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面临问题

2024-10-16

村镇银行面临问题(精选9篇)

村镇银行面临问题 篇1

摘要:本文从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村镇银行所面临的的困境,主要包括资金来源不足、经营风险偏高、市场定位偏差、人才队伍不齐、政策扶持不够等,认为应该从拓展资金来源、加大风险控制力度、“立足县域,面向三农”、优化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健全相关政策这几个方面解决当前村镇银行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村镇银行,农村金融,发展问题

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村镇银行作为新型的金融机构是我国农村金融探索的又一项重大创新。自2007 年国家银监会出台《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以来,村镇银行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对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拓展农村融资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的问题,研究当前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对繁荣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村镇银行的属性及经营模式

一直以来,农村金融服务都是中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薄弱的环节,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一方面,每年有大量的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流向城市;另一方面,农村对金融的需求又得不到满足,主要融资方式是非正规甚至非法的民间高利贷。发展村镇银行是增加农村金融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

1、村镇银行的属性

我国的村镇银行是在借鉴西方国家社区银行的模式,以及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理论上村镇银行具有社区银行的属性。按照国际通常定义,“村镇银行”是指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自主设计、独立经营,主要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其具体属性为:设立地区在农村,服务对象主要为“三农”和当地乡镇中小企业;注册资本门槛低,最低只要求100—300 万人民币;贷款资金来源主要是当地的存款,且限定资金主要投向本地客户,不得发放异地贷款;资金自主支配权大,决策灵活。村镇银行的这些属性使其成为当地农民和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的重要选择。

2、村镇银行的经营模式

村镇银行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第一,管理部式。采用此种模式的主要是城商银行和外资银行,例如包商银行、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农村金融部和村镇银行业务部。以汇丰村镇银行为例,其设立的村镇银行业务部对其所有的村镇银行负有管理职责,相当于是村镇银行的总部。第二,村镇银行控股(集团)公司式。我国较多大中型银行都有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集团化管理,例如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和民生银行。第三,股东共同管理式。这种模式被部分村镇银行采取,有利于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管理。这种模式下,村镇银行股权比较分散,发起行在管理上起主导作用。第四,分支机构管理式。为承担社会责任和跨区域发展的需要,部分银行以独资的方式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域设立村镇银行。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

2006 年12 月,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村镇银行设立的准入条件、设立方式、监管措施等进行了阐述,并选择四川、湖北、青海等6 省进行试点。2007 年3 月1日,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村镇银行建设拉开帷幕,特别是2007 年10 月银监会将试点地区向全国推广后,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最近成立的一家是2014 年1 月15 日,宁波鄞州农合行新疆村镇银行管理部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成立。截至2013 年10 月,全国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有1000 家之多,截至目前,已实现全国31 个省份村镇银行的全覆盖,全国1880 个县市的覆盖面超过50%,中西部地区组建620 家,占比62%,村镇银行县域覆盖面和服务充分性明显提升。截至2013 年8 月末,已开业的村镇银行资产达5204 亿元,其中农户贷款1228 亿元,小企业贷款1598 亿元,两者合计占各项贷款的89%;累计向111.9 万农户发放贷款3097.5 亿元,累计向28.9 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5329.5 亿元,支农支小的特色显著。

由图1 中的资料分析可知,我国的村镇银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起始阶段(2006 年12 月—2007 年12 月),在2006 年末,我国银监会通过相关法律放宽了设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所有社会资本均可以到我国农村地区建设村镇银行机构,这一年成立了19 家村镇银行,迈开了第一步;二是发展阶段(2008 年1 月—2009 年12 月),经历了一年的试点探索之后,2008 年、2009 年两年新增村镇银行分别为72 家和57 家,发展速度明显提升。三是提速阶段(2010 年1 月至今),这四年新增银行数量惊人,分别达到了201 家、187 家、265 家、199 家(截至2013 年10 月的数据),投资建设村镇银行热情高涨,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加入到建设村镇银行的队伍当中。根据当前的发展情况可以预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村镇银行的建设步伐还会不断加快。

(注:数据来源:根据银监会官方网站公开资料整理所得。)

当然,虽然村镇银行试点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受制于现实的种种情况,阻碍我国村镇银行进一步壮大发展的因素仍然较多,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探索。

三、当前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资金筹集困难,运营成本较高

村镇银行主要设立在农村贫困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因素影响,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储蓄存款的增加。另外,村镇银行是一个新生金融机构,由于对其缺乏了解,农民更愿意把闲置资金存入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银行,降低资金风险。而且,村镇银行相对于其他银行机构,网点少,办公设施落后,不能开展对公业务,进一步降低了村镇银行的吸储能力。由于村镇银行不能进入全国拆借市场,只能向当地的金融机构拆借资金,导致贷款效率低下,运营成本高。相关数据显示,部分村镇银行的存贷比已经严重超过了75%的监管红线,个别甚至超过了100%,开始动用资本金发放贷款。贷款需求旺盛与存款资金不足的矛盾突出。

2、经营风险偏高

首先,农业属于弱势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风险要大很多,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使得农户小额信贷容易形成呆账坏账;农副产品的生产周期长,信息落后使得农业生产面临着高市场风险。其次,农户自身可用于抵押贷款的财产较少,加上农户缺乏通畅的市场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对金融知识的了解,投资获利能力不高,信用意识淡薄,一旦农户出现违约的情况,村镇银行强制执行没有保障,存在着极大的信用成本风险。

3、市场定位偏离办行宗旨

村镇银行设立的初衷是为当地的“三农”和乡镇中小企业以及县域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然而村镇银行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独立企业法人,企业的首先目的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当前我国农业保险体系严重不完善的情况下,部分村镇银行在利润的诱惑下会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的市场定位。从当前村镇银行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村镇银行将资金投放在贷款金额较大的企业或是能盈利的优质项目上,面向大客户和高端客户,这种行为背离了既定的服务“三农”的办行理念。

4、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现代金融业务是一项日益复杂的工种,对工作人员的金融、税收、数学、会计、审计、计算机等多方面综合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由于村镇银行属于民营经济创办的“私人银行”,并且大多位于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地区,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不稳定的工作性质难以吸引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目前成立的村镇银行中80%以上的员工只有大专学历,与国有商业银行本科以上员工占50%以上相去甚远,更不能与股份制银行本科以上学历员工占70%以上相比,并且村镇银行的工作人员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金融领域专业培训,业务的不熟练增加了经营成本,也降低了客户的满意程度,不利于村镇银行的持续发展。

5、对村镇银行的扶持政策力度不够

村镇银行虽然以立足农村、服务“三农”为办行宗旨,但是当前政府在支持其发展的企业奖励、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力度不够,尤其随着村镇银行的逐渐成长,政府对其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都有所降低。另外,村镇银行的结算系统孤立,大型银联公司对村镇银行这类小型银行金融机构政策支持上与其他银行相去甚远,导致其不能办理信用卡、银联卡等业务,降低了其竞争力,阻碍了其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四、进一步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村镇银行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农村金融市场充满了竞争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的供需矛盾。为了实现村镇银行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一方面,可以吸引有实力的投资者注入资金,较高的资本金可以帮助村镇银行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尤其在当前吸储困难的情况下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加强与当地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可以和他们签订协议,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他们充裕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资金短缺问题。再者可争取早日进入全国银行拆借市场和在政策的允许下发行债券、票据等融通资金。

2、引导村镇银行建立严密风险防控机制

一方面,监管机构加强监督,引导村镇银行建立完善的银行组织系统,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对信贷风险的审批流程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避免因信贷人员的素质或者主管评估失误造成的信贷风险。另一方面,借鉴创新模式,如借鉴我国农业银行的“三户联保”模式,即三户农民相互监督和督促,这样不仅可以保障较高的还贷率,而且可以增强风险防控水平。

3、立足县域、面向三农,服务乡镇中小企业

村镇银行的建行宗旨和自身特色就是“贴近三农、服务三农”,这也是其活力和生命力所在。应始终坚持立足县域,吸收城镇闲散资金,重点支持农户、乡镇中小企业,严格限制村镇银行资金的投向,坚持服务“三农”不动摇,提供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4、优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人才是任何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在村镇银行建立初期,高素质的人才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坚持“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两条方针。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引进步伐,积极引进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出众的高级工作人员,发挥他们帮、传、带的作用,帮助其他员工快速提升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强化员工培训,通过培训培养一批具有相关农业特长、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才队伍。自身培养的人才队伍成本相对引进低,知识更专业,归属感更强,更适合村镇银行的发展。

5、政府应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扶持力度

政府应在企业奖励、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向村镇银行倾斜。政府对银行的奖励对象不能仅仅限于当前新成立3年之内的村镇银行,对成立满3 年的银行也应每年进行一定奖励,以表彰村镇银行在服务“三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同时将村镇银行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的税收优惠政策延长时限,激发村镇银行的积极性。中国人民银行也应该在支农再贷款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

另外,村镇银行应加强宣传,提高自身知名度和公信力,让更多的农户了解到村镇银行建立的目的、意义以及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户和乡镇企业来办理存贷款等相关业务,这也是十分必要的。

村镇银行面临问题 篇2

作者: 张吉光 / 时间: 2010年 10月号

自2006年年底银监会开始村镇银行试点以来,在国家政策扶持和监管机构的大力推动下,村镇银行获得了快速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末,已核准开业的村镇银行达到214家。而随着银监会《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的发布,大型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开始大规模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村镇银行的设立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毫无疑问,村镇银行的设立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不足,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相关监管制度和管理模式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短期内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的潜在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概括来说,有以下六大难题:

