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

2024-08-23

高考命题(精选10篇)

高考命题 篇1

高考物理实验题以灵活多变、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成为学生高考得分难点.通过对近几年各地高考和教育发达省市最新模拟实验题进行分析研究, 可以得到高考实验题的创新设计之源主要有九个.

一、教材实验的重组

【新源探究】教材实验是高考命题的基础, 是高考命题的源泉.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 为了考查学生能力、增加区分度, 一般不照搬教材实验, 而是将教材中两个或多个实验的内容进行优化重组, 一可以增加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 二可以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例1. (2011安徽理综卷第21题Ⅱ) (1) 某同学使用多用电表粗略测量一定值电阻的阻值, 先把选择开关旋到“×1k”挡位, 测量时针偏转如图1所示.请你简述接下来的测量过程:

①;

②;

③;

④测量结束后, 将选择开关旋到“OFF”挡.

(2) 接下来采用“伏安法”较准确地测量该电阻的阻值, 所用实验器材如图2所示.

其中电压表内阻约为5kΩ, 电流表内阻约为5Ω.图中部分电路已经连接好, 请完成实验电路的连接.

(3) 图3是一个多量程多用电表的简化电路图, 测量电流、电压和电阻各有两个量程.当转换开关S旋到位置3时, 可用来测量______;当S旋到位置______时, 可用来测量电流, 其中S旋到位置______时量程较大.

【创新解读】此题将多用电表的使用、伏安法测电阻电路的连接、多量程多用电表的简化电路图等进行优化重组, 意在考查多用电表的使用、电路设计与连接、电路分析等.

【解析】先把选择开关旋到“×1k”挡位, 测量时指针偏转较大, 说明待测电阻较小, 所以应该选择“×100”档.欧姆表测量电阻换挡后必须调零后才能测量.由图3可知, 当转换开关S旋到位置3时, 和多用电表内部电源接通, 可用来测量电阻;当S旋到位置1、2时, 表头并联分流电阻, 可用来测量电流, 其中S旋到位置1, 并联的分流电阻较小, 分流电阻上电流较大, 电流表量程较大.

【答案】 (1) ①断开待测电阻, 将选择开关旋到“×100”档;②将两表笔短接, 调整“欧姆调零旋钮”, 使指针指向“0Ω”;③再接入待测电阻, 将指针示数×100, 即为待测电阻阻值.

(2) 如图4所示.

(3) 电阻1、2 1

【点评】此题以电阻测量为主线, 重组与电阻测量实验的相关内容, 达到了实验题的设计创新.

二、教材实验的组合

【新源探究】教材上有好多个实验都采用了同一仪器 (例如计时器) , 有些实验教材上虽然没有采用同一仪器但操作方法类似、或处理数据方法类似、或电路类似.为了考查学生对实验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高低, 可以对教材上几个具有类似操作方法、类似处理数据方法、类似电路的实验进行有机组合, 编制新颖实验题, 以考查学生的能力.

例2. (2011西城二模) 利用电火花计时器做如下实验.

(1) 甲同学使用如图5所示的装置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①下面是操作步骤:

a.按图5所示安装器材;

b.松开铁夹, 使重物带动纸带下落;

c.接通电火花计时器电源, 使计时器开始工作;

d.进行数据处理;

e.根据需要, 在纸带上测量数据.

把上述必要的操作步骤按正确的顺序排列______.

②电火花计时器接在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上, 图6为实验中打出的一条纸带, 从起始点O开始, 将此后连续打出的7个点依次标为ABCDEFG, 电火花计时器打F点时, 重锤下落的速度为______m/s. (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③如果已知重锤的质量为0.50kg, 当地的重力加速度为9.80m/s2.从打O点到打F点的过程中, 重锤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______J, 重锤动能的增加量为______J. (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2) 乙同学采用如图7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有关“动能定理”研究的实验.

a.按图7把实验器材安装好, 不挂配重, 反复移动垫木直到小车能够做匀速直线运动;

b.把细线系在小车上并绕过定滑轮悬挂质量为100g的配重, 接通电源, 放开小车, 电火花计时器在被小车带动的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从某点A开始, 此后在纸带上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 依次标为BCD、…;

c.测量出BCD、…各点与A点的距离, 分别记为x1、x2、x3、…;

d.用配重受到的重力分别乘以x1、x2、x3、…, 得到配重重力所做的功W1、W2、W3、…; (重力加速度g=9.80m/s2)

e.求出BCD、…各点速度的大小, 分别记为v1、v2、v3、…, 再求出它们的平方v12、v22、v32、…;

f.用纵坐标表示速度的平方v2, 横坐标表示配重重力所做的功W, 作出v2-W图象, 并在图象中描出 (Wi, vi2) 坐标点, 再连成图线.

(以下计算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①在步骤d中, 该同学测得x4=40.00cm, 则配重重力所做的功W4=______J;

②该同学得到的v2-W图象如图8所示.通过图象可知, 打A点时对应小车的速度v0 =______m/s;

③小车的质量M=______kg.

【创新解读】此题以电火花计时器为线, 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和“动能定理”研究的实验有机组合为一题, 意在考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操作步骤、纸带的相关计算、“动能定理”研究的实验步骤、功的计算、动能定理、v2-W图象分析等.

【解析】 (1)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首先要按图5安装器材;其次接通电火花计时器电源, 使计时器开始工作;然后松开铁夹, 使重物带动纸带下落;根据需要, 在纸带上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所以正确的顺序是a、c、b、e、d.电火花计时器打F点时, 重锤下落的速度为v=EG2Τ=462×0.02×10-3m/s=1.15m/s.从打O点到打F点的过程中, 重锤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ΔEp=mg·OF=0.50×9.80×0.071J=0.35J, 重锤动能的增加量为ΔEk=12mv2=12×0.50×1.152J=0.33J.

(2) 在步骤d中, 该同学测得x4=40.00cm, 则配重重力所做的功W4=mgx4=0.100×9.80×0.40.J=0.39J.由动能定理, W=12 (Μ+m) v2-12 (Μ+m) vA2, 变化成v2=2W/ (M+m) + vA2, 因此可知, 图象中纵轴的截距等于vA2, 由vA2=0.25m2/s2可得vA=0.5m/s.v2-W图象的斜率等于2/ (M+m) , 得到2/ (M+m) =0.5, 解得M=0.3kg.

【答案】 (1) ①a、c、b、e、d; ②1.15 ③0.35 0.33

(2) ①0.39 ②0.50 ③0.30

【点评】此题综合考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和“动能定理”研究实验, 解答此题的易错点主要有二:一是没有注意到题中给出的重力加速度g=9.80m/s2, 而把g取作10m/s2, 致使数据误差过大;二是把动能定理表达式写作W=12 (Μ+m) v2, 得到函数v2=2W/ (M+m) , 找不出vA值.

三、教材实验的延伸

【新源探究】教材中安排的一些实验, 由于知识的阶段性和实验目的的限制性, 往往只是为了说明某一原理、方法, 未作进一步探讨和延伸, 高考或高考模拟题则对这些实验进行适当的进一步探讨或延伸, 使学生感到经典而新颖.

例3. (2011朝阳二模) 某同学用图9所示的实验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步骤如下:

a.安装好实验器材, 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源上.

b.接通电源后, 让拖着纸带的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 重复几次.选出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 舍去开始密集的点迹, 从便于测量的点开始, 每2个打点间隔取一个计数点, 如图10中0、1、2…8点所示.

c.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各计数点的刻度数值, 分别记作x0、x1、x2…x8.

d.分别计算出打点计时器打下计数点1、2、3…7时小车的瞬时速度v1、v2、v3…v7.

e.以v为纵坐标、t为横坐标, 标出v与对应时间t的坐标点, 画出v-t图线.

结合上述实验步骤, 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①表1记录的是该同学测出计数点的刻度数值, 其中x5未测定, 请你根据图10将这个测量值填入表1中.

②表2记录的是该同学根据各计数点的刻度数值, 计算出打点计时器打下各计数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 请你根据表1中的x5和x7, 计算出v6的值, 并填入表2中.

③该同学在图11中已标出v1、v2、v3、v5和v7对应的坐标点, 请你在图中标出v4和v6对应的坐标点, 并画出v-t图线.

④根据v-t图线可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m/s2.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⑤为验证上述结果, 该同学将打点计时器打下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记为T, 并做了以下的计算:

a1= (x2-x1) - (x1-x0) Τ2;

a2= (x4-x3) - (x3-x2) Τ2;

a3= (x6-x5) - (x5-x4) Τ2;

a4= (x8-x7) - (x7-x6) Τ2.

求出其平均值a=a1+a2+a3+a44.你认为aa′ 哪个更准确?请说明理由.

【创新解读】此题以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切入, 其创新点主要有:将刻度尺读数、速度计算、v-t图象、加速度计算融合在一题, 综合性强;二是对比两种计算加速度的方法, 分析误差.

【解析】①根据刻度尺读数规则, x5的测量值为10.60cm.

②打点计时器打点周期为Τ=1/f=1/50Ηz=0.02sv6=x7-x52×2Τ=0.96m/s.

③在图中标出v4和v6对应的坐标点, 舍弃第7个点, 用直线画出v-t图线.

④根据v-t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可计算出小车的加速度a=3.1m/s2.

⑤用平均值法采用了所有数据, 包括错误数据, 而利用图象法则可以剔除明显错误的数据, 从而使结果更准确.

【答案】①10.60 ②0.96 ③v-t图线如图12所示. ④3.1 ⑤a更准确, 因为在计算a′的过程中, 没有剔除错误数据.

【点评】利用打点计时器和斜面上小车运动测量速度和加速度是常规实验, 此题意在考查对常规实验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平均值法处理数据和图象法处理数据的比较分析.解答此题的易错点主要有:一是受思维定势的影响, 把题中每2个打点间隔取一个计数点按照常规的每5个打点间隔取一个计数点;二是画图象时没有剔除明显的错误点;三是认为平均值法利用了所有数据, 结果更准确.

四、教材实验的拓展

【新源探究】教材中安排的一些实验, 考虑到学生初步接触和知识的阶段性, 一般只采用学生容易接受或课堂上容易操作的.而高考则对这些实验进行操作拓展、方法拓展、能力拓展, 从拓展中考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和能力高低.

例4. (2011海淀一模反馈) 某兴趣小组在做“探究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前, 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WvWv2Wv.他们的实验装置如图13所示, PQ为一块倾斜放置的木板, 在Q处固定一个速度传感器 (用来测量物体每次通过Q点的速度) .在刚开始实验时, 有位同学提出, 不需要测出物体质量, 只要测出物体初始位置到速度传感器的距离和读出速度传感器的读数就行了, 大家经过讨论采纳了该同学的建议.

①请你简要说明为什么不需要测出物体的质量?

②让小球分别从不同高度无初速释放, 测出物体初始位置到速度传感器的距离L1、L2、L3、L4…, 读出小球每次通过Q点的速度v1、v2、v3、v4、…, 并绘制了如图14所示的L-v图象.若为了更直观地看出Lv的变化关系, 他们下一步应怎么做?

【创新解读】此题将“探究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中的橡皮筋弹力做功拓展为重力做功, 打点计时器纸带测量速度拓展为速度传感器测量速度, 提出了实验中的常见的实际问题, 达到了题目创新.

【解析】设小球质量为m, 在运动中所受阻力为f, 倾斜放置的木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θ, 小球从某一高度无初速释放, 若物体初始位置到测速器的距离为L, 则合外力做功W=mgLsinθ-fL= (mgsinθ-f) L, 这说明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W与物体初始位置到测速器的距离L成正比, 因此不需要测出物体的质量.由于绘制的L-v图象为曲线, 为了更直观地看出Lv的变化关系, 下一步应该绘制L-v2图象, 使图象变为直线.

【答案】①因为对物体做的功W与物体初始位置到测速器的距离L成正比.

②下一步应该绘制L-v2图象.

【点评】此题以“探究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切入, 意在考查对该实验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题常见误区主要有:一是回答不需要测出物体的质量的原因抓不住要点, 二是不知道曲线以直代曲的方法.

五、教材实验的变形

【新源探究】教材中只介绍实验的一般原理和典型做法、典型结果, 不可能面面俱到地介绍各种具体的情况, 这会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思维定势, 错误地认为只能进行这样的操作, 只有这种结果, 总结出一些没有普遍意义的结论.针对这种情况, 高考实验题设计出一些符合教材中实验原理但教材中没有介绍的实验操作, 或教材中没有的实验结果图象, 弥补了教材的不足, 打破了思维定势, 开阔了学生视野.

例5. (2011昌平二模) 硅光电池是一种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元件.某同学利用图15所示电路探究某硅光电池的路端电压U与电流I的关系.图中定值电阻R0=2Ω, 电压表、电流表均可视为理想电表.

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 根据电路图, 将图16中的实物电路补充完整.

②实验一:用一定强度的光照射硅光电池, 闭合电键S, 调节可调电阻R的阻值, 通过测量得到该电池的U-I曲线a (见图17) .则由图象可知, 当电流小于200mA时, 该硅光电池的电动势为______V, 内阻为______Ω.

