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功能素质教育

2024-10-05

德育功能素质教育(共12篇)

德育功能素质教育 篇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在新的时期,我们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复合型人才。

一、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准则,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她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纪教育和个性心理教育等,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的基础,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正是可以为德育培养良好的情感基础,在品德教育的顺利实施中充当着良好的中介作用。音乐教育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给予人的教育就是寓于情感之中、趣味之中和娱乐之中,潜移默化地使人在情操上受到陶冶,心灵上受到启迪,道德上得到提升。音乐自身的艺术魅力会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示人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它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因此,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怀,帮助学生树立理想、陶冶情操,学会感恩,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音乐的德育功能,“音乐辅德”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源远流长,传统深厚。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乐教,他将音乐看作是一种无以伦比的教育手段,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在他的课表中——礼、乐、射、御、书、数,音乐被列为第二位,这更说明了孔子对音乐的德育功能的重视。我国的著名音乐教育家贺渌汀也说过:“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就会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音乐与德育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密不可分的,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道德教育手段。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爱国主义教育,它不是仅仅以歌唱而歌唱,而是以优美的旋律和具有政治色彩的歌词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强化品德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二、把握教材内容,潜移默化的感受爱国主义教育

音乐教材中,有不少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很多歌曲以鲜明的曲调,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明了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它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歌词去引导学生认识人生,学会做人。一堂好的音乐课,不仅只是教会学生唱一首歌,而是教会学生学会欣赏这首歌优雅的旋律和跌宕起伏的词韵,使学生接受美的熏陶。在高一《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家聂耳、冼星海”这一节里,我们可以把介绍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作为一个引子,讲述聂耳、冼星海是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情况下,为挽救民族的危亡,唤醒民众奋起反抗,驱逐日寇,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创作了威武激昂,气势磅礴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并使用多媒体手段,借助影像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伟大的抗日战争的历史现实,使学生在乐曲中感受到歌曲的形象和意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心里就会有一种同仇敌忾,振兴中华的“感慨”,而这种“感慨”就是音乐教育所达到的目的。

音乐教材的思想教育内容非常广泛,教师要把美育和德育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既能享受美的旋律,又能从乐曲中获得思想教育。在高一年级《音乐鉴赏》“高山流水志家国”这一节中,古曲《流水》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壮丽山河的赞颂,隐喻开阔的胸襟和百折不回的精神。在乐曲中让学生了解古典音乐所具有的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和蕴含丰富的历史审美意识高尚品德。

三、注重在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中陶冶情操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无处不在。教师除了音乐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利用其他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学校组织“红歌”比赛,积极向上的励志歌曲将校园的文化气氛推向一个更新的层次,唱响和谐校园。还可以举行校园集体舞大赛,让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舞动青春,增进同学们之间友谊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一些激昂向上、充满活力的优秀歌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利用橱窗、板报、、课外兴趣活动等形式,向学生推荐音乐家作品及音乐家名言小故事等。特别是音乐家名言的适时引用,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自信心和决心,形成对社会、对人生的正确认识。

音乐所具有的德育功能是异常独特的,这种本质是直接的思想教育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培养健康的思想道德观念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把目光放远一些,把音乐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联系起来,告别以往单调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模式,以有声有色的教育方式而代之,使受教育者在音乐教育的潜移默化中塑造高尚的品格,成为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德育功能素质教育 篇2

高校音乐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音乐方面的才华,传授音乐知识,还要充分发挥出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方面的功能。音乐课程具备轻松性与娱乐性,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并且通过其德育教育功能对学生的耳濡目染,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音乐德育教育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将德育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在教授文化课程的同时将德育教育与其并驾齐驱,因此对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充分发挥音乐的学科特性,让德育教育通过轻松的音乐课堂发挥其对于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功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塑造大学生的优秀品格;充分发扬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大学生集体主义意识;通过音乐审美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还有利于对大学生的思维模式进行创新,打开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因此,高校音乐德育功能的实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具备着实施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需要学校引起高度重视,通过适当的方式实现高校音乐德育教育的功能。

1高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德育功能

1.1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塑造大学生优秀人格

当前我国各高校进行的音乐教育,都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上进行的内容选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培养音乐素养的同时,时刻感受到我国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在学习与我国建国和抗战历史相关的音乐时,更能够激发起爱国主义情怀,使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们也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到革命先烈为保护国家所付出的努力与牺牲,对当前的和平生活产生珍惜之情。比如《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首爱国歌曲,学生在学习和演唱过程中会不自觉被歌曲的雄伟不屈而感染,在演唱时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其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便在此时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此时老师不需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说教,只需为学生讲述此歌曲的创作背景是在国家处于危难之际、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时,学生通过联想当时中国人民奋勇抵抗的场景,结合歌曲中释放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自然能将爱国主义理解得更加透彻。因此,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是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方式来体现的,这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优秀人格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1.2发扬大学生团结协作风格,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合唱教学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音乐演唱形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合唱这种演唱形式,可以将全班学生集结到一起,进行同一首歌的演唱,因此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可以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学生在合唱时,会首先对歌曲进行任务分布,这就需要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了解,知晓自身以及其他同学最擅长的演唱部分,然后依据同学各自的优势所在进行任务选定,这对于培养学生宽容待人的品质也具备一定作用。学生在进行歌曲练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演唱问题,因为合唱考验的不是个人的演唱技巧,更注重的是所有人的合作效果,因此,大学生在合唱时会逐渐意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会逐渐使自己适应集体的演唱节奏,不断完善集体演唱的效果呈现。在不断合作与磨合的过程中,只要同心协力,合唱效果便会逐渐趋向他们的目标,这时他们便会感到集体的伟大,因为合唱带来的视听震撼远远超过一个人的表演,学生因此也能真正体会到集体的重要性,更加注重集体主义。

1.3培养审美情趣,打造全面发展的时代青年

高校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学生通过音乐课堂的学习,能够掌握许多音乐知识,并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种类音乐的学习鉴赏,培养起一定的音乐审美情趣。音乐教育不仅诉诸听觉感官,更加倚重学生对于音乐的心灵感悟,考查学生能不能感受出音乐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进而进一步对自己鉴赏音乐提供灵感。音乐是一种传达真善美的文化,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知识、演唱音乐歌曲,能够净化自己的内心,通过感受音乐纯粹的美,使自己暂时忘却世间的喧嚣吵闹,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思考。音乐审美情趣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种情商组成,因此,音乐德育功能对培养大学生审美水平的功能,实现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校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2.1加大对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音乐教育的教育理念

当前大多数高校对于音乐教育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层,认为音乐课程的设置只是为了愉悦大学生的生活,使大学生在繁忙、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放松,没有意识到音乐教育独特的德育教育功能。而且,高校音乐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只是设置了简单的音乐欣赏的讲课形式,只教授学生一些简单的音乐基础知识以及音乐欣赏技巧,对于音乐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只是轻描淡写,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分析鉴赏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接受的音乐教育仅仅发挥了其对于培养学生简单的音乐素养方面的教学目标,并没有完成其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功能,因此使得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并不能作为支撑其自身全面发展的能力。因此,高校应该及时更新对于音乐教育的错误认知,深刻剖析音乐教育中所包含的独特的德育教育角度,为学生提供真正有深度的音乐教学,并能够使音乐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对学生德育素养的培育作用。

