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宅基地管理

2024-08-03

新农村建设宅基地管理(精选12篇)

新农村建设宅基地管理 篇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中共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 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 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1。区域经济、资源禀赋和社会环境的差别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符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前提下,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建设管理模式, 提倡土地集约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目前, 我国对具有项目特征的新农村建设活动大都采用传统的政府主导的实施方式进行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不利用对项目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目标的实现。因此, 基于低成本管理技术或管理模式变革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化管理模式营运而生。

1 新农村建设项目化管理适用性分析

1.1 新农村建设项目化管理内涵

项目化管理是从项目管理的逐步深入中发展起来的, 项目化管理是将公司各项活动当作项目对待进而对其实行项目管理, 也就是把公司进行项目化, 运用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传统的新农村建设活动是指在在现有组织的基础上, 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 采用重复的组织实施方式开展的建设活动。以项目的形式实施新农村建设活动是指以该活动为中心组建临时性组织, 以活动的目标为项目目标的一次性的计划和控制过程。把具有项目特征的新农村建设活动按照项目的形式加以实施是实现新农村建设项目化管理的前提。具有项目特征的新农村建设活动的特点:

1.1.1 目标明确性。

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解决“三农”问题, 提高农民生活,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缓解农村社会矛盾, 减低城乡发展的不协调。

1.1.2 独特性、一次性。

新农村建设活动应是一次性的, 不可重复的, 目标一经完成, 建设活动就结束了。每一项新农村建设活动都有一个独立的管理过程, 它的计划、控制过程都是一次性的。

1.1.3 资源约束性。

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支持,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 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总量也在不断增长, 但是资金总量还是不足, 国家财政对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并不高, 资金约束性强。

因此, 在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活动中, 对于具有明显项目特征又属于传统意义上项目的新农村建设活动, 应当引入项目的定义, 按照项目形式加以组织实施, 而对于那些不属于传统意义上项目, 但是有明显项目特征的新农村建设活动, 则首先需要对这些活动进行识别和甄选, 形成项目, 即项目化, 从而为实现项目管理3。项目化管理理论引入到新农村建设活动中, 不仅可以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效率和效益, 还可以加快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1.2 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模式选择

现在新农村建设活动项目管理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管理模式的选择。目前, 我国对新农村建设项目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等相关问题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所以, 在实际的项目中, 可以借鉴工程项目中的管理模式, 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构建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管理模式。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发展普遍滞后, 新农村建设急需大量资金, 仅仅依靠政府出资建设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在政府投资、银行贷款、利用外资等筹资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并且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乡镇集体和民营经济投资农村公共服务, 以扩大投资渠道, 弥补政策资金不足。

同时, 在新农村建设项目运营过程, 政府、农村社区和农民往往市场意识不足, 管理理念缺乏。可以借鉴基础设施建设BOT (Build-Operate-Transfer) 模式解决新农村建设项目在建设期间的资金缺乏和运营期间管理匮乏问题。即在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期间由项目公司融资建设, 农村社区和农民通过参与项目运营有机会接触新的理念, 逐渐建立起管理的思想, 在项目移交之后, 农村社区和农民可以继续运营项目。

2 徐州大洞山新农村建设项目化管理实施

2.1 项目确定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项目, 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各种相关资源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 是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扩大劳动就业, 促进农民增收, 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新途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对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全体人民的富裕安康, 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徐州大洞山以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新农村建设具有独特的资源、区位和市场优势。首先, 正在建设中的徐州大洞山风景区是徐州贾汪重点发展的三大区块之一, 建成后将成为徐州及贾汪居民环城游憩带的首选, 淮海经济区禅修、运动及婚庆的福地。大洞山内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和人文活动等, 这些旅游资源为大洞山发展旅游提供了基础;其次, 徐州市贾汪区大洞山位于徐州市区东北的贾汪区境内, 距离徐州主城区35公里, 随着连接利国、贾汪、经济开发区、城东新区、新城区、铜山城区之间的贾快速通道的建成, 大洞山风景区将处于徐州半小时经济圈, 区位优势明显。再次, 通过对徐州市区居民的调查可知, 周末双休日可重复的乡村旅游是徐州城市居民放松、交友的最佳选择, 89%的城市居民每年有5~6次近郊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 市场需求旺盛。因此, 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发展是大洞山新农村建设最佳选择。

在大洞山风景区内选择1~2个农村, 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创新的项目化管理模式, 融资建设一个以乡村景观为特色, 以乡村建筑为载体, 以休闲度假、观光体验、会议娱乐、餐饮购物等为主要功能的旅游基地, 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新引擎, 也是我国发展乡村旅游的示范。

但是, 大洞山农村给水、排水、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旅馆、餐饮及相关的服务设施匮乏。建设旅游基地需要科学的规划、大量的资金来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而大洞山农村旅游基地的建设基本具有了项目的“独特性、一次性”、“资源约束性”和“目标明确性”等的特征, 所以, 在旅游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可以引入项目的管理理念, 借鉴水利、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领域已经成功运用的BOT模式, 对大洞山农村进行开发建设, 可以弥补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不足, 同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2 建设流程

徐州大洞山新农村建设项目需要政府和投资企业的共同参与。首先, 政府对大洞山风景区进行科学的规划, 利用大洞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和贾汪区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进行投资建设。由开发企业成立项目公司, 依据风景区整体规划, 选择合适的建筑形式融资建设乡村旅游基地, 在特许权协议的期间内选择专业的管理公司来运营, 经营期结束后, 把旅游基地转移给当地农村社区。通过这种BOT运作模式带动贾汪区旅游的发展, 同时也为农民建立可长期收益的稳定的产业基础。

为鼓励投资并避免投资方最大限度赚取利益对旅游基地进行过度开发, 度假基地实施有偿和无偿移交两部分。旅游基地中的基础设施部分无偿移交给当地的农村社区, 使之成为农村社区法人财产;旅游基地中的接待设施则属于有偿移交, 由居民自愿回购其所有权, 回购的同时将原有的在基地进行置换。项目移交时, 大洞山新农村旅游基地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已经建设完成, 旅游基地的市场已经打开, 有了一定的客源。而且居民在项目特许经营期内对现代管理的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对项目运营流程有了理解。在项目移交之后, 农村社区依旧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营管理, 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为农民带来长期稳定的收益。

在大洞山新农村建设流程中, 项目公司独资完成旅游基地的建设、运营和移交, 但是特许经营期间, 所有的活动除要遵照法律法规和各种规章制度之外, 还要接受政府的监督和管理。

2.3 组织体系

在项目的运行过程中, 需要一个完善的组织体系来保证规划的实施, 实现项目目标。

政府在选择投资人时, 一方面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有资格的投资企业, 另一方面对有合作意向的企业进行全面的考察、评估, 明确其具有旅游开发的能力, 具有旅游管理和经营的人才, 特别对有类似工程项目经验优先考虑。在项目建设运营期间, 政府主要起到监督作用, 监督项目公司是否按规划建设旅游基地, 运营期间是否遵守法律法规, 是否有效地保护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景观和乡村环境, 是否会损害农民或农村社区利益。

在确定投资公司后, 投资人成立专门的大洞山新农村建设项目公司。项目公司的成立是BOT模式实施的基础, 对于利用国内资金进行BOT融资而言, 我国《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规定:申请企业法人开业登记, 应当提交资金信用证明、验资证明或资金担保。而我国的公司法规定, 在公司成立前, 先有至少20%的注册资本实收到位。

项目公司作为大洞山新农村旅游基地BOT建设的主体, 负责项目的融资、建设、经营和移交, 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项目公司成立后, 通过银行信贷、投资基金、租赁公司等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依照大洞山风景区规划, 投资建设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运营期间, 聘请有经验的旅游运营企业对旅游基地进行经营和管理, 并对运营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进行监督, 保证项目公司的经济目标。特许经营期结束后, 项目公司按照部分设施有偿移交的方式把度假基地移交给农民社区。

运营公司受项目公司的聘请, 负责旅游基地的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为使项目更好的服务农民, 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 以公司牵头, 吸纳当地农民参与到项目旅游的经营与管理, 并对农户的接待服务进行规范, 实施统一管理。

3 大洞山新农村建设项目化管理

3.1 加强政府监督力度

在企业独资建设大洞山乡村旅游基地时, 需要加强政府对其建设和运营过程的监督。乡村旅游执法机构主要包括了乡村旅游执法机关及其授权的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组织, 如中国旅游协会、中国乡村旅游协会等相关行业管理组织。这些乡村旅游行政机构的职能、任务、权限、责任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乡村旅游执法机构最好依法独立设置, 以改变目前乡村旅游执法中条块分割、事权不一等问题。在执法人员配置上, 要选择懂法律、懂政策、懂旅游、懂管理的人作为乡村旅游的执法人员。同时在农业、环保、景区等部门可聘请兼职乡村旅游执法人员。这样, 专职部门和主管部门结合、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结合形成了乡村旅游执法网络, 以有效地好保护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景观和乡村环境, 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性。

3.2 转变农民经营理念

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 文化程度较低, 观念较陈旧, 信息不畅通, 要把“纯农业”转为“农旅结合”, 把“一产”转为“一产与三产融合”, 把靠“体力”转为“靠智力”经营困难较多。在我国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主要表现在服务业不发达、服务人员总体素质较低。而乡村旅游的服务主体是当地农民, 农民对乡村旅游的认识有限, 观念落后, 很难提供高水平旅游服务, 而旅游业是一个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对服务水平要求较高的行业, 所以, 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实为一个棘手的问题。积极适应新环境, 改变旧习惯, 主动转换角色, 逐步从“农民”转换为“景民”, 从农业人员转换为旅游作业人员, 认真学习旅游营销、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提高文明素质, 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

3.3 合理确定特许经营期

典型的BOT模式的特许经营期一般为15~20年, 针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特殊性, 如果特许经营期的年限过短会影响投资方的积极性, 投资方会为了最大限度赚取利益而给旅游景区带来严重的破坏, 如果年限过长又会损害国家利益6。因此, 大洞山旅游度假基地特许经营期为3~5年。

4 结语

为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瓶颈, 更好地集约利用土地, 对传统的农村建设模式进行变革, 采用基于低成本管理技术或管理模式变革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化管理模式是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举措。根据徐州大洞山的区域经济、资源禀赋和社会环境适宜采用BOT建设模式。结合乡村旅游的经营内容, 把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乡村旅游基地建设中, 不仅可以打破建设期资金瓶颈, 还通过经营理念的转变,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增加了农民收入, 为农民建立可长期收益的稳定的产业基础, 同时也为徐州其它地区农村发展提供了借鉴,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摘要:在对新农村建设项目化管理适用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大洞山的区域经济、资源禀赋和社会环境现状, 将项目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运用到大洞山新农村建设活动中, 对新农村建设项目选择、组织体系和建设流程等具体内容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项目化管理,BOT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浪、张河清, 试论乡村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4) , 124-126.

[2]周燕南、阮文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财政支持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9 (1) , 28-30.

[3]丰景春、郑立梅、耿秀, 新农村建设活动的项目化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2 (4) , 54-56.

[4]周惠, 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J].山西财税.2010 (6) , 33-34.

[5]张燕、高翔等,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BOT融资法律问题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9 (3) , 13-17.

[6]赵美英、徐邓耀, BOT投资模式及对我国古城旅游开发模式的启示[J].绿色经济, 2005 (2) , 90.