③实验二:减小光照强度, 重复实验, 通过测量得到该电池的U-I曲线b (见图17) .当可调电阻R的阻值调到某值时, 若该电路的路端电压为1.5V, 由曲线b可知, 此时可调电阻R的电功率约为______W.

【创新解读】此题的创新点有三:一是硅光电池的伏安特性图线为曲线, 且不同光照条件下硅光电池的伏安特性曲线不同;二是硅光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不是定值;三是根据电池的伏安特性曲线求功率.

【解析】由硅光电池的U-I曲线a可知, 当电流小于200mA时, 该硅光电池的电动势为2.90V, 内阻为r=E-UΙ=2.9-2.10.2Ω=4.0Ω.根据该电池的U-I曲线b, 当可调电阻R的阻值调到某值时, 若该电路的路端电压为1.5V, 输出电流为0.060A, 可调电阻R的电阻值为R=U/I-R0=25Ω-2Ω=23Ω, 可调电阻R的电功率约为P=I2R=0.0602×23W=0.0828W.

【答案】①实物连接图如图18所示.

②2.90 4.0 ③0.0828

【点评】此题以探究某硅光电池的路端电压U与电流I的关系切入, 意在考查电源伏安特性曲线的理解、分析, 欧姆定律的应用, 电功率的计算等.

六、新颖实验的设计和创新

【新源探究】限于学生知识水平、学校设备条件和课时限制, 教材中有许多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没有安排实验或安排的是验证性实验.高考中以这些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为基础设计新的实验, 既可以考查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实际问题的探究和基本实验操作的掌握, 做到理论与实验的有机结合, 又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理念, 突出对创造性思维的考查.

例6. (2011重庆理综卷第22题 (2) )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19所示的装置, 利用米尺、秒表、轻绳、轻滑轮、轨道、滑块、托盘和砝码等器材来测定滑块和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滑块和托盘上分别放有若干砝码, 滑块质量为M, 滑块上砝码总质量为m′, 托盘和盘中砝码的总质量为m, 实验中, 滑块在水平轨道上从AB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重力加速度g取10m/s2.

①为测量滑块的加速度a, 须测出它在AB间运动的______与______, 计算a的运动学公式是______;

②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到am的关系为:a= (1+μ) gΜ+ (m+m) m-μg;他想通过多次改变m, 测出相应的a值, 并利用上式来计算μ.若要求am的一次函数, 必须使上式中的______保持不变, 实验中应将从托盘中取出的砝码置于 ;

③实验得到am的关系如图20所示, 由此可知μ=______ (取两位有效数字) .

【创新解读】此题的创新点主要有:一是对实验进行理论分析;二是由牛顿运动定律得出函数关系式, 并要求为一次函数;三是分析图象得出动摩擦因数.

【解析】由s=12at2可得计算a的运动学公式是a=2s/t2, 由此可知为测量滑块的加速度a, 须测出它在AB间运动的位移s与时间t.若要求am的一次函数, 必须使上式中的m的系数 (1+μ) gΜ+ (m+m) 是常数, 即需要保持m+m′不变, 要保持m+m′不变, 实验中应将从托盘中取出的砝码置于滑块上.在am的关系图线上取两点的坐标值分别代入a= (1+μ) gΜ+ (m+m) m-μg, 消去 (1+μ) gΜ+ (m+m) , 解得动摩擦因数μ=0.23.

【答案】①位移 时间 a=2s/t2 ②m+m′ 滑块上 ③0.23

【点评】利用实验测量加速度的方法主要有:一是利用打点计时器在与物体相连的纸带上打点, 通过分析纸带上的数据, 得出加速度;二是通过测量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 利用s=12at2计算得出加速度;三是通过测量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末速度, 利用v2=2as计算得出加速度;四是通过测量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和物体质量,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F=ma计算得出加速度.

七、教材实验的嫁接

【新源探究】教材上每个实验都是独立的, 而高考为了考查能力, 往往把两个或三个实验嫁接在一起, 或把某种方法、某个知识点的应用与某个实验嫁接在一起编制实验题, 扩大了考查范围, 增大了知识覆盖面.

例7. (2011石景山期末) 为了测量某电池的电动势 E (约为3V) 和内阻r, 可供选择的器材如下:

A.电流表G1 (2mA 100Ω)

B.电流表G2 (1mA 内阻未知)

C.电阻箱R1 (0~999.9Ω)

D.电阻箱R2 (0~9999Ω)

E.滑动变阻器R3 (0~10Ω 1A)

F.滑动变阻器R4 (0~1000Ω 10mA)

G.定值电阻R0 (800Ω 0.1A)

H.待测电池

I.导线、电键若干

①采用如图21所示的电路, 测定电流表G2的内阻, 得到电流表G1的示数I1、电流表G2的示数I2如下表所示:

根据测量数据, 请在图22的坐标中描点作出I1-I2图线.由图得到电流表G2的内阻等于______Ω.

②在现有器材的条件下, 测量该电池电动势和内阻, 采用如图23所示的电路.在给定的器材中, 图中滑动变阻器①应该选用______, 电阻箱②应该选用______ (均填写器材后面的代号) .

③根据图23所示电路, 请在图24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 完成实物电路的连接.

【创新解读】此题将电流表的内阻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测量两个实验嫁接在一起, 意在考查伏安法测量电流表内阻、图象理解与应用、仪器选择、电路连接等.由于电池电动势只有3V, 所以图中滑动变阻器①应该选用0~10Ω的滑动变阻器R3, 电阻箱②与电流表串联作为电压表使用, 应该选用最大阻值大于3000Ω的电阻箱R2.

【解析】根据表中提供的电流表G1的示数I1和电流表G2的示数I2可知, I1的读数是I2的二倍, 由并联电路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可知, G2的内阻是G1的内阻的二倍.设G1的内阻为r, 则有I1r1=I2r2, I1-I2图线的斜率为2, 即r2=2r1, G2的内阻为2×100Ω=200Ω.

【答案】①I1-I2图线见图25;200 ②R3R2 ③连线见图26.

【点评】图23所示的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电路中, 电流表G1与电阻箱并联可视为电流表, 电流表G2与电阻箱串联可视为电压表.解答该题的误区主要有:一是不能根据画出的I1-I2图线得到电流表G2的内阻;二是不能正确选择器材;三是不会根据原理电路连接实物.

八、教材实验的综合应用

【新源探究】许多高考实验题来源于教材实验和某些知识的综合应用, 在综合应用中实现扩展, 考查学生对实验从知识到能力的迁移.

例8. (2011丰台二模) 某同学用图27所示的电路测绘额定电压为3.0V的小灯泡伏安特性图线, 并研究小灯泡实际功率及灯丝温度等问题.

①根据电路图, 将图28中的实验仪器连成完整的实验电路.

②连好电路后, 开关闭合前, 图27中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应置于______ (填“a端”、“b端”或“ab正中间”) .

③闭合开关, 向b端调节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 发现“电流表的示数为零, 电压表的示数逐渐增大”, 则分析电路的可能故障为______. (填写下面各选项前的代号)

A.小灯泡短路

B.小灯泡断路

C.电流表断路

D.滑动变阻器断路

④排除故障后, 该同学完成了实验.根据实验数据, 画出的小灯泡I-U图线如图29所示.形成图中小灯泡伏安特性图线是曲线的原因为 .

⑤根据I-U图线, 可确定小灯泡在电压为2.0V时实际功率为______. (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⑥已知小灯泡灯丝在27℃时电阻是1.5Ω, 并且小灯泡灯丝电阻值与灯丝温度的关系为R=k (273+t) , k为比例常数.根据I-U图线, 估算该灯泡正常工作时灯丝的温度约为______℃.

【创新解读】此题以测绘额定电压为3.0V的小灯泡伏安特性图线切入, 其创新点主要有四:一是加入故障分析判断;二是图象分析;三是计算实际功率;四是估算灯丝温度.

【解析】对于分压电路, 开关闭合前, 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应置于待测电路电压为零处, 所以图27中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应置于a端.闭合开关, 向b端调节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 发现“电流表的示数为零, 电压表的示数逐渐增大”, 这说明与电压表并联的小灯泡断路, 电路的可能故障为B.形成图中小灯泡伏安特性图线是曲线的原因为:随着小灯泡中电流的增大, 灯丝温度升高, 灯丝电阻增大.由图29可看出, 对应小灯泡电压2.0V, 小灯泡中电流为0.39A, 实际功率为P=UI=2.0×0.39W=0.78W.小灯泡工作时电压为3V, 灯丝中电流为0.48A, 灯丝电阻R=U/I=6.25Ω.根据小灯泡灯丝在27℃时电阻是1.5Ω, 及小灯泡灯丝电阻值与灯丝温度的关系式R=k (273+t) , 可得k=0.005Ω/℃.灯丝电阻为6.25Ω时的温度约为t=Rk-273= (1250-273) =977.

【答案】①如图30连接. ②a

③B ④灯丝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⑤0.78W ⑥977℃

【点评】此题通过拓展创新, 意在考查电路连接、实验操作、故障判断、图象分析、实际功率计算、灯丝温度估算.解答该题的易错点主要有:一是不能根据小灯泡的I-U图线计算实际功率;二是不会根据小灯泡的I-U图线计算灯丝电阻;三是不会利用题给小灯泡灯丝电阻值与灯丝温度的关系式R=k (273+t) , 估算灯丝的温度.

九、实用测量仪器的简单设计

【新源探究】利用物理规律和物理原理, 结合实验知识, 高考和高考模拟题要求设计实用的测量仪器, 一可考查对相关知识、原理的理解掌握, 二可考查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可拓展学生知识面, 一石三鸟.

例9. (2011西城一模) 某同学设计的“直线运动加速度测量仪”如图31所示.质量为1.00kg的绝缘滑块B的两侧分别通过一轻弹簧与框架A连接, 弹簧的劲度系数均为100N/m.滑块B还通过滑动头与长为12.00cm的电阻CD相连, CD中任意一段的电阻都与其长度成正比.将框架A固定在被测物体上, 使弹簧及电阻CD均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平行.通过电路中指针式直流电压表的读数, 可以得知加速度的大小.不计各种摩擦阻力.电压表内阻足够大, 直流电源的内阻可忽略不计.

设计要求如下:

a.当加速度为零时, 电压表示数为1.50V;

b.当物体向左以可能达到的最大加速度10.00m/s2加速运动时, 电压表示数为满量程3.00V;

c.当物体向右以可能达到的最大加速度10.00m/s2加速运动时, 电压表示数为0.

①当电压表的示数为1.80V时, 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为______m/s2;

②当加速度为零时, 应将滑动头调在距电阻CDC端______cm处;

③应选用电动势为______V的直流电源.

【创新解读】此题以某同学设计的“直线运动加速度测量仪”切入, 创新点主要有:一是当加速度为零时滑动头不在中点;二是给出设计要求;三是电源电动势未知.

【解析】①由题意可知, 当物体向右以可能达到的最大加速度10.00m/s2加速运动时, 电压表示数为0, 滑动头处于最左端.当物体向左以可能达到的最大加速度10.00m/s2加速运动时, 左右两侧弹簧对滑块B的合力为F=ma=10N, 由F=2kx可知, 左侧弹簧伸长x=5.0cm, 右侧弹簧缩短x=5.0cm, 据此可知, 当加速度为零时, 电压表示数为1.50V, 滑动头处在中点偏右1cm;电压表示数为满量程3.00V, 滑动头处于中点右侧距最右端2cm处;当电压表的示数为1.80V时, 滑动头处在中点, 左侧弹簧伸长x=1.0cm, 右侧弹簧缩短x=1.0cm, 左右两侧弹簧对滑块B的合力为F=2kx=2×100×0.010N=2.0N, 滑块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F/m=2.0m/s2;物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与滑块相同, 为a=2.0m/s2.

②根据上述讨论, 当加速度为零时, 应将滑动头调在距电阻CDC端5.00cm处.

③由于电阻CD长度为12.00cm, 电阻CD上每cm电压为0.3V, 所以应选用电动势为3.6V的直流电源.

【答案】①2.00 ②5.00 ③3.60

【点评】此题涉及的知识点有胡克定律、牛顿运动定律、电路等.解答此题的易错点主要有:一是受思维定势影响, 认为当加速度为零时, 应将滑动头调在电阻CD的中点;二是左右两侧弹力只按一侧计算;三是不知稳定后框架A、被测物体和滑块加速度相同.

高考命题改革调查 篇2

“2013年中国人的职业压力全球第一。”几天前,我在手机上阅读这则新闻的时候,正下班路过重庆巴蜀中学高三部,宁静的假期,“高考倒计时0天”的电子显示屏仍然让人心中腾起波澜。我知道,无论这则新闻的真实性如何,但中国高三学生、教师和父母的“职业压力”,一定是全球第一的。

高考,几乎是每个人一生必过的一道坎,无法回避,难以放弃,却又“灾难深重”。上海师大的黎加厚教授建议我们研究“新高考训练”: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把高考这个事情快速解决,从而能挤出一半的时间,给学生设计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公民素养及综合能力训练,甚至实现从“一场考试的少部分人胜利”,到“高中时代的每个学生都成功”。

研究高考首先得了解高考。本刊研究中心讨论这个课题的时候,给编辑部提供了一篇文章:《南方周末》的“高考命题者”报道,并建议我们进一步采访一线学科教师,深挖这个话题——因为无论我们愿不愿意,高考命题都是整个中学教育的最高指挥棒,而学科教师正是高考命题变化的最直接感受者。

事实证明,高考不突破,教育就难以突破。不过今天的高考正在发生变化,而且有加速变化的迹象。你是否意识到这个变化?在这个变化的背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堂形态、教学内容等等,是否已经跟上或者超越这个变化?

