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德育试题命题(精选3篇)
政治德育试题命题 篇1
研究性学习被列入高中必修课程,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全国的不断推进,研究性学习从最初的兴趣小组、活动课、专门必修课,发展到逐渐向学科教学渗透。与此相呼应,2007~2009年,新课程省区高考政治试题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发挥了高考“指挥棒”对高中政治研究性学习的引领作用。可以说,研究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题走向,不论对于已经进入还是即将进入新课程高考的省份,都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近三年新课程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考核情况,对研究新课程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题走向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也需要对老课程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考核情况有所了解,因为新课程高考与老课程高考存在着难以割舍的紧密联系。
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在老课程高考中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01年上海高考政治试卷中。2001年以来的上海高考政治试卷中、2005~2007年的江苏高考政治试卷中以及2009年北京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都有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
综合表1和表2,从高考命题理念的传承来看,新课程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制吸收了老课程研究性学习试题的精华,如具有时代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人文性,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具有开放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等。但在命题走向上,新课程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制还是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
1.在对活动课程类研究性学习的考核中,课题研究类有所弱化,项目(活动)设计类得到加强
根据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课程活动类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课题研究类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模仿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选择一定的课题,通过调查、测量、文献资料搜集等手段,搜集大量的研究资料,运用实验、实证等研究方法,对课题深入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相应的,高考政治学科对课题研究类研究性学习的考核主要包括对研究课题的拟定、研究方案的制定(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条件分析、研究分工、研究方法、研究步骤、预期成果及表达形式等)、课题的具体实施、成果的表达和交流等方面内容的考核。客观地说,此类试题比较容易,只要亲身经历并认真参与过研究性学习的考生,都能应答自如。即便是没有参与过研究性学习的考生,适当做一些高考或各地模拟试题中的此类试题,通常也都能举一反三、从容应对。
项目(活动)设计类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如某校要求学生策划一次“环境保护活动”、“全民健身防甲型H1N1流感活动”等属于社会性活动设计;“电话误放提醒装置设计”、“声控延时过道灯设计”等则属于科技类项目设计。项目(活动)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设计理念,整体构建实施方案。学生组成项目(活动)小组,深入实际,在完成项目(活动)设计的同时,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的第一线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真刀真枪”的演练。鉴于文科的特点,高考政治学科对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的考核主要集中在社会性活动设计方面,且对考生的组织和活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而此类试题因其设问的灵活性和答案的开放性而有一定的难度。
从整体来看,当前政治新课程高考对研究性学习的考核已由老课程时期较多地考核课题研究类研究性学习,转变为较多地考核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可以说,这是由课程研究类研究性学习和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决定的。相对而言,课程研究类研究性学习试题比较简单,与高考已考试题和各地模拟试题容易相同、相似而造成考生得分率高,使得试题区分度较差,不太符合高考选拔性考试的要求。而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试题则能更加充分考核考生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且试题形式多样、变化较多,越来越为高考命题专家所青睐也就不足为奇。
2.对活动课程类研究性学习的考核力度减小,对学科课程类研究性学习的考核力度加大
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除了活动课程类,还包括学科课程类(即在中学各学科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具体来说,政治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指一种新的积极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运用所学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政治学科的观点和原理,创设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从政治学科内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初步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运用政治学科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应的,高考政治对学科课程类研究性学习的考核,则要求考生能运用所学政治学科知识,提取探究活动所获取资料中的有效信息,评析与探究活动有关的各种观点,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
