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探究

2024-11-29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探究(共7篇)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探究 篇1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是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新生儿,它的诞生为原本单一的、缺乏活力的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兴起建设村镇银行的高潮。

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批选择四川、吉林等六省区进行试点,2007年10月又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份。从2007年3月初首批3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97家村镇银行,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速度,而这一数字还将迅速壮大。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总体来看我国村镇银行发展良好,但增速太慢。

村镇银行在农村金融中既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大市场,潜在着较大发展空间,又是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对农村经济有着积极影响的新举措,具有服务“三农”的强大“造血”与“输血”功能。从整体上分析,村镇银行体现出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定位明确。二是注重实效经营机制活。三是服务效果好。

但作为新生事物,研究发现村镇银行在建立及发展中还存在一些新的问题.村镇银行并没有真正深入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三农”

根据《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本质上属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因此它与其他银行类机构从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其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但“村镇”一词同时也刻画了其设立区域、服务对象,即“在农村地区设立,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由于农户具有一些“天然弱点”:抵押物不足、农业弱质性隐含的还贷风险和非生产性借贷等,而且农业具有投资回报周期长、盈利能力有限、抗风险能力弱等缺点,所以历来各种金融机构都不愿意与农民打交道,村镇银行成立之初,肯定会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和法规,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开展金融服务工作,但村镇银行在利益的驱使下很难实现“从一而终”的经营理念,它们会逐渐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寻求新的市场定位。从已经成立的村镇银行来看,大多将其总部设在各试点地区的行政中心所在地,周边的金融和经济环境理想,商贸较为发达。从客观来看,其并未完全符合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布局的经营思路,村镇银行最终呈现“冠名村镇,身处县城”的格局。更有甚者,部分村镇银行没有专注“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小额农贷业务,而将目光放在贷款金额比较大的小企业主及出口企业上,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初衷,如何在服务三农的政策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盈利是村镇银行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存贷比高位运行,警防流动性风险的发生

由于村镇银行是新开业的银行,社会公信力比国字号银行差,社会认知度比较低,所以村镇银行的吸储能力很低,加之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和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进一步限制了村镇银行资金的来源,而且村镇银行网点少,现代化手段缺乏,缺乏对农民存款的吸引力,村镇银行面临可贷资金不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服务“三农”的规模扩张;与吸存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镇银行在贷款上却颇具优势,村镇银行是县域内独立的法人机构,决策流程短,从接受客户申请到最终决定,至多只需三天左右。如果担保抵押措施到位(如村镇银行认可的客户提供保证担保),客户当天申请,当天就可贷款。这对县域内资金需求具有明显的短、小、急特点的小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持续的存贷比高位运行,村镇银行要特别注意流动性风险,一些村镇银行远离母行(特

别是城商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而人民银行在很多县域没有分支机构和金库,紧急情况下外部支援能力有限。村镇银行总的存款规模小,要防范存款异动风险,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将对其声誉带来毁灭性打击,使其吸收存款将更加困难。控股模式单一,导致各方利益主体动力不足

《暂行规定》对产权结构的安排是:“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持股不低于20%”,但大银行在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时,一般都要求持股50%以上,要处于绝对控股股东地位。大中型银行对设立村镇银行不积极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方面村镇银行投资回报周期长、盈利能力有限,不如扩张分支行、网点效益高;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如果经营不善,出现问题,将对母银行的声誉和品牌造成伤害。此外,民营资本认为现有的产权结构安排下,民营资本股东的话语权太小,因而民营资本在短暂的热情之后,对村镇银行渐渐采取观望的态度,这对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改革也不利。村镇银行结算系统孤立,成为网络时代的“信息孤岛”

部分村镇银行至今没有单独的行名行号,无法加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实时支付系统,只能进行资金的手工清算,汇划到账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客户快速、便捷的服务要求,而且容易出现差错事故。由于村镇银行只是在县城的一个孤零零的点(极少数开设了一两个支行),村民存款、取款都必须要到网点来,让客户感到不便,缺乏对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吸引力,任何一笔从外地汇入的款项都是跨行跨区,汇费昂贵,加之在乡镇没有网点,取款不方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一般不会选择村镇银行作为汇入行,村镇银行在汇兑业务上竞争不过农行、邮储银行、农信社。很多农村地区是典型的“打工经济”,外出务工收入是当地经济的支柱,村镇银行失掉这笔业务,也就失去了大部分存款来源。此外,村镇银行的通存通兑没有开通、银行卡业务缺失,汇路不畅也是一个大问题。经营方式创新化与经营观念陈旧化的矛盾

传统的经营方式在农村金融市场是没有出路的,历史表明村镇银行要想在农村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自己的经营方式,如创新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创新贷款审批流程,创新具有农村特色、真正符合农村实际的金融产品等,但由于目前村镇银行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农信社的老员工,在经营观念上比较传统;而且由于《暂行规定》中规定银行金融机构必须是村镇银行的最大股东,这一点虽然保证了村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监管部门的监管成本,但同时要防止大中型银行的管理输出,把村镇银行办成母行的一个支行,使村镇银行失去决策流程短、经营机制灵活的先天优势。

大中型银行有成熟的风险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作为村镇银行的控股股东,很容易把自己的业务模式照搬过来,初期可能会减少成本费用,但国有银行在农村的实践表明,农村市场具有自身的特点,照搬成熟的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对象,业务决策流程,贷款还款方式在农村市场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如何避免村镇银行走四大商业银行的老路,如何使控股股东向村镇银行输出经验并使之适应县域市场的特点是一大难题。