以下就是编辑部同仁各地问卷采访及整理汇总的结果。报道并不全面,调查也难言完整,仅在此为你提供思路的参考和变革的启迪。

高考化学命题趋势探析 篇3

一、2008年高考题的总体印象

2008年高考全国II卷理综能力测试试题,以《考试说明》和《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考查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着重对考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考试内容仍以考查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强调学科内综合。与往年相比,十分强调取材于书本之外但又紧密联系教材知识,重视化学知识在生活、环境、材料、化工生产等方面的应用,重视以数据、表格、图像为载体考查学生信息处理能力,题目的综合度加大,信息量增多,涵盖的知识点变多。非选择题难度有所提高,书写量增多、突出语言表达能力考查。命题内容走向、试题情景设置、题设条件与考查问题的呈现和表述方式、方法上有了一些变化。

二、用发展的观点认识理综化学试题

1. 稳定与变化

近年的理综化学考试范围、要求、题型、题量和分值基本保持稳定。由于所考内容范围大而多,考试时间、试题数量有限,每年试题的内容选择和侧重点不可能一成不变。从考试命题本身看,需要有稳定的命题要求,也需要有一定的变化,才有利于提高测试的公平性、客观性。开放性试题是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反响很好,虽然今年体现不充分,但估计会继承和发扬。

2. 继承与创新

近年高考化学试题在打破知识板块壁垒,加大学科内知识整合力度方面,已进行了多次成功的尝试,涌现出大量将实验与元素化合物知识、计算知识相结合,有机化合物知识和有关计算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试题,昭示出清晰的命题指向;通过改造、延伸传统经典试题,以稳定试卷难度,同时向“题海”战术提出挑战;在看似简单的背景知识下,创新设问方式和答题指向,考查出考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全面性。

从近年的理综化学实验题可以看出,实验题的选材大都来自对教材实验的改进或衍变,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命题指导思想。这几年的实验试题,考生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与教材实验或平时的训练题不完全一致,都有不同程度的装置创新、条件创新和方法创新。这应是今后实验考查的方向,对此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信息给予试题作为有机化合物知识的考查方式已被引起普遍重视,但随着无机新材料的不断面世,以此为背景的试题近年不断出现,也是我们今后关注的命题焦点。

3. 加强与回归

加强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并不完全都是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着重对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即重点是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中越来越多的试题由知识型考查转向能力型考查,对知识点的要求难度降低,但能力要求更高。如现在高考题中很少在知识深度上做文章,进一步回归基础,回归教材。

三、学科主干知识的命题分析

1. 高考命题的灵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据初步统计,中学化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大大小小共有200多个。常考知识点是: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共存与离子方程式、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电化学、阿伏加德罗常数与阿伏加德罗定律。

近年对物质结构理论(重要分子空间构型与电子结构),化学平衡理论(图象类选择题平衡原理应用),电离平衡理论(水的电离、中和原理、电池电解)的考查力度有所加大。如2008年全国Ⅱ卷中,要求写晶体类型的1处,要求写物质俗名的1处,要求写电子式的2处,要求写化学式的3处,要求写分子构型的2处,要求写分子类型的2处,要求写热化学方程式的2处,要求写化学方程式的3处,要求写有机反应类型的3处,要求写有机物结构简式的5处,要求用化学专用俗语回答问题的6处,用于化学用语的赋分为52分,占第Ⅱ卷满分60分的87%。命题趋势是,通过考查化学用语考查综合素质,以能力立意考查化学用语。可见,主要命题趋势值得注意。

2. 高考命题的载体———元素及其化合物

近年试题中涉及到主要元素(氯、硫、氮、铁、钠、铝等)的主要性质,考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如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与概念原理(如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实验探究、过程方法的考查相融合。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STS内容相融合,将各类物质的通性融入到“物质的分类”中,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从定性深化为定量与计算结合。

无机物间的网络转化框图试题,对过去学科体系为主的高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新课程强调“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弱化了框图题。因此,在化学概念、原理的教学中应该多联系自然和生产、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理解知识,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但框图题能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类、比较、形成网络化,故在复习中还是具有重要的地位。

3. 结构决定性质———有机化学考核的永恒主题

近年高考有机试题考查要点主要是:有机物化学式(分子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典型官能团结构和性质及判断;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及书写;指出反应类型、推断已知结构有机物的化学性质等。分值占化学科总分的20%左右。

重点考查的有机物或官能团是:含碳碳双键、含苯环结构以及卤代烃、酚、醇、醛、羧酸、酯等重要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在同分异构体的考查方面,考查的内容, 重点考查的是碳链异构和位置异构,在官能团异构方面,主要考查的是一元羧酸与酯的异构和芳香醇与酚的异构;考查的重点形式是限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试题的主要呈现方式是:(1)根据框图中箭头所示反应,推断官能团及反应类型,通过找切入点,考查学生的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2)根据试题给出的信息,进行模仿、联想的能力考查;(3)根据试题给出的信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残基”方法解决问题能力;(4)有机推断与有机计算相结合,确定分子式或结构简式,考查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主干知识年年考,非主干知识轮流考。如近五年中卤代烃从未出现过,但作为烃的衍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关注。同时,还要注意对糖类、油脂、蛋白质的考查,糖类制乙醇的考查,关注社会热点,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最新科技成果等。

4. 源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实验考核

仪器使用与装置图识别、实验操作与安全知识、气体制备与气密性检验、物质鉴别与分离提纯、实验设计与方案评价是化学实验考核的基本要素,也是近年实验考查的主要内容。

近年实验试题来源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如:(1)选材源于教材【08江苏卷-6】;(2)选材源于对教材实验的拓展和创新【08北京卷-27 (3) 】;(3)选材源于对多个基本实验的整合【08四川卷-28】;(4)考查实验操作【08海南卷-2】;(5)考查实验设计【08广东卷-20】;(6)考查实验细节【08重庆卷-27、08四川卷进-28】;(7)定量定性结合【08重庆卷-27】。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08全国I卷的第28题一改近几年以课本实验为背景的命题方法,以一个装置简单、现象明显、知识新颖的实验为题,诱导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对象→思考产生现象→探究化学过程→得出合理结论等步骤,不但充满“实验味”,而且与元素推断融合在一起,重点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断能力。考查的角度多样化,一连问了4个问题,不仅包括基本操作、基本方法,还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原理的解释,还把元素推断引入实验题中。

5. 量多、面广、题小———化学计算

分子式的计算(有机物)、物质的量计算(气体定律)、溶液浓度的计算(c与m%)、多个反应的计算、概念理论的计算(反应与pH),是近年来考查的主要内容。理综试题的化学计算由于受到试卷的限制,多年来那种专门的化学计算大题考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填空、选择形式的小计算,并把它融入到了实验题或有机题中。由于近年来化学试题中基本没有出现过较难的计算题,这使得化学教学中对化学计算有所削弱,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有所下降。

但2008年全国高考I卷一改以往化学计算量少状况而计算题分数比例达20.4%。全国II卷计算题分数比例更是高达25%。第9题酸碱中和反应,pH计算(6分),第11题物质的量(6分),第26题化学反应与能量相关计算(15分)。其中还涉及了有关电解池不同电极上产量的计算、有关气体的压强计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的计算等内容。对考生的计算程序和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一命题趋势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2009年高考化学命题趋势随想

1. 选择题命题

以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主。强调学科内概念、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基础、实验等知识点的综合,命题中传统题型将与创新题型相结合并会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如表格数据、坐标图、装置图等),强调联系实际进行考查。

2. 无机题命题

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强调学科内综合,命题时可能会结合概念理论、有机、实验、计算等内容进行综合设计和设问;答题时强调化学用语的正确表达,如元素符号、物质名称、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等。命题可能会适当体现试题的开放性和发散性,同样的信息,答案却不唯一,从而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有机题命题

以考查有机化学基础的综合能力为主。有机合成将是重点考查的内容,命题时适当给出新的信息,以考查学生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设问时,将结合实验、计算等内容,考查有机分子式的推断和书写,化学方程式、结构简式的书写以及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等。命题时多以框图的形式呈现,信息和问题交织在一起,环环相扣,解题时需有较强的推理能力。

4. 实验题命题

以考查综合实验能力为主。要求具有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能正确地描述实验现象,能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评价以及实验创新;同时,对实验中的定量问题能进行相关的计算和分析讨论。教材中基本实验的拓展提升将是命题的核心内容。

高考湖北卷命题解密 篇4

保持总体稳定致力内容创新

一、遵循两纲,保持总体稳定

2008年高考语文湖北卷以《考试大纲》和湖北省《补充说明》为命题依据,注重考查语文学科的主体知识和基本能力,没有偏题和怪题,保持了试卷内容、结构、题量、赋分和难度的总体稳定。各个考点所采用的测试题型,选择题中题干和选项的表述方式,主观题中的设问和情境设计等,都采用习惯的规范和用语,确保试题规范,并有效地控制全卷的难度。

二、务本求实,引导中学教学

高考试题要引导中学教学务本求实,这是湖北语文卷坚持不变的努力。今年试卷坚持了这一导向,在引导中学教学“务本求实”方面又有新的尝试,力求充分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引导中学教学。首先是命题强调与课本的学习勾联起来。例如第1、2、10、20题,与中学课本联系紧密。针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远离文本、架空分析的不良倾向,试卷有意反其道而行之,引导中学教学重视文本,抓住语文教学之根本。其次是命题的背景材料或情境设计,尽量贴近时代生活,贴近中学生生活实际。例如语基题背景语料涉及校园班会、北京奥运、抗震救灾等,语用题贴近学校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选料鲜活灵动,富有生活情趣。其意义就在于引导考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三、能力立意,致力内容创新

湖北卷对大纲要求测试的五种能力均设计了难易不同的层次予以考查,同时还力求在多种能力的交叉点上命题,以实现对综合能力的考查。例如第14、20题,都是对理解、分析、鉴赏评价、表达等多种能力的综合检测。

湖北卷还力求用新的载体、新的角度、新的形式去实现对语文能力的检测,试卷亮点纷呈。文言文阅读《龙渊义塾记》出自明代大学问家宋濂之手,文笔清新通脱,是适于学生阅读的典范古文。语用板块的三个题都是创新试题:第20题点评经典课文片段,既考查了语言运用能力,又在推行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21题从改写的角度要求把古代诗句变为现代文描写(电影脚本),形式新颖;22题则推陈出新,要求在对偶句的上下句中分别嵌入奥运火炬传递口号,加强了限制,又突出了考查语言的主旨。

作文题采用“情境式的命题作文”题型,设计新巧。命题由具体的生活情境切入,启发考生联想和思考,并明确要求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作文。命题的旨趣在于:暗示考生大处着眼,小处着笔,写出具体行为、动作之间表现的思想之光和心灵之美。因而,开放有度,限制巧妙,具有良好的测试功能。

四、博大厚重,展现人文情怀

今年湖北卷特别注重审美意蕴,突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

一是审美意蕴丰厚。试题在追求科学性的同时,努力追求试卷的审美价值。哪怕是客观题中各选项的编制,不仅求准,而且在句式、字数、表述方式等方面都力求对应对称,给人美感。在背景材料的选择上十分注重其审美价值。例如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的《雾》,融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文笔典雅,充满哲理,给人无尽的美感享受。第21题的背景材料《采莲子》,表现了劳动人民欢快的劳动生活和美好的爱情,读来有情有趣,回味无穷,美在其中。

二是文化蕴涵深厚。试卷的背景材料显现了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文化胸襟。科技文“湿地”于自然中融入和谐与人文,文化底蕴深厚。季羡林先生的《雾》,行文大气,开合自如,展现大师手笔。文言文《龙渊义塾记》赞扬办义学、兴教化,颇有人文情怀。古诗鉴赏中引入的《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更是给人一种壮阔、深厚的文化体验。

三是展现人文情怀。高考是文化考试,也是人格考场。让考生在阅读答卷中展现人格修养,提升人格品位,是一种人文关怀。例如古诗鉴赏题要求分析作者在词中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既落实了“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又体现了新课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理念。作者那种乐观自信、不怕挫折的人生态度对考生又是一种积极的引导。

今年的作文试题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命题思想。自古以来,崇尚文如其人,作好文必先做好人。鉴于此,作文试题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引导青少年学会做人。而做人又不是说空话说大话,不是为生民请命,不是为君子立言,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上,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这一点,正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期盼,正是和谐社会的呼唤。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试题的创意真可谓立足高远、用心良苦了。

作文题

大处着眼小处着笔

2008年高考湖北卷作文试题的特点是新颖、严谨、平实。

一、题型新颖,稳中有变换新颜

湖北卷语文自主命题四年来,作文试题的题型基本稳定。2004年是材料加话题,2005年至2007三年都是材料作文。因为材料大都限定了作文立意、选材的范围,故有人称之为命意式材料作文,并认为这已是湖北卷作文题的特色。坚守特色可以保持稳定,但守而不变,过分求稳,又意味着守旧与僵化,会给高校选拔人才和中学教学造成负面影响。所以,今年湖北卷作文试题稳中求变,大胆突破命意型材料作文的模式,采用了情境式的命题作文。

