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政治功能拓宽(精选7篇)
德育政治功能拓宽 篇1
德育政治功能拓宽。德育政治功能随着国
际和国内政治发展而发展。(1)现代世界各国各民 族之间既有竞争 , 又相互合作与尊重。为了全人类 利益, 也为本国、本民族自身利益 ,人类必须超越国 界,超越民族、文化、宗教和社会制度的不同, 通力合 作。这样 ,德育政治功能主要在于促进社会公正、和 谐、维护国际和平、合作、团结。(2)突出和平教育。即学会和平地解决冲突, 包括社会冲突和自然界冲 突。使人们懂得以理智代替战争, 以宽容代替暴力 , 以和平代替冲突 ,这是和平教育的根本宗旨。(3)我 国现代政治集中表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因而执 行党的基本路线 ,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 ,保证社会主
解放 四 十多 年 , 德 育 , 尤 其是中 小 学德育 , 几 乎 始 终是 和 它 的政 治 功 能 连 在 一 起 的 , 大体 已 经形 成 了
这么 一个规律 : 重视政 治 的 时代 , 就 必 然重视德 育;反
之 , 德育也就被 忽视。在许多 人 头 脑里 , 德育 即 政治.甚 至 认为 , 无产 阶 级的 革命接班 人 , 就得 靠学 校培养 出
来。这就给我 们提 出 了 一 个 问题 , 德育 的政 治功 能 究竟
有 多 大 , 学 校 特别 是中 小 学 德 育 _ 〔 作 的 主要 任务 , 是 不
是培养无产 阶 级政治 家 ? 历 史 地看 , 在 革 命 和 战 争 年代 , 政治 斗 争 是 中 心 , 强 调德育 的 政治 功 能 , 是 必 然 的。在 一 场 你死 我 活 的政
治 斗 争 中 , 首 先 要 考虑 的 是 一 个 人站
在 哪一 边 , 而 不是
考虑他 的道德修 养 有 多 高 , 能 力 有 多 强。如果 站 在敌对
一 面 的 , 他 的 道 德、知识和 能 力 只 能 加 强 对方的 力 量。
革命胜利 了 , 中 心 转 移 厂 , 要 搞 经 济 建 设 了 , 政治 就 应
当淡 化(当 然 不是 消 失)六 f 一 年 代 提 出 “ 阶级 斗 争 为
纲 ” , 不 适当 地 夸大 了政 治 斗 争 和 形 势 , 把许 多 人 民 内
部 矛 盾 , 甚 至 党 内外 的 某 些 不 同 意 见(其 中许 多是 正 确 的 意 见)、善 意 的 批评 都 归 之 于 阶级 斗 争、路 线 斗 争 , 酿 成 了 一 场 比 一
场 更 残 酷 的、消 除 内 部 不 同 意 见 的 政 治 运 动。受 这 个大 气 候 的 影 响 , 学 校 的 德 育 , 其政 治 功 能 被 强 调 到 了 一 个 不 适 当 的地 位 , 从 而 实 际 卜削 弱 厂 德
育 的 其它 功 能。从 其 结 果 看 , 这 样 做 , 并 没 有强 化 犷德
育 的政 治功 能 , 因 为 五 六 1 · 年 代 的 政 治 斗 争 , 愈 来 愈 失
去 厂它 明 确 的政 治 日 标 , 权 力 斗 争 逐 步 发 展 为 派 别 斗
争。所谓路 线 斗 争 , 已 经 成 为 少 数 人(如 林 彪 集 团、四
人帮)夺 取权 力 的 方 法 和 手段 , 所 谓 “ 路 线 斗 争觉悟 ” ,已 经 成 为 对 某 一 集 团 效 忠 的 表 态。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学 校
德 育 中 的 政 治 , 已 无真 理 l h J 言 , 政 治 功 能 又 如 何 体 现 ? 这是一个 非 常深 刻 的 历 史 教 训。
改革开放 以 来 , 情 况 有 了 很 大 的 变化 , 但政 治 牛
争、阶 级斗争不 会 消 失 , 大 大 小 小 的 政治 风 波 , 仍 然 妻
程 度 不 同 地 影 响 经 济 建设 , 坚 定 正 确 的政 治 方 向 问 题 , 理 所 当 然 要成 为 执政 党 的 头 等 大 事。但这恐怕 不 能 成
为 中小 学 德育工 作 的 主 要 甚 罕 是 唯 一 内 容 的 理 由。这
可 以 从 需 要 和 可 能 两 个方 面 来 加 以探 讨 : 从需要讲 , 时
代变 了 , 中 心 转 移 了 , 教 育 已 经从 “ 为 无产 阶 级政治 服
务转 而 要 为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建设 ” 这个 巾 心服 务 了。经 济中小
学 , 有 没有这 样 的可能 , 即 把所有 的 学 生 , 培养成 “ 革命 的接班 人 ” 或无产 阶级政 治 家 ? 首先应 当 弄 清楚 的 是 : 在一场 尖锐复 杂的 政 治斗
争 中 , 群众 的 政治 态度取决于 什 么 ? 按照唯物主 义 的 观
点 , 存 在 决定 意识 , 广大人 民群 众的政 治 态度 , 来 自他
们 长 期 的 亲 自感 受 , 而 不是哪个理论家 的说 教。为 什么 人 民 拥 护共 产 党、拥 护 社会 主 义 ? 因 为 积几 十 年 的 经
验 , 人 民群众认识 到 : 共产 党是 为 人 民谋幸 福 的 , 社会
主 义 是共同 富裕 之路。如 果共产党 不 再 为 人 民服务 了 , 腐 败 了 , 社 会 主 义 改变 不 了 广大 人 民贫 困落 后 的状况 , 人 民还 会 拥 护 党 和 社会 主 义 吗 ? 没有这个 基 础 , 政治 思
想 工 作 , 宣 传 工 作 , 只 能 起 暂时作 用 , 我 们 不 要 不 适 当 地 夸 大 教 育 在 这方面 的 作 用 , 甚 至 以 为 , 群众拥 护 党 和
社会 主 义 的 信 念 , 是 教 育 的 出 来 的;而政 治 风 波 的 出
现 , 主 要 责 任 在 教 育。其次 , 在 一场激 烈 的 斗争 中 , 群
众 具体 站 在 哪 一 边的 问题 , 也决不是 教育所能解决 的。
从 解 放 以来 历次政治 运动 和 政 治 **看 , 术仅其 发生 的 原 因 不在 于 教 育 , 而 且 事后 不管 如 何 “ 总 结教训 ” , 从
教 育上 找 原 因 , 提 出 培 养 “ 无产 阶 级革命 的 接班人 ” , 都
无 法阻 止 下 一 场政治 风 波 的 出 现。而且 实 际 上 , 在风 波 中 , 大 多 数群众的 倾 向性 , 并不 决 定 于他 在 学 校 受 到 过
何种 教 育 , 甚 至 也并 不 决定 于 他是否 拥 护 党 和社 会 主
义。1 9 5 7 年 的几 十 万右 派 , 究 竟有 多 少是真 正 反 党 的 ? 实 际 上 , 其 中不 乏 坚 定 地拥 护 党、拥 护社会主 义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 而 有 些 当 时 的 “ 左 ” 派 , 却 正 是投机分子 , 往 往 分歧正 不 在 “ 大是大非 ” 上而是 对具体 间题的 看法
上 有所不 同。于是 在 当 时 的政 治 风 浪 中 “ 站 错 了 队 气 大 多 数 群 众是 无 辜 的 , 追究 他 们 , 历 史 已 经证 明 , 是一种 “
左 ” 的方法 , 只 能 使 党 脱离群众。今后 , 决不 应 当 再
采取错误 的 方法 , 把在政 治 ** 中 “ 站错 了 队 ” 的 群众
(不是极少数骨干)打成 反党反 社会主 义 分子 , 因 为 这 不 是 事 实。第 三 , 我 们 能不 能 要求所有 的 群众 , 都成 为
政 治 家 , 成 为马 克 思 主 义 者? 我 看不 能。毛 泽 东 同志就
不 只 一次讲过 : 真 正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者总 是少数 , 真理 常
常 掌 握 在 少数 人 手 中。我 们 学 校 的 教育 目 标 , 不 是要让
人 人 成 为 革 命 家 和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 而 是成 为 “ 四 有 ”(理 想、道德、文 化、纪律
争最 终 取决 于 人 才的 竞 争 取 决 于 下 一 代 的 素质 和 能 力 现 在 我 们 家庭 和 学 校 教育 中 的束 缚个 性 发展 过 分 地 。, , 强 调 千 篇一 律的 升学意识 以 至 那 种 高 奢望的 盼 子 成 龙 走 应 试 教 育的老 路 都 是 同时 代 精神 格 格 不 入 的 ,“
” , 。就
以 家庭 和 学校 对 学生 的呵 护 来 说吧 我 听 到一 位 家长 在考虑 是 否 让 孩 子 参 加 中 日儿 童 探 险 夏 令 营 时 的思 , 想剖 白 : 提到 要 让 儿 子 参加 同 国外小 朋 友 一起 过 夏 令 营 生 活 起 先 是 一 种 光 荣感 继而 听 到要 到 风 吹 日 晒 的 草原 ,“
” , 去 探 “ 险 ” 担 心 孩 子 吃 不 消 ” 的念 头便升 了起 来 是 经 过 一 番 思 想 斗争才允 许 孩 子 上 路 的 这 恐 是令 日 中 国父 母 , “
。, 尤
其是 独生 子 女 父 母的 典 型 心 态 在这 一 点 上 我们 确 实 不 如 日 本人 让 孩 子 花钱 买 罪 受 心 甘 情 愿 让 下 一
。,“
” , 代 到 异
国 他 乡 胜受危险 和 困境 磨炼 的精神 由 于 我们 的 家长 和 学 校 忽 视 了这 方 面 的 教 育 因 而 正 如 孙云 晓 同志 在 。, 《较
蚤 》 一 文 中说 的那 样 在 9 2 , 中 日 儿童 夏令 营 中 国孩 子 的 一些 欠 佳的 表 现 暴露 了中 国教 育的 弱 点 这 教育指 家 , , “ , 庭 学校 与社会 对 孩 子 影 响 的 合 力 ” 问 题 的 危害 正 在这 里 我们 不 能 对此 熟视 无 睹、。,。个 天 我 们 在大 力提 倡 和 发 扬 中华传统 美德 其 中特 别 重 要 的 是 那 种 勤奋 朴 实 。、、坚韧 不 拔 的 气慨 然 而 在
。, 现 实 中 我们 孩 子 身上 的这 些 品 格 继 承 了多少 ? 发 扬得怎样 ? 不 错 在 少年 中 出 了赖 宁 等一批 优秀少 年 可 就 一 , 。般情 形 而 言 孩 子们 怕 困难 怕挂 折 怕 吃 苦 也 是十 分普 遏 的现 象 而 传统 的美德并未真正 继 承 下 来 这 不 能 , , , , 。怪 怨 孩 子 而要 从我们 学校 教 育 家庭 教 育的 不 当倾 向 中寻 找 原 因 最近国 家正 在 利 用 电视 等宣 传媒介 放 映 ,、。, , 百 部革命历 史题材 的 爱 国主 义 影 片 效 果很 明 显 但 这 只 是 一 个 方 面 而 大 童 的 工作 是 要 从学校 教 育这 个 “ 主 。, 阵
地 ” 起 步共 青 团中 央 根 据新 时期 的特点 推 出 了 跨世 纪 中 国 少 年雏 鹰行 动 这 是 颇 有 远 见 的 一 着 它 的。,“
” 。目 的
是 立 足 于 现代化的 开 放 教 育 瞄 准 了为 下世 纪 培 养全 面 发展 的 人 才 我们 的 学校 尤 其是 小 学租 初 中 要 配 。, , 合 这
个 行 动 , 转变 自 己 的 教育观 念少以 新 的 教 育方 略 迎接时代 对 人 才培养的挑战。, ,。, 。责任感 和 事 业心 的 问题 按照 中 国教育发 展 的 进 程 在 本世 纪 末 要 墓 本实 现普及 九 年 义务教 育 这 是 经 济
。达 小 康对人 才素质 上 的 客 观 要 求 不 然 教 育就 要 拉经 济建 设 妓后 腿 可 是 在近年 来教 育投 入 赶 不 上 事业
。。, 发 展
需要 教育水平滞后 的情形 下 困难 是 严 重 存在的 怎 么 办 ? 中 央 正 在下 决心 按 照 小平同志 宁 肯栖 牲 一 点 速度 , 。“ , 也要把教育搞 上 去 ” 的 精神 逐 步增 加 对 教育 的投 入 力争教育的 外 部条件和 内 部设 施 得 到一 些 改 善 但 是 对 , 。, 于 我们 这样 大 的 国 家 期 望 值 不 能大 高 在 一 定 意 义 上 讲 需 要我 们 义 无 反 顾地 艰 苦 奋 斗 。,“
