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新农村建设(通用10篇)
村镇银行新农村建设 篇1
0 引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资金缺乏已成为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 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 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服务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 有效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以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支持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村镇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当前我国村级金融服务成为空白点, 乡镇以下金融业务几乎由农村信用社独家垄断, 县域金融竞争很不充分, 城乡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差距拉大。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郭庆平2006年对冀、晋、内蒙三省区36个县 (市、旗) 调查的情况显示, 与1998年相比, 36个样本县金融机构网点减少1832个, 缩减量达44.7%。 (1) 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开始向县城和城市集中。村镇银行成立以前, 农村金融市场主要由农村信用社经营, 但是, 农村信用社渐渐地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据相关调查表明, 在2007年, 有借款需求的农户约占60%, 得到借款的农户约占50%。在得到借款的农户中, 52.6%是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借款得到, 其中41.9%是从农村信用社借款得到。47.4%是从非正规渠道借款得到, 其中亲友借款是最重要的渠道。 (2)
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空白和覆盖率低的客观原因, 主要是农业具有天然弱质性, 农村金融业务成本高, 农民很难提供抵押品, 风险大而收益低, 农村金融机构难以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有效需求的增加, 客观需要建立能够满足农村金融有效需求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006年12月, 中国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本着“先试点、后推开、分期分批、有序推进”原则, 组建村镇银行。2007年初, 选择在内蒙古、吉林、湖北、四川、甘肃、青海6个省 (区) 的农村地区开展首批试点工作。2007年10月, 在总结6省 (区) 试点工作的基础上, 将试点范围由6省 (区) 扩大至31个省 (区、市) 。
根据中国银监局统计, 截至2008年12月末, 全国共设立91家村镇银行, 对农户和微小企业共发放32.14亿元贷款, 有力支持“三农”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 提高了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已开业的村镇银行大多数设立在中西部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的地区, 村镇银行建立与发展, 有效改善了“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乡镇”的金融服务状况。
第二, 增加了农村欠发达地区金融供给。村镇银行通过吸收各方面资本, 增加了农村资金供给。村镇银行利用一级法人机构贷款所拥有的审批更灵活和资金借贷手续更简便等优势, 不仅部分弥补了原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支农不足, 也部分替代了农村民间借贷。
第三,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和农村微小企业资金需求。村镇银行根据农民和农村微小企业资金需求量小、频率高、时间紧的特点, 进行市场细分, 打造了形式多样、差异化的支农服务产品, 如有利于减轻一次还本付息压力的“按揭式”信用贷款, 探索出了“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各种贷款合作模式, 有效满足了日益多样的农村金融需求。
第四, 初步形成了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的存在和发展, 对农村原有农村金融机构形成了竞争压力, 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原有农村金融机构主动去改善服务、创新业务、简化流程, 坚持“服务农村”的方向, 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从而更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当前村镇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面临的问题
2.1 难于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
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普遍不高, 最低注册资本限额为100-300万元, 我国已经成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大多在1000万元左右, 且试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当地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村镇银行增资扩股难度大, 资本金增加困难。资本金的偏少直接影响到村镇银行贷款业务的扩张。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因此, 按1000万元资本金计算, 单笔贷款最高不能超过50万元, 难以满足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大户的需求。
2.2 目标定位与现实情况存在差距
村镇银行旨在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但是目前银行网点设置不可能太多。截至2008年末, 仍有1424个乡镇没有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仍有待提高。这样村镇银行的发展就与试点制度设计的覆盖广大农村和更多农户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支农效果也十分有限。
2.3 偏离服务“三农”方向
从试点村镇银行运作近三年情况看, 有些村镇银行较多地考虑了商业运作, 而忽略了赖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基石———面向“三农”。商业性与社会性的矛盾会日益突出, 其贷款投向有可能会悄悄地转向城市企业等盈利性较高的客户, 而改变村镇银行设立时服务“三农”的初衷。
2.4 服务方式和手段单一
村镇银行地处于乡镇, 与地处城市的商业银行相比, 交通不便利、网点小、基础设施落后, 特别是结算渠道不畅通。对村镇银行的开户、结算问题, 有关部门尚无明确规定, 致使其支付结算难。一是村镇银行无法在人民银行开立账户, 不能参加同城交换, 有的村镇银行只有通过县农业银行开户并代理结算;二是村镇银行吸收的单位账户得不到核准, 致使部分行政、企事业单位因结算难而流失;三是由于涉及跨地区等一系列的审批和收费问题, 人民银行、银联公司尚未同意村镇银行推出使用其发起银行的借记卡, 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2.5 资金来源缺乏保障
由于农业作为一个弱质产业, 具有抵御自然能力差、风险高、收益不稳定及相对较低的特点, 农村存款总量不大。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对农业发展的资金融通积极性不高, 甚至把从农村吸收的存款投向非农领域, 大量的农业发展资金流向城市, 造成“失血效应”。镇银行组建地区经济普遍落后, 社会闲散资金少, 增储难度大。如某村镇银行, 截至2007年9月末, 各项存款仅为597万元, 且主要来源于各股东企业的流动性资金以及临时关系资金, 存款稳定性较差。大量储蓄资金外流, 使得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缺口越来越大, 发展进程受阻。
2.6 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抗风险能力较弱
村镇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容易引发内部人控制风险。由于村镇银行规模小, 为降低经营成本, 一些村镇银行没有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监督部门, 容易出现“一人独大”或“一股独大”现象, 引发内部人控制风险。
村镇银行其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农业, 弱势群体———农民, 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 村镇银行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并且村镇银行资本金小, 难于弥补大额损失, 抗风险能力较弱。
3 村镇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3.1 坚持面向“三农”的服务方向
服务“三农”、助推农民创业、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是村镇银行的宗旨, 要带着深厚的感情, 走村串户, 为农民提供服务。服务“三农”与盈利不矛盾, 村镇银行能赚钱, 农民信用经得起考验。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 积极开发和引入适合“三农”需求的金融产品, 通过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 实行低利率政策, 简化贷款手续, 创新担保、抵押方式, 科学确定农业贷款周期, 满足农民季节性农业生产资金需求, 为“三农”发展提供方便、灵活、快捷服务。严格贷款投向, 实行“五不”政策, 即“不进城、不离乡、不入市、不贷大和不外拆”政策。同时建立涉农小额贷款发放奖惩机制, 由地方财政出资建立奖励基金, 分年度奖励发放涉农小额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村镇银行, 并给予税收等优惠, 同时处罚没有达到规定投放额度的村镇银行, 以此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
3.2 优化产权结构
