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概述

2024-10-16

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概述(精选4篇)

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概述 篇1

1 概述

2006年中国银监会根据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在中国农村开设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贷款金融组织等金融机构, 以探索解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金融体系薄弱导致的“三农”发展所面临的金融资源匮乏等问题的新路径。本文针对当前中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主要运用农村金融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理论思想进行探讨和研究, 力图理清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历史脉络, 然后采取问卷调查调研法、文献综合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方法, 针对当前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与其他同类型金融机构进行比较, 考察和探究中国村镇银行的内涵及市场定位。进一步分析目前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2 文献综述

中国银监会颁布的《村镇银行暂行管理规定》规定,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 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 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因此, 中国村镇银行是以面向农村经济发展而设立的金融机构, 其直接目的就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金融机构网点少、竞争不充分而造成的融资难问题, 从而实现“以增量改革倒逼存量改革, 构建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在村镇银行研究方法方面, 国外学术界大多采用定量分析法对村镇银行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 如早在2002年, De Young就采用业务模式就村镇银行发展的市场价值及股份制条件下村镇银行股票收益进行量化研究。当前国外学术界对村镇银行的研究已经超越了村镇银行的表面问题, 并逐步走向深化。随着国内村镇银行的逐渐兴起, 中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以日益成为国内学术界关心和研究的热点。总体来看, 上述学者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 但研究方法多集中在定性分析上, 这就造成了国内学者关于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分析、经济效益提升以及核心竞争力培育等相关研究缺乏较为充实的数据支撑。

2.1 中国村镇银行综述

2.1.1 中国村镇银行的性质

中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立足于县 (市) 以下的乡镇和广大农村地区, 其业务主要是为当地农民、农业、农村经济以及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合理的金融服务, 亟需村镇银行填补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不足。“发起人制度”是指根据2007年中国银监会颁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 中国村镇银行的设立必须由至少一家国内经营效益较好、符合监管条件、经营效益好的商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银行, 且该发起银行持股所占比例必须大于等于所成立的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百分之二十, 单个股东或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百分之十, 这种由其他银行发起而创建金融机构的制度被称为“发起人制度”。

2.1.2 中国村镇银行的发展背景

从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源头上看, 党和政府关于中国村镇银行的探索最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 孕育于20世纪90年代, 产生于21世纪初期。总的来看, 中国村镇银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字显示, 从2007年3月份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到2007年年底中国村镇银行的开设数量已达到19家, 截止到2014年3月末, 我国村镇银行数量已达到982家。中国村镇银行设立地区, 大体上呈现出“东多西少、县 (市) 多城 (镇) 少”的格局。绝大多数村镇银行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省份的特定区域。山东、浙江、辽宁、四川、河南、内蒙古五省市村镇银行设立数量占到了全国村镇银行总数的49%。与之相对比, 截止到2013年年底, 西部偏远地区省份如西藏自治区尚未建立村镇银行网点, 青海省也仅有1家村镇银行, 其所占全国村镇银行的比例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2 中国村镇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性因素

2.2.1 信誉度积累薄弱导致资金来源不足

中国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经济创新性发展成果具有机构单一、决策效率高等优势, 但是无疑是一个仍处于试点阶段的弱小金融机构, 不可避免的带有经营规模小、营业网点少、结算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2.2.2 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村镇银行风险控制力薄弱

农民收入的不稳定特点直接提高了村镇银行的借贷风险。长期以来我国相关部门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仍严重受限于自然因素的影响, 农民生产一旦遭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很可能导致颗粒无收,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丧失偿还村镇银行贷款的能力, 大大增加了村镇银行的借贷危险。

2.2.3 业务结构单一阻碍了经营特色的发挥

现阶段, 中国村镇银行主要业务仍停留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传统业务上, 服务内容与农村信用社、中国储蓄银行等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并没有多大差异性。可见, 目前村镇银行开展的业务结构比较单一, 存贷模式与农村信用社等其他商业银行相比没有多大差异性, 缺乏自身特色。。

3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本文研究方法

第一, 问卷调查法。笔者以村镇银行市场定位为研究主线进行问卷调查设计, 发放500份问卷调查, 作为此次研究的数据支持。采用结构化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 基本以选择题的形式展现给调查对象。此次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一些针对村镇银行的消费市场潜在顾客、村镇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村镇银行的经营状况分析、影响村镇银行市场定位的一些内外在因素及归纳总结出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二, 文献研究法。查阅了大量的关于中国村镇银行发展背景、中共中央关于推进中国农村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研究意见、村镇银行发展模式等相关方面的文献资料, 为系统全面的研究中国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发展问题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针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区域规模、发展趋势等做出一些统计分析报告, 另外一些上市商业银行会有一些年度审计报告。

