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思想

2024-08-22

命题思想(精选8篇)

命题思想 篇1

幸福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命题设计包括一般性练习, 应该注意反复打磨, 遵循美的规律, 追求美的境界, 赋予美的气质, 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 持久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考试评价成为一次良好的再教育, 提高学校课堂生活的人生意义。

1.追求创新美

命题首先要树立卓越的创新意识, 追求立意新。 命题者要踩着重点、迎着热点、找着特点、启迪学生成长, 宣扬治国理念、人民向往、时代趋势, 体现教育对学生培养的新要求。例如“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这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以此立意, 贯穿全卷, 既可以分立专题、纵深掘进, 又可以合成主题、 拔节提升。其次在考查内容上求新。考查教材新内容和未曾考查的内容。如苏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新增内容主要有: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再次, 命题所引用的素材要具有新意。引用素材越具有即时性、独特性, 越具有新意。对时事素材运用多种分类、提炼、归纳等手段进行处理, 以发现若干新的微专题、观点、视角、切入口等, 用以立意。如2015年南京市思想品德中考卷16题采用4则素材:王某点击手机微信群不明网页被骗3000元;张某使用手机在班级QQ群匿名谩骂同学;段某手机拍摄军事设施出卖;某人醉心用手机抢红包影响亲情交流。这样不仅做到材料新, 而且还形成了新课题“如何正确和谐地使用智能手机”, 通过综合考查自我保护、诚信、做情绪的主人、权利与义务、 责任等知识, 又实现了内容上的组合创新。

在题型、题目呈现方式、设问、答案要求上也要创新。上题将原先常用的直问直答题, 改变为材料简析题, 不仅有生动的语言叙述, 而且还配上漫画:骗钱者举着“钓杆”伸向儿童, 得意洋洋地说“又上钩一个”, 图文并茂。设问“简析智能手机使用中出现的不和谐现象”, 通过紧扣材料, 平添新意, 如果问成 “为什么说上述行为是错误的”则难逃俗套。这样的设问在答案要求上亦须结合材料, 变通或组合书中原有知识, 或由材料生成新答案, 有效避免了照抄书本。 本题还通过允许从“其他角度”答题, “增设创意分”, 鼓励学生开放思维、创新思维。

2.彰显个性美

作为一份优质的地方性中考试卷, 应该具有地域本身的个性特色之美。

综观各地中考试卷, 地方特色题目呈现出越来越多、越来越鲜明的趋势。例如以地方时事命题, 或直接考查, 或作为背景材料。还有搜选到既能折射国家大政方针, 又能承载教材重点, 并与学生实际紧密相关的地方时事入题, 达到时代性、地域性和生活性的高度有机统一, 兼具国际视野、中国气派、地方特色、 学生立场。

2015年扬州市思想品德中考卷28题以扬州2500周年城庆为背景, 谈古道今:一代代扬州人, 构筑了独具特色的扬州精神———勤奋务实的品格、创新创业的特质、歉收并蓄的胸怀、崇文尚德的风尚…… 扬州自古商贾云集, 而今必须抢抓融入长三角经济带的机遇, 再创辉煌。进而设置3问:“弘扬扬州‘城市新魂’有何重要性?做‘扬州新人’应怎样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做扬州发展‘添薪者’应如何发扬艰苦奋斗传统?”扬州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建设, 关注身边事, 关注自身成长。

3.营造情境美

一份好的试卷既有壮美的场景, 又有优美的小调。以国家发展思想、理念、思路、方向、方略、战略、着力点等入题, 可以达到壮美的效果。“优美” 素材来源广泛, 古今中外, 美德美行, 美文美图, 美丽环境……皆可设置为与考点相匹配的富有启迪性的意境。有些素材本身就是壮美与优美的统一体, 如善人义举, 大爱无疆, 太空慢“舞”等。

再加上一些艺术化的修饰、人文化的关怀, 如斟酌语言美, 用“请问”取代冰冷的发问, 多用第一人称少用第三人称, 这样真实可信, 生动活泼, 富有亲和力, 为学生营造逼真的生活情境, 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 考查出学生驾驭核心骨干知识、从纷繁芜杂的现象中整体摄取信息的能力。

4.展现理趣美

思想政治学科的理趣美根源于理论对国家发展、 人生幸福的指导价值。命题要展现思想政治课强烈的理趣之美的魅力。运用辩证思维是思想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大区别。精致的辨析题具有辩证之美, 几种观点在互相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一直是中考高考试卷的亮点。

