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的教育功能

2024-06-29

影视艺术的教育功能(精选6篇)

影视艺术的教育功能 篇1

引言: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 音乐能够独自实现对艺术诠释, 其对影视艺术的影响也是极大的。将影视音乐融入到影视艺术中, 才能够完成一部完美的影视作品, 影视音乐在影视作品中是不可或缺的。

一、分析影视音乐的艺术形态

1.1影视元素形态

影视音乐是音乐的一个分支, 又具有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影视音乐是为影视艺术服务的, 在设计与应用影视音乐时, 更注重其功能, 因此影视音乐的表达方式会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影响。作为影视作品中最重要表达因素之一的影视音乐, 与其他影视因素一同对影视作品中的情节进行推动, 对其剧情进行烘托, 对其人物特色与性格进行表达和塑造, 对影视的时空进行延伸, 对影视作品的完美呈现产生重要影响。影视音乐具有其他影视元素所没有的特色, 应用相同的音符, 可以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表现出不同的效果。

1.2内容特指性形态

单纯的音乐所表达的感情较为抽象, 听众因自身经历不同而有不同体会, 而影视作品中的影视音乐带给人的是具有一定背景与基调的情感和情绪, 能够引起观众与作品的共鸣。与影视文字相同, 影视音乐也具有一定的内容特指性[1]。影视音乐通过其旋律与和声等形式, 为观众创造出了良好的思绪与情感导向, 打破了观众的固有思维, 将故事情节及所要表达的感情与情绪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呈现出来, 传达给观众影视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准确意思。此外, 影视作品中应用的影视音乐非常注重与其内容的配合与沟通, 通过伴奏曲、插曲、主题曲等方式达到音画合一的效果, 例如前两年观众们疯狂追捧的大型宫廷电视剧《甄嬛传》中的主题曲《凤凰于飞》, 将主人公甄嬛一生的情感经历与事不遂愿的境遇等, 通过影视音乐的方式强调式地表达了出来, 使观众对主人公的情感主线更加明晰, 烘托了其感情经历的凄婉。

1.3听觉完型形态

影视音乐的艺术价值是通过其听觉上的完整性体现出来的, 影视音乐在某一段影视片段中完整地呈现出的听觉效果, 成为影视音乐的听觉完整性, 强调的是对影视作品完整意思的表达, 而不是纯粹的听觉完型[2]。在应用影视音乐时, 常会将影视音乐的一个乐段或几个乐段与剧情结合, 以实现对影视作品含义的完美体现。

1.4旋律的运动形态

通过对音乐旋律的把握, 将音符进行重组, 从而表达出各式各样的情绪与情感。影视音乐在情感的表达上比较自然且流畅, 因此在对影视音乐进行创作时, 应注重影视时空的文体属性及音符的连接感, 在观众专注于对影视作品画面的欣赏时, 影视音乐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到观众对作品的欣赏中, 给人以回味。例如, 《新白娘子传奇》中的黄梅戏曲调, 经典至极, 以致人们多年后再次听到此曲调时, 倍感怀念, 足见其强大的感染力。

二、影视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功能

2.1体现人物的心理, 增强作品的戏剧性

音乐的共通点是表达出言语无法表达的情感体会, 将内心的情感世界充分展示出来, 以引起共鸣。在影视作品中, 人物性格特征的塑造不仅要通过故事情节与人物外在气质呈现出来, 还要有丰富的内心活动的表达。影视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及复杂的心理活动, 都可以通过影视音乐的形式得以呈现。

2.2参与影视情节, 推动故事发展

影视音乐作为影视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对影视剧情的推动具有重要作用。在影视作品的各个情节中, 影视音乐都有直接参与的影响力, 对深化故事内容、提升故事情感水平等有重要影响。在著名惊恐电影《夺魂冤灵》中, 作曲家创作出的新曲与已故数年的主人公的八音盒旋律雷同, 不禁给观众无限遐想与悬念, 引领观众, 推动剧情展开。

2.3渲染背景氛围, 增强作品感染力

对于影视艺术, 影视音乐可以与特定场景相结合, 将影视的民族特色、时代气息、地域色彩和环境氛围等烘托出来, 加深影视作品的感染力与视觉效果[3]。例如,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 通过其中具有浓郁印度民族特色的音乐, 将印度的舞蹈与音乐呈现给观众, 使其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与舞蹈成为印度文化的标识符。

2.4突出影视作品的主题

任何影视作品都是围绕其主题展开的, 影视音乐为影视主题在作品中的展现起到直接而有效的表达作用, 如电影《英雄儿女》中的主题曲, 充分表达出了革命过程的悲壮与自豪。影视中的主体音乐是这部影视作品中影视音乐的核心, 是围绕核心人物与主体情节展开的, 使影视形象更为完善、深入人心。如1987年版的以著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 深刻、生动地将两位主人公的不幸命运与凄美爱情呈现了出来, 主题曲贯穿剧情始终, 使影视主题逐步得到深化。

注释

1[1]赵胤先.影视音乐的艺术形态与运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0.