3.2 研究工具

在对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制约因素和困境的基础上, 采用SWOT分析方法, 对其村镇银行进行科学的市场定位, 分析村镇银行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机会和挑战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其市场定位, 构建村镇银行良好发展的方向和秩序。

3.3 分析结果

发出调查问卷500份, 实际回收到有效调查问卷420份, 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及对其进行“SWOT”分析过程中, 发现以下问题:村镇银行缺乏核心价值;企业信用文化建设落后;金融服务能力较差;营业网点较少;金融产品较为单一;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及范围相对比较狭窄;另外, 村镇银行门槛发展比较高;村镇银行由于受国家政策和市场经济以及中国民众消费习惯的制约等因素, 以至都在缓慢的向前发展。

4 数据成果分析

基于中国民生银行具有的中国商业银行的普遍特点和作为村镇银行的发起行与村镇银行所具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以中国民生银行为例展开对中国村镇银行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4.1 村镇银行与民生银行资产规模分析

4.1.1 中国民生银行股本结构和资产规模分析

从民生银行所持股的股东来看, 居于前8位的是:香港中央结算 (代理人) 有限公司持股4078629247股, 占发行股票总数的15.27%;新希望投资有限公司持股1333586825股, 占发行股票总数的4.99%;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151307314股, 占发行股票总数的4.31%;中国船东互保协会持股905764505股, 占发行股票总数的3.39%;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888970224股, 占发行股票总数的3.33%;上海健特生命科技持股805600038股, 占发行股票总数的3.02%;中国中小企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737955031股, 占发行股票总数的2.76%;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698939116股, 占发行股票总数的2.62%。同时, 民生银行在发展过程中, 通过有效整合银行内部相关业务, 大幅度提高银行管理费用的使用效率, 从而在保证民生银行总体规模大幅度增长的同时, 使管理费用所占营业利润的比例由3.46%下降到2.91%, 这进一步反映了民生银行总资产、净利润和管理费用的财务指标数据结构不断优化, 总体经营效益的显著提高。

4.1.2 以中国民生银行为发起银行所成立的村镇银行资产规模分析

与民生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注册资本相比较, 村镇银行明显存在注册资本少的特点;从民生银行在全国各省会、直辖市等大城市设立的一级分行营业网点的资产规模来看, 以民生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所发起的村镇银行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更为显著的是, 民生银行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和股本主体在所发起的27家村镇银行中有24家控股比例达到或超过半数, 明显高于民生银行各大股东所持有的股本比例, 从而确立民生银行在所发起的村镇银行董事会中的绝对主导地位, 使村镇银行的经营活动始终处于发起行的控制之中。

4.2 村镇银行与民生银行市场定位分析

4.2.1 从营业网点来看, 民生银行所设立的27家村镇银行存在经营网点少量稀少, 经营员工不多等显著特点, 其业务主要是为当地农民、农业、农村经济以及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合理的金融服务, 以弥补传统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偏远农村地区金融网点稀少、服务业务单一等问题的不足。

4.2.2 从经营业务来看, 民生银行除具有村镇银行所开展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等基本业务外, 服务职能已基本覆盖了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兑付和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管箱服务等各种金融服务业务。

4.3 数据分析

民生银行经过数年持续不断地对所发起村镇银行的资金投入, 村镇银行的经营业务不断丰富, 经营网点逐渐健全, 经营效益显著提高。截止到2013年6月底, 民生银行所发起的27家村镇银行总资产达到164.68亿元人民币, 除去贷款资金和其他债务支出, 净资产已突破20亿元人民币, 仅2013年上半年就实现净利润1.52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4.71%。然而, 相对于民生银行其他子公司, 村镇银行仍然存在着发展速度慢, 盈利数额小, 增幅相对落后等问题。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目标

5.1.1 缓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金融资金短缺的矛盾

中国村镇银行的发展拓展了农村金融的新渠道, 尤其是村镇银行可以为农民群众发放一定数额的无抵押小额信用贷款, 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商业银行相关金融服务的空白, 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资金紧缺的局面。

5.1.2 推动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进程

村镇银行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可以有效地推动农村竞争性金融市场格局的形成, 迫使农村信用社和在村镇银行竞争过程中不断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扶农、惠农的水平, 从而激发整个农村金融经济的活力。

5.1.3 为农村金融创新提供合法渠道

首先, 国家和政府对村镇银行的设置门槛相对较低, 经营方式较为灵活, 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金融资本数额情况自主的决定投资或者贷款;