优化村镇银行资本结构, 村镇银行资本应该实现多样化, 从资本性质来看, 包括法人资本和自然人资本;从资本来源来看, 包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从资本构成区域来看, 包括本地资本和外地资本。强调一定比例的本地股东, 村镇银行可以在一个村庄吸纳两三个农村小股东。这些农村小股东对本地情况熟悉, 掌握各方面信息, 参与进来不仅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有效降低风险和经营成本;而且更好地利用股东的地缘、人缘优势, 形成合理的股东结构。
3.3 多渠道筹集资金
一是扩大入股面, 使银行成为贷款人自己的银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村镇银行要扩大入股面, 可以考虑吸收一些农村优质贷款客户入股, 使其成为贷款人自己的银行。同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可以从参股村镇银行。
二是实行储蓄激励机制。借鉴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成功经验, 每个贷款户都必须设有个人账户、特别账户和养老账户。每一笔贷款在放贷同时扣下贷款数额的5%进行强制储蓄, 平均分成两份, 分别存入个人账户和特别账户。个人账户资金可随时提取, 而特别账户资金不能提取, 其存款金额达到规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购买村镇银行的股份, 从而成为银行的股东。开设个人账户、特别账户和养老账户, 实行强制储蓄, 增加了银行资金来源, 充实了银行资本金, 增强抵抗风险能力。
3.4 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
服务县域经济、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办行宗旨, 村镇银行必须以此定位, 要求生存、谋发展, 就必须进行业务创新, 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一是加大创新力度, 提供与自身管理相适应、与农户和微小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1) 积极开拓中间业务, 实行多元化经营, 开办个人理财、代理、租赁、保管、担保和信息咨询等业务, 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二是充分借鉴和吸收其发起银行的新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金融技术, 提升核心竞争力, 使村镇银行各项业务得到快速发展。
3.5 加强内部控制
建立一整套考评机制, 加强经营管理。按照商业性经营的管理模式, 认真落实以“三查”为基础的审贷分离制度;禁止大额贷款和股东关联贷款;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银行经营管理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防范和化解风险。通过建立内部授权授信制度, 普及内部控制知识, 做好审计、纪检和安全保卫工作,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 建立起良好的银行内控文化。
科学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既是村镇银行提高经营效率的保证, 也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因此, 我国村镇银行必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 规范管理层的经营行为, 形成相互制衡机制。按照“股东参与、简化形式、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原则, 强调董事会在风险防控中的核心作用, 董事会不仅对风险控制的各环节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 并且对重要的风险点和大额贷款进行直接管控;推动建立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规范业务流程, 实现有效制衡。
3.6 加强风险管控
实施持续监管和审慎监管, 切实加强风险管控。具体措施有:
一是加强定位监管。为防止村镇银行背离支持“三农”的方向, 建议对村镇银行“三农”贷款投向和占比作出明确规定, 建立支农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
二是强化流动性监管。督促村镇银行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 避免贷款投向过度集中, 防范流动性风险。
三是通过有效的外部监管, 督促村镇银行加强内控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规范业务操作行为, 防止金融案件的发生, 确保农民存放资金的安全。
四是实施差别监管。根据村镇银行的特点, 针对性设计村镇银行非现场监管指标, 纳入非现场监管系统。进一步明确村镇银行监管事权划分, 出台具体操作办法。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措施。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资金的投入和金融的支持,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一支新力量, 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当前村镇银行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 提出对策思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曙光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M].华夏出版社.2006.
[2]何树红, 张俊杰.新农村建设与村镇银行的发展[J].乡镇经济.2008 (9) .
[3]刘俊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J].经济论坛2007 (3) .
[4]张笑尘.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分析[J].西部金融.2009 (6) .
[5]刘津慧, 唐青生.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09 (6) .
[6]李学春.乡村银行运作模式及其借鉴[J].东岳论丛.2009 (4) .
村镇银行新农村建设 篇2
今年以来,我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区农工部的精心指导下,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全面、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6年我镇共有新农村建设点9个,其中一个中心示范点(含3个省级点组成)、2个省级点、4个自建点,共涉及农户670户、2291人。
二、取得的成效
今年我镇已规划整治村庄9个,已完成改路4.19公里,其中建通村主干道1.68公里,建村内主干道1.58公里,建村内其它道路0.93公里;新建排水沟1.66公里;新建垃圾坑3个,公厕两座;铺设排污管2公里,吸水砖9510平方;植树620株;改水改厕238户;拆除空心房、危房和违章建筑401间、15052㎡,新建房屋214间、24853㎡,农户建房投入资金5141万,100%新房型。其中下村村委园下村为老人新建安置房15间、面积518平方米,并已完成绿化、亮化和装饰工程,安排15位老人入住;2016年何家中心村已完成拆房342间、12036㎡,计划新建140户、70栋住宅楼,目前110户正在开工建设,59户已完成主体工程,已完成改水260户,改厕84户,改沟330米,道路硬化620米,另外为解决老人养老及拆房后安置问题,投资75万新建面积1400㎡老年公寓四合院一座,已安排16位老人入住。同时,每个建设点都发展有“一村一品”产业,形成了农民增收亮点,并对全镇每
个新农村建设点都进行了资料汇编和全年工作进度安排,使每个建设点都做到了早谋划、早启动,建设点建设进度快,有特色、有成效。
三、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为确保我镇新农村建设点各项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成立了镇、村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镇长、村委书记、主任和新村办成员组成,负责对各新农村建设点工作进行指导。同时,召开了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下发了《下村镇2016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建设点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工作重点、实施步骤和推进措施,细化目标任务,明确工作职责,将各项建设目标逐项分解落实到责任人,限期完成,确保了新农村建设高标准、按时间节点推进。何家中心村因工作任务重、工程项目多、村点面广,该村班子成员全部分工到指定点抓新农村建设工作,确保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二)突出重点、破解难题
在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从各点实际出发,狠抓工作重点,确保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其中何家中心村建设当中,拆迁任务重,拆迁面积大,农户涉及多,而且还有不少困难户,根据这种情况镇村干部做了大量思想工作,通过反复做工作,群众思想通了都同意拆迁,村委干部还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工作方式,通过新建老年公寓和寿材中心为部分因拆房而安置困难的老弱群体提供了安置场所,使得群众理解和支持中心村建设的工作,到目前为止,该村共拆除危房、旧房342间、12036㎡,并且全部村民建房的安置问题都得
到妥善解决;下村村委园下村去年大胆创新,通过新建多层住宅小区,解决28户农户居住问题,今年在加紧拆除空心房同时加快颐养之家建设进度,目前颐养之家已完工并妥善安置了15位老人;杭桥鱼塘和乌竹坑村,虽然这两个新农村点都是自建点,但是村理事会按照高标准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来建设自己的家园,目前两村通过在村旁的山脚下划出50余亩山地建设新社区,全部统一房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乌竹坑村还一律是徽派建筑,10余栋楼矗立在山脚下,前有鱼塘、农田,后有青山,建成后将是我镇非常有特色的农村精品小区;杭桥村委马步堎村,在不占用农户一分耕地的情况下,在村旁的山脚下异地新建新社区,到目前为止,今年2期32户、16栋住宅主体工程已完工并已全部完成外墙装饰、庭院硬化和绿化工作,年前整个小区将有80%村民乔迁新居,按照社区设计建设标准,整个社区将统一房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另配有完善的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民健身休闲场所,年底前该新建的住宅区,将成为我镇乡村最大、最美、最环保、宜居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最佳小区。