新农村建设宅基地管理 篇2

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便更好的为村民服务

1、加强对各种知识的理论学习。

积极向上级领导、村干部、农民、书本,学习农村理论知识、政策法规,从各方面提升服务三农的综合素质,以科学的方式方法,推农村快速发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2、继续开展农村调研。

熟知村民的愿望和要求仔细分析研究掌握好第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做好工作计划及实话方案,重点突出、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深入考察研究符合村民意愿的和适合本村发展的路子,提高村民收入。

3、努力参加各种实践,增强基层工作业务水平。多角度、多渠道与外界接触,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增强解决纠纷技巧, 不断提高自己对日常服务农民,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强化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果。

二、在村内做好本职工作

1、积极开展开展先进适用农村种养殖业技术培训

今年安排科技培训,分别是:实用技术培训,农村政策法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运行方法,创意农业,特色种养殖等,如遇特殊情况可以酌情增加培训,通过理论培训提高农村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科技含量,打牢农业农村基础,增强农村发展后劲,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2、做好全村种养殖农业科技服务工作

进村做好宣传,营造良好的科技气氛,在做好调研后,了解群众所需,提供有价值的科技信息,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宣传提高群众主动参与新农村创业的积极性,为项目的推广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发放农村种养殖的宣传单,使农民朋友在家里就能接触到外面先进的科技技术;提供96048农牧业科技服务热线及相关的资料;提供发展潜力大,适合农村发展的科技致富信息;提供生产科学技术,用心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在实施中具体落实四类科技服务:食用菌种植、动物防治、养殖技术问答、特色养殖扶持;深入农户家中发放技术明白卡,反馈现有产业存在的问题或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做出解答,力争工作中做到面面俱到,保证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稳步发展。

三、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新农村建设宅基地管理 篇3

一、坚持面向“三农”办学方向,着力培养科技兴农人才

在学校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上,必须坚持做到三项任务并驾齐驱:一是向上级学校输送高层人才;二是立足当地,培养科技人才;三是为城乡青年就业培训人才。这三项任务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尤其是靠“农”字特色品牌起家的吉林省双辽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不但没有丢掉为“三农”服务这个宗旨,而且继续扎稳、扎实、扎深这个“农”字本根。另外,从本地受益的实际价值上讲,培养一个本地技能型人才,拉动就业,使其直接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不比向上输送一名大学生差,甚至更有意义。全校师生统一认识后,我们认为必须要把学校办成一个有利于提高各种职业技能的训练基地,为此与学校名称并列,正式挂上了“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牌子。确立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后,学校继续坚持“农”字特色不动摇,同时还把立足点放到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上,放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上,既坚持了农职教学校的办学特色,又扩大了农职教学校的办学领域。

二、加强涉农专业实践教学园(区)建设,大力开展科技实训活动

多年来,学校针对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农村人才、科技的需求,在双辽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在市关工委、教育局、科协、农业局等几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学校本着实训与教学、实训与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原则,建起了一个高标准、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养业园(区)。园(区)下设四个区,即珍禽饲养区、油料杂粮作物区、大田作物区、温室蔬菜和果树苗木区。为提高大田作物区的科技示范水平,2011年,我们抓住省里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的大好时机,通过市关工委帮助做工作,为我们的10公顷大田作物区免费上了配套的滴灌设备,总金额为12万元左右。同时,2015年还通过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我们争取了2个国家级的试验项目,3个省级的示范项目。

为发挥种、养园(区)的载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科技实践能力,我们编写了温室蔬菜、大棚食用菌、露地果树苗木栽培以及农业实用技术、农机具使用维修、珍禽饲养、畜禽防疫等数万字的校本教材。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农学的比重。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课时安排上,达到了3:1。

为强化实践教学,在职业中专部成立了23个实践小组,在初中部成立了16个兴趣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实验项目。学校还根据办学要求和自身特点,把农业科研项目作为攻关的主要项目。如学校结合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先后把花生栽培、大棚油桃的种植、生态鸡、多元杂交猪和肉鹅的饲养等技术,也都陆续开展了起来。

三、拓宽多类人才培养渠道,提升学校特有的职业教育和综合素质培训功能

(一)校内教学

1. 适应市场,整合专业。一是巩固发展传统专业。如,在建校初期开设的仅有的种植、养殖、畜禽防疫等6个专业的基础上,现已发展成有生物技术应用、植物保护、农艺园艺、畜禽饲养与疾病防治、农机使用维修保养等12个涉农专业。还增加了生物制药、食品深加工两个被确定为国家和省级示范专业。二是大力发展非涉农专业。如,近年来陆续开设了计算机应用、财会电算化、机电一体化、学前教育、建筑施工、餐旅服务等6个非涉农专业。

2. 深化改革,引进多种办学模式。一是攀高结贵,广泛开展联合办学;二是校企联手,共建用人关系。近年来,我们已与吉林农大、北华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等7所院校,建立了“3+2”联合办学模式,经常开展有关科技、重点项目的相互合作;与中国天然气管道公司、山东潍坊国际船舶有限公司、大连尼特制衣公司以及双辽电厂、福耀玻璃厂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用人才输送关系,根据企业需要,以办岗前短期强化班的形式,开展定向用工培训。

(二)校外培训

1. 对村屯干部进行文化业务培训。前些年,双辽市村屯干部的文化科技素质相对比较低。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市委组织部下发文件规定,村屯干部必须具备中等专业以上学历水平,不够学历的,必须到职业中专进修学习。因此,每年到暑期的农闲季节,都有100多村屯干部到学校进行为期三周的学历教育。经过连续多年的培训,先后有500多名村屯干部如期毕业,获得了中专学历。

2. 对外出打工青年进行培训。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学校先后多次对全市城乡外出打工青年进行岗前培训。如全市的“千名保安进北京”的输出对象,从事餐旅、家政等服务工作的人员岗前培训,都是在我校进行的,各类培训的人数达2000多人。从反馈的信息看,都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宅基地流转与新农村建设 篇4

关键词:新农村,宅基地,流转

1 农村建设的现状

近几年来,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大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建房热情高涨, 纷纷弃旧建新, 大量可耕地被转为宅基地。据统计, 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就高达1640万hm2, 接近于河南省的总面积, 人均用地高达185m2, 远远超过国家标准。更为严重的是, 农民建房相互攀比, 超标建房层出不穷, 路边新村、外围新村随处可见, 致使大片良田绿地被侵占, 而旧村出现了大量闲置的宅基地和空白地带。据2004年对四川省双流县中和镇城区外缘3个村的典型调查看, 村内空闲地总面积17.36hm2, 占居民点用地总面积的30.8%;空置住宅468户, 空置比例为19.4%。大部分农村房屋建设缺乏有效的规划设计, 功能滞后, 导致新旧更替周期短, 农民建房经济负担沉重。村内几乎没有垃圾收集站, 生产生活垃圾随意乱丢, 环境杂乱不堪, 影响村容整洁, 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为贯彻“合理利用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的国策方针, 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必须大力清理整顿农村宅基地。如何处理农民合法取得的、空置的或多余的宅基地已成为新农村建设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2 宅基地流转的现状

如今, 村民私下买卖宅基地的现象时有发生。据了解, 一些符合分配宅基地条件的村民可能分不到宅基地, 而一些经济较贫困的村民分到宅基地后, 因未能筹到建设资金便把宅基地转售出去。在发达地区, 农民宅基地和房屋流转已十分活跃, 流向城市人口也屡见不鲜, 形成了自发的宅基地隐形市场, 如农民公寓向城市人口出售, 其行为虽违法但确实大量存在。据2004年《北京农民宅基地与房产制度研究》课题组对北京市朝阳、昌平和怀柔三个区各选择的1~3个村的典型调查看, 宅基地流转已占宅基地总数的10%左右, 有的甚至高达40%以上。

宅基地大量流转已事实存在, 但在流转中存在诸多问题。

(1) 流转无法可依, 多是隐性交易。在我国现行法律中, 对宅基地的流转是有严格限制的。《土地管理法》第二条第四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该条确立了宅基地所有权严格禁止买卖, 宅基地使用权转让需依照法律规定的原则。国土资源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规定“严格宅基地申请条件。坚决贯彻‘一户一宅’的法律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 面积不得超过省 (区、市) 规定的标准。农村村民将原有住房出卖、出租或赠与他人后, 再申请宅基地的, 不得批准。”从上述法律法规可以看出, 宅基地的流转国家基本上是禁止的。因此, 宅基地租赁和买卖交易只能通过地下交易完成, 导致大量存量宅基地不能流转。

(2) 法律的滞后加剧了城乡二元分割。我国的土地管理法律向来以面向国有土地为主, 严格限制农村集体土地的使用和流转, 这实质上是对农村集体土地的歧视待遇。城镇居民对应的是商品房, 而农民对应的是宅基地和农宅, 商品房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交易, 而农宅则无法作为资产进入市场经营, 明显体现了城乡差距与分割。

从上述两点看, 现行法律对宅基地流转的规定, 加剧了对宅基地流转管理的复杂性, 很多基层管理人员都不愿触及, 干脆明令禁止, 这与新农村建设目标相悖。

3 规范宅基地流转势在必行

一些农民的旧宅基地, 或是祖传下来的, 或是与人调换的, 大都很不规则, 因采光、通风、排水、出路等实际问题, 很容易与左邻右舍发生矛盾, 造成人际关系难以相处。翻建新房时, 高了惹了近邻, 低了对己不利, 倒不如弃旧建新, 在村外找处新宅基地建房, 省心省事。农村空闲宅基地不断扩大, 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土地资源, 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而且助长了自由主义思想, 给社会增添了不安定因素, 推行宅基地流转已势在必行。

3.1 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

现今我国的村镇规划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地方规划只是图上画画、墙上挂挂起摆设, 一些地方甚至长期不搞村镇规划, 或在规划中不讲科学, 只注重新房要整齐划一, 而忽视了对旧宅基地的改造利用, 造成农民建房的随意性。加上建房时受自身条件的限制, 给采光、通风、排水等留下隐患, 致使房屋折旧率高, 不仅浪费了农民的钱财, 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开展宅基地的清理整顿, 推行宅基地流转, 可有效减少农民执行城乡规划的阻力,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节地意识, 亮化村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2 有利于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来自国家土地部门的数据显示,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数量约相当于城市建设用地的2.5倍。扣除交通、水利等无法进入市场流通的土地之后, 农村建设用地与城市建设用地分别约为1700万hm2和700万hm2。由于制度的僵化, 多年来集体建设用地不能流转, 许多闲置不用或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建设用地, 自己无钱开发, 外人又不能开发, 造成了很大浪费。集体建设用地是将来国家建设用地的重要来源。一方面, 集体建设用地的体量达到1700万hm2;另一方面, 集体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要低于城市建设用地。特别是早期的农村住房, 占用了大量土地, 但由于物理折旧和功能折旧快, 现已逐步被闲置, 而我国的法律法规又不允许其流转。如果能够使宅基地合理、规范地流转, 则一方面保护了农民的权益,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促进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直接减轻了宅基地对耕地占用的压力。

3.3 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实践表明, 如果对宅基地流转采取堵的方针, 则堵又堵不住, 结果是乱, 如隐性流转的存在。如果采取疏的方针, 在允许流转的同时加强管理, 结果是有序。所以, 只能与时俱进, 顺应市场经济规律, 打破坚冰, 允许宅基地流转。

4 规范宅基地流转管理

4.1 进行宅基地用地普查, 明确产权主体

建立统一的农民不动产登记制度, 明确登记发证中的相关政策界限, 解决农村宅基地超占面积、一户多宅等政策性问题。建议应对农村宅基地进行一次普查, 建立基准地价并公布, 健全宅基地地籍档案, 建立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 为推行宅基地流转作好基础工作。

4.2 建议实行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

只有引入价格杆杠, 才可能遏制农村宅基地无序扩大的趋势。考虑到各省市农民承受能力的差异, 农村宅基地的有偿使用制度宜循序渐进地推进, 可先在直辖市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推行, 待条件成熟后再在全国实行。按照每户只能有一处标准住宅的原则, 对宅基地实行“有偿使用, 按宅收费, 以质论价, 多占多交”。然后再以补偿金的形式返还给农户, 让少占的人得利, 多占的人吃亏。

