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兴趣德育教学论文(共12篇)
政治课兴趣德育教学论文 篇1
德育教学, 是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创新德育课堂教学, 增强德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时代感, 已经成为发展中职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中职德育教学的现状
目前, 中职德育课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中职学生大多是中考“失败”的学生, 与进入普高的学生相比, 无论是在道德修养水平、智力水平、知识层次、思维模式、心理特征和能力素质等方面, 都有很大的差异; 面对这样的学生, 理应不断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方式, 提高德育课教学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时代感, 但我们好多教师的教学却偏离了德育教学的正确渠道, 表现为:重知识, 轻能力; 重理论, 轻实践; 重形式说教, 轻习惯养成; 重共性教育, 轻个性引导;课堂上或照本宣科、枯燥无味; 或任意发挥、天马行空。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理论要求以“必需、够用、可教”为原则, 强化岗位技能训练, 强调课堂结构的“职业化、模块化、实训化”。而在德育课堂上, 老师们已经习惯了说教形式, 青睐知识点的讲解和传授, 并使之形式化、习惯化, 学生被动地接受灌输, 学习显得非常乏味。
因此, 传统的教学模式, 既不利于体现教学民主, 又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与要求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极不相适应。面对中职德育课堂存在的这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怎样才能立足于教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赞可夫说: “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可根据班级专业、课型以及训练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紧扣新课改的目标, 引入情境教学法, 实践表明, 创设情境教学方法,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德育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达到促进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习质量的目标。
二、让学生在情景中投入、在情景中感悟、在情景中提高
情境教学法, 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或氛围,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获取知识或技能, 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生活情境, 把知识的传授与轻松愉快的具体情境统一, 把学生的情感活动和理智活动结合在一起, 能使学生在感知、思考、理解情境的同时轻松地获得知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景式德育课堂模式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活跃课堂气氛, 寓知识于情景中, 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情景式德育课堂模式通过对情景设置内容和形式的巧妙结合,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教师的“一言堂”, 实现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突破了以往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授课格局, 实现了以实践为主的授课格局;突破了德育课单打独斗的格局, 实现了养成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践性和合作意识, 实现了学生在情景中投入、在情景中感悟、在情景中提高, 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
三、情景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1. 利用教材情境。现行的德育课新教材, 图文并茂, 几乎每一框题均配有与该材料有密切联系的插图、案例, 有的是为了提示教材难点, 有的是为了印证教材观点, 有的是为教材重点服务。通过对插图的描述、案例的分析、问答和教师言简意赅、提纲挈领的导语, 逐步引入本课的学习, 易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使课堂气氛活跃; 利用教材中的插图进行创设情境, 可以刺激学生大脑兴奋,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热情, 强化求知欲望, 并形成深刻的影响。如《职业生涯规划》教材中, 有些案例写得生动、具体, 情节感人, 可让学生各抒己见, 挖掘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让人物“活”起来, 发挥案例情节的感染作用。
2. 创设问题情境。“发明千千万, 起点在一句。”发问是动脑的结果, 是学生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 这种探索性的心理倾向, 有利的推动学生不断的带着疑问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
用好口头语言, 唱好情景教学主旋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口头语言是“传道授业”的“硬功夫”。如果我们教师讲课风趣幽默、抑扬顿挫、旁征博引、见地别具、富有感染力, 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收获学习成果, 甚至可能会起到使学生沐浴春风, “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的奇效。因而, 运用情景教学法, 首先要唱好“口头语言表达”主旋律。结合学科特点, 我们德育课程的情景教学法主要的是讲述故事、角色扮演、哲理分析, 比如笔者在讲述“商品”概念时, 设置了一下问题情境:“既然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为什么有些不是劳动产品的物品如土地、矿产资源等也在用于交换?”这样通过设疑就可以很好地让他们在参与中反思出真实的想法和观点, 就可以尽快地帮助他们进入到本课的学习,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创设活动情景, 让学生唱主角。角色情境即指创设一种较大规模的教学情境, 让每个学生成为情境角色, 使他们在一定的角色体验中去牢固把握知识, 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活动是让学生在“做中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德育课开展情景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体验真切、理解深刻。例如,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做好就业准备”教学中, 就可以模拟2010年秋季人才招聘会情境, 设三间具有代表性的企业, 指定三位同学扮演招聘单位的面试官, 同时准备一些道具 ( 如写有招聘单位名称的广告牌, 包括需求职位, 符合条件的招聘启示内容) 。指定八位同学扮演不同学历层次的求职者, 排队应聘, 并指定一位“小记者”以现场报道的形式采访, 以展示应聘者不同的就业、择业观, 通过创设角色情境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且足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设置这样的教学环境,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了学生学习主体性。
从上面我们可以总结出, 情境教育创设的情境, 先要注意渲染一定力度的氛围, 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一定的感受, 德育课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法律、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等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简言之, 是实现知、情、行三者的有机统一, 其中知为基础, 情是动力, 行是归宿。实现知、情、行三者的有机统一的关键在于能否将认知转化为信念。有了信念, 才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为, 而形成信念必须培养学生与知识相适应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产生“心灵共振”。为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 设法使学生在愉悦中领悟知识, 在激情中接受教育, 真正做到“动之以情”, 并通过激情为“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 情境教学法由于重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 切身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显著作用,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教无定法, 只要我们敢于进取, 善于吸收, 大胆创新, 我们德育课将变得生动活泼, 引人入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方案解读.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12.
[2]李道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恰当运用情景教学手段.教学研究, 2006.
政治课兴趣德育教学论文 篇2
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渗透教学浅探
思想性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根本属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德育的`渗透教育.其具体途径需要转变应试教育观,采用互动教学、情感教育的方式将理论与生活体验紧密结合,从而增强德育实效.
作 者:李友令 作者单位:桂林市第四中学,广西桂林,541004刊 名:改革与开放英文刊名:REFORM & OPENNING年,卷(期):“”(22)分类号:G631关键词:中学 思想政治课 德育渗透
激发兴趣,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 篇3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学习的巨大源动力,在政治课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反之,则启而不发,学而不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激发兴趣,对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尤其重要。
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呢?