大规模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引发的监管难题

鉴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殊性质,各国均对商业银行实施严格的准入和日常监管。而此次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也显示,银行体系的运行状况不仅仅取决于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情况,还与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和监管体系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导向下,商业银行难以避免涉足高风险业务的冲动,如果监管存在缺陷或者监管不力,银行业出现风险也就在所难免。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银监会成立之后,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情况有了明显好转,尤其是资产质量逐年改善,盈利能力稳步提高,已达到国际优秀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银监会成立之后银行业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着直接关系。

根据银监会发布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工作安排》,2009〜2011年全国总共将设立村镇银行1027家。而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银行类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城乡信用社)3470家。换句话说,到2011年,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0%。显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增加如此之多的法人银行将给银行监管机构带来巨大压力,首当其冲的就是相应监管资源的投入。进一步来说,这1027家村镇银行中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县域,而从目前银行业监管机构的分支机构情况来看,县域机构是最为薄弱的,大多人手不足、监管资源缺乏,有些地方甚至没有直接的银监派出机构。如何做好对新成立的村镇银行的监管工作,既防控风险,又促进其稳步发展,是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给银行业监管机构带来的一道难题。

地方政府大规模参与带来的风险隐患

从《村镇银行筹建审批指引》到《村镇银行管理暂行办法》,再到《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现有村镇银行管理制度并未明确各地政府在村镇银行发起设立和运行管理中的角色。但现实中地方政府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主发起人的选择到村镇银行的股权结构,甚至于村镇银行董事和行长人选的确定,地方政府都拥有不小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制度的真空,一方面造成不同地方政府的操作模式不同,在村镇银行发起设立过程中的作用也各异,没有明确、统一的流程和模式可循,使那些旨在大规模、标准化设立和管理村镇银行的商业银行增加操作成本;另一方面也为地方政府影响乃至于干预村镇银行的设立提供了机会。

从现实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可能在以下方面参与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并导致相应问题的产生:

第一,由于获得当地地方政府的首肯是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前提,从而使得地方政府拥有对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选择权。出于招商引资和市场影响力的考虑,地方政府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作为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因为大银行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以发起较大注册资本的村镇银行。而就服务“三农”和小企业而言,小银行的优势更为明显,其与村镇银行的定位也更为相似。因此,这种由地方政府的选择权导致的“大银行驱逐小银行”现象,并不利于国家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政策意图的实现。

第二,参与村镇银行股东的选择,甚至于干预村镇银行股权结构的确定。这在那些经济较为发达、政府较为强势的地方尤为明显。造成的结果则是:除主发起人外,其他发起人多为当地政府控制的企业,挤压民营企业参与的空间,导致股权结构的不合理;股东数量较多,增加协调和管理成本,并影响日后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运行效率;地方政府通过股东选择,进而参与村镇银行的董事和高管的选派,建立起对村镇银行日后运行的影响力,为地方政府融资提供某种便利。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农村信用社和城市信用社因地方政府干预而造成大量不良贷款的历史。

第三,参与甚至于影响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的确定。鉴于地方政府的认可是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首要条件,主发起行往往会征求地方政府对拟设立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的意见。而出于招商、政绩、市场影响以及攀比等因素的考虑,地方政府往往有要求主发起行设立更大注册资本的村镇银行的冲动。较大的注册资本固然可以提高村镇银行单户贷款的比例,但注册资本过大也会对村镇银行设立初期的经营和营利带来压力,从而影响到主发起人对村镇银行的支持。换句话说,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应根据当地市场的潜力来设定,不应盲目求大。

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与分支机构准入挂钩产生的负面效果

为进一步鼓励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提出:“各银监局可将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与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准入挂钩。”意思是说,如果中小银行需要在某省内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必须首先在该省内设立村镇银行。毫无疑问,各地出于尽快完成村镇银行三年发展目标的考虑,必然会严格实施这一挂钩政策,尤其是那些村镇银行发起设立进程较慢的地区。从这种意义上讲,村镇银行与分支机构准入挂钩政策有利于加快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进程。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强制性的挂钩政策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这突出表现三个方面: 第一,造成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的不公平竞争,不利于村镇银行的整体发展。上述政策仅要求对中小银行设立分支机构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实施挂钩,并不包括大型银行,也未要求那些已经完成跨区域网络布局的大型银行回过头来补上这一任务。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市商业银行正处于大规模跨区域布局阶段,出于网点扩张、加快布局的考虑,必然会大规模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在各地银监局实施准入挂钩政策的情况下,将不得不大规模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这极有可能超过中小银行自身的管理能力,从而导致所设立的村镇银行运行质量不高。而大型银行具有更多的资源、更高的管理能力,但因为其已完成全国网络布局,并不受上述准入挂钩政策的约束,从而可以不用承担强制性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任务。在上述准入挂钩政策下,中小银行被强制参与,但整体资源和管理能力并不强;有实力和资源的大型银行反而被排除在外。显然,这并不利于村镇银行的整体发展。

第二,村镇银行演变为分支机构。在设立分支机构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挂钩的情况下,一些中小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显然并不是为了村镇银行本身,而是为了满足设立异地分支机构的监管要求。也就是说,村镇银行只是附带产物。在此情况下,不排除一部分中小银行将村镇银行等同于分支机构来设立和管理,导致村镇银行的业务定位与主发起行的分支机构的业务定位趋同,甚至于将村镇银行作为开拓当地市场的平台,从而使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初衷落空。

第三,强制性准入挂钩使得中小银行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缺乏科学规划,不利于统一管理,影响到村镇银行日后的发展。在准入挂钩政策下,中小银行失去了对村镇银行发起设立地点的选择权,只是被动的完成监管要求,从而难以形成统一的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此外,由于各地银监局对村镇银行的具体要求不尽相同,使得中小银行难以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的模式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也就难以对设立后的村镇银行进行统一管理,影响到所设立村镇银行的经营效果。

东西部挂钩造成的挤出效应

为确保村镇银行三年发展目标的完成,银监会发布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工作安排》提出了“准入挂钩”的规定,即主发起人在全国百强县或大中城市市辖区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原则上与国定贫困县实行1∶1挂钩,或与中西部地区实行1∶2挂钩;在东部地区(全国百强县、国定贫困县和大中城市市辖区除外)规划地点设立村镇银行的,原则上与国定贫困县实行2∶1挂钩,或与中西部地区实行1∶1挂钩。显然,监管机构推出“准入挂钩”政策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捆绑,解决发起人不愿意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设立村镇银行的问题。但捆绑政策有可能打击发起人设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即使是发达地区也因此受到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挤出效应,从而有可能造成银监会发布的村镇银行三年设立计划落空。

这种挤出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东西部挂钩的情况下,那些实力雄厚的银行为了抢占更多的东部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必然需要同时占用更多的中西部地区的村镇银行设立指标,从而可能挤占中小部地区的中小银行在中西部设立村镇银行的机会,造成金融资源分配的不均;第二,在东西部挂钩的情况下,在东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必须同时在中西部挂钩相应数量的村镇银行;换句话说,一家银行要在东部设立村镇银行,至少要设立两家村镇银行;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中小银行设立村镇银行的热情,因为其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精力;这对于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型银行反倒是利好,在中小银行参与程度降低的情况下,大型银行可以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空间。

实际上,挂钩政策的负面影响和挤出效应已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从数据上来看,2007年底开业村镇银行19家,到2008年底这一数字达到了91家,而2009年底为148家。换句话说,2009年新增57家,这一数字远低于2008年的72家,村镇银行的设立速度似乎正在放缓。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银行主导模式导致的同质弊病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要求:“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这使得截至目前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清一色为银行发起设立。虽然银监会今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但商业银行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中的主导地位和角色并不会有大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这使得作为主发起人的银行在村镇银行的设立和管理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显然,银行主导模式对于确保村镇银行顺利开业并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而银行作为大股东,也有助于提升村镇银行的影响力,消化村镇银行一旦经营失败带来的风险。需要注意的是,千篇一律的银行主导模式将带来村镇银行的同质化弊病。这集中表现在:

第一,出于村镇银行筹建和日后管理的便利,主发起银行必然会将自身现有的体制机制、管理制度和运作模式复制到所设立的村镇银行,从而造成村镇银行与主发起银行经营管理的同质化、与现有银行体系的趋同,从而背离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引入运作机制、业务定位等方面与现有银行不同的村镇银行,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真空和薄弱环节,并发挥其鲶鱼效应,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但在新设立的村镇银行的运作机制和业务定位与现有银行趋同的情况下,其鲶鱼效应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在相关政策对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和其他发起人的股份比例分别设定最低和最高限制的情况下,造成的现实结果是大多数主发起银行对所设立村镇银行的持股比例在40%以上,甚至更高;而民间资本的参与程度受到限制,作用难以得到发挥。主发起银行起绝对主导作用的股权结构使得村镇银行的市场化和创新性不够,从公司治理到管理模式都难以有大的创新,造成全国所有村镇银行的千篇一律。

