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土地政策(精选8篇)
新农村建设土地政策 篇1
新农村建设土地政策十大要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做出的一项战略安排,是持续数十年、惠及数亿农民、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整体水平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涵盖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管理、村镇建设、社会事业、国土整治等方方面面,需要一整套完备的土地政策体系作支撑。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探索,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并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的农村土地政策,但是,也有一些农村土地政策不能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必须进行调整和改革。归纳起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土地政策要点有以下十大方面。
第一,坚持土地承包经营制不动摇,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稳定农业家庭经营的制度基础。家庭经营是世界各国农业经营的最基本形式。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赋予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奠定了农业家庭经营的制度基础;同时,我国农民家庭经营的承包地,是农民重要的基本生活保障来源,因此土地承包经营制也是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的制度基础。这一基本制度已经在《宪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上得到严格规范,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今后,要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稳定已经形成的土地承包关系,切实保护已经赋予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特别是,对于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管理,要从合同管理向登记管理转变,逐步建立包括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专业化属地化规范化的城乡土地统一登记管理体系,并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续期制度或者实行无限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按照物权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更为彻底的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
第二,依法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稳妥地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农村建设中,必须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依法规范农地流转,保障农民在农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结合农村劳动力流转和农村人口转移进程,在农民自愿选择和平等协商的基础上,通过农地的市场流转和适度集中,积极稳妥地发展农业土地规模经营;按照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农户和龙头企业自愿签订产品合约和要素合约,发展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农户+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等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组织方式。在必要的情形下,可以发展龙头企业受让农户承包地、雇佣农民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在完善农村土地登记制度,培育、发展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市场的基础上,开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市场,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增加农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增强农民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第三,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人多地少,需要养活的人口数量大,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人口数量还会继续缓慢增长,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土地政策极其重要的全局性战略性目标。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继续完善和严格执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探索建立和完善世界上最严格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耕地保护制度。对于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的,通过缴纳相关税费,专项用于耕地整理开发以补充耕地。对于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和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蔬菜基地等在内的耕地,在农地转用审批和土地征收等方面要继续实行严格管理。
第四,改革征地制度,探索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农地转用制度和对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公正补偿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从传统计划经济延续下的农村集体土地国家统一征收制度存在的缺陷日益显现。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改革这种不合理的征地制度。当然,由于征地制度改革涉及耕地保护、城镇建设、工业发展、公益事业、农民权益、政府利益等诸多方面,因此只能渐进推进。近期,应重点修改完善征地补偿的有关法律法规条款和征地补偿费的确定办法,切
实提高征地补偿标准。从中长期看,理顺农地转用中的经济关系,实现土地征收中的公正补偿,需要进一步深化土地市场化改革,缩小征地范围,将土地征收严格限定在公共目的,并在发展农用地内部流转市场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的同时,适度开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的经营性农地转用市场,形成的土地市场价格体系为公共目的的土地征收补偿提供客观的市场参照,从而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区分公共目的和私人目的、公益性用地和私人性用地的新型农地转用制度和对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公正补偿机制。第五,改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建立以城带乡的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我国以国家和集体二元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与城乡企业、居民的身份相挂钩,依赖城乡分割管理的路径形成了城乡建设用地使用制度上的双轨制和城乡分割的建设用地市场,包括乡镇企业用地和农民宅基地等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市场化流转长期受到限制,直接阻滞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和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加快改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开通城乡建设用地市场,才能吸引城镇企业和居民投资农村、实现以城带乡式发展。今后,从统筹城乡土地政策、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市场的要求出发,在制定和颁布《物权法》,明确界定建设用地使用权用益物权的基础上,应进一步细分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对于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在法律上可比照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创设集体出让土地使用权,并允许其与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具有同等效力地进行转让、出租和抵押;对于农村公益性用地和农民无偿取得的宅基地,可比照国有划拨土地设立集体划拨土地使用权,在交易许可管制下对其进行市场准入管理。
第六,调整土地收益的取得、分配和使用格局,建立和完善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土地收益分配体系。在我国现行土地价、税、费体系下,政府土地收益在农地转用和土地供应环节取得的多、在土地保有环节取得的少,以土地出让价款和费的形式取得的多、以税收形式取得的少;在分配上,绝大部分土地收益集中在市、县级财政,中央、省和乡村两头得到的少;在使用上,投向城市地区的多、投向农村地区的少,投向经济建设的多、投向社会事业的少。这种格局加剧了城乡发展差距和征地引起的矛盾冲突,同时也驱使地方政府盲目扩张建设用地。新农村建设,要对这种格局进行必要的调整。比如,提高耕地占用税的征收标准,加大力度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制定和完善全国性的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以及使用、转移和监督管理办法,保障对占用耕地的有效补偿;严格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征收管理,完善有关15%的土地出让金专项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规定,支持农业土地整理开发;设立土地保有环节的不动产税种,全面完善不动产税制,支持乡村基层公共财政;建立土地收益基金专项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土地收购储备和风险备用金等的具体标准,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七,开展农用地整理,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用地整理是精细化、集约化、节约化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国土整治、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农用地整理通过对沟、渠、坎、田块等进行工程治理,对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破坏的土地和各类废弃地、闲散地进行复垦,一般能够增加15%左右的有效土地利用面积;通过规整农田灌溉渠系,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改良土壤,能够提高土、水、肥的综合利用效率;通过平田整地、归并零散地块、修筑梯田,能够促进土地集中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农业集约化程度创造条件;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条件;通过合理安排田、水、路、林、村,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农用地整理,无疑将是未来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坚持统一规划、分区指导、依法规范、公众参与的原则,以政府公共投资为主,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重点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农用地整理,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八,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因地制宜地推进村庄治理。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建设用地总体上保持在180平方米左右,东、中部地区一般在120-250平方米,西部地区在150-400平方米,山区和牧区更高。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外流和迁移,一些农村的住房和宅基地随之废弃或闲置,出现了“空心村”等现象,而与此同时,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居民要求改善生活居住环境的愿望越来越强。
总之,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用地整理的认同感和
参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在村镇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尊重并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结合撤乡并镇、迁村并点、撤村建居、旧村整治、“空心村”改造、民居翻建改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公益事业建设等的实施,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置换、土地权属重划、土地规整以及废弃闲置地的开发利用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以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为纽带,优化建设布局,促进人口适度集中,提高基础设施完备度,发展公共公益事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第九,强化对城乡土地用途的统一管制,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是土地政策有效实施的基础。我国土地利用中的各类用地矛盾需要通过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来统筹协调,土地政策只有与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并保证规划得到有效实施才能落到实处。
在逐步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统一城乡土地登记、统一城乡财产税制、统一城乡人口户籍登记的情况下,城乡土地由分割管理向统一管理转变,最为关键的是要完善城乡一体的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体系,实行城乡土地用途的统一管理。这就要求在编制和完善区域性国土开发规划、国家和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加强宏观和中观层次的空间规划管理的同时,要特别重视编制和完善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加强微观层次的空间规划管理,使各类空间规划在编制、修改、审批、执行等环节更加紧密地衔接起来。同时要加强公共参与,积极吸收农民群众参与规划的编制、修改、执行和监督等过程,在农村树立按照规划用地管地和依法用地管地的新观念。
