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继承改制(共2篇)
宅基地继承改制 篇1
宅基地使用权就是权力人因为建设住宅 (包括附属设施) 而对所有土地使用、占有的一种权利, 而我国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在建国后才形成的一种制度, 有着很浓郁的本土特点。可以说宅基地的使用权关乎着我国亿万农民们的切身利益, 而现在的宅基地使用权有着一户一宅、无偿使用、限制流转、无偿分配的特点, 那么宅基地的使用权能不能自由流转也就成了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问题。理论上我国的民法明确了农民能对其住宅享有所有权利, 但是却又规定了宅基地和住宅流转要相互捆绑一起才能进行, 那么这也就让继承法、合同法和宅基地流转立法相互抵触。而在现实中, 经济的不断发展让权利人对宅地基流转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而且现在很多农村人口都在向城市转移, 因此也就出现了空心村这样的现象。
一、宅基地使用权概念
出台物权法以前学界对于此权利的界定有这几个观点: (1) 此权利是民事主体将住宅地作为目的对土地使用的权利; (2) 此权利指的是我国公民可以依法获取国家、集体全部宅基地上建设房屋, 从而使用、居住的物权; (3) 宅基地使用权指的是农村集体组织内的成员, 可以依法的享有集体全部土地上建造房屋的一种权利。而这三个定义确有着一些区别:第 (2) 定义是将公民作为权利主体的;第 (3) 定义是将农村居民作为权利主体的, 而权利的客体也是不同的;第 (1) 定义和第 (2) 定义中包括了国有土地的使用权和集体土地的使用权, 但是第 (3) 定义却没有指出有国有土地使用权。20世纪50年代宅基地就存在着, 而那时对于城乡宅基地我国的态度都是相同的, 但是随着现在城乡差异不断的拉大, 城镇的住宅用地也越来越紧张, 而此时城镇房地产业逐渐的兴盛起来, 对于这样的情况, 我国在20世纪就在城市实施起了有偿出让国有土地这一制度, 因此无偿申请宅基地的制度也得以废止。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相关法律关系
1、使用人权利
(1) 占有权:此权利指的是宅基地的合法使用权人对于农村宅基地有着控制、实际管领的一种权利, 而占有权也是使用权人对宅基地进行支配的一个基础条件。通常来说, 占有权是所有权中的一种权能, 和所有权是可以分离的, 那么当两者分离的时候, 非所有人占有权也应受法律保护, 但是在现行的立法中, 却是没有允许出租、抵押宅基地的, 那么在这样的制度下宅基地占有和权利人就是不能分离的。
(2) 使用权:此权利指的就是住宅地的使用权人可以行使权利建设住宅 (包括附属设施) , 从而满足生活所需。
(3) 请求权:当自身宅基地的使用权遭到了侵害时, 权利人有权经过物权保护请求来保护自身权利。物权保护请求权就是当物权人受到危险、侵害的时候, 可以要求恢复物权原有形态的一种权利。根据我国现有的物权法来看, 当宅基地使用权人的权利遭到侵犯时, 有权请求返还原物、排除妨害、确认物权, 也可以以仲裁、诉讼、调解等方法来进行解决。
2、变更宅基地使用权 (流转方面)
变更物权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物权的变更指的是物权内容、客体的变化;广义物权的变更指的是内容部分改变和物权主体更迭。对于权利人来说, 物权主体的变更是属于物权取得。关于宅基地问题很多学者都经常用“流转”来代指宅基地变更, 根据现在的有关文件和立法, 在关于农村土地经营权发生变动的时候都是用“流转”来描述的, 而从语义角度来说, 流转指的就是资金、商品流通时候的周转。现在的相关法律文件并没有对流转一词给予明确法律含义, 但是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中说, 流转就是承包方对农村土地取得了承包经营权从而进行互换、转包、转让、出租等方式的流转, 那从这点上我们就能看出流转所涵盖的内容是很广泛的, 像是互易、转让、出租这些都是法律上所指的流转方式, 而在这个层面来说, 流转也就等于了物权变动。
我国对土地的管理是很严格的, 自由流转宅基地在法律上并不具有可能性, 在物权法的第152条中我们就能看出来:权利人可以享有使用、占有这两个权利, 但是却没有处分、收益这两个权能。国务有两个文件就严格的规定了城镇居民不能在农村购买任何的基地, 那么在买受人立场来看这也就限制了市场的交易规模, 但实际上流转农村住宅这样的现象却是存在的。我国审判实务部门表明流转是不能放开的, 如果允许流转那么就要满足下面这几个规定: (1) 转让人必须有超过二处的农村住房, 其中包括基地; (2) 受让人和转让人要是一个集体组织内的成员; (3) 受让人没有任何的宅基地、住房, 而且也要达到宅基地使用权的分配要求; (4) 进行的转让行为必须要得到其集体组织的统一; (5) 不能单独的转让宅基地使用权, 要想转让就一定要和建造住房一起转让。而审判实务部门对抵押农村住宅是认为其无效的。个人认为立法者控制抵押的目的是因为实现抵押权会让宅基地变成事实上的转让, 所以才对其限制的, 那么在此此角度来说, 转让和抵押应该同样都受到限制, 不应该是对这两个“孪生兄弟”用双重标准要求。
三、继承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现状
1、继承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人都是本集体组织内的成员
在这样的情况下, 继承法规定继承人要合法的继承房屋, 而且要达到房地一体转移这一规则, 那么宅基地的使用权也应该是继承人来继承, 而如果宅基地的面积超过了相关标准, 那么超过部分的面积就要退还给集体。在“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若干规定”中的49条和51条虽然对土地继承进行了相关规定, 但是对于上述超过的面积并没有明确规定, 而这也就致使各个地方的操作不规范这一问题。
2、继承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人不是本集体组织内的成员
这样的情况是很复杂的, 在实践过程中通常有这几个做法:
(1) 有些地方允许其继承, 假如其宅基地房屋灭失了, 那么其集体组织就要立刻的收回使用权, 同时也不能重新的建造任何房屋;
(2) 有些地方是强行的收回宅基地, 同时对继承人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
(3) 有些地方是让集体组织来责令继承人在限定的期限内拆除房屋, 然后强行收回。
这三种做法都严重的损害了公民财产处分的权利, 和《继承法》是完全不符的。
四、宅基地使用权理论上的缺陷
1、原因一——农村社会保障问题