中小银行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带来的内部管理难题 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并无最低资产规模或资本规模要求,只要满足“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连续两年盈利、公司治理良好、内部控制健全”等要求即可。这就为广大中小银行参与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打开闸门。而对于经营地域受到限制的中小银行来说,突破经营地域限制,实现跨区域经营是其长期以来的期望。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无疑为其提供了一条捷径。这也是截至目前中小银行成为全国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主力军的根本原因所在。而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银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提出,发起设立30家(含30家)以上的主发起银行,允许其探索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控股公司。这进一步激发了部分中小银行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的热情。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中小银行为此制定了“宏伟”的村镇银行发展战略,计划在全国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以实现全国网络布局的最终目标。据媒体报道,包商银行计划到2011年底设立100家村镇银行,截至目前该行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有10家,获批在筹的有10家,该行已组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总部。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银行大规模设立村镇银行将带来后续管理难题。相比与大型银行,大多数中小银行人才缺乏、资源不足、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长期在单一城市开展业务,缺乏对异地分支机构的管理经验。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后,中小银行不仅难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以确保村镇银行快速步入正轨,同时,对村镇银行的日常管理和风险控制也需要投入大量人、财、物等资源,进一步加剧其管理状况与业务发展需要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特别是中小银行本身风险管理和信息系统较为薄弱,如何确保其设立的村镇银行能有效控制风险,对中小银行是个不小的考验。对此,监管机构和中小银行自身都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村镇银行面临问题 篇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资金缺乏已成为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实施, 离不开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村镇银行的发展, 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服务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 有效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以更好地改进和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支持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村镇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当前我国村级金融服务成为空白点, 乡镇以下金融业务几乎由农村信用社独家垄断, 县域金融竞争很不充分, 城乡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差距拉大。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郭庆平2006年对冀、晋、内蒙三省区36个县 (市、旗) 调查的情况显示, 与1998年相比, 36个样本县金融机构网点减少1832个, 缩减量达44.7%。 (1) 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开始向县城和城市集中。村镇银行成立以前, 农村金融市场主要由农村信用社经营, 但是, 农村信用社渐渐地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据相关调查表明, 在2007年, 有借款需求的农户约占60%, 得到借款的农户约占50%。在得到借款的农户中, 52.6%是从正规农村金融机构借款得到, 其中41.9%是从农村信用社借款得到。47.4%是从非正规渠道借款得到, 其中亲友借款是最重要的渠道。 (2)

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空白和覆盖率低的客观原因, 主要是农业具有天然弱质性, 农村金融业务成本高, 农民很难提供抵押品, 风险大而收益低, 农村金融机构难以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有效需求的增加, 客观需要建立能够满足农村金融有效需求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006年12月, 中国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本着“先试点、后推开、分期分批、有序推进”原则, 组建村镇银行。2007年初, 选择在内蒙古、吉林、湖北、四川、甘肃、青海6个省 (区) 的农村地区开展首批试点工作。2007年10月, 在总结6省 (区) 试点工作的基础上, 将试点范围由6省 (区) 扩大至31个省 (区、市) 。

根据中国银监局统计, 截至2008年12月末, 全国共设立91家村镇银行, 对农户和微小企业共发放32.14亿元贷款, 有力支持“三农”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 提高了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已开业的村镇银行大多数设立在中西部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的地区, 村镇银行建立与发展, 有效改善了“零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乡镇”的金融服务状况。

第二, 增加了农村欠发达地区金融供给。村镇银行通过吸收各方面资本, 增加了农村资金供给。村镇银行利用一级法人机构贷款所拥有的审批更灵活和资金借贷手续更简便等优势, 不仅部分弥补了原有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支农不足, 也部分替代了农村民间借贷。

第三,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和农村微小企业资金需求。村镇银行根据农民和农村微小企业资金需求量小、频率高、时间紧的特点, 进行市场细分, 打造了形式多样、差异化的支农服务产品, 如有利于减轻一次还本付息压力的“按揭式”信用贷款, 探索出了“公司+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各种贷款合作模式, 有效满足了日益多样的农村金融需求。

第四, 初步形成了有效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村镇银行的存在和发展, 对农村原有农村金融机构形成了竞争压力, 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原有农村金融机构主动去改善服务、创新业务、简化流程, 坚持“服务农村”的方向, 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从而更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当前村镇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面临的问题

2.1 难于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

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普遍不高, 最低注册资本限额为100-300万元, 我国已经成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大多在1000万元左右, 且试点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当地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村镇银行增资扩股难度大, 资本金增加困难。资本金的偏少直接影响到村镇银行贷款业务的扩张。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因此, 按1000万元资本金计算, 单笔贷款最高不能超过50万元, 难以满足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大户的需求。

2.2 目标定位与现实情况存在差距

村镇银行旨在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 但是目前银行网点设置不可能太多。截至2008年末, 仍有1424个乡镇没有金融服务, 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仍有待提高。这样村镇银行的发展就与试点制度设计的覆盖广大农村和更多农户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支农效果也十分有限。

2.3 偏离服务“三农”方向

从试点村镇银行运作近三年情况看, 有些村镇银行较多地考虑了商业运作, 而忽略了赖以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基石———面向“三农”。商业性与社会性的矛盾会日益突出, 其贷款投向有可能会悄悄地转向城市企业等盈利性较高的客户, 而改变村镇银行设立时服务“三农”的初衷。

2.4 服务方式和手段单一

村镇银行地处于乡镇, 与地处城市的商业银行相比, 交通不便利、网点小、基础设施落后, 特别是结算渠道不畅通。对村镇银行的开户、结算问题, 有关部门尚无明确规定, 致使其支付结算难。一是村镇银行无法在人民银行开立账户, 不能参加同城交换, 有的村镇银行只有通过县农业银行开户并代理结算;二是村镇银行吸收的单位账户得不到核准, 致使部分行政、企事业单位因结算难而流失;三是由于涉及跨地区等一系列的审批和收费问题, 人民银行、银联公司尚未同意村镇银行推出使用其发起银行的借记卡, 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2.5 资金来源缺乏保障

由于农业作为一个弱质产业, 具有抵御自然能力差、风险高、收益不稳定及相对较低的特点, 农村存款总量不大。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对农业发展的资金融通积极性不高, 甚至把从农村吸收的存款投向非农领域, 大量的农业发展资金流向城市, 造成“失血效应”。镇银行组建地区经济普遍落后, 社会闲散资金少, 增储难度大。如某村镇银行, 截至2007年9月末, 各项存款仅为597万元, 且主要来源于各股东企业的流动性资金以及临时关系资金, 存款稳定性较差。大量储蓄资金外流, 使得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缺口越来越大, 发展进程受阻。

2.6 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抗风险能力较弱

村镇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 容易引发内部人控制风险。由于村镇银行规模小, 为降低经营成本, 一些村镇银行没有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监督部门, 容易出现“一人独大”或“一股独大”现象, 引发内部人控制风险。

村镇银行其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农业, 弱势群体———农民, 农业和农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强,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 村镇银行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并且村镇银行资本金小, 难于弥补大额损失, 抗风险能力较弱。

3 村镇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3.1 坚持面向“三农”的服务方向

服务“三农”、助推农民创业、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是村镇银行的宗旨, 要带着深厚的感情, 走村串户, 为农民提供服务。服务“三农”与盈利不矛盾, 村镇银行能赚钱, 农民信用经得起考验。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 积极开发和引入适合“三农”需求的金融产品, 通过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 实行低利率政策, 简化贷款手续, 创新担保、抵押方式, 科学确定农业贷款周期, 满足农民季节性农业生产资金需求, 为“三农”发展提供方便、灵活、快捷服务。严格贷款投向, 实行“五不”政策, 即“不进城、不离乡、不入市、不贷大和不外拆”政策。同时建立涉农小额贷款发放奖惩机制, 由地方财政出资建立奖励基金, 分年度奖励发放涉农小额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村镇银行, 并给予税收等优惠, 同时处罚没有达到规定投放额度的村镇银行, 以此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

3.2 优化产权结构

优化村镇银行资本结构, 村镇银行资本应该实现多样化, 从资本性质来看, 包括法人资本和自然人资本;从资本来源来看, 包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从资本构成区域来看, 包括本地资本和外地资本。强调一定比例的本地股东, 村镇银行可以在一个村庄吸纳两三个农村小股东。这些农村小股东对本地情况熟悉, 掌握各方面信息, 参与进来不仅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有效降低风险和经营成本;而且更好地利用股东的地缘、人缘优势, 形成合理的股东结构。

3.3 多渠道筹集资金

一是扩大入股面, 使银行成为贷款人自己的银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村镇银行要扩大入股面, 可以考虑吸收一些农村优质贷款客户入股, 使其成为贷款人自己的银行。同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可以从参股村镇银行。

二是实行储蓄激励机制。借鉴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的成功经验, 每个贷款户都必须设有个人账户、特别账户和养老账户。每一笔贷款在放贷同时扣下贷款数额的5%进行强制储蓄, 平均分成两份, 分别存入个人账户和特别账户。个人账户资金可随时提取, 而特别账户资金不能提取, 其存款金额达到规定程度的时候必须购买村镇银行的股份, 从而成为银行的股东。开设个人账户、特别账户和养老账户, 实行强制储蓄, 增加了银行资金来源, 充实了银行资本金, 增强抵抗风险能力。

3.4 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

服务县域经济、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办行宗旨, 村镇银行必须以此定位, 要求生存、谋发展, 就必须进行业务创新, 打造核心竞争优势。一是加大创新力度, 提供与自身管理相适应、与农户和微小企业融资需求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1) 积极开拓中间业务, 实行多元化经营, 开办个人理财、代理、租赁、保管、担保和信息咨询等业务, 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二是充分借鉴和吸收其发起银行的新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和金融技术, 提升核心竞争力, 使村镇银行各项业务得到快速发展。

3.5 加强内部控制

建立一整套考评机制, 加强经营管理。按照商业性经营的管理模式, 认真落实以“三查”为基础的审贷分离制度;禁止大额贷款和股东关联贷款;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银行经营管理出现问题能够及时发出预警信号, 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防范和化解风险。通过建立内部授权授信制度, 普及内部控制知识, 做好审计、纪检和安全保卫工作, 强化内部审计监督, 建立起良好的银行内控文化。