第十,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有序转移就业的社会安全保障机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我国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农用地要转为建设用地,越来越多的农民会全部或部分地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建设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妥善解决好这部分农民的生计和社会保障问题。在这方面,政府首先要采取积极的农民转移就业促进政策,通过发展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支持发展中小企业等,鼓励和帮助失地农民实现非农化转移;同时要不失时机地跟进完善救济、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在土地政策方面,考虑到农村失地少地人口的土地保障很难通过村集体内部多数人同意的土地调整来实现,因此,应逐步建立由政府主导而不是由农民集体内部决策主导的失地少地农民的土地保障制度,通过加强管理,保证将土地整理开发形成的新增土地、未发包的可利用土地、预留的机动地、交回和收回的承包地等优先安排给新增人口和失地少地的农民,保证以农为生的人口都能拥有基本份额的承包地;同时,应进一步完善建设用地供应政策,积极为失地农民提供非农就业安置渠道,为农民进城居住提供住房保障。(王小映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新农村建设土地政策 篇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做出的一项战略安排, 是持续数10年、惠及数亿农民、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化整体水平的一项重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涵盖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管理、村镇建设、社会事业、国土整治等方方面面, 需要一整套完备的土地政策体系作支撑。经过20多年的改革探索, 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经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并需要继续坚持和完善的农村土地政策, 归纳起来, 新农村建设的土地政策要点有以下4个方面:
1.1 坚持土地承包经营制不动摇, 依法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稳定农业家庭经营的制度基础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赋予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 奠定了农业家庭经营的制度基础;同时, 我国农民家庭经营的承包地, 是农民重要的基本生活保障来源, 因此土地承包经营制也是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的制度基础。
1.2 依法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积极稳妥地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新农村建设中, 必须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 依法规范农地流转, 保障农民在农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 结合农村劳动力流转和农村人口转移进程, 在农民自愿选择和平等协商的基础上, 通过农地的市场流转和适度集中, 积极稳妥地发展农业土地规模经营。
1.3 开展农用地整理, 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平田整地、归并零散地块、修筑梯田, 促进土地集中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为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和农业集约化程度创造条件;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为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条件;通过合理安排田、水、路、林、村, 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农村人居环境。农用地整理, 无疑将是未来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新农村建设中, 应当坚持统一规划、分区指导、依法规范、公众参与的原则, 以政府公共投资为主,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重点有步骤地稳步推进农用地整理, 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条件,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4 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 因地制宜地推进村庄治理
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建设用地总体上保持在180m2左右, 东、中部地区一般在120~250m2, 西部地区在150~400m2, 山区和牧区更高。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外流和迁移, 一些农村的住房和宅基地随之废弃或闲置, 出现了“空心村”等现象, 而与此同时, 大多数生活在农村的居民要求改善生活居住环境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总之, 我国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农民群众对建设用地整理的认同感和参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新农村建设中, 要在村镇规划的统一指导下, 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 用好相关土地政策, 致力于新农村建设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有效运用好集体土地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理等土地政策,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1 集体土地流转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1 集体土地流转
集体土地流转主要指的是土地使用权, 即承包经营权在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流动和转让, 其实质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 主要就是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集体土地流转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意义在于集体土地流转的积极探索整合了农村中各种分散的土地资源, 改变传统的单个农户家庭式低效率的经验模式, 提高了土地的整体效益, 同时也为土地的集中、集约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因此, 集体土地流转的积极探索有利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规模集约农业和现代农业;有利于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 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这对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必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1.2 集体土地流转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 集体土地流转存在土地流转不规范、服务不到位以及流转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因此必须密切结合各村实际, 落实农民群众对承包土地的“长期而有保障的使用权”和自主经营权, 推动农村土地依法、有偿、规范、合理流转, 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和管理机制, 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农民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农村土地的流转, 从而加快农村土地适度集中使用, 促进农业规模发展, 使农业更快更好地与市场结合起来, 早日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1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国发[2004]28号) 中提出“鼓励城乡建设用地整理,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具体来看,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以下简称挂钩) 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将若干拟整理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 (即拆旧地块) 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 (即建新地块) 等面积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 (以下简称项目区) , 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整理复垦等措施, 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 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 提高耕地质量, 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 城乡用地布局更合理的目标。
2.2.2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其意义在于挂钩政策的实施, 可以促进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集中分布, 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效果;有利于推动农村居民点向中小城镇集中, 统筹城乡发展,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为乡镇企业的发展争取建设用地指标, 繁荣农村经济。
2.2.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应注意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 当前挂钩政策在实施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规划欠科学, 随意性大;重指标使用, 轻实施管理以及资金缺口大, 保障不到位等问题。因此实施挂钩政策时, 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科学确定项目实施地点, 合理布局, 稳步推进。另外还应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 多渠道筹集资金, 并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法律, 保障挂钩政策的科学实施。
2.3 土地整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1 土地整理
即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提高耕地质量,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实施土地整理有利于盘活农村的各种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提升耕地质量, 有利于提高耕地产出, 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拓展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村容整洁“的内涵和范畴。
2.3.2 实施土地整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土地整理直接关系农民的切身利益, 因此在实施土地整理项目时, 应紧密结合各村实际, 建立相应的制度和保障措施, 不断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着眼从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入手,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村建设。
2.4 结论
集体土地流转、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理3项土地政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这3项土地政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强大推动力, 农村的综合发展也是实施这3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必须与这3项土地政策有机集合起来, 利用集体土地流转实现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现农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集中、通过开展土地整理实现田、水、路、林、村的科学规划, 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目标。
3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潜力, 构建新型农民社区, 带动涵盖农用地整理的全域综合整治,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改变农村面貌, 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3.1 挂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
挂钩试点通过科学规划,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合理设置拆旧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城镇建新区, 与项目区内土地整理项目同步实施, 充分发挥挂钩的效果, 同时也最大化释放土地整理项目的作用。挂钩试点应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 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宗旨, 把改善农民居住条件作为核心, 加快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步伐, 推动农村生产方式转变, 促进增收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手段。
3.2 挂钩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助推器”
城乡协调发展是国家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 农村的变化与发展是国家进步和城市发展的基础与保障。加快农村地区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 打破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 构建"以城带乡, 以工促农, 城乡互动, 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 成为破解“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挂钩试点整合各类资金投入农村发展, 通过拆除原宅基地并复垦为耕地, 建设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 修建道路、沟渠、生活广场等基础设施, 并配套卫生、医疗、文教等公共服务设施, 实现了城乡资源的交流与互动, 优化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 增加了耕地有效面积, 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 增强了城市经济对农村的辐射和拉动作用, 促进了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 扩充了农村科技文化的内涵。
3.3 挂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泵”