其次, 村镇银行是农村金融体制的创新模式, 为农民金融借贷和投资提供合法的渠道, 大大降低了农村群众融资的高成本风险;

最后, 通过农民与村镇银行的经营互动, 激发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 从而挖掘出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潜力, 提高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 最终达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目的。

5.2 研究结果对现实的启发意义

相对农村信用社、中国农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 中国村镇银行则是一个新生事物, 不可避免的面临着社会认知度低、服务结构单一、专业人才短缺、风险控制能力弱等诸多问题。然而, 中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与机遇并存。要解决上述问题, 就必须树立村镇银行良好信誉形象, 打造村镇银行特色服务品牌, 提高村镇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建立村镇银行完善监管体系。

5.2.1 树立村镇银行良好信誉形象

(1) 打造企业信用文化, 增强企业信誉积淀

村镇银行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形象就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较为成熟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使企业职工树立“立足村镇、服务农村”的意识, 从而在村镇银行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团体精神, 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和服务精神。

(2) 增设营业网点、提高服务水平

首先, 必须扩大企业基础设施建设, 增设营业网点, “拓展网络功能, 提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营造干净、整洁、敞亮的服务环境, 最大限度的满足村镇银行服务对象的需求, 提高服务客户对村镇银行的认可度, 增强服务对象对村镇银行的信任感。

其次, 加强村镇银行员工服务群众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塑造银行员工良好的精神风貌, 提高银行职工服务质量, 以服务赢得银行客户的信赖。

最后, 加快村镇银行现代化升级, 保障村镇银行之间、村镇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之间存兑渠道畅通, 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来降低人工造成的损失, 提高自身业务拓展、开发和运作的能力。

5.2.2 打造村镇银行特色服务品牌

(1) 坚持惠农原则, 明确市场定位

打造中国村镇银行的特色服务品牌, 必须明确村镇银行“立足于农村、服务于农业”的市场定位, 充分利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扶持村镇银行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始终不疑的坚持惠农的原则, 以服务“三农”为目的,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 探寻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特色发展道路。

(2) 发挥本土优势, 坚持产品创新

打造村镇银行服务品牌, 必须发挥村镇银行本土优势, 坚持走本土化道路。同时, 还应充分发挥村镇银行规模小、机制灵活等特点, 针对农民群众和中小企业主资金需求规模小、频率高的典型特点, 坚持产品创新, 开发适合农民群众和中小企业主需求的特色理财产品, 从而降低村镇银行资本运行风险, 提高经济效益。

5.2.3 建立村镇银行完善监管体系

(1) 建立完善的村镇银行法律监督体系

在社会主义法治经济条件下, 有法可依是国家监管部门实现对村镇银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的前提。

在立法方面, 一方面, 立法机关在制定村镇银行监管法律时要有一定的前瞻意识, 监管法律的适当的超前性“不仅体现了法律规范的导向作用, 也使金融业务的拓展、金融创新从开始就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 立法机关可以有效地借鉴国外关于农业金融发展方面的相关法律, 如日本颁布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和美国《1916年联邦农业信贷法》都为各自国家的农业金融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加大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

首先, 明确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管理金融机构的各自监管职能分工, 做到不重叠、不模糊, 机构精炼、权责明确, 从而实现监管系统联动, 监管有力。

其次, 加强监管人员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 提高监管人员素质, 同时鼓励监管人员探索监管创新模式, 实行监管人员业务素质和监管效果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激发监管人员工作热情和创新积极性。

再次, 在监管手段上, 充分利用当今社会高科技手段, 在原有的现场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的基础上对村镇银行的经营状况、运营风险进行实施监控, 并做出客观评估, 进而重点加大对资产状况恶化、经营效益低下等不良村镇银行的监管力度, 必要时予以停业整顿或宣布破产。

(3) 建立完善的村镇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制度

一是加强对银行员工进行金融知识和风险预防知识方面的专业培训, 降低实际操作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二是加强村镇银行与发起行之间的风险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 保障村镇银行与发起行之间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与应急机制的畅通。

三是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对村镇银行贷借款的比例规定, 即“村镇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 对单一集团企业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10%”。

四是在村镇银行日常运行过程中, 银行管理人员要定期对村镇银行金融业务的风险关节点进行检查和梳理, 重点排查金融风险程度高、容易造成银行资产流失的环节, 从而将村镇银行风险扼杀在银行内部, 防患于未然。

五是是村镇银行管理人员定期对银行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 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风险预警, 对已经无法避免的金融风险应提前制定出应急方案, 将风险损失降到最低。

