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多媒体在语文课教学中的应用(精选7篇)
浅析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多媒体在语文课教学中的应用 篇1
浅析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多媒体在语文课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多媒体应用于语文课教学中,是优化教学导入环节、优化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优化教学结尾环节。
【关键词】减负增效;多媒体;语文;课堂教学;应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优化语文作业设计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最优举措。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如何科学地进行语文作业设计,既减负又增效,还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怀着愉快、轻松的心情学语文,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成功,获得满足的体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着从以下几方面去探讨。
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为语文课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无限的展示空间。其强大的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消息传递的渠道,增大了语文课堂的信息容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做到“减负增效”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的尝试。
一、激发学生兴趣,优化教学的导入环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开头的几分钟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学生往往在上课之前有疑惑心理,不知道老师本节课要讲什么。有的学生经过了预习对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新鲜度下降,注意力松懈。同时,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课堂信息容量大大增加,我们可以把自己所掌握的东西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最大程度上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而教学的导入环节如一部大戏的序幕,如一只乐曲的前奏,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导入环节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如放映影视资料,录音歌曲、图片展示等,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还可集中学生注意力,观察力,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如在讲九年级上册课文《杨修之死》时,在悲壮苍劲的《三国演义》主题曲中,播出了一段《三国演义》精彩的影视资料,并展示了一幅漫画,画中人物双膝跪仰天大呼,“主公缘何杀我”……
学生们在播放乐曲时竟也小声的跟着唱了起来,当播放影视资料和展示漫画时,学生们睁大眼睛聚精会神。我笑了,因为我的目的达到了。这些,如果让我们去单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由于其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年复一年,形式照旧,枯燥单一,学生往往产生厌倦情绪,多媒体的出现,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凭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逼真,可以对人的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的综合刺激,这很适合学生的接受特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这是一个口才绝佳的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力所不能及的。
二、创造优场景氛围,化教学内容
一节好的语文课,必须是重点难点突出,针对重难点,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恰当取舍、选择典型,充分利用多媒体强化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声、形、色具备的这种特质,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场景氛围,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能全面正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对重难点的消化和理解,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八年级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其重点在于:①领悟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②树立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的观念,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感性。难点在于:对英法联军侵华战争背景的了解。
为突出重点、难点,在此环节我做了这样的课件:
(1)创造场景氛围:为学生播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剪片;火烧圆明园的影视资料片段。让学生了解英法联军侵华背景,并提出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英法联军会侵华?
②为什么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
③怎样才能振兴中华?
(2)简介作者――雨果。题目解读。
(3)通过多媒体技术的特效效果,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以火烧圆明园影视资料为背景并配乐曲)。
(4)展播世界文化遗产,介绍毁坏的原因。
由于多媒体的运用,有效的将行、声、色集于一体。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形象的展现出来。通过资料的展示和教师的讲解,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教学目的。
三、优化教学的结尾环节,感受语文之美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多媒体教学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形象的直观画面结合在一起,为语文教学提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形、音、义统一的信息集合体,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学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再次投入到语文学习,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想”中感受意境美。多媒体教学将图、文、像有机地结合,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环境,叩击心灵、营造心境,将学生引入审美轨道产生强烈的审美共振。
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好的开头先声夺人,妙的结尾耐人寻味;语断而思不尽,言尽而意无穷。
如在讲授七年级课文《童趣》一课,在即将结束时,我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罗大佑的《童年》这首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在动感画面和童趣十足的歌词及欢快的乐曲感染下,同学们禁不住的齐声歌唱。在歌声之中,对童年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使学生更加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同学们情绪高涨,憧憬着明天,憧憬着未来,从而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总之,优化语文作业设计,转变过去那种机械、枯燥、重复的作业形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有利于提高学生完成语文作业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作业的乐趣;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与《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肖艳芳.《改进语文作业设计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东北师范大学
浅析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多媒体在语文课教学中的应用 篇2
一、立足课堂, 重实效
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要想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减负”的目的, 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 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操作, 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呢?