如2015年苏州市思想品德中考卷29题, 网友 “薇薇”发帖:我国法律对网络发言有很多规定, 不能泄露国家秘密、散布谣言以及违法信息等, 这不是限制了我们自由发言的权利吗?“星星”跟帖:你有权在网上发言, 想说什么他人无权干涉, 因为我们未成年人享有特权。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 “公民有权在网上发言”, 因为公民享有言论自由权。但是, 认为 “想说什么无权干涉”“法律限制自由发言权”是错的, 因为权利与义务、自由与法律是统一的, 必须履行遵守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等义务, 不得损害国家、 社会、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认为“未成年人享有特权”亦错, 我国法律实施的基本原则是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设问, 是展现理趣美的常态做法。上题首先要求分清观点中正确的成分“是什么”, 错误的成分“是什么”, 再深入思考理由“为什么”, 最后思考正确的做法“怎么样”, 不足的要尽量补全面, 思维顺序层层递进, 同时各个设问又可从不同角度回答, 从而显示出思维的严谨缜密, 具有强烈的逻辑美, 给人以“心潮逐浪高”的气势美, 撞击与震撼着思维, 催人奋进。学生对题中正误成分和隐蔽观点的努力辨识, 特别是对考题原型的识破, 会使学生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通向理趣美。 此题的原型是教材 (同前) 中的“怎样珍惜民主权利” 和“为什么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

真是美的前提和基础, 善是美的灵魂。思想品德课是德育课, 命题更应贴近学生、呵护学生、发展学生, 让所有观者为之眼前一亮, 努力追求赏心悦目的整体美的境界。

命题思想 篇2

学校柘汪中学年级七年级学科思想品德备课组长罗兆兵

一、命题的基本情况(题量、难度、区分度、科学性及创新性等)

1.题量:题量适度,主客观试题的比例适中

2.难度 :试卷难易适中,体现检测功能

3.区分度:有区分度,能把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区分开来,试卷设计有梯度

4.科学性:命题科学,没有出现知识性错误,没有偏题、怪题

5.创新性:创新性强,紧扣当今社会热点出题,也具有地方特色

二、命题的主要特点或优点(举例说明、分析)

1.创新性: 课本知识联系具体事例和社会热点,体现时代性,时政性强如1、3、18

2.题量 :内容覆盖面广又有代表性,题量适中比例合理

3.选材 :选材时效性强,材料鲜活可感。例如选择1、3、18

三、命题的主要不足或问题(举例说明、分析)

答题技巧欠缺,学生不能把书本知识进行转化,只会自己的口语。而且有的同学积累资料少,对于一些时政性比较强的内容不会,同时有的的同学在平时不善于总结。

四、典型情况分析(举例说明、分析)同学们都选错 对知识掌握不扎实,关键词把握不准

教师引导不够,学生掌握不牢 应夯实基础知识,注重答题训练答题不全面、不规范

同学的答题意识不强,不规范平时的训练不好 教师应注意答题的训练与点评,强化答题思路,答题方法,答案组织的训练与指导。所以教师在批改当堂检测时,应注重及时点评,及时训练。答题不全面

同学的答题意识不强,不规范 没有抓住题中的关键词 注重平时训练

五、对本学科命题的意见或建议

(1)正确发挥考试指导教学的作用,注意能力立意命题,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2)面向全体学生,加强考查初中思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考试内容选择上,应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问题。

(3)命题中,要避免难、偏、怪题,不出似是而非脱离实际的题目。

(4)强化思品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中选取试题的素材,试题的情景应真实、有意义。注重考查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知识表述中运用思品术语的能力。

(5)要控制试卷的难度,设置好试题的梯度,要有利于不同层次的考生发挥水平,要体现水平考试和选拔考试两种功能。

命题思想 篇3

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是指对于高考命题处于支配地位的理论或思想。它既是高考指导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又是高考指导思想的具体化与实践;既是对当时高考试题命制的规范,又是对今后高考复习的指导。因此,研究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的演变

30年来,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高考的性质与功能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因而,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也必然要与时俱进。纵观高考30年,根据高考命题指导思想的演变,文革后的高考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1以知识立意为主的高考

自1977年到1991年,高考处于恢复与成长阶段。我国的高考试题的发展道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中断十年之久,无论是对于高考组织、录取,还是对于高考试题的命制都是一个新问题。对于地理学科而言,高考试题命制工作更是曲折。在1977年到1983年期间,高考地理的范围是初中地理,其内容几乎全是识记性的知识。如阿根廷的首都叫什么名字。

1984年,高中地理也被纳入高考的范围。自此以后,高考地理的内容基本稳定下来。研读这一时期高考地理试题,可概括出下列特点:①以考查陈述性地理知识为主。地理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逻辑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在此阶段,高考地理主要考查地理分布、地理事实等陈述性地理知识。换句说,谁掌握的地理信息多,谁就能答高分。有的填空题甚至直接从教科书上截取一句话,让考生填写漏掉的地名或术语。②难度系数难以控制。由于当时复习资料的缺乏和考生基础较差,以及考生之间个体差异较大,试题难度很难把握。因此,有的年份分数偏高,有的则偏低。如1982年考查中美洲7国的名称,因而导致那年平均分很低。③题型较多。恢复高考初期的题型有填充题、名词解释、判断题、选择题、连线题、读图、填图题和问答题等。④考查的知识面广。知识点是指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事实、概念、规律(原理)等构成的基本知识单元。如果以知识点覆盖率来表示考查的广度,那么这一阶段高考知识点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以能力立意为主的高考

从1992年起,高考命题内容价值取向有重大变化,即以“以能力立意为主”取代了以“以知识立意为主”。从这一开始,各个学科都开展了学科能力的研究,将学科能力进行了分类,并强化能力的考查。如数学的学科能力可概括为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地理的学科能力分为识记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十项能力。