2.2优化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

音乐课在非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只是出于选修课的地位,并且多数是理论型的选修课,这种课程设置首先便让学生在心理认知层面将大学音乐教育放到了不会特别重视的地位。而且单一的理论知识教学,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但是由于不能进行相关实践,学生无法对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效果检验,因此,高校的音乐教育也不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有关德育教育的内容,德育教育功能无法突出展现。因此,高校需要对本校的音乐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一定的优化,尽量将音乐教育课程上升为必修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定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应注重教学深度与广度,尽量将音乐教育的德育教育功能通过内容教学彰显出来,对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一定影响。

2.3建设创新型的音乐

教师队伍

当今时代是注重创新的时代,对于音乐教学来说也是如此。因为当今的大学生生活在时刻高喊创新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讨厌一切陈旧不变的东西,尤其是一些陈旧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可能对学生的创造力产生扼杀作用。因此,高校音乐教学德育教育功能的实现也应该体现出创新的特点,这就需要一支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队伍,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的不断改善,使得音乐教育能够时刻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以此吸引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队伍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对音乐的德育教育功能具备自己的独特认知,能够将德育教育与音乐教学内容实现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有关德育教育的内容,不会产生抵触心理。高校可以引进一批创新型的音乐教师队伍,也可以自己培育创新型的教师,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能够接受先进音乐教学经验的指导,并为教师制定一系列的研究课题,使老师在思维认知层面达到能够实现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相关要求,还要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相关考核,以考察老师的教学方式能否发挥音乐的德育教育功能。

2.4营造校园音乐文化氛围

校园音乐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大学生的思维认知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学业压力与就业压力的双重压迫中,因此极易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与心理暗示,帮助大学生减少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干扰。所以,学校可以通过校广播台设立音乐频道,定期为学生播放一些舒缓身心的音乐,以此营造出轻松的校园音乐文化氛围,帮助学生疏导压力,阳光面对生活。此外,学校还要对校内的音乐社团进行管理,取缔一些宣扬颓废生活的音乐社团,积极鼓励健康向上的音乐社团的发展,并支持其举办音乐活动,通过音乐活动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对学校的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心理教育。

3结语

浅析体育教育的德育功能 篇3

关键词 体育教育 德育

一、学校德育建设的必要性

德育,严格上来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而在广义的“德育”概念下,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学生在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心理品质层面。城市在校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小学生约为13%,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大学生约为25%,比同期国外严重的多。当年震惊一时的“马加爵”案,给社会及教育界对于德育教育极大的关注和反思。

随着对知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社会与家庭重心都放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上,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多数学校也偏重于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不够或没有普及,学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辅导,造成部分学生调整心态的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挫折易造成心理疾病。家庭、学校等学生成长环境,灌输给孩子的信息偏颇,导致孩子形成对社会的看法偏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表现为偏执、自负、多疑、焦虑冷漠、狭隘与狂妄。

在学生心理层面,据有关文献报道,约有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这些心理问题多集中于心理品质方面的弱点,如意志力、抗挫能力比较薄弱,团队协作意识、危机意识淡薄,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等优良品质较为缺乏,这与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以及学生就业压力、升学压力较大的社会环境有关。

二、体育教育与德育建设的关系

从体育的学科特点来看,该学科本身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的特征,在开放的活动空间里,学生的举止言行、思想、心理品质等都会自然的表现出来,较为利于老师对学生进行观察, 从而将德育的教育思想贯穿于体育课堂,贯穿于学生的体育活动当中,不失时机的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体育教育确定的三维锻炼目标,即“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三维、立体的锻炼,恰恰明确的涵盖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其中在社会适应这一目标体系中,肯定了体育的社会性,要求学生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积极的互动、分工与合作,模拟和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的学习和个性社会化的进程。体育教育这一目标的确立,更加有利于教师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诚信、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体育教育在众多学科当中,本身具有很强的德育优势,具体表现在: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保持身心健康的本领;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自身个性的完善和形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对美的表达能力。

三、体育教育所具备的德育功能

(一)体育活动有助于情绪调节

体育活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强烈而又深刻,成功与失败、进取与挫折共存,欢乐与痛苦、忧伤与憧憬相互交织,同时人的感情表现也相互感染、融合。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的发展。

(二)体育活动可以培养竞争意识

体育教学当中,往往伴有运动竞赛,这样的形式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竞争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是其他学科所达不到的。在运动竞赛中,学生们为了达到目标,通常都要与对手进行激烈的较量,超越自我,战胜自我,这往往都是在超生理负荷下进行的。这就需要参加者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障碍,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去战胜对手或各种困难。因此,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良好环境。

(三)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人的坚强意志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影响、思想教育有关,但严格的体育锻炼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体育能从心理意识上增强人的意志力。体育运动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是一种强化训练。从事体育运动,要克服疲劳、寒暑对身体的侵袭,要从心理上战胜胆怯和退缩。克服外界对心理的不利因素影响,这本身就是一个意志品質的磨练过程。

(四)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们承受挫折能力的最好课堂。竞技体育都有胜负之分,我们都知道,在田径比赛中,除冠军以外,其他人都是失败者;在球类对抗比赛中,总有一队是失败者。对于缺乏失败经历的青少年而言,在体育竞赛中体验失败,并学习如何去看待失败,培养自己的抗挫折能力,体育这门课程无疑是最好的课堂。在课堂上,体育教师善于对体育比赛中的失败者及时做出正确引导—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百折不挠,引导失败者振作精神,则可达到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五)体育教育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体育运动中,有很多的运动项目都是以集体的形式进行参与的,像接力赛、排球、足球等运动。这些集体比赛的成功,要靠团队中成员间密切的配合和统一行动,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要共同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这是集体主义情感的基础。学校体育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可使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得到充分挖掘和升华。

与此同时,在集体活动中,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进行沟通和交流,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这些都能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薛明.谈体育教育对德育与智力的协同作用[J].华章.2012(5).

试析数学教育的德育功能 篇4

数学是初中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担任着培养学生德育的重要任务。但是部分教师认为数学与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关系甚微,因此在教学中时常忽视德育工作,忽视了德育能力的重要性。其实不然,经分析可知数学中的德育工作是隐性存在的,如:从圆周率、勾股定理中可以为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从几何图形教学中可以为学生渗透美育等。在这些知识中为学生渗透德育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思维。但是,如何有效为学生渗透这些教育呢?笔者对此就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借助数学历史,培养科学学习态度

分析初中数学教材可以发现,在教学中隐含大量的德育素材。所以,教师在为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之前,首先应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素材并制定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计划。然后在数学教学中为学生进行渗透,从而提升学生科学学习数学的态度。如:以初中数学中的“无理数”这一教学内容为例。

