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音乐的渗透力

2024-09-21

影视音乐的渗透力(通用12篇)

影视音乐的渗透力 篇1

摘要:音乐课中如何渗透影视传媒音乐, 分别从音乐欣赏、器乐演奏表演意识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有效利用影视传媒音乐的作用, 有效提升音乐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音乐教学,影视音乐,作用

一、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概念及特点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是影视作品不可或缺的重要的部分。影视音乐在不断的发展运用中, 逐渐形成了一种特有的音乐艺术, 成为音乐艺术的一种新的体裁。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仍具有其本质构成要素, 即旋律、和声、节奏和色彩, 但是因为其置于电影的大背景中, 其所表现出来的特质是音乐的听觉形象与语言、音响效果、视觉画面相结合起来。电影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抒情性, 但是因为其音乐本质决定了其叙事性较差, 需要通过听觉来感受、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过渡、过程展现、通过演奏和演唱呈现等。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与电影题材、情节、风格的紧密相关性。音乐构思由电影的题材内容、风格样式、人物性格及导演的艺术总体构思来决定, 音乐的听觉形象与最终与画面的视觉形象紧密融合。电影中的音乐, 除神话、童话、科学幻想类影片等, 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很少有夸张和程式化的东西, 这一点明显区别于音乐会乐曲和舞台歌剧音乐。

二是音乐常常与对话、自然音响效果相结合。当影视由无声电影进入到有声电影以后, 音乐即与电影中的对话、音响效果、画面紧紧融合在一起。基于影视作品的美学功能和要求, 影视作品中在表现抒情性、戏剧性气氛的时候恰当地、有效地使用音乐。

二、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欣赏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影视音乐的一些作品中流淌着不同的音乐情感。通过欣赏一些多媒体影视音乐, 并结合教材讲解片中的剧情, 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影视作品的主题和寓意。比如在欣赏了《祖国的花朵》、《妈妈再爱我一次》片中的主题歌曲时。让我们又想起和重温了童年时在影院里面的那份美好的时光和记忆。通过欣赏这类的影视歌曲, 使学生切身地体会人们相互之间的亲情, 教育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 教会他们懂得如何珍惜, 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所达到的效果, 是通过说教难以达到的。在进行人性教育方面, 让学生欣赏一些动画片中的音乐, 例如《小鲤鱼历险记》、《宝莲灯》等影视音乐, 通过欣赏和讲解音乐的内容, 教育他们应该保持并发扬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 不畏艰险、不怕辛苦;通过欣赏《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歌曲《我心永恒》, 更好地教育学生, 爱情不只是甜蜜, 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 而是无私地付出、是双方心灵的交融。只有坚定世上存在纯洁的爱情, 才能真正地体会到爱情的滋味与可贵。总之, 通过把影视音乐进行分类以及一些片段式的欣赏, 并结合一定的剧中内容进行讲解, 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 促进今后的幼教事业发展。

另外, 可通过影视音乐欣赏课, 让学生对影视艺术的了解、喜爱, 来激发他们对影视音乐的热情和对音乐知识的渴望。在选修课中, 我们不难发现, 几乎每个学生都看过电影, 有的同学还会根据自己的喜好, 选择欣赏不同风格的电影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在这样一个个性充斥的课堂中, 给予大家更加广阔的开放空间去探寻影视音乐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通过给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主题, 让学生们到课堂外去找寻答案:或者通过学生站在讲台授课的方式, 让他们亲自去体会把自己的所知与同学们分享的快乐。

三、音乐课中发挥影视音乐对学生器乐演奏表演意识的提高

在器乐演奏中“演”的把握需要教师指导, 帮助学生学会分析、理解、诠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域风格的音乐作品的过程, 是激发学生表演意识、表演欲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 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 教给学生如何合理地表现音乐作品、表现其音乐内涵, 使自己的演奏以情感人, 感染所有的听众。将影视音乐融入到器乐演奏实践中去, 是提升器乐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尝试,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运用影视音乐来提升学生的表演意识。

首先, 运用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影视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 通过优美的旋律、跃动的节奏、悦耳的音响, 结合跳动的画面, 可以充分展开想象, 去感受乐曲所描写的景象, 看到五彩的画面, 使影视音乐的艺术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器乐演奏中, 部分学生虽然技术比较熟练, 演奏时却木讷、刻板, 没有生气, 这是缺乏想象的表现, 此时教师可以运用影视音乐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 提示学生抓住音乐情绪抽象的关键, 通过想象将音乐形象生活化、具象化。演奏作品时, 以形象思维为主, 想象看到的情节画面, 或者联想影视作品画面, 再现其中情节, 把握角色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 使演奏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性和强烈的时代感, 促进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其次, 运用影视音乐的文学性激发学生的情感。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之一就是陶冶人的情感, 培养完美的人格。音乐教学大纲强调, “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 要把美育渗透到音乐教育中去, 这既是音乐教育的立足点, 又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所以说在器乐教学中, 体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性、时代感尤为重要。从音乐教育的功能看, 音乐对于心灵的塑造、道德的教化具有独特的功能, 音乐具有一种潜在的力量, 在震撼人的心灵和感染人的情绪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穿透力, 直撞心灵。利用影视音乐“以情感人”、“寓教于乐”, 既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又完善其人格, 因为影视音乐作品所表现主题思想是多方面的:有热爱党、热爱祖国的, 有对革命先辈的缅怀, 有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有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 有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的, 有对人类社会美好情感和行为的赞颂与讴歌的等等, 这些有利于学生体验作品的时代感, 培养学生把握不同时代作品的能力, 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地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情绪、艺术性与时代性。

总之,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 影视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得以广泛传播, 它以独有的特性及魅力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的生活。针对音乐专业学生, 我们要多运用影视音乐所独有的特点, 有效提高音乐课程教学质量, 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袁智忠.影视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2]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3]李南.影视声音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1.

影视音乐的渗透力 篇2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小学音乐教材,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新的音乐教材、新的综合艺术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良好道德修养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儿童音乐剧的出现正是以学生们喜欢的讲故事形式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诸要素构成情节,用以展开冲突,最终表现一定的人文主题、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它将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高水平的维系与发展。

一、让儿童音乐剧走进音乐课堂

1.在教学内容上挖掘德育内涵

《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全过程。让儿童音乐剧走进音乐课堂,因地制宜地结合新教材进行创作、改编、演出、评价就是对这一过程的新的阐释和演绎。它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一方面学生思想道德情感也会潜移默化地得以逐渐加强、提升,使之变得更加美好、高尚。新教材中在低中高年级都安排了小小音乐剧。音乐剧综合了戏剧、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几大学科。它的出现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更打开了学生接触音乐的视野、拓宽了思路,其中包含很多高尚思想道德的内容给孩子们以启发、唤醒、熏陶。如:《小青蛙找家》《小乌鸦爱妈妈》《三只小猪》《蜗牛与黄鹂鸟》《东郭先生和狼》《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等。在学习《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老师启发学生表演时,特别注意问:“老乌鸦生病了,小乌鸦如何去照顾妈妈,这个过程你都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的表情、语气、动作要怎样来表现,才能把你爱妈妈的情感真切感人地表达出来。”孩子们到台前表演的时候很快就能进入角色,他们用柔和的声音,关切的眼神与妈妈交流,他们给“妈妈”盖被、量体温、端水、喂药等入情入景、情真意切。扮演小乌鸦的学生说,表演时想起了自己生病时被妈妈照顾的情景,有的说自己说的台词就是妈妈曾经说过的。老师及时问:“如果你们的妈妈就在这里,你最想和妈妈说些什么呢?”有的学生说:“妈妈过去总觉得您照顾我是应该的,现在觉得您是爱我才照顾我。我想说,我也很爱您――妈妈。”有的流着小眼泪说:“妈妈我想您了。”还有的说:“妈妈等您像老乌鸦一样老了,我一定会像小乌鸦那样去照顾您。”从孩子们的表现中不难看出他们已经从麻木地接受妈妈的爱到现在真正地理解了妈妈的爱,这一变化是多么让人感到欣慰啊!