总之,村镇银行的宗旨是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标准化和多样化的银行产品与服务。其业务范围很广,能办理吸储、放贷、同业拆借、银行卡等多种业务。实践证明:村镇银行具有管理链条短、决策高效的优势;还有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的特点。在服务方面响应速度高,反应速度快,甚至可以采取“上门服务”、“挎包经营”等方式。办理业务流程短、决策快、效率高,有利于提高“三农”业务的服务质量。这家银行的诞生,将成为未来完全健全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一个标本,值得适度扩面和推广。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探究 篇2

作为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村镇银行①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是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它的产生和发展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 但是缺乏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运行规律和契合农村金融市场的特征。

村镇银行的网点主要座落在县城和乡镇, 通过自身的经营发展来满足农户的小额贷款需求, 并且为当地的中小企业开展必要的金融服务, 即 “支农支小”来促进本身的发展和壮大。明确的市场定位在解决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方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同时, 村镇银行还满足了 “三农”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但是, 由于村镇银行成立时间短, 经营和管理经验相对欠缺, 对其市场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另外, 受其发展所限, 金融产品和服务比较单一, 再加上民众对村镇银行还没有完全认可,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村镇银行的发展。

另外, 在县、乡两级地区的金融市场也不是完全空白的, 其中邮储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就是村镇银行主要的竞争对手。这两个机构有着深厚的发展基础, 基层网点覆盖面广, 并且早已得到中小地区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农村信用社未来很长时间将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 因为其 “点多面广”, 所以在成本和群众基础方面的优势不容忽视。随着邮储银行上市的呼声越来过高, 和农信社改制的进程加快, 未来这两类机构的市场化程度都在深化, 因此留给村镇银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2 村镇银行良性发展思路

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村镇银行市场定位。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是“支农支小”, 因此要在农村金融服务上下大工夫, 主动走进农村, 主动拥抱农民, 主动助推农业, 切实以 “三农”为中心, 时刻关注所在地区的农村金融需求和农业的发展方向, 不仅要把物理网点真正设立到乡镇和行政村, 下沉服务重心, 而且要想农民之所想, 急农民之所急, 从根本上承认和树立自身和农民是 “利益相关者”的心态, 为所服务地区提供全面、方便、快捷的服务; 另外, 积极支持农民创业, 对好的项目要主动加强引导, 借助自身的金融优势扶持其度过创业初期的资金困难。

二是要进一步提升村镇银行的企业管理水平。村镇银行要坚持审慎经营原则, 正确处理业务与风险的关系, 用防范风险的理念探寻业务和风险之间的平衡。同时, 风险控制机制的设立也显得异常重要, 通过完善组织架构, 制定现实、有效、可行的风险管理制度, 最终在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上建立与自身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运行机制。

三是要积极开发具有村镇银行特色的金融产品。村镇银行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农村金融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 必须要有符合自身特色的金融产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农民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使用金融产品的意识不强烈, 村镇银行要利用其地域优势, 主动推出亲民而且通俗易懂的金融产品。不求大而广, 但求小而精, 通过业务创新来满足农村客户的不同需求。通过与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等行政机构的合作及时搜集信息, 切实了解农民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情况, 以此作为依据, 力求对农村市场开展差异化服务, 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打通农村市场, 取得农户信任, 培养和打造一批信任村镇银行、愿与村镇银行打交道的优质客户。此外, 利用国家对农村扶贫的政策倾斜, 积极对接省级扶贫开发金融平台, 为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的扶贫小额信贷, 在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同时不断占据农村市场, 满足 “三农”不同需要, 与农民朋友建立牢固的利益共同体。

四是要努力吸纳专业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对于村镇银行来说也是如此。农民和小微企业是村镇银行的主要贷款客户, 因此村镇银行人才的培养也有其独特性。村镇银行的员工要做到熟悉农民, 在日常生活中能与农民打成一片, 想农民之所想, 急农民之所急, 做好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准备, 才能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有所作为。目前村镇银行的员工基本上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主, 对农业、农村、农民普遍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 从长远发展考虑, 村镇银行必须大力培养一批专注于农村金融服务的人才, 比如可尝试吸收优秀农民、农民企业家子女、大学生村官等到村镇银行就业, 这样做不仅完善了银行的员工构成, 而且能够真正培养一批适合村镇银行发展的有用人才。

小结

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 村镇银行的市场化不太彻底, 政府的行政干预在一些情况下不可避免, 因此发起人的利益很容易被忽视, 再加上制度安排上的不合理, 让村镇银行原来的市场定位不清晰, 因此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让市场化行为成为其主导的力量。

从短期来看, 国家的政策支持对村镇银行的发展不可或缺, 从宣传中增强社会认知度, 以及从强化管理、降低运营成本中提升市场竞争力都能扶持其发展。此外, 为提升村镇银行吸收存款能力和信贷投放的能力, 可以考虑在政策方面给予倾斜, 比如定向降准。

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普遍对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缺乏经验, 因此要加强村镇银行间的交流和沟通, 逐渐形成经验交流的互动机制, 一方面可组织员工到系统内发起设立、业务开展较好的村镇银行参观, 开展系统内交流学习活动; 另一方面可组织员工参观省内、外有特色的其它村镇银行经验做法, 加强系统外的经验交流学习, 真正取人之长、补已之短, 促进村镇银行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 篇3

关键词:村镇银行;金融机构;银行发展;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一、村镇银行的定义与设立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设立村镇银行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规定的章程;

(二)发起人或出资人应符合规定的条件,且发起人或出资人中应至少有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

(三)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其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四)注册资本为实收货币资本,且由发起人或出资人一次性缴足;

(五)有符合任职资格条件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六)有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的工作人员;