实施挂钩试点, 开展复垦耕地权属调整、农民集中居住区房屋分配确权等有关工作, 加快了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进程, 从制度上保障和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建新区实行有偿供地, 获得的土地级差地租在扣除相关成本和税费后全部投入到拆旧区, 使城市经济发展成果得以反哺农村。通过将散乱的农村居民点拆除并复垦, 改变了农村土地利用格局, 优化了用地结构, 提高了耕地质量, 为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 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硬件环境;地方政府在项目具体实施中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 逐步实现其管理职能向服务“农村、农业、农民”的职能转变, 为引进先进农业科技和现代化产业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3.4 取得的成效
3.4.1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省把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整理, 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挂钩试点政策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成都市双流、锦江、郫县等项目区, 通过集中建设中心村、聚居点和水、电、气、光纤、通信配套服务设施, 统一建设给排水设施、垃圾集中堆放点、村民健身娱乐设施、消防设施、小区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 改善了农村整体面貌和农民居住生活条件, 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公益设施、现代文明向农村的延伸和覆盖, 为实现城乡居民生活同质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3.4.2 促进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提高了耕地质量
挂钩工作的重要作用在于通过盘活粗放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 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成都市农村人均建设用地150m2, 利用效率低下, 通过统一安排农民居住用地及配套生活设施用地, 项目区建设用地布局更加合理, 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据测算, 新居点人均占地70m2, 人均可节约建设用地80m2。阆中市项目区实施后, 农民每户占用土地面积不超过120m2, 仅此一项即新增耕地37.53hm2。双流县等项目区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整理, 基本实现了坡地梯田化、水田格网化、田土平整化、灌排设施化, 大大提高了耕地质量, 项目区基本上成为稳产、高产、优质、生态的基本农田。
3.4.3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增加了农民收入
部分项目区充分利用整理后的农用地良好的生产条件, 积极开展农业规模化种植,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当地村民在农业企业就业, 获取保底收入、分红收入和务工收入, 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双流县金桥镇挂钩项目区土地复垦后, 引入农业龙头企业20多家, 成片种植无公害蔬菜、食用菌、日本黑大豆等, 带动本地种植大户20余户, 解决当地600余名农民就业, 人均增收735元。锦江区挂钩项目土地复垦后, 根据村民意愿, 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流转给区农投公司进行规模种植, 公司向农户按每年1500元/667m2支付流转费用, 农民还可通过在农业公司上班得到务工收入。
农村土地流转新政策法律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法律问题
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新成就与新政策
(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最新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农业也逐渐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3.4亿亩,流转比例已达26%,较2009年上升15个百分点。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超过287万户,家庭农场超过87万个。近年来我国土地流转呈“加速跑”态势,其占承包地比重在2012年超过20%,2013年超过四分之一。由此,不难看出,近几年来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仅发展迅速,规模也正在逐步扩大。
(二)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最新政策动向
2014年11月20日,一份名为《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文件发布,从中央层面规范了基层自发推动的农民承包耕地经营体制的改革。文件从确权、流转、经营等多方面明晰了农民承包耕地经营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回答了“怎样保障农户作为土地承包者的权利”、“怎样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使农业在现代化道路上更快发展”的问题。
在以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相关措施都散落在各个文件中,现在集中到一个文件里发布,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更权威,也将规范和推进土地流转的进程。该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即将进入试点阶段。
二、《意见》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构建的影响
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新政策是国家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总体要求,并且明确提出进行农村土地流转的四项基本原则以及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的具体要求,使流转程序有前提可循,有方向可遵。
(一)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关法律制度规范
现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依据的法律规范所形成的现行法律制度,涉及的主要法律文件包括:《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物权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司法解释》以及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中涉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制度。
2003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以法律的形式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标志着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真正走上了法治化的轨道。《农村土地承包法》总则中第10条明确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自愿、有偿的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第二章和第三章对家庭承包经营权流转作了比较全面的规定,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具体程序、流转的法定方式、各类流转发生的前提条件等内容。
《物权法》用两条法律条文(即128条和129条)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及其限制性规定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的权利变动方式,其主要是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相关内容的强调和补充。
《农村土地承包司法解释》主要针对家庭承包各类纠纷案件提出处理方案、確认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的效力,以及确认流转中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优先权。
同时,在地方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部门规章来适应不同地区的土地流转状况,如《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江苏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等,虽然很多地区都在法律基础上有所创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但是也有部分地区并未因地制宜导致土地流转率低,农民优先权没有得到保障。
从现行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范体系及其内容分析,《农村土地承包法》及其配套的部门规章主要是对现实中经过相关农地政策实践的流转方式及其法律效力在法律上予以确认,但从这些法律规范实行以后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来看,这些既存的法律规范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并未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实践中仍然广泛存在着土地承包人“宁可撂荒土地”也不愿让渡承包经营权的状况。相反,国家补贴、免税等国家扶持农业政策措施的广泛实行,却使得很多农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惜地”心理,这更加阻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关法律制度没有发挥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应用作用。
(二)《意见》对现阶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意见》主要是针对现实生产经营中出现的问题,用“三权分离”、两个“适度”、一份“负面清单”提出了新的举措,其关注的重点就是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即农业生产要向规模化发展,通过土地确权、经营权流转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这有利于弥补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开启农村发展新形式。
《意见》对现阶段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等方面。
就基本原则而言,《意见》提出四点原则:一是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地位,二是坚持改革,鼓励创新原则;三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四是坚持适度规模经营,兼顾土地效率原则。《意见》中这四项基本原则应用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具体制度,是现阶段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指导思想,对不符合原则的地方土地流转政策、相关法律法规等应当进行适当、适时的修改。
就具体流转规则而言,《意见》妥善解决了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的问题,也改变了之前土地承包登记公示制度不完善带给流转困境的局面,明确了登记确权是必要条件,不仅仅是对抗效力,这使得不动产物权关系更加明晰,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增加了公信力,减少流转纠纷。
nlc202309020252
就流转方式而言,《意见》中指出:鼓励创新土地流转形式,除了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之外,特别强调鼓励农户在自愿前提下采取互换并地方式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在同等条件下,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土地流转优先权。
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规则形成而言,《意见》中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具体规定将成为构建相关立法类型和设计具体流转保障规范的基础性规则。《意见》主要指出两类基础性规则:一类是积极性规则,即鼓励或促进性的规则,主要可归类为:农村土地关系认定规则,即确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制度和确权登记颁证;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规则,即确定土地流转形式与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规则,即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由此规则形成的立法类型应当是具体规定各种流转方式的发生条件、参与主体、法律效力、纠纷解决及社会保障等内容的规范体系。另一类则是消极性规则,即禁止立法规定的规则,《意见》开出了四大“负面清单”,意见一连用了4个“严禁”:严禁借土地流转之名违规搞非农建设;严禁在流转农地上建设或变相建设旅游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别墅、私人会所等;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挖塘栽树及其他毁坏种植条件的行为;严禁破坏、污染、圈占闲置耕地和损毁农田基础设施。这一连串的严禁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避免了现实情况中将土地偷梁换柱改变用途的情形。这对于基层政府也是具有一定的约束力,这在下一步法律制度构建中应注意完善政府监管和问责机制,完善土地管理中的执法主体和执法依据。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的思考
《意见》从确权、流转、经营等多方面明晰了农民承包耕地经营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主要回答了“怎样保障农户作为土地承包者的权利”、“怎样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使农业在现代化道路上更快发展”的问题。
然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面很广,也极容易造成利益伤害的工作。尤其在各项配套制度还不太健全,法律层面也存在缺陷的情况下,稍的不慎,就会出现利益受到伤害的问题。尤其是农民利益,很容易被政府所利用、所伤害。這也进一步告诉我们,土地试点必须把如何维护农民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确保方案的制定、制度的设计、利益的分配等,都能以不损害农民利益为前提,维护农民利益为最高标准。
按照新的政策规定,以及“依法、资源、有偿、适度、效率、公平”的客观要求,为有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为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和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流转,笔者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依据近年来关于土地流转的改革政策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使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有法可依,在抓紧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的基础上,最关键的是尽早制定法律形式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为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实现依法规范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参考文献:
[1]吴越.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制度选择[M].法律出版社,2012.
