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考研政治命题热点“四个自信”命题角度分析(精选6篇)
2017考研政治命题热点“四个自信”命题角度分析 篇1
提出背景: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特别加以阐释,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2017命题分析:
1.道路自信:考查《毛特》与《史纲》结合“道路、路线、纲领"线索。特别时结合长征胜利80周年考查“新旧长征路”分析题。
2.制度自信:结合美国大选,中国今年人大换届选举,考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制度”、协商民主等。
3.文化自信:今年命题大热点,考查“文化自信与文化强国”关系,为什么要“文化自信”?等 如:
(1)结合共产党走过95周年的风雨历程,怎样理解“今天的中国进步与发展,是从长征中走出来的”?
(2)“履不必同,期于适足”,结合“四个自信”,谈谈我们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什么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3)怎样理解“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2017考研政治命题热点“四个自信”命题角度分析 篇2
2014年国家公务员面试之从公务员面试命题人角度
看待热点问题 热点背景1:中华福爷爷,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符号。新华网2012月27日电:12月26日,由中粮福临门倾力打造的“中华福爷爷”全球形象首发仪式在素有“天下第一庙”之称的北京太庙隆重举行。“中华福爷爷”是中华福文化与现代符号学的一次结合,通过福爷爷生动的形象认识、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热点背景2:中广网北京6月25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北京时间昨晚11点56分,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项目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1处世界遗产,实现了浙江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
热点背景3:经过持续2年多的“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终究没能逃脱碎为瓦砾的命运。位于江苏淮安市里运河畔的曾任孙中山民国大总统巡行督办的王叔相故居遭拆毁,原本有三进院落五十五间的王叔相故居,已被拆毁了。据悉,淮安市清浦区在小区开发建设中,已有拆除陈白尘故居、谢铁骊、谢冰岩故居、李一氓故居的事件发生。
热点命题核心解读:
以上3则热点均是关于文化主题的事件,热点透析出几个重要的主题思想,安庆中公教育(微信号:安庆中公教育)提醒广大考生,我们看待热点事件可以由此切入。
1、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逐渐由以往单一群体的维护到由政府和群众各界在共同维护。
2、传统文化的破坏,两者矛盾的存在。
3、聚焦问题,国人对于传统文化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解读。
题目预测:
智能性问题(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圣诞节第二天,身着汉服、手持福袋、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中华福爷爷”在北京太庙隆重问世。对于“中华福爷爷”的隆重问世,你怎么看?
2、很多地方政府一方面在大力“申遗”,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距今我国已有41处世界遗产,但另一方面“拆迁”与“保护”的拉锯战仍未停止,有人说,地方政府乃至国家都在做文化的秀,社会舆论对此很大。你怎么看?
【答题思路】
瓶颈: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其自身的文化符号缺失也成为制约其传承与发展。
重大意义:正是传递出现代人对这一传统民族气度的致敬。福爷爷的形象,也是对数千年中华福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完美演绎。
传统文化遇见的问题及背景:
传统节日有日渐式微之势。
公务员考试辅导首先品牌中公教育安庆中公教育官网:anqing.offcn.com
安庆中公教育:安庆市菱湖南路201号(安庆二中隔壁)咨询热线:0556-5585658
对策:面对这种文化的冲突,我们既要挖掘传统,又要宽容选择。中国应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胸怀和文化志向。
展望:通过中粮福临门发起的这次活动,将会让更多的人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人,通过福爷爷生动的形象认识、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情景性问题(考察考生的计划组织协调能力)
本市要举行一次大型传统文化的活动,请你确定个活动的主题,并谈谈该活动的重难点。
【答题思路】
确定主题:传统文化的罗列,确定一个合适的活动,如舞龙、赛龙舟等。
活动重难点:前期宣传,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活动的开始及人员的招募;活动中安全事宜的把握等。
总结:活动的成果展示,如照片的宣传等
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各位考生,热点的筛选和自我解读分3个步骤。
1、收集热点,一般过于敏感的热点事件不会出现在公务员面试中,如南海问题等。
2、热点准确的综合归类,通过归类了解问题的本质和发现其普遍规律,可以尝试从社会背景、公务员价值要求等方面切入。
3、题型的预测和自我的剖析,归类后查找此类问题的核心观点及矛盾预测面试题。热点问题一般较意考察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协调能力。中公教育希望考生在系统学习前先自我收集和分析热点事件,以便积累素材,逐步掌握政府思维,一举成公,安庆中公教育祝所有考生顺利上岸。
2017考研政治命题热点“四个自信”命题角度分析 篇3
河南华图
李贺
一、考情分析
选调生制度自成立以来,以其制度本身的优势受到了当代大学生,特别是优秀应届毕业生的青睐。首先,选调生制度为应届大学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就业渠道,面对近年来竞争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选调生制度的出台无疑起到了缓解就业压力、拓宽就业渠道的作用;其次,通过考试的应届毕业生大多分配到基层党政机关或者在基层党政机关挂职锻炼,这一政策对于改善基层党政机关的干部组织结构、提高基层干部的知识文化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增加干部的有效储备。
申论,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地方公务员考试、选调生考试等公职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随着公职考试人数的增加,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申论考试的难度呈逐年递增趋势。众多考生在领悟申论、学习和备考中存在很多误区,特别是对申论文章的写作的曲解直接导致了其成绩的不理想。因此,我们河南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老师专门为大家解读申论考试注意事项,对2012年河南选调生申论备考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为正在备考明年选调生考试的广大考生提供帮助。
二、备考方法
就命题趋向来看,申论试题与行测存在明显的不同,申论主要考察应试者对材料的分析驾驭能力,对具体问题分析、解决能力,以及将自己观点成功诉诸文字的表达能力。对于选调生考试,河南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老师在对以往几年河南省选调生考试命题走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备考方法,以期起到借鉴作用。
首先,密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保持畅通的信息渠道。
总结我们河南选调生近几年申论考试,我们发现申论的主题分别是:2008年“计划生育”问题,2009年“大学生就业”问题,2010年“富人做村官”问题,2011年“留守儿童”问题。从这些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选调生考试的材料内容都是比较基层的,都是和我们以后作为一名选调生的工作密切相关的。这就提醒我们广大考生在备考时要注意把握当前热点问题,尤其是与基层工作相关的社会热点,比如:留守儿童问题、第二代农民工问题等。那么对于备考申论,拓宽信息渠道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首先,选择具有权威性的报纸杂志,如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半月谈》,还可以阅读最新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等;然后,了解与焦点问题相关的法规制度背景,如当前国家对某一问题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这能大大提升我们申论作答的理论高度。