1992年各科高考试题都明确地体现出“以能力立意为主”的指导思想。地理试卷中的第27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第28、29题考查学生地理分析能力与绘图能力。虽然部分学科的试题难度偏大了,但是,同前几年相比较,1992年的试题是智力含量最高的试题,也是几年来评价最好的试题。

1993年,全国大部实行“3+2”科目方案,地理暂时被列出在高考科目之外,但是1992年高考以“以能力立意为主”的指导思想对后来的高中地理教学与研究起到积极的影响。这一时期高考地理试题设计和编制的指导思想是:以“纲”为纲,以“双基”为本,努力保持试题在考查内容、难度、题型等方面的稳定;注重试题的智力价值,强调对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核;突出地理学的特征;尽力反映我国改革开放的现行政策,体现地理学科国情教育的独特功能;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追求评分标准的合理性。

2002年,全国普遍恢复生物和地理学科的高考地位,实行“3+小综合”方案。这一阶段的高考,除了具有上述特点以外,笔者认为还具有下列几点特征:①以学科内综合为主,以学科间综合为辅。如果说1992年高考是以学科能力立意为主,那么2002年高考指导思想则出现了跨学科的综合能力立意的倾向。②试卷难度进一步稳定。根据教育测量理论,试卷的理想难度应为0.55。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与实践,这一阶段高考试题的难度基本控制在理想难度左右。我们所说的试题难度是指整卷试题的难度,而不是单一大题的难度。难度稳定,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试题标准化的程度在提高。③注意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试题设计过程中,注意将试题问题与生产、生活实际结合,避免纯理性的问题。

3以综合素质立意为主的高考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与升学比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把大学教育看作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经历,也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高考的社会功能的变化,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改变。新课程高考地理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应该转为“以综合素质立意为主”。这一指导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①以考查学生综合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30年来,高等教育主体的社会本性发生了变化,即由精英教育到就业教育,再到大众教育。相应地。高考命题内容选择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即从以学科知识、学科技能立意为主到以学科能力立意为主,再到以综合素质立意为主。这既是社会发展在高考命题上的反映,也是高考命题发展的必然规律。②试题功能的多样化。甄别与选拔功能是高考的首要功能。虽然,高考还存在着一定不尽人意的地方,然而对于广大的平民百姓来说,高考是高校选拔优秀新生最公平的途径。评价功能是学校教育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教育部不允许各省、区公布各地高考成绩,以防止各地以高考成绩评价学校,但是,作为一种考试,高考本身客观地存在着评价的功能。没有考试的教育评价是不全面的教育评价。教育功能是近几年逐渐被人们认识和重视的一项试题功能。事实上,学生答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过程。导向功能主要反映高中地理教学的引导作用。高考试题对于今后高考复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标准化考试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高考试题的导向作用日益突出。③增强试题的地理性。地理性的主要表现,一是强化区位的概念。位置识别与空间的建立是一项最基本的地理能力。相应地,地理事物分布与相互关系自然成为地理学科基础知识的范畴。二是强调地图的作用。作为一种地理语言,地图是地理表达的基本工具。学会读图、用图以用绘制简单的地图是一项基本的地理技能。④问题情境真实化。从现实生活中,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中提取问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关注问题典型区域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生活的区域(省、区)。新试题将更加注重考查考生解决真实环境中问题的能力,而不再出现虚拟情境的试题。

二、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演变的启示

1领悟高考功能的微妙变化,制定全面的复习计划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考的社会功能在调整,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也势必做相应的调整。我们要关注和研究这些问题,并在教学实际中,强化全民素质教育的倾向、适当增加学习选择性,以适应“以综合素质立意为主的”的命题要求。

2了解教育测量理论基础知识,确定复习指导思想

高考属于标准化考试,它是以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为依据的。了解教育测量理论对于高中教学与高考复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如了解了区分度、难度、信度等概念对于确定高效的复习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如某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数学科的复习课时,有效地提高了本校考生的总分。

3了解外地复习情况。确定合理的复习深度

命题思想 篇4

2009年中考思想品德命题将会继续在近年来已取得的宝贵经验基础上, 紧密结合各地2008年中考思想品德试题所呈现出的新的特点, 积极贯彻课程改革和中考改革的精神,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观点教育和思想品德方向、主流价值标准的引导, 并密切结合当地实际, 在全面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基础上, 以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 更完整地体现新课标的要求。而要把握这次考试命题的趋向, 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把握中考命题原则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思想品德课教学、评估、考核及规范教材编写与审查标准的规章。因此,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它不仅明确规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 而且还明确地规定了学生对这一内容所应掌握的程度。在学习课标的同时, 教师应该认识到思想品德课不同于其他的自然科学课程, 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较强的针对性, 其中考命题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 导向性:

即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 坚持以学生为本, 以能力立意, 从而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过有意义的生活, 做负责任的公民。

2. 基础性:

即要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和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以全面考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杜绝繁偏怪题, 做到结构合理, 难度适当。

3. 时代性:

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课本知识与时事相结合, 贴近社会, 贴近生活, 从而反映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政策及社会生活、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4. 开放性:

即试题设计形式多样化,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多元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5. 科学性:

即严格按照命题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 保证试题的准确性、严谨性, 避免出现思想性、知识性、技术性等错误。

(二) 了解中考命题特点

要摸清2009年中考思想品德命题的突出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近年来的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得出结论。尤其是近两年来, 命题立意突出能力考查, 中考思想品德命题已经不会再有照搬各种资料中原题的可能性, 而是呈现出能力性、运用性、综合性、创新性考查明显加强的发展态势, 坚持重在测试德育综合素质的命题原则, 在考查学生对所学初中思想品德课基本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同时, 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发现、分析、说明与解决社会、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通过中考考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其命题特点如下:

1.试题立意能力化, 能力重点在运用, 运用能力在创新。

2.试题设置情景化, 情景材料时政化, 时政内容热点化。

3.试题考查综合化, 综合趋势呈现出跨框、跨学科、跨时空的特点。

4.试题导向德知双重化, 知识教学德育化, 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行为习惯状况的考查。

5.试题设问多角度, 答案内容多元化, 多元答案人性化, 这是近几年来中考思想品德命题的一大亮点, 也是其发展趋势。

(三) 明确中考命题方向

分析研究历年来的中考试卷, 我们不难发现其始终坚持“稳中求变, 变中求新, 新中求活”这一原则, 命题轨迹集中表现为:走向能力和教育价值立意, 走向知识综合, 走向实践探索, 走向开放创新。

1.能力和教育价值立意是中考命题的立足点。思想品德新课程的评价要求之一是, 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又要考查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是否开始形成了良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近年来, 中考命题改革所体现的能力要求, 主要是对分析性能力、应用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考查, 命题者对考查对象的选择往往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着眼于现实重大问题, 以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二是选取那些发生在考生身边, 甚至与考生息息相关的事例;三是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及人类生存价值等问题, 其因具有长久价值而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同时, 命题者始终将中考作为对考生进行最后一次思想教育的良机, 使考生在考试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洗涤。

2.试题在凸现主干知识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知识在学生生活主题中的有机整合。综合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特点, 其主要体现在有关知识在学生生活主题中的有机整合。如教材七至九年级的内容按照“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的逻辑线索, 有机地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国情教育内容融为一体。2009年的中考试题也将会在这方面进行更加积极的探索。如在同一个特定的情景材料下, 设置不同的问题, 整合有关道德、心理、法律与国情知识, 这样不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同时, 对知识的考查, 会由学科内向跨学科推进。而且中考重点考查的是那些具有支撑意义的最基础知识, 考查也会由单个知识点转向多个知识点的综合, 并围绕一个主题, 从不同角度, 不同层次提出各种问题, 从而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复习指导

根据近几年的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特点和2009年中考思想品德命题趋向, 就教师搞好考前复习, 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 注重考点复习, 认真研究《课标》《考纲》

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不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标准, 也是考试的标准;《中考考试纲要》是中考命题的依据, 也是教师教育、教学和着手备考的依据。它们规定了中考的性质、范围、内容、题型及能力要求。每一年的中考试题都是《课标》和《考纲》最好的注解。因此, 教师在复习备考时, 必须下工夫研究《课标》和《考纲》, 只有这样, 才能有的放矢地从宏观上把握考试的动向和趋势。

(二) 注重学生基础知识, 实现综合联系

中考思想品德虽然主要是考查学科的重点知识和主干内容, 但具体到某个试题, 其考查的范围不会只停留在某个具体的知识点上, 而是突出知识的生活意义和现实价值, 强调知识间的相关、相通、相连性, 强调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融会贯通, 并最终落实到知识的综合运用上, 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能机械地记忆知识点, 而要注意对知识进行整合, 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具体来讲就是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梳理、归纳, 使之系统化、网络化, 从而达到宏观上把握教材, 微观上融会贯通。

(三) 注重社会热点, 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时事热点问题常常是中考思想品德考查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载体。复习备考期间, 教师要注意找出热点问题同教材知识的结合点, 注重时事热点与教材内容的相互渗透, 使学生善于运用知识对热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认识和分析, 从而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注重本地实际, 联系学生自身生活

近年来中考思想品德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是, 结合当地的实际考察学生所学知识。当地实际问题主要包括当地有关部门作出的重大决策及当地发生的重大事件。这也要求学生在平时既要关注国内外大事, 也不能忽视身边的小事,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善于通过身边的小事印证、深化所学知识, 要关注那些与自身思想实际紧密相连的内容,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以便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五) 注重学生思路拓展, 重点培养能力

俗话说, “万变不离其宗”, 思想品德考试的形式不管如何变化, 它的出发点仍然是放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因而, 学生应把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复习的关键。在复习时, 一定要树立创新意识, 坚决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在平时的学习中不能一味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 要有探究的勇气, 相信自己, 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感想等。做题时要敢于发挥和创新, 不应满足现成的“标准答案”, 要多从几个角度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 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命题思想 篇5

