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增效(共6篇)
高产增效 篇1
大中农场地处江苏中北部沿海, 可耕地逾5 000 hm2, 种植制度以稻麦两熟为主。近10年来, 主要作物大小麦、水稻持续增产, 种植业效益不断提升。继2007年实现稻麦产量15 t/hm2后, 2011年产稻麦逾15.3 t/hm2, 基本实现吨粮水平上的高产稳产。现将其高产增效的主要措施总结如下。
1 调整规划, 引水种稻洗盐
大中农场早期规划为:东西向排河间距2 000 m, 中沟分隔成长条田, 规格长约1 000 m, 每个条田约8 hm2;南北向5条纵向排水河, 条沟间距100 m, 由东海堤腹河、中心、西界河及东、西干河组成。1990年代初实施土地整理, 复垦土地逾340 hm2, 将居民集中居住, 增加了耕地面积。将中沟改为支渠, 条田开挖农渠, 东、西干河改为灌溉总渠, 洗盐改碱。20世纪90年代中期, 全部实现旱粮立苗。
2 优化布局, 增强持续增产能力
针对10多年水稻连作, 导致土壤养分失衡, 长期单一种植造成恶性草害逐年加重的现状。为了增强了持续增产的能力, 从根本上起到优化土地资源的作用, 采取轮作回旱措施。虽然种植大豆当年效益低于水稻, 但是通过每年种植大豆200~300 hm2, 可以改善土壤养分的结构, 减少病虫草害, 从而减少农药的施用量, 降低田间农业污染[1]。
3 秸秆还田, 增加土壤有机质
限制秸秆还田的关键是耕地质量, 大中农场秸秆还田的有利条件是大型机械耕地作业, 难点是作物倒伏的控制和机械作业性能的提高[2]。一是调整犁铧参数, 提高耕地覆盖效果;二是定期检查刀片数量, 定期更换收割机切草刀片, 保证秸秆切碎效果, 从而保证耕地质量;三是优化栽培, 减少倒伏, 避免收割散草堆积而影响耕地质量。秸秆全量还田, 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8年前的1.01%上升至目前的1.97%。
4 创新科技, 推广高产栽培技术
提高小麦中的白皮麦比重, 提高小麦比重, 提高大麦与小麦种子粮的比重, 根据全年2季吨粮的目标进行优化布局。同时, 抓好各个技术环节, 贯彻“精种、扩行、降苗、调肥、保健”的“十字”技术理念, 提高机插质量, 合理布局水稻栽培, 培育壮秧, 优化小群体起点, 强化中期高效生长, 提高后期群体生产力。
5 加大投入, 发展全程机械化
一是水田平整机械化。引进、改进水田平整器代替耕牛水耱。在砂壤土条件下要注意, 大型机械水田平整后, 要经3~4 d的沉淀后才能机插, 否则栽深难以控制, 严重影响分蘖。二是育秧半工厂化。大中农场尚不具备工厂化育秧条件, 可以采用半工厂化育秧, 关键技术是配制营养土、设施简易、机械落谷、秧池田旱育管控等, 成本低, 效果好, 易推广。三是机械喷药技术。运用先进的翼展25 m的高效喷雾机施药作业。四是施肥和化除机械化技术。运用法国产的抛肥机实施抛施肥料和化除 (土壤处理) 作业, 采用适于水田行走的车轮[3,4,5]。
6 多措并举, 提高灾害抵御能力
一是加快植树造林, 优化生态环境。注重加强林政管理, 全面提升植树质量, 完善防护林网4 200 hm2, 每年植树1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16.3%, 活立木蓄积量达到6.2万m3。不仅取得了越来越大的直接经济效益, 在减少水土流失、减轻台风危害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增加农机投入, 提高抗灾能力。通过持续增加投入, 现有装备基本满足生产需要, 拥有39台8行高速插秧机、35台大型收割机。农机力量的加强, 减轻了恶劣天气造成的损失, 使得麦稻播种的适期性提高, 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三是增加烘储投入。随着劳动力资源的日益紧张及用工单价的逐年提高, 灾害性天气频繁, 2010年大中农场建成大型烘干线1条, 全场日处理粮食总量达到2 000 t以上, 有效缓解了用工、场头矛盾, 减少了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时, 为求取农产品最大的销售价格, 大中农场新建标准仓库4万m2, 仓储能力大幅度提升, 争得了市场营销的主动权。四是实施良种良法, 提高抗逆能力。发挥农科所在栽培试验和示范推广方面的优势, 在引进新品种的同时, 开展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实施良种良法栽培。在小麦和水稻上选择矮秆大穗型高产品种, 掌握适宜的播种栽插时期, 控制合理的基本苗, 配套相应的肥水运筹策略, 使品种的栽培技术措施本土化, 从根本上提高了作物抗逆能力, 作物倒伏现象大幅度减轻, 大小麦抗御冻害及水稻抗御台风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加强。
摘要:介绍了大中农场种植业高产增效的主要措施, 包括:调整规划, 引水种稻洗盐;优化布局, 增强持续增产能力;秸秆还田, 增加土壤有机质;创新科技, 推广高产栽培技术;加大投入, 发展全程机械化;多措并举, 提高灾害抵御能力。
关键词:大中农场,种植业,高产增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成龙, 王静, 郭亚男.草田轮作粮食增产效果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 (6) :58, 61.
