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论文

2024-07-02

浅析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论文(共12篇)

浅析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论文 篇1

浅析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论文

一、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感知的能力

由感知开始是音乐教学的特征。学生缺少感知阶段,就无法使音乐教学深化,也就无法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感知是音乐技能技巧形成的基础,是发展音乐能力的前提。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感知阶段。教师必须遵循这一规律,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感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乐的意境美、表演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例如,在教学《数鸭子》时,可通过动作来表现,让学生模仿小鸭走路,边做动作边学“嘎嘎嘎”叫。学生在手舞足蹈中,与音乐律动产生协调一致,从而获得美的享受。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情感的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能更快更直接的进入人的情感世界,直接震撼学生的心灵。所以,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例如,在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的祖国》《歌唱二小放牛郎》等歌时,学生通过骄傲自豪地演唱,懂得了爱憎分明,唤起了民族自豪感。这些在音乐中真、善、美的道德教育,启迪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以提升。

三、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

聆听是了解音乐艺术的直接途径,只有在聆听中才能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多给学生听音乐的机会,通过听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聆听体验放飞想象都是不错的方法。例如,歌曲《山谷静悄悄》,通过视听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从而激发学生想象、探索的欲望。如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学生在聆听中展开无尽想象,仿佛置身于那湖面泛舟、浪花拍岸,歌声、水声、鸟声此起彼伏的欢快、热闹的场面之中。曲调优美、节奏欢快的《踩雨》,在旋律、节奏与歌词的呼应下,使学生仿佛进入了雨中世界。还有唢呐独奏《百鸟朝凤》,那欢快的旋律,生动地表现出大自然中百鸟争鸣的热闹场景,把学生带到了色彩斑斓的意境之中。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音乐感受、理解是有差异的,教师既应尊重学生的感受,放飞他们想象翅膀,又要及时引导学生的想象不能脱离主题。

四、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

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先决条件。我们应当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对教材中的内容感到亲切、真实而富有吸引力,从而激起学生创造的.欲望。同时,教师也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跳音练习,可让学生玩拍皮球游戏,通过实践体会跳音的特点。又如欣赏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可采用即兴作画的方法,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一幅秀美的苗寨春日清晨山川图。再如,可启发学生利用竹筒、筷子、文具盒和易拉罐等自己动手做一件打击乐器,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创编节奏及旋律、编写新的歌词、听配音编故事、律动等。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对学生感官刺激,让其产生想象从而进行创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极大地开发他们的智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五、学校要为学生创造美的育人环境

整洁美观的校园环境,浓郁校园文化氛围,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文明守纪,活泼向上,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育人环境是校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如上下课的艺术铃声、课间的每日一歌、音乐教室及走廊过道中的音乐家简介、学校合唱团等,都让校园充满艺术氛围。这也让美的渗透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真正达到了用音乐教育育人的目的。

浅析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论文 篇2

一、选择美的语文教学载体

现行语文教材, 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 “文质兼美”, 形神俱佳。作为语文教师, 应当把握教材, 充分挖掘出教材中具有审美教育的元素, 如:羽扇纶巾的洒脱, 挽雕弓、射天狼的豪迈, “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 “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 以及无数让人终身受益的治学、做人等方面的名言警句。这些素材无一不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良好载体。

二、指导学生热爱美、创造美

在教学中, 教师应以美学理论为指导, 从课文内容入手, 结合各类语文教学的材料, 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使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浸润到每位学生的心灵之中。

(一) 强化朗读, 体会意蕴

朗读课文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方法, 特别是诗歌、散文的教学, 更应反复诵读。诗歌和散文具有音韵的和谐美、意蕴的隽永美, 小说和戏剧具有构思的精巧美、情感的人性美, 议论文具有严谨的逻辑美, 说明文具有实用的科学美。感受这些美,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热爱美、创造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 在朗读中体悟诗文的意蕴与美感。比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首先通过教师有感情地范读, 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到作品情境中:阳春三月, 柳絮飘飞, 碧蓝的天空下, 一条小船在江面上飘荡, 渐行渐远, 最后消失在天际, 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然后指导学生朗读, 先感受诗句的音乐美, 再感受其意境美、情感美:诗人在江边送别友人, 直到友人的小船渐渐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这充分体会了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惆怅若失的感情, 由此学生体验到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好的诗文, 含英咀华, 方可品尝到它的美好韵味。

(二) 激发情感, 引起共鸣

感情是作品的生命。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美育教育时, 一定要创设适宜的情境, 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引导受教育者以积极的态度和美的形式参与活动, 激发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例如, 朱自清在《背影》中, 主要描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一事, 事情虽小, 却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无限的爱和父子间的浓浓亲情。教学时可启发学生:你们的父亲与文中的父亲有无相似之处?通过联想、比较, 使学生认识到爱子之情是普遍的人性, 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产生写一写自己亲人的欲望, 激发学生对父辈的热爱、尊重之情, 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美德。

(三) 观察自然, 亲近自然

阅读文学作品, 就是间接地观察自然、亲近自然。自然的美是一种现实的美, 以其可感的形象, 最能激发青少年的审美兴趣。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阅读、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观, 感受山清水秀、月白风清、曲径小溪、寂林幽谷的阴柔之美, 领略崇山峻岭、海阔天空、暴风骤雨、雷鸣电闪的阳刚之美。例如:郦道元《三峡》中, 那遮天蔽日的群峰, 乘奔御风的江流, 雪白的浪花, 碧绿的潭水, 回旋的清波, 美丽的倒影, 奇松怪柏, 林寒涧肃, 一幅幅摇曳多姿, 清新俊雅的画面, 让人着实感受到大自然的优美与崇高, 从而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四) 把握形象, 以美育人

美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引领学生追求人生情趣与理想境界为目标的教育活动。通过课文中美的人物形象, 学生既可欣赏俊俏的形貌、潇洒的仪态、动听的言辞、文雅的行为、温柔的性格, 又可感受移山填海的劳动场面、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坚贞不屈的高洁情操。例如:《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有的人》中的鲁迅“情愿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烧”, 《邓稼先》中为祖国献身科学的精神, 《勇气》中法国妇女坚信世界和平的大无畏精神。美的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说, 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润物无声的陶冶。

总之,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孕育着美育资源, 渗透着美育思想, 我们应该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 选择美的素材, 以美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以美的事物去感化学生, 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就生活在“美”的世界中, 从而自然而然地审美、爱美、创美。

摘要: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 审美教育, 我们应教会学生感受生活之美, 品味生活之美, 进而创造生活之美。语文教师要以语文教学为手段, 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 又以美育教育为方式, 来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3

关键词: 数学教学 数学美 美育渗透

新课标提出:“要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是每个数学教师应尽的责任,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那么数学美表现在哪里?其功能如何?又如何渗透美学教育呢?