2[2]李蔚.影视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美学特质与功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9 (15) :64-65.

3[3]曹丹青.对影视艺术综合性的新探索[D].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

论主流影视文化的教育性功能 篇2

[关键词]主流影视文化教育性功能

一、主流影视文化的涵义

一般认为,将电影、电视视为文化,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第一,电影、电视作为文化载体,也即影视作品本身所呈现的文化内涵。无论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还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电影、电视都将反映特定时代、国家、民族、地域的社会文化现象,并进而表现其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第二,电影、电视自身作为文化。文化影响、制约并且孕育了电影、电视,电影、电视又反作用于文化,促使文化观念的再生产。

二、主流影视文化的教育性功能

所谓“功能”,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主流影视文化的功能主要是指主流影视文化在自身属性基础上对社会成员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也就是它对人类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作用,即主流影视文化满足社会需要的效能,这种效能是它在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中发挥和显露出来的,它是主流影视文化对社会成员发生作用的基础和前提。主流影视文化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是从主流影视文化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环境的角度来探讨主流影视文化的教育性功能。

1、主流影视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输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使教育对象具备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之一,它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得以进行双边互动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总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进行,而主流影视文化能够通过电影电视等传播工具向广大人民群众传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使人民群众在接受各种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流影视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时的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二是将其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传播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1)承载功能

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信息的传播。人类的思想和情感等除了运用语言文字记载、传播外,还可以用影视语言来形象地记载、传播。主流影视文化的内容几乎囊括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承载了各个领域的巨大的信息量,并可以超越世界各民族之间的语言鸿沟,其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它对人的影响本来就包含着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科技片、新闻片、探索片、电视知识讲座等都可以开阔人们的文化视野,提供大量的信息,使人们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摄取大量人类文化的最新信息。

(2)传播功能

影视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活动,其目的是提高人类生存技能,实现自我价值,提高国民文化和思想品德素质,进而影响人类的文化进程。广泛地、及时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是主流影视文化重要的功能之一。

影视同时又是社会价值观念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主流影视文化可以通过大范围的社会宣传教育来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广大民众的文化心态、知识结构乃至思想品德,从而使国家意识和主流文化确立起自己的权威地位,夺得社会文化生活的话语权,主导和协调它与非主流的多元文化的关系,如莫斯科维奇所说:“对报纸、无线电,最重要的是对电视的控制成为政府斗争和社会辩论的关键。不管正确与否,每一个统治集团、政府或反对党都认为:不管是谁掌握了这些大众媒体,都将会对大众舆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为了建立和控制人们的大众群体,现代领导人需要媒体和使用媒体的才能。”

2、主流影视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环境之一

环境通常可分为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两个层面,由于现实环境的物理特性,人们无不希望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现实环境。但是世界之大,人生之短暂,使我们无法事事亲历,事实上也没有必要事事亲历。因此主流影视文化所表现的虚拟环境对于认识世界、适应社会所发挥的影响有时比现实环境还要大得多。它使人们能够接触受时空限制而无法经历的外部世界。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感知的、仿佛是亲身经历的间接环境。

A教化功能

(1)审美教育功能

审美意识是指心灵在审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状态。作为一种感性的意识形态。审美意识是被意识到并被系统化的审美经验。它包括主体的感受能力、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等,是以生理快感为基础,在内心世界与外界环境之间反复融通,在物我同一的基础上形成,并在各种社会生活因素的影响下造就起来的心理特征,因而受到文化形态和一般文化心理的影响。

主流影视文化在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发展人的潜能方面,并非只具有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和素质的文化教育功能,它还具有普遍提高受众的审美能力的审美教育功能。

主流影视文化通过大批量摄制、录制、编播、复制、出版和销售视听艺术产品一包括电影、电视剧和广播电视艺术节目、唱片、影碟等,将过去只能由少数人拥有和享用的艺术精品,变成了千百万文化消费者家庭中的大众化文化产品,为人们的审美提供服务。并在观众的观看过程中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影视作为最为直观、生动的传媒之一,蕴涵着丰富的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的影视节目的传播有助于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完善人们的品德。优秀影视作品的潜移默化、寓教于乐、以情感人,能引起人们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促进人们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形体美,增强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们为维护和创造美好事物而做出不懈努力,这些都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道德教育功能

