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命题(精选12篇)
写作命题 篇1
题目:过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有许多有趣的民风民俗, 有许多动人的百姓故事, 有许多精彩的民间活动, 有十分丰富的年节文化。请以“年味儿”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教者以“年味儿”写作指导为契机, 教会学生写作方法的同时, 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 努力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共生。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加以指导:
一.准题眼, 说“年味儿”。
“年味儿”这个作文题, 最难写的是“味”字。教者首先让学生发挥联想:由“味”字联想到什么词语?生很快联想到“味道”。教者顺势引导, 味道就是调动人体的嗅觉器官, 那过年时你都闻到了哪些独有的味道呢?
生列举:食物的气味:各种炒货的香气, 蒸馒头、包子的面香, 做年糕的清香……风干的年货的咸香味挂满庭院, 远远看去五颜六色, 色彩缤纷, 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师评:很好, 不仅有味道还有色彩, 这样的材料会使文章变得丰富多彩。
生补充:烟花爆竹的硫磺味 (这种味道虽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的味道, 却是在过年中备受欢迎的味道, 是年气的体现, 带着欢喜带着祝福) ;鲜花的香味 (那些爱美的妈妈们总爱在过年前买一些鲜花来装点家, 如水仙、百合、富贵竹等等, 让家中也有了桃红柳绿) 。
师引导学生温故:本学期第一单元我们学过《童年的朋友》, 文中“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 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这句话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明确:通感的手法。 (补充:“通感”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 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 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 彼此挪移转换)
师进一步引导:写“年味儿”, 除了对嗅觉的描写之外, 我们可不可以运用通感的手法, 找到更多更丰富的年的味道, 丰富我们写作的材料?
二.巧选材, 找“年味儿”。
生:可以调动视觉、听觉, 变换视点找“年味儿”。
如视觉:家家户户门上的变化, 挂大红灯笼, 贴福字, 贴春联, 除旧迎新;村庄上空炊烟袅袅, 厨房间热气腾腾, 烟雾缭绕;超市里, 收银员身着红夹袄, 面色疲惫, 但笑容不断, 扫描、整装、收钱直到手发软;行道间挂着的红灯笼, 商品换上红衣装;货架上的货物是最为奇特的一景, 到二十九、三十夜, 不论是好吃的, 不好吃的, 热卖的, 不热卖的, 喜欢的, 不喜欢的, 需要的, 不需要的, 全都一扫而空, 所以补货的职员, 穿梭来往, 好不热闹, 但总也赶不上人们对年货的需要。什么时候你能见到超市货架空落落的, 唯有过年时;孩子们这时候是最为开心的, 走街串巷, 奔跑嬉戏, 不用担心作业, 不用担心回家晚了;舞龙灯、挑花担、唱双簧, 这些闲暇时候极为少见的总会在春节这个特定的日子里露一露脸面, 晒一晒本领, 娱乐娱乐乡亲, 迎个彩头, 图个吉利;车站、高速公路上, 川流不息的车辆人流;电视里, 让人眼花缭乱的歌舞节目。
如听觉:商场、超市里商家们擦亮了嗓子, 放声高唱, 一首首欢庆的歌曲唱热了屋子里的气氛, 唱热了人来人往的街道, 唱热了人们的心儿;走到哪儿, 都能听到鞭炮礼花噼啪的声响, 响亮了阴沉沉的天空;平日里, 家家户户忙于奔波工作, 这时候也终于歇息下来, 原来冷冷清清的院落, 时不时传来推桌子拖椅子的声响, 敲打收拾的声响;空闲的家里, 还有麻将碰撞的声响, 高声谈论互道问好的声音, 比比皆是;三十晚上, 家里电视里传出来的欢声笑语;手机电话这时恨不得声声叠唱, 彩铃声声, 问候拜年。
师说:同学们列举的零星种种都可以成为我们选材的对象, 有了丰富的材料, 笔下的《年味儿》就会出现五彩斑斓的景象。但同学们可不可以按传统年味和现代年味对题材进行归类?
生明确:贴春联、赏花灯、舞龙灯、挑花担、唱双簧、迎财神等是我们保留下的传统。
教者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传统节目的特点。
三.精布局, 描“年味儿”。
一篇好的文章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 而是要讲究文章的精心布局的。七年级上的课文《本命年的回想》, 作者特别讲究文章布局, 全文按照时间顺序, 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时间段 (腊月初一, 腊八, 腊月二十三, 腊月三十, 大年初一) 叙写了这些时间段里人们所做的年前的准备和过年的场景, 记叙的内容都是围绕文章一开始所说的“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 一天比一天红火, 发烧直到年根下”, 使得文章结构紧凑, 条理清晰。
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按照时间顺序描写出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烈, 这种结构在学生作文中也可以运用;当然还可以从不同角度, 展现过年的气氛, 注意层次, 让年味儿由淡到浓;也可以由点到面 (由一个人的活动到一家人的活动再到全村人的活动) ;空间顺序, 由家到超市到街头巷尾……
一生习作:过年前, 春节就像一锅正在灶上炖着的排骨汤, 锅盖捂得严严实实, 但在快炖好前, 总有那么些香味儿透过锅盖传过来, 像小猫儿似的挠着我们这些馋虫的心, 痒乎乎的, 只盼着汤快点炖好, 让我们大快朵颐。春节这一锅汤的香味儿就是年味儿, 春节一天天逼近, 年味儿也酝酿得越来越浓厚, 一切都昭示着春节的脚步, 近了。 (片段中运用了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句, 描写出春节的气氛;最后一句话为下文做铺垫, 这句话有朱自清《春》的影子, 也有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的印记, 这些都看出小作者是个聪慧善学的人)
寒冬里的萧条景象没有一丝生气, 近乎荒芜, 可小贩摊上挂着的, 铺着的, 大红的灯笼, 大红的“福”字, 大红的春联……那样的张扬, 热烈的红!仿佛跳动着的火焰, 温暖了冬天, 温暖了空气, 更温暖了我们的心。从那些红通通的专属于春节的物件中, 我看到, 也嗅到了年的味道。 (视觉, 色彩)
乡下农户都忙起来了, 蒸包子, 蒸馒头, 做豆腐, 腌酸菜, 做年糕……家家户户都是老少齐上阵, 忙得几乎脚不沾地, 都赶着在过年前备好一切东西。蒸包子、蒸馒头的蒸笼架在锅上, 火烧得旺旺的, 坐在灶膛边烧火的人脸上被燃烧着的火焰的橘红色火光映照着, 跳跃出一片喜悦的光。站在蒸炉前的人忙着放面食, 热腾腾的蒸气缓缓上升, 飘浮, 弥漫, 渐渐充斥了整个厨房。迷蒙的雾气里还粘着汗珠的脸庞笑眯眯的, 他们的眼睛里, 都有对年的期待。从这些忙得热火朝天的人中, 我看到, 也触到了年的味道。 (嗅觉, 味道)
年前, 男人们都闲下来了, 走在空旷的小道上, 没有看见一人, 却从周围的人家屋里清晰传出了打麻将“辟辟趴趴”的声音, 大声谈笑的声音, 打牌的人、看牌的人大声叫好的声音, 小孩子们追逐打闹, 嬉戏玩乐的声音, 炮仗的“嘭嘭”声, 和“小擦炮”不断响起的声音……一切的一切, 所有的所有, 各种声音在低空中碰撞、融合, 洋溢着暖暖的、满满的、喜悦的味道。从这些“声响交响乐”中, 我看到, 也听到了年的味道。 (听觉)
(三段, 三个层次, 三个角度, 段段扣题, 句末点题, 笔墨集中, 中心突出)
年味儿越来越浓厚了, 像一把热烈的火, 烧呀烧呀, 一直烧到年根下。一年的劳顿在年味中释放, 生命的反思在年味中梳理, 来年的希望在年味中憧憬…… (首尾呼应)
这篇习作在结构安排和调动感官对过年画面进行细致描写上都很不错。
四.深立意, 议“年味儿”。
深刻的立意, 耐人寻味, 引人深思, 也更隽永。写年味儿, 就是要让学生在留心观察生活的前提下, 自觉关注中国传统文化, 于潜移默化中热爱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我们仍然回到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一文, 作者借回忆家乡的过年习俗, 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 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 这比普通的介绍乡土人情的文章立意自然要高一些。
比较两生结尾的写作片段, 说说它们的异同:
文段一:门外, 天寒地冻;屋内, 暖意融融。这年味儿呀!是越来越浓了……
文段二:“通宵灯火人如织, 一派歌声喜欲狂。”春节就在这浓浓的年味儿拉开了大幕, 这年味儿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 就是此起彼伏的爆竹炮仗, 就是饱含亲情的杯杯美酒, 就是人们对新生活的美好祝愿, 更是神州大地每个角落里年的意蕴。
生:两个文段都紧扣文题, 点题升华。文段一巧用对比, 突出年味的浓郁和过年的温暖, 省略句给读者无尽的想象;文段二运用引用、排比修辞, 将年味具体形象化, 挖出了年味的丰富内涵, 给年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教者顺势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材料的深层含义, 学生很快就有了自己的解读。
