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概论复习整理

2024-10-02

影视艺术概论复习整理(精选4篇)

影视艺术概论复习整理 篇1

特殊教育概论复习整理

1.特殊儿童

广义:是指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有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些差异表现在智力、感官能力、情绪和行为发展、身体和语言等方面,它既包括发展上低于正常的儿童,也包括高于正常发展的儿童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的儿童。

狭义:专指残疾儿童,即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2.残疾儿童:

是指身心发展上有各种缺陷的儿童,又称“缺陷儿童”或“障碍儿童”。3.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是指因个体差异而有各种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儿童。4.美国残疾人教育法的分类:(13类)

(1)学习障碍;(2)言语或语言障碍;(3)智力障碍;(4)情绪障碍;(5)多重障碍;(6)听觉障碍;(7)肢体障碍;(8)其他健康障碍;(9)视觉障碍;(10)自闭症;(11)聋---盲;(12)外伤性脑损伤;(13)发展迟缓

5.个体间差异:是指不同个体之间智力、能力、个性、兴趣等心里特性方面的差异。个体内差异:是指同一个体内部内在能力发展的不平衡。

6.特殊教育:它是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旨在达到一般或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的对象包括三类残疾儿童:智力残疾、听力残疾以及视力残疾。7.1555年前后,西班牙修道士庞塞-----最早从事特殊教育尝试。1620年,西班牙人波内特-----第一本关于聋人个别化教育的著作。

美国的聋教育开始于加劳德特。盲校:::1784年,法国慈善家霍维在巴黎建立了第一所盲校。

1829年,美国医生豪威建立了美国第一所盲校(现帕金斯盲校)法国人布莱尔(霍维的学生)布莱尔盲文系统 智力障碍:::法国精神病医生伊塔德被誉为“特殊教育之父” 法国精神病医生赛甘(伊塔德学生),1839年,他创立了第一所智力障碍教育学校。1846年,他出版了《智力障碍以及其他障碍儿童的精神治疗、卫生保健和教育》。

8.视觉:1870年,英国传教士威廉.穆瑞,初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套中文盲字系统----“康熙盲字”,又称“瞽目通文”。

1887年,美国传教士查尔斯-米尔斯夫妇在山东登州创建了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登州启喑学馆”(现烟台市聋哑中心学校)

1916年,实业家张謇在苏州南通创办了南通盲哑学校,这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特殊学校之一。

1927年,中国第一所公里盲聋教育机构是南京市盲哑学校(现南京市聋人学校和南京市盲童学校)。设盲、哑两科。

9.生态学模式:个体是在真实、自然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发展的。

生态学的方法不仅仅应致力于改善儿童自身的学习和行为,而且要强调改善儿童周围的环境。

家庭是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生态环境。10.《萨拉曼卡宣言》内容:P25 11.全纳教育:全纳教育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学校必须无条件地接收学

区内所有的儿童,并为这些儿童发展所需的教育提供必要的保障。12.巡回指导:是指组织专家队伍,从一个学校到另一个学校开展评估、提供咨询、提供材料,甚至做一些直接教学的活动。13.资源中心:(一些国家以资源中心作为每个行政区专家团队的基地。)资源中心一般开展以下工作:评估行为,提供建议,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咨询和支持,帮助教师专业发展,帮助家庭训练和家长对残疾的认识;提供特殊材料和设备;帮助寻找地区或国家更专业的中心,提供更大范围的服务;从事有限的直接教学。14.资源教室方案:是一种教育措施,接受辅导的特殊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普通班学习一般课程,其余时间到资源教室接受资源教师或特殊教育人员的指导。

其核心在于如何发挥“资源”功效。首先,要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其次,资源教室要成为学校的教学资源中心;再次,资源教室本身即是学校的资源。

资源教室方案的功能是评估、教学、咨询与在职训练。

15.合作学习模式:是将低成就水平的学生和特殊学生当作持续的、全班活动的全面参与者,使班级中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成为指导者和被指导者。16.随班就读:就是把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里,让他们和正常儿童一起接受教育。

随班就读的原则:(1)就近入学;

(2)区(县)教育部门负责规划;

(3)学校接受服务区的儿童入学;(4)改选合适的安置。

随班就读的形式:(四种)

完全的随班就读;辅以咨询辅导服务的随班就读;配有资源教室的随班就读;提供特殊专业服务的随班就读。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19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相应的实施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对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和智力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特殊教育的学校(班)应当具备适应残疾儿童和少年学习、康复、生活特点的场所和设施。

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18.《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该纲领于1994年6月10日通过,实施《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方针和实践》的政策和行动指南。19.《残疾人权利公约》:2006年12月13 日,第1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残疾人权利公约》。这是国际社会在21世纪通过的第一个人权公约。2007年3 月30日,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在公约上签字,成为《残疾人权利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20.《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1975.该法案是美国关于残疾儿童教育最完整、最重要的立法。该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免费、适当的公立教育;(2)适当的评估;(3)最少限制环境;(4)个别化教育计划;(5)家长参与;(6)法律保障程序。

21.《沃纳克报告》这是英国第一次全面的讨论特殊教育的相关论题。使用“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取代“障碍儿童”。

22.《1981年教育法》采纳《沃纳克报告》的提议,以“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取代“障碍儿童”。23.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指一份由学校与家长共同指定的针对学生个别需要的书面教育协定,它应记载学生的评定结果,,该需要提供的教育安智,相关服务及教学目标等。24.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意义:(1)教育平等(2)因材施教(3)教育绩效责任(4)家长参与

(5)融合教育(6)多学科参与

25.根据IDEA的规定,一个完整EDP的组成:

(1)当前水平(2)目标(3)教育进步(4)特殊教育、相关服务以及辅助设施和服务(5)调整以及替代性评估(6)普通教育的参与程度(7)服务期限以及场所(8)转衔

26.我国IEP的主要内容:(1)儿童的现状(2)计划期限内的教育措施及相关服务(3)长期目标(4)短期目标(5)计划评定的方式,标准以及评定日期。27.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的主要程序 P63

28.IEP会议内容:(1)下阶段安置的期望(2)相关服务需求(3)确定长期目标(4)提示短期目标(5)确定评估的标准及时间

29.长期目标通常是指期待儿童在较长一段时间所完成的目标,表示的重点和范围。短期目标通常是指期待儿童在某一时期内所达成的目标。它是长期目标的细化和具体表现,需要在长期目标确定后才能完成。30.智力残疾:(1)智力显著低于一般人水平(2)伴有适应行为的障碍(3)障碍发生在18岁之前。

31.P85

32.智力障碍认知特征:(1)感知(2)注意(3)记忆(4)思维

主要内容在第92页 33.教学策略:(1)支架教学法(2)真实情境教学(3)任务分析法 34.随班就读对智力障碍儿童是一种合适的安置方式吗?P103(视情况而定)

35.听力残疾:是指人由于原因导致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不到或听不清周围环境及言语声,以致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听力的灵敏度一般用频率和强度来表示

赫茲(Hz)

分贝(dB)

36.常用的诊断性听力测验:纯音测听、言语测听、脑干诱发电反应测验。37.听觉障碍的程度:

听力残疾一级,,极重度,,损失>=91dBHL 二级,,重度,,81-90 dBHL

三级,,中重度,61-80 dBHL

四级,,中度,,41-60 dBHL 38..听觉障碍的类别三类:(1)传音听觉障碍 也称传导性听觉障碍,,听力损失主要发生在外耳和中耳部分。(2)感音性听觉障碍,也称感觉神经性听觉障碍,是由于耳蜗内及耳蜗后听神经通路病变导致的听力损失。(3)混合性听觉障碍,既发生在外耳,也发生在中耳或内耳;:既有传音性听觉障碍,又有感音听觉障碍。

39..听觉障碍儿童的特征:1.认知特点

1.感知觉特点a.知觉信息加工不完整 b,视觉的优势地位 c,缺陷补偿

2.注意特点

无意逐步发展到有意,,注意分配困难 3.记忆特点

a,视觉触觉和动觉表象比听觉表象要多

b,形象记忆优于语词记忆, 无意识记忆与优势

4.思维特点 a,听觉障碍儿童由于语言发展迟缓,其思维的发展停留在第二阶段的时间较长,即表现出更多的具体

b,正常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三种水平或三个阶段,即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听觉也有相同形象性趋势。c,掌握概念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概念的扩大和缩小。

40..情绪与个性发展特点 : 1.情绪特点

情绪在早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常以情绪的外部表现作为交际工具。2.个性特点

固执, 自我中心, 缺乏内部控制力,易冲动和易受暗示特征,脾气倔强, 等

41..聋校课程设置原则,1.均衡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 2.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相结合的原则

3.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

42.人工耳蜗植入

是一种对毛细胞或缺乏从而无法产生音感的情况进行补偿的电子装置。它是饶过损伤的毛细胞直接刺激听觉神经。

7-12章

1:视力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双眼视力低下并且不能矫正或视野缩小,以致影响其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视力残疾包括盲以及低视力 2:我国视觉障碍分类表

盲:一级 最佳矫正视力无光感-<0.02;或视野半径<5度

二级 最佳矫正视力≥0.02-<0.05;或视野半径<10度 低视力:三级 ≥0.05-<0.1

四级 ≥0.1-<0.3 3:视觉障碍儿童的特征

1.感知觉活动特点:感知觉主要依靠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功能。听觉和触觉灵敏,在形状知觉、空间知觉、以及知觉与动作的统和等方面比正常儿童困难得多,尤其对距离的准确知觉和深度知觉比较弱