(三)多措并举、精心实施
1.着力在建设提升上下功夫。一是注重房型建设提升。在加大拆除危旧房力度的基础上,加快新房型建设。按照社区建设标准,统一房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二是注重环境整治提升。各建设点通过加快改水改厕、硬化道路、修砌水沟等项目建设,优化村庄环境。三是注重服务设施提升。各建设点通过完善村级卫生、休闲广场等场所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村民生活质量。
2.着力推进生态秀美乡村建设。一是注重卫生保洁。各点都有理
事会、保洁员,全镇共聘请村级保洁员270名。同时加强了环卫日常管理考评,全镇每月对各清洁工程村点(包括新农村建设点)和集镇管理进行不定期暗访督查和明检各一次,对前三名和后三名的分别予以相对应数额的奖罚,并在全镇予以通报,确保了各村环境卫生工作落到实处。二是注重村绿化管护。今年,各村点已经完成村庄绿化规划,并注重首期绿化管护,效果较好,已裁植桂花树、樟树、红叶石楠、龟甲冬青球等树木620余株。
3、着力落实资金财务管理制度
①设立了资金专户。为切实用好建设资金,提高实用效益,镇财政设立了新农村建设资金专帐,实行专款专用。②实行按进度拨付款。对上级下拨建设资金根据建设点的整治建设下拨一定量的启动资金,推动建设进度。③定期公示资金收支情况。制定新农村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完善了资金台账的建设,对涉及项目资金实行统筹安排,各点实行了专人负责台账登记,对每一笔资金收支发票都有3人以上签字,并定期向村民公布收支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总之,今年以来,我镇在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实施农村清洁工作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都与上级领导和上级新农村建设部门指导和支持分不开的,我们将继续努力,开拓创新,将在今后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上取得新成效。
村镇银行新农村建设 篇3
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2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000元,各项经济发展指标都位居全市前列。几年来,西郊村在坚持抓好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取得了双丰收。2005年以来,村党支部连续3年被松原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光荣称号,村委会连续多年被评为吉林省和松原市“精神文明先进村”,村支部书记杨兴义同志多次被评为松原市“优秀党支部书记”和“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多次被授予省市“创业先锋称号”。2007年西郊村被确定为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是松原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村,2008年被松原市政府授予“农村工作先进村”。
西郊村本着“发展经济依靠村民,发展经济为了村民”的思想,在狠抓经济发展,增强集体实力,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上,把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几年来,村集体在新农村建设上舍得投入,舍得花钱,累计投资达2200多万元,硬化村屯道路18公里,铺设排水管网14公里,全村自来水、程控电话、有限电视入户率都达到100%,宽带网络入户率达25%。村里农户燃气由村里免费供应,45岁以上村民分期分批免费到北京参观旅游。入学子女按学历享受助学金,高中500元,大学2000元。60岁以上的村民享受养老金,80岁以上的老人和军烈属享受慰问金,为过世老人的家属发放殡葬补贴。西郊村为了消除城乡差别,让村民真正享受城市生活,从2006年开始,着手进行改善村民居住条件,规划建设新农住宅小区,计划建住宅楼13栋,到今年年末所有农户都集中搬到小区楼房居住。现已建成3栋住宅楼,入住216户,其余10栋楼正在建设中,年底前全部建成并入住。
通过调查和对近几年西郊村经济发展的分析,西郊村的发展模式可以归为村集体自我发展型。西郊村的发展,是依靠强有力的村领导班子。有个好的领导班子,在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群众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这种发展模式的优点是非常明显,就是指向性强。发展方针一旦定下来,那么以后所要走的路的方向就确定下来。村集体可以明确制定任务目标、方法、措施,规划自己村子的发展道路。除了指向性强,另一个特点就是弹性强。在处理实际事情可以按照自己的方法,在实际中,就事论事,因地制宜。由于每个村子的实际情况都不一样,那么根据实际情况来处理事物就显得很必要。每件事的制约因素都很多,而且不确定。只有在掌握了整个村子的整体规划方向,才能根据实际进行调整,修改不适应、不对路的地方,为村集体的经济发展让步。
近年来,西郊村为了发展本村经济,始终坚持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始终坚持执政为民的理念,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工作机制。西郊村领导班子始终认为只有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也是西郊村一直努力的目标与方向。所以说有了这样的领导班子,才能给村子的整体发展指明方向。这也就充分的体现了村集体自我发展型发展模式的特点。
新农村村镇规划和住宅建设研究 篇4
我国是农业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村镇规划和农村的住宅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目前村镇的规划比较落后,农村住宅的安全性和舒适度都比较差,能源和土地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通过对我国、我省农村住宅情况的研究和对河南省几十个村镇的200份问卷调查情况,总结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村镇规划和农村住宅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方案:以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村镇规划和农村住宅建设。
1 村镇规划和住宅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镇规划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规划队伍的技术力量薄弱、人员少,再加上资金缺乏,导致村镇在规划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随意性强,无法满足时代进步的需要。
(2)村镇的公共基础设施严重缺乏,特别是公共卫生和污水处理系统的缺乏,生活垃圾和牲畜粪便胡乱堆放,生活废水随处排放,造成村镇的人居环境恶劣,环境污染严重。
(3)农村住宅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宅基地的占地面积普遍偏大,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的面积将逐渐减小。
(4)农村住宅的施工质量较低、功能失调。房屋大多为农民个人建造,房屋的安全性存在较大隐患;住宅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极不合理,在很多农村还存在人畜混居的现象。
(5)农村住宅在使用过程中能耗大。大多数农宅没有有效的建筑节能措施,夏热冬冷。随着家用电器普及率的提高,农村的用电量将持续攀升,国家的电力供应将面临很大压力。
2 新农村村镇规划和住宅建设实施方案
2.1 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1980年后,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表达为“发展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影响后代人满足他们自身需要的能力”。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协调人类居住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区[1]。新农村的人居环境建设中除了要保证村镇的规划科学合理、公共基础设施完备、住宅的安全舒适外,还要保证人居环境的建设要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和谐发展。
2.2 从村镇的整体规划全局考虑,建设特色村镇
新农村的住宅建设必须有统一的科学规划,它包括人口、景观资源、劳动力资源、物性资源和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必须用科学具体的建设规划引领和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建设。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避免重复建设[2]。
2.2.1 实地调研、以人为本
在进行村镇规划前,首先应该调查清楚村镇发展的自然、历史、文化的背景以及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生态条件,规划人员应深入到村镇调研,通过入户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当地居民对村镇建设的想法,对村镇进行实地勘测。找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主要矛盾,从而更好地为村镇发展建设规划进行准确定位。
2.2.2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情况差别较大,因此,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应该采用多元化模式,不可一概而论。应当充分研究当地人居环境的特征,依据当地的社会、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新农村建设规划,注重挖掘和传承当地的传统建筑文化,保留乡村特色,结合新的规划和建筑理念,建设具有浓郁风土气息的特色村镇。
2.2.3 科学规划、保护环境
村镇规划应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合理有效利用资源,保护耕地。结合本地区城镇整体规划和经济发展情况,探索建设多种新农村发展模式,如:生态农业型、畜牧养殖型、特色产业型、工业型、旅游型等,根据实际情况,分析村镇建设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调整村镇的产业结构,走出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
2.3 加强村镇公共基础施设的配套建设,创造便利、整洁的人居环境
