, 产生的SO3与水全部化合生成H2SO4, 放出13.03 kJ热量, 写出SO3气体转化为H2SO4的热化学方程式:.

(3) 煅烧10 t 上述黄铁矿, 理论上产生SO2的体积 (标准状况) 为L, 制得98%的硫酸质量为t, SO2全部转化为H2SO4时放出的热量是kJ.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量的计算等.

(1)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

3FeS2~6SO2~12Fe3+~12Fe2+~2Cr2O72-

所以样品中FeS2的质量分数:

0.02000mol/L×25.00×10-3L×32×120g/mol0.1000g×100%=90%

(2) 灼烧6 g FeS2产生SO2的物质的量为:

6g120g/mol×2=0.1mol

故生成SO3为0.1 mol, 所以1 mol SO3与水全部化合生成H2SO4, 放出的热量为

13.03 kJ/0.1=130.3 kJ.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

SO3 (g) +H2O (l) =H2SO4 (l) ;

ΔH=-130.3 kJ/mol

(3) 煅烧10 t 上述黄铁矿, 理论上产生SO2的体积 (标准状况) 为:

10×106g×90%120g/mol×2×22.4L/mol

=3.36×107L

制得98%的硫酸质量为:

10t×90%120g/mol×298%×98g/mol=15t

SO2全部转化为H2SO4时放出的热量是

10×106g6g× (9.83kJ+13.03kJ) =3.43×107kJ

答案: (1) 90.00%

(2) SO3 (g) +H2O (l) =H2SO4 (l) ;ΔH=-130.3 kJ/mol

(3) 3.36×107 15 3.43×107

四、数学方法的技巧性

把化学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利用数学工具, 结合化学知识, 通过计算, 解答化学问题, 是高考对化学的能力要求.近几年的高考化学“压轴题”都充分体现了这一能力要求, 解题时必须认真寻找化学规律, 熟练运用数学方法.

例4 在一定条件下, 将等体积的NO和O2的混合气置于试管中, 并将试管倒立于水槽中, 充分反应后, 剩余气体的体积为原气体总体积的 ( )

(A) 14 (B) 34 (C) 18 (D) 310

解析:设NO和O2的物质的量均为 n, 则

2NO+O2=2NO2

3NO2+H2O=2HNO3+NO

由以上反应可知:n mol NO与 (n/2) mol O2反应生成 n mol NO2, 溶于水后得 (n/3) mol NO, (n/3) mol NO与 (n/6) mol O2反应生成 (n/3) mol NO2, 溶于水后得 (n/9) mol NO……不断循环反应下去, 总耗氧量为下列等比数列各项之和:n2n6n18据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得总耗氧量为n21-13=3n4, 剩余O2为n-3n4=n4, 故剩余O2的体积为原气体总体积的1/8.

答案: (C) .

五、讨论问题的多样性

题目中只有制约条件而无“充足”的条件, 从而可产生多个结果, 解题时要全面的分析化学原理和制约条件, 详尽的讨论多种可能的情况, 得到正确答案.

例5 130℃时CO和某气态单烯烃的混合气体1L与9L (过量) 混合点燃, 充分反应后在压强不变、130℃时测得气体总体积为10L, 求该烯烃可能的分子式和它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

解析:130℃时水为气态,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 (都为10L) .设单烯烃为CnH2n, 占 x L, 则有

CnΗ2n+1.5nΟ2nCΟ2+nΗ2Ο体积增大

1 0 .5n-1

x (0.5n-1) x

2CO+O2=2CO2 体积减少

2 1

1-x (1-x) 2

得: (0.5n-1) x= (1-x) /2

整理得: (n-1) x=1

据题意为气态单烯烃, 应在2≤n≤4的范围内讨论:

①当 n=2时, x=1, 与实际不符;②当 n=3时, x=0.5, 即C3H6, 占50%;③当 n=4时, x=1/3, 即C4H8, 占33.3%.

答案:C3H6, 占50%或C4H8, 占33.3%.

六、一题多解的灵活性

题目涉及的解题思路不止一个, 有“曲径”, 也有“坦途”, 但“殊途同归”.解题时要开拓思路, 避繁就简, 选取最佳解法.

