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2024-09-27

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通用11篇)

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篇1

减负是针对当前中小学生作业量过多,学习负担过重而实施的以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那么,在课改和“减负”的双重背景下,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做到“减负增效”,这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接下来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几点看法:

一、学生要减负,教师必须增负

既要学生减负,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做到这些只有教师主动增负,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教学不只是用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的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利用知识本身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验自己参与把握知识的情感,唤起他们对知识的爱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减轻学习的心理压力。教师必须不断“充电”,为高效率的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效益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当然,减负增效也得从课堂教学入手。教师要彻底转变观念,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研究者,从根本上扭转现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多”“三少”(即教师注入多、学生吸收少;死记硬背多、独立思考少;课外作业多、文体活动少)。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积极动口、动手、动脑,尽量留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时间与空间。在教与学的行为方式上,由原先的“先教后学”走向“先学后导”。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领会教材意图,正确、到位地把握课文重难点的基础上,以“问题为主线”让学生的学习变成问题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三个阶段,精心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师生一同在想想、议议、练练和讲讲的过程中,确保学生学到位,不需要“题海战术”就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变学生苦学为乐学。

三、优化作业设计与讲评,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初中语文作业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一多”“二假”“三无效”。“一多”指作业量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被大量教辅资料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二假”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措施,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盲目“发挥”,换来一个按时交作业的假象;“三无效”指学生写作业和教师判作业终日疲惫不堪,却收获甚微。

鉴于此种情况,我主张:一、要精选作业题。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习题册中精选作业题,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作业题,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做到少而精。二、要分层布置作业。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编排不同学习小组,按学习小组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次布置作业包括完成作业量的层次和作业难度的层次。这样做,使后进生感到完成作业不吃力,学优生感到吃得饱,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完成作业的快乐。三、要丰富作业内容与形式。作业形式要多元化,有书面的、口头的、实践操作性作业和趣味表演性作业等。课余开展丰富的班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精神愉快的氛围中接收信息,愉快学习。

作业设计要优化,讲评和反馈矫正也要精心设计,这样才能提高作业的效率。作业评判要及时,讲评要有典型性、启发性,抓住倾向问题和薄弱环节,一次又一次地强调,反馈矫正可以纠错,也可采用“同题测试”法,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四、重视学法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设法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这是“减负增效”需要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有的学生虽然很勤奋,但是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原因何在?根本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常常会要求学生在课前要作好预习、在课后要及时复习。但是,预习什么,复习什么,怎样复习才是最有效的?学生往往知之甚少,认为预习就是看看书,走马观花,复习就是做做题,完成了事。我们可以作一些预习指导,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和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给学生指点不同的学习方法,如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课文阅读的思路,指导学生阅读学习的各种方法[1]。

总而言之,教学的根本是为了学生,减负与增效也是为了学生更好更健康地发展,只要把这两个关系协调好,我们的教学就会变得更有成效,学生也会更加快乐地成长。但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减负与增效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复杂的工程,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更新观念,携手合作,齐抓共管,才能承担起减负与增效这一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许秀玲.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减负与增效[J].《成功(教育)》,2009(06).

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篇2

我国最早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从学习方面提出反思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任何一个学生,不论其学习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在当前风风火火的课改实验中,如何真实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和能力,构建起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是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的核心,这也是我们教师应重点反思的地方。

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对学习进行自我反思。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它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的相互作用,使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关键,学生是主体。同时,教师能力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提高,都是在实践的探究中逐步确立。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实现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构建呢?

1、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

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2、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此外学生的反思还何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等。具体有以下五种方法:

① 在解决问题中反思,掌握方法:解题是学习数学的必经之路,学生解决问题时,往往缺乏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没有对解题过程进行提炼和概括,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解题,导致解题质量不高,效率低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整理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解题的过程清晰、思维条理化、精确化和概括化。② 在集体讨论中反思,形成概念:“活动是感知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所以认识相对有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和交流,可以了解同伴的理解,有利于丰富自己的思考方法,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增强迁移能力。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建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记忆,所以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集体讨论、争辩,来促进个人反思,实现自我创新。③ 在回顾知识获取时反思,提炼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比较注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其实,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根据问题的具体情景来决定解题方法,这种方法受具体情景制约的,如果不对它进行提炼、概括,那么它的适用范围就有局限,不易产生迁移。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后反思学习过程,引导他们在思维策略上回顾总结,分析具体解答中包含的数学基本方法,并对具体的方法进行再加工,从中提炼出应用范围广泛的数学思想。④ 在分析解题方法中反思,体验优势: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做出题目,而对自己的解题方法的优劣却从来不加评价,作业中经常出现解题过程单

