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中的德育

2024-12-05

政治教学中的德育(共12篇)

政治教学中的德育 篇1

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渴望独立和尊重,所以在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上会与成年人有所不同,并且讨厌说教式的教育和督导。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价值判断能力,因此要想对他们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等德育方面的教育,就必须考虑到他们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对策,否则是徒劳无功的。初 中政治课教学包含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既有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也有抽象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政治课在教学内容方面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说政治课就是初中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初中政治课堂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提升自身素质,做到言传身教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也。作为初中 政治教师,一定要按照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做到教学相长,注意自身素养的提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和挑战自我。初 中生情绪波动比较大,叛逆心理比较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很难做到坦然面对、不骄不躁,往往都会夹杂着各种情绪。但是他们敬畏教师,教师的言行可以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举止行为。为 此,教师一定 要不断提 升自身的 涵养,做到言传身 教。在做人上 讲究诚信、友 善、和蔼可亲;在做事上讲究宽厚、公正、兢兢业业。在初中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中,涉及理想、爱国、诚信、交 友、尊重时,学生都会感到虚假,戴着有色眼镜去学习这些内容,这是很不恰当的。言传不如身教,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如果能从学生身边的事情谈起,能结合师生实际生活来探究,比如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教师对学生的无私奉献等,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德育效果。

二、剖析教材,提升德育质量

现在的初中政治教材在编写上已经非常地贴近 生活,对学生的三观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在初一年 级,教材主要是引导学生懂得在新的环境中如何与同学、老师相处,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正确地认知考试成绩,做到诚信友善;初二年级,教材主要引导学生知道如何与父母沟通交流,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做一个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初三年级教材涉及的知识稍微有一些宏观,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做一名社会主义好公民。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德育工作有关,只要教师能结合教材内容和学情,深度地剖析教材,找对素材,自然能使学生的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比如在教学《善于交往》时,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要强调交往是人类的需求,交往有艺术,在交往中我们都要学会尊重、宽容、友善、平等待人、不歧视别人,而这些品质恰恰也是德育教育的内容。就拿尊重来说,人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就要先尊重别人,其中尊重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正反两个角度去分析问题:生活中尊重和不尊重的现象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获得别人的尊重以及如何去尊重别人?通过相关的引导和评析教育,学生自然能牢固记忆相关知识,并且能身体力行。

三、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革新德育路径

当下的教育思想 极为丰富,教学模式 也是多种 多样,学生的地位得到了突出,师生课堂角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对于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来说,在开展德育的过程中也要改变以往灌输式、讲授式的方法,不断地创新教学路径,采取学生喜闻乐见又易于接受的教学模式,比如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翻转课堂教学等。至于在 实际的教学中采取何种方式就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学情而酌情调整,并突出德育目标的实现,否则就是形式主义。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 让德育之 花真正地 开遍课堂。

比如在教学《遵纪守法》时,很多学生只能抽象地理解必须要遵守纪律,尊重法律,但是不能 从内心认 同。为此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体会到遵纪守法的意义。比如可以让学生参与文明劝导活动,到马路上去引导行人文明出行。很多学生在劝导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有一些人因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造成惨烈的交通事故,并且对于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有一个清醒的正确认知。这样的实践性教学会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从而提醒自己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初中政治课堂是开展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只要教师能够认真地研究教材和学情,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精心构思和设计教学环节,创造性地开发德育素材,并且能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好榜样,德育工作就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摘要:政治课堂是实施德育的主阵地。要增强德育效果,政治教师必须做到:提升自身素质,言传身教;剖析教材,提升德育质量;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模式,革新德育路径。

关键词:德育,课堂教学,言传身教,教材,教学模式

政治教学中的德育 篇2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一)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德育;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本质上是一门德育课程,它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也受到德育教育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受。

一、政治教师的师德具有无形的渗透力

政治教师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美好的心灵对受教育者有着特殊的感召力,行胜于言,政治教师通过个人的道德魅力去感召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净化。如在讲授“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为了更好地说明人生价值要在劳动与奉献中实现、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这一道理,我结合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从自己十年如一日的教学生活中给学生讲述我在怎样实现着我的人生价值,通过这一课,一方面使学生们更加理解和热爱自己的老师,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感知到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立足本职工作,勤勤恳恳,无私奉献,而不能好高骛远。

二、思想政治教材本身就是优秀的德育教材

高中思想政治课除了对高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之外,在进行德育教育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每册教材都包含着大量德育教育的优秀素材,通过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渗透,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必修二《政治生活》为例,它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政党观、民族宗教观、国际关系觀的有力阵地,我通过基本理论的讲授,结合重大国际国内时事,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热爱之情。

