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改革者(通用11篇)
高考命题改革者 篇1
高考命题作为高考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命题的科学规范可以体现高考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能动的推进教育评价的发展;命题的测试结果会对考生前途、基础教育改革、高校发展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一、新课改之前高考命题的主要特点
1、知识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 突出高考的选拔性功能
建国初期, 命题主要强调“双基”的考查;进行考试标准化改革后强调考查知识覆盖面, 坚持“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1999年首次提出“命题要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新课改前高考命题注重知识立意;关注知识的数量, 系统性和完整性;试题难度在于考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现实条件突出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忽视了高考试题对考生的发展性引导。
2、命题方式“统分交替”
建国至1985年, 高考命题遵循“统分交替”模式演变发展。1952年开始实行全国统一命题考试。1977年恢复高考后实行分省单独命题, 1978年又实行全国统一命题。1985年上海首先试点实行单独命题。随着分省命题省市的不断增加和高校自主招生的产生, 高考命题方式逐渐呈现多元并存的“统分交融”模式。
3、考试内容过分依据考试大纲, 忽视了课程标准与高考命题的统筹融合
考试大纲是考试标准的表现形式, 高考命题从“以复习大纲为准”到“以纲为纲”再到后来的“遵循教学大纲, 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 一直没有摆脱考试大纲的影响。高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与高考题目的内容和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忽视课程标准的要求过分依据考试大纲命题方式, 使课堂教学偏离课程目标的要求。
4、高考命题管理缺乏开放性, 命题质量控制机制不科学
高考命题一般是建立封闭的学术共同体, 在封闭的环境内具有共性知识背景的成员按照约定的学术定义, 遵守一定的研究范式进行命题。高考命题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实践活动, 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学科修养等专业背景。同时, 高考与教育活动及社会利益分配密切相关因而命题必须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在命题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可能导致试题偏差从而影响命题质量, 命题控制机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二、新课改以来我国高考命题的发展走向
1、指导思想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从适应性功能出发提高命题的科学性
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是在试卷设计中以考查能力为中心, 体现对主动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挖掘。要求命题工作者要编制学科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双向细目表, 体现学科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结构;试题素材应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实际;试题立意、设置的情境与设问要有利于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考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维空间以体现能力考查的特点。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考正逐渐从精英阶段的选拔性考试向大众化阶段的适应性考试转变。适应性要求适应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才;适应考生的需求为考生提供多样化的展示自己能力、素质的方法和手段。
2、高考命题方式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迈进
目前, 我国高考命题方式基本有四种:一是国家统一命题, 包括河北、内蒙古等10省、自治区;二是分省命题, 即北京、上海等16省市的分省自主命题;三是高校联合命题, 即“华约”、“北约”、“京都”、“卓越”四大联盟组织的联合命题;四是高校单独命题。部分分省命题省市 (区) 与部分高校联盟还存在依靠或委托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部分考试科目试卷的密切关系, 非某一种命题方式考试的单独成绩。我高考命题方式正在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迈进。
3、考试内容逐步摆脱考试大纲,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命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继续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 使考试内容更加符合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中学教学的国家课程标准。考试内容方面试题涉及各学科的必修和选修模块, 且以必修模块为主。试题分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考查必修课及课标中指定的选修内容, 要求考生全面作答, 选做题采取“超量供题、限量选答”的模式, 考查选修模块的内容。
4、加强高考命题制度、命题质量标准以及命题质量监控机制的优化建设
命题工作者为进一步提高命题质量和科学性, 正努力加强我国高考命题工作的相关制度建设, 制定我国特色的高考命题质量标准, 建立有效的高考命题质量的监控机制。我们从制度、组织、命题者资格认定、考前控制措施、考后评价方法、纪律约束、应急机制等方面对高考命题工作加强监控, 努力提高命题工作的硬件设施。
三、高考命题改革在艰难中前行
高考命题改革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但尚存不足之处:部分自主命题省份由于相关经验的缺乏, 在题型设计、试卷结构、评卷标准等方面存在不足;高考自主命题可能以更为隐蔽的方式掩盖了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对命题管理的优化提升、命题管理规范及命题管理理论等的研究缺乏应有的重视。命题本身是为全面评价考生, 为学校和社会服务, 因此要广泛听取考生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提高命题工作中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命题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转变;多元化的命题方式改进;基于课程标准的命题;高考命题制度、命题标准和命题质量监控机制的优化建设等构成了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基本走向。高考命题改革在艰难中前行。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考命题,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卢羡文, 乐洪勇.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命题“能力立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考试, 2008 (5) :33-40.
[2]李木洲.从“交替”到“交杂”:高考命题方式统与分的历史选择[J].考试研究, 2011 (5) :23-29.
[3]黄光扬.当前高考命题改革首要关注的若干问题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1 (6) :9-14.
高考命题改革者 篇2
他不情不愿地站了起来,说了声“这道题……”就说不下去了。脸因为紧张涨得通红。他用手指用力地抠着课桌,好像要把课桌抠坏。他时不时扶一下眼镜,用眼睛死死地盯着老师,想从老师身上找到答案,哪里找得到。他很苦恼地抓了抓头。老师生气了:“不要浪费我们时间!”他急了,脸涨得更红了,但还是支支吾吾说不出来,仿佛答案和他拼了命一样。旁边的同学开始窃窃私语,“这么简单都不会!”“不就是一个感想吗!”他有些不知所措了,用牙齿咬住了嘴巴,当放开时嘴巴红了。他终于放弃了,停止了支支吾吾,把头低了下去,看着脚,沉默了。
老师不理他,更没有让他坐下去的意思,大声问:“接下来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大家纷纷举起了手。“你来!”那个同学站了起来,看了他一眼,“这道题分三步,一是……二是……三是……所以就是……”“很好!”老师用赞许的目光看了一眼那位同学。
高考命题改革者 篇3
[关键词]高考化学;试题;分析;建议
一、新课标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
1. 重视考查学生的能力
新课标高考化学试题形式上是考查学生化学基本原理和反应规律的掌握情况,本质上是考查学生的化学学科科学素养和所掌握的基本思想方法,也就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的重组和推理能力、化学实验探究能力。高考化学试题以图像、表格、工业生产流程、实验装置选择和连接、实验设计和评价等多样化形式呈现新信息,考查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将新信息和原有知识整合、重组为新信息块的能力。如2012年高考新课标理科综合化学27题,试题中给出光气(COCl2)分解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各物质浓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图像,要求学生从图像中捕捉答题信息,真正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接受、吸收信息的能力。试题有新意,体现了新课标高考试题考查能力的要求。
2. 化学基础知识常考常新
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是高考永远不变的着眼点。化学基础知识试题考查分数在高考试卷中占60%左右。考查的基础知识比较全面。高考化学学科试题主要考查化学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如氧化还原、离子反应、阿伏伽德罗常数、物质的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盖斯定律、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电解质、电化学、反应热、元素化合物知识及与实验、计算的融合、有机物代表物的分子组成、结构、性质及用途等。
3. 重视实验探究
新课标高考化学实验试题源于教材,小中见大,重点考查仪器的选择和使用、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实验步骤的表述、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实验方案的改进、实验方案的评价和误差分析等。试题综合了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新课标高考化学实验试题通过过程、方法、目标的考查,进而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4. 试题情景更加真实
新课标高考试题淡化了传统的单一地从化学反应视角、微观视角呈现的形式,密切联系生活、科技、生产实际,试题情境更加丰富、多样。高考化学试题不是简单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重现,而是考查学生把所学化学基础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的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化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这是新课标理科综合化学试题最大的亮点。
二、化学备考的建议
1. 注重基础知识,抓住主干内容
新课标高考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基础题占30%,中档题占50%,把基础知识的复习落到实处,就等于拿到了化学高考的主要得分点。对于考点要搞清重点、难点、易混点,明确知识体系。要通过讲、练、考让学生明白解题的思维切入点,通过训练达到练一题会一法、解一题通一类,基础知识的掌握达到全、实、精、准。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好教材,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宏观把握化学知识整体框架,通过复习知识点、典型试题、解题思路与方法等把握化学知识的主干内容。
2. 选好专题、重视方法
高三化学复习要以专题训练为主,适当穿插综合试题的练习。通过做典型、基础习题提炼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典型专题要注意考查立意和设问。复习中要注意一些专题的强化,例如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化学用语、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规律)、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电化学(变相考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离子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元素化合物(重点考七种元素Na、Al、Fe、Cl、S、N,还有Cu及化合物)、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实验基本操作等。
3. “讲、练、考”相结合
要提高化学复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做到讲到位、练要精、考要勤。高三复习课教师要讲对知识的理解策略、讲知识的框架建构、讲基础、讲考点、讲解题的规律和方法、讲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教师要做到三不讲:学生能明白的不讲;学生之间通过讨论能够明白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不讲。
高三化学复习备考离不开练习。要想提高练习效果,就要做到选题具有针对性、基础性、典型性和开放性。教师要及时批改、讲评学生的练习。在讲评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练习使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最终提升学习潜能。测验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通过测验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典型化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要通过测验了解学生哪些基础知识缺欠,以便及时调整复习内容和方法。
4. 重视实验、强调规范
新课标高考化学实验探究试题的“根”都植于教材实验之中,因此研究教材实验是提高实验能力的根本途径。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去研究教材:(1)实验的每一小步为什么要这样做?理论依据是什么?(2)实验操作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3)实验仪器能否减少?(4)能否用替代品完成实验?(5)预期的实验现象是什么?在实验复习时要回归教材,强化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常见气体物质的制备、分离、提纯等基本原理和操作,重视实验的细节要求。要加深知识点间的联系,提高实验综合能力。
5. 加强审题方法指导
高考化学试题要求学生深入挖掘试题隐含的信息,通过全面、整体分析,把试题隐含信息和显现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在高考中仔细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审题时要逐句推敲,读一句想一句,既要读题干,更要读设问,因为高考化学试题很多信息就隐藏在设问中。在思考时要多使用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化整体为局部、化复杂为简单的思维方法,这样才能快速找到解题的思路。审题时要注意试题的具体要求:是文字还是符号,是结构式还是结构简式,是电子式还是电子排布式,是化学方程式还是离子方程式,是正极还是负极反应式,是阴极还是阳极反应式等。
三、结语
高考化学题目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知识覆盖面广,考查角度多样,要求学生基础扎实、知识全面、思维灵活。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提高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在高考中,变可做到无往不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化学科命题委员会.高考化学科能力要求与测试.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3,19.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朱彬.2012-2014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有机化学试题分析.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
高考命题改革者 篇4
一、从1989年在全国推行MET、NMET试卷至今, 主观题与客观题的比例一直在调整
从1985年起, 广州第一次使用了MET题。这是一份按照标准化测试要求设计的试题。[1]经过几年试验, 从1989年开始在全国推行MET。试卷分值100分, 其中, 卷 (I) 85分, 是客观题 (选择题) ;卷 (II) 15分, 是主观题 (非选择题) 。这在当时条件下被广大师生认为是一大进步, 并且大家一致认为在考试的信度、效度上达到比较完美的统一。[2]到1991年又出现了NMET, 卷 (I) 105分, 是客观题;卷 (II) 45分, 是主观题。其中, 短文改错题20分, 书面表达25分。1992年的NMET, 卷 (I) 改为110分, 是客观题;卷 (II) 40分, 是主观题。其中, 短文改错题15分, 书面表达题25分。而后, 1996年的NMET, 客观题卷 (I) 降为95分, 主观题卷 (II) 增至55分。其中, 除短文改错题15分外, 又增加了单词拼写题10分, 书面表达由25分加到30分。[3]1999年的NMET增加了30分听力题。笔试题120分中, 第I卷客观题 (选择题) 85分, 第II卷主观题 (非选择题) 35分。这一比例配制一直延续至今 (全国卷I和II) 。可见, 客观题与主观题的赋分比例一直在调整。需要特别关注的是, 从2007年起, 广东卷已把客观题 (选择题) 中的单项填空题取消, 代之而起的是一篇赋值15分的主观题 (非选择题) ———语法填空题。此题要求学生阅读短文, 按照句子结构的语法性和上下文连贯的要求, 在空格处填入一个适当的词或使用括号中词语的正确形式填空。这样一来, 再加上试卷上40分的写作题, 广东卷的主观题分值共计55分, 这就更加符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 (以下简称《标准》) 的要求, 进而促进中学英语教改水准的提高。
对此, 教研部门、测试研究工作者发表过许多评论, 较为一致的观点是, 建议今后全国高考英语卷 (含各省、市单独命题卷) 适当减少客观题的赋分比例 (理由是客观题太多, 有的客观题命题质量欠佳, 这已对中学教改产生负面影响) , 适当扩大主观题的比例, 以使广大师生加强基本功的扎实训练。同时, 还要大力提高客观题 (选择题) 的命题质量, 不断丰富题库, 确保高考的双利原则。关于主观题与客观题的比例, 多数人提出保持在四六开为好, 120分卷中70分客观题, 50分主观题, 类似于上述2007年广东省试卷的比例匹配。
二、笔试中的客观题 (单项填空、完形填空、阅读理解) 在逐年完善、改进
(一) 单项填空 (语法和词汇知识)
在2007、2008年各地高考试卷中, 单项填空除广东省试卷没有启用外, 其余十八个省、市还是照常使用, 但都作了较大的改进。改进的最大特色是向语境化、综合化演变。现把2007、2008年各省市高考英语试卷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试题加以归类, 与大家共享。
1. 情景对话题
—How much do I owe you for lunch?—_________.It’s nothing.