作文题由情境材料、引导语和命题三部分组成。情境材料描述了一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接着用引导语启发考生由材料展开联想与思考,然后给出作文题目。这三者是一个整体,考生审题时应整体把握:细读材料,入乎其内;理解引言,出乎其外;领悟命题,反观材料。如此,便能体会到作文试题的旨趣,进而准确地立意为文。

二、构思严谨,开放之中巧限制

开放与限制是作文命题中的一对矛盾。只有开放才能使人人有话说,才能张扬个性,写出真情实感,只有限制才能防止宿构,公平公正,确保试题的选拔功能。如何适度开放,又合理限制,是作文命题的难点。

湖北卷作文试题在突破这一难点方面有所探索。命题者站在高处,大处着眼,把考生导向“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自然!”的广阔天地。此三者,可谓贯通古今,涉及人生社会、自然万物。在这广阔的思维空间里,考生尽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联想翩翩,展翅翱翔。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边无际,什么都可以写,因为前面有材料,后面有题目,构成了双重限制。材料是小处着笔:爱护一棵小树,怜悯一条小狗,电梯间的礼让,马路上的搀扶等。这有意设置的情境,是给考生提供思维的基点,让考生由感性而理性,由微观而宏观,这是命题的第一重限制。为了使命题意图更明确,又直接绘出作文题目“举手投足之间”——一语千钧,既点化前面的材料,又给考生的发散思维聚焦。这是第二重限制。何谓“举手投足”?就是一举手一投足,是一个习惯性动作,是一种富有特征的行为,是事件中(无论事件大小)能够反映人物心灵之光或精神风貌的具体动作。这也正是对情境材料的点化。这前后的双重限制,使文题开放有度,限制合理,具有良好的测试功能。

本题看似容易,但写好不易。要切准题意,以小见大,写出“举手投足之间”的心灵之光,不容易;要有思想深度、独到见解,走出平庸与肤浅,不容易;写小事而不流于琐碎,议常理而不失之肤浅,也不容易。这种种不易,赋予了文题良好的区分度。

三、拟题平实,作文做人相结合

今年作文题的第三个特点是平实。首先是文字平朴,材料叙述用语朴实无华,每个考生都能读懂,迅速入题。设置的情境形象生动,有事有景有情味,考生读来亲切,易于引发联想与思考。二是材料内容贴近现实,源于生活,能唤醒考生的生活积淀,触发写作欲望,写出真情实感。

第三是文题把作文与做人结合起来,极有现实意义。自古及今,人们崇尚文如其人,作好文必先做好人。鉴于此,文题着意引导青少年学会做人:学会善待他人,善待自己,善待自然。而做人又不是说大话说空话,不是空泛地为生民请命,为君子立言,而是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在“举手投足之间”去培养健全人格,去提升人格品位。这些,正是当今教育的缺失,正是和谐社会的呼唤。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试题的创意更是用心良苦了。

文以识见为高。具有一定思想修养的考生,应该都能领悟命题旨趣,紧扣“举手投足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角度。例如关爱他人,和谐家园;奉献爱心,敬畏生命;风度气质,人格品位等等。立意是多维向度的,题材是丰富多彩的,而且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叙述故事,生发议论,抒情言志。思想有多远,舞台就有多大。每个考生都可以大展才华,写出自己理想的作文答卷。

数学

平稳中兼带新意朴实中不掩亮点

2008年湖北数学卷贯彻了《考试大纲》的考试要求,融入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又突出能力立意,在注重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兼顾合情推理,在降低难度的同时又不降低教学要求,在保持稳定的同时又蕴含新意,在凸现平和的同时又不掩饰亮点。试卷结构稳定,考点分布合理,试题叙述简洁,设问力求平缓,以重点知识构建试题的主体,贴近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既突出选拔性,又注重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的导向性,较好地体现了“平稳中重基础、朴实中显特色”的命题理念。

一、试卷结构稳定,试题朴实无华,让考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正常发挥

稳定的试卷结构充分体现在题型结构和各题的分值与去年几乎保持一致,强化主干知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上,所涉及到的八大主干内容(函数、数列、导数、不等式、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概率统计)的重点知识及其应用占全卷的90%左右,考查全面,布局合理。

朴实无华风格充分表现在淡化特殊技巧,注重通性通法的考查上。试题的选材从考查基础知识出发,解题方法立足于最常规的方法,试题的情境、载体和设问都力求公平、自然和贴切,不刻意设置障碍为难考生。

营造熟悉的环境充分体现在源于课本、贴近教材的风格上。文理科试卷通过课本上的例题、习题加工、改造、整合而成的试题分值都超过了90分,不仅如此,试题的表达方式与语言叙述尽可能与教材保持一致,使考生倍感亲切,有似曾相识之感,对于稳定考生情绪,鼓舞答卷士气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

纵观全卷,考查基础主干是不变的旋律,强调探究应用是命题的指向,力求推陈出新是不懈的追求。全卷题型布局稳中略变,选填题坡度平缓,解答题难易适中,应用题型新旧兼顾,探究能力动态考查,合情推测之中隐含着深刻的数学背景。绝大多数试题以简单的问题、常见的背景、基本的方法和考生较为熟悉的面孔呈现,让考生在数学概念、定义、公式和性质的氛围之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式,体验数学的理性精神,正常发挥自己的实际水平。

二、有效调整难度,正视文理差异,切合考生实际

今年的试卷在谋篇布局、知识点的选取、素材的取舍、问题的陈述方式和题型的搭配等方面都围绕降低难度的要求展开,力求既保持相对稳定的难度设置,又确保较好的区分度。试题整体安排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选择题、填空题起点降低,减少计算量,只要概念清楚,基础知识扎实,考生就能够顺利得到基本分数。解答题除文科卷的应用题外,其余题目均坚持多问把关,层次分明,并较好地控制了入口的难度,使考生易于上手,几乎每道题第一问都很容易拿分,但完全答对则需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综合实力,有利于不同层次考生的正常发挥,增强考生答题的自信心。

在前两年逐步加大文理差异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正视文理科数学的教学实际和高校对文理科学生的不同数学要求,并对文理科考生群体在数学学科上表现出的差异,给予适当定位,文科试题重视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和形象性,理科试题突出数学概念的深刻性和抽象性。今年的试题继续体现文理各自的特点与要求,在考查要求与难度方面,其差异十分明显。 文理试卷中完全相同的题共有5题,完全不同的题共11题,与前两年相比,姊妹题增多,共有5道,其中解答题就设置了4道姊妹题。相对理科,今年文科试题的绝对难度明显下降,使文科试卷更加适应我省文科考生的实际情况。

三、强调数学应用,强化数学思想,渗透新课程理念,突出能力立意

纵观全卷,令人感觉眼前一亮的就是图文并茂、雅俗共赏、符号式子兼具和充满时代气息的应用题:“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水库的蓄水量、广告设计、奥运志愿者等,题型新旧兼顾,背景与时俱进,在贴近生活实际的氛围之中,让考生真实地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工具性和实用性,体验数学的建模思想、应用价值和人文精神。

紧跟数学课程改革,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拉近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加强应用意识考查的命题指向在今年的数学试卷中凸现得如此淋漓尽致。文科卷有四小一大共5个应用题(第9、10、11、14、19题),分值为32分,理科卷有两小两大共4个应用题(第6、10、17、20题),分值为34分,且首次设置了两道大题,可谓今年试卷的一大亮点。

众所周知,“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进入向深空发展的新阶段,“嫦娥奔月”是举国关注的公共事件,文、理科第10题抓住这个热点话题,以探月卫星轨道为背景,抽象出共一个焦点和一个顶点的两个椭圆间的几何性质,并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构筑成题,可谓匠心独运。它既给所有考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又给更多的优秀考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对引导中学数学教育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普知识,重视身边的数学,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导向作用。

今年的试卷继续坚持在知识网络的交汇点处、思想方法的交织线上和能力层次的交叉区内命题的指向。如理科第15题,立意新颖,背景深刻,它源于雅各·伯努利(Jacob Bernoulli)数,即前n个正整数同次幂求和问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直觉观察意识、合情推理能力和正确理解抽象数学符号语言的能力,是一道渗透新课程理念的创新题型。通过观察前6个幂和等式的系数规律,得出相关项系数的一般性结论,充分体现了辩证地运用特殊与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题的能力。再如文理科第21题,虽然题目以递推数列的形式出现,但本质是运用反证法、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和函数思想解决与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和前n项和相关的基本问题,重点考查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能力。

总之,今年试卷难度的控制,试题的情境交融,知能并重,符合数学教育规律,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体现出高考数学以问题为背景、以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依托、以能力为主线,在平凡中见真奇,在朴实中考能力的命题意图。

英语

突出基础知识考查强化综合能力运用

今年的英语试卷(湖北卷)沿用去年调整后的题型,仍立足于对考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除了继续保持总体平稳,该试卷进一步强化了以下几个方面,使其特点更为明显。

一、强化基本能力的考查

高考英语试卷(湖北卷)主要考查考生的听力理解、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是高中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今年的试卷进一步强化了这三个方面能力的考查。下面以阅读理解题中对划线部分的设问题为例来看基本能力考查的强化。

在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中,对划线部分设问的试题往往需要考生真正理解了文章的意义才能正确作答。如果比较一下最近几年试卷中对划线部分设问的试题,我们会发现今年试卷中的此类题目明显多于往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的试卷中这类题目分别有四道、两道、三道、两道,而今年的试卷中这类题目共有五道。另外,从划线部分的语言形式来看,2004年试卷中的划线部分有两处为分句,两处为名词词组;2005年试卷中的划线部分一处为不定式短语,一处为指示代词;2006年试卷中的划线部分一处为分句,一处为名词词组,一处为动名词短语;2007年试卷中的划线部分两处都是动词短语;而今年试卷中的划线部分有两处为句子,一处为分词,一处为名词,一处为动名词短语。可见,今年试卷中不仅对划线部分设问的试题量加大,而且划线部分的语言形式也更为多样。

二、突出基础知识的检测

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几年来,高考英语试卷(湖北卷)一直坚持对考生英语基础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而在今年的试卷中,这一方面的考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基础知识运用能力的强化主要体现在多项选择、完成句子和完形填空这三种试题中。

在多项选择的10个小题中,有对英语各大词类(特别是实词)在特定语境中选词用字的考查;而且,今年的10个小题按名词、动词、动词短语、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的顺序排列,使试卷在整体上显得布局清晰,考点突出。

在完成句子中,分别考查了考生对英语形容词的最高级、句子的语序、定语从句、宾语从句、强调句型、以及动词、动词短语的时态、语态等一些基础语法知识的掌握。

完形填空题的应答不仅要求考生理解短文的意义,而且要求考生熟悉所列选项的实际用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作答。下表是去年和今年该题考点分布的简单统计。

从表中可以看出,今年的考点分布比去年要更为广泛,对基础知识的检测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选材贴近考生生活,时代性强

几年来高考英语试卷(湖北卷)都比较注意考试内容的选择,体现在听力题中就是贴近考生生活,避免考生不熟悉的内容与话题;体现在阅读理解题中就是材料紧跟时代,内容积极向上。

今年试卷中听力部分的独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独白的内容是有关中学的学习生活和大学的学习生活。对考生来说,中学的学习生活是他们非常熟悉的内容,而大学学习生活又是他们非常向往的。这样的内容不仅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而且也与他们努力学习、参加高考的目标一致。了解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的差异及新生在大学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有助于考生进入大学后及时调整自已的心态,尽早适应大学学习。

而阅读材料中的A篇使我们看到清洁工母亲的奉献,B篇介绍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教育方法,C篇讲述了一个坚持与死神抗争的故事,D篇探讨了工作与休息的辩证关系,E篇的“瓶装水”问题是有关环保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些材料的选择无不体现出健康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高考动能定理命题探究 篇5

题型1应用动能定理分析单个物体

例1 (2009年宁夏卷,24)冰壶比赛是在水平冰面上进行的体育项目,比赛场地示意如图1,比赛时,运动员从起滑架处推着冰壶出发,在投掷线AB处让冰壶以一定速度滑出,使冰壶的停止位置尽量靠近圆心O,为使冰壶滑行得更远,运动员可以用毛刷擦冰壶运行前方的冰面,使冰壶与冰面间动摩擦因数减小.设冰壶与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0.008,用毛刷擦冰面后动摩擦因数减少至μ2=0.004.在某次比赛中,运动员使冰壶C在投掷线中点处以2 m/s的速度沿虚线滑出,为使冰壶C能够沿虚线恰好到达圆心0点,运动员用毛刷擦冰面的长度应为多少?(g取10 m/s2)

解析:设冰壶在未被毛刷擦过的冰面上滑行的距离为s1,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f1,被毛刷擦过的冰面上滑行的距离为s2,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f2,则有s1+s2=s,式中s为投掷线到圆心O的距离.摩擦力f1=μ1mg,f2=μ2mg,设冰壶的初速度为v0,由动能定理得: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

代入数据得s2=10 m.