2.语言和思维特点:视障儿童获取语言的方法和正常儿童基本相同,但他们的语言概念不是通过阅读和视觉输入获得的,使用的词汇缺乏感性的基础,缺少视觉形象,常出现词与视觉形象相互脱节的现象,不能准确地把握一些视觉性词汇的内涵。在概念形成方面往往存在较大的困难,因为没有具体的事物的视觉经验,很难建立视觉表象。

3.个性特点:情绪、情感的深刻性较好,通过教育能形成较好的理智感,即从深刻的认识活动中培养起一种比较稳定的、深刻的情绪体验,视觉障碍的学生往往倾向于消极,独立意向较差,自制力较好,在于人交往方面一般不主动

4:盲校课程设置的原则

1.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2.继承、借鉴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3.面向全体与照顾差异相结合原则 4.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的原则 5:盲校教学策略

1. 用印刷体和盲文交流 2. 听读法 3. 多重感官法 4. 类比推理法 5. 凸线图示法

定向行走:理解所在环境的方位并在环境中安全而独立地移动身体的能力

6:沟通是人类借助于共同的符号系统(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获得信息,彼此传递和交流信息的个人行为和社会互动行为,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和能力 7:沟通过程的阶段:

1.信息的编码 2.信息的发送 3.信息的传递

4.信息的接收 5.信息的解码 6.信息的反馈

8:沟通障碍:是指接收、发送、处理以及理解概念、口头及书面信息、图形符号系统等方面的能力出现障碍

9:言语障碍:是指说话时的反常现象,包括发声、构音以及语流的异常。这类障碍可在说话者表达以及使用口语符号系统时被观察得知

10:语言障碍:是指个体所掌握的语言学知识系统与其年龄不相符,落后于同龄的正常人,属于在语言符号系统的理解和使用上的异常

11:言语残疾: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经治疗一年以上不愈或病程超过两年者),不能或难以进行正常的言语交往(3岁以下不定残)11:言语残疾的分级

一级 无任何言语功能或语音清晰度小于等于10% 二级 具有一定的发声及言语能力,语言清晰度在11%-25%之间 三级 可以进行部分言语交流,语音清晰度在26%-45%之间

四级 能进行简单会话,但用较长句或长篇表达困难,语言清晰度在46%-65%之间 12:沟通障碍儿童的特征

1.行为特征:不同类别的沟通障碍儿童,其行为特征有所不同,在关于分类的介绍中,已经描述了各类儿童的症状表现,除此之外,语流障碍儿童(口吃)还会伴有皱眉、闭眼、张口、耸肩等一系列不经意的动作 2.心理特征:

1.智力发展与学业成就:就总体而言,沟通障碍儿童群体的平均智力水平低于同龄普通儿童。同时,沟通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儿童的学业学习,尤其是与语言学科相关的课程学习

2.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1.退缩与回避 2.焦虑 3.攻击

13:沟通障碍儿童的教学策略

1.游戏教学 2.结构性教学 3.言语语言矫治

14:儿童口吃是如何发生的有三种理论

1.误诊理论 2.遗传理论 3.要求能力模式

15我国关于情绪与行为障碍的定义:情绪和行为障碍学生是指行为表现与一般学生应有的行为明显偏离,具有以下或多种影响教育的、明显而持续的行为特点的学生 1.学习能力不足,但不能用智力、感觉、和身体的原因加以解释 2.不能与同龄人和教师建立或保持良好的关系 3.对正常环境缺乏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4.弥漫性不愉快心境或抑郁

5.容易出现与个人学习困难有关的生理症状或恐惧反应 16: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特征

1.智能特征:如果用智力的正态分布来衡量的话,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平均智商约为90,多数属于学习困难和轻度智障。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常常受情绪的困扰,无法在智力测验中表现出其实际拥有的智能水平。许多专家认为从他们所能做的事情来

观察判断,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智力应是接近甚至超过正常范围的

2.学业表现:常常也是学业上不成功的学生,他们无法发挥正常的学习潜能,无法达到其智龄预计的学习水平。

3.行为表现:1外化性行为:最常见的是攻击性行为和违规行为

退缩性行为:这主要表现为不成熟和孤僻,其极端表现为儿童精神分裂症和幼儿孤独症

17:重度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特征

1.缺乏日常生活技能:这类儿童在5岁或5岁以上仍然不具有穿衣、吃饭、大小便等基本自理能力,他们会表现出幼儿绝望的行为特征

2.感觉异常:这类儿童看上去对周围刺激极不敏感,对一般儿童所能感受到的刺激似乎没有什么反应,有时会被误认为是听觉障碍或视觉障碍儿童

3.认知上的缺陷:这类儿童存在明显的智力障碍,很难用一般的智力测验测得其真实智力。虽然个别儿童智力尚可,甚至某些方面的能力优于正常儿童,但难以正常发挥

4.语言发展滞后:这类儿童在语言学习上有困难,特别表现在理解和表达上,时常语无伦次,不合语法结构。有的只能鹦鹉学舌般地进行模仿,在语言交流上难以应付,常常答非所问

5.行为刻板:这类儿童经常表现出刻板的、重复的行为。他们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间断地重复这一行为,别人很难介入

6.自伤与攻击:这类儿童会表现出各种自残行为,或用咬、抓、踢等方式来攻击他人进行发泄

18:攻击:是指对他人施加暴力的行为,如踢打、抓咬、抢夺、破坏、扔东西等,会造成他人身体伤害或财物毁损

行为特征:1.偏外向性格

2.自我中心与攻击特性

3.显现精神病症

19:焦虑:是指心理预料可能会遇到问题你或危险时而产生的悲伤、忧虑、紧张、不安等感受交织而成的复杂情绪状态

症状表现:1.生理状态异常

2.运动性不安

3.紧张与过分警惕

4.异常的人格特质与不良的社会适应 20:多动:是指儿童智能正常的症状表现或接近正常,但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分散、注意广度小、不分场合的过渡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的一组症候群

症状表现:多动儿童多种多样 1.注意集中困难 2.活动过度 3.自控力差 4.学习困难 5.动作协调困难

21:品行障碍:这是一组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行为障碍,儿童其特征是反复而持久的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品行

症状表现:根据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3)品行障碍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反社会性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以及其他或待分类的品行障碍。

1.明显的不服从、违抗,或挑衅行为 2.社会性紊乱 3.严重的违法行为 22:学习障碍的概念:有时当学习机会的学龄期儿童,由于环境、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中存在障碍,表现为经常性的学业不良。这类儿童没有智力障碍,智商在70以上

23:学习障碍的鉴定

1、一般的鉴定过程

1.儿童个人信息的收集【儿童的出生史,儿童的成长过程,儿童的教育过程,儿童的行为表现】

2.心理与教育测验【学业成就测验,心理过程测验,行为与人格测验 】 3.医学检查

2、常用的鉴定方法

1.差距的方法【年级水平差距法,标准分比较法 】 2.量与质结合的方法 3.反应-干预模型 4.诊断量表

3、IDEA2004建议的鉴定过程 24:学习障碍儿童的特征

认知特征:人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来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并以某种方式处理信息的。但同样的信息刺激经过不同个体的认知处理会变得不同,有些学习障碍者正是由于脑功能的问题,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产生了认知障碍

知觉特征:

1.视知觉障碍:视知觉有障碍的儿童无法对刺激进行知觉整合,常常没法把所看见的东西视为一个整体或单一体,而将知觉对象弄的支离破碎,具体表现为区分视觉形象困难、知觉形象背景困难、寻找隐蔽的图形困难、空间判断困难、方向感困难、视觉想象力差。会将有方向特征的数字、拼音或字母混淆,产生镜像书写。对符号与字的辨认困难,常常表现出书写或辨认问题。在阅读或做算术题时容易将不同的文字混在一起,或出现漏读、漏做等现象给人以粗心马虎的印象

2.听知觉障碍:一般在模仿发音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对声音的分析能力较差,在语言学习等任务中有明显的障碍。这类儿童在听觉记忆中往往采用逐一记忆的方法,难以将声音组合成有意义的单元,所以记忆的速度较慢,记忆的量也较少。同时他们对声音的知觉速度也比一般儿童慢 智力特征:1.学习障碍儿童总智商偏低

2.学习障碍儿童的言语智商(VIQ)明显低于其操作智商(PIQ)

注意特征:注意问题是学习障碍者存在的普遍问题,注意障碍与学习障碍有一定的重叠。注意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以及注意缺陷障碍两类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有三种亚类型:1 注意不良,2 多动,3 冲动

记忆特征:由于特定大脑神经功能的缺失而影响记忆能力;由于缺失语音信息的反馈与监控,因此对语文材料的记忆能力也有缺失;由于缺乏主动使用学习策略的能力而影响对材料的记忆。

语言与思维:许多学习障碍儿童在幼儿阶段就表现出语言发展迟缓的问题,他们普遍存在语言及思维能力相对较低,思维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度低于同龄儿童,思维的独立性差,在进行思维判断是往往仅凭直觉,冲动性居多的表现。