(2008年天津市单项填空第9题)
A.You’re welcome.B.Forget it.
C.With pleasure.D.That’s right.〖B〗
近年来, 这种命题方式已被广泛采用。《标准》上列有功能意念和话题项目要求, 新教材无论哪一版本都在认真贯彻并编写这一内容, 把情景与语言运用的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外国的礼仪文化背景知识和习惯用语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促进日常交际用语的有力开展。
2. 语境中的词语辨析题
—You are always full of_______.Can you tell me the secret?—Taking plenty of exercise every day.
(2007年福建省单项填空第31题)
A.power B.strength
C.force D.energy〖D〗
由此例句可以看出, 在日常生活交流中, 英语和汉语一样, 为使表达能够准确、贴切、形象、生动, 往往可以使用同义词、近义词进行修饰, 以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不同的情感和态度。英语中同义词和近义词是学习的一大难点, 学习时必须给予充分重视。
3. 动词短语和固定搭配应用题
We firmly believe that war never settles anything.It only________violence.
(2007年浙江省单项填空第11小题)
A.runs into B.comes from
C.leads to D.begins with〖C〗
动词是句子的关键组成部分, 其中“动词短语和固定搭配”是检测学生能否正确掌握词义并灵活运用的重点。《标准》上列有363个常用动词短语和固定搭配, 各套教材编写时均尽量将它们列入其中。因此, 在高中冲刺阶段, 教师应有意识地把“动词短语和固定搭配”加以梳理, 让学生记忆并运用。
4. 情景语法题
—Did you return Fred’s call?—I didn’t need to_______I’ll see him tomorrow.
(2008年高考英语北京试卷单项填空第23题)
A.though B.unless
C.when D.because〖D〗
过去, 单项填空题多从语法项目命题。如今, 命题思路根据《标准》要求, 已有重大变革。每一小题除在语境中考查基本语法、词汇知识外, 还着重考查句子前后和句子之间衔接上的综合运用。显然, 历年考查的单项填空题中所出现的句子, 在我们生活中是经常听到、看到的和经常说、经常写的。如果我们平常在生活中能多留心语法知识的应用, 一定会对高考单项填空题的解答大有帮助。
(二) 完形填空
近年来, 完形填空题的选材基本上是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或有哲理的议论文。这些短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多样、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逻辑周密。从考查语言角度来看, 完形填空题是把短文填空和单项填空结合起来, 而且正向纵深发展, 主要考查学生的准确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联想判断能力、词语辨析能力、跨国文化背景知识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不仅要读课本知识, 而且要开阔视野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上的热门话题。文科学生要学些理科知识, 理科学生要学些文科知识, 要全面发展, 成多面手复合型人才。
(三) 阅读理解
纵观近几年的阅读理解题, 一大变化就是信息量大, 题材多样、体裁各异, 既涉及人文教育、社会现象、旅游观光、人物传记, 又有科普知识、广告新闻、航天网络等。特别是按《标准》要求使用新教材后, 阅读涉及的总词汇量有大幅度增加, 对考生阅读速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原来高考卷上阅读理解题有四篇文章, 现增加到五篇。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拓宽学习资源, 除教材外, 还必须从报刊、电视、广播、网络、说明书等多方面获取信息、处理信息, 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真正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既不是英语的语法知识、英语词语的记忆, 也不是单词拼写、词类转换、句型替代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而应该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即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就大部分学习英语的学生而言, 他们将来实际使用英语的主要方面, 也是通过阅读获取信息。而要从国外发达国家获取宝贵信息, 通过阅读英文资料、文献则是当前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正因为如此, 高考试卷一直把阅读理解题放在高赋分的位置上。因此, 要想提高阅读理解题的成绩, 平时一定要想方设法加大课外阅读量。[4]
三、新的主观题型近年来频频出台
近年高考英语科自主命题的许多省份, 对主观题都十分重视, 有的省份把几年前使用的主观题重新启用, 如2007年全国卷II和浙江卷的单词拼写、湖北卷的完成句子。有的省份还精心设计推出了新的主观题型。下面, 笔者选几种新设计的主观题型加以剖析。
(一) 2008年湖南省阅读填空题
1. 原题
阅读下面短文, 根据所读内容在文后第76至第85小题的空格里填上适当的单词或短语, 并将答案转写到答题卡上。注意:每空不超过3个单词。
The best thing you can say about the roofs of most city buildings is that you don’t have to look at them.That’s very good, since an urban landscape viewed from above can be an unlovely thing—block after block of tarred (铺有沥青的) black rooftops, sticky in summer, ugly year-round.Or at least that’s the way it used to be.
But urban roofs are going green.Environmental designers have begun to realize that the tops of buildings don’t have to be wastelands.Indeed, they can be gardens, planted with grasses, flowers and bushes.
A planted roof usually comes in one of two varieties:extensive or intensive.The extensive type is wide and shallow, with a soil depth of less than 8 inches, able to support smaller plants.The intensive type may be smaller, but it’s relatively deeper and home to larger plants.
Whatever the design, green roofs are not so simple as ordinary gardens.They have multiple layers beneath the soil, including a drainage layer, waterproofing, structural support, and so on.
But this system can do a great deal of good.A recent paper in the journal Bio Science tells that green roofs can control temperature, contain water and clean the air.And most impressively, they can cut heat loss from a building by 50%, lower air-conditioning costs by25%, and reduce the urban-heated-island effect by 2℃.
Of course, apart from the square feet greened and heat reduced, green roofs are even more valued since people can gain some psychological comfort simply by having a quiet place to go.As so often happens, what’s good for the planet can also be good for the spirit.
2. 参考答案
76.Roofs Going Green
77.Tarred Roofs
78.ugly year-round
79.Varieties/Types
80.Extensive
81.possibly smaller
82.Multiple layers
83.Advantages/Benefits
84.controlling temperature
85.Mental/Psychological
3. 剖析与联想
阅读填空题属于主观题范畴, 它实际是对已阅读信息进行第二次加工, 多数题要把分散的信息用一定的线索串起来, 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明朗化与简单化。因此, 通过阅读表格能使读者迅速理清文章结构, 获取主干信息, 抓住段落主题, 了解文章大意。该题所选的短文简短明了, 难度适中, 结构清晰, 脉络分明, 写作风格严谨规范。题目是依据一定项目设计的表格, 已填好的部分项目是为考生提供的必要切入点, 即解题线索。应该说, 这类题有一定难度, 考生不仅要理解所读全文, 而且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疏理, 还要用最准确、最简练的语言加以归纳和表达。
笔者认为,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学生如何阅读, 特别是应对精读、细读、略读、跳读等阅读策略加以训练和指导。考生在解答这种题型时, 通常应选取略读方式, 迅速捕捉主要信息, 再顺藤摸瓜, 找出文章的来龙去脉。略读全文后, 最好要认真了解试卷上表格项目的设计, 再回到文中仔细品味答案。填写表格时, 不一定要按照题号顺序, 而要先易后难, 先把对号入座的细节题填满, 再去推理、延伸, 这样自然就会顺理成章, 填满所有空格项目。当然, 由于是主观题, 所填单词的词义、词类、词形以及书写规则都要准确无误。
(二) 2006年江苏省试卷对话填空题
1. 原题
N=Nicola
A=Annie
N:Hi, Annie.Did you have a good holiday?
A:Oh, yeah, I had a great (76) t__________.But I’ve to tell you—the most amazing thing happened.
N: (77) R__________?What was that?
A:Well, I was swimming in the sea and a huge wave came along and (78) k_______my sunglasses into the water, I...
N:Why were you swimming in your sunglasses?
A:Oh, I don’t know.I’d just (79) I________them on top of my head.I’d forgotten they were there.Anyway, they were (80) g_________.I was very upset.You know they were quite expensive.
N:I remember— (81) n_______100 pounds.
A:Yeah.Anyway, the next day I was lying one the beach, sunbathing.
Then suddenly another huge wave...
N:Are you (82) s_______this was a good holiday?
A:Yeah-but listen!When I looked down, there on the sand, (83) r_______next to me, were my sunglasses.I couldn’t (84) b_______my eyes!
N:You’re (85) j_______!That is amazing.
2. 参考答案
76.time
77.Really
78.knocked
79.left
80.gone
81.nearly
82.sure
83.right
84.believe
85.joking
3. 剖析与联想
对话填空题是把读、说、写融合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题型, 可谓一举三得。对话填空题是经过演变而来的, 最早可追溯到1996年试题 (NMET) 试卷上, 在第一卷III阅读理解题B项中为补全对话题。这个题型的主干是一段连续对话, 其中五个句子被抽出, 打乱顺序后与两个虚设的干扰项混在一起, 放在对话之后, 要求考生从对话后的七个选项中, 选出五个正确选项, 把对话补全, 使其意思完整、连贯、通顺、合乎行文逻辑。该题重点考查考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它既可考查考生的语言知识水平, 又可检查考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做好这种题型, 考生首先要充当实际语言交际的角色, 要通盘了解情景内容, 对交际双方的身份、职务、年龄、性别及交际活动的时间、地点、场景、意图要有准确的了解, 然后再从选择项中找出贴切的句式, 放入所缺空白中。显然, 这是一道客观题。如今江苏省的对话填空题, 是把上述补全对话题和1996年第二卷上的主观题———单词拼写题或叫单词应用题型融入其中。这样, 既能考查考生的词汇量, 又能考查考生在特定场景中灵活运用词汇的综合应变能力。这一变化极大地提高了考试的信度, 是一次方向性的突破, 十分有利于促进中学英语教学改革, 使《标准》的要求更好地贯彻落实。
(三) 2008年北京市试卷开放作文题
1. 原题
请根据下面提示, 写一篇短文。词数不少于50。
(请务必将情景作文写在答题卡II第二页指定区域内)
2. 参考答案
From the picture I can see a pair of proud compasses and a hard-working pencil.The compasses are big, drawing a circle with ease, while the pencil is small, drawing a line with great effort.I think the compasses are reasonable to be proud because no one else can do the job better.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he should realize the pencil has his own advantages.The pencil can do other shapes better than the compasses, even pictures.So in my opinion, while we are confident in ourselves, we should recognize strengths in others and show due respect for them.
