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艺术创作

2024-09-19

影视艺术创作(精选12篇)

影视艺术创作 篇1

由于我国影视艺术的多样化发展, 中国水墨画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整个领域中得到了有效利用, 同时逐渐拓宽了影视艺术的发展空间。随着艺术文化的不断发展, 水墨元素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 被广泛的应用在影视、广告以及图像等不同领域中, 在3D、4D技术发展的同时, 水墨艺术的应用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通过其艺术的运用, 充分体现了影视艺术中的人性美、自然美等艺术价值, 实现了艺术中抽象美以及艺术美的有效结合, 为影视艺术的发展及创新提供了充分性的保证。

一、传统水墨元素中的艺术美

“水墨”主要是将水和墨调和成的墨汁绘制在宣纸上的艺术形式, 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而水墨元素主要是在传统绘画作品中提炼出来的画笔、墨色等与水墨画的相关元素, 其基本的艺术主要源于自然, 通过其艺术的表达可以呈现出较为独特的视觉效果。而在近几年影视作品创作的过程中, 通过水墨元素的运用, 使艺术作品充分展现了水墨元素的水墨形状、色彩以及质感, 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传统水墨元素的潜在艺术价值。

二、影视艺术与传统水墨元素的融合

(一) 水墨元素在影视角色中的设计应用

对于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而言, 其角色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将熟悉的背景以及故事情节作为基础, 改变传统影视艺术中人物刻画模式, 充分融入水墨元素, 从而使观众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对水墨电影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并将影视作品中的角色得到更好的诠释。例如, 在水墨元素电影《大闹天宫》影视艺术创作的过程中, 其水墨画的运用得到了人们广泛的赞扬, 这一作品正是我国水墨元素应用在传统动画中的开端, 同时为水墨化元素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品中通过水墨孙悟空的设计, 改变了传统影视角色设计中的艺术形式, 使影视中的角色设计呈现出灵活的变化。

(二) 水墨元素在影视场景设计中的应用

在电影作品设计的过程中, 不仅人物形象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而且场景的设计也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这两种元素的充分结合, 可以逐渐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 为场景的设计提供有效依据。因此, 在影视艺术创作的过程中, 设计人员应该重视场景的设计, 通过与水墨元素的融合, 为影视创作带来全新的灵感, 并为影视场景的设计注入全新的元素, 提升作品中角色的整体形象。例如, 在水墨电影《小蝌蚪找妈妈》动画制作的过程中, 就充分的融入了水墨元素的设计理念。整个影片中将黑、白作为主要色调, 使人们在作品欣赏的过程中产生轻柔、圆润的感觉。作品中的小蝌蚪在流动的背景图中得到充分体现, 彰显了水墨元素运用的重要意义。所以在现阶段影视艺术创作的过程中, 通过水墨元素的运用, 逐渐推进了我国传统动画行业的发展, 实现了作品主场景设计的多样化。

(三) 水墨元素在影视构图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影视艺术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 引进中国之后其设计理念以及构图设计一直沿用西方的创作手段, 这一现象在原有影视作品中可以得到明显体现。随着艺术行业的不断发展, 影视艺术行业将中国传统的水墨元素运用在影视构图之中,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艺术的发展, 而且通过水墨元素的构图, 使整个作品中的人物刻画以及故事情节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在传统水墨元素艺术构图的过程中, 其艺术形式具有变化多样的特点, 例如, 在《功夫熊猫之盖世五侠的秘密》的作品创作过程中, 主要采用了密不透风的夯实创作理念, 通过紧密结构与空白位置的对比, 使整个空间呈现出疏密有致的层次感, 例如, 在作品6分40秒时, 鳄鱼和大猩猩群的画面对比就充分显示了这种疏密有致的艺术性形式, 彰显了画面构图完整的特点。

(四) 水墨元素在视觉传达中的应用

在影视创作的过程中视觉效果的传达是整个作品艺术价值的核心体现。水墨画中最基本的工具是水和墨, 通过在影视创作的应用将其他色彩作为辅助,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影视作品的视觉传达效果。而且, 在影视视觉传达的过程中, 通过水墨元素的运用可以更形象地将作品中的人物展现出来, 使人们在作品观赏的过程中体会到高层次的视觉艺术。

(五) 水墨元素在影视广告中的应用

影视广告是影视作品中主题创意形式的体现, 因此, 在影视广告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应该体现广告设计的基本价值, 同时也应该充分彰显影视作品的核心内容。而在一些特定影视广告设计的过程中, 其画面、镜头等艺术效果主要是将宣传作品作为目的, 使人们在广告观赏的过程中对作品留下印象。例如, 在酒水水墨广告创作的过程中, 创意者应该通过对广告片的分析, 恰当的运用影视艺术, 广告中通过水墨元素的注入充分彰显了酒水的悠久历史, 而且, 广告中通过水墨线条将酒坛以及人物进行勾勒, 画面墨色素雅, 浓淡相宜, 充分展现了画面简约的艺术内涵。

三、水墨元素在影视艺术中前景的分析

水墨元素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 被运用在影视艺术创作的过程中, 使作品呈现出特有的艺术价值。但是, 在现阶段影视艺术发展的过程中, 水墨艺术的艺术创作只是占据了很少一部分, 因此, 怎样使水墨元素在影视艺术中取得长足性的发展, 就成为现阶段影视作品创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 在影视行业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将水墨元素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使观众在作品欣赏的过程中认识到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 为水墨艺术的传承及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总结

总而言之, 在现阶段影视艺术创作及发展的过程中, 通过传统水墨画与新技术的融合, 可以使整个影视作品的创作充分展现民族价值。因此, 在水墨艺术形式分析的过程中, 影视创作者应该将其作为行业发展的全新元素, 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在影视艺术中的传承及发扬, 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 使传统的艺术形式焕发全新的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秦洁.数字视角下水墨元素和影视艺术互动研究[J].电影文学, 2014.

[2]郭早早.论中国水墨元素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 2012.

[3]李艳.传统水墨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2.

影视艺术创作 篇2

1、思想主题说。即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下的定义: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

2、情节主题说。这是悉德·菲尔德的观点:剧本的主题就是人物加动作,剧本的主题即是剧情的展现。

1、3、情绪主题或是情感主题说。即艺术作品和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二、人物性格的表现方式

2、通过人物需求表现出来,人物需求越明确,故事剧情越紧凑

3、通过人物动作表现出来

4、人物性格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人物的性格可以通过造型体现出来:1)本身的造型2)视听语言的造型

三、人物是什么

人物是创作的核心

1】人物是动作——人物就是动作,人物形象通过动作来体现,通过动作展示人物心理

2】 人物是造型——人物塑造需要编剧的剧情设计与导演的视听手段的结合 3】 人物是现实中的人物(有普遍性,符合逻辑性)4】 人物要有明确的目的需求

5】 人物是一种观点和态度(通过人物形象反映导演的观点和态度)6】 人物是个性(通过细节来表现)7】 人物是语言

8】 人物是主题(通过人物彰显故事的主题)人物关系设置

1】正面关系:如一对情侣 2】 反面关系:如双方父母 3】 负面关系:如第三者

4】负面之负面关系:如小人(戴着伪善的面具,是最具戏剧性的关系

四、人物语言

剧本中的人物语言主要指的是台词,是用各种发声方式呈现出来的语言,主要体现为对白、独白、旁白3种形式

人物语言的类型:对白、独白、旁白

五、潜台词:隐藏在人物台词背后的真实想法

特征:虚实相间(台词为虚,想法为实)

创作方法:1】含而不露——我喜欢潜伏,呵呵,刺激 2】貌似平静,实则心潮澎湃——紧张的时候说:“我不紧张” 3】含沙射影

4】正话反说——没事,我没生气 5】借他人之口

6】转移话题——洗发膏海鸥的吧

7】借助语气词来完成——“他是个好人”“呵呵”

六、对白

1、对白要结合具体的戏剧情境和人物行为来设计

2、作用 1】推进叙事 2】反映人物的性格

4】 统一整个片子的风格,基调

七、什么是戏剧冲突

冲突是指不同人物、人物与环境、人物与自身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它的本质是人物性格冲突

八、戏剧冲突的种类:人与人的冲突,个人或社会集团与环境的冲突、人物内心冲突

九、规定情境

1】情境,简而言之,就是指剧情发生的具体情势和境况。他容纳了障碍、人物动作和反动作,形成某种情势并激发冲突的环境。2】规定情境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冲突得以形成的展开的具体的、客观物质背景、时空关系(环境设置)2)冲突所涉及的人物及其关系(人物关系)3)冲突得以形成的关键事件和情势(事件)