科学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既是村镇银行提高经营效率的保证, 也是村镇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源泉。因此, 我国村镇银行必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 规范管理层的经营行为, 形成相互制衡机制。按照“股东参与、简化形式、运行科学、治理有效”的原则, 强调董事会在风险防控中的核心作用, 董事会不仅对风险控制的各环节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 并且对重要的风险点和大额贷款进行直接管控;推动建立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规范业务流程, 实现有效制衡。

3.6 加强风险管控

实施持续监管和审慎监管, 切实加强风险管控。具体措施有:

一是加强定位监管。为防止村镇银行背离支持“三农”的方向, 建议对村镇银行“三农”贷款投向和占比作出明确规定, 建立支农服务质量评价考核体系。

二是强化流动性监管。督促村镇银行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 避免贷款投向过度集中, 防范流动性风险。

三是通过有效的外部监管, 督促村镇银行加强内控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规范业务操作行为, 防止金融案件的发生, 确保农民存放资金的安全。

四是实施差别监管。根据村镇银行的特点, 针对性设计村镇银行非现场监管指标, 纳入非现场监管系统。进一步明确村镇银行监管事权划分, 出台具体操作办法。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措施。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资金的投入和金融的支持, 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一支新力量, 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针对当前村镇银行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问题, 提出对策思考。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曙光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M].华夏出版社.2006.

[2]何树红, 张俊杰.新农村建设与村镇银行的发展[J].乡镇经济.2008 (9) .

[3]刘俊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J].经济论坛2007 (3) .

[4]张笑尘.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分析[J].西部金融.2009 (6) .

[5]刘津慧, 唐青生.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J].时代金融.2009 (6) .

关于村镇银行存在问题的思考 篇4

陈永富

2012-3-15 10:09:11 来源:《金融时报》 2012年03月15日

村镇银行是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旨在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截至2011年年末,全国村镇银行的规模已达到726家,在机构数量、资产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均有了较大突破。但是,村镇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对村镇银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股本分配不合理,优势难以发挥。《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并且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除银行业金融机构之外的单一股东及其关联方持股不得超过10%。这一规定,意在确保发起银行控制权的同时,尽量分散股权,以实现有效的公司治理。但一些村镇银行的母银行认为必须坚持绝对控股才能保证控制权。大股东对村镇银行占有的绝对控股地位,致使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相当于大银行的一个分支机构,难以发挥自主经营权。

法规政策不健全,运营成本高。目前,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政支持、税收优惠、业务管理等具体规定还不完善。村镇银行也没有享有利率的政策优惠,导致其运营成本过高,盈利空间较小。

没有真正深入农村金融市场,偏离办行宗旨。从已经成立的村镇银行来看,其总部大多设在各试点地区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周边的金融和经济环境理想,并不完全符合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布局的经营思路,村镇银行呈现“冠名村镇,身处县城”的格局。

社会认知度低,资金来源不足。一是吸收存款难。由于村镇银行起步晚,成立时间短,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够等因素,社会知名度较低。一些企业和个人客户对其缺乏了解,错误地以为村镇银行是乡村办的银行,或是私人银行,与其他机构相比,对村镇银行信任程度较低。而且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对客户吸引力小。二是其他资金来源少。村镇银行目前不具备上市融资的条件,因此不能通过公开市场筹集资金。虽然现在村镇银行可以从事资金拆借业务,但是由于同业拆借的时间短,并且银行需要保持一定的资金流动性,其同业拆借的能力也很小。

服务条件不足,业务难以扩展。一是支付结算渠道不畅。有的村镇银行至今没有单独的行名行号,很多村镇银行由于不符要求无法加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实时支付系统,只能进行资金的手工清算。二是不能共享银行征信系统服务。根据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村镇银行在开展业务经营中,必须接受所在地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存贷款利率、征信、金融统计等业务的监督和管理。村镇银行贷款信息尚未纳入征信系统,在实际工作中,这既造成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信息不完整,又使村镇银行无法进行信息查询和异议处理。三是村镇银行网点少,客户存、取款不便。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

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如果村镇银行改变目前由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的做法,就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农村。例如:可以进一步放宽银行业机构发起人组建村镇银行的条件,探索境内外各类出资者,包括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企业和自然人共同发起组建专门控股村镇银行的金融控股公司,逐步尝试由控股金融公司发起组建村镇银行,形成投资多元、主体多样、形式多种的银行格局。放宽有关大股东的政策规定,既有利于形成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又有利于调动所有股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村镇银行实现良性、健康、长远发展。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由于对象的特殊性,如何保持村镇银行的盈利能力是实现村镇银行可持续经营的前提,国家在政策上应该给予一定的优惠,一是加大对村镇银行的税收优惠和财政扶持力度,可以考虑以“先征后返”形式对村镇银行实施税收优惠,使其享受与农村信用社同样的税率和扶持政策。二是人民银行和银行业监管部门进一步制定政策扶持村镇银行发展,如:可以适当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更大幅度的调整利率,增加其利息收入,提高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推动村镇银行合理定位。村镇银行的成立初衷就是为了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首先要确定自己的目标客户群,即广大农村市场是其服务主体,为“三农”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一是对于已成立的村镇银行,可以采用在农村地区设立新的分支机构来为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二是对于没有批准设立的机构,银监部门应从严把住市场准入门槛,村镇银行必须设在县(市)以下,或者农村乡镇,甚至是村级。

扩大村镇银行资金的来源。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对村镇银行的性质和地位等加以宣传和解释,使广大居民和企业对村镇银行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提高社会认知度。二是对村镇银行实行相对较低的差别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再贷款支持,建立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允许村镇银行进入现有的银行之间的支付清算系统,坚持现有的商业银行向经营状况良好的村镇银行发放贷款的政策,引导资金向农村市场回流,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途径。

村镇银行面临问题 篇5

一、拓展迅速, 成效凸显

(一) 存款快速增长, 信贷支农力度强劲

一是存款增速迅猛。截至6月末, 富民浦发村镇银行各项存款18, 518万元, 月均增长额为3, 000余万元, 已完成其全年目标任务数的73%, 存款业务拓展呈现稳中有快的态势。其中, 单位存款占比为84.9%, 储蓄存款占比不足其存款总量的2成。

二是支农力度强劲。截至6月末, 富民浦发村镇银行各项贷款7, 340万元, 占人行昆明中支年初下达其新增信贷控制额度的73.4%。其中, 涉农贷款占贷款总额的92%, 充分显示了村镇银行对富民县域“三农”发展的强力支持。

(二) 内控制度逐步建立, 执行基本到位

富民浦发村镇银行开业以来, 相继制定印发《富民浦发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富民浦发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基本制度》等10余个重要内控制度, 其规章制度涵盖面广, 相关规定严谨规范, 管理工作逐步做到“制度先行, 内控优先”。同时, 坚持“谁主管、谁负责, 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 严格执行各项内控安全制度, 层层落实各项责任, 有效提升内控制度执行力。开业近半年来, 村镇银行经营规范, 运作平稳有序, 无挤兑事件或安全事故发生。

(三) “三会一层”搭建合规, 公司治理初步完善

富民浦发村镇银行公司法人治理设计合理, 结构完善, 建立了健全的“三会一层” (股东会、监事会、董事会和高管层) 治理结构。强化约束制约机制, 实行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 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公司治理工作起步规范。有健全的“三会一层”议事制度和对应的基本流程, 明确了“三会一层”相关人员的责任、权利和义务。高管层设一正两副, 内设综合管理部、市场管理部、风险管理部和营业部, 从业人员24人。

(四) 深入调查县域市场, 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创新

富民浦发村镇银行自开业起, 即致力于把村镇银行打造为富民县三农经济和小微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结合富民县小微、三农客户特点, 富民浦发村镇银行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市场调查和业务营销, 近半年来, 陆续推出中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产品, 并初步拟定《中小企业及商户联贷联保业务产品办法》, 预计年内推出实施。

二、瓶颈突出, 问题隐现

(一) 存款结构单一, 存款稳定性偏弱

从存款结构上来看, 其对公存款占比一直保持在80%以上, 对公存款占主导地位, 储蓄存款业务发展相对缓慢;存款波动较大, 特别在月初与月末时点上的变动更为明显;就其存款期限来看, 活期存款一直保持80%以上的占比, 显示其较强的存款流动性。

(二) 贷款投放意愿强烈, 信贷规模受控严格

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新开业商业银行, 按其年初财务预算, 其年末信贷规模大致需达到2亿元才能实现扭亏转盈。5月, 人行昆明中心支行下达富民浦发村镇银行的信贷年度控制额度为9200万元, 与其预期规模相差10800万元。截至6月末, 富民浦发村镇银行存贷比为39.64%, 同业存放13, 788万元, 显示其信贷资金储备充裕, 可贷资金较为充足。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 其贷款投放热情和意愿表现得异常强烈。

(三) 征信查询业务量日增月激, 系统接入条件受限明显

因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有较为严格的软硬件条件限制, 富民浦发村镇银行自开业以来, 所有的个人征信查询均借助于人民银行的客户查询平台。截至6月末, 富民辖内人民银行客户查询平台共发生个人征信查询277人次, 其中, 村镇银行客户查询占85%强。自富民浦发村镇银行2月开业以来, 人行富民县支行征信部门半年办理的个人征信查询人次已超过2012年全年的征信查询人次。