3. 剖析与联想
此题似乎有些怪异, 首先是“圆规”一词虽然普通, 但英语单词不常用, 这给考生带来了很大麻烦;其次是立意难以捉摸。不过命题者认为好可能就在此点, 因为是开放作文, 关键所在是“开放”。铅笔虽然线没画完, 但在努力, 不怕辛苦, 不怕付出, 满头大汗;圆规已经画好了圆, 有点骄傲。画面写清了, 然后一定要写立意, 你是向圆规学习, 还是向铅笔学习, 学习什么。
北京的开放作文题已启用七年, 正日臻完善。已出现的七次考题中, 有叙述文, 也有看图作文。大多数题目是给出文章开头, 设立一定场景, 写几句与文中事发地点、时间、主人公有关的话, 从而确定文章的写作范围, 一般定为50词左右。后面叙述事情的微妙变化, 则是给了考生极大的写作空间。而原来的情景作文题, 虽有较完整的主旨大意、段落要求, 但它的最大不足是没给考生留下灵活遐想的写作空间, 超长考生没有充分发挥写作才能的余地。
开放作文题对考生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 要求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看准题。对所给文章的题材、体裁要有一个基本把握; (2) 想好题。这一点是最关键处, 要把握文章的主旨, 从而谋篇布局, 设计独到的情节、引人深思的寓意; (3) 答好题。通篇作文, 首先一定要用准词, 包括词形、词类、人称、单复数的正确书写;要取得优异成绩必须注意能运用各种连词和各种复合句。其次要列好英文句式, 句式间要加以整合, 分好段落, 使语篇层次分明、前后连贯、合乎逻辑、行文流畅, 从而能表达丰富的想象力, 甚至富有诗意的美好愿望, 显示自己的英语水平。[5]
(四) 2008年新短文改错题型
2007年宁夏卷上第一次出现了新的短文改错题型, 与以往的短文改错题型不同, 原题型一般每行一个错, 而本题却是每行错误不固定, 从而加大了考试的难度。下面把2008年宁夏卷上的题转抄如下:
1. 原题
短文改错
假定英语课上老师要求同桌之间交换修改作文, 请你修改你同桌写的以下作文。文中共有10处语言错误, 每句中最多有两处。错误涉及一个单词的增加、删除或修改。
增加:在缺词处加一个漏字符号 (^) , 并在其下面写出该加的词。
删除:把多余的词用斜线 (/) 画掉。
修改:在错的词下画一横线, 并在该词下面写出修改后的词。
注意:1.每处错误及其修改均仅限一词;
2.只允许修改10处, 多者 (从第11处起) 不记分。
(注:因版面所限, 原题短文参见下文参考答案)
2. 参考答案
Dear Ms Smith,
I am secretary of City Student Union (CSU) .We were organizing an art exhibition for high school student will be held on the 9th of July in the Exhibition Hall of Beihai.More than1000 will be on show,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eachers from all the eight districts will come to the event.As you are very with us Chinese high school students, we’d like to invite you to the exhibition.We would be grateful you could join that day.Looking forward to from you soon.
3. 剖析与联想
选择这一新型“短文改错”的原因是, 该题型除能够保留原有“短文改错”的优点外, 还具有其他优势。情景自然、任务真实是这一新型“短文改错”题的主要特点。为鼓励学生相互学习、共同研究、取长补短, 中小学外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交换批改对方的作业。因此, 这一题型提供的情景和任务类型对考生而言是自然、真实的。错误可能出现在短文中的任何地方, 又使任务的真实性程度较原“短文改错”题有了很大提高。
采用新题型后, 该题的考查范围有所扩大。打破一行一题的设计原则后, 命题者可以根据语言考查的实际需要设置试题, 可以对各个能够考查的语言点进行考查, 而不必像以往那样拘泥于形式上的限制而不得不在难以设题处强行设题, 却不能在明显为考点的地方设题。[6]
(五) 2008年山东省卷阅读表达题
1. 原题
阅读下面的短文, 并根据短文后的要求答题 (请注意问题后的字数要求) 。
[1]The word“addiction”usually makes you think of alcohol or drugs, but in modern-day society we are seeing some new kinds of addictions.Some people are compulsive (难以自制的) shoppers.Others find it impossible to pull themselves away from their work.Still others spend countless hours watching TV or playing computer games.
[2]Over the years, shopping has become a very common activity.Many people enjoy going to malls or stores more and more everyday, but it’s more than a common hobby for some of them.They have turned into shopaholics.They are people who simply enjoy shopping and walking around spending money without being able to stop doing it.They are hooked on shopping and usually buy things that they don’t need.Even though they don’t have enough money, they buy everything they want.
[3]The question is:why do they have this addiction?There isn’t a specific answer.Some people go shopping when they are sad, worried, upset or lonely and they want to feel better.They use this activity as a way to forget their problems.Shopaholics say that they feel more important and better after they buy something.They also tend to have this addiction when they feel guilty.
[4]Shopaholism seems to be a harmless addiction, but it can_________.Some of them can be psychological.If this is the case, people addicted to shopping should go to a support group to help them break this habit.However, the process, like for most addictions, is long, and they suffer a lot.It can also cause financial problems.They just think about satisfying their feelings, so they spend money they don’t have.They get deep in debt, and they can even go bankrupt and get sent to prison.
76.List three activities that might develop into addictions based on the text. (Please answer within 8 words)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7.What’s the main idea of Paragraph 3? (Please answer within 8 wor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Fill in the blank in paragraph 4 with proper words. (Please answer within 6 wor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Which sentence in the text is the closest in meaning to the following one?Accordingly, these shopaholics should turn to a certain organization for help so that they can stop compulsive shoppin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Translate the underlined sentence in Paragraph 2 into Chines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参考答案
76.shopping, drinking, playing computer games, working, watching TV, taking drugs
(答出其中三种即可, 不根据原文回答不得分)
77.The reason why some people/shopaholics have shopping addiction
The possible reasons for shopaholism/shopping addition
78.cause/bring about/result in many problems
79.If this is the case, people addicted to shopping should go to a support group to help them break this habit.
80.他们购物成瘾, 而且通常买的都是用不着的东西。
他们购物上瘾, 常买些不需要的东西。
3. 剖析与联想
阅读表达题是山东卷的一大亮点。该题的特点是:
1) 把阅读和表达、输入和输出有机结合在一起。
2) 考查形式多种多样, 是区分度较高的测试题。
五个小题要求各异:
76) 从短文中找出三种方式, 考查考生对语篇的理解能力。
77) 要求考生依据短文中第三段的内容 (8个单词以内) 写出文章的主旨, 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78) 要求考生用6个词以内的短语, 补全文稿, 考查考生较高层次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79) 要求考生从课文中找出相似句型的句子与所给句子匹配, 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80) 要求把短文最后一句翻译成汉语, 通过翻译来考查考生对英文的理解能力和汉语表达能力。
上面介绍的六种高考主观题型, 说明全国统一命题和各省、市自主命题后, 对如何提高考试的效度和信度都十分重视, 而且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改革办法.
摘要:近年来, 高考英语笔试部分中较显著的变化为:第一, 主观题与客观题的比例一直在调整;第二, 客观题的命题内容在不断完善改进;第三, 新的主观题型近年来频频出台。
关键词:MET,NMET,题型配置,内容,形式
参考文献
[1]李宝忱.从85年高考试题开始多样化谈起[J].中小学外语教学, 1986, (3) .
[2]李宝忱.MET题型的不断调整[J].中小学外语教学, 1988, (5) .
[3]国家教育委员会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 (1952~1997) 试题及解答汇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4]李宝忱.从NMET到新NMET高考英语新题型剖析详解[M].北京:开明出版社, 1999.
[5]李宝忱.再次聚焦高考英语新题型[J].试题与研究, 2008, (21) .
高考命题改革者 篇5
综观2010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试题,我们发现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题型渐趋明朗,偏重材料作文
2010年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的题型,我们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平分秋色,话题作文一枝独秀。2010年高考作文试题,打破了以往新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三分天下的格局,在19套试卷中,新材料作文略占上风,为10个;命题作文紧随其后,有8个;话题作文仅有一个,是天津卷。
命题直面现实,关注社会生活
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生活,可以说是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一大突出特点。如浙江卷的考题以“角色转化之间”为题。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角色转换之间,都会有自己的认识和感悟。题中给的材料很具象,也适合学生引申发挥,谈的是与父辈的“文化反哺”,相信在这个网络时代,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这与作文关注生活、关注人生的倡导是吻合的,考生在审题下笔前多反思、反省,从而可调动起他们的情感思维,写出有生活气息的、鲜活的文章,体现出学生个体的写作能力,不失为一道好题。
再如全国卷I的试题所给的材料是幅漫画,漫画画的是四只猫正在餐桌上吃饭,丰盛的鱼摆在面前,其他三只猫都在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吃鱼的猫说了一句让人回味无穷的话:“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这句话是这幅漫画的点睛之笔。漫画的本质就是讽刺,讽刺现实中的那些丑恶、痼疾,敢用漫画出高考作文题,这说明我们命题专家已经有了直面现实的勇气,不管现实有多么不完美,有多少令人愤怒的罪恶和不公,作为已经成人的高中生尽管需要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方面,以培养真善美的高尚情操,但同时必须具有直面现实的勇气,做一个“真的猛士”。否则,一味地遮蔽双眼,逃避现实,保持一种伪天真,到了社会上要么沉沦颓丧,要么愤世嫉俗,这些都不是正确对待人生的方法。而唯有直面现实,才能培养正确健康的人生观。这种直面现实的命题思路是以前所没有的,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一个现象。
强调生活体验,提倡独抒性灵
今年高考作文又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都强调了高中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命题贴近学生实际。总的来看,今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路是以人为本,关注生活,以感悟为手段,发掘情感体验,提倡学生独抒性灵,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如江苏卷“与你为邻”,可以写得很纯粹很家常,甚至相当“故事化”,而不会担心跑题偏题。事实上,日常生活蕴藏着生命最奇崛的波澜。人生的千姿百态,都在日常时光里光怪陆离;困惑、迷惘、坚忍、刚强,都在日常生活中点滴汇聚。生活中的故事,生活中的感喟,能使文字绝不雷同,呈现出万千气象。如果我是考生,会选择在最平常处下笔。是的,日常很平凡,但只要在平凡中求新求异,就能展示出奇巧构思、惊心动魄。
如全国卷II的作文题,材料的主要信息聚焦于“世界读书日”和“浅阅读”,材料中通过对话的形式呈现出了几种对于“浅阅读”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解读。每一个考生都不乏读书的经历和体会,可以在作文中记见闻、写体验、谈感想,这些都有利于考生抒写一个真实的自我。今年的命题意旨很明确,就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再如天津卷的“我生活的世界”更体现了这个特征。这个作文题目时代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郁,该话题利于考生从自己熟悉的世界出发,写出他们观察到的世界,体味到的人间真情,领悟到的人生真谛,展示出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思想个性。考生写作时不妨聚焦身边的凡人小事,可以写物质世界的丰富,也可以写精神文明的进步;可以写国家的发展、家乡的变迁,也可以写亲人的温暖、校园的苦乐;可以写实实在在的人生,也可以写虚拟的网络世界。考生找到自己构思立意的切入点,小处落笔,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凸显出自己的个性特征。
江西卷“找回童年”的命题,也充满了人间情趣,文题热切关注了青少年成长的焦点问题。这些作文题目无一例外的能够走进考生的心灵,关注考生的生活和情感,与考生的心灵相呼应,因此考生在考场会顺利地自我表达,而不至于让考生措手不及,胡编乱造,担心作文离题。
富含哲理色彩,注重理性思辨
高考作文不仅是一次作文水平的考查,也是对考生思想水平的考查。这在命题中的体现就是文题极具哲理色彩。如山东卷的作文题,以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理解“阴影与光明”,凸显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人生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对待逆境与顺境,如何面对人生中的光明与阴影,这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和思考的。用它作为材料来命题,思辨不言而喻。