一、搞好课前准备,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课前准备是紧密相连的。而学生课前准备的效果怎样与教师的严格要求、具体指导分不开。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在学生做课前准备时可以要求学生搜集资料、查找与本课相关联的内容、到社会上进行相关的调查等,这样学生就对教材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学习目的明确了,兴趣也随之产生,学习的热情也高涨了。
二、激情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前奏,它影响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应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渲染气氛,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想听下去,急于听下去。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如,我在讲“追寻高雅生活”时,我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陶冶高雅情趣?怎样追寻高雅生活呢?我这里有四个信封,里面分别装着一个追寻高雅生活的秘诀。我相信大家,只要你开启他,完成里面的任务,你就会有所收获。我们一同去寻访高雅生活的秘诀吧!(多媒体:四个信封,学生选择点击)。”通过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再因势利导,讲解新课,提高了课堂质量。
三、巧妙设疑,培养思维,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辨证统一的。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教学中,巧妙地给学生布下谜团,设置悬念,让学生的情感一波三折。在特定的情境中就会引起共鸣,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如在讲授《为坚强喝彩》一课时,教师出示张怡宁等奥运健儿站在领奖台上,同时奏响了中国国歌,中国的国旗正徐徐上升,中国同胞为此欢呼的场面。这时已启动学生们的情感,我就适时提问:“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同学们纷纷回答:“激动、高兴、自豪”。教师接着说:“是呀,多么激动人心的时刻呀!可你们知道她为什么能站在领奖台上吗?请同学们猜一猜。”然后教师接着播放张怡宁在炎热夏天,不知疲倦,挥汗如雨地练;在寒冷的冬天,她手上冻裂的伤口血流不止,也不停止的场面。学生此时的情感已由自豪转化为敬佩。教师试问:“看完这个片断之后,你们有何感想?”同学们的情感已达到高潮,都懂得了做什么事情必须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用于生活、学习中。
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高尚纯洁的爱是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启发学生心扉的钥匙,是引导学生前进的路标。教师要以一颗火热的心爱护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多给他们关爱,多找出其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只有这样,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知,对这科产生兴趣。
五、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习兴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媒介也广泛用于教学中,诸如电影、电视,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觉得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我在讲“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这一章节时,播放电视VCD让学生欣赏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聆听歌曲《春天的故事》,然后再结合歌词内容,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述深圳那空前的改革举措,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感性上体会到党的英明和对外开放政策的伟大。这样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认知,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了课堂质量。
六、巧设课堂结尾,激起学生兴趣
古人在谈到行文时说:“起句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可见,小结的语言要巧妙,要有激情,师生之间应产生共鸣;小结语言精炼能使学生容易掌握重点,抓住中心,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小结要带有悬念,让学生乐于去探索、探究,起到耐人寻味,课断而思不断,言虽尽而意无穷的作用,为下一节课作好铺垫,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比如讲授“学会调控情绪”一课时的结尾时,通过幻灯把《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展示到屏幕上,要同学们思考,讨论:林黛玉这种情绪属于何种情绪,长期下去会酿成了什么结局,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办,大家通过争先恐后的发言,懂得了情绪需要调节,保持乐观的心态,做情绪的主人,而这个“主人”又怎样做呢?使学生疑窦顿生,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弥补了政治课结尾抽象、枯燥、平淡的不足,为下节课作好了准备。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如恩格斯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只要我们努力地去探索,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起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课堂质量就会提高。
政治课兴趣德育教学论文 篇4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 我十分注意把自己的情感融于授课之中, 力求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 使学生通过接触生动的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和亲善的目光, 在听课中受到强烈的情感影响, 从而受到启迪和教育。整个教学过程, 实际上就是师生情感交流过程, 而情感又是融洽师生关系的基础。因此, 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火热的情感对待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 并利用一切机会和场合去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 随时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 对学生一视同仁, 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有效的指导与帮助, 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加以鼓励。在课余时间, 我经常召集部分学生进行座谈, 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同时又听取学生对我教学上的要求和意见。师生关系融洽了, 学生就能主动与教师接近, 并把自己的真心话讲给老师, 从而使教学方法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比如, 有的学生要准备考研, 他们希望老师讲课要注重理论教学, 并能联系当今国内国际重大时政;有的学生上课的目的就是期末能顺利获得学分, 他们希望老师讲课少讲理论, 多播放点视频资料;等等。那么老师上课就要多方兼顾, 因材施教, 以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二、充实的教学内容是关键
思想政治课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理论知识, 还是运用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门课, 因此思想政治课必须与时事教学相结合, 面向现实, 触及社会的热点,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是信息社会, 电视、网络、广播、报纸等媒体非常发达, 国内、国际的一些重大事件, 会通过这些媒体迅速传播开来。大学生对一些事件非常敏感, 并会积极地参与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但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有限、社会经验不足, 再加上缺乏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理论性的思考, 会出现片面、甚至是错误的看法。这就需要思想政治课的老师结合教材内容, 密切联系国际社会和国内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予以正确的引导。这样既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辨明是非, 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比如, 在讲授国家统一问题时, 可以联系台海问题的现状与祖国和平统一的问题、南海问题等;在讲我国的外交政策时, 可以联系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等;讲国际关系可以联系利比亚问题、东北亚的问题、恐怖袭击对全球安全的威胁等。因此, 课堂教学将书本知识与当今社会的热点、重点问题相结合,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生动的教学语言是前提