1.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定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 了解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 对课文的理解水平, 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定教。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老人家曾经说过:“我认为一个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而是教学生学。”叶老的这句话指明了教学的真谛, 也就是教学的落脚点要定在学生身上, 要以学定教。“以学定教”有两层含义, 一是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 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计划;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为主, 而不是以“教”为主。“以学定教”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2.实施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现代教育学对因材施教的定义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 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 特长, 性格, 原有基础的不同, 提出不同的要求, 给予不同的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由于学生之间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如果在一节课上, 教师持着“一碗水端平”的教学目标, 势必会造成许多优异的学生觉得课堂教学不能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 而成绩后进的学生又觉得教师进度太快, 自己又跟不上, 针对这种情况, 实施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就是一种很不错的教学方法, 它可以满足所有学生学习的需要, 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可以尝到成功的喜悦, 进而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作业设计, 轻负担
2013年8月份国家教育部新拟定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中明确指出: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 可以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根据减负新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为了实现真正的“减负高效”, 在作业的处理上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随堂作业, 有效指导。随着教育部对小学生减负规定“小学生不留书面作业”的实施, 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任务, 在随堂作业练习中,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 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在不留课外书面作业的前提下, 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具体在操作上, 每节课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预留作业时间, 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时, 教师要注意巡视, 查看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馈, 真正体现“课堂作业有实效, 课外作业无负担”。
2.辅导批改, 示范激励。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情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 因此, 教师的作业批改一定要做到及时, 有效, 趁热打铁, 加深学生印象, 提高学生对作业的重视程度。另外, 在作业的批改上, 教师要以示范和激励为主, 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写字教学中的作业, 教师要注重示范的作用, 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而在高年级的作文批改中, 教师要以激励性语言为主,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这也是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三、开展活动, 提素养
1.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提升语文素养。在当今教育形势下, 要想把“减负”落到实处, 又不降低教学效果, 依据新课程理念精神,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今, 在减负的倡导下, 学生有了更多的读书时间,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在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上, 提倡把经典诵读纳入阅读范围, 通过大量阅读, 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及与书本知识, 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教师要组织学生经常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比如可以开展“写字之星”、“写作之星”、“演讲之星”评比活动, 或者定期举行“好书伴我成长”、“诗歌朗诵会”等活动, 通过各种活动比赛的开展, 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与此同时, 它也是“减负增效”的有效延伸。
浅析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多媒体在语文课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 中职 语文教学 减负增效
【中图分类号】 G71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5-085-01
最近,随着教育部门“减负增效”政策的出台,“减负增效”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如何才能做到减负增效也成了许多教育学者关心和探讨的问题。综合众多学者的意见加上笔者个人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
1. 采用小组合作,提高有效参与度
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信息、表达信息的能力,合作式的学习活动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生动。使人人都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的新课程理念。
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从座位上入手,改变以前的“田字格”的座位形式,从形式上先让学生有小组的意识。接着采用学案制的教学模式展开课本教学,在设计学案时教师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式,把课文的教学要点以任务的形式来促使学生逐一去完成,“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要学的内容,一节课下来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才会觉得有所得。例如:在教授《雅舍》这篇文章时,本课的学案是包括四大部分,分别是任务目标﹑任务准备﹑任务实施﹑能力拓展,其中在任务实施这个环节里设计了三个任务,分别是督促自学,检查预习;理清思路,思考问题;分析感情,剖析性格;品味语言,分析特色。
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标。
2. 联系生活,提升知识应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从生活走向课本,从课本走向社会”,将所学的语文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用语文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尽可能多举事例,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文,语文知识无处不在,从而增强学好语文的信心和动力。例如:找工作时需要写一份个人简历,如何让自己的个人简历在众多应聘者中突出并有吸引力,除了一些含金量高的证书之外,更多的是靠简历的设计以及语言的简练和全面来吸引招聘者的注意。这些就涉及到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文的写作知识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把应用文的训练当成了语文教学的重点,应用文除了个人简历之外,还包括常用的请假条、借条、申请书、证明、演讲稿、广告词等等。