他们认为, 可以由过年的热闹、浓郁气氛挖掘出家人间的其乐融融、亲情的温暖, 或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幸福感, 也可以写孩子们过年难得的自由、快乐, 还可以歌颂因物质的日益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更重要的是要保留传统、传承传统。
在整节课的评讲指导中, 教者始终坚持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共生, 在指导中时时不忘教给学生写作的秘诀, 即语文应试的工具性;也适时巧妙地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爱上传统文化从而自觉传承传统文化, 给语文教学多增添一些人文味。
身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真正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让语文的百花园里永远灿烂如春。
写作命题 篇2
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已经有了六七年的写作实践,其中大部分写的是命题作文,可以说,在写命题作文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迎考复习的这段时间里,怎样准备才有望在中考时取得满意的成绩呢?首先,要把自己上中学以来的习作翻阅一遍,看看自己在写命题作文时有哪些优点,还存在那些不足,总结自己才能超越自己。其次,要做一些分解训练。如,可拿一些作文试题作审题训练,待审题过关以后,再做构思训练,如此坚持下去,直到把整个作文的环节完整地过一遍,就可以做到考场上见题不惊而胸有成竹。第三,做一些同题不同体的写作训练。选定几个命题作文的题目,分别把它们写成记叙文(包括散文)、说明文、议论文,在锻炼自己多方面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有助于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在写各类文体上的长处与不足,在遇到考试卷子上“文体不限”的文题时,心中就会有数。第四,加强实战训练。在“三限”上下功夫。所谓三限,即限时、限字、限纸。一般来说,考场作文的时间应控制在60~70分钟(《大纲》要求45分钟内写5∞字,考虑到考试的特殊情况,可适当放宽些时间);限字,就是要写600字左右的文章;限纸,可用平时的作文稿纸,在6∞字左右的篇幅内进行写作,力争做到不涂不改,工工整整地写完,以防在考试时出现卷面上的失误。
2、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也是近年来中考作文出现频率较高的形式。这类作文题给考生留下了较为广阔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能。半命题作文的自由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自由,一般来讲,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提供了选材上的自由。如“发生在 的新鲜事”、“,在我心中久藏”等。写这类半命题作文,要注意调动生活积累,选写最熟悉的人、最熟悉的事。②提供了立意上的自由,如“我懂得了 ”、“感受 ”等,写这类文题,要写自己感受到的最有意义的生活体验和感悟。③提供了选材与立意两个方面的自由。如“我想让 更 ”、“ 对我好 ”等。这类文题,选材与立意的自由度很大,每个人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重要的是不能写别人已经写旧了的老套子,要在选材和立意上表现出自己的不同凡响。
由于半命题作文的文题是不完全的,要由考生把文题补充完整,使其成为一个全命题作文的文题。然后,即可按照命题作文的要求去完成写作。还有一些半命题作文提供了副标题,让考生拟正标题的,或者提供了正标题,让考生拟副标题的,这类文题一般都附有材料(文字或图),因此,也可把这类文题视为材
料作文。..写好半命题作文,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要把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即要掌握好补题的技巧。即补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利用好试题提供的备每选内容。考场上的半命题作文,往往会在提供试题的同时,提供若干备选内容。如“我站在一一一(世界、中国、××省、XX市、××县、H家乡......)地图前”这个文题,就提供了不少备选词语,如果这些词语中有自己认为容易写且容易写好的,就不妨把它拿来。例如,选定了“世界”这个词补题,文题就变成了“我站在世界地图前”这样一个是全命题文题,就可对自己平时积累的有关世界各地的各种事件进行精心筛选,如战争与和平,环保与发展,过去与现在,可写的内容很多,切入的角度也很多。然后把这些事件与发生在地图上的位置对接起来,叙事也行,议论也可,夹叙夹议也行。其次,不可忽视省略号。半命题作文提供的备选内容,只是命题人为考生设计的例子,往往不会穷尽要补的内容,因此会在后面加个省略号或“等”字。如果备选内容话中没有适合自己要写的,可根据自由己的实际情况另写。如文题“一一(袁隆平、华罗庚、陈景润)......的事迹鼓舞了我”,只提供了三位科学家的名字,这三个人的事迹,假如都是自己不太熟悉的,或者有些虽然知道,但记得不是那么准确,就可以另选一个自己所熟悉的主人的事迹,这个人可以是科学家,也可以是各条战线上的英雄模范,还可以是自己身边普通的工人、农民、解放军、营业员、出租车司机、邻居等。利用好省略号,写作的范围就大了,文章自然就好写,而且也可以写好了。第三、有些半命题作文未提供备选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补题。如“我渴望一一一一”这个文题,在补题时要考虑的是“渴望”什么。一个中学生会有多种渴望,渴望有一台电脑,渴望有一双名牌球鞋,渴望有一个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星期天,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渴望有一次旅游的机会,渴望获奖,渴望向别人倾诉自己的心里话等等。要把这些内容迅速在脑子里过一遍,看看哪些是有利于展开的,哪些是可能写好的,哪些最有利于真情实感的抒发,哪些最能写出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择一而写。第四,文题补充完整后,要从语意、语法、语感的角度作一番检查,做到简明、生动、准确。要尽量避免太长的文题和表意不明的文题,以及搭配有误的文题。
命题作文写作指导示例 篇3
教者以“年味儿”写作指导为契机,教会学生写作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努力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共生。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加以指导:
一.准题眼,说“年味儿”。
“年味儿”这个作文题,最难写的是“味”字。教者首先让学生发挥联想:由“味”字联想到什么词语?生很快联想到“味道”。教者顺势引导,味道就是调动人体的嗅觉器官,那过年时你都闻到了哪些独有的味道呢?
生列举:食物的气味:各种炒货的香气,蒸馒头、包子的面香,做年糕的清香……风干的年货的咸香味挂满庭院,远远看去五颜六色,色彩缤纷,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师评:很好,不仅有味道还有色彩,这样的材料会使文章变得丰富多彩。
生补充:烟花爆竹的硫磺味(这种味道虽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的味道,却是在过年中备受欢迎的味道,是年气的体现,带着欢喜带着祝福);鲜花的香味(那些爱美的妈妈们总爱在过年前买一些鲜花来装点家,如水仙、百合、富贵竹等等,让家中也有了桃红柳绿)。
师引导学生温故:本学期第一单元我们学过《童年的朋友》,文中“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这句话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明确:通感的手法。(补充:“通感”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
师进一步引导:写“年味儿”,除了对嗅觉的描写之外,我们可不可以运用通感的手法,找到更多更丰富的年的味道,丰富我们写作的材料?
二.巧选材,找“年味儿”。
生:可以调动视觉、听觉,变换视点找“年味儿”。
如视觉:家家户户门上的变化,挂大红灯笼,贴福字,贴春联,除旧迎新;村庄上空炊烟袅袅,厨房间热气腾腾,烟雾缭绕;超市里,收银员身着红夹袄,面色疲惫,但笑容不断,扫描、整装、收钱直到手发软;行道间挂着的红灯笼,商品换上红衣装;货架上的货物是最为奇特的一景,到二十九、三十夜,不论是好吃的,不好吃的,热卖的,不热卖的,喜欢的,不喜欢的,需要的,不需要的,全都一扫而空,所以补货的职员,穿梭来往,好不热闹,但总也赶不上人们对年货的需要。什么时候你能见到超市货架空落落的,唯有过年时;孩子们这时候是最为开心的,走街串巷,奔跑嬉戏,不用担心作业,不用担心回家晚了;舞龙灯、挑花担、唱双簧,这些闲暇时候极为少见的总会在春节这个特定的日子里露一露脸面,晒一晒本领,娱乐娱乐乡亲,迎个彩头,图个吉利;车站、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人流;电视里,让人眼花缭乱的歌舞节目。
如听觉:商场、超市里商家们擦亮了嗓子,放声高唱,一首首欢庆的歌曲唱热了屋子里的气氛,唱热了人来人往的街道,唱热了人们的心儿;走到哪儿,都能听到鞭炮礼花噼啪的声响,响亮了阴沉沉的天空;平日里,家家户户忙于奔波工作,这时候也终于歇息下来,原来冷冷清清的院落,时不时传来推桌子拖椅子的声响,敲打收拾的声响;空闲的家里,还有麻将碰撞的声响,高声谈论互道问好的声音,比比皆是;三十晚上,家里电视里传出来的欢声笑语;手机电话这时恨不得声声叠唱,彩铃声声,问候拜年。
师说:同学们列举的零星种种都可以成为我们选材的对象,有了丰富的材料,笔下的《年味儿》就会出现五彩斑斓的景象。但同学们可不可以按传统年味和现代年味对题材进行归类?