元认知特征:所谓元认知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身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学习障碍学生在元认知整体水平上显著低于普通学生。主要体现在【1.元认知只是的不足,不能很好的对外界信息进行分析,并根据外界情境主动选择和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2.元认知调节能力的不足,使学习障碍学生不能积极、准确的监控其问题解决活动 】

运动协调:学习障碍儿童的另一特征是其运动协调能力低于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它表现在涉及整个躯体动作的粗大运动协调,以及涉及身体或四肢小肌肉群参与的精细运动的协调方面的问题。25:教学策略:

一.一般教学策略

1.调整教学材料 2.调整教学过程

3.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二.应用行为分析 三.直接教学法

1.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2.阐述教学目标

3.呈现新知识

4.探测与反馈

5.提供独立练习的机会

6.提供分散练习和复习的机会

26:病弱的概念:是指患慢性疾病或体质虚弱的状态,患者由于慢性或急性的健康问题而出现力量、活力或机敏度得限制。

27:自闭症的定义:1943年美国医生坎那第一次对自闭症下了定义:很难与他人发展人际关系;言语获得的迟缓或丧失曾发展良好的语言能力;有重复和刻板行为;缺乏想象;擅长于机械记忆;强迫性地坚持某些惯例或常规;有正常的生理外表。28:自闭症的分类:自闭症候群包括五种亚类型:

1.自闭症

2.阿斯伯格综合征 3.瑞特综合征 4.儿童期分裂障碍

5.不确定的弥散性发展障碍 29:自闭症儿童的特征

1.社会交往障碍:不能进行社会交往,不能建立伙伴关系,依恋关系的缺乏,感情和社会互动方面的困难

2.语言交往障碍:语言发展的延迟,语言应用能力的障碍;语言的重复,使用语言时,在声调、重音、速度、节律、音调等方面的异常

3.兴趣与行为异常:兴趣的异常狭窄,对生活中统一性的执着,重复性肢体动作,异常的感觉以及行为特点

30:如何看待应用性行为分析法:ABA是一种理解和改善人类行为的科学学科。【自己在写点】

31.超常儿童的定义:是那些在某些领域明显表现出高成就的儿童或青少年(儿童或青年),这些领域包括智力、创造力、艺术能力、领导能力和其他某一特定的学术领域的能力

32:超常儿童的鉴定:多因素评估的方法是更准确、更公平的。包括智力测验、成就评估、创造力评估、非学术领域表现的评估以及人格或非智力因素的评估。

影视艺术概论论文作业 篇2

百姓中打滚的贺岁喜剧导演

——简谈冯小刚及其贺岁片的艺术特色

学号:1045425

姓名:杜文娟

专业:中药学

影视艺术概论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冯小刚个人简介和其主要作品。简述了冯氏电影的欲望表达,对生存、生命的反思,京味语言,明星策略等主要艺术特色,不同阶段的电影作品主题,人物选择的不同和特点。重点介绍了“冯氏贺岁片”具有人文关怀、独特的喜剧表现力和艺术创新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平民化 冯氏电影 贺岁片 喜剧

正文:一个电影导演,他用20年的时间去关注中国人下的现实生活。在商业上,他一路高歌猛进,创造了一连串的票房高峰,以至于独孤求败。他的电影总能在最合适的时间出现,并撩动人们内心的情感波澜。只有真心才有真情,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他就是冯小刚。

一.冯小刚及其作品简介

冯小刚,1958年出生于北京,中国电影导演,编剧,演员。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冯小刚作品风格以京味儿喜剧称,擅长商业片,在业界享有贺岁片之父的美誉。其导演过的电影总票房超过20亿,是中国内地最具有电影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近年主要电影作品有:《甲方乙方》、《集结号》、《大腕》、《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等。连续四年获得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三届百花奖、一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导演作品:

1994 北京人在纽约》与郑晓龙合作,《永失我爱》成为导演处女作,1995《情殇》电视,《一地鸡毛》电视,1996《冤家父子》电影,1997《甲方乙方》与葛优合作的第一部贺岁电影,1998《不见不散》电影,1999《没完没了》电影,2000《一声叹息》电影,2001《大腕》电影,2002《关中刀客》电影,2003《手机》电影,2004《天下无贼》电影,2006《夜宴》电影,《集结号》电影,2009《非诚勿扰》2009年贺岁大片,《风声》担任总监,2010《唐山大地震》电影,《非诚勿扰2》电影,2011《温故1942》电影。出演作品:

1986《凯旋在子夜》,1987《便衣警察》美工、小偷,1995《阳光灿烂的日子》,1996《冤家父子》,1997《甲方乙方》钱康,2000《爸爸》,2001《谁说我不在乎》,2003《卡拉是条狗》,2004《功夫》鳄鱼帮大佬,2005《童梦奇缘》流浪汉,2007《破事儿》客户主管,2009《建国大业》,2010《苏乞儿》神偷,2011《让子弹飞》汤师爷,《最爱》,《东北一家人》客串第12集。广告作品:

2004豪爵广告片(衣柜篇、鲜花篇),2006一汽马自达WAGON轿车电视广告,雅虎广告,2007“北京向上看”公益广告,中国人寿(姚明代言期间所有广告片),2009斯巴鲁森林人广告,2010百事可乐,2011百姓网代言人。

二.冯氏电影的创作特色

(1)欲望表达

平民策略和都市小人物的欲望表达。冯小刚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的导演。他始终把目光投向喧闹的现代都市生活和市井平民的精神状态。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就是一个市民导演”。他的电影以平民的视角,表现市民理想,最大限度的满足市民阶层的心里欲望和消费要求。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电影才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喝彩。

(2)对生存、生命的反思

假定式的游戏情节中透露出了对生存、生命的反思。冯小刚的电影继承了王朔小说中的游戏、反讽等特色,进而把“游戏”扩大到了整个市民文化在贺岁片中他把对生活的调侃,对 1

影视艺术概论论文

人生的戏谑和对主流文化的揶揄推向了极致。他的几部贺岁片,无论是情节还是语言,游戏化的处理都贯穿他创作的始终。冯小刚在轻松幽默的氛围中构建了一个成人游戏的童话世界。如在情节层面上《甲方乙方》是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不见不散》是一个追逐的游戏,《没完没了》和《天下无贼》是一个智力游戏,《手机》是一个关于谎言的游戏。

在冯小刚的电影中,无论是将工作游戏化(《甲方乙方》)、爱情游戏化(《不见不散》)还是社交游戏化(《没完没了》),实际上都只是冯小刚的一种“游戏人生”的生存态度的展示。纵观冯小刚的电影,不难发现,他的作品的主题都是沉重而深刻的,无论是《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天下无贼》三者对人性的反思和对人的卑微的尊严的关怀,还是《大腕》、《手机》对现代传媒暴力的警惕都是十分深刻的。在贺岁片喜剧形式的包装之下冯小刚所追求的对当下都市人的生存状态的描述,正是冯小刚的贺岁片没有流于纯粹的搞笑和无聊闹剧的原因。

(3)京味语言

游戏调侃的京味语言。《不见不散》中刘元装瞎是用诗一般的朗诵流露出深深的无奈和伤感,可是这一切却随着被揭穿后的一句:“我又看见了,这是爱情的力量”在强烈的对比中突出了庄谐相生的幽默。而“同志,我们今天大踏步地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地前进”、“首长好,为人民服务”更是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善意而温和的揶揄。《甲方乙方》中川菜厨子“守口如瓶”的“打死我也不说”彻底消解了英雄的崇高含义。

(4)明星策略

明星策略:不变的葛优,流水的女主角。冯氏贺岁片高扬“贺岁喜剧”的旗帜,针对最佳放映档期,演绎社会关注的情感问题,冯小刚一马当先地开拓了本土娱乐电影的制作策略。而且不论在前期的策划还是后期运作,他都始终注意依从商业生产流程,针对中国市场特色,迎合普通民众的心理趣味和道德倾向。在1995年以来电影市场持续低迷、国产片一派萧条的情况下,创造了一个个不可思议的票房神话。

作为一个纯粹的商业导演,他的艺术成就可能的确比不上张艺谋、陈凯歌这些从电影院毕业的专业导演,但是这不能否认他电影深处的小人物的大智慧,至少这些人打动了中国观众,让他们心甘情愿走进电影院,《唐山大地震》在中国的高票房是有目共睹的。

冯小刚可以说是中国贺岁喜剧的鼻祖,从1997年的《甲方乙方》开始基本上是每年一部贺岁片。这些喜剧带着特有的冯氏幽默和调侃,讲述了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冯小刚不同于香港喜剧演员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他是扎根于中国大陆的导演,从他生平看出,他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从小热爱美术、文学,20岁进入北京文工团,再后来到了北京电视台做美工,他的生活给了他创造力,所以很多时候他都参与了剧本的编写。

早期的冯小刚拍摄过一部文艺片《一声叹息》,根据王朔小说《狼狈不堪》改变,这部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上囊括5项大奖。他拍摄这部片子就是为获奖而去的,在获奖后他也说,“一部电影获得如此多的奖项,充分反映了中国电影的实力。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以前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影片大多是历史题材,反映的是中国落后、愚昧的一面。而这部影片是以现代题材获的奖,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电影和当代中国的认识。”