十、情节 所谓情节,就是指叙事性作品中的一系列具有相互关系的事件,它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一系列的事件(情节)中,人物的性格得到了建立和凸显。可以总结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物性格使然,是性格的体现。

十一、影视剧作的结构形态划分

1、从影视剧作的历史沿革来划分 1】 传统模式

1)又称“戏剧式结构”,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要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进程,有逻辑的、有因果关系的推进剧情发展

2)剧情要环环相扣,不仅要在动作线上下功夫,用以突出人物和主题思想,也要在气氛上做到层层推进,愈演愈烈的效果

3)它的结构形式多样:有对立双方冲突型的;有以一个主要人物、事件组织戏剧冲突的;也有以悬念造成冲突的;有误会造成冲突的等。

2】 非传统模式

通常包括:小说式结构、散文式结构、套层式结构、板块式结构

2、从剧作的时空结构划分 1】 时空顺序式结构 2】 时空逆序式结构 3】 拦腰截断式结构

十二、影视剧作的叙事方式

1、主观式叙事

2、客观式叙事

3、主客观交替叙事

十三、结构与其他剧作元素的关系

1、结构与主题

主题像是剧作的灵魂,而结构是剧作的骨架,没有结构的主题,就像是漂浮在空中的幽灵,无法让观众真实地感受到。结构与主题的关系是结构是在帮助剧作者对于生活素材的筛选,对于适合主题的素材再进行合理的安排和统筹,结构是为主题服务的,主题决定了结构的方式

2、结构与情节

结构是骨架,那么剧情就是骨肉。结构最直接反映在剧作当中就是情节的安排,如何讲述这些情节的先后设置

3、结构与人物

结构为主题服务,主题由情节反映,情节由人物形象的塑造才能够体现,所以结构最外化的表现元素是人物的设计,所以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不是生动有力直接影响着结构的有略,是结构的中心问题。

十四、时空

1、时间的概念

通常电影中时间的概念由三部分组成:影片的放映时间【是放映一部电影所需要的时间,也就是影片延续的时间】、影片的表现时间【也称银幕时间,是电影时间的主体,是一部影片对剧情的展示时间,是在严格限定的放映时间里表现出来的无限自由的电影延续时间】、观众的心理感受时间【这个时间概念是非物理标准时间,具有不统一性,是导演和编剧不容易控制的】

2、时间的形态 1】 现在 2】 过去 3】 将来

4】 非现实时态

3、空间的概念:在剧本创作中,人物的运动和情节的展开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环境,这个环境的体现范围就是空间,空间在影视剧本中体现为: 1】 故事空间,即为情节的运动和人物的行为动作提供了必要的叙事背景,并成为人物动作、行为与情节存在的时间载体,包括地点、时间、景观、服饰、道具

2】 屏幕空间:是影视剧本中隐藏的空间形式,但同时也是观众通过视觉形象来解读剧本的最直观的空间形式,故事空间需要在屏幕空间中展现出来,两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分为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

1)画内空间也就是银幕本身,是二维的平面,它是由线条包围出的一个封闭的四边框,影视作品中的形象或者影像就出现在这个四边框中 2)画外空间是指存在于画框之外的隐形空间

4、空间的形态

5、时空交错式结构

时空交错式也叫时空交叉式,是时空关系的基本方法之一,与时空顺序式相对应。这种时空关系的特点是在剧情中存在两个以上的叙事时空,并且这两个叙事时空中的情节可以使是完整的、独立存在的,也可以使相互联系、相互推进的。

十五、常见的改编方式

1、按照西方的改编理论来分 1】 移植 2】 节选 3】 浓缩 4】 取意 5】 变通取意 6】 复合

2、按照我国的改编理论来分 1】 忠实于原著精神基础上的创造 2】 忠实于原著文字语言的改编 3】 最不忠实于原著的改编 4】 翻拍或重拍

十六、好莱坞经典类型片剧作方式 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剧作策略:

1】 叙事空间:虚构/纪实【虚构的时空虽然勾勒了一个虚幻的背景,但细节上的纪实风格又诱导观众的认同】

2】 叙事模型:神话/世俗【首先,从本质上说,好莱坞电影中每一种类型影片都使观众超越某种文化禁区,进入到一个神话般的世界中,去体验在正常生活中没有的感情;其次,现代哲学使人意识到后工业社会把人的每一时间和每一空间都机械化和固定化了】 3】 叙事视点:全知全觉【影片往往从全知全觉的视点出发,为观众既展示正面主人公自己的全部情况,又展示主人公所未知的情况】

4】 叙事结构:循环呼应【在好莱坞影片中,人物在片头体验到的情境与最终所处的结局在情绪状态上是一致的】

赵季平影视音乐创作艺术特色 篇3

关键词:赵季平 影视音乐 艺术魅力

赵季平于1945出生在甘肃平凉,从小就酷爱音乐,后来就读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到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造。赵季平最早在电影音乐界崭露头角是为电影《黄土地》配乐,并凭借该作品一举成名。他的成名并非偶然,跟他从小受浓郁的家庭艺术熏陶、拥有扎实的生活根底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是分不开的。

他在成为电影作曲家后,创作了不少耳熟能详、为人称道的经典作品,几乎涉及了音乐创作的各个领域,对比研究其这几年的创作风格,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黄土地》时期,音乐与影片风格一致;二是《红高粱》时期,音乐完全融入电影,强调突出影片的艺术感染力;三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时期,音乐已经超越了影片本身,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达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一、影视音乐中浓郁的民族情结

赵季平长期生活在陕西,家就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旁。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其今后创作的作品带有浓郁的民族艺术奠定了基础。赵季平自我评价是从民族民间音乐创作中走出来的人,他觉得越是民族的就越该是世界的,因此他一直致力于创作发扬民族文化的音乐作品,也赢得了世界的广泛认可,成为中国目前在电影音乐界获奖次数最多、奖次最高的音乐家。

赵季平凭借着自己长期积累的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突破了音乐在进入电影后的限制,在与陈凯歌、张艺谋合作为《黄土地》《红高粱》配乐成功后,又先后与30多位导演合作为不同风格、题材的影视作品进行配乐创作。他始终秉承着“艺不压身贵在学习,艺无常规贵在创新”的信念走遍各地,积累不同的民族元素,为其创作作品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他说:“作曲家必须思维开阔,不能太匠气,很多看来不起眼的东西,积累多了,总有用的时候,有时用好了,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的诞生便源于赵季平平时的有心积累。在创作《好汉歌》之前,他已经为《水浒》创作两首中规中矩的歌了,一首是由彭丽媛唱的《天时地利与人和》,另一首是《公道在人间》。写完之后,赵季平觉得应该还需要一首火爆野性的歌曲来反映梁山好汉们聚义造反的精神。他反复琢磨,回忆之前在山东采风的旋律,顺口就蹦出了一句“说走咱就走”的山东方言,以此为灵感,不久后便谱写出了《好汉歌》这么一首完美体现了梁山好汉们豪情的经典音乐作品。

二、在影视音乐中融进戏曲元素

赵季平从小就爱看豫剧,在他眼中豫东和鲁西的音调都差不多,在《好汉歌》的创作过程中,他也借鉴了山东地方小调《锯大缸》,顺利写成了《好汉歌》的曲调,这首歌经由刘欢演唱之后,红遍全国,在民间广为传唱。

在为《大红灯笼高高挂》配乐时,赵季平特地雪天奔赴山西拍摄现场,回西安后感冒了,发烧躺在床上,而脑子里全是音乐,京剧《西皮流水》的旋律挥之不去。他突发奇想,将音乐造成一个循环圈,伴随女声哼鸣,透出一股鬼气,告诉人们,在旧中国的女人们都逃脱不了这个归宿。影片开场是京剧打击音乐,紧接着开场的锣鼓声将观众带入剧情。随着戏剧矛盾的展开,一步步揭开封建社会深宅大院里的悲剧人生,令观众也沉浸在一种令人窒息的悲伤之中。赵季平先生的高超之处便在于通过音乐渲染影片的艺术氛围,运用戏曲元素,演绎了大院里人生如戏的悲欢离合。

三、采用民族特色乐器,赋予音乐新的时代气息

赵季平的音乐一直给人以气象万千的感觉,他的音乐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是锣、鼓、箫、笛、板胡、京胡、琵琶等,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赵季平对各种民族艺术乐器的包容。赵季平在使用民族乐器主奏的同时,大胆融入西方电声乐器元素,在令观众耳目一新的同时,赋予了民族音乐新的时代气息,也将中国的特色音乐展现给全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的音乐。

四、结语

赵季平先生作为一名作曲家完美地将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相结合,在表现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又不失现代元素,成为当代影视音乐创作者纷纷崇拜和效仿的对象。

参考文献:

[1]陈晓鹏.赵季平音乐作品创作风格研究[J].大舞台,2013(08).