一、思路狭窄、解法陈旧、逻辑混乱、叙述冗长、主次不分等不足,这是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的表现,也是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的优劣,优化解题过程,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通过这一评价过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朝着多开端、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⑤ 在寻找错误成因中反思,享受成功: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往往不求甚解、粗心大意,忽视对结论的反思,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是造成作业错误的重要原因。结果常常出现不符合实际,数据出错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更高。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的角度来剖析作业错误的原因,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正作业错误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概念,指导学生自觉地检验结果,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

3、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 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 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尤其是在批改之后的作业,并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4、帮助学生提高反思效果。

在经常引导学生反思时,如每次只是这样简单地做一做,学生很快就会有厌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引导学生这样做的时候,给与其大量的鼓励、启示和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这样做的好处,使他们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得到激励和启示,并在后面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如:在平时,每次引导学生反思时,我都会大力表扬那些思考认真的同学,对一些同学能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就引导大家都向他学习。我经常对学生说:只要是能在反思的情况下比以往有所进步,这就是最大的成功,那么这个学生就是一个勇士了,因为他已能战胜困难,获得胜利了。让孩子们感到自己在不断地反思后,能够不断地成功,能够经常地、认真地反思,那么学生就会在反思中真正领悟生活和学习的思想、方法,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贵州师范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07数本 崔莹

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优质课堂 减负增效

一、语文学科的困境

目前,语文学科面临两大困难:一是学生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语文是母语,怎么都能学好,用不着下大力气。二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大量的训练题挤到了课外。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越来越少,空间越来越小。语文学习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被排在了各科的后面,语文教学进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如何摆脱这种困境,在山重水复中创造出柳暗花明,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还是重新学习《纲要》和《课程标准》,从中找到开启语文教学新局面的钥匙。

二、构建优质课堂的指导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教学过程的论述)

三、构建优质课堂的几点做法

(一)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从一点一滴做起,构建亲密、和谐、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喜欢你这个老师,乐于见你这个老师,觉得上语文课是件快乐的事,把渴望你上课作为思想基础。这样,学生上课之前思维、心理就处在一种积极兴奋状态,再加上课前创设各种巧妙自然的情境导入,课堂上完成教育教学目标任务,就会事半功倍。

(二)优化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激发学生热情。语文是国学,自古以来,教学方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当选择,巧妙运用。启发式,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通过巧妙启发,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发展学生智能。思路教学法,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及时对要点加以概括,抓住重点,理清思路,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学会布局谋篇的方法。情境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适时进入作品所描写的气象万千的境界,感受文章的“人情物理”,领落作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怀。使学生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提高思维水平。多媒体教学法,可以提供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的直接效果,将书本知识与客观事物联系起来,使学生容易理解。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活动是艺术性很强的综合性活动,实践过程中往往是一法为主,多法配合,才能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优化训练形式,分层设计题目,让全体学生有成就感。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把教学目标任务分解成为各层次的练习题,在课堂内引导学生解决,构建高效课堂,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备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不同的训练题型。在保证全体学生合格的基础上,让各类学生能做,会做,做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设计向高层次过渡的台阶题目。这样课堂教学训练明确到层,细化到人,有利于提高各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各类学生知识达标。

因材施教,同授异练,分层指导,尽可能使每类学生都能获得最大的收获。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分层指导、设疑解难、引导提问、讨论小结的方法,使优等生学得充实,潜力生经过努力能够消化。普通生有锻炼的机会,采取 “低起点、小台阶、快步走”的教育原则,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和优等生、潜力生的带动下,克服困难,拾级而上。对优等生,教师可放开走,设计的问题可灵活一些,难度大一点,让他们跳起来摘“桃子”,同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异步训练,优化了训练形式,充分调动起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能力和智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让全体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让全体学生学有所得。

数学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篇4

一、创新备课是减负增效的前提

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不断树立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新观念。教师要从“生本教育”的理念去设计教学方案, 自己充当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即要以学生为主体。在研究教学方法时, 应多思考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 如何从教学的“独白”转向“对话”。同时还要设计师生互相交往、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 让师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既要熟练地掌握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 还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 组织学生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层发展的学习策略。要转变课堂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 大胆改革教法, 探索和采用有利于学生开拓创新、发展个性的教学手段。

二、优化课堂是减负增效的关键

“减负”的实质是“增效”, 关键在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改革, 要把课堂作为实现“减负增效”的主阵地。“减负增效”对教师来说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 准确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精讲精练,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要创设适宜的课堂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使师生的情绪处于兴奋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无疑学习效率也是最高的。因此, 教师要灵活组织教学活动, 并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最积极的状态下学习。同时, 教师还要有步骤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调节, 帮助学生较长久地保持这种心态, 从而较长久地维持这种“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精心设计作业是减负增效的重要环节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学家波利亚说:“一个专心、认真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复杂的题目, 去帮助学生挖掘问题的各个方面。通过这道题, 就好像通过一道门户, 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由此可见,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研究, 加强对典型题型的研究。精心设计作业内容, 注重作业的层次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减少不必要的机械重复劳动。注重作业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避免枯燥无味的劳动。增强作业对学生的吸引力, 大力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作业速度和作业质量, 达到减轻学习负担,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虽然教师设计作业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 但学生可以因此跳出“题海”, 享受到更多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注重教后反思是减负增效的必要补充