他的早期喜剧影片中的故事人物多是一个普通的市民,没有固定的工作,从《甲方乙方》的姚远,到《不见不散》中的刘元,《大腕》中的尤优和《没完没了》的韩冬,这些人物中姚远是一个帮别人实现梦想的“好梦一日游”公司的员工,说员工已经很正式,其实就是四人组的一员;刘元是一个在美国混日子的移民中国人;尤优则是一个彻底的下岗工人,在电影开篇就表明了他的身份;而韩冬则是一个没有公司的跑运输的司机。这些可以说都不是上层的人物,但或许正是这些人物的现实与荒诞中游离感吸引了中国观众,毕竟当下生活才是离我们最接近的。

影视艺术概论论文

除去《夜宴》,后来的几部电影他的镜头仍然是对准了有特殊身份的小人物,《手机》中的严守一是《有一说一》节目的主持人,还有了婚外恋;《天下无贼》中的王薄、王丽夫妇则是小贼,因为被傻根感动而走上保护他的路程,同时又启动了人性的回归之路;甚至《集结号》中的谷子地也只是一个战争场上曾经被遗忘的九连连长;《非诚勿扰》的秦奋则是靠着一些不靠谱的发明而致富的学无所成的海归。

观众在观看这些影片时,看到的不仅是秦奋、韩冬等人身边的任何事,其实还有自己身边的你我他,只是人们不承认而已,他们在电影中找到了归属感,当冯小刚把故事以现实手法呈现出来,他或许只是想折射当代人在生活中的影子,但是如果过于真实,就会成为纪实片,这样违背了他作为商业导演的本质,影片也会边缘化,观众也许并不待见。所以,他就以一种让人觉得是近乎荒诞可笑而又绝对虚构的方式表现这些让人捧腹的场景,或许他只是在规避现实,但也许也正如他说的只为“成全了别人,陶冶了自己”。

三.“冯氏贺岁片”的艺术特色

审视“冯氏贺岁片”的艺术品位,主要表现在人文关怀、独特的喜剧表现力和艺术创新三个方面。“冯氏贺岁片”以人文关怀来陶冶和净化观众的心灵;以独特的喜剧表现力和艺术创新更新观众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觉,从而实现对观众的携引。1.“人文关怀”的主旨表达

有不少评论者将“冯氏贺岁片”斥为“媚俗”之作,认为他的电影“都脱 不了一个‘俗’字,都是迎合一部份城市市民似不足似不满的似睡似醒的心态,对准这类市民装钱的腰包,而制作出的俗不可耐的欺世梦幻。”不可否认,冯小刚的贺岁片有俗化的东西,但那种认为“冯氏贺岁片”俗不可耐,代表着影视文化的蜕变的观点,也不能说就是对的。冯小刚的贺岁片具有通俗性但并不庸俗,并非单纯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满足人们潜意识里的各种欲望,而是让观众在开怀大笑之后,有一些思索,体现出浓浓的人文关怀。“冯氏贺岁片”有着鲜明的平民化特征,用平民视角展现平民生活,在对普通人生活的展现中,又饱含着对他们的关怀。这种关怀主要体现在对他们生存境遇的关注以及用真情对他们心灵的抚慰。

先来看看导演对小人物生存境遇的关注。冯氏贺岁片虽然都是一些假定很强的故事,但细节之中却包含着真实,这些真实的细节真实地再现了平民的生活处境。如《甲方乙方》中因无钱买房而长期两地分居的夫妇的困境,是现实中很多老百姓都面临的困难,现实中的人们不会都有一位患病的妻子,但买房难对每个平民来说都是深有体会的。《不见不散》中出国在外的刘元、李清,为了生存尝试着各种各样的工作,不乏卑微和困苦。现实生活中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尽管有不少功成名就,但相信更多的人仍在艰难的打拼之中,他们有梦想却不得不面对严酷的现实。《没完没了》里的韩冬以替人开车为生,辛苦了一年却因雇主的恶意拖欠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钱。《大腕》中的尤优也面临下岗失业。这些小人物充满尴尬和困境的生活正是对现实的反映,只是冯小刚用艺术的手段对它们进行了夸张和变形。夸张变形带来了喜剧的效果,但冯小刚不是只停留于嬉笑的层面,而是用一种理想的方式解决了小人物的困境,用他们之间的真情和善良来对抗现实的残酷和无情,给予他们心灵的慰藉。这种慰藉首先表现在对小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他们虽然不可避免的有很多缺点,但也被赋予了很多可亲可爱的品质。

对于实际的矛盾,冯小刚未必能够解决,但他在自己的影片中用真情使观众得到了精神的陶冶和升华,让他们在卑微而琐碎的生活中体验到人间的关爱。“真正的电影艺术应该满足人们的高级需要„„唤起人们的爱心、同情心和对 于未来的希望,陶冶和净化人的心灵和人格”,在这个意义上,冯氏贺岁片可 以说是触及到了真正的电影艺术的真谛。到了《手机》和《天下无贼》,冯小刚虽然不再以城市平民作为表现对象,但人文关怀的主旨却并没有消失,反而有所加深。在《手机》中,冯小刚关注的是作为整体的人类在社会发展、技术 3

影视艺术概论论文

进步中所不 得不面对的问题。比之前四部贺岁片中的日常关怀,人文精神大大加深了。《天下无贼》让“观众在一个 不与现实发生直接联系的审美判断里寻觅到了美好的愿望”,影片所触动的是 人类自古以来的美好愿望,包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

所以,冯小刚与艺术电影的导演一样,都想在自己的影片里表达一些意旨,他并非一味地迎合观众、投其所好,也试图对观众有所携引。正如他自己所说,贺岁片“在具有娱乐性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除了让大家感到有非常可笑的地方外,还有就是让你笑过以后,有一些可以让你思考的东西。”

2.“冯氏喜剧”的审美呈现

类型电影最早诞生于好莱坞,并因其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而得到迅速发展。类型电影作为一种适应观众心理需求、迎合社会大众审美趣味的艺术形式,在世界电影史上创造出了一系列不可磨灭的历史经典,而喜剧片就是一种颇受欢迎的类型之一。翻开中国电影史我们会发现,早期的电影包含着丰富的喜剧构思和喜剧因素,可以说中国电影是从喜剧起步的,在之后的中国电影发展历程中,喜剧电影也始终没有断流,并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发展。冯小刚吸取了喜剧电影的丰富养分,他的贺岁片大多是喜剧,《手机》和 《天下无贼》从内容看虽已不是喜剧,却也包含着相当的喜剧因素。“冯氏贺岁片”之所以大受欢迎,喜剧的成分功不可没。在中国的喜剧电影史上,曾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喜剧电影,其中不乏深受欢迎、广为流传的喜剧系列电影,比如王先生系列、二子系列、阿满系列等等。但这些影片所以被记住,大多是由于剧中角色的缘故,而冯小刚的贺岁喜剧及其在影片中所体现出的喜剧艺术风格 却以导演的名字命名,被称之为“冯氏喜剧”、“冯氏幽默”,足见冯小刚的喜剧 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特艺术个性。

“冯氏喜剧”的独特艺术魅力,首先在于它丰富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妙语,就不会有惊喜,就不会有奇异的组合与超常的表达。因此,想象力的匮乏最终必然会造成喜剧性在艺术中的匮乏,同样,想象力的丰富最终也必然会带来喜剧性在艺术中的富足。而冯氏贺岁喜剧则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比如《大腕》,“大量采用互文本的方式,将近年来中国最流行的语言、最火红的明星、最焦点的事件、最重要的大众文化、最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甚至最流行的广告都通过喜剧 的改造融合在影片中,本土现实构成了丰富的喜剧资源。”激发起观众丰富的喜剧性联想。冯小刚在嬉笑怒骂之中充分地发挥想象,将各种搞笑因一起。相对于多数喜剧作品想象力相对匮乏与平庸的状况,冯氏贺岁喜剧无疑是丰富了喜剧艺术的表现力。

“冯氏喜剧”还有一个特点便是笑中带泪,难怪乎有研究者将他的喜剧称为“深情喜剧”。具体表现为喜剧中悲剧性叙事段落的插入,喜剧中悲剧性因素的介入,不仅使审美情感变得更加丰富,还使得停留于肤浅、直露、搞笑层面的喜剧获得更深刻的内涵。

类型电影需要适应大众的审美心理,迎合观众的审美期待,“但这并没有 从根本上抑制一个有所追求的电影导演的创造潜能,而一些富有艺术个性和美学价值的类型影片的产生也成为可能。”冯氏贺岁喜剧便是以其独有的风格形成了艺术上的“这一个”,更新了观众对于喜剧的审美体验,这是它的艺术贡献,是它对观众的艺术馈赠。3.“创新求变”的艺术追求

从《甲方乙方》到《天下无贼》,冯小刚的每一部贺岁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喜和变化。《甲方乙方》是七段小品的拼贴;《不见不散》则是一个纯粹的爱情故事,并且把故事搬到了具有异国情调的美国;《没完没了》展开了一次善与恶的较量;《大腕》展示了难以料想的喜剧葬礼。不过,这四部贺岁片虽然故事不同,题材各异,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但基本上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模式,即一个玩世不恭却心地善良的小人物,在经历了种种尴尬又令人捧腹大笑的事 件之后终获圆满的大团圆故事,并且这种模式深受大众的欢迎。但从《手机》 开始,冯小刚的贺岁片有了明显的变化,有了更多发人深思的内涵。