4.3 修改相关法规, 建立宅基地流转制度

随着城市的扩大, 一些农民进入了城市 (据估计, 到2020年左右, 每年将有1500万农民进城成为城市居民。) , 他们以前在农村拥有的房屋也将被闲置。而在农村, 新增人口也需要增加新的宅基地, 但土地是有限的。如果不让前者转让其宅基地和房屋, 后者又急需宅基地, 如只通过占用耕地的话, 这无疑是土地资源的浪费。因此法律应当允许这些事实上已经离开农村的农民有转让自己宅基地的权利。转让的对象不应仅仅限制在本村集体内部, 还应允许有限制地向特定城市居民流转。如一些城市居民或一些离退休人员、转业军人自愿到农村投资办企业, 对这样的人员也应当具有可以在当地申请得到宅基地的权利, 因为这有助于农村的建设———不仅可以引进专业技术人员, 还可以引进资金。但是这类人员取得的宅基地应向村集体每年交纳一定的土地使用费, 土地使用费由国家制定指导价。还有, 只要经过2/3以上村民投票同意, 村上宅基地可以流向没有宅基地的非本村农村户口人员。

4.4 明确流转的条件、流转年限和流转后的用途

宅基地流转的条件必须严格限制, 不然的话将对建设用地供地造成严重冲击。宅基地的流转条件应为:符合土地利用规划、村镇规划, 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的;具有合法的、无争议的土地使用权;符合一户一宅制并且用地面积未超过地方标准的;户主同意流转。符合上述条件的存量宅基地均应当允许以土地使用权流转方式提供使用。但在初期, 针对我国大部分农民已是一户多宅的现状, 为减少执行阻力, 流转的条件可适当放宽。如只要是多余的宅基地都可以流转, 不过只能在村内流转, 流转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等。集体内部流转的宅基地没有使用年限, 流向村集体外的, 流转的年限也可参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的规定:居住用地不超过70年。流转后的用途原则上为住宅用地。但为鼓励乡镇企业的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促进新农村建设, 应以村为核算单位, 如居民点用地面积小于村人口与当地人均宅基地占用标准的乘积面积, 则宅基地允许转为工业用地, 转为工业用地的面积要小于该村节约的标定面积, 工业用地为50年。

4.5 建立合理的宅基地流转收益分配机制

按照收益的初次分配基于产权的原则, 宅基地流转中的流转收益即绝对地租应归集体土地所有者, 这就需要建立地、房分别独立核算体系。为推动宅基地的清理整顿, 宅基地的初次流转政府不应从中受益, 二次以上的流转政府可以税收方式对收益进行调整。农民个人从集体收益中分配, 集体收益的分配由村民大会决定。

4.6 规范流转程序

土地职能部门与村委会相结合, 建立健全各项用地审批制度, 严格执法, 按章办事, 本着“先批后建”的原则, 对未经审批强行占地建房者, 依法从严处理。强化宅基地流转程序, 其流转应先向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 土地管理部门审核该宅基地是否符合流转条件, 有必要的话还须到现场察勘确认, 符合的话应在一定的工作日内答复, 同意其流转, 不符合的话应向其说明原因。在流转双方交清规费后, 土地管理部门进行宅基地使用权的变更登记, 及时更新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

宅基地的流转涉及到广大村民的利益, 涉及到农村建设发展大计, 有条件的将闲置的宅基地流转起来, 将利国利民, 将大力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 (2007)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2]魏西云.新形势下的农村宅基地管理[J].国土资源网, 2006.5.16

[3]丁凯.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N].经济观察报, 2005 (10) .

新农村建设宅基地管理 篇5

兴文县人民政府课题组

我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处川滇黔结合部,全县幅员面积1373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其中5个苗族乡,总人口45万人(苗族人口4.8万),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县,古僰族消亡县,革命老区县;拥有世界级品质的旅游资源、富集而配套的硫煤盐矿资源、多样而独特的生物资源。我县属乌蒙山余脉,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降水量1092毫米,年平均气温17℃,年总日照时数1180小时;境内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土地海拔在600米以上,宜烟地13万余亩,非常适宜发展“焦甜香型”优质山地烤烟,目前兴文“古宋烟叶”已成为品牌,烤烟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2007年,全县种植烤烟2.3万亩,产烟6.2万担,实现烟农收入4117.4万元。2007年11月,省市确定在我县实施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程,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强势推进,以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是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基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

省、市确定将我县列为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县后,县委县政府将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作为打造“四色产业”、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山区群众致富增收、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宝贵机遇来抓,按照现代烟草农业“一基四化”的发展要求,结合本县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将大坝苗族乡小寨村、仙峰苗族乡新界村、九丝城镇坪山村32个村民小组、1336户农户、4849人、31.7平方公里、10500亩基本烟田规划为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区,集中连片打造。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市烟草行业的精心指导下,科学编制了《兴文县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程规划方案》。

为确保试点工程取得成功,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程指挥部,由县委书记任指挥长,县长任常务副指挥长,四大班子相关领导任副指挥长,县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相关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由一名县政协副主席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指挥部日常工作。同时,县里还成立了12个项目工作组,分别由县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各个项目建设。

二、锁定目标,突出重点,是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基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现代烟草农业,就是用现代的物质基础、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的管理方法武装烟草生产。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程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产业发展的“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围绕这一目标,我们重点抓好“三化”、“三通”、“三新”。

(一)努力推进“三化”。

1、规模化种植。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始终坚持鼓励、扶持烤烟生产专业大户,今年进一步完善了“加强土地流转,推动大户发展”的工作思路,有效扩大了户营规模,推动了规模化种植。目前,全县种烟农户1275户,种植烤烟35715亩,其中30—49亩种植户208户,50—99亩种植户43户,100—199亩种植户13户,200亩以上大户2户,户平种植达28亩。

2、专业化分工。一是育苗专业化。今年我县在烟区建立了76个中棚集中育苗点和1个钢架大棚集中育苗基地,开展集中式专业化育苗,实现全县100%的漂浮育苗。烟草行业向育苗户无偿提供所需原材料,并向育苗户给予每盘2.5元补助,育苗户以每盘烟苗2元价格售给烟农,烟农种1亩烤烟需8盘漂浮苗,所需费用16元,相当于0.4个劳动工工资,比原来自育烤烟苗减少了1.6个劳动工。二是机耕专业化。以村为单位成立机耕服务队,由政府和烟草行业按1:1出资为其配置小型旋耕机、起垄机等设备,服务队按照烟草行业的技术规范开展专业服务,从而将烟农从繁重的耕地、起垄中解放出来,烟地整理用工由原来每亩4个降低到0.5个。三是植保专业化。各村专业协会成立专业化植保服务队,政府和烟草行业为其配置植保机械,对区域内的烤烟病虫害实施统防统治。行业提供农药,烟农只需支付每亩15元费用。现在,烟农1亩烤烟的植保只需投入1个劳动用工,比原来节省3个劳动用工。四是烘烤专业化。各村统一制定密集型烤房群(组)建设规划,由烟草行业出资修建,产权属村委会或烟农。烟叶由烘烤专业队集中烘烤,以每担干烟交售金额13%的比例收取烘烤费用。实施专业化集中烘烤可使烟农每亩烘烤成本降低300余元。通过实施专业化分工,使烟农种植烤烟用工由原来的每亩40个降低到现在的24.5个,减少15.5个,节省开支550元,降低劳动成本38.75%。

3、社会化服务。一是气象防灾服务。今年由烟草行业投资15.3万元,在大坝新建了1个自动气象监测站和1个防雹增雨炮点。目前全县烟区已建立了7个炮点,2个气象监测站,能大大减少冰雹灾害发生,并可为全县农业生产实施人工增雨。二是风险保障服务。为减少烟农因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低烟农种烟风险。2008年,我县对烤烟种植实行了政策性保险,烟农因灾损失累计达到30%以上,按烤烟生长时期和灾害类型分标准进行赔偿,绝收烟田每亩最高赔偿金额可达700元。保险费由市烟草公司和政府按2:1的比例进行筹集,从而有效降低了烟农种烟风险,切实提高了烟农种烟积极性;三是烟杆加工服务。一类是由烟草部门组织开展烤烟桔杆加工为(代煤)燃料服务。另一类是由农机部门在烟区推广应用烤烟桔杆气化炉。让烟农在生产、生活上经济、节能、卫生。四是质量检测服务。由烟草部门在烟叶生长期和收购时开展对生烟叶和初烤烟的化学成分近红外检测,为改进生产技术方案提高烟叶内在质量提供依据。

(二)努力实现“三通”。

1、生产用水通烟地。近年来,我县共计投资3782万元,用于烟水配套工程建设,修建水池1652口,水窖2口,新建山坪塘1口,维修35口,修建沟带路8公里,渠道76840米,安装输水管网468公里,安装供水灌桩1102个,新增和恢复水方53.36万方。目前全县已有60%的烟田基本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现代烟叶生产供水体系,同时,解决了烟区21500余人的安全生活用水问题。

2、生产道路通烟田。投资400万元,新建了31公里烟区烟路,维修了186公里村组公路和机耕道,同时,修建了45.2公里烟区生产便道,形成了从烟田到烟农、到烤房、到烟站(点)、到营销部畅通的运输道路网。

3、生产信息通烟农。通过配置MAS服务器、互联网、闭路电视等信息网络,实施POS机(烟技员)、终端机(农户)、微机(站点、公司)“三机互动”,建立完善了从烟农、烟技员到烟叶收购工作站的信息管理网,使烟农能及时了解到更多的烟草科技知识、气象信息和优惠政策。

(三)努力打造“三新”。

1、探索新模式。一是大户承包种植模式。全县50亩以上的种植户均为大户烟农承包种植。二是公司承包开发模式。如2006年,成都依农公司在大坝苗族乡承包土地300亩发展烤烟,当年投入30万元,实现产值41万元(含补助、补贴),实现利润11万元。2007年承包500亩土地种植烤烟,实现利润17万元。今年,该公司又承包了800亩土地种植烤烟。三是合伙承包经营模式。近年来,在公司开发模式的带动下,我县社会业主集资合伙到烟区承包土地经营烤烟。2008年,全县合伙经营主体达到12个。

2、培育新烟农。发展现代烟草农业需要培育的职业化烟农是有文化、懂技术、能操作、会管理、以从事烟叶生产为主要职业的农民。近年来,我们通过专业技术讲座,生产现场练兵,打造骨干队伍,培养专业大户,已经初步建立了一批以从事烤烟生产和经营为主要职业的职业化烟农。今年,我们又在大坝苗族乡投资500万元(其中烟草行业资助150万元)新建了一所烟草希望学校,希望通过烟草希望学校,有选择性地对学生开展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知识、种植技术、管理模式的教育培训,为全县烟叶生产培育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一代职业化烟农。

3、建设新农村。我们在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程建设中,以“一兴、二破、四建、五改”(一兴就是在烟区大兴科技;二破就是破除封建迷信和破除陈规陋习;四建就是建家、建园、建池、建坝;五改就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路)来规划建设我们烟区的新农村,有力地推进了烤烟大发展,生活大提升,乡风大转变,村容大改善,管理大进步。

三、捆绑资金,整合力量,是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基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保障

(一)发挥烟农主体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充分尊重和发挥烟农的主体作用,变“要我种烟”为“我要种烟”。在实施“四建、五改”中,政府和行业补助640万元,烟农自筹743万元(含投劳折资);其中在烟农聚居点建设中,53户烟农建房,行业和政府补助97.4万元,烟农自筹投入251.6万元。