例6 在硫酸铝、硫酸钾和明矾的混合溶液中, 如果SO42-离子浓度为0.2 mol/L, 当加入等体积的0.2 mol/L的KOH溶液时, 生成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则反应混合溶液中K+的浓度为 (假设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 )

(A) 0.225 mol/L (B) 0.125 mol/L

(C) 0.45 mol/L (D) 0.25 mol/L

解法1:电荷守恒法:设硫酸铝、硫酸钾和明矾和混合溶液体积为1L.

据电荷守恒得:n (K+) +3n (Al3+) =2n (SO2-4) =2×0.2 mol/L×1L=0.4 mol.当加入1L KOH溶液生成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后, 变为K2SO4、KAlO2溶液, 据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得:0.2 mol+n (K+) =0.4 mol+n (Al3+) , 则 n (K+) =0.25 mol, 所以, 反应后混合溶液中, n (K+) 总=0.25 mol+0.2 mol=0.45 mol, c (K+) 总=0.45 mol/2L=0.225 mol/L.

解法2:方程组法:设硫酸铝、硫酸钾和明矾的混合溶液中硫酸铝的物质的量为 x, 硫酸钾的物质的量为 y, 明矾的物质的量为 z, 溶液体积为1L.

由SO42-离子浓度为0.2 mol/L, 得:

3x+y+2z=0.2 mol ①

当加入等体积的0.2 mol/L的KOH溶液时, 生成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得反应:

Al3++4OH-=AlO-2+2H2O

加入的OH-为0.2 mol, 则Al3+为

0.05 mol, 得:

2x+z=0.05 mol ②

①×2+②×3, 得:2y+z=0.25 mol

n (K+) =0.25 mol+0.2 mol=0.45 mol

c (K+) =0.45 mol/2L=0.225 mol/L

解法3:终态判断法:设硫酸铝、硫酸钾和明矾的混合溶液体积为1L.

由题意知反应后溶液为K2SO4、KAlO2溶液.

Al3++4OH-=AlO-2+2H2O

加入的OH-为0.2 mol, 则AlO-2为

0.05 mol, 则

n (KAlO2) =n (AlO-2) =0.05 mol

n (K2SO4) =n (SO42-) =0.2 mol

得:n (K+) =n (KAlO2) +2n (K2SO4)

=0.45 mol

c (K+) =0.45 mol/2L=0.225 mol/L

解法4:中间产物判断法:设硫酸铝、硫酸钾和明矾的混合溶液体积为1L.

在硫酸铝、硫酸钾和明矾的混合溶液中, 加入0.2 mol/L的KOH溶液至生成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存在一个中间过程, 即Al3+恰好转化为沉淀, 此时为Al (OH) 3、KOH和K2SO4的化合物.

n (KOH) =0.2 mol× (1/4) =0.05 mol

n (K2SO4) =0.2 mol

n (K+) =n (KOH) +2n (K2SO4)

=0.45 mol

c (K+) =0.45 mol/2L=0.225 mol/L

解法5:变形化学式法:设硫酸铝、硫酸钾和明矾的混合溶液体积为1L.

将KAl (SO4) 2看成K2SO4·Al2 (SO4) 3, 则原混合溶液可看成K2SO4和Al2 (SO4) 3的混合液.据Al3++4OH-=AlO-2+2H2O, 加入的OH-为0.2 mol, 则Al3+为0.05 mol, Al2 (SO4) 3为0.025 mol, Al2 (SO4) 3中SO42-为0.075 mol.则K2SO4中SO42-为0.2 mol-0.075 mol=0.125 mol, K2SO4中K+为0.25 mol.

n (K+) =0.25 mol+0.2 mol=0.45 mol

c (K+) =0.45 mol/2L=0.225 mol/L

答案: (A) .

七、题型、信息的新颖性

题目情境新、设问巧是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的发展特点, 高考化学“压轴题”多是这一类题.解题时要善于分析、接受新信息, 灵活迁移解决新问题.

