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方案(精选12篇)
改制方案 篇1
1 引言
LAN改制业务, 就是将最高下行速率为10M的LAN宽带接入方式改为百兆的PON宽带接入方式。开通流程如图1所示。
2015年1-3月, 某运营商市分公司LAN改制业务开通时长远高于省公司考核指标, 由此产生的用户投诉也大量增长。缩短LAN改制业务开通时长迫在眉睫。
2 影响时长症结分析
按照工作性质分类统计1-3月各环节平均历时, 并对结果进行汇总, 如图2所示, “数据操作历时长”占比最高。
按操作类别进行细化, 如图3所示, “资源变更历时长”和“网管ONU调试历时长”占所有分类的86.21%, 是影响数据操作历时长的主要症结。
经过层层分析, 最终确定四条主要原因:
(1) 外线人员无现场查询资源工具
外线人员目前只能使用电话与维护人员互通资源信息, 无法实现自主查询。选用笔记本电脑作为测试工具, 分别统计有、无工具情况下的两症结历时, 通过相关样本T检验方法进行验证 (图4) , 经过计算, 有、无工具情况下两症结历时差异显著。
(2) 调度流转顺序设置不当
若网管系统设备变更早于端口变更, 则电子工单执行成功;若网管系统设备变更晚于端口变更, 则电子工单执行失败。资源变更历时与电子工单成功率散布图如图5所示。
通过散布图可以看出, 电子工单成功率与资源变更历时呈强负相关。若不解决资源变更调度流转顺序问题, 将严重影响资源变更历时。
(3) 无参数自动配置工具
统计1-3月新入网PON业务工具配置平均时长及改制PON业务手工配置平均时长, 手工配置与工具配置时差占比为41%, 严重影响网管ONU调试历时。时差占比见表1。
(4) 数据配置人员不足
统计1-3月平均每人每日需配置及当前配置的ONU数量, 经计算, 平均每人每日数据配置完成率为55%, 可见数据配置人员无法将当日有配置需求的数据全部配置完成。
3 解决方案
(1) 开发基于智能手机的WEB资源查询平台
针对外线人员无现场查询资源工具问题, 某运营商开发了基于智能手机的WEB资源查询平台, 供外线人员自主查询信息。在页面开发初期通过PDPC法对整个过程进行梳理, 保障了所需功能的顺利实现。开发资源查询WEB页面PDPC图如图6所示。
最终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资源查询WEB页面开发:
通过SOCKET方式获取亚信系统及ONU、OLT设备数据, 通过ODBC连接数据库获取号线系统数据, 并使用ASP语言开发WEB公网页面程序。WEB页面开发示意图如图7所示。
(2) 开发数据队列程序界面
为解决数据配置人员及时完成数据配置需求问题, 某运营商开发数据队列程序界面, 动态调配人员职责并确保数据准确率。界面设有超时提醒, 采用对分法选择最佳时长提醒参数, 以避免队列中待配数据积压过多。通过三次对分试验, 最佳提醒时长取值为25分钟。队列程序界面开发示意图如图8所示。
使用ASP语言开发数据队列程序界面, 队列使用流程图及开发界面如图9所示。
若队列中待配数据积压过多, 将导致数据制作不及时, 影响开通时长, 因此队列界面设有超时提醒, 采用对分法选择最佳超时时长提醒参数。实验方案设计见表2。
1) 第一次对分试验 (表3)
2) 第二次对分实验 (表4)
3) 第三次对分实验 (表5)
4) 实验结论:最佳提醒时长取值为25分钟。
(3) 开发参数自动配置工具
为解决手工配置数据历时长问题, 某运营商设计参数自动配置流程并开发工具, 经过联调测试, 数据均一键式自动配置, 去除了人工环节。
工具开发流程图如图10所示。
整体调试测试表 (部分) 见表6。
(4) 开发改制数据维护界面
由于该对策涉及多个工序, 为合理安排实施计划, 某运营商利用箭条图 (图11) 进行管控。
关键路径为:1→2→3→16→17→18→19→20→21, 总时间为55天。对策四工序分解表见表7。
串行调整设备资源变更顺序如图12所示。
采用ASP语言和ACCESS数据库开发改制数据维护界面, 替换实施前繁琐的调度工单, 将整个流程纳入程序管理, 整合零散步骤, 减少手工环节。改制数据维护界面及开发示意图如图13所示。
4 结束语
方案实施后, 某运营商市分公司LAN改制业务开通时长年度指标排名全省第一, 且效果持续有效, 提高了用户满意度, 改善了企业形象, 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改制方案 篇2
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物资系统体制和机制,实施好甘肃省物产集团“十一五”企业发展规划,促进物资企业的快速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物资系统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甘肃省物产集团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企业基本情况
1、集团历史沿革:甘肃省物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根据省人民政府批复(甘政函[2001]65号文)于2001年9月由原甘肃省物资局及其直属有净资产的企业改制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省政府授权集团公司依法经营管理原物资局局机关及直属企业的国有净资产。并授权集团公司托管资不抵债的直属企业,在此基础上集团公司吸纳原省物资局所有无净资产的直属企业和事业单位组建了甘肃省物产集团(属法人联合体)。
2、所属成员单位及构成:甘肃省物产集团共管理35个企事业单位,其中全资和控股子公司13户(包括集团公司机关),托管成员企业18户,事业单位4户。
3、人员状况:截止2006年年底,甘肃省物产集团现有各类人员总计4941人。其中在册国有职工2963人(在岗人员1673人,下岗、进中心、内退、保留关系等1290人);离退休人员1354人(离休102人,退休1252人);其他人员(含集体职工)624
人。
4、资产状况:截止2006年底,集团汇总22户企业账面 资产和歇业多年的9户企业最后一次汇总数据,集团的资产总额为10.8亿元,负债总额为12.5亿元(尚不含9户歇业企业所欠银行利息),净资产为-1.7亿元,负债率则高达116%;根据省审计厅甘审经贸发[2006]113号《甘肃省审计厅关于甘肃省物产集团截至2006年6月底资产负债损益情况的审计意见》审计结果,甘肃省物产集团在扣除各类资产损失后,资产总额为7.4亿元,负债总额为12.148亿元,净资产为-4.799亿元,负债率为164.2%,集团绝大部分债务是托管的14户资不抵债的困难企业所负。由于无力经营,这些企业近年困难状况不断加重,已成为制约整个集团发展的沉重包袱。物产集团总体上是一个严重资不抵债且长期亏损的企业集团。
5、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集团总体严重资不抵债;二是大部分企业歇业、停业、无法正常运转;三是盘活土地困难;四是下岗职工多、就业压力大;五是职工年龄结构老化、文化层次低、整体素质不高;六是负担离退休人员费用沉重。
从上述的基本情况来看,集团公司从2001年由原省物资局改制以后,经过几年的拼搏,尽管有所发展,但集团整体上仍然存在着三个基本没有改变:一是资不抵债的基本状况没有改变;二是长期亏损的局面没有改变;三是困难企业的困难状况还没有彻底改变。造成这样的现状,主要是集团所属国有企业产权单一,机制、体制不活,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所以,集团必须在继续抓好当前生产经营的同时,从体制、机制入手,通过产权制度的改革,搭建发展平台,尽快推进物产集团的改制。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改制原则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坚持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以改革促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贯彻落实省委 “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的总体要求,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作为企业改制的中心任务。
2、基本思路
加强领导、整体规划、分类指导、一企一策、先易后难、分步推进;
由“松散型集团体制”改制成“紧密型集团公司体制”,下属企业实行“一控二参三退出”的模式进行改革。
3、改制原则
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充分考虑企业、职工和社会的承受能力,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及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原则;
2)、坚持“三不启动”原则,即资产重组不落实、职工安置不落实、托底资金不落实不能启动企业改制;
3)、实施改制要依法进行,规范操作,积极稳妥,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4、总体目标
以搞活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为目标,从2007年开始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集团所属子公司及成员单位的改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物资系统国有资产运营新体系。
三、整体改制思路
1、集团所属企业现状 根据集团现状,将下属30户企业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正常经营企业,其标准为:有净资产,运营正常,包袱较轻,基本不拖欠职工工资,“三金”能正常缴纳,该类企业有10户,占企业总数的33.3%,各类人员为3087人,占总人数的66.4%;第二类为困难企业,其标准为:有较多的应收帐款或债权,却很难收回,企业能勉强维持运营或暂时歇业,离、退休职工较多,负担较重,职工工资和“三金”不能按时发放和缴纳,该类企业有6户,占企业总数的20%,各类人员为112人,占总人数的2.4%;第三类为特困企业和名存实亡企业,其标准为:严重资不抵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基本上已停止经营,长期拖欠职工工资,“三金”已多年无法继续缴纳,无固定资产和土地资源,该类企业有14户,占企业总数的46.7%,各类人员为1448人,占总人数的31.2%。
2、具体改制意见 1)、企业的改制
将甘肃省万达实业总公司、甘肃省陇西物资储运总公司、甘肃物资(集团)总公司、甘肃省润通金属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甘肃联泰柏道路集中供热站、甘肃润华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省皋兰物资储运石化工贸总公司、甘肃省木材总公司、甘肃省兰州物资供应站、甘肃省金属物资储运供销总公司共10户企业通过盘活资产、引进外来投资和鼓励职工参股等方式改制为国有控股、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将甘肃省化轻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甘肃润美花卉有限责任公司、甘肃润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甘肃润成工贸有限公司、甘肃省六通实业公司、甘肃蓝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6户企业 分类整合后改为国有参股企业或股份合作制的民营企业。
对甘肃省机电设备总公司、甘肃省金属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省物资再生利用总公司、甘肃省有色金属材料总公司、甘肃省物资贸易中心、甘肃顺隆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甘肃省民爆器材专营公司、甘肃龙运物资联合经销公司、甘肃省物资配套供应公司、甘肃省物资进出口总公司、甘肃省物资协作开发总公司、甘肃省物华硅业有限责任公司、甘肃物资大厦、甘肃物连公司共14户已严重资不抵债,基本无任何有效资产,扭亏无望的企业,在妥善安置好职工的情况下,停业或依法破产。在实施过程中,集团鼓励并帮助职工自愿进行重组,重新组建股份制、私营、合伙等多种形式的企业,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和优惠条件。
集团下属各企业的改制,在集团总体方案报省政府、国资委等相关部门批准后,各企业分别形成具体改制方案,对人员安置、资产处置、资金筹措等各类问题做出详细测算后,经集团初审,报国资委审核批准后实行。
2)、所属事业单位的改制
集团下属共有四户事业单位,甘肃省经济学校、甘肃省散装水泥办公室这两户事业单位根据行业对口原则交政府相关部门管理,甘肃省生产资料市场管理办公室、兰州金属交易市场这两户名存实亡的事业单位在妥善安置好职工的情况下,停业或注销。
3)、集团公司机关的改制
集团公司机关将在所属企事业单位的改制基本结束后,在省委、省政府及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下进行改制。
3、集团改制目标展望
1)、集团改制力争在2009年年底基本完成。全面完成改制后的集团公司将是一个经营状态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大型企业集团,届时集团公司的销售额将由2006年底的12.2亿元增加到18.6亿元,利润额由现在的亏损173.5万元转变为盈利300万元,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由2006年底的14890元增加到22800元,集团公司的净资产将由现在的-1.7亿元增值到1.2亿元(主要为土地增值),并确保以上各项指标以每年15%的速度递增。
2)、充分利用兰州是全国主干交通枢纽和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通道的区位优势,发挥集团现有仓储企业的地理位置和方便、快捷的装卸运输作用,大力吸引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型物流企业来集团公司投资参股,力争兰州甘藏物流园项目在集团所属的甘肃省金属物资储运供销总公司(河口公司)建立。
3)、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物资系统国有资产监督运营新体系,行使资产受益、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等出资者权利,履行好“管人、管事、管资产”的职能。
4)、加快资源整合。全力支持所属库站和能正常经营的企业,使集团公司所属的骨干企业做强做大,整合经营相同品种和无特色的企业,逐步组建成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集团公司。
5)、在今后一段时期乃至整个“十一五”期间,物产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就是全力实施“三个三”工程(发展商贸、物流、实业三大板块,强化体制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三大措施,实现扩大营业收入、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职工收入三大目标)。改制后的物产集团公司将以搞活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现代流通业为目标,形成以产权多元化、国有资本有一定控制力、在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化流通企业集团,最终达到“国家增税、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目的。
