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音乐的多重功能

2024-10-02

影视音乐的多重功能(共8篇)

影视音乐的多重功能 篇1

科技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要求历史教师充分利用这个契机, 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改变过去单纯传授历史知识的教学模式, 充分挖掘现代历史教育的多功能性, 为当代改革开放提供借鉴, 为社会发展服务, 为国家建设服务, 做到古为今用, 外为中用。在历史教学中, 要不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国情教育、审美情趣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创新思维品质教育、生态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等。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有广博的内容和丰富的素材。祖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 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内涵。我们要善于挖掘它, 运用它。从古到今, 爱国的事例比比皆是, 不胜枚举。如教材中讲到“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 “精忠报国、誓杀金贼”的南宋将领岳飞, 明朝后期抗倭名将戚继光, 明末清初收复台湾的郑成功, 鸦片战争中虎门销烟的林则徐,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戊戌政变后“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 辛亥革命时期为“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而斗争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 毅然从美国归来报效祖国科学事业的钱学森等等, 这些人物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巩固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发扬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传统美德,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为我们的中学生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二、国际主义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在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 决不能排斥国际主义教育, 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有机统一起来。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必定是一个国际主义者。只有尊重世界各国, 世界各国才会尊重我国, 这样才会形成一种互相尊重、共同发展的世界, 才会形成一个和谐发展的世界大家庭, 也才能为我国的长足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世界氛围, 才能使我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

三、国情教育

通过历史教学让学生明白, 虽然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但是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国民的素质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此外, 我国人口多、资源紧张、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国情。学生只有在了解了我国基本国情以后, 头脑才会清醒, 才会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才会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才能使我国迅速赶超世界强国。

四、审美情趣教育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美有多种多样, 有外表美、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等等。我们历史教师要从丰富多彩的历史事实中, 让学生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诺贝尔奖获得者波兰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 经过整整四年的时间, 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0.1克镭盐, 并初步测出了镭的原子量。由于具有惊人的特性和在医学上的广泛用途, 镭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许多人劝居里夫人申请专利, 可她认为, 她虽然发现了镭, 但镭不属于她个人, 而是属于全人类的财产。她将自己提炼镭的方法向全世界公开, 并将所提炼的镭全部上交给镭学研究所, 分文不取。这是何等崇高的品德!这才是真正的美, 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美, 一种无与伦比的心灵美。历史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将诸如此类的真正的美向学生的灵魂深处渗透。

五、人文精神教育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学生要具有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 与人为善, 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

春秋时期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 减轻人民负担。新中国诞生后, 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4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 就是以人文主义为主要思潮, 强调以人为中心, 而不以神为中心, 提倡发扬人的个性, 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后来, 欧洲的启蒙运动, 还强调自由、平等的进步思想, 有力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六、创新思维品质教育

21世纪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 在人才竞争中, 首要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竞争。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也特别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已成为历史教师的共识。

创造性思维不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为源泉, 因而教师要针对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及创造个性, 善于引进大量的课外知识, 加强信息量的补充, 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 活跃思维, 诱发创新。如在比较哥伦布和郑和的远航时, 先让学生搜集两次远航的有关史料, 然后让学生围绕时间、人员规模、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使学生认识到:从时间、人员规模来讲, 郑和远航超过哥伦布, 但哥伦布探险航行, 为世界从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开辟了通道,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乃至全球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从意义上讲, 是郑和远航所不及的, 哥伦布远航的历史意义也不能因美洲遭到劫难而一笔抹掉。

七、生态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历史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过程。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不能游离于它的空间位置。反过来, 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又有很大的影响, 历史和地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历史教师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人类从产生到现在,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过程。特别是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各种新的机器和交通工具的出现, 不断兴建的工厂和城市化过程, 使整个世界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此, 我国政府适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争取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既要注意效益、质量, 更要注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这既是对我国人民的未来负责, 更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负责。

八、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民族精神, 在国家兴衰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 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 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甚至不惜以身报国。我们历史教师应该用丰富的历史知识、精彩的历史故事在学生当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影视音乐的多重功能 篇2

关键词:科学视野;课程标准;命题思路;教研水平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2-000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与高中化学传统教材中设置的栏目相比,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增加了“科学视野”栏目。此栏目大多为当今化学领域的热点内容,如氢能、稀土元素等,不仅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也对教师教学和自身专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材。

1、近年来“科学视野”栏目的使用现状

对于刚接触化学教材的高一新生来说,倘若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许多学生会选择“科学视野”栏目仔细“品尝”,而并非通常所认为的那些高考中的重要知识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科学视野”栏目在形式上大多配有形象生动的画面,内容上大多选择一些科技含量较高的热点话题,内容与彩图相结合,学生容易看懂,能强烈地激起他们继续向下看的动力。

然而,在升学压力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备受青睐的往往是高考题、模拟题等的复习与练习,“科学视野”栏目本该有的空间已被压缩的所剩无几,在遇到“科学视野”栏目时,教师也只是过而不提,提而不讲,或者淡淡地说上一句:大家课下有时间看下就行了……这不仅浪费了教材编创人员的集体智慧,也无助于新课程理念的实现。

新课程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仅要求向学生提供其未来发展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还要求使学生了解化学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如资源的开发、新材料的合成、新药物的研制等,都要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否则,学生就会在习题的忙碌中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这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培养以及情感塑造都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当充分挖掘“科学视野”栏目中热点话题的教育功能,以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对该栏目的巧用,促进学生化学视野的扩展,以及教师在化学领域内的自我发展。

2、新教材中“科学视野”栏目的多重功能

2.1 与社会热点密切相关,开拓学生科学视野

新教材在“科学视野”栏目中介绍了大量化学学科内的热点问题(见表1),而当代中学生对科技领域的发展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十分有必要满足学生的这种兴趣,在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将其转化为他们追求真知的动力,让他们在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切身感受化学学科的魅力。例如,在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当天,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在点火的一瞬间,望着飞行器缓缓升空,学生们全都聚精会神、无比激动。于是,在当天的化学课上,我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火箭升空的动力在哪呢?”在我的指引下学生查阅了教材(必修1)第92页“科学视野”栏目中的介绍,顿时大悟。实际上,化学教材不仅仅是传授化学基础知识的载体,也应该成为学生的—本工具书。当学生谈论一些社会热点时,能够主动利用教材查阅到热点背后的化学原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化学视野的拓宽,也能很好地锻炼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新教材中“科学视野”栏目便很好地扮演了这一角色。