我们以为2010年命题最能体现理性思辨的要数安徽卷、上海卷和湖南卷。安徽卷所给材料是一首哲理诗,读而再作玩味,则能获得某种智慧和启迪: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从自然,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也可说是不能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绝对化。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江南水乡的生活,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哲理主要体现在“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上,在不同的地方,适合种的东西是不一样的,由此可以推出在做其他事情上也是如此,要因地制宜,要符合实际情况。上海卷是一篇带有哲理性的材料作文,这道作文题也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即“取”和“舍”的关系,若要得到更多机会,就不要太计较眼前的小利等。考生可以从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耐得住寂寞、不要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不要急功近利、不要浮躁、学会等待、要有宽广的胸襟、为子孙后代着想等角度展开,引导社会关注这一现象。湖南卷的“早”,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国家还是个人,小事还是人生,“早”与晚的思辨色彩就更为明白了。
紧跟国际话题,倡导环境保护
环境关系着每一个人,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在2010年的高考命题中也鲜明地体现了出来,如世博的环保主题。事实上从2009年年底哥本哈根大会以后,环保就是全世界的主旋律,所以像绿色生活,还有像关于捕鱼,都是紧扣着时下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话题,它是给考生一个社会责任的思考,让考生走出书斋去思考一个中国人、一个大国对于世界的承诺。因为中国的环保在世界上一直受诟病,所以我觉得这些题目是正合时的。
以上是我们对2010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特点所作的简要分析。根据这些分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对未来的2011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无外乎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场地,大自然对人类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大自然给了人类生存的物质能源,带给人类心灵上真正的舒坦,带给人类视觉上的和谐,无论今天和未来,人类需要清澈的江河湖海,需要茂密的森林、草原,需要头顶上挂着朵朵白云的蓝天。不只如此,人类最初接受的启蒙教育也来自于大自然。对于人类而言,大自然的赐予太多太多,唯有时时感恩,不断反思,才会有更加美好的生活。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就是高考命题的方向,今年很多地方的作文题目都很明显地打上“自然”的烙印。二者强调的是,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而不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掠夺!在自然中保有心灵的清纯和快意。那么,对2011年考生来说,这是应该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心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不能离开社会而生活,人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人类的活动是离不开社会的。所谓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作,高考作文命题方向亦如此。关注社会,关注热点时事,必然在作文中体现出来。近年来有关留守儿童、农民工问题、独生子女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一直都是热点,一直深受关注,特别是今年我国发生的重大事情特别多,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视野放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去关注这些事件;如果我们只是把文章角度放在写“古人”,满篇全文与“古人”对话这些方面,怎能体现出对社会的关注?又怎能体现出对未来的向往?所以,考生如果希望在作文方面获得好成绩,除了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功底和写作技巧之外,还要对国事家事有深刻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远离现实的题目,恐怕不是高考试题所需要做的。
看重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今年部分高考作文命题思路呈现出一种“换位”思考的趋势,从过去过重强调关注自我这一角度,转向于要学会关注他人。当然这并不是说只关注他人而不注重自我了,而是一种思维的转变,但这种转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高考命题改革者 篇6
2009年和2010年的福建高考选考题和必考题可谓“泾渭分明”, 必考题不会超纲考选修史的内容, 选考题只要依托选修课本和所选材料就能回答得好。但2011年和2012年的选考题就不一样了, 除了立足选修教材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所提供的材料, 还渗透了必修教材的相关知识及中外联系等相关内容。有鉴于这种命题特点和趋势, 笔者以近两年福建高考选考题A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高考题) 为例, 试作探析, 以求教于同行和助力于历史学科的教学和复习。
一
(一) 2011年福建省高考文综试卷第Ⅱ卷第41题A题:
(1) 根据材料一、二, 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 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利差异。
此题的第一问侧重考查学生阅读和概括材料的能力, 只要对材料一、二进行比较, 就不难归纳出两者的共同点: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现代宪政的主要内容是天皇作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在议会协助下行使立法权, 统帅陆海军。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 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利差异”渗透了必修一专题七第一节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的内容, 通过对选修和必修史相关内容的比较, 可知两国政体的差异在于君主的实际权力不同:日本天皇权力至高无上, 英国王权受限制。
同样是比较, 一问以材料及选修史为基础即可;一问则要联系必修史的相关内容才能回答得完整。
(二) 2012年福建省高考文综试卷第Ⅱ卷第41题A题:
(1) 据材料一指出马丁·路德的主张。为什么材料二所述“公开书”销售这么大?
此题的第一个问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不难得出马丁·路德的主张:建立民族教会;司法权实行政教分离。第二个问项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二“公开书”可联系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背景之一——改革史第58页第一段末行“德国社会各个阶层对都会普遍不满, 整个德国与都会的矛盾非常尖锐”得出原因之一:反映了德意志民族的迫切要求;而原因之二:“印刷技术的应用”则必须联系必修三专题二第一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第26页末二行:“印刷术传到欧洲后, 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以及27页的资料卡片:“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才能得出。这就既需要选修与必修史相关知识的联系, 又需要中外相关知识的联系才能答好问题。
(2) 如何理解材料三中“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 却点燃了整片森林”?推动“点燃了整片森林”的力量还有哪些?
此题的第一个问项主要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 联系改革史所学可知引发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由此得出理解之一:路德原本反对罗马教会兜售赎罪券。“却点燃了整片森林”则要联系必修三专题六第二课人性的复苏95页倒数第二段最后二行:路德的思想和主张引发了德国和欧洲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由此得出结论:引发了西欧宗教和世俗社会的改革。而这在选修课本上根本就没有提及。第二个问项其他力量可联系选修课本中马丁·路德改革的作用去发散思维:国王、诸侯等;人民群众;卡尔文 (加尔文) 等教会人士。
二
由上述两年高考历史选考题的参考答案不难看出, 其命制的答案不仅依托所引材料及选修本教材, 还联系必修本教材及中外相关知识, 且有联系越来越紧密的趋向。这不仅体现了高考考纲“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等方面能力的考核目标和要求, 同时也符合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提出的“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 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这里, 多种途径可理解为既包含选修的, 又包含必修的, 还要联系中外的史实。
因此, 我们在教学和复习时就要注意选修和必修教材中同类相关知识的综合、渗透、和中外联系, 而这也正是学生的薄弱之处。如在学习选修改革史专题一“梭伦改革”时, 注意联系必修一专题六第二节“卓尔不群的雅典”中的“梭伦改革”的相关内容, 全面、细致地把握其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同时将其与同时代的中国的“商鞅变法”相比较, 以及与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大的方面相比较。又如在学习改革史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时, 注意联系必修三专题六第二节“人性的复苏”中“宗教改革”的相关内容, 以及联系必修三专题二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中的四大发明的成熟及外传对世界的贡献这些知识点, 这样才能对宗教改革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 考试时才能融会贯通, 有备而来, 灵活应变。再如学习改革史专题九“戊戌变法”时, 与必修三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的“维新变法”相联系, 以及与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相比较, 全面把握相关知识。
高考实验命题创新九源 篇7
高考物理实验题以灵活多变、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成为学生高考得分难点.通过对近几年各地高考和教育发达省市最新模拟实验题进行分析研究, 可以得到高考实验题的创新设计之源主要有九个.
一、教材实验的重组
【新源探究】教材实验是高考命题的基础, 是高考命题的源泉.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 为了考查学生能力、增加区分度, 一般不照搬教材实验, 而是将教材中两个或多个实验的内容进行优化重组, 一可以增加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 二可以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例1. (2011安徽理综卷第21题Ⅱ) (1) 某同学使用多用电表粗略测量一定值电阻的阻值, 先把选择开关旋到“×1k”挡位, 测量时针偏转如图1所示.请你简述接下来的测量过程:
①;
②;
③;
④测量结束后, 将选择开关旋到“OFF”挡.
(2) 接下来采用“伏安法”较准确地测量该电阻的阻值, 所用实验器材如图2所示.
其中电压表内阻约为5kΩ, 电流表内阻约为5Ω.图中部分电路已经连接好, 请完成实验电路的连接.
(3) 图3是一个多量程多用电表的简化电路图, 测量电流、电压和电阻各有两个量程.当转换开关S旋到位置3时, 可用来测量______;当S旋到位置______时, 可用来测量电流, 其中S旋到位置______时量程较大.
【创新解读】此题将多用电表的使用、伏安法测电阻电路的连接、多量程多用电表的简化电路图等进行优化重组, 意在考查多用电表的使用、电路设计与连接、电路分析等.
【解析】先把选择开关旋到“×1k”挡位, 测量时指针偏转较大, 说明待测电阻较小, 所以应该选择“×100”档.欧姆表测量电阻换挡后必须调零后才能测量.由图3可知, 当转换开关S旋到位置3时, 和多用电表内部电源接通, 可用来测量电阻;当S旋到位置1、2时, 表头并联分流电阻, 可用来测量电流, 其中S旋到位置1, 并联的分流电阻较小, 分流电阻上电流较大, 电流表量程较大.
【答案】 (1) ①断开待测电阻, 将选择开关旋到“×100”档;②将两表笔短接, 调整“欧姆调零旋钮”, 使指针指向“0Ω”;③再接入待测电阻, 将指针示数×100, 即为待测电阻阻值.
(2) 如图4所示.
(3) 电阻1、2 1
【点评】此题以电阻测量为主线, 重组与电阻测量实验的相关内容, 达到了实验题的设计创新.
二、教材实验的组合
【新源探究】教材上有好多个实验都采用了同一仪器 (例如计时器) , 有些实验教材上虽然没有采用同一仪器但操作方法类似、或处理数据方法类似、或电路类似.为了考查学生对实验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高低, 可以对教材上几个具有类似操作方法、类似处理数据方法、类似电路的实验进行有机组合, 编制新颖实验题, 以考查学生的能力.
例2. (2011西城二模) 利用电火花计时器做如下实验.
(1) 甲同学使用如图5所示的装置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①下面是操作步骤:
a.按图5所示安装器材;
b.松开铁夹, 使重物带动纸带下落;
c.接通电火花计时器电源, 使计时器开始工作;
d.进行数据处理;
e.根据需要, 在纸带上测量数据.
把上述必要的操作步骤按正确的顺序排列______.
②电火花计时器接在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上, 图6为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 从起始点O开始, 将此后连续打出的7个点依次标为A、B、C、D、E、F、G, 电火花计时器打F点时, 重锤下落的速度为______m/s. (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③如果已知重锤的质量为0.50kg, 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9.80m/s2.从打O点到打F点的过程中, 重锤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______J, 重锤动能的增加量为______J. (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2) 乙同学采用如图7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有关“动能定理”研究的实验.
a.按图7把实验器材安装好, 不挂配重, 反复移动垫木直到小车能够做匀速直线运动;
b.把细线系在小车上并绕过定滑轮悬挂质量为100g的配重, 接通电源, 放开小车, 电火花计时器在被小车带动的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从某点A开始, 此后在纸带上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 依次标为B、C、D、…;
c.测量出B、C、D、…各点与A点的距离, 分别记为x1、x2、x3、…;
d.用配重受到的重力分别乘以x1、x2、x3、…, 得到配重重力所做的功W1、W2、W3、…; (重力加速度g=9.80m/s2)
e.求出B、C、D、…各点速度的大小, 分别记为v1、v2、v3、…, 再求出它们的平方v12、v22、v32、…;
f.用纵坐标表示速度的平方v2, 横坐标表示配重重力所做的功W, 作出v2-W图象, 并在图象中描出 (Wi, vi2) 坐标点, 再连成图线.
(以下计算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①在步骤d中, 该同学测得x4=40.00cm, 则配重重力所做的功W4=______J;
②该同学得到的v2-W图象如图8所示.通过图象可知, 打A点时对应小车的速度v0 =______m/s;
③小车的质量M=______kg.
【创新解读】此题以电火花计时器为线, 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和“动能定理”研究的实验有机组合为一题, 意在考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操作步骤、纸带的相关计算、“动能定理”研究的实验步骤、功的计算、动能定理、v2-W图象分析等.
【解析】 (1)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首先要按图5安装器材;其次接通电火花计时器电源, 使计时器开始工作;然后松开铁夹, 使重物带动纸带下落;根据需要, 在纸带上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所以正确的顺序是a、c、b、e、d.电火花计时器打F点时, 重锤下落的速度为
(2) 在步骤d中, 该同学测得x4=40.00cm, 则配重重力所做的功W4=mgx4=0.100×9.80×0.40.J=0.39J.由动能定理,
【答案】 (1) ①a、c、b、e、d; ②1.15 ③0.35 0.33
(2) ①0.39 ②0.50 ③0.30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和“动能定理”研究实验, 解答此题的易错点主要有二:一是没有注意到题中给出的重力加速度g=9.80m/s2, 而把g取作10m/s2, 致使数据误差过大;二是把动能定理表达式写作
三、教材实验的延伸
【新源探究】教材中安排的一些实验, 由于知识的阶段性和实验目的的限制性, 往往只是为了说明某一原理、方法, 未作进一步探讨和延伸, 高考或高考模拟题则对这些实验进行适当的进一步探讨或延伸, 使学生感到经典而新颖.