[2]李宴.农村土地市场化法律制度研究[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
[3]黄建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立法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11.
[4]黄河.试论农地政策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保障法律制度的构建[J].河北法学,2009.
[5]袁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形式之法理分析[J].河北法学,2011.
[6]陈锡斌.困境与出路: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10.
新农村建设土地合理利用技巧说明 篇4
一、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
(一)、城乡建设用地挂钩的内涵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是对近年来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中所采用的一种新的土地整理、利用和管理模式。其具体内涵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以下简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
(二)、挂钩试点工作的总要求
必须贯彻落实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并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总要求。具体要求包括:
1、建新地块的总面积不得大于拆旧地块的总面积;
2、建新地块中用于安置拆旧地块农村居民的土地面积应低于原宅基地占用面积;
3、建新地块中其他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应高于现有存量建设用地;
4、拆旧地块复垦耕地的数量、质量应不低于建新占用的耕地,并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相结合。
(三)、挂钩试点的规模控制和管理
通过下达一定数量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周转指标来进行。挂钩周转指标专项用于项目区内建新地块的面积规模控制,并在规定时间内用拆旧地块复垦出来的耕地面积归还,归还的耕地面积数不得少于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
(四)、挂钩为地产企业提供的契机
据了解,重庆已将“建立城乡建设用地置换机制”列入全国的试点计划,即将报国务院审批。据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透露,试点规划在处理农村土地问题上将有突破性举措,尤其是城里人能否到农村买房、农村能否自建可以在市场上销售的“小产权房”等问题,规划明确提出:在农村耕地不减少、粮食不减产的情况下,尝试允许城乡建设用地合理置换。杨庆育解释说,农村的土地分为耕地和宅基地,在重庆的试点规划中,鼓励城市经济下乡对耕地进行产业化经营,农民的耕地经营权也可以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中心对城市人招标;同时,政府支持农民把宅基地进行集中建设,在农村耕地不减少、粮食不减产的情况下,尝试允许城乡建设用地合理置换。
二、城中村改造
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每一座城市都会遇到“城中村”的改造问题。早先农民聚居地被圈进城,管理滞后,环境卫生、治安、税收、户政与治安管理脱节,“城中村”内乱搭乱盖等问题十分突出。“城中村”改造的过程就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过程。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必然面临土地产权改制的问题,土地产权改制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城中村的城市化改造,推动城市化进程。具体而言,其基本思路就是要在现行制度体制框架下寻找到一种出路,彻底摆脱土地所有制二元结构对城中村城市化发展造成的制度障碍。通过将土地合法地引入市场流通、显化土地价值,使城中村村集体通过盘活土地资产获得改造所需资金,(一)、现行的一般改造模式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是由政府主导,主要是指政府完成前期土地开发,然后采取市场化的招标拍卖方式。这种方式由于前期拆迁安置成本高,政府难以做到资金的平衡,政府财政资金有限,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开展此类土地的开发。
二是村民在政府指导与支持下,自筹资金,自行完成改造。这种模式需要政府支持力度比较大,比如在基础设施、公建设施及资金等方面,适用于村集体及村民筹资能力强,村规模较小的情况。
三是开发商主导的开发模式。开发商资金雄厚,开发经验丰富,既可以缓解政府资金的局限性,使财政资金可以投入到更多的基础设施及公益事业上,又可以避免行政力量的介入,减少社会问题。
(二)、“城中村”改造为地产企业提供的契机
“城中村”改造在广州、深圳等发达地区,以及西安、武汉等中西部城市都已有了较成熟的经验和经典的案例,如西安新城区三府湾城中村改造、武汉的旧城改造等。尽管重庆目前尚未开展,但重庆不乏中心城区周围以乡镇为行政编制的地区,如沙坪坝区覃家岗镇,这些地区紧靠中心城区、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设施基本齐备,已与城市建设无异,但其区域内仍然存在较大规模的集体土地,且尚未纳入城市规划的范畴。根据重庆市的发展速度,其必然是城市扩张的近期范畴。当其改镇建街道后,其辖区内的建设用地所有权必然将由集体改为国有。同时,根据西安、武汉等城市的“城中村”改造的经验来看,由于改造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单靠地方政府的资金力量一般难以完成,因此其一般鼓励企业参与到改造中去。
因此康维建议,房地产企业可以协助建设为条件,与政府进行磋商,先以租赁或其他成本较低、取得较容易的方式获取集体用地的使用权。当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时,将能够在土地出让中获得优先权。
三、只征不转
对农用地的“只征不转”原本仅适用于国家重点项目,即对重点农业项目、重点旅游项目中的非设施建设、采煤沉陷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淹没区等项目用地,可以实行在不改变其农用地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土地征用,与其他征地行为一样,征用后土地所有权收归国家。
尽管对于该种土地所有权转换的方式,国家并未有明文规定,但据康维调查所知,全国各地、包括重庆,均有成功操作的案例。同时,在这些案例中,运用这项政策的并不止是国家项目,已有部分实力较强的房地产企业以此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成功实现了较低成本的土地储备。结合案例,康维归纳出如下的操作模式:
(一)、只征不转的企业操作方式
企业对地方进行大型农业项目,如农业产业园、示范基地等,或旅游项目的投资,与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地方政府通过征地将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改变为国有制,并出让给企业用于农业项目或旅游项目的建设——企业获得国有土地的使用权——除必要的配套设施用地外,暂不改变土地的农用地性质,实施农业项目或旅游项目的开发——土地储备。
(二)、只征不转对企业的好处
1、产权保护。经征地后土地性质已为国有用地,政府出让后企业拥有土地长期的使用权,尽管暂不能用作农业以外的其他用途,但其使用权的归属性质与通过正常出让取得使用的土地一样,不会有租赁地可能面临的集体收回使用权或其他政策风险。
2、为地产项目储备土地。地方政府由于招商引资的需要,在地块区域上会给予企业一定的选择权,因此企业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在了解城市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尽量选择近期将纳入城市规划范围的区域。随着城市的发展,当企业已获得使用权的土地纳入到城市规划范围内后,必然将取消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限制,可以实施房地产项目的开发。
3、规避风险,降低费用。一方面,由于国家对房地产项目的宏观调控,企业直接以地产项目建设为目的在区县征地建设基本已行不通,即便拿到了土地,相较于“只征不转”所拿到的土地来说,费用也高出许多,如耕地占用税、土地复耕费、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等。另一方面,若企业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现有的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土地储备,不仅出让金高,而且要接受“开工超时”罚金等处罚,甚至面临国家清理的风险。而“只征不转”取得使用权后,进行农业或旅游项目的开发,则可规避这些风险,降低费用。
4、以农业项目争取政策和贷款。
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
尽管在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农村,集体所有的农村宅基地已经以租售或低价抵押等方式形成了事实上的流转,但在国家法律制度层面,农村宅基地流转并未得到明文许可和大范围推广。然而,200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表态,中国农村宅基地的发展政策将向实行“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的路径上转移,“盘活”二字有望为宅基地流转提供具体的操作空间;另一个积极的信号是同年出台的物权法,将之前“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的说法被“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团队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取代,这无疑也是闸口松动的一个标志。可以预见,农村宅基地的流转将极有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因此,康维认为,地产企业应在充分理解宅基地流转的政策空间的基础上,及时把握住时机,取得宅基地的使用权并加以合理的利用和经营。
(一)、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内涵
包括小城镇集体建设用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
1、小城镇集体建设用地,是指在重点发展的中心镇区域内,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乡镇企业、乡镇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住宅建设以及其他设施建设使用的土地。
2、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多指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发生转移的行为,包括农民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作价出资(入股)、联营联建、抵押等。房地产企业获得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实施开发后的商品房多以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小产权房”的形式存在。
(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为企业提供的契机
