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增效

2024-05-24

教学增效(精选12篇)

教学增效 篇1

一、“问”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温故知新

新旧知识衔接处一般是学生学习的起点, 是学习内容的迁移点。“问”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自觉将新旧知识进行对比, 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既做到了温故知新, 又培养了知识的迁移能力。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 此前学生已经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 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而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似之处, 都是将图形转化成已经会计算的图形, 探索研究图形与已学图形之间的联系, 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中, 首先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产生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渴求, 教师问:“是的, 大家还不会直接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想一想, 开始我们也不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 是怎么做的呢?”当学生说出“转化”的数学思想后, 教师再问:“同学们, 你们能不能想办法, 把三角形也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再找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呢?请大家拿出学具袋里的各种三角形, 小组合作, 尝试着转一转、拼一拼, 看看能有什么新的发现?”并填写好实验报告单, 准备交流与汇报。有了之前操作经验的积累, 同学们或旋转、或翻转、甚至有的对等腰三角形进行剪拼, 一次次将三角形“神奇”地转化成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二、“问”在重点掌握的知识处, 突出重点

由于有些重点知识比较枯燥, 很难靠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把握, 若仅凭教师的讲授, 学生又容易忘记。这时, 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 紧扣重点, 创设情境, 巧妙设疑, 激励学生带着问题、怀着探索的心态去探究。如教学“乘法分配律”, 电脑出示:小东摆木块, 每行摆8个红木块, 6个绿木块, 共摆了4行。小东一共摆了多少个木块?教师提问:“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学生各自列式计算, 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算式, 教师板书 (8+6) ×4;8×4+6×4。教师适时再问:“从上面的算式中, 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学生注视着黑板上的算式, 渐渐地, 一些同学有些激动, “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好吗?”“不过, 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 是一种猜想而已, 能再举些例子进行验证吗?同学们认真地在本子上任意地写着算式, 进行着计算, 很快地举起了手, 积极地汇报自己验证的结果: (9+6) ×2=9×2+6×2; (5+4) ×3=5×3+4×3; (2+8) ×5=2×5+8×5。师: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 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你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 叫做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你能尝试用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亲历了观察、猜测、验证、推理、归纳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 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 建构了属于自己的知识, 用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也就水到渠成。

三、“问”在学生认知的障碍处, 开启思维

在学生认知的障碍处巧妙的提问, 会使他们产生悬疑, 从而去主动寻求答案;当学生的思维积极向前推进去攻克难点时, 教师的提问会帮助他们开辟新的通道, 产生新的顿悟和突破。

比如, 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征”, 可以通过教师先报分数 (如13, 45, 120, 49, …) 让学生判断, 说明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而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教师提问:“一个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 是由分子决定还是由分母决定的呢?”学生观察比较13120, 分子相同, 但120能化成有限小数, 而13却不能;4549, 也是分子相同, 但45能化成有限小数, 而49却不能;说明是由分母决定的。教师再问:“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呢?”在学生的讨论中可能会出现:有的认为分母是合数, 但发现49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认为分母是偶数, 但发现45也能化成有限小数。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离”受阻时, 教师不能再让学生漫无目的地争论, 启发学生试着把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 通过研究讨论, 互相交流, 从而发现特征, 使学生体验到问题解决的成功之悦。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出示530630, 继续追问:“为什么分母同是30, 化成的小数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通过分析, 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还得补充个前提“最简分数”。针对知识形成的特点,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精心设计问题, 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 适时点拨, 指导学生进行探索与思考, 可以使学习活动顺利进行, 为课堂教学保质增效。

四、“问”在学生兴趣的共同处, 激发热情

教师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提出问题, 能够使学生喜闻乐答, 在思考作答中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任务。如教学“认识体积”时, 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 谁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你知道乌鸦的聪明之处在哪里吗?”有个学生说:“乌鸦知道, 石子扔进瓶子里, 水被挤上来, 水面会升高, 就能喝到水了。”师接着问:“‘挤’字用得真好, 水怎么会被挤上来呢?其实, 这个故事里藏着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想知道吗?来, 拿出两个一样的杯子, 在里面倒入同样多的水, 将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杯中, 观察水面的变化, 并思考为什么放入较大石块的杯中水位升得高?” (小组合作并讨论) 通过耳熟能详的故事, 初步感知了石子在瓶中占有一定的空间, 再将书本上静态的画面转变成自己动态的操作活动, 学生个个兴致勃勃, 在积极思考中, 真切地感悟理解了“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

教学增效 篇2

一、目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教学资源农村的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学校的教学资源匮乏,学生的阅读面偏窄,学生的语文学习仅靠一本语文课本,严重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2.学生语文基础薄弱

农村教师大都是代课教师,导致学生的汉语基础知识特别薄弱,甚至有些初中生都搞不清基本的拼音规律。

3.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在很多农村的中学语文教学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语文课学生学习缺乏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不佳。

二、实现“减负增效”的策略研究 1.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是学生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一切教学行为只有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进行,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否则,无论教师多么优秀、教学多么努力,也无法使教学效率最大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投入得越多,就越有动力。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得轻松,那么教学效果也就越佳。

2.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通过合作可以博采众长。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匮乏,合作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合作是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来答疑解惑,这样就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了。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的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学生们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恰当地进行课后辅导

活动:为习作教学增效 篇3

一、 以活动为载体拓展作文的内容空间

设计出既让学生喜欢又能给学生真切体验的活动方案,是做好活动作文指导的前提。

(一) 竞赛活动类

小学生争强好胜,可组织各类竞赛活动。活动中不仅有学生的团队合作,还有胜利后的兴奋、失败后的沮丧,体验是丰富的,情感是真切的。竞赛形式有班队活动,如:一次辩论会、课本剧表演、争创校园吉尼斯纪录……有小型体育竞赛活动,如:一场足球赛、掰手腕比赛、拔河比赛、踢毽子比赛、爬杆比赛、百米决赛……

(二) 趣味游戏类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之一,生动有趣的游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玩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说、写的积极性。游戏往往简单易玩、参与面广,它是活动作文指导课的载体,如:吹气球(羽毛)、逗笑、画鼻子、传话、组词成句、当模特……