[2]张燕群.赵季平影视音乐成功因素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09).

影视艺术创作 篇4

民间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街头艺术,与华丽奢华、令人陶醉的宫廷艺术不同,民间主要是以地区化、大众化、个性化作为主要的特点进行艺术表现,其主旨是未来体现艺术中的民间美术造型的真实性和生动性,而且很多民间美术都以众人皆知,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角色或者源远流长的历史小说作为核心,例如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已经被拍成了各种形式的动画影视。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对中国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对动画影视创作的影响展开分析和研究。

1.中国民间美术造型艺术特点

1.1 造型丰富,形象生动

我国民间美术艺术着重于塑造艺术中的形象,从多个角度全面完整地表现形象的特点以及完整的个性,并且写实的风格较多,这也是受到我国民间勤劳朴实的可贵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我国民间美术造型就形象的完整进行不断地改进和修复,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遵循不遮挡人物的特点,即一些性格、外表或者其他方面的缺陷,而是将形象的优缺点完整地表现出来,从而让造型与现实比较贴近,例如 :剪纸作为我国的一个宝贵的民间艺术遗产,已经流传了上千年,而艺术的本身也是体现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的全身的动作,基本难以见到局部的剪纸手艺,也是为了一个“真字”,这与西方的美术风格是有本质区别的[1]。

1.2 文化传承,富有寓意

我国很多民间艺术的创作都与现实生活有明显的关联,突出中国的文化寓意和文化传承,例如 :在剪纸艺术中,表现人们对年年“年年有余”的美好期盼时,通常都会剪两条鱼,即作为“余”字的谐音,还有“五福临门”,“福”字通常以蝙蝠来表现。这些都是我国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当然,这种谐音的使用也被广泛运用到现代社会中,也会被不断传承和发扬下去。

1.3 韵味深刻,装饰完美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除了形态完整,传承文化以外,同时在神情和情态上都有独特的韵味,这也是由于艺术家在进行造型塑造是不但注意到造型的完整和多样性,同时在造型的后期完善和润色上也下了不少的工夫,这也是为了让观众在视觉上能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不但是艺术家高超且精湛的技艺表现,更是我国古老且博大的文化体现,而且这些造型由于其装饰性也被广泛运用在民间一些特殊的节日或者场合,例如 :剪纸艺术通常会被用作窗花制作,并且多用于过年 ;而一些刺绣作品也被作为吉祥的象征被用于婚庆送礼等。

2.中国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对动画影视创作的影响

2.1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对动画影视创作的审美影响

审美观是人们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 :国家文化、社会价值取向以及社会潮流的影响,从而表现出来对作品的肯定和推崇。而我国民间美术造型的审美多取自我国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化,但是也是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导致我国现代动画影视造型都是夸张与写实、狂放又细致、直观又内涵的双重美术形象,也是将两个相互矛盾的特性通过美术形象这一特殊载体,实现统一协调,而借助这也丰富且富有文化底蕴的美术造型进行动画影视创作,将会让动画影视创作达到与观众思想上的共鸣,引发他们的兴趣。例如在影视作品《猪八戒吃西瓜》的动画中,这个动画的创作是以西游记为背景,通过对人们眼中猪八戒贪吃自私的毛病进行深一步夸张的刻画,并且勾勒出猪八戒肥头大耳,体胖腰圆的特点,并且通过平面剪纸对形象进行活灵活现地塑造,并且进行丰富地背景渲染,富有滑稽的娱乐效果以及深远的教育意义[2]。

2.2 中国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对动画影视创作的表现影响

西方动画的表现形式都是以动作作为主导,而我国早期的动画多数都是以很多民间美术作为基础,除了包含欣赏娱乐价值以外,也包含一些丰富的工艺价值,而且很多动画都是广泛结合了很多民间的美术,像面具、脸谱、窗花、皮影等,这也是人们将精神思想通过现实具体实物进行表达的重要体现,而我国早期动画的大部分设计者也吸收了这点重要特性,例如 :在《济公斗蟋蟀》中,不但运用到了窗花,而且结合了皮影戏的特点,但是造型却偏重于现代,比较饱满。

3.结语

中国民间美术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也是每一个中国人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不但将我国朴实勤劳的精神和语言文化的特色通过艺术的形式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同时也为我国现代动画影视创作的个性化与文化性提供了良好的参考,将中国民间美术造型艺术运用到现代动画影视领域中,不但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键!

摘要:美术已经在我国流传了几千年的历史,而民间造型以它独特的魅力历经了无数时代大浪的淘洗,也渐渐流传到了今天,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了解、继承以及发扬。当然民间美术造型艺术也为我国现代动画带来了丰富的活力和色彩,从而让我国诸多的动画人物形象生动活泼,也成功还原了原著作者塑造出来的个性人物,所以研究中国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对动画影视创作的影响,将对我国动画影视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影视艺术创作 篇5

一、影视改编是否忠实原著之争面面观

实践证明,每当一部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播放时。常常会引起是否“忠实原著”的争论。如夏衍在《杂谈改编》中曾说:“忠于原著的幅度要因人而异。真正好的经典著作,应尽量忠实于原著。”中央歌剧院编剧万方曾强调:“改编文学名著,尊重原著是前提,在改编中要尽可能保留文学作品自身的特色,发现文学作品中的内涵是很重要的经验。”《山楂树之恋》的作者艾米在谈到对电影《山楂树之恋》改编的意见时,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山楂树之恋》出版已经好几年,海内外拥有大量‘山楂迷’。电影导演和电视剧导演想把它搬上大小银屏,重要原因应该是看中了它的故事框架和雄厚的读者群。既然如此,还是应该尽量忠实于原著,否则还不如找人创作一个新剧来拍摄。”被称为“中国第一编剧”的邹静之却说:“改编文学作品忠实于原作是非常难的事,所谓忠实,能做到的只有在文本所提供的对白上忠实。因为有的文学作品本身容量不够,改成电视剧就是电视剧,而不再是小说,改编不存在‘曲解’,只有成功和不成功。小说和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要影视还原文学本身是不可能的。”更有一些作家,当他们的作品被影视公司买断,就认为改编后的作品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了。可见,影视改编是否要“忠实原著”的争论,双方各发其音,不分输赢。其实,既不应主张将原著原封不动地改编成影视作品,也不应主张影视改编背离原著的做法。当下,有的影视改编作品为了迎合世俗大众的情感和审美趣味,出现了曲解或者重构文学作品,有的甚至出现了恶搞、恶炒的商业化运作现象。一些背离原著的影视作品却能受到大众的喜欢,甚至有的还具有比较高的播放率,但是,用这种方法赢得收视率是不可取的,用作家艾米的话说:“如果你的忠实度不能达到你的目的,那么就是自己拆自己的台。”

二、影视改编要延续原著文学精神

文学精神的最大特质在于具有特定的人文性质与价值指向,诸如表达崇高的生存理想和对真理的追求,表达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突出地展示人类共同的精神困惑和精神危机,表达人类面临的共同困境和对未来远景的憧憬与期盼,等等。恤3可见,文学精神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名著,历经时间的打磨,成为馈赠人类的精神食粮。一代又一代人通过品读,从中汲取丰富的文学精神,提高自身道德素质,匡正价值取向。不可否认,文学作品由于受产生的时代、作家思想观念的影响,也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不能影响原著的存在价值和人们对它们的热爱。纵观历史,每当社会、文化,或经济处在转型期,一些经典文学作品,都会引起当代人对其新一轮的热情和关注。这是因为其中蕴含的文学精神,能够唤起对过去的回忆,诠释现实中的困惑,激起对人生新的思考,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慰藉和自信心的树立。所以,影视改编时,要秉承原著文学精神,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提供健康的内容以引导与满足大众对人类和个体的深度精神关怀的期待与需要,以促使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三、影视改编要追求创新