2.2 与高考试题相关度高,拓宽教师命题思路

2012年将是湖北省实施新课程以来的第一年高考,笔者查阅了已进入课改多年的省份制定的考试说明时发现,均要求新课程高考试题具有“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的特征。“基础性”是对普通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而“应用性”和“时代性”则要体现化学知识与时俱进的特点,这一要求在新教材“科学视野”栏目中便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例如,在“稀土金属”、“微型燃料电池”中,全面地介绍了其不同领域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外,越来越多的高考试题被置于某种化学时事热点或化学工艺背景中,而这些素材往往可以从“科学视野”栏目中获取(见表2)。这一高考命题特点,不仅再次体现了试题应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的特点,同时也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命题工作提供了一条很好的思路:平时命题苦于寻找的素材其实就可以从“科学视野”栏目中寻找:例如,江锡钧老师以选修第367页介绍的“天然气水合物”为背景命制了一道试题(部分):

“可燃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有3种结构(图1)。结构H型中“可燃冰”是由34个水分子通过氢键连接而成的单晶,其中4种不同的空隙中:假定3个空隙各囚禁1个CH4,2个空隙各囚禁1个C2H6,1个空隙囚禁C4H10,其余空隙中为空的。77.8 g这种结构的“可燃冰”中的气体全部释放出来,完全燃烧后可产生的热量为____kJ。(已知燃烧热:CH4:-890kJ/mol;C2H6:-1190 kJ/mol;C4H10:-2900 kJ/mol)

此题很巧妙地将化学时事(能源短缺问题)与化学基础知识(物质结构等)相结合,很好地体现了“基础性、应用性、时代性”的特点。

诚然,平时备考能押中高考试题的几率很小,但是命题观念可以不断地向高考试题靠拢,新教材科学视野栏目的情境选择便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利用平台。我们平时在研读其内容的同时,不妨再进行一些深度挖掘和宽度扩展,编制出有新意、有价值的好题。

2.3 为教师发展提供素材,提高教师教研水平

新教材“科学视野”栏目的设置还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许多教研素材。中等化学核心期刊中大多设置了有关“化学与科技、生活、社会”、“化学史”、“基础与提高”、“考试研究”等栏目,这些栏目所需要的化学知识可以从“科学视野”栏目中进行获取。实际上,教材中“科学视野”栏目与期刊论述栏目的这种有机结合可以很好地实现二者的互补:期刊可对“科学视野”栏目中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解答,教材可对期刊中的内容进行一种很好的指引。近些年来,一些教师已经较好地实现了二者的互补(见表3),在促进自己不断学习的同时也逐步发展自己的教研能力。

语文教学中默写训练的多重功能 篇3

在语文教学中, 很多语文老师把默写当成考查学生背诵的手段, 大多数语文考试也用默写题来考查学生的背诵。实际上, 这样的默写很难促进学生的记诵积累。因为这种默写从积累的量方面看, 大多数教师只要求完成教材规定的量, 最多也无非偶尔增加几个篇段, 考试又只能是抽样性质的考查;而且这样的默写重在考查学生记诵的结果, 不太会考查学生记诵的过程。

我认为, 语文教材中明确规定要学生默写的篇、段, 总是占要求背诵篇、段的极少数, 大概是因为即使学生熟读成诵了, 要默写仍存在“识字、写字”方面的困难。可见默写难于背诵, 但是, 如果不再仅仅把它当成考查手段, 而把这种偶尔为之的考查手段改变成为教学的一项常规训练, 那么在全面地考查学生是否达到课程规定的背诵量, 尤其在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方面, 其产生的影响应是积极且值得肯定的。

鉴于此, 几年来我开展了以默写文言诗文为主, 以一个学期为一个阶段, 对整个初中三年课程纲要推荐背诵的篇目实行“滚动”记诵的默写训练。

在每个学期的默写训练中, 教师的指导大致体现在以下方面。

每学期一开学, 就告诉学生本学期要求默写的内容 (将篇幅长的古文分为若干个单位) 和各个单位的评分标准;默写的内容包括前几个学期要求记诵的经典篇、段。制成两份表格:一份写上全班学生姓名的“默写通过表”张贴在教室里;另为人手一份“默写通过评价表”, 上面有每个内容三遍默写的成绩和日期记载表, 还有“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三个用文字评价版块。

在新接任的班级里, 讲解默写训练的“游戏规则”: (1) 每个默写单位以100分为满分, 达到60分算通过; (2) 要求在一个学期内, 所有规定的内容至少要通过一次; (3) 每天默写的时间安排在到校晨读时, 允许学生自行确定哪一天默写和默写规定中的哪内容, 但凡是要默写的学生, 必须一进教室就向教师领取默写用纸进行默写; (4) 内容默写不及格的, 允许重写, 直到及格才算通过, 但每次默写中的错误必须改正; (5) 告诉学生必须保管好自己所有的默写用纸, 期末由教师给各人检查核实并装订成册。

教师当天批改所有的默写内容, 在两份表格上登记成绩和日期, 把默写用纸发还给学生。不定期地在课堂上作适当的简短的激励或点评。到了期末, 把每位学生保管的默写用纸收回来装订成册, 在封面写上“起讫日期”、“默写总次数”、“改正情况”、“保管情况”等数据, 请学生依据上述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完成后, 针对学生的“自我评价”, 结合教师平日的感受, 给每位学生写出评语。“教师评价”经学生同意后, 让学生将“默写通过评价表”带回家去, 与家长一起完成“家长评价”。

这样的默写训练, 体现出长周期、重过程的特点, 因而它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

从语文能力方面看可以评价学生读、写方面的部分能力。可以从错别字看学生的识字水平、对词义的理解乃至语感水平;从书写的行款格式看他们的规范意识;从标点符号看他们平日诵读中句读和语气的体验与领悟状况。这些方面中最有代表性的材料既是教师用来评价的依据, 又是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的最好材料。与此同时, 又可以凭借学生一个学期默写通过的结果来评价他所记诵积累的量。

由于默写训练周期长, “滚动”的方式和由学生自行确定默写日期、允许重写的宽容, 便于教师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根据学生默写次数的日期分布来评价他能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根据通过以后的“滚动”次数来评价他是否勤奋;根据一个默写单位从失误到通过期间的默写次数来评价他的记忆力和毅力;根据对错误改正的状况来评价他的认真和严谨程度。

这样的默写训练用于评价大体如此。然而看似繁难枯燥的训练, 却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带来了他们多方面的变化, 也让我从中看到了默写训练的“养成”功能。