新课标强调,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以及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因此一个称职的数学教师, 要以此理念为指导, 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不断学习, 与时俱进。一是对数学教学理念的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是否改变?二是对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是否为学生的发展设计教学?三是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是否做到生活———数学———社会有机结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反思, 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 冷静地分析与解决问题, 认识到理念与实践的差距, 进而不断完善教学方案, 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在反思中实践时, 教师才能找到理念和行为之间的差距, 从而使新的教育理念内化为个人的教学行为, 进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要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广大教师还任重道远。只有着眼未来, 立足课堂,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注学生成长, 才能使“减负增效”之路走向坦途。

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篇5

【关键词】实现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增效减负

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中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通过语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综合能力。但是,由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的知识相较复杂,作业任务较重,导致部分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产生很大的学习压力,这些压力同时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能力的实际发展,适当的调整语文教学设计,并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与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增效减负中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一、营造轻松愉快学习氛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有效实现增效减负,教师应改变传统沉默的、毫无活力的语文课堂。然后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

为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首先教师应与学生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然后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中高高在上的模式,在业余时间里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多角度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根据学生的需求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如:教师在讲到《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时,讲课前可以为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发挥你们的想像告诉老师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呢?”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四人小组互相讨论一下,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可以找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以这种提问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枯燥、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在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进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因此,在采用多样化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1.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2.小组合作学习学习。3.以比赛的形式组织教学活动。

如台湾作家林海音的《窃读记》,教师在讲到这篇课文时,课前可以查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然后分析整合后,制作多媒体课件。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教学中涉及的知识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分析课文。如:让学生画出描写文中“我”“窃读”时的动作与心理的句子;引导学生分析、品味文中的重点词汇等。通过详细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课文。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问题,“文中最后一句‘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是什么意思?”问题提出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回答问题。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前将学生分好小组,让各小组在课堂学习中互相竞赛,教师根据各小组在课堂上的表现实行加分扣分制,最后得分最高的一组教师将给予学生适当的奖励。通过以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优化小学生的作业设计

新时期提倡的增效减负已不是减少学生的作业量那么简单。而是应减轻作业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将一些重复的、低效的作业删除,有意识有目的布置一些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作业,优化作业设计有效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让学会僧抄写生字词、默写、抄写句子等作业形式,优化作业的设计,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如:教师在讲这篇课文之前,可以为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作业,要求学生会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及概括能力。学生为达到教师的要求就需要掌握文中的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通过这样的作业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另外,教师在讲完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角色表演的任务,让学生自由结合合作将课文内容表演出来。教师应给学生一定的排练时间,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可以加入自己的设计。通过这样的作业形式可以增加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增进学生间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与理解。

四、总结

总而言之,为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增效减负,小学语文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与观念,首先应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然后,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同时应注意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振速.探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20:26.

[2]安玉林.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策略的探究[J].中华少年,2015,26:67-68.

减负增效,数学教学如何备课 篇6

1. 正确理解“减负”,备理念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是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价的,这显然是片面的。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各地出台的“减负令”都对学校考试的类型和频率作出限制性的要求,由此可见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已充分认识到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的弊端。教师选择什么样的内容教学生,应当以是否有利于学生心智成长为标准;教师以什么的方式教学生,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否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师教学理念的学习更新和自觉践行,是本轮减负能够落到实处的关键,否则只会把课内负担转移到课外,陷入越减越负的怪圈。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只有正确理解增效的内涵,准确把握教学理念,才能有效解决当下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等诸多矛盾。

2. 深入把握教材,备内容

教材各章节内容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大的教学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接受和照搬,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分清哪些是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哪些是高难度的技巧,既要防止学生对基础学习不到位,又要防止学生在高难度“动作”上反复操练,从而人为加重学生负担。这就需要教师在熟悉课标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深度剖析,挖掘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调序、变通,创造性地驾驭教材。所备的课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思路要清晰。例如必修1的教学,应突出对函数思想的理解,强调变量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与之相关的内容需用足够的课时讲解,而对于复杂的函数值域的求法、奇偶性的判断等内容要大胆地舍弃。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在以后各章节的学习中都有体现,教学中何处可以加大难度,何处可以加强技巧,教师要有所把握。同时教师要整体安排教学进程,分散难点、分解压力,从而达到减轻学生负担,增强学习效果的目的。