农村集体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在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已成为了既定的事实,目前社会各界积极呼吁的是以法律形式将流转的方式、土地权属等问题确定下来。广东在规范流转、明确权属的试点上走在全国前列。去年二月,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林浩坤对外透露,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已经上报省政府审批,《通知》中明确了农民合法的宅基地可以上市流转,这当然是给企业提供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和可操作的空间。
2007年,国家将重庆设立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截止至今年3月底,重庆市已于中央部委、大型企业签订了19个战略合作协议,目前已有九龙坡、渝北等30余个区县选择了近100个具有代表性的乡镇作为试点乡镇。而在试点建设中,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问题作为专项改革方案提上议程。试点建设必然需要外来资金的支持,地产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参与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获得拿地的先机。
新农村建设土地政策 篇5
镇人民政府 xxx
中国共产党**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大悟 为加快实现富民强县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大会主题报告,意味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我县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虽然新时期的新农村标准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但不管如何,安居才能乐业,俗话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特别是在我们**县,人多地少,在老百姓富裕后,建房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无视《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擅自在原有房屋加层,在空闲(荒)地、自留地、耕地甚至是基本农田上建设房屋,同时一部分村民为追求经济利益也借机擅自建设房屋,致使农村违法建筑渐成泛滥之势,严重阻碍了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村民违法建筑对以后村庄规划建设和和谐社会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首先,浪费宝贵而有限的土地资源。虽然农村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村民无序无规划建设,会造成村内宅基地规划无法落实,使规划有序的宅基地出现残缺不全,如一幢规划是八间,因村民违法建筑的擅自移位,可能整幢宅基地规划得不到完整实施,无形中造成土地浪费。也会出现村内宅基地分配不公,人为造成多占土地建房。
其次,道路不畅,村容零乱。违法建筑是村民自行定位施工建设的,根本无法考虑村庄规划和所建房屋与周边存在房屋的协调一致,也不会考虑违法所建房屋的道路进出和村里其他村民的通行,直接影响整个村的道路畅通。村民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垃圾、污水不能统一排放和收集,影响村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再次,所建房屋质量存在隐患。村民在违法建筑施工过程中,受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阻止,采取加班加点突击施工,根本不顾建筑工程的施工规范和质量要求,快速建好放,以既成事实,让政府及相关部门难以拆除。如果拆除损失太大,村民的一生积蓄可能毁于一旦,让其继续使用,因房屋质量存在隐患,给村民以后的居住和使用寿命带来影响,间接浪费了自己挣来不易的金钱。
最后,村内纠纷不断,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对自己房屋是十分看重的,住房是家庭主要财产,如别人阻止他施工或别人施工的违法建筑对他们的房屋有影响,都会导致村民激烈反应。如自己违法建筑施工时被执法部门停工、拆除,他往往不找自身原因,而是打听谁向执法部门举报的,如是村里人举报就会引起打击报复;如别人的违法建筑对自己有影响,就会纠集他人“武力”解决,阻止违法建筑施工。在村民违法建筑施工过程经常引起治安、甚至刑事案件,给平静、和谐的村庄带来不安宁、不团结。
基于违法建筑在农村的不断涌现,给新农村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防止违法建筑在农村的遍地开花,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已为遏制违法建筑指明方向。我认为乡镇政府及土管部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两手抓。
一手抓服务,为应建村民及时安排宅基地、建好房。乡镇政府特别是政府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城镇规划部门要有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及时满足村民迫切建房要求。有些乡镇政府在规划工业区、工业园等区域,为以后建设时拆迁方便和降低费用,下文件,人为冻结该区域的村庄规划,随着政府领导的变更,这些区域的建设暂搁,村庄规划一冻就多年,随着时间推移村民家庭成员增多,住房困难,由于没有规划无法正常报批,迫使其搞违法建筑。现在有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好政策,政府加大对农村村民建房的服务,违法建筑就会在源头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在服务过程中,各级公务人员在审批土地和规划土地时需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要树立行政权力来自人民和行使权力必须合法的观念,正确解决“官”治与民治的问题。我们是人民的公仆,同时又是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手中的审批权力本质上是属于人民的,但这种权力又要通过政府工作人员来行使。如何正确运用这种权力,直接关系到我们新农村的建设。如果政府工作人员不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摆正自己与人民的关系,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再加上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有可能使土地滥建之风愈演愈烈
(二)要树立依法审批的法制意识,建立相应的审批、执法监督制度。要改变过去单纯按行政领导意志行事的做法,牢固树立审批权依法行使的观念,违法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的观念。保证各种监督渠道的畅通,包括人民团体的民主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以及各有关部门的专项监督。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才能形成依法管理土地的良好工作环境。
(三)必须在政府土地管理工作中贯彻依法的原则,努力提高依法管理水平。管理土地必须始终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依法管理、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关系到人民利益的重大决策中,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让人民群众成为土地管理决策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在处理整体和局部、全局与部门的关系时,要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根本原则,而不能从局部利益出发。在履行管理职责、配置土地资源方面,都应当做到公开透明,杜绝“暗箱操作”。
(四)在具体工作中要提高土地管理的效率。办事效率低下是土地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顽疾,虽然这方面的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加以明确。一是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进行量化管理。每一名土地管理公务人员都必须完成相应的业务和任务,明确职责权限,有效地解决审批工作难以规范、难以评估的难题,从而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工作热情,确保一切工作有章可循。同时杜绝互相推诿,互相掣肘等不负责的现象,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明确工作权限。为全方位高效地把工作落实到位,各级领导要明确领导及一般工作人员的分工和权限,以便于及时地开展土地执法工作。
(五)合理调整政府职能,既要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又要把社会可以自我调节和管理的事情真正交给社会、交给企业、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把群众自治范围内的事情交给群众。要通过简化土地审批程序、简化工作环节来确定管理范围,使审批权力与相关利益脱钩。
一手抓查处,依法公平公正处理村民违法建筑。各级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应整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城乡规划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等力量,进驻农村全面展开调查,凡是有违法建筑的村民和处理结果多在村里张榜公布,让村民监督,让被处理当事人感到法律的公正。查处过程中,要积极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虽然村民违法建筑不断出现与村干部管理不力有很大关系,但是为了村庄建设,改善村容村貌,还是要依靠村干部的各种优势,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向村民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宣讲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宣传建房的土地、规划法规。
新农村建设土地政策 篇6
一、土地流转制度的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统筹三农建设,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对于农村流转体制健全,激活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分配等带去了福利。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流转可行性强的、明确权利以及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体制,从内部就可以提高农业的发展活力。因此在十八大以后土地流转问题显然是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社会、经济方面也存在有一些联系。从具体的研究情况而言,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显然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制约因素。
土地流转工作较为复杂,其所涉及的范围较广,需要考虑的政策因素较多,不单是与农村利益及稳定发展存在关系,还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存在着很大关系。最主要的是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在我国现阶段土地制度改革条件下,土地作为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提出,也是在致力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流转的面积的扩大,使得农村土地使用率的上升,优化了生产,达到了很好的土地配置效果。