因为默写的时间由学生自行决定, 一次没通过可以重写, 这样的规定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心理环境, 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成就感。不少以往视默写为畏途的学生, 在这样的默写训练中, 即使他们屡次通不过, 也不会放弃。如默写最多的一位女生, 仅《桃花源记》一课就默写了8次才通过, 这个学期要求默写的27个单位她共写了44次。临近期末, 她把44张默写用纸交给我装订时, 我看到的不是那种如释重负的表情, 而是充满着自信的笑脸。我每天往“默写通过表”上登记, 把默写用纸发还给学生时, 无论在通过者的脸上, 还是在围观者的脸上, 总能看到这样的笑意。正如一位学生在他的“随笔”中所写的:“写完通过以后, 总会有点说不出的激动与快乐。”默写训练让他们在曲折的历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又如在整个过程中我看到的那样, 两个班的学生在期中总结时, 普遍反映默写训练“形式自由, 简单的先完成, 有一种成就感, 增强了信心”。确实, 这两个班级中一些平时语文考试分数很低的学生, 有时他们的默写也能毫无差错, 使老师不得不刮目相看。

我把“默写通过表”张贴在教室里, 它成了学生们每天关注的一个“热点”, 他们眼里盯着, 心中想着, 嘴上互相鼓励着。默写训练成了“阳光下的行动”, 学生们自觉或不自觉地置身于班集体之中, 再加上他们每个人都有默写的甘苦的体验和经历, 在默写训练中不甘落后也就成了他们自身的需要了, 班级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局面。就如学生所说, 在默写训练中, 他们要“顾面子”, 他们“不服输”, 默写训练“有竞争力”。实践重于说教, 再多的“思想教育”恐怕也是苍白无力的, 这也是默写训练带给我的深刻领悟。

默写训练在培养某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也有很实在的用处。如前所述, 该训练在养成学生自主地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认真改正作业中的错误等方面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另外, 学生们在默写时作弊现象大大减少了, 这当然跟允许重写有关, 但更可贵的是他们懂得了“如果默写时作弊, 那就失去了默写的意义”。又像要求学生务必保管好默写用纸这一条, 对于养成学生善于积累资料乃至爱惜自己的劳动成果的习惯, 也有好的影响。他们的默写用纸基本上改得好好的, 保管得整整齐齐的。要知道这整整一个学期努力, 让那些过去做错作业就撕作业本, 发回去的试卷再也找不回来的学生, 有了多么大的收获。

长周期的“滚动式”的默写训练, 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的积累。学生们为了通过默写, 他们动脑筋改变读书的方法。如一名学生写道:“我背书时, 通常第一步先明白古文的意思, 只要把意思弄懂了, 这就容易多了。然后, 我再根据意义画图。比如说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第一句, 我就画群山标一个 (1) , 意思就是这是第一句……继而也学会了用预期来判别标点……阅读时要身临其境之感, 这样才可以体会诗人的心理和意境。”我不能不说他是在用心灵来读书了, 我有理由相信他绝不是在死记硬背, 这样的积累应该是有效的。

如此默写训练还有利于建立互动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每个学期上学的日子里, 学校晨读前半小时左右, 教师在教室里恭候自愿默写的学生, 学生们或奋笔疾书, 或闭目沉思, 或成功、或失误, 但他们都处于兴奋之中。教师穿梭其间, 收收发发, 其乐无穷。在默写训练中, 学生们感受到了自己的成功, 看到了老师的宽容和公正, 还有老师为他们做出的努力;老师们也就感受到了自己在班级中有时甚至不用一句话, 只要一个眼神或一个手势, 就会得到学生们的响应, 这种默契正是教师们长久追求的。

影视音乐的多重功能 篇4

多重交唱曲在音乐剧中是一个并不少见的声乐体裁。从音响结构的角度看,多重交唱曲是几个不同的声乐体裁或演唱形式的立体型交织,产生一种全新的立体的更为交响化的声乐效果,这是本文将这一声乐体裁进行必要讨论的基本前提。本文所说的音乐剧重唱,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但凡其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的声部发生叠置现象的声乐段落,都是我们所指向的对象。

重唱的种类很多,也有一系列的分类方法。如按声部数目分类,我们轻而易举地将它们分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等,声部最多时,可以有八重唱、九重唱;如按音乐手法分类,则可分为和声性重唱和复调性重唱以及两者的结合形态——即在重唱写作中兼用和声、复调手法的形态;如按音乐性质分类,则可以分为同步型重唱和异步型重唱以及它们的结合形态。所谓同步型重唱,即几个声部音调性质、情感状态大致相同;所谓异步型重唱,即几个声部在音调性质和情感状态方面均有较明显的区别,具有一定的对比;而混合型重唱,则是重唱的所有声部同步和异步纵向交织、重叠起来,构成关系复杂的混合型重唱。以上几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重唱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和面貌。

在音乐剧中,重唱形式,多被作曲家们作为安排戏剧性冲突和高潮的重要手段,因为重唱形式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戏剧发展环节上不同角色的不同心情和心态,各个声部或相同或不同的主题又多侧面地揭示了情景中人物心境的变化,同时这种多声部和声交唱的形式在声乐表演艺术中具有很高的可听性和技术性,它有助于训练和强化演唱者的听觉能力,通过声部、角色的配合,通俗而大众化的声音,提高演唱者的艺术水平和素养,而且多重交唱曲的创作也正是作曲家展示自己高超的和声及复调写作能力的大好机会。当然音乐剧中的重唱远远不如在歌剧中重唱运用得多,音乐剧一般并不需要或者并不十分强调歌剧那一套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管弦乐队组合而成的严整的音乐表现体系。虽然在音乐剧中重唱、合唱也是经常使用的,但声部结合要简单得多,一般以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为主,而且大多数是抒情的,简单明了、富于歌唱性。

本文把音乐剧中多重交唱曲对声乐表演艺术多元化的丰富作用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情感的把握——戏剧、抒情、冲突

重唱是戏剧音乐体裁,而从戏剧性功能这个角度来考察音乐剧的重唱才能真正揭示出它的功能和本质,才能凸显出重唱比一般的声乐体裁对于声乐表演艺术的多元化所起的不可磨灭的作用。音乐剧是音乐性因素和戏剧性因素相结合的一种音乐题材形式,而重唱是音乐剧中最能体现这两个因素的声乐形式。在声乐史上,重唱也是衡量音乐剧成就的试金石。重唱在音乐剧中是十分有效的手法,它可以使几个人同时用各自的特性音调歌唱,或表现同一内容,或表现完全不同的内容,造成生动的戏剧性和立体化的效果。混合型重唱往往能够造成戏剧冲突点或戏剧的高潮,烘托出宏伟的或激烈的气氛,并与细腻抒情的独唱造成对比效果。音乐剧中的重唱,也不同于一般的短小的抒情性作品,它的重唱各声部要以表现人物个性、情感、特定戏剧情节为目的,而一般的声乐作品则以简单的抒发某种情感为目的,不含有戏剧性的因素。这样从声部组合的样式上,以及声音处理方式上,就比一般的抒情性作品更加丰富和多元化,这无疑也就丰富了声乐表演艺术。以音乐剧《悲惨世界》为例,这部由“流行”音乐家创作的作品,其中的一段多声部重唱与合唱《新的一天》(《One Day More》),作曲家使用凝练精致的音乐素材和巧妙的延伸贯穿发展手法,使音乐剧中多重交唱的形式几近表现的完美,堪与歌剧中的同类唱段相媲美。