四、职工安置
1、改制后由集团公司控股或参股的企业,对在册国有职工全部实行身份置换,并确保在岗人员总人数的70%以上改制后有就业岗位,对原不在岗而要求安排岗位的人员,根据要求上岗人员的素质及能力结合企业实际确定是否安排重新上岗。对实行停业或依法破产的十四户特困企业的职工全部解除劳动关系,支付经济补偿金,解除劳动关系后自主择业,若该类企业退出国有,进入市场改为民营企业时,应优先考虑原企业职工的重新就业,集团公司所属控股或参股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同等条件下优先照顾该类企业职工重新上岗。
2、距法定退休年龄五年内职工在本人与企业都同意的情况下可实行内退,对内退人员按国家规定预留相关费用,达到内退条件而不愿内退的职工不能置换身份,企业应安排适当的工作岗位。
3、改制后,集团所属成员单位的离休干部全部交由集团公司统一管理,退休人员在社会化管理未正式实施前,原则上继续由原单位管理,也可由原单位与改制企业协商具体管理方式。
4、有集体所有制职工的企业,在改制中应与集体工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方式和标准参照本单位国有职工身份置换标准执行。
五、资产处置
1、对拟将改制为控股或参股企业的资产,在支付置换职工身份补偿金和欠发欠缴职工的各项费用后,剩余的国有资产由改制后成为集团公司控股或参股的子公司继续使用;对外的债权和债务(包括银行贷款)由改制后企业承接。
2、十四户特困企业绝大部分已无任何资产,只有少数几户有少量有效资产,在改制中将少量有效资产通过变现后作为职工的经济补偿金和欠发欠缴的各项费用;对外债务(包括银行贷款)通过依法破产来解除债务关系。
六、改制费用测算及来源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劳社部发[2003]21号、省委发[2003]77号等文件精神,我们对集团所需改制费用项目进行了分类测算。改制费用包括七大项,即:
1、解除劳动关系经济补偿金;
2、预留距法定退休年龄 5年内职工工资及社保费用;
3、预留离休干部医疗费及管理费;
4、预留退休职工管理费;
5、历年欠发欠缴职工的工资、“三金”等各项费用;
6、安置其他人员所需费用;
7、改制直接成本。该七项费用均按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范围和标准进行测算。据此,我们初步测算出集团系统需改制资金共20628.69万元。甘肃省万达实业总公司等16户企业所需12452.04万元改制费用,可以从这些企业的净资产和盘活土地等方式中予以筹措,但甘肃省机电设备总公司等14户特困企业所需的8176.65万元改制费用,企业自身已无力解决。
七、请求解决的问题
1、物产集团总体上是一个严重资不抵债且长期亏损的企 业集团,净资产为-1.7亿元,无力用自有的资产来完成改革任务,14户特困企业无任何有效资产,已歇业多年,只能退出市场,这些企业都是2001年省物资局改制为集团公司时,因改制不彻底而遗留下来的托管单位,是物产集团整体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政府不给予资金扶持,整个物产集团的改制将无法启动。安置这14户特困企业职工经初步测算需资金8176.65万元(解除劳动关系支付经济补偿金4021.2万元,预留离退休人员费用940.9万元,欠缴养老金、医保费896.17万元,欠职工工资和集资款2136.38万元,改制直接费用182万元)。由于上述企业已资不抵债,自身无任何资金来源,其所需改制资金,恳请省政府予以解决;这十四户企业的其它遗留问题,在依法破产时,请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
2、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1999)433号文件第三条规定,采取授权经营、作价出资方式处置土地资产的,土地资产40%计作国家资本金或股本金;土地资产的60%可用于职工身份的置换;又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甘肃省物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盘活国有土地有关问题的批复(甘政函[2002]74号)第四条规定:涉及分批分期综合开发国有土地的范围和面积,经土地评估后,按有关规定办理出让手续或转增甘肃省物产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资本金。据此精神,为使集团顺利改制,请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将集团下属所有国有划拨土地评估后一部分用于职工身份置换,一部分转增国有资本金。
3、鉴于物产集团公司机关改革将在所属企事业单位改制基本完成以后启动,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保持整体稳定,恳请省政府将现在财政供给机关每年125.4万元的补贴包干经 费,继续保留至集团全部改制完毕。
4、为加快我省物流企业的发展,扶持省物产集团公司的改革及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恳请省政府每年继续拨付简易建筑费和贷款贴息250万元;为促进甘肃省现代物流业的建设,建议省政府设立甘肃省物流发展基金,以支持甘肃省物流企业的改革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改制方案 篇3
摘 要 当今国有企业中员工“吃大锅饭”,工作效率低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既注重保护职工的经济权益,又能激发职工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已成为重中之重,但也出现了诸多法律上和实际应用上的问题,如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以后如何拓宽融资渠道的问题。
本文结合了国务院《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的文件,以攀钢集团有限公司机械制造分公司为背景,探讨了分公司改制为股份制公司,成为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的现实意义,具体措施,重点说明了改制以后的融资方法。
关键词 国有企业改制 公司债券 融资租赁 员工持股计划
一、攀钢机械制造公司的基本情况介绍及改制目的
1.基本情况
攀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攀钢)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经营性资产已实现整体上市。机械制造公司隶属于攀钢有限责任公司,属国有性质,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截至2009年12月31日,机制分公司的账面资产(为包括土地资产)为:总资产35,568.40万元,负债总额为17,020.50万元,净资产18,547.90万元。截至到2009年12月31日,机制分公司无担保,抵押事项。
近三年来,机制分公司的经营状况如下:
从以上概况可看出,攀钢集团公司机制分公司的经营状况不容乐观,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年亏损,亏损率(利润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1.04%,8.73%,13.16%
机制公司产年均有70%--80%的产品内销,内销产品中有90%销往攀枝花新钢钒股份有限公司(攀钢集团公司子公司,上市公司)和攀钢集团新钢业有限公司(鞍钢集团公司子公司,上市公司),其余产品外销,主要购买商为山东推土机总厂等。
2.改制的目的
对于攀钢集团公司及改制后的机械制造公司其意义如下:
(1)从集团公司的角度看,有利于非核心产业的剥离及对有成长潜力业务的培养。
(2)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让公司的“冗员”有了去处,解决了“冗员”再就业的困难,同时也改变了“吃大锅饭”的国企状态,盘活了国有资产。
(3)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管理层引进先进技术,且提高管理技能。
(4)有利于提高机制公司管理层的危机意识。改制后的机制公司由于是独立法人,只能就其自身财产追究其民事责任,除出资人(及改制后公司各股东)出资不实后抽逃资金的情况之外,不能清偿的部分也不能向出资人追偿。机制公司改制为股份制公司后,自负盈亏,失去了集团公司这座靠山,危机意识将会大大提高。
二、改制后的融资措施
1.员工持股计划
按照美国员工持股协会(The ESOP Association)的定义 :员工持股计划是一种使员工投资于雇主企业从而获得长远收益的员工收益计划,或者说,它是一种使员工成为本企业 的股票拥有者的员工收益机制。它实际上是指本企业员工通过贷款,现金支付等方式拥有本企业股并交付于法人机构,帮助员工进行专业的管理运作。它是一特殊的酬劳形式,也是企业激励机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06年中国经济高峰会”上提出:“股份制改造是金融改革的主流方向,员工持股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改革”。
根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张小宁根据http://see.com.cn网站上的上市公司2000年年报和《2001年上市公司速查手册》的样本抽样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员工持股与非员工持股的ROE(净资产收益率)的均值比较:
从以上两表我们可以看到,员工持股对于公司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含SI公司和PT公司的样本中,员工持股公司的收益率均值是非员工持股公司的2.13倍,每股收益是非员工持股公司的1.36倍,在不含ST公司和PT公司的样本中,员工持股公司的收益率均值是非员工持股公司的1.09倍,每股收益均值是非员工持股公司的1.21倍。
对于攀钢集团公司机制分公司的改制具有如下借鉴意义:
(1)攀钢地处大西南攀西大裂谷南部,流动人口少,人员,技术,知识更替相对较为缓慢。
(2)机制公司系国有企业攀钢集团公司旗下的分公司,1971年建立投产以来,难逃国有企业弊病——员工吃大锅饭的思想较为严重,普遍抱着为国家干,不为自己干的思想,缺乏激励机制。
(3)经调查显示,因缺乏激励机制,在独资,合资,民营企业及国有企业当中,国有企业人工成本最高,人工效率最低。许多经国家大力投资培养起来的机制公司员工,因机制公司缺乏激励机制,员工区分度不高,跳槽到独资,合资,民营企业中,或另立门户,走出国有企业,开始创业。
(4)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融入经济全球化之中,国有企业必须与外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国内非公有制 企业的发展,对国有企业构成了强大的竞争压力。
2.发行公司债券融资
公司债券是公司为筹借营运资本而发行的债券,该合同要求不管公司业绩如何都应优先偿还其固定收益,否则将在相应破产法的裁决下寻求解决,因而其风险小于股票,但比政府债券高。它给改制以后的机械制造公司带来如下益处:
(1)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可以降低改制后的机械制造公司的融资成本,公司债券具有固定收益率,收益相对稳定。
(2)债券融资系数债务融资,债务利息有应税前抵扣的优势,起了税盾的作用。持有公司债券的公民,是改制后机械制造公司的债务人,而非所有人,不会稀释股权。
(3)改制前的机械制造公司,是国有企业——攀钢集团公司的子公司,其过分依赖银行贷款,长期的经营效益低下,让贷款商业银行拥有了不良资产,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公司债券是一种直接融资,而不需要经过商业银行这个中转站,不仅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也降低了机械制造公司的融资成本。
3.融资租赁——租鸡生蛋
也称金融租赁,一般指企业,公司(承租人)需要更新或前置设备时,不是以直接购买的方式投资,而是以付租金的形式向出租人借用设备。经营此业务的出租人就是租赁公司。租赁机构是整个金融机构体系中一种新兴的非银行信用机构。它的建立在旧的信贷体制中打开了一个缺口,是生产企业在技术改造上对金融方式和贸易方式有了新的选择。
融资租赁具有如下特点:
(1)在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收取利息以获得收益,承租人通过分期付款进行融资,承租人有自由选择设备的权利,也要履行设备维护的义务,并承担设备供应商延期提交设备,设备外貌或性能存在缺陷的风险。
(2)若无特殊条件,出租人和承租人都无权更改双方签订的融资租赁合同。因为出租人购买设备后,购买行为已经发生,不能因设备市场价增值而有意提高租金,相反,承租人享有在购买设备时就应该认真挑选好设备,不能在購买后有以退还设备为由中止履行合同义务。
(3)设备的出租期限和设备寿命长短大约相当,承租人在承租设备其间所支付的全部租金现值等于设备购买价与出租人收到的利润值之和,在交易结束时,出租人收回所有或绝大部分投资。
它给改制以后的机械制造公司可以带来如下好处:
(1)融资租赁不像银行贷款或者发行债券,手续简便,对于本来在改制以后就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发展的机械制造公司提供了便利,节约了时间,有利于迅速获取生产力,同时也便免了设备过时的风险。
(2)金融租赁有利于改制后的机制公司实现表外融资。改制后的机制公司承租设备获得的是其使用权,因而在资产负债表中并不列为负债,不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增强了企业的还款能力,实现表外融资。
(3)融资租赁运作灵活,对承租人信用评级及担保要求都不高。改制后的机制公司所进行的生产项目只要现金流量较足,一般都能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取得所需设备。
改制后的机制公司不再与攀钢集团公司有从属关系,属于股份制公司,也属于中小企业。机械制造属于资本密集型,融资租赁为改制后机制公司解决了为购买大型设备但现金不足的困难。另外,因为融资租赁所得来的设备厂房等不纳入财务报表固定资产一项,仅分期在利润表的财务费用一项分期表出,从外部报表来看,增加了资产回报率及盈利能力,为今后改制后机制公司上市做了必要的准备和缓冲。所以,融资租赁对于该公司,具有相当的实用性。
三、综述
面对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市场竞争格局和体制环境的深刻变化,国有企业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充分利用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政策,在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潮流中,分离出的辅业在改制过程中,左手抓员工持股计划,右手抓融资租赁措施,并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搞活企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慧琴.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及破解措施.财会研究.2010(05).