3. 调查分析学情,备学生

教师在备课时,要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想知性的活动。因此,教师首先要发扬民主,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其次,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放,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开展网上知识的获取、分析和应用教学及其能力培养。再次,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因素,课堂上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勇于创新。最后,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具有高创造才能的人往往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特长。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精神的起点。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学生有疑惑才有探道的这些问题是否能够通过互相帮助来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学活动这样设计学生是否感兴趣?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有哪些?针对不同回答该采取什么对策?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以后,教学时就会准备更多的立体几何教学模型,引导学生在直观模型与抽象图形之间进行转换训练;创设新奇有效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去进行探索,进行抽象的推理证明,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将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成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开展各种活动,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

4. 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备教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对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和加工;学习应该是在他人的协助下形成的一种对信息独特的加工过程,以建构出更符合意义的东西;关于学习的条件,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作用,要强调学生间相互讨论学习。备课中要体现4个转变:(1)把单一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综合过程。(2)把教学中对前人知识的复制、生产、加工、包装的过程,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过程。(3)把对知识死记硬背的过程,转变为对知识检索和探索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能力。(4)把单一知识的教学,转变为为发展而学习、为创造而学习的过程。

在必修2§2.1.4《两条直线的交点》中有一道例题涉及经济学中的“平衡价格”,教学时若单纯由老师讲解,需要很长时间,学生不但会觉得枯燥乏味,而且未必能听懂。于是我布置了如下任务:请同学们调查我国的“家电下乡”政策,该政策中为什么要有“政府补贴”,该政策中“政府补贴”影响家电“消费量”的数学原理是什么?学生通过网络和其它媒体对其进行调查和学习,不仅理解了“平衡价格”的概念,而且了解了经济学中“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甚至有学生对教材例题的表述提出了质疑。有效的教学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在课堂中既动脑又动手,全方位调动各种感官,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在理论和实践的思维碰撞中获得知识,减轻机械记忆的负担,收到很好的效果。

5. 以合理有效为标准,备作业

面对一次次试图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的失败,许多教师都在为走出“一多”、“二假”、“三无效”的怪圈,寻求着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增强作业实效的途径。我在长期的教学求,才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才有更强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发现问题的源泉。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耐心地作出解释,从而使学生的好奇心不受伤害。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不愿学习某一学科,大部分就是该科老师的教学态度不好所导致的。教师还可以知识体验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遇到问题多思考内部逻辑关系,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想象能力和假设推理能力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假设推理能力。

总之,数学体系构建于生活之上,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生活,数学知识扎根于“生活”土壤才会生机勃勃。

效能在创新教学中彰显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策略初探

卞成顺

(盐城市楼王中学,江苏盐城

创新是适应形势发展,变被动为主动的一种方式和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推动国家和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随着新课标要求在学校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创新能力已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提升素养的重要条件之一。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要通过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创新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方式提出的要求,而且是对教师教学方法提出的要求。我根据自己几年来创新教育的实践经验和体会,谈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学的策略和措施。

一、放大数学生活特性,找准有效衔接点,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释放潜能。

数学学科作为基础知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自身的严密性、逻辑性、丰富性和生动的生活性等特点,发挥着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抓住数学学科知识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手段,让学生内在欲望得到释放,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内容,掌握数学知识内容体系,找准数学知识和生活问题的有效街接点,抓住学生的猎奇心理,创设出生活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情

感在问题情境中得到增强和提升。

案例一:某一酒店为了扩大营业规模,准备进行装修,在大厅的主楼梯上铺设某种红色地毯,已知这种地毯每平方米售价30元,主楼梯宽2米,其侧面如图1所示,则购买地毯至少需要%%元。

这是我在教学导入时设计的一道

解直角三角形的具有生活性的练习题。传统教学方法一般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三角形性质定理内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下三条教学策略。

5.1 精选数学作业,使学生脱离“题海”。

数学习题浩如烟海,教师应精心选择,使学生脱离“题海”。教师不仅要选配适当的基础性训练题,以达到巩固基本概念、熟练基本方法之效,而且应从更高的角度审视教育,特别是要审视教育改革的方向。就具体的概念教学而言,教师应力求牢牢抓住与概念体系中环环相扣的相应习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些习题分配到每次的作业中。另外,每次作业题最好都能呈现出一定的梯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选配一些常规习题,还可以编纂一些错题辨析、悖论质疑与无定解的开放性习题,以便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对于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习题,要大胆地舍弃。

5.2 作业设计类型的多样性。

学生面对数学作业普遍具有畏难情绪,感到枯燥乏味。作业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负担,原因之一就是,数学作业形式单调,机械重复和繁杂运算太多,缺乏能让学生主动创新

容的讲解和教授。而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将生活问题与所学知识进行结合,创设生活性问题的方式,进行有效导入,凸显“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为学生学好数学打下思想基础。