二、改变以前的课堂模式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是教材的灌输对象,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这种“独裁”式的教学不但遏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破坏了他们的创造力,而且让他们丧失了学习的独立性。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我们要明确教师的职责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
根据职中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文学鉴赏课、讨论课。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们在种种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如教授《记王忠肃公翱事》这样的古文时,本文虽是一篇学生不喜欢的古文,但文本内容很容易理解,如果只采用一般古文的串讲法,这样的课堂会让学生和老师觉得枯燥。为了改变这样的课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本文的内容后先由教师把文章编成课本剧,然后由学生自由组合,建成自己的一个演出小组,利用课间、课后时间进行排练,上课就变成了一场汇报演出。学生要想演好角色,就必须熟悉课文,了解时代背景,切身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的个性,理解作品的魅力。这样,我们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去学习,去寻找资料,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了主角,教师既可以是主导者,又可以是教育者,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也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应用文的阅读与写作是最令学生头痛的。在讲这类文章时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设置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尝试扮演一个节目主持人。比如在讲应聘信时,可以请学生和教师一起搜集一批名人应聘时的佳作,然后把这些情景重现,在班上进行模拟招聘。相对于枯燥的写作课,这样的上课方式是受学生们欢迎的。他们会开动脑筋找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请教师、同学帮助修改,同学间试演,等等。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写一般的应聘信的要点和格式,还学习运用许多的相关知识,实践能力在无形中也得到了锻炼、提高。
综合上面论述,笔者认为,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以上两方面的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要求,也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才能学的轻松,学的快乐,才能对学习感兴趣,收获的也会更多。
[ 参 考 文 献 ]
[1] 陈厚德.有效教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浅析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多媒体在语文课教学中的应用 篇4
历史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作者认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逆向思维、活化思维、潜在思维的能力。
在当前全面倡导减负增效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谈谈启发学生思维的三种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改变定势思维,启发逆向思维
定势思维是指人们思考问题往往沿着合乎习惯的传统方向正向“顺推”,逆向思维是一种常规思维的“背离”,即反其道而行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选择地突破教学常规,以史实为依据,对已形成定论的史实,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对改变学生的定势思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到必修二《殖民扩张与掠夺》这课时,在分析资本主义列强对亚非拉美进行殖民侵略所造成的影响时,学生对殖民侵略深恶痛绝。我提醒学生:深恶痛绝不能代表对殖民主义的完全评价,侵略的罪恶只能算一个方面。及时启发:如果殖民主义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他能轻易征服其他地区吗?当学生作否定性回答后,再提问:那么,殖民者强大的实力表现在哪些方面?然后又逆向设问:这种以先进进攻落后,以强击弱,是否也有可取之处呢?学生此时恍然大悟:殖民主义可以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先进的制度、生产方式等,也破坏了当地落后的制度和生产方式,具有建设性作用。原来殖民主义具备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作用。再如在讲选修一《戊戌变法》这课时,我假设了一个观点:“假如袁世凯不向荣禄告密,那么慈禧太后就不会发动政变,去囚禁光绪帝和逮捕、杀害维新派,即变法不致失败。”观点提出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批判,最后,在他们争论的基础上,再及时诱导、总结: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注定了戊戌变法失败的命运,袁世凯告密只是加速了变法失败的进程而已。恰当地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不失为教与学的好方法。
二、训练类比联想,促进活化思维
类比联想,就是通过联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问题连接起来加以类比,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受到新的启发,得出新的结论。在历史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类比联想方法,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同中求规律的处理,有助于活化知识、活化思维。如:分析王安石变法的时代政治特征,请学生依此类比联想中国古代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改革,归纳出它们在时代背景上的共同特征,形成对改革必然性、规律性的认识。再如:英、法、美、俄四国同为19世纪中期的侵华国家,但它们在侵华的方式、目的和地位上却不尽相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结果学生思考得出:是因其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的。再比如在对必修四“克伦威尔、拿破仑、华盛顿”进行比较评价时,我训练学生进行类比联想,最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评价历史人物的三条标准:①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②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③是否符合当时的客观要求。这样进行类比联想处理,既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动态组合的能力。
三、培养超前意识,挖掘潜在思维
超前意识,大多数教师并不十分重视,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在培养学生超前意识方面加大力度,充分挖掘。例如复习美国两次资产阶级革命,通过两次革命的根本原因、斗争目标和斗争结果的对比得出结论:①两次革命都是为开辟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进行的;②独立战争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第一个障碍——英国的殖民枷锁,赢得国家的独立;内战扫除了第二个障碍——黑人奴隶制,使资产阶级单独掌握了全国统治权。学生对于美国内战后“资产阶级单独掌握了全国统治权”这种观点比较熟知,于是再深挖一步:实际上当时先进的人物已意识到一场大的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工业资本家认为现状不利于大工业的发展,必须迅速废除黑人奴隶制,而农业资本家却满足现状,死守奴隶制。双方矛盾斗争的结果导致南北战争的爆发。接着回顾美国的历史:1860年以前,还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状态,1860—1890年美国通过工业革命,使产值上升9倍,到1880年,它已经是西方第二经济大国了,1890年跃居世界第一。最后学生得出结论:美国科技革命的发展、经济的飞跃都跟黑人奴隶制的废除分不开。又如在讲“中国近代国防意识近代化”是中国实现国家近代化的一个要素时,可以启发学生:近代中国国防意识的产生,与主要资本主义列强发动的一系列的侵华战争是分不开的,而这些战争,由局部到全面,即有陆路,又有海路以海路,进攻为主,使得一些中国人产生了国防危机感,从而也就产生了近代国防意识。如此经常训练,对学生潜在思维的挖掘定有帮助。