[2]吴慎之.强化融资租赁功能:中小企业融资的必然选择.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04).
[3]赖朝果.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04).
[4]孔署东.国外中小企业融资经验及启示(第一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5]赵昌文,俞乔.投资学(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蔡忠杰,李江宁.企业改制与产权交易全程要略(第一版).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7]周明明,周宇.关于发展我国公司债券融资的几点思考.经济论坛.2009(08).
[8]蒋师,李广霞.论员工持股计划的现状及对策.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改制方案 篇4
刀箱是运转刀盘的机械传动机构, 使用一段时间后水平轴垂直轴极易产生窜动, 导致切割的尺寸变动过大。严重的影响着产品的质量, 一下对刀箱轴窜动的原因分析如表:
通过以上的改制主要从以下两点出发:
抓住设备的润滑减少磨损。
抓住轴承的间隙调整使刀箱的调整在外部随时调整减少了时间和刀箱的冲击的条件。
通过工作的实践, 刀箱的修理从原来的每月 (设备基本上是24小时运转) 30次以上减少到5此一下。原来的轴承每月更换60多套;卡簧的使用量由30多个变为6个左右, 维修设备的减少了每月减少了600元以上。维修占用工时由每月减少了80多小时。以上改制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总之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一定要从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好问题是我们的必须具备的职责。
参考文献
[1]张绍和丁星妤杨仙Zhang ShaoheDing XingyuYang Xian预合金粉末在切割花岗岩锯片生产中的应用研究《粉末冶金技术》ISTICPKU-2007年2期2、预合金粉末胎体对切割花岗岩锯片性能的影响研究[2[丁星妤张绍和2008-庆祝中国人造金刚石诞生45周年大会暨第五届郑州国际超硬材料及制品研讨会
[3]王日初深层切割——加工花岗岩的一种新方法 (上《) 机械工程师》-2001年5期J.Asche
[4]韩权利于怡青徐西鹏HAN Quan-liYU Yi-qingXU Xi-peng金刚石薄锯片切割石材中力和功率变化过程研究《超硬材料工程》-2006年1期
[5]J.Asche.深层切割--加工花岗岩的一种新方法《机械工程师》-2001年6期
公司改制方案 篇5
(一)文书制作基本知识
1.文书的含义及作用
企业改制方案(又称为企业重组方案、企业改制重组方案)的制订和执行是整个公司改制、上市的重点,只有做好这一步,才能为申报材料,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核准打下良好的基础。从上市的角度来讲,企业改制便是股份制改组,其本质便是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要求对被改组企业的生产力诸要素进行分拆、重新组合以及优化的过程。从广义上讲,企业改制重组包括企业资本(债务)重组、企业改组、企业并购,企业破产等内容;从被改组企业本身来讲,改制重组的内容主要有业务重组、资产重组、负债重组、股权重组、人员重组和内部治理机构重组。其中资产重组是整个企业改制重组的重点,也是其他重组的基础。企业改制重组的目的便是使之能达到上市的标准,最终能够通过中国证监会的核准,并且能够上市。制订企业改制(重组)方案,便是进行此改制工作的前提,如果公案未能确定或者是经常变动,将会给改制工作带来极大的不方便,甚至是损失。而且就方案本身来说,是要作为上市申报材料向中国证监会核准,所以一定要做得规范和完整,否则将会给公司上市造成障碍。
企业改制重组方案有多种,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并参考律师、券商(证券公司)以及其他中介机构的意见来决定。主要的改制重组方案有:
(1)整体改制方案:是指被改组企业不作资产调整,将其全部资产,包括所有经营性与非经营性资产都投入拟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并以之为股本,再发行股票增资投股(即上市)。这样,在办理完有关工商登记手续后,原企业随之不复存在。但是整体改制方案的适用范围较窄,一般是新建企业或者社会负担较小的少数企业,这些企业一般条件较好,包袱不重,资产相关性也较大,非经营性资产所占比例较少或绝对值较小(而且往往有一定的盈利能力)。
(2)控股分立方案:是指被改组企业将原资产进行分割重组,把其中一部分资产及其相关的负债和权益投入拟改组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其余资产保留在原企业内。这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改制重组方案。一般是被改组企业将一部分经营性的优良资产投入拟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并取得控股地位,再使之上市。原企业仍保留原有地位。当然,有时也采取设立成两个新法人,注销原企业的法人地位的方案。这种方案一般多适用于原大型国有企业(往往大而全):非经营性资产所占比例较高,绝对值较大,而且,盈利能力较差。
(3)非控股分立方案:该方案同于第2方案,惟一的区别是被改组企业投入的资产无法对拟设立的股份公司形成控股。
(4)合并方案:是指被改组企业与其他被改组企业进行合并,将所有资产进行重新组合。这样,提高改组后企业的整体效益,形成规模经营。合并方案从不同角度来讲,有不同的分类:①从是否控股的角度来讲,可分为控全股合并方案与非控制合并方案。②从合并的资产占原企业的资产比例来讲,可分为全部资产进行合并(即消灭原企业)和部分资产进行合并即拿出一部分资产进行合并。
实际中的企业改制与重组方案有时也同时采取上述一个以上方案。企业通过改制重组,使改制重组后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各项有关数据要求(资产、股本等)以及其他结构性要求符合有关上市的要求。这样,才有可能通过中国证监会的核准,企业才能成功上市发行股票。
2.文书制作要点
企业改制(重组)方案一般应写明以下一些要点:
(1)发起人概况:这部分应介绍发起人的基本情况,历史沿革、经营范围、经营业绩、资产状况等。
(2)改制设想:即写明本次改制想达到的目的。(具体地说,便是使企业改为怎样一个符合上市要求的股份有限公司)
(3)改制原则(重组原则):是指本次改制、重组的每一过程均应遵守的指导性原则。一般有以下几个原则:减少关联交易原则;杜绝同业竞争原则;产权明晰原则;组织机构合理有效原则;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即资产优化)原则等。
(4)重组方案:即重组内容,是改制方案的核心,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资产重组:要涉及到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等不同类型的资产。其中主要有厂房机器设备、土地使用权、商标权、专利权、账上流动资本股权等,要对以上的内容一一作出处置的说明。
②债务重组:即采取债务随资产走的原则,按资产重组的方案决定债务重组。③人员重组:是指对原企业所有人员进行分流、安置或进入新股份公司。
④业务重组:一般也是随资产重组而定的,但也往往涉及到关联交易,如:进出口代理、产品销售代理等。
⑤重组后企业的内部管理机构:即改组针对新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设置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有关要求的内部组织治理机构。
⑥关联交易:是指被改组企业并未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这样,股份有限公司在成立后与原企业之间所进行的交易。企业改制方案中应写明所有的交易关系。
⑦同业竞争:即拟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与原企业之间还有着相同的业务,这样,便存在着同业竞争问题。企业改制方案中也应给予说明。杜绝同业竞争是公司上市的一个基本原则。⑧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本结构和募股计划:要写明股本总数、比例等具体数据;募股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股票发行价格。
⑨募集资金投向:要说明本次发行股票所募集资金的用途。
⑩存续部分的管理:存续部分是指原改组企业将部分资产投入拟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以后剩余的资产。企业改制方案应说明这部分资产的管理。
(二)格式
公司改制(重组)方案可以参见下面格式:
××集团有限公司改制方案
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经过反复酝酿和论证,现确定企业改制方案如下:)
一、发起人概况
1.历史沿革
2.现基本情况(包括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和其他基本情况)
3.生产经营状况
4.组织结构
二、改制设想
三、改制原则
1.产权明晰原则
2.杜绝同业竞争原则
3.减少关联交易原则
四、重组方案
1.资产重组
2.债务重组
五、重组后的投资结构和组织结构
六、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
七、股本结构
八、募股计划
九、募集资金投向(使用计划)
湖南冷钢改制调查 篇6
数不清的烟囱和群山,在一片灰雾笼罩中,并肩构成城市的天际线。
冷钢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曾经辉煌
冷钢曾有过辉煌。
从1958年建厂开始,国家向这个坐落在山沟里的“二线”工厂累计投资近8000万元,形成了年生产30万吨铁的生产能力。
在计划经济年代,冷钢最得意的头衔就是“中南地区最大的生铁产地”。
不过,20世纪90年代初是冷钢兴衰的分水岭。
1999年的冷钢已经是仓库无产品、料厂无原料、账上无资金的“三无”企业,企业当年亏损1.2亿元,并负有8亿元的历史债务,负债率高达242%。有人嘲讽这是个在财务上已经不存在的企业。
曹革新——冷钢现任规划企管部部长,他亲历了冷钢由盛而衰的历史。
当时,国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曹革新向《经济》表示,当时的冷钢仍然迷恋于卖方市场的计划经济,职工等要靠的陈旧观念根深蒂固,领导干部经营管理粗放,企业产品种类单一。
冷钢错失市场机遇的同时,也将自己推向了生存的绝地。
债务越滚越大,亏损不断扩大,生产难以为继,职工没钱养家糊口——当所有的矛盾集中爆发时,冷钢职工“攻打”电力局的一幕终于上演——
1999年10月,因为拖欠电费,冷水江钢铁总厂(以下简称冷钢)从28日到30日遭到连续三天停电,高炉停止工作。这对于当时严重亏损的冷钢来说,无异于屋漏偏逢连夜雨。
11月4日,已经六个多月没有领到工资的职工再也按奈不住心中的愤怒,他们砸烂了电力局的办公室,轰动一时。
此时的冷钢成了烫手的山芋,谁也不愿意接手。
破产难题
陈代富受命于危难之际。
1999年,陈代富已经从冷钢调到长沙某国企担任“一把手”三个多月,之前他在冷钢工作连续三十多年,从1992年后就一直担任副厂长职务。
鉴于冷钢形势危急,湖南冶金总公司领导找到陈谈话,想让他暂时先回冷钢,稳定职工情绪,把破产一事处理完之后再调回长沙。陈同意再下冷钢,却拒绝了领导为其在省城“留一个位置”的打算。当年10月11日,陈代富正式走马上任。
国企破产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据了解,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的都是政策性破产,与依法破产不同,国有企业破产时全部资产首先用于安置失业和下岗职工,而不是清偿银行债务。破产成本最终都由国家财政来“埋单”,这是国家支持国企改革的优惠政策。
近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的进程加快,意味着国有商业银行今后无法、也不应该再继续承担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新《破产法》将于今年6月正式实施,要求对政策性关闭破产的时间、范围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冷钢破产未逢其时。
陈代富表示,冷钢破产后的高达8亿元的债务、超过5000名的下岗职工安置问题让湖南省政府着实犯难。于是,从1999年到2007年,冷钢的破产程序走了8年,至今尚未了断。
企业破产可以一拖再拖。但是半年多没有领到一分钱工资的职工,他们生活却难以维续。
陈代富重回冷钢,破产只是他拯救冷钢计划的一部分。如何让这个已经存在了半世纪的钢铁厂能够“移花接木”获得新生,如何让5000多名职工不再为生计苦恼,这才是陈的最终心愿。
然而,在政策性破产无法顺利实施时,冷钢如何获得新生?
