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研究

2024-07-03

命题研究(共12篇)

命题研究 篇1

一、命题动向

新课标实验地区的高考立足于新课程实际, 命题以能力立意, 注意引导考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观察和思考身边的各种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现象, 注重对考生学习和发展潜能的考查, 在能力考核过程中, 注意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先来看一下《生活与哲学》部分的考查情况。

再进行具体分析, 可以发现该模块的命题呈现以下特点。

1.注重基础, 强化主干知识

一方面, 《生活与哲学》模块的高考命题注意在有限的试题中尽可能多地考查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如山东省文综高考第24题中的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广东省文综高考第35题中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 这些都是政治学科最基础的知识。另一方面, 《生活与哲学》模块的高考命题突出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主干知识就是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事实及其相互联系, 是最能体现学科思想的、最核心、最有用的知识, 在学科的全部知识中, 主干知识所占比重不是很多, 却是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主要内容, 构成了学科的骨骼。由于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不可能像以往单科考试那样考虑知识的覆盖面, 因此学科的主干知识必然成为高考重点考查的对象。如浙江省文综高考第40题第 (2) 问中涉及的辩证否定观;山东省文综高考第28题第 (2) 问中涉及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福建省文综高考第39题第 (4) 问中涉及的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等主干知识在各地高考试卷中频频被考查。

2.取材多样, 内容贴近生活

首先, 从取材上看, 试题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撷取丰富的素材,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取材灵活, 呈现方式和考查方式多样。新课程卷第23题,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菜吃饭, 量体裁衣”, 以通俗易懂的民间俗语入题, 容易激发考生的学习兴趣。福建卷第36题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和完善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取材于学生们很容易理解的生活中的实例;天津市文综高考第7题、广东省文综高考第34题、安徽省文综高考第10题等题目的命题则以漫画为素材。漫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以其寓意深邃、针砭时弊、催人思考而成为近年新课程高考政治试题的取材内容。如浙江省文综高考第30题:从辩证法的角度看, 漫画《羡慕》 (作者:周中华) 中双方改变处境的努力最终失败的原因有

(1) 只注意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而忽视其曲折性

(2) 只注意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而忽视其前进性

(3) 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同一性, 而忽视其斗争性

(4) 只注意愿望与效果的斗争性, 而忽视其同一性

A. (1) (3) B. (2) (4) C. (2) (3) D. (1) (4)

这样的哲学漫画题在新课程高考试卷中经常出现。

其次, 新课标高考命题坚持“三贴近”原则:试题内容贴近考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 贴近社会, 反映时代变化, 体现时代精神,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 激发考生的学习兴趣。如浙江省文综高考命题背景材料既有动漫文化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 又有中东北非局势等时政热点问题, 安徽卷文综高考第38题中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广东省文综高考第35题中的幸福观等也属于热点焦点问题, 这样的命题有助于学生能够在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3.强调运用, 突出综合能力

综观2011年新课程高考哲学试题, 除少数试题的命题呈现知识取向以外, 大部分试题都以新材料、新情景、新设问考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命题重在检测考生的思维 (包括思维的整体性、思维的严密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创造性) , 凸现能力立意, 高考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四项能力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 论证和探讨问题) 目标在哲学模块试题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样的命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特别注重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科渗透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例如浙江省文综高考第28题“考古”那道试题的命制, 其导向是要求考生“用”知识, 而不是“背”知识, 绝不是对书本知识的简单重复;福建省文综高考第39题第 (4) 问以海洋经济建设为背景, 有意识地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对教材知识的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分析、解决来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

4.对接课改, 注重“三维一体”

一方面, 新课程高考哲学模块试题近年尝试着改变思维过分单一的命题方式, 立足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认知能力的提高, 在试题的探究性、开放性上作了有益且比较成功的探索。如, 江苏卷第37题:

材料三:弘扬敬老美德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江苏省正在实行“快乐万年精神关爱行动”。同学们认为, 我们不仅自己要做敬老爱老的文明使者, 还应号召更多的人践行敬老美德, 在全社会营造敬老助老的氛围。

(3) 试为电视台设计一条激励人们走进社区、践行敬老爱老美德的公益广告语, 并从《生活与哲学》角度选一原理说明广告语的设计依据。

这一题的答题要求:广告语应具有激励功能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功能, 语言简练。依据的原理切合所设计的广告语。

【参考答案】广告语:参与社区敬老活动, 点燃心灵美德明灯。

《生活与哲学》依据: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另一方面, 新课程要求以学科知识目标为载体, 以能力目标为内容, 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归宿 (思想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 对思想性和教育性的要求更高) , 力求实现“三维一体”的目标。与新课改的这一变化相对接, 2011年新课程高考哲学试题, 希望通过考试能够给考生传递一些信息, 引导考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发生积极的变化。比如, 安徽省文综高考第10题: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把握事物的联系, 利用客观规律

B.坚持实践的观点, 重视直接经验

C.发挥主观能动性, 探究事物本质

D.坚持辩证否定观, 树立创新意识

本题强调了考生应该学会坚持辩证否定观, 树立创新意识。

5.遵循考纲, 坚持稳中有变

2011年新课程高考哲学模块的命题, 一方面, 从考核目标与要求、知识范围到题型及其在各模块的分布以2011年的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等为基本依据。如浙江省文综高考哲学模块的试题与当年省高考《考试说明》中的“参考试卷”几乎保持一致, 考查的知识点紧扣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考试说明》, 这说明新课改地区出台的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具有足够的权威性。

另一方面, 在延续以往哲学题在设问形式、答案设置等方面原有特点的基础上, 命题又有一定的变化。首先, 从设问角度归类看, 纵观近几年新课程高考哲学模块的命题, 哲学主观题类型基本稳定, 主要有: (1) 运用所学的××原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2) 结合材料, 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 (3) 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是如何体现的? (4) 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5) 哲学辨析题。其次, 为适当降低综合题的难度, 浙江等省区文综高考哲学试题大多采用“大热点小切口”的方法, 在确保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同时, 设问中的知识考查指向较以往更加明确, 也就是说, 试题的设问指向性、限制性整体上呈现加强趋势。如浙江省文综高考第40题第 (2) 问动漫大片《田螺遗梦》的创作过程如何体现辩证否定的实质? (10分) 又如, 广东省文综高考第37题中的第 (2) 问:结合材料二, 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 简评“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的观点。 (6分) 第 (3) 问:结合材料二, 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谈谈你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解。 (10分) 这几道试题设问中的知识考查指向分别是“辩证否定的实质”、“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以及“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等, 均属于限制性设问, 试题特别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演绎能力和聚合思维、集中思维能力。

二、备考启示

1.抓纲务本, 把握方向

为达到2012年高考《生活与哲学》模块的高效复习, 取得最佳效果, 我们在复习备考中就要通过研讨《考试说明》等, 明确考试的内容和要求、考试形式等, 特别是要认真研读考点范围, 尽可能做到考点研究的具体化, 真正明确每一个考点所包含的内容和要素, 明白哪些是重点考查内容, 哪些是非重点考查内容, 哪些是今年已经不需要复习的内容, 既要剔除考查范围以外的教材内容, 减少无效复习, 又要使《考试说明》中所规定的考查知识点得到符合高考要求和特点的落实。

2.重视基础, 构建网络

注重对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是新课程高考《生活与哲学》模块命题一以贯之的原则。因此,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做到对每个基本原理能够准确表述出来, 使用术语要规范简练, 要注意方法论意义。如《生活与哲学》第九课复习备考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原理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简洁表述。

另外, 单一知识点或单元内容的学习, 很难使我们建立起知识的纵横向联系, 很难把握各知识点间的关联, 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因而我们在复习中应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琐碎的知识点由点连成线, 由线织成网, 形成多个相关知识点的知识网络, 这样才能使我们站在一个新角度去理解问题, 从多个方向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从而大大提高复习效率。如对《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的的复习我们可按照唯物辩证法这个专题进行重组, 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整体把握, 做到融会贯通。

3.关注热点, 强化运用

《生活与哲学》模块复习时要关注党和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 联系年度内的重大科研成就、重大政治、经济、文化问题等, 将当年的时政热点材料与教材中的相关理论挂钩, 既要抓住热点与知识点的显性联系, 又要善于发掘热点与知识点的隐性联系, 并思考这些热点问题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设计问题, 进而把握命题的切入点, 实现热点与学科知识的结合。例如, 运用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 说明中共建党90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说明建党90年来, 党在不同时期, 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 不时地调整方针政策的重要意义;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等知识, 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及其重大意义;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正确价值观的标准等知识, 分析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政策等。

4.培养能力, 关注技巧

近年新课程《生活与哲学》模块高考坚持了能力立意为主的命题原则, 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特别是强调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的综合能力。由于哲学高考上述所要求的能力并不是考生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 且这些能力的培养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 而是考生自己在复习中“悟”出来的。因而,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 应通过培养思维方法、审题能力和答题技巧来实现培养能力这一目标。例如, 哲学漫画选择题是近几年浙江高考试卷中的稳定题型, 我们可以通过答题技巧的训练 (解答一般分三步:第一步读懂漫画信息;第二步分析题肢;第三步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 , 来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哲学综合题的解题要求是“先看设问, 后看材料;审清题意, 题眼明了;围绕设问, 展开思考;打好腹稿, 卷面排好”。具体来说, 第一, 通过审设问要弄清命题的限定性:知识范围限定 (哲学模块中的哪个部分, 要具体到课题、节题、框题) 、方向限定 (“是什么”还是“为什么”、“怎么样”) 、材料限定 (是否要求结合材料、结合哪个材料) 、对象限定 (要求我们对什么进行分析) 。第二, 回忆、联想曾学过的与该题设问、材料相关的概念、原理, 越全面越好。第三, 整理答题思路时, 一定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要根据试题的分值确定答案的详略程度, 猜测答案要点可能有几个。一般而言, 分值与答案要点成正比, 分值高意味着要点多;在书写答案之前要做到胸有成竹。答题时一定要把理论 (所学知识) 和材料密切联系起来进行说明, 切忌离开材料, 漫天撒网, 理论与材料形成两张皮。

命题研究 篇2

小学品生品社作业

寿阳县城西小学 张锦聪

1.从改革开放到新课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学生学业评价经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怎样的特点?

从改革开放到新课改,就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来看,学生学业评价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初期,以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进行观察为主的贴标签式的终结性评价阶段;二是开始将思想品德作为一门学科,以学生考试分数为主导的学业评价阶段;三是素质教育理念引导下,注重对学生的全面评价阶段;四是基础教育新课改理念催生下的发展性评价阶段。

贴标签式的终结性评价着重体现的是评价的筛选甄别功能。与之相配合的是当时的教材说教意味十足,故事中人物道德形象过于高大,不够贴近学生生活,缺乏现实意义。当时品德课各地基本由班主任担任,教师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来进行本课程的学业评价。

以学生考试分数为主导的学业评价阶段课本更注重用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明理,学业评价开始重视相关知识的积累。但受唯分数论的影响,这个阶段产生了将品德课等同于一般的自然学科课程的倾向,学业评价过于关注学生测试卷上的成绩。

在第三阶段,品德课程的学业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表现,看起来似乎又回到第一阶段的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际行为来做出评价。但实际上,这一次评价的角度、尺度更灵活,多元化的评价理念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对个性更包容,学生们能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受到激励。评价主体也不再是仅由教师说了算,学生自我、同伴、家长、社会人员等都可以参与评价。

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特点:综合性、准确性、德育性与发展性。2.现阶段学生学业评价有哪些新理念?举例说明学业评价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学业评价促进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学业评价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体现。要提高学业评价的透明度,摒弃人为因素,使学业评价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基础上实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2)学业评价关注过程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赞科夫说:“我们的时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发展他的才能和禀赋。”学生学业评价应强调对学生发展全过程的不断关注,既重视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过去,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

(3)学业评价张扬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学业评价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发展性评价强调通过评价张扬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使学生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把认识与行动统一起来。2010年 3月 8日,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召开,温家宝总理在与山东代表团谈教育时说:“关于素质教育,我非常重视提倡启发式教学,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让学生的智慧得到发展。”为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宏伟目标,推动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

(4)学业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促进教师提高的功能。学业评价改革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具有导向、激励和保障作用。要构建有效的评价机制,强调通过学业评价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当教师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教师的素质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教师素质 =专业态度 +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而新课程背景下,积极的学业评价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当老师高兴地走进教室时,学生的心情就会很舒畅、很轻松;当教师一脸怒气地走近学生时,学生则会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教师怨怒的“枪口”上。教师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学生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教师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会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

教师的劳动是一项复杂又极富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资之深,则左右逢源。”在和学生长时间的接触过程中,渊博的知识才能为你换得学生长期的信任票。课程标准所期待的品德课教师不再仅仅是学科方面的专家,更是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积极的学业评价能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体现在对待教学的态度上是好学、严谨、创新。.如何理解“面向全体,以学生生命发展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谈谈应树立怎样的评价观?