思想政治课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它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 语言死板、生硬, 学生便感到乏味而产生厌学之感。如果采用具体、生动的语言进行直观教学, 可以变机械为灵活, 变枯燥为有趣, 变抽象为具体,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尤其是作为教师要将教材的语言转变为教学语言, 即书面语言并转化为口头语言。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讲授的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基本观点, 有许多成语、谚语、典故具有哲理性和生动性, 讲课时可以恰当地引用, 以增强其趣味性和灵活性。如,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唇亡齿寒”、“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说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等说明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等说明看问题要坚持全面的观点。
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手段
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师, 要改变传统的授业观念, 摈弃说教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古人云:“文无定法”。从教法上讲, “教无定法”也是正确的。教法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而艺术本身又要求不能千篇一律, 因此要使学生有兴趣, 必须在每堂课上下功夫, 尽可能在不变中求变, 在变中求不变, 因文而异, 尽量让学生保持新鲜感, 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对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染力、吸引力、实效性有很大的作用。比如思想政治课教学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可以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会更直观、更具体, 一些背景材料和新闻内容可以通过超级链接的视频给学生展现, 这样, 案例的呈现将更加丰富完整, 更具有说服力。还可以针对一些热点问题通过专题视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比如, 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这样的大事件可以通过大量的视频资料的展现, 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 进行爱国主义、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多媒体教学能使教学信息生动、形象、具体、感染力强, 也改变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枯燥单调的授课方式,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使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积极观察、思考, 做到脑、口、手并用, 积极参加教学的双边活动, 从而解决课堂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减轻学生的负担, 这样就可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另外, 案例教学法、专题讨论法、社会实践活动、撰写社会调查论文等都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的、实用的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有机结合, 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发展学生智能, 消除学生心理疲劳, 振奋学习精神,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实效性。
总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就需要思想政治课的教师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提高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探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规律, 才能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政治课兴趣德育教学论文 篇5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针对改革和建设过程出现的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政治课教育。”“要通过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使各级各类学校的政治课上得更好。”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发挥其德育功能,确实是我们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正在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此,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我们的实践与思考。
一、在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的同时,大胆地处理教材,补充事实、材料,弥补教材的不足,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现行的思想政治课教材,运用了大量的历史事实,特别是数据和图表的比较非常之多。从内容来看,既有我国历史与现状的比较,也有我国与外国的比较;既讲正面的事例,也许反面的例子;既讲我们的优势,也讲我们的不足与困难,内容非常丰富。因此,我们要求教师们正确理解教材的可读性与可教性的关系,在教学中重视挖掘、运用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内容,在教法上下功夫。即将使用的新教材在编写体系上,在内容的安排上,在图文的设计上,更切合中学生的实际,思想教育的可行性、针对性更强。但是,无论是现行教材,还是即将使用的新教材,都会有明显的不足:一是从时间上看,教材的材料、事例有陈旧性,无法反映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二是从空间上看,教材无法兼顾城市、农村学校的学生实际,无法体现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因此,我们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大胆处理教材,有时应将教材的例子作为课前或课后的阅读材料,而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的最新情况,结合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情况进行教学。象党的十五大的内容、国家的最新建设成就、广东省的建设成就、我市的建设成就等等,都要在相关的教学内容中进行补充。
爱国,首先要爱家乡;建设祖国,首先要建设家乡。我们的中学生绝大部分将来都是家乡建设的后备力量、生力军。因此,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过去、懂得本地区的现状、想想本地区的未来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我们要求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本地区的内容。如:讲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要讲顺德改革开放的成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讲我国的奋斗目标时,要讲我们顺德市追赶亚洲“四小龙”的奋斗目标,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讲我国的困难与不足时,要进我市的困难与不足:资源缺乏,人才匮缺,特别是土生土长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严重不足等等,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视觉和听觉所起的作用最大。人们在学习时的注意力是视觉最佳,知识记忆率为25;听觉次之,知识记忆率为15;视听结合记忆力最强,记忆率可达65以上。因此,我们要求政治教师要克服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一块黑板”的陈旧教学模式,注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我们采取的做法是:
1、运用录音、幻灯、录像等电教媒体,提高教育效果。
运用电教媒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一些抽象的的概念和观点。例如,有位老师在讲初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就要树立民族自豪感》时,没有照本宣科地讲什么是民族自豪感,而是先播放中国乒乓球队在天津市举行的第43届世乒赛上获得团体冠军的电视录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看到这样的场面,作为中国人,我们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学生回答后,再用投影机投影民族自豪感的定义,其中突出“骄傲”和“光荣”两个词。通过这样的电化教学,抽象、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具体、易懂。有位老师在讲“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容时,先组织学生观看录像片《神州吟》第四集《漫长的跑道》,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四十年来的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然后看第五集《不平衡的舞台》,使学生看到了广大山区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状况。在学生看完录像的基础上,老师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我国国情的基本轮廓。老师再将教材的观点以幻灯形式投影出来。这样,学生就较容易理解、掌握这些观点,思想教育性也强。
2、借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实验法,提高教育效果。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借助自然科学的实验法,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较好地理解基本观点。例如,有位老师在讲《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时,采用实验法:在放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放一竹筷,让学生观察竹筷是否是曲的?