例7 美国“科学怪人”克雷格·文特尔2007年10月6日向媒体透露, 由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合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造染色体, 并有可能创造出首个永久性生命形式.有一种式量为M的多肽, 经水解后只得到甘氨酸 (相对分子质量为75) , 如果该多肽是链状分子, 则一个这种多肽分子含有的肽键数为 ( )

(A) Μ-7557 (B) Μ75 (C) Μ-1875 (D) Μ+1875

解析:氨基酸含有氨基或羧基, 同种分子可以通过缩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 但是要区分清楚形成环状和链状时缩水数量的差异.设该多肽分子中有 n 个肽键, 已知每2个氨基酸分子脱1分子水形成二肽, 含有一个肽键, 依此类推, 含 n 个肽键, 需要 (n+1) 个甘氨酸分子脱 n 个水分子, 根据质量守恒:

(n+1) ×75=M+18n

解得:n=Μ-7557

答案: (A) .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西校

高考命题特点 篇9

近年的高考完形填空基本遵循新课标要求的“突出语篇强调应用,注重交际”的设题思路,以及《考试说明》要求的“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词汇的综合运用能力, 所选材料要有利于考生进行语篇分析,要保证本大题有较好的区分度”的命题依据,试题特点明确。以下是我任教20年来对完形填空题的摸索所得,尤其以福建卷为例,发现以下特点:

(一)试题特点。

1.篇章字数一般在250至300词,设空20个,首句一般不设空。

2.选 项设计合理 、严密 。 一般情况下 ,四个选项的词性相同或属于同等、对等范畴,干扰项迷惑性大。

3.文 章内容大多贴近生活实际 , 有明确的主题和积极的教育意义,给予考生人生的启迪或心灵的感悟。

(二)选材特点。

文章体裁通常为故事性的记叙文,或夹叙夹议。

(三)设题特点———四大类型。

1.上下文暗示型 (占较大比例 )。

2.篇章语境下的词语搭配、惯用法型 (至少会有一题 )。

3.同词复现型 (一般有两题或更多 )。

4.语法或上下文逻辑关系型 (最多一题 )。

(四)考查重点———强调语境,侧重辨析。

语境是主要的考查对象, 要特别注重对语篇的整体理解和词义的辨析。

(五)考查词汇———实词为主,虚词为辅。

完形填空重视语境,语境化实词(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的词义辨析是考查的重点。

二、考生解题失误的主要原因

根据访谈(对象为2013届本人执教的两个教学班108位学生),我总结了考生在测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问题。

部分考生对完形填空题有畏惧心理; 有的是答题时存在求快心理,没有安排回读时间;有的是平时轻视完形填空,缺少训练。

(二)答题技巧问题。

1.“只 见树木 ,不见森林 ”,即缺乏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

2.脱离语境 ,或受思维定势的干扰 ,忽视特定语境中英语知识的综合运用。

3.缺乏固定搭配及同义词、近义词辨析的语言知识。

4.不熟悉旧词新义及英语歇后语、惯用法等。

(三)母语干扰问题。

大部分考生受母语影响较严重, 缺乏中西方语言及文化风俗习惯等差异的知识。

三、完形填空的应试技巧

(一)摆正心态,沉着应对———情感制胜。

根据Krashen的“情感过 滤假说”,认为影响 语言习得 的情感主要指焦虑和放松。焦虑感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 ;反之 ,则易得到 更多的输 入。所以 ,只有摒除 焦虑、畏惧等 消极情感 ,才能获得 最大量的 语言输入 ,才能真正读懂文章。

(二)精读首句,推敲尾句———预测主题。

一般来讲,高考完形填空的首、尾句通常是不挖空的。跳读这两句,便可判断体裁,猜想主题。它们是了解文章大意的一个窗口,通过它们,我们可以挖掘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寻找文章的脉络与主线。

(三)摸准考点,逐个击破———运用语言。

1.利用语法分析。完形填空虽然以语境为主 ,但有考查语法项目的题目。对于这类题,考生可以利用平时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语法规则等全面衡量所有选项排除干扰。

2.活用固定搭配、惯用法、固定句型 。固定搭配、习惯用法是英语中某种固定的结构,即所谓的“习语”,不能随意改动;固定句型也需平时的积累。如:

...I did very badly at school. My headmaster thought I was useless and when I was 14 he said, “You’re never going to be % 2but a failure.” ...