1.整体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注重对基本概念的考查,是也是对其他政治科目的命题要求,思想道德修养部分今年第一次进入考试,更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核。在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思修部分,第12题考的是民族精神,第13题考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第30题考的是爱国主义,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第11题考法律权威是的含义,第12题考义务性规范的含义,第13题考道德的社会功能,第14题考理想的分类,第30题考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2012年考人生目的的含义和爱国主义的特点,都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所以,在以后的复习中,一定要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在考研政治试题中,夯实基础是重中之重。

2.对易混淆概念考查比较细腻

如2010年第12题考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四个选项中A勤劳勇敢、B团结统一、C自强不息、D爱好和平都是中华民族精神,题干设问是“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哪个方面,如果平时对《考试大纲解析》复习得不认真,阅读不仔细,多数考生很难在A(勤劳勇敢)和 C(自强不息)两个选项中做出明确而坚定的取舍,实际上,这道题在《考试大纲解析》有明确的说明:自强不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的,具体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体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为“因时而变”、“随时而制”、“与时偕行”、“与日俱新”等与时俱进的精神。

3.命题灵活,考查考生解题能力

命题思想 篇6

一、有的试题编制的科学性不强

科学性是保证试卷质量的关键,也是对命题的最基本的要求。保证试题内容的科学性,要做到题意明确文字通顺,概念表述准确严密,避免学术已有争议的问题,避免出现政治性、知识性、技术性等错误;试题的表述要规范,问题明确,语言简洁,图形清楚,专业术语准确,除开放性试题外,答案尽量确保唯一性等。

1.个别措辞不够准确、规范

[例1]2011年台州市中考试卷第19题

2011年1~3月,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9406元,同比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收入5038元,同比增长14.8%。这说明我市

A.已实现了全面小康

B.经济发展居全省前列

C.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差距依然较大

D.社会的主要矛盾基本得到解决

【分析】这是一道联系台州实际的单项选择题。但试题中材料的用词不够科学规范,有个别措辞还可以再斟酌一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应该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纯收入”。

2.有的设问不够严谨

[例2]2011年嘉兴市中考试卷第24题(节选)

(8分)以下是九年级学生小刚与老家同学通信的三个片段,叙说了几件令他感到幸福的事情。

(1)片段一中小刚的幸福感源于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哪个特殊保护?(1分)

……

【分析】第(1)小题片段一中小刚的幸福感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八年级时小刚转学到了这里;另一方面,小刚终于又可以天天得到爸爸妈妈的关爱。而答案是源于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显然这样的设问尚待推敲,表述不够准确,容易引发歧义。

3.有的答案牵强附会

[例3]2011年台州市中考试题第24题(节选)

(9分)家和、国和、天下和。和谐社会,人人共享;促进和谐,人人有责。

【家和】——共同期盼

……

(2)漫画图2《让我们家买得起房子吧!》反映了我国当前怎样的国情?(2分)

答案:……(2)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房价过高等)。(2分)

【分析】第(2)问由漫画《让我们家买得起房子吧!》得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结论,未免有些生搬硬套。

二、有的试题考查的有效性缺失

试题考查的有效性,通俗地讲就是测试结果与目标的符合程度,它是考试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影响试题考查的有效性的因素很多,如陈题套用、误导性语言的存在、命题背景不公、试题过易或过难、试题本身有争议或错误,等等。

1.试题过易或过难

一份高质量的试卷引用的材料应是简洁、明了,材料与问题之间应具有深层的逻辑关联。因为只有简明,才能给学生创造性地答题和个性化地作答留有空间,也才能较为正确地检测到平时学生探究学习的不同“过程”。离开了思维上深层的逻辑关联,引用的材料即使最新最活也是无效或低效的。

[例4]杭州市2011年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A卷)第38题(节选)

(17分)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围绕今年“两会”内容,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B同学收集到以下素材:根据党中央的建议,国务院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2011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该纲要。《纲要》为我国未来五年的发展勾勒出了一幅国强民富的路线图。

(2)《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什么需要全国人大审议通过?(5分)

……

D同学收集到以下素材: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

(4)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地位的是哪部法律?说说这一法律体系形成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意义。(5分)

【分析】B同学和D同学收集到的材料和问题之间没有什么逻辑联系,即使不看材料也照样可以作答。这样,所供材料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与意义,材料自身价值没有被充分地开发利用。

[例5]2012年绍兴市中考试题第14题

稀土素有“工业黄金”的美誉。作为全球最大稀土生产国的中国,长期被迫以低廉的价格卖出稀土,再以高价向发达国家购买开发稀土的专利和生产线。近年来,稀土开采中沉重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促使中国加强了对稀土开采和出口的管理。为继续享用中国廉价的稀土资源,2012年,美国、欧盟、日本以中国限制稀土等原材料出口为由向WT0提起贸易诉讼。据此回答第l4~16题。

14.WT0的基本职能是

A.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成员间贸易争端

B.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C.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实现世界贸易一体化

D.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推动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

【分析】作为开卷考试题,试题仅仅注重考查教材知识点,学生可以不加思考,直接在书上找到答案,无法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试题的命题目标是注重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分析信息、应用知识、迁移知识等综合能力,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题目设计简单、浅表,有的材料内容和答题目标脱节,试题仅仅注重考查教材知识点。这种脱离情景材料的设问,不利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试题本身有争议或错误