道德产生的根源在人类的历史发展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之中,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始终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整体的利益问题作为自己关怀的对象,因此,它是人们社会关系的综合反映,但是人的社会关系与自我意识,并不能自然地转化为社会道德,这中间必然有一个从物质到精神的转换过程一道德教育活动。当某一种社会舆论形成并最终积沉到社会意识之中时,相应地,道德观念也就开始形成,主流影视文化的道德教育功能即在于此,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塑造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激活人们的道德情感、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等方面。

B舆论监督功能

舆论监督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监督,指社会公众(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权力机关的偏差行为进行批评和制约。

主流影视文化通过对现实社会充分的公开报道,促使了政治过程的透明化。政治透明度的提高,使得政府工作人员和政府官员以及其他一切掌握权力的人,被置于大众的眼皮底下,从而增强了腐败和滥用权力所面临的道德压力,有利于推动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的建设,有利于消除腐败行为。

例如以《焦点访谈》、《新闻纵横》为代表的舆论监督类节目不单是增加了电视新闻的深度、厚度和广度,而且大大提高了电视新闻性节目的冲击力、监督性、建设性、权威性和吸引力,创造了开展健康、有力的舆论监督的新经验。

C娱乐功能

影视艺术的教育功能 篇3

关键词:影视音乐,艺术审美功能,艺术处理方法

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壮大与发展, 影视音乐也逐渐成为当下主流的艺术形式。影视音乐作为影视创作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调动观众情感因素的主要因素。通过对影视音乐恰当的艺术处理方法, 音乐能够有效烘托情感内涵, 淋漓尽致地向观众传达影视作品的真情实感。

一、影视音乐的艺术审美功能

影视音乐作为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影视情节发展的高潮时, 穿插恰当的影视音乐能够有效烘托情节, 渲染剧情的氛围, 淋漓尽致地诠释出人物的角色个性, 切实加强了影视的画面表现力。

首先, 影视音乐能够有效延伸人物角色的情感, 给予观众丰富的想象力。例如, 《狮子王》中的插曲《太阳之泪》, 在音乐基调的选取中运用了大量的非洲元素, 透过音乐的主旋律能够呼唤出人们的良知。其次, 影视音乐能够渲染出浓厚的场景气氛, 促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具有强大的氛围基调, 能够给人们营造出特别的氛围, 增强观众的俄视觉功效, 不断提升影视作品的感染力。根据影视音乐创作出来的背景环境, 有效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大大提高了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例如, 从电影《珍珠港》的主题曲中可以听出鲜明的古典浪漫气息, 虽然在音乐中合理融入了钢琴元素, 但是无法掩盖悲壮的古典管弦乐曲。观众从悲壮的音乐中能够体会到主人公的心情, 与人物形象在内心情感上达成共鸣。音乐独特的渲染功效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媲美的, 有效升华了影视作品的情节发展, 对电影情节场景做出了充分的渲染。最后, 影视音乐具备描绘人物角色个性的艺术功效。影视作品与小说不同, 对于人物形象的设置不能像小说一样通过具体的文字描写都能传神地表达出来。而影视音乐的艺术审美功能能够淋漓尽致地将人物角色个性形象地诠释出来。从音乐的不同基调上能够详细反映出不同的人物性格。同时, 人物角色的不同心理变化也可以从影视音乐中反映出来, 有效强化了影视的情感色彩, 促使观众达到与影视剧的情感融合。

二、影视音乐的艺术处理方法

第一, 实现影视剧屏幕画面和影视音乐的对应处理。影视音乐是影视剧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影视与音乐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 对影视音乐进行艺术处理时应该紧密结合影视内容, 同时涉及到其他艺术形式所不能展现出来的东西。在影视作品中, 影视音乐的功效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不断升华故事的主旨。影视音乐利用其独具一格的表现形式, 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不同人物角色的个性, 加强了人物情感的表达。例如, 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 在德国人大规模屠杀犹太人时, 影视画面的内容是十分血腥的, 结合忽远忽近的背景音乐, 充分表达出主人公的心灵体验, 引发观众产生沉重悲恸的心情。在影视音乐的渲染下, 观众仿佛身历其境, 有效引发人们对残杀犹太人进行沉重的思考。第二, 影视音乐可以具备自身的民族特色。在影视作品中也会带有不同的民族特色, 为了与影视作品保持一致, 影视音乐应该选取相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 为影视作品提供背景音乐烘托效果。不同民族音乐的形成与其地区的民俗习惯、精神风貌以及民族语言等外界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同时也包含了该地区的民族文化, 不断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 展现出不同的影视作品内涵。第三, 影视音乐的素材和曲式构造的艺术处理要融合影视剧的特点。由于影视作品涉及到的方面比较广泛, 促使影视音乐的种类也得到了鲜明的拓展。为了充分表达出影视作品的内涵, 传达其主旨, 对于影视音乐应该谨慎思考慎重选择, 合理运用各种各样的音乐形式。自影视音乐诞生以来, 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具有规律性的影视音乐曲式, 一贯遵循持续向前发展的原则。然而, 随着影视作品类型的不断丰富, 对影视音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 音乐曲式在传承之前的基础之上, 仍然需要不断革新, 切实丰富当下的影视音乐内容, 充分利用不同的素材, 不断充实音乐形式。例如, 在电影《恐龙》中, 为了传神地表达出电影的主题, 在影视音乐中使用敲打竹子的声音作为音乐的主体, 不但表达出恐龙义力达克服困难的精神, 而且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息, 无形中引导观众产生紧张的氛围, 促使观众全身心投入到电影中。