二、听觉的训练——声音高低、强弱、长短、色彩等感觉的调控以及听觉的监听

声乐是听觉的艺术,声乐的学习、歌手的演唱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依赖听觉的调控,演唱者对自己发出来的声音的音量、长短、高低、音色,都是通过自己的听觉去辨别是否达到自己预想的目的,如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坚持下去,如果感到不满意就会自动进行调整。但在多重交唱曲中,同时演唱的会有三四个声部,有时是八九个甚至是全体演员的混声合唱,这就要求每个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和听觉能力以及角色之间的配合能力都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然后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听觉是可以训练的,在有基本的辨别能力的基础上耳朵可以训练得越来越敏锐,听觉的能力可以不断提高,因此多重交唱曲的排练是要经过反复的无数次的排练才能达到较好的立体感效果,他们不仅能听出乐队伴奏的旋律单音,而且可听出伴奏的和声或复调。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等的歌手对声音高度的感觉更加敏感,每个人都能把握住自己的声部旋律的准确性,并不受其他声部的干扰。在重唱中特别是在男女二重唱或男女多重唱中,男生要根据女生的音量、音色、长短,调整自己的音量、音色、长短,使自己与女生相平衡;同样女生也要自我调整,与男生相平衡。相对于独唱来说,这些都是对演员更高标准的要求,也是对他们的声乐演唱技术的更大的挑战。

三、和声技术的丰富

多重交唱的形式的运用无疑为作曲家在和声及复调等技术的写作上提供了更大更多的发挥空间,包括声部关系的安排,声部重叠的疏密安排,声部组合样式的变化及整体性的布局。在和声及复调技术上,无论是自由模仿式、对话式、衬托式还是柱式,都具有很高的演唱难度,演唱者之间在情感、情绪、音色、音准、音调、语气等诸多方面都需要很密切的配合。在所有的音乐剧中,几乎都会出现二重唱的唱段,而且多为主人公在剧中主要情节的表演及主要感情的抒发的重要唱段。在音乐剧中,除二重唱被广泛运用外,三重唱亦是较常见的一种声部组合形式。三重唱往往与二重唱、四重唱、五重唱等混合使用,其织体形态时而是自由模仿式,时而是对话式,时而是衬托式,时而是柱式,运用起来十分灵活。四重唱一般都是由男女高低音四个声部组成,而四重唱的写作又必须符合四个声部同时发生戏剧冲突的剧情发展才行,这就使得四重唱在音乐剧中发生的概率相对要少些,不像二重唱那样几乎是每一部音乐剧都有。更多声部的重唱(除合唱以外)也是出现的相对较少,除非剧情极其需要,否则声部的关系复杂会影响到效果的清晰。另外,多重交唱的形式在音乐剧中出现的篇幅不会太长,也不会出现得过分频繁,那样会使演唱者之间的配合容易出现混乱,全剧的整体音响也会混沌一片,听起来过于沉重。

四、声部、角色的配合

在音乐剧的演唱中,演员的角色不同演唱方式也就不同,一般具有很强的角色性,因此用到的声音也不是单一的,有时即使是同一个角色在处理不同的情感或情绪时也需要不同的音色音量及技巧。除了由于音乐剧的音乐风格不同决定了演员的演唱具有很高的技巧性外,还有我们上面提到的演唱方式的多样性,重唱、合唱、多声部和声等多种演唱方式的运用。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演唱声音的戏剧性,音乐剧本身就是音乐性因素和戏剧性因素的统一体,演员扮演不同年龄的人、不同性别的人,还有各种拟人化的动物等,就会既使声音赋予美感,又要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接近这一角色。

五、声音——通俗化、大众化

虽然音乐剧源出于古典音乐和通俗表演,但它的演唱方法不拘于美声、民族或通俗,而且更接近说话,主要要求能表达感情、优美动听、符合人物性格。在感受音乐剧中各种演唱形式的可听性和技术性以后,也不难发现音乐剧的艺术底蕴是非常深厚的,像《猫》《歌剧魅影》《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等名剧,都是把善良、正直、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纯真情感、互助友爱等普遍的人类美德和人性亮点作为自己的讴歌的主题,这些不朽的作品不但艺术上堪称佳作,其内容题材深刻,也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可以说它的演唱,需要精湛的演唱技术和长气息、多层次的声音驾驭能力,是驾驭于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之上的,是一种将二者结合得非常完美的演唱表演形式。许多音乐剧中的歌曲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有的还登上流行歌曲的排行榜,其通俗化、大众化地展示人物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音乐魅力已经征服了无数爱乐者。听听莎拉布莱曼的歌声吧,圆润通透,充满磁性又极富有灵性,是介于通俗与古典之间的感染力极强的完美音色。音乐剧中的重唱与一般意义上的通俗歌曲也不一样,它的曲目不但是剧中的一部分,单独拿出来也可自成一体。

但是当我们翻阅大量的资料时不难发现,在音乐剧中重唱作品还是少之又少,当然这与音乐剧创作的主旨有关,它要求亲切、自然,大众易于接受,太过于繁琐的音乐结构很可能会导致它被人束之高阁。但随着大众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观众对它的鉴赏力提高了,对它的需求也变得多种多样,因此从音乐剧创作的发展角度看,为了增强故事情节的戏剧性、冲突性、艺术性,使音乐剧从可视性、可听性能够达到更完美的境界,我想那些精美的、动人的、技巧性的重唱作品无疑是作曲家最好的选择!(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

影视音乐的多重功能 篇5

关键词:资源共享,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多重功能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运动人体科学的知识和理论均是通过观察、实验测定好调查研究而得到的。通过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不仅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解决体育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人体体能、机能及运动损伤等问题,为培养应用型体育教育人才奠定基础;同时也可通过实验室的有效开放,利用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丰富的实验资源、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为社会提供大众健身、运动队训练等方面机能、体能的测定和指导。