教师在讲到这一部分内容之前,可以为学生讲述一小段相关的历史:“毕达哥拉斯时代(公元前500年),有一个人名字叫希帕索斯发现了无理量的存在,他发现正方形的对角线与其一边是不可公度的,根本找不到一把尺子在整数次度量正方形的边的时候还可以整数次度量其对角线。但是,这一发现与他们毕氏学派的‘万物皆数’的哲理不同。于是他开始钻研,又发现除以外的无理数的存在,这些无理数的出现在很长一段实际困扰着古希腊的数学家。直至19世纪后期,戴德金、康托夫等数学家再次坚定的证明了无理数的存在,才让更多的人接受并认同这种数,于是我们今天才可以在这里学习它。这是无数数学家智慧的结晶,所以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应严谨认真的对待。”通过这样历史故事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了解无理数的由来与起源,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态度。

二、结合教材知识,提升学生爱国情怀

数学教材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爱国主义知识,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初中教学教学中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注意结合教材知识,为学生延伸讲解中国古今的数学成就,让学生在渊源流传的史实中达成共鸣,从而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

如:初中数学教师在讲到与“圆周率”相关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延伸为学生讲解自西汉的刘备、东汉的张衡、三国时期的刘徽到南北朝的祖冲之等,我国古今多位数学家都对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才得出当时世界最为准确的圆周率。另外,教师可以延伸为学生讲解我国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其他国家的110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早于其他国家400多年;《九章算术》中提出负数的概念与其运算法则、方程组的解法等比欧洲国家早1000多年;西周数学家尚高提出的勾股定理,当时被成为尚高定理等。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这些成就的时候可以延伸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具体事迹,加深学生对我国数学史的认识。同时通过这样的德育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也激励着学生的进去精神,有助于完善初中生的人格品质。

三、利用数学实践,渗透辩证唯物主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利用数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分析、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培养学生客观评价事物的基本思想与态度。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为学生布置相关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思考、实践、证明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并得出知识的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客观的角度认知真理。

初中数学教师在讲到数学教学中与“几何图形”相关的知识内容时,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梯形等,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动手实践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准备相关图形的素材。然后通过折、剪、拆、画等实践,实际动手操作自主探究,通过这样的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另外,教师在为学生讲到“勾股定理”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画出一个两直角边分别为3厘米、4厘米的直角三角形和任意对应3厘米、4厘米倍数的直角三角形(如:直角边为6厘米、8厘米的直角三角形),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约分证明勾三、股四、弦五的规律。以这样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形式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从客观事物中发现并掌握规律的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育中为学生渗透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数学知识的态度,对启迪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深研教材借助数学历史,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学习数学知识的态度;其次可以结合教材知识,提升学生爱国情怀;然后可以利用数学实践,为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这样的形式使学生的情操受到陶冶,思想受到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德育与智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能珍.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A].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2]陈章兰.如何将德育教育融入初中数学教学[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3.04:49

德育功能素质教育 篇5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的反映,把德育教育贯彻于教学之中,也是时代的要求。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主阵地作用,积极总结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经验,利用物理学所特有的丰富德育资源和特有的德育功能,将德育融入物理教学中,摒弃重科学素质轻道德素养的不良倾向,在提高学生智育因素的同时也使学生德育素养得到同步的发展,真正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发挥 德育 功能

“成材先成人”、“育人先育德”,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进行着不断的冲击。在他们接受新观念和先进思想的同时,一些颓废落后的意识,也给他们带来了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为使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德育工作,它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每日必修课,物理教学中德育工作也要贯穿始终、雷打不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物理知识与解题技能的培养,使得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正因为如此,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课程目标进行了立体的描述,形成了初中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实质上就是德育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德育要求可概括为: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以及崇高的道德品质。这三个方面的德育内容既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同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是切实可行的。传统教育观认为,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教学就是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德育与物理课程没有必然的联系。实际上,物理学悠久的发展历史、物理学理论的发展本身、物理学本身所具有的唯物辩证的思想和物理探究过程中应具备的各种科学精神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主阵地作用,积极总结物理教学中的德育经验,利用物理学所特有的丰富德育资源和特有的德育功能,将德育融入物理教学中,摒弃重科学素质轻道德素养的不良倾向,在提高学生智育因素的同时也使学生德育素养得到同步的发展,真正做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论思想的教育

自然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的结构,以及物质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物”和“理”。“物”即物质,是物理学研究对象。物质存在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结为实体物质和场两种形态。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懂得判断物质客观存在的根据,明确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就为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打下了基础。“理”是指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规律,物理学中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说明物质的运动和变化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的。因此只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注意将哲学思想运用于物理教学之中,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方法论的掌握都有积极作用。

1、进行“力”这一章教学时,结合力的概念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没有止境的过程,结合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使学生认识相互作用的两个力是一个事物中矛盾的两个方面,认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2、进行“运动和力”教学时,通过“运动和静止”的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教育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观点,在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的教学中,使学生认识摩擦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在电热的作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电热既有积极的一面,可供我们利用,又有消极的一面,要防止它造成危害,进行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的教育。

3、在进行“电磁学”相关知识的教学中,结合电磁现象,电动机、发电机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磁能产生电,电也能产生磁,磁和电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进一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

4、进行电流表、电压表教学时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时,不能超过它们的量程,否则就会损坏它们。通过学习,向学生介绍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当量变超过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二、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教育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强的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有着无法取代的优势。

在中学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学生由于经历和学识的限制,对一些物理知识不可能一听就懂,有时还会怀疑其客观性,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不迷信课本、权威,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认真实验,让学生努力做好一切实验,使学生积累物理现象并有正确的思考,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渐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品质。

初中物理中的物理学史向我们展示了物理学家探索自然、追求真理的顽强力,严肃认真、锲而不舍、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布鲁诺为捍卫科学真理走上火刑场;伽利略被终身监禁而矢志不移;开普勒贫病交加,历受迫害,死在讨债的路上;笛卡儿、牛顿、惠更斯、卡文迪许等为了科学研究终身不娶;美国的富兰克林做风筝试验而被雷电击晕,待他醒来时,还风趣地说:“好家伙,我本想电死一只火鸡,结果差点电死一个傻瓜!”。这些为科学试验而不屈不挠的高尚品质和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而又非常风趣、乐观的精神,是物理学史教学中让年轻的学子们永远铭记的;法拉第经10年的不懈努力做了三百多次的实验,最终得出电磁感应的条件。这些感人的事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顽强意志及忘我牺牲的精神非常有感染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物理学中的许多定律、定理都是在长期艰苦的实验后总结出来的,包含着科学家多年的心血、汗水、失败和挫折,教育学生在科学面前来不得半点虚假,培养学生不仅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还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比如“欧姆定律”这节课,在得出欧姆定律后,抓住时机讲欧姆花费了十年的心血发现了“欧姆定律”,当时的实验条件极差,没有现成测量电流的仪器,他想了种种办法,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制成了相当精密的测量电流的电流扭秤,当时电源电压也不稳定,经过五年他才找到电压稳定的电源。他 的这种求新、求实、勇于自我批判的探索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惊人毅力,会使学生受到激励,使他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的任何一次大的突破都要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爱国主义思想的品德教育