二、土地流转制度的理论基础
1.土地转让
土地流转指的是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的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顾名思义,就是保留其承包权,转让其使用权。土地转让是指一些所拥有的、而没有到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商再达成一定的协议,以某种有利的条件转让给其他农户主体。
2.土地入股
土地入股,是指在整个承包期间,就土地承包经营权而言,承包方有权对其进行量化处理,可以将其转化为具体的股份,再通过具体的股份以入股的方式同其他的主体进行生产活动,最后根据所持股份的份额进行分红。
3.土地转包
土地转包,是指在承包期间承包商可以将全部土地或者部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通过条件限定,将其转让给同一经济组织中的某个农户个体用于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使得土地集中利用,流转较为便利,农户负担较轻。
4.土地出租
土地出租,是指承包商作为出租的一方,把自己所持有的属于承包期间内的所有的土地或者一部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限定一定时间后再租给其他的主体用于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再向租入土地的一方收取租金。这样的土地利用较为灵活,避免了许多地方出现荒地的现象。
5.反租倒包
反租倒包,是指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农户所拥有的承包地进行反租之后,将反租过来的单个承包地再进行集中,然后对相应的农户作出一些补偿,之后再把集中的土地发包给个人或者企业。这样的方式使得土地利用较为集中合理,大面积的产出保证了相对应的收入。
6.土地托管
土地托管,是指承包商把自己拥有的所承包的土地委托给农户个体或者专门的农业服务组织代为进行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与此同时承包的一方和受托管理的一方应在达成协议后签订具体的合同,以及受托方会向承包方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
7.土地互换
土地互换,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可将其拥有的经营权交换给另外的主体进行使用,而自己则可行使从其他主体那交换过来的土地经营权。大多数的农户都可自行交换土地使用权,使得土地利用更加的充分有效。
三、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创新的选择
1.适度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为了给土地流转制度提供必要的产权基础,政府必须适度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措施。农村土地产权具有有效性、预期性、可分性以及可转让性等特点,就我国目前而言,农村的土地属于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农民依法进行承包经营,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但是许多人在享受这些权利的同时,却故意回避对土地的处分权。所以这还是一种不完善的土地经营产权,必须进一步明确农民承包土地的权能与职责,真正做到权责分离。政府在确保农民集体享有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同时,必须赋予农民更多的权益,使得农村土地充分归农民所有,政府要给予肯定和保护。只有土地承包经营产权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农户土地制度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确立起来,才能促进我国土地流转制度的和谐发展。
2.继续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想要稳定土地的承包关系,就必须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这是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也很适合我国的国民状况,所有必须继续稳定这一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使之进一步发展起来。由于就大多数农民而言,土地依然是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谋生手段,也是保障社会生存的基本条件。所以,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把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决策权界定给农民,使农户成为土地流转使用权的主体,获得长期使用该土地的权利,保护好、利用好土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增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商品性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土地政策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使得土地承包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相应的法律地位也凸显不出来,所以,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的相关法律条文需要做进一步的完善。第一,应该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相应的法律地位;第二,取消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户籍性限制;第三,积极探索满足新增人口土地诉求的新途径。
四、总结
新农村建设土地政策 篇7
一、农村集体土地利用现状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体制不断完善
我市于1994年开展农村土地第二轮延包工作,1998年进行了一次完善;2002年在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中又将国家征用土地面积、水毁地面积予以了核减,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进行了换发。2006年又一次对全市土地延包后续工作进行了完善。2008年7月开始对全市1994年二轮延包再次进行了完善,对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进行了换发,全市新签订土地承包合同116.2 万份, 占总农户的91.87%,发放证书111.12万份,占签订合同农户的95.62%。从2012年3月开始,我市开展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按照2014 年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列为市委、市政府今年三大改革之一,其中2014 年基本完成新一轮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重中之重。目前,全市每年农作物种植面积约为504万亩,其中粮油作物397万亩,经济作物107万亩;休闲农业面积9.17万亩,抛荒一年以上耕地面积6万亩,承包耕地建房面积为1.92万亩。
(二)农村土地流转形势日益看好
近年来,全市上下将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加快农业现代化的“牛鼻子”,推动农业规模经营的“切入点”,实现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全市农村土地流转呈现流转加速、规模扩大、效益提升的发展趋势。截止2013年12 月底,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453.02 万亩,比去年新增149.62 万亩,流转率达18.31%。流转按形式分:转包面积99.94 万亩,转让面积21.64 万亩,互换面积14.75 万亩,入股面积25.6 万亩,出租面积236.62万亩,其他形式43.95万亩;流转按地类分:耕地流转153.97万亩,流转率达34.99%;林地流转255.35万亩,流转率达13.6%;四荒地和养殖水面等流转43.7万亩,流转率达24.5%。
(三)农村土地征占用管逐步规范
近年来,我市在征地工作中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政策,实行“两公告一登记”制度,将征收土地和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张贴在乡(镇)、村、组内醒目的位置,同时国土部门的户网上予以公告。告知建设项目名称,征收土地的位置、地类、面积及土地补偿安置标准,让被征地群众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督促权。在市本级征收土地过程中,积极推行预留地安置,鼓励失地农民、拆迁安置户在条件好的临街临路土地上从事个体经营,使被征地农民生产生活的建设用地有保障,增加就业渠道。对无地少地农民及时协助和配合有关部门在其所在村、组调整承包田,做到耕者有其田,生活基本有保障。据统计,2013年度,我市批准征收面积16847.358 亩,其中耕地6048.5055 亩,占被征收面积的35.9%;林地4890.4005 亩,占被征收面积的29.03%;其它土地5908.453 亩,占被征收面积的35.07%。其中,用于公益性项目的土地12393.863亩,占所征收土地的73.56%;用于商业性项目的土地4453.4955亩,占所征收土地的26.44%。因征地发生的矛盾纠纷共15起,因补偿费用偏低引起的8起,占矛盾纠纷总数的53.33%;因安置不到位的2起,占矛盾纠纷总数的13.33%;其它原因造成的矛盾纠纷5起,占矛盾纠纷总数的33.34%。
二、农村集体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明晰
目前,土地现状调查汇总的地类、权属都是以行政村为权属单位进行管理,由于行政村划的调整、人口流动的变迁、大量资料档案的整理等因素给我们集体土地所有权属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时常产生一些权属争议。同时,由于新土地管理法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的程序更加规范,我们市是免费发证的,乡镇、村人员工作积极性差,发证率较低,给我市当前的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增加了难度,影响土地流转的进程。
(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土地流转手续不规范,一方面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亲戚朋友流转的多,专业大户流转的少;转包、出租或代耕的多,转让的少;口头协商多,文字协议少。大部分农户与农户之间只是口头约定,有的农户在转让时也不通过发包方,有的虽签订了书面流转合同,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问题。有的合同内容过于简单,有的则对流转双方的权利义务如违约责任、承包土地上附着物处置等规定不明确,特别是对未来情况变动的预计考虑欠周全,如有偿转让价款以及土地被征用后双方的损失补偿等缺乏明确的界定,导致流转纠纷时有产生。另一方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一般是自发流转,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全市绝大部分自发流转的集体建设用地没有合法用地使用权的批准手续。集体土地无序流转不利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落实,也不利于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设,更不利于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而且,土地流转双方一旦发生产权纠纷,由于缺乏相应法律支持,农户的合法利益难以保障。