1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功能探析

1 . 1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功能

1.1.1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因此,研究如何利用实验科学特有的时空优势与环境设备条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实验教学的核心内容。根据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特点,除常规实验教学项目外,为吸引学生自觉自愿地到实验室进行操作、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验室除开出一些常规实验项目外,还可开设与健康、运动损伤及疲劳恢复有关的一系列项目,如:运动后消除疲劳的按摩、运动伤病的推拿按摩;骨折、脱臼的临时固定;各种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康复治疗等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的实验项目;同时,也可针对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开设如:体育课医务监督、运动性疲劳的判定、运动前后血乳酸的评定、尿成分变化与运动的关系等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另外,实验室还可以利用淘汰的仪器设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一些实验室的淘汰仪器,如心肺复苏模拟人、血压计、解剖学模型等可交给学生,通过拆卸、组装,研究仪器构成,帮助他们理解仪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潜能;有些仪器设备甚至还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通过修理得以起死回生,重新利用。

1.1.2 面向全体师生 ,拓展实验室的育人功能

运动人体科学是健身、训练、理论、实验并重的学科。它完全有条件利用其实验资源,面向全校师生进行各种身体、心理测试和咨询。在我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除为学校通识选修课“体育健康教育”“营养与健康”“运动处方”等课程提供实验条件外,还为全校师生提供体质测评、健康监督、健身、减肥、体育康复等有关身心健康方面的咨询和服务,拓展了实验室的育人功能。

1 . 2 全民科学健身、训练的指导功能

1.2.1 为全民健身提供科学指导

目前,全民健身正在我国广泛推广,国家号召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因此体育院校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现在,全国范围内,全民健身正蓬蓬发展,但由于全民健身活动中专业的健身指导队伍较少,健身爱好者运动过程中难免进入健身误区,很多人进行锻炼没有针对性,随心所欲。不会针对不同目的、不同体质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和手段,所以锻炼效果不佳甚至起反作用。如清晨太阳未出时进行锻炼,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慢性病患者是不合适的,而我们很多中老年人却往往选择了这个时段;如大众健身在锻炼时间、锻炼强度、锻炼频率的安排、锻炼项目的选择上都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或不知如何进行,可能给他们进行正确指导的机构却不多,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正是具备这一条件的机构之一。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有着丰富的实验资源、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可以为社会提供体育健身、机能测定等方面测定,并依此制订与之相适应的运动处方,能够科学合理地指导大家健身。通过开放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一方面可以为他们提供体质测评、健康监督、健身、减肥等生理学问题的咨询和服务,以介绍和普及科学健身的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更好地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通过从健身大众方面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一步研究运动处方在指导大众健身方面的运用。

1.2.2 为地方中、小学体质测评提供支撑

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各个学校都要建立学生体质档案;大多中、小学由于设备、师资受限,测量方法和测量手段都较落后,测量速度较慢,误差较大。相对来说,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较齐全,且拥有具备专业素质的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室若对他们开放,可以为地方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1.2.3 为地方专业体育机构、机关、厂矿体育工作服务

在地方体育部门各级各类运动队的选材;机关、厂矿每年的体育活动中,都需要对运动员进行身体检查、医务监督,对整个活动做科学合理的安排,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支持。因此,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不仅可以为大众健身提供科学指导,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还可为地方各类运动会、运动队提供选材、训练、比赛等各个环节的科学指导。

1 . 3 提升实验室的社会、经济效益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大力支持,各高校实验室设备也得到了快速的补充和增长,但目前很多高校实验室除了承担相应课程的教学任务外,平时几乎是闲置的,又由于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受开课计划及开课时间限制,实验项目的设置不是很多,因而造成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闲置的时间比较多,这极大地浪费了实验室资源。

通过开放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可以一改以前的封闭状态,利用实验室丰富、前沿的人力、物力资源服务社会,将会收到1+1大于2的社会、经济效益。首先,实验室在向体育机构、机关、厂矿服务的同时,也可向他们收取适当的费用,这对双方都是合理并可接受的。通过这一途径,即盘活了实验室的资源,也给实验室创造了效益,增加了实验室的造血机能。我校在开放运动伤病的康复理疗、保健康复的推拿按摩、体质测评与运动处方制订等服务过程中就收到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得到了师生的好评。

2 结语

影视音乐的多重功能 篇6

《俗世奇人》奇绝、妙绝。奇在人物, 妙在情节和语言。《泥人张》塑造了一位有着独特技艺和智慧的民间艺人——泥人张。他的从容自若、后发制人和他的对手海张五的狂妄、跋扈, 都被刻画得形神兼备,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叙事的高超本领更让读者拍案称奇:故事情节悬念跌出、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叙述语言更是津味十足、简洁传神, 可谓余音绕梁, 令读者回味无穷。

二、

《泥人张》板书设计

三、设计说明

本文是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里的一篇小说。根据对教材的解读, 笔者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1.领略情节之奇;2.见识人物之奇;3.品味语言之奇。整件事情是因海张五的“牛”而起的。“牛”在天津方言里是“傲气”的意思。但是近年来, “牛”字的使用频率一路飙升, 意义扩大化。因此设计者就巧妙的利用了“牛”字的多重含义, 抓住文中“中间一位穿得阔绰, 大脑袋, 中溜个子, 挺着肚子, 架式挺牛, 横冲直撞往里走”一句中的“牛”字展开此板书。

根据教学流程, 这份板书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依次呈现的:在梳理小说情节时, 我们找到了事情的起因是海张五的“牛”, 因为海张五“牛”, 才会无事生非地去“找乐子”, 才会有后面一波三折的情节。因此, 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下的是整份板书的核心“牛”字, 然后是人物“海张五”及其海张五“牛”的特定含义 (恃“财”傲物, 无事生非) 。

在分析人物“泥人张”的形象时, 教师说:海张五用他的“牛”挑起了事端, 泥人张用他的“牛”狠狠地回击了海张五, 泥人张的“牛”表现在哪里呢?随着教师的引导, 学生的思考、发言、补充, 结论逐渐清晰。在发言分析过程中, 教师在黑板上依次写下了“泥人张”及泥人张“牛”的特定含义 (技艺高超, 人格不屈) 。