我在指导学生写“一次有趣的活动”时,先组织学生到操场开展“瞎子捉瘸子”的游戏。游戏规则是选一名学生蒙上眼睛扮演“瞎子”,另选一名学生用布条绑住同一边的胳膊和腿,这样走起路来一瘸一拐像个“瘸子”,其余同学和老师手拉手围成一圈成了能呐喊、助兴的“篱笆”。让“瞎子”在“篱笆”内摸索着捉拿“瘸子”。这个游戏滑稽有趣,场内场外欢呼雀跃,笑声不绝。我随时引导孩子们留心观察场内外的动人情景。游戏后请扮演“瞎子”的同学说说捉拿“瘸子”的内心感受;请扮演“瘸子”的同学谈谈自己如何躲过“瞎子”的进攻以及害怕被“瞎子”逮着的心情;让“篱笆”们讲讲所观察到的动人场景以及想扮演“瞎子”和“瘸子”跃跃欲试的心情。在学生们讲得兴高采烈之际,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选择材料,直抒胸臆。这时学生文思泉涌,挥洒自如,教师稍加引导,一篇篇才情横溢、充满灵动的“瞎子捉瘸子”的习作就诞生了。

(三) 生活体验类

学生对家庭生活体验活动也十分感兴趣,如:当小小设计师,饲养小动物,包饺子……此外还可利用节假日,结合少先队活动,开展“小鬼当家”一日体验活动、“我能行”体验活动……

如:针对学生平时大手大脚乱花钱的坏习惯,我布置了一项任务,请学生通过自己的亲手努力挣一元钱,并写一篇同名作文。作业布置下去以后,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去卖青菜,有的到父母的工厂打工,有的捡易拉罐去卖……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充满了酸甜苦辣,情感真挚,他们深深地体会到挣钱的艰辛。由于学生亲身经历了此次活动,所以获得了内心真实的感受,涌动起情感的波澜,产生了鲜明的思想,获得了生动的语言。

(四) 口语交际类

人教版中有口语交际这个板块,编者的意图是将它作为习作的前奏,先口语交际,再根据交际交流进行习作。我依据习作的需要增加了活动环节,使学生的作文兴趣大大增强。如针对两大板块的作文系列,我设计了两大系列活动:①“猜新闻图片比赛”活动。新闻图片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载体,我常收集一些新闻图片让学生猜一猜里面的内容,看谁猜得准。有时挂出图片,让学生讨论发生了什么事、之前是怎样的、之后又会怎样,再出示报刊加以说明。②“把家中的小事告诉大家”活动,目的是通过交谈让学生能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并告诉学生生活无处不在,引导学生要有一双发现的慧眼。

此外,在活动作文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们还设计出一系列以情感体验为主要目标的活动,如体验“累”,体验“难”,体验“小心”……

大语文的教学观倡导学科间的融合,习作也不例外,劳动、美术课上有趣又有审美意味的制作,融制作和玩耍为一体,集智慧和创新于一身,正是习作的好材料。如:有趣的降落伞、树叶贴画、做张贺岁卡送给你……

二、 以“动态生成”为原则创新作文的指导模式

活动作文理念观照下的习作课堂,不再是纯作文的技术操练,也不再是简单地传授作文知识,它强调突破机械的“活动—指导—作文—讲评”这样一成不变的模式,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作文指导新形式。

(一) 欣赏交流式

这种活动跨越时间长,活动比较复杂,不是几分钟就能完成的。所以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活动体验后,课外完成习作,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交流活动过程,交流活动趣闻,交流活动体验。在点评学生的习作时,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

如:一位教师在班里开展了“照顾蛋宝宝”的活动。要求学生每人照顾一个生鸡蛋,这鸡蛋必须每天24小时不离身,看谁能照顾好它,使蛋宝宝完好无损。学生想了很多办法去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有的给它穿上厚实的餐巾纸外套,有的让它住在一小盒子里……结果有的学生在睡觉时把蛋宝宝压碎了,有的在和同伴玩时小小心把蛋挤碎了……有的欢喜、有的伤心、有的后悔……课堂上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习作,教师在点评时指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在欣赏学生的习作中肯定学生的成果,让学生获得了喜悦。

(三) 活动指导交融式

活动作文指导课,不再是单一的先让学生尽情活动,然后教师提出习作要求,让学生写下活动情景。这样的课,学生往往是开心尽兴地玩耍,勉强无奈地作文。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渐找到了活动和习作的结合点,课堂的习作指导开始自然、自在地融入到活动之中,使活动和作文不再是两张皮,互相剥离,而是渐渐地唇齿相依、水乳交融起来。

教师必须随着活动的进展,随机地进行生成性的习作指导。活动是为习作服务的,它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练习有意的观察,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教师要能快速敏锐地捕捉到活动过程中习作指导的生发点,或者提问,或者抓住猛敲,为学生的习作提供灵感。

例:有位教师上了一堂活动习作指导课《跟黄钲阳走进昆虫世界》。黄钲阳是班里的一位昆虫爱好者,他画笔下的昆虫惟妙惟肖,他爱捉昆虫,喜欢收集昆虫标本,是人人皆知的昆虫迷。教师利用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上了一堂成功的活动作文课。

课堂上有两个活动板块:第一个板块是:请黄钲阳上来摆个螳螂的姿势。他摆得酷似螳螂。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教师漫不经心地说,摆得像极了,谁来说说他怎么做的?学生立刻将注意力集中到黄钲阳手的动作、脚的姿势、面部的神情上。

第二个板块是:展示完黄钲阳制作的昆虫标本,让同学大开眼界后,又介绍了黄钲阳画的一幅昆虫画,上面画了很多的小昆虫。教师提问:你觉得他画得怎样?学生用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作答。教师追问:哪一只特栩栩如生?为什么?学生立即注意起某只昆虫的眼睛、触角和薄如蝉羽的翅膀来。

(三) 任务驱动式

这种习作指导形式,学生的体验并非是在作文,而是为完成某种任务,作文已经演化为一种实际需要,所以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实用性。学生的写作过程是认真的,富有使命感的。所以这种习作指导,教师是以某种特定的身份出现,用需要的方式提出作文要求的。

如:结合学校每学期为新来的学生定做校服而设计的习作指导《设计校服》,就是这种课型。课堂上通过和学生交谈,让学生说说每天穿的校服的优点和缺点,说说自己平时生活中穿校服的体验,然后教师以受后勤部老师委托的身份,向学生征求改进新校服的设计意图,目的是想让即将定做的新校服能更受同学们的喜欢。在这样的跟自己切身利益有密切关系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跃跃欲试,劲头很足,纷纷用文字、用绘画或文字绘画并用等丰富的形式,向教师提出建议,很好地完成了习作任务。

(四) 系列习作式

习作作为一种练习表达的形式,它可以不拘一格,我们不再只把完成一篇完整的记叙文当做一种作文训练,而是写一个片段也行,低年级的写一两句话也是。活动系列式,以活动为载体,更侧重应用文的训练。

例如:在春游城市广场之前,先让学生拟定一份喜讯,告诉同学们这个好消息。再让学生写一个通知,告诉大家有关的时间、地点、内容,当时正值第一次寒潮来临,所以还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要点。游览活动结束后,完成一篇游览记。