答案:用毛刷擦冰面的长度应为10 m.

方法归纳:运用动能定理解题步骤:(1)选取研究对象;(2)分析研究对象的物理过程及初、末状态;(3)分析研究的物理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做功情况;(4)根据动能定理列式;(5)统一采用SI单位求解.

题型2应用动能定理分析多个物体

例2 (2009年山东卷,22)图示2为某探究活动小组设计的节能运动系统.斜面轨道倾角为30°,质量为M的木箱与轨道的动摩擦因数为,木箱在轨道顶端时,自动装货装置将质量为m的货物装入木箱,然后木箱载着货物沿轨道无初速滑下,当轻弹簧被压缩至最短时,自动卸货装置立刻将货物卸下,然后木箱恰好被弹回到轨道顶端,再重复上述过程,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m=M

(B) m=2M

(C)木箱不与弹簧接触时,上滑的加速度大于下滑的加速度

(D)在木箱与货物从顶端滑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

解析:设下滑的距离为l,考虑木箱与货物一起下滑及木箱再上滑的全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有:

mglsin30°-μ(m+M)glcos30°-μMglcos30°=0,

得m=2M,(A)错(B)正确.

由受力分析可知,下滑时加速度为(g-μgcosθ),上滑时加速度大小为(g+μgcosθ),所以(C)正确.

在木箱与货物从顶端滑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减少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和内能,所以(D)错.

答案:(B)、(C).

方法归纳:应用动能定理分析多个物体、多个过程时,可用“整体法”求解,如本题中,将木箱与货物一起考虑,将下滑过程及上滑过程一并考虑.本题也可将下滑过程及木箱再上滑过程分别列式,但解题过程相当复杂.采用整体法求解,具有过程简明、运算量小等优点.整体法分析是处理物理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解决物理问题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应尽可能注意用整体法解题.

题型3应用动能定理求解多过程问题

例3 (2009年安徽卷,24)过山车是游乐场中常见的设施,图3是一种过山车的简易模型,它由水平轨道和在竖直平面内的三个圆形轨道组成,B、C、D分别是三个圆形轨道的最低点,B、C间距与C、D间距相等,半径R1=2.0m、R2=1.4m.一个质量为m=1.0 kg的小球(视为质点),从轨道的左侧A点以v0=12.0m/s的初速度沿轨道向右运动,A、B间距L1=6.0 m.小球与水平轨道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圆形轨道是光滑的.假设水平轨道足够长,圆形轨道间不相互重叠.重力加速度取g=10m/s2,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字.试求:

(1)小球在经过第一个圆形轨道的最高点时,轨道对小球作用力的大小;

(2)如果小球恰能通过第二圆形轨道,B、C间距L应是多少;

(3)在满足(2)的条件下,如果要使小球不脱离轨道,在第三个圆形轨道的设计中,半径R3应满足的条件;小球最终停留点与起点A的距离.

解析:(1)设小球经过第一个圆轨道的最高点时的速度为v1,根据动能定理

,

小球在最高点受到重力mg和轨道对它的作用力F,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

由以上两式得F=10N.

(3)要保证小球不脱离轨道,可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情况Ⅰ.轨道半径较小时,小球恰能通过第三个圆轨道,设在最高点的速度为v3,应满足,根据动能定理

,

由以上各式得R3=0.4m.

情况Ⅱ.轨道半径较大时,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3(h3必须小于R3),根据动能定理

,

解得h3=1.0 m.

为了保证圆轨道不重叠,R3最大值应满足

(R2+R3)2=L2+(R3-R2)2,

解得:R3=27.9 m.

综合Ⅰ、Ⅱ,要使小球不脱离轨道,则第三个圆轨道的半径须满足下面的条件

R3≤0.4m,或1.0m≤R3≤27.9 m.

当R3≤0.4 m时,小球最终停留点与起始点A的距离为L',根据动能定理

,

则L'=36.0 m.

当1.0 m≤R3≤27.9 m时,设小球从h3=1.0 m下滑到水平轨道上向左位移为s,根据运能定理

由以上两式得s=L'-L1-2L=5 m,

小球最终停留点与起始点A的距离

L"=(L1+2L)-s=(31-5)m=26 m.

答案:(1)10.0N;(2)12.5 m;(3)当R3≤0.4 m时,L'=36 m;当1.0 m≤R3≤27.9 m时,L'=26 m.

方法归纳:在分析多过程问题时,宜做好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弄清其物理过程,找出相互联系,善于将题设模型还原为已知的物理模型.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时,要分析能量转化过程,明确能量转化的方向,再找出等量关系.本题还是一探究性试题,第(3)问考查了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求解该问时,必须考虑“轨道半径较小时小球到达最高点”、“轨道半径较大时小球上升高度小于轨道半径”两种情况,分析这类试题必须把握命题意图,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平时学习必须注重知识积累,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

题型4动能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相综合

例4 (2009年广东物理,19)如图4所示,水平地面上静止放置着物块B和C,相距l=1.0 m,物块A以速度v0=10 m/s沿水平方向与B正碰,碰撞后AB粘在一起向右运动,并再与C发生正碰,碰后瞬间C的速度v=2.0m/s,已知A和B的质量均为m,C的质量为A质量的k倍,物块与地面的动摩擦因数μ=0.45.(设碰撞时间很短,g取10 m/s2).

(1)计算与C碰撞前瞬间AB的速度;

(2)根据AB与C的碰撞过程分析k的取值范围,并讨论与C碰撞后AB的可能运动方向.

解析:(1)设AB碰撞后的速度为v1,AB碰撞过程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mv0=2mv1,

设与C碰撞前瞬间AB的速度为v2,研究AB粘在一起向右运动,由动能定理得:

,

联立两式解得与C碰撞前瞬间AB的速度v2=4m/s.

(2)若AB与C发生完全非弹性碰撞,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2mv2=(2+k)mv,

代入数据v2=4m/s和v=2.0m/s,

解得k=2,此时C的运动方向与AB相同(v2、v均为正值).

若AB与C发生弹性碰撞后,AB的速度为v3,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得:

(2m)v2=(2m)v3+(km)v,

联立以上两式解得

将v=2.0 m/s、v2=4 m/s代入,得k=6,由得AB速度v3=-0.5 m/s,此时C的运动方向与AB相反(v3为负值、v为正值).

若AB与C发生碰撞后,AB的速度为0,由动量守恒定律得:

2mv2=kmv,

代入数据得k=4.

综上所述得:当2≤k<4时,AB的运动方向与C相同;当k=4时,AB的速度为0;当4

答案:(1)4m/s;(2)当2≤k<4时,AB的运动方向与C相同;当k=4时,AB的速度为0;当4≤k<6时,AB的运动方向与C相反.

高考物理创新试题命题展望 篇6

一、引用经典鲜见的史料素材

【例1】1876年, 美国科学家罗兰设计了一个实验:如图1所示, 把大量电荷加在一个橡胶圆盘上, 在橡胶盘附近玻璃筒内悬挂的游丝上固定着小磁针和小反光镜, 用以检验圆盘绕中心高速转动对小磁针的影响, 结果发现小磁针果然发生了偏转.泄掉橡胶圆盘上电荷, 无论圆盘静止或转动, 小磁针指向主要体现地磁场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磁针和小反光镜用丝线悬挂在橡胶盘附近的玻璃筒内, 是为了屏蔽地磁场作用

B.小磁针的偏转说明随橡胶盘运动的电荷产生了磁场

C.橡胶盘带电一定的条件下, 改变橡胶盘的转速和方向会影响小磁针偏转

D.橡胶盘转速一定的条件下, 改变盘上带电正负和多寡会影响小磁针偏转

【解析】小磁针和小反光镜用丝线悬挂在橡胶盘附近的玻璃筒内, 是为了避免空气扰动对小磁针偏转产生影响, 选项A错误;泄掉橡胶圆盘上电荷, 无论圆盘静止或转动, 小磁针指向主要体现地磁场作用.当带电橡胶盘转动起来, 小磁针会发生偏转, 这种作用只能来源于随橡胶盘转动的电荷产生的磁场, 选项B正确;随橡胶盘转动的电荷形成系列同心环电流, 改变圆盘带电多少、圆盘转速和方向, 环电流的强弱和方向发生改变, 产生的磁场强弱和方向相应改变, 对小磁针的作用也随之改变, 故选项C、D正确.

【答案】BCD

【点评】课改高考出现的物理学史试题, 避免“死记硬背”的“再现”式方法, 材料一般直接给出, 考查理解与推理能力.值得关注的是, 近年物理学史试题不再是单选或送分题, 引用史料开始超脱教材, 情景原始, 考查基本知识, 但思路在拓宽.

二、研讨现实生活中的原始物理问题

【例2】空气分子处于强电场中会被电离为电子和正离子, 利用此原理可以进行静电除尘.如图2所示, 是一个用来研究静电除尘的实验装置, 铝板和缝被针分别与手摇起电机的正、负极连接, 在铝板和缝被针中间放置点燃的蚊香.转动手摇起电机, 升腾的烟雾会偏离缝被针而偏向铝板被吸附;停止转动手摇起电机, 蚊香的烟雾又会袅袅上升.假设偏转的烟雾微粒带电量不变, 不计重力影响, 关于这个现象,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同一烟尘微粒偏向铝板过程中离铝板越近速度越小

B.同一烟尘微粒偏向铝板过程中离铝板越近速度越大

C.同一烟尘微粒偏向铝板过程中离铝板越近产生的加速度越大

D.对调铝板和缝被针与手摇发电机连接电极, 则烟雾将偏向缝被针

【解析】因为与起电机相连两电极间电压很高, 缝被针尖端场强极大, 使它附近的空气分子 (肉眼看不见) 被电离为电子和正离子.与针尖端电荷异号的粒子受吸引而奔向尖端, 最后与尖端上的电荷中和.由于电离空气发生在场强极大的针尖附近很小区域, 加之该处没有肉眼看得见的“载体”, 故看不到尖端吸引粒子形成的“电吸风”.与尖端电荷同号的粒子受到排斥飞向远方, 与升腾的烟雾 (整体可视电中性) 相遇附载其上, 带电的烟雾微粒在电场作用下斜偏形成向外的“电吹风”.这种现象跟缝被针与起电机连接极性无关, 升腾的烟雾总是偏向铝板, 选项D错误.

两电极间电场分布大致为如图3所示, 根据电场线的疏密可知场强分布以及粒子受电场力随位置的变化, 不考虑重力影响, 烟雾微粒离铝板越近加速度越小, 速度越大, 故选项B对, A和C错.

【答案】B

【点评】本实验问题原始, 直击物理原理, 指向实际应用, 理论联系实际, 引领物理教育归真.复习中如何摆脱“分数”“题海”捆绑, 克服只依赖多媒体模拟, 习题替代实验偏向, 寻求实验与高考契合点, 特别是与社会发展最相关的现实问题, 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三、通过“给予信息”, 引导深入学习

【例3】孤立导体的电容C定义为所带电荷量Q与相对无穷远处电势φ的绝对值之比, 即.设无穷远处电势为零, 已知半径为r、带电量为q的孤立导体球所在空间的电势为.现有n个相同的孤立球形小水银滴, 带有相同电量+q, 电容均为C0, 电势均为φ0.现将它们聚合为一个大的球形水银滴, 设大水银滴的电容为C, 相对无穷远处的电势为φ, 则 ( )

【解析】由题设, 每个小水银滴相对无穷远电势均为, 电容为, 大水银滴相对无穷远的电势, 电容为, 联立解得:.

【答案】B

【点评】本题通过“给予信息”, 将未学过的“超纲”知识作为已知条件呈现于题干, 现场学习运用, 考查学习“潜质”, 也为大学学习奠基.这种命题方式在近几年高考中被高频使用, 曲率半径、引力势能、长直导线电流的磁场分布、碰撞恢复系数、刚体的角加速度等概念都这样“下放”, 作为补充条件即学即用.破解这类试题, 关键是寻找“给予信息”与当前问题的 “联系”.

四、不疑处生疑, 熟情景变出“生问题”

【例4】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带等量异种电荷后的电场分布如图4所示, 图中水平虚线为两板中线.现将带有等量异号电荷的两小球a、b用绝缘刚性杆连接, 类似电偶极子, a在上, b在下, 从无穷远处沿电容器两板中线平移到电容器正中央, 平移过程中始终保持与中线对称, 忽略a、b对极板电荷影响, 规定无穷远处电势为零, 则 ( )

A.a、b整体在电容器中的电势能Ep>0

B.a、b整体在电容器中的电势能Ep<0

C.a在电容器中具有的电势能Epa大于b在电容器中具有的电势能Epb

D.若将a、b位置互换重复上述过程, 则过程中静电力对a、b整体做负功

【解析】平行板电容器两板外部电场分布并不均匀, a、b两电荷由无穷远处移向电容器, 在电容器外部移动方向与电场力不垂直, 故电场力做功.根据电场力做功跟路径无关, 可以这样设想:类似等量异种电荷电场, 二者连线的中垂面与无穷远等电势, 电容器两极板带等量异种电荷, 中线与无穷远等电势.先将电偶极子从无穷远在两板中线上水平移到电容器正中央, 电场力不做功, 再转动90°到图示位置, 电场力对a、b所做总功为负 (-qEl) , 故a、b整体电势能增加 ΔEp=Ep-Ep∞=Ep-0>0, Ep>0, 选项A正确, B错误.a、b带有等量异号电荷, 平移过程中始终保持与中线对称, 故电场对a、b所做相同负功, a、b增加的电势能相等, 初始电势能均为零, 故末态电势能相等, 选项C错误.若将a、b位置互换重复上述过程, 静电力对a、b整体做正功, 选项D错误.