[2]陈永明.麦播前种子处理有利于抗旱增产[J].四川农业科技, 2006 (11) :19.
[3]金亚放, 柯福源.麦秆还田有机氮素对水稻增产的机理[J].上海农业学报, 1991, 7 (2) :62-66.
[4]陵县优质小麦区域化种植增效[J].齐鲁粮食, 2003 (8) :39.
[5]刘志导, 谢卷城, 钟宇兵.绿色农业节本增效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3) :148-149.
高产增效 篇2
“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 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2018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主要经济作物(包括园艺作物、热带作物、特色经济林以及大田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生态位互补。启动实施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着力突破制约主要经济作物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提高经济作物产量、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对于满足人民多元化需求、农产品有效供给,以及实现精准扶贫和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均具有重要意义。
依据国务院《“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发〔2016〕43号)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启动实施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该专项以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提质增效”为目标,围绕“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技术集成与示范”全创新链进行系统部署。专项的实施将通过创新优质高产、提质增效的理论和方法,提升我国主要经济作物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通过研发高效快速的育种新技术,结合常规改良途径,创制一批性状优
良的新种质,选育若干适合机械化生产、抗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突破性新品种;通过集成良种繁育、轻简高效栽培、产品加工增值、防灾减灾等关键技术,建立全产业链的示范模式,最终实现主要经济作物产业提质增效,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专项围绕总目标,系统部署33个任务方向。基础研究部署9个任务方向,解决重要经济性状形成与调控、经济作物对环境的响应机制及优质丰产生理基础等科学问题。重大共性关键技术部署12个任务方向,解决高效育种技术研发与品种创制、无病毒苗木繁育和设施生产关键技术研发、灾害风险预警及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发、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发等技术问题。技术集成与示范部署12个任务方向,进行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集成和产业链一体化示范,为产业提质增效提供示范模式。
根据重点专项的统一部署,结合主要经济作物优质高产与产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链条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基础研究周期长和对整个专项实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2018年度指南发布多年生园艺作物无性系变异和繁殖的基础与调控、果树果实品质形成与调控、果树抗性机制与调控、花卉重要性状形成与调控、热带作物重要性状形成与调控、特色经济林重要性状形成与调控、杂粮作物抗逆和品质形成与调控、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对设施环境的响应机制与调控、大田经济作物优质丰产的生理基础与调控等9个任 — 2 —
务方向。拟安排国拨经费3.71亿元。项目实施周期为5年。
一、基础研究
1.多年生园艺作物无性系变异和繁殖的基础与调控 研究内容:针对柑橘、苹果、梨、葡萄、桃、香蕉、荔枝、草莓、猕猴桃等多年生园艺作物的体细胞变异、嫁接繁殖、离体快繁、无性生殖、自花结实与自交不亲和、开花与果实发育等生殖和繁殖的关键科学问题,解析芽变(体细胞变异)的基因组基础及变异性状形成和调控机制;研究离体繁殖过程中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规律和分子基础;挖掘控制无性生殖的关键基因并解析其调控机制;解析嫁接(砧穗互作)影响产量、品质和抗性的生理和分子基础,以及自花结实与自交不亲和的分子基础和调控网络;针对错开果实成熟期的产业需求,解析开花与果实发育的分子基础与调控机制。
考核指标:发掘重要经济性状的体细胞突变基因以及调控无性生殖和繁殖的关键基因20~30个;构建无性生殖和繁殖以及自花结实的遗传调控网络1~2个;建立田间体细胞变异和离体无性系变异的快速检测技术2~3套;研发提高无性繁殖效率和自花结实率等调控技术3~5项;阐明多年生园艺作物无性系变异和繁殖的分子基础与调控机制,授权基因发掘等发明专利,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多年生园艺作物种苗高效繁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果树果实品质形成与调控