影视改编是否“忠实于原著”的问题,至今没有谁对谁错,理应在延续原著文学精神的基础上追求创新。正如编剧罗怀臻说:“名著的改编从来都不是轻松的,它甚至比原创作品更艰难、更艰苦,也更费工夫、更显功力,它其实是在名著基础上的再发现、再挖掘和再创造。”小说《高山下的花环》的作者李存葆说:“改编要懂规则,首先要忠实于原著,这种忠实于原著并不是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式的忠实,它是对作品精神内涵的深刻理解,对作品所弥散的文化氤氲的重新营造,更重要的是对人物形象那种精神内涵的准确把握,对人物性格及命运的精确剖析。因为,任何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其内涵往往大于任何说教式的哲理。”改编需要改编者对原著的文学精神有深刻的把握和理解的前提下,进行再创造。这就要求,在动手改编一部文学作品前,改编者要明晰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所蕴含的文学精神、体现的思想意义、审美精神、价值取向以及作品揭示的人生理想、人生追求、人生态度,等等。改编者要根据影视艺术的特点对文学作品进行删除、增加。即删除原著中那些糟粕,或者通过视听手段不易表达的内容;将能够体现作品文学精神,具有画面造型直观性、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内容转为视听形象;再次还要根据影视的特点,延伸原著内容,即可以对原著中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增加一些合理的内容,也可以细化情节,增加细节,等等。正如叶广芩所说:“《茶馆》原作是一个舞台的表现形式,它的语言有丰富的内涵,给我们提供了很多驰骋的空间,比如两个逃兵娶一个媳妇儿,在话剧舞台上只是一个言辞,而电视剧就完全有能力,把两个逃兵怎么娶媳妇儿的过程演绎出来,这不是脱离开原著,而是根据原著的延伸。同样,太监娶媳妇儿,太监的家庭生活是什么样的,这个《茶馆》里也没有表现出来,康顺子到了太监家里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也没有表现,电视剧都可以做出这种弥补,而这种弥补又是根据原著精神的弥补。还有很多加进去的情节,都在老舍其他作品里出现过,并不是凭空捏造的。”改编表达的方式。用邹静之的话说:“我遵循的原则是:人物不变,故事不变。我只改变讲故事的方式。小说中没有浓墨重彩的我放大了,小说中模式化的情节和内容我缩小了。”以夏衍先生对鲁迅小说《祝福》的改编为例。原小说是以“我”这个第一人称的叙事视点来介绍和描写样林嫂的,可是到了改编本和电影中,夏衍却将“我”这个人物去掉了,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视点。夏衍认为小说中“我”的作用,实际上是对祥林嫂命运的精神烛照,“我”是站在戏剧冲突之外的一个局外人,所以在电影制作中,如果再出现“我”这个人物,只能削弱祥林嫂自身的戏,减弱观众对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同情心理。由此可见,改编既不是照搬原著,也不是随意曲解原著。而是要在追求原著文学精神的基础上有所新。

四、改编者要有正确的创作态度

(一)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我们今天面对的现实,比过去任何时候都需要民族的良知,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需要精神圣火的点燃和引导,因而也更需要作家坚定文学的立场,坚守文学的家园。po那么,作为影视改编者更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因为影视作品的主要目的要以弘扬真善美,表达人道主义理想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思考。但是,我们也承认艺术追求,或者商业利益追求。那就要求把影视作品的艺术追求、商业追求和提高当代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想境界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可见,改编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道德素质和审美修养,深挖文学作品中的文学精神,让受众从影视艺术中体会到人的尊严、价值、命运以及生存和生活意义。

(二)熟悉影视艺术的特点和影视生产的过程

著名电影剧作家、电影理论家王迪曾说:“从前,我以为电影创作者只要有生活,有一支笔,有一摞稿纸就能写好剧本;后来我渐渐明白,电影编剧除了要有生活,还必须掌握电影剧作的理论与技巧,才能使写出来的电影文学剧本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平。有了高水平的剧本,才可能拍出为国内外观众真心喜爱的影片。”写过《乡情》《乡音》《乡思》“乡土三部曲”的著名电影剧作家王一民也说:“像我这样的业余电影作者,最低要求应该懂得用电影镜头讲故事。我是在电影厂修改剧本过程中,与导演研究切磋时逐渐得知一鳞半爪的。虽然知之甚少,却于我有益,在思考一个题材,表现一个人物时,形象的手段多起来。¨刮可见,懂得影视作品的特点和具体的电影艺术制作过程对提高影视改编艺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具有深厚的生活底蕴和各类知识储备

中国影视创作的要务是原创 篇6

《电影》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赵葆华说:“电影不仅是技术、娱乐,它在根本上是文化,中国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原创的中国故事和高明的艺术表达。”赵葆华观察,当今中国电影界魔幻、玄幻题材影片多,现实题材的较少,国产电影悄然改变着观众的欣赏习惯,使他们越来越喜欢娱乐狂欢、兴奋刺激甚至重口味。“那么,谁来观照大家的灵魂?谁来安慰浮躁与不安?谁来擦拭良知上的灰尘?”

中国电影走出去一直是中国电影人的梦想,这个梦想正在照进现实。在很多人心目中,所谓走出去的最佳姿态就是获得奥斯卡奖。然而,与走出去相比,奥斯卡之梦做得没有那么顺利。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电影理论家厉震林提醒中国影人:与其“冲奥”,不如发扬中国文化和东方情怀。“历数奥斯卡获奖影片不难发现,奥斯卡奖是把电影当做艺术来评估的,获奖影片往往是先有口碑,后有票房,这些影片的目标受众是全人类。这样的文化高度不是抖个机灵、卖个情怀、玩儿个概念、刷刷明星脸就可以达到的。”厉震林表示,以饱满的原创力深挖本土文化资源,是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当务之急。

影视艺术创作 篇7

导演在创作《公民凯恩》时, 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好莱坞模式”和古典叙事结构, 没有呈现出一个线性的时空结构和清晰明确的主人公形象, 而是运用了多重视角的方式, 采用一种开放式的, 散状的叙事时空来组织电影。影片主要讲述美国报业巨头凯恩一生的重大事件, 开场的新闻报道片段, 五位与凯恩人生密切相关的人物以及记者的追踪片段组成了若干个叙述层面:新闻短片集中体现了凯恩传奇的一生;监护人撒切尔的回忆中凯恩是个自负又野心勃勃的年轻人;助手伯恩斯坦的叙述中凯恩则是有精力又头脑灵活的商业巨头;在朋友利兰的复述中, 凯恩则是一个自私又背信弃义的人物形象;第二任妻子苏珊的眼中, 凯恩是个需要爱又缺乏爱的人;管家则认为凯恩是个脾气暴躁又不易接近的孤僻老人;贯穿始终的记者调查片段又成为了组装各个段落的链条。这些看似散乱, 没有逻辑而又相互交错的叙述层面恰到好处的呈现出了主人公凯恩立体, 丰满又复杂的人物形象。下文笔者将结合这部现代电影的里程碑之作, 具体分析其中多种时间形态的交叉与交错的时空结构, 并由这部经典影片的艺术创作方法反思个人艺术创作过程。

一、多种时间形态交叉推进故事进程

影片中呈现出了演述时间、实在时间以及对叙述时间的艺术处理 (例如, 顺叙和倒叙的方式) 等多种时空形态。

首先, 是影片的演述时间持续114分钟。在影视叙事中, 影片的演述时间与受众的观看持续时间相等。影视艺术作品的魅力便体现于此, 在短短的114分钟的演述时间内, 观众因为影片的艺术加工所经历的心理体验纷繁多样, 以一个客观视角感受了影片主人公传奇的一生, 受众的心理时间也同样发生变化。

其次, 关于影片的“实在时间”。根据“实在时间”即“底本时间”的定义“指涵括在叙事文本范围之内的事件的时间流程。是故事本来的存在方式, 是按照自然时序排列的事件顺序。主要描述的是故事本身在其自然的时间顺序上所具有或应当具有的时间持续过程。”《公民凯恩》的实在时间始于1870年凯恩的童年, 止于凯恩致死, 时间跨度70年之久。然而这“70年”从时间艺术媒介的角度看, 并非现实时间而是艺术时间。艺术创作中的时间形态往往会超越客观的物理时间之外。

最后则是导演在影片叙述故事过程中对叙述时间做出了艺术处理, 对影片的“实在时间”进行了加工和变形。这个时间形态的体现是《公民凯恩》这部作品在处理时间上极具特色的艺术创作方法, 具体体现在对实在时间的扩展与省略, 顺序与倒叙的交织等等。例如, 影片开端的新闻报道可以看作影片的戏中戏。导演对于这段戏中戏的时间形态处理正是对实在时间省略的艺术创作方法, 短短几分钟的短片要讲述主人公凯恩的一生, 需要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瞬间进行组合;影片中诸多转场方式也能体现出对实在时间的省略。小凯恩在监护人的照顾下成长的段落中, 监护人撒切尔教育小凯恩说“圣诞快乐”, 相似转场之后的段落则是数十年之后老去的撒切尔在对青年凯恩说“新年好”, 主人公成长的20年, 在艺术创作中被缩短和省略为几分钟;这样的持续时间有时又因为艺术创作的需要而被伸长, 因为艺术表现的需要, 叙事的广度不同。例如, 影片开篇老凯恩死去, 护士料理凯恩后事的段落细节明显被伸长, 动作放缓, 以表现一种生命的流逝;同时, 更多的情节段落又与实在时间相符, 例如凯恩接手《问事报》时的活动, 与监护人的争吵, 童年时期雪地的玩耍等等。另一个方面, 影片的顺叙与倒叙的叙事方式中跳跃交叉。影片每个叙述层面都可以看做一个独立的顺叙叙事, 按照常规的线性时间进行。与此同时, 受众又被叙述者以倒叙的方式不断带入交错的时间之中。