三、思想政治教学德育渗透功能的充分发挥需要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总结十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如“启发点拨式”“问题探究式”“合作互动式”“学案导学式”“情境感悟式”等多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选择与使用,应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使用。

如在讲述《经济生活》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秩序”这一问题时,我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让学生扮演日常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如消费者、经营者、执法者等。由“消费者”讲述日常生活中的某一真实故事,如在购物时遇到假冒伪劣产品、缺斤短两现象等,然后扮演不同角色的学生分别就这一情况发表自己的看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此次事件中“消费者”的权益有没有受到侵害,如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解决。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实际中去感悟,使他们认识到社会的正常运行需要我们遵守法律、诚实守信,既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又要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很好实现了政治教学的德育教育功能。

总之,教育是一个没有止境的事业,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方法和形式的探索也永无止境。

(作者单位 河北省定兴中学)

职高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4

一、高尚的品德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事业成功, 有专家指出一个人的成功应具备三大要素:智商、情商和德商。在当今社会中, 一个人如果智商低下会有人同情, 得到人们的救助.但一个人如果智商高而道德败坏却让人感到可怕。因为一个无高尚道德的人, 往往只会为利所驱, 为利而行, 无恶不作.这种人智商越高越可怕.绝对是一个不受社会欢迎的人, 因此无高尚品德的人智商再高也不能算一个成功的人。

二、高尚的品德对一个人的生存至关重要

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吃、穿、住、行|, 离不开金钱。市场经济如何赚钱?经常听到一些人说, 要赚钱就要奸诈.虽然奸诈可能使你在某次或几次商业行为中获暴利, 但决不会使你一生获利.古人云:为商若无德, 商运不久长。商运不久长, 何以赚钱, 何以为生。

三、高尚的品德使你在人际交往中备受欢迎

你是喜欢跟自私自利、斤斤计较的人共事, 还是高兴跟忠厚、诚实、肯为他人着想的人交友?当然是后者.同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共事交往, 不用担心吃亏、上当受骗。品德高尚的人, 给别人带来感动和快乐, 同时也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戴, 在与别人交往中更会给自己带来快乐。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吧|!你将是一个拥有人格魅力的人, 一个受欢迎的人。

四、和谐社会要求人们有高尚的品德

人性是复杂的, 当德性弱化时, 人性中的兽性、恶性就会舒筋展骨、急剧膨胀, 其结果只能是:道德败坏, 社会动荡。和谐社会应高度重视道德建设,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政治教学中的德育 篇5

教育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支柱,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持久动力,任何时候教育改革都应紧随时代潮流。这样才能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各界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合理汲取优秀传统思想观念,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逐渐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新课题。传统的儒家德育思想有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涵,它可以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改革中必须有效利用儒家德育思想,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一、儒家德育思想特点分析

1重视道德的德治功能

我国传统的儒家德育思想蕴含着重要的德治内容。这是儒家道德思想中比较显著的一个特点,而在儒家的德育理论之中,道德在政治教化上的作用又尤为明显。在古代,统治者主张道德教育为政治统治服务,人们利用儒家道德开展教育更多地是利用儒家道德来控制人们的思想。从而达到人们治理国家、促进天下太平的目的,因此儒家德育思想的与治国息息相关。时至今日人们也不难发现,入学的很多理论都是围绕治国平天下展开的,“为政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就强调“德”的治理功能。总之儒家的大部分理论都或多或少强调了道德的治国功能。

2培养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的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祖先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观念,祖先们对道德的追求形成了传统儒家德育思想的民族根基,因此儒家德育思想存在的主要价值就在于为自己赖以存在的民族服务。一方面,儒家德育思想是古代人民对在道德生活的实际实践的总结,是古代人民对传统精神气节的日积月累。是中华民族关于道德伦理的结晶;另一方面,儒家德育思想也为民族精神的培养服务,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对民族精神的依赖,而民族精神的培养和传统儒学是分不开的,对民族精神的培养是传统儒学德育思想的又一重要特点。

3重视个人修养和自我教育

儒家对个人的自我教育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儒学思想家们将个人道德修养和自我教育看作每一个人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主张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应该重视个人自我修养,将修身作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每一个人自我修养开始逐渐实现整个国家或社会的和谐。儒家德育思想将自我教育放在教学中的突出位置。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而儒学著作《礼记?大学》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表述的就是修身的重要性。