生明确:贴春联、赏花灯、舞龙灯、挑花担、唱双簧、迎财神等是我们保留下的传统。
教者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传统节目的特点。
三.精布局,描“年味儿”。
一篇好的文章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而是要讲究文章的精心布局的。七年级上的课文《本命年的回想》,作者特别讲究文章布局,全文按照时间顺序,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时间段(腊月初一,腊八,腊月二十三,腊月三十,大年初一)叙写了这些时间段里人们所做的年前的准备和过年的场景,记叙的内容都是围绕文章一开始所说的“家乡的大年从腊月初一就开始预热。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使得文章结构紧凑,条理清晰。
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按照时间顺序描写出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烈,这种结构在学生作文中也可以运用;当然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展现过年的气氛,注意层次,让年味儿由淡到浓;也可以由点到面(由一个人的活动到一家人的活动再到全村人的活动);空间顺序,由家到超市到街头巷尾……
一生习作:过年前,春节就像一锅正在灶上炖着的排骨汤,锅盖捂得严严实实,但在快炖好前,总有那么些香味儿透过锅盖传过来,像小猫儿似的挠着我们这些馋虫的心,痒乎乎的,只盼着汤快点炖好,让我们大快朵颐。春节这一锅汤的香味儿就是年味儿,春节一天天逼近,年味儿也酝酿得越来越浓厚,一切都昭示着春节的脚步,近了。(片段中运用了一个很恰当的比喻句,描写出春节的气氛;最后一句话为下文做铺垫,这句话有朱自清《春》的影子,也有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的印记,这些都看出小作者是个聪慧善学的人)
寒冬里的萧条景象没有一丝生气,近乎荒芜,可小贩摊上挂着的,铺着的,大红的灯笼,大红的“福”字,大红的春联……那样的张扬,热烈的红!仿佛跳动着的火焰,温暖了冬天,温暖了空气,更温暖了我们的心。从那些红通通的专属于春节的物件中,我看到,也嗅到了年的味道。(视觉,色彩)
乡下农户都忙起来了,蒸包子,蒸馒头,做豆腐,腌酸菜,做年糕……家家户户都是老少齐上阵,忙得几乎脚不沾地,都赶着在过年前备好一切东西。蒸包子、蒸馒头的蒸笼架在锅上,火烧得旺旺的,坐在灶膛边烧火的人脸上被燃烧着的火焰的橘红色火光映照着,跳跃出一片喜悦的光。站在蒸炉前的人忙着放面食,热腾腾的蒸气缓缓上升,飘浮,弥漫,渐渐充斥了整个厨房。迷蒙的雾气里还粘着汗珠的脸庞笑眯眯的,他们的眼睛里,都有对年的期待。从这些忙得热火朝天的人中,我看到,也触到了年的味道。(嗅觉,味道)
年前,男人们都闲下来了,走在空旷的小道上,没有看见一人,却从周围的人家屋里清晰传出了打麻将“辟辟趴趴”的声音,大声谈笑的声音,打牌的人、看牌的人大声叫好的声音,小孩子们追逐打闹,嬉戏玩乐的声音,炮仗的“嘭嘭”声,和“小擦炮”不断响起的声音……一切的一切,所有的所有,各种声音在低空中碰撞、融合,洋溢着暖暖的、满满的、喜悦的味道。从这些“声响交响乐”中,我看到,也听到了年的味道。(听觉)
(三段,三个层次,三个角度,段段扣题,句末点题,笔墨集中,中心突出)
年味儿越来越浓厚了,像一把热烈的火,烧呀烧呀,一直烧到年根下。一年的劳顿在年味中释放,生命的反思在年味中梳理,来年的希望在年味中憧憬……(首尾呼应)
这篇习作在结构安排和调动感官对过年画面进行细致描写上都很不错。
四.深立意,议“年味儿”。
深刻的立意,耐人寻味,引人深思,也更隽永。写年味儿,就是要让学生在留心观察生活的前提下,自觉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于潜移默化中热爱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
我们仍然回到刘绍棠的《本命年的回想》一文,作者借回忆家乡的过年习俗,表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歌颂了热爱生活、纯真可爱的父老乡亲,这比普通的介绍乡土人情的文章立意自然要高一些。
比较两生结尾的写作片段,说说它们的异同:
文段一:门外,天寒地冻;屋内,暖意融融。这年味儿呀!是越来越浓了……
文段二:“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春节就在这浓浓的年味儿拉开了大幕,这年味儿就是全家团圆的喜乐气氛,就是此起彼伏的爆竹炮仗,就是饱含亲情的杯杯美酒,就是人们对新生活的美好祝愿,更是神州大地每个角落里年的意蕴。
生:两个文段都紧扣文题,点题升华。文段一巧用对比,突出年味的浓郁和过年的温暖,省略句给读者无尽的想象;文段二运用引用、排比修辞,将年味具体形象化,挖出了年味的丰富内涵,给年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教者顺势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材料的深层含义,学生很快就有了自己的解读。
他们认为,可以由过年的热闹、浓郁气氛挖掘出家人间的其乐融融、亲情的温暖,或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幸福感,也可以写孩子们过年难得的自由、快乐,还可以歌颂因物质的日益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要保留传统、传承传统。
在整节课的评讲指导中,教者始终坚持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共生,在指导中时时不忘教给学生写作的秘诀,即语文应试的工具性;也适时巧妙地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从而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给语文教学多增添一些人文味。
身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真正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让语文的百花园里永远灿烂如春。
初中命题作文写作窍门 篇4
一、认真审题, 抓关键词
命题作文一般简洁凝练, 如何才能从短短的标题中提炼出它的准确信息, 不妨抓住里面的关键词。如“你是我的太阳”这一标题中的关键词便是“太阳”, 它不仅仅是指悬挂在高空中的自然界的太阳, 更指心目中的太阳, 强调了这个太阳对于“我”的引领作用以及在“我”心中的崇高地位。那么这个太阳我们可以引申为父母、老师、一个陌生人甚至是书籍对“我”的影响力, 由此立意, 文章自然有深度可挖。再如“一路上有你”“与你相伴”这两个命题作文的关键字便是“你”, 这个“你”是指谁?其实它与上面的一则题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个“你”可以是父母、老师、朋友, 也可以是一个陌生人, 还可以是物, 叙写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给予我们的关怀、鼓励或者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和感动。
二、反复斟酌, 先定文体
新一轮的语文课改强调要淡化文体, 但笔者却不以为然, 因为淡化文体是导致学生作文“不伦不类”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学生写出的作文常常是散文的头, 记叙文的肚子, 中间还可能穿插着许多类似于议论文中才会出现的观点, 结尾还要深情地抒情一下。讲好听一点就是写的是“杂文”, 说不好听的话就是“四不像”。中考作文中诗歌、戏剧、说明文不要求写, 剩下来的只有记叙文、散文和议论文, 不妨归纳一下它们各自的特点。记叙文一般要有曲折的情节, 丰满的人物, 传神的描写;散文主要靠诗意的语言, 细腻的情感来堆砌;而议论文首先要有鲜明的观点, 还要有充分的论据以及有力的论证。这些文体特点就像一个指挥棒, 能指引我们寻找到适合那个标题的文体。如“温暖就在身边”或“心灵深处的温暖”完全可以写成一篇记叙文, 叙写亲人、师长、朋友对我们关爱的事件。像“美的一瞬”这个题目可以写成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 如黄昏之美、雨中之美、雪后之美等, 也可以写成记叙文, 比如说助人为乐的一瞬, 让人觉得美不可言。而“我的青春我做主”则一般写成哲理性的散文或议论文, 用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文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言之有“体”的文章。
三、别出心裁, 巧妙构思
一篇文章要能脱颖而出, 吸引改卷老师的眼球, 最关键的还是要有别出心裁的巧妙构思。如“带一本书去旅行”这一题目, 好多学生刚刚拿到手时就如烫手山芋, 不知从何下手。其实如果紧紧抓住“一本书”展开想象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带一本什么书?是关于交通安全、文明礼仪、环境污染的还是人生哲理的, 所以这是一本什么书就决定了这篇文章的立意。如果选择的是关于文明礼仪方面的书, 那么就围绕它去旅行。如第一站来到公交车上, 书上说在车上要给老人、小孩、孕妇、残疾人让座, 但是看到的却是拥挤的车厢内, 每个人只顾虑自己, 没有人肯让座;第二站来到公园内, 书上说公园是大家娱乐散心的地方, 应该环境优美, 空气新鲜, 但是看到的却是纸屑纷飞, 口香糖满地都是, 各种零食口袋和杂物随处可见;第三站……如果文章是以交通安全为构思的话, 亦可以按照这个方法展开, 这样文章不仅层次分明, 更是立意新颖, 构思巧妙。“心灵深处的感动”这个题目, 众多学生都围绕下雨天妈妈送伞, 生病了爸爸背上医院的相关内容来写, 殊不知这些话题早已不再新鲜, 那我们不妨另辟蹊径。比方说公交车上, 人群拥挤, 空气窒息, 一个孩子大概是晕车的缘故, 竟然一下子全吐了出来, 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人们的反感和躲避, 这时一位花白头发的老人出来给孩子让了座, 还帮助孩子的母亲将污秽之物清理干净。自古以来给老人让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但是老人给孩子让座, 不正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感动吗?这样的构思应该算是匠心独运了吧。
四、细腻描绘, 语言生动
如果说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 那么语言就是这篇文章的身体。灵魂需要依附于身体, 靠身体来表现。其实各种文体对语言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记叙文的语言生动传神, 准确贴切, 也可以加入幽默诙谐的因子。如在《渐至佳境》一文中描绘体育加试前的残酷训练时的感受。第一圈下来, 脸色微红, 步伐轻快;两圈下来则气喘吁吁, 脚步也慢了许多;第三圈下来则口干舌燥, 脸色涨红, 腿肚僵硬, 已经难以迈步;第四圈下来两眼发花, 一屁股瘫在地上, 满头大汗, 呼吸困难。这里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述了跑步过程中的变化, 语言也更加准确贴切。散文的语言一般辞藻优美, 多用修辞, 富含诗意。如《夕阳西下》一文中描绘夕阳的美景:“太阳渐渐西沉, 一半躲在云层里, 把云层映照得绚丽多姿, 犹如刚刚出浴的少女, 脸色潮红, 百般妩媚……”这样的文章让人读来感觉意境优美, 流连忘返。