影视艺术概论论文

如果说冯小刚拍电影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赚钱,他完全可以按照此前的模式继续拍摄下去,但冯小刚大胆地突破了自己,追求风格的多样化,不断提升着自身贺岁片艺术形式和精神内容的高度与深度。艺术本来就是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超越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冯小刚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对于艺术的态度,对他而言,电影不仅仅是商品,更是艺术。我们不难看出冯小刚对伦理在现代社会的脆弱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再次是由喜剧到悲剧的转变。从《甲方乙方》到《大腕》,“冯氏贺岁片” 总是给我们快乐的一个多小时,娱悦之后有一些轻松的思考。而到了《手机》,虽然我们仍能在影片中找到我们所熟悉的“冯氏幽默”,但看完整部影片之后,有多少观众能够会心地一笑呢?《手机》中四处蔓延着手机带给人类的心理恐 惧,影片的结尾也一反“冯氏贺岁片”的大团圆结局,严守一和费默在事业和 感情上的大溃败让人不寒而栗。所以,《手机》在风格上虽然充满了喜剧的因素,实际上是用喜剧的形式包裹着一个悲剧的内容。这种风格和内容的悖反,加深了由生活趋向艺术的力度。《天下无贼》讲述的是一个人性回归的故事,对人性的深刻反思使故事显得沉重,并且有着浓厚的悲剧色彩,但影片讲述时却大部分由反语、玩笑、华丽的装饰构成。有研究者认为这使影片形成了一种“矫饰”的审美趣味。“矫饰”产生了独特的艺术吸引力,它让观众感受到了他们期待视野中的冯小刚,矫饰的趣味还造成了形式的狂欢,满足了观众的感官享受,同时,矫饰并没有造成 影片故事内容的破碎和意义的缺席。所以,《天下无贼》仍然体现出内容和形式的悖反,用喜剧的形式来包装悲剧的内容,使故事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冯氏贺岁片”风格的蜕变使观众的期待视野不断打开,不断超越旧有的审美适应而走向新的审美境界。冯小刚以其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丰富和发展了观众对于贺岁片的理解。

结论:只有真心才有真情,只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冯小刚这位在16年的时间内拍摄了16部电影和多部影响同样深远的电视剧的导演,他和他的影视作品能够从始至终都紧紧抓住中国人的情感脉络,他的电影总能够在最合适的时间出现,并撩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或许他就是我们终于等到的那个,能够真正被称为是国民导演的人。

参考文献:植根当下的中国—— 冯小刚电影探析

冯氏电影中的后现代因素------论后现代语境中的冯氏贺岁片

冯小刚百度百科

影视艺术概论复习整理 篇3

1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系如何?P23

答: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P23

2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P30、31、32

P33、34

P34

答: 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3.艺术同宗教、哲学等特殊意识形态的关系?P36、37 P38 答: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 :首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说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他们都反映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如同与政治、道德、宗教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

4.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艺术以什么样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 答: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为什么]P38

艺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种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的反映。[反映什么样的]P40 艺术以艺术家的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创作实践来反映社会生活。[以什么方式] P41

5.如何理解“艺术生产”这一命题?

答:艺术不仅是社会意识形态,而且又是一种生产形态。P44 艺术作为一种生产形态,也有着生产的一般性质;艺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也有着一般生产劳动所具有的实践性、目的性、知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P46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P46 产品即艺术作品,也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但艺术生产的本质是精神生产,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艺术反映社会生活和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艺术作为“艺术生产”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P51

6.谈艺术的形象性、真实性、典型性及其关系。

答:(1)艺术的形象性 ①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即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②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③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P64、67(2)艺术形象的真实性①此为一切优秀艺术作品的基本要求。

②艺术的真实性包括两个相互联系、融合、统一的方面: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P69、70、71(3)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P73

(4)关系:形象性是高于生活的形象,真实性是生活中存在的形象,典型性是从这二者中提炼的形象,它们都是为作品服务的。

7.如何认识艺术的审美本质?P78、82、85 答:(1)艺术反映现实美;(2)艺术创造艺术美;(3)艺术是审美对象。

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8.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谈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 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 P100(1)实践性与主体性;(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3)形象性;(4)形式美与形式感;

(5)创造性;(6)情感性。

9.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作用和地位?

答: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作用]P105

情感因素是艺术形象具有感染力的主要原因,是艺术区别于哲学或科学的标志P106 在美感中,情感是美感的重要构成因素,没有美的感受与感动之情,则不成其为美感。

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因素,在审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是人们普遍承认和重视的[地位]P107

10.从社会学、认识论和审美三个层面归纳,谈你理解的艺术是什么?什么是艺术? 答:(1)就艺术的社会本质来说

①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②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艺术形态; ③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④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2)就艺术的认识本质来说

①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②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马克思在这里提出了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即:理论方式、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和实践精神的方式。所谓掌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意思就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手段、途径或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形式。

(3)就艺术的审美本质来说

审美的问题是贯穿在整个艺术理论中的核心问题,艺术的认识是审美认识,艺术的创造是审美创造,艺术的欣赏是审美欣赏。可以说,审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根本性质。

①艺术反映现实美 ②艺术创造艺术

第二章 艺术门类论

1.整个艺术系统包括众多艺术门类,但是如何分类,有不同的方法。常见的几种分类方法各自分类的根据是什么?各自又分为怎样的几种类型?P113

答:(1)以艺术形态的存在方式为标准,分为三个类型:

①空间艺术,包括绘画、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②时间艺术,包括音乐、文学、曲艺等。

③时空艺术,包括戏剧、电影、电视剧、舞蹈和杂技等。

(2)以艺术形态的感知方式为标准,分为四个类型:

①视觉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舞蹈、杂技、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②听觉艺术:音乐、曲艺等。

③视听艺术:戏剧、电影、电视剧等。

④想象艺术:文学等。

(3)以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为依据,分为四个类型:

①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摄影艺术、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等。

②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

③语言艺术:文学的各种样式。

④综合艺术:电影、电视剧等。

2.有一种艺术分类方法,是根据创造艺术形态的材料与技法的不同,分成了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摄影、建筑与园林、曲艺、木偶等门类,试找出每个门类最为根本的、即足以和其他门类区别开来的特征。答:(1)美术的主要特征:①形象的具体性和直观性;②形象的静止性和瞬间性。P115

(2)音乐的主要特征:①对于艺术形象的塑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P125

②要有一定的时间保障,音乐形象的塑造、情感的张扬才可以表现出来;

③音乐必须通过表演这个环节才能为人所感知。

(3)舞蹈的主要特征:①舞蹈动作具备规范性和技巧性;P131

②舞蹈动作必须有内涵、讲究形式美;

③舞蹈在抒情方面的长处和叙事方面的短处同时存在;

④舞蹈与音乐、时间共生共存。

(4)戏剧的主要特征:①在戏剧中,行动是基本表现形式与手段、必须符合戏剧艺术的特定要求;P141

②戏剧情节内容的特点是冲突。

(5)电影与电视剧的主要特征:①运动的画面语言[影视都是依靠画面来表现的];P154

②声画结合;③时空转换的自由性;④追求逼真。

(6)摄影的主要特征:①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独特的本质特性;②光线和影调是摄影的独特造型手段。P149

附:文学的主要特征:①形象塑造的间接性;②艺术表现的广泛性。P163

建筑与园林、曲艺、木偶的主要特征:同下

主要特征(简版)美术:造型性、静止性

音乐:“声”(即音响)与“情”(即情感)

舞蹈:时空艺术、动作性、抒情性、形式美、与音乐密切联系

戏剧:故事的戏剧性、演出的剧场性、表现的综合性

电影与电视剧:逼真性、综合性、蒙太奇

摄影:纪实性、“光”(即光线)与“影”(即影调)的艺术

建筑:空间与实体统一、艺术与技术结合、风格性与象征性

园林:占较大固定空间、利用自然界的材料首先是植物、独特的审美景观意义

曲艺:地域性

木偶:设计制作要采用绘画、雕塑等手段、表演采用戏剧形式、综合性强)

3.在美术中,绘画与雕塑除了在存在方式方面有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即平面与立体的区别之外,还有那些重要区别? 答:绘画:题材极为广阔,使用各种物质材料和技法,可以具体表现人物所处的有关环境。雕塑主要表现的是人特别是人体,有时也以动物为题材,雕塑形象具有单纯性,绘画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背景细致的表情和情感活动在雕塑中难以体现。雕塑还具有注重发挥材质的作用。P120、121

4.说明工艺美术品的物质与精神、实用与观赏的双重属性。P122 答:一般来说工艺美术品实用性是其主要方面,美化是在实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实用与美观相统一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

5.为什么说工业设计适应了现代社会日益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P122

答:十九世纪西方工业技术的大规模发展,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于机械化产品的需求,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机械化生产的产品缺乏美感。二十世纪初期在德国工业和“包豪斯”组织旨在致力于新的技术与艺术的统一。这种主张随后成为风靡世界的艺术思潮,影响了工业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同时影响到整个造型艺术领域的美学观念。只有使工业技术与美术结合起来,才能生产出在市场上更受欢迎的产品,同时满足人们对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要。