2. A. anything B. something C. everything D. nothing

解析:本题考查习语anything but,意为“决不”、“根本不”,即校长认为我肯定是一个失败的人。

3.巧用信息复现或旧词新义。复现信息包括原词复现、同义词和反义词复现、上义词和下义词复现等。 旧词新义是熟悉的词在具体的语篇、语境中,词性或词义方面发生变化。如:福建卷2010年考查的“stand”新义“摊位”2012年“term”新义“术语”等。

(四)抓篇章结构,重逻辑推理———能力提高。

1.利用上下文暗示或上下文逻辑关系解题。完形填空中“句不闲词 ,段不闲句”,任何词、句都不是脱离文章而独立存在,因此做题时,要把准文章作者的发展脉络,注意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领悟暗示,即“上下文对照法”。如:

...Ms Cleveland does not keep her workers on a short leash___13___, she encourages them to get ___14___ ways to do business. ...

13. A. Still B. Yet C. Instead D. While

解析: 根据前后句子的意思可推出两句间的逻辑关系是转折关系。

2.根据文章感情色彩解题。考生在阅读时 ,应注意捕捉反映语境褒贬性的标志性词汇或句子, 这样对情感词的选项的解题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五)借用中西文化背景知识———文化渗透。

新课程SEFC教材涉及中外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名人传记、传统节日等诸多方面,体现了中外文化的方方面面,所以高考在完形填空上突出“国际性”的特点,尤其是“文化冲突”。因此,考生要有意识地积累起来作为备战的工具。

四、结语

高考完形填空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测试, 教学实践及课题研究证明:学生只要把握了命题特点,并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完形填空的答题准确率就会明显提高,而且又快又准。但“教学探索 ,永无止境”,为了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 , 为了接受高考更严峻的考验,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把握高考新动向;不断强化学生对完形填空题型特点的认识,不断训练其解题方法和技巧, 从而提高考生解题的基本能力, 做到方向明确,并“以不变应万变”灵活应对,实现教和学的最大突破。

摘要:完形填空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测试题型,它要求考生既学会阅读并培养推理、判断的能力,又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技巧,是一种难度较高、区分度强的题型。本文侧重对高考完形填空的命题特点及考生失误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题思路和技巧,旨在帮助考生提高对完形填空的认识,把握命题的特点,找到解题的规律与技巧,力求使考生在应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考命题特点 篇10

1. 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化。

近几年来,江苏高考生物不再是单一的文本呈现形式,有图表,有现实情景图片,等等。其中,图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有曲线图、柱形图、扇形图、表格等,这就需要考生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和转换信息的能力。

2. 注重能力考查,凸显能力立意的特点。

近几年江苏高考生物试题非常注重能力考查,凸显能力立意的特点,有的侧重于知识方面的能力,有的侧重于生物学科素养方面的能力。例如,2016年第18题关注科学新进展———“上帝的剪刀”———CRISPR/Cas9系统建立起的基因编辑新技术。在这样一个学科前沿的新情境下,设置了与主干知识点“基因的表达”“核酸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中心法则”等相关的考点,考查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设问有层次、有深度,考点挖掘深入。

近几年江苏高考生物卷以科研为素材,试题灵活,设问有层次,有深度,给人一种比较新颖的感觉。(1)考点很基础,但伪装很巧妙。如2014年第2题:发育过程中蛙胚从环境中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量怎么变化?2015年第9题:五点取样法到底适不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2)考点的挖掘比较深入。如2016年第6题考到了“易化扩散与简单扩散相比,速度较快”。这个考点在浙科版上倒是提到了一句“易化扩散是一种扩散运动,但扩散速率要大得多”,但在人教版、苏教版教材中并没有提到,学生需结合题目中的图解释出易化扩散因为有载体协助,所以速度比较快。

4. 重视实验的考查。

近几年江苏高考生物对实验能力考查的比重依然较大,其中涉及的主要实验有质壁分离、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腐乳的制作、固定化酶与细胞、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等。其次,近几年江苏高考生物试题更加重视以教材实验作为背景资料,但是考得非常有技巧,实际做过实验并留心观察的学生会有较好的表现,如2015年第17题,只有认真做过实验的学生才会发现如果勤向腐乳坯表面喷水,并不利于毛霉菌丝的生长,因为豆腐含水量过高,腐乳不易成形。此题考查实验相关内容与生活常识的紧密联系。又如2014年第30题以及2015年第19题考查高压蒸汽灭菌锅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根据灭菌锅以及其局部剖面示意图来识别压力表、放气阀、安全阀等以及高压灭菌加热结束时,是不是应该打开放气阀使压力表指针回到零后,然后开启锅盖等。由此看来,我们的实验教学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注重对学生实验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江苏高考生物备考策略