三、 以全员参与为目标提升活动作文的效能

实践证明,活动作文的确可以给作文教学引入一泓活水。丰富的活动情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同时更可以为作文教学课堂带来无穷的生机和活力。当然,要更好地提升活动作文教学方式的效能,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采取手段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一) 人人参与活动

教师要设计学生乐于参加的各类活动。把所有学生引入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观察,汲取写作的素材和灵感,获得真切的体验,接受活动的馈赠。

(二) 人人获得体验

活动作文以情感体验为中介,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愉悦,享受到快慰和满足,获得充分的情感宣泄。同时也经历紧张、沮丧,尝试失败和苦恼,磨炼学生的意志和毅力,使诸多情感体验成为学生乐于活动、乐于习作的内驱力。

(三) 人人表达自己

作文以发展运用语言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描述活动的语言训练,使语言和形象结合起来,把丰富多彩的活动与丰富学生的语言联系起来,与发展学生语言表现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观察,学习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体验。抒发情感体验的作文真正是学生心底流淌的旋律。

(四) 人人获得赞赏

因为有了具体的活动内容为基本素材,有了真切的体验为情感基调,所以学生的习作定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或者是语言逗人,或者是描写生动传神,都能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肯定和赞赏,在这个互相赞赏的活动中,让学生获得自我满足和陶醉。

活动作文对教师的劳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有一个创新的头脑。这样,才能真正拓展活动作文的空间,开创为学生喜欢的活动内容和形式,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

(浙江省诸暨市浣纱小学 311800)

创设教学情境增效数学教学 篇4

一、创设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

新课导入,不仅注重知识点的有效落实,也强调学习动机的激发,让知识点的融入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机结合,推进教学有效进行。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带入生活,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来作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把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如在教学“5以内数的认识和书写”时,先课件播放各种玩具在学生面前,学生似乎又回到玩玩具的游戏里。老师结合情境问:“有几架玩具飞机?你能表示出来吗?有几辆玩具汽车?你怎样表示出来……”学生在这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了5以内数的认、读、数、写。又如:教学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先铺设午餐的用餐情境,老师问:“大家看看,午餐用的碗碟够吗?”学生:“够。”老师:“你怎么知道?”学生:“一样多。”老师引导画图:“松鼠和碗碟一一对应。”老师又问:“汤匙够吗?”学生数了数说:“不够,少1个。”老师:“你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画图表示吗?”老师接着问:“杯子够吗?”学生数后回答:“够,还多了1个。”老师:“你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画图表示吗?”学生从午餐的情境中数一数、画一画,就把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知识掌握了。这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但又回到生活中解决生活问题,服务于生活的特性。教学是有目的的行为,是儿童求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活动。情境教学正是针对儿童蕴藏着的学习的主动性,把儿童带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激发儿童学习动机;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儿童学习动机。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看得见的数学”带来美的追求

创设教学情境,让抽象的数学计算形象化、具体化,学看得见的数学,这是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数学知识不再是课本上“生硬”的数字,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生活元素,学生带着好奇、兴趣走进数学,帮助学生培育良好的数学情感。如教学“得数为0或算式中有0的加减法”时铺设小猫吃鱼的情境。课件边演示老师边说:“盘子里原本有3条鱼,小猫吃了1条后还剩几条?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3-1=2。”老师又边演示边说:“小猫再吃了盘子里1条鱼后还剩几条?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2-1=1。”老师又边演示边说:“小猫又吃了盘子里1条鱼后还剩几条?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1-1=0。”“‘没有’用什么数表示呢?”学生:“用‘0’表示。”通过这个情境演示,学生对“0”的意义,以及算式中有“0”的计算的理解就不言而喻,对比较抽象的“0”的理解和计算就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

铺设教学情境,潜移默化地给学生美的感受、美的欣赏、美的向往,进而产生美的追求。如教学“分类的含义和方法”时,课件呈现笑笑房间和淘气房间的摆设情境,老师问:“你看了笑笑房间和淘气房间后有什么感受?”学生:“笑笑的房间分类摆放得很整齐,看了非常舒服。淘气的房间很乱,没有分类整理。”这一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整理的必要性。接着老师问:“你觉得淘气的房间应该如何整理?”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后,播放分类整理淘气房间的全过程。让学生说说:“现在淘气的房间怎样?我们平时要怎样摆放自己的东西?”通过教学情境的感染和熏陶,学生不仅学会了数学,而且受到了美育的启示,产生了美的追求。

总而言之,教学情境的运用给课堂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欢乐,带来了学习动力,也带来了美的向往。它针对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认识规律,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儿童合理地使用大脑,又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证,使儿童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审美兴趣、认识兴趣乃至向往美好的兴趣,也在其间培养起来。

参考文献

[1]应之宁.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及案例分析[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Z1).

英语教学减负增效 落实三个注重 篇5

长春街小学

赵晏妮

背景分析:

知识在更新,人类在进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教育新思想。为此,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思考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任务——减负增效。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减负增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我认为,需要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活动设计上做到三个注重。

下面以Join in Book 1四年级教材中第三单元Unit 3 School things第九部分的故事教学Timmy一课为例,谈谈我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反思。

案例描述:

教学片段一:

1.T shows some cards of school things, Ps look and say them out.(教师出示本单元学过的文具单词,并遮住单词中的有些字母,让学生尝试拼读出整个完整的单词。)

2.When pupils play the game, T will give the winner a prize.Then saying: Here’s your prize.(拼读正确的学生教师给与奖励Here’s your prize.并奖给学生相应的文具)

3.Ask the pupils who get the prize show their prize to other pupils and help them to say: Here’s my prize.(帮助拼读正确的学生学说句型Here’s my prize.)

4.When T shows some school things to pupils, she found her pencil case lost.So T says to Ss: “Where’s my pencil case? Where’s my pencil case?”(当教师奖励给学生奖品的时候,故意藏起最后一个学生拼读正确的单词pencil case,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寻找,并引出句型Where’s my pencil case?)设计说明:

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是全部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精彩的导入能自然地激起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教师合理利用,巧妙创意、精心安排,就犹如奏响了课堂教学的前奏,既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增添趣味性、生动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在这个导入的教学片段中,我设计了猜单词的游戏教学,不但让学生们复习巩固了本单元的重点单词,同时我根据单词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水平的学生作答,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展示自我的同时,渗透句型Here’s my prize.让学生得到奖励的同时,学说“Here’s my prize.(这是我的奖品。)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运用了本课的重点句型。并且我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环节,故意藏起最后一个学生拼读正确的单词pencil case,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寻找,并引出了本课又一重点句型Where’s my pencil case?从课堂的实际操作情况来看,为学生创造了情感交流的机会,并通过精心设计的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建立起了师生之间的”信息沟“,这种积极的情感交流仿佛是一种催化剂,使课堂迅速膨胀起来,并引出了新知,为新课的教授奠定了基础。教学片段二:

1.When T shows some school things to pupils, she found her pencil case lost.So T says to Ss: “Where’s my pencil case? Where’s my pencil case?”(教师课前故意藏好最后一个需要猜的单词pencil case,让学生带着疑惑去寻找,在寻找的过程中,教师自然地引出本故事的重点句型Where’s my pencil case?)