” 。在讨论孙云 晓 《 夏 令 苦 中 的较 蚤 》 一 文 时 有 人 不 同意 较 童 这个 词 因 为从 组 织 者 到 参 加 者 整个 活 动 都 , 充 满 了 中 日 少年 朋 友 的 友 谊 这 话 不低 笔者亲 耳 听 到 了参 加 夏 令 营 的 中 国 小 朋友 谈 他们 同 日本 少年 的。生 谅 互 , 助 尤 其 是 中 国儿 童 表现 出 了主 人 翁的 谦让精神 但 是 就 是 在参 加 者 的发 言 中 也 总叉从 两 国 少 年 在各 方 。, , 面 的
表现 来抒 发 己 见 的 其中 较 量 ” 的意味十 分 浓 重 这是 客 观 事实 因 为 寻找 各 自的优 劣 这 显得 十 分 合 情合 理。“ , , , ,、。孩 子 们 感 到 我们 在顽 强 精神 意 志品 质等方 面 确 实很 有 向 日 本小 朋 友 学习的 地 方 这 种 较 量 ” 与其说 是 两
“ 国孩子之 间 的 还 不如说 是 在两 国教 育工 作者之问展 开 的 十 几 岁的 少 年之 问 的 差距 难 道 不 应 当 说 是 两 国 教。, 育
水平之 问的 差 距 吗 ?!应 当承 认 我们 当今的 教 育 在智能 结 构 知 识 水平适 应 能 力 以 及 学生 体 能 等方 面 同 2 1 世 纪 的 发 展 和 市 , ,、、, 场 经 济 的要 求 有 着很大 的差 距 要 改 革 教 育 首 先 要 改 变 教 育工 作者 的思 忽 和 观 念 因此 教 育 者任 务 重。。, 大 放。大 一 点 说 中 国 能 否 在下个世 纪进 入 世界先 进 行 列 有无 竟 争能 力 在很 大 程 度 上 取决 于人 才 的 教 育水平, , , “
。少年 。强 则 国 强 ” 这是 一 百 多年 前改 革家梁 启 超讲 的 一 句名 言 今 天 尽 管 时 代 不 同 了 道 理 是 不 悖的 因此 我们 的 , 。, 教育工 作 者 必 须 把 自 己 的 责任 感 和 事业 心放 在这个基 点 上 猫 准世 界教 育的 先 进水平脚踏 实 地 走 下 去 以 , , , , 教
育 家的 胆略 和 眼 光 把教育和 教学水平搞 上 去 这 是对 2 1 世 纪人 才开 发 的 最 杰 出的贡 献 , 。(上接第 5 页)力 要 不要 经过 学 校 教育 培养 出一 批 , ,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 当 然要 , 但那 是少数 ,顶 多 是百分之 儿、甚 至 是千分 之几、万 分之 几 , 高 中 阶级打下 一 点 基 础 , 培养这么 一批马 克 思 呈 义 者 ,并 使 他 们 进 入 各级领 导
核 心 , 对于 党 和 国 家 的 命运 ,至 关重要。如 果 要 研究 学
校 德育工作 的政 治 功 能 , 恐怕这 倒 是个重大 问题 不 可
忽视。很 可惜 , 对于 这个 间题的 研 究 , 目 前还 非 常 不 够
。为 什 么 要提 出 德 育 的 功 能 问题 来 进 行 探讨 ? 因 为
“ 阶级斗争 为纲 ” 的传 统的 “ 左 ” 的 思 想 仍 然 束缚 着
人 的 头 脑 , 应 当 加 以抛弃 的 一 些 做法 ,仍 然 统 治着 学 校 的 德育工作 , 使得德育 的 某它 功 能 难 以 发 挥 ,德育 的路
子越走越窄。比 如 , 现 在 非 常 强 调德 育 的 渗透 这本 来
是 非 常 正确 的 , 但 一 讲渗透 就是政 治 思 想 的 渗透 在
课 文 中硬 “ 提炼 ’ , 出 一些 东西 贴 上 标 签 ,似乎 苦此 别
无 他途。其 实 学 生 的 一切 活动 包括 他 们 的 社 会 活 动、家 庭 生 活 无 处没 有 德 育 因 为每 一 件 事、每 一 项 活 动 都 离 不 开 是 1卜、善恶、真 伪 离 不 开 道德、情感、意 志、性 格、心理 而 离 开 r 这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 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 地位。”我们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要特别坚持高校办 学的社会主义方向,要重视大学生政治生活的特性,注重发挥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按照 “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要求做好高校的德育工作。
一、必须认清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的特性
大学生这一群体,集青年和知识分子于一身,青 年的本质和知识分子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政治生 活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双重性、矛盾性。第一,政治思想的前倾趋向和现实社会难以接
受的双重性。大量的事实表明,在成长过程中,大学 生在政治生活中难免受制于情绪。尤其是在社会风 气不良的情况下,青年大学生的情绪便特别强烈,表 现为情绪化的思想和情绪化的行动。情绪化的行动 则往往导致行为的冲动。青年大学生偏激的政治思 想中,不乏理想和模式化的东西,也不排除趋向未来 的合理成分,这就是青年大学生政治思想的前趋倾 向。在青年大学生前倾的政治思想中,充满着政治化 色彩和急切的政治情绪,往往幻想大于现实,理想超 前实践。他们在思考问题、选择方案、参与实施时,更 多的是把自己的主张建立在理论、书本和未来期望 的基础上,很少考虑实践的因素和现实的条件。但是 一定的政治总是现实的政治,任何政治主张和政治 意图都不可能不受现实的制约,都不能不顾社会现 实,因而,青年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的良好动机、善 意愿望和某些合理主张往往难以为社会现实所接
教育是 “
受,甚至有被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的危险。青年 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前倾的政治思想同社会现实不 适应的矛盾,常常令一些热血青年为之困惑。第二,政治生活客观效果正向与反向的双重
性。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青年总是率先投身社 会革命。在社会变革的激流中,青年往往首当其冲地 向旧社会、旧事物提出挑战。大学生是青年中接受高 等教育、文化层次较高的一部分,他们同样为推动社 会前进作出了努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青年大学生 自身素质的提高,青年大学生越来越成为一支社会 进步的正向推动者。在当今中国,无论是投身改革大 潮,发展商品经济,还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 明,青年大学生总是义不容辞,身体力行。但是,历史 的经验也启示我们,由于青年的政治观尚不成熟,社 会经验比较缺乏,政治热情的狂热冲动往往干扰着 他们积极有效地参与政治生活,甚至出现政治能量 的破坏性释放,也有可能为错误的社会政治思潮推 波助澜,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青年学生政治生活的 客观效果的这种两重性,是判别其政治生活进步与 否的最终分水岭。
德育政治功能拓宽 篇2
1 新形势下发挥政治课德育功能的重要性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 中职生在逐步形成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成就意识的同时, 由于社会行为市场化、价值化的泛滥, “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金钱至上”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的腐朽思想也开始蔓延, 这两种思想意识的矛盾和冲突使学生难以建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因此, 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 必须加强对学生集体主义教育, 坚持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 防止将个人利益绝对化, 提倡奉献精神, 只有这样才能克服腐朽思想的侵蚀, 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实用人才。
1.2 中职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根本要求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要不断提升自己综合职业能力, 只有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 才能提高自己择业的竞争力, 才能提高对职业变化的适应力, 才能提高立业、创业的创造力。而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则要求职校生, 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均衡发展, 其中应把德育放在首位, 使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良好职业技能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因此, 只有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1.3 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民主的社会,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信息量与日俱增, 生产力水平空前发展, 它要求社会从业人员要有更强的法制观念, 更多的创新能力, 更好的协作精神, 更诚恳的合作态度。因此, 我们要面向未来社会, 本着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 充分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法制观念, 培养学生挑战、参与、协作精神, 把今天的职校生培养成为能够担负时代重任的人才。
2 发挥政治课德育功能途径
2.1 加强政治教师师德修养, 发挥政治教师榜样的作用
政治课教师在学生心中自然应当是教学内容的率先实践者, 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人格。本教师相貌平平, 可以说在学生的第一印象中不会留下任何深刻印象, 更不会留下任何良好印象。按理说, 中职学生对文化课本身就不感兴趣, 更何况是他们认为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呢?但是, 我凭着对教育的热爱, 对学生的热忱关爱和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孜孜以求, 逐渐在学生中树立起了关爱他人、踏实工作、开拓进取、善待生活的良好形象, 从而使学生产生了亲近感、亲切感。于是, 教师的教育行为就有了基础, 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有了兴趣, 最终实现了寓教于学、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因此, 政治教师师德素质的高低, 是影响中职政治课德育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是政治课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所以政治老师应加强师德修养, 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