1.在进行“简单机械”一节的教学中,结合阅读材料介绍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实际应用: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就有用来捣谷的舂,用来在井上吸水的桔槔,还有能够精确称量的天平和杆秤等。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在进行“机械运动”教学中,通过介绍汉代古籍《尚书纬圪灵曜》中的“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如坐闭窗舟中,舟行而人不觉也”,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先于伽利略的论述1400年之久,就对“运动和静止”有了深刻论述,进行“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时,向学生讲述在我国古书《墨经》中,记载了当时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翟(约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和他的学生做的世界上最早的小孔成像实验。《墨经》在解释小孔成像时,明确提出了光的传播路线是直到,这是世界上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最早记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3.进行“电磁感应”教学时,介绍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重大发现和发明——指南针,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我国人民就发现了磁铁指南北的性质,并制成了世界上最早是指南工具“司南”。学习“地磁场”时向学生介绍,由于地理两极和地磁两极并不重合,所以磁针所指的南北方向不是地理的正南正北方向,而是稍微有些偏离,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是世界上最早记述这一现象的人,还比西方哥伦布横渡大西洋时才发现这一现象早了四百多年。通过介绍,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学家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在进行“水能和风能的利用”教学时,向学生介绍我国水能情况:我国有较大河流1500多条,水能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建国后,修建了许多大型水电站,已建成发电的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820亿千瓦,年发电量847亿千瓦时以上,居世界第一。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四、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意识教育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严格操作、认真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树立爱护仪器的主人翁思想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德。要想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认真作好演示实验,严格按规则操作,尊重事实,如实记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中的实验和制作,亲自做实验,验证释疑。最后教师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许许多多的物理素材,对学生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教育都能起到极好的效果。如教学“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伽俐略和亚里士多德时,强调他们俩一个凭“科学实验”推翻谬误,揭示真理,另一个凭“经验事实”妄下论断。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从,凡事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分辩是非的能力和追求真理的情感。

总之,要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德育功能。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熟悉物理学发展史,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中所起的作用,选准知识的结合点,形式应灵活多样,使科学性、文化性与思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

参考文献:

[1]郭红亮.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中学物理.2007(9)。

高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探索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学生素质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52-1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作为一支庞大的队伍悄然兴起,但同时也增加了管理难度。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质量的不完善已经成了很重要的问题,高职院校是培养懂得高技能的技术型的实用人才,所以在构建新型的高职院校中我们要始终本着“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大量的实践经历我们可以发现音乐的德育和教化功能是非常强大的,所以要想使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和修养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提高学生品位和兴趣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重视。

一、 音乐德育教育功能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音乐具有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身心修养,沉淀人们的心灵,提高修养境界的重要作用。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音乐可以愉悦人们的心灵,激荡人们的灵魂,引起人们的共鸣,但是我们却时有忽视音乐对人们德育的教化。早在楚汉争雄时期,西楚霸王被困于垓下,当人们处于绝境的时候,了无生路的时候如果出击的话会激起士兵的昂扬斗志,刘邦在这时他没有选择硬碰硬而是懂得巧妙的运用了音乐的感化作用,让将士唱起了楚歌使楚军的军心动摇,达到了不战而胜的效果。由此看来音乐的德育功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对学生实施音乐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 高职音乐教育德育功能的功效

1. 音乐教育能提高学生的欣赏审美能力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教育也是文化教育的一种至关重要的形式,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欣赏,懂得音乐,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要想使学生的审美观念得到提高,就必须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音乐德育功能的教化,学生通过学校开设的音乐欣赏课培养自己的学习热情,同时起到放松身心的良好效果,这个阶段也是他们提高和培养欣赏水平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至关重要的阶段。

2. 音乐教育能培育德育理念

在传统的科学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都是通过文字来解释概念的或者用语言来传达表达情感的。但是音乐教育是与此相反的,它不同于传统的科学教育,它要求学生通过音乐的旋律和音符的不同来感受情感。音乐教育的表达不是用语言形式能够表达的,它是通过以声传情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每个人由于文化价值的差异对相同音乐的理解会有所不同,音乐教育并不强求每个学生的情感一致。它的传递形式是富于变化的,它的魅力也是其他语言形式难以比拟的。它是德育教育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值得把它运用到教育上来,

3.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我国教育事业越来越发达,涌现了大量的高技术人才,但是却没能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所以培育高科技的创新人才在新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音乐能够培育人的创造能力,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也可以看到那些经过音乐教育教化的人往往比那些普通人更显得有创造性思维。为什么说音乐能够培育人的创造力是因为音乐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人因为有了丰富的想象力才有了创造力,音乐教育是一个聆听美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创造力的过程。人们常常聆听一些激发他们创造力的音乐,以此来开阔了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唤起了他们内心深底的某种情感,勾起了他们的回忆,以此来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情感,从而唤起了他们的创作的热情。 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教育和音乐互动的过程上有趣的掌握音乐技能,在无形中传播真善美,以此种形式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从而为国家培育全能型高智慧高情商的新型人才,提高全国的教育水平,来改变中国人才多德才少的现状,使中国的教育领先于世界。由此看来,教育机构必须投入时间和精力放在高职音乐教育上来,增加相应课程的开设。我相信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之下,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面貌会焕然一新的。

通过对音乐德育功能的研究我们了解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它并不同于传统的科学教育,它是抽象、生动的而不是死板、具体的,由于它具有抽象性所以要求我们在使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细心体会,由接受到内化。如果只用传统的道德文字教育是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如果是通过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手段,学生就能主动的吸收接受和消化,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虽然音乐的德育功能是那么的重要,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下,教育机构并没有把音乐德育教育运用到学生的教化上来,忽视了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而是强制的用其他具体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而国外在音乐教育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就需要我国引起重视,加以引荐。

参考文献:

[1]翟旭明,姚绍昭 .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在德育中的潜移默化作用[J].艺术教育,2009,(04).

[2]吴思明.浅谈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多元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德育功能素质教育 篇7

语文学科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决定了它应该而且能够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门基础学科。从本质上说, 思想道德品质又是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深入挖掘新教材的人文资源, 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对学生进行各种层次的品德教育, 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

一、课文阅读分析, 提高学生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形成和发展品德的基础。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往往是从提高学生道德认识开始的。在语文教学中, 经常地、大量地进行阅读分析, 不仅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品德教育, 使学生掌握的道德观念更清晰, 获得的道德概念印象更深刻, 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道德评判能力, 逐步臻于道德上的成熟。

要实践这一教育思想, 语文教学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 逐步学会思考, 学会读书。为此, 新教材增加了邓小平《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领袖的文章, 增加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文章或文学作品, 使新时期语文教育增加了实效。比如, 现、当代的文章, 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谈中国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鱼化石》、王力的《辣椒》、余光中的《乡愁》、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老舍《断魂枪》、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余秋雨的《道士塔》等。这些课文令人耳目一新, 对于发展学生道德认识, 培养人文精神, 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借助影视媒体, 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逐渐认识、理解和掌握了一定的道德准则, 并把它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 当他们能够满足自身道德需要时, 就会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这是促使其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关键。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及时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反映课文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 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又能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不断升华。例如, 针对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关于亲情的文章, 可以指导学生观看世界名著《母女情深》、《手足情未了》;第二单元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 与之相应的有反映鲁迅少年时代生产的影片《风雨故园》;与第四单元的童话《皇帝的新装》匹配的有同名动画片和德国故事片, 与《寓言三则》匹配的有伊索寓言动画《狮子和蚊子》等;第五单元的《扁鹊见蔡桓公》、第六单元的《木兰诗》, 则可分别配以电影《神医扁鹊》和迪斯尼动画片。电影电视以其独有的图文并茂的特点和优势, 倍受学生欢迎和喜爱, 也最容易使他们受到感染和教育, 这种形象化、视觉化的以情动人的作用与教师空洞的说教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三、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道德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 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行动, 克服困难, 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的磨炼, 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因为它具有对行动的调节作用。语文教学中, 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一定的情境, 以相应的情境教育学生, 让他们在生动的场景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品德教育, 有助于发展其道德意志。