研究内容:针对苹果、柑橘、梨、葡萄、桃、香蕉、荔枝、草莓、猕猴桃等果树果实品质形成与调控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果实色泽、香气、风味、苦涩味和质地等重要品质的物质基础,揭示关键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品质物质在果实中的积累特点,挖掘其合成、代谢和运输的关键结构基因和调控因子,鉴定其生物学功能并阐明其作用机理,解析关键品质物质的调控机制;研究重要品质成分在果实成熟及品质保持过程中的代谢规律,解析其保持机制;研究光照、温度和水分等环境因子调控果实品质的机制和措施。
考核指标:挖掘鉴定控制果实品质性状的优异基因15~20个;构建光照、温度和水分等环境因子影响果实品质形成的调控网络2~3个;明确重要品质物质形成与调控的关键环节,研发提高果实品质的原创性调控技术3~5项;阐明果树果实品质形成的分子基础与调控机制,申请基因发掘、品质提升等发明专利,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果树品质改良和栽培调控提供理论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果树抗性机制与调控
研究内容:针对苹果、柑橘、葡萄、梨、桃、香蕉、荔枝、草莓、猕猴桃等果树逆境应答的生物学基础与调控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果树应答非生物(干旱、盐碱、低温、高温、营养失调等)或生物(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等)逆境的生理与代谢基础,鉴定在抗性中发挥作用的代谢途径和关键代谢产物;阐明果树逆境抗性形成的遗传基础,解析抗性调控的分子机制;挖掘具有抗性功能的关键基因及调控元件,鉴定重要调控蛋白,解析其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制;解析果树逆境应答的信号传导途径,构建基因调控网络,建立抗逆调控技术。
考核指标:鉴定参与抗性应答的重要代谢物3~5个;挖掘介导抗性的关键基因及调控元件10~15个;鉴定果树抗性材料100份,研发提升果树抗性的调控技术3~5项;阐明主要果树逆境应答的生理、代谢和分子机制,揭示其抗性调控机理和调控网络,授权抗性评价、基因利用等发明专利,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果树抗性改良和抗逆栽培调控技术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花卉重要性状形成与调控
研究内容:针对月季、菊花、梅花、百合、牡丹、兰花等花卉重要性状形成与调控的关键科学问题,发掘我国原产野生花卉特异品质和抗性性状的优异基因资源,揭示其遗传调控机制;研
究成花诱导、花器官决定和花型发育的遗传和生理基础,揭示其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花色和花香等次生代谢过程的物质基础,揭示其合成和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花卉作物应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信号转导途径,阐明其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花卉产品采后品质形成与保持的遗传和生理基础,揭示其调控的分子生理机制。
考核指标:挖掘具有高产优质高抗育种价值的关键基因10~15个;发掘具有特异和高抗性状的野生花卉资源50份以上;研发提高花卉观赏品质和抗性的调控技术3~5项;阐明花卉特异观赏性状、抗性性状以及采后品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和遗传调控机理,授权基因利用等发明专利,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花卉高效育种、栽培调控和采后处理提供理论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热带作物重要性状形成与调控
研究内容:针对木薯、橡胶树、甘蔗、杧果、菠萝产量形成与环境适应等关键科学问题,以木薯为热带模式作物,研究光合产物形成、运输与积累的分子调控机制,耐旱、耐寒与养分高效利用的调控网络与关键基因,解析重要基因功能,通过分子设计创制新种质;围绕天然橡胶产量形成因素,解析乳管分化的分子调控网络,橡胶粒子蛋白复合体活性调节,乳管堵塞成因及排胶 — 6 —
调节机制,研究橡胶幼态自根无性系高产生理、细胞及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挖掘关键功能基因及分子标记;研究甘蔗糖分运输与积累及抗逆的分子调控机制,杧果糖酸代谢与品质调控,菠萝体细胞胚高频再生与成花、果实糖分积累机制,构建主要热带作物基因组及分子育种数据库系统。
考核指标:挖掘热带作物产量性状形成和抗逆的上游调控基因及优异等位基因15~20个;创制优异新种质20份以上;建立数据库1个;研发产量与品质调控技术2~3项;阐明木薯、橡胶树等热带作物产量性状形成与环境适应的分子机制和遗传调控网络,获得基因发掘、调控技术等发明专利,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热带作物高效育种和栽培调控提供理论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特色经济林重要性状形成与调控
研究内容:针对茶、桑、油茶、核桃、板栗、枣、柿、杏、枸杞、花椒、油橄榄等特色经济林重要性状形成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其花器官形成、性别分化、叶片和果实发育以及自交不亲和性的规律与调控机制;研究多不饱和脂肪酸、多糖、健康功能因子等重要品质物质的形成与调控机制;研究光合产物积累、养分运输分配等与经济产量有关的性状形成的生理和分子基础,克隆关键基因和调控因子,解析其调控机制;研究特色经济林树种在
生物和非生物逆境条件下的适应与防御机制。