其次,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驾驭,培养问题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
能否成功概括分析热点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或建议,是申论考试的主要目的。因此,这也要求应试者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锻炼对热点问题的概括、分析及解决能力。考生可以尝试对热点问题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把握:第一,热点问题主要传达了一个怎样的信息;第二,这一信息对我们当前的现实带来怎样的影响;第三,导致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有哪些;第四,有哪些措施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一来,既达到了对焦点问题的把握,又增强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热点分析
我们通过最近几年河南选调生的申论考试情况,并对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性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对考试热点进行了筛选和分类,归纳出十大命题选题热点,希望能对考生备考2012年选调生考试提供一些帮助。
1、文化建设—网络管理问题。可以“加强文化建设和管理”、“规范运营商业务推广渠道”等命题切入。
2、社会事业—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可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等命题为切入点。
3、加强节能环保,实现科学发展。此专题可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命题切入。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个专题主要包括“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命题切入点。
5、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可以“坚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命题切入。
6、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可以“重大疾病预防”、“金融危机”等命题作为切入点。
7、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就业。这个专题主要包括“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劳动者权益保护”等命题切入点。
8、生产安全问题。可以从“特殊行业领域中的特大事故”、“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等问题切入。
9、环境保护问题。可以从“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严重”等角度切入。
10、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可以选择“政务公开”、“强化行政问责”等命题切入。
四、答题能力解析
选调生申论考试的最终目的是考核应试者在三个方面的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现有问题的联想升华能力。而这三种能力往往通过四种题型体现出来,即概括归纳题、综合分析题、对策建议题和论述论证题。因此,针对申论的考核目标,提出一些规范性的解答,往往可以使考生的复习更有针对性。
1.概括归纳能力
概括归纳能力是申论考察的基本能力之一,这一能力的考核往往通过申论中的归纳概括这一题型体现出来。在回答这一类题时,最基本的出发点是立足于给定材料,总结材料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并挖掘导致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做答这类题时,可以分为两步走:概括总结、压缩提炼。最后在做答时要做到字迹工整、言简意赅。
2.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通过综合分析题、对策建议的题型加以考察。申论不仅仅要考察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即通过综合分析题来考察。另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考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提出对策往往被视为申论考试中更能体现考生能力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应试者提出的建议必须具有针对性、可行性。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政府、社会及民众等不同的主体切入。
3.联想升华能力
联想升华能力往往体现在申论考试中的论述论证这一题型上。论述论证题主要是要求考生在综合把握了给定材料所体现的问题后,选取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加以联想升华。考生在作答论述论证题时,可以按照问题的体现、所带来的影响、产生的原因,以及有效的对策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另外还要做到主题鲜明、结构有条理、论证严密。
考生在做论述论证题时,可灵活选择写作模式,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和擅长的模式,这样写起来比较顺手。申论写作题一定要观点鲜明、条理清晰、字迹工整,同时要保持整体卷面的干净整洁,给阅卷老师一个好印象,才能取得不错的分数。
中考热点命题解读 篇4
命题点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热点聚焦
材料一:卫计委:力争2015年全面推开大病保险2014年8月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今年5月底,农村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已覆盖全国50%以上的县(市、区)。在试点基础上,我国将加快推进大病保险工作,完善大病保险政策措施,力争2015年全面推开大病保险工作。相关链接:全民参保登记:走向全民社保新时代;七省份完成城乡居民医保并轨。材料二:再次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2014年9月30日,民政部、财政部日前发出通知,十一起再次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西路军红军老战士和红军失散人员生活补助标准,在现行基础上提高20%;农村烈士、因公牺牲军人和病故军人遗属定期抚恤金标准提高40%;在乡老复员军人定期定量补助标准每年提高1200元;带病回乡退伍军人、参战参试人员的生活补助标准每月40元。此外,烈士老年子女中央财政补助标准每月增加70元,农村籍老义务兵每服一年义务兵役每月增加补助5元。材料三:我国建立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强调: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这标志着我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将退出历史舞台。
相关链接:《2013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发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先住院后付费”试点医院零逃欠。
考点链接:①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②公平正义③共同富裕 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⑤生命健康权 材料一相关设问
1.在加快推进大病保险工作,完善大病保险政策措施进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⑵符合人民群众的意志,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⑶处理好改革、发展、和谐之间的关系; ⑷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2.力争2015年全面推开大病保险、走向全民社保新时代体现了思想品德教材的哪些观点?