一个真正关爱学生的教师,不会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他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体,以学生生命发展作为评价的终极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态度的变化、价值观的形成。

(1)树立关注生命成长的评价观。关注生命的教育要远离功利。功利教育也称短视教育。功利教育让人越来越浮躁,腐蚀了学生的思想,危害了教师,危害了教育,危害了社会,让教育钻进了死胡同。功利教育的表现形式很多,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或者夸大分数作用就是功利教育的一种表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必须教学生怎么做人、怎样运用知识。因为知识本身不起作用,是要靠人来运用的,通过人来起作用。教师只有淡化教育的功利性,站在教书育人的角度上,在学业评价中才能更多地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社会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发动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要确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和价值,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是人才;在行为上,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负责,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工具。教师要培养健全的生命个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才能在评价中体现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

(3)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人才具有多样性、广义性、层次性、相对性、发展性、群体性等特征,是个很广阔的概念。社会需要各种人才,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以良好的品德、高度的责任感作为职业道德的底线。教师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才观,才能凭借学业评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结合你的教学实践简析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在强调培养学生行为能力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作业的设计上,我们既要重视认知发展,更要重视情感的发展。要明确作业的目的,从根本上讲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业的设计要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挖掘潜能,并成为他们成长的履历。教师要本着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有机结合的教学原则,设计学生喜闻乐见、贴近生活实际的练习作业,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们求真向上,用一双聪慧的眼睛去认识和观察世界,从而理解真善美,以此来规范和健全自己的行为。

5.举例说明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作业设计的过程。根据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学科特点,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获取知识时的体验与经验,在类型、方式的选择上,应尽量避免单一的、机械的、重复的作业出现,作业应尽可能地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作业类型。预习作业、实践作业、学科关联作业、讨论作业、调查作业、个性作业。

6.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包括哪些内容?评价主要采用怎样的方式方法?

答: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项内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方式。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学业评价应该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不仅要在学习结束后进行,更要伴随教学的全过程,重视过程性评价。特别重视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重视学生在活动中付出努力的程度,关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个人体验,关注学生获得的发展,而不仅仅重视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

关注过程性学业评价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落实。

(1)围绕课程目标,解析评价本质。在价值取向上,过程性评价既重视学习成果的价值,又注意学习的过程,强调过程的价值,采取过程性与目标性并重的取向。在评价内容上,过程性评价主张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结果,都应当受到评价的支持与肯定,主张对学习的态度、过程和效果进行三位一体的评价,这种理念由于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而得到落实。在评价方法上,过程性评价既支持从外部对学习成果进行“量化”的测量,同时倡导并更加重视“质性”的方法,强调内部的、开放的评价过程,将评价“嵌入”到教学的过程中,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包含了多样的方法和策略。在评价主体上,过程性评价主张评价主体和客体的整合,通过师生间共同的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来共同判断这种渗透于学习过程中的成果价值。(2)关注学习情感,实施过程性评价。(3)关注个性特长,强调综合评价。(4)恰当应用过程性学业评价的方法

a观察记录。b成长记录袋。c多主体参与评价。

7.探究性作业设计应体现哪些理念?为什么说它是回归生活的作业?

答: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应该更多地用无形的探究性作业来代替有形的说教。之所以称为无形,是指这种回归生活的作业,可以极其自然地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感悟,并使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同于过去那种外加的、灌输式的道德说教,而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要求教师要转变相应的教学和学习方式,重建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交流与合作的全新的教育观念。

8.先导性作业在品德课中很重要,如何让学生完成好先导性作业?

答:先导型作业并不存在具体的模式,探究型的、实践型的、访察型的,都可以作为先导型作业布置。之所以单独列出,是因为,如果没有课前材料的搜集、情感的体验,课堂丰富的案例、思想的碰撞,感情的升华就难以实现,对于品德课,先导型作业格外重要。让学生完成好先导性作业要做到:

(1)做好课前准备

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任课教师应认真落实好学生的课前准备,包括课前应搜集调查的资料或其他准备,如果课前不认真准备,课内教学有许多知识点是无法完成的。如,一年级上册第十二课,要求调查爷爷、奶奶小时候是怎样过新年的,如果教师事前不布置学生调查,课内交流或作业肯定是没法完成的。每次教学课尾,就应提出下节课相应的先导型作业。

(2)坚持课前调查

教师必须重视课前调查,无论是问卷还是采访,都应该在让学生课前有所了解,课上才能有的放矢。教师应当让学生自由结组调查、讨论自己关注的某一方面问题,把了解到的、收集到的汇合起来,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到讲台上汇报,等等。这种热烈交流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能使他们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合理确定作业时间

充分实践就要给足实践的时间,引导学生制定详细的实践计划,掌握实践的方法。那种为了实践,匆忙地布置任务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有的教师第二天要上该主题,前一天晚上才布置作业,这样的实践只会流于形式,因为学生晚上要回家料理自己的生活事务,完成相应学科的纸笔作业,没有办法安排出时间进行调查。这样的实践也容易引起家长的误会,最终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同时教师要通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科书,对书上安排的各个主题进行梳理,在考虑以上几个因素的基础上,与学生们共同制定实践计划。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充分实践、深度实践。提前计划的实践,有计划的实践,也有利于部分学生们在没有完成实践任务时,通过教师和同学的提醒,去再实践,再认识。

(4)重视学生的负面体验

在先导型活动中,课前的负面体验也有助于学生对情感的消化,对真理的认同。如在学习“规矩方圆”一课时,教师可以不定规则让学生玩游戏,让学生在不断的争执中体验没有规则带来的不愉快,从而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9.探究性作业开展的可操作性应关注哪些方面?

答:探究性作业的方案是开展探究性作业的必要前提,一般的作业不需要详细的书面方案,但是大型的、户外的、时间跨度较长的作业就一定要认真制定书面方案。

方案一般包括:活动名称、成员、指导人、活动时间、组织形式、组内分工、活动实施步骤、预期收获、展示形式等。方案要力求具体细致,如时间的安排、组织形式、人员的分工合作、每一步的目标,都要一一细化,便于在活动中有的放矢。外出考察作业的大致过程为“查找资料 —— 调查访问 —— 实地考察 —— 整理资料 —— 分析资料 —— 得出结论”等几个阶段。在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由于学生自控能力差或者兴趣的转移,常常使活动半途而废或难以为继。因此,如何采取督促手段,落实方案,确保作业的有效实施,是教师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问题。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组长的监督作用。其次,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了解作业的进展情况;通过交流,监督学生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通过交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从而形成一种师生的良性互动

10.个性化评价有哪些特点?列举一个您教学中所做的个性化评价案例。

答:评价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内在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差异,做到“因人而评,因事而论”。

其特点如下: a个性化的评价更宽容

给予学生的综合探究活动的评价要宽容,给学生一个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舞台。

b允许和鼓励不同个性的学生,不同个性风格的合作小组,制定自己的评价方案。

c注重“纵向”的评价。在关注小组间对比和学生间对比的横向对比的同时,注重每个小组和每个学生的纵向评价。

记得我上了一堂课,学生由于紧张谁也没有回答问题了。我一再的鼓励,终于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可是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小,我想应该鼓励他一下于是我说:“你说得很正确,很有自己的见解,若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然后我又鼓励其余跃跃欲试的学生,“说话应大大方方,别缩头缩脑呀!”“嗯,你读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一些,再加上语气、表情,就更能传情达意了,不信,再试一试。”“哇!你说得真棒,你是最有思想的一个。”几个句简单的激励。使学生信心百倍,回味无穷。原来零零星星的几个学生举手,在我的鼓励下,小手像一面面旗帜,纷纷举了起来,成长不需要阴霾、寒风,需要的是阳光雨露、需要的是肯定和激励。“你能行,再试一试!”“你真棒,做得这么好!„„”由衷的肯定,诚恳的激励,是一种无与论比的快乐和感受,她带给孩子的是暖意、亲近,是成就感,是自信心。后来,通过几次课堂上的实验,我真的发现,越是鼓励他,学生越是有信心,相反越是讽刺挖苦,学生越是缩手缩脚,我觉得教师的评价语言就像一根指挥棒,时时刻刻指挥着学生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

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个性化、多元化评价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我想,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教师的一句鼓励、一个微笑,同学的一次掌声、一些肯定都会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1.简析教师在评价中的角色及教师的评价应针对哪些方面? 答:在探究性作业的评价过程中,教师不应以救世主或权威人士的身份来评判学生们的是是非非,而应该让学生们作评价的主体。教师应该扮演好以下角色。

(1)学生的学习伙伴。做“朋友式”的教师。

(2)深受学生影响的人。教师应承认并尊重与学生年龄的差异,融入学生的世界,淡化这种差异。(3)学生观点的探寻者。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掘他们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生活素材作为学习资源,交流的话题。

(4)“寡言少语”者。教师的语言应精练,起到画龙点睛、贯穿始终的作用。

(5)学生学习的共同遭遇者、学生的“学习共同体”。(6)学生的创造同盟。教师应相信自己有创造潜能,也应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创造潜能。

12.举例说明成长记录袋评价在您教学中的应用。

答:新课程倡导对学生的评价应采取质性的评价方法,不但要关注评价的结果,更要注重评价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结合学生实际,开始创建和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

在学生的这些成长袋中,我主要是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家长或同伴做出评价的有关资料,学生的作品与反思,及其他相关的证据与材料等。它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其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

在建立成长袋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行设计封面,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开学时,我给班里的每个学生发了一个档案袋,让他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设计封面。结果,在教师或家长的帮助和指导下,有的学生照了自己最漂亮的照片贴在封面上,有的则精心地在封面左上角画了自画像,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写上姓名,如“爱唱爱跳的×××”“刻苦好学的×××”。不仅如此,大家还给自己的成长记录袋取了许多富有诗意的名字,如“成长的足迹”“新苗成长记”“明日之星”“小手在变大”等等。这些封面的设计既新颖美观又极有创意。

为了让学生正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努力和发展的方向,首页我让学生用一张白纸写下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待期末反思时,看看优点是不是增加了,缺点是不是克服了,目标是不是已经达到了。

在这个成长袋中,我还保存了家校联系册,这样既有学生课堂表现又有学生学习兴趣、方法、习惯等校外表现的评价。不但有家长的评价,还有教师的评价、学生自己的反思等内容,是及时、全面记录学生成长与进步过程的有效凭据。具体做法是:开学时,先召开一次家长会,教师将课改的目的、意义、要求等向家长讲清楚,让家长了解课改,支持并参与到课改工作之中。然后给每位家长发一本小册子,要求家长每周一次记录孩子一周内在家里的主要表现和学习情况。星期一由孩子交给老师,老师阅后又将孩子的在校情况简要地用红笔写在联系册上(老师的批语可以是激励的语言,也可以是中肯的意见或建议),星期二再由孩子将家校联系册返还到家长手里。这样架起校内外沟通的桥梁,不但有助于教师、家长的情感交流,而且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经过一年的实践证明,家校联系册能够客观、公正、及时、全面地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记录学生成长进步的轨迹。同时,学生也能从中不断发现自我、反省自我、改正自我,真正地促进了学生的不断进步和健康成长,因而很受家长欢迎。

另外在这个袋子中,我还保存了学生搜集的课外资料、所取得的荣誉等,全面记录学生成长的历程,内容丰富、充实,但又不能杂乱无序。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命题研究 篇3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从课本中、生活中寻找学生“乐于表达”的作文题,以下是笔者总结出的命题原则:

一、命题时尽量把学生看成大人,不命“小学生”的题目,鼓励他们以大人的笔调和口吻来写作

从笔者的经验得知,如果你让学生以大人的笔调去叙述,他们会很兴奋,也会特别认真地对待这篇作文。他们内心深处是渴望被看成大人的。

在预备时,很多老师喜欢出《童年趣事》这个作文题,笔者也曾经出过,可是效果并不好。真正的童年趣事太少,而且为数不多的童年趣事也在小学写得没有激情了。

而《忆童年》这个题目可就不一样了。这个题目的潜台词是:你们已经长大了,回忆一下过去的童年时光,除了写童年趣事,一切值得忆起的都可以写,这是何等的自由和畅快!大多数同学都能在文章中深情地回忆童年,文章内容充实且情感真挚,一反《童年趣事》中“无趣而硬谈趣”的痛苦,是《忆童年》这样的作文题让孩子们突然间长大了,这是心智上的成长,也是作文上的成长。由此可见,好的作文题能让学生成长,平庸的作文题只能让学生在痛苦的写作中失去对写作的兴趣。

鼓励学生以大人的口吻来写作,常会给教师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七课《给傅聪的一封信》教学结束后,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表达作业:

请揣摩父母的心思,模仿父亲或母亲的口吻给自己写一封信。文章以《给儿子/女儿**的一封信》为题,注意写信的格式,不少于500字。

同学们很喜欢这个题目,大家都写得很认真,连平时作文水平差的同学也有出色发挥。信中全然是父亲或母亲的口吻,感情很真挚。笔者突然觉得原来父母对他们的心思,他们都懂,只是平时藏在心里,对父母的期望有点小叛逆罢了。

这个题目要比课本后的“试着写封信给深爱着你的父亲或母亲,倾诉你的感受,说说你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这个题目要好很多。给父母写信,他们在小学时都写过了,没有新鲜感,说来说去还是那老一套。所以我们出写作题时不妨将孩子往大里看,如果你让他们像大人一样去考虑问题的话,他们会很认真的。

又如八年级时,学生春游前一天笔者出了三个作文题:《忆春游》、《我和春游》和《那些年,我所经历的春游》,让学生任选一题,以一个初二学生的视角老道地来谈谈那些年所经历过的春游。大多数学生写得很好,回忆结束之后都大发感慨,比如“春游的另一种解释应该是成长的游记”等。所以笔者想,以往春游题材的文章写不好,不能怪学生,而应怪老师题目没拟好。

九年级时辅导学生参加《足迹》的主题征文活动(“第五届‘让青少年读懂中国”活动)时,鼓励一些学生以一个小大人的视角来探寻一下家庭发展的足迹。这大大地丰富了征文主题,也激起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些学生专门去问父母或祖父母一些家庭发展中的细节,以便为写作做准备,这份寻找材料的认真也完全得益于像笔者一样的老师把他们看成了大人。这不仅仅是在写篇征文,而是在做一件大事,在为家族记录发展的足迹!其中写家庭足迹的作文中还有一篇获得了此次征文的三等奖。

其实,这类作文题背后饱含了教师对学生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学生对这样的作文题也会报以十二分的认真和热情。

二、命题者应善于观察生活,特别是学生的生活,来源于生活的题目才能有感而发

(一)让学生用自己的眼认真观察生活,抓住一切可以写作的契机,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动记录下身边的人、事和物。

八年级期中统考结束后,笔者曾经出过《实验室的两天生活》这个作文题,出这个作文题是因为考试那几天,学生因配合考场布置,便搬到实验室去上课。在某个课间,笔者看到了底楼池子边、楼上回环阳台上许多学生的脸,充满阳光的明媚的笑脸,这是难得一见的众生愉悦的笑脸。是的,那个课间那幢小楼里洋溢的快乐安闲的气氛深深感染了笔者。于是乎笔者萌发了让学生写写这两天的生活的念头。细想一下,前阵子初二统考学生们压抑得太久了,天天做题考试,现在终于考完了,更重要的是,这幢静谧的小楼平时人迹罕至,像学生们的世外桃源,没有德育处教导处的检查,再加之满眼的绿色和善解人意的阳光,怎能不让人沉醉?