4重视实践,强调知行合一

传统的儒家德育思想不仅重视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对道德实践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儒家所倡导的一系列传统美德,都要通过人的道德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儒学德育思想不只是空洞的口号,很多时候儒学都会将道德习惯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强调知行合一,言行相顾。儒学思想家都主张学习道德理论,反对空洞的说教。时刻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将道德理论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将“知”转化为“行”,在实践中检验、运用自己的道德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儒家德育思想的可行性

儒家德育思想内容丰富,涵盖了包括修身要求、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等众多方面,和社会实践息息相关,这些儒家要求和规范,和中国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儒学思想道德理论内涵对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对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也有不小的帮助。

1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

儒家德育思想主张人们用积极、正确的态度去处理个人之间、个人和社会之间、个人和家庭之间、社会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在总结处理这些关系的途中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内容。这其中很多思想道德理论可以极大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内涵,比如其中的“与人为善”、“敬业乐群”、“为人师表”等观点对于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不小的帮助,这些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都有积极意义,从而极大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对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2有助于改善思想政治教学方法

儒家德育思想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注重对人们的德育和教化,因而在教学方面儒家德育思想逐渐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值得人们去借鉴学习,即使有一些需要摒弃的东西。但关于道德修养和提升个人素质的道德教育内容却值得继承和发扬。儒家德育思想中因材施教、身教师范、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等观点是儒家先贤们的思想结晶,是对教学方法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即使在现代也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其中因材施教、注重个人特点,教师以身作则,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以及结合实践发挥理论价值等教学方法依旧十分有效,值得教育者们认真总结并加以利用。

3有助于营造良好的高校教育氛围

儒家德育思想之中也有很多关于教育环境的观点,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在孔子看来,每个人的本性都没有什么区别,但由于不同人之间所处的环境有所不同,这才导致每个人的道德品质出现了差异。儒学德育思想认为人的优秀道德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受环境影响得来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儒学思想家认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和的与环境密不可分,而高校作为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主要场所,领导层更要重视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合理利用儒学德育思想,可以帮助高校更加优化教育环境,为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儒家德育思想的应用探讨

1借鉴优秀道德,丰富思想政治教学内容

儒家德育思想十分重视对人格的塑造,重视对人道德精神的构件,这些精神包括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自强不息等等,这些精神在古代就对人自身的精神塑造有着重要作用,在社会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而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中国更需要利用优秀传统美德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各地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积极汲取优秀儒家德育思想,将无私奉献、淡泊名利、自强不息、勤劳简朴等优秀精神文化注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之中,给大学生以人格和情操上的熏陶。提升学生们的道德品质,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1借鉴儒学德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正如前文所述,儒学德育思想中有很多值得人们学习和发扬的地方,它对于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要注意因材施教,结合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充分重视受教育者在各方面的差异,充分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状况,注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换句话说,教师自身应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不断积累专业知识,重视自身修养,引导学生做事,提升学生道德水平:另外,教学相长,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教学中与学生频繁互动,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有助于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让教师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2.2借鉴儒学修身之道,实现学生自我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满足新时期的人才需求,社会更加需要拥有良好自主意识的大学生,因而在引导学生提升道德素质的同时也要注意带动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真正学会约束自己,提升自主意识。儒家德育思想中的礼义廉耻、益智养气等众多自我教育观点都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应要求学生严格自律,培养学生的自我反省的习惯,带动学生从严要求自己,时刻反省自身,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注重学习与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这将为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率和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持久的动力。

3拓展德育途径。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很多高校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十分重视教师对学生关于道德知识的灌输,但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发挥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给学生留下进行价值选择和判断的过程,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对所教授思想道德的认同感。另外。高校应积极拓展思想道德教育方法,通过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深化对思想道德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自我的学习和理解来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四、结语

政治教学中的德育 篇6

一、结合教材,对学生渗透现代信息的德育教育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学生置身其中,深刻体会到网络带来的方便与快捷。网络深受学生欢迎,部分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有时甚至通宵达旦,还有一些学生浏览不良网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单纯的说教是没有效果的,而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上网问题。在讲“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框题时,我引用了网络的资料,然后采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就中学生上网问题展开讨论。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最后得出结论:在不迷恋的前提下,适当上网、科学上网还是有好处的。于是,我又提出: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到科学上网?一下子又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有的说上网时间不要超过两个小时,有的说上网要查看对学习有用的内容,有的说可以查看对我们成长有利的内容……最后让学生自然得出结论:只有科学上网,才能真正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通过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交流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又让他们掌握了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本领,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结合教材,对学生渗透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