例3. (2011朝阳二模) 某同学用图9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步骤如下:
a.安装好实验器材, 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上.
b.接通电源后, 让拖着纸带的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 重复几次.选出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 舍去开始密集的点迹, 从便于测量的点开始, 每2个打点间隔取一个计数点, 如图10中0、1、2…8点所示.
c.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各计数点的刻度数值, 分别记作x0、x1、x2…x8.
d.分别计算出打点计时器打下计数点1、2、3…7时小车的瞬时速度v1、v2、v3…v7.
e.以v为纵坐标、t为横坐标, 标出v与对应时间t的坐标点, 画出v-t图线.
结合上述实验步骤, 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①表1记录的是该同学测出计数点的刻度数值, 其中x5未测定, 请你根据图10将这个测量值填入表1中.
②表2记录的是该同学根据各计数点的刻度数值, 计算出打点计时器打下各计数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 请你根据表1中的x5和x7, 计算出v6的值, 并填入表2中.
③该同学在图11中已标出v1、v2、v3、v5和v7对应的坐标点, 请你在图中标出v4和v6对应的坐标点, 并画出v-t图线.
④根据v-t图线可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m/s2.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⑤为验证上述结果, 该同学将打点计时器打下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记为T, 并做了以下的计算:
求出其平均值
【创新解读】此题以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切入, 其创新点主要有:将刻度尺读数、速度计算、v-t图象、加速度计算融合在一题, 综合性强;二是对比两种计算加速度的方法, 分析误差.
【解析】①根据刻度尺读数规则, x5的测量值为10.60cm.
②打点计时器打点周期为
③在图中标出v4和v6对应的坐标点, 舍弃第7个点, 用直线画出v-t图线.
④根据v-t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可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3.1m/s2.
⑤用平均值法采用了所有数据, 包括错误数据, 而利用图象法则可以剔除明显错误的数据, 从而使结果更准确.
【答案】①10.60 ②0.96 ③v-t图线如图12所示. ④3.1 ⑤a更准确, 因为在计算a′的过程中, 没有剔除错误数据.
【点评】利用打点计时器和斜面上小车运动测量速度和加速度是常规实验, 此题意在考查对常规实验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平均值法处理数据和图象法处理数据的比较分析.解答此题的易错点主要有:一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把题中每2个打点间隔取一个计数点按照常规的每5个打点间隔取一个计数点;二是画图象时没有剔除明显的错误点;三是认为平均值法利用了所有数据, 结果更准确.
四、教材实验的拓展
【新源探究】教材中安排的一些实验, 考虑到学生初步接触和知识的阶段性, 一般只采用学生容易接受或课堂上容易操作的.而高考则对这些实验进行操作拓展、方法拓展、能力拓展, 从拓展中考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和能力高低.
例4. (2011海淀一模反馈) 某兴趣小组在做“探究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前, 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①请你简要说明为什么不需要测出物体的质量?
②让小球分别从不同高度无初速释放, 测出物体初始位置到速度传感器的距离L1、L2、L3、L4…, 读出小球每次通过Q点的速度v1、v2、v3、v4、…, 并绘制了如图14所示的L-v图象.若为了更直观地看出L和v的变化关系, 他们下一步应怎么做?
【创新解读】此题将“探究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中的橡皮筋弹力做功拓展为重力做功, 打点计时器纸带测量速度拓展为速度传感器测量速度, 提出了实验中的常见的实际问题, 达到了题目创新.
【解析】设小球质量为m, 在运动中所受阻力为f, 倾斜放置的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 小球从某一高度无初速释放, 若物体初始位置到测速器的距离为L, 则合外力做功W=mgLsinθ-fL= (mgsinθ-f) L, 这说明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W与物体初始位置到测速器的距离L成正比, 因此不需要测出物体的质量.由于绘制的L-v图象为曲线, 为了更直观地看出L和v的变化关系, 下一步应该绘制L-v2图象, 使图象变为直线.
【答案】①因为对物体做的功W与物体初始位置到测速器的距离L成正比.
②下一步应该绘制L-v2图象.
【点评】此题以“探究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切入, 意在考查对该实验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题常见误区主要有:一是回答不需要测出物体的质量的原因抓不住要点, 二是不知道曲线以直代曲的方法.
五、教材实验的变形
【新源探究】教材中只介绍实验的一般原理和典型做法、典型结果, 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介绍各种具体的情况, 这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思维定势, 错误地认为只能进行这样的操作, 只有这种结果, 总结出一些没有普遍意义的结论.针对这种情况, 高考实验题设计出一些符合教材中实验原理但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实验操作, 或教材中没有的实验结果图象, 弥补了教材的不足, 打破了思维定势, 开阔了学生视野.
例5. (2011昌平二模) 硅光电池是一种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元件.某同学利用图15所示电路探究某硅光电池的路端电压U与电流I的关系.图中定值电阻R0=2Ω, 电压表、电流表均可视为理想电表.
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 根据电路图, 将图16中的实物电路补充完整.
②实验一:用一定强度的光照射硅光电池, 闭合电键S, 调节可调电阻R的阻值, 通过测量得到该电池的U-I曲线a (见图17) .则由图象可知, 当电流小于200mA时, 该硅光电池的电动势为______V, 内阻为______Ω.
③实验二:减小光照强度, 重复实验, 通过测量得到该电池的U-I曲线b (见图17) .当可调电阻R的阻值调到某值时, 若该电路的路端电压为1.5V, 由曲线b可知, 此时可调电阻R的电功率约为______W.
【创新解读】此题的创新点有三:一是硅光电池的伏安特性图线为曲线, 且不同光照条件下硅光电池的伏安特性曲线不同;二是硅光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不是定值;三是根据电池的伏安特性曲线求功率.
【解析】由硅光电池的U-I曲线a可知, 当电流小于200mA时, 该硅光电池的电动势为2.90V, 内阻为
【答案】①实物连接图如图18所示.
②2.90 4.0 ③0.0828
【点评】此题以探究某硅光电池的路端电压U与电流I的关系切入, 意在考查电源伏安特性曲线的理解、分析, 欧姆定律的应用, 电功率的计算等.
六、新颖实验的设计和创新
【新源探究】限于学生知识水平、学校设备条件和课时限制, 教材中有许多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没有安排实验或安排的是验证性实验.高考中以这些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为基础设计新的实验, 既可以考查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和基本实验操作的掌握, 做到理论与实验的有机结合, 又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理念, 突出对创造性思维的考查.
例6. (2011重庆理综卷第22题 (2) )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19所示的装置, 利用米尺、秒表、轻绳、轻滑轮、轨道、滑块、托盘和砝码等器材来测定滑块和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滑块和托盘上分别放有若干砝码, 滑块质量为M, 滑块上砝码总质量为m′, 托盘和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为m, 实验中, 滑块在水平轨道上从A到B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①为测量滑块的加速度a, 须测出它在A、B间运动的______与______, 计算a的运动学公式是______;
②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到a与m的关系为:
③实验得到a与m的关系如图20所示, 由此可知μ=______ (取两位有效数字) .
【创新解读】此题的创新点主要有:一是对实验进行理论分析;二是由牛顿运动定律得出函数关系式, 并要求为一次函数;三是分析图象得出动摩擦因数.
【解析】由
【答案】①位移 时间 a=2s/t2 ②m+m′ 滑块上 ③0.23
【点评】利用实验测量加速度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利用打点计时器在与物体相连的纸带上打点, 通过分析纸带上的数据, 得出加速度;二是通过测量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 利用
七、教材实验的嫁接
【新源探究】教材上每个实验都是独立的, 而高考为了考查能力, 往往把两个或三个实验嫁接在一起, 或把某种方法、某个知识点的应用与某个实验嫁接在一起编制实验题, 扩大了考查范围, 增大了知识覆盖面.
例7. (2011石景山期末) 为了测量某电池的电动势 E (约为3V) 和内阻r, 可供选择的器材如下:
A.电流表G1 (2mA 100Ω)
B.电流表G2 (1mA 内阻未知)
C.电阻箱R1 (0~999.9Ω)
D.电阻箱R2 (0~9999Ω)
E.滑动变阻器R3 (0~10Ω 1A)
F.滑动变阻器R4 (0~1000Ω 10mA)
G.定值电阻R0 (800Ω 0.1A)
H.待测电池
I.导线、电键若干
①采用如图21所示的电路, 测定电流表G2的内阻, 得到电流表G1的示数I1、电流表G2的示数I2如下表所示:
根据测量数据, 请在图22的坐标中描点作出I1-I2图线.由图得到电流表G2的内阻等于______Ω.
②在现有器材的条件下, 测量该电池电动势和内阻, 采用如图23所示的电路.在给定的器材中, 图中滑动变阻器①应该选用______, 电阻箱②应该选用______ (均填写器材后面的代号) .
③根据图23所示电路, 请在图24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 完成实物电路的连接.
【创新解读】此题将电流表的内阻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测量两个实验嫁接在一起, 意在考查伏安法测量电流表内阻、图象理解与应用、仪器选择、电路连接等.由于电池电动势只有3V, 所以图中滑动变阻器①应该选用0~10Ω的滑动变阻器R3, 电阻箱②与电流表串联作为电压表使用, 应该选用最大阻值大于3000Ω的电阻箱R2.
【解析】根据表中提供的电流表G1的示数I1和电流表G2的示数I2可知, I1的读数是I2的二倍, 由并联电路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可知, G2的内阻是G1的内阻的二倍.设G1的内阻为r, 则有I1r1=I2r2, I1-I2图线的斜率为2, 即r2=2r1, G2的内阻为2×100Ω=200Ω.
【答案】①I1-I2图线见图25;200 ②R3R2 ③连线见图26.
【点评】图23所示的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电路中, 电流表G1与电阻箱并联可视为电流表, 电流表G2与电阻箱串联可视为电压表.解答该题的误区主要有:一是不能根据画出的I1-I2图线得到电流表G2的内阻;二是不能正确选择器材;三是不会根据原理电路连接实物.
八、教材实验的综合应用
【新源探究】许多高考实验题来源于教材实验和某些知识的综合应用, 在综合应用中实现扩展, 考查学生对实验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例8. (2011丰台二模) 某同学用图27所示的电路测绘额定电压为3.0V的小灯泡伏安特性图线, 并研究小灯泡实际功率及灯丝温度等问题.
①根据电路图, 将图28中的实验仪器连成完整的实验电路.
②连好电路后, 开关闭合前, 图27中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应置于______ (填“a端”、“b端”或“ab正中间”) .
③闭合开关, 向b端调节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 发现“电流表的示数为零, 电压表的示数逐渐增大”, 则分析电路的可能故障为______. (填写下面各选项前的代号)
A.小灯泡短路
B.小灯泡断路
C.电流表断路
D.滑动变阻器断路
④排除故障后, 该同学完成了实验.根据实验数据, 画出的小灯泡I-U图线如图29所示.形成图中小灯泡伏安特性图线是曲线的原因为 .
⑤根据I-U图线, 可确定小灯泡在电压为2.0V时实际功率为______.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⑥已知小灯泡灯丝在27℃时电阻是1.5Ω, 并且小灯泡灯丝电阻值与灯丝温度的关系为R=k (273+t) , k为比例常数.根据I-U图线, 估算该灯泡正常工作时灯丝的温度约为______℃.
【创新解读】此题以测绘额定电压为3.0V的小灯泡伏安特性图线切入, 其创新点主要有四:一是加入故障分析判断;二是图象分析;三是计算实际功率;四是估算灯丝温度.