7.建筑与雕塑都是占有三维空间的造型艺术,但是建筑在哪些方面有别于雕塑?P174 答:建筑是一种拥有内部空间的实体,少数功能特殊的建筑物例外,如纪念碑,因为建筑的根本目的是要用人工营造一个理想的生活空间。供人居住或者进行活动,建筑的艺术形象是空间与实体的统一体,这与同属于三维空间造型的雕塑是不同的。

8.联系实例,说明园林艺术的特点、功能以及与建筑的关系。P180 答:园林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以下要素特点,一是占有较大的空间,能够容纳人的游憩活动,二是利用自然界的材料首先是植物材料,三是经过审美创造而且具有景观的意义。园林与建筑由于功能上与特点上的这些相同之处,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园林中不能没有某些形式的建筑,而建筑只要有条件就会带上园林。

9.为什么说文学与其他各门艺术有着广泛的联系?P163 答:在整个艺术系统中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有着广泛的联系,并且处于基础地位,例如戏剧、电影和电视剧中文学剧本是创作的起点和依据。歌曲则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纯粹的音乐和造型艺术在标题等方面也经常有文学的因素。建筑园林也需要文学的参与,利用牌匾,对联题名等以增加诗意和人文内涵。

10.联系实例,解释不同艺术门类之间互相吸取、配合与结合的现象。P182、185 答:不同艺术门类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联系甚至结合在一起,首先是因为它们有着共同本质,也就是说,它们都是客观世界在人的意识领域的审美反映,都是以感性形象来反映世界,这是它们能够相互联系和融通的根本原因;另外,不同的艺术门类之间,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共同的特点,这也是它们能够联系的因素,艺术门类联系与结合的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①吸收与借鉴; ②配合; ③结合。

11.艺术类型的分化与综合,对于艺术的发展有什么意义?P186、187 答:艺术类型的分化与综合丰富和发展了已有的艺术类型,并使得整个艺术系统得到发展,这是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最为迅速的艺术门类对于其他门类和样式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艺术与现代工业生产相结合而形成的现代工业设计更是一股澎湃于整个生活的宏大艺术潮流。它不仅对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起着重要作用,也影响到艺术领域的美学观念,催动着新的艺术形式诞生。

第三章 艺术发展论

1.为什么说艺术发生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劳动?P198-206 答:(1)生产劳动实践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前提;

(2)生产劳动实践推动着思想与感情的产生,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一个必要的条件;

(3)生产劳动推动着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为艺术的发生创造了第二个必要的条件;

(4)生产劳动实践是原始艺术发生的直接动因。

2.简述艺术发生的历史过程。P212-218

答:从工具的产生,到艺术的发生,大约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纯粹的实用品。

第二阶段:即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叫“准艺术”、“史前艺术”。发生在狩猎经济做基础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发生的标志是人体装饰、雕刻和岩画的出现。大约在七千年到五千年之间,社会由狩猎经济向原始农耕经济转变,生活方式由游牧渐趋稳定。是“准艺术”的繁荣时期。约四、五千年前,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石器工具衰落了,金属工具的使用,深刻地影响了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准艺术”的衰落。

第三阶段:纯粹的艺术品,就是文明社会的艺术。

3.什么是艺术发展的他律性?P224-240 答:艺术发展的他律性就是指在艺术发展过程中,艺术与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也就是揭示艺术的外因是怎样制约和推动着艺术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条:

(1)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①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②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第三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第四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2)政治对艺术的发展具有直接的、重大的、深刻的影响。因为政治集中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它拥有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和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政治即可以成为强大的动力促进艺术的繁荣,也可以成为巨大的阻力导致艺术的衰败。

(3)宗教对艺术发展的影响:①宗教阻碍艺术的发展,即宗教对艺术否定;②宗教促进艺术的发展。③宗教推动艺术的发展。

(4)道德给艺术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当艺术作品表现进步的道德准则和高尚的理想情操时,往往产生持久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促进艺术的发展。

(5)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①哲学通过美学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②哲学通过创作方法的中介影响艺术的发展。

4.简述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影响作用。P224-227 答: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决定力量和终极原因:①经济决定艺术的发生;②经济决定艺术的性质; ③经济决定艺术的发展;④艺术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5.简述政治、道德、宗教、哲学对艺术发展的影响作用。与第3题同。答:见第3题(2)至(5)。

6.什么是艺术发展的自律性?P243 答:艺术发展的自律性就是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它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1)从艺术的纵向发展来看,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这就是艺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2)从艺术的横向联系来看,不同民族艺术之间及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之间必然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

7.试述艺术发展历史继承性的表现、原则、条件和类型。答: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p244(1)艺术作品思想内容的继承;(2)艺术作品形式的继承;

(3)艺术种类和艺术创作方法的继承。

继承艺术遗产的原则:p246-247(1)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持继承遗产的批判原则,(2)反对“肯定一切”(表现为复古主义)与“否定一切”(表现为虚无主义)。

艺术继承的条件和类型:p249 艺术继承的条件是风格的相似性。

艺术继承的条件决定了艺术遗产继承的类型。类型有两种:

(1)同一艺术风格渐进延续中的继承;(2)不同艺术风格飞跃断裂的继承。

8.试述艺术发展过程革新的表现。P252-254 答:(1)从艺术作品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艺术作品内容的革新与艺术作品形式的革新;(2)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说,革新可以表现为对他人的超越和对自我的超越;

(3)从革新的程度来说,革新可以区分为同一艺术风格延续中的革新与不同艺术风格转变中的革新。

9.试述艺术发展继承与革新的关系。P254-255 答: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与革新是辩证统一的。①革新是继承的目的;②继承是革新的基础。

10.什么是艺术的民族性?什么是艺术的世界性?P256、P266-267 答:艺术的民族性就是表现民族的本质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殊性。艺术的世界性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是表现“人的一般本性”的民族艺术,是指表现人类共同美的民族艺术。

11.试述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

答: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差别在于:并非一切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地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

第四章 艺术创作论

1.艺术家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强调艺术工作者必须要有为艺术献身的精神?

答: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是在一定的家庭、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一定的民族文化以及一定的世界潮流与时代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与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的,每个艺术家的生活内容、思想感情、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等无不打上这些方面的印记。[关系]p272 艺术家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他对这个社会环境的特点、优点和缺陷等也会了解得比较清楚和透彻,会产生强烈的如何发扬其优点,吸取世界其他名族的长处和改变其不足与缺陷,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愿望。即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国民精神素质和审美素质而献身的伟大抱负。[为什么]p274

2.为什么说艺术家是艺术生产过程的主宰者?所谓艺术生产和艺术作品的不可替代性是什么意思?

答:艺术家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构思艺术意象和将艺术意象物化为艺术作品等三个大的艺术创作阶段中,都充分表现出艺术家主体的决定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产品命运的主宰作用。[为什么]p296或p277 艺术家的艺术作品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不可替代性。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独创性。艺术生产和艺术产品的不可替代性由多方面因素决定:艺术家所处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不同民族、不同生活经历、不同艺术思想、不同艺术表现形式;艺术创作主体的艺术心理定势所包含的各个层次的文化知识、艺术专业知识、艺术创作经验和创作才能;艺术家所凭借的社会生活素材,所选用的艺术语言的组合,艺术主体,意象、艺术形象等等;艺术家主观意识上的独创性。[什么意思]p278-p279

3.艺术家应当具有哪些方面的修养?艺术心理定势有哪些奇异功能?为什么说不断优化艺术心理定势是艺术修养的最高目标?

答:艺术家修养的五个方面:①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②深厚的文化素养; ③丰富的生活积累;

④超常的艺术思维活动能力; ⑤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P281-290

一个具有雄厚艺术心理定势和艺术创作激情的艺术家往往遇到某个生活的具体事物或景物时,便会产生超常的艺术直觉,既无需经过认识的全过程和逻辑的分析,便能认识和把握对象的特点,性质和功用等内容。P294

艺术心理定势贯穿创作的全过程,艺术家的心理定势的强弱和优化程度决定着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深度、艺术思维和艺术想象力的强度,准备了运用艺术语言熟练的创作出艺术形象的技能和技巧,所以要不断优化它。P294-295

4.艺术创作过程可分为哪些基本阶段?P296-304 答:(1)生活体验。

(2)艺术构思:①艺术胚胎萌发和孕育阶段; ②完整的艺术意象的成熟阶段。

(3)意象物化: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将构思成熟的艺术意象表现为专供审美和鉴赏的艺术形象

即艺术作品。

5.无意识有哪些种类?它与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P315 答:①误差无意识; ②病患无意识; ③梦幻无意识; ④本能无意识; ⑤习惯无意识; ⑥集体无意识。

关系:人类没有本能意识就不可能发展成意识,没有意识就不可能发展成习惯无意识,其中意识居于主导地位,各种无意识都需要意识的指导和统一调度。

6.艺术灵感有什么特征?艺术灵感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艺术灵感的顿悟正好就是艺术家所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揭示产生艺术灵感的条件及神经生理机制的意义是什么? 答:特征:就是它在无意中触机,突然产生顿悟。

P323 条件:①已形成并比较巩固的艺术心理定势。P325

②在艺术家头脑中要储存着大量的文化知识信息、专业知识信息和社会生活表象等以供回顾和寻找。③大脑皮质中必须建立解决艺术创作问题的优势兴奋中心,只要一触机,便会立即爆发艺术灵感。

所谓灵感,如从创作实践的经验来看,灵感的顿悟就是久思不得其解的关键问题突然因某一事物的解发而在无意产生顿悟。所以说艺术灵感的顿悟正好就是艺术家要急需解决问题。P323 意义: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确除灵感的神秘性,从而懂得艺术灵感是长期艰苦学习,实践和忘我探求之树结出的美丽硕果。

7.形象思维有哪些特征?形象思维逻辑有哪些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掌握形象思维逻辑有什么意义? 答:

1、形象思维的特征(1)形象性(2)想象性(3)情感性(4)艺术个性(5)审美性

2、形象思维的思维形式:a、基形意象

b、完形意象

c、群形意象 d、易形意象

3、形象思维的逻辑规律:

I、和谐律 II、融合律 iii、理想律;

在形象思维过程中,按照作者的审美理想进行思维活动。

4、研究和掌握形象思维逻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两种思维方式中,都存在着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种相互为用的思维形式,而这两种思维形式均有其各自不同的思维逻辑,掌握了形式思维逻辑和辩证逻辑便能使抽象思维提高到自觉地遵循和驾驭其思维规律的理论水平上,同样,掌握形象思维逻辑也能将形象思维提高到自觉而又自如地驾驭其逻辑规律的理论水平高度,将艺术创作构思的水平和才能普遍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线。

8.什么是艺术思维?艺术思维中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相转化有什么特点?