(四) 现代支付需求旺盛, 支付结算受阻严重

商业银行业务的拓展必须有先进、便捷而高效的支付系统及产品作第一支撑, 富民浦发村镇银行开业近半年来, 现代支付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等系统开通进度缓慢, 银行卡开发举步维艰, 现代支付系统开通和支付产品开发处于滞后状态, 个人卡业务、对公票据业务等现代支付业务仍无从谈起。其个人业务的拓展仅仅依托存单、存折两种原始的结算工具完成, 对公业务则采用提前向客户说明和解释暂不能使用票据的方式开展, 通存通兑、网银支付、电子商业汇票等现代电子银行业务暂为空白。

(五) 银政协议条款明确, 部分优惠政策尚待落实

2012年10月18日, 上海浦发行与富民县人民政府签署的《银政合作协议书》中的部分优惠事项尚未落实。诸如:给予村镇银行享受在富民县辖内金融机构同等的优惠措施和奖励政策;提供50万元的一次性开办建设经费;协助争取税收“免二减三” (开业后, 1-2年企业所得税全免, 3~5年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 等优惠政策。

三、厘清路径, 稳步发展

(一) 立足县域, 准确定位

村镇银行只有把主要金融资源投向辖内“三农”和小微企业, 才能获得存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的持续发展。

1. 市场营销管理。

始终奉行服务县域、服务小微、服务“三农”的经营理念, 以农村客户为导向, 创新金融服务, 打造特色产品, 扩大服务半径, 拓展营销广度和深度, 有效提升“吸储”能力和“信投”效能, 继续把上门服务、中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个人消费贷款等特色招牌业务别开生面地推广下去, 以弥补农村金融服务不充分的现状, 并适时推出“浦惠民”、“银农通”等特色产品。

2. 人力资源管理。

选用恪守从业操守、专业对口、具备一定县域金融营销经验的业务骨干出任业务部门经理, 切实发挥其挖掘市场的营销能力, 并起到以老带新、以点带面的承接作用。

3. 企业文化建设。

一方面, 上海浦发行要长期不懈地强化对村镇银行的管控和支持, 在品牌授权、传帮接带、系统支撑、流动性支持、风险管理引导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扶持和帮助。另一方面, 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要长期深入农户和企业, 积极开展市场调查和自我营销, 悉心培植优质客户, 对市场前景广阔的金融资源进行深挖细作, 坚持走创新之路, 可持续发展之路。重点依托银政合作、银企合作、银农合作、银银合作等平台, 强强联合、充分借力, 稳步提升村镇银行的社会知名度和企业文化形象。

(二) 结合实际, 适量增加信贷额度

一是结合新开业商业银行急需拓展业务、扩张信贷规模的实际情况, 建议昆明中支适量增加村镇银行2013年度新增贷款控制额度, 以量换增、以量求进, 扶持村镇银行及早摆脱“有钱不能贷, 不贷即亏损”的尴尬局面, 及时破解制约其信贷业务拓展的额度问题, 确保村镇银行年内信贷适度扩张, 业务稳步拓展, 最终实现扭亏转盈。二是村镇银行必须坚守信贷风险防控底线, 强调“风险防控优先”的信贷管理理念, 有效分散信贷风险, 做实做细信贷“三查”, 突出风险的可控性, 力保不良贷款严格控制在监管部门的指标底线内。

(三) 因地制宜, 适当降低征信系统接入门槛

考虑到村镇银行开业初期规模小、底子薄、资金紧, 而个人征信查询业务量日渐增加的客观现状, 作为地方小型支农类法人金融机构确实难以承担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所需的过多设备和技术投入, 建议上级人民银行为村镇银行这一类小型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设计一个相对简化、安全, 且接入成本较低的征信端口。

(四) 抓紧金融电子产品开发, 加快现代支付系统建设步伐

银行卡、网银、电子汇兑等金融支付产品的推广及使用对于现代金融服务业而言已是势在必行, 作为村镇银行主发起行的上海浦发行应加快村镇银行的银行卡开发步伐。建议其采取由上海浦发行昆明分行代理的方式申报接入人民银行现代支付系统、同城票据交换系统, 及早实现结算支付电子化。建议上级人民银行对新开办票据业务的地方小型支农法人金融机构, 适当简化票据业务开办审批手续和流程, 促使其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 切实满足客户对现代支付产品的需求。

(五) 建立互信共赢机制, 逐一落实地方政府优惠政策

地方政府应注重对村镇银行的宣传和推荐, 村镇银行需做好自我营销和提升。地方政府与银行间要建立长期的互信共赢机制, 搭建高效的银政合作平台, 共同把富民浦发村镇银行打造为地方财政的主办银行。建议重点从财政资金的存入、优质客户的推荐, 税收“免二减三”的落实等方面着手, 划定时间表, 逐项兑现银政合作协议。建议:参照农信社现行优惠政策, 首先落实给予村镇银行享受在富民县辖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同等的优惠措施和奖励政策。即:营业税税率由现行的5%调减至3%;企业所得税由现行的25%调减至15%;及时划转50万元的一次性开办建设经费奖励。

课题组组长:李双明

村镇银行面临问题 篇6

2008年, 经潍坊市银监局和山东省银监局批准, 在寿光市设立组建了寿光村镇银行。寿光村镇银行注册资本金1亿元。张家港农村商业银行为发起单位, 占股比例71%。山东寿光农村合作银行占股19%, 山东乐义金融担保投资有限公司占股10%。到2010年10月底, 寿光村镇银行存款余额达4.02亿元;贷款余额突破4.09亿元, 累计发放各项贷款6.6亿元, 实现盈利905万元, 在促进辖内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健康发展。

2 寿光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注册资本少, 抗风险能力差相对四大国有银行及区域性商业银行来说, 寿光村镇银行注册资本很低, 抗风险能力差。

(2) 资金短缺, 贷款业务受限。村镇银行吸收资金较其他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要困难得多, 吸收存款速度远低于发放贷款速度。村镇银行因只大多只有一家网点, 存取钱不方便。作为独立法人, 在老百姓心中信用度远低于四大国有银行。在对寿光村镇银行的调查中发现, 同一时间, 中农工建和农信社存款人满为患, 寿光村镇银行办理存款业务的顾客寥寥无几。且农村闲置资金总额有限, 在农行和邮政及农信社早已瓜分的情况下, 村镇银行从农民手中获取资金的额度有限。

(3) 营业人员素质不高。村镇银行位于农村县域, 机构小, 发展潜力小, 如果不是高收入, 很难吸引吸收优秀专业人才。同时, 村镇银行小额大款数量多, 情况复杂, 需要大量专业人员进行贷前调查、贷后管理。村镇银行因盈利有限, 人员有限, 很难承担对员工长期的专业培训。这就使村镇银行面临现代化管理与低成本运作之间的矛盾。

(4) 国家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小。与农信社同性质的村镇银行定位是服务“三农”, 但准备金缴存比例高于农商行;村镇银行的营业税率高出农信社1.7%;财政对农行、农信社发放农业贷款进行贴息, 但对村镇银行发放贷款没有明确规定进行贴息, 这些都提高了村镇银行的营业成本, 限制了其发展。

(5) 盈利能力有限。从总体上说, 因为注册资本金总额的限制, 导致贷款主营业务盈利有限。国家金融政策的不支持导致了较高成本。占据较大比例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贷款利润率低、风险高。农民居住偏、散, 也会提高村镇银行的业务经营成本。且低利润与企业追求高利润的矛盾容易导致村镇银行偏离为“三农”服务的原则。

(6) 金融服务受限。部分村镇银行没有单独的行号, 不能在人行开立清算账户, 不能进行结算业务、参加同城票据交换、参加大、小支付系统结算、办理银行卡、转账兑汇、办理房贷、开展基金理财, 并且无法进入银联, 这样就丧失了大量客户和资金来源。

3 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

3.1 深入农村加强宣传

村镇银行应当利用多种宣传媒体和渠道, 深入农村宣传, 让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村镇银行, 引导社会公众认可村镇银行。大力宣传支农惠农的特色贷款种类。增设新网点, 方便群众, 以贷引存, 以贷吸存。

3.2 合理设置、布置网点

农村信用社是村镇银行最大的竞争对手, 但信用社设立多年, 机构网点布置较多。村镇银行应主动在信用社覆盖较弱的区域设置网点, 优势互补, 有利于弥补寿光金融的空白, 也有利于村镇银行的发展。

3.3 加强自身建设

(1) 大力培养基层专业人员, 提高业务素质, 同时引进有经验的高管, 尽量避免人为因素引发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2) 加强内控建设, 健全规章制度, 用制度堵塞管理中的各种漏洞;

(3) 借鉴其他商业银行和国外村镇银行的先进经验, 并与其他银行合作, 利用其网络设施和网点, 提高自身业务运作能力;

(4) 开发出与“三农”服务要求及自身相符的金融产品, 弥补农村金融空白, 拓宽自身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渠道。

3.4 完善自身服务能力

尽快取得行号, 加入人民银行征信业务查询系统、人民币银行结算帐户管理系统等, 降低风险, 同时能提供更多的中间业务, 吸引客户, 获取资金。

3.5 向有关部门申请优势政策支持

一方面向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申请相应政策, 享受准备金、税收、缴费等方面的优惠。另一方面, 村镇银行要主动向人民银行申请支农再贷款, 扩大自己的资金来源。同时村镇银行应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沟通, 争取获得当地政府部门财政和政策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学春.乡村银行运作模式及其借鉴[J].东岳论丛, 2009, (4) .

[2]李晓春.我国村镇银行建设进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0, (3) .