2.2 合理安排政治教育内容, 充分发挥正面教育作用
从中职政治课教学内容看, 首先应按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循序渐进, 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 把《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课程的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 并在教学中恰当地联系中职生的思想实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国内外形势, 对中职生进行较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 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观察社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选择人生道路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逐步把中职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公民, 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参加社会实践能力和职业活动能力。
2.3 合理补充和拓展现行中职政治课教材的内容, 有重点和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 结合教材知识点, 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如:爱国爱民的思想教育;坚强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德培养;“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 “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 “言必行, 行必果”的诚实守信精神等方面教育;“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互助、互爱, 尊敬师长, 孝敬父母做人美德教育等。
(2) 发挥中职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必须重视时事政治教育。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应该实事求是、灵活多样, 可以针对专门时事政治开设专题时政课, 亦可以根据现行中职政治教材的教学内容, 教学中渗透时事政治的内容。如:组织学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倡导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3 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3.1 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德育课教学要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 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中职学生生活, 尊重中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 更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充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课程设置、教学安排要和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教学特点相适应,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突出教学的实践性, 注重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
3.2 发挥其他课程教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
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课、艺术课等其他公共基础课教学和专业理论课教学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各学科教师要认真落实本学科的思想道德教育任务要求, 结合各学科特点, 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各学科的教材、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估标准, 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4 发挥政治课德育功能应注意的问题
4.1 注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政治课兼备理论性和实践性, 根据这一特点, 发挥政治课德育功能, 必须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此, 在政治课教学中应把理论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使之完善, 有机结合, 从而促进德育功能发挥。
4.2 注意发挥中职生的自主性
中职生能否积极主动自觉接受德育化, 直接影响政治课德育功能发挥的效果。因此, 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手段调动中职生的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激发中职生德育的主动性、内化性、自觉性, 努力实现“他律”到“自律”转化。
4.3 注意德育方法的灵活性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政治课教育功能的效果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方法, 科学地德育方法可以激发职校生自觉接受德育, 提高职校生乐于接受德化、育化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 应根据中职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合理灵活, 有目的地选择诸如案例法、实践体验法、启发法等教育方法。
4.4 注意发挥政治课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在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同时, 辅之于学校其他各项德育工作, 共同完成中职阶段的德育任务。主渠道和其他渠道密切配合, 相辅相成, 只有这样, 学校德育工作才能真正取得成果。
综上所述, 中职生作为特定的教育群体, 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真正发挥中职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对他们今后成人、成才意义深远而现实, 作为政治教师责无旁贷, 必须认真对待,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依托现行中职政治课教材, 科学运用德育方法, 与学生形成合力, 以期实现中职生的德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2008年12月9日。
[2]沈越、张可君:《经济政治与社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第1版。
德育政治功能拓宽 篇3
关键词:德育现状;政治课堂;德育教育
一、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當今世界处于一个飞速变革发展的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日新月异地变革着。在这样一个变革与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中学生的思想也在经受着巨大的考验,同时也考验着教师的德育教育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十分突出了。
1.各种不良思想严重冲击着中学生群体并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国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导致了当今社会价值观复杂多样。这些不良的价值观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
2.当今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的发达,让学生接收到的信息量较之以前有大幅度的增加。而有些媒体和网络也存在着不负责任的行为,大量充斥着低俗、不健康的信息。这些低俗信息的影响会对中学生有巨大的危害。
3.中学生的自身特点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现在的中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易受外界影响,同时自主意识、模仿意识、叛逆心理都比较强,而且90后的中学生所受的家庭过度溺爱也使他们更以自我为中心。
4.教师为了追求学科成绩而忽视课堂的德育教育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所有的这些因素在影响着当今的中学生,也给我们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的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在政治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二、思想政治课的责任