答:艺术思维是指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过程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统一的系统中,以捕捉艺术意象

为目标,因而以形象思维占相对优势的一种思维方式。特点:①按照艺术意象理想化的规律进行转化;

②遵循着艺术意象中深层内涵的意蕴以外观的艺术形象的独特神韵表现出来的原则进行转化。

9.什么是艺术的创作方法?艺术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艺术的创作方法 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最一般的原则,也是艺术表现中所遵循的最一般的方法。

艺术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是即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创作方法 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最一般的原则,是某种思想在创作中的体现,而表现手法是塑造艺术形象的具体方法。仅仅是艺术表现中的一些具体的表现手段,两者的联系是艺术创作方法往往更多的使用与之相适应的表现手法。

10.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各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说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创作方法是艺术史的主流?

答:(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

基本特征:①艺术描绘的客观性; ②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③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现实主义在表现手法上,往往要求运用朴素的艺术语言,客观、写实地叙述和描绘,冷静、细腻地刻画人物和事件,构成现实主义的外部特征。

(2)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艺术家以奔放的主观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现生活的创作方法。

基本特征:①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 ②创造奇幻型的艺术形象; ③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常常运用奇妙的幻想、强烈的对比、绚丽的色彩、昂扬的节奏、夸张的语言、离奇的情节,甚至超越时空,构成奇幻特色,形成浪漫主义的外部特征。

原因:自艺术产生之后,就存在着以描绘现实和表现理想为主的两种不同的基本创作倾向,体现了侧重再现和偏重表现以及二者有机统一的创作规律,因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就成为两种基本的主要的创作方法。

11.什么是艺术思潮?什么是艺术流派?两者的关系怎样?研究艺术思考、艺术流派和创作方法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艺术流派 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由一些思想倾向、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等方面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艺术家群体。

艺术流派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一些具有一定影响的或大或小的艺术家群;

②这些艺术家彼此有着相近的思想倾向、审美主张,在艺术创作的题材处理、表现手段和方法、艺术风格等诸方面有相似之处。

艺术思潮 指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在艺术领域中出现的新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倾向的一股潮流。

艺术思潮往往具有两个特征:①新的艺术思想;

②群体性潮流。

艺术流派

是艺术主张、创作倾向、艺术风格等相近或相似的创作主体的群体化,艺术风格成于个人,是艺术家独特艺术个性的集中表现。一个大的艺术思潮中包含着多个艺术流派。

关系

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是互为前提条件而具统一性的。

研究艺术流派、思潮与创作方法有现实意义:

①有利于直接推动各时代艺术的蓬勃发展; ②有助于深入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内在意;

③进一步证明再现与表现相统一是艺术自身的规律之一。

第五章 艺术作品论

1.艺术接受与艺术本质的关系如何?艺术接受与艺术作品的关系如何?为什么说艺术接受是一个再创造和无限创造的过程?

答:艺术本质的诸方面特征是通过艺术活动的各方面包括艺术接受活动表现出来的,而艺术接受是构成艺术活动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关系 ①当艺术作品创造出来还未进入接受过程之前,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接受使作品从潜在的可能性转换为现实性; ②艺术作品作为一个召唤结构,只有接受活动的参与才能实现它的意义和价值。

原因 艺术形象其实不过是借有限的、但有力的诱导物,让欣赏者利用他们那种与特定艺术形象有联系的生活经验,发挥他们的想象接受以至丰富或提高既成的艺术形象,这种精神活动将随着艺术作品的存在而不断发生。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艺术接受是一个创造与无限创造的过程。

2.简要描述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艺术世界”的性质与功能是什么? 答:艺术接受的社会环境即艺术世界

(1)“艺术世界”中为接受做出贡献的各种意义上的主体:

①艺术家 提供了艺术作品

②批评家 艺术家与接受者之间的“中介者”

③艺术理论家和美学家

④艺术史家

⑤艺术世界中,各种艺术机构中任职的工作人员,有艺术编辑、艺术教师、展览馆和博物馆的研究及管理人员、出版商、画廊老板、艺术经纪人等等

(2)各种艺术机构:展览馆、博物馆、画廊、剧场、电影院、音乐厅、出版社、书店、艺术教育机构等等(3)支配艺术世界运转的规则和制度

“艺术世界”的性质与功能

①中介性; ②接受性; ③主动性; ④制度性与惯例性。

3.艺术接受的社会环节有哪些?

答:①艺术展览馆; ②新闻媒介; ③艺术出版社; ④艺术博物馆; ⑤艺术市场; ⑥艺术院校。

4.艺术批评的性质、特征与作用?

答:性质

艺术批评也是艺术接受的方式之一,具有集创造性,接受性与中介性于一体的特征。

作用

①艺术批评在艺术家的创作与大众接受之间起沟通、调节和引导的作用;

②艺术批评能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批评来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活动,进而影响艺术的接受;

③艺术批评对美术创作的调节还体现在对作品的社会接受效果进行考察这个方面。

5.艺术欣赏的性质与特征?

答:性质 艺术欣赏是一种最主要的艺术接受方式,是其他一切艺术接受方式的基础。

特征

①在艺术欣赏中,感性和理性是统一和互渗的;

②在艺术欣赏中,充满着联想和想象;

③在艺术欣赏中,始终饱含着感情。

6.简要描述艺术欣赏的过程?

答:(1)准备阶段:①定向与期待; ②审美态度的形成。

(2)初级阶段:①知觉――完形与弥散; ②知觉――错觉。

(3)高级阶段:①理解; ②体验; ③回味。

7.如何理解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与共同美感? 答: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

①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当欣赏者被艺术作品所感染,从而达到与作品的色彩、线条共呼吸;

②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思其所思,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时,这种现象称为艺术欣赏中的共鸣现象。

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对于不同阶级、民族和阶层的人,都能产生共鸣。说明共同美感是存在的。

8.艺术的社会功能主要有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答:艺术的社会功能:①艺术的认识功能

②艺术的教育功能

指艺术能够对人们起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作用。

③艺术的审美功能

艺术的三种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以上三种功能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

9.艺术的审美教育的任务是什么?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答:在进行艺术的审美教育中,培养人们正确而又深刻的美的观念是首要任务。

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①“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

②潜移默化,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在精神方面得到净化。

10.简述艺术审美教育在提高全民素质教育中的位置和意义。

答:位置

一九九九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通过一项关于推进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决定,说到:“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的统一体。表现在:

①德育、智育、体育是美育的基础;

②审美教育对于德育、智育、体育也有反作用; ③审美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属于更高层次的教育。

意义

艺术概论考试复习 篇4

一.名词解释题

1、艺术概论研究的对象:艺术概论研究的对象是人类的艺术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原理、范畴、原则和方法等。

2、“艺术学之父”:19世纪末德国人康拉德·费德勒首次提出“美=艺术”的公式不能成立,强调艺术研究的独立性,因而人们称其为“艺术学之父”。

3、游戏发生说:这种说法是由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十九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来的,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艺术与游戏之间有共同点:它们都是超功利的,不能满足人们实际的物质需要;都具有假定性;都能使人产生愉悦的情感。该说法对艺术学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4、书法艺术:是以线条的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

5、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感情的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

6、实用艺术:所谓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它具有物质生产与艺术创作相统一的特征,实用的、材料的、结构的特点与装饰的、美化的、观赏的特点交融在一起,既具有物质的实用功能,又具有精神的愉悦功能。

7、净化:是指接受者通过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共鸣的产生,使情感得到陶冶、精神得到调节、人格得到提升的状态。

8、共鸣:是指在鉴赏过程中,鉴赏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命运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不同时代、阶级、民族的鉴赏者,在鉴赏同一部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生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受,也可以称作共鸣。

9、艺术作品的格调:格调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

10、艺术语言:艺术语言是创造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审美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和方式。

11、意识是指人在清醒状态下对现实的一种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能动性的心理活动。无意识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分为:误差无意识、病患无意识、梦幻无意识、本能无意识、习惯无意识、集体无意识。