2.3.1 村镇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结合村镇的发展实际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改建与新建的关系,整体规划,分期实施[3],适应村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体现公共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和可操作性。依据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的不同,对短时间无法达到规划目标的设施采取过渡措施,保证近期规划、建设的工程设施不与远期规划产生矛盾。
2.3.2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目前影响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设施上
如道路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给排水设施、环卫设施、绿化景观等,村镇居民区的道路交通设施要和附近的道路交通网络相连接,形成便利的交通体系;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应配套齐全,满足居民的购物、娱乐等日常生活活动;完善环卫和给排水系统。同时,通过植被绿化、设置景观小品等方式美化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2.3.3 制定公共基础设施的维护规章,确立监督主体
村镇公共基础设施的配置与建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建设完成后能得到有效的维护,提高设施的服务质量,延长设施的使用周期。
2.4 建立完善的农村住宅建设体系,确保住宅的安全、节能、舒适性
2.4.1 构建完善的农村住宅建设和评价体系
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大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对农村住宅建设的管理力度;从规划、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建设环节进行全过程管理,改变随意建造、无证、无图施工等落后的住宅营建方式,保证房屋的施工质量;开发和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建立并完善村镇住宅性能评价体系,促进村镇住宅功能质量的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改善。对农村住宅的规划设计、建造质量、室内设施的配置与性能、住宅区环境质量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系统评价[4]。
2.4.2 住宅的外部空间设计
科学选址与规划。选址首先要考虑建筑场所是否适合人类的健康居住,要对该地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和环境状况作出检测、评估,避开污染源,其次,要选择具有良好的通风、采光、地势比较平坦又相对较高的区域;保持和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之间的适宜距离,既要保证居住社区的安宁和人民群众的交通方便,又要减少机动车造成的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
住宅的外形设计要尊重自然,综合考虑当地的历史、人文、习俗、经济状况等条件,要突出区域风格,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同时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营造出具有很强区域性的建筑风格,切不可不分地域、不分环境的生搬硬套,胡乱拼凑。
2.4.3 住宅的内部空间设计
丰富住宅内部的功能分区。新型住宅的室内空间组成中应包括卧室(包括主卧和客卧)、客厅、餐室、卫生间、储藏间、阳台等。
优化各功能空间布局、组合。做到内外分区、动静分区、污洁分区、餐寝分区等,即合理组合又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独立性,把家庭生活的私密区(卧室、卫生间)和公共区(客厅、餐厅)分开,以避免相互干扰,把卧室、客厅和厨房、卫生间等分开,便于保持居室的清洁卫生。
合理分配各功能分区的面积。根据人体各部分的尺寸、人体动作尺度及动作空间,结合室内家具的基本尺度,建议室内各功能空间面积分配见表1。
2.4.4 住宅的节能设计
建筑形体合理布局。为了能充分利用太阳的能源,建筑物尽量做到坐北朝南,建筑设计时适当加大建筑的东西向尺寸,建筑物的外形尽量采用没有凹凸变化的规则形体,建筑物的排列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建筑外表面积于建筑体积之比)。把人们主要使用的功能区(卧室、客厅)放在南面,其他的功能区(厨房、卫生间、储藏间等)放在北面。
外墙在整个建筑外包面积中占的比例最大,在建筑设计时应控制墙体的导热系数,采用保温性能好的墙体材料,如粉煤灰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等;外墙保温技术所用材料如外墙保温一体化板、聚苯板等材料价格不高,施工工艺也不复杂,是值得推广运用的一项节能技术。
逐步使用轻质、高效的屋面保温隔热材料,如:膨胀珍珠岩及其制品、膨胀蛭石及其制品、矿棉及其制品、泡沫混凝土[5];合理的屋面体型设计和屋面绿化也可减少屋面的能耗损失。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气候条件差别较大,特别是华中、华北的大部分区域属于夏热冬冷区,外窗的选择既要考虑夏季隔热又要考虑冬季保温,适当加大南窗的面积,有利于冬季日照,可以获得较多太阳辐射热,但夏季能耗过高,需要采取有效的遮阳措施,可设置活动百叶遮阳。铝合金和单层玻璃的导热系数大,单独作为外窗材料使用能耗较大,塑钢中空玻璃窗、断桥铝合金中空玻璃窗、太阳能窗的节能效果较好,但后两者的成本较高。
建筑节能技术在农村住宅上的应用是逐渐推广的过程,经济性是影响该过程长短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执行住宅节能标准的同时更应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6],加大政府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
3 结语
新农村村镇规划和住宅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为相关领导部门的决策提供建议和参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秉钊,等.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罗明辉,赵沁芳.新农村建设之“特色规划”[J].江苏建筑,2008(2):13-14.
[3]周晓娟,陶亮,曹晖.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规划研究——以金山区廊下镇新农村建设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08,增刊:27-32.
[4]张艳明.我国村镇住宅产业化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5]王宝民,苗慧民,李靖.屋面保温隔热材料在我国村镇住宅中的应用研究[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0(1):7-10.
村镇银行新农村建设 篇5
经济的全面发展要能够从多方面考虑,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工作不断有新的突破,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镇规划主要是为了将农村构筑物以及建筑物等空间进行提高,在整体的视觉效果上能够得到优化,让人们通过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在这些方面得到具体化的反映。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最为主要的任务是实现村镇的合理化科学化的规划管理,这是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基础条件[1]。无论是城市的发展还是农村的发展,都要能够有科学化的规划管理作为指导方向。村镇的规划管理是通过政府进行调控指导的,通过经济的调节以及市场的监管等手段来进行实现。村镇规划有着保护公共利益以及协调社会利益和配置空间等诸多的职能,这在全局性以及综合性的战略实现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新农村建设中,在科学的村镇规划管理下,就能对村镇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和民意得到了解,从而为进一步发展农村的建设化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能够在发展中有章可循。
村镇银行新农村建设 篇6
关键词:村镇信息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用
1 村镇信息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作用
村镇信息化就是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县域范围内的信息资源, 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 为村镇行政管理、社区服务以及产业发展等提供信息支持, 从而促进村镇生活水平、竞争能力等的提高。
在我国现代农村当中, 信息畅通水平较低, 在农业生产、就业以及产品销售等方面, 盲目性较大, 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限制。通过村镇信息化建设, 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力度, 可以有效提高信息交流水平, 避免信息孤岛问题发生, 使农村与外界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及时, 有助于农村的农业、工业和人口等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对农业增收、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有重要作用。
同时, 还可以提高村镇政府部门管理工作效率, 建立高水平社区服务机制, 改变农村传统生活生产方式, 促进农村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综上所述,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实施村镇信息化, 能够有效消除农村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 缩短农村与城市间的差距, 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富裕等提供有效支持。
2 村镇信息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用的方式