(七)有必需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八)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措施和与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九)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村镇银行是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新生儿,它的诞生为原本单一的、缺乏活力的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是解决我国现有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兴起建设村镇银行的高潮。从2007年3月初首批3家村镇银行开业,到2009年3月初,全国已有97家村镇银行,短短两年时间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速度,而这一数字还将迅速壮大。两会期间,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银监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目标是2000家,凡是有条件的县都可以有一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拥有纯正银行系血统的村镇银行最受银监会推崇与青睐。2007年以来,村镇银行的监管政策框架基本成型。一方面,银监会等部门通过制定和完善村镇银行管理和审批工作的相关规定,不断明确对村镇银行的监管政策。另一方面通过调整放宽相关准入政策,鼓励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目前,除银行外,资产管理公司也已纳入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方的范围。信达、长城两家公司已在四川等地考察,并制定了两三年内组建30家以上村镇银行的计划。而在鼓励外资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之后,监管部门又放开对港澳银行发展村镇银行的限制。

2009年7月,银监会发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下称《工作安排》),提出到2011年全国需完成1027家村镇银行的发起设立。为保证目标如期完成,监管部门于2010年5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环境。《通知》鼓励村镇银行主发起机构通过新模式规模化推进,例如设立10家以上(含1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发起人可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管理总部,30家以上(含30家)的发起人,允许其探索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控股公司。此外,监管部门将村镇银行向单一借款人发放贷款的比例上限由占净资本的5%调高到10%,希望以此增强村镇银行的商业可持续能力。

三、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发展规模

虽然较大的注册资本可以增强防范风险能力。但目前我国已开办的村镇银行多数坐落于贫困的乡镇,业务量有限,容易造成村镇银行单户贷款额度过大,不良贷款压力很大。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合理限制村镇银行的资本规模,初次设立时最好不要超过1亿元,以后随着资产规模可以适当增加,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同时,监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各地区经济条件、人文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坚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二)村镇银行应放眼未来,积极提高自身实力

部分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即面临着吸储困难、放贷无门的境地,当年甚至第2年将面临亏损。尽管如此,我国村镇银行应坚持自身的市场定位,致力于为广大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成立初期,董事会应制定三年的发展规划,将工作重点放在拓展客户上,宣传自身的服务,培养忠实的客户群体。其次,应积极为农户和小企业量体裁农,设计具有自身特色的业务品种,要进行切实的"转型"。最后,必须建立并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在贷款流程和日常管理中严格控制,降低经营风险,只有这样,村镇银行才不会陷入坏账泥沼,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和谐的发展环境

由于村镇银行个体小、资金实力弱、网点少,在当地的社会名气较低,普通百姓对这类新兴的金融机构比较陌生,往往被当作“个人开的银行”,规模又远不及其他机构,这样的新面孔较难建立起足够的信誉。监管部门应逐步完善结算环境,对村镇银行出台优惠政策,使之尽快加入支付系统、银联系统、个人征信等系统,帮助其完善银行功能,可以为广大农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服务。

同时,由于我国村镇银行多在贫困地区设立,当地信用环境不完整,缺乏担保机构。当地政府应尽快完善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建设,营造诚信的氛围,制定对农户的贴息或保险政策;降低农户贷款风险系数;适当时机成立针对农户贷款的担保机构,扩大农户的受益群体。

参考文献:

[1]张蕾蕾,刘向前.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与对策简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0,(2).

[2]阮勇.村镇银行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定位问题研宽[J].安微农学通报,2008,(14).

[3]蒋桂波,闻一文,尤努斯.乡村银行的发展对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启示[J].海南金融,2007,(3).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探究 篇4

李德

2010-11-05

摘 要: 我国村镇银行的成立对支持“三农”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回顾了村镇银行的发展历程,结合国际经验总结了我国村镇银行的特点,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未来发展展望。

关键词: 村镇银行,农村金融,三农问题,金融服务,资金来源,信贷投放,政策支持

一、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状况

(一)村镇银行的建立和发展

2005年以来,根据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不足,竞争不充分的状况,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开始调整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部分省市的县及县以下地区试点设立了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四类机构。

2006年12月21日,银监会印发《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按照“低门槛、严监管”原则,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2007年1月,银监会陆续发布《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组建审批工作指弓J》等规章。2007年初,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首先从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6省(自治区)开始试点。2007年3月挂牌开业的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是我国第一家村镇银行。2007年5月,银监会发布《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了村镇银行的监管。2007年10月,银监会决定扩大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范围,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范围由先期6省(区)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截至2010年6月末共设立村镇银行214家。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后,建立了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增强了农村金融机构活力,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二)村镇银行的特点

1、村镇银行是银行类金融机构

村镇银行是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唯一具有股份制性质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与其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相比,注册资本数额相对较大,服务功能比较齐全,信贷支持力度较大,风险分散能力较强,社会的认知度相对较高,商业特性比较明显。

按照《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制度安排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村镇银行可在县、乡两级设立,在县(市)级以下开展存款、贷款等银行业务。二是村镇银行坚持“主银行制度”以及股权适度分散原则,即发起人和最大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其持股比例不低于20%,同时其他单一股东持股比例不高于10%。三是放宽注册资本要求,在县(市)设立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得低于300万元,在乡(镇)设立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00万元。

我们可以将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制度设计做一个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两者有着一定差异(见表1)。首先,两者目标类似,均立足于解决农户和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其次,两者实际上选择不同的农村金融市场“开放道路”。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都大幅度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不过小额贷款公司不限制股东资格,而采取限制负债来源(不能吸收公众存款)的方式来控制制度风险;与此相反.村镇银行不限制负债来源(可以吸收存款),而采取限制股东资格(银行是绝对控股的最大股东)的形式来控制制度风险。