村镇银行问题调查与研究 篇7

2007年7月, 笔者所在课题组赴吉林省调研了三家村镇银行;2008年5月, 又赴福建省永安市对筹建中的汇丰银行上海分行独资的“福建永安汇丰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调研;2009年2月, 在赴浙江省温州市及杭州市进行农村金融调研时, 也对一家已开业及两家即将开业的村镇银行进行了深入调研。笔者认为, 研究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对政府繁荣我国农村金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村镇银行相关政策分析

1.村镇银行的性质

村镇银行是指经国家银监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 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 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可经营吸收公众存款, 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 办理国内结算与票据承兑与贴现等业务。区别于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 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

2.注册资本

在县 (市) 设立的村镇银行, 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00万元;在乡 (镇) 设立的村镇银行, 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100万元。而目前设立的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却为10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亿元人民币, 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也为5000万元人民币。由此可见, 村镇银行的设立体现了“低门槛”的原则。

3.设立方式

村镇银行采取了发起方式设立, 且应有1家以上 (含1家) 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其中, 单一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持股比例不得低于20%, 单一自然人持股比例、单一其他非银行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合计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这与农村信用社的个人和企业入股不能超过股本总额的千分之五相比, 村镇银行为社会资本、产业资本、国际资本到农村投资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此外, 自然人和企业法人的加入, 也将成为金融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同时, 按照新规定, 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可以跨区到农村兴办村镇银行, 而其他金融机构却只能在本地。如2007年4月28日, 由北京农村商业银行独资设立的湖北仙桃北农商村镇银行开业, 注册资本金达1000万元, 是全国第一家省级农村商业银行跨省设立的村镇银行, 也是全国第一家商业银行独资设立的村镇银行。这一政策的重要意义在于:解决了欠发达地区受体制管理、利润水平等因素影响难以找到合适的发起人或出资人问题。因为《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境内金融机构入股村镇银行应在自身财务状况良好、最近两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而在欠发达地区, 符合上述条件的金融机构并不多。村镇银行的可跨区设立规定虽然为此搭建了渠道, 但如何吸引区外有能力的金融机构到本地投资, 则取决于地方政府能否结合本地特点, 尽早制定出相关引导、优惠政策, 对区外银行业金融机构敞开大门。

4.公司治理

新设立或重组的村镇银行, 可只设董事会, 并由董事会行使对高级管理层的监督职能。董事会可不设或少设专门委员会, 并可视其需要设立相应的专门管理小组或岗位, 规模微小的村镇银行机构, 其董事长可兼任行长。这就为村镇银行治理结构的创新提供了空间, 使村镇银行可以根据其业务规模、服务特点等设置简洁、灵活的组织机构, 而不必勉强建立各种委员会, 尤其是在村镇银行建立初期, 简洁、灵活的组织结构对于其迅速开展业务、抢占市场是十分关键的。

5.审慎监管要求

《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 加强对村镇银行资本及其充足率进行监管, 鼓励村镇银行持有高于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的资本。还要求村镇银行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 努力防范信贷集中的风险。同时, 为让村镇银行更加专注地为“三农”服务, 树立服务县域、服务“三农”的宗旨, 明确禁止村镇银行跨县 (市) 发放贷款和吸收存款。

二、村镇银行运营现状分析

1.村镇银行运营状况

2007年7月, 笔者所在课题组在吉林省调研时, 吉林省已有三家村镇银行开业, 分别为:磐石融丰村镇银行、东丰诚信村镇银行和敦化江南村镇银行。截止到2008年12月, 这三家村镇银行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009年2月, 笔者所在课题组在浙江省进行农村金融调研中了解到, 2008年5月27日开业的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是由杭州联合银行作为主发起人、邀请长兴及省内24家企业和金融机构共同出资组建的一家股份制村镇银行, 注册资本2亿元, 杭州联合银行占股40%。截至2008年12月, 该行共计开立个人账户1460户, 对公账户505户。人民币一般性存款余额53533万元, 其中:储蓄存款8662万元, 对公存款44871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8060万元 (含贴现) , 其中短期农户贷款10442万元, 短期农业贷款2380万元, 短期农村工商业贷款21045万元, 其他贷款2815万元。办理票据贴现29577万元, 转贴现8199万元;营业收入2254.46万元, 实现利润38.52万元。而2008年10月15日开业的“福建永安汇丰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 截止到2008年12月尚未贷出一笔款。

2.村镇银行的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和后续调研, 笔者了解到表1所示的三家村镇银行均在开业当年即实现了盈利, 且盈利还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 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

(1) 市场定位明确。村镇银行以服务“三农”为宗旨, 面向农村、农户和农业经济组织。如磐石融丰村镇银行农户贷款占到全部贷款的70%;东丰诚信村镇银行全部为农户贷款;敦化江南村镇银行的95%的贷款为农户所贷。

(2) 贴心为“三农”服务。这三家村镇银行开业以来, 针对当地具体情况对“三农”实施贴心服务。如磐石融丰村镇银行依托当地各乡镇农资经营站, 结合实际开创了“公司担保+农户”贷款模式;对优质客户发放信用证明, 对信用较好的客户简化贷款手续。又如东丰诚信村镇银行在各行政村建立金融服务站, 聘用村干部做信息联络员协助该行开展存贷款业务, 搜集农户信用信息, 并创办了“流动银行”, 专门购置运钞车巡回全县14个乡镇120多个行政村, 进行现场办公且精简业务流程, 真诚提供便捷服务。该行贷款全部为农户贷款, 养殖户最高贷款额度达100万元, 种植户贷款也有1万元左右。截至2008年12月已向2800多户农户发放贷款, 累计发放贷款11500万元, 收回3970万元。而敦化江南村镇银行则是这样贴心为“三农”服务的:第一, 延长营业时间, 方便储户;第二, 服务温暖如家, 江南村镇银行全体员工对待每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 都会沏上一杯咖啡或热茶, 让客户感受到家的温暖;第三, 抓好金融服务死角, 该行在原有各金融机构撤销的信用站、代办站等金融服务死角, 设立协储员, 扩大服务网络;第四, 让储户切身利益不受损失, 得到更多的实惠。2007年是国家存款利益调整最为频繁的一年, 每次调整利率, 江南村镇银行都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客户转存, 在事先准确计算的基础上使客户每1万元多得利息21.60元。

此外, 浙江省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开业以来, 也是始终牢牢把握“立足长兴、服务三农”的办行宗旨, 在支农业务的拓展上主要采取“集中化+差异化”的策略。一是信贷资金首先确保支持农村扩大生产。该行领导牵头分别走访了槐坎、林城、洪桥等多个乡镇及县农业局, 积极了解农户需求, 主动上门营销;二是开发适合当地“三农”需求的贷款产品, 如“农家乐”、“农业龙头企业”、“农户家庭工业”、“特色农业”等一系列“农”字信贷产品, 同样表现出贴心为“三农”服务。

(3) 制定适农贷款政策, 创新服务手段。以吉林省敦化江南村镇银行为例, 开业以来, 该行以创新的服务手段和灵活的经营机制为“三农”服务, 其具体做法是:①放宽贷款额度, 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项目, 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 养殖大户贷款额度最高可达30万元。②贷款手续简便, 快捷, 农户贷款采用五户联保方式, 当天办理当天取款, 发放抵押贷款不需要评估公证, 对贷款业务进行实地考察实地决策。③根据生产周期或销售周期放宽贷款周期, 并将合理约期定在一年以上, 农民虽然多支付了几十元的利息, 但得到的却是几百元或几千元, 甚至几万元的实惠。④全年发放贷款, 农民随用、随贷、随还。

(4) 专业化的团队, 现代化的管理机制。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 笔者所调研的这几家村镇银行, 其人员专业素质都比较高。如, 磐石融丰村镇银行的董事长、高管人员都是由吉林市商业银行派遣, 员工除1人由当地国有商业银行调入外, 其余均由吉林市商业银行调入。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则是按照现代企业公司治理规范, 建立了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机构为主体的法人治理架构, 实行决策、执行、监督的相互分离与相互制衡。其中, 董事会由7人组成, 监事会由3人组成 (含1名职工监事) 。目前, 全行职工有47人, 本科及硕士以上占到了57.45%, 具有金融从业经历的占到总人数的80.9%以上。该行实施现代化的管理, 设管理部门5个, 分别为综合管理部, 计划财务部, 风险管理部, 业务管理部, 运行管理部, 此外, 还设有营销部门3个。在会计结算方面, 建立和完善了基本会计制度、存款证明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验资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9项有关业务运营的基本制度;在信贷管理方面, 则制定了审贷委员会工作规程、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办法、信贷操作规程、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细则、信贷档案管理办法、承兑汇票贴现管理办法等制度。在内控审计方面, 制定了内部审计操作规程, 明确了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及审计职责, 并不断完善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

(5) 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具有较强的实力。磐石融丰村镇银行和敦化江南村镇银行存款的增长, 主要得益于两家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具有较强的实力。融丰村镇银行成立后, 发起人长春市商业银行将其在磐石市的企业客户介绍给融丰村镇银行, 成为长春市商业银行在磐石市的营业点, 使融丰村镇银行吸收了大量企事业单位的存款。江南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是延边农村合作银行, 江南村镇银行首先接收了原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的代办站, 并借此建立了村镇银行自己的服务网络, 为吸收存款奠定了基础。2009年2月, 笔者所在课题组也在浙江省温州地区对即将开业的两家村镇银行进行了调研, 其中, 浙江永嘉恒升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达19800万元, 主要发起人瓯海农村合作银行出资7000万元, 占35.35%;浙江苍南建信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也达15000万元, 发起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出资5250万元, 占35%。可见, 村镇银行发起人的强大实力将为其开展贷款业务、支持“三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村镇银行作为一种崭新的金融机构, 具有经营灵活、无历史包袱等优势, 但在调研中, 笔者也发现村镇银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 吸引存款困难。