三、对影视音乐的艺术审美功能和艺术处理方法的思考

从二十世纪初有声电影诞生以来, 带动电影进入有声时代。有效打破了以往无声电影的局限性, 通过丰富多彩的声音更加传神地表达出电影的内容, 良好的影视音乐能够引导观众产生身历其境的观感, 大大增加了电影的实际效果, 促使观众沉浸在电影之中, 不断升华电影的主旨。然而, 由于我国缺乏专业的影视音乐人才, 尚未全面深入理解影视音乐, 加上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娱乐文化商业性的开发, 导致我国影视音乐逐渐呈现出严重的失范现象。针对这一现状, 在创作影视音乐的过程中, 应该不断规范人的行为, 将人们的一些主观因素排除在影视音乐之外, 不断寻找音乐的规律性, 尊重音乐发展的形式, 积极调动艺术思维能力, 赋予影视音乐创作的灵感, 抵制不良社会习气, 确保影视音乐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 逐渐滋生出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而影视音乐作为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合理的对影视音乐进行艺术处理能够传神地表达出影视作品的深层次内涵, 促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 引发观众的深入思考, 同时, 进一步升华影视的主题, 为观众营造出一种扣人心弦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易琳.影视音乐的艺术审美功能和艺术处理方法探析[J].电影文学, 2011, 01.

高职院校影视艺术教育浅论 篇4

关键词:影视艺术教育;功能;问题;对策

影视艺术一种是以电影、电视技术为手段,以画面与声音为媒介,时空综合、动静综合和视听综合的艺术。20世纪50年代开始,艺术教育在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美国、日本以及英国等许多国家的综合性大学都开设有影视艺术教育方面的课程。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部门也开始认识到影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特别是1985年4月,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高等院校开设电影课程的意见》的文件,要求有条件的高校把电影课程作为重要的选修课正式列入教学计划。此后,影视艺术教育逐渐走进高校、职业院校乃至中小学教学的课堂。

1高职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的强大推力

影视艺术教育是高职院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切实加强影视艺术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根本要求。总的说来,影视艺术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功能:

其一,影视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影视作品因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对学生道德品格的塑造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影视作品能够对学生的情感和情绪等方面能够产生积极深刻的影响,学生在欣赏电影或电视作品时会不知不觉地受到作品所流露的情绪感染,或热烈或平静,或喜悦或悲伤,而艺术作品的丰富多彩则可以给学生以特殊的伦理审美享受。此外,影视艺术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生活,其真实感使人对生活充满反思与感悟,由此深化学生的人生境界。

其二,影视艺术教育能够完备学生的知识结构并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影视艺术表现领域的广阔性及其多学科背景,使其作为教育媒介有助于完善人们的知识结构。影视艺术就像一部翻不尽的大百科全书,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经济、政治与社会文化生活,从而给教育受教育者提供生动形象的多种学科知识。此外,通过影视艺术教育可以使智力的多种内容,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注意等能力得以获得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注意、敏捷、协调等多种能力,推动学生的好奇心并激发其创新精神。

其三,影视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审美能力。影视艺术教育重视对学生人格与健康心灵的培养。艺术审美可以消除人脑的高度紧张和疲劳,通过对影视艺术作品的欣赏,学生可以获得美的享受,提高自我心理素质。影视艺术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丰富的表现力,与其他艺术相比,具有完美的形象性,通过综合舞蹈、绘画、音乐、戏剧等多门艺术,在视听上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不同视角对艺术美的领略,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与感知能力。

最后,影视艺术教育能够塑造更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氛围反映了学校的总体面貌,反映了师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对校风、教风、学风起着重要作用。影视艺术作品的生动性、丰富性以及喜闻乐见性,使其成为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这一载体极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校园文化的手段,提高了校园文化的创新性、实效性。

2“后发劣势”:我国高职院校影视艺术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艺术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迟,而影视艺术教育的真正开展则不过是二十多年的事情,因此,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在发展过程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