1.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高考题目始终围绕《课程标准》中的主干内容进行命制。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始终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结合《考试说明》,灵活运用教材,多层次、多角度地解读每个知识点;要熟悉考试范围和内容,理解高考能力要求,从而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

2. 夯实基础,强化核心知识。

一轮复习非常关键,要从基本概念、原理等着手,以教材为主,争取不放过书上的任何有效信息。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更要强化核心知识。例如,关于“染色体组”的核心知识,教师要从染色体组的定义、染色体组数的判定方法、细胞有丝分裂以及减数分裂图像中染色体组数的识别、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及其判断技巧、不同生物单倍体基因组的特点等方面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点融会贯通。事实上,学生考试时所谓的“灵感”是对核心知识深化理解与掌握后的运用。

3. 重视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在解题过程中,学生常因审题不清而造成失分过多。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并从审题中获取足够的解题信息,并给予处理,是提高得分率的有效手段。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审题时圈划重点词、句,抓住解题的关键点。我们在平时教学环节中要多开展训练,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 做到课上精讲,习题精选、精练、精评。

课上精讲,一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精讲;二是针对高考的重点、难点、热点以及学生的易错点进行详讲,其他略讲。教师要合理筛选各地的模拟题,精练高考题,把握高考的脉搏,这样才能增强复习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有效性。重点内容要重复练,高考热点突出练,解题规范严格练。评讲试题时,重在讲解题思路和解题过程。另外,讲评并非教师唱独角戏,可以教师评,也可以学生评,还可以师生互评。

高考命题特点 篇11

一、时政试题的命题特点

1.从题型上看——坚持多样化原则

江苏高考对时政的考查题型多种多样,且每年政治试题中现有的三种题型,即选择题、简析题、综合探究题中都有相当数量考查时政的题目。如选择题:2008年13道,2009年15道,2010年17道,2011年15道;简析题:2008年3道,2009年2道,2010年3道,2011年2道;综合探究题每年1道。

2.从考查范围上看——坚持两点和重点的统一

首先从空间范围上看,年度间国际、国内、省内重大时政热点无不涉及,但以国内为主,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江苏高考在注重全面考查时政的同时,尤其侧重于对国内重大时政问题的考查,同时适当体现江苏特色,而对国际时政考查较少。即使考查国际时政,也多以全球性的且与我国密切联系的重大时政为主,与我国联系不大的则很少涉及。

其次,从考查时间范围上看,每年的试卷都会以本年度间的重大时政作为考查的重点,但前6道纯时政题多以后半年的时政为主。

再次,从考查内容范围上看,每年对时政考查的覆盖面都比较广,几乎各时政板块都有涉及,在全面考查的基础上突出对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建设成就、民主法制、民生保障等时政问题的考查,材料选择始终贯穿着“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理念,尽量回避那些不确定的、有可能变化的或有负面影响的时政材料。

3.从考查方式上看——坚持直接考查和间接考查相结合

所谓直接考查是指直接考查考生对本年度发生的重大时政主要内容的记忆,对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重大方针政策内容的记忆,如近几年江苏高考政治科目的前6道选择题多以此类考查为主。间接考查是指以时政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对所学学科知识和时政热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运用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2010年江苏政治卷第34题以近几年江苏财政收支状况和《2010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背景,要求考生对此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并能理解江苏省政府加大民生领域投入,促进社会建设这一时政的重要性。