近年来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政治新课程高考对研究性学习的考核已越来越多地向政治学科渗透,学科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无论是试题设问的数量还是分值均超过了活动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甚至有的地方已不再考核活动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特点,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命题者要考虑试题答案在高考阅卷过程中的可操作性。确切地说,这不仅有利于考查考生利用政治学科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克服活动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尤其是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试题答案的过于宽泛所带来的阅卷效率下降的问题。
3.在试题呈现方式上,更加注重图文并茂,使试题看起来更加美观
高考命题实践表明,试题的呈现方式如果总是成段的单一的文字,会给考生带来视觉上的疲劳感,甚至造成考生信息提取的遗漏。而克服这一缺陷的重要做法,就是在组卷上下工夫,比如选择题的背景材料可以用新闻素材、漫画图表、名人名言、寓言典故等交错排列,有效地提高学生答题的兴奋度。
近三年新课程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呈现方式,越来越多地注重图文并茂,给考生美的享受。
如2008年江苏高考试卷第37题使用了下列图
又如2009年江苏高考试卷第37题使用了下列图片:
应该说,这些图片的使用,不仅丰富了试题的表现形式,而且有效还原了研究性学习过程的真实性,提高了试题的可信度,让考生倍感亲切。
结合以上对新课程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命题走向的分析,笔者认为,备战2010年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课题研究类研究性学习试题要予以必要的关注,尤其要注意高考未曾考核的角度
尽管课题研究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难度不大,但对高考尚未考核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省份的考生来说,还是要引起高度重视,最好能把各地高考已考的研究性学习试题试题系统地做一遍。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对高考试卷中可能出现研究性学习试题有个心理准备,二是防止出现试题命制简单但因自身缺乏理论积累而得不到分的结果。
例1 (2003年上海高考政治试卷第31题第2问)右图原是产于南美洲的“食人鱼”。有专家认为,食人鱼一旦流入我国自然水域,可能给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危害。去年,我国发现部分商家为了牟利而非法引进、销售食人鱼,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有关主管部门在全国范围内采取了有力措施予以清剿。请简要回答:
食人鱼事件可以折射出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问题。假定你以这一事件为题材,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题研究,请完整写出你的选题:“从食人鱼事件看——”,并简单写出选题的理由。
参考答案:
经济方面选题如:从食人鱼事件看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从食人鱼事件看我国市场经济秩序建设;从食人鱼事件看我国生态安全问题等。政治方面选题如:从食人鱼事件看我国法制建设;从食人鱼事件看公民道德建设等。
根据选题与事件是否具有相关性,以及选题本身的重要性,酌情给分。例如:选题为“从食人鱼事件看公民道德建设”,理由是食人鱼事件的发生与部分经营者唯利是图有着密切关系(即选题的相关性),而如何提高商业经营者以至公民整体的道德水平,已经成为社会非常关注的问题(即选题的重要性)。
例2 (变式训练)近年来众多食品安全案件的曝光,使得加强食品安全、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正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假定让你以食品安全问题为题材,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题研究,请写出你的选题,并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可参照例1,具体略。
简析:考生如果做过例1,再来做例2,解答时就会比较顺利。相反,如果在高考中突然碰到类似例1、例2这样的试题,而之前并没有参加过研究性学习,也没有任何知识储备和试题积累,估计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了。
例3 (2008年宁夏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第38题第3问)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
假如让你制订方案,首先应抓什么环节?在这个环节你主要应做哪些工作?
参考答案:
调查研究。查找和核实有关圆明园的原始资料,通过座谈会、互联网等渠道听取意见、征询建议,了解有关文化遗址保护的法律、法规,走访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等。(要求至少写出两项。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简析:例3的设问解答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尚无备考经验的考生来说,很难看出这是一道研究性学习试题,对设问“首先应抓什么环节”很有可能答非所问,进而影响递进设问“在这个环节你主要应做哪些工作”的回答,从而丢掉宝贵的分数。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已考试题进行训练,的确是增加备考经验的捷径。
对于高考已经考核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省份的考生来说,则更要关注高考政治课题研究类研究性学习试题未曾涉及的角度。这有利于防止高考命题专家“杀回马枪”,因为高考虽然出现淡化课程研究类学习试题考核的趋势,但这并不等于就不考核。
例4某中学高一年级部分同学围绕“H市高校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这一课题,成立课题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同学们在H市大学生就业网上获得了这样一组数据:文科类大学生就业率2004年是72.4%,2005年是81.4%,2006年是85.3%;理科类大学生就业率2004年是82.4%,2005年是78.1%,2006年是81.3%;工科类大学生就业率2004年是83.7%,2005年是89.5%,2006年是88.8%。
请将上述数据制成统计图表。
参考答案:
例5向阳中学高一年级学生会决定近期在高一年级开展一项关于学生理财素质状况的调查。
请你为《向阳中学高一年级学生理财素质调查问卷》写导语,并设计两个便于了解被调查对象家庭经济条件以及零花钱数目的问题。
参考答案:
导语:
亲爱的同学,您好!