二、紧扣问题发散特性,凸显知识关键点,让学生在变式教学中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发散性思维作为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身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实践家布克梅尼斯特·富勒所言:“所有的孩子生下来都是天才,但我们在他们生命最初的六年中磨掉了他们的天资。”由此可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在当前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因此,教师可以有效采用“问题教学”手段方式,运用数学问题这一载体,通过采用“一题多问法”、“一题多用法”、“一题多变法”、“一题多联法”、“一题多解法”、“一题多思法”等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从而让学生在开放性问题学习中获得思维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

案例二:已知一个圆的半径为R。

(1)求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的周长和面积;

(2)利用(1)的结果填写下表:

观察上表,随着圆内接正多边形边数n的增加,正多边形的周长(面积)有怎样的变化趋势,与圆的周长(面积)进行比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我在此题解答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反思,让学生对这一问题条件和内在关系有了深刻认识,使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实现发散思维能力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三、突出主体能动特性,拓展实践着力点,让学生在问题解答中自主探究。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对象,具有的成分。教师可以在作业的形式上进行大胆的创新,比如让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进行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给学生布置一些数学研究的小课题,当问题较难的时候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等等。

5.3 必备的基础性练习尽可能在课内完成。

课堂作业能让学生及时获得正确的反馈,并可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学生也会最大限度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独立完成作业,真正做到“做有成效”,还能避免学生课后做大量的作业。

参考文献

[1]朱文芳.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学,2005,5.

[2]田中,徐丙龙,张奠宙.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研究探索,2003,5.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篇7

一、教师要充分准备好上课内容,是减负增效的前提条件

要“减负”还 要“增效”,要求教师 必须提高 课堂教学 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随着教学技术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更是不断变化和创新,教师应该不断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 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高效教学创造条件。教师应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备好一节课。

二、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是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

1.开展课前 预习可以提 高课堂教 学效率。 学生在预习时 ,会对第二天要学习的知识有所了解, 学习过程中节省不必要的讲授时间。

2.开展课前 预习可以激 发学生的自信心 。在教学中 ,常会有一些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 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消化吸收。课前预习,学生初步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也就会积极参与课堂上的讨论、提问,对学习、自己有了信心。长期坚持,自然不再觉得数学难学,对学习产生兴趣。

3.开展课前 预习可以提 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会在预习中逐渐掌握自学方法, 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学会举一反三,逐渐主动高效地学习新知识。

三、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孩子喜爱的卡通人物等 , 结合教材内容,创设风趣幽默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故事中发现数学问题,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把枯燥的学习趣味化。

2.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动 ”的过程中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学会了“左”和“右”。

四、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按照课堂常规安排教学步骤,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组织教学,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并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另外我还常对学生说“学数学 ,不仅会做题而且要会讲题”。俗话说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只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就是好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易于接受,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精心设计练习题,留给学生做练习的时间

1.设计一节课的练习题不是一成不变的 , 以新旧知识的联系点进行设计,要深化新知,突破难点,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练习题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做到重点知识反复练,又不能给学生增加负担,每堂课只有做到合理有效地练习,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每节新授课 ,给孩子留10分钟做练习的时间。练习过程是掌握数学知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练习方式, 不能以多取胜, 要讲究练习的质量。学生做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表扬孩子的优点,统计孩子犯错最多的知识点,及时纠正,并规范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六、关爱每一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对现阶段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未来的学习甚至成长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上课认真听课的习惯,别人回答问题,学会倾听,会说出自己不同的见解;(2)让学生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学生改错题。例如 :我有时上完新课 ,学生在黑板上做完练习后,我会叫一些学生帮助检查,如果有错,让学生站在讲台上当小老师讲题, 帮助做错题的学生纠正错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学生会觉得这节课很有趣,这样才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3)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习惯,在课堂上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做完题,认真检查的好习惯,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错误;(5)书写整洁的好习惯。

七、教师要做好课后辅导

学习辅导主要是解决学生愿不愿学和会不会学的问题,着重对学生学习技能、学习情绪、学习动机进行辅导。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 接受能力有强有弱, 学习水平有高有低,教学就可能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这两种情况,因此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必要补充。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为他们设计较高的目标,使他们学有方向。一个教育学家曾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找到能教好学生的方法。”后进生的独立性、自觉性相对较弱,往往今天教会了他们,明天又忘记了,有时一种错误会犯好几次。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应充满爱心,满腔热情地关怀他们,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改进落后的学习方法,对他们练习中的错误要及时给予解答。对于中下等学生来说,他们不提问题并不能说明他们没有问题,他们可能问题“多多”,教师要启发他们发现问题,多提问题,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给予鼓舞和激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