总之, 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再加上正确的指导方法, 学生的写作水平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摘要: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 实践能力较差, 又疏于阅读与写作, 作文中便常常出现文不对题, 前后矛盾, 语言贫乏等毛病, 严重的甚至无从下笔, 不知所云。从近几年中考命题作文入手进行归纳总结经验, 做到有“法”可依。
命题作文写作技巧 篇5
(1)注意文体要求。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已经不再笼而统之地“文体不限”,而是特别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
(2)注意字数要求。字数是作文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是“不少于600字”或者“600字左右”。
(3)注意题目中的人称。现在写作非常强调让学生写自己的体验,写出个性“我”字成为题目或提示语中的高频字。这类全命题作文表现的主题也必然是“我”的生活、“我”的思考、“我”的行动、“我”的成长。
(4)注意写作范围。范围就是给题材画个圈,圈内的你可以写,圈外的不能写。近年,为了最大限度防范考生套用旧作文和抄袭他人作文的现象发生,最大限度的体现考试水平的公平和公正,命题者越来越倾向于在写作范围上加强限制。
(5)注意引导语。命题作文在命制过程中为了减小审题难度,常常要加上一段提示性的文字,这段提示性的文字往往给考生或多或少地指出了写作的方向和内容。因此,在审题时,应注意对提示语的研究揣摩。
(6)注意题目中关键词。虽然一般时间来“文体不限”大行其道(近年明确有文体要求的越来越多),但文体不限,不是说不要文体,写成四不像,题目中往往含有文体要求。题中含“记”“忆”“赞”“颂”“歌”等词语,即写记叙文或抒情散文;题中含“议”“论”“说”“谈”“辩”“驳”“评”“析”“感”“看法”“启示”“谈起”等词语,即写议论文。一般命题作文很少要求学生写说明文。另外,“最”、“也”、“还”、“更”、“其实”等修饰词出现在题目中都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体现着一定的要求,有时还是一个容易忽略的“陷阱”。
2.立意
立意,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中心论点)。立意要做到:
(1)正确。所谓“正确”,指文中所表现的观点和思想必须符合人们正确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必须有积极的意义,自己的看法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让人读后能受到教益。这是写文章的最基本的要求。
(2)深刻。所谓“深刻”,指是文章的立意应该是揭示事物本质的,能使读后深受启发、深受教育的,或可能从平凡的事件中看出不平凡的思想光辉的,是有深度,有层次性的,等等。
(3)鲜明。好的文章,作者爱什么、恨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孰美孰丑,谁是谁非,态度必须明朗,旗帜必须鲜明。
(4)集中。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思想,全文要围绕这个中心来写。几个中心,实际上还是没有中心。
(5)新颖。即要从“新”的角度立意,“意高而文胜”,往往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是在前面的基础上更高一些的要求。文章要力争写出新意,写出深度,不要过多重复别人已说过多次的话题,不要就事论事、浅尝辄止。还要注意立意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3.选材
(1)匠心独运,情节求新。作文要避免千篇 一律,唯有构思选材时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策略。当你看到命题后,首先想到的内容尽量不用,继而想到的要细细想一想再用,这样经过深思熟虑后想到的内容也许就会有了与众不同的光彩。如写全命题作文《温暖的时刻》,一般同学可能会写自己的一次幸福经历,那么,我们能不能反向切入,从痛苦的感受下笔呢?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会波澜迭起,情感动人。围绕命题从自己的牛活积累、情感体验和思维领域中,搜索符合命题要求的材料。尽可能多搜索些,以便比较和选择。选择材料的原则是尽量选自己亲历的或有较深体验的,尽量选自己曾经思索过的,尽量选取新颖、生动、感人的材料。
(2)与众不同,文体求新。恰当的文体,好比闪亮的时装,会令人耳目一新。写作全命题作文,我们也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选择与文题以及内容最适合文体来写作。如写作全命题作文《成长路上无捷径》时,绝大多数考生采用记叙文写作,我们能不能将文章成日记体、书信体,或者童话、寓言体呢?把握考场作文的潜规则,展示自己最亮的一面,多一些新意,力争秀出最美的自我。
4.结构安排
(1)贯穿式结构。一般人在写记叙文时均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时序贯穿式的结构,这样的结构安排就使该文在线索上十分明晰,很有特点。扣住事件中的典型场景进行详写,并且在结尾阐发哲理或领悟,这是中学生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一种作文结构。这样的结构顺序是:起笔铺垫→简叙过程→典型场景→卒章显志,阐明哲理。
(2)按照时间顺序结构。顺序,写写作最常用方法,而运用倒叙,先展示事情的结果,再从头叙写事情的起因、经过,则富有一定特色。这种结构方法,一般在回忆往事的文章中较常使用。结构顺序是:由景入题→回忆事件(详写典型场景)→回到眼前(后续交待)→由景衬情。
(3)小标题式结构。并列组合式的结构就是将有关“意思”相近的内容“并列组合”在一起,以达到充分揭示主旨目的的一种文章结构。
5.语言表达
命题作文写作举隅(一) 篇6
※ 审题立意 ※
此题属于独词概念型命题。面对一个抽象的概念,写作者首要的任务就是打开思路,运用想象和联想,从不同的方面、角度、层次将其形象化、具体化。看到“飞”这个作文题目,我们可以展开思维的翅膀随意去“飞”。我们可以写会飞的动物,如苍鹰、麻雀、蜜蜂、蝴蝶等;我们也可以写人类与飞行有关的活动,如风筝、飞机、卫星和宇宙飞船、敦煌飞天等;我们也可以写自己心灵的飞翔,如人生的追求、梦想,对理想的不断超越,从而表达对生命的种种感悟;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思维拓展到国家的进步、经济的腾飞、文化的融合、时代的发展等内容。至此,写作者便完成了思维从抽象到具象的转换过程。无论选取何种角度,都要注意立意的积极性,所表达的感悟一定要激励人们努力进取,不断求索。
※ 思路例示 ※
写成记叙文。
那一年暑假,我好不容易说服了爸爸妈妈,决意一个人独自旅行。这是我人生的第一次放飞。在家千般好,出门一步难,离开了爸妈的照顾,我体会到了单飞的艰辛:饭菜的不可口,一个人住酒店的恐惧,路途的艰辛与劳累。但是,一路上我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享受了成长的喜悦。
写成散文。
文章的神是“人类靠梦想起飞”。可用材料有:敦煌飞天的人类原始的梦想,“一桥飞架南北”是共和国主席的梦想,“神六”升空是国人征服宇宙的梦想。这些梦想将激励人类展开想象的翅膀,不断努力,越飞越高。
写成议论文。
论点:只有不断飞跃,才能成就梦想。可以按层进式结构进行论证。先写要有“飞”的勇气,再写要有“飞”的实力,最后写要有“飞”的方法。
2. 以“掌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 审题立意 ※
此题为寓意型命题,要善于从字面意义中悟出概念所蕴涵的深刻含义。“掌声”所蕴涵的意义大多为肯定与鼓励,但也有表示否定与讽刺的所谓“喝倒彩”的掌声。审题时必须思考三个层面的问题:“掌声”给谁?为什么要给予掌声?“掌声”代表着什么?将思维的触须伸向历史与现实,我们不难发现,苏武、苏轼、林则徐、洪战辉、刘翔、邰丽华甚或我们自己以及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都值得我们给予掌声。因为他们的大义、旷达、自信、执著、坚忍或是努力。对他们报以“掌声”,是表达人们的一种认可、鼓励、敬仰。据此,文章的立意可定为:对于有着崇高追求的人,我们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应让他们的精神成为社会的主旋律。此题较适合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性散文。
※ 思路例示 ※
写成记叙文。
这是一次真实的经历。在一次大学生运动会上,10多名体育系男生参加万米长跑,赛程已过大半,天空涌起了阴云,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大部分选手们纷纷在雨中跑完了全程。此时,小雨转成瓢泼,观众开始离开,却发现跑道上还有一位选手在艰难而坚决地向前奔跑。一圈,还有一圈……原来这位选手已整整落了倒数第二名4圈。观众又折了回来,对之报以热烈的掌声。有人在叫:“停下来,反正是最后一名了!”也有人冲上跑道,替选手撑着雨伞陪跑。在裁判员的干预下,陪跑的人退了回来,该选手自己撑着雨伞继续向终点冲刺。在泥水四溅的跑道上,在大雨如注的水幕中,一位明知落后但仍撑着雨伞向终点冲刺的选手。这是一道怎样感人的风景啊!想起鲁迅先生的话“成功者固然可贺,但那些一直坚持到最后的人,那些失败的英雄同样值得我们尊重。”是啊,对如此勇毅、如此执著的人,我们能不用掌声表达我们的敬意么?
议论性散文。
论点:对于有着崇高追求的人,我们应给予鼓励和支持。分论点一,掌声献给那些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的人,如感动中国的李春燕、王顺友;分论点二,掌声献给那些在逆境中不改志节的人,如牧羊的苏武、迁谪的苏轼;分论点三,掌声献给那些经过努力拼搏终获成功的人,如刘翔、黄伯云;掌声还可以献给父母、老师、同学、自己……
3. 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悟,以“风雨中的守候”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 审题立意 ※
此题属于情景式命题。审题的关键是抓关键词,弄清限制修饰成分的含义与要求,然后通过联想,选取恰当的材料,表达出真情实感。“风雨中的守候”,关键词是“守候”。守候什么呢?史铁生的母亲曾长时间默默守候人世间的一份母子亲情,上海知青陈健37年无悔地守候着对战友的一份承诺,黄伯云二十年如一日地守候著对事业的一份执著……凡此种种,诸如亲情、诺言、事业、友谊均是守候的对象。但是,写作中千万不能忽略“风雨中”这一修饰语。“风雨”是具有隐喻含义的限制语,在此,当取其为逆境、艰难、困苦、历时长久等意。采用恰当的手法,渲染强调这些隐喻义,“守候”才会更显珍贵感人。从立意上看,本文应表达生命中一种可贵的品质和人类的一份美好的情感。从文体上看,此文可以写成记叙文或散文。
※ 思路例示 ※
写成记叙文。
楼下街口一对卖了几年水果的夫妻,平常穿着破乱,卖水果时锱铢必较,令人生厌。一天,楼下突然不见了这个水果摊。后来才知道,这对夫妻唯一的养子已经卧病在床五年了。前几天病情恶化,夫妻俩停下赖以生存的小生意,毅然将养子送进了医院的重症病房。我对这对夫妻的印象突然改变,进而肃然起敬。几年的风风雨雨,这是怎样一种真情的守候啊!
写成散文。
风雨中的守候,是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苏武在屈辱中守候,成就了其伟大的气节;陶渊明在淡泊中守候,成就了他崇高的操守;黄伯云在清贫中守候,成就了他不朽的业绩;我们也会在生活中遇到各种“风雨”,我们也会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各种抉择,到时,我们又该有怎样的守候呢?