新教材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指导思想, 注重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设计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情境, 如口语交际、案例操作、情境感受、欣赏评价、探索创意等,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炼意志。同时, 应重视故事会、朗诵会、课本剧等教学形式的采用, 让学生充分地表现、思考、交流, 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文知识, 形成道德意志。如教《一定要争气》, 课文讲童第周怎样发愤学习, 克服困难, 别人不敢做的实验--把青蛙卵的外膜剥掉, 他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 反复实践, 终于做成功了, 为国争了光。就可以让学生去思考, 想象童第周克服困难的场景, 以英雄人物为榜样磨炼自己的意志力。

四、协同导行, 培养学生道德习惯

道德行为是个体道德意识的表现, 是衡量学生道德品质的主要标志。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也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学要实现知、情、意、行的同步发展, 必须协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都可引进课堂教学, 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

语文与生活同在。根据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工具多样化等特点, 新教材的写作教学要特别关注报告、总结、传记、读后感、科技说明文、小论文等实用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鼓励他们讲真话、说实话、写心里话, 进行有创意的表达。当然, 语文课渗透道德行为教育要以学生实际生活和21世纪的社会需要为依据, 结合课文的实际内容来进行。我的做法是:结合《向沙漠进军》等课文, 渗透环境道德教育;结合《死海不死》等课文, 渗透科学精神教育;结合《统筹方法》等课文, 渗透创新精神教育;结合《记一辆纺车》等课文, 渗透勤俭伦理教育;结合《杨修之死》等课文, 渗透合作精神教育;结合《多收了三五斗》等课文, 渗透公平守信伦理教育。

论中职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中职生,德育,道德情操

1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一门课程, 是一种知识和技能, 但这只是其存在的形式, 音乐教育是有助于开发和促进智力的发展, 但这只是其自然的结果。如果不从本质入手, 不从本体出发, 实际上会和音乐教育学的根本原理背道而驰。试看当今有多少孩子和学生——被家长和教师逼着学某种乐器, 完全不顾年龄、生理、心理条件和特点, 不按艺术的自身规律, 而被迫致力于技能的操练, 力求达到技能的掌握, 从而逐渐丧失了对音乐原有的乐趣和敏感;从而把学习音乐当作只是一种手段, 无视音乐作为一门感性艺术, 真正的美感和魅力以及人的审美能力;只顾音高的唱准, 而缺乏对音乐“灵魂”——音色、力度、表情的敏感和体现, 并缺乏对音乐节奏逻辑感、整体感的根本培养。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地、广泛地音乐作品, 在音乐教育中, 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 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丰富多彩地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觉, 从而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 情感升华、心灵净化, 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中职音乐教育是培养“爱乐人”的摇篮。

2 德育在音乐教育中的渗透

“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重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让学生在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中发现内心的感情。这样的音乐教育必须是以审美为核心, 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通过音乐的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绝非空洞的政治说教。

(1) 音乐可以美化学生心灵。

在中职音乐教学中, 由于没有音乐教材, 教师在选择教授内容时非常广泛。我结合中学生的特点, 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 我又结合了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 有选择教授课程。

结合节日选择教学内容。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 在这之前的一个星期中, 我把教学内容设定为教唱歌曲《感恩的心》, 并加上手语的教学, 通过一遍遍边唱边做手语, 学生能够很深刻的体会歌曲的情感。整堂课不管是演唱歌曲, 还是做手语, 学生的表情是那么的认真, 感情是那么的真挚, 通过音乐的教育加强了学生对母亲的爱, 学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2) 音乐教育能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这种最具情感的艺术, 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知何时起, 有许多的学者、作曲家把一些标准的行为规范, 理想的道德行为编成了童谣、谱成了歌曲让孩子和学生们传唱, 使他们在娱乐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 使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 道德情操得以升华, 完善人格, 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艺术作品具有提升人格的特殊力量。音乐尤其如此。一方面, 音乐欣赏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心理投射的过程, 这种心理投射比其他艺术更为集中;另一方面, 音乐活动的本质是对音乐艺术“美”的欣赏与追求, 这种艺术“美”就是用人为形式特意创造出来的一种使生命得以升华的境界。

(3) 音乐表演能极好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音乐考试以汇报表演的形式进行, 将教室的讲台作为舞台, 学生自己上台报幕, 自己表演, 内容有歌曲表演、舞蹈表演、模仿表演、配乐诗朗诵、舞台剧、话剧等综合表演形式, 表演的同学认真投入, 观看的同学聚精会神, 课堂气氛活泼而有序, 笑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表演完的一组派一名代表, 进行音乐基本常识的抽题答题环节, 其他组的同学既当观众又当评委, 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 分数以学生打分与老师打分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这样的音乐考试, 学生的音乐常识、演唱表演、创作表演及欣赏鉴别等方面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给每位学生提供了登台表演的机会, 让他们各自施展自己的才能, 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4) 爱国主义思想反映在音乐教育之中。

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 既不是空洞的说教, 也不是有组织有约束的灌输, 音乐教育的性质不同于政治报告、哲学论文的演讲, 也不同于有目的有意义的政治教育活动。因此要体现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 要对学生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 从而使学生达到感情和思想的愉悦, 得到理智的满足。为此, 我们要把一些优秀民族音乐曲目介绍给学生, 组织学生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 用它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观点, 让学生知道自己民族的昨天, 了解民族音乐的精粹, 并利用这种意识去看问题、想事情、辨美丑,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艺术观和道德观。

3 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德育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 给学生实践的舞台, 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 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相互学习, 磨练毅力是必不可缺的。在实践中学生们成为传播“真善美”的小使者。在班上举行小型演唱会, 以男女生独唱、男生小合唱、女生小合唱、混声小合唱等等的形式, 来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激发表演欲望, 让每个学生在演唱会中充当主角, 学校艺术节的大合唱比赛中, 更是同学们大显身手的时候, 排队型、选歌曲、指挥、策划演唱形式等, 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学生们在争先恐后的表演中兴趣越来越浓, 一些常识性的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落实到位。在多次小型演唱会、艺术节、合唱节比赛中, 学生们不但在艺术水平上有所提高, 并且体验到了要付出很多心血, 不具备优秀的意志品德将无法完成。因此, 通过音乐的实践是锻炼学生良好道德意志的手段之一。

总之, 我们要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教育才会产生效果。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音乐美感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浸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都有着深远的意义。所以说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抚慰着人们的心灵。真善美从音乐教育中获得。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音乐教育学概论[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论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 篇9