各个学科的课堂都肩负着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的责任,而对于政治课堂来说则应尤为突出德育功能,政治课堂是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战场。思想政治课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进行人格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总之,德育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责无旁贷的责任。
三、操作建议
(一)更新观念,切实把德育目标当作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之一
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基本要求。”人的行为是在观念的支配下进行的,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作为政治教师应把德育教育放在与传授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一个人只有拥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有可能为社会做贡献,这应是教育的首要目标。否则一个人的学识越多、能力越强有可能他对社会的危害反而越大。简言之,对学生教育要“先成人,再成才”。作为学校德育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课堂如果只注重对考点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德育教育,绝对是不合格的课堂。作为中学政治教师,应切实地把握住思想政治课的内涵,全面深刻地理解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协调统一到课堂当中,真正做到教学目标的三维统一。
(二)更新方法,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作为新时代的政治教师应与时俱进,及时更新陈旧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改变以往把让学生乖乖听话为目标,以枯燥的理论为内容进行简单、机械的说教进行德育教育。时代环境在变,学生在变,倘若教师还抱着“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及方法进行德育教育,那注定是吸引不了学生的,效果当然也就不明显。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认真研读、挖掘教材,找到适当的德育切入点。高中政治课堂毕竟不是纯粹的德育课堂,因此德育教育必须结合教材,在教材中寻找适当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教育。巧妙的切入点可以让德育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果只是把德育生硬地镶嵌到课堂上会显得别扭,效果自然不好。例如在《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中,笔者在讲授“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 时就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了诚信教育,且并非是简单说教。结合教材的案例,给学生简单拓展了当前我国正在进行诚信体系建设,从当时课堂学生的反应来看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构建和谐课堂,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状态,也是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和追求的价值目标,只有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展示其个性,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要使我们的政治课堂有一定的自由度,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目的是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感。
3.激发、引导学生发挥主体地位以实现自我教育。根据新课改的精神,课堂要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同样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在方向上给学生以把握和点拨,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完成自我教育。学生在彼此的启发甚至争辩中完成的自我教育比教师枯燥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4.把德育教育与社会实际相衔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社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社会上的很多不良现象很容易侵蚀中学生的思想。这时就需要我们的德育教育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这些不良现象。德育教育要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并能用正确的观点看待。只有让学生了解现实才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观点,只有让正确的观点占领了学生的头脑,才能让学生自觉地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
四、需注意的问题
在政治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注意,政治课堂还有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需要完成,所以必须处理好德育教育与知识、能力教育的关系。在课堂德育教学目标的把握方面注意“度”的问题,既不能忽视德育教育,同时又不能影响知识、能力教育。
总之,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如何将德育教育更巧妙地融入政治知识的教学中是我们今后应该不断探讨和尝试的方向。只要我们不懈努力,对德育教育工作投入更大的激情,在潜心研读、挖掘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创新方式方法,就一定能感染学生,营造出富有德育教育功能的政治课堂。
德育政治功能拓宽 篇4
内容摘要:思想品德课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对初中学生来讲,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重要途径之一。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既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客观要求;也是当前摆在政治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课题。本文就是针对如何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这一课题作出简单分析。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主载体德育功能合作教育
长期以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往往比较注意狠抓双基,重视科学知识的整体性,强调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逻辑顺序渐进,但对于确立学生的政治素质、培养道德品质、发展能力等方面比较忽视,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误,其实质就在于忽视了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属性,把它仅仅看成一门文化知识课,而且还忽略了其他的教育途径的作用,如班、团、队的组织活动、课外活动以及社会、家庭的教育活动等,这在事实上而不是主观上把思想品德课置于封闭状态之中,形成单一的说教模式,这种状况严重淡化和消弱了思想品德课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主渠道作用。为了适应当今世界国际竞争的要求,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要切实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行素质教育,首先应把德育放在首位,中学思想品德中的教材、课堂教学能起到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载体”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这是广大政治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下面我想就如何提升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谈谈自己粗浅的几点体会:
一、思想品德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不断涌现,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充实知识,才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本领,才能胜任教学。作为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他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二是有良好的言行修养和道德觉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教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要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要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要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觉悟水平。正人先正己,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在言论上,要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对社会有不同看法,也不能在学生中大发言论,误导学生。在举止上,要时时处处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教师要热心善事,让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校园里、在学生中传扬。