搭建新平台
“冷钢不能再等再靠了!进入2000年,钢铁需求不断升温,冷钢要有一个能融资的新平台,以尽快扩大再生产。”陈代富说。
陈向记者坦言,在老平台上,既不可能从银行贷款,又难以打开市场销路,必须大胆改制。
2002年,陈四处奔走募集资金,成立了冷钢首家股份制企业——冷水江博长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博长公司)。
这就是他要搭建的新平台。
据陈介绍,博长公司是由冷水江钢铁总厂工会职工持股会、冷水江华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广发贸易公司等3个法人单位和42名自然人股东发起成立的一家有限责任公司。
陈给新平台的主营定位是以生产轧钢,螺纹钢加工为主业、兼营物流和冶金产品贸易。公司的注册资本6061万元、总资产8亿元,其中职工占有83.37%的股份,由冷水江钢铁总厂工会职工持股会代表职工控股。
邓志华——冷钢行车车间副主任,回想起当时的入股情形至今仍心有余悸。
“企业欠了一屁股债,都要倒闭了,谁敢入股啊,那不等于把钱往水里丢!”
可是看着身边的同事都“把钱往水里丢”,他也冒险以一元一股的价格购买了一万股。邓向记者介绍到,当时冷钢职工手头都很拮据,有的吃饭都成问题,但大部分职工都从牙逢里扣出了几千块钱入股。
“职工手上的股票就是对陈总的信任投票。”冷钢宣传部长张包全这样解释。
陈终究没有辜负职工的期望。
邓志华一万元的股本金投入早在2005年就已经全部收回,现在每年差不多可以有2000元到3000元的分红收入,这相当他现在一个月的工资。
而在之前的1996年,企业严重亏损,他被迫“回家休息”,其间一月领取不到200元的基本生活费,靠妻子的杂货店过活。
再次发力
2003年,陈代富再次发力。
陈引入沿海资金,成立了冷水江博大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大公司)。博大公司由冷水江钢铁总厂、冷水江博长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沪宝轧钢厂、广东华美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振昌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五方共同出资组建而成,其中博长公司占有34%股份,相对控股。
现在的冷钢的钢铁全部产自博大公司,主打产品为螺纹钢。博大的成立使冷钢告别了长期有铁无钢的历史。
曹革新回忆,从1992年10月28日总厂决定上马20万吨钢项目,直到1999年5月8日才炼出第一炉钢铁。当年冷钢的钢铁产量是2.47万吨。这就是博大公司的基础。
此后,从2002年到2005年,博长公司先后建起两座450立方米和一座530立方米的高炉,2006年钢产量达到了190万吨。陈介绍,2007年5月950毫米薄板项目即将投产,届时博长公司的产品种类更加齐全,产品档次也将有所提高。
据陈代富介绍,博大的下一步目标是在2007年再上100万吨钢项目,确保2007年年产300万吨钢的目标实现。
2006年,博长公司与上海沪宝轧钢厂合资成立了冷水江博强铆螺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强公司),新建了投资总额为7000万元、年产60万吨铆螺钢工程。与此同时,原博长公司的一轧厂和二轧厂已经全部划拨到博强公司。
此时的博长公司已经不再是一个专营钢铁制造的工厂了,而是控股博大公司和博强公司的企业集团运营总部。
陈代富搭建的新平台还在不断扩大。
在冷水江经济开发区,由湖南冷水江博长钢铁有限公司联合上海天宝紧固件有限公司、湖南冷水江华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亚洲第一大紧固件项目工厂即将在今年底投产。
当地媒体评论说,该项目意味着冷水江的钢铁产业实现了从铁到钢、从钢到材、由材深加工成制品的跨越。
下一步
经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后,冷钢只剩下一块挂在厂内行政楼大门旁的招牌。
冷钢破产一事虽然难产了八年,可是在这八年之间,一个新的钢铁企业已经在旧冷钢的废墟上快速成长。
2002年博长公司成立之后,冷钢厂内的落后小高炉都一一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崭新的厂房和高耸的大型高炉。
厂内在靠近行政楼附近,甚至还建了一个小广场,彩色瓷砖铺地,绿树成荫,与不远处的烟囱林立、浓烟漫天的厂区形成天地之别。
邓志华说,1992年他刚到冷钢时,到处都是破旧的厂房,厂内水泥路都不多见。轰鸣的机器声,漫天飞舞的灰尘编织着他对冷钢的全部记忆。
1999年后,随着百万吨钢的工程的上马,这个他为之工作了十五年的老厂逐渐摆脱了老态龙钟的形象。
不过,这仍然装不下陈代富的炼钢梦想!
冷钢整个厂区占地不到1000亩地,其中一半是职工居住区。在原来年产22万吨铁、2.47吨钢厂地上,2006年生产了190万吨钢、185万吨铁和近200万吨的材,而等到今年100万吨钢工程建成投产后,现有厂区所能容纳的产能将接近饱和。
要想实现陈的目标——2010年实现产能500万吨、产值150亿元,下一步至关重要。
改制方案 篇7
企业改制,通常是指企业改建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是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企业改制通常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在对原企业的人员、资产、经营等进行重组的同时,重点要对原企业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以及改制后的账务处理等,任务很是繁杂。特别是在新的会计准则颁布实施以来,企业改制的账务处理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有的在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财务制度上有明确的会计处理方法,有的却没有,这给企业财务人员的具体操作带来了困难。
本文针对国有企业改制建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颁布实施,以某国有招标咨询公司(以下简称“T公司”)的改制为例,探讨在新的准则体系下国有企业改制的会计处理。
T公司从事机电设备的招标以及综合性的工程咨询等业务。2008年,其国有资本持有单位为实现主辅分离、加快推进企业的产权多元化,6月底成功地对其进行了改制。
一、清产核资
企业改制,特别是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摸清自己的“家底”,做到心中有数很是重要,因而改制之前就要对该企业进行一次较彻底的清产核资工作,并由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清产核资的专项审计。
清产核资时,对于发现的资产损失,如资产盘亏、损毁、报废以及其他资产永久性或实质性的损坏等,改制企业要及时地把这些上报给国有资产的管理部门,待审查批准后,做好相关账务的核销工作,对于为改制的顺利进行而批准剥离掉的一些资产,要做好相应的账务处理;对会计师事务所清产核资专项审计中指出的会计差错,要及时地进行调整。
1. 核销账务的处理
对于国有企业的改制,国家出台了很多的优惠措施进行扶持。改制企业在清产核资时,应充分利用好国家给予的政策,在新准则的框架下,及时、谨慎地将批准核销的损失进行账务处理,为后续的资产评估工作做好准备。
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下,资产损失核销主要指存货、应收款项、固定资产、以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的核销。
如上述T公司有一项固定资产经批准进行了核销,该固定资产核销时未提足减值准备,则会计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
另外,T公司对一笔长期挂账而无需支付的应付款项,经上级部门批准,也进行了处理:
借:应付账款
贷:营业外收入
2. 剥离资产的处理
在国有企业的改制中,为使改制企业“轻装上阵”,一般会对原企业中的一些资产进行剥离。
资产剥离的会计处理,取决于该企业的市场经济形式。对于国有企业来说,一般会剥离该企业的社会职能资产或者该企业的一些不良资产,并将这些剥离掉的资产无偿转交给国家规定的职能部门或者托管机构,同时核减改制企业的国有权益。
比如T公司改制时,其上级主管部门就对该公司原投资已退出的“三产”企业以及其原拥有的部分房产进行了剥离。其相应的会计处理如下:
剥离退出“三产”企业时(此前,根据国资委的批复意见,该公司对此退出“三产”企业的长期投资计提了减值准备):
借: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长期股权投资
剥离房产时:
借:实收资本一国家资本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3. 会计差错的处理
会计师事务所在清产核资专项审计中,通常会发现一些改制企业在以前会计处理过程中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差错,改制企业应根据会计准则、制度的规定逐一进行调整。
如会计师事务所在对T公司清产核资的专项审计中,就指出该公司原对一项长期股权投资全额计提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出现差错,需部分冲回。其调整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贷: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
会计差错调整时,如涉及到所得税变动的,在计算所得税时应根据税法的规定分期计算,经税务部门批准后,对以前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进行修正,调整以前年度所得税费用或可弥补亏损数。
二、资产评估
在做好改制企业资产损失的核销、剥离资产的账务处理以及会计差错的审计调账之后,接下来就要委托资产评估机构对改制企业进行资产评估。
资产评估工作面广量大,是企业改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评估结果经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核确认后,改制企业方可进行与其改制相关的产权交易工作。
如上述T公司,其资产评估报告经其主管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核准后,就通过当地的产权交易市场公开转让了其30%的国有股权,并按交易市场形成的价格将另外35%的股权转让给了该公司的经营者以及管理和技术骨干,国有股权只保留了35%。
至于评估结果的会计处理,一般认为,资产评估是为制定股权转让价格提供依据。按照历史成本原则,企业的各项资产在取得时应按照实际成本计量,除法律、行政法规和会计制度另有规定外,企业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但原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或进行合并、分立式改制时,可以有相应的会计处理。按照财政部印发的《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以及财税字[1997]77号文《关于企业资产评估增值有关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等文件,改制企业应按照净资产评估确认的结果调整其账面价值,并折算成国有股份转到新公司。其中固定资产的评估增值可以计提折旧,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
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为:
(1)按评估确认结果调整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后,若评估确认的净资产大于原账面净资产,应扣除未来应交所得税后的余额计入资本公积,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
原材料
库存商品等
贷:资本公积
递延所得税负债
(2)按评估确认结果调整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后,若评估确认的净资产小于原账面净资产,应按顺序冲减未分配利润、资本公积,会计分录如下:
借: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
资本公积
贷:固定资产
原材料
库存商品等
三、建账
建账首先应确定建账日。建账日应以新公司的营业执照登记日为基准,考虑到会计期间的划分衔接,我们可将新公司营业执照登记日最接近的月初或月末视为建账日。
在具体建账时,一般可采用沿用旧账或另立新账两种方式。
1. 沿用旧账方式
在沿用旧账的方式下,首先应该按照新准则的科目体系对账务进行新旧科目的转换,然后将原企业按净资产折算的各股东所拥有的股份数入账,同时注销原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这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国有企业通过产权交易所溢价转让其部分国有股权后产生的一些问题。
如上述T公司通过当地的产权交易市场公开并协议转让了共计65%的股权给该公司的经营者以及管理和技术骨干,国有保留了35%的股权。这时,该公司的经营者以及管理和技术骨干65%的个人股是以高于净资产的评估价取得的。在沿用旧账的方式下,这部分高于评估价的差额如何反映,很值得我们探讨,否则就会出现65%的个人股(高于评估价)与保留下来35%的国有股“不同股却同权”的现象。
一般来说,改制企业在资产评估后按评估结果进行完相应的账务调整,应将实际交易价款与评估结果的这部分差额在企业的长期可确指的资产中进行分配,并将此差额分别计入相关资产的价值中。
笔者认为,由于此差额是购买人基于对原改制企业存在的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在未来能使企业获取超额利润而支付的高于该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价款,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可确认此差额为企业的“商誉”,并在以后的会计年度内,按照相应的方法进行摊销。
2. 另建新账方式
(1)新老企业的财务衔接
首先,原企业应做好旧账务的终结工作,编制终结会计分录:借记负债及权益类科目,贷记资产类科目,并编制终结财务报表。然后,新企业根据验资报告,并参照资产评估结果做与原企业终结相反的会计分录,将原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转入到新企业。
(2)固定资产评估值的入账
对评估后的固定资产如何在新账中反映,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主张按评估确认的重置价值入账,体现累计折旧,做账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累计折旧和权益类科目;另一种是主张按评估确认的固定资产净值入账,不体现累计折旧。
尽管按上述第二种观点会使固定资产的新旧信息丢失,但按照新准则的要求,对改制后新企业的固定资产还是应按照其评估确认的净值记入新公司的账中。
此时,我们应注意,评估基准日至公司成立日之间,由于原企业的经营活动,资产的形态和数额会发生变动,从而对评估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资产按原评估值入账后,还应相应结转评估基准日至公司成立日之间已经销售或处理掉资产的评估增减值。结转评估增值时,借记“其他应收款”(评估基准日至公司成立日之间产生的净利润归原股东)或“资本公积”(评估基准日至公司成立日之间产生的净利润归新老股东共享),贷记相应的资产项目;结转评估减值时则做相反的会计处理。
四、改制持续经营期间的相关处理
1. 经营成果的归属
改制企业从评估基准日至新企业正式创立之间,一般都会持续经营,在这个期间产生的盈亏由谁来分享和承担,理应明确。
应该说,在新公司未成立、改制目的尚未实现之前,拟投入公司的资产仍由原企业的所有者经营管理,由于资产产权并未发生变化,在这一持续经营期间实现的利润理应归原企业。
对国有企业改制来说,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财企[2002]313号)就规定:自评估基准日到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的有效期内,原企业实现利润而增加的净资产,应当上缴国有资本持有单位,或经国有资本持有单位同意,作为公司制企业国家独享的资本公积,留待以后年度扩股时转增国有股份:对原企业经营亏损而减少的净资产,则由国有资本持有单位补足,或者由公司制企业用以后年度国有股份应分得的股利补足。
如T公司,改制评估基准日为2007年6月30日,新公司工商登记日为2008年6月30日,这期间实现的利润就全额归其国有资本持有单位享有。会计分录如下:
借:利润分配——应付国有利润
贷:应付利润