作文命题引发与学生写作心理 篇7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中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征, 对外物存在很强的好奇心理。随着学生知识和经验的增长, 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接触到了更多的事物, 好奇心也会越来越强烈。这样的心理会对事物产生巨大的兴趣, 让他们去研究、去认识。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 在习作中, 选择一些让学生感到新奇的, 又有一定探讨价值的材料供他们讨论, 进行写作。例如一篇材料谈到了生物链的问题, 故事是说人们为了保护鹿, 将它们放在了养殖场, 每天都给它们供应很多的食物。但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 这群鹿的状况越来越差, 鹿的身体也出现了很多病症, 老弱现象非常严重。在经过仔细的考虑和研究后, 人们在养殖场中放入了一些狼, 结果鹿群非但没有被狼吃光, 反而越来越精神, 越来越壮大。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现象引发了学生的好奇, 他们讨论得异常激烈, 各种意见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 让学生进行写作, 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问题设置新颖别致, 可以极大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都很喜欢。因此, 好奇心理是学生写作愿望的内在引发因素, 命题时善于运用, 会产生很好的引发效果。
二、利用学生的质疑心理
随着学生知识和经验的增加, 能力的增长, 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有了更多的思考, 从而会发现很多问题, 是非难辨。中学生是很有个性的, 他们遇到问题不愿意盲从, 不愿意苟同, 有很强的责任心和正义感。因此, 如果中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去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 他们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心理创建各种命题, 让学生思考、探讨继而写在自己的文章中。如以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学习成绩作题目, 设置《成绩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会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 他们会对其有不同的评价, 于是, 他们会在习作中表达出来, 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样,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且还使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利用学生时常关注的问题
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发展的个体, 他们都有自己所关注的事物, 对社会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特别是中学以后, 学生的个体意识和自主能力得到加强。因此, 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积极地进行研究, 熟悉和了解学生所关注的事物, 并以此为材料, 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这几年在中学生中大张旗鼓的各种选秀比赛、中学生早恋问题、追星问题等。这样的事情, 学生都很了解, 也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样的问题已经不再单单是一个作文题, 而是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 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在关注心理、责任心理的驱使下, 这类问题, 他们乐于思考;这样的文题, 他们乐于做, 并迫切希望得到正确引导。命题中, 我们还要善于运用关注、责任心理, 把学生对自身成长的关心同时引入到对国家、社会的关心上来。
四、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中学生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 他们都有较强的争强好胜的心理, 这是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点, 也就给教师提供了命题的引发因素。例如:《要战胜自我》《发光与沾光》《由圆明园废墟引起的思考》, 这些问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自强自奋心理。前两题容易激起学生向自己挑战的情绪, 后一题往往在痛定思痛之后, 学生会表达出“青年当自强, 民族当自强”的强烈愿望。
五、利用学生的审美意识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中学生自然也不例外。中学生的身心已经进入了青春期, 他们很注意自己给别人的印象。除了注意自己外在的表现如形象外, 他们还注重自己的涵养、气质等内在的表现。中学生的心灵还是比较单纯的, 他们渴望真善美的事物, 向往美好的事物。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按照学生的这一特征进行写作教学。例如, 我们选取一些适合学生的审美标准, 能够净化学生心灵, 陶冶学生情操的话题。
如《从一声“谢谢”谈起》《谈“净化”》《谈“生活的色彩”》, 前两个问题可以美化学生心理环境;后一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发现和创造生活的五彩缤纷。以这样的内容设置话题作文, 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让学生理解真正的美, 追求真正的美, 创造真正的美。当学生用他们的审美观确立了美好的事物时, 认同心理也同时产生了, 进而产生内摹仿, 这样在写作时, 就会调动自己最为真实的感受, 他们会由衷地写出他们的感受, 阐发他们的卓见。
试论写作命题理念的更新 篇8
一.命题要成系统和序列
一个优化的系统是由一种有机的组合构成的, 各构成因素要产生一种连续性、互动性的作用, 共同实现某种机能。序列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序化的行列。写作命题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要注意使每一个阶段的写作命题构成一个科学的系统和序列。
过去人们探索的命题序列设计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文体为序, 二是以知识为序, 三是以能力为序。首先是以文体为序。梁启超曾把一般文章分成记载文和论辩文两大类, 他主张“最好每学年前学期授记载文, 后学期授论辩文, 年年相间。其次是以知识为序。这在国外已经流行, 国外有些教材就是按选词———造句———构段———谋篇这样四个环节来指导学生进行训练的。再次是以能力为序。目前, 以“能力”为序的作文训练体系大至有三种类型:一种是“观察———分析———表达”的三阶段训练体系;一种是“搜集材料———整理材料———书面表达———文章修改”的四阶段训练体系;另一种是“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表达 (又分若干细目) ———修改”的多阶段训练体系。”[2]
作文命题序列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及心理变化规律来安排。序列要能为真正发挥学生写作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创全“新”的路子。具体要求体现在整体训练与单项训练配合上。单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是目前国外写作教学呈现的趋势, “各国实践证明, 单纯的写作单项训练和没有分解的综合训练都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大家正日益重视单项写作训练与综合训练的统一。”[3]美国作文教学重视单项写作训练, 单项写作训练与综合训练配合得很好, 如美国的写作教材《提高写作技能》的作文片段教学:写中心句, 并且发展它:1、准备十个能够用作记叙性段落中心句的句子, 并列出表来。如果你是在一个小组里写, 或是与一个伙伴合作, 那么, 和另一组交换一下, 看看那一组的想法最受欢迎。用下面的句子开头:噪音污染是美国危害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举例说吧。2、在课堂上, 利用15-20分钟时间把一个中心句展开成一个叙述性段落。3、准备好用半节课时间讨论这些记叙性段落以及赋予它的含义。别人念作品时要作笔记, 这样, 你便可以就下面的问题表明你的看法:他的段落有意义或观点吗?在第一句里, 作者有没有暗示或说明它?段落的其余部分是否紧紧扣住了中心句?他的描写有没有给你留下印象?为了使思想发展顺利, 重点不致转移, 每个句子是否都与上一句紧密衔接?[4]这种训练体系, 旨在使学生的作文各个句子写得条理清楚而又灵活多样;段落划分正确而又不拘于框框;整篇文章写得通顺流畅而又有个性。有了片段教学的充分蓄势铺垫, 写大作文就不困难了。“重视文章结构的学习指导是美国写作教学的常用方法。”[5]美国写作命题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训练系统, 作文训练题型既有分解, 又有综合, 从片段、段落到文章, 跨课程的写作, 各种领域的写作, 都自成体系。如说明文分以下几项进行训练:表述中心观点———说明材料的条理化———怎样开头———统一和中心———段落间的过渡———提要式结尾———正式作文。这种科学的写作训练程序是我们所缺乏的。
总之, 命题要成系统序列就是为了在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 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从尊重学生的写作主体性出发,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让学生进行作文, 避免作文训练的盲目性, 要求教师作文命题的设计, 要纳入整体的训练系列之中, 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较大的覆盖面, 还要考虑到教学进程、学生思想基础、心理状态、及学生写作水平提高的状况等因素;进行不断的调整, 以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二.命题的题材要多样化
叶圣陶和王伯祥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一文中说:作文题目应引导学生广泛取材, “不特学校中之所诵习所闻见可以命题, 即家庭社会之事, 苟学生能思议及之者, 亦无不可命题。事事物物, 与学生接触而引起其思想感情者, 均可为文题之材料。”[6]
写作命题内容脱离实际或单一, 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命题题材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的思想认识由封闭走向开放, 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有利于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
命题的题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取材于各种读物、刊物。阮真为拟题提示了5种可以利用的机会:利用学生的实际需要事项;利用读物;利用定期刊物;利用校内服务事项;利用社会服务事项。他认为这些方法:“总说一句, 就是要生活化, 实际化。有实际生活需要的机会, 我们固然要利用;没有实际生活需要的机会我们也要假设环境, 造成机会, 去做问题设计”。作文命题能做到实际化, 使学生感到作文是生活的需要, 自然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自然会喜欢写作, 会努力把他写好。
2.取材于日常学习生活。如:2004年湖南的高考作文题目: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你对家庭教育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请以“家庭教育”为话题,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就较为符合这一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要注意学生生活、思想和学习的实际, 培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风。”作文命题做到生活化, 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向符合学生认识水平和思维规律的正确方向发展。
3.跨学科写作。近年来, 在美国兴起了一种新的写作试验方案“为学习而写作”———把写作作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工具。这种方案认为写作不但是写作课上的一种练习, 而且是学习其他课程的一种手段。当学习者使用写作这一工具参与其他课程学习时, 一方面加深了对该课程的理解, 另一方面, 在这种真实的写作中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写作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 重视跨学科写作, 扩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 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交差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教学观念。
4.想象类型题材。想象类命题如:《二十年后的我》,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去规划明天的生活。《为学习写作》中有一个教学实例:假设你是一个17世纪末从英格兰来到北美的移民。你和与你同来的人并不愿意象先到的人那样在沿海地区建立家园, 而愿意到深入到内陆去开发。你在设想一下, 如果美国的地理正好颠倒过来, 即西海岸离欧洲近, 美国将是一个什么样子。你所要开发并定居的地方坐落在如今的亚利桑那州。你的任务是对这一开发并定居的过程作一个记录, 就像一个亲身经历者或者目击者一样。你可以集中描写整个过程的某一方面, 诸如交通困难、气候、遭遇美洲土人、农业经济等随便什么。但请记住, 你正试图写一个不仅使你同学感兴趣的故事, 同时也是当北美的地理重新安排之后, 一群刚刚踏上北美大陆的人所可能看到和经历的真实情况。[7]写这类想象作文能刺激学生获得知识的渴望;锻炼学生想象性思维;为综合新旧知识提供了可行并有趣的方法。
命题题材的多样化较为关注学生写作的主体性, 体现注重人文精神培育的课改理念, 能有效的避免命题的虚拟化、雷同化与模式化, 满足学生实用性、审美性等多方面的写作需要。
三.命题不宜空泛或抽象
命题抽象、空泛的弊病有二:一是空泛的命题写了也没多大用处, 与现代社会交际不相适应。目前, 国内外作文教学呈现出注重实用的趋势。“根据现代社会交际特点安排写作教学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各国的重视。一般认为, 能力源于活动, 通过结合实际活动进行写作, 这样培养的写作能力才能真正适应社会。”[8]二是空泛的命题学生无法写好。大题目和只给题目范围是有区别的, 题目虽可大可小, 可主观可客观, 但一定要具体。胡适说命题须避免太抽象、太笼统如爱国等题目, 最能养成夸大的心理、笼统的思想。不利于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求真、立诚的写作态度。所以, 最好的方法就是结合实际活动进行写作命题, 命具体的题。德国的作文命题就很切合学生的实际, 命题大多以“我”为主人公, 如《第一次单独旅行》《有一次我是如何出丑的》《我是如何使某人生气的》《我最喜欢的运动》《报纸和我》等, 但不是命题中有“我”出现就说明贴近了学生的实际生活, 如从我国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命题, 由刚刚恢复高考时“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的纪念堂 (1977年河南卷)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7年北京卷) ”“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1978年全国作文改写试卷) ”到90年代的“尝试”“战胜脆弱”等等, 大都要求他们说的是他们不一定想说的话, 只是表面上似乎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而实际上这些生活有的并不是学生确有感悟的, 不能激发他们的表达欲。