浅析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多媒体在语文课教学中的应用 篇5
摘要:面对教改新形势,教师应该及时地转变教学思想,特别在教学观念方面,只有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不断地探索追求,才能让学生吃好、吃饱,消化吸收,健康快乐地成长!“给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让学生真正地变“学会”为“会学”,变“死学”为“活学”,这是素质教育的体现,是减负增效所需要的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 减负增效课堂效率
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教育思想,已在教育界备受关注,如何真正落实“减负增效”?一直是教学中所面临的难题。既要减负,同时又要增效,这是我们教师所期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实践中往往又把握不住分寸,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减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效”,是为了让学生全面地得到发展。要真正落实“减负增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现就小学课堂教学中实施减负增效谈两点看法:
一、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是“减负增效”的必要条件。语言是树叶,行动是果实。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要“减负”,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转变思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
1、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要明白他的职责不是照本宣科地把课本、教参上的文字重复讲出来,让学生听清楚,不出错误;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使学生成为缺乏创新的低能者。而是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及 “问题”解决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使思维活动过程达到完整,变“学会”为“会学”。也就是说,教师是要塑造灵魂而不是禁锢灵魂。如:有的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同一道数学题,学生哪怕做对了,还要让他重复“做”三遍五遍。老师不厌其烦,学生却心烦,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从重复的、不必要的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
如果我们产生职业倦怠,沉溺于玩乐,知识得不到更新,教育教学手段老化,课堂教学枯燥必然乏味,学生对其课堂教学将会失去兴趣。俗话说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长流水。所以,教师得不断学习充电,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一些教研活动,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为高效率的教学创造自身条件。另外教师也要善于向外“借力”,本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将他人的闪光点融入自己的课堂。如教师可以通过听同行的课来取长补短。或者参与集体备课,在备课中利用集体的智慧,共同解决学生个性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共同商榷,这样比一个人冥思苦想有效得多,这能使教学少走弯路。
3、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观。
传统以来,教师是绝对权威,学生就是得听老师的话,否则就不是好学生。学生只是机械接受信息的容器,完全没有自己的思维。事实上,教师和学生都是学习者,只是起跑线不同罢了,教师只是一个领路人的角色。有了这样的观念,教师会尊重学生,自觉地把着力点放在科学的教和指导学生会学上来。这样,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提高课堂效率,是“减负增效”的保证。
“提高课堂效率”能有效的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是减负增效的保证。要提高课堂效率,重点从备好课和上好课两个方面突破。
(一)、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备课,是上好课、提高课堂效率的先决条件。教师在备课上应多研究,多斟酌,多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下工夫。有句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的仗。”准备充分,对一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逻辑就清晰可见,教学目标就明确无误,是高效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为此,教师应花几倍于一堂课的时间和精力去备好一堂课。
(二)、教师上“好”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备好课不等于能上好课,备课中的主角是教师本身,而上好课的主角是师生双方。上课如演戏,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备课本是剧本。有了好的剧本,好的导演,好的演员,这出戏才演得好。若光有好剧本,导演平庸,演员散漫不用心,这戏肯定演砸。因此,上好课除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外,课堂上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课堂教学的原则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在课堂上应师生互动,且动而不乱。教师要加强课堂常规组织教学,通过双边活动来引起学生注意力。上课要做到明白、准确、新颖、生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第二、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和综合利用。任何事情都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我们一方面要应用电化教学手段,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如低年级的语文课,大多以浅近的童话、故事、儿歌、童谣、古诗为主,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有机结合,因材施教,融汇贯通。像《要下雨了》、《比尾巴》等课文适宜用表演、游戏的方法教学,像《春雨的色彩》的课文适宜用多媒体把音乐、画面等引入课堂,像《四个太阳》的课文,可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画一画。
第三、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给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例如:教师上课上得很认真,学生不积极参与,不认真听讲,有何效率可言?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听课很重要。学生要学会听课,可从“五心”入手:一要专心,要求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动脑思考。二要耐心,不随便插嘴,听完话后才发表自己的意见。三要细心,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要会评价同学的发言,要有独到的见解。四要虚心,当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时,要能虚心接受。五要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盲从,能有选择地接受。