【解析】对于分压电路, 开关闭合前, 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应置于待测电路电压为零处, 所以图27中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应置于a端.闭合开关, 向b端调节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 发现“电流表的示数为零, 电压表的示数逐渐增大”, 这说明与电压表并联的小灯泡断路, 电路的可能故障为B.形成图中小灯泡伏安特性图线是曲线的原因为:随着小灯泡中电流的增大, 灯丝温度升高, 灯丝电阻增大.由图29可看出, 对应小灯泡电压2.0V, 小灯泡中电流为0.39A, 实际功率为P=UI=2.0×0.39W=0.78W.小灯泡工作时电压为3V, 灯丝中电流为0.48A, 灯丝电阻R=U/I=6.25Ω.根据小灯泡灯丝在27℃时电阻是1.5Ω, 及小灯泡灯丝电阻值与灯丝温度的关系式R=k (273+t) , 可得k=0.005Ω/℃.灯丝电阻为6.25Ω时的温度约为
【答案】①如图30连接. ②a端
③B ④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⑤0.78W ⑥977℃
【点评】此题通过拓展创新, 意在考查电路连接、实验操作、故障判断、图象分析、实际功率计算、灯丝温度估算.解答该题的易错点主要有:一是不能根据小灯泡的I-U图线计算实际功率;二是不会根据小灯泡的I-U图线计算灯丝电阻;三是不会利用题给小灯泡灯丝电阻值与灯丝温度的关系式R=k (273+t) , 估算灯丝的温度.
九、实用测量仪器的简单设计
【新源探究】利用物理规律和物理原理, 结合实验知识, 高考和高考模拟题要求设计实用的测量仪器, 一可考查对相关知识、原理的理解掌握, 二可考查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可拓展学生知识面, 一石三鸟.
例9. (2011西城一模) 某同学设计的“直线运动加速度测量仪”如图31所示.质量为1.00kg的绝缘滑块B的两侧分别通过一轻弹簧与框架A连接, 弹簧的劲度系数均为100N/m.滑块B还通过滑动头与长为12.00cm的电阻CD相连, CD中任意一段的电阻都与其长度成正比.将框架A固定在被测物体上, 使弹簧及电阻CD均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平行.通过电路中指针式直流电压表的读数, 可以得知加速度的大小.不计各种摩擦阻力.电压表内阻足够大, 直流电源的内阻可忽略不计.
设计要求如下:
a.当加速度为零时, 电压表示数为1.50V;
b.当物体向左以可能达到的最大加速度10.00m/s2加速运动时, 电压表示数为满量程3.00V;
c.当物体向右以可能达到的最大加速度10.00m/s2加速运动时, 电压表示数为0.
①当电压表的示数为1.80V时, 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______m/s2;
②当加速度为零时, 应将滑动头调在距电阻CD的C端______cm处;
③应选用电动势为______V的直流电源.
【创新解读】此题以某同学设计的“直线运动加速度测量仪”切入, 创新点主要有:一是当加速度为零时滑动头不在中点;二是给出设计要求;三是电源电动势未知.
【解析】①由题意可知, 当物体向右以可能达到的最大加速度10.00m/s2加速运动时, 电压表示数为0, 滑动头处于最左端.当物体向左以可能达到的最大加速度10.00m/s2加速运动时, 左右两侧弹簧对滑块B的合力为F=ma=10N, 由F=2kx可知, 左侧弹簧伸长x=5.0cm, 右侧弹簧缩短x=5.0cm, 据此可知, 当加速度为零时, 电压表示数为1.50V, 滑动头处在中点偏右1cm;电压表示数为满量程3.00V, 滑动头处于中点右侧距最右端2cm处;当电压表的示数为1.80V时, 滑动头处在中点, 左侧弹簧伸长x=1.0cm, 右侧弹簧缩短x=1.0cm, 左右两侧弹簧对滑块B的合力为F=2kx=2×100×0.010N=2.0N, 滑块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F/m=2.0m/s2;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与滑块相同, 为a=2.0m/s2.
②根据上述讨论, 当加速度为零时, 应将滑动头调在距电阻CD的C端5.00cm处.
③由于电阻CD长度为12.00cm, 电阻CD上每cm电压为0.3V, 所以应选用电动势为3.6V的直流电源.
【答案】①2.00 ②5.00 ③3.60
【点评】此题涉及的知识点有胡克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电路等.解答此题的易错点主要有:一是受思维定势影响, 认为当加速度为零时, 应将滑动头调在电阻CD的中点;二是左右两侧弹力只按一侧计算;三是不知稳定后框架A、被测物体和滑块加速度相同.
高考历史命题之大势 篇8
新课标卷和大纲卷相比变化较大。首先新课标卷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其中必答题共85分,包括12个选择题共48分,两道主观题,40题共25分,41题评述题共12分;选做题为四选一共15分。其次,课标卷历史试题部分的位置也有所变化,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排在了地理和政治之后。题量明显增加,如果把文综考试时间150分钟平均分配给3个学科,学生要在50分钟内完成历史学科12道选择题,3个主观题,有相当大的难度。整套历史试题从学生考后的反馈来看,题目灵活,选择题部分难度稍大,主观题部分平稳。但试卷整体比较平稳,没有偏难怪题,总体难度适中。试卷严格依循考纲,考点覆盖广,考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科技革命、人物等,时间跨度长,结构分值分布合理。
就考查内容而言,以主干知识为主。试题以历史基础知识为依托,注重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卷中多数的试题采用材料设置情境。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解读材料,由此可见对考生分析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材料来源广泛,有原始文献、史学论著、统计报告,同时也有学生熟知的神话故事;材料的选择也比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同时又与学生生活体验密切相关,“小视角,大视野”更是当今史学界研究的趋势,由此可见其命题的立意高远。这样的能力考查符合当代提倡的新课程理念,也对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能力考查,体现高考导向。试卷以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重在检查学生研读史料、分析史料、知识迁移、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文言文的史料,更是要在读懂史料的基础上,准确迁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同时也能注重学生多元史观的养成。这样的命题也反映了当下高考对多元史观培养、史学思维养成和史学方法运用的要求。高考命题对能力考核的重视可见一斑,以隐性方式介入时政社会热点,贴近现实,突出时代感。立意高远,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引导学生去关注中外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体现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及社会价值。
新课标卷与大纲卷的一大不同点就是选考部分,历史学科四选一,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擅长领域“避难就易”,选做其中一题。由于多了选择性,相对其他部分,考生反馈难度不大。从考生的反馈来看,选考改革部分和人物部分的较多。
总之,文综历史试卷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基本特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立足基础知识,体现“基础性”。近几年高考从试题的赋分情况看,60% 以上的试题考查的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试题选取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图片等作为命题素材,紧扣教材知识点,突出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
(2)重视能力考查,体现“能力性”。从选择题来看,试卷通过大段鲜活史料营造全新历史情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论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之相适应的是试卷难度骤然大增,单纯读熟背透已不能再取得理想成绩。从主观题来看,传统的问答题已经彻底淡出,材料分析题成为唯一的考查题型,而且材料的篇幅越来越长。这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
(3)突出热点问题,体现“时代性”。近年来高考试题不回避社会热点,高考历史对热点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折射出现实社会;二是将现实社会问题放在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和认识。
(4)鼓励学生探究、体现“开放性”。近三年的历史新课标高考都延续了开放式探究的特点。要求考生予以独立思考和评论,通过对知识的调动、能力的运用去判断、阐释、论证、探讨历史。命题不受教科书以及传统观点的约束,而是注重历史学科素养、学科思维、学科方法的检视开放和探究更加深入,重在考核能力的新课标理念在试题中凸显。如果学生局限于教材的知识记忆,在考试中必然是屡战屡败。
(5)渗透新课改理念。新课程倡导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理论”在试卷中得到了全方位渗透。试题的命制体现了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求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高考动能定理命题探究 篇9
题型1应用动能定理分析单个物体
例1 (2009年宁夏卷,24)冰壶比赛是在水平冰面上进行的体育项目,比赛场地示意如图1,比赛时,运动员从起滑架处推着冰壶出发,在投掷线AB处让冰壶以一定速度滑出,使冰壶的停止位置尽量靠近圆心O,为使冰壶滑行得更远,运动员可以用毛刷擦冰壶运行前方的冰面,使冰壶与冰面间动摩擦因数减小.设冰壶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008,用毛刷擦冰面后动摩擦因数减少至μ2=0.004.在某次比赛中,运动员使冰壶C在投掷线中点处以2 m/s的速度沿虚线滑出,为使冰壶C能够沿虚线恰好到达圆心0点,运动员用毛刷擦冰面的长度应为多少?(g取10 m/s2)
解析:设冰壶在未被毛刷擦过的冰面上滑行的距离为s1,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f1,被毛刷擦过的冰面上滑行的距离为s2,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f2,则有s1+s2=s,式中s为投掷线到圆心O的距离.摩擦力f1=μ1mg,f2=μ2mg,设冰壶的初速度为v0,由动能定理得: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
代入数据得s2=10 m.
答案:用毛刷擦冰面的长度应为10 m.
方法归纳:运用动能定理解题步骤:(1)选取研究对象;(2)分析研究对象的物理过程及初、末状态;(3)分析研究的物理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做功情况;(4)根据动能定理列式;(5)统一采用SI单位求解.
题型2应用动能定理分析多个物体
例2 (2009年山东卷,22)图示2为某探究活动小组设计的节能运动系统.斜面轨道倾角为30°,质量为M的木箱与轨道的动摩擦因数为,木箱在轨道顶端时,自动装货装置将质量为m的货物装入木箱,然后木箱载着货物沿轨道无初速滑下,当轻弹簧被压缩至最短时,自动卸货装置立刻将货物卸下,然后木箱恰好被弹回到轨道顶端,再重复上述过程,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m=M
(B) m=2M
(C)木箱不与弹簧接触时,上滑的加速度大于下滑的加速度
(D)在木箱与货物从顶端滑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
解析:设下滑的距离为l,考虑木箱与货物一起下滑及木箱再上滑的全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有:
mglsin30°-μ(m+M)glcos30°-μMglcos30°=0,
得m=2M,(A)错(B)正确.
由受力分析可知,下滑时加速度为(g-μgcosθ),上滑时加速度大小为(g+μgcosθ),所以(C)正确.
在木箱与货物从顶端滑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和内能,所以(D)错.
答案:(B)、(C).
方法归纳:应用动能定理分析多个物体、多个过程时,可用“整体法”求解,如本题中,将木箱与货物一起考虑,将下滑过程及上滑过程一并考虑.本题也可将下滑过程及木箱再上滑过程分别列式,但解题过程相当复杂.采用整体法求解,具有过程简明、运算量小等优点.整体法分析是处理物理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解决物理问题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应尽可能注意用整体法解题.
题型3应用动能定理求解多过程问题
例3 (2009年安徽卷,24)过山车是游乐场中常见的设施,图3是一种过山车的简易模型,它由水平轨道和在竖直平面内的三个圆形轨道组成,B、C、D分别是三个圆形轨道的最低点,B、C间距与C、D间距相等,半径R1=2.0m、R2=1.4m.一个质量为m=1.0 kg的小球(视为质点),从轨道的左侧A点以v0=12.0m/s的初速度沿轨道向右运动,A、B间距L1=6.0 m.小球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圆形轨道是光滑的.假设水平轨道足够长,圆形轨道间不相互重叠.重力加速度取g=10m/s2,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试求:
(1)小球在经过第一个圆形轨道的最高点时,轨道对小球作用力的大小;
(2)如果小球恰能通过第二圆形轨道,B、C间距L应是多少;
(3)在满足(2)的条件下,如果要使小球不脱离轨道,在第三个圆形轨道的设计中,半径R3应满足的条件;小球最终停留点与起点A的距离.
解析:(1)设小球经过第一个圆轨道的最高点时的速度为v1,根据动能定理
,
小球在最高点受到重力mg和轨道对它的作用力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
由以上两式得F=10N.
(3)要保证小球不脱离轨道,可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情况Ⅰ.轨道半径较小时,小球恰能通过第三个圆轨道,设在最高点的速度为v3,应满足,根据动能定理
,
由以上各式得R3=0.4m.
情况Ⅱ.轨道半径较大时,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3(h3必须小于R3),根据动能定理
,
解得h3=1.0 m.
为了保证圆轨道不重叠,R3最大值应满足
(R2+R3)2=L2+(R3-R2)2,
解得:R3=27.9 m.