四.多拟研究调查类及文学审美类命题
目前, 实用性、研究性写作成了培养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这种命题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学生可以主动的去学习;可以增强团队精神, 提高各方面能力;体现了自主性、主体性、是兴趣所在;在未来的工作中, 许多事情需要调查研究, 可为将来工作打基础;知道了写文章要真实, 对事物要有观察力, 还要懂得思考问题;重要的是实践, 有了实践才有了感悟, 有了感悟就有了收获;懂得了人生需要一份执著、一份热情、一份耕耘、一种信念, 本着对成功的渴望锻炼了自己的耐心, 开拓了视野, 敏捷了思维等等。比之于枯燥无味的课堂作文, 学生更爱写研究性、调查性命题。在写作中又可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 与社会紧密联系, 扩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 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差渗透和整和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这种研究性写作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
写作不仅要面向生活, 更重要的是面对心灵、精神的需要。各类学校对文学写作都存在一个错误认识就是:把写人、记事的记叙文等同于文学审美写作。这里需要强调的文学写作是指童话、散文、诗歌、小说、科幻作品、戏剧、文艺评论等, 要按文学的体式去要求学生进行写作。中学人教社新版的语文教材对应用文比较重视, 可文学写作量还是不够。文学写作仅在初中第五册开始涉及小小说、诗, 然后在高中四册涉及粗浅的短评、诗歌、传记、小小说。高中五册涉及综述、寓言故事与科幻小说、自然科学小论文、社会生活评论。我认为文学写作宜早开始, 学生练笔阶段在小学时完成, 到初中就不再要求学生写记叙文了, 而是改教学生写散文, 从初一就开始指导学生象作家一样进行写作, 并树立学生的发表意识。像作家一样的写作会让学生感受到心灵是自由的, 思想是不受限制的, 在写作中学生能真切的感受到言语表现的成就感。
五.完成时间要充裕
写作分三阶段———前写作、写作、后写作三个阶段, 前写作阶段的准备是关键, 需要查阅相关资料, 收集写作素材, 要酝酿、构思作品, 如果不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而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作文, 学生只好生搬硬造一些东西来搪塞老师, 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完成写作的教学目的呢?目前, 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困难是没什么可写, 究其原因, 最大一点就是:教师不敢放胆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作文材料, 而是把作文训练空间完全限定在语文课或作文课内。这种注重形式, 在有限时空内进行的当堂训练, 让学生有压力, 学生是为作文而作文, 除了要“迎合”教师的命题意图外, 文章本该有的个性特点和生活气息荡然无存。而写作命题就应该更多的考虑如何才能培育学生健全的写作人格, 使学生在写作中能真切的感受到人的尊严和言语表现的可贵, 因此, 命题作文不应要求短时间当堂完成。
梁启超就竭力反对作文只追求篇数而不讲实效的做法, 他力主少做, 留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做。他说:“现在中学生至少一星期做一篇作文, 不但中学生做不好, 便叫我做也必定越做越不通。我主张每学期少则两篇, 多则三篇, 每一篇要让他充分准备, 使他在堂下做, 看题目的难易, 限他一星期或两星期交卷”[9]以上可以看出梁先生主张作文需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 让他在堂下做, 也就是要有充裕的时间。除此之外, 他还强调了“每次必将一种文做通”讲实效的精神。他认为在篇数上, “与其做得多而使师生都感到疲惫困乏, 不胜其苦, 因此不能不草率应付;就不如少做几篇, 抓细抓实, 反复琢磨, 反复修改, 作一次就让学生真正明白做文章的规律。”[10]他主张, 在篇数上与其作得多而草率应付, 使师生都感到疲于拼命, 倒不如少做几篇抓细抓实, 做一篇有一篇的收获。[11]要做到这样, 命题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日本作文教学就是采用这种讲求实效的方法, 命题时留给学生十分充裕的时间, 每学期安排一个作文单元, 一个单元安排一篇作文的做法, 如第一学期:指导篇目是《采访冲绳战争》。要求学生以一定的材料为依据, 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第二学期:指导篇目是《修学旅游记》。写作素材要求学生在旅行中注意提取。第三学期:指导篇目是《童年时代回忆录》。要求家长谈谈对自己孩子成长过程的想法, 并勉励孩子继续进步的话, 从父母的谈话、家庭纪念册和自己的日记里取材, 采用适当的表现形式, 使写作动机与写作效果一致。[12]作文命题上留有充裕的时间, 就可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 调查研究, 了解人生。日本作文命题上还是比较重视质, 重视实效的。因为会写大文章, 写小文章自然不费力, 会写小文章, 不一定会写大文章。
当然, 留有充裕的时间不等于放任, 要分阶段、步骤, 进行指导检查、落实促进, 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
摘要:写作命题存在随意性、盲目性、成为屡治不愈的顽疾, 突破口在于写作命题理念的研究。有了正确的理念, 就能给予命题以宏观上的指导, 命题就有了目标与方向, 对各类学校写作教学来说, 要改变低水平的写作教学状况, 写作命题理念应进行相应的更新, 以更好的提高写作教学效能。
关键词:写作,命题,理念,更新
注释
1[1]潘新和:《再论高考命题理念》。
2[2]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3[3]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4]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 福建教育出版社。
5[5]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6]范守纲:《作文题型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7]叶军等:《为学习而写作》, 见《写作指引》, 上海教育出版社。
8[8]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9]梁启超:《作文教学法》, 见《中国近现代名家作文论》, 文心出版社。
10[10]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11[11]顾黄初:《语文教育论稿》, 人民教育出版社。
写作命题 篇9
一、联系阅读教学,以阅读促写作
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行之有效的经验之一。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以阅读教学的内容命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素材和依据。正如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课文中的许多优美的词句、精彩的句段,开头结尾,过渡以及结构安排等都是学生可以模仿和借鉴的练笔资源,是我们作文教学中最好的蓝本。选择经典的课文作为写作学习的例文,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有特色,怎样描写生动、丰富、细腻,怎样议论有说服力等。而这些课文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好教材,关键在于我们能够善用、巧用。刘勰《文心雕龙》曰:“摩体是以定习,因性以练才。”比如叙事可选《散步》,叙事写人可选朱自清的《背影》,学生领悟到文中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后,以文章的“现实———回忆———现实”的“总分总”三段式结构作为学生的训练目标。让学生学有范例,写可参照,讲练密切结合,动起笔来得心应手,很快掌握了类似题材记叙文的结构方式。在初一学《金色花》《荷叶母亲》两首诗歌,学生对借物抒情有一定了解,初二学完《端午的鸭蛋》,提出“拿起手中的笔,描写家乡的某一事物,流露出我们对家乡的那份美好感情”的写作要求,却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基本懂得通过写事物背后的故事来抒发感情,并且涌现出不少佳作。
茅盾先生曾说:“‘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是学习的最初形成。”对初中生而言,写议论文要做到有理有据并非易事。为了让学生掌握举例论证的方法,要求学生模仿刚学过的《敬业与乐业》中的举例论证方法,结合《致女儿的信》的阅读感悟,写一段你对爱情的认识的议论性文字。让学生感到有本可依,有章可循,这样就降低了写作难度,消除了学生消极写作的情绪。两个班的学生均按时上交了文段,部分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更写出了500字以上的议论文。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借助课本的范本作用,把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有机联系起来,以读带写,读写结合,使写作成为“有米之炊”。
二、联系生活,写有源头
《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陆游诗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写就是运用语言去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见解,脱离了生活,写就变成了无源之水。为了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通过写作命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写作的内容。我们的作文命题应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感而发。简而言之,为时而著,为事而发。让学生热衷于关注我们的生活,例如校运会前,布置《校运会一瞥》的命题作文;例如校园艺术节后,让学生写艺术节随想;中秋佳节时,让学生写“又是中秋佳节时”;母亲节时,要求学生以“致母亲的信”为题写一篇作文……由于这些命题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学生能写实事,抒真情。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语文课程总目标之一。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客观分析社会现象,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引导学生随时注意政局动态,因为我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都需要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中,而这个大家庭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信息使瞬间万变的,看我们如何去观察这个社会,注意这个大家庭。一位名人说过:“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够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看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让学生用心灵去感受它,才有丰富的收获。
关注新近发生的一个重大事件或热点事件,学生们意见不一,反响强烈,适时引导学生将观点谈得更深刻些、全面些。例如上海世博会开幕,让学生观看开幕式,布置学生写作《我眼中的世博》,连写作困难生徐思文同学也在文章开头写道:“世博,让城市更美好,是我们与世界交流的桥梁,连我这个最不关心时事的人也开始关注每天世博新动态。”
命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正如语文教育家于漪所说:“一个好的作文命题,它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兴趣的激发,他们会运用学到的旧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把知识连成事、扩成篇,化知识为能力”。命题要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就必须把准当代学生思想的脉搏,把触角伸进学生的心灵中去,捕捉他们生活的热点和兴奋点,看他们是怎么想的,想些什么,喜欢什么,厌烦什么。把题命在他们心里,写他们想说、想写的东西……这些作文命题具有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可以拨动他们的心弦,激起他们写作的冲动,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去写,所以易于被学生接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和心声:有的想与自己的师长亲友说说心里话;有的想减轻过重的负担,多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有的想消除与某位同学的误解,以重续友情;有的想向辛劳一生的父母奉献一份爱心;有的想把家乡变得美丽富饶;有的想施展才华,造福人类,实现理想……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 学生写作水平是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志, 写作是学生表达与交流的重要方式, 学生才是写作的主体。而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我们大都以“教师命题, 学生写作”的模式进行着, 学生面对教师的命题不知如何去写, 所用的素材贫乏陈旧, 语言粗糙贫乏、稚嫩, 缺乏艺术性。这样的写作不是学生缘事而写、有感而发的自觉要求, 仅仅是为了保证写作教学的系统性、针对性, 教师不得不采取的形式。
写作命题 篇10
门前老树长新芽, 院里枯木又开花, 半生存了好多话, 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 肉嘟嘟的小嘴巴, 一生把爱交给他, 只为那一声爸妈……
歌手王铮亮的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动了许多人, 请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2.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写作指导】
这个命题作文既新鲜又耐人寻味, 一曲歌, 引发我们寻找过去的时光。写作时要理解, 寻找时光其实寻找的是我们曾经的琐碎的日子, 还有蕴含在这些日子里的美好和爱。围绕题目, 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提示语言, 确定写作范围。
歌词内容就是题目的提示范围, 它告诉了我们在写作时要围绕以上内容展开。可以写“长新芽”的老树, 写“又开花”的枯木, 也可以写父母的“满头白发”, 从而生发出独特的人生感悟。如果脱离开提示语, 去写中三的奋斗时光, 感慨时光流逝也可以, 但不够完全切题。
做到中心积极, 写出真情实感。
积极健康向上的中心是衡量一篇文章最主要的标准。这个题目, 需要同学们在感叹时光的流逝中, 真切地感悟出父母之爱、亲情之美。如果只是写“无可奈何花落去”, 是得不到高分的。如一位同学写回忆时光的流逝, 时间去了儿时的玩耍中, 去了长大后的游戏厅中, 虽是真情实感, 但格调不高, 难以打动读者的内心。
把握详略分配, 突出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能让文章生动感人, 写作时, 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一个细节和时光相碰撞, 写出心灵的触动。这个细节可以是父母匆忙中做的一顿饭, 也可以是父亲不再挺拔的腰板、母亲不再光彩的容颜。以叙述描写为主, 然后抒情议论, 做到详略得当。
最后, 也允许同学们在文体上有小小的创新。比如运用书信体, 给某一位亲人的一封信;运用日记体, 组合几篇日记来对比, 表达自己的感受等。
【佳作例文一】
时间都去哪儿了
⊙闫孜晴 (河南漯河育才中学)
妈妈最近话少了很多。她爱坐在阳光下一个人发呆, 她看看阳台上新长出来的嫩芽;她望望天边跑得飞快的云彩;她眯着眼, 似乎能察觉空气中转瞬即逝的飞尘。她问我:“时间都去哪儿了?”