学生观察到此竹筷是曲的。老师从杯中取出竹筷,让学生再观察:原来竹筷是直的!然后,老师结合学生所学的物理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正确的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也是对物质的反映(错误的、歪曲的反映)这一观点。而有位老师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设计了一个灭火试验;制作了木火、油火、化学药品火三种不同的火炬。先让一名同学用水去灭火,再让另一个同学分别用水、沙、CO2灭火器去灭火,两个同学灭火的结果人不相同。通过实验,学生很快明白了一个哲学观点棗事物都有矛盾的特殊性,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刀切”在实践中是有害的,然后再联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问题。可见,利用自然科学中的实验法不但巩固和丰富了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同时,也证明了思想政治课的观点,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3、运用图表、图片、漫画等手段,提高教育效果。
图片、图表具有直观、简明等特点,而漫画则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特点,利用这些手段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理解抽象的观点都很有帮助。例如,有位教师在讲《坚持改革开放》时,出示了邓小平南巡时视察我市珠江冰箱厂的彩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也印象深刻。有位老师在讲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时,出示了两幅漫画:一幅是一位小牧童用绳子牵着牛的鼻子往前行;另一幅是一位壮汉用手抓住牛的尾巴向后行。漫画亮出后,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一内容也有较深的认识。
以上可见,运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单调形式,增强了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因而,使学生能保持较高的兴趣,注意力较为集中,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掌握抽象的概念和观点,起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其德育功能。
思想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而开展第二课活动不但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求政治教师积极开展思想政治课的第二课堂活动。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生自我教育形式;二是“请进来,走出去”的社会教育形式。
学生自我教育,是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自己教育自己的活动。一是结合国内重大时事开展活动。如:香港回归期间,组织知识抢答比赛;我省某些地区水灾期间,组织表爱心赈灾活动等等。二是针对学生自身的问题开展活动。如:针对学生浪费严重的问题,某校举办“反浪费展览”;针对学生学习劲头不足,消费过高的问题,某校组织“我如何渡过中学时代”演讲比赛等等。
“请进来,走出去”,是用社会力量来启发、教育学生。一请进来,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邀
请有关人士作专题讲座。如:为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学生发扬拼搏精神,立志成才,我市一中邀请为我国夺得亚运会水球金牌的校友蔡盛
六、邓兆荣、黄启江等三人回校作报告;为了加强国内外的形势、顺德的形势教育,我们的中学经常邀请党、政部门的领导作报告;为了宣传禁毒知识,不少学校邀请公安部门、戒毒所有关人员作专题讲座。通过这些活动,产生了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二,走出去,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疑惑问题,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参观、调查。政治教师担课的班数多、学生量大,加上时间、空间的限制,组织外出参加、调查活动受到诸多制约。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政治教师较多的是与级组长、班主任配合,利用星期
六、日的时间开展活动,有时是全级行动;有时是小分队行动。我们的参观、调查目的明确、要求具体。参观现代化企业,象科龙公司、华宝空调器厂……,我们要求学生了解企业的性质、企业的年产值、与外国同类产品的比较、与外国生产技术的比较、职工的收入,还有工人、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比例以及与外国的比较等等,要求学生通过看(参观车间、展览间)、听(听企业公关人员或领导介绍情况),取得第一手材料,写出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并作为考查成绩。如果是小分队行动,我们则要求小分队成员拍资料照片,写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然后举办图片展览,在年级会上向同学们作汇报。
通过这些第二课堂活动,提高了同学们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增强了政治课的可信度,巩固了学生所学的知识,增强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觉悟。几年来,我们的学生写出了一批较有价值的小论文。如:《谈平凡》、顺德一中的《丰收之后农民想的是什么?》分别获得全国五十城市德育联合会中学生小论文比赛的一等奖、二等奖。顺德一中的《政策和科技给生产添上了翅膀》、容山中学的《访“冠华”探其成功的内外因素》、凤城中学的《从家乡巨变看改革的重要意义》、李兆基中学的《必须增强全民节约粮食的意识》等等,都受到市一级的奖励。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较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地位……”。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好地发挥其德育功能,我们的思路还不够广,办法还不很多,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如何上好初中思想品德复习课
后斗学校 李万琦
现行思想品德教材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行为的培养,是知、情、行三者的统一。十分贴近学生的实际。
如何搞好教材的复习,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 引导学生熟读课文。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熟悉教材是搞好复习的基础,当然熟悉课文也并不是为阅读而阅读。而是应当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注意把握每课的知识要点,同时还要注意各课之间的知识联系。并把有联系内容用一条红线连接起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把握教材知识结构体系,做到心中有数。以便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复习,这样做,开拓了学生视野,把学生复习不仅仅限于某一复习资料,使复习面铺开,达到全面复习的要求。
• 掌握答题材方法
在学生熟悉教材知识体系的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方法。以便使学生从题型中把握知识要点,并能有效地节省利用时间,因陋就简在以往的答题中,由于不掌握答题方法,本来只需要点就可以了,可有的学生确罗列了许多,浪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只有掌握正确的答题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自身应有的水平。
• 复习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做到一题多练。
在学生熟悉教材,掌握答题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一个问题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可以以选择、简答、填表等题型出现,通过一题多练,既能巩固知识内容,又能锻炼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培养学生多角度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现行教材是学生答题的重要依据和来源,但不是唯一的来源为就要求学生回答问时要依据教材并结合自身实际回答。
• 优化记忆,即优化时间,优化方法,它是搞好复习的关键之一。
优化时间就是指学生在记题地程中要排出一切杂念,用最佳时间来记忆,可采用一分钟记忆法或在单位时间内记忆规定内容等,优化方法就是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记忆,对容易记混的题采用对比的方法,或列表法,或记关键词语。记字头号,采用优化记忆可使学生记忆能力逐渐提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思想品德复习中总结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总结出更多更好的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上好初中《思想品德》复习课
今天听了本科组一位初三老师的<<思想品德>>复习研讨课,课后科组老师共同探讨了"怎样提高复习课的效果”。
传统的政治课复习是以老师,以知识为主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通过大量的重复的练习强迫记忆。往往整个复习过程老师辛苦,学生疲惫不堪,结果收效甚微,更使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严重脱离,不能学以致用。针对这些问题科组老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家都认为应该结合新课标的要求,转变教师的主角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我完善章节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具体的做法是:复习阶段分基础知识复习和综合训练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复习目标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领会、记忆,并使其系统化、体系化。这一阶段的复习是保证复习质量的关键环节,因而必须是目标明确的复习课,讲解练习做到有的放矢。
1、夯实基础知识,突出重点复习。第一阶段的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既有基础知识的系统化梳理,又要突出重点知识。此环节教师应改变简单复述、回顾、照本宣科的“包办代替”形式,而要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建立联系,促进知识的提炼升华,并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收到较好的复习效果。具体做法可以让学生对所要复习的章节先进行梳理,构建知识框架,整体把握章节知识点。
2、根据知识内在联系,进行单元复习。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把所有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然后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待到学生理解、掌握该知识点后,让学生提问题,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