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篇8

一、转变教学思想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迫切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在各类考试中取得好的分数, 因此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与技能, 至于学生考试以外的能力并不关心, 因为学校衡量教师教学的优劣的标准就是分数, 就是升学率。而家长似乎很配合教师, 他们在升学的压力下殷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接受一些知识, 从而在升学考试中“名列前茅”。在此情况下, 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以致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有些学生感觉学业负担太重, 无法完成学业任务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甚至放弃了学习;有些学生即使能考好试, 但能力不强, 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不能适应工作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要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减负增效, 必须转变教学思想, 以学生为本, 全面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学会学习、学会探知, 从而提高自身再学习的能力。

二、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学生学习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智力因素, 很大程度是由非智力因素决定的。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 很多学生的智商挺高的, 但他们的学习成绩并不好, 也有很多学生智力一般, 但他们乐于学习、勤于思考, 他们的成绩在班级是名列前茅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影响。当前, 学习无用论又有所抬头, 这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影响了他们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发挥。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 让学生明白学习在一生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学法指导, 尤其对学困生不能怠慢, 要多给予关心与指导, 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树立学习的信心;重视感情培养, 让他们觉得老师是最亲近的人, 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同时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加倍爱护学生, 不能因为他们思考不出问题而批评他们, 更不能因为他们答错问题而讥讽他们, 应该尊重他们的人格, 鼓励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如果学生对学习有了很浓的兴趣, 他们会产生很强的动力, 并能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在现实中不难发现, 即使教师没有布置作业, 但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会自觉地做些资料或者看看化学方面的书籍。可见, 兴趣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同小可的,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减负增效的重要的教学措施。那么, 在具体的化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呢?

1. 联系学生的生活

学生对自己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常常特别感兴趣, 新课改要求化学教学应从生活走向化学, 再由化学走向社会, 因此, 联系学生的生活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最重要的方法。比如市场上卖的蜂蜜常常加兑了玉米糖, 从表面上或者口感上是很难区别的, 但加兑玉米糖的蜂蜜里面含有淀粉, 只要用碘遇淀粉变蓝色的原理就能鉴别出来, 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生活问题, 还有效地提高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刚开始学习化学的时候, 常常被奇特的、鲜明的化学实验现象所深深地吸引, 如果化学课上做实验, 他们的兴趣就浓, 思维就活跃, 注意力能很快地集中到课堂上, 学习的效率就高。因此, 利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常用的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 可以补充一些趣味实验, 如魔棒点灯、清水变牛奶等;也可以将常见的实验稍稍改进, 增强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如检验甲烷燃烧的产物时, 可以先用排水法收集一瓶甲烷气体, 再点燃瓶中的气体, 用一只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等火焰熄灭后, 向集气瓶中倒入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 振荡, 这样实验现象较明显, 学生印象深刻。

3. 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 它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产生极大的冲击。尤其它处理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产生很强的好奇心, 既使学生容易理解化学原理, 又能增加学习的兴趣。例如分子、原子等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 利用多媒体课件, 就能很好地向学生展示分子、原子的结构与运动规律。

四、优化教学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

每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教师不能满堂讲解, 向学生硬灌知识, 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 设计实验去探索问题。这样, 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 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掌握学习、探知的方法,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精讲精练, 培养思维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不能满堂地讲, 而应该有的放矢地讲一些典型题目, 再精心地设计一些典型练习, 目的是指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要设计一些能一题多解的化学题目, 从而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是机械地重复地多做习题培养出来的, 而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己培养思维习惯慢慢积累起来的。

总之, 想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 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 优化教学结构, 以生为本, 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产生自觉的、主动的学习化学的愿望,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臧如金.试论“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汉文版) , 2000 (3) .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减负增效 篇9