这是一份关于我校高一年级学生理财素质调查问卷,恳请您在百忙之中能抽空填写此问卷。本次问卷采取匿名方式,资料信息完全保密。您尽可放心填写!
谢谢您的合作!
向阳中学高一年级学生会
×年×月×日
问题:
问题1您的家庭经济条件()
A.非常贫困B.贫困C.一般
D.富裕E.非常富裕
问题2您每个月大约得到的零花钱数目()
A.50元以内B.50~100元
C.100~200元D.超过200元
简析:例4让考生将相关数据绘制成统计图表,既可以绘制成普通的表格式,也可以绘制成直观的图表,如柱状图、曲线图(绘制起来相对要求精确,耗费的时间相对要多一些);例5让考生为问卷调查设计导语和两个问题,对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类似这两个例题的考查角度在高考中还没有出现过,而这些都属于课题研究类研究性学习的基本项目,需要引起考生的重视。
2.对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试题,要能重点突破
前文已经提及,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试题因能更加充分考核考生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且试题形式多样、变化较多,越来越为高考命题专家所青睐。由于此类试题设问通常较为开放且贴近生活,容易给考生造成“很容易答”的错觉,经常出现“得意不得分”现象。
例6 (2006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第39题第2问)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专题学习中,某中学5名同学围绕“废旧电池回收和处理的现状与对策”课题,组成探究小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问卷、走访、查阅文献、上网等方法,对废旧电池回收和处理现状进行了调查。
同学们发现,第一,废旧电池会污染环境,1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会使1平方米的土壤永久污染;1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无法饮用,相当于1个人一生的饮水量。第二,中国每年消耗电池70多亿只。中学生使用随身听、复读机、电子词典等,是电池消耗大户,人均年消耗电池50节以上。
同学们了解到,第一,目前废旧电池回收率不到2%。有近八成的人认为废旧电池回收活动“与自己无关”或“没时间参加”,有87%的人将废旧电池与生活垃圾一起丢弃。第二,目前收集来的废旧电池主要由环保部门集中填埋,但填埋并不能彻底控制废旧电池的污染。
同学们还了解到,提取废旧电池中的有用材料加以再利用,不仅符合我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而且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据估算,处理10万只废旧电池,可获利2万元左右。但企业对处理废旧电池没有积极性。因为,进口处理废旧电池的机器价格昂贵。并且,一台机器每日可处理几吨废旧电池,本地的废旧电池不够它“吃”几天,导致生产能力闲置,亏本运营。
假如你现在加入该探究小组,请继续探究以下问题:针对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处理,为中学生设计一个行动方案,并简要说明实施行动方案的意义。
参考答案:
例如,“校园废旧电池回收行动方案”:出一期板报,使同学们了解废旧电池的危害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写一封倡议书,倡议“回收一节废旧电池,留下一方洁水净土”;设一个回收箱,专门回收校园中的废旧电池,并将回收的电池送环保部门。
实施这一行动方案的意义:有助于增强同学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简析:例6是典型的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试题。此类试题解答时通常在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的结论,这对考生来说的确有相当大的挑战性。就此题而言,实施行动方案的意义解答较为容易,设计行动方案则有点难度。实际上,行动方案的设计是有其共性的。如从中学生校园生活的实际出发,通常可以采用的活动形式有:出板报;召开主题班会;举行演讲(歌咏、书法、绘画)比赛;校园广播、电视、网站宣传;写倡议书;搞集体签名活动;等等。懂得了这些,活动方案的设计就容易多了。
例7 (变式训练)假设你是一名青年志愿者,将于近期组织同学到某社区开展一次民族团结宣传活动。
你打算通过哪些方式组织这次活动?