二、要认真专研教材大纲、学习《课标》要求,探索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认真开展教学活动,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素质和行为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注意寻找知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教育的结合点,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努力使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和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想觉悟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讲授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我们伟大祖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河山壮丽、历史文化悠久等有关内容时,可采取图片、实物、录音和录像等教学手段,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山大川、一草一木,大力宏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灿烂的科技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把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从而自觉地树立为建设四化、振兴中华而献身的伟大抱负。
2、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必须努力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吸引力,是上好思想品德课的前提条件。没有吸引力,就没有生命力。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一般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联系实际展开教学。如当前存在“经商热”、“出国热”和“超前消费”等现象。在教学中,要讲清讲透原理,也要敢于触及现象,善于用疏导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使理论知识更具体、更深刻、更生动,从而更具有吸引力。提高说服力,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用举例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弄通理论知识,增强思
想品德课的信度。如学习十六大报告、国内国际的最新建设成就和时事等,材料要“精”,对所掌握的材料要“去粗求精”,尽可能做到完整、典型、精确。内容充实,并非材料越多越好,而是材料要充分有力,要恰如其分地说明问题。材料要“实”,就是要言之有物,要有实际的东西,要用学生熟悉的实际经验、实际感受的内容来举例,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内容的起真实感和亲切感,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说服力。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意识。思想道德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即自我教育形式和社会实践活动。
(1)、学生的自我教育形式很多,它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妨围绕学生的思路转,当“导演”,而不当“演员”。可以结合国内重大时事和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主题班会、课堂辩论、小品表演、演讲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走向讲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我曾把《疯娘》一文引入教学中,把这篇感人的文章编成戏剧,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我提前两周让同学们去准备,给他们提供与戏剧表演有关的知识和背景材料。在课堂表演中,学生们的思维十分活跃,为充分表现自己的表演天赋和能力,个个精神十足,表情丰富多彩,动作到位,演到悲伤之处,痛哭流涕,情真意切,将《疯娘》所要表达的情感表演得淋漓尽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把握住“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和“个人的道德观”这一主线,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引导和点拨,把学生们的认识逐步统一到正确的观点上来,让学生在表演活动中,取得自我教育的实效。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形式。“请进来”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人士来校做专题讲座。“走出去”是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疑惑的问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社会调查,就中学生而言,是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细致地考察社会现象,详细地占有材料,经过分析综合以达到正确认识社会的目的。结合初三《社会发展常识和中国国情、国策》的教学,供学生调查的内容就很广泛,如,国有企业改革、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口和环境等等。通过社会调查,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社会实际知识,能够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调查还能解决许多平时在课堂上不易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觉悟。
三、思想品德课还需要教师进行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以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技能、合作道德为内容的教育。合作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合作中进行的。从含义上来说,“合作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个人或群体基于某种共同的利益目的,彼此经过协调而形成的相互帮助、相互依存、相互提携和团结共进的联合行为。”思想品德课进行合作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这种“联合行为”的教育,这种教育有益于德育内容的完善,益于德育功能的强化,有益于德育对象的发展。从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素质来说,主要来自于对他们的合作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合作教育比竞争教育更重要。有人曾提出:“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由重点培养竞争转向重点培养合作的教育”。通过合作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共处、与人合作,实际上也就掌握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本能。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他们的最基本的素养要求。
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 篇5
李太平(1963― ),男,湖北蕲春人,湖北大学讲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 人德性需要的满足,德育价值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为我性;德育目的是对德育内在价值的认识和追求。三者之 间又具有密切的联系,德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德育目的之实现上,而不能泛化到一切德育功能之实现上。
[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479906―0089―0092
一、关于德育功能
功能是由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结构有机构成的系统在与特定的环境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功能是表示系 统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范畴,它体现了系统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的交换关系。功能侧重表 示系统对环境产生的作用,但功能又依赖于环境而存在,它是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如果离 开了一定的环境及环境与系统的相互关系,抽象地谈论功能,那么,这种谈论没有意义。功能不仅包括系统对 环境的作用,而且包括环境对系统的作用。这种功能是系统与边界之外的环境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我们把 这种功能称为外部功能。
系统与环境的区分是相对的,在特定的系统域界内,一个系统可以分为A、B、C等各个子系统,这些子系统 对于大系统来说, 是其组成的要素;而就各个子系统来说,则各有其功能。就A系统来说,它以B系统、C系统 为环境,并与它们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一定的功能。 我们把特定边界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 结果,称之为内部功能。