考核指标:创建特色经济林树种功能基因研究体系3~5套;建立产量、品质、抗性等基因的调控网络,筛选关键调控因子20个以上,并解析其功能;研发提高特色经济林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技术3~5项;阐明特色经济林树种重要性状形成和调控机制,授权基因发掘、品质调控等发明专利,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特色经济林高效育种和栽培调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7.杂粮作物抗逆和品质形成与调控
研究内容:针对谷子、高粱、青稞、荞麦、甘薯和食用豆等杂粮作物抗逆和品质形成与调控的关键科学问题,构建其基因组和泛基因组图谱,发掘杂粮作物抗病虫害等生物胁迫及抗旱耐盐等非生物胁迫、养分高效利用、营养与食味品质、株型和穗部发育、块根膨大、C4高效光合作用等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效数量性状位点(QTL)控制位点;克隆参与抗逆和品质性状形成的关键基因并鉴定其功能,解析杂粮作物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养分高效利用、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形成的分子遗传机制及调控网络;构建突变体库、高效遗传转化等材料技术平台和基因数据库与网络平台;发掘有育种利用价值的优异等位变异,研发其高效利用技术。
考核指标:构建杂粮作物高质量基因组及泛基因组2~3个;发掘和鉴定抗旱、耐逆、抗病虫、品质及关键产量性状的主效基因位点20~30个;克隆并精细解码抗旱、耐逆、抗病虫、品质、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的关键基因8~10个;创制杂粮作物突变体库3~5个;研发提高杂粮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遗传改良技术1~2项;获得有育种利用价值的优异等位基因10个以上;创建高效遗传转化、数据库和分子育种平台2~3个;阐明主要杂粮作物抗逆和品质性状调控机制,授权基因功能、遗传利用评价等发明专利,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杂粮作物高效育种和栽培调控提供理论支撑。
支持年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8.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对设施环境的响应机制与调控 研究内容:针对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西甜瓜、典型根茎叶菜和葡萄等园艺作物生长发育对低温弱光、高温高湿、次生盐渍化、低CO2等亚适宜设施生长环境的响应机制与调控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设施光温条件对重要生长发育性状的影响、设施特殊生境与作物光合作用能量代谢、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研究园艺作物对设施环境因子的感知与适应机制、设施作物抗逆信号网络与激素调控、设施作物抗逆反应中的器官互作机制;研究设施作物连作障碍发生的根际生物学机制及其可持续生产的生态调控
途径,挖掘利用设施作物抗逆、高产和优质相关的关键调控基因,创新设施作物生长发育和抗逆调控途径和方法。
考核指标:鉴定抗逆、高产和优质相关功能基因 10~15个,揭示与设施环境下作物抗逆、高产和优质相关的信号调控途径2~3条,突破设施作物抗逆、高产、优质和高效生产的调控方法 5~8项;解析主要园艺作物对设施环境的应答与适应机制及其与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系,申请基因功能、调控方法等发明专利,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园艺作物设施生产关键调控技术突破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9.大田经济作物优质丰产的生理基础与调控
研究内容:针对油菜、大豆、花生和棉花优质丰产生理基础及其调控的关键科学问题,在各主产区开展多年多点试验,从生长进程、个体群体光合、干物质累积转化、激素调控、产量和品质形成等方面开展研究,利用栽培生理基本原理、关键代谢产物形成过程,揭示产量和关键品质形成规律及其生理生化基础,明确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的机制及关键参数指标,建立简易快速评价体系;从群体个体、组织器官、代谢组和分子水平,研究栽培措施与资源配置对土壤—根系互作的影响机制,阐明根系与冠层结构协同发育及高效调控机制;解析典型高产、大面积丰产和平— 10 —
均产量等产量差的形成机制,以及光、温、水、肥利用效率的差异形成机制;研究主要逆境因子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规律与反馈机制;构建大田经济作物优质丰产关键栽培和调控措施。
考核指标:创建大田经济作物产量与品质协同提高的精准快速评价体系3~4套;挖掘环境因子利用与栽培调控互作潜力,构建大田经济作物优质丰产动态高效调控网络6~8套;建立产量提高10%~15%、品质提高5%~10%、增效20%以上的关键栽培调控技术4套;阐明油菜、大豆、花生、棉花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机制,申请相关发明专利,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为大田经济作物优质丰产栽培调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执行期限: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申报要求