一、浅析数学美

1.简洁美.

数学追求简洁,许多“伟大”的数学公式都是以极其简洁的形式出现的.

生活中有许多涉及等差数列求和的问题,得出一般性的求和公式,使我们得以迅速求和.只是公式有时候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用不同的公式求解,但有一点是相通的:数学公式尽量追求简洁.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美,本质上终究是简单性.”

2.对称美.

中西方的建筑、艺术大多呈现对称的美感,在数学中,对称美也随处可见.

两点式方程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左右均是分式;左边全是y,右边全是x;各项下标也呈对称性.学会赏析对称性,不但在新课教学中能迅速掌握公式、法则,而且有助于妙解难题.一些较难高考、竞赛题也可直接用轮换对称法轻松解决.

3.统一美.

数学源于哲学,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反映在数学上就是其统一性.

台体体积公式,无论棱台还是圆台在计算体积的时候都可以用;而当台体上底面“无限全等”于下底面时,V=Sh,即柱体体积公式;然而当台体上底面无限接近0时,V=Sh,这又是锥体体积公式.由此可见,柱体与椎体是台体的一种“极端形式”,它们的体积公式均可由台体体积公式统一.

希尔伯特说:“尽管数学知识千差万别,我们仍然清楚地认识到,在作为整体的数学中,使用着相同的逻辑工具,存在着概念的亲缘关系.同时,在它的不同部分之间,也有大量的相似之处.”

4.和谐美.

自然是和谐的,数学是自然的学科,所以数学的公式法则结论也当是和谐的.

基本不等式很好地诠释了不等式的和谐美:首先,不等式左右同时含a,b的;其次,次数均是1次;再次,不等式可以取得等号,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数学中这类公式还有很多,

它们让数学具有了独特的和谐美.

5.奇异美.

培根说:“没有一个极美的东西不是在调和中有着某些奇异.”数学中有着大量呈现奇异的例子,譬如:

【案例5】123数学黑洞:“任取一个数,相继依次写下它所含的偶数的个数,奇数的个数与这两个数字的和,将得到一个正整数.对这个新的数再把它的偶数个数和奇数个数与其和拼成另外一个正整数,如此进行,最后必然停留在数123.”

类似地,我们还可以找出许多有趣而神奇的数字及运算规律.数学的奇异美使神秘、严肃、程式化的数学世界充满勃勃生机.

数学的美,毋庸置疑,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

二、反思数学美

1.数学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个教师都需要研究和攻克的课题.

2.数学美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中渗透数学美,能强化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必然逐渐喜欢并热爱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也会大大提高.

3.数学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完善的人格.

学数学,其实就是一种美的熏陶.学生进入社会后,也许很少直接用到数学中的公式定理,但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中体现出的精神,却是潜移默化,伴随着他们一生.

三、实践数学美

如何在数学课堂渗透数学美呢?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挖掘教材中的美育材料,创设美的教学情境.

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定义之美、证明之美、思想之美、方法之美、无限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陶冶情操,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美.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生活中的事物往往具有直观性,而直观性是审美直觉的重要特点,它要求主体必须亲身参与和直接感受.实践证明,直觉感受越深刻,学生学习兴趣就愈浓,审美教育的效果也愈好.电影、电脑、录像甚至是漂亮的板书结构等都能增加直观形象感受,使学生形成丰富的审美观点.

3.将美学原理应用于解题实践.

解题,不应是枯燥的行为,反当是一种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采用变式教学等手段,多使用一题多解及多题一解等教学策略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潜意识地指导学生探究数学的发展轨迹,让学生体会知识结构的关系.

四、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使学生了解数学的美学价值,提高审美情趣,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更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陆桂菊.赏析数学美[OL].高中数学辅导网,2012.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 篇4

广水实验高中 孙建华

内容摘要:中学阶段正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其人格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教育不仅关系到未来学生学业上更进一步的深造,也关系到其一生。语文教学开展美育,对学生至关重要。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开拓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浇灌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能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自身各种因素协调发展,使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美育

新课程标准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课)语文》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教材通过优美的语言文字让我们领略了自然美、体验了社会美、享受了艺术美,是古今中外的文学艺术家的心血和独特的风格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马克思说:“美育是一个有高度文化的新生活的创造者,一个具备共产主义世界观和行为的共产主义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揭示的“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美育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美育卓越的教育品质将成为教育进步的标志,成为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素质、造就创新人才、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社会文明的一个根本因素。学校美育的目的就是在传授各种知识、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情感和心智受到美的熏陶,从而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标。以美的方式、美的内容、合乎美的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理性思考的同时,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情趣;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熏陶,精神的愉悦。即寓教于乐。

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感受自然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于养育自己的大自然会产生深深的眷恋,人们爱它的天姿丽色,更爱它的风采神韵。因而,异彩纷呈的自然美成为作家重点描绘的对象。高中新教材在表现自然美方面是极其丰富而广泛的。它的范围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千古绝唱的赤壁到风光秀美的康桥,从悠长悠长的雨巷到古色古香的北京胡同„„它的内容从“桃之夭夭”的春天到“碧云天,黄叶地”的秋天,从“一览众山小”的古老泰山到“采菊东篱下”的美丽田园,从“我的空中楼阁”到荒凉寂静的地坛„„既有雄伟壮阔、险峻奇特之美,又有幽深静雅、明媚秀丽之美。可以说春夏秋冬、日月星辰、和风细雨、墟里村落等自然界的景象都在这里竞相展示,处处表现出造物主那神奇诱人的魅力。