2.T pretends to find her pen, and saying: “Help me, please.” Try to help Ss understand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and help them to say:OK.(教师边寻找,边向学生们求助“Help me, please.”并且帮助学生说出答句OK.)

3.T continues to find the pencil case, then nodding her head and saying: “It’s not here.”(教师边寻找丢失的pencil case,一边摇头示意“It’s not here.”不在这儿。)

4.After a while, T found the pencil case, and said: “I’ve got it!”(最后,教师找到了pencil case,并对全班开心地大声说“I’ve got it!”我找到啦!)设计说明: 新授内容的呈现,是课堂教学的主干,是一堂课的主旋律。一个成功的呈现,能引起学生最大的兴趣,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激发情感上最强烈的共鸣,帮助学生取得学习的最好效果。

Here’s my prize./ Help me,please./Where’s my(pencil case)?/ It’s not here./ I’ve got it!是本课故事教学中的重点句型,我把这几句毫不相干的句子组合在一起,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情境,从发现pencil case丢失了,到寻找出pencil case的一个过程,巧妙地把这几个句型串联在一起,单调的句子被置于语篇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一个个句子,也自然地理解了句子的含义。

在这个设计中,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挖掘和编制,把它们加工成一个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对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进行整合的学习材料。教学片段三:

Play a guessing game.选一生上讲台背对大家,一起藏起他的一种文具,然后他向大家求助:Where’s my …? Help me, please.大家一起帮助他寻找告诉他信息:It’s not here.最后知道该生在限定范围内找到他的文具并向大家宣告:I’ve got it!设计说明:

巩固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培养其发散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

只有给孩子们最真实的体验,才能学到最真实的语言,所以我充分考虑教学重难点的要求,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游戏环节来巩固本课故事教学中的重点句型,游戏的活力在于它具有极大的乐趣和竞争性,所以这一环节中利用游戏进行巩固,激励了学生积极进取,张扬个性,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运用知识,从而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反思:

小学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小学英语课程的目的,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自信心;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使他们形成初步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我执教的Join in第一册四年级Unit 3的故事《Timmy》教学中,将以上三点融合于其中,学生们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对本篇故事的理解与使用。

1、教学目标,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材只是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课堂教学的平台,给了我们一个基本的文本内容,但是教师不仅是这个文本内容的教授者,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文本设计我采取了分——总的授课设计,先以猜物游戏及发奖品的形式渗透了故事重点句型,如Where’s my …? … help me, please.OK!It’s not here.I’ve got it.及 Here’s my prize.然后带领学生听课文,利用已有的思维认知加深对故事情景的理解,从而能更快地了解事件大意。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大大减轻了学生对阅读教学的理解负担,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自身的英语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注重多元智能的训练。在复习旧知的环节,通过猜单词的游戏及发奖品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呈现新知环节,运用找奖品游戏,老师很巧妙地将本篇故事中的重点句型渗透于其中,让学生在开心游戏的同时接触并理解了它们的含义及使用。这样一来极好地拆分了整篇故事的理解难度,在故事听读版块中,我又将课前游戏中出现过的句型在课件图片中留出空白,给予学生想象回忆的空间,既降低了难度,让学生锻炼了听的能力。

3、活动设计,注重对语言的体验。体验型教学在本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也是英语教学中减负增效的一个重要手段。具体体现于①巧设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学生在寻找被藏起来的文具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使用Where’s my „? Help me, please.It’s not here.I’ve got it.同时也为课文篇章教学疏清了障碍。②小组学习,让学生在互动中体验。重点句型认知中,采用小组表演读的方法,学生在集体的力量下能够将自己置身于课文情景中生动地完成文本朗读。③游戏增趣,让学生在娱乐中体验。学生通过找自己的文具、听录音补全空白框、组织课文大意等游戏及练习的体验,充分把握了本篇故事的主要内容,从而为学生在最后对Emma及Timmy的总结打下了基础。

数学应用三化教学减负增效 篇6

关键词:应用题教学,减负增效提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166-02

“减轻过重负担,提高教育质量”是个完整的科学概念。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实施这一完整的科学概念呢?我认为,首先要减轻教学内容的数量,即浓缩教材,提炼出智慧含量高的知识教学和作业,采用最佳教法,指导学法,激发兴趣,培养能力。例如,教学“工程问题”与“整数、分数、相遇问题”“水管问题”联系起来教学,这样就“少教多得”。因为知识是智慧的结晶,都有一定的智慧含量。研究证明,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结构、基本方法)是智慧含量高的知识,它的迁移性、再生力强,又叫“母知识”,也就是举一反三的“一”,触类旁通的“类”。例如:教学“一题多解”的应用题,可运用“归一”、“分数意义”、“倍比”、“列方程”、“按比例分配”、“比例”等的方法来解答,然后从中选择出常用的最佳解法。教师就是将这千千万万的知识,作业题,通过创造性的劳动,选择,提炼出“一”和“类”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一为百,一通百通,“反三”、“旁通”就是发展。这就是“少教多得”,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减负增效提质”。在应用题教学中,我的做法是:

一、例题讲解——善于“变化”

我在教学归一问题时,选择最有代表性,能突出教材重点,反映《课程标准》要求的题目,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功能,并有意识地对例题进行变化,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处延。例如:“东方农场3台拖拉机5小时耕地367.5公亩。照这样计算,8台拖拉机10小时耕地多少公亩?”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后,再进行如下变化延伸。

变化一:1、东方农场3台拖拉机5小时耕地367.5公亩,照这样计算,增加5台同样的拖拉机,时间增加到12小时,能耕地多少公亩?2、东方农场3台拖拉机5小时耕地367.5公亩,照这样计算,拖拉机减少1台,时间增加3小时,能耕地多少公亩?