(二)整合部门项目资金。一是整合交通项目资金890万元,完善通往烟区的塘大公路硬化建设;二是整合扶贫项目资金201万元用于新农村建设;三是整合民政项目资金14万元,帮助烟区遭受冰雪灾害的烟农建房;四是整合县级部门自有资金9万元,帮助困难烟农购置基本生活设备、设施。整个工程各部门共投入项目资金1114万元。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为加快推进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程建设,市、县两级加大了扶持力度,市政府在烟区主干公路改造上投入了专项资金120万元,县政府在试点工程建设上配套投入资金148万元。

四、创新成果,壮大产业,是以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基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市烟草公司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大力配合和烟农的共同努力下,我县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做大做强烤烟产业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烤烟产业进一步壮大。全县烤烟生产规模逐年上升,2006年种植2万亩,产烟5.2万担;2007年种植2.3万亩,产烟6.2万担;2008年种烟35715亩;预计产烟10万担。

(二)公共设施进一步完善。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程使我县烟区60%的烟田完善了烟水配套工程,20%的烟区完善生产运输道路网络,完成了1775亩宜烟地整理改造,新建密集型烤房960座、完成了计划的60%,气象监测及防雹增雨设施基本完善;在两个烟农集居点配套建设了综合服务楼;对新界村、小寨村、坪山村三所村小的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全县烟区生产发展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新农村建设宅基地管理 篇6

关键词:水利灌溉;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图分类号:S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218-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精确的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也是全民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不难看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是前提条件,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推动新农村文化、农民素质和乡风建设脚步。而在农村物质发展的第一步就是将农民的田地质量提高,农民田地产量提高才能够为更好地建设新农村提供物质基础。那么怎么样才能提高农民的田地质量,提高农民的粮食产量,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

1 加强农业水利灌溉方式管理提高农民收入

水利灌溉是农业的命脉所在,自从人类进入了农业时代,农业的灌溉就一直伴着农业不断地成长,最终终于成长为农业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农业的灌溉发展是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农业在刀耕火种的时候并没有出现农业灌溉而发展到后来的两河文明、中国的黄河文明的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的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开始利用自然界的规律为自己造福,为自己的服务。于是在两河流域与中国的黄河两岸就有了农业灌溉的苗头。

1.1 农业灌溉方式的发展与革新是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的关键点之一

就我们目前的认识而言,从人类发明了农业灌溉这一方式并存至今日的农业灌溉方式一般可分为传统的地面灌溉、普通的喷灌、后来发明的微灌及其植物根部水量输送等等。传统地面灌溉真是一促进农业进步,提高农产品数量与质量的优良方式,它包括畦灌、沟灌、淹灌和漫灌,但这类灌溉方式在现在的我们看来,尤其是在近年来水资源急剧缺乏的情况下它已经失去了当时的那种具有时代局限性效应,因为它往往耗水量大、水的利用力较低,而且因为类似于大水漫灌的这种传统方式不仅仅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还制造了大量的土地环境问题,例如:土地板结、土地盐碱化严重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土地的营养功能,致使土地的生产功能严重的受损,反而导致了农作物的生长与产量,现在总结来说传统的农业灌溉对于目前的环境形势还有我们对于农业的期望值都已经落伍了,是一种很不合理的农业灌溉方式。

后来人们发明了普通喷灌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灌溉技术进步了很多,不仅节约了水资源,也减少了土地问题,在隐形中提高了粮食的产量。这也是目前中国农业生产中较普遍的灌溉方式。但普通喷灌技术的水的利用效率相对于现代农业的微灌这一方式来说,水的利用率也不是很高。微灌技术一般节水性能好、水的利用率较传统灌溉模式高。

1.2 农业灌溉技术的提高是农作物产量增加的动力之一,也是水利工程建设进步的一大表现

水利工程关乎农业发展的命运与前途,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就是将农业灌溉技术提高的基础,改革农业的灌溉技术就是将农业的产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数量的提高意味着农民的收入增加,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把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较为充分的调动起来,才能达到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脚步。

2 加强水利灌溉的管理系统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

水利灌溉是治理与发展农田的一大工作,是否能够顺利的推进水利灌溉这一工作是提高农田质量、提高农田生产力量的关键,所以关于水利灌溉的管理这一工作就十分的重要。农田灌溉是农业灌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理好农田能够为农民的温饱、收入建立保障,因为农田是农民生活的基础与依靠,而作为打理方式之一的水利灌溉就是极其需要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促进农村的农田灌溉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合法化。

2.1 加强农村水利灌溉的组织建设是做好水利灌溉的客观要求

在我国,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水利灌溉还是缺乏专门的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使得许多农民的田地或因为管理缺失误了灌溉的时机、也因为灌溉公平问题产生了各种纠纷,影响了农民的工作和生活,当然这是在微观层面的,但是在宏观层面上就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在农村管理水利灌溉的一般是村委会,村委会的管理者本身由于知识水平、地域的局限性和管理水平有限使得本来不全面的灌溉水利工作更加有难度。应该加强村委会这样的基层组织的管理能力,并在灌溉旺季的时候成立专门的“灌溉管理组”,在这个季节的时候加强灌溉管理与服务。这几年我们国家实行的大学生存管制度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村委会的管理与发展给农村的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思路,这也是新农村建的需要。

2.2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同时应该加强灌溉“一条龙”的服务措施

我们的政府机构有专门的管理水利灌溉的部门,但是这些部门只有到灌溉旺季才会“活”起来,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要让这些平日里闲置的部门,在灌溉淡季加强与农村基层的联系,了解灌溉政策与方向是否满足了人们的要求,将这样的工作的做得更加的到位,这样一来就会更加有效的促进农村农田的灌溉发展了。

这样的目的就是将工作落到实处,将工作做出成绩,然后老百信满意,因为工作的繁琐与繁重就必须建立量化考核,可以加强内部人员的管理与评定,这是一种程序性的工作,可以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董浩,王旭锋.农田水利建设促进效益农业发展的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2,(12).

[2] 吴培江.现代农田水利示范区的建设[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8,(08).

新农村建设宅基地管理 篇7

1 我国城乡互动与城乡一体化研究进展

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动力学机制,则有内因决定论和内外因合力等不同看法。有学者强调城市的向心力和离心力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有学者强调制度创新才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有学者提出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乡镇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小城镇建设是城乡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在不同历史阶段其作用机制和形式不同。

中央提出“城乡统筹”的战略,顺应“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一历史趋势,提出“多予、少取、放活”的思路,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为城乡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宏观的政策保障。在理论上,国内学者围绕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内容、目标、实质、动力机制等开展了热烈讨论,部分学者还就城乡一体化的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进程的推进进行了实证分析,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在实践上,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政府进行了“市带县”、“县改市”、小城镇建设等体制改革探索;一些大中城市和地区如广东、上海、北京、苏南地区逐步将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思想方法付诸实践,并通过实践总结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模式,如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模式、上海“城乡统筹规划”模式、北京“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模式。

2 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具体问题

东北地区城市规模结构以大中城市为主,小城市和建制镇发展不足,县城经济落后,严重地制约了农村人口的非农化进程,区域城市化呈现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同于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面临着艰难的体制改革、产业转型和安置下岗人员就业的任务,在短期内大中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十分有限,因此乡村城镇化在东北地区又有着特别的意义。乡村城镇化也有利于完善东北地区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统筹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东北小城镇的突出问题是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基础薄弱,缺乏规模企业支撑,财政十分困难。一些专业性小城镇、林业镇和农垦镇,存在着典型的城镇与企业兼备的两套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本文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整体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心城市整体经济总量低,集聚与溢出效应未能有效发挥。与全国发达地区省市相比,辽宁综合竞争力水平相对较低,经济总量上来看,与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以辽宁为中心的东北地区综合竞争力一般,区域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发展环境相对较差,当地许多优秀的人力、技术、资金等资源流向东南沿海地区,使得城乡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级的阶段。

第二,县域经济不发达,区县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经济是城乡工农产业的连接点,它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是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着力点。

第三,城乡产业发展的不均衡和不协调。一是工农业发展失调,农业基础脆弱,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其具体表现是发展缓慢。二是城乡工业发展失调,农村工业起步晚、水平低,竞争力不强。三是城乡服务业发展失调,农村服务业总量小、结构水平低,发展严重滞后。县域产业结构水平低,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市场竞争力

!!!!!!!!!!!!!!!!!!!!!!!!!!!!!!!!!!!!!!!!!!!

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载体和平台。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转青.河南特色农业营销策略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

[2]贾会远.河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约束与优化选择[J].中州大学学报,

[3]仲利娟.河南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垦,

[4]刘道兴,吴海峰,陈明星.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农业的历史性巨变[J]

中州学刊,2008(6):132-133.

[5]牛树海.基于农业产业化的河南省区域差距研究[J].乡镇经济,2008

不强;农业内部结构单一,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广体系尚未形成,农业生产效益相对较低。

第四,城乡空间网络结构远未完善。在城乡空间结构方面目前辽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镇体系有待完善。普遍存在城镇分工不明确、职能雷同、重复建设问题,缺乏合理的分工协作,使得中心市区的辐射影响难以有效传递。二是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目前辽宁公路网系统由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和专用公路组成,公路网通达广度、深度不够,一些偏远地区公路密度很小。

第五,城乡公共政策不公平,城乡社会差距较大。目前辽宁地区城乡社会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方面仍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二是城乡基础教育投入的分配政策不公使得乡村儿童不能享受应有的教育资源,在支持农村义务教育方面投入极少。由此造成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滞后,成为我国当前整个教育领域最为薄弱的环节。三是城乡卫生资源分布和结构不合理,社会福利水平差距大,在城乡配置上,城区高于郊区,郊区高于农村。

3 辐射与反馈机制的建立———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战略

城乡互动是各种要素在城乡间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促进城乡之间各要素合理流动,并使各要素流在质态、量态、时态和空间上相互协同。由产业结构非农化而引发的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和集中,在城市二、三产业不断升级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以乡镇为农村的工业核心,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逐渐与城市接轨,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产业结构转换为城市化提供了动力。产业结构转换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各个产业之间的流动,而生产要素的流动依赖于城乡空间各种网络通道,因此城乡空间基础设施是城乡要素流动得以实现的前提,也可以说是城乡一体化的现实动力。同时,城乡要素的流动在市场机制下遵循趋利原则,因此可以推动城乡发展,也可能导致城乡的失衡,城乡的协同发展必然要求政策制度的协调作用。

以东北地区的主要工业聚集城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辐射对象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农村工业的辐射,主要是农村的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二是对农村农业的辐射,促进农业产业化。互动过程中产业结构转换是动力机制,基础设施联动是实现机制,制度安排与变迁是协调机制。

关于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辐射反馈互动关系具体如下:

(1)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将会吸纳一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因地制宜发展乡镇非公有制企业,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大的空间。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大举向农业进军,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必将大有作为。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改造传统农业,即从生产到农产品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扩大农产品生产的外延,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对民间资本而言,农业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潜在的投资回报丰厚的领域。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分工,分工的深化延伸出新的就业机会,扩大了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创造就业机会,吸纳由第一次产业转移出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工业化的带动,农村经济结构将发生改变,内在动因将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而不是被动地城镇化,这样则可以减轻对城市的压力。由此,城乡共进、双管齐下,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新思路。