还有的课虽然不是以音乐剧的形式出现,但我们可以有效地将它编排成音乐剧。如六年级有一课《当五环传到北京的时候》,表现的是孩子们喜迎奥运时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及学习奥运健儿勇于拼搏、自强不息的奥运精神。课堂上笔者给学生列出几个主题,启发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主题编排音乐剧。一组学生围绕“团结互助”这一主题尝试编写了剧本

场景:北京电视台演播室、五套桌椅。

道具:抢答器、得分牌。

人物:浩骐、李晓、外校学生1号、2号、3号。

(五名学生各自坐在椅子上,等待抢答问题,话外音:上半场比赛结束了,下面请各位同学休息五分钟。浩骐看看桌子上显示着的自己的得分,很沮丧的表情)

李晓:(急忙来到浩骐的座位边,关心地)没关系,下半场如果发挥的好,就还有希望。

浩骐:希望太渺茫了吧,我只有200分。

李晓:现在外校那三位,一个得分是240,一个是260,另一人是220,下场还有五道抢答题,一道20分,还有希望追上的。咱们可一定得加油,为学校争光啊。

浩骐:我这手怎么总比别人慢,好不容易抢到了,可一站起来就特紧张。一紧张就什么也想不起来了。这不,一开始抢答环节,我一分没得。

李晓:别灰心,这次是五选四,只要进了前四名就能看奥运会第一场比赛啦,那可是有咱中国队参加的比赛。咱俩要都进了前四名多好呀。

浩骐:你现在是220分,估计能上,我看来是没戏了。咱学校有你一人做代表也行了,别忘了比赛那天把校旗举高点,使劲摇起来。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我们学校的名字。(无限向往的神情)

李晓:好了,你的话我听着咋那不舒服呢。大家还等着听你为中国队加油的声音呢。你的嗓子那么洪亮,上次咱班和一班拔河比赛,幸亏你带动全班喊加油,咱班才起死回生。

浩骐:(摆摆手)好汉不提当年勇。(转念一想)是呀,我要能去,给我们的奥运健儿喊口号,那多来劲。(轻声的)中国队

李晓:加油。

浩骐:中国队。

李晓:加油。

(俩人相互看看,不禁大笑了起来。引得其他三人纷纷往他俩这边瞅)

李晓:好,还有几分钟,我来帮你复习一下。(俩人打开复习材料)奥运吉祥物是什么?代表什么含义?

浩骐:这道题我可是记得最清楚。奥运吉祥物是五个福娃(还未说完,传来广播的声音:五分钟休息时间已到,请各位选手准备下半场的比赛。李晓对着浩骐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浩骐有力地点了点头)(后面略)

老师对这一剧本的内容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之后同学们在合作表演过程中,已完全把自己和所表演的那个角色相融在一起,剧中同学间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真情已经潜移默化地流淌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而音乐剧的表演则使这一艺术更加生动而感人。

音乐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个悲剧,是由于老太婆的贪心而最终落得一场空。比喻那些好逸恶劳、贪得无厌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对这样浅显的道理老师不用花太多时间来启发教导,但如何让孩子们从这个故事中领悟更多的道德内涵,我想到了近一段时间学唱的八荣八耻歌,问大家这首歌里有没有这个故事中揭示的道理,大家很快找到第四句:以勤俭节约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接着大家又把这首歌演唱了一遍。当在孩子们头脑中加深了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的意识之后,笔者又问:“今天我们能不能把这个故事改编一下,变成现代版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我们让老婆婆变成一个正面人物,让别人像她学习,好不好?”大家的热情很快被调动起来。笔者又规定原故事开始的情节不变。但是老婆婆不再要“木盆”“新房子”“做贵夫人”,而要什么呢?同学们讨论之后说出了:要“善良”、“智慧”、“勇气”、“勤奋”、“正义”等,孩子们对这一创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还提出剧中的主题歌太悲伤,要在原基础上变成大调式,使之变的像新版的故事内容一样充满生机和阳光;有的建议歌词要首先改动,将过去的“蓝色的大海岸上有一所破泥房,老婆婆伴着旧木盆老公公守着破渔网,”改变成“蓝色的大海岸上,住着幸福的老两口。老婆婆勤劳而善良,老公公勇敢又坚强。”灵活的启发性教学法、对比性教学法不仅开阔了孩子们的思路,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打开了他们认识美好人性的空间。

2.在教学过程中渗入德育内容

音乐剧表演要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气氛民主且生动活泼。比如在教授音乐剧《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学生们被这一崭新的艺术形式所吸引,平时很羞于当众表演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要到台上展露自己。于是班里很多同学表现的很诧异,也有学生甚至嘲笑地说:“她也来表演,哈哈。”结果这个同学表演老婆婆的角色演得很好,台词简洁,语气入情,简直和平时那个胆怯的她判若两人。表演后,即刻掌声四起。这个同学挺直了胸膛走下台,脸上的得意与自信不言而喻。笔者也赶忙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我们不能因为她(他)某一点不是很好就瞧不起甚至嘲讽别人,这样是很不好的。刚才大家看到了,这位同学表演得非常好,让我们再一次用掌声对她的精彩表演表示祝贺!”我又顺势说道:“平时多鼓励、帮助那些生活或学习有困难的人,真心实意为他们做一些事情,你的生活才会更有意义,你也会找到更多的快乐。”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的心态和以前有所不同,他们多了一份平和、宽容和理解他人的感受。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剧的表演实践活动,更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人文素养,在提高表演水平的同时,也锻炼了与他人和谐共处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课外小组活动──课堂音乐剧的延伸

学校组办的课外小组的活动,给了更多热爱表演艺术的同学更加广阔的舞台。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儿童剧组的训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

在排演音乐童话剧《丑小鸭》时笔者给学生提了三点要求:要学会发现美、欣赏美、称赞美。金某某同学扮演的是丑小鸭的角色,有一段情节是鸭妈妈看丑小鸭不像自己的孩子,便抛弃了它。这一段要求“丑小鸭”一边跑着追妈妈,一边喊“妈妈,怎么连您也不要我了……”然后重重地摔倒在地上。每次演到这里四周一片寂静,同学们都在悄悄地抹眼泪。过一会儿,笔者问大家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说:“老师,我刚才发现了金某某同学的美,她一遍一遍摔倒在地上,膝盖都磕青了,这是为艺术献身的美。我们给她鼓鼓掌吧。”为了达到真实的艺术效果,这位同学的膝盖的确早就磕青了。很多次刚刚结了痂,摔一下又破了,每次摔完后,所有的小演员都会簇拥过来,看看伤是否又重了,同学们的掌声是对金某某同学最高的赞美。在排练过程中,给孩子们传达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是团结、是正义、是善良、是百折不挠。这些可贵的品质,随着孩子们在剧中时而激动、时而悲伤、时而震撼、时而落泪的情感体验,早已根深蒂固地融入到他们的内心深处了。无论是课本上的音乐剧或改编名家的音乐剧,这当中赞美正义、善良,勇敢等高尚品质的主旋律,对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所起到的作用显然是无庸质疑的。