变化二:1、东方农场3台拖拉机5小时耕地367.5公亩,照这样计算,8台拖拉机耕地1482公亩,需要几小时?2、东方农场计划耕地1482公亩,3台拖拉机5小时耕地367.5公亩。照这样计算,余下的由5台拖拉机完成,还需几小时?这样,通过变化,把简单归一,复杂归一,正反归一问题都沟通、联系起来,形成一条“知识链”。体现了“少教多得”、“减负增效提质”。

二、习题归类——善于“类化”

应用题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将习题归类,集中力量和时间解决同类题中的典型问题。并总结出解这一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例如:1、两人同时从相距20千米的东西两镇相向而行,甲骑摩托车每分钟行800米,乙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00米,相遇时,甲比乙多行多少千米?2、从甲地到乙地,货车需8小时行完,客车需6小时行完,两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相遇时,客车比货车多行几分之几?3、一项工程,甲队独立修建10天完成,乙队独立修建8天完成,甲乙两队同时合修,完工时,乙队比甲队多修几分之几?4、有一水池,单开甲管8小时可将全池水放完,单开乙管6小时注满全池,甲乙两管同时开,几小时注满全池的 ?上面这四道题,虽然情节不同,但数量关系,解题方法相同,第4题稍有变化,通过这样的归类训练,使学生把已掌握的解题技能从一个题迁移到另一个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了由“整数相遇问题→分数相遇问题→工程问题→水管问题”的良好知识结构,达到了“缩时增效”之目的。

三、解题思路——善于“优化”

引导学生应用题进行“一题多解”,加以比较,从选择出最佳解法,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少先队员在山坡上种桔树和梨树共180棵,桔树是梨树的4倍,种的桔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根据倍数、分数、比三者之间的联系,如何将“桔树棵数是梨树的4倍”进行转化2、每个转换句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解答?

根据讨论得到解答应用题的各种信息,先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教师有目的地巡视指导。分类整理全班学生的尝试结果。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几种解法,然后从中找最佳解法,并对解法多的学生给予鼓励。

通过一题多解的尝试练习,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思维的灵活性。帮助学生建立起了一题多解的解法系统,形成了比较科学的解法网络。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水平,优化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减负增效提质”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建联.例谈初中数学复习中“四化”[J].福建中学数学,2002(5).

教学增效 篇7

一、问题启发,难题化解

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课前对教案做了精心的设计,但是仍会存在一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课堂教学中仍会有突发事件产生。这时如果我们觉得学生未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强行打断,处理不当,急于推出自己的思路,就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又因心中的疑问没有解决,影响下面的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学生没有主见,更谈不上创新,失去个性,只会被动接受。如:我曾经上过一节与三角形中位线的应用有关的课,这是一堂练习课,本堂课以下面一道证明题(课本中的一道习题)为例。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上课,我既不对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进行复习, 又不回顾特殊四边形的有关判断,而是单刀直入地写出上面的命题,我想学生该不会觉得太难吧。谁知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几分钟后,我发现情况不妙,学生愁眉未展,这时我才意识到这道题对学生来说不简单。该怎么办呢? 教案上可没有备这种情况啊,怎么办呢? 为了解决学生无从下手的情况,当时我试图提出几个问题:

(1)要证明一个命题应有那些步骤 ?

(2)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判定方法 ?

(3) 题目中已知线段中点 , 会让你想到哪些方面的知识吗?

(4)从这道题的条件看 ,你觉得判定平行四边形从边、角还是对角线考虑更合适?

经过一番引导,分解了问题的难度,很快就有学生解答出来,我想大家要完成这道题只是举手之劳。

二、例题变式,活用教材

接着我按照教案的设计进行变式训练,学生动手实践、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到位。在探索特殊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特征时,我对特殊四边形进行分类变式。

变式一:四边形分成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腰梯形六种情况,进行变式;

变式二: 顺次连接怎样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矩形、正方形?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 要求画出图形、作出判断、给出证明。为了小组的利益,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小组同学一起画图、思考……最后由小组汇报探索的结果,大部分小组都能得出正确的结果,老师只需作适当的补充和完善。

两组变式训练都是由学生互相讨论、共同探究结论的。变式一的设计目的在于以习题为前提进行变式, 借一题变多题熟练对三角形中位线的应用;变式二是通过变式一进行探索、总结规律。我设计这堂再平常不过的练习课的初衷是尝试活用教材、把常规题改为开放题, 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探索空间,由于当时感觉课堂气氛还不错,我也就不太在意。过了一段时间,终于有机会检查这节课的效果时,我才愰然大悟:原来,当时的气氛是在个别尖子生的带动下而随声附和的结果。真正能从这节课中受益的只是极少数学生,真是太失败了。我很想知道这节课存在的问题在哪里。

三、电脑辅助,形象直观

带着问题,我的脑中反复重现这节课当时的情景,经过细心分析,我终于找到这堂课的不足之处:首先开头太难,有想置学生于死地之势。虽说发现学生不能顺利完成时,我以步步设问来做补救,但这时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已受打击,他们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非常被动。我想如果当时先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为这道题做好铺垫,由浅入深,让更多的同学有能力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效果应该会更好。其次在变式训练时,未能真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没有机会让学生更仔细地观察图形的变化而产生的结果。我想如果当时利用电脑演示,顺次连接形状、大小不断变化的四边形各边中点,提出两个问题:

(1)所得的四边形是怎样的特殊四边形 ?

(2)这些四边形随着什么变化而变化 ?

这动起来的图形更能刺激学生通过观察寻找到答案,不但节约了时间,还为学生创造了发挥观察力、想象力的机会,我想这样效果会更好。

在这段课后反思,让我感到只把教案写得详细,然后拿着教案去上课,布置作业,改完作业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想法实在是太幼稚了。课后对所得、所失、不足,只有常思才能不断更新自我,才能使新课标的要求不只是一句空话。我相信教学反思应该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学到一些有益的东西。

英语课堂减负增效教学探索 篇8

上好每一堂课是减负增效的关键。首先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充分条件, 备好课不等于能上好课。备课中的主角是教师本身, 而上好课的主角是师生双方。上好课除了课前的充分准备以外, 课堂上要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课堂教学的原则要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应师生互动, 且动而不乱。上课做到明白、准确、新颖、生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使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第二、教学手段灵活多样、综合利用。我们一方面要适当地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另一方面我认为, 更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继承和创新。

下面是我上牛津英语9A Unit 5 Films Main Task的一篇“减负”“增效”课堂教学案例。

一、设计思路:“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 在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灌输知识的方式, 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主动获取知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我转变了教育观念, 将课堂教学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 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合作的交流关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和创造者。这种教学能让学生逐步由以教师为主导的“他主学习”, 走向以独立自学为主的“自主学习”, 最后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 营造英语氛围,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单词教学到对话的独立运用, 过程处处注意创设情景,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能充分发挥现代化多媒体的图文作用, 操练过程中, 充分注意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因材施教。

2. 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时首先要考虑是否能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因此, 合作学习的活动设置难度要适中, 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行。难度过高会使学生们无话可说, 甚至无动于衷, 丧失合作学习的信心;相反, 难度过低, 必然造成学生在活动中情绪高涨, 争论不休, 虽然气氛活跃, 但却毫无意义。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一跳摘到桃子”的成功愉悦感, 从而不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并使之在合作学习中得到完善, 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