对于其他的非国有企业,股东对这段时间的经营成果一般都形成一个协议,有的规定由老股东享有,有的则由新老股东共享。
在做账务处理时,如果股东协议中规定这段时间的经营成果由老股东享有,则企业应作利润分配的处理;如果股东协议中规定这段时间的经营成果由新老股东共享,则企业无须做账务处理。
2.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减值准备引起的出资不实
(1)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
如前所述,股东在以固定资产折股投入新公司时,是以评估净值入账的。在评估基准日到公司设立日继续经营期间,此固定资产会发生折旧,但所计提的折旧费是改制企业按照账面原价而不是按照评估确认的价值计提的。所以,在上述继续经营期间,如固定资产评估出现增值,则这部分评估增值在继续经营期间就没有被计提折旧,此期间经营成果的计算也就没有考虑评估增值对折旧费用的影响,因而在经营成果由老股东享有的情况下,实施利润分配后,就会出现以固定资产出资的出资者出资不到位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固定资产增值部分所影响的折旧理应由老股东在建立新账时补足。
(2)计提减值准备时
从新的会计准则我们知道,当企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即表明资产发生了减值,企业应当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新会计准则与原会计制度由于在稳健性方面的差别(新的会计准则较就原会计制度更稳健),对资产的减值估计会存在差异。改制企业在按新准则对资产作减值测试时,根据现实情况所作出的减值估计,往往会比按照旧会计制度的要高得多。
改制企业薪酬管理分析 篇8
薪酬管理是在企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 对员工薪酬支付原则、薪酬策略、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构成进行确定、分配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其目标包括吸引和留住人才, 激励员工, 引导员工与组织保持相同的发展目标。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企业的发展和实现企业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二、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改制企业的市场化步伐在加快, 但是企业激励不足和约束不力的问题非常严重, 原因是市场经济改革不到位, 存在着企业用人改革缓慢、制度改革滞后和收入分配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薪酬定位不准确
企业的薪酬水平反映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相对位置, 决定了企业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是企业薪酬外部竞争性的直接体现。目前改制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仍然沿用原国企时期的标准, 普遍低于市场价位。这种状况对企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非常不利, 工资水平与市场定位不相称, 造成很多改制企业的人才流失。
(二) 薪酬不能正确反映员工的价值
员工进入企业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 就是获得所需的物质回报。在企业里, 薪酬的高低可以代表员工价值的大小, 所以, 合理的薪酬管理系统具有很大的刺激效果。但在改制企业中, 行政职务的大小、学历职称的高低和工龄的长短对工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也就是说只要有职就有钱。而对不同岗位价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员工因为级别不同而获取的奖金就不同, 等级的评定只与职称学历等有关, 所以使得有些能力强而学历低的精英骨干感到不平。
(三) 薪酬体系不健全
现有的薪酬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灵活性, 无法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各类人员的薪酬单元组合比例失调, 如固定工资比例过高, 绩效工资比例过低, 导致薪酬的激励作用无法有效地发挥。改制企业在绩效考核中仍沿用传统的经验判断为主的手段, 员工个人的收入与贡献大小关系不紧密, 从而使企业的激励体系缺乏针对性、公平性、导向性, 不能有效地促进员工围绕企业的战略与目标开展工作。
三、建立新的薪酬管理模式
(一) 当前的薪酬管理模式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程, 并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实现改革目标的标志之一就是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经济是按照竞争规则运行的经济, 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拥有大量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员工的企业, 在竞争中就能够获胜。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就必须要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薪酬, 因为能否制定出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 对于吸引、维系和激励优秀人才为组织服务, 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对组织的归属感, 促使员工完成组织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支付多少薪酬、怎样支付便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而我国旧的薪酬管理体制已不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它的激励性已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大打折扣。
(二) 薪酬管理新模式—岗位激励模式
岗位激励模式, 其核心就是根据岗位性质的不同, 运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从而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效率。它注重的是满足员工的需求, 实现的是薪酬对员工激励性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然而, 管理上不存在一种能够对所有员工都适用的激励方法。因此岗位激励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企业里不同岗位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薪酬管理方法, 使之达到最大的激励效用。具体来说就是按岗位性质的不同, 将企业员工分为三大类, 分别进行不同的薪酬管理方法。
1、对一般岗位员工的薪酬管理
一般员工, 主要是指企业生产的一线工人。一般员工具有比较注重稳定感, 希望基本生活和人身安全得到保障, 希望生活稳定, 免遭痛苦和疾病的威胁等基本要求。在这些基本需要未满足前, 他们是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的。所以, 为了达到最大的激励效果, 企业应在对一般员工的薪酬管理中重点满足员工的这些需要, 使他们的基本工资、福利待遇有所保障, 并保护员工们不会因自动化而失业。这时薪酬在激励方面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货币工资体现出来的。提高货币工资, 增加奖金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一般员工的绩效考核主要是看他们是否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了工作, 从而确定奖金的分配。
2、对科技岗位员工的薪酬管理
科技人员主要指专业技术人员, 是指那些用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企业的发展解决问题或是从事专业技术研究的员工。主要是企业中的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平均主义十分严重, 同样是搞技术的, 工资就是在同一档次。在改制企业, 这样的现象十分普遍, 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情况几乎无关, 这必然导致专业技术人员, 特别是当这一专业的人员供远小于求时,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专业技术人员被挖走的现象。另一方面, 同其他员工相比, 在金钱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后, 金钱的激励作用并不是那么的明显了, 一般来说, 专业人员的成就需要感较为强烈, 因此, 对专业技术人员除了用奖金支付外, 还应进行其他形式激励, 比如为其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提供多种学习和培训等机会。对科技人员的绩效考核主要表现为某一项目的完成情况, 以及为公司的决策层提供准确的内部消息和市场消息。
3、对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管理
高层管理人员确定企业的经营方向和组织整体发展战略, 他们的作用和领导风格还会对组织的工作气氛、人际关系等方面起着主要的影响, 他们的工作绩效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因此, 对他们实施有效的激励计划, 激励其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对整个企业是很重要的。由于高层管理人员要负责企业的战略方向和长期的发展, 其行为重点是风险性决策, 这就要求他们大胆革新, 富有开创精神, 敢于对组织的成长发育负担必要的风险, 因此对他们, 应以实施长期激励为主, 短期激励在整个激励方案中占的比重不应过大, 侧重于年度激励计划;应注意的是, 其薪酬则应与改制企业的长期发展联系起来, 加大风险收入的部分。
高校科技产业改制探讨 篇9
关键词:高校,科技产业,改制,途径,建议
高校产业作为科技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科技产业对科技产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以新技术改造和调整传统产业、促进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推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国家税收、促进社会就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 在推动高校产学研结合、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科研方向, 支持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提高科研综合水平、稳定科研队伍、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 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科技产业的崛起和发展, 从整体上提升了高等学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已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一、高校科技产业管理体制发展路径
在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初期, 各高校一般均设置产业管理办公室 (或称产业管理处) , 作为学校的一个行政职能部门对校办企业实施具体的指导、监督、管理, 以及咨询、服务与协调。为了强化产业的集中和统一管理, 多数学校还成立了校一级的产业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学校分管产业的校、院长兼任, 学校相关职能处室领导出任委员, 以此来实行对全校产业的统一领导。这种管理体制在高校产业兴起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高校教育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高校科技产业群体的蓬勃兴起、产业效益与规模的迅猛发展, 产业管理办公室这个管理机构渐渐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要。管理者开始力不从心, 整体管理处于失控。而学校产业管理委员会又基本上是由学校各行政职能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多数成员对产业工作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 或基本不熟悉。在对产业工作的具体指导上采取的是行政管理手段, 往往造成决策定位不准。有的基于考虑某一方面的利益而对产业工作的指导出现偏差。同时, 也由于产业管理办公室、产业管理委员会均非经济实体, 并无可自主支配的资金。按照《公司法》以及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的规定, 组建新企业, 包括对外参股投资, 都必须由作为事业法人单位的学校出面进行。而签约、盖章, 也必须由作为学校法定代表人的校长来执行。尽管可以委托, 但毕竟有了经济法律责任, 还是要由校长这个法定代表人承担。因而, 无论委托与否, 都要校长拍板决定。从事市场经营活动, 必然会存在经济或法律上的风险, 而潜在的风险必然会对高校的稳定构成威胁。
此外, 从高校科技产业单个企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看, 高校科技企业与一般国有、民营企业相比, 其优势在于科技实力和信誉。与国有企业相比, 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实行垄断经营, 这方面高校产业是无法与其竞争的;国有企业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 可以得到一些优惠政策, 如困难补贴和市场保护等, 但作为单个的高校科技企业还没有纳入各级政府的视线, 能得到政策倾斜的比较少;高校科技企业的体制、机制、资金等方面与国有企业相比也没有优势;与民营企业相比, 高校科技企业在机制和体制方面明显处于劣势, 导致高校产业在竞争中难以发挥其在科技和信誉方面的优势。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科技企业要生存和发展, 不改制已无出路。
通过改制, 理顺管理体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使高校科技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的经济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激活运行机制, 参与市场竞争。具体说来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一) 事企分开。
通过改制, 使高校科技产业成为单独的法人实体, 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与事业属性的高校在法律上彻底理清关系, 明晰责任;使高校能够规避“市场经营”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二) 产权清晰。
首先要对校办企业的各项资产、债权、债务进行彻底清理。在清理的基础上, 对校办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 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校办企业的注册资本。只有产权清晰, 才能为校办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 权责明确。