表1:小额信贷公司和村镇银行模式比较

2、村镇银行主要从事小额信贷等业务

小额信贷组织是从第三世界国家产生的,它在亚洲、拉丁美洲、非洲比较早地发展起来。在亚洲,孟加拉和印度尼西亚的小额信贷最发达,其次是菲律宾、印度、尼泊尔、柬埔寨等国。在拉丁美洲,小额信贷在玻利维亚、墨西哥、秘鲁发展得最为成熟,其次是巴西、智利、萨尔瓦多等。非洲国家中包括南非、乌干达、坦桑尼亚等。但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同样存在小额信贷而且实现了可持续性发展。

从世界各国小额信贷组织不同经营模式的分析(见表2)可以看出,小额信贷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经营主体具有自生能力。小额信贷组织主要通过团体担保连带责任等模式,共担风险和分散风险,以及实行灵活多样的信贷方式和采用高科技手段对客户信用评估等,以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它们都带有非营利性组织的特点。许多小额信贷组织享受政府各项优惠政策,并且为中低收入阶层服务,因此注重社会效益。

表2:国际小额信贷组织的构建和特点

我国的现实情况与孟加拉、印尼、印度这些国家有所不同,也与日本、德国、美国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异。这就要求中国小额信贷组织的发展,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必须走自己的道路。我国村镇银行作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面向农村地区的小型和微型企业、中低收入和贫困居民开展储蓄、贷款、结算、贴现、银行卡、代理以及同业拆借等业务。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村镇银行作为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资本金较为充裕,资金来源广泛,依托发起行的产品和技术优势,在小额信贷投放方面作用较为突出,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村镇银行在自身建设和业务发展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

(一)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

总体来看,2007年以来,村镇银行试点进展比较缓慢。如果与小额贷款公司做一个比较的话,差异就更加明显。截至2010年4月末,全国各地在试点中已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700多家,资金来源约1300多亿元,其中所有者权益1100多亿元,贷款余额超过1000亿元。无论从已设立机构数量,还是业务发展规模上看,后者发展速度都快于前者。

(二)资金来源受到一定限制

大多数村镇银行作为新设机构,社会知名度较低,公众认可程度不高,存款增长较为缓慢,在贷款增长速度较快的情况下,导致资金来源和需求很不

匹配,小额信贷投放规模受到很大局限。

(三)信贷投放力度不足

村镇银行作为股份制银行机构,投资人和管理者往往注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服务“三农”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村镇银行人员少,对农村地区情况不熟悉,导致服务覆盖面低,贷款难以真正发放到种养殖业的农民;授信、担保网络建设滞后,业务处理手段落后,限制了村镇银行扎根农村地区、支持“三农”的服务水平。

(四)盈利能力有限

由于村镇银行发展刚刚起步,业务品种单一,很难吸收到来源于企业、政府对公客户的低成本存款;同时,同于其规模较小,为应对储户提现和其他日常运营资金需求,需留存超高流动性资产(如现金、存放同业),高流动性资产占比高,盈利能力往往低于其他商业银行。

三、我国村镇银行未来发展前景展望

(一)加快发展步伐

按照银监会的规划,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总体解决金融机构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问题。根据银监会2009年7月23日发布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计划在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再在全国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共1294家,其中村镇银行设立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和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银监会2009年6月发布了《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可以改制为村镇银行。

国务院2010年5月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民间资本兴办中小金融机构,在加强有效监管、促进规范经营、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放宽对金融机构的投资限制。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参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的改制工作,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近期我国在已出台支持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财政部于2009年3月发出《关于实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的通知》,又于4月发布《中央财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对达到监管要求并实现上年末贷款余额同比增长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3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存贷比还需大于50%),自2009年至2011年,由中央财政按照上年末贷款余额的2%给予补贴,纳入机构当年收入核算,以增强机构经营发展和风险拨备能力。财税部门2010年5月出台《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决定在2009-2013年间,对包括村镇银行在内的农村金融机构实施优惠政策:其发放的5万元以下农产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并按90%计入所得税应纳税额。

二是中国人民银行为支持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和发展,促进其在“支农支小”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1.人民银行与银监会于2008年5月联合印发《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了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在存款准备金、利率、结算、现金和征信管理等方面的政策。

2.村镇银行可比照当地农村信用社享受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目前,大部分农村信用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10-11%,比大型商业银行低6-7个百分点。

3.村镇银行可申请支农再贷款。人民银行2009年将支农再贷款对象由农村信用社扩大到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村镇银行。

4.村镇银行的利率政策。村镇银行利率政策与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基本相同,而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则不得高于中央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基准利率的2.3倍。

(三)加快金融创新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鼓励国家控股的大型银行和各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开办农村金融业务,以及投资设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注意培育和发展符合农村需求特点的“低成本、广覆盖、可复制、易推广”的农村金融产品。

1、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广泛性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引进推广微贷技术,大力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全面加快建立覆盖各类农村经济主体的多层次信贷体系。突出创新重点,着力满足符合“三农”实际特点的金融服务需求。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通过零售、批发等多种方式着力扩大农村小额贷款投放,积极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鼓励开发多样化小额信用贷款产品,努力满足农民多样化信贷需求。积极做好“万村千乡市场”、农村商品配送体系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等配套金融服务工作,为农民扩大消费提供融资便利。