2.1 做好村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中, 都需要建立相应的基础设施, 包括通讯塔、网络铺设等。但就当前现状来看, 村镇信息基础设施是十分落后的, 并不利于村镇信息化的实施, 因此, 必须加强在村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 促进村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提高。
在村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 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 应当在结合现有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 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作用,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 对电信、广电和计算机网络进行逐步统一, 一步步实现“三网合一”的建设目标。同时, 还要加强对其它信息基础设施的运用, 包括DVD、PDA等, 构成与农村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为村镇信息化水平提供创造条件。
2.2 加强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
在村镇信息化应用中, 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提高农民收入, 提升农业经济水平。因此, 需要加强农业生产信息化建设, 加大农业领域方面信息技术应用力度, 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 结合自身特色与优势, 建立现代农业与特色产业体系, 同时, 通过信息技术, 来衍生产业链长度, 加强产业的竞争力, 提高产业经济效益水平, 促进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升。
同时, 还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开发力度, 使农村经济朝着社会化服务、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发展, 加强对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支持力度。
2.3 重视村镇电子政务的建设
村镇政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村镇信息化实施中,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建设村镇电子政务系统, 可以有效改善低效、拖沓的工作模式, 提高工作效率, 强化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 对农村行政管理水平提升、经济监管与指导等发挥重要作用, 有效提高管理决策的科学性, 实现政治民主的进步,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4 构建公共管理与服务系统
在当前农村当中, 公共管理与服务系统与城市相比, 有着较大差距, 农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因此, 在村镇信息化实施中, 需要在公共管理和服务系统构建方面加大投入, 做好信息资源的整合, 在医疗卫生、流动人口、健康档案等方面进行有效管理, 更好地服务于农民, 保证村镇居民的医疗保健与生活质量, 促进保障体制和机制的完善, 对农民权益保护、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5 开发农村文化娱乐系统
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农村当中, 文化娱乐的缺乏,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因此, 村镇信息化需要开发农村文化娱乐系统, 为村镇居民提供更为丰富、精彩的文化娱乐内容与活动, 提高农村居民文化娱乐水平, 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
结束语
村镇银行与农村金融改革 篇7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改革
近30年来, 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然而城乡差距却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 从某种程度上说, 什么样的农村金融就会有什么样的农村经济。当前, 农村经济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走出农村金融困境。
1 我国农村金融现状
1.1 银监会公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分布状况
全国银行业营业网点为197560个, 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有111302个, 占全国的57%。5家大型商业银行营业网点68180个, 其中, 农行网点24672个;农发行网点2057个;股份制银行网点3696个;城商行及城市信用社网点7187个;农村信用社网点80692个;邮政储蓄网点35617个。
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 银行网点共有111302个, 占全国网点总量的57%, 平均每个县 (市、旗) 分布银行网点55.4个, 每个镇 (乡) 分布银行网点3.69个, 全国尚有3302个镇 (乡) 未设任何银行网点, 拥有一家网点的县2个、乡镇8213个。
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各项存款余额8.5万亿元, 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的26%;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贷款余额4.8万亿元, 占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21%;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各类农户贷款余额1万亿元, 有8700多万户农民获得贷款支持。
1.2 目前农村金融机构构成概况
1.2.1 正规金融机构。
一是中国农业银行。农业银行于1979年重建, 其重建的初衷是为了支持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但事实上农行的业务与农业农户基本无直接关系, 其贷款的绝大部分都投入了国有农业经营机构 (如粮食局和供销社) 和乡镇工业企业。和其他国有银行一样, 从上世纪80年代起, 中国农业银行就一直进行着商业化改革。
二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1994年成立的一家政策性银行, 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为实现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相分离的重大措施。农发行的业务也不直接涉及农业农户, 它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
三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它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 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向农村和农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核心力量;是全国法人机构最多、从业人员最多和城乡分布最为广泛的金融机构。
四是农村邮政储蓄。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只吸储, 再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 以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差额作为其收益来源, 但自2003年8月后这一资金运行格局有所改变。
1.2.2 农村非正规金融。
我国的非正规金融包括已关闭的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和各种民间金融。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是我国为数不多的由农民自下而上发起设立的农村金融组织之一,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时期, 但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后为稳定金融局势, 于1999年宣布全国统一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
目前, 我国的民间金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无组织无机构的个人借贷和企业融资 (如企业相互融资、企业非法集资等) 。 (2) 政府没有认可的有组织有机构的各种融资形式, 如私人钱庄、典当行、基金会等。
2 农村金融困境的症结及解决措施
2.1 农村金融困境的症结
2.1.1 宏观症结是货币创造职能的缺失。
虽然非正规金融在我国农村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但我们应看到, 在现代信用货币的金融体系下, 非正规金融没有现代意义上的银行结算的性质, 农村非正规金融缺失货币创造职能。没有了银行的货币创造, 货币供给的效率就大为降低, 农村中的金融压抑现象就不能得到有效改善, 农村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农村金融体系的资金外流和货币创造效率的低下, 表现为宏观上的资金供给不足和农村资金的短缺。没有足够的基础货币以及有效率的货币供给体系, 农村金融压抑的状况就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善。
2.1.2 微观症结是市场竞争环境的缺失。
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体现在尊重市场供求双方的意愿, 供求双方有缔结交易契约的自由, 不应有非市场性因素对交易的干预。无论是价格管制或市场垄断, 都无助于社会整体福利的增进和改善。当前, 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环境的缺失主要体现在政府对抵押担保的限制、利率限制和垄断三个方面。
一是由于我国农村缺乏抵押物品和信用担保体系, 而无法与正规金融相对接。由于金融机构对风险控制的要求, 对于个人或者企业的贷款需求, 一般要求相应的抵押物或者担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抵押担保机制是贷款等金融交易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
二是金融管理机构对于金融机构的借贷利率有比较严格的限制政策。农村金融市场在缺乏抵押担保机制或者抵押担保品不足的条件下, 必然导致相对城市的贷款风险增加。为了有效地克服风险, 银行必然要付出相应的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 这便要求更高的贷款利率以弥补银行成本的付出, 同时也与银行承担相应的风险相适应。但是严格的利率管制使得银行贷款利率远低于市场均衡利率, 造成农村信贷萎缩和资金外流。