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⑵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⑶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⑷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⑸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
3.走向全民社保新时代、力争2015年全面推开大病保险等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⑴是走向全民社保的新起点,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利于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发展、努力实现人人依法公平享有社会保障。
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相关社会矛盾,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实现共同富裕。⑷有利于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材料二相关设问
4.国家再次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有何意义? ⑴有助于引起人们对优抚对象的关注; ⑵有助于激发老一辈革命战士的热情;
⑶有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⑷是国家对军属的特殊照顾,有助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5.我们应当怎样向退役老兵学习? ⑴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⑵学习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⑶学习他们努力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材料三相关设问
6.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
⑴有利于消除城乡发展界限,推进城镇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
⑵有利于解决因户口问题带来的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改善民生; ⑶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⑷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综合设问
7.我国目前在社会保障方面还存在哪些问题? ⑴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比较窄;
⑵经济基础薄弱,社保资金短缺,且缺乏科学管理; ⑶社会保障立法滞后;
⑷人们的社会保障意识淡薄; ⑸社会贫富差距较大。
8.党和国家为什么要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⑵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需要;
⑶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 ⑷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9.如何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广阔的社保资金筹资渠道; ⑵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让人人共享发展成果;
⑶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低收入者实行优惠政策; ⑷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效率; ⑸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等。
命题点二:教育公平热点聚焦
材料一:依法严厉打击高考加分资格造假2014年9月4日,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高考违规加分问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要给考试加分做“减法”,总的原则是大幅减少、严格控制。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降低过高的加分分值。同时,严厉打击加分造假。凡高考加分造假的考生,一经发现,实行“三取消”:取消加分资格和高考报名资格;已录取的取消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取消学籍。相关链接:义务教育学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入学或升学考试。
材料二:中央财政支持教育发展2008~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奖励性补助资金241亿元,2014年拨付城市义务教育补助经费130.4亿元,比上年增长8.35%,同比增长6倍。
相关链接:国务院6个督查组专项督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情况;2014年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162亿元;为每位学生核发全国唯一学籍号。
考点链接:①诚实守信②犯罪③教育公平④人才强国战略⑤受教育权 材料一相关设问
10.升学不考试是落实“减负”政策的重要举措。面对当前国家的“减负”号召,广大教师和学生应该怎么做?
⑴教师:①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效率;②改变评价方式,不以成绩论英雄;③根据学生实际分层设计作业,激发学生兴趣;④激发学生广泛兴趣,培养学生高雅情趣。
⑵学生:①正确对待学习,保持适度的学习压力;②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③合理规划自己的学习与娱乐时间;④学会依法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11.“高考加分资格造假”的做法是一种什么行为? ⑴不讲诚信的行为;
⑵是对自己、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 ⑶是违背法律、违背道德的行为; ⑷是破坏公平的行为。
12.“高考加分资格造假”有哪些危害? ⑴破坏社会公平; ⑵破坏社会管理秩序; ⑶在全社会产生信任危机; ⑷侵犯他人的受教育权;
⑸不利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13.义务教育学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入学或升学考试,有什么重要意义? ⑴有利于维护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⑵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稳定; ⑶有利于使学生共享教育成果。材料二相关设问
14.中央财政安排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奖励性补助资金表明了什么? ⑴我国高度重视教育发展;
⑵我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⑶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⑷我国推动教育公平发展;
⑸我国努力改变教育发展的不平等现象。
15.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中央财政支持教育发展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⑴法律依据: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适龄儿童必须接受法定的义务教育。⑵国情依据:符合我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⑶理论依据:符合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
16.中央财政安排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奖励性补助资金有何重要意义? ⑴有利于缓解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
⑵有利于保障适龄儿童、少年都能够接受良好教育; ⑶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综合设问
17.你的身边还存在哪些教育不公平现象? ⑴义务教育阶段有些学校分重点班; ⑵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设备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⑶高价生、择校现象存在等。
18.当前影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⑴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⑵教学内容和方法还比较落后; ⑶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 ⑷推进素质教育还有困难;
⑸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的能力还不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短缺; ⑹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机构还不够合理等。19.近年来,国家为了促进教育公平,采取了哪些积极举措? ⑴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建立教育均衡发展机制。⑵加大基础教育资金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⑶加快薄弱地区和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
⑷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取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等。
20.我们青少年在享受教育公平的同时,如何以实际行动回报国家和社会? ⑴珍惜受教育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义务; ⑵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⑶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依法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⑷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活动,立志成才报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命题点三:关注“三农”问题 热点聚焦
材料一: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2014年8月23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农村金融与“三农”的共赢发展。《意见》要求各地根据自身实际,支持保险机构提供保障适度、保费低廉、保单通俗的“三农”保险产品。
相关链接:进一步完善“三农”政策执行机制;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材料二:第二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2014年8月26~28日,第二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北京举行。本届大赛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主线,高举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大旗,秉承“政府搭赛台,企业唱主角,社会共治理,运作专业化”的理念,突出培育农业科技领域中创新人才和投资人才两支队伍,积极引导科技、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
相关链接:科技为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2014中国·成都国际都市现代农业博览会;中国乡村之声“广播惠农爱在乡村”大型公益活动;第34个世界粮食日。
考点链接: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科技创新③粮食安全 材料一相关设问
21.我国高度关注农村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表明了什么?
“三农”问题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确保国家粮食,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2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有什么意义? ⑴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维护粮食安全。
⑵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生产新的飞跃。⑶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⑷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材料二相关设问
23.举办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表明了什么?
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⑶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
24.我国为什么要开展第二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
⑴我国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⑵我国的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也不够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
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5.为了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你认为国家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⑴加大科技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⑵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⑶提升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⑷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村人才队伍。综合设问
26.当前我国农村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
⑴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但城乡差距较大,农村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⑵农业基础薄弱,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相对落后。⑶农业科技贡献率低,产业化不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社会保障不够完善。⑷农村基层组织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27.列举近年来,国家出台的解决农村问题的举措。⑴在全国范围内试点推行农村养老保险。⑵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⑶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不断加大投入。⑷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
⑸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⑹推进、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完善公共服务等。28.政府应该怎样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
⑴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健全强农惠农政策。
⑵重视农村民生问题,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⑶推进扶贫开发,增加农民收入。
⑷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⑸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引导农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等。
29.在推进农村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我们中学生应该怎么做?