村镇银行在开业初期大多会因为缺乏公信力, 公众对其认知需要时间, 且贷款需求量大的农户大多储蓄能力也较差等原因, 导致吸收存款困难。以东丰诚信村镇银行为例, 截至2008年2月存款余额仅511万元, 贷款余额2184万元, 累计发放贷款3459万元, 当时已动用资本金发放贷款。

据我国西部地区一些村镇银行的董事长反映, 由于村镇银行网点少、经营业务单一, 形成了村镇银行贷款支持农村经济, 却在农村解决不了资金的来源问题。

(2) 存款之外的资金来源受限。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乡镇, 一般吸收公众和企业的存款都很有限, 因而村镇银行需要寻求存款以外的资金。村镇银行虽然与农村信用社一样都是为“三农”服务的, 但村镇银行至今尚未获得类似支农再贷款等优惠贷款的支持。此外, 由于结算系统不畅, 同业拆借难以进行, 村镇银行又不能发行、买卖金融债券, 因此, 融资渠道十分受限。

(3) 对公业务受限。

村镇银行尚未纳入人民银行结算系统, 也就进入不了人民银行的“大网”, 对公业务也就无法正常开展, 这也限制了村镇银行存款的增长。目前, 磐石融丰村镇银行只能使用长春市商业银行的系统, 而敦化江南村镇银行作为敦化农村信用社的“大客户”, 也只能借用农村信用社的系统处理对公业务。

(4) 政策支持不足。

以税收政策为例, 农村信用社普遍享受低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政策, 而村镇银行却未享受到任何税收优惠政策。

虽然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一些问题, 但笔者仍看到了村镇银行这一新型金融机构给农村金融市场带来的积极变化及其广泛的发展空间。随着村镇银行网点的增加, 社会公信力的提高, 链条短、决策快、低利率、无包袱等优势的凸显, 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 村镇银行必将发展成为一支有活力、有规模、有竞争力的农村金融机构生力军, 为“三农”发展做出贡献。用东丰诚信村镇银行副行长林涛的话来说, 目前村镇银行应该做的就是“放长线”。

三、村镇银行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村镇银行是我国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一项创新之举, 已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构建了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的供需矛盾。但要实现村镇银行商业可持续发展, 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不可缺少的。

1.按照有利于业务拓展和提高影响力的原则, 因地制宜选址

村镇银行只有优选地址, 将本部建在所在的县 (市) 城区, 才便于在支农贷款发放上实现中心辐射, 由近及远, 由点带面, 层层覆盖, 并形成“将农村资金留在农村, 将城市资金引入农村”的新机制。

2.吸引有实力的投资者注入资本

较高的资本金有利于村镇银行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更有利于其在初创阶段存款不足的情况下, 开拓农村信贷市场, 满足“三农”资金的需要。浙江省永嘉恒升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共有23家企业法人投资入股, 其中, 报喜鸟集团有限公司出资1980万元, 已占到村镇银行设立规定限额 (最高) 的10%;永嘉县鸿鑫电梯销售有限公司出资1600万元, 占8.08%。浙江苍南建信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共有23家企业法人, 其中, 天津市真泰塑胶制品有限公司出资1200万元, 占8%;瑞田钢业有限公司出资900万元, 占6%。吸引有实力的投资者注入资本, 可为村镇银行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村镇银行应持审慎经营的原则

与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 村镇银行资本额度低, 抗风险能力较弱, 所以, 审慎经营才能确保村镇银行的稳健发展。此外, 村镇银行从组建之日起就应强化制度建设, 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如即将开业的浙江省永嘉恒升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严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 设立了董事会, 且内设业务发展部、风险控制部、财务部、综合保障部及运营中心, 以确保开业后的村镇银行能有效规避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

4.加快制度创新, 为村镇银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大型银行相比, 村镇银行在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 所以, 加快制度创新, 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已成为村镇银行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首先, 村镇银行应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解决存款人的后顾之忧, 使客户在办理业务选择上不过分追求银行的大小。其次, 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使村镇银行可以依据市场变化合理调整产品定价, 有效提高业务竞争能力。第三, 加快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机构, 为村镇银行的资金安全提供切实的风险保障。第四, 建立必要的风险补偿机制, 建立村镇银行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 使村镇银行切实为“三农”服务。第五, 对初创阶段的村镇银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 支持其尽快发展壮大。第六, 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村镇银行, 人民银行应给予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支持, 以扩大这些地区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第七, 应明确村镇银行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资格, 增加资金补充渠道。

5.切实加强金融监管, 促进村镇银行稳健经营

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村镇银行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 引导村镇银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银行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 帮助村镇银行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6.立足县域, 服务三农, 服务中小企业

贴近“三农”、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活力和生命力所在。立足县域吸收城镇闲散资金, 重点支持农户、种养大户、涉农企业和农村“龙头企业”,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提供符合当地“三农”实际需要的金融创新产品和服务。

7.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和风险救助机制

有机构进入, 就一定会有机构退出, 不论将来像村镇银行这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何发展, 都必然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 这类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对象是“三农”, 其市场退出问题更显敏感、复杂。因此, 有必要对其市场退出机制和风险救助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细化相关制度, 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8.敞开农村金融市场大门, 允许外资进入

当外资进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同时, 也将先进的管理机制带了进来。如湖北曾都汇丰村镇银行就设立了首席借贷风险主管, 直接向董事会汇报, 同时, 还采用了汇丰集团通用的风险评估方法, 着重分析贷款人的行业风险, 现金流量, 还款能力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各省、市、县 (区) 引入外资金融机构时, 应使其与本地村镇银行享受同等的各项政策 (包括税收政策) 和规定, 外资金融机构与我国村镇银行平等竞争才是引进的前提。

四、结语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 篇8

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规划中更明确提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必然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需求。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 到2020年, 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元至20万亿元。显然, 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大量的资金需求。为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2006年12月20日, 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意见提出, 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 在农村地区建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村镇银行作为在国家新政策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截至2010年3月末, 全国共有29个省份设立了158家村镇银行, 各项贷款余额260.7亿元。三年多的实践证明, 村镇银行拓宽了农民、农业和农村的融资渠道, 进一步满足了“三农”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有效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 缓解了农民及农村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为建立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 村镇银行在经营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及时有效地解决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 不仅可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村镇银行经营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村镇银行作为县域经济的有力助推者, 尽管发展前景很好, 但是就三年的经营发展现状而言, 目前还面临着以下经营难题。

1. 社会认知度低。

首先, 由于村镇银行发展还处于初期试点阶段, 普遍成立时间较短, 经营规模比较小、营业网点也较少, 社会各界对村镇银行的认识远远不够, 社会认知度低。其次, 社会各界从个人角度出发, 对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和经营范围的认识不同。如:股东、监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把村镇银行看成民营银行、政府银行或社区银行, 或期望村镇银行满足大股东的资金需求、或期望为地方政府解决市政建设的资金需求, 或限制业务只能在县区范围内开展, 并没有将村镇银行当作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商业银行。这些都阻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2. 资金筹集困难。

首先, 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 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 是“穷人的银行”, 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 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 居民收入水平不高, 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 再加上社会认知度低, 储户及工商企业对存入村镇银行的存款缺乏安全感, 这些在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其次, 村镇银行网点少, 现代化手段缺乏, 同时服务区域有限, 围绕机构周边开办业务拓展客户有限, 不仅当前监管要求不允许跨区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实际上离开单一机构距离较远的乡镇放款, 也存在较高的管理成本, 所以发展初期业务拓展比较缓慢。

3. 产品与服务滞后, 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 村镇银行金融产品单一, 主要以存、贷款等传统产品为主, 以柜台交易为主渠道, 尚未开办银行卡、理财产品、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金融业务, 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电子自助设备和移动支付等交易渠道也正在建设中, 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缺乏创新, 不比其他银行先进和丰富, 尤其在县域及农村地区, 有农信社和农业银行的长期经营, 村镇银行初期开展业务, 只有降低收费标准和利润空间, 才能在同质化竞争的条件下生存。

4. 专业人才匮乏。

面对众多成熟大规模商业银行, 在现有经营范围内实现创新并最终获得良好业绩具有较大难度。这一困境的突破其关键还在于专业性人才的加入, 但目前人才匮乏问题还比较突出。首先, 专业性人才的要求比较特殊, 不仅要熟悉当地经济社会环境, 同时还需要熟悉金融知识, 能够开展特色性业务。而能否满足上述要求的人才又无法接受村镇银行较为落后的条件, 没有意向在农村发展, 目前不少乡镇还不能保证有一名信贷人员,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创新能力以及盈利能力。

5. 信用环境体系尚不健全, 蕴含系统性风险。

在不完全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村镇银行面临多种风险, 且抗风险能力不强。村镇银行所在地区的农业担保公司、农业保险公司少, 农民的征信系统数据不全、数据不能共享等问题, 对开办农业贷款业务的村镇银行影响很大。目前村镇银行一般按照主发起银行熟悉的城市金融业务模式去开展业务, 即使区域经济特点和业务模式不同, 监管机构也是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标准对村镇银行进行监管。