3. 巩固提高运用拓展, 目标检测形成练习

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其目的在于拓展学用渠道, 因此学习课本知识重在运用, 运用时也不能仅仅是课本内容的机械的重复, 必须具有拓展性, 其中包括从学到用的拓展, 也应该包括从课内到课外的拓展, 以个体向群众的拓展,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开发课程资源的作用。

三、教学分析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下, 让学生自主探索, 独立思考, 主动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并且通过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深化学生的认识, 最终使学生能够主动发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 讲授灌输的教学模式,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改变了课堂教学面貌, 实现了五个转变: (1) 变仅以掌握课本知识为目的为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充分和谐地发展; (2)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 而成为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式学习; (3) 改变追求唯一结论的封闭式教学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互相研究, 进行多向思维, 鼓励标新立异的开放式教学; (4) 变教师讲学生听的静态教学为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的动态教学; (5) 改变教法的单一性成为多种方法结合, 综合运用。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可以在教学中创造性地利用。

减负增效,优化课堂教学 篇9

1. 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的研究, 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教师的目的不在于教师的教, 而在于学生的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 是为了不教。”成功的课堂教学, 必须实现从重视教师的教法研究到以重视学生的学法研究的转变,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告诉学生, 就政治学习本身而言, 一方面是“学”, 一是方面是“习”。“学”主要包括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和及时复习。“习”主要包括自我检测和运用 (练习、考试、联系政治生活实际分析问题) 。前者重在知识的理解、记忆, 后者重在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 前者是基础, 后者是目的。重要的是, 还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 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 因此, 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捷径。

特别强调的是, 学习高中政治的最重要的方法即注意政治知识的积累, 增加感性材料的储备。要走出教材的小圈子, 尽一切可能地将所学原理和现实生活相联系, 其实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就在现实生活中。例如:花钱即消费, 属于经济问题, 而且花钱这个活动中就涉及生产、分配、投资方式 (储蓄、保险、股票等) 、劳动就业等诸多经济学的问题。指导学生要做个有心人, 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感知政治趣味性, 研究生活化的政治现象, 而不是被动地去背课本、背知识点。

2. 合理设计课堂模式, 追求“减负”与“增效”双赢

目前, 就教学模式本身的课堂的选择看, 正呈现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教学模式的日益现代化等特点。

我们认同的合理的政治课堂模式, 应该在过去的“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以知识为基础, 以能力为重点, 以方法为前提”的模式中“以材料为依据, 以媒体为手段, 以觉悟为目的”。

首先,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材料。选择的材料要最新的, 具有典型性的, 同时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恰当地运用材料, 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这种教学媒体, 能实现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交互传递, 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 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最后, 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的, 教师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 较强的分析能力, 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他们普遍关注而又没有作出正确判断和分析的热点、疑点问题。同时, 教师要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较高的教学艺术。没有较深的理论功底, 教师的教学就很难使学生信服;没有较高的教学艺术, 教师纵有满腹经纶也无济于事。

当然, 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更新完善, 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出极高的效率。

3. 重视积极的情感因素, 优化课堂教学活动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 就要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接受、认可甚至崇拜教师, 在爱的基础上建立起理解、尊重、信赖、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要提高政治课的生动性, 就需要用政治课知识分析学生非常关心的典型事例来实现。如在讲“投资方式”时, 可向学生分析他们身边常听却不常接触的股票的涨跌等问题;在讲述“国家利益”时, 可就中国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作简要的分析。学生“亲其师, 乐其道”, 学习起来就有劲儿, 就会主动进行探究。

要让学生常常经历成功。教师可尝试分层教学 (目标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 ,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愿选择自己不同层次的“负担”, 使不同特长的学生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坚持以表扬为主的原则,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 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 掌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会有所不同, 因此教师对学生应该采用表扬、鼓励为主的认可方式。在课堂教学中, 只要学生有一点点进步, 只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 都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表扬和鼓励, 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希望。

其次, 完善评价标准, 注重落实终结性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注重落实教师评价向学生自我评价的转变、注重落实甄别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学习知识的评价既要看分数又要看过程, 采用鼓励评价、书面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要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所用的方法和所获得的体验, 更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增效 篇10

一、理论必然性与现实必然性

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 学生的自我意识获得空前发展, “80后”、“90后”等概念陆续出现, 这些现象无形中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命题。同时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趋于成熟的时期, 理性思维开始形成和深化, 独立思考意识和创新意识正在萌芽和成型, 他们心理性格中的反抗性逐渐战胜依赖性而占得主体地位, 开始习惯并乐于独立思考社会和生活的一些问题。他们强烈地希望自我的思考得到成年人的理解甚至尊重, 若这种心理得不到很好的平衡, 将严重倾向于一方———孤僻甚至玩世不恭。

另外, 出色地完成学业是每一位学生的心理渴求, 但对许多中学生来说, 高考的最后结果并不是圆满的, 能够获得高考通行证也并非是件轻而易举的事。他们可能因为学习方法和考试方法不当, 或对学习内容不适应, 而感到困难重重, 但事关命运前途的学业成绩却不得不时时挂在心上。他们对考试心存恐惧, 却又必须面对。而这些状况可能对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如果不注意引导, 他们将会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负担。

然而, 现实的教育教学形式并不能很好地顾及学生的身心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成长, 拼挤集体学习时间, 加大学生作业的训练量, 课堂教学本身仍以讲授为主,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给学生发挥主动性的时间, 使学生丧失亲身观察、体会、思考的机会, 反倒让学生去研究老师, 研究老师的思维逻辑与角度, 通过拼凑老师的思维形成自己的“思维”, 这种思维层次极浅, 不能灵活应变, 还要靠“题海战术”强化。这本质上将钝化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近年来高分低能效应已经给我们一次次地敲响了警钟。那么, 怎样在缩小集体教学时间和减少作业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应该是每一位教育者都必须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就目前教育教学形势而言, 若不从课堂和学习效率上切入, 素质教育就难以大踏步前进;若不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从教学时间与教学形式上改革, 就不能从根本上冲击传统教育中最顽固的思想和最落后的教育方式。然而, 减时能够增效吗?减时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呢?