学校在理顺校办企业产权关系的同时, 要明确出资人、决策人、执行人的职责, 建立规范的企业资产管理办法, 维护学校作为资产所有者的权益, 实现学校资产的保值与增值。
(四) 管理科学。
校办企业的各项运作, 均要按照客观、科学的原则进行, 避免以主观意愿代替企业管理, 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因地因校地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科学管理。
二、高校科技产业新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 科学合理地调整产业布局。
高校产业要依靠学校的科研及品牌优势, 本着“抓强放弱、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发展产业, 加大对全资、控股企业的管理及参股企业的监控。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措施及服务平台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效益突出的科技型企业, 逐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校办产业发展布局。同时, 精简校办企业数量, 充实企业内涵, 提高经营效益。对于产业确定发展的项目和产品, 加大投入力度, 加大对外合作, 尽快形成规模效益;对产品缺乏竞争力, 长期亏损或与学校产业主业相关性差的企业, 下决心根据不同情况进行调整、出售、改制重组或清算, 以便集中人力、财力发展优势和高科技产业;对产业内部存量资产进行有效整合, 重新配置资源, 避免产业内部无序竞争。
(二) 理顺管理体制。
按照“事企分开”的原则, 成立学校独资的资产经营公司, 理顺管理体制, 由资产经营公司统一管理、监督学校对企业各种形式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 使学校与控股投资公司、控股投资公司与参股企业的关系变为投资者与被投资者的关系, 按投资比例承担责任、分享权益。资产经营公司作为独立法人, 代表学校管理和经营投入到相关科技企业的全部经营性资产, 并对这部分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
依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资产经营公司要求下属各企业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责权利关系, 逐步形成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 从而建立起规范的议事和决策程序。通过建立学校———资产经营公司———科技企业三级管理体制, 在学校和企业之间设立了一道“防火墙”, 规避了学校直接经营企业的经济和法律风险, 大大减轻了学校的管理压力, 避免了学校直接面对市场与企业实体发生关系, 有利于学校教育事业的长久安定发展。
(三) 完善运行机制。
按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 通过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与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 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快捷的执行机制、严密的监督机制和有效的约束机制;通过实行聘任制、合同制, 建立上下灵活、进出自由的用人机制;建立优劳优酬、多股多得的分配机制, 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 吸收社会资本, 壮大企业实力。在从事对外投资和经营活动中, 严格按照集对外投资决策程序, 由公司有关部门和项目提出单位进行充分研究, 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方案, 按有关规定的程序上报董事会、股东 (学校) 审议。公司董事会 (学校) 认为有必要时, 还需聘请独立的专家或中介机构组成评审小组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估。
(四) 建立企业发展服务体系。
高校产业应以完善和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为重点, 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充分了解市场, 准确把握市场的需求强度及需求层次, 努力寻找科技成果的最佳市场和最佳转化方式, 争取把平台打造成为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养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
(五) 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在改制过程中, 高校产业应详细制定改革计划和步骤, 稳步推进改革, 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确保了产业改革和规范化建设的有序进行。对于必要的改革成本, 要舍得支付, 确保学校的稳定。尤其是人员安置问题, 应在学校支持下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 千方百计稳定职工思想情绪, 积极妥善解决待岗职工安置和待遇问题。
三、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建议
(一) 助强扶优, 继续扩大在优势产业的经济总量。
大力推进效益型的规模经济, 通过资本运营, 采取收购、兼并等手段, 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根据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目标, 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租赁等途径, 低成本、高效率取得规模效益;同时, 加速市场的扩大和渗透, 提高资本的回报率。加强对控股及参股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努力练好内功, 落实企业的责权利, 完善和落实内部监管制度。以企业资产增值为目标, 充分发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大胆尝试符合学校企业发展特点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 造就一支懂管理、善经营、层次较高、梯队结构合理的校办企业经营管理队伍, 切实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效益, 保证学校资产的增值和投资回报, 进一步扩大产业的经济总量。
(二) 继续加强产学研结合, 挖掘学校科技产业潜力。
建立与学校科技处、学院等部门联系的长效机制, 探索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 跟踪国家以及省市对高校科技产业的优惠政策, 把握机遇, 抢占先机, 跟踪学校科技人员的最新科技成果, 创造条件努力将学校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充分利用学校人才、科技优势, 经营管理好与学科、专业结合紧密的科技型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与舆论氛围, 出台具体可行实际举措, 鼓励教师和科技人员以技术、成果入股, 鼓励教师和科技人员到校办企业兼职, 从事科技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
(三) 提高资本运作能力,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事业单位改制的探析 篇10
事业单位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概念, 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公共服务机构。
1. 事业单位的定义
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设立的社会服务组织, 是由国家机关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 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组织 (1998年国务院252号令) 。
2. 事业单位的特征
服务性——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公益性——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公众福祉, 本身是非营利的机构, 重社会效益;公有性——95%的事业单位是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 也有一小部分民办的非企业组织;实体性——是法人实体, 有一定的人财物自主权;文化性——事业单位多是智力密集型组织, 知识分子集中, 大约集中了中国60%的知识分子。事业单位的规模在我国也很庞大, 有130万个事业单位, 从业人员有3000万人, 相当于国企职工人数的2/3, 占公共部门就业人数的34%, 国家用于事业单位的财务支出占财政支出的30%以上。
3. 事业单位的分布
事业单位分布广泛, 主要分布在教育、卫生、科技、文化、农技服务等领域, 种类极其繁杂, 属于第二大社会法人。事业单位在GDP中的比重约占5%~10%。规模最大的教育、卫生、科研和文化四个行业, 约占GDP的5.1%。国家对事业单位进行了大量的资源投入, 如60%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每年经常性财政开支的约1/3、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大部分、大量国有土地等。
二事业单位改制的必要性和方向
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 事业单位现有的体制已经阻碍了事业单位的经营和发展。主要表现为:政事不分、职责不清;管理模式单一、管理机制僵化;管理自主权不到位;机构性质行政化;价值取向偏离;管理不规范;人员无法进行合理流动;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因此, 国家要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 主要的办法就是改制。目前事业单位的改制从根本上是由国家承担无限责任向承担有限责任转变, 也是从计划、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与国企的改革很相似。
1. 事业单位的转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首先, 改制有助于服务产业的发展。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标志着经济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 特征是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但我国服务业还相当落后, 因为传统事业单位的体制和机制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其次, 改制将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事业单位改革涉及产权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监管制度和政府职能等诸多改革,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难点和重点;第三, 改制有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当前, 我国的社会领域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 事业单位改革将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
2. 事业单位改制的目的
事业单位改制的目的有四个大的方面。一是加快事业单位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改革, 充分发挥服务经济的职能;二是事业单位聚集国内大量人才, 通过创新制度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形成人才竞争的新优势;三是形成事业单位科学化和法制化的新体制;四是减轻财政负担。
3. 事业单位改制的方向
事业单位改制的方向是将主要履行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改为行政机构, 或者参照行政机构管理办法管理, 将已具备市场化条件的单位改为企业, 分类采用不同管理办法。事业单位的转制, 旨在实现公司化的经营和运作, 提升单位运作的效率。
4. 事业单位改制的基本目标
建立一个新体制——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政事职责分开、分类管理到位、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监管;形成一套新机制——竞争上岗机制;双向选择机制;利益驱动机制;优胜劣汰机制;完善一套新制度——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一套新法规——规模适中、素质精良、结构合理、活力强盛;建设一支好队伍——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营造一种新局面——能够适应市场竞争、开拓创新的现代企业形象。
三事业单位如何改制
事业单位改制后的首要问题是生存与发展, 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要解决:一是改制后的事业单位要成为按照市场规律运作的企业;二是要能够独立生存, 并且不断发展壮大;三是要根据战略定位, 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赢利模式, 把体制内的资源转化为在市场上可以销售的东西。
1. 事业单位改制的重点表现在两个制度上
一是劳动制度, 要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二是分配制度, 要按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衡量贡献, 进行按劳分配。现在, 事业单位的领导都有行政级别, 这是与公司化运作很不相适应的。世界上有很多知名的大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是没有行政级别的, 如麦当劳公司等。
事业单位改制的方向是转向企业化经营。现代企业是由一组领取薪水的高、中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 企业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多单位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体。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确立了公司的运行规则, 即企业要承担风险和创造利润, 就要按规律运行。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在管理思想、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技术等方面实现现代化, 建立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研发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一系列管理体系, 保证企业健康的运转。
2. 事业单位改制的规范操作
(1) 事业单位改制的基本原则。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既要因事制宜, 又要大胆创新;既要有利于经济发展, 又要有利于社会稳定;既要切实维护好职工利益, 又要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既要调动在职职工的积极性, 又要妥善安置好分流人员、离退休人员的生活;既要统筹兼顾、认真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相关政策, 又要稳步推进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事业单位改制中的国有资产转让应参照国务院财政部、国资委联合颁布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办理, 通过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