(2)老工业基地非公有制经济的壮大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老工业级基地改造主要是产权制度的改革。所有制结构单一是导致东北地区经济的内在活力不够的主要原因,因而对所有制结构进行调整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其核心是加强国有股股权的流动性,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形成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以优化企业产权结构。非公有制企业是吸纳劳动就业最具潜力的领域,必将成为我国扩大就业的新支点。非公有制企业的投资来源于民间资本,在不增加政府财政支出的前提下,拓展就业门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积累了大量的民间资本。非公有制企业可涉及的领域广,覆盖的行业范围宽,就业容量大。当前,非公有制资本广泛投资于服装、鞋帽、食品加工等轻工领域,以及为生产、生活服务的商贸、物流、中介、餐饮、洗理等第三产业。这些行业不仅吸纳的就业容量大,而且大多数技术要求低,这正好适应了劳动力的基本状况,对于解决目前存在的大批文化素质低的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极为有利。

(3)工业的发展可以为农业提供技术支持。老工业基地改造过程中一些大的国有企业可以将基本的生产原料安排到乡镇企业去生产,这样活跃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节省了生产成本。工业的发展可以制造出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各种设备,其中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设备不断更新,大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4)实施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的发展可以为工业部门提供产品贡献。农业部门的产品不外两种:一是原料,二是粮食。对非农业部门而言,农业提供原料和粮食都是不可缺少的。老工业基地一些工业部门必须以某些农产品作为原料,如制糖工业需要甘蔗和甜菜,棉纺织工业需要棉花。只有在甘蔗、甜菜和棉花持续增产的条件下制糖工业和棉纺织工业才能够持续扩展。如果说农业原料只是一部分工业需要的,那么粮食则是所有工业不可缺少的。粮食短缺是工业扩张的重要约束条件,这一点是西方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密切关注并反复讨论的。总之,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农业部门的产品需求不是减弱,而是加强。

(5)为工业提供要素贡献。工业化需要资本和劳动两种要素不断扩大对就业部门的投入,在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是工业部门扩张所需的两种投入要素的源泉。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部门能做出要素贡献。在工业化初期,工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小,靠本部门自身的资本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重的农业部门必然是资本积累的重要源泉。农业部门为工业部门提供资本,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农业部门有剩余。

总之,老工业城市的改造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互动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各个方面,依赖于市场机制的健全和政府调控机制的完善。在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兼顾各个方面,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摘要:如何协调“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新农村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综述了两个相关理论,简述了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研究进展,同时指出了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几点具体问题,最后提出了二者之间的互动战略。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互动,战略,老工业基地,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M].倪文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王朗玲,李敏娜.老工业基地改造与体制创新[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王克林.关于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思考[J].中国统计,2002(7).

论新形势下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篇8

1 我国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变迁

所谓农村宅基地,是指在村庄范围内,农村村民住房、辅助用房(主要指杂物间、厕所、畜舍等)、院落以及村民日常生活、风俗习惯活动等涉及的用地。建国以后,我国农村宅基地的产权制度经历了4次比较重要的变迁过程。

(1)我国农村的宅基地与房产制度“房地合一”,均属农民私有,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初期。在1950年6月2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提出“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合作化时期,土地所有制关系进行了重大变革,但没有对农民宅基地和房屋的私人产权属性提出改变。公社化初期,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公有化程度进一步发展,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大集体所有制,取消了农民退社的自由,仍未对农民宅基地的产权规定作出新的修改。

(2)农村宅基地归集体所有,房屋属农民私有,形成了“一宅两制”的产权结构。1962年通过的《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第1次规定农村宅基地归生产队所有,不准出租和买卖。同时承认房屋归农民所有,可以出租和买卖。这项规定在1982年写入宪法,正式形成了“一宅两制”的产权制度,即宅基地和房屋分属于集体所有和农民所有。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率先改革,明确规定了具有面积限额的一户一宅制度,同时允许宅基地使用权随房屋买卖而转移,以及允许某些城镇非农业人口可以申请使用宅基地建房。改革开放后,农民在解决温饱之后出现了建房热,为规范建房秩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最有代表性的是:1982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和1986年6月公布的《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修订)。这些政策法规明确规定,农民每户只能拥有1处宅基地,且面积要有限额。同时,这些政策法规也允许宅基地使用权随房屋买卖而转移。

(4)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90年代和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形成了“一户一宅、禁止交易”、“无偿、无期限、无流动”的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严格规定农民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给在农村购买房屋的城市居民发放土地证和房产证。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建房和农民宅基地的严格管理,从1990年后,出台了3个最具代表性的文件,即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2004年10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2004年11月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严格规定农民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不能为在农村购买房屋的城市居民发放土地证和房产证,严禁城市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

2 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面临的新矛盾

(1)宅基地利用粗放,土地浪费现象普遍。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用地上一般应表现为城镇用地扩张、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城乡居民点用地总规模呈下降趋势。但事实并非如此,从1978~2006年,我国城市化率由17.93%增长到25.98%,在城市化增长最快的近10年间,全国农村人口减少了1.23亿人,人均宅基地面积却从193.33m2上升到226.67m2。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底全国村庄建设用地1 653.33万公顷,占全国建设用地总量的52.4%,人均村庄用地218m2,远高于城镇人均占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宅基地浪费严重的问题逐渐明显,其主要表现形式有:闲置、空置宅基地,宅基地面积超标,“一户多宅”和宅基地利用不充分等。分析宅基地粗放利用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双重占地难以解决。在当前城市化背景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也使得部分农民逐步脱离土地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并在城市长期工作乃至购房定居。按照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宅基地属于村集体所有,本村内部成员对于宅基地只有使用权而没有处置权。因为房屋和宅基地的不可分割性,虽然农民对于其所拥有的房屋具有处置权,但是农村房屋转让、买卖受宅基地使用权主体的限制。另外,由于农村房屋转让和买卖只能在本村范围内进行,本村集体组织以外成员无权购买。而我国《土地管理法》又规定,“农村村民1户只能拥有1处宅基地”,本村村民只有满足“无房或者宅基地面积达不到规定标准且购买房屋后取得的宅基地也不超标的条件,才能进行房屋交易”。这样的规定,使农村房屋交易几乎不可能,从而导致迁移到城市的原农村居民的房屋只能闲置,造成宅基地的土地浪费。由于这些宅基地的取得是合法的,只要农民集体成员的身份存在,村集体组织就无权收回宅基地。已经转移的人口继续占有宅基地,而新增的人口,按照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只要符合相关规定即可新发宅基地,这样导致土地利用效率大大降低,新增建设用地难以控制。另一方面,农村宅基地属于无偿、无限期使用,无疑增加了农村宅基地的需求,出现农民超标准占用宅基地建房,农民建新房后不交闲置宅基地,甚至占有多处宅基地的现象。同时,基层政府对于村民建房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管理,农民住宅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之中,出现“新屋渐增,旧屋不减”的现象。

(2)宅基地隐性流转和交易大量存在,宅基地交易纠纷不断。随着实际生活中农村房屋买卖的出现,又因为“地随房走”是我国现行法律的一项基本原则,宅基地的流转已成既定事实。这些宅基地的流转行为不受现行法律法规保护,属于私下流转,一旦发生纠纷,难以妥善解决。另外,有些地方村民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意识到房地产市场的价值,将农村宅基地进行一些不合法的处理,使城市近郊农民宅基地被城市人买去,甚至出现开发商占用农民集体耕地开发建设“小产权”房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

(3)农民财产权益受损,阻碍农村金融发展。土地是农民生存发展以及财富增长的保障。在现行的农村宅基地制度下,农民对于自己建的房屋具有处置权,但农村宅基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村宅基地由于没有分户土地证,不能单独作为完整的房地产产权进行交易,使得农民的房屋不能进行自由流转而失去财产性。另一方面,农民住宅产权的不完整性,使农民仅有的财富不能作为资本来运作。这不仅影响了金融资本进入农村,使农村金融发展缓慢,也使广大农民缺少了生产资金融通渠道,影响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限制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3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建议

(1)完善农民对于宅基地的主体权利,切实保护农民权利。赋予农民宅基地永久使用权,宅基地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转移权归农民所有,宅基地可以买卖、继承是农民的私有物权。在这种产权制度下,宅基地作为农民的生产要素和农户财产,就可以在市场活动中对宅基地进行合理估值、估价,避免市场交易和政府拆迁活动中的压价行为。当农民的宅基地按照政府规划用作商业开发和非农业用途时,农民作为宅基地的产权主体,按照其土地作价可以从土地商业开发和商业用途中获得收益,避免农民一旦失去土地就陷入失去生活来源的窘境。这样,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或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下,土地仍是我国大多数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能够保证使土地保障功能得以延续,同时也能保障农民作为土地产权主体应得到的利益。另外,农民拥有宅基地的永久使用权和完整物权,农民的房屋就可以同城市居民的房屋一样成为资本化财产。除了具有升值的可能性外,最重要的是可以作为抵押物品而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这样必然能够促进金融机构在农村扩大业务,使农村金融得到发展,也使广大农民获得生产资金融通渠道,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实行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控制农村宅基地无序扩张。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对于改变农村宅基地无度需求的现状,使宅基地使用者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满足其合理的需求,对保证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将起到重要作用。实行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农村宅基地仍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对于申请取得宅基地的住户,需支付一定费用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于占用耕地新建住宅的要提高收费标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的宅基地使用权收益金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和发展生产。

(3)进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明晰农民宅基地产权。明晰的产权关系是土地资源得以有效配置和利用,降低交易费用和外部性影响的基本条件。应加强宅基地的登记工作,依法确定宅基地的权属范围,明晰宅基地使用权的产权主体,保障交易的安全性,为宅基地流转做好准备。在办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时,应实行城乡联网,查清空置、多占和面积超标宅基地,对于符合法律规定的予以登记造册,对于不符合规定的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4)加强农村宅基地立法体系建设,使宅基地管理有法可依。针对当前宅基地管理方面的法律“真空”,以及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加强宅基地立法体系建设,尽快出台《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管理办法》及《土地登记条例》等,明晰宅基地产权,明确宅基地流转范围、流转条件、流转程序、监管体系、收益分配及宅基地登记发证等问题,保证农村宅基地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5)放开农村宅基地市场,建立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取消限制农村宅基地流转的相关规定,允许农村宅基地及地上房屋与城市商品房一样,合法上市流转。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行为,使土地资源的价值得到真正体现,同时保证农民的土地权利在经济上得到有效实现,农民共享土地流转的增值收益。

参考文献

[1]韩康,肖钢.积极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宅基地市场——启动农村宅基地市场化改革研究[J].理论前沿,2008(13):5-9.

[2]冯文嘉.宅基地市场化的设想[J].当代经济管理,2009(4):42-45.

[3]刘庆,张军连,张凤荣.经济发达区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初探——以农村宅基地为例[J].农村经济,2004(2):33-34.

[4]卢向虎,张正河.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的思考[J].调研世界,2005(5):41-43.

[5]金晓月.农村宅基地流转模式构建探析[J].农村经济,2006(7):32-34.

[6]赵树枫.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的理由与思路[J].理论前沿,2009(12):10-12,15.

[7]厉晓华.农村城镇化制度性障碍分析[J].农村经济,2006(1):100-102.