在品味本文语言特点这一环节中, 教师指着板书中已经呈现的内容说:海张五“牛”, 泥人张“牛”, 老师觉得还有一个人也很“牛”……至此, 将作者冯骥才推出。通过回顾“领略情节之奇”这一教学环节的内容, 得出作者的“牛”首先表现在“能将简单的故事写得曲折有致”这一结论, 老师及时在作者“冯骥才”三个字的下边板书“情节曲折有致”。继而, 通过分析文中“找”字的巧妙之处, 引导学生寻找体现作者“牛”的第二个方面, 也是本教学环节的主要内容:作者在写作语言上能做到“简洁传神”。随即教师板书“语言简洁传神”, 学生据此进一步从文中寻找更多的例句来印证“语言简洁传神”。随着教学主要流程的完成, 整份板书也全面、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四、设计反思

1. 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相得益彰。

“牛”字在文中原本是天津方言“傲气”的意思, 且听起来似乎不是那么雅观。但“牛”字贴近学生乐于接受新生语言的心理。但在此之前, 学生对这个字的使用也只是停留在模仿上, 对它的含义和使用范畴也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该板书不仅使学生对文章的情节内容、人物特点及写作特色有了深刻的印象, 而且使学生对“牛”字的意义和使用范畴有了更深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

2. 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得以实现, 学生的创新精神得以培养。

整份板书可以用“一个中心, 两条线索, 三个基本点”来概括。一个中心是写在板书正中的圆圈里的“牛”;两条线索是情节上的海张五“找乐子”, 泥人张“找回来:捏弄、贱卖”;三个基本点是分别被冠之以“牛”的三个人物及各自“牛”的内涵。教师巧妙地使用圆圈、箭头、方框等各种特殊符号, 创造性地设计出整齐、醒目、易懂、易记、重难点突出的板书形式, 给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牛”字被圈写在黑板正中的时候, 如同微风拂过平静的池塘, 学生脑海中的疑问一个接一个, 悬念顿生。随着教学流程的推进, 又如同阅读侦探小说一样, 谜团被不断地解开。整节课学生思维活跃, 兴趣盎然。

影视音乐的多重功能 篇7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集体狂欢

(一) 市场经济的自主选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商品经济时代来临, 以前高呼“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开始转向以市场为准则, 长期以来, 一直只谈艺术忽略商业的影视开始重视起商业性。 市场经济的趋利特征促使影视创作者关注作品的商业价值, 以及是否满足观赏者的口味, 为此他们在拍摄之初预先调查类型作品的目标观众群体, 预测作品的市场表现, 然后根据目标群体的审美需要打造相应的影视作品。 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同样也是基于市场经济的自主选择, 从目前已被改编的作品来看, 其多数原著在网上具有超高的点击率, 受到无数网民的极力热捧, 影视创作者看中的正是网络小说潜在的市场价值, 于是着手改编。 而且, 市场经济的主体是消费者, 是一个个希望通过消费获得快感或得到满足的个体, 唯有实现他们的愿望, 商品才能创造经济利益。 因此, 在改编作品中, 我们可以看出商业化策略的使用。如:使用明星来提升关注度, 电影《何以笙箫默》采用全明星阵容, 有黄晓明、杨幂、杨颖、马苏等明星加盟, 使用明星造势, 粉丝效应凸显, 影片取得了3.52亿的不错票房;通俗易懂的故事在改编作品中被置换为流畅的影像叙事, 搞笑时尚的网络语言用幽默俏皮的对白表现, 煽情的叙事策略博取观众的眼球, 再加上华丽的服装, 精致的场景, 以及柔和的光线等。 可以说基于商业利益下的网络小说的影像改编, 调动所有的要素来最大限度地迎合观众。 人的世俗愿望得到了重视, 感性愉悦得到了满足。

(二) 多元文化的交织影响

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互交织彼此影响的时代。扎根于网络的网络小说深受多种文化的浸透, 由其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自然少不了这种影响。 现在不妨追根溯源地来讨论多元文化对影像狂欢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首先是大众文化。 学者王一川把大众文化定义为“以大众传播媒介 (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 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在于“以大量信息、流行的和模式化的文体、类型化故事及日常氛围满足大量公众的愉悦需要”[1]。 大众文化注重人的感性愉悦, 这与狂欢节中感性而具体的狂欢仪式不谋而合, 它们都从人的感受出发, 把感性体验置于重要位置, 承认感性需求的合理性, 进而以各种方式满足它。 巴赫金从普通民众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出发, 通过狂欢仪式发泄民众积压在内心的情感。 诞生于互联网的网络小说就是在大众文化的熏陶下生根发芽, 它们不追求宏大叙事、高深哲理及终极价值, 而是以简单碎片的叙事、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普通人家长里短的日常生活, 旨在从俗世生活中寻找价值和意义。 被大众文化所包围的影视艺术也试图从平凡人中找寻故事, 拍摄普罗大众的喜怒哀乐。 可以说, 大众文化奠定了网络小说以及改编作品的平民视角, 从普通人出发最终又回归到普通人。 这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强调的全民性相关, 全民参加的狂欢活动最终达到了解放人性、释放情感和欲望宣泄的目的。 同样, 网络小说的影像改编作品以平民大众的情感诉求作为出发点, 站在普通人的立场, 表达共通的情感体验。

其次是后现代主义。 如果说大众文化为网络小说的影像改编选择了平民视角的话, 那么后现代主义则为其提供了狂欢土壤。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非权威性、众声喧哗性和多元性直接指向感性娱乐, 指向人的“本我”, 抛开了规则和理性的束缚, 放弃了对价值和意义的追寻, 转而关注作为物质存在的人、肉身化的人。 在艺术活动中, 后现代主义通过拼贴挪用、变形戏仿、反讽游戏等多种手法解构权威、消解意义, 把现代主义形而上的思想精神转化为形而下的世俗表达。 在后现代主义浓烈的文化氛围下,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重新焕发光彩。 巴赫金指出, 狂欢活动的目的在于解放人的肉体和精神, 从物质的、肉体的层面出发, 打破常规, 忽略规则, 尽情欢乐。 在感性的具体的狂欢活动中表达快乐的自由的更新的精神。 “狂欢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无意识欲望冲击的有意识展露”[2]。 此外, 狂欢活动中的戏仿、反讽、脱冕和加冕以一种嬉戏打闹的形式呈现出来, 颇具有后现代主义的色彩。 在当下后现代主义盛行的文化环境之中, 虽然具象的狂欢仪式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了不同, 但整体体现出来的各种消费行为、 娱乐活动及媒介传播都非常契合巴赫金的狂欢理论。 因此, 后现代主义文化赋予巴赫金的狂欢理论新的时代色彩, 使之散发出新鲜的活力。