第二阶段的复习目标主要是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知识的再提高。
这一阶段主要环节是教师先要用有代表性的习题讲情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和技巧。
然后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试题。在第二阶段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纵观全面,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试题。其次,选薄弱环节训练,就是对学生易出问题的知识点或思想认识方面强化训练,练的多了,就会化难为易了。
政治课兴趣德育教学论文 篇6
教师应善于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德育工作,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开启心灵,陶冶情操,以增强教学效果,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一、设境动心教育法
设境动心教育法,是指教师创设各种良好的德育情境,利用情境中的教育因素,营造强烈的情感共鸣的气氛,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心灵受到感化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联系“08年汶川地震”这一典型事例进行教学:英勇的解放军指战员,为了抢救人民群众的宝贵生命,冒着强余震带来的生命威胁,争分夺秒、不顾劳累抢救群众,涌现出了一大批抗震救灾英雄人物,谱写了许多英雄赞歌,受到了人民的敬重。随后,全国各族人民也纷纷捐钱捐物,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人民重建家园。运用这样的典型事例和典型形象帮助教学。可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同时也悟出了只有尊重、关心、帮助他人。才能得到他人尊重的道理。
二、入境感受教育法
入境感受教育法,是指教师创设既富有哲理,促人深思,又具体可行的情境,如讲身边的事例,举办各种活动等,让学生在有独特意义的情境中,通过思考分析,感受到其中的道理,从而提高思想认识,并促使其成为自觉行动的一种教学方法。
例如,在关于“粮食问题”一节的教学中,讲授解决粮食问题的对策时,有意请同学们算一笔“节约一两米”的帐:我校共有4000多人,每人每月节约一两米,一年可以节约多少斤米?如果全国按13亿人计算,一年可以节约多少粮食?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这笔账充分说明了开发“无形粮田”的重要意义。同学们纷纷反省自己以往的浪费行为,表示今后要做到爱惜粮食,勤俭节约。
三、亲身感受实践法
亲身感受实践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生活,使其在行为实践中激发热情,提高认识,达到培养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例如在“关于环境问题”的教学中。通过学习有关环境问题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到全球环境恶化是逐步发生的。上世纪50年代以来,环境问题出现了两次重大的公害事件:第一次,1948年10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交诺拉镇发生“烟雾事件”,12天内导致了5900人发病,17人死亡;第二次,1952年12月,英国伦敦地区工厂和居民取暖排出的煤烟,受气象条件影响,连续四天不散,二氧化硫浓度高达平时的6倍,严重损害了居民的呼吸系统,造成了震惊一时的4000多人死亡的烟雾事件。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为了使学生们深入了解废水的危害程度,可以组织学生到造纸厂、浮洗厂、养猪场去调查了解,访问受害群众,然后写调查报告。通过调查、访问、写报告,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在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保护环境的种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不能以环境破坏为代价,激发了学生保护家乡环境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四、榜样引导教育法
榜样引导教育法。是指通过讲故事、播放英雄模范人物事迹录像、读名人传记、交流感想、谈体会等形式,鼓励学生学先进、学榜样,让学生理解榜样的精神,感受榜样的品德,体验榜样的情怀,自觉地向榜样学习,进而增强其自尊自强的意识,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建国以来,涌现出许多象共产主义战士雷锋、铁人王进喜、忘我工作的好干部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孺等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了无数的中华儿女积极进取、勇往直前。他们的那种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要教育学生,作为一名中学生,要搞好学习同样要发扬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精神。张海迪身残志坚,奋力拼博、刻苦学习的事迹是教育引导当代中学生的好教材,通过播放关于她的录像,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引发了学生立志成才,不甘庸碌的决心。
五、反面教材警示法
反面教材警示法,是指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所披露的各类刑事犯罪分子受到法律严惩的典型事例,给学生以警示,达到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的目的。
学校是教育的圣地,是培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地方。在实行对外开放的新的形势下,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腐朽的观念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以及我们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如赌博、称兄道弟、拉帮结伙、打架斗殴,甚至强索钱物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职能》一课的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是国家的职能,以及国家为巩固改革开放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依法严打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学校及时请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副校长上课,分析青少年犯罪案例,使学生认识到,不因恶小而为之,什么事都有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如果有人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从而使学生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对个别犯有严重错误的学生,教师要进行个别谈心,对照案例进行触及灵魂的教育,达到使之醒悟悔改的目的。实践证明,学校除了正面教育外,警示教育也是非常必要的。
政治课兴趣德育教学论文 篇7
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起点
朱熹说过, “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必须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大胆质疑。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个体自信的心理品质, 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异议甚至是错误的观点, 要采取尊重、宽容、引导的态度。例如, 在讲述《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第四单元参与政治生活时, 其中涉及到中国的选举制度与社会主义民主内容, 首先让学生大胆地发表意见。一些学生为此争得面红耳赤, 甚至有个别学生提出了极其偏激的观点, 认为我国人大的选举只是一种形式, 选出的代表只是开开会、举举手, 而农村基层自治所推行的民主制度更是混乱不堪, 根本没有什么民主, 相比之下反而认为美国总统的竞选既有竞选演说, 又有电视辩论, 还有选民的直接投票, 体现了真正的民主, 由此推论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比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更具有优越性。针对学生的这种思想, 教师用一种平和的口气征求大家的意见, “是否允许老师发表一点看法?”接着简明、概括地从四个方面阐明了自己的观点:一是我国社会中确实存在一些背离民主的现象, 但不能说社会主义民主不真实, 民主的本质和民主的发展程度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问题;二是美国的总统选举是地地道道的金钱选举, 并用有关美国竞选的统计资料来证实此观点的真实性;三是社会主义民主有法律保障、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 是真实的;四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 民主制度也不例外。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历史, 其专制思想的积淀异常深厚, 而中国的民主却只有区区五十余年的年轻积累, 相比美国, 美国既无封建专制历史且有着二百多年的民主发展历程, 其中在这二百年间也经历了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历史进程, 中国民主也会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完善, 因为公平正义的民主制度始终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并特别告诉有不同意见的学生, 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讨, 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宽松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还要注意转换角色, 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以合作伙伴的身份与学生探讨, 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鼓励学生不要随波逐流, 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 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学习的精神。情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事件场景。创设情境是指把这些事件或场景引入课堂, 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 使之产生新的问题, 达到其认识冲突的临界点, 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 表现为一种渴求解决的情绪状态, 在这样的状态下进行探索学习。