[8]贺东山.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新模式的构建[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00-102.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财务管理研究 篇9

关键词:新农村,财务管理,财务制度,监督

当前, 我国部分农村村级财务管理混乱, 主要存在制度不完善、公开力度不强等系列问题, 导致农村干群关系日益紧张、矛盾激化, 严重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强财务管理对农村改革、发展而言, 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1 推选专业理财人员, 提升民主理财水平

目前, 村级理财人员业务水平普遍偏低, 往往将理财监督的重点放在表面账务上, 只重视查看单据内容, 未对一些支出项目进行科学判断, 大多账务问题未及时发现。因此, 在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时应当通过民主推选的方式寻找专业的理财人员, 注重推选出具备一定财务知识水平的、对农民群众负责的、敢于说话的党员群众。与此同时, 新农村财务管理制度中还应当制定出“民主理财人员要积极监督本村的集体财务活动”这一条款, 且民主理财人员还要主动参与到本村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中, 并加大检查力度, 进一步审查经济活动和财务账目, 要敢于否决不合理的开支, 并及时查处那些不真实、不合法的开支。对群众反映的财务问题较多的村落, 政府、乡镇党委、街道办事处和相关部门等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监督这些村落的财务会计及时清理、整顿、解决财务问题, 并公开这些财务问题, 以监督和指导农村开展各项财务活动。

2 建立民主理财小组, 完善村级财务公开体系

要想将农村财务公开制度落到实处, 就必须通过建立民主理财小组来完善农村财务的公开监督体系。 (1) 政府, 尤其是基层乡镇政府, 应当积极建立逐级领导责任制, 充分发挥政府组织的监督作用。 (2) 农村财务管理部门要成立民主理财小组, 并选举出具备一定财务会计知识、品格公道正派的村民进入到民主理财小组, 进一步加强民主理财小组的权威性, 真正赋予民主理财小组实权。 (3) 财务公开是指农村群众应当了解村级财务管理的真实情况。所以, 新农村财务管理不仅要求全体村民要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 更要求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要积极提高自己的财务管理知识水平, 不断拓宽监督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渠道, 如设立意见箱、举报箱、村务公开热线等, 使群众监督脱离形式化, 真正将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3 制定制度实施细则, 健全村级财务管理体系

村级财务管理部门要以政府发布的相关财务制度、规定等为依据, 制定出与本村财务管理现状相符的、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 具体应当包括收支预决算、民主理财、支出审批、财务公开、财产登记、财务人员的岗位责任等, 争取使农村所有的财务事项在执行时都有法可依, 促使人为因素造成的弊端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 (1) 为了有效避免村级干部发生贪污、行贿受贿、挪用公款、暗箱操作等行为, 只要涉及到村级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或工程建设, 就必须要经过村级“两委”会的讨论, 一些较重大的项目还要由全体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经过讨论表决之后才能够立项, 且所有的项目都应该用公开招标的形式向全体村民公开, 禁止产生个别人说了算的现象。 (2) 针对上级部门的拨款、土地征用的补偿款等, 应当由乡镇统一接收这些款项, 之后再依据规定拨付给村级使用, 以有效避免出现收不入账的情况。 (3) 针对村干部, 要建立起民事赔偿制度和过错问责制度等, 一旦村集体因村干部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而蒙受经济损失, 应及时问责当时负责财务管理事项的村干部, 并勒令该村干部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加快完善农村财务管理体系的步伐。

4 设立专门的财务监督队伍, 加强农村财务工作的监督力度

农村财务管理部门在建立制度之后, 就要将制度贯彻落实, 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人的问题。农村的财务会计是财务工作的执行人员, 同时也最直接地接触着村级财务的各项收入和支出, 所以提高农村财务会计人员的自觉监督意识、设立起专门的财务监督队伍能够最有效地将财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1) 对村级财务管理来说, 乡镇的经管审计中心是最基层的监督机构, 能够快捷、方便、实际地指导并监督村级财务的各个支出项目, 并定期开展审计工作。因此, 我们应从乡镇的经管审计中心选拔人员成立专门的村级财务监督队伍。 (2) 全市的财政经济管理工作是由市农经局负责的, 所以市农经局成立的财务监督队伍可以随机抽查下属村级财务工作, 只要发现问题就严厉追究乡镇及问题当事人的责任。 (3) 设立专门的财务工作调查处理机构, 分别在市、镇设立财务管理投诉站, 公开投诉电话和投诉站的地点, 并严格保密投诉者的身份, 第一时间调查村民投诉的财务管理事件的具体情况, 并将查出结果向村民公开。

5 制定并落实各项配套措施, 促使财务管理工作科学化、法制化

农村经济在快速发展, 农村改革在持续深入, 而各个村落也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财务工作实施办法, 进一步细化收支预决算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支出审批制度、审计财务公开制度、财产登记制度、财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审计制度等, 避免出现有制度却难以执行的弊端。 (1) 针对制度的执行, 财务管理的各级领导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定期考察农村各项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情, 及时解决存在于财务管理中的问题, 并制定出相应的配套措施, 督促村级干部严格遵守制度, 并将各项财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 (2) 对村民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加大开展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力度, 建设和谐新农村。针对村民开展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普法教育, 提升村民的法制观念和意识, 从而督促他们提升自己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农村群众只有加强学习法律知识, 才能够提高自己的法律观念, 更好地落实财务管理的各项配套措施, 推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达到科学化、法制化的水平。

6 普及农村财务电算化, 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

当前, 信息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农村会计委托代理的发展方向, 且在我国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村地区已经取得成效, 配备了电脑、财务软件等, 只是执行的效果还有待提高。为了能实时查询各村的相关财务信息, 我们应当建立市县、乡镇、农村三级财务管理网络, 加强对财务工作的监督管理, 将村级财务管理的信息化项目提上日程, 在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基础上实现村级财务电算化。当务之急就是要专门开发适用于农村的财务软件,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款等方式给予软件开发企业一定的资金支持, 鼓励它们开发出农村通用的财务管理软件, 推进村级财务电算化的普及。

参考文献

[1]陈文豪.农村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对策—以浙江省象山县为例[J].考试周刊, 2014 (03) :21-22.

新农村建设宅基地管理 篇10

目前学界关于宅基地退出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宅基地退出的必要性、[1,2,3]退出内涵和模式、[4,5,6]退出意愿及其影响因素、[7,8,9,10]退出补偿[11][12]等方面,大都侧重于退出机制的单方面研究,缺乏系统性的运行机制研究。从各地农村宅基地退出实践看,国家在各地开展改革实验试点、探索改革思路,并出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耕地占补平衡”等相关政策,通过宅基地整理、置换等方式来盘活农村宅基地,但宅基地退出一方面过度追求宅基地数量上的退出以及宅基地退出中大拆大建,整理复垦成本过高,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也带来退出巨额成本的压力;另一方面,大多数由政府主导,农民少有参与和选择的权利,往往造成农民权益受损,从而致使农民不愿退出。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在宅基地退出中在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实现土地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值得进一步研究。

我们通过总结既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在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对宅基地退出要求的基础上,将宅基地退出方式、退出运行模式、退出利益分配及退出相关配套措施和建议四个部分纳入宅基地退出框架体系,通过协调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宅基地退出机制,为经济新常态下宅基地的合理退出提供借鉴。

一、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宅基地退出的要求

1.循序渐进推进宅基地退出

经济新常态追求平稳的前进速度,多元化的增长动力。宅基地制度改革事关8亿多农村人口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与稳定,社会难以承受大范围改革失误的后果,需要慎重稳妥地推进。宅基地退出是长期的过程,盲目追求退出的速度与数量,强制从农民手里夺走土地,只会造成农民生活困境,激发社会矛盾,反而阻碍宅基地退出进程。经济新常态下,宅基地退出应循序渐进,稳步实施,以稳定健康的步伐向宅基地合理利用状态转变。

2.节约资源和改善农村环境

经济新常态更加重视节能环保,更加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宅基地退出和整理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尤其是退出宅基地农户住宅的新建和拆旧补偿,若盲目地大拆大建,农民“被迫上楼”,将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对于宅基地退出,以节约资源能源、改善农村环境为前提,并结合宅基地整理同步进行,才能在保障农民经济利益不受损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生活环境质量。

3.加强配套政策改革

经济新常态对宅基地的退出是整体的、系统的要求,宅基地有序退出涉及退出方式、退出补偿、整理后收益分配、承包地调整等问题,若在城镇安置,还涉及户籍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问题。退出程序包括退出、整理、置换、复垦实施等过程,涉及面广,过程复杂,如果没有一个全面、系统与宅基地退出相适应的政策和制度配套实施,宅基地退出将难以有效推进。经济新常态对宅基地退出强调系统地调整和转变,因此,既要纵观全局把握和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又要细致考虑各方面的具体要求,考虑实施操作的可行性,将土地、人口、法律等层面的政策改革系统地同步进行。

4.注重公平并维护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权益

经济新常态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平等,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打破阶层固化、利益藩篱。因此,经济新常态下的宅基地退出,应以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农民意愿为前提,提供农民更多的参与及选择的权利与机会,保证农民充分参与宅基地退出及整理的各个环节,并将退出收益大部分返还农村,真正实现对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权益的保护,切实做到农民愿意、农民参与、农民受益、农民满意。

5.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在市场配置下,宅基地价值将大幅度提高,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因此,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建设,应尝试从以市场为主体的角度进一步深入探索,将退出成本和退出的收益更多的交给市场,政府重点做好用途管制和退出机制监督,加强宅基地退出工作后续的制度配套措施,确保农村宅基地退出工作合法有序地进行。

二、经济新常态下宅基地退出机制的构建

我们在文中的宅基地退出是指农户在相关法律规定下,将宅基地退出并归还村集体组织的行为,是一种农户彻底放弃宅基地使用权的行为,具体形式包括两种:一是土地性质的转换,即退出的宅基地复垦为耕地;二是土地用途的转换,即退出的宅基地收归集体,用于村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或村内开发建设。而宅基地退出机制是指宅基地退出中各相关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具体包括宅基地退出方式、运行模式、利益分配方式、保障合理有序退出的相关配套措施,以及各个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及运行方式。

结合经济新常态对宅基地退出要求的分析,从兼顾公平与效率的角度,根据低耗-高效理念,构建“宅基地指标化+宅基地整理”的退出方式,以实现宅基地退出的低成本、高效率,并为宅基地退出实现财产功能提供载体(节余建设用地指标),更为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宅基地指标)入市,为改变以往宅基地退出中政府的主导地位,实现其在整个宅基地退出运行过程中向中介角色的转变提供基础;依托市场,农民携“宅基地指标”入市交易,政府发挥中介调节和监督作用,实现各主体行为之间的平等交易、有序运行,实现农民市场平等交易的权利,为政府、村集体和退出宅基地农户三类主体,按“谁贡献,谁收益”的分配方式实现公平、可行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完善宅基地退出机制相关配套措施和建议,包括推进宅基地退出的激励措施、约束条件,以及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相关制度安排等,为整个宅基地退出的有序运行提供保障。最终,构成政府-市场-村民(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与村民自治相结合)协同治理的宅基地退出机制。

1.经济新常态下宅基地有偿退出的目标

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最根本目标为实现宅基地主动退出,从而改变中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宅基地两头增加的不合理现象。在经济新常态下,宅基地退出应循序渐进,从农户本身条件出发,促进满足条件(能基本满足城市生活需求的)的农户主动退出,具体目标分三个方面:一是促使面积超标、违法占用及一户多宅的宅基地退出;二是促进已在城镇就业并稳定迁移的原农户占用的闲置或粗放利用的宅基地退出;三是促进农户主动放弃合法宅基地申请。

2.“宅基地指标化+宅基地整理”退出方式

农村“宅基地指标化”是将宅基地实物变成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农村宅基地(包括偏远农村地区)的指标化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实现建设用地指标异地流转,即实现农村建设用地在大范围、远距离上的置换,使不同区位土地资源都能发挥其各自的比较优势,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宅基地整理”在本研究中则是指对“宅基地指标化”退出后的宅基地及村庄剩余的宅基地(未退出的宅基地)进行规划再整合,使宅基地集中化、布局合理化、人居环境舒适宜人化。