2、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涉农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地方实际,改进金融服务流程,完善贷款营销模式,推动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多样化、多元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信贷员包村服务、金融辅导员制度、“贷款十技术”等方式,大力推动信贷服务方式创新。加快打造现代化的农村金融服务渠道,通过设立自助银行、自动服务终端等服务设施和提供流动性服务来扩大服务辐射范围。积极推广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新型服务方式,逐步实现农村金融产品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支持涉农金融机构发展各类中间业务,开展保险、证券等金融产品交叉销售,努力提升服务“三农”的效率和水平。

3、增强农村金融服务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积极开展农产贷款流程再造,缩短流程环节,促进农户贷款流程标准化,规范化,切实提高审批效率、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制定标准化农村金融服务合同,创新并推广标准化的涉农存贷款和理财产品。全面披露金融产品尤其是复杂金融产品的必要信息,准确揭示金融产品的风险特征。健全客户评估机制,对客户的金融服务适应性开展有效评估。建立和健全客户投诉处理机制。

4、健全农村抵押担保体系

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推动、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涉农担保资金或成立涉农担保公司。完善涉农担保贷款业务操作流程,健全涉农贷款担保财产的评估、管理、处置制度,不断创新基于多种信息获取方式上的贷款技术,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分散转移机制,因地制宜、灵活多样创新信用模式和扩大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加强涉农信贷风险管理。

(四)加强金融监管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目前,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和财务可持续性较弱,机构质量良莠不齐;存在监管不足和缺失、风险处置和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监管,防止系统性风险。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打击犯罪和逃废债力度,建立和健全农村支付网络体系和征信体系

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扩展和延伸支付清算网络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大力推广非现金工具支付,减少农村地区现金使用。继续加强城乡支付结算服务的互补发展。加大农村信用法制与信用知识宣传力度。推进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积极开展农户信用评价工作。加快农村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组织的信息采集与信用评价机制。

2、按照“谁审批设立、谁负责监管、谁处置风险”的原则,科学安排好中央、地方两个层面的权责明确、分工合理的金融监管体制

加强金融监管协作,统一同类业务监管标准,合力消除农村金融监管空白和重叠。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和协调,互通监管信息,明示监管意图,磋商重大金融事项。

3、努力实施分类差别监管

针对不同类型农村金融企业,确立分类监管标准、程序和方法,建立差异化监管指引,对不同风险程度的机构,采取差别化的监管政策和措施,突出监管重点领域、环节和对象,确保农村金融持续健康安全发展。例如,类似于小额贷款公司的“只贷不存”特殊实体处于一极,而存款性商业银行处于另一极,前者风险集中于股东,而后者风险则为小额储户分担而具有较大的“社会风险”。因此对不同风险属性的机构,对其实施不同的监管标准。

4、健全农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

村镇银行发展对策探讨 篇5

当前村镇银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一)控股模式单一,导致各方利益主体动力不足。《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要求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持股比例不低于20%。而在河南被调研的22家村镇银行中,超过一半的发起行拥有51%及以上的绝对控股权,部分银行持股比例达到80%。民营资本股东的话语权太小,对村镇银行采取观望态度的居多,客观上阻碍了民间资本和证券、保险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成立村镇银行的积极性。国有商业银行出于经营效益,不愿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农信社也在农村没必要再成立村镇银行,现有村镇银行大部分是地方商业银行设立。这种制度设计在一定意义上对繁荣发展村镇银行、促进支农机构“广覆盖”不利。

(二)村镇银行有偏离目标的现实外在条件。但“村镇”一词刻画了其应“在农村地区设立,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现实中,大多成立的村镇银行都将其支行设在行政中心所在地,多是县城。村镇银行最终呈现“冠名村镇,身处县城”的格局。这并未完全符合在农村这个金融服务空白地区布局的经营思路。另外,长期身处县城或发达地区城镇,村镇银行成立之初,肯定会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和法规,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开展金融服务工作,但时间一长不可避免会“移情别恋”:偏离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的办行宗旨,寻求新的市场定位。不排除会青睐于大、中型企业上,在某种程度上偏离设立村镇银行的政策初衷。

(三)先天不足,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目前从现实看,一是结算系统孤立。部分村镇银行至今没有单独的行名行号,无法加入人民银行的大小额实时支付系统,只能进行资金的手工清算,汇划到账速度较慢,不能满足客户快速、便捷的服务要求,而且容易出现差错事故。二是网点少,便民服务上不去。由于村镇银行目前多是在县城的一个孤零零的网点,村民存款、取款都必须要到网点来,任何一笔从外地汇入的款项都是跨行跨区,汇费昂贵,村镇银行在汇兑业务上竞争不过农行、邮储银行、农信社。此外,村镇银行的通存通兑没有开通、银行卡业务缺失,汇路不畅也是一个大问题。三是力量小制约发展。从目前看,绝大多数村镇银行人员偏少,多为10来个人,加之都是新来人员、成分素质不一,对本银行的发展理念认识不一,这些都势必加剧“万事开头难”。

(四)客观要求创新经营与观念陈旧化的矛盾。村镇银行要想在农村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闯出一片新天地,必须创新方式、适应农村实际,如创新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创新贷款审批流程,创新具有农村特色、真正符合农村实际的金融产品等。但由于目前村镇银行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其他金融机构的人员或社会上的招聘人员,老观念多,很容易把自己的业务模式照搬过来,但农村市场具有自身的特点,照抄照搬很难开辟新天地、实现大发展。如何避免村镇银行走四大商业银行的老路,如何使控股股东向村镇银行输出经验并使之适应县域市场的特点是一大难题。