(2) 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的规范操作程序。事业单位改制转企过程中应遵循以下规范操作程序:第一, 进行可行性认证。面临改制的事业单位, 要根据单位的性质、发展前景、市场竞争能力、改制的方式和方法等诸方面做好可行性研究。涉及到职工合法权益的, 应当听取职工代表大会的意见, 对职工安置等事项应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按照内部决策程序进行审议并形成书面决议, 上级主管部门和国资监管部门审批。
第二, 清产核资、审计评估。得到相关部门批准后, 改制单位就进入审计、评估阶段。改制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清产核资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产权界定、资产处置方案等, 要上报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核准;在审计、评估过程中, 中介机构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法独立、公正地执行业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其正常执业行为, 否则将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三, 确定改制形式。由于事业单位具有涉及面广、类型复杂等特点, 在改制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要根据各个单位的不同特点来决定改制的形式。对资产不是很多、参股人数较少的事业单位, 可以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对于职工入股愿望强烈、人数较多的单位, 可先实行股份合作制, 逐步向规范的股份制转化;对那些资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的单位, 股份有限公司是最佳的选择;对个别资不抵债、长期亏损且无法正常运作的单位, 可采取合并、关闭、人员分流等办法。
第四, 公告转让项目。改制单位的国有资产转让项目要委托产权交易机构, 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经济或金融类或与改制单位业务相关联的报刊和产权交易机构网站上, 公开披露20个工作日, 广泛征集受让方。
第五, 确定转让方式和转让价格。信息披露后, 经公开征集产生两个以上受让方时, 转让方应当与产权交易机构协商, 根据转让标的具体情况采取拍卖或招投标方式组织实施产权交易;经公开征集只产生一个受让方或按照有关规定经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批准, 可以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
第六, 签订产权转让合同。采取拍卖、招投标或协议转让方式, 确定了受让方和转让价格后, 经过充分协商, 依法妥善处理转让中涉及的相关事项后, 转、受让方就可以签订产权转让合同。成交后, 转、受让双方应凭产权交易机构出具的产权交易凭证、事业单位注销证明等,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相关产权登记手续。
3. 改制的难点
事业单位改革的难点之一是观念的转变。事业单位的领导人员和全体员工如何将计划经济下“等靠要”的观念, 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竞争与效益”的观念, 这是一个难点;难点之二是生存发展。即如何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核心能力, 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创造效益, 求得生存, 谋求发展;难点之三是人员的去留。即如何将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优秀人才吸引来、留得住, 如何将不适应市场竞争的富余人员妥善安置。
4. 事业单位改制的核心问题是:观念落后、机制僵化、规范缺乏
从事业单位到企业, 要经历巨大的转变, 其中全体人员的观念转变最重要。报业的改革比国企的改革更难, 因为国企原来就已经是一个经济单位了, 本身就是企业, 只是体制僵化、不适应市场经济而已, 而报业原来是属于公共管理范围的, 其组织结构等完全就不是为创造利润而设的, 因此, 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变革。在变革中, 变革方案要“目中有人”, 考虑到员工的承受能力与观念转变的平衡;要认识到这是大环境下的改革, 是人的观念、利益、心态的调整问题;要引导员工树立起市场竞争、客户服务、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理念;要创造科学的竞争、评价、分配机制, 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 从而为有才华的年轻人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另外, 还要注意用规范固化机制和行为、支撑理念, 进而搭建职业化的管理平台。
5. 事业单位改制转企需注意的问题
(1) 开好“四会”。首先, 要开好班子会, 使班子成员统一认识, 放下“官位”、“权利”的包袱, 全身心地投入到改制工作中;其次, 要开好党员大会, 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作用, 使群众有榜样、有标准、有信心;再次, 要开好全体职工大会, 宣传相关政策、规定, 增强广大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认识能力, 解除职工怕下岗、怕丢饭碗的思想顾虑, 从而使他们理解改制、关心改制、支持改制;最后, 在统一了思想的基础上, 要开好单位改制方案的可行性论证会, 做到既有利于单位未来的发展, 又有利于职工的经济利益。
(2) 实行“阳光交易”。事业单位改制, 不管采取什么方式, 都应依照《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进行。涉及国有资产转让和管理层增持股份的, 应当进入依法设立的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 实行阳光操作,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搞暗箱操作、场外交易。
(3) 转变“十种观念”。在对干部职工宣传教育时, 应要求大家转变十种旧观念, 即“职能服务的事业单位”的观念;“官位、权利”的观念;“国家工作人员”的观念;“能上不能下”的观念;“能进不能出”的观念;“大锅饭、铁饭碗”的观念;“没有危机感”的观念;“缺乏市场竞争”的观念;“患得患失”的观念;“聘用固定工”的观念。
(4) 做好“五个到位”。面临改制的事业单位在改制过程中, 要做好“五个到位”, 即改制转企工作到位;产权明晰改革到位;人员身份置换到位;债权、债务处理到位;新企业发展规划到位。
(5) 协调好“五个关系”。在改制过程中, 职工利益无小事, 一定要协调好“五个关系”, 即协调好职工的劳动就业关系;协调好职工参股与不参股的关系;协调好职工的党、团、工、妇、青等组织关系;协调好离、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关系;协调好分流、下岗人员的社会保障和再就业的关系。
(6) 准备好相关的文书材料。主要文书材料有: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改制的申请;政府相关部门对于改制事项的批复;法人身份证;其他有关的文件材料等。
(7) 接续好“八项工作”。在改制过程中要接续好八项工作, 即职工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住房公积金, 人事档案, 独生子女优抚待遇, 住房、煤气、供暖、供电、供水、子女入学、就医, 伤残人员的优抚金等工作。
四事业单位改制带来的影响
改制对各方的利益都会产生影响。对国家政府来讲, 主要是税收与就业。通过政府行为 (手段主要是产权改造) , 让产权能买能卖、企业能生能死。通过企业改制, 理顺产权关系, 解除国家对企业的无限责任, 实现企业角色转变, 将企业推向市场。对企业来讲, 主要是经营与管理。通过企业行为 (手段主要是合同制度、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 , 让员工能进能出, 管理人员能上能下, 收入能增能减。通过机制转变, 理顺劳动关系, 解除企业对员工的无限责任, 实现员工角色的转变, 将员工推向市场。对职工来讲, 主要是职业与发展, 可以有更大的发挥潜能的空间。
参考文献
[1]赵晓阳.事业单位改革探析[J].辽宁经济, 2005 (4)
[2]徐汉阳.事业单位改制的规范操作[J].产权导刊, 2006 (3)
[3]王玉平.事业单位改制给职工思想带来的波动[J].中共山西省机关党校学报, 2009 (6)
今世缘改制“奇遇” 篇11
有限马甲
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49年成立的国营高沟酒厂。1997年12月,由涟水县政府财政出资600万元,并由涟水县国有资产管理局授权涟水县商业贸易总公司和江苏省涟水制药厂作为出资人设立今世缘有限责任公司。
在这一历史阶段,从法律角度来看,许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法律地位不明确、难以定性。一方面,它们已经不再是计划经济下的生产部门;另一方面,也难以以市场经济的标准去判断这类企业的存在状态和法律地位。
虽然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已历36载,但无论从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本身的建立、健全与完善,还是就企业自身是否在按照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运作角度看,任何人都不能轻易妄下结论,在这一变革过程中的企业改制是一个充分的、透明的、公平的制度变迁过程。
今世缘脱下国营企业的马甲换上有限公司的外衣,看似完成了企业形态的市场化、公司化转型,但实际上也仅仅限于名称或者名义上的变化。从企业资产归属角度而言,今世缘仍是国有资产,并未触及公司财产权利归属的真正变动;从企业经营运作角度而言,也难以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因而,从某种意義上讲在这一阶段(即从国营企业转变为有限公司的过程中),今世缘至少不存在显性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魔幻股改
今世缘被指涉嫌巨额国有资产流失,源于2005年前后的国企改制。据媒体报道,2005年今世缘酒业有限公司进行国企改制。改制后,今世缘酒业成为股份制国有控股公司,其中国资持股90%,股东分别为两家全资国有企业;其余10%股权则由今世缘的高管层所持有。
按照常理,一家企业由有限责任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不仅涉及企业形态、内部治理结构的变更,更涉及企业股权结构与股东权益的变化,并且上述一切都必须符合公司法所规定的实体和程序条件。其中,首要的问题就是对今世缘有限公司进行客观真实的资产评估,以明确改制后的今世缘酒业的股权结构与股东权益以及相应的公司治理安排。
然而,一个个具有魔幻色彩的奇迹发生了。根据改制方案,涟水县财政局委托北方亚事对今世缘有限公司的净资产情况进行了评估,确认截至2004年5月31日今世缘有限公司的账面净资产为9,912.85万元,调整后的账面值为5,424.87万元,评估值为8,661.72万元,评估增值3,236.84万元,增值率59.67%。换言之,今世缘有限公司应当在8,661.72万元净资产评估值的基础上,进行资产剥离和费用扣减后的净额作为改制时公司的价值,并据此实施增资。
然而,到2005年3月具体实施改制时,涟水县财政局又委托江苏华证对今世缘有限公司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出具报告,确认今世缘有限公司截至2005年3月8日的账面净资产为3,100.79万元。再后来,经过一系列的资产剥离和费用扣减,净资产竟然变为-25.39万元。
对于今世缘企业净资产严重缩水的现象,今世缘招股书的说法为:“由于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限,直接将根据经审计调整后的净资产账面值-25.39万元确认为改制后企业价值,并据此实施增资,未能准确反映当时今世缘有限公司的净资产真实价值状况。”
更为令人惊奇的是,今世缘有限公司就是在这一负资产的审计结果上,经过增资和股权划转,变成了管理层持股10%(出资200万元)的国有控股企业。虽然在2010年3月,涟水县财政局为推动今世缘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时,将5年前的改制评估结果调整为:截至2005年3月,今世缘净资产评估价值为147.86万元。但明眼人依然不难看出这其中的奥妙:真实的企业净资产被隐去,在负资产基础上的增资和股权划转也就成为了简单的数字游戏,而公司法中所强调的真实出资原则在这一反反复复的数字调整过程中变得孱弱无力,在地方政府积极推动、甚至实际操作的股份制改制过程中,几乎毫无监督机制可言。至此,今世缘的“原罪”开始显现。
转让“奇遇”
从有限责任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今世缘的“奇遇”并未就此打住。虽无法再继续企业净资产评估的游戏,但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的转让又成为今世缘新宠。
据新闻媒体报道,2007年至2010年,经过两次国有股权转让和一次增资,今世缘股权结构变为国资持股82%,9名管理层持股18%。在冲刺IPO之前,又经过数次增资和股权转让,变为国资持股51%,9名管理层持股20%,中层管理人员持股8%,其他5位战略投资者持股21%。虽然法律并未禁止股东依法转让其股权,但作为国有控股公司的今世缘的国有股权转让,却处处显露出不同一般的特殊之处。
例如2007年,国有股东向管理层股东转让10%国有股股权时,并未经过第三方资产评估,亦未进场交易,且仅以面值转让,不能不令人怀疑其中是否涉嫌国有资产的私相授受。另据今世缘上市预披露显示,早在2007年5月今世缘召开股东大会审议上述股权转让之前的一年前,即2006年6月,9名管理层就完成支付相关股权转让款项,并且在“涟水政府批准”、而非公司法律的规定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下,按照20%的持股比例分红。表面上,今世缘9名管理层是以400万元的价格(2005年出资200万元,第一次股权转让价款200万元)获得今世缘20%的股权,然而,其真实出资是否存在?是否合理、正当则令人怀疑。
为此,2010年10月,涟水政府对今世缘两次国有股权转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整改措施主要包括两项:一是以截至2009年6月30日的评估价值为基础,管理层向国有股东返还资金3040.17万元(含利息);二是2005年至2010年年初,管理层股东以10%股权获取20%的分红,多分的4357.82万元(含利息)还给国有股东。上述整改措施说明,从2007年至2010年年初,至少有7397.99万元的国有资产被今世缘管理层股东不当占用。即使不构成刑法上的非法侵占,也至少属于民事上的不当得利乃至侵权行为。而这一切都在地方政府的整改措施中免除了法律上的责任。
如今,今世缘作为3年来唯一成功上市的白酒企业已经开始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中浮沉。或许用不了几天,对于今世缘酒业可能涉嫌利益输送、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公司财务造假等问题将会被人们渐渐淡忘。同时,可能被人们忘掉的是,对于以今世缘为典型事例的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存在的公平正义问题的忽略。如果上述问题都真实存在,那么谁才是这类现象的真正受害者?是谁的权益遭到了侵害?而他们为什么在近十余年里保持沉默或者无法主张自己的权益?为什么仅是特定经营层能够成为一次次国有企业改制中的最大利益获得者?企业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基本前提又是什么?而其激励机制的法定限制条件又该有哪些?