这样就诞生了以“实验室两天的生活”为主题的文章,题目自拟,笔者让学生写写这两天的生活,这样一个独特的楼、独特的教室,想想这两天的生活在你整个初中生涯中意味着什么。这篇文章写得很快乐,因为这段生活本身很有意思。

类似的题目还有《最后的六一》。这类题目学生之所以爱写,是因为题目本身包含了学生一段特殊的成长经历,因为经历过所以愿意把它记下。

(二)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四季景物和气候的变化,因时出题,鼓励学生用文字传递不同时节的独特景物变化和独特感受。

人处于自然之中,春花、夏雨、秋月、冬雪……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景。人们看到这些独特的景会有别样的感受,所以古代有“触景生情”一说。描写景物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感受力,所以语文教师应对四季景物的变换有一定的敏锐性,能时常从一花一草中获得灵感,命些“应景”的题目。

在日日下雨的湿漉漉的季节写《恼人的雨》,在三月里写《进入三月》,在五月写《五月的上海》,在初夏写《绿》,在秋天开学之际写《致夏天》,在深秋写《秋天的味道》,在雪天即兴写《雪》……

因为即兴,所以更便于指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和描绘景物;因为即兴,学生也更容易习得,也更有兴趣学。

(三)关注社会热点,经常把热点化成作文题目,培养学生表达看法的能力。endprint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时事能发表自己独特看法应是学生写作必备的能力。虽然中考作文常出记叙文,但议论能力的培养可为高中阶段学习写作打下基础。

这类题目在日常随笔中出现得比较多,印象比较深的有:《在迎接世博的日子里》、《我看2012伦敦奥运会》和《男孩危机》。对于这类题目男生似乎更有兴趣,从这方面来说,这类题目可以激发男生的写作兴趣。

三、命题者应以课文为基础,多设计些仿写类的作文题

我们经常讲“以读促写”,笔者以为在“以读促写”中仿写是最终的落实环节。如果单让学生体悟课文行文思路很好,语言很有表现力,这还是不够。一定要有“仿”的过程,只有仿过的,印象才会深刻,学生才能真正在作文中有意识地用。我们经常在做这样低效的事,在阅读教学时花了大量的课时让学生体悟课文的好,到写作时又“另辟蹊径”,重新出一个与课文关系不大的作文题。这无疑是在浪费时间。

笔者想不妨经常从课文中得到灵感,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题目,或仿写内容或仿写结构乃至语言,学一篇,仿一篇。如:在七下授完《溪水》就要求学生仿照课文拟人化的手法来写一篇《冬天的溪水》或《春天的溪水》。又如:授完八下《外婆的手纹》后要求仿写一篇《爸爸/妈妈/的________》。再如学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要求写篇同题的文章。

因为有了课文作基础,写这类题目的难度大大降低了,学生觉得自己也可以写篇像样的文章了,久而久之,写作的兴趣也就浓郁了。比如初三上教授《孔乙己》时,让学生仿照其结构写一个小的小说,要求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并要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的方式勾勒人物。在批阅习作时,笔者突然发觉鲁迅的《孔乙己》确实是初写小说者模仿的佳作。初写小说者最忌讳的就是内容太多,长篇累牍,精彩情节也在又臭又长的文章中削弱殆尽。而《孔乙己》通过“我”的叙述和正面侧面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使小说篇幅紧凑,情节引人入胜。在这种仿写中学生尝到了写小说的甜头,写作兴趣很高。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自己写过的人,才知道作家写作过程中的玄妙机关、个中辛苦。

四、命一些富有诗意的或耐人寻味的题目

我们大抵喜欢看那些优美隽永、富有诗意的文字,那么学生大抵也喜欢写那些富有诗意或耐人寻味的题目。所以教师不妨以题目的优美来吸引学生,这对命题者而言只是雕虫小技,但题目表面的新颖、美感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心情。如:《又是一年桂花香》、《习惯了》、《礼物》、《我丢了……》、《记忆中的他/她》、《我忘不了那个地方》、《五月的上海》、《我读懂了母亲/我读懂了父亲》、《秋天的味道》、《致夏天》等等。

以上是笔者从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总结的寻找学生“乐于表达”的作文题的四项命题原则,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目前教材中缺少的系统的日常作文训练内容,并希望对一线教师的作文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释:

[1]方仁工.作文,就这样写——写什么比怎样写更要紧[J].新读写,2009,(11).

参考文献:

[1]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叶圣陶.怎样写作[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诸灵康主编.初中作文学本(六年级分册——九年级分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4]方仁工.作文,就这样写——写什么比怎样写更要紧[J].新读写,2009,(11)

[5]平智炜主编.新课标同步作文(六年级至九年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真老怪.作文有原理[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

[7]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 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点击社会热点研究命题趋势 篇4

热点一健全民主法制彰显公平正义

时事聚焦:

1.7月8日, 农业部、财政部、民政部、审计署联合发文, 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

2.7月8日,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受贿、滥用职权案作出一审宣判。

3.7月10日,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当前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 对当前重点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作出部署。

4.7月18日, 中央部门2012年决算和“三公经费”决算集中向社会公开。

5.7月19日,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规定要求, 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录入最高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库, 并通过该名单库统一向社会公布。

6.8月8日, 中共中央纪委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 国家能源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刘铁男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检查。

7.8月15日, 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今年上半年, 全国检察机关反渎部门围绕重点领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不断加大办案力度, 共立案侦查渎职侵权犯罪案件5706件8048人, 其中重特大案件3272件, 有力地惩治和预防了渎职侵权犯罪。

8.8月22日至26日, 薄熙来涉嫌受贿、贪污、滥用职权犯罪一案, 在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这再次表明我们党和国家“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热点涉及的历史知识点有:

1.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 特别是监察制度的演变。

2.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史实, 特别是辛亥革命对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

3.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建立完善过程及认识。

4.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民主法治的建设及对近代民主法治建设的影响。

5.近代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建立发展过程及认识。

2014年高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备考:

一是比较分析不同时期中西方政治文明差异与联系, 从而深刻理解人类政治文明的统一与多元;二是注意梳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阶段特征及其原因和影响;三是归纳分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原因。

热点二扩大与深化两岸交流合作促进两岸永续和平与繁荣

时事聚焦:

1.7月14日, 来自两岸四地24所高校的近300名参加支教的大学生从台湾师范大学出发, 奔赴大陆、台湾24所偏僻乡村或部落学校。

2.7月15日, 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台湾海峡两岸海上直航发展政策措施的公告》, 出台11项促进台湾海峡两岸海上直航的政策措施。

3.7月20日, 马英九当选中国国民党主席。当晚,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出贺电祝贺。

4.7月22日, 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会长邵琪伟在第五届海峡两岸观光交流圆桌会上表示, 双向旅游交流人数则近800万人次, 旅游已成为海峡两岸人员往来的主渠道。

5.7月24日, 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在广东省中山市孙中山纪念堂开幕。此次论坛以“弘扬中山精神、携手振兴中华”为主题。

6.7月31日, 两岸妈祖佑南疆2013祈福活动暨第四届琼海市南海传统文化节在海南省琼海市开幕。

7.8月3日, 第八届两岸青年联欢节暨2013年海峡青年节在福州启动, 本次活动以“中国梦·中华情”为主题, 来自海峡两岸的2000多名青少年在轻松的氛围中增进交往、培养友谊。

热点涉及的历史知识点有:

1.中国古代的分裂与统一, 特别是古代中国的中央政府是如何加强对台湾地区的管辖。

2.近代列强侵华, 特别是对台湾的侵略与殖民, 以及两岸人民团结反对外来侵略的史实, 如1895年台湾人民进行的反割台斗争。

3.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其原因与特征, 对国共两党关系的认识。

4.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政策的演变及原因,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台政策的演变及原因。

5.台湾问题的产生与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实现台湾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6.历史上各国的分裂与统一, 如美国内战和德国、朝鲜半岛问题等。

2014年高考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考查:

一是从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来考查台湾问题的产生与解决;二是比较分析美国内战和德国、朝鲜半岛问题等问题考查实现台湾统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热点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选拔治国理政人才

时事聚焦:

1.7月2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在与“千人计划”专家座谈时强调, 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把“千人计划”进一步抓实抓好。

2.8月17日, 全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会议落下帷幕, 公务员考录已经成为党和国家选拔治国理政人才的一项战略性工作。

3.8月21日上午, 由中组部、人社部、国家公务员局联合组织的2013年中央机关初任培训公务员先进模范事迹报告会暨新录用公务员宣誓仪式在京举行。

热点涉及的主要历史知识点有: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认识, 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演变。

2.近代中国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冲击了八股取士,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公开选拔人才, 《资政新篇》规定官吏由公众选举产生;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对八股取士进行了改革;清未新政废除了八股取士;辛亥革命后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借鉴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

3.新中国成立以来, 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并且在1953年进行第一次普选,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制定了宪法, 保证人民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政府不断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扩大基层民主。

4.古代希腊确立了奴隶制民主政治, 成年男性公民几乎可以担任任何公职, 在公民陪审法庭等机构中实行抽签选拔, 体现了轮番而治的特点, 为近代西方人才选拔产生了重要影响。

5.近代西方主要的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基础上, 实行了近代文官制度。

6.巴黎公社起义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 经过人民选举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并规定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

2014年高考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备考:

一是注意从背景、标准、特点和影响等方面比较分析古代中国主要的选官制度, 特别是科举制的演变;二是注意比较分析近代中国各阶级各派别在人才选拔方面的探索;三是注意分析归纳西方在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与演变;四是注意比较分析巴黎公社、苏俄和新中国在人才选拔方面的联系。

热点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创新型大国

时事聚焦:

1.7月17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他强调, 要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 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

2.8月22日, 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副主席李源潮指出,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长远大计, 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创造精神, 让中国青少年的科学梦展翅飞翔。

热点涉及的主要历史知识点有:

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特点、原因及影响, 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传统科技落后近代西方的原因和影响。

2.近代中国科技发展落后的原因及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科技在核技术、空间技术、农业科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发展的表现、原因和影响。

3.近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时期西方科技发展的表现、原因及影响。三次科技革命的原因、重大发明和影响。

2014年高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备考:一是比较分析明清时期中西科技的差异及原因;二是比较分析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差异;三是比较分析三次科技革命的差异。

专题二经济部分

热点一掀起反垄断风暴稳定市场秩序

时事聚焦:

1.7月1日, 一家美国工会养老金在递交给联邦法院的诉状中表示, 高盛集团、花旗集团和其他10家银行违反美国反垄断法的规定, 限制信用违约掉期 (CDS) 市场的竞争。

2.7月29日, 国家工商总局反垄断案件公布平台正式开通运行, 并公布了12起垄断案例。

3.8月7日,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对合生元、多美滋等6家乳粉生产企业的价格垄断行为开出了罚单。

4.8月12日, 上海市物价局对上海黄金饰品行业协会及部分金店的价格垄断行为作出了处罚决定。

5.8月23日,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表示, 石油、电信、汽车和银行等行业, 已在发改委下一步反垄断视野之内。

热点主要涉及的历史知识点有:

1.古代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和主要的经济政策与制度, 特别是对市场的管理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2.近代中国政府采取有利于市场发展的措施: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设厂的限制和清末新政;太平天国时期颁布的《资政新篇》鼓励工商业发展, 保护专利发明等;南京临时政府采取了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 民族资本主义显著发展;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 党对工商业合法经营采取保护政策。

3.新中国成立初期, 通过银行之战和米棉之战, 打击投机分子, 稳定物价和市场;通过三大改造, 逐渐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否定了市场;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

4.近代以来, 伴随着资本主义不断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引发世界性的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而中国等亚非拉国家和地区先后被迫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5.20世纪以来,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资本主义由自由主义政策逐渐向国家干预政策转变, 特别是二战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充分发展, 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 20世纪70年代以来, 以市场配置为主、国家宏观调控的模式日益形成。