(五)宣传不够,公信力低。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短,农村居民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农村居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较低,担心存款安全性。另一方面由于村镇银行经营网点少,大多数只在县城有一个点,极少数能开设一两个支行的,服务不够方便,就很难争得农民市场。特别是河南省不少农村地区是典型的“打工经济”,外出务工收入是当地经济支柱,村镇银行失掉这笔业务,就失去了大部分存款来源。而且员工数量、网点覆盖方面的“软肋”也导致其自身运营成本较高、盈利空间较小、竞争力不足。

推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对村镇银行发展的政策扶持和支持力度。建议一是适当地放松利率管制,允许村镇银行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状况和资金供求状况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地确立贷款利率;二是在3至5年实行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支持其发展初期不断壮大;三是由当地财政出资建立奖励基金,对发放涉农小额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村镇银行给予奖励,鼓励村镇银行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四是央行要像支持农村信用社一样,支持村镇银行,给予其同等支农再贷款的优惠政策,监管部门应出台促进村镇银行与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竞争和发展的有关政策,帮助村镇银行增强竞争力和发展活力。五是要尽快建立村镇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相嫁接的支付清算和通存通兑体系,适应科技网络时代便捷高效的资金周转需要。

(二)探索村镇银行子银行管理模式,引导大中型商业银行牵头批量发起村镇银行。适应新的农村发展要求,就要大量设置村镇银行等新型机构,以实现“增机构,广覆盖”的要求。要进一步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等多种经济主体到村镇银行参股,适当改进股权设置规定,调动多方主体投资积极性。要探索村镇银行子银行模式,让国有大银行或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专业化、规模化地发起设立村镇银行,避免母银行直接单个投资设立村镇银行的繁琐程序。从实际经营角度,鼓励大银行到县域设立村镇银行,以便利用其遍布全国的网络,成熟的风险管理制度与文化,推进村镇银行规范发展。同时,要加快村镇银行“下乡”步伐,多设基层网点,真正俯下身去,深入农村,服务农民。

(三)加强监管,真正让村镇银行走好走稳。加强村镇银行股东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的审查,要加强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和运营水平。要加强村镇银行人员企业文化理念培训,增进认同感和归属感,将个人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银行监管部门加强对村镇银行的检查考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突出村镇银行支农指标的考核,保证村镇银行对农民适当的贷款比例。要积极引导村镇银行逐步建立健全完善的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完善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不断提高村镇银行应对风险的抵御能力。

(四)加大务实性宣传,让百姓主动为村镇银行宣传。创建初期,村镇银行应不断地利用各种广告和公关媒体,深入农村基层,宣传村镇银行性质、服务宗旨和自身特点。还要坚持深入农村经常拜访客户,不断提高影响力和美誉度。另外,还要以实绩、以成效宣传,真正扶持一些有能力、有前途、符合市场的农村家庭企业,让他们先富起来、带动一片,以优质服务带来的优质客户献身说法宣传村镇银行,让“先吃到螃蟹”的人成为村镇银行的义务宣传员。时间长了,就会不断增强村镇银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增进自身的发展和服务能力。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 篇6

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规划中更明确提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 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必然蕴藏着巨大的金融需求。据有关部门初步测算, 到2020年, 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元至20万亿元。显然, 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大量的资金需求。为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2006年12月20日, 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意见提出, 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 在农村地区建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村镇银行作为在国家新政策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截至2010年3月末, 全国共有29个省份设立了158家村镇银行, 各项贷款余额260.7亿元。三年多的实践证明, 村镇银行拓宽了农民、农业和农村的融资渠道, 进一步满足了“三农”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有效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 缓解了农民及农村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为建立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 村镇银行在经营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及时有效地解决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 不仅可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村镇银行经营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村镇银行作为县域经济的有力助推者, 尽管发展前景很好, 但是就三年的经营发展现状而言, 目前还面临着以下经营难题。

1. 社会认知度低。

首先, 由于村镇银行发展还处于初期试点阶段, 普遍成立时间较短, 经营规模比较小、营业网点也较少, 社会各界对村镇银行的认识远远不够, 社会认知度低。其次, 社会各界从个人角度出发, 对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和经营范围的认识不同。如:股东、监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把村镇银行看成民营银行、政府银行或社区银行, 或期望村镇银行满足大股东的资金需求、或期望为地方政府解决市政建设的资金需求, 或限制业务只能在县区范围内开展, 并没有将村镇银行当作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商业银行。这些都阻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

2. 资金筹集困难。

首先, 村镇银行设立于我国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 虽然是农民自己的银行, 是“穷人的银行”, 具有一定的本土优势, 但由于这些地区受地域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等限制, 居民收入水平不高, 农民和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 再加上社会认知度低, 储户及工商企业对存入村镇银行的存款缺乏安全感, 这些在客观上制约了村镇银行储蓄存款的增长。其次, 村镇银行网点少, 现代化手段缺乏, 同时服务区域有限, 围绕机构周边开办业务拓展客户有限, 不仅当前监管要求不允许跨区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实际上离开单一机构距离较远的乡镇放款, 也存在较高的管理成本, 所以发展初期业务拓展比较缓慢。

3. 产品与服务滞后, 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 村镇银行金融产品单一, 主要以存、贷款等传统产品为主, 以柜台交易为主渠道, 尚未开办银行卡、理财产品、银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等金融业务, 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电子自助设备和移动支付等交易渠道也正在建设中, 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缺乏创新, 不比其他银行先进和丰富, 尤其在县域及农村地区, 有农信社和农业银行的长期经营, 村镇银行初期开展业务, 只有降低收费标准和利润空间, 才能在同质化竞争的条件下生存。