部分闲置宅基地退出后可能存在几方面问题。其一,复垦为耕地后,地块较小,呈现零散分布状况;其二,可能导致原本规划合理的村内未退出剩余宅基地呈现零散分落;其三,未退出宅基地可能因历史或规划滞后等原因导致布局不合理。针对上述情况,从减少资源能源浪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理念出发,将退出宅基地(包括地上房屋)尽可能再利用,如将其与未退出且规划不合理的宅基地(包括地上房屋)进行“交换”,少建少拆,减少资源浪费。宅基地退出方式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限制宅基地退出主体。宅基地退出实行自愿原则,申请退出宅基地的农户,首先须提供集体土地使用证或其他权属证明;其次须提供拥有其他稳定居所或具有稳定生活来源的证明;最后须提供所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意复垦的书面材料。

(2)对退出农村宅基地确权和颁证,取消宅基地实物分配制度,采取指标化分配制度。以“人”为主体配给集体组织成员一定数量的宅基地用地指标,以“户”为单位申请获得宅基地的实际占用,按照全国(或全省)统一人均面积进行确权颁证。对于合法取得的宅基地的退出,若实际退出宅基地的农户使用面积不足全国(或全省)人均宅基地面积标准,以指标形式进行相应补偿。同样,对于新申请农村宅基地的农户,不再实行农村基地的实物分配,而是给予一定的宅基地使用权指标,以利于新获宅基地农户将宅基地退出或选址新建。对于超过人均宅基地标准的农户,其宅基地的退出在合法取得的情况下,尊重历史,按实际退出宅基地面积进行确权和颁证,但对于非法取得的超过人均宅基地面积(包括面积超标和一户多宅)的农户,由村集体收回超占宅基地部分。

(3)允许农村宅基地以实物和指标两种方式退出。对于农民实际占有的宅基地,允许其以实物方式退出;而对于有资格申请新的宅基地而不想申请的农户,也允许其转换为指标直接退出。转换为指标的形式需将宅基地复垦为耕地,对于农村居民退出宅基地及建(构)筑物,并实行复垦的,按照宅基地颁证面积给予宅基地使用权指标。

(4)腾出的宅基地或复垦为耕地,或作为村内建设用地。自愿申请退出或通过整理腾退的宅基地,根据退出宅基地的地理位置及土地本身条件,可以复垦为耕地,将宅基地指标化(以下都称为“宅基地指标”),或将其收为村内建设用地,用于村内基础设施改建和完善。两种情况所获得的土地都收归集体所有,集体管理。复垦的耕地用于村集体经济组织重新分配。

(5)宅基地退出及整理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增减挂钩进入城乡统一用地市场进行交易。宅基地指标交易由供给主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也是退出宅基地的农民的代表,与城市用地需求者(包括企业、个人和事业单位等)以双方自愿原则进行市场化交易。宅基地指标入市进行交易,由市场机制进行配置,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运用规划、法律法规及税收等手段对城乡统一用地市场进行引导和调节。

3.宅基地退出的运行模式

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宅基地退出运行模式,应遵循科学的运行机理,既需要将政府排除在直接的利益分配决定方之外,又需要政府的合理引导和调控,还需要赋予农民自主选择和决定的权利,更需要实现土地资源在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和收益的最大化。我们在文中提出的宅基地退出的运行模式,是构建政府-市场-村民(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与村民自治相结合)协同治理机制,政府及相关部门作为中介,制定政策措施,编制实施方案,做好技术指导、项目审核、纠纷调解等服务工作,并同时为需要帮助的村集体提供贷款支持;市场配置是指通过“宅基地指标化+宅基地整理”方式所节余的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后,通过增减挂钩形式入市交易;村民自治则是指村集体和农户自主决定是否参与、资金筹集、收益分配、土地用途管理等重大事项,涉及农民集体产权的由农民集体讨论决定。通过政府的引导和调控、市场的配置以及村民自治相结合推动和完成宅基地的退出。具体的运行过程如图1所示。首先,引导和激励符合条件的农户退出宅基地。按照宅基地人均面积对农户宅基地丈量登记,并确权颁证。在农户自愿申请宅基地退出的基础上,对因历史原因宅基地面积超标、一户多宅的情况,以及已在城镇有稳定工作而农村原有宅基地闲置或粗放利用情况同意退出,但获准退出需经村集体经济组织、乡镇、区和县级进行相关审批,而对违法超占的宅基地直接收回村集体经济组织。其次,对于获得批准同意退出的宅基地,经村集体经济组织及退出的农户共同商讨后,依据地理位置、土壤条件等或收归集体经济组织(仍然作为村内建设用地),用于村内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村内开发建设用地和预留征收备用,或复垦为耕地,同时获得宅基地指标。若作为村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或村内开发建设用地的,需由村集体所有成员共同参与,协商决定,由村民自主进行村内建设或开发利用,政府提供相关技术服务或咨询等;若进行复垦,则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退出宅基地的农户制定复垦方案,或请专门复垦机构,同时让村内村民都有参与复垦的机会,协助复垦,政府则需对复垦后的耕地进行验收,同时为村民复垦提供相关服务支持。最后,作为宅基地指标供给方的代表,村集体经济组织1(市场交易的法人代表)直接参与宅基地指标在城乡统一用地市场的交易,将宅基地指标出让给城市用地需求者1(包括企业、个人和单位)并获得收益(补偿1);城市需求者1凭借宅基地指标,并支付土地出让金1可从政府获得城市用地实体;政府以宅基地指标,通过增减挂钩形式,从另外的村集体(村集体组织2)征收土地获得城市需求者所需的建设用地实体。同时,在城乡统一用地市场上,政府直接通过征收指标获得的城市建设用地实物,并通过“招拍挂”等方式出让给土地使用者。城市需求者1与城市需求者2(或城市需求者3)都处于同等竞争地位。在市场上,国家(包括各级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制定和规划等引导和确保市场交易合法、有序进行。

4.宅基地退出主体的利益分配

根据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利益分配者的性质,[13]可以将利益主体归为三类:政府(包括政府和中介方)、村集体以及退出宅基地的农户或个人。按照“谁贡献,谁收益”的原则,分析各主体的利益分配。

(1)政府。包括政府和中介方。在宅基地退出及整理中,政府主要起引导、调节和监管的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参与了宅基地退出及整理实施前期的规划编制、调研、验收等实体项目,以及在城乡统一用地市场上的调控和引导等相关工作。在规划编制、调研、预留建设区进行一级开发、复垦验收以及城乡统一用地市场的调控和管理过程中需第三方中介提供技术、决策支撑等方面的服务,均由政府负责组织和安排完成。整个宅基地退出机制运行中,政府更多的是以行政手段进行调节和引导,对于收益的获得也理应以行政方式,通过“税”和“费”等形式实现。

(2)村集体。在宅基地退出及整理中,涉及的村集体有两个,其一是宅基地退出及整理的村集体,也是宅基地指标的供给主体;其二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中被征用的村集体。宅基地退出及整理的村集体负责了宅基地退出及整理的运行安排,对宅基地退出复垦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等,应直接参与收益的分配;被征地的村集体,直接负责被征地各事项的组织和运行,在征地过程中理应获得相应的利益。

(3)退出宅基地的农户。退出宅基地的农户在增减挂钩中通过转让宅基地指标(实质是宅基地复垦为耕地后的农地发展权)而产生宅基地退出收益,是直接的利益主体。此外,通过宅基地的退出及整理获得相关的社会生态收益由该村集体及村内所有成员共享。被征地的村民失去了耕地的承包经营权,理应获得相应的征地补偿,是重要的利益主体。

在三类利益主体的收益分配中,除政府获得的部分“税”和“费”外,“税”用于建立农民长久生计保障基金(是再分配的主要资金来源),而“费”用于支付组织管理、规划编制、复垦验收以及预留区开发投入等成本和平台(城乡统一用地市场)运行成本。对于剩余利益的分配,即宅基地退出的农户与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分配比例,首先,对村集体在“宅基地指标”获得中复垦投资、拆迁整理等费用的投入等进行计算,予以相应补偿;其次,对退出宅基地农户的地上部分予以补偿;最后,对剩余的收益部分分配由两者共同商量自主决定,其中以补偿退出宅基地农户为主,兼顾村集体村内建设和环境改善的投资专项基金,同时政府公正、公开地提供相关鉴证和服务支持。

我们从节约资源能源的理念出发,对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退出宅基地,无须新建农村居民点,因而成本支出中不涉及到新建宅基地这一费用,大大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三、宅基地退出机制运行的相关配套措施和建议

1.实行宅基地有偿退出制度

为了确保满足退出条件的闲置宅基地有效退出,需制定宅基地相适应的奖惩制度。首先,按照宅基地人均面积对户宅基地丈量登记,并确权颁证。对因历史原因而形成的超标准多占和一户多宅等情况,实行超标准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对超出用地标准多占宅基地的,采取以面积和年限累进加价的收费办法征收超占土地使用费;若自愿退出宅基地的超出部分,则按照“宅基地指标化”退出方式获得退出部分宅基地的收益。其次,宅基地每年空置的时间不得超过1/2,否则需要按有偿使用缴纳一定的费用;而宅基地空置时间达到2年,也未进行宅基地退出申请的,村集体无偿收回。但对于已获批复而暂时无力建设的宅基地,如果宅基地使用权人没有其他宅基地的话,则不应将其视为闲置。最后,对于非法占用的宅基地,村集体组织有权无条件收回。此外,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期限参照城市国有土地上的住房土地使用权期限规定为70年,到期可根据农户是否已有宅基地,在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对其原有宅基地续期或申请新的宅基地。

2.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用地市场

为了确保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指标的交易能够切实落实,应建立和完善全省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所有的宅基地退出指标化后均应在该市场进行交易。首先,从供给主体上来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中土地的供给主体就是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宅基地指标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宅基地退出农民的代表)与城市用地需求者(包括企业、个人和事业单位等)以双方自愿原则进行市场化交易。其次,在宅基地指标交易及用地方获得城镇建设用地全过程,政府只充当中介,将征地获得的土地让渡给用地单位;同时,政府也处于“调控主体”地位,运用法律法规及规划的方式,引导和调节城乡统一土地市场交易的公正公平,交易指标量的适度等,确保市场上交易的良性循环运行。此外,对于交易运行模式,宅基地指标交易的程序、方式等可借鉴已经成熟的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交易的程序、方式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委托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交易的登记、缴费、发证等事务,并向地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支付相应的费用。

3.改革征地制度,保证宅基地指标交易的活跃

为活跃宅基地指标交易市场,满足各地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以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应逐步缩小征地范围,改革征地制度,引导地方政府逐步通过农村宅基地退出和整理节余建设用地,以增减挂钩的形式(即通过城乡统一用地市场获得)获得城市建设用地,最终实现城市建设用地完全通过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获得。如果各地方政府征收指标过多,一方面,将增加直接通过征地获得城市建设用地的机会,而减少宅基地指标的需求量,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则难以真正建立起来;[15]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因征地将享有巨大的增值收益,而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侵害,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无法得到提高。因此,应制定相关政策,缩小征地范围,减少各地的征收指标,并通过调研村庄建设用地(主要指宅基地)腾退潜力和城市建设用地需求量,协调村庄与镇、市及省级土地利用规划中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量与征地指标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各相应的指标量的弹性范围,以保障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宅基地指标交易的活跃和满足各地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

4.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为保障退出宅基地农户在增加财产性收入的同时能有享有市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应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在资金筹集上,政府应加大市和县两级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并调整财政政策,改善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农村社会保障。其次,在法制建设上,要从法律上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对象、资金来源、保障标准、管理办法等进行明确,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社会保障法》,从国家层面进行规范。各省市可根据本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在与全国性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规章不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政策。