影视音乐的渗透力 篇3

高中生对于流行音乐表现出的接受和喜爱是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必须正视这一现象。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新《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前言中就指出:“高中阶段的艺术课程坚持义务教育所确立的艺术教育综合方向,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不断拓展艺术学习的领域和空间,注重学生综合艺术能力和审美水平的整体提高。在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上,更加突出时代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并进一步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课标》中还提出:“应以开阔的视野,体验、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音乐文化,通过音乐教学,使学生树立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共享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一、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

如何上好音乐鉴赏课,成了广大音乐教师思考的问题。高中生告别了天真稚嫩的孩提时代,已经从对一切事物的简单好奇,转向了对现实的探索与判断。感性的反应不再是高中生认识世界的唯一依据,理智的思考促使他们渴望成熟,渴望主动体验。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感悟,他们渴求知识,需要表达,需要交流,需要宣泄。在现在的高中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音乐审美心理对学生个性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基于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热衷,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有效利用流行音乐对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是十分有利和必要的。艺术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拘一格地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教学,拓宽教学资源,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培养高中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和艺术审美能力,是高中音乐教师必须思索和行动的。新课标为教师在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大量适合素质教育发展的建议,以新课标为指导,结合实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真正使学生做到:学习音乐、喜爱音乐、选择音乐、享受音乐。精心挑选有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流行音乐作品来丰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准确鉴别、理性对待,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各种音乐类型,能从音乐中感受真善美。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种教师。”

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當作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才能把高中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思想内化为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思想,让学生很主动地参与到音乐鉴赏中来,优化师生双边活动,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倾听者,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探讨的条件,留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通过切身体会与表达激发情感。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案,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要想上一节成功的音乐鉴赏课,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其中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非常重要。但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就需要我们牢牢地树立目标意识和制定达标措施。制定的目标要恰当且具有可操作性,对每一个环节都尽量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在讨论中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方面,人文地理、民俗、民风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创造。事实证明,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课堂的有效调控和具体落实,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

当今的高中生最喜欢的就是流行音乐,对经典音乐、严肃音乐则是态度漠然,缺乏相应的鉴赏方法和能力,导致对经典音乐欣赏也失去了热情。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不拘泥于传统音乐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课堂是舞台,备课就是创作。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引进音乐课堂,让人耳目一新,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本人在教学课堂中引入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以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课堂一开始,引用黄聿芬的文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实效性》里面的其中一种方法,先播放一段周杰伦的歌曲,此举立即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很多学生跟着唱了起来。等歌曲结束,提问学生:周杰伦的歌曲属于哪种风格?“R&B”,“Hip?鄄Hop”,“Rap”,学生们开口便说出了这些词。紧接着又问:大家把这些词说得都很熟,那它们究竟都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让学生们一下子卡了壳。于是再对这些音乐术语一一进行解释,并展示出它们的旋律节奏特点。然后再听歌曲时,学生就能清楚地总结出周杰伦音乐中的R&B风格特点。随后,本人又选播了一首美国组合“后街男孩”的歌曲,让学生对比欣赏,找出中美两种R&B歌曲的异同点。通过对比分析,学生们总结出:因为R&B音乐源自美国,所以其歌曲风格更加浓郁、鲜明,周杰伦等人的中文流行歌曲借鉴了美国的R&B曲风,但并没有全部照搬,而是融入了一些中国音乐的元素,比如旋律、伴奏、歌词等等,更适合中国人的欣赏口味。因此,周杰伦等人的歌曲可以称为“有中国特色”的R&B风格歌曲。

还有如《巴赫》这一节课,平时最难讲清楚的是什么是复调,但其实教师只要用心去收集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资料也是很容易让学生理解的。如《巴赫》这节讲到复调的时候,本人就给学生欣赏了《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曲《铁血丹心》,这是一首非常经典的复调音乐和主调音乐结合的乐曲,清晰的男女对唱让学生可以非常直观地去感受什么是复调。通过这首曲子调动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再去讲解《巴赫》,复调主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由此可见,在高中音乐课堂中流行音乐有效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这类课不仅能使学生欣赏到喜闻乐见的作品,传授相关的音乐知识,最主要的是可以从心理上引导学生进行有益鉴赏,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流行音乐世界时,能够作出属于自己的客观理性的评价,这样做不仅激活了高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氛围,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对音乐鉴赏的能力。因此本人认为在整个高中音乐鉴赏学习中,流行音乐的专题鉴赏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以及其他音乐类型的欣赏学习可进行平行设置,大约占1/4左右。部分课题内容可以根据实际随时进行灵活调整更新,这样既吻合流行音乐的时代特性,同时也能够满足不同时期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

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一个音乐作品带给人们的想象不会是单一的,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对乐曲也该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流行音乐之所以会在高中生中有一定的地位,正表明了这些乐曲的价值所在,也表明了音乐鉴赏教学的价值所在。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这正是新世纪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所以只要我们认真领会课改新理念,深入学习音乐新课标,尊重音乐教学的规律,重视课堂教学实践,我们的音乐课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王文澜.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7

[2]赵少英.通俗音乐与中学音乐教学的碰撞与交流;西北师范大学:音乐教育[学位论文];2006

[3]阳赛玉.谈谈声乐学习中的模仿[J].文教资料,2006(24).

[4]李伟.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之我见[J].文教资料,2010(16).

[5]周世春.让音乐审美之花盛开——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J].新课程(中学版),2010(8).

[6]李珊,丁茜.深入挖掘灵活把握——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

[7]徐浙女.浅谈高中音乐鉴赏教学,音乐天地[J].2010(7).

影视音乐的渗透力 篇4

一、《音乐基础》课程与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相互促进

《音乐基础》课程在很大意义上为舞蹈编导专业学生学习其它专业与非专业课程奠定了基础,甚至直接影响《曲式》《即兴编导》等多门核心课程。根据目前的文献梳理,相关《音乐基础》课程的研究比较多,但从地方民间音乐视角下进行该课程的研究和时间很少提及。本课题建立在已有的科研成果基础之上,试图尝试将民间音乐文化与《音乐基础》课程相结合,运用山西本土民歌和乐曲与《音乐基础》课程中视唱、音乐理论(节奏、音高、调式、音程、和弦等)和练耳相结合,一方面,促进本土民间音乐的传承;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如何使用正确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合适的教材,并与其它学科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如何从地方民间音乐的视角改革音乐基础课程教学与实践方法,有效培养学生音乐基础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地方民间文化的传承值得去探索。