一、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和德育概述

1. 高校国防教育。

国防是国家防务的简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国防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 制止武装颠覆, 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 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 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 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高校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 是增强凝聚力、确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国防观, 实现现代化“四有新人”的重要途径[2]。

2. 高校德育。

德育, 现代德育观, 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四个部分。高校德育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按照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规范、法律意识、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 通过全面系统的教育, 使受教育者形成扎实的政治理论修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自主的遵纪守法意识、良好的心理品质素养。[3]

从以上两个方面看出, 高校的国防教育有德育功能, 目的是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 高尚的道德情怀, 成为新时期的“四有新人”。[4]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

高校国防教育与德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者相互促进, 互相渗透, 共同作用于教育对象。德育在国防教育中起着核心主导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四个方面。

1. 国防教育是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是统帅, 是灵魂, 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就等于没有灵魂。政治素质是首要的素质, 在国防教育中起主导作用。高校开展的国防教育, 是围绕政治教育为中心, 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国家、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 使大学生明确政治方向, 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敏锐力。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 是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防观念, 调动大学生的军训积极性, 促进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4]

2. 国防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

高校国防教育, 是加强大学生思想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在高校国防教育中, 秉承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了解当代中国革命史以及发展的客观规律, 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教育学生在现实情况中, 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5]

3. 国防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高校国防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在大学生中结合我国国情开展国防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 努力在大学生中建立一种团结向上、友爱互助的关系, 把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统一起来, 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思想道德观念,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6]

4. 国防教育是心理品质教育的合理方式。

高校国防教育, 是优化大学新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式。在新的社会背景下, 健康的心理品质能够决定人的成功与否, 军训是国防教育的方式之一, 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就是军训, 通过军训, 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抗压能力、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以及形成坚强的意志以及自律等心理品质, 国防教育能够训练学生心理素质、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和乐观进取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健康成长。[7]

三、发挥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的策略

高校国防教育与高校德育紧密相关, 重视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 对提高高校国防教育的实效性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多年来的高校国防教育的工作实践表明:在国防教育中, 注重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增强高校国防育德育功能的途径, 是新形势下发挥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的必然选择。

1. 国防教育制度的规范化。

科学规范的国防教育制度是确保高校国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新中国成立后, 党的国防教育思想逐渐发展起来。国家已把国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的轨道, 逐步实现国防教育的法制化。高校国防教育要从高校学生的思想现状出发, 完善军训制度, 明确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 安排和部署军事理论课程、经费保障等有关国防教育的具体问题。建立一系列健全的国防教育领导体制和法律监督机制, 确保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落到实处。[8]

2. 国防教育理念的铸魂性。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既是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 也是德育的灵魂, 而铸魂是高校国防教育价值的核心。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理念的铸魂, 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民族忧患意识、道德责任感, 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9]这就要求高校将国防教育作为一项综合性的德育教育工程, 创新德育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为重点, 以时代精神教育为支撑的国防道德教育体系, 让国防教育的德育功能为大学生塑造灵魂[10]。

3. 国防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国防教育内容博大精深, 高校学生求知欲望活跃, 因此, 国防教育的形式必须丰富多样, 既有专门的课堂教育, 也要有融国防教育于日常教育环节的各种工作。开展高校国防教育, 不仅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 更要拓宽教育的内容和时空, 紧扣国防教育的主题, 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11]。比如:利用国防教育基地实施国情教育、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借助学生社团, 组织有关国防教育主题的团队活动, 参观革命纪念馆等;结合“建军节”、“国庆节”和“九一八”等纪念日等, 组织展览宣传教育片等形式, 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爱军热情,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危机感, 激发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的道德使命感。

4. 国防教育方法的灵活性。

在实施国防教育过程中, 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时机, 应当选择灵活多样的德育方法, 对于提高国防教育效果, 确保国防教育落实, 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在国防教育课堂上, 要善于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讲授与直观并用, 既要用语言陈述内容, 还要借助多媒体等高新技术, 提高课堂视听效果, 增强课堂的感染力;而且, 要把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 定时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2]把国防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 使大学生在多样的熏陶中受到教育。

德育功能素质教育 篇10

1 以提高素质为前提, 优化德育干部队伍

德育干部队伍素质的优劣, 决定着德育工作的成败。我们学校德育队伍存在着“二多一少”现象, 即年老且因循守旧的多, 新老师多, 德育教龄长经验丰富的少。而今天的社会是高科技的社会、信息社会, 是一个复杂的社会, 社会的问题往往会波及校园, 给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为适应新时期的需求, 跟上时代的步伐, 我们着力培养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强、职业道德水平高、管理方法科学的德育工作队伍。

1.1 加强师德规范教育

我们要求并引导德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生观, 增强师德信念和师德修养。教师一旦是发自内心的, 对某种道德的义务形成坚定的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 就会达到师德水准高境界的升华, 他就会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教育、对学生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创造性地激发自己的力量和才华, 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我们以“爱国守法, 明理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20字公民道德规范为依据制定了“教师文明行为八要八不准”规范, 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实行动态评价, 即“学生喜不喜欢、家长放不放心、同行佩不佩服、领导信不信任和社会满不满意”五个方面对老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我们常组织他们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 也注意树立本校教师队伍中典型先进人物的形象, 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方向。大大增强了教师师德修养的自觉性。近年来, 学校德育队伍荣获县级以上各级各类先进的达38人次。

1.2 加强德育队伍的培训和理论学习

新时期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了解德育的新动态, 接受管理的新知识, 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德育理论, 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我们充分利用教师集会和假期, 邀请上级领导、德育专家或先进德育工作者来校举办“德育工作培训班”, 以提高德育队伍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艺术。

1.3 加强对年轻班主任的在岗指导和培训

我们采取“结对子”方式, 选择努力、进取、优秀的班主任, 在实践中进行“传、帮、带”, 以他们的高尚师德、敬业精神和丰富的经验来感染和指导年轻班主任, 做到新老班主任“互学、互促、互勉、共进”, 以提高年轻班主任的素质。

1.4 加强考核评比

我们根据已制定的《班级常规管理考核细则》考核班主任的工作, 并实行团队、值周行政、红领巾监督岗三级负责制, 将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业绩进行月考评, 奖勤罚赖, 使德育队伍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2 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为先导, 开展经常性教育

人的正确思想和行为不会先天就有, 而是靠后天的教育和养成的。研究表明, 个体思想品德的发展和提高一般是由日常文明行为习惯开始, 到伦理道德, 再到政治思想, 最后上升为人生观、世界观的。可见, 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所以, 思想品行教育应是学校德育的中心任务, 要常抓不懈, 我们培养学生“四个学会”的 (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习创造) 的第一学会就是做人,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我们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 做好邓小平理论的“三进”工作。我们除注意结合思想政治课特点, 突出思想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的功能加强教育以外, 还积极探索文化课和专业课的改革, 寓思想教育于学科的课堂教学之中, 不少老师注意寻找“切入点”和“结合点”, 做到结合案例剖析、结合身边的实际分析、结合社会的热点透析。在初三毕业班, 我们还把思想品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收效显著。