⑴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立志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
⑵努力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投身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做准备。⑶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三农”政策,为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等。
命题点四:全民健身 热点聚焦
材料:我国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意见明确,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考点链接:①生命健康权②精神文明建设 30.国家关注全民健身活动有何重要意义?
⑴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有效形式。
⑵有利于引导人们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权。⑶有利于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全面发展。
⑷有利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和整体素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31.请设计几条激励人们锻炼身体的标语 ⑴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
⑵热爱体育锻炼,健康快乐生活;
⑶留下你的汗水,展现你的风采,演绎你的精彩; ⑷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毅力,毅力源于拼搏。
命题点五:抗灾救灾,众志成城热点聚焦 材料一:鲁甸地震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截至2014年8月8日15时,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108.84万人受灾,地震发生后,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当前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做好群众安置工作。有关方面要抓紧了解灾情,组织群众避险,全力投入抗震救灾。
相关链接:云南普洱景谷县发生6.6级地震;第15号台风“海鸥”强势进入北部湾。
材料二:遇难战士谢樵被批准为烈士2014年8月4日,武警云南边防总队战士谢樵为了寻找失踪的受灾群众,在泅渡堰塞湖时被石头击中卷进漩涡,壮烈牺牲。这位年仅24岁的年轻士兵,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告诉我们什么叫担当、什么叫勇气他用奋不顾身的一跃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9月16日,云南省委、省政府追授在2014年“8·03鲁甸地震”中牺牲的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医院中医科卫生员谢樵同志“抗震英雄”荣誉称号,并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公安民警、驻滇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部队官兵向谢樵同志学习。相关链接:谢樵入选中央文明办9月份发布的“中国好人榜”;6.4亿,大爱流淌中的中国凝聚力。
考点链接:①珍爱生命②承担责任③人生价值④民族精神 材料一相关设问
32.“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怎样的民族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
33.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体现了教材中的哪些观点?
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⑵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⑶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⑷“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
⑸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34.“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我们一定能够夺取抗灾救灾工作的全面胜利。你觉得这种信心来自哪里?
⑴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综合国力明显增强。
⑵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⑶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
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⑸社会各界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⑹灾区人民的自强不息,积极自救,永不言弃的坚强品质。
35.云南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这说明了什么?
⑴党和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⑵党和国家关注民生、情系民生,努力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⑶党始终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⑷我国政府尊重人权,珍惜人的生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36.在地震发生时,如果我们正在教室内,我们未成年人应如何学会自救? ⑴保持冷静,不慌张,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在教师的组织下有序撤离。⑵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
⑶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等。材料二相关设问
37.遇难战士谢樵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⑴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⑵它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也融会和渗透在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⑶我们只有不断为集体、国家和社会作出奉献,自身价值才能实现。38.抗震救灾英雄谢樵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⑴临危不惧、奋勇救人的崇高精神。⑵坚强勇敢、顽强不屈的崇高精神。⑶沉着冷静、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
39.在抗震救灾中涌现了许多无私奉献的英雄人物,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如何向他们学习?他们的感人事迹对我们参加公益活动有何启示?
⑴①学习他们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做负责任的公民;②学习他们奉献的精神,积极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③学习他们感恩的精神,主动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⑵启示:①在参加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使自身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②面对所承担的责任不言代价与回报;③我们应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帮助他人,关心他人。40.社会各界人士众志成城,抗震救灾,这说明了什么?
⑴中华民族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是鼓舞我们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不竭力量之源。
⑵中华民族具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⑶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互帮互助的社会,也是一个相互关爱的社会。⑷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等。综合设问
41.我们中学生在抗震救灾中能做些什么?(或如何奉献自己的爱心?)⑴节约零花钱,为灾区人民捐款。⑵写倡议书,呼吁社会各界发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向灾区捐款捐物。⑶节约水电等资源,为灾区重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⑷做一名志愿者,奉献我们的爱心等。
42.请你设计几条关于抗灾救灾的口号及标语: ⑴众志成城,共抗灾情。⑵一方有难,八方支援。⑶爱心无价,人间有情。
⑷用我们的双手为灾区人民抚平心灵的创伤。
命题点六:收入分配改革及新型城镇化 热点聚焦
材料一:收入分配改革:兼顾“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2014年8月18日上午,习近平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身份主持会议,敲定未来七年的改革“路线图”,并剑指国企薪酬等民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下午,习近平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身份主持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挖掘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动力,提出要兼顾“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
材料二:薪酬改革要体现利益分配的公平2014年8月,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其中一个主要的内容就是将公务员薪酬制度修改纳入反腐的治本举措之中,就是要与拍“苍蝇”打“老虎”共同发挥作用,对合理诉求有效疏导,让利益分配更加公平,从而构筑起公职人员“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相关链接:城乡养老金差距大,需形成“橄榄形”收入分配格局。材料三: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4年9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李克强说,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要以着力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为切入点。新型城镇化是关系现代化全局的大战略,是最大的结构调整,事关几亿人生活的改善。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抓在手上,干在实处,奋发有为、抓出实效,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多给支持,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用好改革创新的“开山斧”,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造福广大城乡群众。
考点链接:①分配制度②改革的实质、重要性③社会公平共同富裕 材料一、二相关设问
43.如何理解党和政府提出的“薪酬改革要体现利益分配的公平”? ⑴说明党和政府积极采取措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⑵公平是良好合作的前提,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个人的发展。⑶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⑷是贯彻落实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需要。⑸是激发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需要。44.国家高度重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哪些现实意义? ⑴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⑵有利于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实现共同富裕。⑶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⑷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⑸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45.如何兼顾“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
⑴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⑵政府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防止两级分化,实现合理公平分配。
⑶要在不断发展基础上尽量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⑷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予以严惩。材料三相关设问
46.我国为什么高度重视推进城镇化?