4.从试题的立意看——坚持能力立意为主,凸显价值立意

能力立意是高考命题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从近三年江苏高考政治科目的试题看,大多数对考查时政的题目,并不是考时政本身,而是通过时政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同时,注重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或借助、或突出时政热点,考查思想方法和综合能力。即使是江苏高考政治科目前6道时政选择题,过去命题多以知识立意为主,主要考查考生对重大时政内容的记忆。这类试题容易误导学生走入死记硬背的误区。2010年、2011年江苏省高考有了新变化,各出了一道时政理解题,这一新变化应是今后对时政考查的新趋势,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新课程实施后的江苏省高考在坚持能力立意的同时,注重对考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凸显价值立意,如2010年选取“百年世博梦圆,见证大国崛起”,在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考查的同时,都有对考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二、时政复习策略

1.重在平时,“简”“繁”适度 时政复习通常存在两种错误做法:一是“过简”。即只在考前印发一些时政材料,让学生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二是“过繁”。即后期花费较多时间搞时政专题复习,对时政挖得过深、过细。“过简”,学生对时政只能简单地了解一些时间、地点等信息,不作深入理解,应付直接考查式的前6道纯时政题还勉强可以,但对于一些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的间接考查式的题目就难以应对了;“过繁”则会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冲击对学科知识的复习,出力不讨好,因高考对时政考查的要求只需要考生了解、理解当前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的精神,不需要做深刻、系统的掌握。再者这两种复习都把希望完全寄于后期搞临时突击,是根本不能适应高考的。因此要想提高时政复习的有效性,首先要把功夫用在平时,即在复习基础知识时注意联系和渗透,把新近发生的时政及时融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新近发生的时政,同时注意把握好复习的度。

2.全面复习,突出重点

“全面复习”是指对一年的时政都要有基本的了解;“重点突出”是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精选具有重要影响的时政内容,进行重点复习。那么我们如何确定当年的时政重点呢?

首先,必须是与学科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才有可能是当年的时政重点。因为,高考对时政的考查多是以此作为背景材料,其实还是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

其次,根据近几年江苏省高考的考查特点,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确定当年时政考查重点:

一是党和国家着力解决的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问题。如扩大内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自主创新、三农问题、区域协调发展、对外开放、物价、收入分配、扩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公平、食品安全等问题。

二是人类共同关注的生存、发展问题。如和平问题、发展问题、气候、环境、人口问题等。

三是具有引领社会成员,尤其是与青少年价值导向有关的问题。如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倡导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网络文明、和谐文化、科学消费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每年各大新闻媒体评选的国际和国内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重大新闻,或根据每年党的全会、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内重大会议精神,甚至从学生做过的试卷中整理出出现频率较高的时政,来判断当年时政考查的重点。

3.重要时政要多角度、问题化

对重要时政要搞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并注意从多个角度去掌握。如今年的一个时政热点“十二五规划”问题,我们复习时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十二五规划”建议是什么会议提出的,决议是什么会议通过的,它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规划,“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出发点落脚点分别是什么等等。此外,对于“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和精神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领会和分析,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这一热点,就要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学科知识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去掌握这一热点问题,分析时最好设计成具体的问题,如: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如何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有何重大意义?或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分析这一转变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等等。

4.归类复习,分清易混点

为了便于记忆,在对一年时政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再对时政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可先按国际、国内、省内三大部分分类,每一部分再按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科技、教育、民主法制、民生等方面进行归纳。同类的、相似的尤其要引导学生加以区别,区别时着重抓住每一事件的特征和关键词,如今年江苏省高考第5道选择题,很多学生误选了世界银行,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搞不清世界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对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项目贷款,帮助他们兴建某些建设周期长、利润率偏低的重要项目,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主要是稳定国际汇兑,帮助成员国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参考文献:

[1]沈洪满.例谈时政热点的命题特点与备考策略(下)[J].试题与研究,2008,(1).

高考命题特点 篇12

因此在高考备考复习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至关重要。阅读训练中要以限时阅读为主, 把握好速度和准确度的关系。在做题过程中要逐渐做到:快读文章笼统抓大意;回读文章对应答好题。快读文章不仅容易获得文章的主题思想, 而且可以减弱生词多对阅读的影响。那么应该如何进行阅读训练, 在高考中取得最佳成绩呢?