【答案】A

【点评】平行板电容器很熟, 面对本题却“陌生”:电容器内某点电势与外部空间无穷远怎样联系?题图电容器边缘电场分布, 暗示了逻辑推理和想象空间, 根据力与位移不垂直知道电场力做功, 联想到电场力做功跟路径无关, 利用等效变换, 很快化解困惑.不疑处生疑, 考查思维发散, 推理想象, 体现学科特点.最近出现不少讨论:在匀强磁场和重力场叠加空间, 带电质点能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直线运动, 匀变速曲线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就属此类问题.

五、创设探究性、设计性实验

【例5】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 提出猜想:物体沿斜面下滑是一种匀变速直线运动, 同时他还用实验验证了该猜想.某小组依据伽利略描述的实验方案, 设计了如图5所示的装置, 探究物体沿斜面下滑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①让滑块从距离挡板s处由静止沿倾角为θ 的斜面下滑, 并同时打开装置中的阀门, 让水箱中的水流到量筒中;

②当滑块碰到挡板的同时关闭阀门 (假设水流出均匀稳定) ;

③记录下量筒收集的水量V;

④改变s, 重复以上操作;

⑤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1) 该实验用量筒中收集的水量V来表示_________.

A.水箱中水的体积

B.水从水箱中流出的速度

C.滑块下滑的时间

D.滑块下滑的位移

(2) 某同学漏填了第3组数据中量筒收集的水量V, 若实验正常, 你估计V =_________mL;若保持下滑的距离s、倾角θ不变, 增大滑块的质量, 水量V将_________ (填 “增大”“不变”或“减小”) ;若保持下滑的距离s、滑块质量不变, 增大倾角θ, 水量V将__________ (填 “增大”“不变”或“减小”) .

(3)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该实验误差来源的是_________.

A.水从水箱中流出不够稳定

B.滑块开始下滑和开始流水不同步

C.选用的斜面不够光滑

D.选用了内径较大的量筒

【解析】题设水流均匀稳定, 若出口速度为u, 则量筒接到的水量V=uSt∝t;假若滑块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则s∝t2, 故同一时间t内有s∝V2.

设滑块在斜面下滑位移s与同一时间内量筒接到的水量V的关系为s=kVx, 选取两组数据代入:4.5=k×90x, 3.9=k×84x, 解得:x≈2, , 即s=5.56×10-4V2.当s=3m时, 代入s=5.56×10-4V2有3=5.56×10-4V32, 得V3=73.4mL.

【答案】 (1) C (2) 74±2 不变减少 (3) C

【点评】本题根据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6节史料描述编拟而成, 考查科学猜想与数据分析技能.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悟理”科学.实验是检验理论的决定性依据, 也是学科的最显著特征.探究性实验, 体现“发现”和“揭示”的思维特点, 培植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也符合选拔性考试要求.

六、变量转换拓展图象新视角

这点本刊讨论较多, 不再赘述.注意力、速度、加速度、机械能等随位移变化的图象在地方卷中常见, 全国卷鲜见.电学中, 电路图象题多考, 电场分布图象在地方卷频频出现, 全国卷还未露脸, 电磁感应中图象变化率问题等, 都是图象新题的生长点.

【结语】关注高考创新, 认识高考题新变化:实验能力, 增强探究性;运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 淡化烦琐数学运算, 体现运用数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图象成情境创新和呈现方式的亮点;物理思维能力,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不避陈题, 变换情境, 突出主干知识实际应用;物理学史试题体现学科素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七、配套练习

1.物理学家法拉第在研究电磁学时, 亲手做过许多实验.下面这个实验就曾在世界科学界引起轰动:如图6所示, 在玻璃杯侧面底部装一导体柱并通过导线与电源负极相连, 直立的细圆柱形磁铁棒下端固定在玻璃杯底部的中心, 往杯内加入水银, 在玻璃杯的正上方O点吊一可自由摆动或转动的直铜棒, 铜棒上端与电源正极相接, 下端浸入玻璃杯内水银中.由于水银的密度比铜大, 铜棒会倾斜地与水银相连, 此时铜棒静止.这样, 铜棒、水银、导电柱和电源就构成了一个回路.闭合开关S, 不计铜棒与水银间摩擦, 则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闭合开关S前, 直铜棒静止是因为棒的重力与水银的浮力平衡

B.铜棒与闭合开关S前相比,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会增大些但仍可静止

C.铜棒与闭合开关S前相比,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会减小些但仍可静止

D.闭合开关S后, 铜棒会以磁铁棒为轴转动

2.如图7所示, 电路中的电源为恒流源, 不管外电路的电阻如何变化, 它都能够提供持续的定值电流.调节图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 记录理想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U和I, 电压表示数的变化量与电流表示数的变化量之比的绝对值等于 ( )

A.R0

B.R1

C.R2

D.R1+R2

3.如图8 所示, 圆心为O、半径为R的半圆直径两端, 各固定一根垂直圆平面的长直导线a、b, 两导线中通有大小分别为2I0和I0、方向相同的电流.已知长直导线周围产生的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其中k为常数, I为导线中电流, r为点到直导线的距离.则关于圆平面内的磁场 (不讨论a、b两处) ,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圆心O点的磁感应强度方向是由a指向b

B.在ab直径上、到b点距离为处的磁感应强度为零

C.在半圆周上一定存在“磁感应强度平行于ab直径”的位置

D.在半圆周上一定存在“磁感应强度沿半圆切线方向”的位置

4.甲、乙两物体在x轴上均从坐标原点O由静止开始沿x轴做直线运动, 甲的加速度a随时间t变化关系如图9 (a) 所示, 乙的加速度a随位移x的变化关系如图9 (b) 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甲乙都做往返运动

B.甲乙最终速度都是零

C.该过程中甲的最大速度为

D.该过程中乙的最大速度为

5.如图10 (a) , “П”形导线框中央用绝缘轻质细线悬挂质量为m的环形金属线框, 两框在同一竖直平面内.“П”形线框中通以正弦交流电, 如图10 (b) 所示, 顺时针方向电流为正, 环形线框保持静止.设悬线的拉力大小为T, 不考虑环中自感,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0~t1时间内, 环中感应电流方向不变

B.0~t1时间内, 悬线的拉力先增大后减小

C.0~t1时间内, 悬线的拉力逐渐减小

D.t1~t2和t2~t3时间内, 环中感应电流方向相同

配套练习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由于水银的密度比铜大, 铜棒静止时处于倾斜状态.闭合开关S前, 直铜棒静止是重力、浮力和O处作用力平衡, 选项A错误.铜棒处在磁铁棒的磁场中, 闭合开关S后, 沿铜棒有向下的电流, 受到安培力作用, 根据左手定则知, 安培力方向与铜棒垂直, 在图示位置垂直纸面向里或向外, 使铜棒以磁铁棒为轴转动.选项D正确, BC错误.

2.答案:B

解析:由于电源为恒流源, R2两端电压不变.调节滑片的位置后, 电压表的读数变化等于R1两端电压变化量, 电流表的读数变化量等于R1电流变化量, 根据欧姆定律, 电压表的读数变化量与电流表的读数变化量之比的绝对值是R1, 选项B正确.

3.答案:BD

解析:圆心O点的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ab向下, 选项A错误.在直径ab上, 到b点距离为处, 电流a的磁感应强度, 电流b的磁感应强度, 两电流在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反, 故该点磁感应强度矢量和为零, 选项B正确.

半圆周上某点, 电流a的磁感应强度, Ba的竖直分量;电流b的磁感应强度, Bb的竖直分量, 两竖直分量方向虽相反, 但大小不等, 故竖直分量的矢量和不为零, 该点磁感应强度不可能平行于ab直径, 选项C错误.

再建自然坐标系讨论:

沿圆的半径方向上, 电流a的磁感应强度分量为

电流b的磁感应强度分量为

径向方向的磁感应强度分量的矢量和为

若存在2tanα-cotα=0, 则该点磁场沿圆周切向, 解2tanα-cotα=0得:, 故选项D正确.

4.答案:BC

解析:对甲, 由图 (a) , a-t图线与横轴所夹“面积”表示速度变化量, 横轴上方“面积”为正, 下方“面积”为负.因图线上下与横轴所围 “面积”等大, 速度改变量等值反向, 初速度为零, 故末速度为零.t0时刻甲的速度最大为.后一阶段 Δt=t0~2t0内, 加速度反向, 向前做变减速运动, 不是返回.

对乙, 由图 (b) , a-x图线与横轴所夹“面积”意义:, 横轴上方“面积”为正, 下方“面积”为负.前一段位移中, , 即, 故乙在x0处速度最大为;后一阶段加速度反向, 向前做变减速运动, 因a-x图线上下与横轴所夹“面积”等大, 故末速度也为零.

5.答案:ABD

解析:根据楞次定律, 0~t1时间内, 环形线框中感应电流方向为逆时针;t1~t2和t2~t3时间内, 环中感应电流方向为顺时针, 故选项AD正确.设“П”形导线框电流为i=Imsinωt, 则电流i激发的磁场B以及穿过环形线框的磁通量φ应跟“П”形线框电流i成正比,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环形线框中感应电流, 环形线框所受安培力在竖直方向上的合力Fy∝i·B∝i·i环∝sinωt·cosωt∝sin 2ωt, 故0~t1时间内, Fy方向向下先增大后减小, 线框重力一定, 根据平衡条件, 悬线向上的拉力先增大后减小, 选项B正确.

英语“强调句型”高考命题分析 篇7

一强调句型的结构

强调句型的基本结构为:“It is/was+被强调部分+that/who+句子的其他部分”。注意: (1) 当被强调部分为人且在句中作主语时, 既可用that, 也可用who, 其他情况只能用that。 (2) 当强调主语时, that后的谓语动词必须与被强调的主语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

二被强调的句子成分

强调句型除不强调谓语以外, 其他成分均可以强调。

1. 强调主语

It was the ability to do the job___ matters not where you come from or what you are. (2002)

A、One B、that C、what D、it

分析:被强调部分the ability to do the job为matters的主语, 故选B。

2. 强调宾语

I finished my homework 3 hours ago.

It was my homework that I finished 3 hours ago.

3. 强调状语

强调句型在强调状语时, 必须注意:

第一, 强调时间、地点、原因或方式状语时, 要用that, 不能用when、where、why或者how。例:

It was about 600 years ago___ the first clock with a face and an hour hard was made. (1997)

A、that B、until C、before D、after

第二, 当使用强调句型对状语进行强调时, 有必要将其与下列句型区别开。 (比较下列句子)

It was at 8∶00 o’clock that he arrived in Beijing. (强调句型)

It was 8∶00 o’clock when he arrived in Beijing. (it表示时间)

It is for 3 hours that he has waited for you. (强调句型)

It will be 3 hours before he comes back. (it指时间)

It is 18 years since I joined the army. (it指时间)

It is for 18 years that I have been a soldier. (强调句型)

It was snowing when she arrived. (时间状语从句)

It is true that he was doctor 3 years ago. (强调句型)

4. 对“not…until…”结构的强调, 要用it is/was not until…that…这一句型

(注意:由于主句否定已转移, that之后的句子要用肯定形式) 。答案为C。

5. 当强调句型强调含有定语从句的主语、宾语和状语时, 要确定好强调标志“that”的位置

He spent his childhood at the school which was named after a hero.

It was at the school which was named after a hero that he spent his childhood.

The girl whose mother works abroad is my girlfriend.

It is the girl whose mother works abroad that is my girlfriend.

三强调句型的疑问句型

1. 强调句的一般疑问句形式

Was it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___ he died? (NME88)

A、that B、which C、in which D、then

分析:此句的强调句型为一般疑问句, 所以选A。

2. 强调句的特殊疑问句形式

如:Who___ helped you work out the physics problem?

A、was it B、it was who C、was it that D、it was

分析:此句为强调句型的特殊疑问句, 故选C。

Where was it that she found the lost bicycle?

When was it that she gratuated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注:强调句的特殊疑问句结构为:疑问句+is/was it that…?

几何画板与高考命题初探 篇8

说起几何画板,我想中学数学教师都很熟悉,这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数学图形应用软件,我们可以使用它来进行几何的作图、探求曲线的轨迹、描绘图像的变换.它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难于使用传统教学媒体手段表述的一些数学问题进行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是我们数学教师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其实,几何画板不仅可以使用于教学,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数学教师研究命题,许多高考试题中就有它的影子.下面我们就通过近三年江苏省数学高考试卷中的几个例子来感受一下几何画板在高考命题中的运用.

1几何画板在解析几何命题中的应用

例1 (2010年江苏卷第18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椭圆的左、右顶点为A,B,右焦点为F,设过点T(t,m)的直线TA,TB与此椭圆分别交于点M(x1,y1),N(x2,y2),其中m>0,y1>0,y2<0.