二、“减时增效”实施的粗浅探索

人类每一次大发展的初级阶段大都是以牺牲时间为代价。近代科技发展之初, 机械动力的速度效率还不如牲畜方便快捷, 然而科技的快速发展促使它很快取代了牲畜的地位。毋庸置疑, 我们的教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走着一条时间高耗路线, 但面对社会对教育教学的高层要求时, 我们有必要转变观念, 应深刻地意识到减时的本质就是提高效率, 以期用更少的时间、更小的负担取得更好的成绩, 而非以牺牲教学成绩为代价。基于这种思考, 我们做出了很多管理与教学方面的尝试,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 在教育责任感社会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 应该能引起同仁的重视。

1. 回归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以“育人”为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

研究当今之教育者必须研究当今之学生, 不宜把学生定格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思想水平上, 学会结合社会民众的社会典型心理解剖分析学生心理, 认真细致地研究学生的思想认识状况和思维特点。由于教育忽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造成的学生的学习的被动性、思维的惰性、学习方法的笨拙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 这也的确是学生学习效率低的根源之一。我们过去所坚持实施的学生励志教育、学生心理疏导、学生典型生活心理调研等形式对学生的心理性格的培养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这也有力地证明了研究学生是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

2. 改变教师教学理念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面和基本形式。

教育改革必然要以教师的改变为前提, 当今教育教学改变最快的是设备, 改变最慢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 大多教师都是用最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重复着一条多年不变的知识链条。我们认为当今教育形势下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种能力:研究学生的能力、学习接纳新知识的能力、很强的教育责任感、很强的爱岗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很高的教科研能力、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师要正视自己, 改变自己, 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凡事只需用心都可成功, 只要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有心用心, 就一定能提高自身的素质, 就一定能担负起育人的社会责任。

3. 学习先进理论与方法, 避免在教育探索中走弯路。

当今教育界, 也的确涌现出了很多教育教学改革的模范典型学校, 比如洋思中学、后六中学、杜郎口中学等, 它们大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教育教学模式, 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减时并不是让所有学生都不去学习, 而是让他们自主学习。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即学校。”学生并不是非要在教师集中的课堂就是学习, 事实是学生若有兴趣无处不可学习, 无处不可有收获, 我们要不断学习创新教学思路,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如何利用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学习, 如何在课堂上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型课堂, 都有赖于我们在转变自我教学观念的基础上, 培养自我能力, 形成我们的教学模式。

4. 创造教师与学校教学改革的宽松环境。

当前的改革之所以进展缓慢, 举步维艰, 原因就在于我们在极力倡导改革的同时, 并没有封堵住传统教育的生存空间。得心应手的传统教育方法仍然受到钟爱, 也常常能够取得骄人的“成绩”, 因而教育者在教育改革中表现出很大的惰性和被动性。客观的环境在逐渐改变, 学校与社会应逐步转变对教师教学实绩的评价机制, 让勇于创新的教师得到应有的认可与评价, 这应该是促进改革的最为“温暖”的环境。

5. 挖掘“教师即课程”资源。

教师在课堂上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因此应让每个教师的个人资源得到充分挖掘, 释放教师教学的情感和艺术灵感, 与学生实现情景交融, 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同时加大学生评议教师力度, 让学生的评价增强教师的教学投入, 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

改革是形式的创新, 更是观念的转变, 转变已经“统治”多年的传统教育理念, 需要我们所有教育者的不懈努力, 更需要每一位教育者有巨大的信心、勇气、胆识和智慧。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教育随笔《关于推广山东经验, 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建议》.2009.3.7.

[2]聚焦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9.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4]高慎英, 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 (IS-BN:7540654295) .

语文教学“减负增效”小策略 篇11

一、调动学习积极性

德国一位教育家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即教学重在激趣、激情、激志,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学生对该学科有兴趣,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本学期我校开展“五学课堂”活动,要求各班建立小组学习机制,我利用这个机会,尝试采用小组加分竞赛的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学生自主制定奖惩方案

先由各小组根据本小组情况分别制定,综合各小组方案,制定出班级奖惩方案。奖励措施包括:(1)小组总分前三名周五下午通过家校通向全体家长表扬。(2)根据家长会上的协议由家长对获奖小组进行物质奖励。(3)用班费奖励电影票一张。惩罚措施包括:(1)总分最后一名的小组每个组员写一篇千字文章,反思自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2)参加班级义务劳动,清洁教室一周。为避免小组为本组分数集体作弊现象,另加一条:发现作弊现象一次扣除小组总分10分。这样每天语文学习课就成了竞赛课,学生觉得好玩。

2.制定具体加分项目

具体的加分项目包括:(1)听写、背诵、周记、摘抄按时上交并获优秀的组员各加1分。(2)课堂举手回答问题正确一次加1分。(3)主题班会、手抄报根据等级加1到5分。(4)写千字文或“心理病历”得“优”的加1分。(5)周末笔记检查获优秀的加1分。(6)单元检测按小组总评计算,第一名到第九名分别加分9到1分。以上的加分方案,项目具体,操作性强,实行以后,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组内哪一个同学如被扣分,会受到本组全体成员教育批评,每个同学都在为小组分数努力。学生课前积极查阅资料,用心背诗歌及文言文,认真程度前所未有,团队意识极其强烈。就拿这次办手抄报来说吧,学校要求每班交两份,年级统一评奖,我向学生许诺,能拿到学校一等奖的小组加10分。大家一看加这么多分,两天之内,九份手抄报全部交齐,图案设计、着色、文字书写、内容等方面都相当不错。有这种认真的劲,还有什么事会办不好呢?

二、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任何学科都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能把方法教给学生,他们学习就会轻松许多。我上课重方法,重思维方式的指点,尽量让学生从众多的知识体系中找规律,寻方法。如教生字时,注意教给他们字的结构和偏旁的分析方法。如 “斓”字,这是一个易错字,我先去掉偏旁,变成“阑”,开始带学生做游戏,找规律。加三点水,与水有关,是波澜;加“文”旁,是斑斓,与花纹有关;加“讠”,是谰语,与说话有关。经过这样一比较,学生们发现汉字是古人在字根上做的游戏,学生真正理解了偏旁表意的特点。有些汉字是会意字,教学生分析它的组成结构,这样形似字就好掌握了。要让学生懂,首先要让他们掌握方法和规律,有了每类试题的解题方法,就不会盲目分析。

三、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教师多讲倒不如多让学生多动。教育专家也时时告诉我们,让学生老老实实坐着听老师讲课效率只有百分之十,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干。以前我总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时下课了都还要多讲几分钟,生怕哪点没讲到,结果教师和学生都很累,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现在我改变了方法:学生能做的一律交给他们。我认为一篇文章的作者、字词、背景等都是可通过资料了解的,课上学生展示完后教师提示重点就行了,这样可培养学生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上《夸父逐日》我是这样做的:1.课前每名学生搜集中国著名神话故事一则,培养动手能力。2.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及参考资料,翻译全文,对重点词语要求做到字字落实,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后交到全班解决,教师在课堂上只强调几个重点词就行了,培养自学能力。3.讨论夸父形象。有人认为他是自不量力,有人认为他是英雄的象征,全班分成两组展开辩论赛,最终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赞美他为理想克服重重困难甚至牺牲生命的拼搏精神。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4.思想教育: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夸父教我如何拼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每一篇课文都分成多个板块,每个小组承担不同板块的学习任务。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会感到枯燥无味?