二、交错的时空结构

不同的艺术门类在克服空间的局限性方面有不同的方法, 影视艺术作品在突破空间的局限性上往往会借助摄像机, 荧幕或剪辑等技术手段突出其优势。《公民凯恩》对时间的切割, 对空间的突破, 最终影片形成了一个交错的时空结构。传统的电影作品由于观影场地的特点, 可以呈现出与传统戏剧戏曲艺术相类似的空间形态。戏剧戏曲的舞台空间和现实的剧场场域, 在电影艺术中这是影片内部的故事空间和观影的现实物理空间。

这里主要讨论的则是《公民凯恩》影片内部营造的交错的时空结构, 为观者搭建了独特的时空图景。讨论宏观意义上的叙事时空, 而非局部细节如何体现空间感。整部作品的若干叙事层面一直在现实时空 (符合实在时间顺序) 与插入的过去时空 (采用倒叙式) 之间相互交叠, 导演利用闪回的方式扩展了时空的概念。影片序幕凯恩之死, 新闻短片以及记者的走访片段都采用了顺叙时间, 体现现实时空。与此同时, 五个独立的闪回情节则采用倒叙时间, 体现过去时空。两部分段落形成平行蒙太奇, 表现出了多层次的时空概念。时间上顺叙与倒叙交叉, 然而每个段落的时间又有序进行着, 并对应相符的空间状态, 各个部分相互衔接。这样的时空交错式结构使交叉的片段之间存有内在的有机联系, 交互展开, 而影片整体的叙事时空又随着情节的发展有序的推进。

通过对经典作品《公民凯恩》时空形态的分析, 研习电影大师所采用的现代叙事方式和搭建独特时空交错式结构的艺术创作方法, 为笔者从事的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相关的工作有所指导和启发, 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会结合理论知识和前人经验对个人的创作方法加以改进, 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宏香.《电影叙事时空的断裂——从<公民凯恩>到<罗拉快跑>》, 《艺术广角》2002年10月刊.

[2]黄昌林.《论电视叙事的时间形态和基本特征》.《当代文坛》.2003年7月刊.

[3]黄芳.《在解构中狂欢——当代电影的叙事游戏》, 《电影评价》, 2011年11月刊.

浅析秦腔影视创作现状 篇8

关键词:文化建设,美学定位,影视艺术

秦腔是第一批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戏曲艺术, 其发展轨迹备受业界关注, 自古代繁荣发展至今, 戏曲自身演唱、舞美、表演程式的改良能够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得益于人民艺术家马健翎摸索的表演新路“演啥像啥”, 演戏前体验生活, 分析角色。借助影视技术实现传统艺术的突破创作。

文化建设——主流思想的建构与引导

每年秦腔剧本都有新品面世, 数量虽少, 屡出精品。80年代的《千古一帝》、90年代的《迟开的玫瑰》、21世纪的《西京故事》等, 创作题材的宗旨是服务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 有助于培养社会人的健全人格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健康的身心有助于社会有序发展, 反之会造成一系列棘手问题, 因此就剧本的创作而言作用巨大。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现任院长陈彦是一名优秀的剧作家, 创作的三部曲《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 经舞台表演后, 受到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 剧本用词最准确地表达出人物心境, 简短却寓意深刻, 形成了秦腔优美动人、感人至深的新语言风格。《迟开的玫瑰》自1998年创演, 演出已逾400场。曾在陕、京、辽、贵、沪、浙、苏等省 (市) 巡演, 先后有70多所大专院校组织观看。作为国家文化部向全国推荐的十五部优秀剧目之一, 被多个剧种移植上演, 这出戏舞台表演后拍摄了戏曲纪录片和戏曲艺术片, 满足广大无法去剧场看戏的群众需求。14年后, 戏迷们提起其中经典唱段“十不悔”依旧称赞好戏。《西京故事》自2011年3月8日首演完美开幕, 长达一年全国高校巡回演出, 正能量的释放在高校产生的影响力, 超出预料, 用农民工进城寻找生存机会供养一双儿女上大学的平凡百姓的小故事演绎出感人肺腑的大情怀, 剧中细节透露出关键词——传承。知识传承、思想传承、孝道传承、美食传承等, 总而言之就是要时刻清醒认识到“我”是谁, 如何顶天立地的生活, 用自身积极地行动改变世俗偏见, 改变人生。该剧也在舞台演出的同时摄制了戏曲纪录片。

美学定位——戏剧打动人心的关键环节

秦腔艺术诞生和繁荣发展了千年, 生生不息, 主创人员的成就离不开幕后团队, 舞美、音乐、灯光、场务、服装、化妆等, 舞台气氛环境场景塑造都是舞美设计人员挖空心思综合剧情和观众的接受度制作而成, 如《千古一帝》中秦汉画像石中形象的选择独具匠心, 具有美学价值和历史含义。表演中, 演员是花蕊, 最易得到观众赞许和赏识, 一出好戏就可以名扬天下, 有几人能看到幕后的英雄呢1?英雄们的细致精确都在舞台上得到了体现, 观众的认可是最大的鼓励。

剧务精细的工作态度体现在舞台表演环境的塑造与维护。舞美设计人员善于观察生活, 发现善良、互助, 用巧思使道具等艺术形式恰当的体现剧中情景, 写实和写意手法结合起来, 用表意性线条表现事物的“形”和“象”, 用表情性线条表现客观存在的“气”和“神”。

影视艺术——戏曲创作传播的有力手段

影视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复合体, 在延续时间中展示画面, 构成完整的银幕形象;在画面空间上展开形象, 使作品获得多手段、多方式的表现力。电影是影视艺术的起源, 电视是影视艺术的衍生物。技术的发达程度影响着艺术呈现的美感, 恰当的运用技术造型手法表现构图、色彩、线条、影调来叙述故事、抒发感情、阐述哲理。

秦腔艺术善于运用众多独特元素营造舞台上的时空感受。光、影、声三种技术的综合应用是常见的。通过技巧隔、借、引来再现历史空间, 画面真实地再现空间, 对表达情节内容表现人物的活动及心理状态提供了可信依据。五感体会纯画面表达的信息, 有80%来自于视觉, 少于19%来自于听觉, 大于1%来自于别的感觉器官2, 因而从人们的感官体验着手创造的影视艺术收效巨大。电影拍摄有八种主要运动方式:推拉摇移跟升甩降。通过镜头运动轨迹最大限度还原被摄主体的生活轨迹。用不同结构讲述故事, 顺序流畅、倒叙悬念、插叙独特。讲清楚故事矛盾, 将矛盾置放于特定时空、人物、主题之下, 配合修辞和悬念手法, 将故事塑造的引人入胜。

小结

目前秦腔影视化发展稳步前进, 采用戏曲纪录片的模式保留了大量大师们的珍贵遗作, 供后世传阅学习欣赏。如《火焰驹》《三滴血》《屠夫状元》《千古一帝》等, 秦腔电视剧《杏花村》《狸猫换太子》等。

但存在问题值得反思:秦腔影视剧本的数量极少;创作周期长;传播渠道窄;演员层次参差不齐;戏曲纪录片的作品存在鱼龙混杂现象, 很多票友自发出资拍摄的戏曲纪录片粗糙, 动作表演不到位、唱腔唱词含糊不清、实景环境与剧情不符、道具选择缺乏时代特征、服装不准确等。

因而, 秦腔发展应四项并举:培养剧作人才;培养适合舞台和银幕表演的全能型表演人才;培养优秀的幕后人才;培养能兼容舞台与影视特点的导演, 待到这些环节人才济济, 通力合作, 秦腔戏曲影视定将在银幕与舞台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吴德.我的艺术之路[M].陕西: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0.