参考答案:
①利用社区、街道宣传栏等载体,张贴民族团结的标语、口号、招贴画等;②向社区居民发放民族团结宣传资料、相关读物,宣讲“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道理;③为社区居民举行一次民族团结节目汇演;等等。
简析:例7的变化在于,把校园换成社区,把设计校园行动方案变为设计社区行动方案,但解答起来和例6仍有内在的紧密联系。需要强调的是,解答此类试题,切忌信口开河、不着边际,而要用心思考、认真解答。
例8 (2009年江苏高考政治试卷第37题第2问)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某校高三(2)班同学通过主题班会、课外学习等活动,进一步了解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风雨历程、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回顾不平凡的2008年,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大家商定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倡议行动
通过个别访谈和网上调查,大家发现在部分中学生中存在以下问题:有的片面强调自我,不能主动关心集体和他人;有的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缺乏耐挫力;有的贪图享受,追求“时髦”,盲目攀比;有的只想从事报酬优厚、安逸、“体面”的职业,不愿从事艰苦的工作。针对上述问题,大家准备以“弘扬民族精神,从我做起”为主题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
请你就倡议书的内容,分别从《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的角度,各列出三条提纲。
参考答案:
《生活与哲学》角度例如:①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弘扬奉献精神。②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弘扬集体主义精神。③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
《经济生活》角度例如:①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立志艰苦创业。③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继承节俭美德。
简析:例8和例6同样都属于活动方案设计类试题,但例8与例6的不同之处在于,例8明确要求考生用《生活与哲学》《经济生活》知识来拟倡议书的提纲,这就使得答案的开放性有所下降。应该说,例8的解答因其指向更加明确,较例6的解答要容易一些,但又因其切口小,对考生的知识要求比较高,如果考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得分反而不理想。这一类试题解答的要领是,紧扣设问的背景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和政治学科相关知识准确对接。
3.对学科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要注意其与活动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交叉
从新课程高考来看,学科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因其与传统的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并无本质的区别,所以,只要考生知识功底深,思维能力强,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但考生要注意学科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和活动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交叉。
例9近年来,M省的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但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2009年国庆期间,某中学高一年级部分学生围绕“M省南北两地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差异”的选题,开展了研究性学习。
此项研究需要获取哪些数据?简要说明其经济学依据。
参考答案:
(新课程版)①两地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②两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来说,物价上涨,人们的购买力普遍降低,会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物价下跌,人们的购买力普遍提高,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③两地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会影响其他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老课程版)(1)①两地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消费有直接的影响,家庭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多少。②两地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居民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与家庭消费水平成反比。③两地农村居民家庭总人口数。在收入总量和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消费水平与供养人口成反比。④两地GDP及人均GDP。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居民消费的根本因素。
简析:例9在体现学科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与活动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交叉方面较为典型,此类试题在目前高考中还没有出现过,要引起考生足够重视。(为便于不同地区的考生掌握,例9设计了新课程版和老课程版两个答案,供考生选择)。和学科课程类研究性学习试题相比较,此类试题难度要略大一些。如例9,既考核了考生实施研究性学习获取资料的能力,也考核了考生活学活用学科知识的水平,解题的思维量有所增加,因而难度有所上升。解答例9,如果把问题分解成“哪些因素会影响居民消费水平?这些因素是怎样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与这些因素相对应的经济统计指标有哪些?”,就能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当然,这也需要考生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形势,对经济统计方面的指标比较熟悉。其他类似试题,可参照例9的解题思路,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政治德育试题命题 篇2