二、山西地方民间音乐文化的研究成果

地方民间音乐蕴含着巨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民俗价值和审美价值,具备社会认知,道德陶冶,情感交流,精神塑造,情操培育等教育价值承载功能。1979年,由文化部、各有关协会发起,按行政区划分立卷,并开展了《中国民间艺术集成》编撰工作,每省(区、市)各十卷,共计300卷。这300卷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万里长城”。以山西为例,山西省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经过大规模的田野调查,推出了五部音乐集成。这是迄今为止对山西民间音乐最大规模的调查和整理,为山西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尤其是地方性民间音乐文化,仅靠传统的传承方式以及民间音乐的研究著作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时代的传承需要,急需进行高校教学传承手段的介入。教育部规定,从2007年起将《中国民族音乐》作为音乐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并提出:“要注意全国性与地方性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在全国有影响的代表性民族音乐体裁、形式、乐种、乐曲,又要重视对本民族、本地区乡土音乐的介绍、学习和传播。”;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研究》明确了民间音乐与高校教育的关系。因此,充分利用地方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丰富高等音乐教育内容,从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地方高校积极参与。

三、《音乐基础》课教学如何融入山西民间音乐文化

《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山西民间音乐文化结合,即通过合理课程内容设置;完善师资队伍;采用灵活的授课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多媒体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思想、手段、内容、过程、模式,将地方民间音乐的资源多元化呈现于课堂中;利用大学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运用地方音乐文化促进学习核心课程《音乐基础》课的氛围;利用山西特色音乐文化资源,开展山西音乐特色教学等方法,在大学生中推广我国山西民间音乐文化知识,促进核心课程《音乐基础》的知识掌握,本文试图尝试将民间音乐文化与《音乐基础》课程相结合,运用山西本土民歌和乐曲与《音乐基础》课程中视唱、音乐理论(节奏、音高、调式、音程、和弦等)和练耳相结合,一方面,促进本土民间音乐的传承;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为山西高校学生民间音乐文化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的项目开辟先锋,逐步培养在校大学生传承意识,使其在接受地方音乐教育后,不仅促进学习《音乐基础》课程,还需要运用自我传播方式、人际传播方式以及自身的专业优势在社会各领域中进行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从而使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王志毅.高等音乐教育中的民间音乐传承与对策[J].艺术探索,2009(6).

[2]杨传中.地方民间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以安徽四所高校为点的调查与思考[D].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浅议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篇5

浅议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者/刘合莉

音乐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旋律优美,歌词生动活泼,演唱风格多样,音乐形象鲜明,深受学生喜爱。不少歌曲中都含有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重师长、互相友爱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因此,把德育渗透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教学应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利用音乐作品进行德育渗透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音乐这门学科可从内容的素材上去挖掘,如:《国旗国旗真美丽》《颂祖国》《小雨沙沙》等,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则需要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国旗国旗真美丽》这首歌曲,我们首先通过谈话式导入新课:学校每周一早上举行什么仪式,让学生讲讲自己见过的升旗仪式,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介绍有关的国旗知识,教育学生要懂得国旗的含义和重要意义,并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美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要求同学们在升旗时神情专注而庄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国旗的真挚情感。

二、让自信的翅膀在音乐美中升华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通过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产生音乐形象,给人直觉的形象思维。在我们的课堂上,经常会看到有一部分孩子因为缺少锻炼,在表演课上不敢“开口唱”、不敢“动手演”,对自己没有信心。面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老师通过音乐,来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心情舒畅,积极主动地参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将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在教学《谁家的门铃响》这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学拼谱,并让他们一边拼一边记,刚开始时,学生们总是忘记,不能够一下就分辨出是谁家的门铃响。这个时候,老师的鼓励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我又让他们多拼,这样一次又一次,之后学生们就熟悉了,一听就知道是谁家的门铃在响了。

三、在欣赏音乐中渗透德育

欣赏教学不单是放音乐给学生听,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曲的意境,使其全身心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里。

如欣赏《红星歌》一课时,可结合电影《闪闪的红星》剧情介绍,采用音乐故事的形式,边播放影片片段边讲述主人公――潘冬子的成长过程。让学生了解在战争年代,许多孩子小小年纪就已参加了革命,所以革命队伍中有许多“小八路”,同时也涌现了很多小英雄,像“王二小”“小海娃”等,让孩子们懂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课堂小结时,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怀念,同时勉励大家向革命前辈学习,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使孩子们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从而领悟到要努力学习、长大才能建设祖国的道理。

四、在唱游中渗透德育

唱游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

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等游戏,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

结合教材做律动、做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可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舞表演更是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古典美学中渗透的音乐美 篇6

[关键词] 人格美;中和之美;阳刚与阴柔;博采众美;声乐表演

【中图分类号】 J6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6-168-1

《易经》是中国古典美学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结晶,它深刻启迪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赐经》,它包容了生命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伦理美、人格美、行为美、心灵美和艺术美;它勾勒了美与自然、美与审美、美与真善等等的关系;它把自然、真实、光明、秩序、和谐、中正、交易、生化等作为美的基本条件。对干《易经》美学价值的发掘和研究,这有助于另辟蹊径、建立具有特色的中国美学。《易经》在阐发和弘扬人的生命美方面,是一部颇有经典意义的著作。

一、中和之美与歌唱的情感

中国古代文学讲求“中和之美”,作为审美范畴的“中”,指内心情感的不偏不倚;“和”,是矛盾对立面和谐统一、相济相成、相反相成的外在表现的美的形态。所谓“中和之美”,就是不偏不倚的内在质,外现为一个既不过分、又非不足的矛盾对立、和谐统一的美。在处理歌曲同时要结合情理中、文质彬彬和美善相兼这三点,达到应约表演中的“和”之美。中和是孔子及整个儒家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总原则。没有一个统善的情操是不能了解曲作者的一度之情感;没有一个高尚的品德是不能连接曲作者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没有一个稳定的情绪是不能妥善的去再现作曲者的一度情操。

中和是中国古代较早出现的一个美学范畴。中,即适中,不前不后,不上不下之意;和,即平和、融合之谓中和这一美学范畴包含着浓厚的政治、道德观念,因此从先秦始,中和的内涵一般既是指美学的,也是指道德的。

二、阳刚与阴柔之美和音乐表演的关系

在中国人的阴阳理论中是以阴为本的,阳为阴之动。在阳刚和阴柔之间,古代中国人对阴柔的重视远胜过对于阳刚,因为在他们看来,阴柔有似天道的无为却又包容万物,所以柔能克刚,水滴石穿,强调的都是阴胜于阳的一面。在音乐表演中技术和技巧是是占相当一部分的重要比例。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有了技术和技巧就能完美的演绎歌曲,它都是伴随着与阴阳之美的结合,完美的再现与处理。

阳刚与阴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阳刚之美偏重于动态和力感;阴柔之美偏重于静态和柔感。在中国古典审美意境中,常常是动中含静,静中寓动,刚柔相济,阴阳互补.从变的角度看,一切阳都是由阴之动产生的,虽然现实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但动之极,却又是静,动静之间,以静为本,以动为末,因此,在“有为”的社会里,男子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主体,但一切阳动最终又必然归于阴静,所以在“无为”的世界里,还得以阴为本。这就是阴阳动静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