2) 以班队活动课为重要阵地。班会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利用与否, 以及利用的好坏, 对班集体的发展, 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的人缺乏这种意识, 班队活动课成了“自习课”或者文化课, 成了传达布置工作课。我们认为好的班队课应是师生智慧的结晶、师生或学生之间情感的交融、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黄金时段。我们要求各班要认真设计每一节班团课, 甚至以年段为单位集体备课, 集体创作, 各班又可以因班而异, 各创特色, 使班队课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形式活泼、富有意义、收效显著。每学期每班推出一个观摩主题班会, 互相学习、互相促进。

3) 以时事政治教育为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时政教育功能, 培养学生关心时政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 (1) 各班要用好订阅的报刊杂志, 开辟时事走廊;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收听新闻; (3) 利用班会课对热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我们还组织学生开展时政演讲, 培养学生的政治敏锐性和分析识别能力。引导学生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兴盛相联系, 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4) 以德育内容整体化为原则。要实施中小学德育内容整体化, 就必须按德育的总体目标, 以及本校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 按不同年段德育内容和要求, 制定出各年段的德育目标、内容及实施办法, 并进行长期追踪。形成本校德育教育整体化安排策划分层次实施的特色。我们努力做到基础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 常规教育与差生转化工作相结合, 班级、年段教育与党团教育相结合。

5) 以养成教育为基础。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 要从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从养成教育开始, 从一点一滴抓起, 所以,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我们发动全校教职员工齐抓共管, 从小一开始, 我们就着手抓基础文明行为的养成, 使养成教育工作系列化, 把好课堂教学纪律, 严格出勤管理、抓好仪表仪容和统一着装工作, 实行课间操和仪表仪容等五项评比, “五好小公民”星级达标争优活动等等。做到常规管理与检查评比相结合, 教师的言传身教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 学校少先队设立红领巾监督岗, 团支部设立团员监督岗, 充分发挥学生自治的功能, 规范和约束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 培养良好的文明礼仪规范, 提高文明素质。在学生中开展争做文明学生、五好小公民, 要求从我做起, 从坐、立、行、笑、谈、唱的“小事”做起, 倡导“做有样、坐有相、行有规、言有范”。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成功, 大大促进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近3年内有35位学生获得县、市级表彰。

3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实施渗透教育

根据党和国家教委的教育方针, 学校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主动的、和谐的发展。我们感到德育工作在紧抓教学主渠道的同时, 应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特点, 重视丰富和活跃校园的文化生活, 并以此为载体, 实施渗透教育。

1) 优化育人环境, 营造育人氛围。为优化育人环境, 树立鲜明的学校形象, 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我们从办学观念、学校历史、师生规范、校园标识等方面综合考虑, 制定了校训、校风、校纪、校歌、教风、学风等, 形成有鲜明特色、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同时, 我们还加大了对德育软件硬件设施的投入, 加大了德育宣传的途径。还设置很长的德育专栏, 名人名画和名人塑像等, 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学校还加大投入绿化校园, 这般美丽的环境氛围是一种无声的熏陶和感染。

2)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德育工作不但要有针对性、经常性, 还应该有主动意识和超前意识, 为使学生的课余不成为德育的空白地带, 就要靠我们去占领、去捕捉。我们根据年级的特点, 积极组织各学科的第二课堂活动, 寓思想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江泽明同志在宣传工作中指出, 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艺术作品鼓舞人。我们认为学生中自己展示的优秀艺术, 有更大的自我教育力。为此我们成立了希望之星艺术团, 按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了舞蹈、管乐、演讲、写作、乒乓、书画、摄影等艺术组。五年来, 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 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知识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天赋, 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的管乐队曾代表县宣传部参加慰问移民演出、社区活动演出、中小学学生艺术节比赛, 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喝采和上级领导的称赞, 2003年《重庆日报》作过专题报道, 摄影组的王蕊同学的作品《我爱中国》分别获得市、县级一等奖, 其他项目分别获镇级以上的单项奖有80多个。同学们的素质经过艺术的熏陶不断提高。

4 以社会实践为契机, 全面推进爱心行动

4.1 发挥特长扶贫济困

其中最突出的是组建了希望之星管乐队, 曾多次参加展演, 深受各级领导和群众好评, 带动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学校助学济困, 共收到捐款5万余元, 资助贫困学生100多人次。通过这项活动, 既培养了学生特长, 又锻炼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 还让学生从小养成了帮助别人的良好品质, 让他们从中感到了无比的快乐。

4.2 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 采取自由结合的形式, 组织若干社区服务小组, 形成社区服务网络, 利用假期进行“假日社区服务”, 制定社区服务有关制度和反馈卡, 根据社区建设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从而学习雷锋精神, 发挥主体意识和奉献精神, 体验道德教育的要求。我们常常与敬老院、残疾人、特困户等挂钩, 让学生轮流去做好事, 开展“献爱心”活动, 今年“六一”节全校学生开展为残疾儿童捐款献爱心活动, 我们的口号是“省下一点零用钱, 献上一片热诚心”, 近几年共捐款2597.2元。培养了学生的“五爱”精神和同情心, 培养了他们助人为乐, 关心社会的思想品格。

5 以多方位教育为途径, 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影响和促进学生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我们认识到德育工作应该社会化, 这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配合, 才能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所以, 我们努力探索多方位的教育途径, 积极构建教育网络。

1) 发挥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的功能。定期不定期的开展活动, 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和建议, 科学指导家长对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 探讨共同配合教育的途径, 交流教育的经验, 提高教育效果。

2) 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我们成立心理咨询室, 选择有事业心、有一定德育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 协助班主任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利用网络教育。我们设立德育工作的校园网, 并且与社会公众网联网, 并建立了影像资料库供师生点播, 拓宽了德育工作的宣传途径,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查询德育的信息。

4) 充分利用社区德育基地, 推进德育社区化。每年我们都安排学生到烈士陵园、敬老院、工厂、劳动实习基地参观、学习、实践。通过这些社区活动, 同学们学习了革命优良传统, 努力发扬革命的精神, 磨炼了坚强的意志, 陶冶了情操, 提高了政治素质。

德育功能素质教育 篇11

【关键词】 高中音乐;德育功能;实现:路径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对于高中生审美观和情操的养成都发挥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高中音乐的学习中,音乐传递出一种美好的祝愿、向上的精神,能够使学生在音乐中获得生命的力量。因此,可以通过高中音乐的学习来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能够将美传递出去。