(I)设动点P满足PF2-PB2=4,求点P的轨迹;

(Ⅱ)设x1=2,,求点T的坐标;

(Ⅲ)设t=9,求证直线mN必过x轴上的一定点(其坐标与m无关).

本题的命题立意在于考查学生应用方程思想解决解析几何中未知量的能力.对于第3小问,我们通过几何画板的作图(见图1-图2),作出直线MN与x轴交点D的横坐标的计算度量,可以很容易发现,当在几何画板中在直线x=9上拖动T点运动时,计算D的横坐标的值永远是1,由此引出了第3问中MN必过x轴上的定点问题.对于解析几何中的轨迹、定点以及有些运动变换几何量的位置关系的判断通常可以通过几何画板中的动画、轨迹追踪功能来找到结论,而对这类问题进行命题时,也通常通过几何画板所探索出的确定性结论来进行数学思维的逆向推理,设置问题.

例2 (2008年江苏卷第18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设二次函数f(x)=x2+2x+b(x∈R)的图像与两个坐标轴有三个交点,经过这三点的圆记为C.

(Ⅰ)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

(Ⅱ)求圆C的方程;

(Ⅲ)问圆C是否经过定点(其坐标与b无关)?请证明你的结论.

我们通过几何画板将函数f(x)的图像作出以后,通过变换b的值,从图3和图4可以清晰地看到过抛物线与坐标轴三点的圆显然通过两个定点(0,1)和(-2,1),在拖动抛物线变换的过程中,几何画板的图形显示过程中得到圆C永远过两个定点(0,1)和(-2,1),由此,命题的方向也就明确了.

2几何画板在函数命题中的应用

例3 (2009年江苏卷第20题)设a为实数,函数f(x)=2x2+(x-a)|x-a|.

(I)若f(0)≥1,求a的取值范围;

(Ⅱ)求f(x)的最小值;

(Ⅲ)设函数h(x)=f(x),x∈(a,+∞),直接写出(不需要给出演算步骤)不等式h(x)的解集.

本题命题立意主要考查函数的概念、性质、图像及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等基础知识,考查灵活运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进行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大部分考生都会尝试使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将函数化成去着手解决此题.实际上,通过几何画板中绘制新函数图像的功能,我们可以做出f(x)的图像,如图5-图9.我们容易从f(x)的图像得出如下结论:

1°f(x)为一连续的分段函数,图像分两段,在直线x=a的右侧为抛物线y=3x2-2ax+a2的图像,在直线x=a的右侧为抛物线y=x2+2ax-a2的图像;

2°抛物线y=3x2-2ax+a2与抛物线y=x2+2ax-a2的图像是相切的,切点为A(a,2a2);

3°抛物线y=3x2-2ax+a2的图像在抛物线y=x2+2ax一a2的图像的上方.

对于第2问,在几何画板所作的图像中拖动两抛物线的切点A的过程中,从图5可以容易得到当a≥0时,f(x)min=-2a2,从

图6容易得到当a<0时,.

对于第3问的处理,我们也可以根据利用几何画板对所作出的图像的移动变换很快找到分类讨论的标准.在几何画板中通过对两抛物线切点A的左右拖动去移动图像,可以得出图6和图7、图5和图8、图9共三种类型.

我们先来看图6和图7的情形:图6为a<0且抛物线y=3x2-2ax+a2与y=1无交点或相切,即时,h(x)≥1的解也为x>a;图7为a>0且2a2≥1,即时,h(x)≥1的解为x>a.

然后来看图5和图8的情形,当切点A位于y=1的下方时,即时,f(x)≥1的解为(即为抛物线y=3x2-2ax+a2与y=1右边的交点坐标).

最后来看图9,当a<0,A在:y=1上方且抛物线y=3x2-2a+a2与y=1有两个交点,即时,f(x)≥1的解为或

从以上用几何画板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类试题在命题时明确有着使用几何画板的痕迹,在确定命题立意后,使用了几何画板去做出两个相切的动态抛物线,然后以切点为分界线来设置问题,通过切点与y=1的位置关系来设置解不等式过程中的分类讨论标准,这些都是从几何画板中的动态作图功能得到的命题思路.

3几何画板与高考命题的启示

从上面2008,2009,2010这连续三年江苏省数学高考试卷中的三个解答题的剖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一道高考试题的命制,除了立足课本例题与习题,也立足于数与形的结合,通常从具体中来到抽象中去.对于一些考查学生解决综合问题能力的试题,往往可以通过几何画板先将要得到的具体结果或结论用形的方式体现出来,找到命题的灵感和立意,然后通过从结论出发进行思维的逆向活动,构造预期的问题.从高考的命题思维顺序中,我们也可以由此得到一些教学上的启示,我们的日常数学教学过程中,其实也是一个思维的逆向程序,总是预先设置目标,期望在一个教学阶段中得到什么结果,以此为目标去进行教学环节的构建.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构造函数、解析几何、向量等问题的时候,可以通过几何画板做出图形预设结论,然后通过图形的变换功能,灵活地构造试题,一方面,提高我们教师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我们数学教师也可以通过几何画板自己着手命题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以此提高我们的命题能力,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率.

高考命题折射教改新趋势 篇9

作为高考改革“启动年”的首个高考科目,高考语文今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改革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既对考生进行了一次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检测,又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高考命题专家说。

选材亮化、设计活化、作文强化、操作细化

试题材料融入大量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的内容。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以考试促进立德树人?命题组设计了“四化”的命题策略——“选材亮化、设计活化、作文强化、操作细化”。

在选材上,选取社会生活中能够突出体现核心价值理念的人物事迹、新闻事件和文学作品为试题材料,如“一带一路”“南水北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

为了避免僵化刻板的说教,试题注意命题技巧。例如,全国一卷作文写信谈“女儿举报”事件。如何解决法与情的矛盾?如果考生能够意识到这些问题,会对依法治国有更深入的理解。

今年高考语文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查力度,全国卷在古诗文阅读中,既有分析概括、翻译、古诗词鉴赏等传统题型,又有断句、在具体情境中默写名篇名句等新题型。如四川卷“两汉经学”、安徽卷“中国经典”、重庆卷“传统技艺”等试题,无不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意义。

关注数据时代阅读特殊性,考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命题专家表示,今年高考语文将学科能力要求与改革要求相结合,作为试卷结构构建、素材遴选、能力考查点设计和试题研磨的标准,提升了试题的整体设计感,全面推进了考试内容改革。

在考查阅读能力时,关注数据时代阅读的特殊性。阅读试题的设计积极反映时代要求,所选材料除了文字之外,还有图形和表格。

在考查逻辑思维能力时,兼顾广度与深度。试题从推敲词句,到分析文章结构,再到评价不同的甚至针锋相对的观点,设计了不同广度、不同深度的试题,较为全面地考查了归纳演绎、推理论证的能力。例如,上海卷文言文阅读材料《静者居记》,要求考生对文章连贯而下的说理特点进行分析。

语用题注重创新,作文题增加任务驱动元素

创新试题设计是实现考试内容改革的必要手段。命题专家介绍,今年高考语文守正创新,积极调整,探索试题创新设计。

已经进入大数据、多媒体和自媒体时代的今天,文字之外,从图片、表格、数据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成了阅读“新常态”。而图表阅读题、图文转换题为考查阅读和表达能力开辟了一条新通道。如全国二卷语用题“联合我们的力量”,展示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鸽子由多国旗帜巧妙构成,考生要根据图形内容要素写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的寓意。

作文试题考查明确增加了任务驱动的导向。如全国卷作文题拓展了材料的功能,在材料一如既往地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同时,还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发挥材料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为了使考生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弘扬传统文化,2015年语文试卷增加了考查文化素养的新题型,对4个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词语进行解释,要求考生判断正误。如全国二卷中的“古代男子名字”“谥号”“嗣位”“阙”,全国一卷中的“登进士第”“兵部”“太子”等。对这些内容的考查,能够反映考生文化积累的差异。

数学:既考应用创新 也考文化传承

教育部考试中心数学学科高考命题专家表示,今年数学试题稳中有新,坚持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运算求解、空間想象以及数据处理等能力,突出对逻辑推理、创新应用意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体现了数学的基础性和工具性作用。

创新试题设计,深入考查逻辑推理能力

命题专家介绍说,今年试卷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创新试题设计,深入考查逻辑推理能力。

设问方式创新。例如,全国二卷第19题要求考生画出交线围成的正方形,不必说明画法和理由,鼓励考生动手进行创新尝试。

解决方案创新。例如,全国一卷理科第16题引导考生将解三角形的原理推广运用到四边形中,要求考生打破常规思路,独立思考,积极探究。

试题素材创新。例如,北京卷文科第14题突出对图形、图表语言运用的考查,需要考生从题设图表中获取并处理相关信息进行逻辑推理。试题不落俗套,考查了考生逻辑思维的系统性。

突出实践能力考查,增强创新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与实践,数学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数学也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对创新应用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命题专家介绍,试题重视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考查考生运用数学工具和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价值。

从全国情况来看,今年试卷中有很多涉及应用背景的试题,贴近考生实际。

例如,全国一卷第19题,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所给的散点图,自主选择回归方程类型,对企业投入产品的宣传费用进行预测。江苏卷第17题以山区修公路为背景,要求考生建立数学模型,适度创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完成山区公路设计。

命题专家认为,今年试题还突出了对实践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动手实验,积极探索,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四川卷第18题鼓励考生动手实验,在数学理性的指导下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

注重基础性考查,渗透数学传统文化

命题专家分析发现,今年数学各份试卷重视对数学基础的考查,试卷中考查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基本思想方法的题目占到60%以上。同时,试卷注重对高中所学内容的全面考查,在此基础上,试卷还强调对重点内容的重点考查,如在解答题中考查了函数、导数、三角函数、统计与概率、数列、立体几何、直线与圆锥曲线等中学数学的重点内容。

今年数学试卷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在基础试题中渗透中国数学文化。命题专家说,我国数学文化有许多不同于西方数学文化的鲜明特点:注重归纳、强调实用、讲究算法。

今年试卷选取了体现中国古代优秀数学文化并与中学数学内容结合紧密的素材,编拟试题,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全国二卷第8题的设计思路来源于《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术”。

命题专家认为,这些试题的设计让考生感受到我国古代数学的优秀传统——数学要关注生产、生活等社会问题,从而引导考生通过了解数学文化,体会数学知识方法在认识现实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从总体上看,2015年数学试卷体现了课程标准理念,能够准确区分考生能力,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试题科学规范、设计新颖,情境设置合理,引导中学数学教学重视知识的生成、发展、迁移、归纳、拓展以及文化的传承。

英语:全面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今年高考共向考生提供了15套英语试卷,全国卷2套,用于18个省份;分省命题卷13套,用于本省份高考。教育部考试中心英语学科命题专家认为,这些试卷“稳定中求发展”,继续重视语言运用能力考查,试卷结构、考试内容和试卷难度基本稳定,词汇量要求稍有提高,个别省恢复了听力考试,使英语科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既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优秀人才,又有利于促进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

选篇体裁和题材丰富,能力考查稳中求新

命题专家介绍,今年的15套英语试卷中,所有选篇都与当代社会生活有关,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题材涉及故事、科普、人文、社会现象、文化活动等。各套试卷在选材时都力求时代性强、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力求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今年试卷考查形式“稳中有变、稳中求新”。特色在于:阅读“4选1”与“7选5”两个题型的启用,延伸了阅读能力的测评范围,既考查阅读理解,又考查构篇能力;完形填空与语法填空、短文改错相互补充,能够较全面地考查考生灵活运用词汇和语法的能力;短文写作内容贴近生活,侧重考查考生的语用能力。命题专家认为,这些试题全面覆盖了考生的基本语言技能。

“基础的知识往往也是英语听说读写的基础,也是运用的基础,题目只有拥有很强的实用性,才有生命力。”中山大学附属中学英语教师衣小凤表示,今年广东卷基础与综合同在,创新与应用并存,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去考查。

强化选拔功能,确保考试区分度

为实现高考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的考试目标,2015年英语试卷中有一定比例的试题面向水平较高的考生。命题专家表示,在语言运用能力评价体系中,较高层次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表现为识别作者或说话人的观点、语气和态度,也表现在运用给定的信息,将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相结合完成写作任务的能力。

今年全国若干套试卷中的完形填空,都选取了夹叙夹议的英语文章,考生既要读懂故事内容,又要理解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个人感悟和人生哲理,这些内容的考查对考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构成一定的挑战。

此外,全国二卷书面表达题要求考生根据要求描写尊重长辈、陪伴老人的计划,考生写作时要将个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经历、感悟与社会问题有机结合,既需要有真切的个人经历,又需要较高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试题呈三大亮点,凸显英语教育弘扬文化使命

命题专家表示,2015年高考英语试卷凸显英语在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中扮演的角色,也凸显中学英语教学乃至中国英语教育应肩负的弘扬民族文化使命,呈现出三大亮点:

一是立足中华文明,弘扬文化自信。如2015年全国一卷语法填空試题选用了介绍中国阳朔的文章作为素材,文章描写的阳朔美景令人赞叹,对阳朔在国际自然景观中的定位也令人自豪。广东卷阅读部分第二节,选取若干段有关中国文化在国外展演的英语片断,要求考生进行信息匹配。

二是勿以善小而不为,核心价值观自点滴融入。如2015年全国二卷的写作任务涉及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涉及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包饺子”。更重要的是,它的主题直接关联中国的传统美德“尊重长辈”。

三是强化跨文化意识,助力提升跨文化能力。如全国一卷的写作任务是邀请国外人士为校英文报纸投稿,介绍美国节日风俗和中学生生活;北京试卷写作第一节是邀请美国朋友参加龙舟训练营;天津试卷写作部分则是与美国友好交流学校的中文班班长通信,联系出国交流并向其赠书事宜。

在衣小凤看来,英语试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题目,也给考生普及了文化,不仅很好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也更好地融入了生活场景,考查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文综:贴近现实 突出综合素质

高考文综科目历来都是一盘不易下的棋,多学科融合,难易间杂,融会新知和旧知,又讲求做题过程中的策略和技巧,如何辗转腾挪是对考生学科能力的综合考查。今年的文综棋盘摆了一出什么样的局呢?