[例6]2013年台州市中考试题第23题(节选)

(8分)某校九(3)班创设了“班级微日志”,同学们常常在“众言堂”里发表自己的观点。请你运用《思想品德》的知识参与互动。

答案:(1)建议从生命的独特性、生命价值、全面认识自我等角度作答(如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要学会尊重和悦纳生命;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不断更新和完善自我等)。(答出两点即可,4分)(2)要敢于并善于斗争(写具体做法如报警等均可给分)。(2分)(3)使交往和谐,为人际关系增色。(2分)

【分析】从材料1小雨的身上,可以悟到他有坚强的意志,自强不息,正确认识自己,不断更新和完善自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高雅的情趣等。除“正确认识自己”属于考试说明中涉及的知识点外,其余不属于考点范围。而且,要符合标准答案中“生命的独特性”角度进行作答,有点牵强附会,不符合逻辑。所以,该第(1)小题值得商榷。

三、有的试卷命制的适标性不一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制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是全省各地学业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命题范围和命题要求不应超出《学业考试说明》的规定。随意减少学业考试分值,缩短考试时间,增加考试内容,甚至将学业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或打折计入总分,这是我省学业考试存在的最大问题。在考试分值、时间及题量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学业考试说明》不一致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学业评价的规范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例7]台州市2012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非选择题第23题(节选)

(11分)材料一:漫画1、漫画2、漫画3。

材料二:中学生小松,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立志当一名律师。自从沉迷于网络游戏后,小松逐渐无心学习,经常旷课。为了弄到玩游戏的钱,他经常在家里和学校偷窃财物、向低年级同学敲诈勒索,有一次竟持刀拦路抢劫……小松受到了法律的惩罚,他当律师的梦想也成为泡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分别指出三幅漫画中公民哪一权利被侵犯。(3分)

……

【分析】该题第(1)小题的答案分别为生命健康权;智力成果权(或知识产权)、人身自由权。而在2012年浙江省学业考试说明思想品德“公民的人身权利”部分只有考点“16.学会用法律捍卫生命健康权”和“17.懂得法律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和个人隐私”,没有涉及关于“人身自由权”的考点。所以,该知识点游离于2012年浙江省学业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之外,存在超规离纲的现象。

四、有的试题创设的开放性过大

开放性试题的创设,符合新课改理念,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旨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的创造精神提供广阔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设问和答案的开放性是开放性试题的显著特征或重要标志。但设问要根据命题者的意图控制合理的思维空间,对具有“开放”性质的试题,既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发散性思维”空间,又要注意设问对“发散性思维”范围和方向的引导,使设问引导的思维方向与试题立意相一致,避免过度开放。

[例8]丽水市2013年中考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试题第25题(节选)

(10分)一个农民工家庭的进城路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3)中国梦、我的梦。你最期待国家能早日实现什么梦?为此,你准备怎么做?( 3 分)

答案:……(3)科技强国梦。努力学习,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努力成为一个创新型人才。

[例9]台州市2014年中考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试题第23题(节选)

2013年,我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城乡居民参加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合作医疗人数超13亿,覆盖率达95%以上。

……

(3)我国重视居民医疗保障体现了教材的哪些观点?(2分)

答案: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

【分析】以上两题的第(3)小题由于设问过度开放,导致开放性试题答案“空”“泛”,这样的设问不能真正考查出学生的相关能力,体现不出考查的层次性,从而影响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命题作文训练中的命题方式初探 篇7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有让学生广泛地参与作文教学的活动,才能不断地开发他们的作文潜能,也才能相应的提高作文教学水平。学生是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此, 教师就要想千方、设百计地去调动学生阅读和作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心灵的力量,唤醒创造意识。命他们想说, 喜欢说,有东西可说的题目,把题目命在他们的心坎上, 他们就会积极地投入到作文训练之中,实现“我手写我心”,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有个性,有灵性,有真情实感。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在命题作文训练上有以下几个体会:

一、命题要有生活价值

有实用价值的命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命题,会让学生觉得对自己有用,与生活接近,从而引起他们去思考,这样就不至于出现学生仅仅是为作文而作文,为老师而作文的问题。 因此,在作文训练的开端———命题的时候,教师首先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拟题目,让学生一看到题目便能迅速地进入良好的写作心境,觉得有话要说,对自己有用,这样,学生就可以将写作由“苦事”变为“乐事”了。如《开学啦》、《一个格言的启示》、《生活告诉我》、《成长的足迹》等,这些题目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2014年9月,我带了一批七年级学生,开学第一个星期学校就组织军训。9月份,骄阳似火,学生顶着烈日进行操练,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有些娇生惯养的学生打起退堂鼓,一度想偷着跑回家, 当时我给他们讲道理,结果学生都留了下来,并顺利地完成了为期六天的军训任务。军训结束后,我想到,这次军训虽然苦却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身体,磨炼他们的意志,不妨拟一文题,给他们写作文,思想上也可以提高认识。于是,我出了这样一个作文题《我享受到了克服困难的乐趣》,很快,作文都交上来了,效果很好。很多学生都领悟到“以苦为乐”的真谛,有学生这样写道:“顽强的毅力是在克服困难中磨炼出来的……”由于军训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大家感慨颇多,所以这一命题很快就打开了学生们的话匣,使学生从人为的套子中解放出来,将写作从“做”文章位移到自我感受、自我意识上来, 真正实现了我笔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境地。