12、艺术的创作方法: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感情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最一般的原则,也是艺术表现中所遵循的最一般的方法。

13、典型:典型是指艺术作品中具有一定社会本质概括性的个性化了的艺术形象或形象体系,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

14、艺术风格:是艺术家的创造个性与艺术作品的语言、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的整体性艺术特色,这是艺术家创造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水准的标志。

15、格调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操,是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品格的总汇体现。

16、艺术流派: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趣味、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一些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17、艺术思潮: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于受到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

潮的影响,艺术领域出现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

18、艺术传播:艺术传播指的是艺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艺术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艺术传播具有公共化与个人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它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传播方式,使艺术信息和作品得到扩展及蔓延,并传递给接受者。

19、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包括鲜明生动的人物,也包括其他富有审美特征的情境、画面或意境。

20、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艺术构思的方式主要包括整合,变形,移情和意蕴的凝结。

21、蒙太奇:本义源于法语montage,是建筑学上装配、组合的意思。后来,电影借用这个概念,使其逐渐成为影视制作的一个专用术语。蒙太奇一般包括画面剪辑和画面合成两方面。狭义的蒙太奇是指影视作品的组接技巧。即在影视制作时期,将前期采集的画面和声音素材按照主题要求所设计的顺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

22、意境:指艺术形象或情境中呈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统一,能够蕴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宇宙意识的至高境界,它是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

23、艺术鉴赏内涵:是指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24、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出自唐朝的画家张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简单的说,“造化”是指大自然,“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二、简答题

(1)艺术起源的五个主要理论观点:

①模仿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自然或现实生活的模仿。这是一种最为古老的观点。代表人物,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②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代表人物,德国的席勒、英国的斯宾塞、德国的谷鲁斯。③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表现和交流的需要。主要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美国学者苏珊·朗格。④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术仪式活动。这是西方近代影响比较大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英国人爱德华·泰勒、英国人詹姆斯·弗雷泽。⑤劳动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占主导地位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代表人物,俄国人普列汉诺夫。

(2)说出艺术的几种划分方法:

①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空间艺术(绘画、雕塑)、时空艺术(戏剧、影视)。②以对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绘画、雕塑)、视听艺术(戏剧、影视)。③以艺术作品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④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⑤从本质上讲分为五大类别:造型艺术(绘画、雕塑等)、实用艺术(建筑、园林等)、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等)、文学艺术(诗歌、散文等)、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等)

(3)简述悲剧及其由于题材范围的不同所分的类型。

悲剧起源于古希腊。思想内涵一般表现正义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或失败,以美好理想的破灭,斥恶扬善,给人以激励和启迪。

悲剧由于题材范围的不同,分为四种类型:①英雄悲剧。表现英雄人物,歌颂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②性格悲剧。由于人物内在性格的矛盾或弱点,所导致的悲剧。③命运悲剧。恶劣的命运所产生的悲剧。④社会悲剧。由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深刻矛盾所造成的悲剧。

(4)艺术体验:艺术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它是创造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的过程。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A、材料的储备和审美经验的积累;B、艺术的体验和审美发现;C、创造欲望的调动及动机的生成。

(5)简述艺术家的修养及其包括的方面。

艺术修养指:在取得一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努力提高艺术理论素养和艺术创作技巧,熟练自如地创造出具有一定艺术意蕴和神韵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修养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②广博的知识③深邃的思想④ 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

③不断优化艺术心理定势是艺术修养的最高目标

(6)请简述创作方法的两大主流及其特征:

包括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艺术家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通过艺术形象的典型化,真实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创作方法。基本特征:①艺术描绘的客观性②艺术形象的典型性③思想倾向和情感的隐蔽性 浪漫主义艺术家以奔放的主观激情,按照理想的面貌表现生活的创作方法。基本特征①创作的重心是追求理想②创造奇幻型的艺术形象③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7)简述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根据:①艺术作品在空间上、时间上都能面对不同地域的接受者。②作品本身结构的召唤性特征。③不同历史中的接受主体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体验而有所创造。④人类社会文化的历史性;主体存在的历史性;艺术作品结构的召唤性构成了艺术接受的无限创造性和评价性的客观依据。

(8)简述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理解:

①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人的文化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现当代社会中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

②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教育之所以在整个教育中有着特殊地位与作用,是因为它可以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们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艺术活动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③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由于艺术是审美情感的集中体现,因而,艺术教育对于人的情感的培养与提高,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历来的思想家、艺术家们,都十分重视艺术对于人的情感的陶冶和净化作用,强调通过艺术教育来培养人们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

(9)简述艺术批评的形态和作用:

艺术批评的形态主要包括社会历史批评、伦理道德批评、心理批评等。

艺术批评的作用:一,帮助人们更好地鉴赏艺术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鉴赏水平;二,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形成对艺术创作的反馈;三,丰富和发展艺术理论,推动艺术科学的繁荣发展。

三、综合论述题:

(1)运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原理来分析你所熟知的艺术作品(文学、绘画、音乐、影视等

等皆可)。

①作品的内容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和创造的人类活动。其中包括客体世界和人的主观精神。内容主要指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诸多要素的总和。②作品的形式是指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亦即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现形态。其内部联系表现为内部形式,包括内容诸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织方式,指结构;其外部表现形态呈现为外部形式,即表现内容的方式和手段,包括艺术语言、艺术手法、类型、体裁等。③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和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在艺术创作中,内容常常起到主导的作用,形式的选择应当以是否适应内容的需要为原则;但同时,形式又呈现出相对的独立性,它不仅可以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由于形式的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和制约内容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此题要求结合具体艺术事实,切合理论,论述充分)

(2)试述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①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从文艺复兴到二十世纪,是东方艺术在世界舞台上融合交汇的伟大时代,也是从民族艺术走向世界艺术的伟大时代。②世界艺术:世界艺术并不是凌驾于民族艺术之上的一种独立存在的艺术,它是民族艺术的一种。特征是:

Ⅰ)世界艺术是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

Ⅱ)世界艺术是表现“人的一般本性”的民族艺术。

Ⅲ)世界艺术是指表现人类共同美的民族艺术。

③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是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Ⅰ)联系在于:凡是世界的,都是民族的。离开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

Ⅱ)差别在于:民族艺术成为世界艺术是有条件的,深刻地表现“人的一般本性”和人类的共同美,真实地反映社会发展趋势和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才有可能成为世界各民族所共赏的艺术。

④艺术的世界性与民族性辩证统一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的意义

该原理对发展社会主义艺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Ⅰ)社会主义艺术必须坚持民族形式。

Ⅱ)坚持社会主义艺术的开放性。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艺术并与本民族的艺术传统结合起来,洋为中用,创造出新的更高级的社会主义艺术,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此题要求结合具体艺术事实,切合理论,论述充分)

(3)联系你对所熟知的艺术作品(文学、绘画、音乐、影视等等皆可)的鉴赏过程,谈谈艺术鉴赏的内涵及提高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的途径。

①艺术鉴赏内涵:是指一种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力求获得多元审美价值的积极能动的欣赏和再创造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艺术作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

②艺术修养与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的途径:

第一、大量鉴赏优秀作品

第二、熟悉和掌握艺术的基本知识和规律

第三、不断积累社会、历史、哲学等方面的文化科学知识

第四、在生活经验与生活阅历中积累审美体验

第五、美育与艺术教育在培养和提高艺术鉴赏力方面,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此题要求必须结合具体艺术事实,切合理论,论述充分)

(4)结合具体的艺术史实谈谈艺术思潮、艺术流派、创作方法的关系,并论述研究艺术思潮、艺术流派和创作方法的现实意义。

①艺术流派、艺术思潮与创作方法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的区别:艺术流派是艺术主张、创作倾向、艺术风格等相近或相似的创作主体的群体化,艺术风格成于个人,是艺术家独特艺术个性的集中表现。一个大的艺术思潮中包含着多个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是互为前提条件而具统一性的。

②艺术创作方法与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特定的创作方法体现了特定的艺术思潮、流派的审美文化精神;某一艺术流派、艺术思潮往往要推崇与之相应的一定的创作方法;而创作方法也因艺术流派和艺术思潮而得以迅速发展;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是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创作方法则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创作方法具有普适性。各艺术流派、艺术思潮的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用创作方法;各创作方法之间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是相互渗透,互为作用的。③研究艺术流派、思潮与创作方法有现实意义:

Ⅰ)有利于直接推动各时代艺术的蓬勃发展。

Ⅱ)有助于深入了解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内在意义。

Ⅲ)进一步证明再现与表明相统一是艺术自身的规律之一。

④从近代艺术思潮、流派和创作方法的发展经验、教训,艺术的创作方法需要把握两点: Ⅰ)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吸取新的时代的社会生活养料和时代精神的乳汁;

Ⅱ)要善于不断吸取其他诸流派艺术创作原则和表现手法中之精华来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本体和原则变得更充实、更有活力、更优化。

(此题要求必须结合具体艺术事实,切合理论,论述充分.)答题须知:

1、填空题要求准确,设计人名、专有名词要求字音、字形皆准确。

2、简答题要求列出要点。

3、论述题要求结合具体艺术史实,同时也要答出相关理论,否则不能得分。

上一篇:一流高职院校的基本特征论文下一篇:战“疫”一线党旗红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