2014年高考可以从四个方面备考:一是比较分析明清之际中西经济政策的差异及影响;二是比较分析近代中国各阶级各派别在管理市场方面的主张及措施;三是比较分析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在管理市场方面的主张及措施;四是建国以来, 我们是如何认识、管理和利用市场的。

热点二深化改革开放的新载体变政策红利为制度红利

时事聚焦:

1.国务院总理李克强7月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通过《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建设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 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

2.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在沪对外发布《黄浦区关于建设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的十大举措》暨“黄浦金融创新十条”, 提出将在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以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金融为主体的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 以主动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3.为解决有关法律规定在试验区内的实施问题,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8月26日审议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务院决定的试验区内暂时停止实施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 (草案) 》。

热点主要涉及的历史知识点有:

1.上海成为近代中国开放的最早通商口岸之一, 较早的接受西方的近代文明, 成为近代中国近代化的中心之一。

2.上海是一座具有革命传统的城市, 近代在上海发生的重大的革命事件较多, 如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

3.建国初期, 上海作为中国最大城市在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改革开放初期, 由于政策等原因, 上海的发展逐渐落后于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 20世纪90年代, 随着浦东开放,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开放区形成发展, 上海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心之一。

2014年高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备考:一是以近现代上海的变化为线索, 比较分析变化的原因及影响;二是以新中国以来上海的变化为线索, 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及影响。

热点三促进交通现代化全面推进城镇化

时事聚焦:

1.7月1日, 南京至杭州 (宁杭) 、杭州至宁波 (杭甬) 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 长三角城市群成为我国高铁运营里程最长、运行线路最多、停靠站点最密、运输量最大的地区。

2.7月5日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 (2012) 》显示, 目前我国内地已有北京、上海、天津等17个城市累计开通70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近些年来, 城市轨道交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3.中部内陆腹地连接海峡西岸的第一条快速铁路———向 (塘) 莆 (田) 铁路, 将于今年9月底开通运营, 通车后将结束闽赣两省7个老区县不通火车的历史。

4.8月16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7部委日前下发《关于开展全国重点镇增补调整工作的通知》。

5.8月17日, 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与新京报社联合举办的“2013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在京举行。会议以“新角色、新机遇”为主题, 针对城镇化过程中企业的机遇与挑战深入研讨。

热点涉及的主要历史知识点有:

1.古代中国城镇和交通的发展演变及特点。

2.近代随着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城镇化和交通近代化的进程, 但也呈现出半殖民地化的特征。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镇化和交通近代化在曲折中发展, 既存在着扭曲性的快速发展, 也存在严重滞后的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镇化和交通近代进程快速发展,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4.古希腊的城邦发展和古罗马的城市发展历史。

5.近代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的扩张, 欧美城镇化和交通近代化开始起步, 特别是随着三次科技革命的先后兴起, 欧美城镇化和交通近代化快速发展, 但出现了城市污染、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

2014年高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备考:一是比较分析中国古代、近代到现代三个时期城镇化的演变及其特征;二是分析交通近代化与城镇化之间的联系;三是近代西方城镇化和交通近代化演变及其经验教训。

热点四加强核安全促进核发展

时事聚焦:

1.7月1日至5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国际核安保大会再次呼吁加强核安保的级别。

2.日本核电站新安全标准7月8日正式实施。北海道、关西、四国及九州4家电力公司当天上午向原子能规制委员会提交申请, 就重启5座核电站的10个机组展开安全审查。

3.7月15日, 俄罗斯在圣彼得堡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海事防务展上宣布, 2016年俄罗斯将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漂浮核电厂。

4.8月10日, 台湾监察机构的调查报告发现, 位于台湾新北市的第一核能发电厂, 在过去3年多, 流出受核燃料污染的水源, 并多次被验出具有放射性, 但至今未有查明原因。

5.日本原子能规制委员会 (规制委) 8月21日上调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泄漏事故等级至国际核能事故分级表3级, 这意味着出现重大异常情况。

6.2013年8月22日至23日, “首届中国核能行业信息化工作交流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聚焦核电行业的信息化建设, 研讨当前核电信息化建设共同关注的主要问题, 切实推进核能行业业务规范与标准制定工作。

7.8月24日, 世界最大单机容量核能发电机———台山核电站1号1750兆瓦核能发电机出厂发运。

热点涉及的主要历史知识点有:

1.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发展及其特征。

2.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重视核能技术并取得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核技术逐渐转向民用领域, 如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和使用, 这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重要标志。

3.三次科技革命与重大科技发明, 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核能技术的发展;世界能源结构的调整、特征及影响。

2014年高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备考:一是归纳概括我国核技术发展的历程、背景及影响;二是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能源结构变化的影响及启示。

专题三外交部分

热点一加强中欧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时事聚焦:

1.7月2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分别会见来华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的罗马尼亚总理蓬塔和马其顿总理格鲁埃夫斯基。

2.7月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瑞士联邦自由贸易协定》在京正式签署。这是我国与欧洲大陆国家之间签署的第一份自贸协定, 不仅是中瑞关系新的里程碑, 而且将对中欧合作产生积极示范效应, 共同向世界发出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强烈信号。

3.国家主席习近平7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瑞士联邦主席毛雷尔。习近平指出, 瑞士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之一, 也是第一个同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欧洲大陆国家, 中瑞关系一直走在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前列。

4.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7月27日宣布, 中国光伏产业与欧委会就中国输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达成价格承诺安排。

热点涉及的历史知识点有:

1.古代中欧友好交流的史实。

2.近代中欧关系呈现的特征、表现和原因, 特别是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及特征和影响。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欧关系由紧张到友好的原因及影响。

5.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特别是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6.欧洲一体化的原因、进程、特点及影响。

2014年高考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备考:一是注意分析古代和近代中欧关系的变化及原因;二是注意概括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及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欧关系改善的原因和影响;三是注意归纳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和启示。

热点二十年携手共进十载耕耘收获

时事聚焦:

1.7月2日, 由中国政府出资的《东盟地区论坛成立20周年纪念册》发布仪式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举行。

2.7月23日, 商务部副部长高燕对外宣布, 中国已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与东盟有望在2015年实现5000亿美元贸易额的目标。

3.8月2日, 中国—东盟高层论坛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

4.8月26日,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晤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时表示, 中国把发展同东盟关系作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 将继续巩固和深化同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

5.8月29日, 为庆祝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 中国—东盟特别外长会在北京举行。

热点主要涉及的历史知识点有:

1.中国古代与东盟地区的友好交流, 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

2.近代中国与东盟各国都遭遇列强的侵略, 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都进行了不懈的抗争与探索, 特别是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3.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推动了二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中国人民和东南亚人民先后赢得了民族独立, 并且为了捍卫民族独立和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携手反殖反霸斗争, 如亚非国际会议和不结盟运动。

4.新中国成立以来, 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保持友好关系, 联系日益密切。

2014年高考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备考:一是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是如何联合进行反殖反霸斗争的;二是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为线索, 归纳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关系;三是以区域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为线索, 归纳分析中国与东盟的友好联系。

热点三聚焦东北亚维护地区稳定

时事聚焦:

1.7月4日, 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第六轮谈判在韩国釜山结束, 中韩两国就基本方针几乎达成协议。此次谈判是《充实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动计划》发布后两国举行的首轮谈判。

2.7月8日至10日, “海上联合—2013”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实兵演习阶段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圆满结束, 这为中俄海军全面合作奠定基础, 联演有助于维护本地区安全稳定。

3.日本防卫大臣小野寺五典7月9日向内阁会议提交2013年度《防卫白皮书》并获得批准。

4.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7月10日至11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双方围绕落实中美元首安纳伯格庄园会晤成果, 进一步拓展双边各领域和在重大国际与地区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 广泛深入交换意见。

5.据国家海洋局消息:7月26日, 中国海警2350、2101、2506、2166舰船编队在我钓鱼岛领海内巡航。这是我国官方首次发布中国海警维权巡航执法消息。

6.正在朝鲜访问并出席朝鲜战争停战60周年纪念活动的国家副主席李源潮7月26日在平壤参谒友谊塔, 并前往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凭吊烈士。朝韩双方在7月27日分别举行活动纪念朝鲜半岛战争结束。

7.7月30日, 加利福尼亚州格伦代尔市中央公园举行慰安妇铜像揭幕仪式, 这是慰安妇铜像首次竖立在美国城市。

8.8月17日, 经过7轮谈判, 朝鲜和韩国终于就开城工业园区重启问题达成协议。8月18日, 朝鲜同意韩方关于今年中秋节举行离散家属团聚的提议。朝韩红十字会8月23日的工作会谈就离散家属团聚达成协议, 活动将于9月25日至30日在金刚山旅游区内举行。

9.据日本共同社28日报道, 日本外务省27日向自民党外交部会提交总额达6843亿日元 (约合人民币428亿元) 的2014年度预算申请草案。草案中提出的申请金额较上年度的最初预算增加12.5%。其中包括用于对外积极宣传钓鱼岛、竹岛 (韩国称独岛) 及北方四岛 (俄称南千岛群岛) 是日本领土的10亿日元预算申请。

10.8月26日,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韩国首都首尔召开新闻发布会, 敦促日本领导人“深刻自省”,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以获得其他国家尊重和信任。这本是反映国际公理和人类良知的呼声, 却不料引起日本当局的强烈反弹。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8月27日向媒体宣称, 要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解释为什么要敦促日本领导人在历史问题上“深刻自省”。

热点主要涉及的历史知识点有:

1.东北亚地区的中、日、朝、韩和俄等主要国家的历史演革, 特别是日本的崛起与发展。

2.近代列强对东北亚地区的侵略和掠夺, 以及对东北亚地区格局的变化及影响。

3.近代日本法西斯侵略及影响, 东北亚地区人民进行了艰苦的反法西斯的抗争, 日本帝国主义最终无条件投降。东北亚地区人民先后通过民族解放斗争获得民族独立, 并为国家富强继续进行努力。

4.中国与东北亚地区各国间的友好交流,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坚持以和平共处原则处理与东北亚各国的友好关系, 对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5.围绕东北亚地区形成的大国关系及外交政策的演变, 如中、日、俄和美等国间的外交关系。

2014高考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备考:一是围绕现今东北亚地区的焦点问题, 如朝核问题、钓鱼岛问题和日本政治右倾化问题等问题, 进行相应地归纳和分析;二是系统归纳东北亚地区涉及到大国间外交关系的演变;三是注意分析中国对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热点四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时事聚焦:

1.“七七事变”76周年之际, 建川博物馆抗战文物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 展览以真实的物品见证历史, 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抗日战争的历史。

2.日本第二十三届参议院选举结果7月21日揭晓, 由首相安倍晋三领导的自民党获得64个席位, 从而结束了长达6年众参两院分别由执政党和在野党把持的“扭曲国会”现象。

3.7月29日晚, 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在东京发表演讲时称:“ (德国) 魏玛宪法在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纳粹宪法。如果我们学习 (纳粹的) 手段怎么样? (国民) 不再争吵, 并且会接受 (修改宪法的事实) 。”麻生太郎的言论遭到日本国内和国际社会予以强烈谴责, 要求遏制日本右翼势力扩张。

4.据日本媒体报道,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决定8月15日战败日当天不参拜靖国神社, 但会以自民党总裁名义自费献上“玉串料”作为祭祀费。8月15日, 日本部分内阁成员参拜了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 招致日本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

5.8月28日,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就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涉日本历史问题表态回答了记者提问时指出:敦促日本正视和反省侵略历史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日方应端正态度, 认真履行在历史问题上作出的有关表态和承诺, 尊重广大受害国人民感情, 以实际行动取信于亚洲近邻和国际社会。

热点主要涉及的历史知识点有:

1.古代中国与日本保持长期友好交流。

2.近代中国与日本都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 为挽救民族危机, 中日都进行不懈的探索。强大后的日本成为侵华次数最多、规模最大、手段最野蛮的主要凶手, 成为中国近代化最大的障碍。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侵华, 中国加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3.新中国成立初期, 日本追随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 直到1972年中美关系的改善, 中日正式建交, 中日关系时好时坏, 中日关系最敏感的是日本正确对待历史问题。近期日本右翼势力抬头, 军国主义沉渣泛起, 引起爱好世界和平人们的批判。

2014年高考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备考:一是围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来考查中日关系的演变;二是以德日对待历史问题的不同态度来考查。

专题四社会部分

热点一加强环保 和谐生态

时事聚焦

1.7月3日, 环境保护部发出通知, 要求加快推进空气质量新标准第二阶段监测实施工作。

2.世界气象组织7月3日发布的《全球气候2001—2010:气候极端事件10年》报告称, 21世纪最初10年是自1850年有现代测量数据以来最热的10年。

3.7月6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实施以船为家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的指导意见》 (简称《意见》) , 力争推进水域生态环境保护。

4.7月7日, 武汉要求在汉高校年底前非节水器具全部更换。正是此类一个个节水的“小动作”, 创造了“大辉煌”。

5.7月20日,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20日在贵阳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论坛发来贺信。他强调, 保护生态环境, 应对气候变化, 维护能源资源安全, 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

6.从7月24日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座谈会上获悉:国家林业局启动生态红线保护行动。