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政治试题与2012年相比, 在试题类型、分值、试卷容量、试卷内部结构等方面保持了相对稳定, 首次出现了图像类选择题、恢复了计算类选择题, 突出了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 试题难度略有上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2013年试题的构成基本回归为2010年的状况。从整体上讲, 稳中有变, 不乏新意, 在继承与创新中更好地实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整套试题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 在注重对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 关注社会热点, 贴近生活实际, 坚持以问题立意、能力立意, 稳中求进, 稳中求新, 体现人文精神。具体特点如下:
(一) 基础与能力相依
能力立意是近年文综高考试题的突出特色和主导方向。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政治试题, 既高度重视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又充分强调了对综合能力的考查;并力求在考查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展现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考查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展现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 使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相依为一体。
1. 试题通过细化对基础知识的考核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如新课标Ⅰ卷第12题, 考查的是“供求影响价格”和“价格影响需求”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知识点, 但要求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具有较高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只有正确解读“供过于求, 价格下降与价格下降, 需求增加”这一有效信息, 才能正确得出图像 (2) 符合题意, 故选B。此题设计意图明显, 把经济学和数学的图像结合起来, 反映了当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趋势。
2. 试题通过强化对综合能力的考核来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水平。
《考试大纲》规定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为“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这四种能力, 而且每种能力的考核分成三个层次, 层次要求越高, 对基础知识的要求也就越高。今年文综试卷中的政治试题, 不仅全面考查了《大纲》规定的四种能力, 而且对每一种能力的考核要求都达到了较高的层次。如新课标Ⅰ卷第38题的第1问就需要考生首先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相关知识有个全面的把握;其次, 要求考生对材料在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再次要求考生依据所设置的新的情境、提出的新的问题从知识储备系统中查找、甄选出已存储的、相关的知识, 将它重现和再认, 并根据试题“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的具体要求将之运用在这一特殊的要求中;最后要求考生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并使用简明、准确的政治学科术语予以叙述。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能力是知识的目的和归宿。文综政治试题中知识和能力相依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平时备考复习中, 要把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能够清楚、透彻地理解和掌握《高考说明》中规定的每个必考的知识点, 以及对它的基本要求, 使自己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达到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还能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所学知识, 提高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同时使思想认识和觉悟水平得到提高, 达到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
(二) 微观与宏观相映
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政治试题既突出了对知识和能力的微观考查, 又强调了对知识体系的宏观把握, 在有限的试卷篇幅中很好地兼顾微观与宏观, 这是今年文综政治试题在考查内容上的明显特点。高考说到底对学生只是一种抽样检测, 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就政治学科而言, 今年的《考试大纲》明确规定的考点有252个, 而高考中实际考到的考点只有20多个。政治命题中, 只有做到微观与宏观相映, 才能有效地降低高考因随机性而带来的消极影响, 从而进一步提高高考的有效度、更加体现高考的公平性。
1. 政治试题对微观的考查可谓是“防不胜防”。
如新课标Ⅰ卷第13题, 考的是利润率, 教材中只出现了公司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 利润率不是教学和高考复习中的重点, 但就是这样一个知识点, 高考中还是考了, 并且还是以学生难以应对的计算类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再如新课标Ⅰ卷第18题, 考查的是人民与政协的关系, 对“我国的人民与政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而这一类内容在高考复习中是极易为学生所忽视的。
2. 政治试题对宏观的把握可谓是“得心应手”。
在文综政治命题中, 一般会充分考虑到考点分布的宏观性, 在设问上一般会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四方面去考虑。今年的文综政治试题就这样全面的考虑了:如新课标Ⅰ卷第38题的第 (1) 问———“结合材料一,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 说明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第 (2) 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分析该演艺公司取得成功的经济原因”这是按照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顺序设计的。如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9题的第 (1) 问———“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第 (2) 问———《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 运用认识论知识, 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是按照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顺序设计的。39题第 (2) 问假如学生对认识论这一体系不清楚, 那么在这个知识点上会造成失分。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但要对一个个哲学原理烂熟于心, 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两大板块———辩证唯物主义 (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大块) 和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发展观、人生观价值观) 把握得非常清楚, 做到微观与宏观相映。