1.项目应整体申报,须覆盖相应指南方向的全部考核指标。2.项目下设课题数不超过7个,项目所含单位总数不超过30家。
高产增效 篇3
关键词 水稻高产;增效技术;推广栽培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8-0-02
看似简单的水稻种植,实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选苗,育苗,种子到收割都需认真对待。科学管理水稻育苗,提升育种质量,做好育苗控制工作,以保证对田地的高质量管理,看准时间收获是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关键,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
1 盐城市水稻高产增效技术集成与推广栽培的发展
水稻直播技术在盐城市地区的推广应用较广,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取得了明显进展。而盐城区2003年出现过大规模的水稻条纹叶枯病,所以,水稻直播技术正式开始于2004年,这种技术很好地避开了麦田灰飞虱迁飞的高峰期,在当时被迅速推广开来。其中,对于水稻高产增效的品种选用、浸种消毒、精细整地、适期播种、水浆管理、肥料运筹、除草措施、控制杂草危害等技术也被进一步改进,影响深远[2]。随着时代和技术的不断演变,机插水稻技术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它改变了传统人工栽插的劳动模式,节省了更多成本,效率更高,这是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必经之路。为进一步推进机插秧技术在盐城地区的应用,亭湖区南洋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于2013年在陈井和兴隆等村建立80 hm2水稻机插秧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区,并连续3 a单产超过700 kg/667m2,栽培实践效果明显。其中,精确选用优良品种、精整育秧苗床、播种时间及种子处理、精量播量、精心育秧、基本苗与栽插规格、提高整地机插质量、精确定量施肥、精确定量灌溉、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技术也同时得到推广。
盐城市在2010-2013年,除了实施省级水稻高产增效项目要求外,还有品种选育,机插秧等技术。盐城市粮油技术指导站、盐城市盐都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主持或协作实施了诸多科技推广项目,成效显著[3]。其中,以超级稻为主的具备超高产潜力水稻新品种和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理论与技术是核心,并融合了水稻精确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水稻抛秧高产栽培技术、基于秸秆全量还田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压盐改土种稻技术等相关配套技术。针对盐城市水稻高效增产问题进行指导,制定统一的试验内容和推广方法,建立区域化试验和推广体系,确定盐城市水稻主推品种和技术布局,制定水稻高产增效技术体系。最终基于生态环境和技术水准基础上,依据盐城市水稻高产增效技术集成与推广要求,选择正确的工作切入点,达到促进盐城市水稻高产和技术成熟化的目的,提升万亩水稻产业发展水平档次。
2 盐城市水稻高产增效的技术集成
通过层层筛选,确定以超级稻为核心的盐城市水稻高产增效品种和整体布局,并通过集成推广盐城市水稻高产增效技术体系,把具有超强潜力的水稻品种和栽培理论作为核心,以种植技术与品种优化布局、标准壮秧培育、精确密度合理栽培规格、精确施肥、定量湿润灌溉技术等为核心内容,开展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专题试验、示范,综合小面积高产攻关和百亩连片试验等,进一步完善盐城市中北部地区采用增密机插早发机插、中南部地区抛秧与机插相辅相成的高产增效技术体系,特别是组装集成了麦秸还田“切碎匀铺秸秆、浅水旋耕整田、沉实泥浆精插”、压盐改土、集中育供秧早发足穗等高产增效栽培技术[4]。基于不同品种类型应用,则主要集成迟熟中粳淮稻11号,淮稻13号等高产栽培模式11套,技术明白纸1份,并综合高产增效创建活动的开展,年创建高标准示范方最少1.33万hm2,促进了我市水稻和粮食生产再登新台阶。该技术推广主要体现在盐城市沿海地区适宜机插、抛秧的稻区,2013年盐城市推广该技术已达21.23万hm2,占适宜面积的75.83%。据统计,进一步推动了全市水稻667 m2产达600 kg以上的县由2009年的3个增至2013年的8个。
针对技术集成的先进性而言,选育和筛选机插、抛秧水稻主推品种有效解决了水稻穗型偏小问题,创新了水稻育秧技术,有效推广了育秧技术,降低育秧成本,提升秧苗素质、推动机插秧发展。创造出麦秸还田、压盐改土种稻技术,改变盐碱地改良等旱改水进程,实现水稻种植面积稳步增长效果。也完善了早发足穗技术:一是上毡下钵盘育秧技术应用后得到了一定发展,减少了缓苗期;二是对于部分地区移栽密度较小或茬口偏迟穗数不足的情况,示范推广新型7寸插秧机,应用缩行扩密技法,以提升基本苗和成穗数;三是对肥料运筹方法进行改进,对于大面积秸秆还田,秸秆腐熟耗氮等情况,建议基肥适当增施氮肥的应用路线,以更好达到秧苗早发快长效果。最终形成了新型示范推广模式,成果转化率得以快速提升、技术到位率和推广覆盖率得以跟进,并经过多年展示基地的培植,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示范推广,大面积水稻生产水平与联耕联种稻麦生产经营方式得以改善。
3 盐城市水稻高产增效的推广栽培