要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绝不能简单地认为, “减负”就是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 减轻学生的作业量, 我们应深刻地认识到在教学改革中提出的减负增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 驾驭好课堂教学艺术的改革.下面就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为学生学习数学减负, 谈谈本人的做法:一、减负增效首先要打造高效课堂1.减负增效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教师是减负的重要实施者, 只有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狭隘的教育观,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育人观.从根本上解放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从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局出发, 以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为己任,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才能真正的达到减负增效的实施效果.2.减负增效需要教师精心备课作为教师, 我们都知道,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备课环节排在第一位, 它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因为老师和学生知识交流的主阵地是课堂, 而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 要想向40分钟要质量, 教师必须下工夫、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认真学习和钻研新课程标准, 理解和吃透教材内容, 找准教学重点、难点, 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分解每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以此突破教学重难点.3.以科学的教学方法为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互助式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发生过程的学习, 杜绝消极被动地获取知识, 让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去发现规律, 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探究创新的状况之中, 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必将得到很好的培养, 创造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打造高效课堂, 使数学课堂真正动起来, 使学生乐在其中, 减轻数学课堂上的枯燥无味, 实现正真意义上的减负增效.二、减负增效就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手段1.恰当地运用实物、教具, 引导学生轻松学习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教学过程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阅历、思维层次, 必能使学生深入浅出, 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过程, 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 增加学习效果.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中, 通过以教室里的某名同学为坐标原点定出横、纵轴, 让学生在教室里找朋友, 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用所学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用数学思想去认识现实世界.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1) 变静止为动态, 增强形象性如在“平移”、“多姿多彩的图形”等教学时, 用多媒体展示变幻的画面, 精美的图案, 使学生在享受数学之美时其乐无穷, 情绪高昂地投入其中. (2) 化抽象为具体, 增加直观性把代数问题, 以一定形式加以演示, 变抽象为具体, 通过数形结合, 相互印证, 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三、教师“增负”换回学生“减负”, 实现有效教学在教学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满堂灌”只是教师的一种自我安慰, 要使学生从题海中跳出来, 教师必须先跳进题海, 我们努力用教师的“增负”来换取学生的“减负”.实现有效教学, 并不是要减少投入, 而是不要盲目投入、无效投入.在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下, 教师的时间、精力投入多而教学效益低, 其弊不在投入本身, 而在于师生的所有精力、时间、追求都用在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机械训练, 以及超越身心承受力的加班加点上.教师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和发展需要, 强迫灌输, 结果教师苦教, 学生苦学现象层出不穷.在新课程背景下,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需要重视投入的质量和效益.课堂教学的有效, 教师的少投入、少讲, 完全依赖于课前的充分准备和有效预设.教师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研究教材、课标, 更要研究学生, 研究教法, 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 否则便不能超越传统教学的思维束缚.对学生来说, 在死记硬背上多投入, 只能增加知识积累, 而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挖掘自身潜能, 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实践创新上积极投入, 才能有效地获得知识、能力和智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靠无限地延长时间来获得成功是愚昧的.新的教育形势, 要求我们重新准确定位我们的学生观、质量观、成才观.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重要的在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自主向上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以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克服了题海战术和满堂灌的陋习, 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也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主动学习的自觉性还给学生, 学生才会乐学、愿学, 教育教学效果才能得到保证, 最终实现减负增效.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正确理解课堂的含义, 关键是正确理解数学活动的中心———“学生”, “学生”不是为学习而生, 而是为作人而生.充分注意到教与学是双向的, 互动的有机系统, 重点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 强化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改变教师为中心的格局.并在课堂上要创设开放、民主和实践的学习气氛.采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 必将对学生学习数学减轻负担.

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篇10

【关键词】有效教学 高中历史 反思

一、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条件之一。兴趣,是环境和文化的产物,是后天习得的。积极的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不可欠缺的心理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讲兴趣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述,如讲法国大革命时,可以介绍路易十六的日记,他的日记中记载“1789年7月14日,星期二,无事。”可是这位君主却没有想到巴黎人民革命了。通过一段对话,再现历史场景:路易十六问大臣:“怎么?造反了吗?”大臣回答道:“不!陛下!是一场革命!”如讲盟军诺曼底登陆,可以讲一点关于诺曼底登陆战役前的战争智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此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设疑激趣。

二、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科学实施教学目标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教学目标是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核心和灵魂,是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运行轨迹,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准确、到位,能让新课程教学更科学、有效。 

新课程虽然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对部分教师来说,这只不过是给原来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换了一种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内化与思考。笔者认为,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师确定教学重心、明确教学主线、开展预设与生成的依据,而且也是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丰富内心情感、提高自身素质的保证。 

在“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通过“阅读构史”的环节设计,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相关目标有机整合在一起,起到良好的导向、调控、激励以及评价作用,使教学更加准确。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力图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基本知识点;在学生自主梳理知识主线的过程中,培养整合知识结构、归纳教学主线、确定学习重点的能力与方法。并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明确阅读是学习的前提、构架是学习的关键、梳理是自主学习的真谛。

三、创设有效学习历史的条件

所谓有效学习是学会学习,发现学习,是知识的构建。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身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离开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就不可能发生,新知识便是孤立的,无法被理解了,并迅速被遗忘。所以新知识的教学必须深入到学生原有的知识或经验中去,当然原有知识或经验贮存于学生的长时记忆中,不会自动与新知识相连,需要一个激发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情境或条件,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如老师、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个人的经验世界相对照,对学习材料给出合理的“假设”或“解释”,从而构建出客观对象的个人意义。

一堂历史课要重视师生互动,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达到“学会历史”。历史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要有新颖益智的导入,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教学过程中要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和启迪思维的问题设计,创新性的练习题设计,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有精彩的课堂小结。这些都是一堂好课所具备的,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历史教师在学法指导上,应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学习习惯的培养,如预习、听讲、复习、作业等方面的习惯,二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切实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学好历史。

四、经常性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促进自身的教学,同时也是促使教师经验积累和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提升自身的教学的研究,也可以启迪教师的教学智慧和灵感,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等。