第四、当堂作业是减负增效的重要措施。课后做作业,学生虽然完成了,但有一部分学生只是抄抄了事,教师批改后不能反馈到真实信息,学生也没有起到巩固练习作用,课后作业成了一道虚设的工程。为了真正地能反馈到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程度,为了真正地减负增效,教师应尽量留一些课堂时间,给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同时察看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获得正确反馈,并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学生也会最大限度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真正做到“做有成效”。课堂上完成作业后,课外就可以少布置或布置一些思考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让学生没有那种课业负担的心理,从而激发他们再学习、再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第五、恰当分配时间,优化课堂结构。有些教师上课时没有时间概念,上到哪里算哪里。若没有完成一堂课该完成的内容,就随意延长授课时间或教学时数,把完整内容分割开来完成,这是不可取的,不符合最优化原则,也加重了学生负担,降低了教学效率和教学的艺术性。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切实减负增效,教师应把握好一堂课的时间结构,优化课堂结构。
做到以上几点,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学生心理和课业负担减轻了,学习效率就会明显提高,能力就会明显增强。因此,备好课、上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减负增效的保证。
略谈小学语文作业教学的减负增效 篇6
摘要: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做好学生语文作业减负工作,直接关系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中华民族在21世纪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针对目前小学语文作业存在流于形式、善用题海战术等问题,文章以减轻小学语文的作业负担为出发点,讨论如何让小学语文作业变得轻松,实现减负的目的。
中国论文网 /7/view-12989140.htm
�P键词:小学语文;作业;减负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减负”声浪高涨的今天,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过重
问题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低年级语文作业在“减负增效”下到底减什么,才能做到增效。作业不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我们寻求作业的创新,多样化、多元化、多层次、趣味性……加强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和操作性,注重学生兴趣、习惯和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的心理体验,真正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重要场所。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提高课堂效率,达到“教师会教、学生乐学”的目的,保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只有对教学过程不断优化,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快,学得更多,才能把发展、兴趣、灵性、睡眠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包括教师的组织、设计、评价、引领及反思,学生的
学习、合作、自主、讨论、提升、反馈等部分,教师需要立足于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设计。比如,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需要经过因材施教和反复推敲等过程,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理清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摸清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此外,教师要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内容的趣味性和形象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课堂吸收率,进而提高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二、优化作业设计
教学改革纲要曾指出要提倡学生创建乐于探究、主动参与的学风,改变机械式的训练现状,重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不能随随便便,而是要经过精心设计,布置的作业量要科学适当,具有启发性和探讨性,还要制止学生之间的抄袭现象。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作业质量的关键在于优化作业设计,这也是提升
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优化作业设计,一方面,作业能够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针对学生学习问题精心设计,实现练有实效、任务合理、目的明确。比如,在进行《白杨》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戈壁滩感觉比较陌生,所以可以提前布置查阅白杨、戈壁滩知识等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能够做到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另一方面,将作业立足于学生生活中去,根据能够使用的条件,进行作业创新,在学生的生活中涵盖语文作业,从而拉近语文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比如,在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儿子或者高尔基角色,布置给父亲或者儿子写一封信的作业。此外,教师所布置的作业要满足不同能力阶段的学生,实现因材施教的要求,调动不同能力层面的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比如,对于基础能力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基础整理性的作业,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成绩比较
好的学生布置探究性、思考性的作业,进行提优。
三、科学评改作业
作业评改是每一位教师的日常工作,是进行师生交流互动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获得作业反馈的基本方式。而在现阶段作业评改过程中,教师由于批改任务繁重或者没有建立作业批改重要性的意识,导致许多教师做批改作业的时候流于形式,只是简单地进行对错勾画等方式,在写评语的时候也仅仅象征性地使用“优良中差”等评语。有的甚至只给一个分数简单了事。采用这种批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判断答案对错、评定作业的效果,但是欠缺中肯、格式化、激励性低等问题,很难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长此以往,学生在作业中得不到中肯的评价,做作业也是流于形式,导致态度出现问题。
系统科学的作业批改是减轻作业负担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在进行批改的时候,首先,要根据学生近期的学习
表现和作业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激励评语,比如,在书写方面有进步,教师可以给予表扬“字写得又漂亮了一点,继续加油,争取明天更好看”等;其次,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自尊心很强,教师的评语应当具有语言艺术性,不能直言不讳的批评,打击学生自信心;最后,教师的评语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套路化和格式化,通过评语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交流。
四、结语
浅析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多媒体在语文课教学中的应用 篇7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小学语文教学