德育功能是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 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德育的内部功能。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的、德 育内容和方法等等。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德育内部功能,其中主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所产 生的结果。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受教育者严格遵守、积极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和享 用观念的形成,即表现为适应功能、认同功能和享用功能。德育的适应功能是指,德育能够使受教育者严格遵 守外在的道德规范;德育的认同功能是指,德育能够使受教育者内化和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良心。 德育的享用功能是指,德育“可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乐”(注: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第213页。 )。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结果,表现为教育者师德的形成和提高、教育方法的改进 和教育内容的丰富等等。
德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导致的结果,称为德育的外部功能。德育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德育外部功能包括系统对自然界、政治、经济、文化所产生的作用和自然界、政治、经济 、文化等外在环境对德育系统所产生的作用。德育系统对环境的作用所导致的功能,主要有自然性功能、政治 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等等。德育环境对其系统的作用所带来的功能表现为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对学校德 育的控制作用,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学校德育的最终决定作用,文化对学校德育的渗透作用,自然环境 对学校德育的熏陶作用等等。最终促使德育目标被修订、德育内容不断丰富、德育方法不断改进、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的德性不断完善。
以上仅指出了德育的正面功能。其实,德育还具有负面功能。德育既具有使个体遵守、认同外在的道德规 范的功能,同时又具有使个体抗拒、否认外在的道德规范的功能;德育既可以使个体觉得德性追求是一种享受 ,又可能使个体把道德生活看作是一种限制、一种痛苦;德育既能够通过控制,引导学生的言行,从而维护现 存政治制度的稳定,同时又能够为摧毁现存政治制度准备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德育既可以保存、发展现有文 化,又可能使现有的文化发展链条中断。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上述两方面的功能均有正负之分。
由上可知,德育功能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德育环境有多少因素,就有多少功能;德育系统内有多少因素 ,就有多少功能。把德育功能简单化的作法(注:鲁洁:《教育研究》,1992(8)、1993(5)、1994(6)、1995(6)有关文章,《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2 )有关文章;刘尧:《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4); 檀传宝: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李道仁:《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4);吴亚林:《教育研究 与实验》,1995(4)。),是方法论上的失误。
二、关于德育价值
有论者把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直接等同起来(注:桑新民:《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1993,第193页。),因而也就把德育功能和德育价值等同起来。这是笔者不赞同的。我们在研究德育 功能时,应结合德育价值进行研究,但必须将二者区分开来。
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客体的属性或功能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现实关系,价值既不单纯是客 体的属性或功能,也不单纯是主体的需要,但又离不开客体的属性和主体的需要,它表示客体的属性或功能在 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德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作为德育价值主体的社会、个人 的德性需要的满足与否、促进与否的关系。德育价值主要反映的是德育活动的属性、功能与德育价值主体的需 要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由社会、个人对德性的需要来决定的。
德育价值主体是指系统内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各类群体(包括民族、国家等等)。 德育价值客体是指德育活动及其功能。
个人的德性需要是指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社会环境中的个人通过道德教育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来提 高自己的道德境界,以完善自己的德性结构。德育活动及其功能对个人德性需要的满足即为德育的个人价值, 具体表现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环境中的个人等价值主体德性的完善。社会的德性需要应通过具有优良德 性的人才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在处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所发挥的作用来满足,社会的德性需要 ,不能由各种德育活动及其内部功能来直接满足。但任何社会都十分重视德育,其目的是希望培育各种优良德 性的人才,这种人才对社会的德性需要的满足即为德育的社会价值。
德育,作为培养人的德性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尽管要考虑如何满足社会的、教育者的、社会环境中的个 人的德性需要,但首先应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境界,完善受教育者的德性结构,满足受教育者的 德性需要。因为社会环境中个人的和社会的德性需要能否满足,不是德育系统内部主体所能给予的,而是受到 社会环境中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以,严格说来,把受教育者在德育系统之 外所创造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价值都归功于德育,不仅不科学,反而会造成社会各界对德育的期望过高 ,在达不到期望时,人们就会对德育的价值产生失望和怀疑。所以,我们必须将德育在系统内实现的培养人的 德性的价值和德育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德性而在德育系统之外间接实现的各种社会价值,严格区分开来,并研 究二者之间内在的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规律。德育在系统内直接实现的价值,是德育价值主体通过德育活动所带 来的德性的完善,这种价值可以称为德育的内在价值或直接价值;德育通过受教育者的活动这一中介在德育系 统之外创造的价值,可以称为德育的外在价值或间接价值,这种价值能否顺利实现,不完全受德育系统内价值 主体的控制。
三、德育功能与价值的区别和联系
德育功能与德育价值的区别是很明显的。
德育功能主要反映的是系统与环境,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主要由系统和子系统的属性(培养人的 德性的活动)来决定。功能具有客观性,功能不一定能满足主体的需要;德育价值主要反映的是德育活动的属 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主要由社会、个人对德性的需要来决定,具有鲜明的主体性、为我性。功能关系反 映德育系统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系统内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客观的因果性联系。价值关系虽然 离不开因果联系,但主要表现为德育价值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合目的性关系。德育功能关系的改变,是系统与环 境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系统与环境的变化,包括德育系统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相 互作用所引起的变化,德育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变化;德育价值关系的完善是个人和社会德性需 要的满足。所以,德育活动应该是价值主体(社会、个人)在其德性需要的驱动下,用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机制 去改变现存的德育功能关系,使之适应和满足其德性发展需要,形成一种新的价值关系的过程。德育活动的结 果不仅应是合规律性的,而且应是合目的性的。德育,作为一种创造价值的活动,不仅仅是一种因果性活动, 也是一种目的性活动。
因果性和目的性的区别并不排除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不仅表现在它们共同存在于德育活动之中,相互作用 并影响活动的结果,而且表现在,对于德育活动来说,目的乃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力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 动因或原因,即“目的因”。作为一种原因,它促使德育价值主体开展各种活动以满足其德性需要。它不同于 一般原因的地方在于,这种原因就是活动直接要达到的结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德育功能与德育价值是相互联系的,其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德育功能是德育价值得以实现的手段。德育价值的实现即个人和社会德性需要的满足,必须通过开 展各种德育活动,使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德育功能,作为系统与环境以及系统内诸要素相互作用的 客观结果,是满足社会和个人德性需要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各种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社会和个人的德性需 要就无法满足,德育价值也就无法实现。