规模稳步扩大、经济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生态效益明显是盐城市水稻高产增效推广栽培的典型效果。在2010-2013年,项目应用范围包括盐城市9个市辖县(市、区)的水稻主产区,合计推广面积68.04万hm2,占据全市适宜水稻总面积的60.8%比例。另外,精确定量栽培、麦秸还田轻简稻作与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平均减少用药2次,每次用药成本平均8元,667 m2节省用药16元;667 m2均节省用工0.5个,每工单价60元,667 m2节省用工成本30元,667 m2均节支合计62.4元。按照推广规模缩值系数0.9,单位规模新增纯收益缩值系数0.7和推广单位经济效益分计系数0.2计算,2010-2013年的總推广费用合计为950万元。
盐城市素以粳米为主要口粮,而水稻生产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生产性成本不断上升,粮食需求刚性增长形势逐渐凸显,水稻生产压力的稳定难度加大。而加快高产增效技术的推广栽培,有利于提升水稻生产水平和增强水稻综合生产能力,在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通过秸秆全量还田机插、抛秧水稻,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秸秆焚导致的空气污染等社会矛盾,而且土壤的改善会促进耕地质量提升,为水稻的长期稳定生产奠定基础。另外,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化学农药用量,稻谷残留的农药量减少。盐城市水稻高产增效的推广栽培不仅提高了稻米食用的安全质量,还对农业生态环境做了一定贡献。例如,推广栽培中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使水利用率上升,浪费现象减少;有机无机生物肥料的应用消耗了诸多粪便,污染减少,附近环境卫生问题得以改善,并取得了一定生态效益。
4 结语
盐城市水稻高产增效技术集成与推广栽培符合我国大力发展农业的政策取向,可有效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应进一步加大水稻种植资金投入力度,始终围绕科技中心展开活动,做好选苗、育苗、种子,收割的推广栽培工作,不断提升盐城市水稻产量与效率。人口增长和国民消费水平的改变要求水稻种植研究技术必须走在时代前沿,并结合各区域实际情况,找准试验点。盐城市水稻高产增效技术集成与推广栽培经过漫长的发展,终于成为我国水稻高产增效技术的典型应用区,正确的实践活动与科学指导是水稻技术集成与推广栽培经验的必由之路,而这也同样需要我们相关从业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洪程.水稻丰产高效技术及理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王士恒,仲跃.盐城市节水高产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推广示范模式[J].江苏水利,2015(1).
[3]祖国翰.江西荷包鲤×湘江野鲤杂交一代在推广饲养中几点探索[J].内陆水产,2013(3).
[4]何述尧.鲍文奎教授在贵阳作“品种与推广”的学术报告[J].种子,2014(2).
高产增效 篇4
关键词:别桥镇,水稻,高产增效,方案,措施
2013年, 别桥镇在全市水稻高产竞赛活动中获“溧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颁发的万亩片高产增效创建水稻高产竞赛二等奖”“常州市水稻百亩丰产方创高产竞赛三等奖”。为认真落实水稻生产工作, 挖掘全镇水稻生产的潜力, 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目标, 坚持“稳定面积、主攻单产、优化布局、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发展思路, 根据《溧阳市2014年粮油高产创建工作实施方案》要求, 结合别桥镇的实际情况, 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 明确目标任务
2014年, 别桥镇水稻种植面积4480hm2。同时, 落实部、省级2个水稻万亩示范片:以北山村、后周村、合星村为主, 面积688.53hm2;以湖边村、镇东村、马家村为主, 面积690.67hm2。落实3个千亩示范区, 分别为两湾村、镇东村、塘马村。落实3个百亩丰产示范方、地点分别是:镇东村、合星村、塘马村。落实3个公路沿线丰产示范带, 分别是镇广线别桥段、溧竹线古渎至阴山路段、上上线公路两侧, 合计面积146.67hm2。丰产示范带所涉及的10个行政村分别与6个农机合作社进行了对接, 农服中心人员定人到村, 做好协调和督促, 保证别桥镇水稻高产创建暨丰产带建设顺利实施。通过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实现全镇平均单产超660kg, 万亩示范片超700kg/667m2, 百亩示范片争超750kg/667m2, 实现以点带面, 全面推进, 整体提高。
2 细化实施内容
在示范区及示范带积极展示农业“五新”成果, 按照主攻单产、改善品质、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主线发展要求, 促进农机、农艺相结合, 良种、良法相配套, 实现全镇水稻高产增效创建整体推进。
2.1 良种良法配套运用
确定武运粳23为水稻示范区品种, 运用率保证100%。坚持示范区内全面实行“五统一”, 即以资质、规模、信誉、服务能力较好的农机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为示范片组织开展统一集中育供秧、统一机插、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机械化作业等为内容的专业化服务, 其中重点是以推进商品化集中育供秧为载体, 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秧育秧“四替代” (硬盘替代软盘、基质替代营养土、机械化流水线播种替代手工播种、硬地育秧替代软土基育秧) 集成技术, 加速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转型升级。全面推广应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坚持调适群体起点:掌握机插稻规格30cm×10.7~12cm, 栽1.8~2.0万穴/667m2左右, 6~7万基本苗;杜绝种植直播稻。