因此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地参与投入, 在创设新环境中, 能产生碰撞, 开拓思路, 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德育课教学中,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 如问题情境、案例情境、活动情境等, 不同情境的创设和选择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在《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案例情境用于教学, 案例情境的运用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 激发思维的欲望, 这不仅能使学生在兴趣和成功的喜悦中较好地掌握新知识, 还能从中拓展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逐步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讲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这一教学专题时, 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 不仅使同学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 而且深刻认识到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更重要的是增强了自我防范的意识。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在德育课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与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讲“普遍联系与人际关系”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进行“班级和谐标兵的评比标准和条件”比赛, 以培养学生集体观念;讲经济常识可组织“股市追踪”;讲哲学常识可进行“哲理辩论”;讲政治常识可以举办“时事述评”等等, 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形式。只要教师精心策划, 不拘一格, 大胆创新, 就能使学生在教学参与过程中闪现出火花。
(一) 点评。
时事政治教育不仅与德育课互相补充, 而且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在讲授《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的过程中发现竟有一半以上的同学对时事内容非常不感兴趣, 这使教师敏锐地意识到, 以此为教育契机, 将教学内容逐步引入到经济与政治教学轨道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并且使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故结合《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特点, 在每节课开始的前五分钟进行“时事报道”, 让同学们对近年来发生的时事进行简要评述。上课时, 几位同学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讲稿轮流上台发言。他们竟能用国内国际关系的理论, 经济理论来阐述问题, 也有同学试着从战略资源、国家制度、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国际关系问题等等。他们的发言都不长, 分析也算不上精辟, 但看得出事先都经过了精心的准备, 这个准备过程必然是一个收集资料的过程、一个思考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也必然会随着这样的思考而不断得到提高。
(二) 组织学生课堂讨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 而课堂讨论是训练学生这种思维的有效形式。课堂教学中, 针对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互相交流切磋甚至争辩,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 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讨论的形式主要分为两种:分组讨论和全班集中讨论。分组讨论, 争取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 阐述自己的观点, 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这种讨论范围小, 周边环境熟悉, 学生敢想敢说。全班集中讨论, 是面向全体学生, 范围较大, 它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学生广泛交流思想, 交流信息, 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只要给予巧妙的启发和点拨, 就能使学生融为一体, 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无论采用哪一种讨论形式, 都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训练, 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例如, 在讲授“我国在国际中的作用”这一教学内容时, 结合“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一热点问题, 联系教材知识,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讨论中, 有的同学从国际组织分类的角度分析说明;有的同学从政权组织形式的角度分析概括;有的同学从国家职能的角度来解释。在充分肯定学生的讨论分析之后, 指习近平出席的讲话充分显示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说明我国经济形势、贸易、发展、货币金融等在国际中的重要地位。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同学们都为我国经济在国际中的地位感到自豪。
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德育课程中的一些概念、原理很抽象, 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如何把教材知识和社会实际有机结合, 是摆在每一位德育教师面前的一个基础课题。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中, 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德育小论文的创作活动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好形式。职业生涯规划和德育小论文创作活动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实现了课本知识迁移, 它既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能力, 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但对于社会阅历少的学生来说, 进行相关的创作活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 反复实践, 同时, 要鼓励他们走出教室小课堂, 走进社会大课堂, 追求新发现, 探索新规律。例如, 在给学生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时, 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按步骤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创作, 而针对即将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实习生, 在课堂教学结束后, 布置学生撰写《我的未来我规划》小论文。开展上述创作活动, 能有效地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 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视野,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了德育课程教学知识传授和塑造人格的双重目的。
综上所述, 在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 既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作为德育教师要努力转变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培养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 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具备社会责任感, 具有较高道德水准, 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摘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如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热情诚信、明辨是非等, 是德育教育的基本目标。德育课在做人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 较高道德水准, 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 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本文根据实践经验, 总结提炼了自己在教学中的有效方法, 通过此方法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职高政治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8
一、高尚的品德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事业成功, 有专家指出一个人的成功应具备三大要素:智商、情商和德商。在当今社会中, 一个人如果智商低下会有人同情, 得到人们的救助.但一个人如果智商高而道德败坏却让人感到可怕。因为一个无高尚道德的人, 往往只会为利所驱, 为利而行, 无恶不作.这种人智商越高越可怕.绝对是一个不受社会欢迎的人, 因此无高尚品德的人智商再高也不能算一个成功的人。
二、高尚的品德对一个人的生存至关重要
一个人的生存离不开吃、穿、住、行|, 离不开金钱。市场经济如何赚钱?经常听到一些人说, 要赚钱就要奸诈.虽然奸诈可能使你在某次或几次商业行为中获暴利, 但决不会使你一生获利.古人云:为商若无德, 商运不久长。商运不久长, 何以赚钱, 何以为生。
三、高尚的品德使你在人际交往中备受欢迎
你是喜欢跟自私自利、斤斤计较的人共事, 还是高兴跟忠厚、诚实、肯为他人着想的人交友?当然是后者.同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共事交往, 不用担心吃亏、上当受骗。品德高尚的人, 给别人带来感动和快乐, 同时也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戴, 在与别人交往中更会给自己带来快乐。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吧|!你将是一个拥有人格魅力的人, 一个受欢迎的人。
四、和谐社会要求人们有高尚的品德
人性是复杂的, 当德性弱化时, 人性中的兽性、恶性就会舒筋展骨、急剧膨胀, 其结果只能是:道德败坏, 社会动荡。和谐社会应高度重视道德建设, 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政治课兴趣德育教学论文 篇9