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概述 篇2

建设的情况汇报

一、内黄县县情

概况:内黄县位于河南省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下辖7镇10乡2个街道办事处,532个行政村,总人口72万人,总面积 1161平方公里。内黄县盛产小麦、花生、红枣、尖椒、林果等农林产品,是全国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红枣之乡、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全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重点县、全国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

金融现状:金融环境发展形势良好,2011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58.7亿元,同比增长23.6%,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4.3亿元,同比增长2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72元,较2006年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4.3%,到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将达到20107元。截止目前,我县仅有工行、农行、建行各一家营业网点和零散的几家农信社、邮政银行营业网点

在勉励支撑,这与我县存款余额连年大幅攀升,但贷款余额却低迷不前,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巨大融资需求和各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金融现状不相适应。

交通便捷:内黄县位于郑州、济南、石家庄、太原等城市200公里经济圈内,处于京港澳、大广、范辉、南林等四条高速构筑的“井”字大框架中心,吴黄线、大林线、葛嘴线、胡鹤线、东上线、郑吴线等6条省道及晋豫鲁铁路通道穿越县境,纵横交织的路网四通八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资源丰富:内黄县资源丰富,现已形成了以经济作物为主的种植结构,有45万亩枣树,年产鲜枣6万吨;30多万亩尖椒,年产1.6万吨;19多万亩花生,年产花生米12万吨;16万亩小杂果,温棚累计达15万栋,是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县以及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

二、设立村镇银行优势分析

财政收入优势:近年内黄县财政收入持续激增,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1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01亿元,同比增长80.8%,同口径相比是2006年的3.3倍,年均增长27.3%,增幅居全省县级财政第一;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21.3亿元,是2006年的2.2倍,年均增长10.6%,到2016年全县生产总值将

达到近2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完成35.3亿元。连年大幅增加的财政收入和发展迅猛的综合经济实力为在我县开设村镇银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经济优势:工业经济强势跨越,陶瓷园区发展突飞猛进。2011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50.5亿元,是2006年的3.3倍,年均增长17.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5家,较2006年增加35家。工业用电量达到3.5亿千瓦时,是2006年的8.6倍,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共引进市域外项目706个,累计完成投资174亿元,丰辉型材、翔宇智能康复设备、协和生物科技园、飞翔富士电梯等一批超亿元项目落地建设,实现了由招商引资到选商择资的战略型转变。

产业集聚区规划到2015年营业收入达到400亿元,实现利税40亿元,常住人口16万人,从业人员6万人;到2020年营业收入争取达到800亿元,实现利税80亿元,常住人口20万人,从业人员8万人。将内黄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依托安濮鹤、服务豫北都市圈,面向全国的省级循环经济产业区。

特别是2009年以来,抢抓国内陶瓷产业转移和战略扩张机遇,大力实施以情招商、以商招商、环境第一招商,引进总投资50亿元、建设50条生产线的陶瓷项目,建成了中部五省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全省唯一一家省级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中心落户我县,县陶瓷产业园纳入省级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被授予全省承接陶瓷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当前,为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内黄县在南部片区计划投入16亿元建设资金打造陶瓷创意产业园区,重点引进工艺陶瓷、日用陶瓷、陶瓷壁画、抛晶砖、马赛克等占地少、工艺先进、附加值高的高档陶瓷企业入驻,相继与台湾罗马瓷砖、天津宏辉陶瓷、福建福达艺术陶瓷等20余家项目和研发企业签约。此次产业集聚区规划调整后,工艺陶瓷项目、高档卫生洁具等一批高端陶瓷项目将陆续入驻集聚区南片区,届时,将形成一个集陶瓷产品生产、检测、研发、展示、销售为一体的陶瓷产业园区,内黄县打造中部地区最大、功能最全、影响力最广的“中原瓷都”目标基本实现。

工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产业集聚区的美好蓝图以及陶瓷园区的迅猛发展而随之来的急剧膨胀的投融资需求为村镇银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新区建设优势:新区建设活力四射,对外形象明显提升。加快推进县城新区建设,总投资11亿元,实施了内黄公园、文化艺术中心、中州国际饭店、中心人民医院等一批重点项目,新开发商住面积82平方米。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获市政府批准,城区规划面积由17.5平方公里扩大到39.8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2.4亿元,新建城区道路20公里,铺设供排水管网45公里,建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城建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围绕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目标,对朝阳路、枣乡大道、西大街实行严管治理,对6个城区出入口及3条高速通道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环境不断改善,形象明显提升。城关镇进入全市经济发展二十强乡镇,后河镇、马上乡进入全市经济发展十快乡镇,东庄镇被授予全市乡镇经济发展先进单位,均实现历史性突破。