三、音乐表演中博采众美与音乐表演的关联性

《周易》中的博采众美主要涵盖了“势”与“象”的自然形态美,包括刚与柔、阴与阳、动与静、虚与实、绚丽与平淡、形似与神似等。音乐表演者在进行创作表演中,必须体现“三个统一”的美学思想。第一;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统一。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属于一定历史时代与风格范畴,在题材形式与表现内涵上也都有其各自的规律性,是进行二度创作的基础,是表演者获得真实性的基本保证。第二;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任何一部作品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必然具有其特定的音乐风格。所以音乐表演者必须从历史角度把握作品的音乐风格,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以便更真切表达作品历史风格。虽然表演者在历史的角度思考分析。但是他毕竟所处的时代不同,不可能完全脱离自己所处时代,他们总是不自觉的站在自己时代立场上,用自己时代的眼光去观察历史现象。音乐表演者所处时代精神和美学观念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历史作品的解释和处理。以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情趣对之加以丰富和补充。使音乐作品不断向前发展,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的结实,焕发出新的光彩。第三;技巧和表现的统一。娴熟的技巧对音乐表演者来说,的确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基础,它却不是获得成功的唯一条件,也不是音乐审美主要目的,只是艺术的表现手段,是为艺术表现服务的,虽然技巧的高超与华丽是一些观众追求的感官刺激,但是终究会缺乏艺术表现力而退出舞台。只有把高超的表现技巧完全融入深刻艺术表现中,真正作到二者的完美统一结合,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与情感表现而感动人和启发人。

在音乐表演中美学担当这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音乐对于人们所起的作用有审美、认识和教育等等几种, 但其中审美 是最关键的。人们能够在音乐中被熏 陶, 体味美的境界。所谓“ 绕梁三日”就 是形容这种美的影响力的。而音乐美感从何而来?音乐的美学就是谈这个问题的。音乐美学首先是审美, 这是音乐美学能够被人们所接受, 能够给人 以美感、认识、教育的基础, 也是音乐的主要魅力所在。

音乐教学渗透德育的尝试 篇7

一、与时俱进, 增补歌曲教材

初中教材不可能与时代发展的步伐一一合拍, 因此, 增补适合的歌曲教材, 使音乐教学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就成为教师必做的工作。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 我们增补了奥运主题歌《我和你》;2009年建国60周年大庆, 我校从百首红歌中增补了《南泥湾》《黄河大合唱》《走进新时代》等10首歌曲;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学校增补教唱了《唱支山歌给党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5首红歌。当然, 增补歌曲要得体、要适当, 初中音乐课还是要坚持以教材为本的原则。

二、追本溯源, 讲清时代背景

每一首歌曲奏响的都是时代的旋律, 颂扬的是时代的强音, 跳动的是时代的脉搏, 流淌的是当时社会的政治潮流。要通过歌曲渗透德育, 必须讲清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如:教材中的《七子之歌》, 这是一首关于澳门回归的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 但学生对作者、写作年代、时代背景了解甚微, 难以唱出真情实感。于是教唱时, 我这样告诉学生:这首歌的词选自闻一多先生1925年写的组诗《七子之歌》,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 将当时被帝国主义列强掠去的七处失地比作失去母亲的孩子, 抒发了作者企盼“七子”回到祖国怀抱的强烈感情。教学生唱这首歌, 自然会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引领主旨, 感悟歌词意境

音乐教学中, 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旋律和歌词的基础上, 必须引导学生感悟歌词内容的主题思想和深刻的意境, 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歌曲的育人功能。如:教材中《歌唱祖国》一曲, 写于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上世纪50年代, 正像序歌中所描述的那样, 举国上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神州大地处处回荡胜利的歌声, 华夏儿女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这就是歌曲的主旨。教唱第一段要让学生揣摩祖国地大物博的意境, 教第二段要让学生感悟祖国儿女勤劳勇敢的意境, 教唱第三段要让学生领略对伟大领袖的无比热爱和对伟大祖国未来的憧憬。这样引导学生领悟歌词主旨、进入歌词意境, 学生由此产生的爱国激情就会荡漾在优美的歌声中。

四、进入角色, 带着感情教唱

众所周知, 音乐作品是感情的产物, 词作者带着感情写词, 曲作者根据词的感情谱曲, 所以音乐教师必须带着感情教唱, 以激发学生带着感情学唱。如:为迎接建党90周年, 我教唱了《唱支山歌给党听》一歌, 这是一首渗透德育的经典红歌, 必须在感情训练上下工夫。一开始, 教学生用稳健的节奏、亲切热情的语气学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一段间奏之后, 节奏和感情急转, 教学生用缓慢的节奏, 带着仇恨的感情学唱“旧社会鞭子抽我身, 母亲只会泪淋淋”两句, 接着加快节奏, 用昂扬的语调唱“共产党领导我们闹革命, 夺过鞭子揍敌人……”又是一段间奏之后, 教师则用更加热情的语调, 教唱和开头一样的歌词, 让学生进一步领悟热爱党、忠于党的豪迈情怀。

音乐课堂中渗透德育的体会 篇8

一、深挖教材中蕴涵的德育因素。

当前音乐课堂教学选材广泛, 其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同时,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表现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像满天繁星一样, 数不胜数, 对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能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吃透教材, 努力挖掘相关音乐作品的思想教育因素, 以音乐知识为载体, 适时、适度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 深化思想认识,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培养良好的品德。

如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 我首先出示鲜艳的五星红旗, 播放庄严肃穆的国歌, 让学生在感人的歌声中体验歌词的意义:“用我们的血肉, 铸成我们新的长城”,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 前进, 前进, 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 革命先烈们冒着生命危险, 在隆隆炮火中前进的悲壮场面, 激昂的情感, 撞击着他们的心灵, 让学生产生出崇高的敬意, 从而产生发自内心的冲动和激情:想唱国歌, 要热爱祖国, 并产生为祖国贡献一切的共鸣。此时, 再让学生联想:我国运动健儿在世界大赛中荣获冠军时, 升国旗、奏国歌时的庄严和肃穆, 运动员听见国歌徐徐奏响, 望着国旗冉冉升起时激动得泪流满面的情景。最后, 结合学校每周的升旗仪式, 启发学生明白升旗时应该有的心情和表现。总之, 围绕这个主题层层深入, 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层层深化, 把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撒播在孩子们的心田里, 使这种子逐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渗透多方面的德育内容。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积极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渗透多方面的德育内容。比如, 教师可采用小组唱歌比赛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比赛时, 教师可以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采用拉歌或接歌的方式进行。表现优秀的学生就能为本组赢得一分, 反之则不给分或扣分, 最后评出优胜组。经教学实践证明,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增强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激活学生思维, 唤起学生的情感力量, 而且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 进而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三、从兴趣入手, 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特征的音乐, 净化音乐教育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据调查,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流行音乐, 至于为什么, 他们的回答很简单, 就是流行音乐好听。流行音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魅力, 主要是因为流行音乐曲调优美, 节奏感强, 形式自由, 而且易学易唱, 掌握它不需要多少音乐基础, 歌词内容还贴近生活。同时, 流行歌手往往引领着潮流, 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把握了这一点,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介绍一些优秀流行歌手的成长奋斗经历和他们优秀的专辑, 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不是扼杀学生的兴趣, 强制性地让学生听民族音乐。我们还可以将一些励志的流行音乐与课本有效结合, 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水平, 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同时, 引导学生通过对励志流行音乐和课本音乐及一些庸俗的流行音乐的对比分析, 提高学生对高尚音乐的辨别力, 自觉抵制不健康音乐的侵蚀。