四、打开学生广阔视野

具体措施包括:1.每天让学生读一份报纸或看半个小时新闻,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因为孩子们长大要进入社会,只有先对社会有一定了解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不能眼睛只盯着课内。2.每周一节课外阅读课,把读到的典型事例积累在摘抄本上,增加阅读量,培养阅读习惯。3.假期规定:教材指定名著必读,另外选读五本,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等领域的著作都可,每读一本写一篇读书心得。4.半学期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有了课外阅读的积累,学生的语言就不会苍白无力了。

五、教会学生自我反思

《〈论语〉十则》中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语文学习中应让学生准备一个反思本,每次作业、每次考试、每次上课对问题的解答,每次听写、默写的错误都写一条或一句反思,文字不限,可一个字,一个词,也可一句话,锤炼文字功夫。反思之后记住所犯错误,每次改掉一个坏毛病,到最后就会越来越优秀了,工作量不大,学生也乐于接受。

语文教学“减负增效”小策略 篇12

一、调动学习积极性

德国一位教育家曾说: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即教学重在激趣、激情、激志,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 学生对该学科有兴趣, 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本学期我校开展“五学课堂”活动, 要求各班建立小组学习机制, 我利用这个机会, 尝试采用小组加分竞赛的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学生自主制定奖惩方案

先由各小组根据本小组情况分别制定, 综合各小组方案, 制定出班级奖惩方案。奖励措施包括: ( 1) 小组总分前三名周五下午通过家校通向全体家长表扬。 ( 2) 根据家长会上的协议由家长对获奖小组进行物质奖励。 ( 3) 用班费奖励电影票一张。惩罚措施包括: ( 1) 总分最后一名的小组每个组员写一篇千字文章, 反思自己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 2) 参加班级义务劳动, 清洁教室一周。为避免小组为本组分数集体作弊现象, 另加一条: 发现作弊现象一次扣除小组总分10分。这样每天语文学习课就成了竞赛课, 学生觉得好玩。

2. 制定具体加分项目

具体的加分项目包括: ( 1) 听写、背诵、周记、摘抄按时上交并获优秀的组员各加1分。 ( 2) 课堂举手回答问题正确一次加1分。 ( 3) 主题班会、手抄报根据等级加1到5分。 ( 4) 写千字文或“心理病历”得“优”的加1分。 ( 5) 周末笔记检查获优秀的加1分。 ( 6) 单元检测按小组总评计算, 第一名到第九名分别加分9到1分。以上的加分方案, 项目具体, 操作性强, 实行以后, 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组内哪一个同学如被扣分, 会受到本组全体成员教育批评, 每个同学都在为小组分数努力。学生课前积极查阅资料, 用心背诗歌及文言文, 认真程度前所未有, 团队意识极其强烈。就拿这次办手抄报来说吧, 学校要求每班交两份, 年级统一评奖, 我向学生许诺, 能拿到学校一等奖的小组加10分。大家一看加这么多分, 两天之内, 九份手抄报全部交齐, 图案设计、着色、文字书写、内容等方面都相当不错。有这种认真的劲, 还有什么事会办不好呢?

二、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任何学科都有一定的教学方法, 如果教师能把方法教给学生, 他们学习就会轻松许多。我上课重方法, 重思维方式的指点, 尽量让学生从众多的知识体系中找规律, 寻方法。如教生字时, 注意教给他们字的结构和偏旁的分析方法。如“斓”字, 这是一个易错字, 我先去掉偏旁, 变成“阑”, 开始带学生做游戏, 找规律。加三点水, 与水有关, 是波澜; 加“文”旁, 是斑斓, 与花纹有关;加“讠”, 是谰语, 与说话有关。经过这样一比较, 学生们发现汉字是古人在字根上做的游戏, 学生真正理解了偏旁表意的特点。有些汉字是会意字, 教学生分析它的组成结构, 这样形似字就好掌握了。要让学生懂, 首先要让他们掌握方法和规律, 有了每类试题的解题方法, 就不会盲目分析。

三、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

语文课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 教师多讲倒不如多让学生多动。教育专家也时时告诉我们, 让学生老老实实坐着听老师讲课效率只有百分之十, 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干。以前我总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有时下课了都还要多讲几分钟, 生怕哪点没讲到, 结果教师和学生都很累, 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现在我改变了方法: 学生能做的一律交给他们。我认为一篇文章的作者、字词、背景等都是可通过资料了解的, 课上学生展示完后教师提示重点就行了, 这样可培养学生动手查阅资料的能力。上《夸父逐日》我是这样做的:1. 课前每名学生搜集中国著名神话故事一则, 培养动手能力。2. 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及参考资料, 翻译全文, 对重点词语要求做到字字落实, 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讨论后交到全班解决, 教师在课堂上只强调几个重点词就行了, 培养自学能力。3. 讨论夸父形象。有人认为他是自不量力, 有人认为他是英雄的象征, 全班分成两组展开辩论赛, 最终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赞美他为理想克服重重困难甚至牺牲生命的拼搏精神。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也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4. 思想教育: 结合自身实际, 谈谈夸父教我如何拼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并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导演, 学生是演员, 每一篇课文都分成多个板块, 每个小组承担不同板块的学习任务。这样的课堂, 学生怎会感到枯燥无味?

四、打开学生广阔视野

具体措施包括:1. 每天让学生读一份报纸或看半个小时新闻, 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 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因为孩子们长大要进入社会, 只有先对社会有一定了解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不能眼睛只盯着课内。2. 每周一节课外阅读课, 把读到的典型事例积累在摘抄本上, 增加阅读量, 培养阅读习惯。3. 假期规定: 教材指定名著必读, 另外选读五本, 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等领域的著作都可, 每读一本写一篇读书心得。4. 半学期开展一次读书交流活动。有了课外阅读的积累, 学生的语言就不会苍白无力了。

五、教会学生自我反思

《〈论语〉十则》中曾子曾说过: “吾日三省吾身。”语文学习中应让学生准备一个反思本, 每次作业、每次考试、每次上课对问题的解答, 每次听写、默写的错误都写一条或一句反思, 文字不限, 可一个字, 一个词, 也可一句话, 锤炼文字功夫。反思之后记住所犯错误, 每次改掉一个坏毛病, 到最后就会越来越优秀了, 工作量不大, 学生也乐于接受。

上一篇:剖宫产疤痕缺陷下一篇:探索与思考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