经过作家加工的“第二自然”更是优美、更生动,足以让读者“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了。比如说《荷塘月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朦胧、淡雅、恬静的月下荷塘,现实中我们又能否看到?《我的空中楼阁》,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修辞和句式使我们感受修辞之巧表达之妙,又使我们感受语言之精意境之美,但现实中我们又能在哪里找到这样居所?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形状、线条、光泽、色彩等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之美,欣赏“淡妆浓抹总相宜”之美,从主观上感官上得到美的享受;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品味“草色遥看近却无”、“柳暗花明又一村”从客观上心灵上得到美的享受。更应该利用媒体、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北国风光”“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甚至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让他们知道“雪”不是“淡黄色,味道又冷又咸的砂”,直接融人大自然的怀抱中。

二、鉴赏社会美,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高中新教材所选篇目无不渗透着社会美,其表现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从古往今来的政治斗争到各个阶层的精神面貌,从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到日常生活中的贩夫走卒,其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激烈交锋,都激发了读者的情感体验,给人以有益的心灵启迪和思想教育。

在新教材中,可以看到“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少年,可以听到爱国诗人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心声,可以触摸到陆游“中原北望气如山”忧国忧民的时代脉搏,可以感受到辛弃疾“廉颇老矣”的沉重叹息„„读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你会加深一份对祖**亲的眷恋之情;读穆旦的《赞美》,你会体会到一个民族站起来的真正含义;读《陈情表》,你会增加对父母的依恋和感激。高中新教材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美,以其健康的内容、感性的形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大有裨益的。新教材以其鲜明的“人文精神”为困境中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支强心剂,而赞美人类的崇高精神,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启迪个性的创造思维,则成为高中语文教材中社会的三大支柱。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课文具体内容出发,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美的事件和美的心灵来陶冶学生情感.例如《岳阳楼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的抱负,可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我与地坛》中所体现出来的母子情深,可以培养学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社会亲情美;《<指南录>后序》所展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爱国爱民,可以培养学生“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社会节操美;《庖丁解牛》《都江堰》所显现出来的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善于思考的社会智慧美„„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收集材料归类整理,相互传阅;可以写心得写读后感,相互交流;可以组织学生到名人故旧游览,领略名人风采。

三、品味艺术美,提高才情展示才华

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美的高级形态。读着充满艺术美的作品,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甚至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艺术美就内容而言主要是形象美、意境美。就形式而言主要是结构美、语言美。

形象美,这里所说的形象是指典型形象,即那些带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鲁迅笔下的阿Q,还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郎台:无论是《柳毅传》中的美丽善良的小龙女,还是《西厢记》中的多愁善感的崔莺莺,都是鲜活可感的人物形象,都具很高的审美价值,成为艺术感染的起点。可以说,教材中那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比比皆是,他(她)们如同百花园中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鲜花,以其独有的色和香,给读者难以忘怀的艺术享受。意境美,意境融合着作家的思想感情,是客观与主观的有机统一。它能产生诗情画意的效果,启发我们产生联想和想象,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余味无穷的感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表现的安谧恬静的意境真是令人陶醉。诗人仅用了40个字便展示了一幅清秀的山水画:秋雨过后的傍晚,空灵宁静的青山,柔和皎洁的月光,清澈的泉水,翠绿的竹林,浣纱归来的少女,渔歌唱晚的小船 „„画面中还有那侧耳倾听、凝神注视、陶醉其中的诗人,真是诗情洋溢,画意盎然!教材中像这样表现意境美的诗歌、散文真是不胜枚举。

结构美、语言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表达的艺术。无论是屈原的浪漫,杜甫的沉郁,柳永的婉约,苏轼的豪放,还是鲁迅的深刻,朱自清的清新,徐志摩的缠绵,舒婷的真挚,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受到语言美产生的巨大艺术魅力。它们或纯粹,或精微,或谨严,或飘逸,无不是经过作家们精心地推敲,细致地打磨,才如珍珠般熠熠生辉,点缀在文学的夜空之上,令人叹为观止,百读不厌。

浅析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论文 篇5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美育教材,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只要认真发掘、发现文本中的美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把语文教学转化为美育实践活动,把美育渗透于整个文本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思想占据学习的精神空间,在美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渗透;美育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对美育进行了这样的阐述:“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智力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充分证实了美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教育中贯彻实施美育教学呢?

通过这些年来,对小学语文课教学的不断实践,我认为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美育教材,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只要认真发掘、发现文本中的美育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把语文教学转化为美育实践活动,把美育渗透于整个文本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思想占据学习的精神空间,在美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下面就以《桂林山水》为例简单谈谈怎样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

一、设计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对美的期盼进入课堂

常言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

镇宁实验小学 田维芳 新内容以前的导入环节相当重要,如果一开始激发不起学生兴趣,就有可能导致整节课死气沉沉,更谈不上课堂互动。因此在教学新内容之前教师要下一番功夫去研究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把学生欢乐地带进课堂的情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小学生来说越美的东西越又兴趣。所以在设计教学或者上课时触景生情地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美的氛围,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尽可能的留给学生悬念,激发学生追求享受美的兴趣,以达到把整体学生带入课堂的目的。

导入文本内容时我先让学生听完音乐腾格尔的《天堂》,问:“好听吗?听到唱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是歌唱家腾格尔歌唱草原,他用优美的歌声表达自己对大草原,对家乡的热爱。那么,除了用歌声去唱,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对某一处景物或者对自己家乡的感情呢?(引导学生说出,用写文章和画画的方式)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迹去欣赏用文字描述的另一处美景《桂林山水》看看作者笔下的桂林山水是什么样子的。

二、在朗读中渗透美育

朗读对理解文章很有帮助。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朗读中,叶圣陶先生特别主张“美育”,就是要把作者的感情在朗读中充分表达出来。教师在导入课文内容以后,引导学生自读,逐步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然后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自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抑扬顿挫、时缓时急的朗读声中去感受激昂、舒缓、深沉韵律的美,从而获得朗读的乐趣。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是写桂林山水的样子,赞美桂林山水。我问学生:“这篇赞美式的文章我们该怎样去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己去发现、找到朗读时应轻松、愉快、用赞美的语气。然后通过示范、学生分组、自己找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朗读时韵律的美。