二、命题要切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同样,作文教学不能脱离现实生活,我们必须将作文和生活衔接起来。在《语文教学与生活》中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有这样一段话说得很明白:“要使学习语文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搞得生动活泼。”“不联系自己的思想,既难以深刻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又难以写出真实感人有血有肉的作文来。”著名语文教师于漪也曾说:“要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因此,命题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才能触动学生的感情的琴弦,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情动而辞发,有话可说,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作文讲假话、空话的毛病。如,对刚入学的新生,可出 《开学第一天》这样的文题,让他们写自己开学第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对将近毕业的学生,可出《跟老师说句心里话》等。又如,针对学生中出现的集体过生日现象,我拟文题《谈谈中学生集体过生日》,针对这一现象,学生谈了自己的看法。意见有三,一种意见为 “不好”,第二种意见表示“下不为例”,第三种意见则为“非常好”。在作文评讲时,我提出这三种不同意见,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集体过生日,不好。理由是:集体过生日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还会影响学校秩序,更重要的还有:学生本身是消费者,不能滥用父母的血汗钱。像这样针对学生生活和思想的文题,不仅可以训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还能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真正把育人与端正思想连在一起,这不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吗?

三、命题要结合学生的阅读实际

命题要结合学生的阅读实际。写作与阅读相结合, 有利于指导学生从模仿到创新的能力发展。湖北省教研室雷秋山先生著文说:教学与课外学生生活实践经验不只是一般的联系,而且要求“衔接”得贴切、自然,还要求相机行事,相互渗透,相互为用,融为一体,切忌牵强附会。如,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我先引导学生领会课文是如何绘春,如何颂春的,进而带领学生去南宁青秀山公园看桃花,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春天的美好,最后要求学生也写一篇题为《春》的作文。这一次作文,学生学会了由“春”联想到春风、春雨、春花,由春花联想到春花一般美的人。有学生这样写道:“桃花在春天里红艳艳地开放,装点了春天;花落了,也只为留给人们果实。 花开花落,这便是桃树生命的全部。”这样,学生通过边读边观察边思考边体验,挖掘了自己对知识,对生活的积累,最终写出了有血有肉的文章。

四、命题要切合热点时事

如果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那么感悟则是写作的生命。因为写作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而人的思想感情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时事是社会的焦点,每天各种新闻媒体报道频频,学生可以从各渠道了解这些社会焦点问题,了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拟文题时,把这些备受大家关注的问题提到学生面前,就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促使他们去思考,从而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淋漓尽致地抒写下来。例如,近来中央电视台一档《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吸引了不少观众,针对这档电视节目, 我设计了这样的作文题 《我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写出了许多见解深刻、观点鲜明的佳作。实践表明:经常结合时事命题作文,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爱思考的习惯,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开掘写作之源。

总之,提高命题作文训练的成效,关键在于作文的命题要有新意,要联系学生的实际。如何联系学生实际,如何出新意?做法有以下几点:1.教师平时要深入班级,了解学生的想法,可通过直接交流了解,也可以从家长处了解,还可以从学生日记中发现。2.平时多看一些书报,关注一些青少年共同存在的社会现象,找出他们的问题所在,懂得学生争论的热点等。3.结合实际命题,如《中学生该不该打扮?》《如果我当班主任》,《检查团要来,我们很———》(忙碌、快乐、烦恼)等等。这些问题即使老师不让他们谈,他们也会在下面说,让他们写文章公开谈,自然是一吐为快,写得就有兴趣了。由此可见,要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命题作文训练仍有价值。 在作文训练中,讲究命题方式可帮助学生们找到作文的源头活水,帮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写出言之有物,具有时代感和生活气息的习作,作文训练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命题作文训练则是落实整个作文教学大纲的重要途径,也是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的主要形式。为引导学生把语文与生活,习作与生活联系起来,找到一条有效的应对命题作文的途径,笔者在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以历年许多命题作文题为切入点,对作文的命题方式进行探究,总结出了一些写此类作文的技巧和经验。本文就对作文训练中命题的四种方式进行阐述,以期能为习作开渠导“源”,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命题思想 篇8

考试是一种较为严格的评价方式,它根据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命题,通过学生解答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考察和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初中升学考试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考试,教育部《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升学考试改革应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中小学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基础课程改革实施纲要》也指出:命题要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与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的联系,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强调必须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不出死记硬背的考题等。

根据课程改革有关精神,本人认为新课程思想品德学科中考命题除把握科学性、技巧性等基本要求外,应注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 基础与能力的关系

基础性是中考命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初中阶段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学生理解、分析各方面能力较弱。同时,学生对开卷考试认识不足,平时放松学习要求,考前搞突击,知识、能力都存在缺陷。为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总结近几年来命题的经验,我认为中考试题应面向全体、注重"双基",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命题,给足基本分,即"易"的部分要真正落实。例如:出一些类似"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校园安全问题的必要性""除了春节,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等简答题。另一方面,中考既是水平性达标考试,又是选拔性的考试,既要顾及大多数学生,又要鼓励、发现冒尖学生。这就要求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重视能力考查,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理念。