四、结合课外艺术活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 个人才能获得发展其全面才能的手段。”课外活动正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 使他们融入集体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之中, 让学生切身体验团队合作精神, 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只有当他融入集体之中, 所有的微小的力量才能聚集成一股大而有力的力量。比如把全班组成一个合唱队, 教师通过分配声部让大家合作演唱完整的合唱歌曲, 在排练过程中也许有些同学有很多不同的意见, 有些不喜欢自己所在的声部, 有些又不喜欢站在最后排, 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的进行德育教育, 让学生知道只有通过相互合作, 才能把这首歌曲唱好, 为班集体共同的目标努力, 齐心协力实现和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 让大家充分了解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和团结大家的力量的不易。通过这样的合作形式, 同学们懂得了集体力量的强大。在合唱中懂得了热爱班集体, 懂得了作为班集体的一员的重要性及以班集体为荣的重要性。

五、关爱学生, 创造良好的德育心理环境。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 特别是音乐基础差的学生, 教师要通过课堂或课间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 对症下药, 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循循善诱,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学以致用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让学生战胜学习上的困难和挫折, 逐步获得成功。

六、教师做好言传身教的示范。

教师是构建良性师生关系的主导者, 其表率作用是至关重要的。青少年学生的可塑性、模仿性比较强, 教师要养成对学生使用文明礼貌语言的习惯, 使学生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都是一致的, 使言教、身教合一, 使德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同时, 音乐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生动的语言、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对学生一生都可能产生影响, 因此, 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从自身做起, 抓好个人师德修养, 坚持为人师表, 注意自身言行举止, 爱校爱生, 具有爱心和责任心, 努力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养成学生正确、严谨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影视音乐的渗透力 篇9

一、个人音乐能力和理解的鉴赏能力提升———音乐学习中的基本理想之一

从基本的音乐元素当中, 获取的就是对于音乐的感悟和升华, 前提是个人音乐能力的提升和基本的理解和鉴赏, 这是音乐中的基本理想, 情感的提升与自我的感悟是从基本音乐能力的理解中获得的, 而且这种音乐理想是个人最容易能够达到的。音乐教学中, 能力和理想的提升需要渗透四法。

1. 实践调查法。通过对读者的询问, 去进行音乐作品理论的调研。通过课堂教学艺术的认识和看法的调查以及在具体实际的课堂教学实施, 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的看法的调查以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找出音乐当中的基本旋律和旋走向, 包括对于视唱练耳的能力提升等, 都是我们音乐教学的基本理想, 通过这种理想我们可以在课堂中渗透对于音乐作品的实践调查方式, 发现音乐背后的音乐元素, 找出可以切入研究的方案和地点。

2. 实践法。将视唱和练耳以及演唱等, 融入到实践当中去, 提升学生的自我音乐能力理想。

3. 经验总结法。老师和学生通过撰写专题教案分析和随笔的形式, 及时总结音乐教学的研究成果及意义, 总结学习阶段性的进展和状况。

4. 文献资料法。通过掌握大量的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 用以了解有关音乐的最新知识信息和情报信息, 既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又可避免重复别人的无价值的劳动

制定必须依据学生音乐发展的实际水平、特点规律、需要和可能性, 将这些暗示着学生音乐学习的准备性和隐藏着音乐教育发展课题的有用信息进行科学而合理的分析、把握和整理, 从而构建起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音乐教育目标。在目标中,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身体动作方式来创造性的探索和表达音乐尊重了学生音乐发展的实际水平, 满足了学生自身的需要, 让学生自由的表现自我。

二、个人音乐素养和感悟的理想要求

1. 基本功音乐能力基础上的鉴赏与感悟理想。音乐的学习一是“基础的学习”; 二是“聆听和感悟”; 三是“歌曲的演唱”, 囊括了音乐教学的三大内容: “知识———能力———情意”。音乐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效的将“传授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意”融入教学, 打造一个具有活力的音乐课堂, 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使大家进入音乐情景和角色之中, 切实夯实其音乐的基本功, 培养音乐感情。

打造活力课堂的目的, 就是提高课堂积极性, 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提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有效率地展开。音乐学习的课堂中, 教师可以通过音乐鉴赏和欣赏的方式展开, 如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天鹅湖》这节音乐鉴赏课, 里面涉及到乐符的舒缓表达和节奏变幻,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生活, 到大自然去, 闭上眼睛, 去想象天鹅在平静的湖面漫游的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倾听音乐的“大小、高低、音色”, 让学生进行音乐模仿和情境想象, 让学生进行跟唱, 提高学生“练耳、练声”的能力。

2. 音乐与情意素养理想的渗透培养。我认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多元的, 各科教学, 校内外活动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以音乐来说, 学生不只在学校接触, 在社会上也广泛接触, 不健康音乐也可能污染学生。从这个意义上看, 校园音乐也是争夺少年灵魂的一块重要阵地, 高尔基曾说: “歌声就是力量, 就是战斗的号角, 就是人的思想火花。”我们征战这块阵地就是防护我们学生思想火花不被不健康毒素所侵害。

校园广播, 可以创造音乐气氛让大多数学生爱音乐, 从中受到教育, 用广播教唱国歌, 想到当年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不知激励多少青年立下救国志, 如今高唱它, 不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激发爱国热情吗? 我选播的音乐、器乐, 包括古典的、现代的, 中外都有, 不管哪种唱法, 什么流派, 只要格调不俗, 内容健康向上, 对学生能起到良好教育的就可以选播、选教。欣赏和教唱百部爱国电影的一些主题歌,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的抗敌救亡歌曲, 都起到了良好的多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效应。

音乐史动情的, 情动了也要借助音乐去倾诉, 我们创作《校园红光》正是对校园生活的热爱,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发自心灵的倾诉, 自创自唱情更真, 志更坚。欣赏、教唱、表演、创作, 学校有广阔的音乐活动天地, 那一个环节都会实行美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应当说, 音乐属于美学范畴, 它的功能在美育, 然而它是动情的, 对思想品德教育动之以情和政治上的晓之以理事会起到异曲同工效应的, 把理性熔铸于感性里会更加坚定思想信念。

音乐教育当中要渗透理想教育, 让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和分析, 感悟其中的音乐元素, 提升自我的修养, “提高每一节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需要教师在实践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案, 并且能够合理运用课堂时间, 做到与学生的互动, 让学生在时间的合理陪与高效利用当中, 获得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提升, 做到“立足音乐课堂, 相互交流, 夯实基础, 拓展能力”。围绕这个目标, 教师在课堂实践当中展开不断地摸索和改进, 进一步找出更加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达到音乐课堂的教学目标

摘要:音乐基础教育, 包括乐理、视唱、练耳、演唱和乐器等, 我们把它们归为硬件的教育, 这对于提升学生能力, 提升自我素养意义非凡。除了以上的音乐教育之外, 我们还可以将音乐教学中的理想教育渗透到学习中, 感悟音乐魅力, 提升自我素养。

关键词:音乐,理想教育,素养

参考文献

[1]出版社编辑部.新课程音乐课堂教学专题培训[M].电化出版社, 2010.15-44.

[2]师范院校音乐教材编委会.音乐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67.

[3]新版音乐教学欣赏曲库[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1.12-44.