(三)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 计算机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 更是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 ”[3]286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流通速度大大提高, 互联网的普及实现了“地球村”的预想。 传播媒介的触角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每个人都扮演着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 时空界限被打破, 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观看别人的生活同时向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 在网络世界里, 每个人不仅仅是他人眼中的表演者, 同时也充当他人的观众, 在自己表演的同时也观看着别人的表演, 他人亦如此。 整个世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狂欢广场, 时刻上演着精彩的故事。 正如巴赫金所言:“狂欢式———是没有舞台、不分演员和观众的一种游艺。 在狂欢中所有的人都是积极的参加者, 所有的人都参与狂欢戏的演出。 人们不是消极地在狂欢, 严格地说也不是在演戏, 而是生活在狂欢之中, 按照狂欢式的规律在过活。 ”[4]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可以自由平等且不受拘束地接收和传播信息, 将自身融入集中。

“信息社会的标志便是数字技术。 ”[3]294影视领域也同样受到技术的影响, 3D技术营造立体感觉, 数字模拟制造逼真效果, 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发展的情境之中, 幻象和现实难以区分。 先进技术把视听语言特性发挥到极致, 感官享受得到充分满足。 数字技术为观众营造一个个相当真实的虚幻梦境, 模糊了虚拟和真实的界限。 因此, 可以说先进技术将不可能变得可能, 将虚幻变为真实, 而真实则变得虚幻起来。 简言之,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狂欢生活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使得影像狂欢具有了现实条件。

二、网络小说的狂欢特性

消费时代的影像狂欢的形成, 除了受时代语境的影响之外, 与诞生于后工业社会的网络文化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尤其是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 网络小说作为网络文学的分支之一, 具有明显的网络文化特性, 如口语化、通俗化、平面化及零散化等。 网络小说在语言、叙事及内容等几个向度都体现出巴赫金所言的 “狂欢化”。 因此, 脱胎于网络小说的影视改编作品, 天生就具有狂欢特性。

(一) 粗鄙的网络语言

网络小说的语言接近生活本身, 具有质朴的烟火气息,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语言规范, 以自由随意的态度抒发情绪。 网络是一个交流平台, 三教九流鱼龙混杂, 在这里网络小说不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拯救芸芸众生, 而以平易近人吸引关注。 网络小说的语言诙谐幽默, 夹杂着大量的方言、口语、俚语, 以及脏话、骂人话, 用俗世生活的气息感染着读者, 聚焦于平民百姓的琐碎日常。 如:慕容雪村的小说《成都, 今夜请将我遗忘 》 把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一首歌《江南》改为四川方言版的 《成都好吃嘴 》, 以天府之都 — ——成都的地理美食作为歌词, 用地域方言加地方美食来演绎流行歌曲, 俏皮可爱, 滑稽有趣。 再如:李晓敏的抗战题材小说《遍地狼烟》中, 用口语化、粗俗的语言来化解严肃紧张的战争气氛。 如“废话就像屁眼, 每个人都有”、“英名只不过是一片浮云”、“爱情是潇来洒去, 不要牵肠挂肚”等。生活化的语言使得网络小说具有亲切感, 有很强的代入感。 口语化的网络语言一方面以快感取代美感, 旨在抒发感性的自我, 另一方面与大众在阅读层面达成一致, 从浅显易懂的语言中找到共鸣。

网络语言的另一个特征是游戏化。 “网络是一个俗众狂欢的共享空间, 一个消解崇高、颠覆神性、贱视权威的‘渎圣’世界。与之相适应, 网络文学是‘脱冕’的文学, 而不是‘加冕’的文学。 ”[5]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中, 加冕———脱冕是一种重要的狂欢仪式, 在网络世界里, 游戏化的语言同样蕴含着丰富鲜活的生命体验。 如: 用数字组合的谐音来表达特定含义, 例如8147———不要生气;886———拜拜了;1314———一生一世等。 再如用汉字谐音造词, 油菜花———有才华;神马———什么;不造———不知道等。 还有用各种网络流行语表达一种当下青年人的生存状态, 比如“裸婚”、“蜗居”、“蚁族”等。 网络语言喜欢把玩文字游戏, 用字词、数字、字母以及表情符号的混搭创造陌生化的喜剧效果, 拆解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语言系统。 网络语言的游戏化特征蕴含着后现代主义的解构精神, 颠覆原来的语言习惯, 享受一种破坏的快感和短暂性中的永恒感。“这种‘无目的’的‘游戏性’定位, 讲求‘创作与欣赏、写与读’‘一个不同关系的表达’, 进行‘平等互渗的对话’, 追求可读性、可视性, 在意讲故事写得好看, 吸引人, ‘与别人同戏’, 写得生动, 不死板, 在一定程度上它反而解放了文学, 不必承载什么, 只是自由地表现出来, 这反而使它获得了某种丰富性。 ”[5]

网络语言集合了万千大众的民间智慧, 用开放兼容的态度广纳各种语言形式, 以平等对话的姿态解除文化交流屏障。 同时, 其游戏的、调侃的、反讽的态度蕴涵着深刻的喜剧精神和游戏精神, 在欢乐搞笑的氛围中创造出轻松娱乐的故事, 体现出快乐的、自由的、平等的, 以及不断更新的人生态度。 因此, 网络语言是活跃在互联网上的狂欢因子。

(二) 平民化的叙事风格

著名教授欧阳友权认为:“网络写作常常以平民姿态、平常心态写平庸事态。 ”[7]网络小说作为网络文学的代表性体裁之一, 同样尊崇平民化的叙事风格。 网络小说在作品的结构及叙事段落的铺排上, 一般采用普通观众都可理解的顺序、倒叙或插叙。 这一方面是基于读者的阅读水平有限, 太复杂或高深的叙事技巧会增加阅读难度, 另一方面网络小说的作者以非职业作家居多, 他们的写作更多是个人情绪的抒发, 没有经过严格的理性思考, 因此对小说结构是否精巧并不很在意。 换言之, 网络小说自由随意的创作方式和无目的的游戏态度使得其在通俗性方面走得更长远。