现代工业给人类带来文明和便利,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环境保护意识能否成为我们学生的自觉意识,直接关系地球——人类家园的未来。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学生正视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突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在讲到“自然界是客观的”和“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问题时,我给出了一些研究性课题,如贺州市某乡镇的河水污染问题、各饭店一次性筷子使用情况、大型超市的塑料袋使用情况等,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亲身感受环境问题,要求各组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和合理化建议。通过社会实践,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教育,对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及使命感大有益处。

三、结合教材,对学生渗透诚信道德的教育

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情境,制造相应的气氛。在讲“市场交易原则”时,我把“劣质猪肉”、“劣质烟花”、“劣质奶粉”、“奥运会上的劣质体育竞赛器材”、“大量盗版光碟被销毁”等触目惊心的事实,通过多媒体一一向学生展示。学生感受到了不诚信产品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进而认识诚信的重要作用。从国家来看,诚信程度是一个国家国际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尺度。如果我们的市场缺乏诚信,就会加大吸收外资的成本,也会加大参与竞争的成本;从企业来看,要和外界打交道,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客户,不讲诚信怎么行?坑蒙拐骗的企业绝对维持不下去;从个人来说,在市场化不断德全的情况下,个人信用的价值也正在凸现出来。

四、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向往、追求。是人生的奋斗目标,而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现在的中学生痴迷网吧、武侠小说,不愿坐在教室学习,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没有理想,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甚至有人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找工作都很难,等上完高中考上大学毕业后更难找到好的工作,所以也不愿再去苦读书。面对这种情况,在讲授“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时,我没有按照“何为理想?”“理想的作用是什么?”照本宣科式地机械讲述,而是先作了这番描述:“理想这一崇高的字眼,曾令多少仁人志士神往,无数革命先烈为崇高理想的实现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接着,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就崇高理想的作用分别作出形象的比拟,有人说“理想就像指南针,它帮助我们寻找人生的方向”;有人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有的说“理想是火炬,它对人民群众有团结和号召作用”;还有人说“理想是航船,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促进作用”……这些比拟有的虽不甚确切,但都从内心道出了他们对崇高理想的不同理解。正当同学们沉浸在对崇高理想的美好遐想中时,我趁热打铁地问:“同学们,你们的理想是什么?”这一问,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开始了对自己理想的思考。这节课没有过多的空洞说教,没有板着脸孔的训斥,更多的是循循善诱和恰到好处的启发。让学生在自悟中畅谈理想,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接受崇高理想的洗礼,在不知不觉中净化了心灵。

政治教学中的德育 篇7

一、德育教学的意义

初中阶段是人生最朦胧的阶段, 由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会产生逆反心理, 在此期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处于尚未形成的阶段。因此, 在此期间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对于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当中, 对于德育教育的渗透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因为他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向标, 对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起着格外重要的作用。

二、在对政治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应注意什么

1. 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细节, 合理渗透德育思想

“细节决定成败”, 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当中, 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这样才可以将枯燥的政治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活跃起来。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当中, 初中政治学科应该占有主要的位置, 因为其学科性质决定了教学细节对德育渗透要起到的作用。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还要深挖教学素材, 找到一切对德育教育有着促进作用的资料,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做人的真谛所在。

2.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进行德育思想渗透

在教学过程当中, 我们经常说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如何将教学气氛变得融洽, 使学生的听课效率能够得到提高, 进而使其教学效果达到更好。可是事实上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当中, 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难上加难, 由于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决定了课堂教学气氛, 所以德育渗透恰恰可以对这一弊端进行弥补。在教学过程当中,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 可是借助身边的情况以及感人事件恰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 这是调节课堂教学气氛的有利因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德育教育可以通过生活实际来进行渗透, 加上教学手段的应用同样可以营造教学气氛, 比如说通过模拟法庭来对生活中的案例进行相互的辩论, 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样也是调节课堂教学气氛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手段及方法的运用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很好地调动, 在此期间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也就会被更好地激发出来, 德育教育也会得到顺利开展。

三、教师要提高自身德育素质

1. 以生为本, 体现人文关怀。

对于教师而言, 首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 体现人文关怀, 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 观察和了解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和需要,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产生知识与价值上的共鸣, 使学生得到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生成长中的价值上的认可或体悟, 从而使学生热爱政治学科, 通过努力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其次作为政治教师, 不仅要在本学科的教学中关心学生, 同时也应该具有一种终极关怀精神, 它可以表现在教学及与学生交流的各方面, 例如, 它可以在道德方面表现为无条件帮助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学生的奉献精神, 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对真理的热切追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并用这种精神来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 联系实际, 活跃德育氛围。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有所获, 知行统一, 就必须合理安排课堂教学, 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出发,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创设课堂情境, 增加情感投入, 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 实施情感教学。