凸显主流价值,呼应社会脉动和时代精神

“今年的高考文综试题精心选择反映时代主题,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现实题材,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自然流露的价值取向。”教育部考试中心文综学科高考命题专家认为,试题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融入试题设计中。

大连开发区第八高级中学政治特级教师崔慧娟认为,2015年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一卷和二卷政治题所选取的背景材料,总体上体现了“热点”和“典型”的结合,引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互联网金融等社会热点事件,使试卷充满鲜明时代气息。

文综卷试题所选的案例充分体现人类共同关注的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话题。湖北省黄冈中学特级教师周益新认为,全国卷地理试题所选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海底侵蚀、乌梁素海污染加重等案例,充分聚焦了人类共同关注的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话题。教育部考试中心文综学科高考命题专家分析,地理学科命题设计始终贯穿着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理念。

依法治国的理念也被浸润在历史和政治学科知识的考查中,高考命题专家举例说,如海南卷思想政治第9、10题扣准依法治国主题,考查学生对“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以及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理解程度。

突出综合素质,侧重考查学科思维能力

“综观全国一卷和二卷文综地理试题,考查地理图表的阅读能力依然是重头戏。”湖北省宜都一中教师毛永海认为,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突出考查考生地理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尤其是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球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现实问题,突出考查有用的、可再生的地理知识。考生需要具有较高的学科素养、较优秀的思维品质和较强的考试能力,才能给出高水平的答案。

教育部考试中心文综学科高考命题专家表示,文综各学科命题均以主干知识为考查内容,注重考查学科素养与学科思维能力。试题的切入角度虽更具多样性,但考查的落脚点都着眼于基础主干知识。比如,地理学科就是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

突出综合素质考查是文综科目的基本要义。教育部考试中心文综学科高考命题专家说,在考查的设计上,今年综合运用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等多种题型,充分发挥不同题型的优点,重点突出有效考查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如全国二卷第38题以税收为话题,就税收法定、税收与小微企业发展问题,政治与经济知识相互渗透,综合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辩证分析、论证与阐述、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开放性,鼓励考生个性化思考

北京市特级教师李晓风认为,今年北京卷题目设计用了相当新颖的手法,有一道选择题的题干讲了个小故事,采用情境设计,表现方式相当灵活,学生能否适应这种新颖的出题方式,还要等分数出来再看。

高考命题,一直面临载体材料、问题设置等环节的创新,如何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又能让学生适应这种变化,拿捏好创新的尺度,并不简单。

“就政治试题来说,今年新课标一卷和二卷仍然遵循‘稳中有进,变中求新’的命题思路。题型、题量、难易度均符合考纲要求。但是每一个材料的选择、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每一个选项的设计,让考生对考题的感觉就是‘似曾相识,但又从未谋面’,因此得高分难。”崔慧娟说。

教育部考试中心文综学科高考命题专家表示,今年试题增强了开放性,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呵护学生的个性思考与表达。如全国二卷第41题作为开放性试题,以新中国以来我国节假日的变化為切入点,要求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分析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这首先需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切的角度,充分调动已有知识进行阐释与论证,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开放性试题的设问没有标准答案,采用梯度式评价标准与赋分原则,重在考查学生阐释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综:每道题都体现能力立意

“没有一道题不是以能力立意的。”看完理综全国卷,黄冈中学生物特级教师汪芳慧说,试题将学科知识加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命题专家介绍,今年理综试题通过在理论联系实际、探究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设计试题情境,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回归基础,重点考查学生提取有用信息能力

“回归基础,回归物理之本。”这是江苏省天一中学特级教师卞志荣看完理综全国二卷物理部分后的第一感受,“试题朴实平和,大多数题目的源头来自课本,给考生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这其中透露的信息是高考坚持回归课本、回归基础,以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来构建整张试卷。”

教育部考试中心理综试题命题专家介绍,今年的高考理综试题,进一步丰富了试题的呈现方式,采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多种方式的融合,增加试题信息的广度,考查学生从不同呈现方式中提取有用信息、加工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思考或推理的能力。

“现学现卖,现场独立自学是今年化学试题考查的一大特点。”命题专家介绍,全国二卷的第36题苯酚的工业合成,考生需要在利用化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获取信息并利用相关信息分析实际工业生产的具体问题。

考查方式的创新,另一个突出的特点体现在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挖掘上,命题专家举例,天津卷以中国古人观察到的“雨色映日为虹”为背景分析虹的成因。重庆卷第1题和第6题“古代光辉灿烂的发明”考查相关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知识点回归基础,设问方式力求创新,这透露了命题组的一个重要暗示:“考生必须在真正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才能顺利作答,老师实际教学中搞题海战术只能是事倍功半。”卞志荣如是说。

理论联系实际,考查应用和实践能力

“‘教真实的化学,学有用的知识’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特级教师孙天山评价道,“今年的理综化学考题强调化学与生活的交融。”命题专家介绍,今年的高考理综试题,突出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科技前沿,强调学以致用。

“纵观2015年的生物学试题,到处渗透着对学科思维的考查。”汪芳慧说,“生物试题采用了一些从现代科技和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新颖情境,渗透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引领考生在生活中体验生命奥妙。”

“这次考试的最大特点是实验类题目分量更重。”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生物教师罗久远举例说,广东卷大题第一题与最后一题均是实验类题目,这要求师生平时要强化动手操作能力,不仅要侧重教材,更要高于教材。

这个特点在全国卷也十分明显。“以生物学基础实验为模型的情境实验题是今年全国卷的特点之一。”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生物学科教研员陈严评价道。如全国二卷第29题,以番茄中的基因对果实成熟的影响,设置A、B、C3个组进行实验。该题的题材新颖,力求变化,但设问朴实,强调知识回归,兼顾对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增加开放性探究性试题,鼓励发散性思维

“今年增加了设计情境新颖、解答路径多样、答案不唯一的试题。”命题专家介绍,这些开放性和探究性的试题,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命题专家举例说,全国二卷第23题的物理实验题,突破往年在实验步骤中“填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并写出实验步骤,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化学实验题历来是高考化学兵家必争之地,近年来试题的编制也在发生变化,试题改变了单一的实验知识考查,向探究能力培养及体验实验过程转变。”孙天山老师也察觉到了这种变化。

命题专家介绍,今年高考化学对创新意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设计”的创新意识上。要求考生根据给出具体要求的实验目标,设计出新颖具有明显反应现象或者定量数据的实验方案,能够证明实验结论。例如,全国一卷第26题的草酸性质探究题就要求学生分别设计两个实验方案证明物质的特性。

这些试题给考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从而进行有创意、有个性的解答,并根据设计方案的科学性、简约性、新颖性和全面性进行赋分,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效度略显不足,这是今年试卷美中不足之处。”汪芳慧说,“就单题而言,2015年的高考试题充分体现了基础性、新颖性、能力测试为主的特色。但是,单题的区分度之和不能代表整张试卷的信度。今年试卷内容效度略显不足,如果能在必修3内容中挤出3~5分置于必修1上,可进一步提高测量的内容效度。”

高考统一命题能改变什么 篇10

一、高考命题变迁历史回溯

高考的全称是全国普通高校统一入学考试。高考制度建立于1952年,一直到“文革”前,除了1958年实行分省命题外都是由国家统一命题的。1977年恢复高考,因时间仓促,当年实行分省命题。1978年后又实行统一命题直至1985年上海高考改革试点实行单独命题。随后,北京从2002年开始实行单独命题, 全国大规模的呈井喷式的分省单独命题是从2004年开始的, 这要从发生在2003年的一个事件溯源,2003年正值非典,全国都处在一种人心惶惶的状态,高考第一次将考试时间由七月份改为了六月份, 高考试卷运到四川南充南部的某县后,“6月5日下午1点30分南充市教育局和公安局在巡查下属区县的高考准备情况时发现南部县的文科试卷被盗”[2]。事件一经发现立即上报,中央要求立即破案,确保高考如期举行最后锁定嫌疑人是一名高中生叫杨博, 成绩不好怕考不上大学才出此下策。最终因非法获取国家机密(高考试题在启封前属于国家机密)罪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杨博盗取试卷并非以营利为目的, 再加上2003年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泄题演变成公共安全事件,那年的高考也如期举行。但这引起了教育决策者的反思,如果发生类似的事情,那么该怎么办? 一旦泄题,影响的范围就是全国性的。从2004年开始,自主命题的省份从两个直辖市增加到了十一个省市, 到2006年全国除港澳台以外自主命题的省份共有16个直到2014年。

有人说,高考统分交替的发展规律符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规律。其实不然,无论是分省命题还是统一命题背后都有一定的社会因素和历史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深化改革的今天, 教育体制的改革远远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高考制度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决定命运的大考, 改革势在必行。这几年分省命题饱受诟病,试卷水平不一,评卷标准不一,试卷之间没有可比性,国考沦为省考等。试题的改革是满足大众诉求的社会必然,也是高考改革的历史必然。

二、缓解教育公平尖锐矛盾

“就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而言 ,公平是指入学考试和招生录取过程本身的公平,以及通过高考招生实现入学机会均等,保障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正”[3]。异地高考是中国特殊国情下所产生的特殊的考试问题。它与改革开放后的人口流动、户籍管理息息相关,甚至牵涉到高考移民,是一个久病无良医的招生难题。新中国成立后,全国高校的招生指标实行分省投放,直至今天仍然是这种“计划式”的招生方式。这也是异地高考难题的始作俑者之一。异地考生如果在所在地参加高考,必然就会触及到当地考生的利益。一所大学的招生指标在当地就那么几个。异地考生不得不在户籍所在地高考报名,并参加考试。

高考的核心价值是公平。有人认为要达到真正的公平统一命题只是隔靴搔痒。就山东、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来说,能上好大学的比例远不如北京、上海高。只有统一录取,按分数排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入学的公平问题。可是东部沿海的教育资源占有量远是中西部的数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统一录取只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

实行统一命题对于维护高考公平, 解决异地高考问题是有效的。以往实行分省命题,虽然分散了安全风险,兼顾了各省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但是各省试卷质量不一,分数没有任何可比性。出题者往往是本省重点中学的教师,他们既是出题者又参与教学,难免会有隐形的漏题行为。实行统一命题,命题者从全国抽调,有的不一定参与教学,从试卷的信度、效度区分度上来说,全国卷的质量是比较高的。各省的考试成绩具有可比性,既维护了高考的初衷,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考在考试环节的公平。对于异地高考的考生,如果所在地高考试题与户籍地高考试题一样,就可以在所在地报名参加考试,免去旅途的奔波,以及在户籍所在地的环境适应的心理问题。招生制度改革不能一蹴而就, 统一命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异地高考但无法缓解异地录取, 对于那些为了招生指标而更改户口高考移民的考生,统一命题仍然无法解决“移民”困境。

三、实现高考与教学的有效衔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不是全国统一都要使用的各地有自主选择权。现行教材版本主要有人教版、湘教版、苏教版、鄂教版、鲁教版、北师大版、沪教版、冀教版、浙教版、河大版等。每个版本的侧重点不同。以使用广泛的北师大版与人教版语文为例,北师大版课本容量大,阅读要求较高。人教版注重基本功,语法能力要求较高。由于各省各地区使用教材版本不一,分省命题考查的重点不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学重点不同。在实行统一命题后,面临最直接的问题就是高考考纲的微调。考纲要兼顾各个之前独立命题省份的试卷转型。考纲具有导向性,考纲的调整就会影响教学内容的改变。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考验。在保证升学率的前提下极力发掘课程资源,促进了基层教育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十余年,课堂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合作式学习、阅读教学、讨论式学习法等在课堂上普遍应用。可是面对高考,尤其是对于农村学生来说,高考是改变自身命运,走出农村的必由之路, 毕竟任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都没有高考高分实在。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脱轨,是今天高考百受责难的原因之一。

实行25省统一命题之后,由专业化的考试机构统一命题对于贯彻新课改的理念, 实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有效对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于新课改选修部分内容的测试,教育部考试中心可通过题库的多种形式进行调整”[4]。发挥高考的导向作用,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

上一篇:公路工程变更费用监理下一篇:图书馆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