其次,德育价值是德育功能的目的。人们开展各种德育活动,总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德性需要。在德 育活动中,各种德育功能的发挥是为了实现某种德育价值。离开德育价值,各种功能的存在是无意义的;离开 德育价值的规范和引导,德育活动可能导致各种负功能的产生,或者导致德育工作的低效率。
再次,德育的内部功能和内在价值,是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和对系统内价值主体的需要的 满足;德育外部功能和外在价值,是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德育培养的具有德性的人才对社会德性需 求的满足。
四、德育目的与价值、德育目的与功能
德育活动是建立在对因果必然性的认识基础上的目的性活动,所以,德育目的在德育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德育目的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在活动之前,人们在观念中提出和设定目的,在实践中实现和达到目的。德 育目的是活动的内在动因,它调动主体的全部热情和力量,为实现某一目的而奋斗。德育活动是由许多因素、许多环节构成的,目的是诸因素、诸环节的中心,正是围绕这一中心,它们相互配合、相互衔接、协同作用。 所以,我们研究德育功能和价值,应结合德育目的进行研究。但在研究德育功能时,有的学者却把德育功能和 德育目的混淆起来,把德育功能说成是育德(注:鲁洁:《教育研究》,1992(8)、1993(5)、1994(6)、1995(6)有关文章,《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2)有关文章;刘尧:《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4);檀 传宝:《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1); 李道仁:《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4);吴亚林:《教育研究与 实验》,1995(4)。),实际上,这是方法论失误的另一种表现。
目的是主体的一种设计、期望,是实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人在活动之前思想上设计的活动结果。所以, 目的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其主观性。
目的反映主体的需要,是主体的一种价值追求,是人对于自己的需要的自我意识。人是根据需要提出目的 的,目的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客观必然性的实现,更主要的是自身需要的满足。
德育目的所概括和表达的不是现实中的价值关系,而是理想中的价值关系,是人的一种德性追求。所以, 德育目的是主观的。德育目的是系统内价值主体在其德性需要不断发展和对需要的认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特殊 的精神追求,是他们对未来德性的一种憧憬、预测和构想。
德育目的与德育价值是相互联系的,德育目的是有待实现的德育价值,二者通过德育活动相互转化,德育 目的通过德育活动得以实现向现实价值的转化,从而改变原来的价值关系;而对新出现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又会 产生新的德性需要,经过德育系统内价值主体的思维加工和选择后提出新的目的,又实现价值向目的的转化。
但是,德育价值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两者与德育目的之间相互转化的机制是不同的。德育目的与内 在价值之间的相互转化,虽然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因为 系统内价值主体能够控制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直接结果,是系统内价值主体德性需要的 满足,所以,德育目的与内在价值之间具有同一性,德育目的就是对内在价值的认识和追求。
德育目的与德育的外在价值能否相互转化,不完全取决于系统内价值主体的主观愿望,而是受制于社会环 境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所以,德育目的与外在价值不能直接转化。如果我们把德育目的规定为对外在 价值的追求,最终就会使德育目的落空,使人们对德育产生失望。德育工作的重点是促使内在价值充分实现。 对其外在价值能否实现的问题,必须依赖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至此,我们对德育目的就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德育目的是对内在价值的认识和追求,内在价值包括教育 者和受教育者德性的完善,而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受教育者,所以,德育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德性,或者说是 “育德”,包括受教育者道德境界的提高和受教育者德性结构的完善。人的德性可以分为三种境界:他律道德 境界、自律道德境界和自由道德境界。德育的目的就是促使受教育者沿着他律――自律――自由的路线发展。 个体德性不仅包括境界层次,而且包括结构层次,个体的德性结构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合体,包括德性的形 式维、德性的内容维及其能力维,德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的德性结构不断完善。
在研究德育功能时,有的论者把德育功能和德育目的混淆起来,这是方法论失误的另一种表现。德育目的 不同于德育功能,德育目的反映的是理想中的价值关系,是理想中的德性状况,德育功能是系统与环境以及系 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目的具有主观性、价值取向性,功能则是客观的、中立的。
德育目的与德育功能也是相互联系的:
第一,德育目的是德育功能的动因和指针,离开了德育目的,可能产生各种负功能,离开了德育目的,德 育功能的实现就没有动力。第二,德育功能包涵德育目的。德育内部功能中含有正向价值取向的那一部分与德 育价值的内在价值具有同一性,这一部分功能的实现即是德育内在价值的完善;而德育内部功能主要是指教育 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所导致的客观结果。德育目的仅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预期结果。所以, 德育目的仅指德育内部功能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所导致的正向的、预期的结果。第三,德育功能是制定 德育目的的依据和参考因素,是实现德育目的的手段。德育目的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对系统与环境以及系统内部 各因素相互作用的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基础之上,建立在对客观的功能关系的认识基础之上。所以,德育功能是 制定德育目的的依据和参考因素。德育目的,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应通过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充分发挥德育的 各种功能并加以实现,德育功能是实现德育目的的手段。德育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实现的机制不同。德育内部 功能能否实现,虽然离不开德育环境的影响,但主要取决于系统内部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德育系统内部主体能 够控制系统内部诸因素相互作用的范围、方向、程度,最终使受教育者严格遵守、积极认同外在的道德规范, 形成德性享用观念,使教育者师德不断完善。所以,德育内部功能可以作为制定德育目的的依据。德育工作的 重点,应放在德育内部功能的实现上。而德育的外部功能能否实现,不取决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愿望, 而是受制于社会环境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所以,德育外部功能的实现,除了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 努力之外,还依赖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作用。
德育政治功能拓宽 篇6
转变教学观念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从人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生活出发,要根据时代发展的特征、学生关注的热点确定教育活动的主题、选取德育的素材;要从教学内容和活动主题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体差异和本校实际,行之有效地选择和运用教育方法。另外,教师要将德育渗透到学校的所有活动中,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使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协调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为了发挥思想政治教学的德育功能,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
首先,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具备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强烈的爱国之情,而且应该严以律己、勇于进取,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其次,教师要增强自身的使命感,把思想政治教学的德育功能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思想政治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称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保健医生”,所以教师要从备课入手,真正做到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同时,教师要解决好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例如,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拜金主义、权欲观念重的思想,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政治课的知识性、思想性、教育性得以充分发挥。