3. 自我完善, 发挥榜样作用。

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 这就决定了教师的道德修养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高尚道德的人, 前提是教师本身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 政治教师更应如此。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教师要展现积极的精神状态和最佳的行为表现, 以正面的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 以德育人、以德树威。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如果我们每个政治教师都能抓住德育渗透的特点, 遵循德育渗透的原则, 实施恰当的德育渗透模式, 相信必定会取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

摘要: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常识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观点教育的一门课程, 在诸多德育途径中居特殊重要地位。国家非常重视中学的德育教育, 把思想政治课摆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在现实中, 一方面是学生的道德水平普遍下降, 各种道德观、价值观、荣辱观在中学生头脑中都有一定的比例, 另一方面, 中学思想政治课重成绩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没有根本的改观。因此, 中学政治教学应加强德育渗透, 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德育渗透

参考文献

[1].李国华.探寻“德育生活化”的有效切入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8, 7.

政治教学中的德育 篇8

关键词:和谐,情感,感染,情境教学,德育渗透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 即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 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德育过程, 两者是辨证统一的。所谓情境设置是指通过创造性劳动, 运用一定的手段创设出于教材内容相呼应能够激发学生的情境与环境, 使学生的认知、观念于情感能充分统一的教学活动。

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否落到实处, 取决于教学内容和德育内容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而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受许多因素制约, 其中情感和情境因素是重要的方面。如何有效地达到教育效果, 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呢?

第一, 教师使用有效的教育手段, 创设情境, 激起学生的兴趣, 使其敞开心扉, 充分启动内驱力, 自主地接受所渗透的内容。

第二, 教师以情施教, 态度真挚, 将引起学生的共鸣, 激发学生的情感。由此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而易于接受所渗透的内容。

第三, 师生关系和谐、情理交融, 老师用爱心感染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美好, 这样有利于学生接受所渗透的内容。

那么, 在教学中怎样利用情感因素与情境因素呢?

一、培养兴趣, 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产生求知的动力

由于政治课抽象的概念很多, 学生常常觉得枯燥无味。如果老师只是划杠杠、背条条, 把政治课变成单纯的知识识记, 会大大地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没有一点愉悦的情感, 这样, 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想觉悟的提高。所以, 教师必须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生动的、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用一些成语典故插入讲解引起兴趣, 用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引起兴趣等。例如, 为了加强对学生文明礼貌教育, 我们利用多媒体投影给学生观看由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主讲的《身边的礼仪》, 受到学生的欢迎, 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在讲职业道德课时, 我通过讲一些职业成功者奋斗经历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专业技能, 讲求职技巧、面试技巧激发学生养成职业习惯。在讲法律课时, 我引入大量案例, 让同学讨论,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而且学生通过讨论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结合国内国际时事讲解, 不仅能使学生关注国家大事,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教师要真心实意地热爱学生, 要努力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

热爱学生, 这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这一规范要求教师应具备这些条件: (1) 是对学生具有发自内心的深厚感情; (2) 是对学生有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3) 是对自己的事业、学科热爱。教学老师只有以爱心撞击学心, 贴近学生,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关心爱护学生, 并对学生寄予希望, 学生才会愿意接近老师, 乐于老师的教育, 学生的进步就快。反之, 学生与老师疏远, 甚至对立, 进步就慢。因此, 师爱的力量对学生非常重要, 它是推动学生前进的心理因素之一。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的学生不遵守纪律, 我们在批评时尽量注意不使用简单的粗暴的语言, 如“你是个好学生, 你怎么能走下坡路呢?”或是说“某某同学, 请你注意听讲”等。老师尊重学生, 学生不会出现逆反心理, 师生沟通就不难了。当学生有一点进步时及时给予表扬, 以巩固效果。

三、情境设置的感染性的特征,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情境的创设产生的, 若忽视情境的创设因素, 那么势必难以调动学生的情感, 对学生思想教育是必然是空洞的说教, 因此, 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的情感投入到思想政治课学习中来, 自觉地接受德育教育。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充分重视在教学情境中的创设。