三是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具有垄断地位。由于市场环境的缺失和农信社的政策优势, 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市场退出, 逐渐形成了农信社一家独大的垄断局面。
2.2 应对农村金融困境的解决之策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在宏观上, 货币创造职能的缺失要求发挥正规金融机构的主导作用, 而微观市场环境的缺失则需要政府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完善金融法规, 创造市场竞争的制度环境。
2.2.1 以正规金融为主导, 发挥货币创造功能, 提高货币供给效率。
正规金融是解决农村金融压抑, 实现货币供给效率的必然要求。因此要通过政府相应的引导作用, 推进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国有银行、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银行以及当前农村中大量存在的非正规金融机构, 都可以被视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部分。具有现代银行货币创造职能的正规金融, 应该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导力量。同时要积极建立资金回流机制, 主要是引导县域金融机构资金回流农村。
2.2.2 放宽抵押担保限制, 对接正规金融。
改革现行法规, 允许农村的房产及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抵押担保物, 以便和正规金融顺利对接。一要改革农村现行住房管理制度, 对农户住宅发放房产证, 允许农民以房产证进行抵押贷款。二要完善土地金融制度, 允许农民以依法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作抵押获得贷款, 并在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
2.2.3 借鉴非正规金融经验, 放宽利率约束。
1973年,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曾提出了“金融抑制”论, 其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政策, 尤其是政府对利率的管制, 造成利率机制的扭曲, 导致了金融市场配置的效率低下和经济福利的损失。其后果是金融发展停滞不前, 最终阻碍实体经济的增长。
农村非正规金融由于受到较少的政府管制, 其利率水平反而更接近市场均衡利率水平, 与正规金融相比更具活力和竞争优势。当前农村金融市场中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供给越来越少, 农民的信贷需求主要依赖非正规金融。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 进一步放开农信社和商业银行的利率限制。充分发挥利率的资金配置作用, 保证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平等的竞争环境。同时取消农信社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相对优越的利率政策, 对所有金融机构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 构建正规金融机构之间平等的竞争环境。
2.2.4 放宽对非正规金融的管制, 完善市场竞争环境。
在放宽了利率限制的条件下, 农村获得贷款的利率由于其更高的风险和交易费用必然高于城市。这难免会产生高利贷的担忧, 而市场竞争是减少高利贷的最佳途径。这种市场竞争不但包括多种不同形式的正规金融及同一形式内不同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 更包括了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的竞争。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中小银行、农信社、互助会、民间借贷等多种融资形式并存, 能有效增加金融供给, 降低利率。这要求将一些现有法律不允许、地下的借贷行为合法化, 同时鼓励民间的金融创新行为。
此外, 还可以建立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之间资金的联结机制。发挥正规金融资金充裕、规模经营的成本优势, 和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 建立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联结。通过正规金融将低价的信贷资金提供给非正规金融, 即贷款给非正规金融组织, 增加非正规金融的资金供给, 可以改善广大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面临的贷款条件, 提高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度。
3 外资银行抢滩中国农村金融市场
3.1 汇丰的尝试
汇丰银行是最早在中国农村地区作出尝试的外资银行, 尝到了不少甜头。随着国有银行全面撤出中国农村, 给外资银行留出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使得他们可以在这个低端市场稳步布点, 逐步占领优质资源。汇丰银行的村镇银行选择在经济发展非常活跃的地区, 这些地方中小型企业和农村专业户的资金状况是非常不错的, 但存款途径却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 外资银行进入这些地方显然可以通过其品牌、服务来分得一部分市场。
开业于2007年12月的湖北随州曾都汇丰村镇银行, 今年4月已将注册资本由最初的1000万元增至4000万元, 业务也由最初单一面向企业客户, 开始面向农户。现在86%的贷款是针对农业企业和农户的, 其中超过60%的贷款额是通过“企业+农户”的模式发放给农户的。
曾都区农村人口占80%, 属于经济外向型地区, 既有资源又有市场, 香菇、木耳及兰花等特色农副产品出口势头迅猛。
农业企业是汇丰的服务对象之一, 特别是外向型农业企业。通过将当地劳动力集合起来, 规模化运作和集约化生产, 形成产业价值链;利用汇丰的海外网络, 将产品出口, 提高他们的竞争力。
目前中国农村金融的瓶颈在于, 农村市场缺乏抵押品。汇丰以其创新的思维, 发展出适合中国农村市场的新的经营模式, 其贷款更注重对企业现金流和还款能力的分析, 这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抵押贷款。
不过, 就目前情况而言, 汇丰村镇银行主要以“企业+农户”的价值链融资模式为当地农户提供贷款。但随着其业务的发展, 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 将逐步推出一系列产品和服务, 包括农户联保贷款、农户无担保直接贷款等, 以满足当地农村市场的需求。
3.2 渣打银行
对任何想向中国9亿农村居民提供服务的国际银行来说, 中国的农村银行市场都可能是个金矿。去年, 中国政府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允许外国银行和个人借款业务在农村地区营业。国家的目标是把农村银行的数量增加到2000家, 而目前只有大约100家。
中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 在农村地区先把品牌知名度做好, 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未来自然会有更多的客户;农村经济的增长可能会慢, 但可持续。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下, 这种不是最快但可持续的发展显得尤为珍贵。这就是渣打热衷农村金融的原因。
在经济危机时期, 随着农民工由于经济放缓而返回家乡, 农村地区更加需要好的银行产品和服务。政府正增加向农民放贷, 以推动在农村地区实施进一步改革。这一切都为全球银行巨头提供了机遇。过去两年里, 花旗、汇丰和渣打各自在中国开了几家村镇银行。
中国农村地区由于缺少商业保险, 使得奶牛等家畜或者庄稼难以成为贷款抵押品。但现在, 有时候银行可能会到农户家里检查家畜数量及健康状况, 从而评估农户的贷款信用度。
与此同时, 像花旗这样率先在中国农村成立微型金融公司的国际银行, 正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农村客户身上。这使得过去习惯于向非正式贷款机构借贷的农村客户对花旗银行的热情态度感到吃惊。
4 村镇银行及其在江苏地区可行性分析
村镇银行是在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是经中国银行监督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 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 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村镇银行不同于银行的分支机构, 属一级法人机构, 是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之举, 有利于将具有优势的金融机构把信贷支持延伸到村镇, 并通过股份制吸收和引导民间资本, 从而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更便利、更充分、更有效的金融服务。
江苏虽是全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但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在苏北地区离农民很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银行业网点相对来说不多, 农民融资目前还较难, 农村金融机构多样化严重不足, 缺少竞争, 造成效率低下、服务不到位的情况, 这就为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设立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了商机。
我们应看到, 地下金融、民间借贷广泛存在, 说明是能挣到钱的。做好农村金融, 关键是让经营机构扎根在农村地区, 同时在同一地区内设立多个机构展开竞争, 挖出潜能。应发展多层次、广覆盖、多形式、多所有制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 建立功能齐备、分工合理、普惠性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这样, 在一定程度上既可弥补农村金融服务不足, 也可有效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1]章芳芳, 村镇银行的界定与特点分析[J].金融经济论坛, 2008、06.
[2]崔萍, 村镇银行与农村金融改革[J].农村经济, 2008 (07) .
[3]张武强, 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存进农村金融改革[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 (07) .