(三)耕地占补平衡任务艰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交通、能源、水利等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在我市相继开工,这些项目往往用地面积大,占用耕地越来越多,近几年每年建设占用耕地达5000亩。在建设占用耕地越来越多的同时,可供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且开发条件也越来越差,2012年全国林地红线的实施,耕地占补平衡的难度会越来越大。特别是2013 年我市“十百千”工程建设规模1006.19 公顷,其中中心城区冷水滩区建设规模就达401.43 公顷。预计全市需耕地占补平衡指标15000 余亩,目前,市级储备耕地指标仅不足1000 亩,县级储备耕地指标几乎为零。如不继续新增耕地,储备耕地指标,市委、市政府“十百千”工程发展计划将难以实施,工程项目也难以落地。
(四)集体土地征占补偿矛盾较多
一是农村集体土地征占用的补偿费与出让价格的巨大悬殊是引发征占地纠纷的主要原因,征占用地的补偿标准与出让价格成倍甚至十几、二十几倍的差距造成了农民的心理严重失衡,这种失衡往往引发失地农民寻找各种理由与政府部门或征占单位“惹是生非”。二是农村外嫁女的征地补偿费很难到位。一些村规民约严重歧视妇女,认为嫁出去的女如同泼出去的水,村里所有的利益都不再考虑外嫁女。一般情况下,农村说话算数的家里的势力比较大,男同志居多。因此,就算实行民主决策,大家投票决定,也改变不了事实。外嫁女的征地费用被村民平分了。三是农经部门在农村集体土地的征占补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三、提高农村集体土地利用效率的建议
(一)坚守耕地保护红线
我市是全省重要的农产品和商品粮供应基地,负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但我市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要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杜绝先建后补、先占后补的现象,同时要确保后补耕地的质量平衡。要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机耕道和水利设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要强化农村集体土地的用途管制,加强县国土、规划、乡镇和村的联动执法,加大对村级违法建房的打击力度,严守耕地质量红线,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同时,要健全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
(二)加快赋权确权步伐
2014年,我市各级各有关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总抓手予以高度重视,设置了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落实了具体责任和措施,全市农村产权赋权确权工作正在逐步推进。一是高位推动。市里每个季度召开一次由县区主要领导、市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参加的高规格的现场督促会,每个月由主管市长召开一次调度会,调度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推介先进典型,统一思想认识,强力推进工作。市级领导要联系各县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镇,指导调度农村产权改革试点工作。各县区要采取过硬措施,加大力度,确保在今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土地确权试点工作。二是全员参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确权颁证工作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必须要全体动员,全员参与。按照“市指导、县牵头、镇负责、村落实”的工作要求,市县乡三级派出工作队进村入户,宣传、指导、协调、督促确权颁证工作。三是落实经费。各县区认真研究和提出解决经费的办法,做好各年度资金预算安排,切实解决确权登记颁证经费保障问题。四是加强督导。为加强督促指导工作,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赋予市委在各县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督查职能,县区要派驻工作组到乡镇,乡镇派驻工作组到村组,做到一级督导一级,确保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目标任务。
(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坚持“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规范”四项原则,《决定》指出“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当前,我市各县区正在全力建设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交易大厅和仲裁机构,积极引导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而促进农业尽快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去年,全市成立了县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3 个、乡镇服务中心120个、村服务站2252个,产权交易109宗,调解纠纷87起。祁阳县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新建了100平方米的服务交易大厅,配备了专门人员,建立了电子发布平台。该县肖家村镇借助平台已流转土地5.18万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6家。同时,《决定》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农经部门一定要对进入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工商企业的经营能力和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性服务以及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设施农业和农村闲置资源的开发等。
(四)严格土地征占手续
建议在国土资源部门外,增设农村集体土地管理部门,可以放在农村经营管理系统,对凡是征占用农村集体土地的,必须先经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审查批准,才能进入土地市场,进入国土部门的征占用审批程序。缩小征地范围,为实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创造条件。同时,在新一轮土地规划时建议国土部门拿出小部分建设用地指标分配给农民,以防此农村建房违法用地现象的发生。在考虑老百姓风俗和生活习惯的情况下,多编制集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
(五)切实保护农民权益
为破解征地难题,保障农民利益,推动永州经济赶超发展,永州市政府立足实际,出台了永政发(2013)28号文件,填补了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政策缺乏的空白,规范了征地程序,综合考虑市场因素合理地提高了征地补偿标准,并且丰富了安置方式可选择货币补偿安置、房屋置换安置、集中迁建安置和分散迁建安置。市政府同时强调农村集体拆迁工作同样要做到四个落实,即落实补偿标准、落实安置方案,落实重新就业,落实培训服务。这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又减少随意征地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农.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大幕开启[F].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4;12
[2]吴宇.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权研究[D922.32].2013
[3]谭峻,涂宁静.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困境与对策研究[F].中国土地科学.2011;05
浅谈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 篇8
一、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一)土地整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土地整理是国家投资重心向农村转移的具体体现。抓紧制定将土地出让金一部分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管理和监督办法,依法严格收缴土地出让金和新增建设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用于土地开发的部分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安排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都要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作为重要内容,建设高标准农田。土地整理投资规模的不断增长和投资区域的横向延伸,充分表明我国已经把农业问题放在了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更加突出的地位。
其次,土地整理是实现生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把实现生产发展的各种要素分为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那么土地开发整理就是最基本、最现实、最重要的硬件因素。只有加强硬件建设,全面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消除影响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才能使农业的集约化和现代化成为可能,从而能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目标。
(二)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互相促进、互为基础
首先,新农村建设从政治和舆论角度为土地整理工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政策和管理角度为其进一步活跃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其次,通过大力开展土地整理,有利于从多方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三)土地整理工作要紧跟时代步伐,高起点,严管理,活机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好根基
首先要突出重点,加大力度。突出重点就是要以基本农田整理为重点,立足于现有存量土地的整治,挖掘耕地潜力,使其更好地发挥效益。加大力度就是要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切实解决项目报审工作中存在的基层报不上去,国家收不进来的问题,力争在一段时期内对全国范围内有条件的基本农田进行一次“地毯式”整治,从根本上解决基础设施条件对农业的制约因素。
其次,国家应从政策上适当扩大项目投资适用范围和提高工程质量技术标准,使土地整理工作突破部门界限、行业界限和行政界限与新农村建设有效接轨,因地制宜达到较高水准,切实解决制约项目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瓶颈问题。土地整理项目涉及的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和道路设施等工程规划,应与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引水工程等规划相衔接,听取农民和专家的意见,优选方案,避免低效建设和重复建设。
二、实施土地整理项目与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土地开发整理,增加了有效耕地