4. 专业人才匮乏。

面对众多成熟大规模商业银行, 在现有经营范围内实现创新并最终获得良好业绩具有较大难度。这一困境的突破其关键还在于专业性人才的加入, 但目前人才匮乏问题还比较突出。首先, 专业性人才的要求比较特殊, 不仅要熟悉当地经济社会环境, 同时还需要熟悉金融知识, 能够开展特色性业务。而能否满足上述要求的人才又无法接受村镇银行较为落后的条件, 没有意向在农村发展, 目前不少乡镇还不能保证有一名信贷人员,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镇银行的创新能力以及盈利能力。

5. 信用环境体系尚不健全, 蕴含系统性风险。

在不完全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村镇银行面临多种风险, 且抗风险能力不强。村镇银行所在地区的农业担保公司、农业保险公司少, 农民的征信系统数据不全、数据不能共享等问题, 对开办农业贷款业务的村镇银行影响很大。目前村镇银行一般按照主发起银行熟悉的城市金融业务模式去开展业务, 即使区域经济特点和业务模式不同, 监管机构也是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标准对村镇银行进行监管。

6. 公司治理尚待探索, 激励约束机制急需完善。

目前, 因发起行对村镇银行的投资比例不同, 发起行与股东、发起行与村镇银行关系各异, 对村镇银行的公司治理架构和管理模式也各有千秋, 有的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 有的仅设董事会和监事, 对经营管理层的考核、管理机制有松有紧。如果政府、股东、经营者等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经营目标不一致, 股东的诉求和发起行的控制能力不同, 业务发展可能偏离监管初衷, 也不符合各村镇银行的战略和市场定位, 并脱离服务三农的目标, 经营管理者不承担全部成本, 却能获得额外收益, 增加了经营管理者的道德风险, 也加剧了激励不相容的问题。

总体而言, 村镇银行的经营与发展面临着诸多障碍与挑战, 作为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助力, 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

三、村镇银行经营与发展的对策

尽管村镇银行经营中依然面临许多显示困难, 但是村镇银行处于金融服务需求巨大且快速成长的县域市场, 完全能够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应该自力更生, 探索“小额信贷银行”、“草根银行”的办行思路。

1.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认知度。

村镇银行应该利用新闻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广泛宣传其服务宗旨、特点, 介绍政府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 突出国家的支持力度, 提高其社会认知度。

2. 鼓励村镇银行在中小创业板上市融资, 解决筹资难问题。

村镇银行资金筹集困难是限制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解决该问题, 政府应该鼓励村镇银行搭建多元化的融资平台。中国的证券市场已经开始逐步成熟, 尤其是一些创业板应当尽快向金融板块倾斜, 鼓励一些村镇银行的发起人在创业板募集资金, 不断壮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

3. 建立村镇银行战略合作联盟, 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

鼓励村镇银行建立战略合作联盟, 不仅能聚集金融资源、优化金融环境、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更能为地方经济体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保障体系, 并减少其收集各种投资项目资源的费用, 降低交易成本, 畅通地方经济体的融资渠道。因此, 建立村镇银行战略合作联盟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也是村镇银行深层次拓展市场的需要, 有助于优势互补, 共同推进村镇银行金融服务的产品创新以及金融服务体系的日臻完善。

4. 创造良好环境, 吸引优秀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尤其是银行这种高风险的行业更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员工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业务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 制定较高的薪酬待遇, 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其次, 定期组织员工培训, 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再次, 加强村镇银行的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不断激发员工潜能。

5. 鼓励各中小银行成立村镇银行控股公司, 专门管理其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

银监会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主发起人成立专司村镇银行管理的事业部、管理总部或控股公司, 允许主发起人在西部除省会城市外的地区和中部老少边穷地区以地 (市) 为单位组建村镇银行。就设立村镇银行控股公司而言, 控股公司主要从事投资设立村镇银行、对村镇银行实施股权管理、运营支持和管理服务等。村镇银行经营一段时间后可以申请设立支行, 到邻近县域设立分行, 机构数量和资产规模都可以呈几何级数膨胀。村镇银行控股公司可以专业化、规模化地发起设立村镇银行, 避免母银行直接投资设立村镇银行的繁琐程序, 理顺股权关系, 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发起银行的积极性问题。

从实际看, 应当鼓励中小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控股公司。这是因为中小商业银行本就是以服务中小企业和“三农”为宗旨, 在服务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业主、居民和农户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而且一些城商行、农商行的县域支行与村镇银行的业务模式较为一致。具体而言, 中小银行设立村镇银行具有以下优势:第一, 中小银行发起村镇银行可以完善业务网络, 解决存贷比较低的现实。第二, 中小银行能够在村镇银行延续其发展战略。中小银行的发展战略基本确立做小额信贷, 熟悉中小企业客户和居民, 管理架构和业务决策流程都适合做“小”。第三, 从管理和实际运营的角度来看, 当前各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架构基本健全, 风险管理文化逐步成熟, 能够直接向投资的村镇银行输出人才和管理, 具备中小银行独立法人决策机制的灵活性, 这些优势都能够直接复制到村镇银行。

6. 完善治理结构,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金融监管部门应支持业绩优良的村镇银行扩大股东人数, 防止一股独大, 这样既能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 实现资本构成多元化, 又可以改善村镇银行的治理结构;应注重维护村镇银行作为独立法人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 推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政府部门应加大政府配套支持的力度。例如, 村镇银行, 应该以高收益覆盖高风险, 以可持续的金融业务尽快覆盖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市场。从政府方面应当鼓励村镇银行, 在能力范围内给予更宽松的核销政策, 并积极落实农业扶植政策的配套落实。金融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村镇银行相关法律法规, 对村镇银行实行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 如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给予政策性贷款利差补贴、减免税收等, 鼓励村镇银行的存贷比可以突破75%, 鼓励村镇银行在目前结算渠道受限制的情况下多设立分支机构, 鼓励村镇银行多方吸收一定资金来支持农村, 为村镇银行茁壮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摘要: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助力, 村镇银行拓宽了农村、农民和农业的融资渠道, 为建立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 村镇银行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社会认知度低、融资困难、产品服务滞后和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不仅需要村镇银行自身的建设与合作, 同时也需要政府和监管部门提供更多的倾斜政策和配套措施。