有人认为宅基地对于农户的保障作用是由农民当前生存状况和土地资源当前状况来决定的, 也就是如果农民丧失了宅基地那么他们的生活也就不能得到保障。在宅基地分配方面来说, 表面可以基于生存理由来无偿的获取定量宅基地。不管是贫是富其结果都要一致, 贫困者不少占, 富者不多占, 这体现出了社会的基本保障和社会公平。在宅基地流转方面来说, 不能转让、抵押宅基地的使用权保证了每个农民不会因为贫困而失去安身立命之地。如果说土地承包权就是耕者有田耕, 那么宅基地使用权就是居者有地而居, 而这二者就构成农户吃住这两个基本生活保障。宅基地很稀缺的, 也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而保证每一位农民能够生活下去的最基本措施就是定量分配宅基地。配给制度规定宅基地使用权是不能交易的, 而宅基地使用权的不可交易性则确保了配给制度实施的有效性。
2、原因二——农村社会稳定问题
将农村社会保障的问题进一步延伸就是农村社会的稳定问题, 有人认为限制转让宅基地的同时也就维护了社会稳定, 阻止了弱势群体利益被强势群体所剥夺这一现象。加入农民失去了生存的条件那么卖地也就使他们成了流民, 而这也是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之一。如果是几户农民失去了宅基地还可以去投靠亲友, 或者是搭建临时住所、外出打工, 但如果一个村子里有几十户甚至更多的农民失去了宅基地, 那么这也就让社会出现了更为严重的问题。我们可以回顾各朝各代的历史, 几乎都是在统治前期实行土地兼并这一制度, 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生活被迫起义征地, 从而也就使朝代不断的更换。同意转让宅基地这为强势群体提供了乘人之危的便利, 那如果取消了这个“红灯”, 那么还有哪个组织能够廉价的兼并这些农村宅基地呢?孟勤国教授认为按户分配宅基地是为了保证农户生存, 同时也是避免农用地没有节制的流向宅基地从而流向其他用地的一个重要手段。这就是说假如允许流转宅基地, 那就会对农用地数量造成影响, 进而也就对我国十几亿人吃饭问题造成威胁, 最终就会威胁到社会稳定性。
3、原因三——集体组织的管理体制问题
对于此观点, 有的学者认为虽然宅基地使用权是财产权利, 但是其是有身份性质的, 是不宜自由转让的, 只能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进行的, 如果允许了宅基地能向他人自由转让, 那么集体组织成员和宅基地就不会联系在一起, 而这也就违背了宅基地使用权所具有的固有属性, 因此宅基地只能在其成员之间自由转让。但是如果取得宅基地使用权的时候非组织内成员, 那么这就不符合其组织管理体制, 因为当获取宅基地的时候, 并不表示其就是组织成员这一身份, 而审判实务部表示, 宅基地就应该在此村内部进行流转, 这也是基于这一问题而考虑的。
五、总结
宅基地的使用权制度涉及到了很多研究领域, 其立法, 执法, 司法, 守法也是法治进程中的一段插曲, 虽然说现在的制度还有很多不足, 但是我们也一定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一基本方针。基于现在的农村社会情况, 对于继承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这一现象一定要给一个合法名分, 将其归到法制轨道当中, 从而保证人们的合法权益,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美珍:《农村土地市场建设的开题之作--各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立法现状调研》, 2008年。
[2]徐致远:《宅基地租赁——解决宅基地使用权继承问题的一把钥匙》, 《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14 (4) 。
[3]张晓云、周洁、杨俊:《论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的立法完善》, 《长沙大学学报》, 2012 (1) 。
[4]牟玥:《中国物权法的制度结构分析——从继承角度浅论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 《法制与社会》, 2011 (1) 。
[5]王国萍:《WANG Guo-ping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申请审批问题研究——基于地方立法文本的分析》,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0, 23 (1) 。
[6]汪渊智、李永格:《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01) 。
农村宅基地是否能继承呢 篇2
许正文律师解析:
我国《继承法》第3条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那么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能否继承,就主要看其是否属于个人合法财产。宅基地使用权不属于此处所指的个人合法财产,所以不能继承。理由:1.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具有无偿性。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农民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原则上是无偿取得的。2.宅基地使用权具有很强的人身依附性。在通常情况下,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必须是具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才行,并且随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失去而失去,不产生在不同农民个体之间的流转,即不可以继承。3.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主要是为了保障每户农民的居住需求,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如果允许继承的话,将导致宅基地无限扩大,违背了《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的规定。
但宅基地上的房屋作为村民的私有财产是可以继承的。基于“房地一体,房随地走,地随房走”的原则,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继承房屋而导致了对宅基地使用权事实上的“继承”。也就是说,宅基地使用权本身不能作为遗产被继承,但可以基于继承宅基地上的房屋而获得宅基地的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