影视音乐的渗透力 篇10

一、设计“学习准备”环节, 让学生感知不同的文化。

在音乐文化信息迅速传播、通俗音乐铺天盖地的今天, 一些学生对音乐课本中的音乐不感兴趣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这成为顺利实现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阻碍, 许多教师被这个问题困扰。

我认为, 学生对课本音乐缺乏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文化知识作为理解音乐的基础, 他们会感到在欣赏音乐时难以理解而无法获得心灵的共鸣。只有充满兴趣时, 他们才会主动地参与学习, 也更容易理解音乐文化。因此, 音乐教师可以设计“学习准备”环节, 让学生在“学习准备”环节里通过收集相关文化资料了解音乐作品的背景知识, 感知不同的文化, 获得学习经验, 这是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的前提, 为实现多元文化的有效渗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具体方法是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 如分别收集相关历史、地理常识;音乐相关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服饰礼仪等社会知识, 以及音乐相关民族的姊妹艺术知识;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 作曲家生平、创作思想和贡献等背景知识, 等等。小组成员合作收集并在音乐课上予以展示, 如以多媒体的形式给全班学生播放他们收集的材料。

这种方法与教师收集资料制成课件在课堂上讲解的方法相比, 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使他们积极思考, 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不但体现了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做中学”的理念, 而且符合教学的“准备性原则” (学生收集资料的准备帮助学生感知不同的文化, 使他们在理解音乐文化时更顺利) 。采用分组协作探究法能让学生在与同学合作完成设计任务时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这样, 有了背景知识作为基础, 学生在音乐课堂学习中就更容易理解音乐相关文化, 从而感受到音乐美, 在音乐美的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 从而达到开阔视野、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

二、采用比较法, 让学生探究不同的音乐风格。

音乐风格作为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反映了这种音乐文化的特色, 不同的音乐文化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因此, 要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 首先应让学生掌握不同的音乐风格。只有熟悉和理解世界各民族的音乐语言结构、音调特征, 才能进一步开阔音乐文化视野。但是学生对只是传授概念的教学方式常常感到厌倦和缺乏兴趣, 更愿意自己探究、解析和了解音乐的真相。《音乐课程标准》强调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 音乐课程的目标是在体验、比较、合作等过程与方法中实现的。我认为可以采取比较法让学生探究音乐的风格特征。这种学习方法满足了学生享受探究过程的乐趣, 使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音乐体验中, 力求探究出音乐的不同风格。

例如, 我在人教版第七册的歌唱课《樱花》的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聆听中国民歌《茉莉花》和日本歌曲《樱花》音乐, 在音乐体验中感知两国音乐风格的不同, 并通过视唱两首歌曲的曲调, 在旋律体验中比较, 思考其区别, 探究两者调式的不同, 我加以引导。通过比较, 学生得出以下结论:《樱花》使用了Do、Mi、Fa、La、Si, 没有Re和Sol。《茉莉花》使用了Do、Re、Mi、Sol、La, Fa和Si没有用。《樱花》的结束音是Mi, 《茉莉花》的结束音是Sol……从而逐渐引出日本节调式的特点:各音依音高顺序排列为3 4 6 7 1 3 (后面的1 3是高音) 其旋律以级进为主, 词乐关系以一字对一音为多。节奏平稳, 旋律自然流畅, 具有幽雅古朴、清新明朗的色彩和浓郁的日本风味。

可以用音乐听辨的方法比较, 巩固对不同风格音乐的感知。如上例《樱花》教学中, 我在学生了解日本音乐特点后, 弹奏或播放三首不同风格旋律, 学生欣赏、比较、辨别, 指出哪一首是都节调式旋律, 加深对其音乐风格的掌握。

比较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 从而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音乐风格特征, 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为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利用音乐创作等实践环节, 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的音乐语言。

每种文化都有相对应的音乐艺术风格类型, 这些音乐艺术风格都以一定的艺术语言表现出来。要形成相关民族音乐文化的审美情趣, 就必须理解相关音乐语言结构、音色、节拍、节奏等基本形态, 从而把握风格, 正确领会音乐文化。要深入理解音乐文化, 就必须熟悉音乐作品的艺术语言。音乐学习的过程是音乐实践的过程, 要避免片面地仅仅讲解与音乐有关的世界文化与民族音乐知识, 忽略在音乐实践中领会音乐文化。

传统音乐教学采用的音乐知识灌输式教学让很多学生喜爱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 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实现多元音乐文化有效渗透的关键所在。音乐艺术的独特性要求音乐知识的内化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必须是在音乐体验和音乐实践中获得。我认为, 培养学生多元音乐审美能力应与欣赏、歌唱、创作等方面密切结合起来。

学生可以通过对不同民族音乐的聆听、演唱、乐器演奏感受不同民族音乐和声、调式、节奏的特点, 进而感悟不同的音乐文化。例如, 在日本民歌《索兰调》的鉴赏教学中, 我选取部分乐谱作为歌唱及视唱材料, 让学生通过歌唱和视唱体验浓郁的日本民族风味;又如, 在朝鲜民歌《清津浦船歌》的鉴赏教学中, 我将这首音乐作品的节奏抽出作为节奏练习材料, 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让他们通过律动及演奏打击乐器获得对朝鲜音乐节奏的感性体验, 感悟朝鲜音乐风格。另外, 通过创作将对音乐语言的领悟用外显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不失为熟悉不同音乐风格的好办法。如在歌唱课《樱花》的教学中, 我用日本音乐音阶常用音do、mi、fa、la、si进行音乐创作, 如自编旋律并进行演唱和演奏等让学生在创作中加深对日本民间音乐文化风格的理解, 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 让他们在实践与创造中提高音乐能力。

事实表明, 贯穿音乐实践的音乐课程对学生来说是充满吸引力的, 使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 潜移默化地提高音乐能力, 获得多元音乐文化的感悟与理解。

总之, 音乐创作等实践环节创造了通过音乐实践感知多民族音乐文化语言的音乐环境, 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不同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 有利于使学生形成相关民族音乐文化审美情趣, 增强音乐教学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的实效性。

四、设置“文化小论文”的学科综合环节, 让学生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

《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倡“学科综合”理念, 并对音乐教学的学科综合做出了如下规定:“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学科综合”可以成为真正体现音乐课程作为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的人文课程的途径。美国音乐教育家贝内德·雷默先生在他的著作《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中里提出了人文艺术学科综合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文化小论文”环节让学生课下收集与音乐课堂音乐相关的文化资料, 并写成小论文。贯穿这些资料的主导明线是文化, 各种人文知识穿插其中, 相互联系。学生通过相关文化资料的收集, 深入各种文化之中, 能学会感受各民族艺术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实现以文化为主线的学科综合, 进一步了解多元音乐文化, 培养多元文化意识。学生在撰写“文化小论文”时需要对收集的材料整理、分析和评价, 并研究如何将材料组成一篇小论文, 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而且能引发对不同文化的思考, 激发探求不同文化的兴趣, 从而实现多元文化的有效渗透。

五、结语。

音乐教学中渗透多元音乐文化要避免师生间单向传授和灌输式教学, 这种使学生处于被动知识接受状态的教学方式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不利于其个性发展。音乐教师需要不断地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音乐文化与学生的经验兴趣相结合, 以培养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全面认识, 使他们具有多元音乐文化意识和理解多元音乐文化的能力, 以实现音乐教学中多元音乐文化的有效渗透。我们相信, 音乐教师共同努力, 一定能够增强多元音乐文化渗透的实效性, 使音乐教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文化修养的一门课程, 进一步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整体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尹爱青主编.学校音乐教材导论与教材教法[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