6. 公司治理尚待探索, 激励约束机制急需完善。

目前, 因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同, 发起行与股东、发起行与村镇银行关系各异, 对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架构和管理模式也各有千秋, 有的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 有的仅设董事会和监事, 对经营管理层的考核、管理机制有松有紧。如果政府、股东、经营者等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营目标不一致, 股东的诉求和发起行的控制能力不同, 业务发展可能偏离监管初衷, 也不符合各村镇银行的战略和市场定位, 并脱离服务三农的目标, 经营管理者不承担全部成本, 却能获得额外收益, 增加了经营管理者的道德风险, 也加剧了激励不相容的问题。

总体而言, 村镇银行的经营与发展面临着诸多障碍与挑战, 作为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助力, 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三、村镇银行经营与发展的对策

尽管村镇银行经营中依然面临许多显示困难, 但是村镇银行处于金融服务需求巨大且快速成长的县域市场, 完全能够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应该自力更生, 探索“小额信贷银行”、“草根银行”的办行思路。

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认知度。

村镇银行应该利用新闻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广泛宣传其服务宗旨、特点, 介绍政府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 突出国家的支持力度, 提高其社会认知度。

2. 鼓励村镇银行在中小创业板上市融资, 解决筹资难问题。

村镇银行资金筹集困难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解决该问题, 政府应该鼓励村镇银行搭建多元化的融资平台。中国的证券市场已经开始逐步成熟, 尤其是一些创业板应当尽快向金融板块倾斜, 鼓励一些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在创业板募集资金, 不断壮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

3. 建立村镇银行战略合作联盟, 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

鼓励村镇银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 不仅能聚集金融资源、优化金融环境、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更能为地方经济体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保障体系, 并减少其收集各种投资项目资源的费用, 降低交易成本, 畅通地方经济体的融资渠道。因此, 建立村镇银行战略合作联盟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村镇银行深层次拓展市场的需要, 有助于优势互补, 共同推进村镇银行金融服务的产品创新以及金融服务体系的日臻完善。

4. 创造良好环境, 吸引优秀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尤其是银行这种高风险的行业更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员工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业务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 制定较高的薪酬待遇, 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其次, 定期组织员工培训,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再次, 加强村镇银行的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不断激发员工潜能。

5. 鼓励各中小银行成立村镇银行控股公司, 专门管理其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

银监会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发起人成立专司村镇银行管理的事业部、管理总部或控股公司, 允许主发起人在西部除省会城市外的地区和中部老少边穷地区以地 (市) 为单位组建村镇银行。就设立村镇银行控股公司而言, 控股公司主要从事投资设立村镇银行、对村镇银行实施股权管理、运营支持和管理服务等。村镇银行经营一段时间后可以申请设立支行, 到邻近县域设立分行, 机构数量和资产规模都可以呈几何级数膨胀。村镇银行控股公司可以专业化、规模化地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避免母银行直接投资设立村镇银行的繁琐程序, 理顺股权关系, 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发起银行的积极性问题。

从实际看, 应当鼓励中小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控股公司。这是因为中小商业银行本就是以服务中小企业和“三农”为宗旨, 在服务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业主、居民和农户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而且一些城商行、农商行的县域支行与村镇银行的业务模式较为一致。具体而言, 中小银行设立村镇银行具有以下优势:第一, 中小银行发起村镇银行可以完善业务网络, 解决存贷比较低的现实。第二, 中小银行能够在村镇银行延续其发展战略。中小银行的发展战略基本确立做小额信贷, 熟悉中小企业客户和居民, 管理架构和业务决策流程都适合做“小”。第三, 从管理和实际运营的角度来看, 当前各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架构基本健全, 风险管理文化逐步成熟, 能够直接向投资的村镇银行输出人才和管理, 具备中小银行独立法人决策机制的灵活性, 这些优势都能够直接复制到村镇银行。

6. 完善治理结构,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金融监管部门应支持业绩优良的村镇银行扩大股东人数, 防止一股独大, 这样既能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 实现资本构成多元化, 又可以改善村镇银行的治理结构;应注重维护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推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政府部门应加大政府配套支持的力度。例如, 村镇银行, 应该以高收益覆盖高风险, 以可持续的金融业务尽快覆盖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市场。从政府方面应当鼓励村镇银行, 在能力范围内给予更宽松的核销政策, 并积极落实农业扶植政策的配套落实。金融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村镇银行相关法律法规, 对村镇银行实行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 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给予政策性贷款利差补贴、减免税收等, 鼓励村镇银行的存贷比可以突破75%, 鼓励村镇银行在目前结算渠道受限制的情况下多设立分支机构, 鼓励村镇银行多方吸收一定资金来支持农村, 为村镇银行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摘要: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助力, 村镇银行拓宽了农村、农民和农业的融资渠道, 为建立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 村镇银行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社会认知度低、融资困难、产品服务滞后和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不仅需要村镇银行自身的建设与合作, 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提供更多的倾斜政策和配套措施。

关键词:村镇银行,问题,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秦晓晴.从村镇银行定位问题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方向[J].金融经济 (学术版) , 2008 (10)

[2].徐瑜青, 周吉帅, 刘冬.村镇银行问题调查与研究[J].财政与金融, 2009 (4)

[3].黄晶金.关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9)

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探究 篇9

关键词:农村金融,村镇银行,存在问题

一、现实背景

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设立了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初步可行的准入管理规则;2008年10月,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 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创设和发展建立了思想理论基础。至此, 我国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中国银监会正逐步允许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适当放宽法人银行对村镇银行的最低持股比例限制, 鼓励民间资本对加大县域金融机构的投资力度。

二、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通过各种理论的研究以及实际调研, 各种文献对村镇银行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外部约束

1. 吸储困难。

首先, 农民收入较低, 在村镇银行的存款总额较少;其次, 村镇银行的设立时间短、注册资本低, 社会对其缺乏了解, 从而认可度较低;再次, 由于村镇银行作为有限责任公司, 只能以投资人的出资额为限承担风险, 存款人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2. 退出机制缺失。

目前我国还没有《金融企业破产法》等相关法律, 在处理村镇银行的破产、退出与清算问题时无法可依, 会影响存款人的利益保护, 进而甚至影响到社会安定。

3. 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较差。

首先, 企业逃废金融债权的现象比较严重, 这势必会影响村镇银行对农村提供信贷的积极性;其次, 农村地区征信体系建设滞后, 村镇银行风险控制所需的大量信息缺乏必要的信息系统支持, 风险控制盲点较多;最后, 村镇银行的支付结算体系建设落后。

4. 产品同质化与农户认知度低。

柳松 (2009) 认为, 目前村镇银行开办的业务品种, 大多数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 与传统涉农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基本同质化, 这是导致其现实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张效梅 (2010) 也强调, 我国村镇银行在产品开发方面的创新少, 使得信贷产品的期限与生产周期不协调, 结构上也满足不了农户的需要。

(二) 内部约束

1. 发展目标定位不清。

由于村镇银行的多元目标、股份构成以及竞争压力的现实, 在投资收益与风险的权衡下, 村镇银行有可能走政策边缘线, 将吸收的农村地区资金投向农村强势群体甚至非农产业。

2. 内部人控制与关联交易。

村镇银行的股份构成虽是多元的, 但同样存在内部人控制的风险。实践证明,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正规制度不发达与人情网络错综复杂, 地方派系势力干扰农村政治经济活动的现象也比较普遍。

3. 面临多种风险且抗风险能力不强。

第一, 农户具有违约风险。一直以来, 农民对政策的依赖心理较强, 他们以为在村镇银行获得了贷款就等于在财政部门拿到了补贴, 可以不用考虑归还;而且农村借款户信用意识法律意识淡漠, 信用记录制度不完善, 而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 极易形成信贷的道德风险;加上农业农村经济作为风险高、效益低、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影响巨大, 农民还款的能力受到限制。

第二, 竞争风险。以国有独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为主体的商业银行体系已形成, 这些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的涉入使村镇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同业竞争。

最后, 金融产品与业务创新的风险。金融创新要投入较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 并伴有较高的失败率, 加上金融创新产品很容易被其他金融机构模仿, 使得金融创新活动本身具有风险。

(三) 建议

根据目前我国村镇银行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村镇银行的条件, 促进其发展。

1. 提升村镇银行的市场适应能力。

首先, 明晰银行产权, 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其次, 努力拓展资金来源。例如, 增加融资途径, 加大宣传力度, 增设储蓄网点, 寻求同业支持, 积极探索创新, 引进战略投资者。再次, 细分市场与准确定位, 展开错位竞争。

2. 努力降低违约风险。

一方面, 可以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奠定村镇银行发展的信用基础。比如, 加强农村征信建设、建立失信惩戒制度等, 奠定村镇银行健康发展的良好群众基础。另一方面, 可以创新信贷抵押和担保模式。一是完善小额农户贷款和联保贷款管理机制, 将龙头企业与农户、中介机构和担保机构等具有法人地位的利益主体纳入联保;二是探索抵质押品方式, 如探索农舍和农机具等的抵押、各种生产权利和订单等的质押以及联保贷款等。

3. 加强监管保障, 打造村镇银行的科学监管平台。

比如,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出台《金融企业破产法》。加快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及适度扶持、强化监管等。

三、总结

总的来说, 在农村地区, 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更为严重, 加上村镇银行刚起步, 还没形成一定的基础和规模以及国家在这个领域法律法规的缺乏, 使得村镇银行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对三农的扶持离不开村镇银行的支撑, 所以如何认识并克服村镇银行的困难需要今后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柳松, 刘春桃.村镇银行发展的现实约束与破解对策[J].南方金融, 2009, (10) .

[2]张效梅.村镇银行发展问题浅析[J].调研世界, 2010, (3) .

上一篇:品牌信息下一篇:边坡防护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