妈妈本是多么有活力呀, 她热爱旅游, 带我游过亚热带蔚蓝的海, 亲吻过甜甜的小琥珀珠;她和我在沙滩上快乐地奔跑, 一抬头就把天空拥入了怀;她和我在许愿台上美美地许愿, 收藏着世界上所有的美好。可是, 记忆像是顽皮的孩子蹦蹦跳跳地跑远了, 它藏在时间的某一个角落, 发出嬉笑——“我走了, 我来过, 你找不到我。”时间走了, 留下了记忆。
妈妈本是多么自由快乐呀。她拿出年轻时美丽的照片给我看, 照片里是一张白净的脸, 没有一丝皱纹和枯黄, 她和另一位年轻的姑娘在水塘边嬉戏, 两人的辫子都高高地甩起, 像是一条年轻的藤蔓在肆意生长, 放荡不羁却又自豪地宣布——这是我们的时代!太阳在高空挂起, 照得两人都红着脸, 照得水塘有了温度。也许是余温, 使照片现在也是热乎乎的, 时间走了, 留下了温热。
妈妈问我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是不是像云?像云一样轻轻地游走;时间是不是像风?不动声色地卷起记忆的微尘;时间是不是像太阳?给予人们以公平, 却在你不珍惜时变脸换了阴天。
妈妈的时间是去哪儿了?那一定是在我身体的某个部位吧。妈妈那么关心我, 照顾我, 她放弃了旅游, 放弃了拍照, 却默默地选择被家庭束缚, 选择用我的成长换来她时间的消逝, 换来白发和皱纹。她用自由的时间给予我慈爱, 她用游乐的时间给予我关怀;她用哭的时间哄我笑;她把所有珍贵的时间都放在了我的身上。
妈妈说时间都去哪儿了, 其实是说她老了, 她害怕我们每一个人的离去, 她害怕时间会伤害每一个人。而我, 应该用轻柔的话语来安慰她吧, 像她小时候安抚我那样。
我要拥抱妈妈, 并轻轻告诉她——妈妈, 别怕, 时间还在, 我们都在啊。
【简评】
作者用唯美的语言写出了随着时间流逝妈妈前后的变化, 很自然地流露出妈妈对“我”的爱, 感情真挚, 让人动容。文章语言富于变化, 写年轻时的妈妈, 多用排比铺陈;写追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多用设问句, 引人深思。结尾两段升华, 写出了亲情是互相传递的主题。
【佳作例文二】
时间都去哪儿了
⊙何露 (河南漯河育才中学)
细雨带着愁绪敲打在点点深绿的屋瓦上, 墨色瓦片熏染着斑驳的墙壁, 青石小道上, 荡漾点点清波。倚在粉墙黛瓦上, 看着那涓涓细流随着时光渐行渐远。这里似乎有着时间的身影却找不到她, 也许你会问, 时间都去哪儿了?是呀, 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从母亲的身上流过。时间如同一双手, 静静地, 却又残忍地抚摸着母亲。看着母亲那双鬓的白发, 这就是时间的残忍;看着母亲那眼角的皱纹, 这就是时间的冷酷;看着母亲那佝偻的背影, 这就是时间的无情。时间是公平的, 却又这样令人害怕她的流逝呀!
时间都去哪儿了?她从母亲的身上流过, 再也捉不住她。时间, 请你停留一下吧!
时间从门前的老树、院里的枯花边走过。已是到了乍暖还寒的季节了, 万物仿佛听到了春姑娘的呼唤, 门前的老树也为了迎接春姑娘的到来而穿上了层层绿衣, 小草也悄悄钻出头来呼吸清新空气。一场如油般的春雨来临, 也许你会想起“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象。啊, 还有那门前的枯花也换上了新装, 刚刚绽放的花苞被时光渐渐打开。时间都去哪儿了?看啊, 时间从门前的老树、院里的枯花边走过, 只留下了那满园的春色。
时间从亭台楼阁间走过。掩映在翠竹芭蕉之中的老房子, 如同一位老人, 虽已暮年, 却有着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厚重。隐在楼阁间的雕刻, 显示着曾经的辉煌。抚摸着朱红色的雕花木窗, 有些早已是斑驳得没有了往日的风姿, 但却让人感受到了时间从这里曾经走过。留下了什么呢?有工匠们的智慧, 也有先人们的身影吧。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流光容易把人抛。时间都去了, 拦也拦不住。只是希望她再慢一些, 让我再看看母亲青春的容颜, 看看庭院中的繁花和那幢有着祖先影子的老房子。
【简评】
文章以题目为线索, 字里行间, 让人读出了亲情的付出, 也读出了春光的美好, 更读出了历史的厚重。情感丰沛, 让人感慨万端。文中多引用诗词名句, 让文章摇曳生姿, 让读者沉浸其中, 这些诗词虽是信手拈来, 却见作者丰厚的语文功底。
【佳作例文三】
时间都去哪儿了
⊙孙倩倩 (河南漯河育才中学)
不觉又失去了几个春秋冬夏。不觉我已慢慢长大, 不觉他也失去青春风华。
——题记
此刻, 站在旧铁道旁边, 面对远处正背着我行李的父亲, 看着他不再挺直的腰身, 脸上的皱纹, 些许发白的发根, 我心里泛起一圈又一圈的波澜, 时间都去哪儿了……
暑假又至, 我要回广州找妈妈过暑假, 行李是个问题, 因为我们父女俩冷战了一周之久, 我怎好意思开口向父亲提出让他帮我搬行李呢?可他此时正背着行李走在我身后, 两个人一起走向不远的汽车站。乡间的土路是不好走的, 由于我只提了两袋行李, 又年轻气盛, 很快便到达了汽车站——那段废弃的铁路边。
我以为父亲一直默默地跟在我身后, 不想回头看去时, 父亲竟在我身后那么远的路上艰难地向我走来, 我的心微疼了一下, 我怎么没等等父亲呢?我走上前去帮他, 父亲背着行李的步伐是那么蹒跚, 他的腿在每迈出一步时都要屈一下膝, 沉重的步子似乎想要把土路踏出一个坑来。行李总往下掉, 他就一次次踮起脚来将行李包向上再背背, 额头上有青筋微微凸起, 脸色也微微泛红……
我看得越来越难过, 步子停在原地, 就这么站住脚再也无力迈向前一步, 就这么望着渐渐笨拙的父亲向我走来。突然间发现, 我已经长得如此高大, 十几个春秋已逝去, 而父亲也老了。时间都去哪儿了?它流进了父亲的皱纹里, 在那儿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它流进了父亲的腰板里, 使父亲的脊梁不再直挺, 而是慢慢地弯曲了。时间去哪儿了?去哪儿了?我们都留不住它啊!可是, 我却这样对待父亲。一股悔恨之泪不觉流了下来。
“发什么愣啊, 车来了, 去提行李, 上车了。”父亲催我, 因为急, 声音也有些沙哑。
坐在汽车上, 望着父亲越来越远去的背影, 耳边似乎又想起《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曲。原来, 父亲对我爱得如此深沉……
【简评】
写作—命题作文的文体确定 篇11
众所周知,文章的标题与文章的体裁关系密切,它们互相制约,互相印证。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所以其标题一般都涉及时间、地点、人物或事件。散文取材自由广泛,其标题无所不包,其中以某种意象居多,不过仅据此还是难以确定文体;但散文还有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鲜明特征——处处有“我”,因此,文题中如有“我”作主语,那就要知道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议论文重在论证作者的见解或主张,如果见解或主张不复杂,那么标题常和盘托出,反之就只好显示见解或主张指向的对象。后一种情况给确定文体带来了困难;不过常有对象和“论、说、评、读后、启示、有感、谈开去、之我见”等字样联在一起,如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其中间常有连词“与”或“和”,这可以作为确定议论文(关系类)的另两个依据。
例如2009年湖北的作文题“站在 的门口”,部分学生不按规范操作,一会儿记叙事件,一会儿发表议论,一会儿抒发情感,整篇思路混乱,信马由缰,不知所云。其实,命题涉及人物及其活动,宜写记叙文。假如考生明确这一点,按记叙文的规范操作,有逻辑地安排“谁站在什么的门口”——“站在门口干或想什么”——“怎么干或想”——“结果如何”这样几个层次,以记叙、描写为主,就不会出现失误了。此外,有的考生把文题补充为《站在文学的门口》,然后进行议论,结果作茧自缚,导致无法深入进行,只好用排比句来扩张——“站在文学的门口,我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站在文学的门口,我看到‘云想衣裳化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站在文学的门口,我看到‘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尽管铺写的是名诗名词,却始终只能在同一个层面滑动,和文题貌合神离不说,推出的结论只能是“站在文学的门口,我看到许多优美的诗词”,不但浅薄,还经不起推敲:仅仅“站在文学的门口”而不深入,怎能看到许多优美的诗词呢?