综合Ⅰ、Ⅱ,要使小球不脱离轨道,则第三个圆轨道的半径须满足下面的条件
R3≤0.4m,或1.0m≤R3≤27.9 m.
当R3≤0.4 m时,小球最终停留点与起始点A的距离为L',根据动能定理
,
则L'=36.0 m.
当1.0 m≤R3≤27.9 m时,设小球从h3=1.0 m下滑到水平轨道上向左位移为s,根据运能定理
由以上两式得s=L'-L1-2L=5 m,
小球最终停留点与起始点A的距离
L"=(L1+2L)-s=(31-5)m=26 m.
答案:(1)10.0N;(2)12.5 m;(3)当R3≤0.4 m时,L'=36 m;当1.0 m≤R3≤27.9 m时,L'=26 m.
方法归纳:在分析多过程问题时,宜做好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弄清其物理过程,找出相互联系,善于将题设模型还原为已知的物理模型.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时,要分析能量转化过程,明确能量转化的方向,再找出等量关系.本题还是一探究性试题,第(3)问考查了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求解该问时,必须考虑“轨道半径较小时小球到达最高点”、“轨道半径较大时小球上升高度小于轨道半径”两种情况,分析这类试题必须把握命题意图,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平时学习必须注重知识积累,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题型4动能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相综合
例4 (2009年广东物理,19)如图4所示,水平地面上静止放置着物块B和C,相距l=1.0 m,物块A以速度v0=10 m/s沿水平方向与B正碰,碰撞后AB粘在一起向右运动,并再与C发生正碰,碰后瞬间C的速度v=2.0m/s,已知A和B的质量均为m,C的质量为A质量的k倍,物块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μ=0.45.(设碰撞时间很短,g取10 m/s2).
(1)计算与C碰撞前瞬间AB的速度;
(2)根据AB与C的碰撞过程分析k的取值范围,并讨论与C碰撞后AB的可能运动方向.
解析:(1)设AB碰撞后的速度为v1,AB碰撞过程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0=2mv1,
设与C碰撞前瞬间AB的速度为v2,研究AB粘在一起向右运动,由动能定理得:
,
联立两式解得与C碰撞前瞬间AB的速度v2=4m/s.
(2)若AB与C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2mv2=(2+k)mv,
代入数据v2=4m/s和v=2.0m/s,
解得k=2,此时C的运动方向与AB相同(v2、v均为正值).
若AB与C发生弹性碰撞后,AB的速度为v3,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得:
(2m)v2=(2m)v3+(km)v,
联立以上两式解得
将v=2.0 m/s、v2=4 m/s代入,得k=6,由得AB速度v3=-0.5 m/s,此时C的运动方向与AB相反(v3为负值、v为正值).
若AB与C发生碰撞后,AB的速度为0,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2mv2=kmv,
代入数据得k=4.
综上所述得:当2≤k<4时,AB的运动方向与C相同;当k=4时,AB的速度为0;当4
答案:(1)4m/s;(2)当2≤k<4时,AB的运动方向与C相同;当k=4时,AB的速度为0;当4≤k<6时,AB的运动方向与C相反.
命题作文“高考之外”展评 篇10
倪文慧
寒冬腊月,仿佛一切被冻结了,眼内全是皎洁无瑕的皑皑白雪。寒风劲吹,叶儿累了,收了它的手臂,花儿也销了她美玉般的容颜,逝了她的芬芳,残留一缕香魂。
一切都好安静,万物都陷入沉睡了,掀开帘帐,看见满天繁星,泛着点点银光,点缀那张巨大的黑幕,望着那孤独的月儿,才知道原来只有自己醒着。
一天天的重复那机械性的动作,起床,刷牙,洗脸,吃饭,上学,放学,吃饭,写作业,睡觉,起床,上学,放学,再熬夜……周而复始的不过是那枯燥乏味的生活,一天天的生活都被安排得紧紧的,连一点点回忆的时间都不曾留下。倚在窗边,认真地思考:每天都如此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那一张盖了印的文凭?难道那些在考场失利的人就一定没有出路么?高考是我生活的全部吗?
心内思忖了好久,却很难下定论,高考是一张天梯。若你能顺利地通过,登上那最后的台阶,那时就可以进入理想的殿堂,他会张开双臂,将你紧紧覆住,再也不会觉得痛苦,至少不会像高中时那般压抑,苦闷,烦躁,乏味。但,若没有高考,那些寒窗苦读十年的寒门学子,又如何鲤鱼跃龙门,成为人上人?可,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别条路可走吗?
“不,一定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肯定有,通往成功的路径不止这一条。”暗自一惊,原来是那蛰伏已久的话语冲破了屏障,像儿时那般童言无忌。呵,早已步入青年,还能童言直抒无忌吗?但听了这反抗的声音,原本汹涌澎湃的心浪竟瞬间如一泓平静的池水,清澄而又明亮。
是啊,我不一定只有这一条路,天无绝人之路,当你的路看似走到尽头,可实际上,你不过是走到了转弯处,当你走过了弯口,你会发现另一片天空。可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没错,我相信当一扇门对你紧闭时,总有另一扇门会为你开启。此路不通,就选另一条路,如果没有一条路适合自己,那就自己创一条史无前例的道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说的不就是这意思吗?
所以那所谓的地狱之都——高中,也就显得很平常了。它并不能代表一切,也并不是你生活的全部,它不能扼杀你的梦想,也不能决定你的未来,它也没有决定你命运的权力。它只不过是一架桥,高耸在云端,耸立在山峰之巅,使人望而生畏,它不过是帮我们少走许多弯路罢了。
可,人生在世,不就是历练自己的意志吗?那又为何害怕走呢?它可以扩大你的眼界,透过外表看本质,看到一些自己不曾见过或者连想都不敢想的事物。那么,这些所谓的弯路不就犹如一滴一滴的甘霖雨露,滋润着你,让你全面发展,那又何必去怨它,恨它,避开它呢?梅花若不经历一番艰苦的磨练,又怎会比白雪多出一段寒香,“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不正是把这意道得淋漓尽致吗?
话虽如此,但亦不可轻视高考,高考如雄风,送你上青云,踞在云端,则可傲视天下,亦有能力去帮助那些流浪弃儿,去爱那些被世人忽略的孩子,让那些孩子有一个温暖的肩膀,有个依靠,在日暮的黄昏,让他们知道该去何方。去圆那些残缺的梦,给这些残缺的梦插上隐形的翅膀,飞向那属于他们的天空,绽放绚丽的光彩。
高中三年的生活是紧张的,但亦是珍贵而又开心的。在这大好青春的三年里,你将怎么度过,你可知时光似水,一年的时光不过是弹指瞬间。当你枉度时,却不曾知道,它已悄然从你指间掠过,无声无息地远了,远了,再也不会回头。“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句句警言无时无刻提醒着你,莫荒废。
在将来回忆这段挥洒青春汗水的时光,内心会觉得甜蜜,亦含些许苦涩。认定了挥汗如雨,那为何不痛痛快快地挥洒呢,为何不会撒得淋漓尽致呢?绚丽而又妖娆,留一份晚年的欣慰与回忆。
所以,不要轻视高考,但亦不可看得过重,无论前方是顺利还是坎坷,激烈还是平淡,前程似锦还是平庸无奇,都请勇敢地走下去。须记,高考之外,还有很多通往成功的路。
理了理思绪,嘴角弯出一条弧度,昂起头,挺起胸,迈着坚毅的步伐前进。无论成功与否,都请坚强地走下去,相信高考之外,还有另一番天地,另一条路径,总有一段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点 评]本文是一篇独白,作者从头到尾在写自己的内心活动,即关于高考的种种心理变化,先是对高考厌倦、无助,走入死胡同;接着第5段,笔锋一转,寻求“高考之外”的出路,看到人生希望;最后,正视高考,虽然高考之外有出路,但高考是意志的历练,是美好的青春记忆。本文的最大特色在于先仰后扬,写出了心理变化的三个阶段,层次清晰,基调积极。
(指导老师:高 艳 赵同宇)
高考之外
周煌鑫
以士取人,于传有之。然今之时,皆以分数取人,以此,人皆数数然为一高考,而不思祖上,不习心智。只销得身心憔悴。
吾闻高考之外四字,忽梦先祖烈士,作疯言以记之。欲以明高考之外,当学古事,习烈祖之德也。
遥想上古之时,天意泽我华夏,乃开民心,厥有先辈烈祖之大事业。出火、断竹,得暖饱。后来之事,小子以疯言略述之。
曰:
先王伟功有少典,结盟九部有熊氏。
二子降兮圣人出,乃有炎黄兄弟事。
黄帝造屋能避雨,炎帝躬耕有粮食。
魔王降兮九黎起,欲吞我中国兮残人心。
炎黄兄弟兮遂为盟,并力攻魔兮天下平。
后兄得权兮为首领,以双之名兮曰炎黄。
黄帝既已望天下,诸侯东来事华夏。
得贤传之为禅让,大道乃生公天下。
大舜悌兄孝父母,廿年执政民心属。
会逢此时河水逆,鲧矜其能堵天意。
鲧已放兮其子出,持规矩兮意恒。
载四时,薄衣食,过家门,不敢入。
卑宫室,费沟淢,九泽九山为开济。
舜荐禹于天兮为之嗣,禹传其子兮家天下。
夏传桀时暴无道,商汤取之止民怨。
盘庚迁殷乘龙气,有纣王兮违民意。
西有文王兮在上,於昭天命兮意扬。
文修武治兮国强,民心所向兮昌。
文王没,武王出。诛暴纣,王天下。
与其弟,建分封。宗法出,天下同。
平三监,放武庚。功业成,武王崩。
周公降辅成王,八百年后龙气降。
周室式微诸侯起,自是春秋有战国。
正中乱世出英才,百家争鸣盛难再。
儒道墨法农名杂,承古启今天道扬。
五百年前有赵氏,开国逐戎半族王。
五百年后志更刚,孝公立兮用商鞅。
本是先王子弟后,奈何据西为虎狼。
长平一战赵心凉,六国从此魂已亡。
始皇挥剑斩六国,六国都城为秦郭。
自伐功勋始皇帝,却中阿房消髓气。
商法只应用战时,岂可用之为国是。
传至二世帝国崩,豪杰并起如蜂拥。
江东却有虎门后,巨力便叫王气升。
逐鹿一战气盖世,乌骓踏雪箭亦迟。
高祖本是龙后世,深埋岂改凌云志。
元年提剑入咸阳,炎炎烈日相扶桑。
文传武帝彻中央,儒学推到人心上。
挥旗北向捣匈奴,蛮夷闻之敢不服?
天圆地方封禅处,从此便得苍天护。
苍天气续二百年,王莽却来灭刘属。
更始六弦念烈祖,灭亡兴汉忍辛苦。
光武龙兴成大统,炎刘气续洛阳中。
明帝至灵二百年,二百年后帝室空。
曹操专权居相府,笼络英俊用文武。
紫光盈室为主公,苍天已没黄天拥。
可怜黄书本汉室,未得贤臣为困龙。
三顾茅庐真明主,卧龙一见分寰宇。
知有巴蜀能中兴,忍痛只将刘璋逐。
自此刘备王汉中,下有五将显神通。
关羽提刀斩六将,一心只欲报兄长。
张飞万人不可敌,一吼退曹板桥上。
黄忠人老气更壮,定军山上胜李广。
马超面秀力亦强,父子都曾王西凉。
子龙神枪救后主,一点寒光万丈芒。
孙坚之祖乃孙武,父子征战猛于虎。
独据江东传三世,仲谋遂成吴国主。
又有司马改曹魏,安乐归命鼠心畏。
天下分久必要合,三国归晋成一统。
司马本是魏家臣,臣气岂可为天朝?