三、在理解文章结构中渗透美育

不同体裁的文章有着不同的形式美。理解文章结构对理清文章脉络、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有着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教学中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后数数文章的段落,观察各段所占的篇幅以及构成文章整体一种堆砌的形同建筑似的篇章结构的美。然后,在读懂各自然段理解各自然段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的意义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发现在自然段与自然段之间存在着藕断丝连的衔接关系。学生在欣赏到文章结构美的同时领悟到文章结构中的衔接与过渡的和谐之美。这对学生作文中的谋篇布局有帮助,同时激发了学生创造美的热情。

教学时,在学生弄清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的同时,理解各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所写的内容是否相同?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学生在理解中发现,第一自然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自然段写水的特点、第三自然段写山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了山与水完美地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学生在此基础上理解了这四个自然段之间是总—分—总的关系,同时感受到一种严谨的美。在此,仅举此例说明。

四、在理解语言文字中渗透美育 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的,学生在带着感情朗读出课文主旨表现的情感基调后已经激发了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的激情,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划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段落,通过朗读联系上下文,结合文章大意,引导学生理解词义、句义、段义,然后通过推敲类比,从语感、词性、感情色彩、修辞的美,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起学生的创作热情,然后通过学生仿写,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时,我问学生:“你们觉得文中哪些句子写得好、写得美?”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在此选取其中一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静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我引导学生这样分析,问:“这一组句子有什么特点?你们为什么觉得写得好?”经我再一点化,学生马上领悟到:“它们的句式相同,是排比句,三个句子都用了“真”字,分别强调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第三个句子是比喻句,它比出了漓江水的美、与众不同。”这时我让学生仿写一个排比句,一个比喻句。

五、感受文章塑造形象的美

黑格尔说:“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文章以塑造形象为目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是可以感知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引导,使学生在朗读、理解中寻找文章所塑造的,或自然的、或社会的、或艺术的形象。语文课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认真朗读作者描写形象的字、词、句、段,揣摩文字表达,深刻领悟语言内蕴,感受语言折射出来的或自然、或人性、或意境的视觉形象的美。通过描绘、扮演、想象的方式把美的形象再现出来,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朗读相应的句子、段落,感受漓江水的形象,山的形象。朗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漓江的水与桂林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这一美丽画卷的形象。学生充分的表述了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到的桂林山水的画面。有的学生还用简单的笔画勾画出来。

六、体会作者的情感美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文章是作者情感流露的渠道,渗透出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文章蕴涵着作者的人生体验,文章中一切美的因素都是作者经过情感过滤孕育而生的。因此,在语文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文章塑造的形象去体会作者的情感,以触动学生心灵,达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从而体会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情感,所寓含的美。以此激发学生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创作冲动,通过布置学生习作,学习作者的地写作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时,我问学生:“同学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学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好,因为桂林山水确实很美作者很喜欢,他观察细致……”我趁机又问:“作者为什么要把它写出来呢?”学生马上又回答:“他是要让我们也能享受到那里的美丽景色。”最后,我让同学们回去以后,认真观察自己的家乡,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一写自己家乡的景物,让更多的人了解你的家乡。

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就是让语文教学在美的氛围中展开。让学生的心灵在美的环境中得到净化,想象得到丰富,创造力得到尽情的展现。常言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的挖掘和创造美育因素,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心灵去领悟美,以美的行动去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2001.9;《找准课文切入点,激发学生审美情感》江苏 许海荣;

浅析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论文 篇6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素养,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激励人的精神,温润人的心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美育仍是中国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笔者是一名教学一线的初中思品教师,在思品课堂上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将高尚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学生的心灵,让思品课堂吸引学生,是职责所在。笔者就思想品德教学渗透美育的途径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作一简要分析。

一、树立教师形象的榜样美

教师的工作富于创造性,最大的特点在于每天和纯洁的学生打交道,学生具有自主能动性,教师的工作是育人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教学任务的组织者,也是学生交流情感的对象和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审美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生审美能力的优劣。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外在形象美,得体的服饰、优雅的妆容、可亲的教态等会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更应该塑造自身的内在美,关爱学生、理解家长、团结同事,善良而宽容,严谨而细致,敬业而智慧,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二、感知教材内容的意蕴美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内容丰富,材料贴近生活,语言优美,故事动人且富有哲理,特别是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更是发人深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朗诵、理解、复述等手段,将这些蕴藏在教材内的意蕴美挖掘出来,使学生在美的愉悦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三、把握教学环节的过程美

1.让教学语言美起来

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像演奏家手中的乐器,画家手中的颜料,雕塑家手中的刻刀和大理石一样。语言就仿佛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的。“教育的艺术,首先是灵犀相通的说话艺术。”所以教师应严格锤炼语言,让学生在教师优美的语言中与思品课堂完美融合。

2.让课堂导入美起来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导入设计得巧妙,就能起到先声夺人、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兴趣之功效。

3.让教学情境美起来

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创设美的情境能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激发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丰富想象,改变平铺直叙的刻板式说教,使得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情境相融,教育效果水到渠成。笔者在进行《行为与后果的关系》教学时,设计了以时下热点话题“青岛天价虾”为背景的情境分析,从“大虾的出场”到行为的分类,从“大虾的处置”到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从“大虾的走红”到给我们的启示,整节课围绕该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让思品课堂和生活实际紧紧联系在一起。

4.让课堂设问美起来

“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课堂设问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趣的设问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点亮思维的火花,激发求知的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贯穿课堂的设问,就像一粒粒珍珠一样,将一节课串成美丽的项链。教师要善于从教材、资料、生活实际中挖掘值得思考的资源,用故设悬念、层递式、抛钻引玉式、两难式、辩论式等提问方式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唤醒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

5.让教学手段美起来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革新,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拓展了教育的时空,引起了教育内部的深刻变革,促使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步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微课、慕课等方式有效地联系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四、启发教学生成的创造美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同时更要善于为学生的创造思维搭建平台,创造机会。笔者在组织初三“学会与人合作”内容的教学时,精心设计了课堂活动“心中的塔”,让小组同学用废旧报纸和透明胶带合作完成“心中的塔”,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又能在活动后的分享中感悟到合作的方法和原则,同时最后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塔也充分展示了各组学生的创造力。