旅游服务优势: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态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2亿元,增长11.2%,增速位居全市五县(市)第一。文化旅游业稳步发展,积极筹办寻根祭祖节、红枣文化节及世界骆氏宗亲联谊会,全年累计接待各地游客68万人次,增长13.3%,旅游业总收入累计达到3000万元,增长30.4%。商贸物流业健康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实现增加值1.95亿元,增长25.4%。全年客运周转量19.6亿人公里,增长56%,货运周转量135.7万吨公里,增长56%。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全年房地产企业开发投资6.13亿元,增长87.5%,商品房销售面积39.9万平方米,增长103.6%。

三、筹建村镇银行势在必行

近期,随着国务院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项

改革涉及新型金融组织发展、民间融资规范、地方金融机构改革等多个领域,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尝试,同时也对我县金融改革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为切实缓解我县存在的种种金融困境,改革发展我县金融环境,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我县筹建村镇银行。因村镇银行的投资人须符合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规定条件,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发起人或出资人中应至少有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其持股比例不低于20%,银行外其他股东每家持股不能超过10%。目前,已有浦发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就在内黄县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一事正在与我县积极洽谈之中。但是中国银行是中国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在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及32个国家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并且县委、县政府情有独钟于中国银行,因此诚挚邀请中国银行莅临我县考察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事宜,为我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再添新动力。

四、优惠政策

财政优惠:村镇银行设立后,县财政将在村镇银行开立一般存款账户,并将部分财政收入存入。同时,积极协助村镇银行开展银企对接工作。

税收优惠:根据投资额度,享受有关税收减免政策。并且在商业中心城区选址用地上给予优惠。

行政事业收费优惠:对县级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减免,实行打捆收费。属上级部门行政事业性项目收费。由职能部门负责协调,按最低标准收取。

服务优惠:对于办理的各种手续,有关单位全程为企业代办;对于涉及县内各部门的手续,全面简化各种手续,以“一站式”、“打捆”等方式最大程度的提高效率。做到投资方与群众的“零接触”,部门服务“零距离”,处理问题“零差错”,工作效率“零投诉”。

中国村镇银行发展概述 篇3

【关键词】村镇银行;关系型信贷;农业信贷补贴

一、中国西部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中国西部村镇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极为迅速,各省份每年都成立新的村镇银行,给当地的农村经济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截至2009年12月,西部地区成立村镇银行50多家,但仅仅占全国村镇银行的三分之一。从国家整体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以村镇银行为主力军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

2011年西部地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迅速,新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目高达117个,位居西部第一,其次为四川和内蒙古,机构数目分别为78个和58个;西藏自治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目最少,仅为1个,其次为青海、陕西、宁夏,机构数目分别为3个、9个、10个。

二、中国西部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分布不平衡

从宏观地域上看,村镇银行在西部出现区域分布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西南各省份近年新成立的村镇银行数目逐年快速增加,而西北地区每年新成立的数目相对较少,尤其是青海、西藏等地区,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农为宗旨,且发起金融机构必须为法人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以上,而这些地区恰恰缺乏符合条件的法人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造成村镇银行发展极其缓慢。因此,西北地区商业银行普遍对投资村镇银行缺少足够热情,西南地区的发展情况远好于西北地区,以致我国西部村镇银行在宏观区域分布和局部区域出现发展不平衡现象。

(二)资金来源的有限性

西部村镇银行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对其的认可度远不如那些大型商业银行,且村镇银行都是自成一体,互相之间没有互联网,给当地居民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它的吸储难度特别大,资金来源受到一定的局限。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相比,村镇银行起步晚,发展缓慢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农民的认可程度,其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就当前整体情况看,资金来源成为整个西部村镇银行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

(三)缺乏完善的信贷制度

在风险控制方面,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为村镇银行信贷主要以“三农”为服务目标,而农业在我国一直是弱势产业,加上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在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造成信贷资金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村镇银行多以信用贷款为主,而贷款人从事的产业绝大多数都为农业,农民每年都面临着价格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收入极其不稳定,因此村镇银行同样面临着信贷的道德风险。总之,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缺少一套完善的信贷制度,保障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创新设计

(一)关系型信贷与村镇银行发展相融合

关系型信贷是农户和涉农微小企业贷款的主要形式,村镇银行与农户、涉农微小企业靠长期关系积累的有关农户和微小企业信用状况的“软信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他们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有关财务状况的“硬信息”的缺陷,能够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助于提高农户和涉农微小企业的信贷可得性,降低其贷款利率,减少抵押和担保要求。