检察影视创作研究与思考 篇9

一、当前我国检察影视的特点

在我国, 检察影视的创作多由文学作品改编, 或根据真实案例改编, 其受众程度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其一:已上映的检察影视作品中主旋律题材较多, 对于很多人来说看起来可能有些艰涩, 特别是在荧屏上充斥着众多更贴近生活的家庭伦理剧以及冲突矛盾多发的谍战剧, 主旋律影视作品在情节设置以及语言表达方面较为生硬, 人物表现方面不够细腻, 不能让观众产生足够的观看兴趣从而在众多影视剧百花齐放的背景中缺乏竞争力 (3) ;其二, 像《红罂粟》等罪案类影视作品, 其重点主要放在侦查案件的过程中, 类似的检察影视包括公安、律师类的影视很少涉及庭审, 这令观众大为期待想要看到的法庭冲突的初衷得不到满足, 使很多民众认为庭审很神秘, 同时由于缺乏对中国诉讼制度的了解, 很多人便将对国外的庭审的印象套在我国的庭审标准上, 导致其对我国的庭审过程产生误解。譬如, 很多人在看到法制频道的庭审现场时, 认为我国的庭审缺乏对抗性, 甚至是在庭审之前就对犯人进行了定罪, 这就是公众对于我国庭审制度以及检察制度的误解。美国有很多经典的庭审影视作品, 虽然和其强大的电影制作和创作水平有关, 但主要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的诉讼制度的差异, 美国的诉讼制度属于当事人主义, 更加注重双方的对抗性 (4) 。其检察官本质为律师, 只能提供公诉服务而不具备我国检察官的法律监督职能, 因此在庭审过程中与被告律师处于同等地位。律师之间的抗衡也因此更加错综复杂, 地方检察长甚至检察官个人对有无胜诉把握都会再三掂量, 败诉也可能导致检察官丢掉饭碗。 (5) 而我国是职权主义国家, 法院在庭审中享有主导权, 检察官作为承担国家公诉职能的公务员, 在审查起诉阶段就对案件进行了全面审查保证了案件的公正性, 庭审阶段主要是对被告进行控诉并履行对法院的法律监督职能, 缺少了些对抗性, 因此影视作品中往往更倾向于展示冲突多发的侦查阶段。

二、如何提升检察影视题材的创作

随着我国电视制作产业的发展和检察制度的进步, 拍摄出优秀的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检察题材影视作品已经具备了得天独厚的硬件条件, 如何运用创作和拍摄来将其完美的展现出来就成了成功的关键。检察官是依法行使国家检察权的检察人员, 其职责为:依法进行法律监督工作;代表国家进行检诉;对法律规定的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犯罪案件进行侦查;反贪、反渎职责;行政监察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职责。由此可见, 检察官的作用在侦查、起诉、庭审中都有体现, 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检察官影视作品拍起来应该比单纯的警察、法官影视来说更具有吸引力, 因此创作角度和拍摄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法治主义的背景下, 检察影视题材的创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

第一, 体现公平正义。检察影视的创作过程应该结合我国的政治、法律实际来拍, 在大原则上与我国的法律法规不发生冲突。法律的作用就是实现公平正义, 在影视剧的创作中更应该将此作为基本原则, 符合国家现行的法律政策,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时代新风, 与中国梦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但是也不能将这些作为创作的约束, 不要让题材的专业性成为作品拍摄的障碍。我国的检察影视一般都会经过最高检、高检的审查, 编剧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往往会将重点放在社会热点上, 比如反腐, 在这方面的描写就要注意符合我国的法律, 在罪名、量刑等专业术语方面不能出现错误, 制作出一部严谨的作品, 让观众感受到我国法律维护公平正义的力量。

第二, 符合艺术的表达方式。检察影视作为一类影视作品, 不能单纯的将其归为行业剧, (6) 这样创作起来容易与观众产生距离。作为主旋律作品的一种, 其在传递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应该结合艺术的手法来进行创作。检察官作为一个职责饱满的角色, 作为一个成熟的行业, 不应仅仅用说教、叙述的方式拍出来, 影视剧的根本在于塑造人物形象, 但是又不能让光环太刺眼, 显得不真实。应该把角色的优点缺点都表现出来, 营造丰满、真实、生动的检察官人物形象, 这也考验着编剧和演员的功力。从《律政佳人》到《金牌律师》, 这几部关于律师的作品融合了法律剧、偶像剧及生活剧的特点, 把每个人物都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人物形象很饱满, 服装、场景等也令观众看着养眼。我们的检察影视可以借鉴这一思路, 在有了出色的改编或原创的剧本后, 由公众形象好、受观众喜爱的演员来表现, 结合宣传和市场运作手段, 就可能会使检察影视的发展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第三, 真实反映检察文化。由于有关检察文化的影视先例不多, 且编剧多受国外电视剧、电影的影响, 我国近年来一些法律剧具备了一些美剧的特点, 人物描写虽然有了, 但是法律背景却与我国的有些出入。就如最近热播的《金牌律师》, 该剧围绕一批离婚律师的工作、生活展开, 人物形象饱满, 但在看庭审, 却充满了美国法庭的影子。其实, 虽然诉讼制度不同, 但我国的检察官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影像很多都可以作为影视剧的素材:不论是控申部门面对激动的当事人的细心安抚, 还是公诉科为了双方当事人利益最大化的反复游说, 还是反贪反渎部门为了维护国家和公民的利益废寝忘食, 都是我国检察文化的真实反映, 都可以通过艺术化的处理方式让观众看到、感受到我国当代检察官们践行法律监督的职业使命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人格与责任, 从而实现在社会上树立楷模, 传播正能量的积极意义。因此, 在作品的创作和拍摄过程中, 编剧、导演和演员等都要“挤”出时间来了解这个行业, 亲身体验这个行业, 在不影响检察院日常工作的前提下能让他们参与到案件的查办过程中, 参与到检察官的日常工作中。

第四, 要敢于触及敏感话题。社会热点往往也是敏感地带, 检察影视的创作过程不能避开敏感话题, 不能只歌功颂德, 要写社会冲突, 要把社会敏感问题暴露出来, 比如强拆、腐败等问题。用正面的观点和积极的处理方式来对待敏感问题, 从中看到积极的意义, 这也是传递正能量的过程。通过对敏感话题的描述, 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一个真实的检察官形象, 感受到我国的检察文化, 让百姓理解检察官在工作中也会遇到种种诱惑、危险, 让百姓能够理解我国的检察官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在进行着怎样的努力, 从而更加支持检察官的工作。 (7)

三、结语

近年来, 我国各省级检察院对于检察影视的创作都是比较重视的, 在许多地方也涌现出了优秀的检察影视作品, 有了一定的受众群。笔者曾经实习过的检察院的检察长就以自己在西部挂职的亲身经历创作出了一部电影, 并亲自操刀担任编剧, 在大荧屏上展现了一个生动的为人民服务的检察官形象。在以后, 除了由检察院自己提供题材自己拍摄之外, 影视圈力量的渐渐介入会为这一影视题材的影响力的扩大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2013年开机的检察题材主旋律影视《守望正义》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被创作出, 由检察长担任制片人, 以真实的检察生活为蓝本, 从反腐题材入手, 反映了当代检察官的核心价值观。该部影视作品正是结合了上述几点创作要点, 在检察院实地取景拍摄, 希望该电视剧能够选好播放平台, 让观众在上映之时看到一部诚意之作, 从而推动检察影视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让检察官的真实形象能深入每个人心, 传递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忠毅.论美国诉讼的当事人主义[J].中外法学1990年第4期.

[2]加强影视创作弘扬公平正义——检察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研讨会综述[J].中国电视, 2013年08期.

[3]贾娜, 李红迪, 齐梦晗.观众需要检察官的正义形象[N].检察日报, 2014.1.3.

[4]郑键, 郑博超.感受检察生活创作文学精品[N].检察日报2012.11.18.