2.1对影视艺术教育的普及还不够广泛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为:其一,开展范围上未能全面化,主要表现为一些地方高职院校受自身条件限制,未能把影视艺术教育作为选修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在教育对象上存在重文科轻理工科的倾向;其二,开展水平层次参差不齐,一些高职院校把影视艺术教育真正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安排专业教师认真授课、组织学生选课、听课,取得应用的成效,但有些高职院校未能充分认识到开设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意义,因此课程开展流于形式,例如有些高职院校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影视艺术教育选修课,而是仅仅结合专业课或者公共课的教学给学生放几部电影,这大大降低了影视艺术教育的效果。

2.2影视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在高职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中,影视学科相关专业出身的寥寥无几。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大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影视教育相关专业,但由于这类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人数较少,一般难以分到普通高职院校,即使进入高职院校也往往从事的专业教学而不是面向全校的知识普及。因此,从事影视艺术教育的普通高职院校教师大多不是专业艺术院校毕业,而多是对影视艺术感兴趣的“半路出家”者。这些兼职教师的学科和知识背景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对于影视艺术教育有一定的了解,但难以做到精湛。

2.3影视艺术教育的教学不够规范

主要表现是:其一课程设置不规范,普通高职院校的影视艺术教育主要以选修课为主,教什么,怎样教,基本上全凭教师多年积累的感性经验和个人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在设计上缺乏整体性考虑;其二教学方法固定化,影视艺术课的教学基本是以老师口头(或者多媒体课件)讲授为主,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单向灌输,缺少双向交流与互动;其三教学手段单一化,把影视艺术教育等同于看电影和录像;其四学习方法难以养成,没有统一的教材加之课程设置不规范,势必给受教育者的学习带来困惑,学生因此很难养成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

3积极回应:高职院校影视艺术教育的问题应对

高职院校影视艺术教育存在的上述种种问题必须引起各方面高度重视,否则任其发展,必将会对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整个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为此务必做到:

首先,提高对影视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思想上的高度重视是实践贯彻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各级领导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影视艺术教育对于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推动高职院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真正把影视艺术教育纳入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影视艺术教育课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加强监管和考核力度,确保影视艺术教育真正成为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修养、完善学生人格的一门系统知识的教授。此外,还要不失时机地营造良好的影视教育氛围。例如可以通过积极创办各种社团组织,开展与影视教育相关的讲座、沙龙等社团活动,来营造影视艺术教育的氛围。

其次,加强影视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普及影视艺术教育的前提。没有专业的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则无从谈起。加强高职院校影视艺术教育师资力量,一方面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课程与专业设置,积极引进影视艺术教育相关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从事影视艺术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学习来不断更新与建构完整的教育体系和知识结构,努力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此外,由于影视艺术的跨学科性要求教师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对文学、历史学、心理学、光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以此扩展知识视野、提升艺术素养。

再次,完善影视艺术教育的教学制度。一是优化课程设置,严格执行相关课程大纲和计划。针对院校实际作不同要求,把选修课与必修课、公共课与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安排课程教学;实行集体备课与教学研讨制度,推进影视艺术教育的制度化、系统化;选用统一的教材,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结合实际自编教材。二是完善影视艺术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讨论式教学,把影视艺术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载体,同时及时更新教学资源,结合学生不同特点因人、因材施教。

最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决不能仅仅把学生视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他们也投入到教与学的互动中来,比如鼓励学生加入到教學资源的鉴别、选取、开发、整理和利用中来,让他们反串角色,站在讲台上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观点,结合教学内容展开讨论乃至辩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在思想的碰撞中收获知识、收获乐趣。

参考文献:

[1]姜敏.影视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李轶天.普通高职院校影视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电影文学,2009(2).

浅析影视文化的教育教化功能 篇5

影视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精神价值实体,无论是基础性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等可谓是灵活多样, 多层次多领域地渗透在教育各领域中,其对教育影响令人瞩目。影视文化作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时的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的载体 ; 二是将其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传播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具体来说影视文化的教育教化功能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

1、审美教育功能

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提供精神食粮和动力,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对于影视文化的创作者来说,他们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贯穿在影视创作的审美活动中,把现实的复现合理性认识表现为影视作品的感性显现 ;对于影视文化的受众来说,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去理解和接受影视作品,在观看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现。 因此,影视创造者面对影视体现对额选择和提炼过程促成了电影文化作品的生成,影视接受者之于影视作品,从而形成超越现实生活的审美体验。

2、道德教育功能

无论在影视文化创造者的创造过程中,还是在接受者的审美接受过程中,影视作品最能感动接受者的往往就是其中蕴含的道德价值观念,历数经典影视作品,正是因为作品蕴含的巨大精神力量和情感因素换气了接受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近年来,我们的影视作品在倡导新风、针砭陋习、弘扬先进、抨击落后方面始终表现出卓越的功能并发挥着积极作用。如《雷锋》《渴望》《焦裕禄》《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张思德》引导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到社会丑恶现象,明辨社会方方面面的是与非,善与恶,来增强对社会的认识能力。通过影视文化长期、范围的渗透、辐射和潜移默化和影响不仅给大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且使受众理智上受到深刻的教育启迪,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与反响, 精神上得到愉悦,形成良好心理承受力。