⑴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⑵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⑶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
热点新题预测
1.2014年8月,人社部正式启动全民参保登记计划试点工作。这项计划的核心是促进最终实现全民参保。实现全民参保有利于(A)①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②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③消除社会基本矛盾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据教育部介绍,2014年有28个省份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问题,5.6万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居住地参加高考。下列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B)A.有利于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B.说明我国教育公平问题已经解决 C.保障了公民的受教育权D.进一步规范了高校招生入学秩序
3.2014年9月4日,国家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此轮改革从考试科目、高校招生录取机制上都做出了重大调整,目的就是探索招生录取与高中学习相关联的办法,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这体现了(A)①中央正在全面部署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
②我国积极探索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重大决心 ③我国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是进行教育改革 ④当今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4.2014年8月8日,央行发布新闻称,对部分分支行增加再贴现额度120亿元,要求全部用于支持金融机构扩大“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这一举措有利于(C)
①促进农业发展②推动农民致富③彻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④扩大农村人口就业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2014年8月23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实现农村金融与“三农”的共赢发展。这体现了(D)
①“三农”工作已经成为现阶段一切工作的中心②党和国家关心人民,重视民生 ③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④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高考政治命题规律与题材分析 篇5
如表所示,六年来全国I卷政治试题所选材料侧重反映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其中,2015年和2016年全国文综I卷政治试题重大时事选材已超73%。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学习思想政治,一定要关注国家大事。同时,要学以致用、联系实际,把培养高考答题能力寓于平日的学习生活中。
2.高考试题设问,皆属探索因果联系。
通过分析高考政治常用的“设问词”,可以发现,历年的全国文综I卷高考政治命题设问实质是探索因果联系,今年也不例外。政治试题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命题“探索因果联系”的设问实质,我们可以将所有的试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知原因求结果,一类是已知结果寻原因。审题时,首先要区分是已知原因还是已知结果,这是正确审题和写作答案的前提。因此,备考复习中要加强对考生探讨因果联系能力的训练,这是提高高考成绩的重要举措。
3.考题设问关注细节,考点知识分布全面。
分析高考政治试题的设问,我们发现“设问”都是要求用一个细节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即设问关注细节。如果将每年政治考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列出细目,进行比对,就会发现每年的全国文综I卷政治试题的知识点分布几乎是匀称的、全面的,即知识分布全面,今年的试题更凸显了这一点。这启示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夯实“成体系“的基本知识,这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这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注重对知识点的细化,加强对小切口设问试题的训练力度,以提高有效得分能力。
4.答案就在材料里,用思想政治学科术语表述。
六年来,非选择题的答案字数在500字左右,答案用语简明扼要,基本没有课本原话。答案就在材料里,用思想政治学科术语表述。如果考生答题字数太多可能不得要领,肯定会影响整体答题时间。答案基本没有课本原话,这不是命题人不了解课本或轻视课本的缘故,而是命题人在不断地通过高考答案告诉师生,不要死记硬背课本原话,学习思想政治重在理解和运用,学以致用是根本,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分析因果联系的能力是核心素养。
5.试题主题鲜明,体现核心价值。
2015年政治考题呈现了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经济生活部分即12、13、14、15和38(2)题是紧紧围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命题的;政治生活部分即17、18、19、38(1)题是紧紧围绕“国家机关依法办事”进行命题的;20、39(1)题是紧紧围绕“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命题的;16、21、22、23、39(2)(3)题是紧紧围绕“物质决定意识”进行命题的。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经济表现,国家机关依法办事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表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文化表现,物质决定意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哲学依据。这种命题规划,是不常见的。这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关注国家发展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并对此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的全面的分析和综合。
教育部2016年普通高考全国卷命题工作的目标和原则是: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看齐意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持续深化“一点四面”的考查。“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面。命题工作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有新,确保平稳过渡。2016年思想政治考题以“创新”为核心,以传播正能量为主攻方向,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考题的整体性十分明显。12、13、14、15、18、19、23题体现创新精神,13、16、17、18题体现依法治国,17、20、21、22体现核心价值,19题考查了传统文化,38、39体现了“一点四面”。与当初教育部公布的命题目标和原则相对照,2016年高考思想政治全国Ι卷,实现了目标,落实了原则要求,质量稳定。其中质量最好的题当属非选择39题,回归了思想政治的本质功能,考出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优势,传播了正能量,显示了命题的大方向。
6.2015年和2016年全国I卷连续两年未出现所谓的“开放型”政治试题。
2017考研政治命题热点“四个自信”命题角度分析 篇6
大国崛起与中国关系
一、美国
美国通过两次资产阶级革命、两次科技革命、两次世界大成逐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二战后最富强的国家。
(一)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
1.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性质:民族解放战争、资产阶级革命。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美国人民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参与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共和国。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被誉为“合众国之父”,是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家、开国元勋、民主制度的楷模。
(二)工业革命时期的美国
在英国之后,美国也完成了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进步发展。
(三)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
1.根本原因: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阻碍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性质:既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场内战。
3.影响: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林肯:领导北方维护联邦统,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宅地法》。林肯为维护国家统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重大贡献,是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美国和德国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2.主要发明:发明大王爱迪生1879年发明耐用的白炽灯泡、莱特兄弟1903年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3.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率先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五)一战前后的美国
1.一战前,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步入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阶段。
2.一战中:1917年,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成为主要战胜国之一。
3.一战后:
(1)代替欧洲,开始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2)对外关系: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操纵国之一,后拒绝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华盛顿会议通过《九国公约》提出“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六)二战前后的美国
1.二战前:为应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实行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美国著名总统,成功实施新政,度过了经济大危机:领导美国与苏、中、英等国结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共同打击法西斯势力,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二战中:
(1)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后来美对日宣战。
(2)1942年元旦,26
国代表齐聚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3)重大战事:1942年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转折点)、1944年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8月美国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
(4)参与并主导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7月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二战后一确立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推行霸权政策(1)美国的“冷战”政策和美苏争霸:两极格局的形成。
(2)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表现:推行霸权主义,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干涉别国内政,严重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如海湾战争、轰炸南斯拉夫、伊拉克战争等。
★美国崛起的历程给我们的启示:
1.制度更替、社会进步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
2.革命和改革是民族振兴、国家崛起、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3.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4.要善于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6.珍爱和平、拒绝战争,反对霸权主义。