简谈影视导演的创作要素 篇10

核心的作用是什么?是了解掌握和调控, 是挑选舍弃与制造。当然作为影视导演不仅应该有核心的力量, 更应有动力系统。从无到有的创造, 从开始到结束的铺排, 要有条不紊, 要遵循规则, 更要计划安排。以下我们将谈到在影视作品创作中的几大重要因素。

一、剧本的选择

剧本是影视作品的核心和根本。它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思想、主题和立意, 也代表着导演的话语。选择剧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考虑:

1、思想性。

艺术作品它首先应该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在文章的开头我们已经说过, 影视作品是一面镜子, 反映着各个方面的实质。当然,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思想性, 不是说等于主旋律。而是不论题材大小, 不论人物大小, 必须有积极的精神内涵。

2、创作的冲动。

艺术作品充满了情感, 是感性与理性的充分结合与超越。在挑选剧本时让导演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是导演创作的基础。剧本只有让导演产生创作冲动, 才能让导演有创作的激情, 才能有强烈的感性认识, 才能产生热情, 才能有把握剧本情感的力量。

3、操作的可行性。

这是选择剧本非常重要的一点。选择剧本时必须考虑实际情况。比如:资金、场地、设备、自身能力等。可能有好的作品摆在面前, 但是由于资金不足或者其他种种原因没有办法呈现。如果在准备不足或者对实际预计不足的情况下仓促行事, 会影响到整个作品的完成。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反而会使创作走向死角。所以, 剧本选择中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显得尤为重要。

二、对表演的把握。

表演是影视作品的活的灵魂。好的表演可以使作品熠熠生辉, 深入人心, 生命力持久。作为导演, 应该具有对表演的把控能力和指导能力。一个好的导演首先应该懂得表演, 对表演有感受有认识有创造。

1、演员的选择。

导演挑选演员之前应该对角色有设计。角色的设计是一个形象的构思, 是演员创作时的参照, 也是实现创作的最终目标。演员的选择对整个表演创作过程来说是一个开始, 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2、对表演创作中的指导。

导演作为核心, 是一切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策划者和指导者。对剧组的各种工种都应有指导作用。在演员进行表演创作的过程中, 导演有时应充当教师的身份。首先导演要帮助演员分析剧本与角色, 与演员达到共通, 只有在导演和演员达成共识的基础之上才能使角色不分裂。导演还应该在演员创作的过程中把握好角色的总基调, 不可让表演偏离。所以, 导演不仅要和演员有着良好的配合还应给演员创作空间, 充分利用演员的创作激情, 另人物形象更鲜明更形象更生动。

三、导演创作技巧的运用。

影视的艺术很大程度上是导演的艺术。我们总会记住一部优秀影片的导演。为什么说影视的艺术是导演的艺术呢?当我们提到《天下无贼》时会常常说到这是冯小刚的电影, 尽管刘德华是其中的大腕, 提到《英雄》这部汇集众多明星的电影, 我们也自然会说这是张艺谋的电影。如杜夫海纳所说“电影明星的魅力是众所周知的, 观众在电影院受明星的吸引往往有甚于电影本身。但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 那就是一些伟大的电影作品往往是通过导演的名字而不是通过演员的名字驰名于世的。最成功的电影表演往往只有一次, 它的价值也存在于这一次之中, 而指挥这次演出的导演就担负了相应的重要职责”。 可以说很多电影都来自于改编, 而导演所做的事情是最具挑战性的一步——按照电影的讲述方法来改编。小说是多线发展, 电影必须进行删节, 读小说没有时间限制, 看电影要把握好时间节奏和时间利用。

1、拍摄

影视艺术其实就是蒙太奇的艺术。导演在拿镜头说话, 镜头语言是影视艺术独特的叙事方式。其实影视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 有时更是一种技术体现。那么镜头语言的运用是整个拍摄过程中最需要技巧的重要部分。

导演在进行拍摄之前, 首先应该设计分镜头剧本。在每一个情节展现上运用什么样的镜头应该早有计划和设想。在进行设计分镜头的同时, 要找到合适影片风格的镜头语言。

导演在拍摄进程当中, 要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和一切实际条件来实现构想。其实导演在工作的时候, 经常会有即兴的创作, 不一定要完全遵循原先的设计, 可以在不改变创作主调的基础之上进行改变和再创造。

导演对拍摄技巧的把握和运用是整部影片构成的重要部分。导演不仅对镜头语言要有设计, 更应有技术了解。对光、色、影调的要求都应在拍摄现场与摄影师共同努力实现。还应对各种条件对拍摄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解决, 以期达到最佳拍摄质量和拍摄效果。

2、后期制作。

当一切想象和构思记录在胶片或者磁带之后, 就是导演进行编扎与梳理的时候了。后期制作尤其显现导演的功力。同样的素材可以剪出不同的影片, 这是一个组合、罗列、变化的创作过程。

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合理衔接, 场次与场次之间的巧妙转换。声音与画面的合理调整与录制, 特技的运用, 加音乐上字幕等等有着各种工序。

先通过粗剪来感受它的完整性。大致的结构出来之后才可能对其有理性的认识, 不论是技术上的还是艺术上的都可以在这个阶段有新的感受。

粗剪完成精剪时, 要注重细节。每一处都要精致, 不能忽略错误。这又一个理性到感性的过程。

今天我们谈到的只是从理论上涉及影视导演创作的主要创作要素, 其实实践运用当中会有更多的要点和细节需要把握。一个影视作品是有生命的, 一个作品的诞生就像一个生命的诞生。从构思的孕育到拍摄制作的产出,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是一个连贯的过程, 是一个合作的过程, 是一个协调的过程。导演从中扮演着设计师、教师等各种角色。导演核心的作用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是导演的艺术, 是协调的艺术, 是组织的艺术, 是创造的艺术, 是再现的艺术, 艺术创作是需要在实践中验证和体现的, 艺术只有实践才有生命力。

摘要:判断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大总是通过该国的硬资源和软实力两个方面进行了解。影视作品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特色和民族生存状态。影视作品是一面镜子, 直接映照着民族与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影像。那么影视导演则是组成影像的设计师, 肩负着文化建设和精神创造的重任。

影视艺术创作 篇11

[关键词]Director影视动画

引言

数字化的影视素材丰富多样。既可以是图像(包括BMP、TIFF、GIF、JPG、PNG、PSD、PCX等),也可以是音频(包括WAV、AIFF、Quick Time音频等),还可以是视频(如QuickTime视频和Video for Windows等)。如此丰富的数字化影视素材,其制作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用多媒体集成工具Director MX制作影视作品中的动画。其效果非常惊人,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Director MX的简述

顾名思义,Director的中文名为“导演”,是Macrcmedia家族中的杰出一员,出生在1985,经过不断的升级换代,今天流行的版本是Director MX,它是一款功能强大的多媒体集成工具,它是以拍电影或写剧本的形式,基于演员对象的时序性来实现多媒体创作的。这种创作模式与导演一部影视作品“异曲同工”,以至于最后生成的作品也称为Movie(英文意为“电影”)。创作者不必很辛苦地学习软件操作,就能实现一些非常理想的动画效果,而且操作简单。

Director MX的基本窗口主要有Stage(舞台)、Cast(演员表)、Score(总谱)三大窗口,其名称和作用类似于影视创作中的舞台、演员和剧本。

Stage(舞台):这是演员表演的场所,是观众最终所面对的场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创作者可以设置Stage(舞台)的大小、位置、背景色等。

Cast(演员表):是电影中(Cast Member)存储所有演员的仓库。演员表中的每一个单元格放置一个演员,最多可以放置32000个演员,软件系统默认的是512个演员。当演员被放置在舞台上时。称为角色(Sprite),一个演员可以扮演多个角色。

Score(总谱):相当于导演的剧本。一部电影的好坏,关键在于总谱编排是否得当,构思是否巧妙。总谱最多可容纳1000个通道(Channel),这些通道可以放置演员,使其成为角色,另外还有节奏通道(TempoChannel)、转场通道(Transition Channel)、两个声音通道(SoundChanne1)、调色板通道(ColorPalette Channe1)以及脚本通道(Script Channe1)共6个效果通道(Effect Channels)。

2Director MX制作动画的常用方式

Director MX在数字化影视素材制作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丰富多彩的动画制作方式,其制作动画的效率和效果都是相当不错的,常用有以下6种方式。

(1)Step Recording(单步记录法)

这是一种最为原始、最为直接的方法,创作者可以逐帧地制作动画,在第一帧中安排好场景和角色,然后前进到下一帧,再安排新的场景和角色,这么一直进行下去。

单步记录法精确性很好,但是中间步骤繁杂。制作的过程比较费时,所以这种方式不易制作较长的动画:但是如果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有许多角色在同一场景内作简单动画,这种动画制作方式则是首选。

(2)Real-time Recording(实时记录法)

将舞台上的角色动态地记录下来,形成动画序列的方法称为实时记录法。

实时记录法的整个过程就像用摄像机进行拍摄一样。这种方式特别适合生成某个角色的不规则运动,而这种运动又可以用鼠标的移动来模拟。一般情况下。创作者通过实时记录法生成一系列比较粗糙的动画序列,然后再进行必要的细化工作。比如用这种动画制作方式制作诸如手写动画之类的效果就既简单、又快捷。

(3)Tweening(自动间插动画)