3、舆论监督功能

主流影视文化通过履行传媒职责,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传播正能量,以及揭示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不良现象并发表意见和看法,引导舆论导向,从而对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特别是凭借其自身的媒介特性和报道的优势,以正面宣传为主,传播正能量,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积极有效地反映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及时有效的化解社会矛盾,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相继推出《焦点访谈》《新闻纵横》 以及各地《行风热线》等一批舆论监督焦点类著名节目,正是建立在大量的事实调查基础之上的,对现实社会充分的公开报道,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针砭时弊,惩恶扬善,疏导了民众情绪,弘扬了社会正气,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认可。

4、文化娱乐功能

可以说,今天的电影电视更多的是因生活休闲而存在, 否认影视作品的教化功能是不可能的,同时否认影视作品的娱乐功能是不明智的。影视作品所具有的文化娱乐功能,可以满足大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满足受众的休闲需求,调节人们的精神和心理状态。观众通过从影像和故事中获得某种心理上的替代性满足来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或通过幽默和寓意,换来娱乐轻松、会心一笑甚至心灵的冲击,以放松情绪和实现精神的愉悦。当然娱乐作用不是那种廉价、粗俗的逗笑,更不是低级趣味, 深受大众喜爱的于是娱乐作品,必是在作品中凸显了人性的真、善、美的。我们提倡的是格调高尚的娱乐性,以健康的形式让大众在紧张的之余能够赏心悦目,消除疲惫,受到教益,获取美感。因而,对大多数受众来说,影视作品仍然是休闲益智的首要选择。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影视媒体,其娱乐功能和教化功能日益得到重视。

摘要:影视作品作为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写实故事吸引人,以富有感染力的配乐感染人,更以演员形象鲜明的表演打动人。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使人们感官得到美的体验,更能使个人品德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受到震撼。本文从影视文化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文化环境的角度出发,对影视作品的教育功能进行了分析概说。

影视艺术的教育功能 篇6

性别包括生理性别 (sex) 和社会性别 (gender) , 生理性别是自然的、先天生成的, 社会性别是社会的、后天形成的。性别教育是关于男女两性如何学做“男人”和“女人”的教育, 包括生理性别教育和社会性别教育两方面的内容。科学的性别教育对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 以及和谐社会的建构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在我国中学和大学教育阶段, 已经建立了初步的生理性别教育学科体系,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社会性别教育却较被忽视, 除了某些高校因专业需求, 在研究生教育中开设了女性学、女性研究方面的专题课程之外, 鲜有高校将社会性别教育纳入教学课程, 甚至许多高校教师根本就缺乏社会性别教育的意识。在这种情况下, 高校利用现有的课程和教学资源, 挖掘现有课程所具备的性别教育潜质, 巧妙合理地将社会性别教育切入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 无疑是一个事半功倍的权宜之计。而无论从教育内容还是教育形式方面来考察, 我们都会发现影视教学正是一门具备性别教育潜质的课程。高校可以从大学生喜爱的影视艺术着手, 通过对影视艺术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与探索, 巧妙地把性别意识教育贯穿在艺术教育之中, 事半功倍地同时实现艺术教育和性别意识教育两重目标。

二、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性别意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性别意识是社会中的人们在自身文化背景影响下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对男女两性特点及两性社会关系的认识和评价。自觉的性别意识包含对两性地位、作用和价值的清醒认识, 对自我性别的高度认同, 对社会文化中不合理性别因素的敏锐觉察等重要内容。性别意识作为人文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直接关涉到一个人的自我角色定位, 并影响其恋爱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个人的性别意识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 而且会通过他们的家庭角色及社会职业进而影响到家庭的质量和两性的关系。而两性关系又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制约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 影响各行业、各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进程。“就目前的人类社会状况来看, 性别分层仍然是人类主要的分化形式之一”。[1]在绝大部分社会和文化中, 两性在价值、地位、等级上处于不平等的状况, 男权始终处于支配地位。性别是“作为一种等级差异而存在”。[2]在我国, 漫长的父权传统, 以及悠悠几千年的以男性为中心的中华民族历史, 形成了贬抑女性的社会文化环境, 因此我国的社会性别问题更加复杂, 就业歧视、家庭暴力等两性不平等现象至今依然普遍存在, 且这些现象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解决两性在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将其消除于初始和萌芽状态, 对社会失调防患于未然, 才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与健康发展。