论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的作用 篇8
1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现状及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包含两个层次, 以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各种正规金融组织和民间金融组织。就正规金融体系而言, 这样一个以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组织为主体的框架, 基本涵盖了大部分的农村地区。
1.1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支农功能弱化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的是总分行制, 省以下分支机构的缺位使得它的资产运营目标难以得到至上而下的贯彻, 不得不将大量业务委托农业银行代理, 一方面农业银行的营利性特征让它有足够的动力来挪用这部分资金甚至直接占为己有;另一方面, 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过分局限于粮棉收购, 对于亟待政策资金扶持的农业开发、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乎漠视。
1.2农业银行的撤离造成农村商业金融安排空位
自1979年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以后, 中国农业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 主导农村金融。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 各类银行业务的交叉使农业银行不再固守农村金融这一传统领域, 而逐步将眼光转向农村金融以外的业务领域。在商业化的思路指引下, 农业银行更明显的以一个商业银行的姿态参与同其他商业银行的竞争, 营利性成为其首要目标, 并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洗脚上岸”式的战略调整, 大量拆并县及其以下的分支机构, 业务中心开始向大中城市转移, 农业银行的撤离, 必然造成农村金融主体的缺失, 直接在原有金融体系中打开缺口, 造成商业性金融机构部分产生供给空白。
1.3农村信用社存在诸多问题
1.3.1 产权归属不清
信用社发展到如今, 信用社的产权关系却变得越来越模糊:一些农村信用社的员工并没有将信用社当成是农民的, 而把他当成是商业银行看待, 为农意识淡薄;一些农民也不把信用社当成是自己的, 而是把他当成是国家的或是商业的银行。
1.3.2 不良贷款比重高, 资产质量差
农业生产的低效益性和较大的不确定性, 使得农信社的农业贷款面临较大的损失风险。
(单位:亿元)
注: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 (2002-2006) 》, 中国银监会网站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近些年, 农信社的资产质量有所提高, 但从绝对比重来看, 其比率依然很高。过高的不良资产比率使农信社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 而不得不审慎对待农村贷款, 限制其农村业务的开展。
2设立村镇银行, 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2.1培育了新的农村金融主体, 弥补商业性金融机构“空位”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 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必不可少。所谓“交易成本”是指利用经济制度的成本。即交易成本=签约成本+信息成本+管理成本+代理成本。
交易方式或交易机构的选择取决于实现交易成本的最低。在交易层次比较低的时候, 民间金融和合作金融的优势比较明显, 而当交易层次提高以后, 伴随资金交易的扩大, 商业金融的规模效应就会体现出来。随着交易规模的扩大, 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就暴露出来, 相应的弥补资金风险的信息成本会增加, 这些通过大额资金借贷的高利率体现出来。但对于商业性金融机构来说, 现有的安全评估成本会因为资金规模的增加而降低其单位水平, 同时单位签约成本也会因此而降低, 如图1所示。
所以为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 不同的金融机构应有自己不同的市场定位, 民间金融和合作机构应着力于分散性、小额性的资金需求, 而对于集中性、大额性和共性化的市场需求, 则安排商业性的金融机构能使交易成本最低。
我国现有金融体系中本来包含有商业金融的安排, 但是, 农业银行的“洗脚上岸”已经在事实上打破了原有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直接形成商业金融的缺位, 导致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交易成本的非最优化。我国村镇银行是按照公司制新组建起来的企业法人, 或是其他商业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从性质上来说, 它属于商业银行, 按照商业性的原则在农村开展金融业务, 它的设立弥补了农行撤离所留下的农村商业金融空位, 也缓和了这种空位下的交易成本问题, 从而保持了原有体系的完整。
2.2创造竞争环境, 推动农信社产权制度改革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建不应该只单纯依靠设立几家新的金融机构, 对原有金融机构组织的改革同样重要, 对于农信社来说, 改革的核心在于重塑合作制。
另一个关键在于竞争机制的培养。村镇银行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入住农村, 从业务来看, 它和农信社存在很大的交叉领域;从水平上来看, 农信社属土生的金融, 管理技术和水平远不如下乡的这些村镇银行。
2.3带来协整效应, 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供给
对于农信社对农村基层的“惜贷”“慎贷”行为, 虽有追求盈利性的驱动因素在其中, 但安全考虑同样不可否认, 农村信用社的信用甄别能力有限, 不能有效区分全部的农村市场信用主体, 所以在不良贷款的压力下, 信用社干脆采取“一刀切”方法, 除了少数熟悉的客户以外, 对其他信用主体的需求限制或禁止, 这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缺陷所致, 也是造成信用社功能弱化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 村镇银行的设立培育了新的农村金融主体, 促进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但是, 我们应该知道,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仅靠设立几家新型的金融机构。在这里, 我们应该以村镇银行的设立为突破口, 配合农村信用社改革, 同时正确引导规范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 最终构造一个竞争、有序、满足多层次、多种类金融需求的新的金融机构体系, 服务“三农”。
摘要: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发展至今, 已经形成了包含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机构的组织框架。但是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各自存在的问题, 使得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缺陷和功能的弱化, 急需改造。在这样的背景下, 村镇银行应运而生, 村镇银行的设立对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村镇银行新农村建设 篇9
加大硬件投入, 加快生态文明新村建设步伐
该村借势融入滨海、一体发展的先机, 以村容整治和改善居住环境为重点, 积极筹措2亿多元资金建成高品质住宅小区———明珠花园。福利分房过程中, 广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 坚持以大局利益为重, 以群众利益为先, 让百姓选择最满意的楼层、最适合的面积, 仅用9天的时间完成全部分房, 实现了阳光搬迁、高效搬迁、和谐搬迁。
统筹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该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动力,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打造“富民工程”。一是找准定位, 科学规划, 制定经济发展思路。二是依托优势, 积极洽谈, 抓住经济建设时机。围绕全村发展大局, 继续将经济建设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主战场, 推动社会各项事业加速发展。
创新载体,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于明庄村以华明街党建“1+8"模式统领全局, 立足实际, 创新设计活动载体, 通过开展系列特色活动, 打造创先争优活动亮点工程。一是开展互比互看活动, 让党员把形象“树”起来。二是开展公开承诺活动, 让党员把身份“亮”出来。三是开展结对帮扶活动, 让党员把群众“带”起来。
提高素质,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于明庄村一直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一是抓制度, 强约束。二是抓载体, 提质量。三是抓法制, 保稳定。积极化解矛盾, 解决纠纷, 无非正常上访事件, 无非法宗教活动。
落实制度,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于明庄村坚持依法进行民主选举、突出民主决策、实行民主监督、搞好民主测评, 认真落实“六步工作法”, 大大提高了广大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 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政治上的民主权利。
以人为本, 着力改善民计民生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应由人民共享。于明庄村始终把改善民计民生放在全部工作的首位, 把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老有所养, 二是病有所医, 三是学有所助, 四是弱有所扶, 五是福利共享五项工作的开展保证了村民利益, 有效保障了全村的和谐与稳定。
农村信用社与村镇银行的比较分析 篇10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村金融
2006年年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在《意见》指引下, 2007年3月1日, 全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宣告成立, 从此村镇银行快速发展, 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已有214家村镇银行正式营业。有银行业人士指出, 国内银行业已经进入到由城市战转向乡镇战的阶段, 乡镇市场成为银行业争夺的新“蓝海”。按照银监会的规划, 2011年底全国要建立1 027家村镇银行。在农业大省——河南省, 村镇银行似乎有一种迸发的趋势, 2010年9月30日, 台湾环宇财务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和河南省政府金融办签署了《河南省设立村镇银行合作意向书》, 欲两年内在河南建立30家村镇银行。按照规划, 河南省2010年将筹建30家村镇银行, 同时要在2011年达到建设12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目标任务, 届时村镇银行将基本覆盖全省县域。另外, 许多商业银行、合作银行纷纷跨地区开设村镇银行。村镇银行的发展对农村信用社特别是县级联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应如何应对村镇银行的竞争?基于这样的问题, 笔者对村镇银行竞争的问题对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的共性分析