又如北京卷作文题“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这个题目给有才华有能力写好抒情散文、记叙文的同学提供了平台,但并不是谁都一写抒情散文、记叙文就可以得高分。当然,从审题立意的角度来说,只要写抒情散文、记叙文,都不会落下‘我’这个必要的元素,所以一般也不会轻易滑到二类文中去。面对这样的命题,如果考生审题能力强,完全能够看出它的“特殊性”,即有“‘我’这个必要的元素”,而且能够椐此判定宜写散文。所谓“隐形的翅膀”,根据提供的歌词,自是象征“带我飞,给我希望”的外物。怎样布局运笔才能切合题意呢?宜先点明“带我飞,给我希望”的外物,接着就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有情有理地表现它怎样“带我飞,给我希望”,同时抒发对它的赞美之情。然而,不少考生不清楚文题的“特殊性”,依旧按平时训练得较多因而较熟悉的议论文来套,结果自然不妙了。因为一旦按议论文来套,你只能就“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来论述其意义,导致自觉或不自觉丢掉“我”:你能对“我”进行什么议论呢?如此一来,文与题就不能完全切合,那么注定就得吃亏。
由此看来,不明命题与文体的关系,把本该作记叙文、散文来写的半命题或命题作文不知当作什么文体或随便当作议论文来写,是许多考生写得不大好甚至很差的重要原因。我们一定要吸取这样的教训,根据命题特点确定最恰当的文体,根据文体确定主要的表达方式,相应安排好层次结构。
2011年高考作文预演:
1. 请以“有这么一股动人的力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 请以“来自生活的思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 阅读下面一段话,以“国运与我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如果对近来的热门词汇进行搜集,你会发现 “国家”响在人们的口头和出现在各种媒体上的频率非常高。热词的背后是热诚的心态,是理智的认同。当国家成为公民幸福的乐园和自豪的源泉,公民就会有真挚的爱国情怀。
写作命题 篇12
【考查形式】
命题作文从考查形式上来说, 除今年没有涉及的半命题作文之外, 大体上还有下面两种方式。
原生态命题作文。所谓原生态命题作文, 是指不提供任何附加材料作引子, 也不像半命题作文先要补全题目。此类命题作文只给一个题目, 不做任何提示, 在文体上或限制或不限制, 字数上有一些要求。如湖南卷的“早”, 重庆卷的“难题”以及北京卷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供料式命题作文。所谓供料式命题作文, 指命题加材料的组合形式的命题作文。此类命题作文除给了一个题目, 还有一些文字上的提示, 提示的文字可以是一些较短的词句, 也可以是一段较长的材料。如广东卷的“与你为邻”、江苏卷的“绿色生活”、江西卷的“找回童年”、浙江卷的“角色转换之间”。
【技巧指导】
命题作文的写作, 审题是关键。由于题目已经给出, 命题作文不存在“自拟题目”的问题, 但也正因如此, 审题变得异常重要。审题时要做到“咬文嚼字”, 特别要注意词语包含的意义范围以及空间限制、时间限制、人物限制、数量限制、修饰性限制、关系限制等。
一、依循题目是关键
命题作文的限定性主要体现在题目上。题目大多限定了作文的内容、中心主旨, 以及范围、重点等, 故命题作文写作的关键就在于要严格依循题目来“遵题”作文。
1.紧扣题眼法
命题作文都有显豁的语言标记, 如果我们能透彻理解作为标记的关键词语, 亦即“题眼”的含义, 就不难准确把握作文题的题意内涵、写作对象等要素;同时, 更应关注和提取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的信息、内涵、对象、范围等, 以便有效选择材料。这种细致读题、关注题眼的方法尤其重要也相当有效。
独词性的命题作文, 所给之词显然就是题眼, 构思时即可围绕该词来组词造句。如湖南卷的“早”, 审题时就可以“早”为中心词来拓展。围绕“早”字, 我们可以列出如短语类型的“早晨”“早晚”“趁早”“早安”“赶早”, 等等;句子类型的“出名要趁早”“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做任何事情都要早一点”“早一点是一种生活态度”“早一点做好准备”“道一声:早”“早一点长大”, 等等, 这样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中心思想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 根据自身掌握的素材库的内容和自己最想说的话而确定下来。
在偏正短语的题目中, 中心词往往就是写作的对象, 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 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江苏卷的“绿色生活”, “题眼”当是“绿色”。“绿色”可实指, 也可虚指。实指如具体的低碳生活、乡村宁静自然的田园。虚指可将“绿色”看做喻体, 那么“绿色生活”可喻指为一种淡泊的人生态度, “绿色生活”就是一种健康朴实平和的生活。对此呼唤人们过一种没有世俗污染的自然的生活, 崇尚生活的本真, 享受人间的真情真爱的“绿色生活”。这样的立意就更高远, 必能引起阅卷老师的青睐。
在动宾短语的题目中, 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 而动词一般是写作的重点所在, 它也往往是题眼。如江西卷“找回童年”, 题眼就是“找回”。所谓“找回”, 是与“丢失”相对而言的。它其实告诉我们那“童年”我已经丢失了, 或是“童年所象征的东西”曾失去了, 而那东西又是应该珍惜的, 是不能失去的, 所以要去找回。因此, 写作时紧扣“找回”, 就必须要体现出从“失去”到“找回”的过程。
2.关系分析法
就是将题目以词语为单位进行划分, 然后对每个词语逐一分析。这个分析的过程, 就是审题过程, 包括词语的轻重范围 (例如:喜欢和爱、赡养和抚养等) 、题目的体裁方向 (例如:“除诗歌外, 文体不限”、记叙文、议论文等) 以及分析所产生的一些联想。从而挖掘出题目的语言关系、文字含意, 明确写作的范围和重点。对于短语式题目, 审题时就可采用“短语分析法”, 即对每个短语逐一分析。短语有各种关系, 比如并列关系、偏正关系、动宾关系、主谓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 等等。面对一个短语式命题, 应该先弄清楚它的类型, 再根据这种类型的特点去分析。如北京卷“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就是将“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这两个相反的动作并列起来, 组成的关系型命题作文。对于这类命题作文, 我们在审题时需要将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揭示出来, 不可偏废, 否则就有可能偏题。故写作时先要解释什么叫“仰望星空”, 什么叫“脚踏实地”, 然后回答“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最后以诸如“用心仰望, 用脚行走, 这都是面对人生的正确态度”之类的辩证观点来收束全文。
3.成分添加法
准确把握文题的成分关系, 成功添加相关成分, 这对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来说, 都是必要的。
词语类的命题作文, 构思时可运用“组词造句”的添加法来拓展写作思路。无论是独字类的还是短语类的命题, 都可以运用此法快速确定写作思路。对于比较具体的词语, 要善于化实为虚;对于比较抽象的词语, 要善于化虚为实;对于虚实兼备的词语, 则要善于虚实结合。为了帮助理解, 可以在给定的词语前后添加词语, 以丰满其内容。要注意的是, 如果题目是喻体或象征体, 就应该先揭示它的本体再来组词或造句。一个词语往往就是一个概念, 而概念又有内涵与外延两方面, 这样就可以采取添加“元素”、化大为小的办法, 从类别、形式、性质、作用以及意义等诸多方面来加以阐述。具体地说, 可以在所给题目的前、后或中间, 通过添加修饰、限制性的词语或短语, 使题目内涵和范围更加明确。如重庆卷“难题”, 通过添加法, 就可拓展出“直面难题”“难题之美”“难题?不难!”“抉择——生命的难题”等众多精警之立意。
二、吃透限制自宽泛
吃透限制主要是针对供料式的命题作文而言。供料式命题作文的写作, 除了依循题目之外, 还要对材料进行仔细的审读, 从而挖掘出题目限制之外的宽泛所在。
1.依料解题法
在对题目一时难以准确解读的情况下, 考生不妨依据材料, 挖掘出材料内在的指向性, 以此作为题目之外的宽泛点, 来更好地理解文题。如浙江卷“角色转换之间”, 从整段材料看, 第一句话仅仅是为了引出“反哺”这个概念, 再由鸟类的反哺引出人的“文化反哺”——“文化反哺”才是全部材料的核心词。什么叫文化反哺, 材料说了, 是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这句话包含着两个要素。一是必须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影响。二是这影响必须是文化层面的。那么什么才是文化层面的影响呢?材料中同样提示了, 是科学知识, 是价值观念, 是生活方式, 是审美情趣, 等等。建立在以上的材料解读基础上, 我们可以相对完整地去解读作文题了:所谓“角色转换之间”, 就是年轻一代接受着师长的教诲, 同时, 也慢慢地对师长施加属于自己的影响, 进而改变师长的观念。
2.借料展开法
【写作命题】推荐阅读:
作文写作命题管理05-20
半命题作文写作训练09-02
初中半命题作文写作指导08-03
“呼唤”命题作文的写作指导10-18
考研应用文写作命题原则08-23
命题作文“影响力”写作示例10-06
中考作文指导:中考自由命题作文写作技巧09-15
写好半命题作文的写作技巧有哪些11-05
6月英语四级考试命题剖析与指导:写作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