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政治试题微观与宏观相映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备考复习中要夯实教材基础知识并形成体系。强化对主干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进一步注意对各个模块知识的区分。对教材的复习, 既要注重细节 (准确记忆) , 又要宏观把握, 要具有一定的高度。
(三) 生活与探究相存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学习不再完全是静听、静观、静思的学习, 而是在活动、亲历中体验的学习, 因此考试内容中也体现这一点, 试题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 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选身边事, 讲身边人”, 使学生做高考题目就如参加一次活动一样, 如新课标Ⅰ卷第39题第 (1) 小题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第 (2) 小题《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 运用认识论知识, 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第 (3) 小题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 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这些试题来自生活, 并明显充满探究性、体验性。这些试题既把理论观点的考查寓于学生的社会生活之中, 贴近学生生活, 保持选材来自学生身边的生活特点,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就是知识, 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同时这些试题又追求高考改革意识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一致, 无论在设问形式上、还是在答案的设置上, 都具有一定的探索和创新。
这些试题不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查, 而且是对生活、实践的指导和关照。让学生从被动的答题者变成了主动的探索者, 体现亲身体验的快乐。这些试题不仅内容具有丰富性, 解法具有探索性, 思维具有发散性, 效能具有创造性, 而且考查的目标直接指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试题是对试题设问的一大创新, 真正体现了新课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要求, 命题实现了角色的转换, 成功地把本是被考查对象的考生“转换”成问题的探究主体, 把考生从被动的答题者变成了问题的主动参与者, 真正使考生成为考试的主体。
(四) 知识与热点相伴
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努力关注社会生活, 突出教材重点和社会热点的结合, 体现了学习与实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 体现了科学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教材的主旨和社会主题。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政治试题也不例外。
1. 显性考查。
以热点问题为材料切入, 考查相关知识和能力, 是高考命题的一种常用方式。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政治试题中直接以这种方式出现的重大热点问题主要有:三农问题 (新课标Ⅰ卷第12题) 、对外开放 (新课标Ⅰ卷第13题、第14题) 、生态文明 (新课标Ⅰ卷第17题) 、政治文明 (新课标Ⅱ卷第16题、新课标Ⅰ卷第18题) 、科技创新 (新课标Ⅰ卷第21题、新课标Ⅱ卷第23题) 、文化建设 (新课标Ⅱ卷第38题) 等。
2. 隐性考查。
热点问题隐性介入, 以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和能力反衬热点, 是高考命题的又一种方式。例如新课标Ⅰ卷第19题与第20题, 好像跟热点问题关系不大, 但是我们能不能考虑把这两题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再如新课标Ⅰ卷第15题以“2011年我们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快速增长”为背景, 来考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与影响, 我们能不能考虑把这个问题与十八大报告中的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联系起来呢?
热点背后有知识, 知识背后有热点, 知识与热点相伴是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政治试题的又一个特点。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和复习中必须坚持双向进行、两条腿走路:既要重视由热点带知识———全面挖掘热点背后的知识, 实现热点问题知识化;更要重视由知识带热点———努力寻找可以联系知识的热点, 实现基础知识生活化。特别是在第二轮复习中, 可以选择一些重大热点专题, 以专题形式为依托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 对各学科相关知识进行重新整合, 既注重微观切入与宏观整合相统一, 又做到主干知识渗透与思维方法运用相结合, 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让学生习惯于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知识、思考和认识问题, 切实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今后的复习策略
(一) 夯实基础知识, 过好理论知识关
高考命题首先要考虑的是控制试题的难易程度。一般来说, 包括容易题、中等难度和难题, 而且以中等难度为主, 主要考查考生所学政治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 在复习备考中, 要注意做到:第一, 夯实学科基础知识;第二, 扎实过好理论知识关。在知识的挖掘、联系、拓展、迁移中深化知识。