一、结合教材, 对学生渗透现代信息的德育教育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 学生置身其中, 深刻体会到网络带来的方便与快捷。网络深受学生欢迎, 部分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 有时甚至通宵达旦, 还有一些学生浏览不良网站。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单纯的说教是没有效果的, 而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上网问题。在讲“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框题时, 我引用了网络的资料, 然后采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就中学生上网问题展开讨论。经过激烈的讨论, 学生最后得出结论:在不迷恋的前提下, 适当上网、科学上网还是有好处的。于是, 我又提出: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到科学上网?一下子又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有的说上网时间不要超过两个小时, 有的说上网要查看对学习有用的内容, 有的说可以查看对我们成长有利的内容……最后让学生自然得出结论:只有科学上网, 才能真正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通过讨论的教学方法, 让同学们交流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又让他们掌握了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本领, 从而树立起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结合教材, 对学生渗透生态环境意识的教育
现代工业给人类带来文明和便利, 同时也给人类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环境保护意识能否成为我们学生的自觉意识, 直接关系地球———人类家园的未来。结合教材内容, 要求学生正视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明确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突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要性。在讲到“自然界是客观的”和“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问题时, 我给出了一些研究性课题, 如贺州市某乡镇的河水污染问题、各饭店一次性筷子使用情况、大型超市的塑料袋使用情况等, 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亲身感受环境问题, 要求各组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和合理化建议。通过社会实践, 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教育, 对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及使命感大有益处。
三、结合教材, 对学生渗透诚信道德的教育
俗话说:触景生情。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情境, 制造相应的气氛。在讲“市场交易原则”时, 我把“劣质猪肉”、“劣质烟花”、“劣质奶粉”、“奥运会上的劣质体育竞赛器材”、“大量盗版光碟被销毁”等触目惊心的事实, 通过多媒体一一向学生展示。学生感受到了不诚信产品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进而认识诚信的重要作用。从国家来看, 诚信程度是一个国家国际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尺度。如果我们的市场缺乏诚信, 就会加大吸收外资的成本, 也会加大参与竞争的成本;从企业来看, 要和外界打交道, 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客户, 不讲诚信怎么行?坑蒙拐骗的企业绝对维持不下去;从个人来说, 在市场化不断健全的情况下, 个人信用的价值也正在凸现出来。
四、结合教材, 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
政治课兴趣德育教学论文 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德育课教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人们在积极探究某种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在教学中, 经常会发现有的学生喜欢学习这个学科, 而不喜欢学习那个学科,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分不开的。当一个人喜欢某一学科时, 他就会乐在其中, 有时会因为喜欢某一学科进而达到痴迷的程度, 而不喜欢的学生却会觉得苦不堪言。在教学中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有可能使之主动、自觉地学习。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对教师教学言行的认同感,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首先, 塑造优秀的讲台形象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永久魅力。特别是对新任教师来说, 与学生之间的初次接触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因为德育课是一门中职课程中学生“司空见惯”的基础学科, 要想使学生产生兴趣, 必然要在学生心理上产生神秘、向往等心理倾向, 并强烈渴望从任课老师的形象和言行中寻找答案。如果教师能以可敬可亲的形象和入情入理的诱导, 使学生对德育课产生向往的心理倾向, 赢得学生的好感, 那么就为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爱的目光, 正直无私的品德及耐心、细致、百问不厌的态度, 同样是赢得学生尊敬和信任的基础。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 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为他们解答学习和生活的一切难题,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思想上的共识, 必然会强化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 进而比较容易形成学生主动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 从而创造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积极主动的双边教学关系。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的兴趣的发展一般要经过有趣、乐趣和志趣三个阶段。有趣是兴趣发展的低级阶段, 它往往是由某些外在的新异现象所吸引而产生的直接兴趣。其特点是:兴趣随生随灭, 为时短暂。乐趣是兴趣发展的中级阶段, 它是在有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兴趣持续时间较长。志趣则是兴趣发展的高级阶段, 它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 是在乐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积极自觉, 兴趣持续时间长, 甚至终生不变。一般来说, 有趣是一种必然且不可避免的现象, 是兴趣发展过程的第一阶段。由于它维持的时间不长, 且在学习活动中作用有限, 因此, 我们应当引导学生从有趣逐渐趋于稳定, 集中向乐趣转化。乐趣虽与快乐的情感体验相结合, 但它还不足以推动人们去为了某种目标而奋斗终生, 所以兴趣只有上升到了志趣阶段, 才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曾说:“一个人要出成果, 原因之一就要顺乎自己的兴趣, 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 ‘苦’就不是苦, 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 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就要求教育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废除千篇一律、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提倡因材、因人施教, 深入浅出地把深奥的道理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和案例等形式传授给学生, 从而逐渐培养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与兴趣。有条件的话, 还可以利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 如电影、电视、录像、故事、游戏、音乐, 甚至参观、访问、旅游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事物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 以此来激发学习德育课的兴趣。把学生日常的事件引入课堂, 他们自然会喜爱上德育课, 有了浓厚的兴趣, 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再要培养他们的志趣就容易多了。
三、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如果说教师的模范人格和得体的行为模式是吸引学生对其所授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教师精湛的授课艺术和技巧就是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的关键。
德育课教学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教授做人道理的过程, 目前课改后使用的教材也力图体现这一特点。把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融为一体, 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知识, 而且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各单元的教学, 既要相对的独立性, 又要有连贯性, 给循序渐进的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材的特点, 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 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 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 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经久不衰。
在课堂上, 可结合教学需要, 利用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案例, 让学生讨论, 多用一些鼓励的话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语言的运用要讲究艺术性, 声音要有高有低, 具有表现力, 这样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 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 明白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四、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创造一个心情舒畅、充满情趣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置身于这种富于想象的情境之中, 各自扮演一定的角色, 进行小品表演, 反映生活中的一些真实的状况, 表演一些法律案例。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表演, 完全进入角色之中, 观看的同学也被“惟妙惟肖”的演技逗得捧腹大笑, 使学生在笑声中体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学生从表演中提高了对德育课的认识, 也达到了对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巩固提高的目的。从这样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满怀激情、轻松愉悦地学习。