一、改善教学理念,加强制度完善

为了加强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首先要树立起音乐德育教育的理念,要让学生能够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音乐学习的氛围之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德育的教育。同时还需要加强制度的建设,让学生多角度去接触到音乐,比如引导学生对自己喜爱的歌曲进行演唱和表演,让学生在兴趣分组中喜欢上音乐的学习,让学生处于一种平等自由的氛围之中,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提高。比如为了加强高中学生对于红歌的学习,可以在每年秋季举办“一二九”歌唱比赛,让每个班级都组织合唱团,并且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歌曲,最后整个学校进行歌唱比赛。高中学生正处于精力旺盛的时候,喜欢竞争,又是合唱这样可以娱乐的项目,因此很容易激发学生参加的积极性。然后在歌唱比赛中,学生可以选取一些类似于《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五星红旗》《祝福祖国》以及《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样积极向上的红歌。虽然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不能够体会到这样的情感,但是久而久之,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就会将爱国情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在整齐的音乐声中,会产生一种直达内心的力量,这种力量很容易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教师也需要注意,积极向上的歌舞能够使得学生具备乐观的思想品质,但是由于高中生的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也比较弱,因此也会受到一些低俗歌曲、黄色歌曲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当学生受到不良音乐影响的时候,教师要跟学生进行谈话,保障学生思想方向的正确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改善学习状态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音乐来完成德育的教育,还需要教师能够优化教学内容,并且能够改变教学方法,从而使得学生愿意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学习。教师在选取教学内容的时候,要选择一些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歌曲,歌词富有画面感,选取一些比较励志的、高中学生喜欢的歌曲,比如《龙的传人》以及《中国人》等,这样就能够激发起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安排本土的歌曲,让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能够增加对自己家乡的喜爱。此外,还需要优化教学方式,将音乐课程的实践性充分体现出来。比如在学习人民音乐出版社的高中音乐中“祖国颂歌”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分两节课程进行内容的设置,第一部分学生来学习“家乡颂歌”,第二部分就是让学生来学习“祖国颂歌”。在第一部分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讲解家乡的音乐故事,家乡特有的乐器等,来增加学生对于家乡的好感,让学生觉得自己家乡的音乐也是十分美妙的。然后在进行第二部分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视觉感受,在视觉和听觉的配合下,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就像在观看《谁不俺家乡好》这个MV的时候,学生很容易被视频的画面所吸引,从而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排演歌剧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在排演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音乐的美妙,在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的时候,学生也会具备坚强不屈的品行。

三、营造德育氛围,促进德育教育

校园就好比一个小型的社会,每个人在其中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因此为了增加德育教育,就需要在整个校园中形成一种音乐促进德育教育的氛围。通过形成德育教育的校园文化,就能够使学生在不自觉当中按照校园文化的标准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改正。在校园广播站每个月都播放同一个主题的歌曲,比如红色歌曲主题月、励志歌曲主题月以及亲情歌曲主题月等,让学生能够随时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不自觉中就会哼唱听到的歌曲,并且能够将歌曲中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如为了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具备“感恩”的品行,学校就可以指定感恩计划,指定一系列跟音乐相关的感恩活动,像学唱《感恩的心》《母亲》《父亲》等这样的歌曲,这些歌曲的曲调和歌词都很容易打动人,比如在《父亲》中有这样的歌词“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这样的歌词在高中生听到的时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触动,学生在演唱中就会感受到自己父亲母亲的不容易,从而使得学生敬孝的意识得到提升。在接下来,学校可以安排学生给父母唱歌或者父母和学生一起歌唱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和父母之间的情感。

通过这样的音乐教育形式,学生都开始审视自己在平时生活中和父母的关系,就能够慢慢意识到父母养育自己真的不容易,从而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就能够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了就是不让自己的父母失望。这样的音乐教育形式,能够在学生心中播下了善良的种子,能够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汪锦璟.音乐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1

[2]李亚香.我国高中音乐教师知识结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2

[3]刘卓爽.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人音版)使用现状调查与建议[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德育功能研究 篇12

1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德育功能分析

( 1) 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聚集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改造生存环境、抵御外族侵略、反抗残酷压迫、维护民族独立解放的大量文化事迹,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汇聚了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打造了坚固的中华民族精神支柱。借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对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自强精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厚德载物、兼济天下的爱国胸襟,天下为公、九州大同的爱国情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风范,进行传承与颂扬,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传承的重要载体。

( 2)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名人事迹中, 有为新中国成立、建设应用献身的英雄故事,有为中华民族崛起呐喊的文人志士,有为改变中国贫困面貌鞠躬尽碎的感人楷模,内容非常的丰富。 这些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坚守信念、献身理想的故事,是新时代德育的榜样。这些为了祖国而奋斗、奉献的英雄楷模,对参观者形成强烈的震撼与感染,具有榜样引导的作用,坚定了新时期人们做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信念。

( 3) 增强投身祖国建设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动员、鼓励全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精神旗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能够深层次的激发参观者的爱国热情,并将伟大祖国的建设作为理想信念,唤醒参观者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强化参观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意识,并将其积极的转化为实际行动,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努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2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功能发挥的问题研究

( 1)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定位出现偏离。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建设上对于自身的发展定位不准,特别是在德育方面,没有准确的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该为目标服务群体提供何种现场教育内容,如何真正触动目标群体的内心世界,真正起到德育的效果。在教育基地的管理上知识简单的展览陈列品,与参观者的互动较少、德育的普及面较窄,服务水平不高。

( 2)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质量标准不高,德育功能内容不全面。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上,出现了一些走样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重视教育基地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了基地教育内容,尤其是德育特色文化底蕴的建设,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吸引力不强,教育活动开展质量不高。

( 3)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活动开展形式化。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德育活动开展形式化,对于进入教育基地的参观者,缺乏深度的认识与讲解,导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现场教育成为参观者的休闲旅游,难以触动参观者的思想认识,德育效果非常不明显,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有的德育功能发挥。

3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效果的措施分析

( 1) 准确的定位爱国主义德育功能,完善基地自身建设。提高德育效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该准确的定位自身在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美德与激励教育后代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基地的馆藏建设,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整理相关的文物史料,并配合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全方位展现先进事迹的英勇精神。同时,应该不断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自身建设,为德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支持,重点是不断的完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的服务项目和服务设施,丰富展示方式,用生动的表达以及场景还原等改革传统的概念式讲解,真正的让参观者在教育基地现场受到触动,提高德育的实际效果。

( 2) 增强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利用。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投入巨大,只有充分合理的运用好教育基地,发挥教育基地的现场教育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基地建设的社会效益。首先,应该针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特色,采用多种方式扩大宣传,通过组织各种展览、讲座、进机关、进学校等, 吸引更多的社会群体积极的接受爱国主义现场教育。其次,应当不断地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空间,探索教育基地的共建共育,可以积极与党政机关、教育部门等开展联系合作,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进一步的拓展延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发展空间。

( 3) 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管理理念,丰富展览活动。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德育建设,应该顺应时代主旋律发展的相关要求,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整体管理理念,尤其是在基地场馆内容、德育内容方式、基地管理机制等方面。在基地的管理上,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地拓展思路,丰富主题教育活动,除了展览以及现场讲解之外,还应该积极的探索编排节目、出版图书、创作影视作品等形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效果的同时,扩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影响面。

( 4) 提高基地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积极建设志愿者队伍。改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现场德育效果,还应该将基地工作人员的能力建设作为重点,重点提高其展陈、讲解等业务水平,增强对于参观者的感染和影响。同时,还应积极的完善志愿者的招募与管理,充分发挥志愿者的积极性与社会影响力,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推动基地建设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保证德育教育效果,深化德育内容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基地应该将德育功能的发挥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准确的定位自身的德育功能,不断丰富基地活动形式和内容,强化德育服务质效。进而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效利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的实现。

摘要:针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德育功能发挥问题,首先分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主要德育功能,进而总结了目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现场教育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深入探讨了改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功能的几项措施。

上一篇:阅读媒体下一篇:改版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