关系型信贷的发放必须依靠那些掌握着农户和涉农微小企业信用“软信息”的基层经理和信贷人员,村镇银行内生于农村,其股东及信贷员多来自于附近农村,熟悉机构客户信用状况的“软信息”;村镇银行的地理位置与其潜在的客户距离较近,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地缘、业缘是获得借款人信用“软信息”的主要途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抵押品,村镇银行业务人员的地方性特征使其与大中型金融机构相比,在提供小额农村金融服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西部是我国多民族聚居区,各省份与局部区域具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农村地区的居民传承着几千年古老的文化,人们对个人及家庭信用非常重视,因此结合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因地制宜的建立一套获取农民及微小企业信用“软信息”的方法,尝试采用关系型信贷的方法,融合村镇银行的比较优势,打破传统抵押、担保的贷款模式,进一步接近农村客观事实,提高服务“三农”的力度与效率。

(二)政府、监管部门与村镇银行协同转变

政府部门应该转变角色,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扶持村镇银行,比如将财政支农资金划出一部分作为贷款贴息资金,中央银行也应该给予再贷款、再贴现、金融市场资金拆借资格优先等优惠政策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在村镇银行步履蹒跚的发展过程中,监管部门也应该改变以往的政策,采取更灵活更适合村镇银行的措施,保障其顺利发展的同时进行一定程度的制约,比如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资金供求状况自主确立贷款利率,甚至可以对一些刚成立的村镇银行采取免税的措施,支持和鼓励其快速稳定可持续发展。

金融监管部门应该因地制宜的采取适合村镇银行发展的措施,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银行组织体系,健全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机制,帮助其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监管机构要适当放宽新成立村镇银行的存贷款比例限制,且支持其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多发放支农贷款。监管部门还应该支持村镇银行适当设立分支机构,增大其服务半径,建立互联网系统,提高工作效率,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信贷需求和金融服务。村镇银行也应该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持下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发展自己,比如建立人才引进计划,每年以丰厚待遇招聘一些熟悉当地业务的职员,建立长期的人才引进计划,切实提高领导班子和员工的质量和工作效率。政府部门、监管部门和村镇银行必须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协同转变,让村镇银行快速发展壮大, 彻底走到服务“三农”的路子上来,切实解决中国的民生问题。

【参考文献】

[1]洪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可行吗——基于监督效率视角的分析[J].經济研究,2011,(2):44-58.

[2]叶文辉.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以铜陵铜源村镇银行为例[J].金融会计,2011,(8):76-80.

[3]李敏.资金瓶颈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浙江为例[J].农业经济,2011,(1):83-85.

[4]黄达.货币银行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196.

[5]吴国联.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样本研究——以温州市为例[J].中国金融,2011,(2):50-52.

【作者简介】

广西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 篇4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它是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原则进行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具有商业银行的职能和特征。

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推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地区。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以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六省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2007年1月22日,中国银监会进一步出台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规范了试点地区村镇银行的设立、公司治理及经营管理等问题。2007年10月12日,中国银监会把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市区。为了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设,2010年5月18日,财政部颁发了《中央财政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当年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年末存贷比高于50%且达到银监会监管指标要求的村镇银行,按其当年贷款平均余额的2%给予补贴。2010年9月25日,财政部又颁发了《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财政部门对县域金融机构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按2%的比例给

予奖励。对年末不良贷款率高于3%且同比上升的县域金融机构,不予奖励。2011年7月25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完善村镇银行组建的相关规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都开始积极设立村镇银行,截止2011年第一节度末,全国开业的村镇银行已达400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

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分别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1],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2]和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3]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李晓健根据广西农业特征、从拓展东盟市场的视角,提出要加快村镇银行的发展,从而支持广西特色农业的发展,增强广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4]同时,他还对广西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给出了促进广西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5]

一、广西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随着全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广西也积极地进行村镇银行的组建,满足农村地区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2008年6月30日,广西首家村镇银行——平果国民村镇银行的开业拉开了广西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序幕。平果国民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2000万元,是由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发起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它的成立为广西农村金融市场带来了挑战、竞争和活力,并对广西农村金融改革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具有重大的意义。同年,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由桂林银行作为发起人成立的兴安民兴村镇银行于11月26日开业。