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的综合运用

职业中专的学生神经活动的兴奋过程强, 抑制过程弱, 他们富有热情, 情感体验易受外因影响, 尤其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情绪易受感染。因为在情境之中本身就包含了许多情感因素, 教师将教学内容中藴含的积极情感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授, 学生的讨论, 纳入创设的情境之中。这一切连同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的内容以至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 作用于学生的心理, 充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例如, 在讲职业行为习惯养成时, 告诉学生一个道理:播种行为, 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收获性格;播种性格, 收获命运。一种好习惯可以成就人的一生, 一种坏习惯可以葬送人的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越多, 离成功越远。然后让学生发言剖析自己的缺点, 帮助他找到改正坏习惯的方法。学生的积极性越高, 效果越好。

政治教学中的德育 篇9

一、强化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迫切性

当今有人慨叹社会风气今不如昔, 见危不救, 见义不为, 自私自利, 尔虞我诈, 道德沦丧日甚, 社会责任感下降。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 据资料载, 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中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四不”;对人不感激, 对物不爱惜, 对己不克制, 对事不尽力。笔者经常乘坐公交车回家, 在车上, 很少有学生跟老师打招呼, 更没有学生给老师、老人让座。由此可窥见当代中学生思想品德的一斑。这种人际关系冷漠, 以“我”为中心的不负责任的风气, 除了社会等因素之外, 一个主要原因是思想教育工作的不足。长期以来, 由于受升学指挥棒的驱使, 思想政治教学背离了本来的宗旨, 把它等同于一般的文化知识课。教师讲条条, 学生背条条, 考试考条条。出发点是知识, 落脚点还是知识, 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这个首要功能。我们培养的中学生是祖国21世纪的建设人才, 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 如果我们培养的中学生是“高才低德”或“高才劣德”, 只会为“我”不会为“人”, 那就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提高德育实效性

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的需要与当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已构成一对矛盾。这对矛盾要求我们深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提高德育实效性。

1. 彻底改变教学观念, 把德育摆在首位

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其教育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德育三部分。知识是基础, 能力是手段, 德育是目的, 三者互相渗透, 相辅相成, 统一于整个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政治课教师必须把强化德育功能, 提高学生思想觉悟作为授课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 彻底改变那种活生生的教材题目化、系统知识细小化、全面发展片面化、德育内容被淡化的应试教学模式。

2. 改革教学方法, 提高德育实效性

教师上课时, 要充满感情地给学生讲明白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用感情感染学生, 以情激情, 产生共鸣。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用身边实际例子去影响学生, 使学生的行为体现思想教育的观点、要求。笔者在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除了注意充分选用教材内容, 结合学生思想实际, 捕捉教育时机, 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外, 还作了如下几方面强化德育的改革,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积极推进反思和探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所谓反思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授课时, 让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行为与本节课所讲的观点、要求进行对照、反思, 找出差距与不足, 从而明确努力方向, 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初中生。因为初中生的情感具有具体性、形象性、不稳定性等特点, 他们爱憎分明, 容易被感染, 从众心理较强。因此, 榜样的教育效果最好。

(2) 加强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弃, 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体现, 它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形式。例如, 在讲改革开放成果时, 我们按学生的住址把他们分成五个小组, 让他们带着“改革前后看变化, 农民的口袋是否富起来?”“住房变化”等问题回到本村进行调查, 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决策的科学性。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提高思想教育效果, 关键在于指导学生写好调查报告和心得体会。如果只重视实践过程, 忽视了实践结果, 丢了调查报告、心得体会这个思想教育的最好材料, 那就起不到思想教育的作用。

(3) 精心设计行为训练, 力求达到“慎独”境界。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其目的都是为了“行之必果”。学生行为是衡量思想道德教育效果的尺度。因此, 政治课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还必须对学生加强行为训练, 做到知行统一, 力求达到“慎独”的境界。“慎独”是思想道德的最高境界, 是指一个人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能自觉按要求去做, 并能反省, 进行自我教育。所以, 教师必须注意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的关键在于行为评价。对学生的行为作出恰当的评价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有效形式。因此, 教师在运用这一方法时, 必须抓住行为评价这一环节, 切勿虎头蛇尾。对学生进行行为评价必须发动全体学生,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 让学生教育学生, 发挥集体舆论的强大攻势作用, 避免苍白无力的教师“一言堂”。

总之, 我们必须把思想政治课从知识性教学为主彻底转变为以教育性教学为主, 强化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加强学生的行为训练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 思想政治课才能适应培养跨世纪一代新人的需要。