美育:在体育教学中不是渗透 篇7

美育, 通常亦称审美和创造美的教育。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 就学校美育来说, 他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 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他要求在学校中以各种美育的形式进行教育和学术活动, 使学生能在学习专业知识中受到一定的美的熏陶;同时又在美育中学到某些知识。

美育体现了体育教学固有的特点。不论是跑、跳、投等基础技能的教学, 还是健身操、体操形体动作的赏析, 都是在传播信息;而这些信息中饱含着许多美的因素。它对培养学生具有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具有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地位。智育是美育发展的前提, 而美育对智育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能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能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理解, 有利于我们体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体育教学离不开美育, 美育融于体育教学中, 缺少美育涵蕴的体育教学是不完全的体育教学。

从目前中学生的现状来看, 学生的审美能力比较差, 容易接受一些流行的审美标准和趣味, 如NBA篮球比赛中各个篮球明星技术动作之华丽;社会上流行的街舞之通俗“靓丽”。但他们却不能理解和欣赏什么是真正的运动美。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去帮助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是十分必要的。

二、美育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首先, 体育教师应该培养自己对现实中美的感受、判断和评价的能力, 研究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和社会根源, 从科学的意义上懂得美, 懂得审美常识。这样才能以高尚健康的美育贯穿于完整的体育教学之中, 帮助我们的下一代具有美的情感, 更好的认识世界和认识生活。

其次, 体育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除了应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动的高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思想的进步、作风的正派, 给学生以美好的感受外, 还应在上课的示范中特别注意。

再次, 应注意结合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美的启发, 讲授一些基础的美学知识,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 并在示范动作准确的前提下, 力求把动作做得轻松、优美, 达到能吸引学生产生兴趣的目的, 也为学生掌握技术动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另外, 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在运动中尝试美的内在体验和自觉的审美意识, 并将内心体验的美和外形观察的美结合起来。

三、学校体育教学与美育的内在结合

1. 学校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内容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丰富的美育内容, 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主要追求“身体美”和“运动美”。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的美 (心理、生理) 。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人体自身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 (动作、环境。行为、竞技) 。在体育教学中, 通过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和观赏体育表演, 体验和感受运动之美。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传授者、表现者, 体育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传身教, 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有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端庄的教态、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 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 才能做到自身形象与体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场地和器材的组合以及教学的周边环境, 都要为运动创造一个美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材的内容渗透人文教育的思想, 提高学生的鉴美能力。

2. 美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通过体育, 可以使人身体健康, 具有良好的速度、力量和技巧, 具有发达的肌肉和匀称、健美的身体。通过美育、艺术教育活动, 可以提高人们对健与美的认识。因此, 体育教学活动为美育、艺术教育提供了十分广阔、生动的审美空间, 而在进行美育、艺术教育渗透的同时也提高了体育教学的效果。

(1) 把美育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体育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和谐发展、才能志趣和审美能力充分发展而服务的教育过程。体育又是寓教于乐的活动, 其教育目的是在审美过程中完成的。它以身体运动为特殊手段, 展示具体的形象, 运动所产生的机体舒适感给人带来活泼欢畅的良好情绪, 给人以美的享受。让美在教学过程中无时不在, 使学生有愉悦的心情投入练习, 提高教学质量。

(2) 体育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音乐作为一种高层次的艺术享受, 可提高学徒对美的理解与追求, 会使欣赏者具有更加高雅的气质和端庄的仪态, 健康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 体育锻炼与音乐的结合可以加强学生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的培养。在练习过程中, 动作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是一种美的享受。加强体育教学中各种练习项目与音乐、舞蹈的结合, 可以让学生享受音乐美的同时, 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3) 教师要注重塑造美的形象

教师是影响学生的审美观的关键。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影响, 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要成为学生形体美、仪态美和心灵美的楷模。

(4) 在体育教学中结合教材渗透美育、艺术教育

把美育、艺术教育运用于体育教学中。通过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美反复推敲, 细心品味, 创造更佳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从酷爱具体运动项目到对该项目运动美、艺术美的欣赏, 由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 以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 陶冶情操, 培养美育素质, 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美育的培养方法

(1)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感受美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丰富的美育内容, 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开始部分的队列练习可使学生感受整齐一致, 节奏和谐等形式的美;在学习掌握技术动作时, 既可感受平衡、对称、协调、节奏旋律等形式的美, 又可感受技术动作美, 以及思想品德、作风等心灵的美, 这也是体育教学区别于任何一种教学的美。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培养学生正确的坐、立、行、走等身体姿势, 要求学徒做到站立挺直、坐姿端正、行走轻盈而沉稳, 要展示出美的姿态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在教学中, 教师还应注意挖掘教材的思想性, 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徒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关心集体、乐于助人, 诚实守信、勇于拼搏的优良品德和作风, 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音乐的节奏的旋律、优美的舞姿与跑、跳相结合, 运动全身。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连锁反应:欣赏——向往——理解——完成——享受——回味。使学生达到练中有乐, 乐中锻炼的良好效果。从而塑造出既有技巧美、造型美又有力量美、耐力美, 动作舒展大方、轻松自如、灵活多变而又富有强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体育教学中讲解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讲解示范, 能否给学生以美感, 是能否培养学生的情趣, 正确掌握技术动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 讲解力求做到:言简意赅、流畅易懂、生动有趣, 并注意声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示范力求做到:准确、熟练、舒展、自然、利落、优美。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体育美之影响。

(2) 体育教学中应充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美育

青少年时期既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 也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 在结合形体训练进行美育的同时, 还必须结合思想品德进行美育, 使外在美与内在美结合起来, 形体美和心灵美和谐一致, 达到身心健美的目的。由于体育运动具有鲜明的集体感、荣誉感和竞争意识等特点, 它就要求参与者能遵守规则、服从裁判、有组织、有纪律、有礼貌, 并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民族自尊心、进取心和集体主义精神, 因此, 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美化思想、塑造心灵美。

(3) 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及教学组织中渗透美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无时不体现美的存在, 运动场地的平整、教师运动服装的整洁、器材准备摆放整齐、场地布局合理;课堂组织教学、教学方法针对适用、教材内容安排合理等等。