虽然我们说网络小说采取平民化的叙事风格,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在叙事上乏善可陈, 没有特点。 恰恰相反, 网络小说根植于后现代文化的土壤, 又在大众文化的熏陶中创作, 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戏仿、拼贴、复制、反讽、游戏等叙事策略混杂其中, 相当丰富。 如, 网络小说《此间的少年》是一部以金庸小说人物为基础的同人小说 (同人小说:指的是利用原有的漫画、动画、小说、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故事情节或背景设定等元素进行的二次创作小说[8]。 ) 。 作者江南把金庸笔下的人物如令狐冲、郭靖、乔峰、杨过、小龙女等置于当下的大学校园生活中, 并且把他们集聚在一起, 探讨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可能性。 以游戏思维建构一种叙事范式, 解构经典武侠小说的神圣性, 把武侠人物脱冕为当下的大学生, 赋予他们俗世生活气息。 这种新颖大胆的构思策略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在熟悉的人物身上创造出陌生化的阅读效果;再如, 网络小说《失恋33天》以日记的方式记录失恋心情, 日记体的叙述方式随意自由且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以近乎自白的坦诚讲述失恋的心情, 真实自然, 活泼生动, 极易赢得读者认同。 作者时而尖酸刻薄, 时而脆弱哭泣的情感流露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窥探欲; 应该说, 网络小说的平民化叙事风格是一种调侃的、搞笑的、娱乐的、解构的非经典叙事。

总之, 网络小说内在就具有狂欢文学的特征, 其粗鄙的语言风格提供了快感的宣泄渠道, 平民化的叙事风格凸显了狂欢文学的自由个性, 这些都与巴赫金的狂欢文学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因此, 以其为文本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 自然带有明显的狂欢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黄式宪, 胡智锋, 主编.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160.

[2]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238.

[3]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4][俄]巴赫金, 著.白春仁, 顾亚玲, 译.诗学与访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161.

[5]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12.

[6]邹贤尧.广场上的狂欢——当代流行文学艺术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27-28.

[7]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202.

影视音乐的多重功能 篇8

一、构建真实情境, 增强学生参与热情

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 对音乐的认知还停留在表面上, 若要引导他们深入理解音乐, 则需要给予合理的手段和方法, 不可急于求成, 否则势必会起到相反的效果。我们不妨从“玩”入手, 为他们构建真实的音乐场景, 以此增强他们的参与热情和探索兴趣, 继而为打造高效音乐课堂奠定前提基础。

(一) 多媒体导入, 直观呈现影音资料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 初中音乐课堂可面向的选择越来越多了, 这便为初中音乐教师提供了许多的便利, 也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诸多可能。譬如在教学《可爱的家》一文时, 我利用多媒体将英国的风土人情及一些关于家庭生活的视频短片播放给了学生, 并提出问题:“结合这些短片, 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家庭的理解和看法。”之后, 我又用投影仪将《可爱的家》的旋律展示出来, 并随机选出一名学生到台前用彩笔描绘出歌曲的旋律。随后我提出疑问:“通过这个线条, 同学们会发现什么?”学生:“旋律是平缓的”我:“既然旋律是平缓的, 那么要用那种情绪来演绎这首歌曲呢?”由此可见, 通过这种情境还原的方式展开教学, 可以全面促进学生的思考, 继而为高效课堂奠定根基。

(二) 合理使用乐器, 丰富课堂内容

乐器是构建高效音乐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位不言而喻。在导入乐器的时候,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鼓励学生将歌曲的结构描绘出来, 并将相同的乐句用颜色相同的彩笔进行标注。以上述课题《可爱的家》为例, 在教学阶段, 我首先利用电子琴弹奏歌曲的旋律,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聆听, 并交代出该首歌曲的主要结构。其中, 思维灵敏的学生可以快速说出这首歌曲为A-B-C三段体结构。之后, 引导学生进行哼唱, 以此观察他们的薄弱环节, 从而进行系统讲解。

二、创建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好胜心理

竞赛活动可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从唱歌比赛入手, 并在期间观察学生的音准和音色等问题;二是从乐理入手, 观察学生对音乐结构及相关知识的把握。只有这样, 才能让竞赛活动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助力。

(一) 歌唱比赛, 洞察学生音准

高效音乐课堂的特点在于, 可以利用较短的时间激发初中生的参与热情, 并充分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把握能力, 从而让课堂教学的质量显著提高。但是, 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前提, 而导入唱歌比赛恰恰可以满足这一点。在开展比赛之初, 首先要由教师为学生们提供一个主体, 如:四季、亲情等, 然后让他们围绕这个主题选取自己所要演绎的歌曲。其中, 比赛所用的歌曲可以是教材中的, 也可以是课外的, 但内容必须催人上进, 具有正能量。当比赛完毕之后, 针对他们的演绎水平和细节进行点评, 尽量说出他们在哪个地方存在音准失调、喊音、破音等问题。

(二) 乐理比赛, 了解学生综合能力

乐理比赛是基于歌唱比赛之上, 且更加具有内涵的比赛形式, 它可以充分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系统把握, 是落实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以《七子之歌》为例:在比赛之初, 首先利用多媒体将该首歌曲播放出来, 在聆听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在纸上写出歌曲的拍子, 如“4/4拍、ABA”等。之后, 再引导学生将歌曲的结构和演唱顺序分别用彩笔标注出来, 并让他们写出对节拍的体验等。期间, 由于受到知识结构的限制, 比赛题目不可过难, 稍具探索性即可。由此一来, 不但可以激发初中生的好胜心理, 同时还能间接增强他们对系统知识的把握, 继而让高效课堂进一步落实。

三、纠正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自学质量

打造高效课堂不能单纯地依赖课堂45分钟, 初中生的自学能力和参与效果同样起着至关主要的作用。所以, 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法同时, 我们还要及时纠正初中生的学习态度, 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从而在提高自学能力的同时全面落实高效音乐课堂。

(一) 纠正认知错误

初中生在音乐学习方面存在着认知上的错误, 他们单纯地以为会唱歌就是学好音乐了, 殊不知这只是皮毛。所以,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首先要向他们阐述什么是音乐, 学习音乐的价值, 并帮助他们归类学习音乐的方向等。譬如:在学习一首歌曲的时候, 不仅仅要会唱, 同时还要明白这首歌曲的内部结构、风格、主旋律、节拍等, 最主要的是, 要明白这首歌曲的寓意和价值所在, 毕竟音乐是存在灵魂的, 如果无法窥探其灵魂, 就谈不上学习。所以, 在学习目标上要以三个层次来划分, 即:演绎、乐理、思想。

(二) 完善自学方法

初中生在自学音乐的时候常常会感觉无从下手, 所以在初始阶段需要教师的细心指导。众所周知, 互联网的普及为用户提供了许多的便利, 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地所引到相关知识及信息。而在这些知识和信息当中自然包括了音乐知识。所以, 可以鼓励初中生在自学的时候进行索引, 整合所需内容, 当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 再反馈给教师, 由教师进行系统的解读。由此一来, 初中生通过自主索引自主学习, 必然可以提升自身的思考能力和接收能力, 从而全面促进高效音乐课堂的实现。

上一篇:企业并购中成本收益下一篇:水资源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