参考文献

政治教学中的德育 篇10

1. 过多注重知识积累, 而忽视品德培养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存在只重视知识教育, 而忽视德育教育的问题。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 虽然制定很多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但由于高考这一最终的衡量标准, 制定的德育目标很难通过试卷来界定, 所以无论是教师, 还是学生, 都把学习的重点最终放在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识记和运用中, 很少去探究知识背后包含的德育价值, 因此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以及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塑造。如高一《经济生活》的第三课, 做理智的消费者这一部分内容明确了具体的德育要求——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但大多数教师只把它当成一个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去背诵, 要求学生会做题, 学生很难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更别说运用这一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和生活。

2.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课时安排有限, 很难真正落实德育目标

现在的高中思想政治课, 正常的是一个教学班一周两节课, 但由于时间紧, 在这两节新课当中, 教师不是在紧张地传授知识, 就是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启发学生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课时去安排学生感受和体会德育的内容和要求。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同虚设, 不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拓展和深入, 对于教学目标的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 现在的教学目标既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但很多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只表现在教案和导学案上, 没有落实到教师的心里,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没思考如何具体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学生在阅读导学案时也没有把这一学习目标纳入到自己的学习范围中, 所以就更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德育的教育。

4.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一些德育课程无法进行

思想政治方面的德育教育, 离不开自身对事物的感知以及从中所获得的感受, 从而才能获得心灵上的体会以及行动上的改变, 有时需要离开课堂走入社会生活中去实践, 以获得最真实的感受,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这些课外课程无法进行。如在讲文化生活“体味文化”这一框题时, 完全可以打破传统模式, 让学生去展览馆或博物馆感受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但在一些小城市根本没有这样的场所, 所以仅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就显得很乏味。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德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1. 在传授知识时应兼顾德育的发展

应试教育是要求把知识教育摆在一个不能替代的位置, 但教师可以灵活处理知识把握与德育的关系, 传授知识与德育渗透二者并不冲突,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兼顾德育的发展, 而德育的渗透同样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如在讲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时, 一方面要准确讲明金钱的由来, 即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 这是在加强对货币知识的系统认识,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案例,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取之有道, 用之有度, 用之有益, 从而促进学生养成正确对待金钱的思想和行为。

2. 合理利用课后时间及校园活动,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 进而获得德育教育, 促进品德形成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时间有限, 但可以利用好生活这个大课堂, 高中四本教材的内容, 每一本都离不开对生活现象和内容的感知, 所以把所要进行的品德教育落实并运用到生活中, 使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和体会, 再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和深化, 也会达到较好的品德教育效果。如每一年的清明节, 各个高中都会组织学生去祭扫烈士陵园墓, 政治教师就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教育和培养, 这也是对课本《文化生活》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含“爱国主义”这一内容在德育方面的要求, 所以有了生活这一大课堂, 思想政治的德育教育就可以有无限的延伸。

3. 加强培训和学习, 促进教师及学生观念的转变, 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德育真正落到实处

要想实现行动上的转变, 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造成思想政治课堂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形同虚设的主要原因在于, 教育者也好, 受教育者也好, 没有从观念上重视德育的重要性, 只有德育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才能为更好地进行智育教育和知识教育提供正确的方向, 保证为社会培养人才, 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德育教育, 那么其培养出的人才很可能成为社会的“危险品”, 所以要解决思想政治课上的德育问题, 必须做到观念上的转变和更新。因此有必要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 使教师真正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这不仅仅是“教材上”的德育, 是要落在学生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德育。

4. 利用多媒体及现有设施, 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

现在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虽然客观条件造成一些社会实践无法进行, 但多媒体已经逐步走入政治课堂, 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无法进行的教学实践所带来的不足, 一些无法走出课堂感知的内容, 可以通过设置情境, 使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感受, 从而达到思想上的触动, 实现道德观念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转变。如在讲《哲学生活》中价值创造与实现的时候, 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从而辅助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完成, 如小品《扶不扶》, 借助这些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学生的感同身受, 进而完成要完成的德育任务,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 人们越来越重视知识的培养和学习, 但德育教育时刻不容忽视,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都必须从自身做起,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既注重知识的培养也注重德育教育, 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进步,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全面发展是人才培养的目标, 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方面的发展, 德育作为全面发展之首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 而作为德育的主要课堂, 思想政治课则显得尤为重要。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篇11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德育的重要地位进一步为人们所认识,尤其是中学阶段德育工作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高中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要求教师将德育渗透贯穿课堂教学的各环节,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价值导向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德育渗透 现状 重要性 路径

高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熟的重要转折点,高中阶段的教育不仅是文化知识习得的过程,更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发育的重要阶段。当前学校德育面临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价值观念多样、传统显性德育实效性差的复杂情况。要真正落实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必须适应当代学生特点,改变传统德育方式。因此,在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强调知识点的传授,更要通过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公民。