在复习中认真研究考试大纲, 要全面地掌握《考试大纲》所列考点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 做到点点清、点点明、点点通, 真正将基础知识落实到位, 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原理的理解要准确简练。而这些都离不开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1. 关于记忆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抓好基础知识的理解。这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基础, 只有理解了的知识, 才能牢固记忆。其次, 要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基本方法是反复记忆法。其他方法有形象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 互助记忆法等等。不断提高记忆的能力, 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2. 关于理解能力的培养
所谓“理解”就是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内在联系。可见, 理解知识就是使知识系统化, 网络化, 理解每个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理解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和中心环节。培养理解能力的方法很多, 如:
(1) 内涵外延法:
如经济全球化 (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2)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3) 经济全球化的载体 (跨国公司) (4)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 (5)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6) 应对经济全球化态度 (抓住机遇, 积极参与, 趋利避害, 防范风险, 勇敢地迎接挑战)
(2) 中心辐射法:如我国的政府
(3) 主线串联法: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生活的主线
(1) 是什么 (文化及其作用) (2) 为什么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 怎么看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4) 怎么办 (发展先进文化) 。
(4) 知识结构法, 如生活与哲学的总复习
(二) 关注现实生活、培养综合能力
从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政治试题来看, 无论内容多新、形式多活, 都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知识的支点, 这就是说“题在书外, 理在书中”。一切试题都是课本知识的深化、扩展和推移。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备考复习中要坚持知识与现实的结合, 要明确课本知识是认识理解现实热点问题的“工具”, 要在课本中为热点问题“寻根”, 运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说明热点问题。在教师方面无论是传授知识还是复习知识都不应该脱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坚持以生活为主线, 以课本知识为支撑的教学理念;对考生来说要学会在平时关注信息的时候, 主动自觉地联想课本相关知识, 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
高考试题往往以重大现实问题立意并作为问题的切入点。高考大纲对文综能力测试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能力目标, 并明确了具体的目标要求, 这些目标与要求都必然在试题中得到反映。毫无疑问, 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辨析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演绎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等都基本上包含在上述四个能力目标与要求之中。因此, 各种具体的能力也必然在试题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如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8题的第 (1) 小题———“结合材料一,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 说明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39题第 (1) 小题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第 (2) 小题《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 运用认识论知识, 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些试题属于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要求, 思维发散性十分明显, 让学生难以把握, 况且高考试题所提供的都是新材料、所设置的都是新情景、所提出的都是新问题, 往往会让学生一时摸不着头脑, 无从下手, 导致得分率较低。为此, 我们在备考复习中必须:
第一, 对考点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综合性知识专题, 从知识的整体、综合上加以把握, 为有效地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做好准备。第二, 强化主干 (核心) 知识, 选定重点考点和主观性试题命题预测点, 结合重大热点问题, 加以训练和强化。第三, 从宏观与微观结合上准确把握重点考点, 以备运用时根据试题设问要求找准对应的层次与角度。第四, 按照考试说明提出的能力目标与要求, 有针对性的培养各种思维能力, 特别是把理解与运用、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重中之重。第五, 重在提升综合运用能力。在综合运用时, 要打开思路, 灵活运用, 不拘泥于教材;要有开放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 培养答题技巧, 增强解题能力
从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政治试题来看, 当前高考命题已由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下, 培养能力和强化能力训练是高考复习的首要任务。做题能力是核心, 表达能力是外显。审好题是答好题的关键, 模拟训练要从审题入手, 而审好题的诀窍就是多读题, 审题最好的办法是抓住主要概念, 抓住主要概念就可以进行适当的发散:从概念到课, 从课到节, 这样整理出相关的知识体系, 然后组织相关语言做答案。理论实际联系是答好题的另一关键。同学们要养成看到材料、看到事例就联想、思考理论的习惯。在具体操作策略上, 同学们在解每一个训练题时, 都应养成用语言描述自己思维过程的习惯, 树立对于一个问题, 你可以不写答案, 但不能不会思考的理念。学科表达能力是通过试卷外显出来的, 主要反映在主观性试题的解答上。在复习中, 同学们对每一道练习题都要按照高考要求答卷, 做到严谨、精练、准确。总之, 同学们要明确解答高考试题的基本思路是:一要认真审读材料及设问要求, 特别要注意设问的规定性条件。二要进行信息筛选, 找准关键词, 它们是答题的依据和切入点。三要寻找试题与课本的关联点, 作为解题的依托。最后, 要恰当地使用政治术语, 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真正落实考纲的能力要求。
政治德育试题命题 篇3