(4) 充分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为审美创造条件

有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利用雨雪天的课外活动时间或室内必修课, 有目的有组织地让学生观看精彩的比赛录像, 如结合体育教学实践、校内、校际体育比赛及高水平运动比赛录像片断, 使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生动的感知逐渐提高对体育美的塑造能力。这样把体育与艺术有机地交融起来,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放松学生的身心, 使用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生理、心理负荷协调。

在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做法 篇8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97-01

美育,又叫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具备鉴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能够促进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古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其审美对象包括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等,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下面笔者就如何在初中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朗读,唤醒古诗的形象美

古诗的语言凝练精辟,讲究韵律,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饱含了作者丰富、强烈、饱满的情感。由于古诗具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诗时要注重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鉴赏古诗的形象美,如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

朗读古诗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速读。在速读中感受古诗的格式美,扫除生字词的障碍,初步掌握古诗的内容和格式。第二步,慢读。通过慢读,读出诗歌的音乐美,可以结合古诗的注释一字一句地读,在熟悉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古诗的节奏,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语气的变换、语速的快慢、情感的和谐、语调的高低等,为鉴赏古诗优美的意境奠定基础。第三步,教师范读。教师通过范读,引导学生进入鉴赏古诗优美的意境。比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望岳》这首诗时,首先,教师指导学生速度,通过速度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平仄节奏,同时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古诗的含义;其次,通过慢读让学生掌握字词中语气的变换、音调的变化,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以及不畏艰险、敢于攀登高峰的勇气;最后,教师范读,读出对这首诗的审美体验。

二、品字,感受古诗的画面美

诗人在写诗时非常讲究语言文字的锤炼,通过简洁凝练的字词表现古诗的意境。因此,在一首古诗中,有时一个字、一个词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体现了绚丽多彩的画面美,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教会学生品字析词,抓住关键字词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在品字析词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将作者在古诗中描绘的声、光、色等在脑海里展现出来,领会作者在古诗中创设的意象。这样,原本单调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立体、形象、生动的画面。比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文《山居秋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细细品味“空山新雨后”的“空”字,它是全诗之眼,表达了作者远离尘世间的一切喧嚣,心灵回归宁静的情感。随后请学生展开想象,品味诗中“松、明月、石、清泉”等所构造出来的意象,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山村自然的宁静美。学生通过品味古诗中的字词,发挥合理的想象,能够领会古诗所要表达的雨后初晴山村宁静的旖旎风光,以及诗人寄情于田园山水而怡然自得的心境。

三、写作,感受古诗的创造美

古诗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鉴赏美,还要教会学生创造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培养学生鉴赏美,应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教会学生创造美,让学生以真实的情感去感受世界的美”。因此,在教学古诗时,教师应该以诗歌作为范本,指导学生开展文学创作,提高审美能力。

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比如,可以开展诗歌背诵比赛、个性化解读诗歌比赛、诗歌主题改写活动等,鼓励学生写作。改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古诗创作方法,学生在理解古诗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开展个性化的创作,如将诗歌改写为小故事、散文等。通过改写,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比如,以上文提到的《山居秋螟》这首诗为例,教师可以将“乡村生活”作为开展主题创作活动的载体,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乡村生活的散文,或者写一篇关于这首诗的读后感等。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凭借自己的审美体验抒发了对这首诗的感受,有的学生将其改写成小故事,假设作者王维到了现代会怎样?有的学生将乡村生活和城市工业文明生活进行了比较。在细读品味古诗的基础上开展文学创作,能够提高学生感知古诗,精读文本的能力,体现了古诗美育对培养学生素质的促进作用。为了激励学生创作,教师要对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适当地奖励,这样一来,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简单的分数,还有文学创作的成就感。

总之,古诗教学与美育渗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品位,实现古诗教学与美育渗透的有机结合。

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篇9

庞义 四川省简阳中学 邮编:641400 电话:*** 摘 要:美育是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对美的感知、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的一种教育。美育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它是塑造良好个性的条件之一,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本文立足自身的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例,从营造审美情境、彰显审美因素和享受审美愉悦三个层次,对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以及如何创设审美愉悦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谈一点认识。

关键词:生物教学 美育 审美愉悦

竞争激烈、节奏紧张的社会生活,迫使人们像陀螺般旋转,身心疲惫的从早忙到晚,人们的感情已变得日益淡薄甚至走向麻木,人性本来所具有的诗意、直觉和想象已渐渐远去,愉快的感觉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我们现今正面临着严峻的人格危机。

一位哲人曾说过“美是心灵的体操,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正,情感和信念端正!”。时代呼唤审美人格,审美活动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美育,是时代对教育的客观要求。通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提升审美能力,来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在审美所带来的愉悦中奋力追求,进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美育是一种自由形态的教育,将美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是学校美育的最佳途径。对于生物教学而言,可以尝试如下思路来进行美育的渗透。

一、立足教材,营造审美情境

审美情境的营造,需要教师细心、充足的准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展现教师自身的仪表、语言美,二是注重课堂活动中的和谐之美。

1.展现自身的仪表、语言美

仪表能够直观的表现出教师高雅的情趣和潇洒的风度,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庄严沉稳的教师形象,能够体现出优雅大方的教师风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语言是师生思想和情感交流的工具,洪亮清楚、自然流畅、生动风趣、富于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能在准确地呈现教材所要表达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例如在攻克《神经调节》这节课中“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 上建立起的”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可以这样讲授:“同学们可以回忆我们小时候去打针的情景,在第一次打针之前我们并不会害怕,甚至当妈妈抱着我们走进医院,看到拿着针管的医生时,我们还可能是笑呵呵的,只有当冰凉的针头刺破我们的小屁股时,我们才因为那撕心裂肺的痛而长哭不止。但是有了这次经历以后,不要说再看到穿白大褂的医生了,可能刚刚走近医院就开始哭闹了。”这样的讲解,几乎所有的学生在第一时间内会笑起来,这不仅让学生轻松的理解了知识点,更通过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营造了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