(七)近现代中美关系的变化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国人华尔统领洋枪队镇压太平军.②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③1919年巴黎和会,作为三巨头之一,拒绝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等合理要求。
④1921-
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
2.合作:一战中都加入协约国方:二战中都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1945年美国在日投下原子弹敦促日本投降,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3.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
①解放战争时期,美扶蒋反共,发动内战。最终失败。
②敌对: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入侵朝鲜,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此时美国对新中国的政策是:封锁禁运、包围威胁、外交孤立。
③中美关系正常化:1971
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
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即
《上海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八)当今中美关系: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大趋势中,中美双方存在共同利益,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友好发展是主流,但双方存在摩擦和矛盾。(台湾问题等)
★你认为影响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对此,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因素:国家利益(最根本)、国家综合国力、国际形势等。
认识:①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②合作双赢,互相尊重、和平共处.二、日本(一)古代史:
1.5世纪,大和政权基本实现日本的统一。
2.日本遣唐使来华:唐朝鉴真东渡。
3.大化改新: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学习唐朝典章制度,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4.幕府统治时期:12世纪晚期,源氏武土集团首领源赖朝设镰仓幕府,日本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二)近代史:
明治维新一由封建社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根本原因:封建幕府统治阻碍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内忧外患)
2.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改变了日本的社会性质。
3.学习对象:欧美;学习内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
4.内容: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5.影响: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是,保留了大量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三)现代史:
1.一战前后:①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②参加一战,加入协约国③巴黎和会上参与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争夺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参加华盛顿会议,独霸中国的局面被打破。
2.二战前后:①遭受经济危机,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1936年),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②发动侵略战争;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41年偷袭美国珍珠港;1942
年中途岛海战日本失败:1945年8月
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3.二战后的日本
(1)经济发展原因:①美军占领日本,实行非军事化政策:②随着冷战的加剧,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开始扶植日本:③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科技成果,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
(2)发展表现:①1968年,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②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希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
(四)中日关系
1.古代:
(1)东汉光武帝赠给日本来汉使者“汉委奴国王”金印。
(2)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日本派遣大量遣隋使、遣唐使到来,这些使节回国后以唐朝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日本的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3)元末明初倭寇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明朝中期更甚。民族英雄成继光抗倭,平息东南沿海倭患。
2.近代:
(1)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日本战胜清朝政府,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2)1900-1901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参与签署《辛丑条约》
(3)袁世凯为实现皇帝梦,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4)一战中,日本和中国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都是战胜国。但1919
年《凡尔赛条约)规定将德国强占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中国五四运动爆发。1921-1922
年华盛顿会议期间,九国公约》
(5)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局部侵华,很快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制造“华北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6)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国抗日民族传统战线初步形成。
(7)1937.7.7
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1937.12.13日起,日本制造南京大屠杀。正面战场:1938春,台儿庄战役:1938
年保卫大武汉:第三次长沙会战敌后战场:1937.9平型关大捷(全民族抗战第一个胜利);1940.8
起历时三个半月,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8)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
3.现代:
(1)自新中国建立到中日正式建交前,日本跟随美国对华敌对。
(2)随着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于1972年下半年访华,中日正式建交,实现中日关系正常化。
(3)2014年中国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3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4)2015年4月,日本再次修改教科书肆意篡改历史,将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表述为“日本的领土”,继续淡化、弱化、美化侵华罪行。
★认识: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史实,美化侵略战争,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等错误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及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我们要坚决抵制。希望日本政府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问题,真诚反省,主动担责: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加强合作交流,共同维护亚太地区安全。
三、英国(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原因: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结果: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二)工业革命前后
1.血腥的资本积累: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18世纪后半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号称“日不落帝国”),三角贸易(后来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
2.自然科学的发展:17世纪,牛顿,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
3.工业革命期间(18世纪60年代一1840年前后)
(1)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棉纺织业部门开始。
(2)标志性成就:以瓦特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为主要标志,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
(3)影响:①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②19世纪中期,英国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4.侵略扩张:对印度(引发1857-1859
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等。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前后
1.自然科学的发展: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思想,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战前:围绕世界市场和殖民地,英、德矛盾成为-战前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英国和法、依两国结成三国协约(帝国主义军事便略集团),战后:经济衰退,巴黎和会、国际联盟和华盛顿会议操纵国之一(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1.二战前:受经济危机。对法西斯的侵略行径,英国推行绥靖政策,参与策划“慕尼黑阴谋”,使绥靖政策达到顶峰,助长了法西斯嚣张气焰。
2.二战中:1939年德军突袭波兰后,英法宜而不战:德军对英国发动空袭,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坚持抗战。英国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参加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3.二战后:参与了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也是欧盟的成员国,近年英国已退出欧盟。
(六)近代史上英国对中国的侵略
1.1840年,英国挑起鸦片战争,胜利后强迫中国签订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使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中抢掠并火烧圆明园(1860年),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1900年,英国参与八国联军便华战争,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1901年),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四、俄国(苏俄、苏联、俄罗斯)
(一)16--19世纪的侵略扩张
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2.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二)开启近代化的进程
彼得一世改革(参见专题八改革)
(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1861年农奴制改革(参见专题八改革)
(四)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
3.对外: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参加一战。
(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17年十月革命
1.概况: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领导人:列宁
2.结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
3.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年开始)和成立苏联(1922
年底)。
2.斯大林:进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形成苏联模式(标志:1936
年苏联新宪法制
(七)二战前后的苏联
1.二战中: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规模扩大: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也是一战的转折点:参加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参与雅尔塔会议:攻占柏林和对日作战。