7.英国剑桥大学和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的3位学者近日在英国《自然》杂志联合发表文章称, 北极地区永久冻土融化所释放的温室气体甲烷, 可能将造成超过60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8第四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8月2日在内蒙古开幕。李克强在贺词中指出, 荒漠化防治是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和挑战, 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9.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 以总量减排、质量改善、风险防范、基础完善为着力点, 开展能力建设, 切实加强环境监管能力。

热点涉及的知识点有:

1.古代中国关于保护环境、实现和谐的思想主张, 如老子的“无为”思想和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等思想。古代中国农业文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列强大肆掠夺中国资源, 导致中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3.建国后, 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 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盲目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不仅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而且破坏自然环境;改革开放初期, 片面强调GDP, 忽视环境保护, 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 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 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 生态持续恶化现象得到初步遏制。

4.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对环境的影响, 如温室效应、全球变暖、资源枯竭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知识经济的兴起。

2014年高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备考:一是以区域为中心, 联系古今相关史实进行归纳;二是以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典型事件为切口, 进行小切口、深分析的考查;三是以三次科技革命为切入点, 考查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热点二创新民生举措 优化民生保障

时事聚焦:

1.7月3日, 2013年全国老龄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会议全面总结了2012年的老龄工作, 部署了今后一个阶段和本年度的重点工作。

2.7月7日, 中央财政再次下拨孤儿基本生活保障补助资金3.7亿元, 全年共下拨专项补助资金22.6亿元, 用于保障57.4万名孤儿和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基本生活。

3.7月9日, 中央财政下拨城乡低保补助资金286.5亿元, 用于支持各地做好城乡低保工作, 切实保障低保对象基本生活。加上已提前下拨的701.2亿元, 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的987.7亿元城乡低保补助资金已全部下拨。

4.7月15日, 中央财政下拨就业专项资金103.84亿元, 主要用于支持各地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 促进就业增长。

5.8月2日, 保监会宣布放开普通型人身保险预定利率, 今后保险公司可按照审慎原则自行决定产品费率, 人身险产品的“差异化”将迈上新台阶。

热点涉及的知识点有:

1.古代中国历代政权实行宽刑薄税的政策及古代关于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主张, 如孟子的“仁政”思想。

2.近代随着列强侵华, 中国小农和手工业者大量破产, 中国社会经济一片凋敝。近代中国各阶级各派别针对民生保障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主张, 如农民阶级的《天朝田亩制度》、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民生主义”和无产阶级开展的土地革命等。

3.新中国成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 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但由于党犯了“左”的错误, 盲目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 导致国民经济困难。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政府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

4.近代欧美各国在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后, 资本主义社会弊端不断暴露, 特别是每次经济危机爆发后, 人民生活困苦。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政府也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缩小贫富差距, 如罗斯福新政中采取的社会保障措施。二战后, 福利国家制度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发展完善。

2014年高考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备考:一是注意归纳分析中国历代关于民生保障的思想主张的演变;二是比较分析中外民生保障的异同;三是注意分析西方福利国家建设的利与弊。

热点三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结构成功转型

时事聚焦:

1.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撰的《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 (2013) 》7月4日在京发布。数据表明, 2012年, 全国电视节目和服务出口共约4.95亿美元。40条城市主流院线中, 年度票房过亿元的有25条, 占比62.50%。

2.第五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7月8日在京开幕。获悉:2012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出达1935.49亿元, 比2011年增长40.47%。

3.7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 促进信息消费, 提升3G网络覆盖面和服务质量, 推动年内发放4G牌照。全面推进三网融合, 年内向全国推广。7月18日, 中国电信在南京开通其首个4G试验网。

4.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 (Chinajoy) 7月24日在上海开幕。据悉:上半年中国游戏出版产业发展增速依然强劲。

5.7月31日, 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正式上线。业界期待, 这一平台在技术应用创新的推动下, 改善网络谣言治理现状。

6.8月14日,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挖掘消费潜力、增强供给能力、激发市场活力、改善消费环境, 建立促进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7.8月15日, 中国互联网大会发出倡议, 全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名人和广大网民, 都应坚守“七条底线”, 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8.8月26日,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18071亿元。文化产业对当年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为5.5%。

9.8月26日, 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活动终审工作会议在国家博物馆举行。中国福建省泉州市与韩国光州、日本横滨共同当选首届“东亚文化之都”。此次评选是中日韩三国共同发起的多边性文化活动。

10.8月27日, 第七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颁奖仪式暨第二十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式在京举行, 旨在表彰在介绍、翻译和出版中国图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的外国作家、翻译家和出版家。

热点涉及的主要历史知识点有:

1.古代中国思想、科技、文艺的发展及特征。

2.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学艺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影响。特别是在外来文明的影响下, 近现代中国以传媒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影响;改革开放以来,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我国科技、文学和艺术发展现状。

3.古代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近代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代表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与影响。

4.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特别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伴随着人类进入到信息时代, 信息安全等问题日益突显。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命题说明 篇5

(课程代码:6612)

为了组织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初中)》课程统一命题考试的工作,按照《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委托省考试院继续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课程自学考试工作的通知》(川教函

[2008]第26号)的要求以及四川省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课程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说明。

一、命题指导思想

1、按照四川省教育厅的统一要求,严肃认真,慎重对待,坚持质量标准,切实做好命题工作。

2、《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初中)》课程考试,应考核应考者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广大中学教师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3、考试工作应引导社会助学者全面系统地进行辅导,引导应考者认真、全面地学习指定教材,系统掌握本课程知识,培养和提高运用知识的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良好学风。

二、命题依据和范围

1、以四川省教育厅指定的教材《语文课程新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析》(陆志平主编,2002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为考试必读教材。

2、命题内容覆盖到各章。

三、命题要求

1、命题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判断改错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2、本课程在试题中不同难度要求的分数比例为:容易40%,较易30%,较难20%,难10%。

3、本课程在试题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4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20%;综合应用占10%。

4、本课程答卷时间为150分钟。

5、评分采用百分制,以60分为及格线。重点掌握第三章、第六章、第七章、第九章以及附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

四、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 2 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

A.学习工具B.交际工具C.实践工具D.交流工具

(二)判断改错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判断正误,在题后的括号内,正确的划上“√”,错误的划上“×”,并改正错误。

1.语文教材应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 小题,每小题 8分,共24 分)

1.初中阶段的语文知识教学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16分)

研究命题角度,构建答题模式 篇6

一、内容角度

(一)文章主旨

题型示例 :简要概括本文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与文章主旨。(07湖北卷《日月行色》第19题)

参考答案 : (主旨)本文通过描绘一对青年情侣约会的情景,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纯朴的爱情之美。

答题模式: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二)分层概括

题型示例:综观全文,概括“重西湖”的主要原因。(07上海卷第11题)

参考答案:西湖风景优美;西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西湖人有抱负和气度。

基本技巧:

①看话题,话题同一及意旨相同者看作一层;

②看中心句,中心句领起的自然段落划归一层;

③看分值,4分多为2层,6分多为3层。

④概括大意需要抓文段的中心句、总结句、解说句等。

(三)归纳情感

题型示例: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感情,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07重庆卷《告别三峡》第17题)

参考答案: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

基本技巧:结合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摘取表现作者心理情感的关键词;感悟蕴含了作者感情倾向的叙述描写句,用自己的话转述;结合作品时代背景,或研究标题及头尾,分析情感。

二、结构角度

(一)句段作用

题型示例:“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07年江苏卷《麦天》第16题)

参考答案: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下文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基本技巧:根据语段在全文中的位置,结合文章内容指出其作用;要准确使用专业术语,避免隔靴搔痒。

答题模式:

1. 开头部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总领全文,揭示主题;作必要交代,引出话题;景物描写,营造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2. 中间部分:照应或承接前文;开启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3. 结尾部分:升华感情,深化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点明主旨,卒章显志;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呼应前文,结构严谨;总结全文,归纳结论。

(二)组材布局

【设题角度一】文章写“×××(写作重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

基本技巧:一是看位置。①被问对象若在写作重点内容前边,则是为了烘托写作重点对象,为下文作铺垫;引出话题,便于读者接受。②被问对象若在写作重点内容后边,则是为了丰富文章写作内容,深化文章主旨。二是看性质。二者性质相近,则是为了衬托重点对象;二者性质相反,则是为了对比突出重点对象。

(1)相关联想角度命题

题型示例: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07年辽宁卷《炉火》第20题)

参考答案: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2)相对联想角度命题

题型示例: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07年四川卷《焰火的变奏》第14题)

参考答案: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设题角度二】文章的材料安排有什么特点?

基本技巧:材料以什么为中心或以什么为线索,材料遵循时间或空间或逻辑顺序,材料的详略主次处理等。

答题模式:一线串珠(物线、情感线索),自然流畅;由浅入深,逐层推进;前后照应,衔接紧密;详写什么,略写什么等。

题型示例: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07年重庆卷《告别三峡》第16题)

参考答案:以“告别”为中心,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

(三)结构特点

【设题角度】文章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答题模式: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前后呼应,伏笔与铺垫,悬念与波澜等等。回答时先指明特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三、语言角度

(一)词语含义

命题重点往往是动词、形容词。

题型示例 :“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07年湖南卷《忆刘半农君》第17题)

参考答案:①“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②从前刘半农提倡写白话文,是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以后,思想日益保守。鲁迅用这两个带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表现了对刘半农的批评。

答题模式:先指出词语的语境含义,然后分析它突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①写景句,从给定词语所描绘的景物特征入手,指明其形象性、生动性;②抒情句,从给定词语所强化的情感入手,突出作者主观情感态度及读者自我感受。③议论句,从给定词语强调的观点、内涵入手,突出其准确性、表现力。

(二)句子含义

命题重点往往是修辞句和哲理句。

题型示例: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义?(07年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21题)

参考答案:“灯”喻指真情和温暖。作者认为人生路上的孤绝环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

基本技巧:①比喻句、拟人句、借代句,答题时指出本体(或对象),再结合语境疏通句意即可。②哲理句往往对全文主旨作解释,要化抽象含意为具体,用多个等义词替换。

(三)语言风格

题型示例:本文的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07年湖北卷《日月行色》第18题)

参考答案: ①地方色彩鲜明。 ②符合山村情侣的身份和心理。 ③含蓄俏皮,富有生活情趣。例句略。

答题模式:①叙述人的语言。平实、质朴、真切、清新、自然、明快、含蓄、深沉、隽永、华美、绮丽、奔放、慷慨、沉郁、含蓄、委婉、隽永等。②人物的语言。有地方色彩,个性化(幽默、风趣、诙谐、敏捷、笨拙、纯朴等)。

四、表达角度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命题重点是记叙、描写和抒情。

[基本技巧]

1.叙述技巧

①叙述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倒叙,先交代了事情的结局或后发生的事情,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②人称。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合心理描写,强烈吸引读者。第二人称:读者直接和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便于情感交流,拟人化作用。第三人称: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2. 描写技巧(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

①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描写。

②景物描写。a. 空间角度:远近、俯仰、高低、内外。b. 感官角度: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准确使用作用类术语:渲染情境,营造气氛,奠定情感基调,烘托人物,突出主旨。

题型示例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场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07年江苏卷《麦天》第15题)

参考答案:选取了春天有代表性的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二)修辞作用

题型示例:无形的风在文中被描绘得可见可感。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在第二、五两个自然段中分别举出一例加以赏析。(07年安徽卷《乡村的风》第17题)

参考答案:第二自然段“顽皮的小手……”一句,运用拟人,写出风的轻柔,让我感受到故乡的温馨亲切。第五段“庄稼在风中拔节……”一句,运用排比,描绘风中动人景象,使读者感受到风中生命的勃勃生机。

答题模式:①点出修辞手法;②指出修辞手法的作用;③揭示修辞对句子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作用。

【基本技巧】

比喻: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拟人: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

夸张: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

对偶:表意凝练,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排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增强气势。

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三)表现手法

题型示例: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07年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第13题)

参考答案: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运用对比手法,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

基本技巧:象征、烘托、对比、渲染、白描、动静、虚实、抑扬、联想、想象、先抑后扬等。

答题模式:同修辞。

现代文阅读的专题复习,是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考生必须重视老师的解题指导,在“实战演练”中不断的揣摩命题意图,调整答题思路,锤炼答题技巧,从而形成一套适合于自己的答题模式,这样才会有质的飞跃。如果以生搬硬套、乱贴标签的方式答题,势必会犯邯郸学步的错误。

中考能力型试题的命题研究 篇7

一、新定义问题

所谓新定义试题, 是指命题者以数学知识为载体, 通过引入新概念, 定义新性质, 规定新运算, 测试考生阅读材料、收集信息能力, 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解决陌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是中考能力型试题的首选题型.

例1.数学的美无处不在, 数学家们研究发现, 弹拨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 取决于弦的长度, 绷得一样紧的几根弦, 如果长度的比能够表示成整数的比, 发出的声音就比较和谐.例如, 三根弦长度之比是15∶12∶10, 把它们绷得一样紧, 用同样的力弹拨, 它们将分别发出很调和的乐声do、mi、so, 研究15, 12, 10这三个数的倒数时, 发现它们满足1/12-1/15=1/10-11/2, 我们称15, 12, 10这三个数为一组调和数.现有一组调和数:x, 5, 3 (x>5) , 则x的值是 ( )

A.9 B.12

C.15 D.18

解析:由调和数的概念可知, 若x, 5, 3这三个数是调和数, 则它们应满足的条件是:1/5-1/x=1/3-1/5.