截止2011年第二季度末,广西已有13家村镇银行,分别为:平果国民村镇银行、兴安民兴村镇银行、田东北部湾村镇银行、柳江兴柳村镇银行、东兴国民村镇银行、临桂国民村镇银行、钦州灵山泰业村镇银行、田阳兴阳村镇银行、桂林国民村镇银行、横县桂商村镇银行、南宁江南国民村镇银行、容县桂银村镇银行、宾阳北部湾村镇银行。其中,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发起成立的有5家,桂林银行发起成立的有3家,广西北部湾银行发起成立的有2家,柳州银行发起成立的有1家,广西兴安农村合作银行发起成立的有1家,东莞银行发起成立的有1家,如图1。

图 1 截止2011年第二季度末,各银行在广西发起成立村镇银行的数量(略)

至今,广西村镇银行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拓宽了农村地区的融资渠道,为三农、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比如,平果国民村镇银行始终坚持村镇银行“小额、分散、流动”的原则,根据该县的经济特点来开发贷款产品,先后开发了农户联户担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业企业担保贷款、林权证质押贷款、个体工商户抵押贷款、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可循环流动资金贷款等产品,并根据产品特点采用不同的担保方式,有效解决平果县域的“三农”、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资金需求,增加了企业和农户的经济收入。2011年,平果国民村镇银行获得全国首届“十佳村镇银行”称号。截止2010年12月末,平果国民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20611万元,贷款余额22935万元,实现净利润856万元。户均贷款余额为34.82万元,其中贷款余额在50万元以下的有462户,占全部贷款余额的

73%;个体工商户贷款、农户贷款、小企业贷款占总额比例分别为44.23%、16.08%、14.26%,如图2。[6]广西兴安民兴村镇银行截止2010年12月31日各项存款余额6.41亿元,较年初增加3.31亿元,增幅106.96%;各项贷款累计发放742笔,贷款余额4.2亿元,较年初增加2.19亿元,增幅108.95%;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98亿元,占贷款总额70.84%,贷款市场占比跃居全县第四位。[7]据《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稳定报告》中公布的数据,截至 2010 年末,广西村镇银行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7.86 亿和 13.37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186.18%、和 135.47%,存贷比为 74.86%,同比下降16.17 %。

图 2 2010年末,平果国民村镇银行贷款余额构成情况

二、广西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社会信誉低,吸存能力差

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公众对其了解还不够,部分人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银行”,缺乏信誉,不愿到村镇银行存款,而更愿把钱存到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这导致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的业务上处于劣势,竞争力不如其他农村金融机构。

广西村镇银行的社会信誉低究其因,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广西村镇银行2008年才成立,成立时间较短,还未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实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二是,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对村镇银行的定位、意义及其金融产品缺乏足够的认识;三是,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比较低,各出资人均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这与以国家信用为后

盾的商业银行相比缺乏“安全感”。另外,村镇银行主要设立于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造成了村镇银行筹资困难。目前,村镇银行还存在支付清算渠道不畅通,网点少等问题,这导致其便利性不足,对潜在存款客户的吸引力下降。

(二)经营成本高,盈利水平低

广西村镇银行的客户主要是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较多,利润率本身较低,而风险较高。农民居住比较偏、散,客户贷款具有频繁、额度小等特征,导致经营成本高,影响村镇银行的经济效益。村镇银行机构的小型化、分散化,在应对储户提现和其他日常运营问题上,所需的高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相对较高,形成活期存款、各种汇兑头寸较少,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与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相比,广西村镇银行经营规模偏小,缺乏规模效应,盈利水平比较低。

(三)面临情况复杂,经营风险较大

广西村镇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农业自身的风险政策风险和政策风险农业自身的风险。信用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村镇银行的主要客户是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这些对象的信用记录不完善,大多未纳入征信系统,因此无法运用传统的评估方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这使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高于一般商业银行。政策风险主要是由于村镇银行的成长时间比较短,相关的政策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比如,人民银行对村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是否放宽这一问题并未给出明确的规定。2010年5

月,财政部在《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中规定“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然而其有效期为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不具有可持续性。在组建村镇银行的挂钩政策方面,中国银监会在2011年7月25日下发的《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规定“在地点上,由全国范围内的点与点挂钩,调整为省份与省份挂钩”,也是政策不确定性的表现。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程度比较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具有较大的风险。另外,广西在农业生产方面还缺乏科学的规划,未能按市场的需求进行规模化生产,农业发展存在盲目性趋同性,而且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这些特定因素都将会对农民按时还款的能力产生影响,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风险。

(四)贷款投向难以保证,偏离目标定位

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第三十九条中指出:“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其富余资金可投放当地其他产业、购买涉农债券或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这并未对村镇银行的资金投向给出强制性的规定,很难保证村镇银行的资金流向。村镇银行的目标定位是为“三农”服务,缓解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但同时它也是以盈利为其经营目标,由于农业具有收益低、风险大的特点,因而这两个目标是存在一定矛盾的。作为村镇银行的股东,他们的目标就是赚钱,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村镇银行他们将会把贷款