2.2 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在科学测土配方的基础上, 指导农民运用因地制宜的高产施肥技术, 原则上坚持“控氮、稳磷、增钾”, 增施有机肥, 推广秸秆全量还田。
2.3 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确立以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 适时向农民提供防治信息和技术, 组织植保专业服务队伍, 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的功能。坚持“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加强预测预报, 采取科学配方, 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针对纵卷叶螟、稻飞虱等重大害虫和条纹叶枯病、稻曲病等重大病害, 及时下发植保技术意见, 指导农民掌握防治适期, 选择合适药剂, 改进施药方法。在水稻抽穗期, 结合病虫防治, 大力推广肥力素、爱苗等生化制剂进行药肥混喷, 而且成本低、使用方便、无环境污染, 提高防治效果, 从而达到防病治虫、增产增效的目标。
2.4 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
协调全镇农机合作社与各村进行挂钩对接, 做好统栽、统防、统收等水稻各个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作业, 确保专业化服务组织提供规范性服务, 提高全镇机械化作业的覆盖率。
3 强化保障措施
3.1 成立工作小组,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水稻高产增效创建活动领导小组, 由镇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 农服中心、财政所等部门及各村村主任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服务中心, 负责高产创建活动的日常工作。同时, 聘请市农林局水稻专家为技术总负责, 制定工作计划和技术指导方案, 建立工作岗位责任制和奖惩制度, 确保水稻高产增效创建活动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2 加强技术指导, 提供技术保障
农技推广人员实行分村、分组、分方, 明确任务、各负其责, 切实做好面上、片上、方上的技术指导工作, 做好苗情记载工作, 档案整理以及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
3.3 落实资金, 加大扶持力度
为确保水稻高产创建工作顺利进行, 镇财政投入专项资金45万元, 用于示范区供种、育秧、栽插、肥药等方面的补助。
3.4 加强宣传引导, 形成共创氛围
召开村镇2级关于水稻高产创建会议, 发放宣传明白纸到各户, 做好示范片、示范方标牌工作, 形成上下联动, 共同创建的良好氛围。
3.5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全民水稻生产技术
优质稻保优增效高产综合栽培技术 篇5
关键词:优质稻,保优,综合栽培,技术
优质稻综合栽培技术的合理、科学的运用有助于水稻生产效益的提高, 而且有益于农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同时在生态环保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该技术的有效实施可以切实的满足优质稻的保优、增效、高产等栽培要求, 提高优质稻的生产效益。
1 优质稻综合栽培意义
根据时间、地域和以及用途的不同, 各地对优质稻的品质标准各异, 同时栽培的侧重点也有所区分。现阶段, 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 水稻在种植方面出现最普遍的问题有:其一是水稻的种植效益。目前我国水稻的种植效益普遍不高, 甚至部分地区每公顷水稻只有0.15万元上下的纯收入。其二, 是我国农村关于农田的水资源利用方面, 所获得的效益也不高, 而且农民传统的灌溉习惯依旧没有改进, 每公顷的水稻在其整个生长的过之中, 所消耗掉的水约在15000m3左右。其三, 是水稻的种植对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影响, 传统耕作方式至使地面表层长期受到耕种影响和破坏, 连同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程度较大的破坏, 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的发生。而优质稻品种的选择, 要以各地区的土质、以及环境情况为依据来进行选择相应的栽培技术, 保优、增效和高产的优质稻综合农耕栽培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改善上述三方面所提及的问题, 而且还可以在农民经济效益的提升方面有所加强, 保证稻米的优质, 提高国民的饮食质量。
2 保优、增效、高产优质稻的综合栽培技术
2.1 选种育种基地的建立
种子的选择要依照当地的实际情况。首先, 要建立优质稻的品种培育基地, 这是选育和推广优质稻品种的前提, 优质稻的亲本提纯繁殖都是在基地进行的;其次, 要建立优质稻种子的生产基地, 以繁育适合的优质亲本稻种, 以我国的《种子法》中涉猎的相关规定为基础来规范种子的生产;再次, 要建设商品性的优质稻种子生产基地, 对其进行统一管理, 来保证其质量;最后, 要以农业部门为依托将优质稻的生产加工同销售相联系, 配合先进设备, 推广优质稻的育秧技术, 来对其进行产业化的经营, 提高育秧品质。