在当代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小学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学生文字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想感悟能力的重要渠道,是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权。多媒体技术集图、声、文、情于一身,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本文将对在小学语文中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探讨。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
教学情境即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与途径、教学方式等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文字所表达的内容,使之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直观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重、好胜心强的年龄阶段,正处于形象思维初步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更是培养小学生理解文字、感悟思想能力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及时的引进多媒体技术,将课文中的文字画面转化为直观的情景画面,将无声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动感的试听画面,使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强,更加的直观,更加具有感染力,全面的调动小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在学习《小小竹排江中游》一文时教师在多媒体技术中可以展现竹排在江中缓缓前进的的景象:江水潺潺,微风轻拂,配上《小小竹排江中游》这一乐曲,学生在音乐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收获新知识的同时,创新思维、学习能力也得到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也在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延伸课文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新课改的大背景要求学生要在教材的基础上去扩展阅读,去拓宽视野。教材中的课文只能够作为教学的一个例文出现,教学的目的是需要教师根据这篇课文的讲解促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对课文知识相关的素材进行集中整合,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多媒体技术以庞大的信息网络为后盾,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有极大地作用,能够高效的增强教学容量,有效的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将课内内容与课外知识有效的结合起来,对于情境的创设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哟重要的作用,对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知识含量有重要影响,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文的时候,课文的中心思想是展现雷锋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与無私奉献的品德,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需要收集无私奉献精神的相关资料与图片,寻找相关视频资料展现雷锋精神的相关视频资料,学生的精神世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的具有奉献精神与助人为乐的品德,学生既能够接受新知识又能够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主旨,学生在巨大的自豪感下,学习动力与创新意识都会不断增强。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寻找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想重要内容就是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与关键所在,由于汉字的复杂性、庞杂行、类似性比较大,一字多音,一字多以的状况时有发生,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感觉到极大的困难,在低年级的识字的初步阶段,识字教学对学生来说枯燥无聊,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侄子教学是一大重难点,教师需要寻找切入点。这个切入点需要源于生活,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汉字一般都是经常用到的词语,很难遇到偏僻字样,如姓氏,动植物的名字,长辈的名称等等,因此,在识字教学中遇到瓶颈的时候需要根据教学难点将这个难点创设出情境,将之与生活中的常用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在学习生字掌握字音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动画片,介绍动物等的影片,让学生介绍自己所看的事物,在介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应用到所学习的生字,学生会在这一过程中,巩固生字字音,在用合适的词语来解释各种事物,学生会不断巩固已有的知识。教师需要寻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寻找突破点,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重点难点展现出来,解疑释难,学生学习的切入点与突破点也就会不断的突出,学生学习更加具有积极性。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要正确适度的使用
语文学习的是母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对于思想情感的感悟与升华能力,需要理解的是文字与文章所承载的内容之上的思想内涵,所以,学习语文还是需要学生自身的理解与感悟。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不可忽视,它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教育思维,为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方法,但是也需要正确合理适度的使用,他是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手段,多度使用对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有比较大扼杀作用,另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容易造成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相脱离。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丰富多彩的画面,往往是相脱离的,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应用多媒体技术需要适度。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是新课改背景下新的尝试,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发展探索,所以教师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探索,掌握多媒体技术,使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进行有效的结合。
参考文献:
[1]黄才学.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2)
【浅析在“减负增效”的背景下多媒体在语文课教学中的应用】推荐阅读:
浅析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08-29
浅析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0-28
《浅析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08-14
浅析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11-22
英语教学中的减负增效11-14
浅析分层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11-06
浅析小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06-19
初中英语教学论文 浅析多媒体在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10-20
浅析计量技术在油田管理中的应用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