2.注重课堂活动中的和谐之美

课堂活动是双边的,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而非是局外人,进而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在其中,才会有更多美的享受。例如:在提问之前应做好铺垫,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在提问的过程中,应注意引领,让问题精而准。讲到糖类代谢的去路时,可以这样提问:“血糖进入细胞后首要任务是?如有剩余会?如再有剩余呢?如果还有剩余呢?”。前三个问题,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教材进行解答,目的在于让学生理清知识主线和明确递进关系,而最后一个问题,学生暂时无法回答,但却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欲望,为后续的探究学习打下了基础;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务必要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如“讲得不错”、“基本描述清楚了,不过还有可以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等,只有恰当而准确的评价才能保持学生积极参与和敢于表达的热情。

二、深挖教材,彰显审美因素

艺术家罗丹说“ 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无论哪个学科,都蕴含着美的教学内容,生物学科的美育素材尤为丰富。

中学生物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可以归纳为几个大的方面:一是生物体普遍存在的外在美, 如生物的形态、结构、色泽、声音、行为、习惯、生长之美;二是生物体普遍存在的内在和谐美, 如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选择性、细胞内各种代谢活动的协调性、种群间的协同进化、生物圈的稳态等;三是生物科学理论或模型的科学美, 如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简明对称之美、遗传定律的逻辑美、科学术语的简约美;四是科学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人格美, 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严谨的方法等。

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给予大胆的呈现,甚至进一步延伸拓展。例如《生态因素》这节课,教材中的语言描述优美,呈现了一个多彩的自然景象,配合教材中的 插图,更是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讲授本节课时,在教材所呈现美的基础上,立足教材,可进一步拓展教材所要呈现之美。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网络查找,下载并编辑了一段能够展现“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和谐共处”、“种内互助与种内斗争”、“共生、竞争、捕食”等因素的近五分钟的视频,通过多媒体设备将视频播放后,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切身感受到动植物外在的多样美、形态美、结构美、行为美和声音美,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平衡美,在美的享受中,再结合老师形象的讲解和点拨,学生便能愉悦地、轻松地理解“种内、种间的互助与斗争”等知识点。

三、延伸教材,享受探究愉悦

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对生物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探究能力是中国学生普遍欠缺的一种能力,让学生学会欣赏探究学习之美,并能享受探究学习所带来的愉悦,是新课改背景下生物学科教学努力的一个方向。

在人教版新教材必修Ⅲ《免疫调节》的教学设计中,我做了如下尝试:“在第一节课的学习讨论中,激发学生对教材中关于艾滋病方面内容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外利用网络、图书室、医生等教学资源开展了系列的探究活动,并制作题目为‘关于艾滋病的一点小秘密’的知识展板。第二节课的教学便以学习小组的课外探究成果汇报作为切入点,并同步展示学习小组制作的知识展板。然后再以小组汇报中提到的艾滋病的致病机理,作为新课的突破口,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HIV攻击T细胞的过程中,二者在数量上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关系呢?’,由此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材36页的曲线上来。引导学生对曲线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小组讨论,解决教材中所设置的相关问题。完成对曲线的分析后,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为什么HIV能够让机体丧失一切免疫功能?’、‘T细胞在人体免疫中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到‘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知识板块的学习„„”。这节课的设计中,通过“课前探究→课堂汇报→课堂探究→课后展出”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内外的探究活动有效的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了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用小组汇报的方式导入新课,结合教师的微笑、眼神和手语,营造一个愉悦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在自豪和分享中开始新课内容的探究。

总的来说,将美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培育社会主义 合格接班人的需要。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应该善于发现、转化和充分利用好教学中的审美因素,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识别美、欣赏美,师生共同营造一个有美感的课堂,并在审美所带来的愉悦中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

【参考文献】

1.姚军.《美学》.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

浅析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美育论文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教育; 美育; 渗透;

1 引言

语文学科作为小学的基础科目, 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充满着文学魅力以及艺术审美, 对学生后续的成长过程有着很大的作用。而小学阶段的语文古诗教学不仅蕴含了传统文化精神, 还包含了许多基础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对其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与审美性综合能力。因此, 本文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美育渗透进行了分析与探索。

2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美育的功能及特征体现

2.1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美育的功能分析

在小学教学中, 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 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不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在小学阶段需要教师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 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 古诗教学作为其中比较重要的教学内容受到了教师的普遍关注, 通过古诗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古诗的美。现阶段, 随着古诗教学重要性的突显,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也被社会所关注。其主要是通过与古诗教学的结合对学生实施精神情感教育, 以此来让学生体会古诗的美, 从而促进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古诗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可以从社会层面与学生个人层面来进行分析, 其功能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社会功能层面, 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理解美的含义, 而且由于个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和依存的, 因此在后续的美育过程中其可以对美进行创造, 在促进个人情感的同时, 还可以实现美的传递, 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从个人层面来说, 美育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知识, 并在感性体验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为学生后续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美育特征体现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渗透美育 篇11

一、培养正确的审美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七年级第一学期我在上第一节英语课时,就让学生知道从现存开始,我们要一起学习英语,这是当今世界应用最广泛的语言,是一种字母文字,发音优美,让学生体验一种美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去领会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在教学中通过语音、语调的学习,让学生反复朗读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欣赏到英语语言的柔和感和节奏感的完美统一。又如:在教授七年级英语(新目标)上册第五单元时,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插图、教学挂图、图片、简笔画等直观教具进行授课,通过用What's yourfavourite sport?Can you do it?两句型在师生间进行问答练习。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谈谈自己及图片中的人物所喜欢的体育运动,从而诱发学生对各种体育运动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对不同体育运动所表现出的各种不同优美姿态的欣赏和模仿能力,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实现课堂教学与道德教育的高度统一

英语课本中介绍了许多对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和政治家。通过介绍他们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展示他们伟大的人格。如Thomas Edison、Alberc E。Enstein和Newrton小时侯就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分析,热爱科学,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激励学生们树立远大理想,养成处处留心观察、时时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把学生的爱好、兴趣引入科学发明创造的殿堂,培养学生在未来能致力于科学研究、造福人类的高尚情操;在学到Pollution这一课时,要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要让学生意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促使他们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自觉地做绿色和平使者,同污染作斗争。在学到急救知识时,在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加强发全意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学会主动帮助别人,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做具有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美育在外语教学中的有机渗透

1、精心设计板书,体现直观教学的艺术美板书是教师课堂教学思路的高度浓缩,也是教师对教材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所以它是体现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方面。板书设计醒目,并恰当运用彩色粉笔和巧妙应用各种字体、图形、表格等,都有利于形象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引导思考,加强学生记忆,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情操。因此,在设计板书时,要力求做到内容完美,文字精炼,字体大小适当并规范美观,板书位置得当,构图清晰,色彩和谐。这里举七年级下,unit 6为例,教学"Shall we go to the park?"句型时,将“提建议的表达方法”板书安排如下:Making suggestions:

(1)Shah we go with Tom?