土地整理在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力开展土地整理,不仅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而且可以提高耕地质量。
(二)土地开发整理,助推了农民增收
土地整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点。一方面,通过土地整理增加耕地,其实质就是要求新增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应当是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保护并重。另一方面,在土地整理中,乡镇政府在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约定,只要是农民能干的工程要由农民自己来干,让农民直接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并从中获得直接收益。
(三)土地开发整理,促进了农业增效
土地整理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开发整理的层面上,而是要顺应农业结构的调整,要从增加和建造高质量耕地与农用地出发,立足于服务现代农业、服务农业规模经营、服务提高农业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因势利导,全力引导项目区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实践证明,已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四)土地开发整理,推动了农村发展
大力推进土地整理是国土部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切入点和重要着力点。土地整理不仅能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提升耕地质量,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更重要的是改善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改变了村容村貌,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由此可见,土地整理的实施,既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缓解了耕地压力,又提高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另外,通过土地权属的调整使当地的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得到了切实保护,减少了土地纠纷,保障了农村社会稳定。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还可建成一批布局合理,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新城镇,同时项目区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均靠近居民点,兼顾解决当地群众行路、用电和人畜饮水困难。
(五)土地开发整理,优化了生产环境
土地整理既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耕作条件,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项目实施中体现农业现代化的元素,因地制宜,归并田块,清除土地利用不合理因素,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将农村水电、道路等生产条件改善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增强耕地排灌和防灾减灾能力。通过土地整理,能有效改变农业生产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农民的生产观念也由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依靠科技,增加投入,科学种田,规范务作的水平不断提高。整理后的土地,水、电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项目区实现水利化、耕地的保墒能力全面提高。同时,土地开发整理注重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能使区域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搞好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的措施与保障
(一)资金保障
土地整理朝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向发展,涉及的范围扩大了,包含的内容增多了,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的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①国家财政保障。保持现有土地整理资金渠道,扩大项目资金投资范围,把对村、景的整治工程纳入项目预算。土地整理还要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查、立项、规划预算和规范的项目实施管理制度。②当地政府适当投入保障。区域性的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调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性,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借助政府力量使项目得以推广,这对区域性新农村建设将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③政策扶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开展新形势下的土地整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国家对此应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此部分资金可从对村庄的未利用地,及通过工程措施开垦为新增确认耕地面积用于建设用地占补指标中来。④当地经济能人适当投资保障。随着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地农村已涌现出无数个致富带头人。在当前大力倡导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驱动下,有着五千年传统美德的我国人民思想道德水平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富裕的先驱者都愿意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家乡的千秋伟业建设中,带动家乡经济整体向前迈进。此部分资金可由当地经济能人自筹组成。也就是说,哪个村庄有能人自筹了一定数额资金,当地群众也强烈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就把土地整理项目放到那里去。
(二)组织保障
土地整理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农、林、水利、交通、建设、环保和财政等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做好。因此,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各司其职,是土地整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土地整理项目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组织保障:①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协调各参建单位的管理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领导与组织保障,并尽可能提供适当配套资金。②成立群众工作宣传小组。主要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与组织、宣传、新闻等部门干部组成,专门负责对项目区群众进行教育与沟通,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群众保障。③成立群众工作协调小组。由当地政府、项目所在地受益村和当地国土部门以及项目业主指派的专人组成,负责及时、有效地解决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④成立土地权属调整小组。由当地国土部门、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和村委会成员组成,主要负责项目区前期的土地权属调查和整理后土地权属调整工作,确保项目建成后土地权属清楚、公平、无争议。⑤成立现场指挥领导小组。由当地土地整理中心技术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小组成员必须常驻工地,对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监督和指导,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困难,同时对项目资金的落实、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专款专用和资金的有效使用。
(三)工程措施
受传统城镇发展观念及规划约束力不强的影响,长期以来,村镇土地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特别是基本农田被宅基地占用的现象十分普遍。所以,在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土地整理项目实施过程中,要突出保护耕地,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同时兼顾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习惯,以及居住条件实用性和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具体工程措施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①改善与农村生产、生活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保证通电、通水、通道路。②改善下水道,进行厨房革命、厕所革命,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③坚持以“一池三改”为基本内容的沼气池建设,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太阳能、风能和小水电。④实施乡村整治,建设科学合理住宅。规划集中建设宅基地,对集中宅基地进行三通一平,采取联户自建,多户并建的原则。建议每户建设占用的土地不得超过110平方米。属改建原宅基地的,进行适当补贴,按新规划标准建房;属新建的,要求在新规划区建房,不得占用其他耕地。通过原有宅基地的集约利用,最大限度对原有宅基地和空闲地进行开发整理,使之变成良好耕地。⑤对原有河道、水路、水塘进行美化,建立中心文化娱乐站,使村民有休闲交流和沟通的场所,使项目区的受益群众在享受美丽风景的同时,能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⑥对当地经济能人的产业进行扶持与引导,作大作强符合市场竞争而经得起市场考验的本地种植业,使其通过新农村建设的整治,向更高层的良性循环经济发展。
【新农村建设土地政策】推荐阅读: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推助新农村建设范文08-18
新农村建设11-04
新农村建设总结-发挥区域优势,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06-02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材料:发挥工商职能支持新农村建设11-10
新农村建设时期08-24
摘要:新农村建设09-14
四化新农村建设11-10
推进农村安全饮水促进新农村建设06-26
新农村农业新科技建设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