[2][美]哈罗德.艾伯利斯, 查理斯.霍弗, 罗伯特.克劳特曼著.刘沛, 任恺译.音乐教育原理[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

[3]高萩保治著.缪裴言, 林能杰译.音乐学科教学法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

浅谈音乐课的德育渗透 篇11

音乐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技能,具备欣赏能力,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和个性品质的培养。把音乐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二者相互渗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在音乐课中进行德育渗透具有独特优势

因为音乐课本身就具有以美启智、以美育德的功能,一首好的乐曲不仅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能使学生受到感染,受到教育。

一首震撼人心的“义勇军进行曲”,能使学生了解到黑暗落后的旧中国穷苦的平民百姓在水深火热之中,头上戴着“东亚病夫”的帽子,被歧视、被侮辱、被奴役,勇敢的中国人没有被吓到,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拿起手中枪为了拯救我们的国家,刀山敢上,火海敢下,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

通过教学启发学生思维,歌曲反映了什么思想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激发刻苦学习的精神。

通过以上教学不难看出,动力来自教材本身,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就能获得出乎意料的效果,所以说音乐课本身就具备以美启智、以美育德的功能。

再如,教学《在我和你之间》这首歌曲时,我首先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内容,讨论歌曲的创作意义,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友谊就像一座桥梁,它能把两颗心连接起来,只有我们大家把心连接起来,拧成一股绳,我们的世界才能充满爱,以此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四册书中有一首欣赏曲《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采用了通俗易懂的歌词,描述了韩英在不幸被捕后,视死如归的革命品质。学生在欣赏时,对万恶的旧社会的愤慨之情和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感油然而生。借此机会,让学生畅所欲言,分别谈谈欣赏曲子的感受,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音乐能使人变得高尚

德国音乐家亨德尔先生说得好:“假如我的音乐只能使人愉快,我很遗憾,我的目的是使人高尚起来”。简单的一句话阐明了深刻的道理。

利用音乐教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能陶冶他们的情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能使思想落后的大多数学生变得高尚起来。

通过以上事例足以证明:音乐课不仅能使人学到一定的本领,受到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在音乐中进行德育渗透,能美化学生的心灵,从而使他们变成品格高尚的人。

小学音乐学科中德育的渗透 篇12

在小学阶段的音乐课堂中, 歌唱教学无疑是主要内容之一, 而在教学实践中, 小学阶段学生常常会出现白声喊叫的现象, 这种现象固然是技术指导层面的问题, 但也不能忽视缺乏德育渗透的因素。歌声是内心感受的一种外延, 只有歌声中有内容、有情感, 并且让学生知晓乐曲的背景以及深层内涵, 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精神层面的熏染, 才能做到以情感带动声音, 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诸如白声喊叫现象。这种精神层面的熏染也是渗透德育的良好途径。首先, 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德育因素, 以德育为目的设计课堂的导入。其次, 应以德育贯穿课堂的始终, 课堂最后升华主题环节的德育渗透必不可少, 一方面可以巩固课堂教授知识, 将理性知识和感性印象相融合, 另一方面有助于强化整节课的德育渗透。

二音乐技能中的德育渗透

音乐技能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主要途径, 如小学生进入三年级后, 将开始学习一门简单吹奏乐器的演奏, 因为大多数学生在此之前并没有学习乐器甚至接触乐器的经历, 也没有积累足够多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作支撑, 许多学生便认为器乐吹奏高不可攀, 产生了畏难情绪。其实这也是渗透德育的一个良好契机, 教师可以从细节之处针对学生的困惑, 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具体指导, 在这一过程中, 处处都暗含德育渗透的好时机:初学者往往对乐器学习无所适从, 此时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树立理想, 并积极为之努力;当学生学习进入“瓶颈”期时, 指导学生吹奏时可以先分后合, 先慢后快, 先易后难, 从而渗透德育 (不能畏惧困难, 要迎难而上) ;当学生达到一定演奏水平后, 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音乐统一、节奏一致、控制呼吸, 在演奏自己声部时兼顾其他声部, 让学生倾听合奏效果是否和谐优美。保持变化中的统一, 分散中的集中, 层次的分明与彼此的配合, 并且适时组织全班表演赛, 这也在无形中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耐心、恒心。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自觉地学会了遵守纪律, 团结合作, 顾全大局, 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

三情境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三年级闪闪的红星这一单元, 以红色革命为主题, 是一个渗透德育的良好契机, 这一单元中的几首歌曲旋律朗朗上口, 难度不大, 学生很快就能掌握, 我便和学生一起观看了电影《鸡毛信》片段, 利用时光隧道的形式带领大家穿越到抗日战争时期, 教师扮演八路军大队长, 并且向他们讲解了“儿童团”“鸡毛信”等一些名词的含义, 学生对这些十分感兴趣, 在“大队长”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巩固了这个单元中的所有歌曲, 然后回到现实中, 我将影片内容和这一单元中的歌曲《儿童团放哨歌》相联系, 告诉学生, 在过去, 儿童团员手拿长梭镖, 臂戴红袖章, 站在山坳口保家卫国, 虽然过去了很多年, 抗日战争离我们已经很遥远, 可是儿童团离我们却并不遥远, 过去的儿童团发展到现在就是中国少年先锋队, 现在我们身处和平时期, 不用像儿童团员那样走上前线和敌人作战, 但是胸前飘扬的红领巾是我们最大的骄傲, 我们也有武器, 那就是手中的笔, 我们的敌人就是知识海洋里的重重困难和作业本里的难题, 然后问他们:“作为儿童团员的接班人, 你们有没有信心战胜这些困难?”学生会坚决一致地回答:“有!”就在这种情境体验中, 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合唱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合唱是一种需要每个参与个体在气息、音色、情感、力度等方面都保持高度统一的艺术活动, 这种统一要求每位参与个体之间相互配合、互相倾听, 更需要参与者之间拥有一种细腻的内心情感和较强的控制能力, 这样才能做到彼此默契。在小学合唱教学中, 学生音乐素养参差不齐, 有些音乐素养比较突出的学生往往会带着这种优越感更加急切地表现自我, 这是影响合唱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避免个别学生过于张扬地表现自我, 老师应为学生安排合唱艺术的详细课程, 使学生们不仅了解合唱艺术的发展史, 也让学生们了解到合唱艺术的显著特点就是集体的合作性。为了达到艺术上的和谐, 应要求学生们在行为上首先要和谐, 使学生们深知集体的重要性, 以培养学生们关心集体, 为集体争光, 以集体为荣, 维护集体的利益。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音乐教育的全过程是德育渗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塑造人的“工程”, “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因此, 音乐教育对于中小学德育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在音乐教学各个环节中不断加以德育渗透, 才使得音乐教学更加有意义, 才能真正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发展。

摘要:小学音乐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 是实施美育的途径之一, 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对学生的知、情、意等诸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而也是德育的有力手段。作为音乐教师, 应该通过音乐课的教学, 渗透德育, 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培养高尚情操。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

参考文献

[1]葛玉婷.小学音乐教育与良好性格培养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S2)

上一篇:指称比较下一篇:烟雾弥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