村镇银行在经营地域、市场定位、业务范围等方面与农村信用社有着极大相似性, 这注定了二者天然成为竞争对手, 且二者的竞争会异常激烈。
(一) 经营地域
依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 村镇银行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而农村信用社一直以来是农村地区的金融主力军, 村镇银行的建立无疑是对农村信用社市场的抢占。同时, 《意见》和《规定》中对“农村”这一地区都进行了限定:仅指中西部、东北和海南省的县 (市) 及县 (市) 以下地区, 以及其他省 (区、市) 的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简单结论, 村镇银行的经营地域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县域经济范围, 而这与农村信用社县级联社的经营地域正好一致。实际运行中村镇银行也呈现“冠名村镇, 身处县城”的格局, 如全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总部在仪陇县金城镇, 但2008年11月26日在县城设立支行之后, 管理部门和工作重心也随即向县城倾斜。
(二) 市场定位
依据《规定》, 村镇银行是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即要面向“三农”、服务“三农”;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也是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宗旨。村镇银行自身的规模决定其不可能对大企业提供服务, 而中小企业和农户历来都是农村信用社的重点服务对象。一位村镇银行行长曾表示, “在县域范围内, 肯定是首先抢抓县城的中小企业客户。”可见, 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在市场定位上也是一致的。
(三) 业务范围
按照《规定》, 村镇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展的业务基本一样, 目前二者均以存贷款业务为主。农村信用社实际开展业务类型比村镇银行多一些, 农村信用社资金较为充裕, 业务朝着其他商业银行方向发展;村镇银行目前吸收存款较难, 短期内以贷款业务为主。
二、农村信用社与村镇银行的差异性分析
本文主要从农村信用社与村镇银行在县域范围内开展业务的优势和劣势进行比较分析, 当然这些优劣势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的。本文选取几个区别比较明显的指标进行比较, 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影响。
(一) 资本充足率与不良贷款
现在许多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都达不到巴塞尔协议规定的8%。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的都利用了增资扩股的手段, 引入了新的投资者;由于种种原因, 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率较高。村镇银行基本都是有实力的投资者注入资本, 而且有些投资者还不断增资, 其资本充足率较高, 由于成立时间短, 不良贷款很少甚至没有。从监管的角度看, 农村信用社的风险较高且抗风险能力较弱。
(二) 贷款业务
村镇银行在贷款方面优势明显。农信社在统一县级联社法人后, 权利上收, 乡镇信用社权利较小, 造成贷款审批手续烦琐、周期长;另外, 农信社的利率较高, 且一般固定。相比而言, 村镇银行决策周期短, 几个人坐在一起就可以拍板一笔贷款, 一般3天左右客户就可以拿到钱;同时, 村镇银行制定的利率较低, 这对于具有明显的短、小、急特点的中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有很强的吸引力。
(三) 存款业务
与贷款款业务相比, 农村信用社存款业务优势明显。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多年的经营培养了许多优质客户, 其员工也积累一套行之有效的揽储方法, 加上长期以来农信社在农村地区的金融垄断地位, 使得农信社在存款业务方面优势明显, 吸收了当地绝大部分资金。比较而言, 村镇银行经营规模小且存款来源不足, 一是由于开业时间短, 人们对其认识和信赖需要一个过程, 许多人甚至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的银行, 存款放在那里不放心;二是其网点少、结算渠道不通畅, 对储户的吸引力小, 所以现阶段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方面困难较大。
放贷容易吸存难, 致使村镇银行存贷比较高, 实际存贷比甚至高于75%的监管红线。当然, 为了应对监管部门的检查, 村镇银行都会在会计末期花高成本拉进大笔存款, 这也增加了村镇银行的运营成本。
(四) 风险控制手段
对于农村市场而言, 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客户几乎没有什么可以抵 (质) 押的东西, 农村信用社由于不良贷款率高, 为了遏制不良贷款的上升, 近几年, 许多地方都加大了对抵 (质) 押贷款的考核, 控制保证贷款的数量, 而村镇银行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相应制定了较为灵活的担保机制, 有些村镇银行甚至发放小额信用贷款。
(五) 品牌
在品牌方面农村信用社与村镇银行各有优势。农信社作为长期以来在农村阵地的主力军, 在农村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近年来, 中央对“三农”的一系列财政支持也大都通过农信社得到兑现, 许多农民手中持有专门的粮食补贴、农机具补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存折或者银行卡, 进一步拉近了农信社与农民之间的关系, 使农信社的品牌效应得到加强和巩固。另外, 农信社坚持服务三农的取向, 且员工大都是当地人, 与客户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村镇银行在名称中一般都包含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的字样, 如汇丰村镇银行、浦发村镇银行、国开村镇银行等充分利用汇丰、浦发、国家开发银行等大银行的品牌效应, 以期打开农村市场。
(六) 人力资源
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 农村信用社员工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近年来的改革过程中, 出于安全和效益等因素的考虑, 清退了一部分代办员。在岗人员中正式员工和临时人员的待遇差别较大, 使得劳资矛盾较为突出。村镇银行一般选派经验丰富、能力较强的人员做“一把手”, 普通员工通过各种形式招聘, 许多村镇银行把信用社清退的代办员作为重点招聘对象, 并想法设法从信用社拉拢人才。二者面临的一个共同难题是, 由于经营地域的限制, 都很难引进高级别人才。
三、农信社应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 农村金融发生巨大变化, 最明显的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诞生及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 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 村镇银行发展最快。有人曾这样总结村镇银行给农信社带来的影响, 即人才跑失、资金流失、客户丢失、阵地缺失, 当然这种总结过于夸张, 但农信社应重视这些情况, 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竞争, 不断巩固自己在农村地区的主体地位。
(一) 加强教育培训, 树立全员营销的理念
长期以来, 农信社在农村地区处于垄断地位, 导致员工特别是信贷人员营销理念淡薄。面对不断增加的竞争对手, 农信社要加大教育培训的力度, 一方面要转变营销理念, 从“座门等客”转变到“上门请客”, 从“座板凳”营销转变到“走出去”营销;另一方面, 要通过培训教会大家营销手段, 在留住老客户的基础上不断营销新客户。
(二) 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
经典“二八理论”告诉我们20%的客户给我们创造了80%的利润, 但农信社长期以来对所有客户一视同仁, 没有提供差别化服务, 如果维持这种状况不变, 必然会导致更多优质客户流失。村镇银行同样抢的是农信社的优质客户特别是存款大户。农村信用社要加紧对客户的分类, 针对不同客户实行差别化管理。
(三) 实行灵活的信贷政策
与村镇银行相比, 农村信用社在贷款业务方面处于劣势,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 贷款客户会进一步流失。农村信用社应实行灵活的信贷政策, 一是在对客户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客户实行差别利率, 留住自身培养起来的客户, 避免客户一变强就被其他银行拉走的现象;二是不要过分要求抵 (质) 押贷款的比例, 避免把客户挡在门外, 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担保措施;三是要向村镇银行学习, 提高贷款效率, 缩短审贷周期。
(四) 加快发展, 在合适的地区增设营业机构
农信社现在的一般布局是机构到乡、网点进村, 即在乡镇一级地方有完整的机构, 可以开展存贷款等各项业务, 而在部分村一级地方有网点, 但只开展存款业务。为了应对村镇银行的竞争, 农信社可以在经济基础好、贷款需求多的村一级地方或者在地理位置优越的中心村设立营业机构, 提供包括存贷款业务的全方位服务, 限制村镇银行的进入, 抢先占领市场。
参考文献
[1]彭浩, 邢欣.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0, (4) .
[2]李鸿建.村镇银行:生存困境和制度重构———基于对全国3家村镇银行的调查[J].西南金融, 2010, (4) .
[3]魏作会.试论村镇银行的发展前景及农信社面临的四种挑战[EB/OL].中国农村金融网, 2007-04-10.
[4]王亮, 雷立钧.村镇银行的建立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影响分析[J].金融论坛, 2008, (11) .
[5]孙雪梅, 李鸿建.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个案研究[J].经济纵横, 2009, (7) .
【村镇银行新农村建设】推荐阅读:
村镇银行布局农村08-13
村镇银行信息平台建设08-23
人民银行银监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05-19
村镇银行05-11
村镇银行发展05-23
村镇银行国内09-12
问诊村镇银行06-30
村镇银行面临问题10-16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07-04
村镇银行竞聘稿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