当前学生的探究学习既包括思维探究, 即通过思维活动,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又包括实践探究, 即通过接触生活实际, 采取问卷、采访、实地考查、查阅文献等方式收集、处理信息, 获得认识或解决问题。因此, 探究题考查的能力也包括学生开展思维探究的能力和开展实践探究的能力。有研究表明, 相对纸笔测验而言, 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更有实感和趣味性同时比笔试过程的认知要求要低。因此, 纸笔测验方式不是测试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唯一方式, 但它是能够比较有效地测量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方式之一。
根据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 》和有关考试大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一般来讲, 可以考查的探究能力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现并可以提出问题的能力。2.根据已知的条件推断结果、根据结果推断需要的相关条件、根据已有事实推断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状态。3.在一定情境中提出必要的论据, 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4.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二、思想政治学科探究能力考查试题的命制
目前, 思想政治会考探究能力的考试主要是采用纸笔方式进行, 因此对探究过程中比较复杂或实践性比较强的探究能力考查有一定局限性, 这就需要命题者在考查目标、考查内容、试题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很好的设计, 保证考试的效度。根据探究能力要素及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 我们认为思想政治学科探究能力考查试题的命制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 开放性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 由于学生的已有经验、探究方法等存在差异性, 探究的结果会有很多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 而体现出“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特征。所以, 在问题和答案的设计上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为考生个性的张扬和才能的发挥提供一定的空间, 问题与答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如2011年6月福建省会考试题第34题有两个具体问题, 考生可任选一题作答, 实现答题选择的开放性;评分明确表示“只要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若答其他建议, 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实现了评分标准的开放性;“允许考生从其他角度答题”, 体现了答题内容的开放性等。
阅卷采用分层次给分, 将学生的答题分成由低到高几个层次或者由低到高几个角度相应地赋分, 解决试题的开放性与阅卷公平性之间的矛盾。
(二) 实践性
首先, 以现实问题为命题立意中心, 常以人类所面临或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设计试题, 考查考生分析、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题的情境创设更突出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解决一个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
其次, 探究题命题情境创设要与学生的实践探究相结合。探究题的设计要以学生的活动为载体, 在活动的形式上, 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 一般是高中生经常参与的活动, 如主题班会、实地调查、团队活动、网上交流等。要求考生能够积极参加探究活动,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促使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探究学习。如2011年6月福建省会考试题第34题, 近年来地震灾害频发, 如何防范?试题以地震对断层带上的建筑物破坏性大, 而建筑质量好不在断层带上的建筑物遇到地震破坏性小为情境, 要求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回答如何规避地震风险。这样的试题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联系学生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三) 学科性
探究能力的考查必须紧扣学习内容, 凸显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探究能力的考查不能脱离知识的考查,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离开知识的考查是空洞的。探究能力试题要考查的是学生以思想政治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探究能力。然而由于探究题的局部性和代表性特点, 我们又不可能让学生在探究中用到所有的基础知识, 故命题中一定要选择那些课程标准和考纲中规定的核心内容作为探究活动的知识基础。这对于学生们来说可以保证考试的公平, 同时又给日常学习以方向性引导, 对于考查结果来说可以保证其效度和信度。
另外, 探究能力的考查还要坚持情感性, 情境具有激发学生情感的功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给予一定的导向,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导向性, 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功能。
摘要: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学习方式, 与此相适应的探究能力的考查如何进行?本文就纸笔测试对探究能力考查的必要性、可能性及试题命制必须坚持的原则进行阐述。
关键词:探究能力,纸笔测试,试题的命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3
[2]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2011福建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纲要思想政治》
[3]福建省教育厅高考考试说明编写组《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
【政治德育试题命题】推荐阅读:
高中政治德育08-02
高中政治德育渗透10-12
德育政治功能拓宽10-18
高中德育教育政治教学10-06
政治教学中的德育12-05
政治课德育教育教学06-12
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德育08-04
政治课兴趣德育教学论文06-12
强化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