2.二战后:
对内: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的改革一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1964
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一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提高,但使斯大林模式更加僵化。
(3)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改革失败,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对外:美苏冷战
(1)对德国和柏林进行分区占领,1949
年在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德国分裂
(2)1955年成立华约(标志两极格局形成);
(八)回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解体
(1991年)影响: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加强。
乌克兰危机
一、乌克兰危机产生原因:
1、外部原因:俄罗斯与欧美对乌克兰的争夺。(大国争夺)
欧美青睐乌克兰的原因不难理解。乌克兰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是欧亚大陆重要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而且乌克兰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控制乌克兰有利于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打压俄罗斯,美国实现控制欧洲、称霸世界的野心。
2、内部原因:内部分裂和缺乏国家认同、腐败及民生问题、文化问题等虽然外部因素对乌克兰危机的成因和“发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归根到底,这一危机的根源是在乌克兰内部,其中与沉重的历史遗产息息相关的东西部地区隔阂(东部地区亲俄、西部亲欧)始终是乌克兰政治和经济发展面临的障碍。
历史上,乌克兰没有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存在过。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乌克兰成了周边列强争夺、瓜分的对象。乌克兰现有的国家版图是二战后重新划定的。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脱离苏联宣布独立,这是乌克兰有史以来第一次摆脱从属地位而成为独立国家。(民族认同方面有问题)
除了难以弥合的东西部隔阂以外,经济长期萎靡不振也是乌克兰危机的根本原因之一。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乌克兰发生了严重的持续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深度和广度曾一度在独联体国家中名列前茅。(经济及民生问题)
三、乌克兰危机的教训:
1、乌克兰应该在外交方面向中国学习,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要在外交上“押宝”。
2、注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克服腐败问题,加强法制建设。
3、文化方面:加强民族认同;克服民族撕裂;壮大自身文化底蕴。
俄罗斯(苏联)专题
一、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1861年改革
1、原因:
封建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市场狭小,劳动力缺乏)
2、主要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
②农奴必须赎买份地。
3、评价:
①性质: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变了社会性质)
②进步性: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
③局限性: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二、进入帝国主义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
2、政治:沙皇专制
3、对外:
①19世纪末强租旅顺、大连,把长城以北划为势力范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04—1905年为争夺东北发生的日俄战争,惨遭失败;1912年策动外蒙古独立;
②在欧洲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对抗。
③1917年退出战争。
4、思想:列宁主义的诞生
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1917年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
2、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3、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阶段:列宁时期
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1、背景:经济困难、政治危机(战争使经济濒于崩溃、1921年饥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施加剧经济恶化、农民暴动、水兵暴动)
2、内容:
①农业: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
②工业: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到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
①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
②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4、评价:
①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②适合苏俄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第二时期:斯大林时期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背景:
①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
②内部:经济文化落后。
2、缺陷和弊端:
①经济上管得过死、过严,缺乏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
②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的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
3、评价:
①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
②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
预测三:二战后的世界
一、开始标志:1947年,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美国的全球扩张政策)
二、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原因
1、美苏在国家利益的对立(根本原因)、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美苏势均力敌
2、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妄图称霸世界;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力量的壮大,使美国的称霸计划受阻。
3、战后人心思定。
三、冷战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出台(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2、经济上:1947年,实施马歇尔计划(又名“欧洲复习计划”)(目的: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评价:是杜鲁门主义的又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步骤;实质: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3、军事上:1949年北约成立。
苏联对策:1955年成立华约。(影响: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4.冷战高潮:柏林危机
5、两个德国的形成:
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德国的分裂)
四.两极格局形成的影响:
1、美苏争霸,带来了世界的动荡不安,威胁了世界和平。2、美苏互相牵制,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3、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五、20世纪以来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
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条约》;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新秩序;(注意对中国问题的处理)
(2)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评价: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但不能消除矛盾,因此不可能持久。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瓦解:
凡尔赛体系瓦解: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华盛顿体系的瓦解:珍珠港事件的爆发
2、二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
(1)形成的原因:美苏在国家利益、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2)美苏冷战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
美国在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行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约。苏联在政治上成立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互会;军事上成立华约
(3)两极格局形成和结束的标志:形成:1955年华约的成立;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
(4)二战初期美国的企图及背景
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欲望十分强烈。
3、苏联解体后的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
(1)多极化趋势下美国的欲望及背景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中国在多极化趋势下的应对措施: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②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④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不结盟运动;七十七国集团的努力
4、影响世界格局变化的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预测四:世界多极化
1.世界多极化的形成(1)特点: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2)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美苏争霸);单极格局(美国)——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多级化深入发展【尚未完全形成】。
(3)原因:世界各种力量分化组合。
(4)影响:
①多种力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②国际权力关系正在经历变化,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新秩序的建立。
③国际竞争激烈,形成了国家间合作又竞争的局面。
2.当今世界主要力量:
一超(美国)、多强(中、欧盟、俄罗斯、日本、金砖等)
3.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作用
①地位: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
②作用:一带一路、亚投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4.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作用
①地位:重要力量、主力军(新秩序)
②作用: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积极开展南南合作、促进南北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5.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基本形式
①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国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②内容:政、经、文、军等
③基本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
6.综合国力竞争
(1)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2)影响因素
①国家性质、外交政策等因素影响。(宗教、文化和历史)
②A、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决定因素。
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材料;利益对立是冲突的根源。+材料
B、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材料
7.中国怎样维护国家利益?