五、利用一切有利条件, 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 增强学生的兴趣。比如, 在教学时, 可以利用案例和故事教学。能表演小品, 尽量表演出来, 使学生一目了然。能讨论的就讨论, 能辩论的就辩论, 能游戏的就游戏。在教学时, 有意识、有目的地展开一些有趣味的活动, 也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巩固课堂知识的好方法。从各个层面激发学生对德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 在不断的潜移默化中, 让学生对德育课产生兴趣。
总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德育课学习对于中职学生来说, 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会学生做人和做事的道理, 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费毓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6 (6)
[2]张爱民.网络效应视角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嬗变.东北农业大学学报[J].2007 (3)
政治课兴趣德育教学论文 篇11
一、激发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而每一学年的第一堂课能否吸引学生,是能否激起学生对自己所学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因为对第一堂课学生往往具有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这一特殊心理精心设计导言课,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这对以后的教学无疑会有帮助。例如刚开始上第一节课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课本内容,而可以先让学生讲讲在假期里的所见所闻,讲讲我们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有哪些重大新闻、重大事件发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增加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提问,学生就会产生急于翻阅课本、学习知识的心理,第一堂课就体会到小小的课堂讲的都是大千世界的事情,思想政治课不单纯是圈圈重难点,背背知识点,而是一门紧密联系实际的课程,从而使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学习兴趣。
二、巩固学习兴趣
要想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课程保持长久的兴趣,需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激发强烈的注意力。因而教师在课堂中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能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否则就会削弱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久而久之,原有的兴趣也会丧失殆尽。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课的类型既有讲授课,也有讨论课、练习课、自学课,教学手段可采用录音、投影、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情境。方法的设计思路可从两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在每堂课里应形成不同的教法和手段的交替;二是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这样一来,学生觉得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兴趣自然也来了,睡觉、做其他作业的现象也消失了。因此,经常变换教学形式,满足了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使学习兴趣与日俱增。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当今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在教学实践中,我力争每节课都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在课始五分钟,我由学生进行时事政治讲演。课中我要么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学;要么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讨论,讨论中可以是师生进行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辩论;要么可以由学生来充当教师进行课文讲解;要么将富有启发性的题目采取小组抢答、点名回答等形式来完成。这样,课堂不仅成了施展才华的竞技场,也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三、发展学习兴趣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除了利用课堂教学这种途径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形式活泼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跃出课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多方实践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并用所学知识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思想政治课有用、有价值,从而真正爱学、要学这门学科。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成立兴趣小组和开展社会小调查。在兴趣小组里,我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报刊,让大家了解、熟悉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并开展时事知识竞赛、新闻背景分析等活动。另外,也适时地开展了社会小调查,如在讲到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时,我要求学生调查父母所在单位的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等内容,并在课堂上发言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很多同学已养成了读书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积极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就把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发展为更为广泛的兴趣爱好,从而更加稳定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教学 篇12
一、巧设导语, 吸引学生
课前要将学生分散的思维集中到课堂, 导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每节课上课前, 我总会设计一些新颖、独特的导语来收回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公民在婚姻关系中的权利”这一框时, 一进入教室我先一句话未说, 而是放了一首结婚进行曲, 让学生自己感受这是什么。很快, 学生听出来了, 课堂一下活跃起来。这时我请学生将自己听到的有关婚姻的故事告诉我, 孩子们争着举手说。等孩子们讲完了, 我问学生人们是否想结婚就能结婚, 想和谁结婚就能和谁结婚吗?孩子们想了想异口同声地说:“不是!”“那么两个人要缔结秦晋之好, 应具备什么条件?公民在婚姻关系中又有什么权利呢?”顿时, 教室里出奇的安静, 就这样我带领学生进入了本课堂。
二、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兴趣
政治课的教学有它独特的特点, 它没有语文课文那样生动的语言, 也没有理化那样明了的图形, 有的只是死板的文字。因此,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 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扩大学生的视野, 深化知识层次, 培养学生乐于思考、善于学习的习惯,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 感情充沛, 用情合理
著名节目主持人倪萍最大的特点就是煽情, 虽然有时会让人觉得有点做作, 但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有人说:“教学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因此, 在教学中我会不失时机地采取“感情教学”。
2. 丰富课余活动, 师生互动教学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而面对素质教育, 我们更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在政治教学中每讲一个问题, 总是请学生自己举例, 自己分析, 最终得出结论, 引出主题。例如在讲“我国普及义务教育”时, 我先让学生以自身的体验告诉我什么是义务教育。有的学生回答是九年教育, 有的说是中小学教育, 也有的说就是上学。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分析他们的答案。经过讨论, 学生终于明白“义务教育就是初等小学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 共九年, 又称九年教育”。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中我还采取“辩论会”“图片展”“名人名言搜集”“诗歌朗诵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
3. 从身边事讲起, 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
我在讲课时对于书本上的一些例子并不细讲, 只是让学生去看, 相反总是去找一些与学生、与自己利益最为紧密的例子。例如在讲“努力塑造良好性格”时, 我为了告诉学生虽然家庭不能选择, 父母不能替换, 可是我们的性格是可以改变的。我给学生生动地讲述了电影《烛光里的微笑》, 孩子们听得很认真。讲完后, 我发现许多孩子眼睛亮晶晶的, 还有一部分人握紧拳头, 看来他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那我还等什么呢, 直接讲方法不就得了。通过这种教学, 我发现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知识, 而且体验到了生活, 懂得了尊重与理解, 学会了谦让与宽容。
三、做好课堂小结
好的课堂不只是讲得好, 还应注意最后的课堂小结。记得我在讲“培养承受挫折、开拓进取的品质”时, 在课结束时, 放了一首成龙的《真心英雄》, 与学生一起边听边唱结束了讲课。而在讲“立志培养爱国情操”时, 我又给他们准备了歌曲《我的中国心》, 更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 而且起到了比说教式复习更好的效果。
【政治课兴趣德育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政治兴趣教学12-22
初中政治兴趣教学10-20
政治课德育教育教学06-12
兴趣学习高中政治教学06-18
高中德育教育政治教学10-06
政治教学中的德育12-05
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德育08-04
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激发12-27
政治学习兴趣培养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