基地尽量选择以水库水灌溉得到的地方, 确保排灌方便, 另外每2.6~3.3hm2之间安装诱虫灯 (扇吸式) 1盏。以广西梧州市为例, 在选种方面, 早稻要以42、45号湘早籼为首选, 晚稻的选择17号湘早籼、玉针香、13号湘晚籼等优质稻种为宜。
2.2 育秧技术
第一, 选种的条件要跟播种环境条件相吻合。第二, 肥料的优化方面要根据田地的土质以及水稻的品质情况来对氮、磷、钾等肥料进行合理的改进施用, 以中等地力农田为例, 前后期氮肥的施用量比值为7比3, 可提高米的综合生产品质。第三, 在灌溉方面, 要在跟随搁田次数的来逐渐增加需要加重搁田, 水势高于35k Pa, 当水稻的叶龄余数为20时要对搁田予以终止, 并开始灌浅水层, 保持浅水层和短期的露田的周期约在出穗后20天为宜, 在25天天后, 应用间歇式的灌溉法, 断水期要确保在水稻收获前的1周。第四, 简化栽培方面, 在水稻的育秧期间, 用壮秧剂可以简化工序, 通常来讲, 1个塑盘所使用的壮秧剂的用量在10到15g克为佳, 方法是将用所选壮秧剂均匀的撒于在塑盘的底部孔, 能够增产4.8%左右。第五, 在施肥方面, 进行配方施肥来降低化学肥料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农田的破坏, 例如, 以农田产量400kg/667m2为标准, 农田施纯氮肥9~10kg/667m2, 纯磷肥约4~5kg/667m2, 纯钾肥7到8kg, 有机肥一般采用腐熟的鸡粪约300kg加上麸饼约50~70kg/667m2, 基肥施用次数为1次。也可以施用经过有机认证的专用肥;第六, 移栽。在播种期和与移栽期采用该项技术可以保证播种量比常规栽培的早稻和晚稻分别增加30%和50%, 如果施用抛秧技术, 软盘数的增加约在30%到40%之间。种植密度的合理增加同样也在此范围内, 基本苗的早稻和晚稻的增量分别在30%和40%~50%。移栽至分蘖期的时候, 要按照常规的栽培方法来对水分进行管理, 在分蘖末期要露轻晒直至稻田开微裂, 期间要确保沟中的水分。第七, 病虫害防控早稻在4月底至到5月初期间, 晚稻在8月上旬的初期, 此段时期为二化螟的发蛾初期, 技术上用二化螟性的引诱剂使用引诱剂的数量约为2粒/667m2, 将其融入洗衣粉溶液中, 用盆盛装, 再高出于水稻的20cm为佳。如果, 上一年的二化螟发生量比较大, 则要用稻螟赤眼蜂的防治技术来配合。
早稻约在5月的中下旬、晚稻约在8月的中下旬, 以牛蛙或青蛙的放养来进行田间害虫的生态防治, 一方面可以降低害虫的基数, 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化学药品对耕地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为后期的稻飞虱防治工作打下基础。早稻和晚稻分别在5月下旬和8月中旬, 为幼穗分化的初期, 使用井冈霉素来对纹枯病进行防治, 次数为1。
3 结语
优质稻可以确保稻米高质高量的产出, 而对稻米品质有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品种、栽培等技术, 优质稻的相关保优、增效、高产等综合栽培技术的合理运用, 不仅可以对提水稻的质量进行提高, 而且还可以提高产量, 并促进水稻的高效种植, 优化其结构, 此外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春英, 王淑波.浅谈优质稻的“保优、增效、高产”综合栽培技术[J].科技与企业, 2013, (22) :395.
[2]张玉烛, 刘洋.优质稻保优高产栽培技术[J].湖南农业, 2014, (1) :8.
高产增效 篇6
1 镇压的应用效果
由表1可知,通过镇压可以提高土壤干重、含水率,单位面积小麦株数。镇压后,土壤条件得到改善,小麦成苗率从非镇压条件下的49.1%提高到64.6%,小麦植株杂质也明显提高(表2)。可见,镇压能够较好地解决因土壤墒情不足或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所造成的小麦田间出苗率低、整齐度差和弱苗等问题。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节约用种量、减少能源消耗和促进秸秆全量还田技术的推广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注:变异系数的单位为%。
2 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出苗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表3):相同播量条件下出苗数以小麦秸秆还田最高,秸秆不还田(CK)次之,水稻秸秆还田和稻麦秸秆全部还田的均较低(表3)。由此可以看出:一是在使用大、中型机械旋耕整地,旋耕深度12~15 cm的条件下,不必强调耕翻整地,因为小型机械的耕翻深度亦大致如此;二是小麦秸秆还田后通过水稻生长期间的腐解转化,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肥力均有相应改善与提高,因而有利于小麦出苗[4];三是水稻秸秆还田后小麦出苗率明显降低,大面积生产推广应用基于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时,必须增加15%~20%的播种量才能获得预期的基本苗数[5,6]。
注:表中Ⅰ、Ⅱ表示2011年1月5日、2011年2月20日的调查结果。
参考文献
[1]张延清.推广玉米秸秆还田技术创小麦高产[N].山东科技报,2008-09-26(2).
[2]叶丽丽,王翠红,彭新华,等.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0(19):52-55.
[3]李红梅.“三项工程”提高我区小麦生产能力[N].喀什日报(汉),2009-04-22(1).
[4]吴栋梁.稳固基础积极创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N].温州日报,2009-08-20(1).
[5]吕秀珍.秸秆还田在冬小麦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知识:致富与农资,201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