大学生作为天之娇子, 代表着中国新生代的整体形象和水平, 他们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他们的性别意识是决定未来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因此, 加强大学生的性别意识教育, 对未来社会男女两性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人格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也是性别角色的选择和准备期, 性别意识教育尤显重要。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 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将性别研究、性别教育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和教育领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美国68%的大学都开设了性别教育方面的课程, 700多所高校开办了女性学专业和研究中心, 其中一些高校还设立了硕士、博士点。韩国和日本也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了现代意义的女性研究。相形之下, 我国高校的性别教育状况很令人担忧。虽然已有一些大学成立了有关妇女与社会性别问题的研究中心, 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几所学校已经开设了性别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 但是, 在绝大部分高校, 性别教育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保守的教育思想影响下, 很多高校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性别教育的自觉意识, 甚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表现出性别歧视。

由于学校教育中性别教育的缺失, 学生对社会性别问题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社会经验感知的层面, 对社会性别问题缺乏深入的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目前, 在我国许多高校, 无论男生或女生都存在性别意识淡薄, 性别意识偏颇、僵化, 性别认同困惑等问题。有研究表明, “我国高校较多女大学生在性别意识上表现出对传统性别角色定位的认同;强烈的性别自卑;期望值和竞争意识、成就意识水平较低;缺乏性别意识和妇女解放的责任等缺陷”。[3]“在男性大学生中, 因为自己外部形象和个性气质不够‘威猛’、‘豪爽’而自卑的学生有之, 盲目地通过抽烟、酗酒、骂粗口、寻衅闹事等行为方式以显示自己‘男子汉气概’者有之”。[4]而且, “大学生中存在较严重的性别认同问题, 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都会接待不少同性恋、异性癖以及其他对性别感到困惑的案例”。[5]

在举国上下协力共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面对上述种种问题, 在我国高校实施性别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在影视教学中实施性别教育的可行性

影视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 视听传媒已经形成明显的媒体霸权和接受强权。影视艺术的诞生, 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美育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今天的高校教育中, 影视艺术更是承担起了非常重要的教学功能。当代大学生是在电影、电视的陪伴下成长起来的, 影视文化深深地渗透于他们的成长历程, 影视作品中所体现的人生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可以说, 影视是当代文化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部分, 影视文化是当代大学生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影视作为一种新的高校教育手段, 在大学生的审美教育、道德教育等方面越来越显现出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 影视艺术也一定能在高校性别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 从教育内容上来说, 影视能为高校性别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内容。影视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影视作品。影视是一种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形态, 影视作品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因此必然会受到现实中性别格局、性别观念等的影响。性别因素在影视世界的渗透是十分深广的。从创作方面看, 性别不同的编剧和导演基于不同的生理性别经验, 更因为不同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教育背景等形成的独特社会性别经验, 会将其性别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赋予影视作品, 使影视作品在思想内容、形象塑造、情节架构等方面打上编导性别特征的印记。例如在不少男性编导的作品中, 都能不同程度地看出父权文化和男性权力意志的投射。女性导演们则会凭藉女性敏感的心灵和独特的视角, 自觉不自觉地将女性意识、女性情感灌注到影片创作中, 竭力表现女性生活中的幸福与欢乐、迷茫与痛苦, 传达出女性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 展现出迥异于由男性编导的影片的性别取向。而从影视的接受方面来看, 观众的性别身份、性别立场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影视作品的理解和接受。影视中的“性别”不只是单纯的有关男性、女性的自然生理属性, 它更负载着影响社会性别形成的诸多历史、文化内涵。而这些无疑正是对学生进行性别意识教育的最佳素材。

其次, 从教育形式上来说, 影视的审美性、形象性, 以及影视所先天具有的传播优势, 等等, 也使得它在性别意识教育方面具备了其他艺术课程所不具备的优越性。一方面, 影视在传播方式上独具优势。影视的符号系统主要是运动的图像与声音的结合, 以直接、真实、生动的形象再现来反映生活、记录事态、传播信息, 可以让学生从直观化的视听形象中得到真切的认识和感受。另一方面, 影视的内容和式样丰富。影视以新闻报道、专题讨论、实况转播、故事片、科技片、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等多种式样, 兼容了语言、音乐、绘画、摄影、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特性, 为话剧戏曲、相声杂技、知识竞赛、问题辩论、时装表演、体育实况等各类形态的文化提供了极其广阔的表现天地。此外, 影视文化传播的迅捷性是任何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企及的。诸多的优越性无疑能促使影视文化广泛地介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并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无所不及的触角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极大的影响。

“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的影视教育已经形成以素质教育体系、相近教育体系、专业教育体系三方面构成的完整而又有层次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传播教育运作体系。”[6]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发挥影视艺术的优越性, 在影视教学中切入性别教育, 就会效果显著地将高校性别教育落到实处。