四、结论与建议

在经济新常态下,目前仍然缺少科学合理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以破解当前所面临的“农村宅基地利用率低下”和“城市建设用地紧缺”之间的矛盾。我们通过对经济新常态下宅基地退出要求的分析,构建政府-市场-村民(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与村民自治相结合)协同治理,并完善宅基地退出运行的相关配套措施,才能有效推动宅基地退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依据循序渐进、低耗-高效的原则,从农户本身条件出发,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户通过“宅基地指标化+宅基地整理”的模式有偿退出,防止了过度追求宅基地数量上的退出而导致的“农民被上楼”和“拆迁悲剧”的发生,避免了大拆大建带来的资源浪费,也加强了农村生活环境质量的改善;政府作为中介,进行协调和管理,依托市场配置,让宅基地指标直接入市交易,农民自主选择和决定是否参与、资金筹集、收益分配、土地用途管理等重大事项,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了农民收益的最大化,保障了宅基地退出的公平和效率。

我们构建的宅基地退出机制能在经济新常态要求下,使宅基地退出稳中推进,赋予农民平等受益的权利,最大限度地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但因征地制度的改革与宅基地指标的交易密切联系,政府在征地过程中仍然享有较高的利益,如此,地方政府就有足够的动力利用征地制度追求地方收益的最大化、侵害农民的土地权益,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也就难以真正建立起来。但征地制度的改革必将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因此,宅基地退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需在配套改革征地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改变财政收入结构,摆脱政府财政收入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

摘要:通过分析经济新常态对宅基地退出的要求,从兼顾公平和效率的角度,建立“宅基地指标化+宅基地整理”的退出模式,构建政府-市场-村民(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与村民自治相结合)协同治理机制,并提出保障宅基地退出机制有效运行的配套措施和建议。

新农村建设宅基地管理 篇11

关键词: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转变职能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032—02

管理民主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性平台。“管理民主”之于农村,“管”就是推进三农建设,“理”就是理顺矛盾分歧,“民”就是农民群众,“主”就是当家作主。

一、充分认识农民的主体性作用——管理民主的思想前提

马克思主义政党旗帜鲜明地将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创造者,主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中,只有充分认识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才能真正贯彻唯物史观和党的群众路线,可以说新农村建设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没有农民的支持和参与,就不会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社会主义民主归根结底是人民当家作主,以人为本就是我们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做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1]。正所谓“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新农村建设中,“民”就是农民,“情”就是民情,“权”就是民权,唯有如此,才能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的要求落到实处,真正体现人民民主。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健全村务公开——管理民主的直观体现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通知》中明确要求设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听取和处理群众意见,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制约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并针对这些要求做出了宏观的部署。

管理民主从最直观的表现来看,就是村务公开,包括透明的行政程序、透明的财政收支和透明的政务运作,创造透明化的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以村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没有透明就没有公平正义,没有透明便滋生暗箱操作。“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完善村民自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顺利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途径”。[2]村务公开是对农民群众主人翁地位的尊重,而作为共和国主人的农民也完全有权力知曉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村务事项。

只有充分认识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才会有村务公开的意识,只有转变政府职能才能真正做到村务公开。村务公开的内容、形式、时间和基本程序已由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宣示。要兑现文件的内容,对政府而言,就必须转变职能。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全能型政府必然失去存在的意义。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要“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从全能管理型政府到公共服务型政府,是政府职能的全面转变。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为核心施政理念,管理就是服务,在服务中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新农村建设中,中央政府承担的是总揽全局的中枢作用,对具体事务的办理,更多的落在了乡镇基层政府上。所以,转变政府职能,更直接的着眼点应在乡镇政府。

三、以民生促民主——民主管理的乡镇政府

乡村基层政权做什么?按照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的,其职能之一是: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环境和资源保护、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乡镇政府几乎包揽了社会运行的全部面向,整个乡村社会的各项事务可全由政府直接领导,一些乡镇干部甚至认为,“干得越多越好,管得越细越好,这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3]对政府服务的理解偏差更加重了政府职能的错位,这种错位显然超越了乡镇财政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能力,违背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也不符合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树立“为政就是服务”的科学执政理念,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才能发挥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通过民生建设来促进农村民主管理。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指出:基层政府通过服务达到管理,把管理融于服务之中,由过去的“管、收、批”向“扶、帮、助”转变,从行政推动为主的模式转到以服务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以实实在在的服务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突出政府的“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使乡镇政府当好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制度的制定者、经济发展的调节者、市场秩序的监管者、公共产品的保障者。[4]

“制度的制定者”,就是要为三农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为每一个农民创造平等的市场机会,提供公正的矛盾调节机制,特别在行政立法和执法环节上,不使一个农民因无权无势而失去一样权利。农民问题是根本性的问题,只有农民问题解决了,农村面貌才会根本性好转,农业发展才能又好又快。在中央政府作出了一系列诸如免除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等惠农政策后,地方的乡镇基层政府如何贯彻执行就成了问题的关键。作为“制度的制定者”,政府应基于城乡的制度差距为农民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尤其是孩子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劳动力平等的务工务农机会,以及老年人平等地受保障机会。

“经济发展的调节者”,就是政府要当好农村经济发展中各“经济人”的裁判,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在经济利益下,难免会产生一些纠纷,政府应为这些纠纷的产生提供一种公正的调节机制,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维护农业市场秩序。加入WTO后,农业市场化和国际化加强,政府应积极听取农民意见,实地了解农民处境,引导农民正确入市,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帮助农民认清市场需求,避免因盲目种植而导致供过于求造成的损失。在农村土地征用上,政府应严格按照补偿标准和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办事,切不可运用公权力对农民土地实行强征强卖。

“市场秩序的监管者”,即政府要依法施政,建设法治政府,依法打击各种市场投机,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和行业垄断行为,防止不法分子扰乱农业市场秩序,保证农民经济权利。

“公共产品的保障者”,即政府要做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用好投入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资金,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教育、社保、医疗、环保是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政府应通过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促进农民民主权利意识的提升,提高农民政治参与水平,为农民有效参与村民自治创造条件;通过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医疗保险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体系等措施来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服务;通过引进民间资本、组建社会团体等方式来充分挖掘、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保护环境的热情,努力使农村地区“家居取暖清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农业生产无害化,让农家小院更加亮丽”[5]。政府只有做好公共产品的保障者,才能实现对农村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赢得农民信任,促进农村的社会和谐。

四、实践农民民主——管理民主的最终落脚点

民主是自下而上的权力链,所以根本的着眼点在农民本身。我们长期强调要建设法治政府,人民政府人民监督。但在人民政府和人民监督之间,却缺少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人民靠什么来监督政府?当官商勾结,村干部强行征用农民的土地时,当一个贫困村的村干部造起豪华办公楼时,当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被一群贪官瓜分时,作为“人民”的农民该怎么去监督?他们有没有能力去监督?他们会不会因为履行了监督权力而受到打击报复从而遭受更大的损失?一系列比理论宣示更有实际意义的问题将困扰着新农村建设的“管理民主”。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多次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明确要求健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我们要立足长远,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建设村民自治组织为核心,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我们要努力健全村委会直选机制,促进村务公开力度和时效,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推行民主监督、民主评议村干部工作制度,引入村干部的引咎辞职制度,使村官直接对村民负责,不断扩大农民对国家政策的知情权和村务管理的参与权,遏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之风,既要提高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兴趣,又要增强农民发言和行动的勇气。

中国农村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管理民主的稳步推进,必将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的新面貌。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几年邓小平诞辰百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8-23.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07-12.

[3]何得桂.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内涵、困境与出路[J].古今农业,2007,(01).

[4]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6-03-16.

[5]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加强“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谈认清形势、振奋精神[N].人民日报,2007-08-24.

新农村建设宅基地管理 篇12

1 农村土地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新农村建设成了农村建设层面及发展层面的1个指标, 依照相应规定,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予了奋斗目标, 因此, 我国将农业层面的生产及合作社的建设当作建设核心, 以此实施了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20世纪末期, 我国首先提出小康社会的建设观, 对于小康社会建设观中, 新农村建设内容则是其中1个首要内容, 新农村建设观也不断获得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高度关注。

2 农村土地管理中的问题

2.1 农村土地管理在工作中产生的欠缺内容

对于我国乡镇级的土地运用而言, 虽然也通过政府的整体规划对农村土地管理运用的规划方案进行设计, 可是, 在大多数的农村土地管理内并没有获得详细、专业的落实, 大部分是通过农民自动组建规划并执行, 欠缺可靠性及科学性, 从而令农村土地管理产生欠缺部分。

2.2 落实困难的基本田及耕地保护措施

我国政府十分关注农村基本田及耕地保护工作, 可是在真正执行当中, 却通常无法获得真正落实, 令农村土地管理的作用无法发挥。所以, 农村产生了许多例如劳动力流失, 农田流失严重的状况, 还产生了为了眼前利益, 而进行有违耕地保护基本国策的违法事件[1]。

2.3 农村灾害防治工作相对落后

我国大部分农村村民都较欠缺防灾意识, 对于地质灾害、环境保护和治理层面的意识还处在十分浅显的状态, 它的具体工作方式相对落后。而在国家和政府层面而言, 我国的相应部门还没有完成地质灾害测防体系的创建及完善, 这就令新农村建设在制度、技术等层面无法获得有力支撑。

2.4 农村土地转用及征收管理层面的问题

农村征地程序太过简单, 缺乏对征地过程的告知、确认及听证程序, 不具备规范性。没有依照国家和政府批准而执行公布实施的征地年产值标准等规定, 对村民执行征地补偿标准等层面的公开解释。在征地中, 没有对农民的征地参与权、知情权等执行良好的维护, 监督体系不够完善。

3 新农村土地管理意见

3.1 坚持杜绝耕地产生违法现象

我国农村土地面积较大, 而土地大多数都用在农业种植, 所以, 关于农村耕地管理工作已经变成农村土地管理工作当中的重点, 只需将农村耕地管理做好, 才可以更加良好的加快我国农业生产建设工作的实施, 进而真正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提升农村务农人员收入, 这也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土地管理工作而言, 需要各级政府提高当地土地审核需求, 不可轻易审批农村耕地的工业圈地申请, 有些区域还将耕地改成池塘, 此类土地使用形式并不被批准[2]。

由于当前农村工业化建设进程的提高, 在许多农村地区都申请工业用地, 政府部门对这类土地审核工作也需提高, 对土地的应用目的、申请审核布局等均需要执行细致的审查, 提高政府对农村土地的管理能力, 保障土地不会超脱政府的管理能力。对农村工业产业建设而言, 需要企业严格依照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法律标准, 严格依照政府土地管理政策执行土地使用及管理权, 产生违规现象应立即收回。

3.2 提高农村宅基地管理

农村土地中应用类型里占面积过大的还包括农村宅基地,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需要政府提高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 透过集中管理形式对农村宅基地审批工作执行管理, 不可存在1户人家申请多个宅基地现象, 确保人均占有宅基地面积的平等性及平衡性, 不可产生超标占据宅基地现象。

3.3 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

农村土地管理工作不仅要通过政府部门执行工作, 还需要各级政府通过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发展现状对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透过强化农村土地使用现状进行调查来保障政府, 及时掌控农村土地使用情况, 以保证政府工作可以真正处于保护农民利益的方向进行, 发现具有危害农村人口土地权益的情况应当严格办理, 并通过对农村人口形成的影响建立专门资金补偿制度。

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并非一蹴而就, 对于农村土地管理问题而言, 应当尽快给予解决, 并不断完善农村土地管理, 保障农民利益, 进而改变农村生活水平, 土地资源成为社会群众发展及生存的保障, 所以, 解决土地问题可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及生活品质, 提升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摘要:我国属于农业大国, 所以, 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当前, 农村方面正在执行大量建设, 新农村建设也变成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里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管理

参考文献

[1]隆毅.浅谈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土地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1 (23) :46.

上一篇:女大学生就业难下一篇:日本帝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