投向悄悄转向城市地区,从而背离了村镇银行设立时的目标定位,支农效应被削弱。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以使村镇银行有足够的内在动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保障实现其目标定位。

(五)业务种类单一,缺乏吸引力

根据银监会的规定,村镇银行拥有许多与普通商业银行基本相似的功能。但在实际中,与一般商业银行相比,村镇银行的业务种类还比较单一,其业务处理系统还是基于简单的内部网络。目前,广西的村镇银行还没有接入中国人民银行的清算系统,现代银行的结算方式还没有形成,信用卡及电子银行等业务都很难开展。另外,村镇银行的网点也比较缺乏,无法给客户带来便捷的服务,这些都使村镇银行的吸引力减弱,无法跟普通商业银行竞争。

(六)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较差

广西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管理水平与业务素质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村镇银行在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方面与一般商业银行有一定的差距。以广西柳江兴柳村镇银行为例,今年8月12日其在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中对学历的要求为大学专科(含)以上学历,而一般商业银行大多要求要本科(含)以上学历。然而,农村金融问题比较复杂,这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与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使村镇银行无法根据其市场定位和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进行金融创新和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三、促进广西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结合广西特色农业,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当年广西与东盟贸易双边额达到65.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9%,这将给广西带来巨大的商机。广西拥有丰富的农产品,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越条件,这也为村镇银行在广西农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了基础。因而,广西村镇银行应努力结合东盟市场、结合特色农业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支持特色农业的发展,增强广西农产品的竞争力,从而形成金融、经济之间相互促进式的发展。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村镇银行要“以市场为主导,以客户为中心”,结合特色农业进行金融产品创新,以灵活的方式提供更能满足客户需求的金融服务。

(二)提高吸存能力、扩展资金来源渠道

政府和村镇银行要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加大宣传力度,介绍村镇银行的性质及其开展的相关业务,增进社会公众对村镇银行的了解。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从而使客户能放心的把钱存到村镇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银行的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制度。它指的是由各类存款机构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建立保险准备金,一旦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困难或倒闭时,即可受到存款保险机构的救助,从而起到保护存款人利益的作用。该制度对不同规模、性质、背景的存款机构的保护程度都是相同的,因此提供服务的优劣,将成为客户选择存款银行的主要因素,这更加有利于促进存款银行的良性竞争和健康发展。另外,为进一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人民银行可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在资产业务方面,村镇银行应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与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竞

争,争夺市场份额。同时,村镇银行应当培养自身优势,重视其他银行所不擅长的小额贷款业务,填补市场空白。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由于村镇银行起步晚,实力有限,盈利水平低,因而政策支持在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在税收政策方面,国家应给予村镇银行的营业税率与农村信用社的优惠税率相同,即3%,从而减少村镇银行经营成本。同时,政府还应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政策来提高村镇银行开展农村业务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对完成目标的银行给予奖励和补贴,另一方面对有违规行为的银行进行处罚,建立一套完整的奖、罚激励机制。中央银行可放宽村镇银行的利率政策,使其定价更加灵活,帮助其拓展市场。针对农村金融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政府通过建立这种风险和收益相称的激励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励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的开展。

(四)健全风险监控机制

借鉴平果国民村镇银行的成功经验,村镇银行可以用农户联户担保贷款、农业企业担保贷款、林权证质押贷款、个体工商户抵押贷款等多种方式控制农村信贷风险。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应结合本地区的实践情况,建立符合实际的担保机制,进一步扩大农村抵押担保品范围。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明晰产权,建立公开透明的农村土地使用权、牧场及其他不动产的抵押登记、交易制度,扩大抵押品的范围,从而使农村的金融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另外,为了分散农村地区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可以引入保险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为农业提供保险服务,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最后,要完善

农村地区信用记录,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资金需求者的信用风险评估、监控奠定基础。

(五)切实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机构应按照2007年银监会出台的《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中提出的“宽进入、严监管”的标准,严格根据其中规定的监管内容对村镇银行进行监管。村镇银行的经营具有高风险性和较低抵御风险能力的特征,监管部门应要求村镇银行建立起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对村镇银行发展中出现的偏离“三农”目标的问题加强监管,保证村镇银行将绝大部分的资金用于农村建设,保障辖区内的农户、个体工商及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六)加强员工培训

上一篇:破解监管难题下一篇:小型开放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