新课程教学下的反思,教师要通过教学认识到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间、课堂提问、讲解的实效性、材料的使用、课堂活动等内容是否具有实效性。进而评价出你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实施结果;对教学设计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得出教学感想、心得、体会。过去,我们告诉学生历史上发生了什么,希望他们能记住历史。现在,我们的教学能否和学生一起从多角度探寻历史,学生能否对历史进行思考和认识,并从中汲取智慧,拓展视野等。

进行课时练习和专题单元练习是非常必要的,教师也要对练习或测试进行反思。从检验课时和单元教学效果,分析练习是否以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水平测试要求为依据,是否体现课改的理念等。

总之,课堂的有效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学习方法和价值观念,而且要注意让教师在课堂里拥有创造的主动权,能充分根据自己的个性、学生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发展自己,这是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趋向。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王斯德主编:《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第41—42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第2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语文教学如何减负增效 篇11

我认为必须做到两点:作业优化和作业分层.

作业既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常规环节, 也是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形成的一种信息反馈.学生可以通过数学作业的完成达到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而老师则能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获取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所学知识, 能否灵活运用已有的技能的信息.好的作业设计, 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要求掌握的知识, 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开发学生的智力, 拓展学生的技能,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增强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优化数学作业是在作业上减负增效的第一步.

一、作业的多样性

数学作业给人的影响是枯燥乏味的, 只与几个数字符号和图形打交道, 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很不高, 也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 我们应将单一的文本作业改为多元的作业.如预习性作业、设计小练习、实践操作竞技、自己当老师、竞赛性作业等.

在八年级“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章的教学中, 我采用了预习家庭作业, 由于这章内容较简单, 而且可以类比一元一次方程来学习, 所以先让学生自学, 完成简单的知识性练习, 到课堂上教学时学生能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上台讲解、演示, 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提升了掌握知识的主动性.

二、作业的实践性

数学教学不应是一种死板的教学模式, 而应该多结合一些实践性的元素在内, 让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图形的变换”一章的教学过程中, 我留给学生的作业就是实践操作竞技的作业,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对图形进行平移、翻折和旋转的演示, 并进行评比, 让学生牢固掌握三种变换的性质, 并能在实践中学, 在学中实践.

三、作业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游戏在学生心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新鲜感和好奇心使他们对有趣的事物尤为关注和喜爱、如果教师设计出来的作业能让学生兴致勃勃的去完成, 那肯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七年级数学中“角”这节课后, 为了增加作业的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我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是二十四小时内, 分针与时针共形成多少次90度角?在应用题作业中, 趣味性题设计较多, 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做题的积极性.

四、作业的拓展性

作业中也要设计部分拓展性题, 让部分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试试就能成功, 这样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增加自信心, 也能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综合素养.在一些作业中我注重添加设问, 有层次地进行拓展.

如有一种白鱼, 从海上捕获后放养在鱼缸中最多只能存活两天, 如果放养在池塘内, 可以延长存活时间, 但每天也有一定数量的白鱼死去.现有一经销商, 按市场价收购了这种白鱼1000千克放养在池塘内, 此时市场价为每千克30元据测算, 此后每千克活鱼市场价每天上升1元, 但是, 放养1天需各种支出400元, 且平均每天还有10千克白鱼死去.假定死鱼均于当天全部售出, 售价都是每千克20元. (1) 如果放养x天后将活鱼一次性出售, 并记1000千克鱼的总额为y元, 请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 该经销商将这批鱼放养多少天后出售, 可获最大利润, 最大利润是多少?这是一道方案探索题, 这道条件拓展题的问题中要求设计不同方法, 并寻求最佳方法, 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在拓展题的设计中要注意, 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 其内容是有趣的, 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 也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

有能力的学生才能完成一些拓展题和综合题, 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也是有限的, 能力不同的学生, 完成作业的量也应该是不同的, 所以, 对学生进行作业分层是减负增效的第二步.

我把作业分成了基础题、综合题和拓展题三类.基础题是每名学生都必须要做的;综合题除了基础较差的学生不做外, 中档以上的学生也是必须完成的;拓展题是针对一些有余力、能进一步提升的学生设计的, 所以要求部分学生完成, 同时用这些题来提高学生的作业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这样作业分层的好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避免学困生抄袭作业, 提高他们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学困生由于基础较差, 见到数学作业就害怕, 而且由于自卑, 害怕同学老师耻笑, 不敢问同学和老师, 长此以往, 对于数学作业只有害怕了, 唯一能做的就是抄袭别人的作业.如果能让学生积极选择做部分力所能及的基础题, 并及时给予鼓励, 他们会重拾信心, 积极地面对每次作业, 并且, 慢慢地会摆脱“学困生”.

(2) 作业分层能有助于优秀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作业的分层, 教师可以在作业中掺进拓展性和综合性的题, 加深优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上一篇: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下一篇: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