解得x=15.经检验, x=15是方程的解, 故选C.

点评:此题以数学知识为主线, 结合音乐方面的相关知识给出了新概念———调和数, 情境新颖, 设计巧妙.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新概念”的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对新概念全面剖析, 挖掘其中所蕴涵的全部信息, 按照“从特殊到一般, 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规律, 探索“新概念”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二、统计图表识读与绘制问题

利用统计图描述数据是统计分析的重要环节, 它可以帮助人们分析数据, 从数据中获得信息, 并做出合理的决策.设置此类试题, 旨在考查收集、整理、分析数据, 作出正确判断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例2.某公司组织部分员工到一博览会的A、B、C、D、E五个展馆参观, 公司所购门票种类、数量绘制成的条形和扇形统计图如下图所示.

请根据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Ⅰ) 将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在图中补充完整;

(Ⅱ) 若A馆门票仅剩下一张, 而员工小明和小华都想要, 他们决定采用抽扑克牌的方法来确定, 规则是:“将同一副牌中正面分别标有数字1, 2, 3, 4的四张牌洗匀后, 背面朝上放置在桌面上, 每人随机抽一次且一次只抽一张;一人抽后记下数字, 将牌放回洗匀背面朝上放置在桌面上, 再由另一人抽.若小明抽得的数字比小华抽得的数字大, 门票给小明, 否则给小华.”请用画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计算出小明和小华获得门票的概率, 并说明这个规则对双方是否公平.

解析: (Ⅰ) 对于扇形统计图, 公司所购C展馆门票频数所占百分比为1- (10%+25%+10%+40%) =15%.

又公司所购C展馆门票30张, 故公司所购五个展馆门票总量频数为30÷15%=200 (张) .

所以公司所购B展馆门票频数为200×25%=50 (张) .

图略.

(Ⅱ) 画树状图如下, 共有16种等可能情况:

列表如下 (小明的数字在前, 小华的数字在后) :

易得小明抽得的数字比小华抽得的数字大的有:21, 31, 32, 41, 42, 43共6种等可能情况.

由P1<P2知这个规则对双方不公平.

点评:识读、绘制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时, 一是理解、掌握这两个统计图的结构原理, 数据信息及其含义, 即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的具体数目;二是掌握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中数量间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三、存在探索性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带有开放性、探究性的存在性问题, 让学生动手动脑, 通过思路多角度, 解答多元化的途径, 考查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探究能力, 是中考能力型试题的显著特点.

例3.如下图, 直线y=-x+3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B、点C, 经过B、C两点的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A, 顶点为P, 且对称轴是直线x=2.

(Ⅰ) 求A点的坐标;

(Ⅱ) 求该抛物线的函数表达式;

(Ⅲ) 连接AC, 请问在x轴上是否存在点Q, 使得以点P、B、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 若存在, 请求出点Q的坐标;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解析: (Ⅰ) 对于直线y=-x+3, 当y=0时, x=3, 故点B (3, 0) .又抛物线过x轴上的A、B两点, 且对称轴为x=2,

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 易得A (1, 0) .

(Ⅱ) 易得C (0, 3) , 即c=3.

假设在x轴上存在点Q, 使得以点P、B、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

综上可知, 在x轴上存在两点Q (0, 0) 或Q (7/3, 0) , 能使得以点P、B、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

点评:求解存在探索性问题时, 可从肯定结论入手, 执果索因, 如果推导出的结论与题设相容就可认定结论成立;如果推导出的结论与条件相悖或与有关定理矛盾, 就可否定结论成立.

四、类比猜想问题

欲解决一个无结论的类比猜想问题, 可先根据题设条件, 从它的特殊情况出发, 经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猜想得到一般结论, 然后寻求方法予以证明. 这类能力型试题是考查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发现能力的极好素材.

例4.阅读以下材料:平面上有n (n≥2) 个点, 且任意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过这些点作直线, 一共能作出多少条不同的直线?

1分析:当仅有两个点时, 可连成1条直线;当有3个点时, 可连成3条直线;当有4个点时, 可连成6条直线;当有5个点时, 可连成10条直线, ….

类比上面材料的解答思路回答下面问题:

平面上有n (n≥3) 个点, 且任意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过任意三点作三角形, 一共能作出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 (要写出推理过程)

解析:考查点的个数n和可作出的三角形个数Sn, 发现:当仅有3个点时, 可作1个三角形;当有4个点时, 可作4个三角形;当有5个点时, 可作10个三角形, ….

推理证明:平面上有n个点, 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三点确定一个三角形, 取第一个点A有n种取法, 取第二个点B有 (n-1) 种取法, 取第三个点C有 (n-2) 种取法, 所以一共可作出n (n-1) (n-2) 个三角形, 但△ABC、△ACB、△BAC、△BCA、△CBA、△CAB是同一个三角形, 应除以6, 即

新课改视野下高考命题改革研究 篇8

一、新课改之前高考命题的主要特点

1、知识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 突出高考的选拔性功能

建国初期, 命题主要强调“双基”的考查;进行考试标准化改革后强调考查知识覆盖面, 坚持“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1999年首次提出“命题要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新课改前高考命题注重知识立意;关注知识的数量, 系统性和完整性;试题难度在于考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现实条件突出了高考的选拔功能, 忽视了高考试题对考生的发展性引导。

2、命题方式“统分交替”

建国至1985年, 高考命题遵循“统分交替”模式演变发展。1952年开始实行全国统一命题考试。1977年恢复高考后实行分省单独命题, 1978年又实行全国统一命题。1985年上海首先试点实行单独命题。随着分省命题省市的不断增加和高校自主招生的产生, 高考命题方式逐渐呈现多元并存的“统分交融”模式。

3、考试内容过分依据考试大纲, 忽视了课程标准与高考命题的统筹融合

考试大纲是考试标准的表现形式, 高考命题从“以复习大纲为准”到“以纲为纲”再到后来的“遵循教学大纲, 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 一直没有摆脱考试大纲的影响。高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与高考题目的内容和要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忽视课程标准的要求过分依据考试大纲命题方式, 使课堂教学偏离课程目标的要求。

4、高考命题管理缺乏开放性, 命题质量控制机制不科学

高考命题一般是建立封闭的学术共同体, 在封闭的环境内具有共性知识背景的成员按照约定的学术定义, 遵守一定的研究范式进行命题。高考命题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实践活动, 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学科修养等专业背景。同时, 高考与教育活动及社会利益分配密切相关因而命题必须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在命题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可能导致试题偏差从而影响命题质量, 命题控制机制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二、新课改以来我国高考命题的发展走向

1、指导思想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从适应性功能出发提高命题的科学性

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是在试卷设计中以考查能力为中心, 体现对主动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挖掘。要求命题工作者要编制学科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双向细目表, 体现学科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结构;试题素材应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实际;试题立意、设置的情境与设问要有利于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考查;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维空间以体现能力考查的特点。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考正逐渐从精英阶段的选拔性考试向大众化阶段的适应性考试转变。适应性要求适应高等教育多元化选才;适应考生的需求为考生提供多样化的展示自己能力、素质的方法和手段。

2、高考命题方式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迈进

目前, 我国高考命题方式基本有四种:一是国家统一命题, 包括河北、内蒙古等10省、自治区;二是分省命题, 即北京、上海等16省市的分省自主命题;三是高校联合命题, 即“华约”、“北约”、“京都”、“卓越”四大联盟组织的联合命题;四是高校单独命题。部分分省命题省市 (区) 与部分高校联盟还存在依靠或委托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部分考试科目试卷的密切关系, 非某一种命题方式考试的单独成绩。我高考命题方式正在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迈进。

3、考试内容逐步摆脱考试大纲,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命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继续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 使考试内容更加符合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中学教学的国家课程标准。考试内容方面试题涉及各学科的必修和选修模块, 且以必修模块为主。试题分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考查必修课及课标中指定的选修内容, 要求考生全面作答, 选做题采取“超量供题、限量选答”的模式, 考查选修模块的内容。

4、加强高考命题制度、命题质量标准以及命题质量监控机制的优化建设

命题工作者为进一步提高命题质量和科学性, 正努力加强我国高考命题工作的相关制度建设, 制定我国特色的高考命题质量标准, 建立有效的高考命题质量的监控机制。我们从制度、组织、命题者资格认定、考前控制措施、考后评价方法、纪律约束、应急机制等方面对高考命题工作加强监控, 努力提高命题工作的硬件设施。

三、高考命题改革在艰难中前行

高考命题改革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但尚存不足之处:部分自主命题省份由于相关经验的缺乏, 在题型设计、试卷结构、评卷标准等方面存在不足;高考自主命题可能以更为隐蔽的方式掩盖了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对命题管理的优化提升、命题管理规范及命题管理理论等的研究缺乏应有的重视。命题本身是为全面评价考生, 为学校和社会服务, 因此要广泛听取考生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 提高命题工作中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命题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转变;多元化的命题方式改进;基于课程标准的命题;高考命题制度、命题标准和命题质量监控机制的优化建设等构成了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基本走向。高考命题改革在艰难中前行。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考命题,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卢羡文, 乐洪勇.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命题“能力立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考试, 2008 (5) :33-40.

[2]李木洲.从“交替”到“交杂”:高考命题方式统与分的历史选择[J].考试研究, 2011 (5) :23-29.

中学现代文阅读测试的命题研究 篇9

关键词:中学,现代文,命题

一、前言: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了解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 而阅读测试是检测考生阅读能力的手段。只有科学的测试方法才能检测出考生真正的阅读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教学。

在内地中学阅读测试中现代文阅读阅读测试的重中之重。然而, 我们为现代文命题时并不是简单的出几篇短文、让学生做几道选择题、填空题, 很多因素都会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在常模参照测试设计中, 怎么准确区分考生的优良中差, 用什么办法避免其他因素的负面作用, 提高测试的效度, 下面就这些方面试着进行论述。

测试类型可以有很多种, 祝新华教授提出:按测试方式分可以分为分立式测试, 综合式测试, 交际性测试三种;按答题形式分可以分为口语测试, 书面测试;按目的要求分可以分为能力测试和速度测试;按实施时间和功能分可以分为形成性测试和总结性测试;按分数参照点分可以分为常模参照测试和目标参照测试;最后按测试组织者分可以分为标准化测试和教师自编测试。这么多种测试由于篇幅限制这里只讨论现代文阅读测试在常模参照测试中的命题。

二、现代文阅读命题中出现的问题

1、容量不均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阅读短文的测试一般安排在基础知识测试之后, 但是短文有多少字数, 是比较合理的他们是否来得及阅读并积极地思考?一直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

2、题材狭窄

所选的语言材料, 大都来自于传统意义上的“纸质媒体”, 而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己经远远超过这个范畴, 生活性和实用性不是很强, 但是还要兼顾到这个材料本身在语言文字上的典型性和可测试性, 所以在选材方面还是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

3、体裁单一

不同的体裁, 映射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叙事类体裁在选文中占了绝大多数, 但是说明文, 诗歌要不要考, 怎么考, 还待进一步的讨论研究。

4、难度不等

学生的年级数应该对应与之相适应的阅读材料, 很多学校的阅读测试的试卷编制十分混乱, 同样一篇文章, 有的放在了初三, 有的放在了小学。这样肯定不可能准确的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

5、阅读材料丢掉课本

由于阅读选材不重视课本, 导致目前相当一部分学校不重视语文教材的教学, 反而把教材集中在大量的课外语段分析上, 使得原本最富有文学性的语文教学越来越乏味。课文内容只是粗略一讲, 接着便是讲题, 用题海战术锤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6、舍弃基础求新奇

由于有的命题者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把曾经考过的选取段或选文统统排除出去, 因为重点的阅读文章本就不是很多, 这样选来选去, 基础和重点的被逐渐的淘汰, 剩下的只是旁枝末节。

考试始终是根指挥棒, 指令怎么下, 教学便怎么教, 这样的命题会导致在教学中把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课外时髦语段的分析上, 而忽视了基础课本教学。 (王新华, 2005)

三、命题设计及分析:

1、现代文的命题:

(1) 题量:根据欧琼2008年的研究:2004~2007年课改实验区抽样的中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考查的统计数据用表格来看, 如图,

每份试卷的现代文篇数为2.4篇, 可以理解为2篇或3篇为宜。

(2) 分值:根据欧琼2008年的研究, 如图

现代文阅读占全卷总分的比例区间应该为15%-41%。 (欧琼, 2008, P8)

(3) 题型:说到题型, 不得不先说一下主观题和客观题的优缺点。

客观题的不足:客观题难于有效地、直接地测量学生在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过程以及创造能力的学习成就。优点是评分信度高。

主观题的不足:是作答过程有大量书写任务, 容易造成忙于书写无心遐想, 手指不累头脑轻松的状况。单位时间内施测的题量较少, 限制了测验内容的覆盖面, 不利于测验效率的提高。

在具体命题中, 康舒静认为选择、判断、填空和简答等客观题应尽量减少, 以主观题为主导。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理念, 为发挥考生的创造能力提供了相当广阔的空间。题目大致类型为与阅读有关的仿句、摘抄、积累、感悟、补充、联想、话题、想象、评析、欣赏。 (康舒静, 2009)

现代文进一步细分课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在命题考查目的性方面有以下三点要求:

1.3.1记叙文, 散文, 小说等文体需围绕学生对文章的线索的把握、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语言的赏析方面出题, 充分调动学生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 课外阅读的知识答题, 可以试着出开放性试题。