①应坚定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利益就是维护人民利益,【本国利益至上】;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彰显中国负责人的大国形象)
②国家实力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保障,我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国家实力。(——增强国家实力来维护国家利益)
中考强化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应邀访问美国期间,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陪同下在密苏里州富尔敦城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讲。他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已经拉下了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美、英两国应结成联盟……
材料二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我们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我们的政策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彻底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政党或集团,都将遭到美国的反对。”
材料三
……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解决,发展的问题更加严重。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根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这一事件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其中最为得意的是谁?
(2)材料二反映二战后美国在欧洲实行什么政策?主要针对哪个国家?其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指什么制度?为此美国采取什么措施?
(4)除此以外,美国还采取什么措施?对世界格局产生什么深远的影响?
(5)材料三中所说的世界格局发生的变化指什么?这种变化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6)面对当今世界局势,你认为我们中国应该怎样应对?
【答案】(1)“铁幕演说”。杜鲁门。
(2)实行“冷战”政策。苏联。遏止共产主义。
(3)资本主义制度。对西欧国家进行经济援助。
(4)推行“杜鲁门主义”,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美苏争霸的局面。
(5)变化:美苏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影响:世界格局的变化,使原来被掩盖的许多地区矛盾和民族矛盾逐渐暴露,局部战争和地区战争不断爆发。(或者答:在新旧格局的交替的过程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而且在很长时间内将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
(6)大力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联合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积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为维护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2、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认为:新崛起的大国必然挑战现存的大国,而现存的大国必然回应这种威胁。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如果德国认为更大的物质权力优势、更广阔的领土范围、神圣不可侵犯的边疆以及海上的绝对优势,是实现思想和道德上之领导地位必需的前提……那么英国一定会认为,德因肯定将力图削弱任何竞争对手的实力……其最终目的则是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
——[英]艾尔·克劳《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1907年)
材料二
在可见的未来,美国政府不能和苏联政权保持政治上的密切关系。在政治舞台上,应继续将苏联视作竞争对手而非伙伴……美国人民应该感谢上帝,他让美国人感受这种无法改变的挑战,从而使美国的安全依赖于他们的团结,以及接受历史希望他们承担的道义和政治领导责任。
——[美]乔治·凯南《苏联行为的根源》(1947年)
材料三2015年,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
——2015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西雅图欢迎宴会上的演讲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英国为何担忧德国“要拆散和取代英帝国”。说明英国应对的举措及结果。
(2)指出材料二反映了美国怎样的心态,并分析其原因。
(3)比较材料一、二所涉及的对抗,其方式有何不同?都对世界带来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大国应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
【答案】
(1)德国完成统一,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要求重新瓜分供界,大力发展军力,组建三国同盟。英国扩军备战,调整大国关系,形成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2)视苏联为对手,谋求领导世界。二战后美苏同盟基础消失: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国家利益冲突;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3)英德竞争最终走向战争,美苏对抗选择冷战。都导致世界格局的变化,影响世界一体化的进程等。
(4)“修昔底德陷阱”论是后人的引申,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除了对抗,还可合作,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防止战略误判。
3.特朗普实行“美国优先”政策,用贸易战和提高军费对欧盟实行威压,欧盟被迫加强团结和自谋生存,以一个独立的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追溯欧洲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750~1914年,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19世纪末,欧洲势力控制了大部分亚洲和几乎整个非洲地区……三个历史进程——革命、工业化及帝国主义——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欧洲人……何以逐渐地控制了世界。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人成功地将自己的优势地位转变为世界性的霸权”的政治和经济因素各是什么?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法国失去了三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其全部对外投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可阻挡的革命浪潮席卷诸殖民帝国,极其迅速地结束了欧洲的统治。正如欧洲在19世纪最后20年中迅速获得其大部分殖民地那样,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同样短的时期内又失去了其大部分殖民地。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分别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世界主要力量重新整合,英、法等欧洲主要大国遭受极大冲击,美国和苏联力量急剧增长,世界进入美苏两强争霸的两极格局,为了重树大国地位,欧洲国家走上了联合之路。在美苏掀起的冷战中,利用欧洲所处的敏感地理位置,不断扩大在美苏之间的回旋余地,在极短的时间内重新崛起,并在冷战结束后的多极化世界里成为重要的“一级”。
——《大国复兴之路》解说词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欧洲国家为什么“走上了联合之路”?
(4)综合上述材料及探究,从欧洲历史的发展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1)政治因素: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经济因素:工业革命的进行。
(2)影响:一战使欧洲失去对外投资,影响经济发展;二战使欧洲失去大量海外殖民地,政治地位下降。
(3)为了发展经济,提高国际地位。(为了重树大国地位)
(4)启示:联合协作能够互利共赢(合则利,分则害),改革与创新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4、苏联(俄)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的贵族发表演讲时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要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材料三
从1928年到1937年,苏联连续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通过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和以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高投资等方式,快速实现了工业化的初期目标,使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进入到工业化国家行列。
——《高中历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四
苏联大事记简表
——选自《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
材料五
1991年12月25日19时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徐徐地却是永久地降下。它从事实上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了。
——摘自《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思考,俄国这次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2)新经济政策的哪一项内容为材料二中的哈默在苏俄投资经商提供了有利条件?新经济政策有何突出特点?
(3)有同学认为,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既显示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的优势,又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你同意他的看法吗?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4)写出上表中①处的文件和②处的战役名称;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5)材料五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或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同意。理由: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可以使苏联在短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显示出其优势;但这种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以行政手段发展经济,否定市场和商品经济,因此又存在严重的弊端,从长远看,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一分为二评价才可)
(4)①《联合国家宣言》;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7考研政治命题热点“四个自信”命题角度分析】推荐阅读:
2018考研金融学综合431命题热点总结09-06
政治德育试题命题06-30
考研应用文写作命题原则08-23
考研英语翻译冲刺掌握三大命题特点10-15
小结考研英语阅读各类题型的命题规律11-13
考研英语完型命题规律及解题01-13
2016考研政治 四个全面治国理政的精义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