晋地一朝政权失,一朝化作南北朝。
南北两分天下苦,隋文修德民心属。
李唐天下从渊始,贞观世民兴帝制。
科举取士从隋时,万人从此只一志。
诗作入仕真明旨,仙圣豪鬼把笔使。
又有隆基少年时,开元应天为盛世。
只恨君王视社稷,不如一介玉环姿。
安史视有间可驰,引军便向天子池。
自此李唐不明世,百姓苦楚无人知。
匡胤龙袍加身时,不重武将冗文职。
若无杨门尽英烈,御辽谁敢抢先驰。
可惜汉人不明时,明清只是保旧制。
元末宰相明宦官,何为此流来用事。
小人自此多得志,太后为己费军资。
近世不可敌外室,为敌所破不知耻。
南北甲午有辛丑,幸得能人把国救。
洋务维新尽为清,中山从基把屋修。
东有日寇贼心抖,欲把天朝为己有。
国公两党停内战,并力就把河山收。
君不见东南北西国有边,海山黑河艳阳天,御敌将士立壕边。
不顾生死赴国难,就把心血与敌换,残尸尤立故土岸。
遥忆无辜三十万,命在倭寇刀下断,想此心似火在烧。
君不见将军拿刀虎口裂,四万万人心含血,火把不点行夜间。
短兵相接显神通,辕门射戟也平庸。
排兵布阵有《孙子》,兵法有成破阵子。
八年苦战,何人不叹。
齐心一在,成功在此岸。
华夏气还,倭寇凭什拦?
举国齐力舞神龙,金光冲上天正中。
以此疯言,无有新意,直望学者闻此,可于高考之外,多习古事也。
微词多漏,望诸公斧正。
[点 评]本文文体特征鲜明,是一篇文学功底深厚的文言诗文。开篇今夕对比,引出下文,第2段紧承第1段,亮出观点“高考之外,当学古事,习列祖之德”,同时点题,奠定后文情感基调。全文引用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作诗对,表现了作者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积累和广博的阅读视野。
(指导老师:陈滢莹 赵同宇)
高考之外
张淑娟
一丝温柔滑过脸颊,揉揉惺忪的睡眼,才发觉阳光已偷偷地溜了进来。瞥见桌角那指着7的闹钟,迅速一跃而下,顶着蓬乱的“鸟窝”冲进浴室。看到陌生的布局,不禁嗤鼻一笑,自嘲道:“我怎么糊涂了!”
懒洋洋地趴在阳台上,沐浴着温和的阳光,享受清晨的静谧。阳台下是外婆搭的葡萄架,缀着颗颗晶莹、娇艳欲滴的葡萄。架下藤椅上跳跃的露珠似钻石般闪亮。看着不远处的玫瑰、月季明媚的笑靥,心情不觉舒畅许多。“咦,这儿什么时候多了两株百合?”
“你不记得了?”外婆端着一碗小米粥,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我走来,神情一如既往的温柔慈爱。“你上六年级时这儿发洪水,你爸妈带你回来过,走的时候你看到半山腰上有两株长在一起的百合,说它们很坚强,能不向洪水屈服。”她把粥放在桌子上,继续说道,“我腿脚不便,你外公就把它们移栽回来了。”
我凝视着它们,夹带着些许迷茫:“我可以像你们一样吗?”
外婆似乎捕捉到空气中细微的波动,忙道:“你不是一直向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吗?咱家后园的菜地也对着一座山,和我去菜地里打理打理吧,正好放松放松。”
就这样我和外婆在菜地里一边忙活,一边玩闹。除去杂草,摘去白菜枯萎的叶子,揪掉葱顶端的“花帽”玩“丢沙包”……
每隔十几分钟,外婆总是会气喘吁吁地停下来,让我去摘根黄瓜给她。我偷瞄到:她偷偷地擦汗,揉着那只跛了的右脚和她那不安的背影。心中盛满了愧疚。我该回去吗?可是高考……
午饭时,外婆给我夹菜,犹豫地说道:“你爸打电话来催你回去,他让我提醒你,别忘了,你还有高考。”
静默,压抑,寒冷占据了一切。我扑到外婆身上,蜷缩在她怀中,抽泣着说:“外婆,我不想回去,不想回去高考。我不要整天埋在试卷堆里,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重复千篇一律的生活。我快被压得窒息了……”
外婆轻抚我的头,许久,说道:“没事的。在我这儿没有什么高考,你爸那儿有我呢!你只要做你喜欢做的事就好了,知道吗?”语气中透着毋庸置疑的坚决。
看着她坚定的眼神,仿佛全世界都是我的依靠,可以使我抛开一切烦恼。
于是,我背着背包走在蜿蜒盘旋的公路上,挟着清风,拉着骄阳,一步步地迈向山顶,做我喜欢做的事——照顾孤独老人。
当我踏上山顶时,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座唯一的小院。一位头发花白,身着灰色T恤的老爷爷坐在门口,摇着一把蒲扇。我调整一下呼吸,揩了揩脸上的汗渍,上去和他问好。他见到我显得很激动,颤巍巍地摸起墙边的拐杖,急切地拉我进去。近距离才发现那件T恤本是白色,只是许久没换洗才如此。我关切地问他们的境况,了解到他们大多失去自理能力,由于这小院在山顶,鲜有人来,照顾他们的人有时一星期才来一次,因此他们的生活比较困难。于是我帮他们叠被,洗衣服,倒尿盆,扫地……
忙完后,我静心地听他们各自讲年轻时的故事,即使他们有时口齿不清,但看到他们脸上的幸福,我便快乐,接着,我为他们献上一首《相亲相爱》“天下相亲与相爱,动身千里外,心自成一脉……”
一曲终了,在夕阳的拥抱下,众人的泪光闪动中,告别了这座小院。
晚饭后,我躺在藤椅上,回想起今天的一切,思绪穿过葡萄架散落在浩瀚星空里。
我该回去吗?如今的我该如何抉择?
回到父亲身边,继续承受现代应试教育高考制度的压力,每天起早贪黑,抛弃自己的爱好,泡在考试的海洋中,过着枯燥沉重的生活吗?那我的理想,我的自由呢?
还是留下来,躲在外婆温暖安全的港湾中,过着我所向往的生活,看看书,侍弄一下花草,尽我所能关爱有需要的人,闲暇时可以悠闲地欣赏星空的美丽?那父亲的期望呢?寒窗苦读十几年,等的不就是这次高考吗?错过了高考,我还能改变家庭的命运吗?在这“优胜劣汰”的社会,我又该怎么生存下去?
朦胧间,看到百合在微笑,外婆和父亲争辩,老人坐在门口,用枯瘦的手指拭去眼角的泪花,无尽地等待……
泪,顺着眼角滑下,晚风却怎么也吹不干。
[点 评]本文是一篇描写细腻的记叙文。对周围景物、环境的描写,对外婆动作、语言、神情的刻画以及自我内心的描摹,都非常细腻,如在眼前,让读者感受到逃离乏味高考的片刻空隙间生活的各种酸、甜、苦、辣。从中可以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高考备考虽然枯燥乏味,但是在这乏味生活的空隙间也是能感受到生活的美的,不要被高考的繁忙而丢掉了感受生活的心。
(指导老师:陈滢莹 赵同宇)
导数,高考命题的丰富宝藏 篇11
一、以三次函数为背景的问题
三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在现行教材中虽未给予介绍, 但在以能力立意的高考中却频繁出现有关它的单独命题, 使得三次函数f (x) =ax3+bx2+cx+d (d≠0) 成为中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函数.导数内容的引入, 为解决三次函数问题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 使得运用三次函数的导函数f′ (x) =3ax2+2bx+c来研究三次函数的单调性、极值等三次函数的性质已成为可能, 而有关考查三次函数的对称中心 (f″ (x) =0处) 的问题, 在高考中已有所表现, 所以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 对于 (1) , 求f (x) 的对称中心;
(3) 若|b|>1, 证明对任意的c, 都有M>2.
若b=1, c=-1, 则f′ (x) =-x2+2x-1=- (x-1) 2≤0, 此时f (x) 没有极值;若b=-1, c=3, 则f′ (x) =-x2-2x+3=- (x+3) (x-1) .
当x变化时, f (x) 和f′ (x) 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3) 证法一:g (x) =|f′ (x) |=|- (x-b) 2+b2+c|.
当|b|>1时, 函数y=f′ (x) 的对称轴x=b位于区间[-1, 1]之处.
∴f′ (x) 在[-1, 1]上的最值在两端点处取得, 故M应是g (-1) 和g (1) 中较大的一个.
证法二 (反证法) :因为|b|>1, 所以函数y=f′ (x) 的对称轴x=b位于区间[-1, 1]之外, ∴f′ (x) 在[-1, 1]上的最值在两端点处取得, 故M应是g (-1) 和g (1) 中较大的一个.假设M≤2, 则g (-1) =|-1-2b+c|≤2, g (1) =|-1+2b+c|≤2.两式相加得:4≥|-1-2b+c|+|-1+2b+c|≥4|b|>4, 导致矛盾, ∴M>2.
二、构造函数证明不等式
不等式的证明问题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传统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技巧性强, 多数学生不易想到, 并且各类不等式的证明都很难做到注重通性通法, 淡化解题技巧.导数的引入为我们处理不等式的证明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在近几年高考题中使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的问题时有出现, 但现行教材却没有展开研究, 只是有一些习题, 使得学生对这一简便方法的运用不能得心应手.运用导数证明不等式具有思路清晰、方法简捷和操作性强的特点, 能出奇制胜, 易被学生掌握.下面, 笔者介绍利用单调性、极值和最值的相关知识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路, 并通过构造辅助函数证明一些简单的不等式.
(2) 读者试做.
感悟:1.像上述例子一样, 通过构造辅助函数并对辅助函数求导来证明不等式的方法对很多不等式的证明都是适用的.用此方法证明f (x) ≥ (>) g (x) 的一般步骤是:
(1) 构造辅助函数F (x) =f (x) -g (x) , 把原不等式归结为F (x) ≥ (>) 0.这等价于F (x) 在定义域上的最小值不小于0.
(2) 对F (x) 求导, 确定F′ (x) 在所考虑的区间上的符号, 从而确定F (x) 的增减性、极值、最值等性质 (主要是单调性) .
2.因为构造的辅助函数F (x) 不同, 确定F′ (x) 符号的难易程度可能不同, 所以我们在构造辅助函数时可对原题进行一些适当的变化.一般来说, 构造辅助函数的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种: (1) 由欲证形式构造“形似”函数; (2) 由欲证形式做恒等变形, 变成初等函数四则运算的形式, 移项使等式一端为0, 则另一端即为所要构造的辅助函数F (x) .
三、恒成立问题
恒成立问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问题, 历年高考试卷中都有恒成立问题.许多同学在处理这类问题时总是感到不知如何下手……因此, 通过本专题复习, 教师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恒成立”问题的常见解法, 提高他们的横向、逆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实质是函数的最值问题, 其常见的处理方法有四种: (1) 变更主元 (即变成关于某字母的一次函数) , 一般是已知“谁的范围”就把谁作为主元; (2) 分离变量求最值; (3) 构造成为关于二次函数的不等式恒成立问题; (4) 构造函数求最值题型的特征为:f (x) >g (x) 恒成立圳h (x) =f (x) -g (x) >0恒成立.
(Ⅰ) 求a、b的值;
(Ⅱ) 当x∈[-1, 4]时, 求f (x) 的值域;
(Ⅲ) 当x∈[1, 2]时, 不等式f (x) ≤g (x) 恒成立, 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
(Ⅱ) 由 (Ⅰ) 知, f (x) 在[-1, 0]上单调递增, 在[0, 2]上单调递减, 在[2, 4]上单调递减, 又f (-1) =-4, f (0) =0, {f (x) }min=f (2) =-4, {f (x) }max=f (4) =16, ∴f (x) 的值域是[-4, 16].
(2) 当x=2时, t∈R.
感悟: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常规处理方法是应用函数和方程的思想与“分离变量法”将不等式问题转化为最值问题.通常按如下方式转化:若不等式f (x) >A在区间D上恒成立, 则等价于在区间D上f (x) min>A;若不等式f (x) B.
【高考命题改革者】推荐阅读:
高考命题08-23
高考命题特点09-30
高考命题理念10-22
江苏历史高考命题08-23
高考语文命题作文09-01
高考现代文阅读命题12-01
高考作文命题趋势英语07-15
2024年中高考命题趋势11-06
高考文综地理命题09-09
高考开放性作文命题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