1.3.2说明文则要更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如人类的生存环境, 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等。考点训练讲究精确。比如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3.3议论文要更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如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 拥有健康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等。 (顾江亚, 2009)

1.4选材:

现代文阅读题的材料来源逐渐由课内向课外扩展, 但不应该完全脱离课本, 造成教学时对教材的不重视。然而课外阅读语文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华丽的辞章, 清新的文风不仅给人以知识的熏陶, 也是题目更具有鲜活的人文特征。叶圣陶老先生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作文的技能”。课外课内二者缺一不可。如某市99年语文中考卷中现代文阅读题课内课外部分各占27%和73%, 按这样的比例命题既可以促进课本教学,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试题的提示语和题干的表述

命题人员在命题时要尊重学生, 努力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试卷。考生的心态, 考场氛围也是命题者的关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一些地区在试题说明上为了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 用鼓励、温馨的话语提醒学生, 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与命令式的说明、冰冷的要求相比, 这样的提示语让学生感到亲切,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这是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平等参与评价活动的体现

从题干表述来看, 在达到明确、得当和规范要求的基础上, 试卷还须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一、语言具有亲和力, 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二、给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利, 例如“任选一题, 从五题中选三题”等。试题的范围越大, 对各个层次学生的适应性就越大, 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一种表现。

2、开放性试题

加强试题的开放式是真正落实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现在开放式试题题量也越来越多。要使学生在考场上不再只是被动地再现所学内容来完成试题, 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不光要体现出开放性的价值取向, 应该重视选取材料本身的开放性、命题点的多样化, 以及答案和试题呈现形式的开放性。

3、学科整合性试题

近来一些地区的阅读试题出现了数学公式或者物理的电路图等内容, 这样的学科整合性试题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综合性的特点。语文阅读就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其他的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1) 命题要从语文学习和运用角度出发, 要有较强的语文价值取向。

(2) 体现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整合。

(3) 其他科目的内容不能影响阅读试题的难度与效度。

结论

当然, 现代文阅读测试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 如试题内容与学生的情感、态度的问题。笔者认为, 阅读测试归根结底关注的是如何能更有效地检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测试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公正性, 更鲜明体现出人文关怀。从理论上讲, 测试中所反映出的学生的水平应该与其实际水平完全相同, 使阅读测试成为衡量学生阅读水平有效的可靠的手段一直是语文教育者为之努力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新华, (2005) , 中考语文阅读命题之误区, 《新课程》, 综合刊, P52。

[2]欧琼, (2008) , 中考语文议论性现代文阅读测试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硕士论文, P8。

[3]康舒静, (2009) , 中考现代文阅读命题走向及应考策略, 《新课程》, 中学, P14。

命题研究 篇10

一、缘起——为什么要提高教师的命题研究能力

(一) 基于当前教师命题能力普遍不高的现状

我们曾对校内教龄五年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平时对学生的练习、检测能坚持自己选题、编题, 进而自主命题的教师不到总数的10%;许多教师甚至没有命过一次题。多数教师, 包括老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检测主要采用两种解决途径:一是购买市场上现成的教辅材料; 二是使用上级业务部门编写的试题。这种采用“拿来主义”的做法, 使编制习题、命制试题对许多教师来说变得越来越陌生, 教师命题能力也逐渐退化。由于缺乏针对性的命题研究, 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 基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需要

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和解题技巧为何在低层次徘徊?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包办代替过多, 学生未能充分参与;二是教师主导弱化, 未能实施有效教学策略, 如教师备课质量低下, 课堂上点拨、指导不到位, 教学策略的选择不当, 学生未经历体验过程等。许多教师由于缺乏筛选、评价与命制试题的能力, 往往原封不动地将教辅材料发给学生训练, 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方面需要把教学质量提升上去, 另一方面也需要把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降下来, 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读课标、学科指导意见和教材, 深入研究试题在考查学生什么知识、什么能力、什么思想方法以及试题的难易程度, 通过研究高考试题, 提高命题能力, 把这种能力迁移到平时的练习、作业设计中, 精选、精编作业,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三) 基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考生答卷失误的种种表现, 实质上反映了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问题表现在考生身上, 根源却在教学方面。要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优化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 即需要优化和改进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 设计有效作业。改进课堂教学, 即要把重“教”的课堂转变为重“学”的课堂, 使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的课堂;设计有效作业, 就是要求教师设计有针对性、高质量的作业。作业是否有效与教师的命题能力直接相关, 很难想象一位缺乏命题能力的教师会设计出与教学目标高度关联的有效作业。

(四) 基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需要

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般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教师专业素养主要体现在能否备好课、上好课、命好题三个教学环节。命好题, 即编制出一些原创性、高质量的试题,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通过学习课程标准、研究学科指导意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高考试题, 提高命题能力, 才能得以实现。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 教学观念不断更新, 教学策略不断优化, 使得教学更加精准, 具有针对性。

(五) 基于学校自主组织考试的需要

尽管大范围的统一考试目前还不太可能消失, 如提前班学生的招考、毕业年级的模拟考试等, 但是学校内部还是有各种类型的考试, 比如单元考试、期中考试等, 对这些考试, 学校有命题自主权, 需要教师去命题。学校应该以科学、有效的命题为引导, 改善教学方式, 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发挥考试的检验、激励和导向功能。

二、实践——怎样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和改进 课堂教学

教师命题能力欠缺, 归纳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以“命题”为研究主题的研修活动过少, 教师缺少必要的命题技术培训与指导;二是许多学校为了体现考试公平, 往往采用上级业务部门统一命制的试题, 导致教师的命题权缺失。要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 我们可以采取“两个结合”的策略, 即比较研究与合作研讨相结合、技术培训与命题比赛相结合。让教师在学习、实践和研究中不断提高命题能力。

(一) 通过技术培训, 提高命题规范性

邀请省市学科教研员或命题专家对教师进行命题技术培训, 使命题工作从随意走向规范、从经验走向科学。尽管不同学科的命题思想、命题技术有所不同, 但也有一些基本的命题程序和命题要求。

1.明确考试要求

教师要对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并按照从低到高的能力水平进行罗列, 作为命题的主要依据。

2.拟定命题计划

命题计划一般是通过“双向细目表” (见表1) 来体现的。“双向细目表”包括两个维度:纵向是学科的知识内容。根据教学基本要求, 参照各部分知识在学习中所用的时间, 以及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和应用价值等因素, 确定考查的知识点或能力测试点及其所占比重。横向是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包括考试要求、预估难度、题型、试题来源等。拟定命题计划, 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复、混乱、偏离等现象出现;另一方面可以反映考查内容分布的合理性。

3.编制试题

依据命题计划表, 利用题卡命制试题 (见表2) 。

4.组卷、统计

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组卷, 难度相同的按章节顺序。再利用汇总表进行统计, 突出试题的质量指标, 反映试卷整体情况。

5.用心打磨试题

“磨题”是试卷命题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磨题”环节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思考学生可能回答的答案, 判定这些答案中哪些可以给分, 哪些不能给分, 即评分宽严的把握;二是揣摩学生的解题思路, 重新审视试题给予的情境是否充分, 问题提出的角度是否自然、有无歧义;三是准确地估计试题难度, 影响试题难度的因素很多, 如解答问题路径的复杂程度、回答问题需要的表达水平、以往解题经验等。“磨题”时要再三地读题, 反复推敲问题情境是否交代清楚, 表达是否简练、通俗易懂, 是否符合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 通过合作研讨, 提高试题研究能力

教师个人独立研究有其局限性, 往往带有自己的偏见, 需要和同伴合作讨论, 借助集体力量对试题进行客观评价、深入分析。

1. 备课组合作研讨

在开学初, 备课组长把每个主题单元 (模块) 的命题任务分解给备课组每一位成员, 让教师自主命题, 然后利用备课组活动时间, 组织教师“说题”和研讨。最后, 命题教师根据备课组全体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完善试题, 供备课组每位教师使用。教师“说题”和合作研讨要围绕试题所含的知识点、能力点、试题的难易度、试题的考查价值以及试卷所覆盖的知识面、核心知识的含量等方面进行。

2. 校际合作研讨

开学初, 学校教学处与教研组长及联考学校共同商讨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各年级考试的具体安排, 包括命题学校及学科、命题研讨时间、提交试卷时间、考试时间、汇总成绩时间等。需要指出的是, 承担命题任务的应该是各校教学骨干, 以保证试卷质量;命题研讨时间比考试时间提前两周左右;命题研讨围绕学科指导意见进行, 主命题教师要逐题说明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或能力点、试题的难易度、试题的来源等;研讨时对题不对人, 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通过教师自主命题和集体合作研讨, 有利于促使教师对知识点和具体要求进行梳理和分类, 从而提高其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 而这种能力对一个教师的成熟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控制试卷难度, 发挥考试对学生后续学习的激励作用, 让学生在考试成功的喜悦中开始新的学习, 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对各类统一考试的把握能力, 从而提高教师组织复习迎考的能力。

(三) 通过模仿改编, 提高试题创新性

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 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试题命制能力, 就要从原创试题开始。其实, 原创试题的要求非常高, 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开始就定位于原创试题并非是明智的选择。笔者在提升自己的命题能力时, 主要是处理好模仿、改编与创新的关系, 学会在模仿改编中创新。

模仿是最基本的一种命题方式, 往往也是试卷命题实践迈出的第一步。一旦在教学实践中觉得某个题目不错, 便可以进行模仿:模仿它的表述方式、模仿它的选材技巧、模仿它的设问策略、模仿它的答案组织等。当然, 模仿并不是一个简单照搬和机械复制的过程, 而是一个积极思考、主动创造、消化吸收的能动过程。通过模仿, 不但可以实现对不同知识点的考查, 而且可以教师在模仿的过程中, 领会命题的思路, 掌握命题的技巧, 提升命题的能力, 实现多赢效果。

在模仿的基础上, 可进一步对试题做改编的工作。从具体的意图看, 改编可分为两种:一是“去粗取精”式的改编, 即对某一试题, 如果我们觉得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 或尚有可完善之处, 我们就可通过对它的改编, 让试题变得更完美。二是“由此及彼”式的改编, 即某一试题本身没有问题, 且又有较多利用空间, 我们便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挖掘, 从这个题目延伸出其他题目来。就主观题的改编而言, 这种“由此及彼”式的改编具体可考虑两大原则:一是问题不变改材料, 即用新的情景材料取代原题的情景材料, 通过情景材料的变化使题目的“相貌”变得更漂亮;二是材料不变改设问, 即在原题材料下, 对题目的设问进行变换 (主要包括:主体变换, 如把“政府”换成“企业”;知识变换, 如把“经济生活”换成“政治生活”;角度变换, 如把“为什么”换成“怎么办”;等等) , 以达到考查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通过对题目的改编, 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原题的资源, 发挥原题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变式训练对学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 通过改编更能开阔我们命题的思路和视野, 提高我们命题的能力和水平。

站得更高, 才能看得更远。学会模仿, 善于改编, 其实就是使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就是给自己造就一个较高但又坚实的“基础”。再则, 一个连模仿、改编也不会的人, 谈何创新呢?要提升自己的命题能力, 就必须从模仿、改编中学会创新。

三、展望——今后教学中应如何改进

纵观近几年的浙江高考试卷, 顺应着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要求。高考命题站在为高校选拔新生的高度, 已逐渐确立了以考查学习能力为核心的考查目标体系, 其考试内容和形式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而我们的教学改革却反应迟钝, 总也跳不出知识中心的窠臼, 摆脱不了教材的束缚。如高考命题关注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 教学中却注重知识掌握和学习成绩;高考命题强调主干知识和独立思考, 教学中却固守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高考命题强化材料意识和论从史出, 教学中却坚持以本为本和现成结论;高考命题刻意创新、重点突出, 教学中却因循守旧、面面俱到。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教学观念的更新, 关键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其核心是教学内容的优化, 推动力是教学评价的导向。

(一) 体现“两性”统一, 浓郁历史味道

让人文性与科学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融合, 是高中历史学科的内在要求, 唯有遵循这样的要求, 我们的课才会上出浓郁的历史味。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 应尽力把对史料的理解、品味、表达与人文精神的熏陶糅合在一起, 力求体现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二) 注重主干知识, 提高训练实效

教学中, 只有扎扎实实地进行史料的训练, 人文精神的传递才会有载体;只有注重人文熏陶, 历史主观题的训练才有生机和活力。每一位历史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在对学生进行历史训练的过程中, 落实历史学科的史料性和人文性。

(三) 实施有效积累, 引导巩固运用

人们常说, 有丰富的积累, 才会有良好的悟性。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注意自主学习, 有效的积累不是靠教师的强迫取得的, 而是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自觉建构, 是一种有意义的自觉行为, 伴随这种行为的是一种运用的冲动。实施有效积累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对所要积累的语言材料进行充分的感悟、理解和品味, 激发积累兴趣和欲望;二是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对积累的材料进行迁移运用, 加深理解, 强化积累;三是要分层要求, 因材施教, 正视学生的差异;四是要丰富手段, 创新形式, 重视效益。

(四) 优化过程设计, 引导有效参与

面对课堂实际, 我们还应注意:一要善于设计课堂提问, 坚决抛弃无思维含量、无思考价值的提问;二要善于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设计活动;三要善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教学等。

在随堂听课中我们发现, 有些教师虽然手头有教案, 但心中无教案, 所以一到课堂中就只注意教案而不注意学生, 学生参与率很低。课堂最大的务本是务学生之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设计, 重视课堂细节。比如, 就具体的材料而言, 怎样才能让学生有所感悟与思考?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你用什么样的策略来引领学生感悟?需要设计什么样的问题?创设什么样的情境?