(2)Let's go with Tom.

(3)Who,not go with Tom?

(4)Would you like to go with Tom?

(5)What about going win Tom?

(1)上列各句中的划线,分别用浅色粉笔划出。(2)1-4句中的动词go全用黄色粉笔书写并尽量上下位置对齐。(3)第五句中的about用红色粉笔书写,而going则以印刷体书写。这样板书,不但可以让学生通过板书的直观教学,对当堂课上所学的内容一目了然,易于让学生模仿练习,达到加深印象、增强记忆、提高能力的目的,而且还可让学生从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字迹、和谐的色彩中得到赏心悦目的美感享受,也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

2、在教具的运用中注意审美性

外语教学离不开实物、简笔画、图片或幻灯片、投影机、录像等教具。在使用这些教具时,教师应注意其审美性。如在教单词apple,orange时,可通过实物苹果、桔子来进行。这时所选的苹果、桔子不仅要个大、色泽鲜艳,而且形状要匀称具有美感。又如运用简笔画进行教学时,应注意简笔画的线条要流畅,形象要生动逼真,使所画的人或事物跃然于黑板上:同样,使用图片、幻灯片、投影机、录像等教具时,都要注意到构图、色彩、场面的和谐『生和审美性。这样的直观教学,不仅容易引起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让学生在教具的运用中感悟、领略其中的美。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作业美

教师在布置书面作业时,应要求学生养成认真整洁规范地书写的习惯,不可以乱涂乱画,注意英文规范书写的同时,学会连写。我们可以采用表扬与批评、鼓励与督促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作业美。通过作业来培养学生创造美、表现美的能力,提高欣赏水平。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篇12

一、学生认识美, 有正确的审美观

青少年辨别美与丑、是与非的能力比较低, 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极其重要。作为语文教师, 应时时刻刻把美育和语文教学联系起来, 纠正学生以奇为美、以怪为美的错误观点,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如教学《周总理的睡衣》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周总理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 以此及时纠正学生一些比吃比穿的坏习惯, 纠正他们以怪模怪样高档衣服为美的错误观点, 让学生懂得服装整洁朴素、举止行为大方, 有礼貌才是美, 教会学生追求内在的美。

二、导入情境, 创造美的气氛, 唤起学生情感

在短短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中, 教师上课前可以选择美的事物进行课题导入。例如, 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 上课前教师给学生播放放幻灯, 将小兴安岭的美景呈现在学生眼前, 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知美, 从而将自己置身于美好的情景之中。又如《草原》一文, 上课前教师在教室前方出示一幅草原风光图。上课开始, 教师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学生通过这种视听冲击, 感受到了广阔无边、蓝天碧野的大草原, 这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导入:“今天, 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块儿领略草原美丽的风光。”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美的氛围, 一下子就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以及求知的欲望, 为学习课文打下了感情基础。

三、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生活中处处都蕴含着美, 美能陶冶人的情操。因此,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去领会美、发现美、感受美。如引导学生领略故乡之美、祖国之美、自然之美, 感受劳动之美、艺术之美等, 以此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是名家大作, 充分表现了祖国风光的多姿多彩。如《趵突泉》一文, 语言精美, 特别是课文的第二至四自然段, 作者通过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趵突泉的美丽景色, 教师一定要抓住这几个自然段作重要的讲解, 引导学生欣赏好词佳句, 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学的美。又如《草原》第一自然段对草原景色的描写, 老舍先生从天空写到地面, 用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比作天边的绿毯, 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 并用了拟人的手法, 抓住了草原宽广美丽的特点, 字里行间无不闪耀着美的光彩。另外, 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人物的行为美, 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例如严格遵守潜伏纪律的邱少云, 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 智斗敌人脱险的小雨来, 完成任务舍身跳崖的五壮士等英雄形象。教师在教学时, 要抓住课文的具体事例, 通过分析英雄言行举止等, 让学生感受英雄的行为美。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亲自感受美, 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之情。

四、从文学作品中挖掘美

文学对青少年的感染是潜在的,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教师应启发学生去挖掘作品中的思想美、意境美、语言美、修辞美等, 并对此加以欣赏和分析, 引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热爱。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来引导学生感受人物那种爱祖国、爱人民、不怕牺牲的思想境界, 从而挖掘人物身上存在的思想美、内在美。同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灵美。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 要让学生体会邱少云严守纪律的品质, 首先要学生找出描写邱少云言行的句子, 如潜伏时“全身伪装, 隐蔽得更好”, 危急时“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 直到最后一息, 也没挪动一寸地方, 没发出一声呻吟”。然后再指导学生深深体会这些语句, 这样他们才能对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形象有深刻的感悟。通过教师细致的讲解, 这些人物的优秀人格会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 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五、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认识美、欣赏美、感受美, 还要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热情。马克思指出:“劳动创造了美。”这句名言告诉我们, 优美的环境, 美好的生活靠人们去创造。因此, 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更要激发学生创造美的热情, 鼓励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创造美丽的环境和美好的生活。如鼓励学生设计黑板报、学习园地, “六一”到了, 让学生亲自布置游戏场所, 装饰晚会会场, 等等。这样, 学生可以学用结合、手脑并用, 在劳动中享受创造美的乐趣。

总之,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让学生知美、爱美、创造美, 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教师需通过多种途径, 开展各种活动,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操, 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摘要:美育是造就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 我们要提倡以美健体。因此, 教师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离不开美育。只有让学生完全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 才能真正提高其素质, 完善其人格。

上一篇:全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集语文教案下一篇:财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