论王莽改制与社会改革 篇12
关键词:王莽改制,儒家,改革,社会主义
0 引言
王莽当政前, 中国正处在西汉王朝末期, 随着帝国的日趋衰落, 社会矛盾开始尖锐。以外戚为代表的权贵阶层长期把持着朝政, 并与豪强地主以及大商人相互勾结, 兼并土地, 掠夺财富。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 生活贫困, 社会财富分配不均, 两极分化严重。另一方面, 豪强地主和商人又代表着社会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对于以外戚为代表的权力集团的压榨和剥削十分不满, 要求利益的重新分配。整个社会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 广大人民迫切需要一场改革来革除积弊, 解决社会突出矛盾, 解放生产力, 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扫除障碍。
王莽改制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顺应而生的产物, 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 统治者针对社会各种突出矛盾进行的全方位变革。但是王莽改制却因种种弊端而导致失败, 其政权也被农民起义推翻。
王莽改制的失败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其失败的原因, 能够对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起到借鉴的作用。
1 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
王莽改制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就像封建时代的很多其他改革一样, 改制也以失败而告终。回顾改制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历史过程, 其失败也有着历史的必然。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指出, 红色政权的存在有其独特的原因, 而其存在和发展, 亦必有相当的条件。这是毛泽东同志在1928年中国红色政权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的时期对关于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总结, 这一理论之所以能够被后来的历史所证明, 就在于其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里程碑。我们对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也可以借助这一方法, 就是对王莽改制存在的独特原因进行分析, 对其存在、发展和失败的历史规律进行总结。
1.1 改制的指导思想脱离社会现实矛盾
任何变革能否成功, 其领导阶级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至关重要。这存在着两个方面, 一是领导阶级是否能够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二是指导思想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首先考察第一个方面。王莽改制时期正是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起步的发展时期, 由于受到生产力的制约, 社会思想还处在封建文明的开始阶段, 生产技术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相对低下。要支撑社会人口的生存与发展, 客观上要求进行社会化大生产, 这也是土地兼并浪潮不断发生的一个客观原因。封建地主阶级是当时先进的生产力代表。王莽本人是外戚, 属于封建贵族, 而支持王莽上台的主要是封建士大夫们。原本封建统治者与封建地主阶级具有一定的利益一致性, 但王莽集团对于地主阶级的不信任以及操之过急的土地改革方案使得最终没能获得地主阶级的支持。
对于第二个方面, 因为王莽集团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封建士大夫, 他们缺乏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并提出改制蓝图的可能, 在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下, 自然地选择了儒家理想这一现成的但缺乏社会实践证明的指导思想。在随后的改制过程中, 王莽集团缺乏对改制艰巨性的深刻认识, 一碰到困难要么就是拘泥于教条, 要么就是想当然的随意改变, 其政策的不断反复妥协就是证明。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成功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 王莽集团照搬儒家社会理想, 未能将其时代化, 必然无法适应社会现实, 无法提供解决社会矛盾的现实办法, 导致整个统治集团无所适从, 劳民伤财, 最终崩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王莽孝敬尊长, 友爱兄弟, 善待士人, 思想高远, 其改制举措具有理想主义的特性。在当时社会矛盾极为尖锐的情况下, 他能大胆地提出并推动改革, 这确实值得肯定。只可惜王莽集团的阶级局限性制约了其改制的成功, 他无法从前人那里找到一套适合的改制理论方法, 也无法通过本阶级的社会实践去寻求答案。这也是为什么两千年来封建制度的改革多以失败告终的原因, 所有的改革都无法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 唯一可能取得的成功只能是局部的矛盾缓解, 中国封建社会的前进路线是发展—破坏—再发展—再破坏, 社会的进步在两千年的时间长廊里显得极为缓慢。
1.2 生产关系变革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
单王莽对土地国有政策是认真推行的。土地是国家的, 国家依法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这与近代中国的土地改革也有相似之处, 怎么不好呢, 怎么会不成功呢?改革受到土地占有者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强烈反对, 这是可以预见的, 可惜的是, 改革的受益者农民也起来反对, 王莽政权在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倒塌了。
中国近代的改革开放能够取得成功采取的是一种“逐渐过渡并尝试错误”的方法, 具有灵活和循序渐进的特点。王莽改制恰恰没有注意到这一特点。王莽改制时, 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已经几百年。王莽的改制不是搞社会主义而是回到原始社会。自从封建土地私有制后, 社会生产力得到解放, 地主拥有大量土地, 农民不再是奴隶, 而是租用地主土地。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 封建土地私有制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荒地得到开垦, 人口快速增加, 社会矛盾得到缓和, 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强大的封建制国家的形成,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提高了人民对抗自然和外族侵略的能力, 在当时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的。
王莽将土地关系改回井田制, 限制了土地的流转, 而农民受剥削的性质没有改变, 仅仅是将剥削的主人由地主到皇帝变成了直接面对皇帝。封建社会最基础的组织结构—地主阶级遭到打压, 失去土地, 社会生产秩序和社会化生产模式遭到破坏, 荒地无法得到开垦, 土地使用效率降低, 国力衰退。
经济改革也是一样, 王莽以皇权至上为思想指导, 不顾甚至不懂经济规律强行推进币改, 在货币理论上奉行主观历史唯心主义, 按照《周礼》自搞一套, 以为通过政府的强制力就可以无所不能, 结果弄得市场混乱、经济崩溃。
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 生产关系的变革无论是超前还是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都将归于失败。王莽的改制就是脱离了社会的现实要求, 一味地拘泥古制, 想当然的制定政策, 失败后不能及时总结经验, 立场摇摆不定, 失去了各阶级的支持, 最终失败。
1.3 改制的不彻底性
王莽政权的性质决定了其改革的不彻底性不可避免。王莽领导集团是由官僚贵族、地主和士大夫组成的, 要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系统的腐败问题, 无疑是拿起武器革自己的命。
从王莽上台开始, 就对农民起义进行了残酷镇压, 所有的改制均是出自于自己的一厢情愿。对改制的不当之处, 不知道在实践中改良, 反而一意孤行, “及坐卖买田宅、奴婢, 铸钱, 自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 抵罪者不可胜数。”等到反对声变大, 局面无法收拾了, 又慌忙全面废除新政, 导致民众无所适从, 对改制失去信心, 改制彻底失败。
土地政策上, 王莽推行的井田制, 在一定程度上对抑制汉末土地兼并带来的危机起到了有利效果, 但严重损害了大地主豪强的利益, 使他们开始厌恶王莽的统治。由于王莽政策的推行还是得依靠官僚集团, 导致“推行改制没有清明的吏治和必要的专业人才相配合”, 在实际执行效果上大打折扣, 豪强地主多方抵制, 大量土地没有上交, 国家政策成为一纸空文, 朝廷没有足够的土地分给那些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使他们也失去了信心。侥幸分到土地的人也不满意仅仅得到所有权不属于自己的“王田”。始建国四年 (公元12年) , 王莽在朝野的压力下, 宣布恢复土地自由买卖。
王莽出台政策禁止买卖奴婢, 但又不给奴婢改变身份, 无法获得民众支持。官僚地主们暗中进行的土地和奴婢买卖并未停止, 因而被处以重罪者的不计其数, 更引起了他们的激烈的反对。王莽只得让步, 于是奴婢买卖合法恢复。
经济政策上, 王莽不切实际地废除了五铢钱, 盲目推行各种新币制, 使货币的流通和信用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使财政经济陷于瘫痪。王莽的币制改革本意是阻遏商人对农民的盘剥, 制止高利贷者的猖狂活动, 平抑物价。但由于币制复杂混乱, 导致民间交易很不顺畅, 造成了民间物价的不稳定。并且每次改制的钱币大小不断缩小, 价却越来越高, 实质上剥削了普通民众的财富。“是时, 百姓便安汉五铢钱, 以莽钱大小两行难知, 又数变改不信, 皆私以五铢钱市买。讹言大钱当罢, 莫肯挟。莽患之。复下书:‘诸挟五铢钱, 言大钱当罢者, 比非井田制, 投四裔。’于是农商失业, 食货俱废, 民人至涕泣于市道。”
2 王莽改制失败对当今社会改革的借鉴
王莽改制失败至少说明三个问题: (1) 改革执行者是否能始终与改革的目标保持一致, 这是改革能否得到认真贯彻执行的前提。 (2) 改革的方案是否符合实际, 这是改革能否产生好的效果的根本。 (3) 改革的结果能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这是改革能否得到拥护的保证。
2.1 改革需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
王莽改制的最大失败就是复古, 他遵循上古的《周礼》, 带着美好的愿望建设心目中的理想国。王莽颁布的王田制体现了儒家均平的社会理想。但是《周礼》的一套制度在后世并没有经过社会实践, 王莽直接照搬, 危险性可想而知。比如井田模式, 王莽按照《周礼》把全国的土地重新平均分配, 分配的额度也按照《周礼》来, 人均不得超过一百亩。结果导致全国的土地根本不够分配。井田制来源于古代奴隶社会, 王莽按照该办法, 取消土地私有, 禁止土地买卖, 严重削弱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 结果得不到任何社会阶层, 包括农民的支持。
王莽的失败证明了一个道理, 改革要想成功, 必须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 这一理论必须经得起实践所检验, 同时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中国革命选择马克思主义, 并在革命的发展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这是革命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其正确性已经被改革开放的实践所证明, 我们应该更加坚定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将其作为中国改革的理论指导。同时,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 我们也需要不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使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与活力, 始终能够正确地指引中国改革开放向前进。
2.2 改革应坚持从实践出发
王莽改制从理论上有着先天的缺陷, 具体政策的制定上又不能做到从实践出发, 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而是抱着复古的理论不放, 一切想当然, 面对失败时没有勇气与智慧坚持改制的方向, 调整完善改制的办法, 直到最后败亡仍然执迷不悟, 发出“天生德于予, 汉兵其如予何!”的愚人感慨。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取得成功, 就是立足于科学实践观, 中国经历了几代人的革命奋斗历史的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这条道路, 中国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与牺牲, 中国人民虽然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是不是按照已有的社会主义理论照样发展就能成功呢?“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 最重要的一条, 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王莽选择《周礼》指导改制, 作为高高在上的庙堂之主, 缺乏正确的实践观, 坐在朝堂里拍脑袋制定政策, 对于社会在改制后发生的真实情况不调查不了解, 遵循了一条不合时宜的理论, 也没有创造性地调整与改变, 一切凭借主观想象, 导致最终失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条最基本内容就是: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 强调走自已的路, 不把书本当教条, 不照搬外国模式,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从实际出发,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3 改革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 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中国封建社会的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改革的不彻底性是先天的顽疾, 归根到底还是改革者对改革的目标和改革的依靠力量无法正确坚持。王莽改制看起来是力图改变农民和奴婢的生产生活状况, 改善混乱的社会经济秩序, 但他没有依靠广大农民, 政策的制定上也处处维护地主官僚的利益, 依靠地主来改善农民的现状无疑于与虎谋皮。
王莽的很多政策都是因为执行不到位而夭折的, 这是改革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的, 王莽统治集团代表着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 改制的目的也是为官僚地主阶层服务的, 在矛盾深重的社会危机面前, 改制无法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也就不可能成功。改制的失败说明两点, 一是改革的领导核心必须与改革的目标相一致, 二是改革的目标必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相一致。
这就要求我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 站在公利的立场上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国事是国家的公事, 并非一党一派的私事……”, “任何愿与我党合作的党外人员, 对我党和我党党员及干部都有批评的权利”, “绝对不可文过饰非, 拒绝党外人员的批评, 或曲解善意批评为攻击, 而造成党外人员对党的过失缄口不言的现象。”中国共产党无论是从组成, 目标和宗旨, 都是以人民为根本依托, 以人民的利益为最大利益, 中国共产党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就能够保证改革目标的正确性, 保证改革各项政策的正确执行, 保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改革也就能够顺利开展, 最终取得成功。
3 结论
王莽改制的失败, 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无论推动改革的政治力量有多么大, 初衷有多么好, 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 没有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实践观, 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 改革的利益不能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任何改革都不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毛泽东,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 .
[2]马克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 :55.
[3]陈忠锋.六论王莽[J].社会科学战线, 2008, (7) .
[4]杨智杰.试析王莽的理财思想[J].财会月刊, 2007, (20) .
[5]杨兵.浅谈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 (3) .
[6]李光霁.论王莽改制的历史背景和失败原因[J].天津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4, (2) .
[7]张丽, 胡绍财.王莽的性格与其改制的失败[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2) .
[8]班固, 汉书·王莽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99.
[9]王国民.论王莽改制的进步性[J].南都学坛, 2007, (4) .
[10]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3) .
【改制方案】推荐阅读:
整体改制方案05-17
国企改制上市方案11-27
林权改制实施方案10-02
企业改制总体方案11-15
事业单位改制补偿方案08-10
交通企业改制实施方案11-26
应城市林业局森工企业改制方案06-06
4万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改制方案07-07
改制政策06-23
改制上市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