中考能力型试题的命题研究 篇11

一、新定义问题

所谓新定义试题,是指命题者以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引入新概念,定义新性质,规定新运算,测试考生阅读材料、收集信息能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解决陌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是中考能力型试题的首选题型.

例1.数学的美无处不在,数学家们研究发现,弹拨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取决于弦的长度,绷得一样紧的几根弦,如果长度的比能够表示成整数的比,发出的声音就比较和谐

点评:此题以数学知识为主线,结合音乐方面的相关知识给出了新概念——调和数,情境新颖,设计巧妙.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新概念”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对新概念全面剖析,挖掘其中所蕴涵的全部信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规律,探索“新概念”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二、统计图表识读与绘制问题

利用统计图描述数据是统计分析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人们分析数据,从数据中获得信息,并做出合理的决策.设置此类试题,旨在考查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作出正确判断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Ⅰ)将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在图中补充完整;

(Ⅱ)若A馆门票仅剩下一张,而员工小明和小华都想要,他们决定采用抽扑克牌的方法来确定,规则是:“将同一副牌中正面分别标有数字1,2,3,4的四张牌洗匀后,背面朝上放置在桌面上,每人随机抽一次且一次只抽一张;一人抽后记下数字,将牌放回洗匀背面朝上放置在桌面上,再由另一人抽.若小明抽得的数字比小华抽得的数字大,门票给小明,否则给小华.”请用画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计算出小明和小华获得门票的概率,并说明这个规则对双方是否公平.

解析:(Ⅰ)对于扇形统计图,公司所购C展馆门票频数所占百分比为1-(10%+25%+10%+40%)=15%.

又公司所购C展馆门票30张,故公司所购五个展馆门票总量频数为30÷15%=200(张).

所以公司所购B展馆门票频数为200×25%=50(张).

由P1

点评:识读、绘制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时,一是理解、掌握这两个统计图的结构原理,数据信息及其含义,即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的具体数目;二是掌握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中数量间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三、存在探索性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带有开放性、探究性的存在性问题,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思路多角度,解答多元化的途径,考查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探究能力,是中考能力型试题的显著特点.

例3.如下图,直线y=-x+3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B、点C,经过B、C两点的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A,顶点为P,且对称轴是直线x=2.

点评:求解存在探索性问题时,可从肯定结论入手,执果索因,如果推导出的结论与题设相容就可认定结论成立;如果推导出的结论与条件相悖或与有关定理矛盾,就可否定结论成立.

四、类比猜想问题

欲解决一个无结论的类比猜想问题,可先根据题设条件,从它的特殊情况出发,经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猜想得到一般结论,然后寻求方法予以证明.这类能力型试题是考查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发现能力的极好素材.

例4.阅读以下材料:平面上有n(n≥2)个点,且任意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过这些点作直线,一共能作出多少条不同的直线?

①分析:当仅有两个点时,可连成1条直线;当有3个点时,可连成3条直线;当有4个点时,可连成6条直线;当有5个点时,可连成10条直线,….

点评:求解此类问题时,先研究简单、个别、特殊情况,进行取值实验,然后抓住Sn与其序号n之间的函数关系,经过归纳猜想,得到一般结论,再类比上述材料的推理方法进行论证.

编辑 薛直艳

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为目标,积极探索试题的创新设计,着力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近年中考能力型试题的显著特点和命题趋向.为此,研究和探讨中考能力型试题的考点及其求解策略,对于帮助考生作好复习备考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一、新定义问题

所谓新定义试题,是指命题者以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引入新概念,定义新性质,规定新运算,测试考生阅读材料、收集信息能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解决陌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是中考能力型试题的首选题型.

例1.数学的美无处不在,数学家们研究发现,弹拨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取决于弦的长度,绷得一样紧的几根弦,如果长度的比能够表示成整数的比,发出的声音就比较和谐

点评:此题以数学知识为主线,结合音乐方面的相关知识给出了新概念——调和数,情境新颖,设计巧妙.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新概念”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对新概念全面剖析,挖掘其中所蕴涵的全部信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规律,探索“新概念”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二、统计图表识读与绘制问题

利用统计图描述数据是统计分析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人们分析数据,从数据中获得信息,并做出合理的决策.设置此类试题,旨在考查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作出正确判断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Ⅰ)将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在图中补充完整;

(Ⅱ)若A馆门票仅剩下一张,而员工小明和小华都想要,他们决定采用抽扑克牌的方法来确定,规则是:“将同一副牌中正面分别标有数字1,2,3,4的四张牌洗匀后,背面朝上放置在桌面上,每人随机抽一次且一次只抽一张;一人抽后记下数字,将牌放回洗匀背面朝上放置在桌面上,再由另一人抽.若小明抽得的数字比小华抽得的数字大,门票给小明,否则给小华.”请用画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计算出小明和小华获得门票的概率,并说明这个规则对双方是否公平.

解析:(Ⅰ)对于扇形统计图,公司所购C展馆门票频数所占百分比为1-(10%+25%+10%+40%)=15%.

又公司所购C展馆门票30张,故公司所购五个展馆门票总量频数为30÷15%=200(张).

所以公司所购B展馆门票频数为200×25%=50(张).

由P1

点评:识读、绘制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时,一是理解、掌握这两个统计图的结构原理,数据信息及其含义,即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的具体数目;二是掌握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中数量间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三、存在探索性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带有开放性、探究性的存在性问题,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思路多角度,解答多元化的途径,考查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探究能力,是中考能力型试题的显著特点.

例3.如下图,直线y=-x+3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B、点C,经过B、C两点的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A,顶点为P,且对称轴是直线x=2.

点评:求解存在探索性问题时,可从肯定结论入手,执果索因,如果推导出的结论与题设相容就可认定结论成立;如果推导出的结论与条件相悖或与有关定理矛盾,就可否定结论成立.

四、类比猜想问题

欲解决一个无结论的类比猜想问题,可先根据题设条件,从它的特殊情况出发,经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猜想得到一般结论,然后寻求方法予以证明.这类能力型试题是考查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发现能力的极好素材.

例4.阅读以下材料:平面上有n(n≥2)个点,且任意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过这些点作直线,一共能作出多少条不同的直线?

①分析:当仅有两个点时,可连成1条直线;当有3个点时,可连成3条直线;当有4个点时,可连成6条直线;当有5个点时,可连成10条直线,….

点评:求解此类问题时,先研究简单、个别、特殊情况,进行取值实验,然后抓住Sn与其序号n之间的函数关系,经过归纳猜想,得到一般结论,再类比上述材料的推理方法进行论证.

编辑 薛直艳

以知识为载体,以能力立意为目标,积极探索试题的创新设计,着力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近年中考能力型试题的显著特点和命题趋向.为此,研究和探讨中考能力型试题的考点及其求解策略,对于帮助考生作好复习备考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一、新定义问题

所谓新定义试题,是指命题者以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引入新概念,定义新性质,规定新运算,测试考生阅读材料、收集信息能力,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解决陌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是中考能力型试题的首选题型.

例1.数学的美无处不在,数学家们研究发现,弹拨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取决于弦的长度,绷得一样紧的几根弦,如果长度的比能够表示成整数的比,发出的声音就比较和谐

点评:此题以数学知识为主线,结合音乐方面的相关知识给出了新概念——调和数,情境新颖,设计巧妙.解答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新概念”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对新概念全面剖析,挖掘其中所蕴涵的全部信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规律,探索“新概念”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二、统计图表识读与绘制问题

利用统计图描述数据是统计分析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人们分析数据,从数据中获得信息,并做出合理的决策.设置此类试题,旨在考查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作出正确判断的数据处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Ⅰ)将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在图中补充完整;

(Ⅱ)若A馆门票仅剩下一张,而员工小明和小华都想要,他们决定采用抽扑克牌的方法来确定,规则是:“将同一副牌中正面分别标有数字1,2,3,4的四张牌洗匀后,背面朝上放置在桌面上,每人随机抽一次且一次只抽一张;一人抽后记下数字,将牌放回洗匀背面朝上放置在桌面上,再由另一人抽.若小明抽得的数字比小华抽得的数字大,门票给小明,否则给小华.”请用画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计算出小明和小华获得门票的概率,并说明这个规则对双方是否公平.

解析:(Ⅰ)对于扇形统计图,公司所购C展馆门票频数所占百分比为1-(10%+25%+10%+40%)=15%.

又公司所购C展馆门票30张,故公司所购五个展馆门票总量频数为30÷15%=200(张).

所以公司所购B展馆门票频数为200×25%=50(张).

由P1

点评:识读、绘制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时,一是理解、掌握这两个统计图的结构原理,数据信息及其含义,即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各部分的具体数目;二是掌握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中数量间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

三、存在探索性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带有开放性、探究性的存在性问题,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思路多角度,解答多元化的途径,考查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探究能力,是中考能力型试题的显著特点.

例3.如下图,直线y=-x+3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点B、点C,经过B、C两点的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A,顶点为P,且对称轴是直线x=2.

点评:求解存在探索性问题时,可从肯定结论入手,执果索因,如果推导出的结论与题设相容就可认定结论成立;如果推导出的结论与条件相悖或与有关定理矛盾,就可否定结论成立.

四、类比猜想问题

欲解决一个无结论的类比猜想问题,可先根据题设条件,从它的特殊情况出发,经过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猜想得到一般结论,然后寻求方法予以证明.这类能力型试题是考查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发现能力的极好素材.

例4.阅读以下材料:平面上有n(n≥2)个点,且任意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过这些点作直线,一共能作出多少条不同的直线?

①分析:当仅有两个点时,可连成1条直线;当有3个点时,可连成3条直线;当有4个点时,可连成6条直线;当有5个点时,可连成10条直线,….

点评:求解此类问题时,先研究简单、个别、特殊情况,进行取值实验,然后抓住Sn与其序号n之间的函数关系,经过归纳猜想,得到一般结论,再类比上述材料的推理方法进行论证.

命题研究 篇12

一、2010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分析

1.坚持稳中求变, 变中求新的原则。

2.坚持以能力和问题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 充分展现了考试的选拔功能。

3.图文兼顾, 材料量减少, 设计简洁, 呈现稳中求变的特点。

4.注意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及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命题的特点。坚持学科内综合为主, 强调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学科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以知识为载体, 突出考查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社会现实, “以人为本”, 重建核心价值观, 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不高;对高考试题考查的相关内容了解不全面;记忆理解不够牢固准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

二、高考历史复习值得重视的十个趋向

1.以人们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命题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 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专题式的命题方式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全面把握和理解, 在客观试题中如此, 主观试题更是发挥了在这一方面的突出优势。

3.命题体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注重对综合学习能力的考查, 综合性增强。加大了地理、历史、政治各学科知识交叉与综合的力度。

4.以地理知识为切口导入, 也就是先确定区域, 再设计与该区域相关的历史问题, 最后以政治命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5.突出主干基础知识考查。

6.突出周年问题考查。

7.突出重大工程问题 (基础设施、人文景观、科技工程等) 考查。

8.突出重大时政问题显性化考查。

9.突出研究性学习成果化考查。

10.突出史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三、十二点备考对策

1.要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 稳扎稳打。

2.要回归基础、抓住三个“基本” (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线索的清理、基本结论的证明) 。

3.培养学生的通史意识、现代意识、世界意识和文明意识。

4.正确认识国际关系问题, 重视大国崛起及联合国的改革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5.关注课改和课标, 做好新旧教材的衔接与过渡。

6.研究高考试题, 训练解题和答题技巧, 加强对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

7.正确对待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正确的对策。

8.正确处理“大小字”关系。特别要注意新中国建国后和二战后的小字知识。

9.关注新增考点, 最好把新增考点的具体知识归纳印发给学生, 落实到位。

10.关注时政与社会热点。如:

(1) 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上的盛世、儒家思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物价、腐败、医疗和住房等问题) 。

(2) 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效益和节能降耗, 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如:唐代对外开放、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 。

(4)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如:中非、中印、中俄、中日关系) 。

(5) 关注重点工程及能源、环保问题 (如:丝绸之路、大运河、铁路;石油、电力、核能, 可持续发展) 。

(6) 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如:东部发展、中部崛起、西藏地区、环渤海地区、北京) 。

(7) 关注中国统一和巩固统一、统一战线与国共谈判 (如:台湾和西藏问题) 。台湾和西藏是当今的热点问题。

(8) 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时政热点焦点、周年和次周年。

(9) 关注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民族精神。

(10) 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即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1) 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

(12) 高频考点的备考建议。突出重点、热点和主干知识。

(13) 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应对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如水灾、雪灾、地震等。

11.加强对高考信息的搜集工作。

12.调整心态, 科学备考。

总之,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记忆要求高, 制定出合理的计划, 就能够达到“学好历史, 提高成绩, 考好文综, 高考必胜”的目的。

摘要: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记忆要求高, 制订出合理的计划, 认真回归课本梳理知识, 把以前总结的知识再看一看, 把错题本再翻一翻, 把知识盲区再补一补, 成绩在短时间内会得到提高的。学好历史, 提高成绩, 考好文综, 高考必胜。

上一篇:交互设计的步骤与法则论文下一篇:高强度汽车结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