一、阅读理解题的命题特点

根据《考试说明》中对阅读理解的要求以及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 发现历年高考试题的命题特点和规律大致如下:

1. 所选文章多为时文, 题材多样化, 信息丰富。

选材皆源于国外英文图书、报刊、网络媒体, 原汁原味, 语言地道纯正, 具有鲜明的英语语言文化特点。每年所考4篇文章的体裁包括社科类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和文学性较强的小说片段等。

2. 坚持把阅读技能作为考查目标, 既考查学生对文章字面的理解能力, 又考查学生对文章中的主旨大意、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及考生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

3. 语篇的字数逐年增加, 加强对考生阅读速度的要求。

4. 增加了生词量, 加大了推断词义能力的考查。

二、解题思路及备考策略

在高三备考过程中, 同学们必须做到“奇文共欣赏, 疑义相与析。”的精读和“泛览周王传, 流观山海图。”的泛读相结合。精读的目的在于提高理解率。通过精读一字一句精耕细作, 我们可以掌握常用词汇、基本语法以及文章的固定套路和英语的思维方式, 就像修炼内功真气。泛读的目的在于提高阅读速度。通过泛读一目十行博览天下, 我们能够充分积累语言经验, 多接触真实世界中各方各面的语言材料, 就像见识外家套路。而这两种训练都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都可以发生正向迁移, 作用于新的阅读材料。双管齐下才能真正修炼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1. 加强阅读总量, 坚持扩展词汇。

学生要在高考中制胜, 就高三一年的阅读语篇至少要达到600篇以上, 即平均每天要做两篇阅读理解题。做阅读理解有诸多好处, 如:增加扩充词汇量;学会分析长句的句子结构, 找出长句的主干部分, 理解句子意思;熟悉了解英美等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另一方面, 高考对词汇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对词汇量的要求界定范围有所扩大, 具体表现在:在规定要求掌握的词汇当中, 不包括词根加前后缀的, 不包括专有名词等。

2. 涉猎各种文章, 注重热点题材。

新教材的选材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选集了各种题材的阅读文章。高中教材中的阅读材料题材多样, 体裁各异。从文学角度来分, 有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从文章的写作方式上来看, 一般都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记叙文中包括传记、故事、传奇和游记等。说明文中涉及了科学技术、天文地理、环境保护、自然灾害、医疗救护和饮食文化等主题,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平时涉猎的范围越广, 对阅读理解题就越有好处;同时还要加强注重媒体的新闻热点的报道。总之时文科普读物多看, 高考实战错误就可大大减少。各种体裁、题材都熟悉了, 才会了解英语文章的特点。

3. 把握篇章文脉, 依据语感解题。

阅读短文体裁题材多样, 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无所不包。无论教材课文还是阅读语篇, 都要求学生能够找出或推理出文章的中心意思。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段落一般都有主题句, 而且大多位于每段开头, 少数情况位于段落末尾或中间。能否一般说来, 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文章主题, 应先从主题句着手, 抓住主题句是阅读成功的关键, 是整篇文章的“浓缩”。考查考生的“主旨大意”题基本上是考查文章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以及文章标题这三个方面扩展到考查作者写作目的或用一个句子 (statement) 对应文章或某一段落的中心思想。

4. 合理按图索骥, 掂量逆读顺读。

作者为了在文章中表明某一观点, 论证一个问题, 总是要用一些较为详细的事实围绕文章的主题来进行阐述。事实细节常常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故事发展的顺序;导致某事发生的前因后果;人物之间的各种关系等。在高考阅读理解题中, 考查考生对于事实细节的把握能力是属于阅读部分的基础题, 它所占的题量比例较大, 考生通常可以从文章提供的信息中直接找到答案。不过, “事实细节题”的出题趋势有所变化:有原来仅针对某一个特定的细节转向多个细节设问;增加了“事实细节”与“逻辑推理”相结合的题目等。

总之, 高考英语试题中阅读理解占40分, 是试卷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部分。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 是能否取得高考英语成绩好坏的关键所在, 因而阅读理解的重要性已被广大考生所认识。所以只要平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精泛结合、扩大视幅;能根据上下文猜词、乐于分析长难句、坚持做好读书笔记、不断扩大词汇, 就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取得优异的成绩。

摘要:高考备考复习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至关重要。阅读理解题型所占的分数最多, 历来是老师和备考学生最为关注的环节。本文就阅读理解题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思路浅析。

上一篇:武术视觉文化的传播下一篇:FLASH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