四、在影视教学中进行性别教育的实操性

科学的性别教育是在承认男女两性差异的前提下的性别公平教育, 即没有性别偏见与歧视、没有传统性别定型、符合男女身心发展的性别意识教育和教学模式。科学的性别教育在高校应该具体体现为:让大学生了解有关性别的知识、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自觉的性别意识;使大学生学会运用性别视角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性别不平等现象, 认识社会性别形成和消除的历史必然性, 将社会性别意识转化为自觉的社会行动;提高大学生的性别觉悟, 促使其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 改变沿袭已久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 最终实现保持心理健康、提高个人素质、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影视教学中实施性别教育, 首先应该注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可能影响到学生性别意识形成的因素, 比如学校应注意教师的教育思想中性别观念是否合理, 教师在教学之前应检视作为教学素材的影视作品能否体现先进的性别文化发展方向等。在影视教学中实施性别意识教育的主要切入点应该在于对影视作品中蕴含的性别内涵进行挖掘, 使学生在共同探讨影视作品性别内涵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具体来说, 在影视教学实践中, 性别意识教育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切入。

首先, 分析影视作品中的性别意识、性别观念、男女两性的生存境况、编导和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别立场和性别观念, 以及男女两性在心理、观念、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独特性和共同性, 等等。例如, 对一些凸显女性主体意识的影片的分析, 无疑可以成为高校性别教育的典型范例。以黄蜀芹编导的影片《人鬼情》为例, 影片通过叙述女主人公秋芸童年不幸失母、青年爱情受阻、中年婚姻痛苦的命运发展史, 生动细腻地展示了一个女人的心态、情感与呐喊, 是一部彻底的女性生活寓言。片中坦率地对女性的历史命运提出质询:已然功成名就的秋芸今天的一切是幸运抑或不幸?作为女人, 是成功还是失败?这无疑从深层次反思了当代女性谋求发展所面临的文化话题。又如刘苗苗的《马蹄声碎》, 影片从反传统的角度反思中国女性的欲望和境遇, 影片叙述的是红军长征时8名女兵被大部队放弃后仍旧追赶部队的故事。影片中一再强调, 尽管环境极端恶劣, 但女兵们仍未忘记女性身份, 仍未丧失女性意识。影片真实地把握了女性命运在历史进程中呈现的复杂性, 也十分大胆地在革命历史题材领域思考女性的欲望、性别差异和主体性问题。如果教师能围绕影片内容进行相应的性别意识内容分析, 并指导学生就影片进行一些与性别有关的话题的讨论, 那无疑将会很成功地实现性别教育。

其次, 反思影视作品中诸如性别偏见、性别冲突、性别歧视等种种不合理的性别问题, 探讨男女两性平等、和谐互补的理想模式的发展趋向也是性别教育介入影视教学的一个重要突破。传统的性别观念随着男权文化长久流传, 已经被锤炼成“天经地义”的规则散布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甚至渗透到人们心理结构的无意识层面并形成一种心理定势。例如在传统的影视作品中, 往往把稳重、理智、高大、对事业富有进取心者作为男性的代名词;而把女性定义为温柔贤惠、柔弱娇小, 更多地关注于婚姻家庭、情感生活。她们要么被呈现为由柔顺、善良、勤劳、坚忍、温良恭俭、三从四德、自我牺牲等诸多品质堆积成的贤妻良母形象, 要么出落为风姿绰约、楚楚动人的大众情人形象。其实, 这种刻板的性别规范, 超出了两性所应有的正当差异表现, 否认了生活性别的互动功能, 传达的是一种传统男权文化对现代生活的诠释, 是性别不平等状况在影视艺术中的隐性呈现。教师就应该引领学生深入剖析这些银幕形象, 分析形成男女形象差异的历史性成因, 反思这些形象背后隐藏的深层男权文化因素。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性别社会及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的文化与制度基础, 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和自觉的性别意识, 而且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性别觉悟, 增强运用性别视角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性别不平等现象的能力。

五、结语

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各阶层的共识, 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两个性别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在举国上下齐心协力建构和谐社会的今天, 高校应该潜心发掘影视文化中蕴涵的性别教育资源, 将艺术教育与性别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影视教学的性别教育功能, 在实现大学影视艺术教学人文性培养目标的同时, 为社会输送具备健康人格的大学毕业生, 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美]格伦斯基.社会分层[M].华夏出版社, 2005:13.

[2]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3.

[3]刘宝春.加强女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 2003, (1) :60.

[4]王宏民.大学语文教学与性别意识教育[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5) :30.

[5]谭潇潇, 刘卫华.大学生性别认同调查与教育对策[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36.

上一篇:非农化下一篇:自我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