改革教学方法
只有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学的德育功能。首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确定德育目标。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教育心理学强调,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要求,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因此,要实现德育目标,教师可以采用目标教学法,在授课前明确地提出该堂课的德育目标,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按目标实施教学。
其次,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思想政治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作为一门以德育为主的社会学科,其理论性比较强,但不论多深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在生活中都能找到现实依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思想政治教学富有生命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提高学生利用书本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学的德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学中如何强化德育功能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强化;德育功能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主导地位。学校德育工作应该是全方位、多渠道的。而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应发挥主渠道作用。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市场经济带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去向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思想政治教学如何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强化其德育功能,促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介绍自己的认识。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思想政治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围绕分数做文章,大部分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严重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在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学必须要强化德育功能已是大势所趋。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德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要把“德育首要”问题不能当做临时性的口号或应急性的措施来看待,而要当作教育的长远大计来理解,结束口头上重视、思想上轻视、行动上忽视的现象。明确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全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政治觉悟水平和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握好思想政治课基本上是德育课的定位,使思想政治课从备课、上课、考试等一系列的环节都服从于德育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使思想政治课教学真正走出“误区”,还原其德育功能。
二、要正确的处理传授知识与德育的辩证关系
如何摆正传授知识与德育的位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强化德育意识,实现德育功能的前提。思想政治教学中,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德育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所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而且对他们的政治行为、道德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对学生进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授,是为了使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周围的事物和各种社会现象,从而形成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由此可见,传播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是德育的基础,而德育则是传授基础知识的目的和归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知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既教书又育人,把知识教学纳入德育轨道,建立起以德育为核心的知识教学体系,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到位。否则,离开知识教育讲德育,或者离开德育进行知识教育,都只能把思想政治课引入歧途。
三、要始终把握正确的德育方向
思想政治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现阶段我们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仅需要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人生信念。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正面临着纷繁复杂、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面临着富有挑战性的、千变万化的未来,如果缺乏崇高的理想,正确的道德信念,那就很难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作出正确的选择,很难把握和处理今天、明天以及社会与人生的许多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灌输”的方针,以先进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要把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科学人生观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法律纪律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重点和根本来抓,使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定的人生信念,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材。
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往简单的教学已经不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了,而且,在思想政治课上只靠课堂上的说教是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只有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要改变在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单一的、封闭式的、照本宣科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实行开放式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不局限于教材,要把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根据各时期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热点问题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和方式上要灵活多样,把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撰写小论文、时政讲座、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等方式引入思想政治教学中,从而形成开放式的、多样式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
总之,思想政治课是以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及道德实践水平为基础的学科,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只有把握和处理好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才能强化其德育功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德育政治功能拓宽】推荐阅读:
高中政治德育08-02
政治德育试题命题06-30
高中政治德育渗透10-12
高中德育教育政治教学10-06
政治教学中的德育12-05
政治课德育教育教学06-12
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德育08-04
政治课兴趣德育教学论文06-12
强化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教育10-22
拓宽德育渠道 注重育人实效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