自动间插动画也称为关键帧动画。利用这种动画技术,创作者只需创建动画序列中关键性的几帧即可,而在这些关键帧之间的中间帧则由计算机自动生成。

这种动画制作方式充分利用了计算机强大的自动处理能力,其跳跃性的创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动画制作的效率,而且在自动间插过程中可以有多个角色属性同时变化,因此可以给创作者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创作更为丰富的动画效果。

(4)CastToTime(演员到时间动画)

把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角色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形成动画序列,称为演员到时间动画。

从原理上讲,演员到时间动画与单步记录法相似,但是两者之间的区别还需要创作者灵活应用:首先是演员到时间动画将以角色的注册点为基准,在舞台上自动对齐,而单步记录法中的角色需要手动对齐:其次Cast To Time(演员到时间动画)最终生成的结果是单个角色。而Step Recording(单步记录法)实际上是多个角色,只不过是处于同一个通道而已。

(5)Space To Time(空间到时间动画)

把一系列相邻的空间序列转化为时间序列,从而形成动画,称为空间到时间动画。

空间到时间动画是将同一帧中的空间角色转化为时间序列中的同一角色的不同状态,从而实现动画效果的。这一动画制作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动画生成前可以在舞台的同一时刻看到同一角色的不同状态,便于调整角色的相对位置、大小等属性。

(6)Color Palette(调色板动画)

调色板动画是Di rector MX中最为灵活的动画制作方式,它通过更改调色板而产生动画效果,有时也称为伪动画。它的实现通常需要创作者具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实现的主要效果是通过改变角色对应的调色板来改变角色的色彩,从而产生动画效果。调色板的更改是通过Color PaletteChannel(调色板通道)来实现的。

以上6种动画制作方式,各有特点,在制作数字化影视动画时。创作者应该灵活运用,不断积累经验。同时Director MX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对系统的资源占用率较少,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3结语

阴影在影视创作中的作用 篇12

一、阴影塑造人物

阴影在塑造人物上的力量上是无穷尽的, 同样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布光下, 由于阴影分布的不同, 可以被塑造成不同的银幕形象。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在影棚内用单灯对人物进行正侧面、斜侧面、顶光、脚光等不同角度的照明, 不同的光线形成不同的阴影效果。随着阴影在人物侧面、斜侧面、眼窝凹陷处等不同部位的分布, 同样一个人物呈现出庄严、美丽、丑陋等不同形象, 这对于根据剧情塑造人物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美国好莱坞电影厂早期在影片中拍美女惯用的派拉蒙布光法, 这是表现人物面部形象的经典案例。拍摄时将主光源在镜头光轴上方, 也就是在被摄者脸部的正前方, 由上向下大约四十五度方向投射到人物的面部, 被摄者鼻子的下方被投射出似蝴蝶的阴影形状, 这样使得人物轮廓立体, 让人物脸部更具有层次感, 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到被摄者的面部中心部位。

根据剧情的需要、拍摄对象的特点巧妙应用阴影的设置, 把握被摄对象的阴影位置和范围大小, 能塑造出更为符合剧情的人物形象。比如, 在拍摄传记类的影片中, [1]如果人物年代跨度很大, 从青年到老年几十年间, 外形的变化都要在演员身上表现出来。化妆艺术是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 而光线处理则是摄影师刻画人物年龄的手段之一。在前苏联早期影片《乡村女教师》中, 乡村女教师娃尔娃拉的扮演者薇拉·马烈茨卡雅拍摄该片时已经41 岁, 在片中饰演学校毕业的小姑娘时, 却把小姑娘的天真稚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方面得益于演员的的出色表现, 另一方面阴影的造型作用也功不可没。导演马尔克·顿斯柯伊在娃尔娃拉的少女时代将光主要照射在额头和眼部, 重点强调眼神光, 同时将容易突显年龄的腮部和下巴隐藏在阴影里。而在塑造中年时代的娃尔娃拉时将光照范围下移扩大, 阴影面积减少, 人物面部变宽。这样的光影造型成功地用一个演员将年龄跨越五六十年的人物形象塑造出来。电影中充分利用阴影巧妙塑造人物的例子比比皆是, 阴影不仅能够塑造出美好的形象还能够塑造出丑陋的形象。在影片《沉默的羔羊中》, 女主人公与铁笼里的食人博士谈判时, 采用了聚光灯强顶光的照明模式, 这样食人博士面部形成了大面积令人不安的阴影效果, 正是这种丑陋的阴影效果塑造出了食人博士居心叵测、阴森恐怖的形象, 符合剧中人物设定。

二、阴影塑造人物内心

被摄体因为光线照明的不同, 呈献给观众的情绪反应和心理感受也不同。电影经常会根据故事情节, 巧妙地利用阴影塑造角色的内心特点或者心理变化, 烘托环境气氛, 从而使画面产生戏剧化效果, 增加画面表现内容。[2]电影《末代皇帝》中, 在紫禁城的部分, 溥仪的拍摄几乎总是处在成人、围墙、竹子、屋檐的阴影里, 而这些阴影其实是时空囚禁和压抑的隐喻。当私人教师庄世顿进入皇宫给溥仪上课, 而后者获得知识后, 他便不断地获得光线去挣脱时空的囚困。在获得知识即对自我逐渐认识的过程中, 象征潜意识的阴影范围也在扩大。

阴影是影视画面中塑造人物性格和心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影调明暗、画面反差层次以及呈现范围的调整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呈现人物内心世界,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电影《公民凯恩》中, 逆光阴影的造型贯穿了全片, 光影作为人物心理和人物命运表现, 在凯恩和苏珊身上尤为明显。片中自私强硬的凯恩不顾苏珊缺少起码的演唱天份执意要将她变成一名伟大的歌剧明星, 苏珊在公众对她的羞辱之后强烈要求停止继续演唱, 而凯恩态度生硬表示反对。片中并没有明确的台词表示出苏珊的无奈与妥协, 而是在争执过程中, 随着凯恩向坐在地上的苏珊走去, 巨大的阴影笼罩住了苏珊的面庞, 整个银幕都被阴影覆盖, 只剩下苏珊隐约的眼神光。这样的阴影象征了苏珊的无助抗争以及凯恩对她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三、阴影的揭示功能

阴影是画面的重要构成元素, 它不仅可以用来平衡影像中不同元素的分量, 展现重要区域, 增加构图美感, 还可以营造环境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电影中, 画框内未必包含有所有的故事情境与人物, 原本画框空间以内展现的故事, 也可能会延伸到画框以外。[1]影子在传统电影中就被摄影师用来作为揭示画框外面空间的主要手段。画面构图受画幅限制, 只能表现出画幅内部景象, 画外空间景物无法看到。因此摄影师常常用画外物体的影子投在画内, 借此显出画外的存在。画外的人物本身并未直接出现在银幕上, 但他的影子因为灯光照明的投射, 出现在画内, 既揭示了剧情又渲染了气氛。在影视作品中常常见到: 人未到, 影子首先进入画面。这种表现方式通常给人以恐怖、诡异的感觉, 似乎预示着不幸的事情即将发生。比如著名的悬疑大师希区柯克在1941 年拍摄的影片《深闺疑云》中就有过类似的处理: 女主人公丽娜·艾美斯莱德劳怀疑丈夫约翰尼·依斯咖斯要杀害自己, 临睡前丈夫端来的一杯牛奶也被她怀疑有毒。在这个桥段的处理中, 约翰尼·依斯咖斯并未先出现在画面中, 而是在一片黑暗中, 随着大门打开, 丈夫长长的影子首先投射进来, 随着丈夫一步步走近, 紧张、阴森的气氛也凸显出来。这种阴影的处理方法多用于表达恐怖或者悬念的段落, 阴影的处理有效地营造了气氛, 引导观众产生强烈的悬念与猜想。此外, 阴影的运用也通常是规避直接、血腥的暴力场面的有效手段。以周星驰的《功夫》为例, 盲人琴师杀死谭腿的段落中, 气氛营造的非常诡异可怖。片中并没有太多直截了当的血腥镜头, 而是采用了墙壁上一只猫身首异处的投影, 既暗示了画外发生的事情, 又凸显了惊悚恐怖的气氛。这种阴影的运用比直接拍摄更能增添观众的想象空间, 更有艺术性。

四、结语

阴影在影视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通过阴影控制不仅能够丰富构图, 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示内心, 更可以揭示剧情、渲染气氛, 丰富观众想象的空间和联想, 塑造出不一样的画面感。在拍摄中, 阴影的把握并没有统一的规则, 而是需要拍摄者熟悉光影规律, 有丰富的创作思维能力和对光线的把握能力,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永泗, 刘莘莘等著.影视光线创作[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上一篇:血液净化疗法下一篇:简约是语文教学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