2 理论与实际的关系(课本与资料的关系)

教材是课标的具体化,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命题的依据。命题要依据教材,如选项的编拟根据课本,答案的的编拟根据课本,甚至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某些言论或观点等,以免造成不用读书即可参加考试,读书无用的现象;或陷入抛开教材,只用"重热点复习指导"等教辅书的现象。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和考试的基本原则,而且,当前思想品德中考形式为开卷考试。所以,命题的素材,不应拘泥于教材中的内容。即应加强试题素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与当地生产实际的联系,与当前社会现实的联系。《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指导意见》中明确规定:"命题要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与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这就要求命题时,要取材于《时事》及报刊、杂志等信息源,以生活实例、对话、漫画等形式出现,突出对重大时政尤其是社会热点、焦点的考查。做到題在课外,理在其中。如"党的十八大与中国梦"、 "神舟十号成功发射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美丽中国与可持续发展"等。同时,联系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即结合学生学习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现象设置问题,使试题更加贴近社会和贴近学生,洋溢着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如"中国式过马路与青少年健康成长"、"如何看待学生上网"、"践行低碳生活,提升生活质量,请你给同学们几点温馨提示"。总之,要避免纯粹的考查理论,否则,会导致学生死读书,不注重理解的现象。

3 稳定与创新的关系

中考具有导向功能,对中学日常教学具有很大指导作用。因此命题应保持总体稳定,应有延续性。即中考试题要依据已制定及颁布的教育部门有关政策。例如:教育部印发的《初中毕业升学指导意见》,省制定颁布的《考试说明》,试题要体现有关政策精神。同时,为便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便于学生的复习迎考,试题的形式、结构(题型、题量等)应保持相对的稳定,不宜太大调整或频频更换。例如:近几年来,我省各市思想品德中考连续采用开卷的方式,题型简约即只有选择题(单项)和非选择题两类,题量总数基本保持在28道题左右。另一方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深入实施,考试也将面临着大刀阔斧的改革,涉及考试的内容、考试的方式等方面。试题的题型、题量及试题的设计也将相应进行改革、创新,以反映课改的要求,体现课改的精神。如:近两年来,我市中考试题,主、客观试题比例作适当调整,增加开放性的试题量,新增辨析或评析题等。通过这些新"脸面"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思想品德学科试题的生机活力,提升思想品德学科的地位。

4 客观与开放的关系

考试是评价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评价的主要方式。为了防止过多主观性的判断,需要把每一项能力进行量化,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客观分数。即无论是水平考试还是选拔性考试,对学生的评价都要有相应的客观标准。试题答案具有客观性、唯一的,即不是对,就是错。另一方面,开放性已成为各学科教学和考试的一个重要方向。《基础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考试要增加开放题的数目,突出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淡化对机械记忆性的内容的考查,不出死记硬背的考题。鉴于此,我们在命题时,一方面试题设计相对灵活、开放。例如:"从材料一中你感悟到什么?"、"请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习总书记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局面后的高度自信的理由。"、 "为避免或减少校园安全事件的发生,请你给学校提出两点可行性的建议"。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剖析。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引导学生进行发展性学习。

5 全面与重点的关系

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公平竞争的要求。中考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考试,是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考查,考试的题量相对多,所以应注意知识的覆盖面,不得过于集中。

例如:我市2013年试题,时事包括国内和国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七年级教材涉及到其中10课内容,八年级教材涉及其中12课内容,九年级教材涉及其中9课的相关内容。同时,试题在题量相对减少的情况下,通过适当提高跨度,相对扩大知识的覆盖面。时事8道题,考查了20多个时事相关知识,教材知识的试题21道题,却考查了近60个知识点,覆盖率达80%。这样有助于引导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全面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考试时间有限,试题的题量有限,试题不可能涉及教材所有内容,而往往是突出重点的考查。如教材的重点知识,与时事热点相联系的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知识,这些都是当年命题重点关注的地方。如:与建设美丽中国有关的爱护资源、保护环境有关的知识;与中国式过马路有关的珍爱生命等知识。

6 难度与区分度的关系

我省的中考性质属于"两考合一",具有毕业考查功能,又有升学考查的功能。所以,试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易、中、难比例),又要有区分度(反映出学生的不同水平)。

省《考试大纲》规定:合理安排试题难度结构,易、中、难题的比例约为8:1:1,考试合格率达80%。为贯彻省刚规定的要求,我们就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命题,要处理好难度与区分度的关系,做到试题难易适当。试题太容易,学生得分率普遍高,区分度却不好;反之,每一题是好题,组合起来的试卷不一定是好的试卷,因可能造成试题难度加大,多数考生得分率低,区分度也不好,而且也不符合省考试大纲对中考命题的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得处理好单题与整卷的关系等。做到基本分给足一点;难易安排合理一点;总量控制合适一点等。以此来促进试题有较好的区分度,从而保证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上一篇:电网电压跌落下一篇:加工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