一、当前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德育现状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教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认知、情感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除此之外,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法律、纪律、劳动、环境、审美、理想、社会实践、国防教育等又纷纷被列入各级学校的德育大纲。由此可见,德育工作是高中阶段学校和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一门学科,在高中生德育的开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和操作过程中,由于教师认识不足,学生积极性不高,以及当前教育教学体制的限制,使得我们的高中政治课与德育严重分离,高中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发挥。

二、高中政治课堂德育的重要性

《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提出:“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一門课程。在诸多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它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观点和认识能力为载体,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由此可见,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树立崇高目标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或课程在教育职能上大有区别,它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把握舆论导向,提供精神动力,因此思想政治课可以说是高中阶段德育的核心。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

(二)养成健全人格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各个框题的设定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必修和选修课程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青少年提出要求。例如文化生活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政治生活有助于培养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公民;哲学生活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基础;选修五的法律常识更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和智育功能是内在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的,它是进行高中生德育的天然平台,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地位。

(三)培育时代精神

思想政治课程一直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相较于其他课程,思想政治课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面向社会、走进生活的机会,它促使学生走进生活,勇于实践,不停留于表面功夫,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无论是在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中,教材都设置了探究环节。此部分内容的设置就是倡导教师和学生不必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内容,而是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多元的价值观念。

三、高中政治课堂中德育渗透的实现路径

(一)以教师为主导,转变教学观念

面对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思想,端正态度,加强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价值研究,探索适合国情、校情的实际德育方式方法,解决好学生中现实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实现德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新时代的教师不仅需要认真研究教材,还要对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知识都应有所了解,做到与时俱进,了解国内外的时事政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解答学生提出的各式各样的疑问,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德育渗透进课堂内外的各个环节。

(二)以学生为主体,内化道德要求

传统的德育方式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很难做到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德育发展水平出发,人为地拉高德育的目标,造成目标和现实的极大脱节。

德育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它不仅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而且还有信与不信、爱与不爱、知与行的矛盾。思想政治课堂的德育渗透,不只是告诉学生善恶是非对错,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引导学生自律,实现德育目标的自我内化,并将内化的观念转变为实际的行动,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以课堂为载体,创新德育方法

进行德育渗透,不能只依赖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这样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必须着力于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构建生活化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从学生的日常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学会辩证地思考。

政治教学中的德育 篇12

一、在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

1. 在课前预习中渗透思想教育

我们伟大的祖国, 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有许多杰出的贡献。引领了世界的前进方向, 在世界数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威望。例如在勾股定理一节的中可补充网上查找“勾股定理趣话”以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

2. 在课堂上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

课堂上可以引用数学史实或其中蕴含的美激励学生探求数学奥秘的欲望, 也可以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促其学好数学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

二、结合数学教材内容, 丰富其内涵, 对学生进行爱祖国主义以及爱科学的教育

恰当引用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知识, 可起到烘托教材、引起学生兴趣作用, 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还能由此对学生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刘徽说:“两算得失相反, 要令正负以名之”, 这是关于正负数的明确定义, 书中列出的正负数加减法法则与现行教科书中介绍的法则完全一致而印度仅仅在年左右才用正数表示财产, 负数表示欠债, 比我们的祖先晚七百多年。结合这段数的发展史, 更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祖国, 激发学生的满腔爱国热情, 坚信我们的祖国会更加繁荣富强。

三、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 进行美育教育, 在美育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教育

数学美包括对称美、相似美、和谐美等内容, 数学美是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依据, 正如数学家林益满说的“数学突出着人类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教育学生认识美、评价美和创造美。

因此在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通过剪纸、北京故宫及颐和园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中的美, 促使他们更好地体验数学美、鉴赏数学美、和创造数学美, 这样逐步改变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的观点, 让他们认识到数学来源于五彩缤纷的世界, 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促使学生对数学形式和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使学生乐于学。同时在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学中展示北京故宫及颐和园图片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中的美, 然后展示八国联军抢劫后圆明园图片,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以及感情的逆差把审美情绪与道德感因素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存在的美与丑, 牢记国耻, 充分认识到只有国富民强、民族团结才能国泰民安, 才能有自己的尊严。

总之, 数学有其丰富的思想政治和德育教育的内容, 只要认真发掘, 恰当利用它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循序渐进, 潜移默化, 一定会收到教育教学好的效果。

上一篇:太阳能、建筑屋顶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学软件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