关键词:村镇银行,问题,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秦晓晴.从村镇银行定位问题看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方向[J].金融经济 (学术版) , 2008 (10)

[2].徐瑜青, 周吉帅, 刘冬.村镇银行问题调查与研究[J].财政与金融, 2009 (4)

[3].黄晶金.关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9)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探究 篇7

关键词:土地政策;产业转型;村镇银行

引言

2013年底结束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即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用地市场,推进农地流转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金融支持土地流转的方式,破题当前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困境。会议指出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村产业结构转型有较大作用,关系到农民收入、农村金融转型和农业经济发展。所以,农村土地流转离不开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村镇银行的金融服务。

村镇银行做为目标农村,服务“三农”的重要金融机构,为我国农村发展提供金融支持,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相关政策的出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村镇银行的经营内容也应该进行相应调整,通过金融创新服务解决金融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带来的相关问题,帮助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

1.农村土地流转对村镇银行的影响

(1)农村土地流转地区资金需求量增大,为村镇银行提供新的增长点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个体化的小农产业收到影响首当其冲。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农民在个体化的小农经营上收入所得远不如从事其他产业收入所得,这也造成了大量农民工离乡务工和转行情况。在用地紧张的地区,由于土地流转收入高于个体农业生产,个体化的小农产业会大量的被集约化农业生产或者非农产业兼并。同时,随着新兴产业进入农村,不论是集约化农业生产还是非农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都会大于个体小农产业。在农村土地流转各个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为村镇银行资产业务提供新的增长点。

首先,农村土地规模化流转,需要大量前期投入。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土台,会鼓励更多资本主体进入农村土地领域,农村土地承包价格必然会提高。农村土地流转要去的较好效益,必然要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道路。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可以发挥规模效应,是经营成本大幅降低,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必须要用充分的资金为基础,从而形成了新兴的较大规模的资金需求量。

其次,农村土地流转之后的规模经营,不论从事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还是流转到非农企业产业,对流转之后的土地进行再投资也需要大量的运营资金。以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为例,需要引进现代科技的生产方法和现代化的大型机械,这些现代化技术的引进、固定生产机器的购买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外加种子、化肥、农药和农业产业工人的工资,造成产业转型后资金缺口更大。

(2)土地使用权抵押成为可能,村镇银行抓住机会做好金融创新服务

农村土地抵押问题一直是农村金融发展一个制约因素。从产权权能看,完整产权包括收益权、使用权、转让权等权能,但农村土地经营权是所有权虚置的产权权能形式。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农村土地承包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宅基地等相关土地权益及其附着物不能设立抵押权,致使金融机构以土地经营权质押的债权变现障碍难以逾越,堵塞了农民用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路子,同时阻碍了村镇银行在农村土地金融业务上的创新和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土地改革方面做出了有力的政策尝试。中央政府拟逐步放开农村建设用地,使其市场化,与城市建设用地同权同价。此外,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财产权”,并且加快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等二级市场。以上多方面的改革措施不但使农民的土地权利有了进一步的保障,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指导方向的形成也解决了农民缺乏抵押物这一传统的农村金融困境。

以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为例,土地收益贷款以农户的土地未来预期收益为保证,从而实现在金融机构的成功贷款。农民通过农村土地转让经营权,抵押经营权就是抵押土地的预期收益,如果抵押出现坏账,也只涉及抵押的农户与村镇银行约定抵押期限的经营权,不涉及改变集体土地所有制,这种新的抵押贷款模式可以在村镇银行抵押贷款业务中尝试。

新的指导意见土台后,农村土地可以流转,土地使用权便进入了流通市场,使得农村土地具备资产属性,趋于“财产化”,可流转性和“财产化”为农村土地成为贷款抵押标的物提供了可能,从而为村镇银行在以农村土地的相关使用权的金融服务业务找到了突破口,为农村金融抑制现象提供了有效的化解手段。

(3)土地流转加速城镇化进程,村镇银行适应城镇化的发展

2013年以来,新型城镇化是中央政府力推的改革重点,农村土地流转政策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央要求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建设。农村向城镇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村镇银行现有主要服务对象将逐步离开农村市场或者逐步变成和其他普通银行共有的服务对象,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金融市场会逐步萎缩,城镇金融市场会进一步扩大,村镇银行也会向城镇倾斜,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村镇银行的金融服务更多导向商业化和非农化。

村镇银行对于城镇化的支持更重要的在于为新农民提供更符合需求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传统农业逐渐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大提高,农民和农村民营资本的消费、投资需求与日俱增,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村镇银行作为县域独立法人,机制灵活,反应灵敏,能够快速开展服务和产品创新,设计符合当地小城镇建设需求的金融服务产品,尤其是在个人业务方面,可以通过开办住房贷款、大宗耐用消费品、子女上学等消费贷款品种,为农民居民化创造条件。

2.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下,村镇银行发展策略

一是注意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隐藏潜在风险。土地市场化流转机制不完善,没有设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基金,土地流转不规范、流转价格不合理。很多法律和政策上的不完善给村镇银行经营带来相应的潜在风险,新模式出现同时也必然带来了新问题,村镇银行在策略上应有所准备。

二是大力发展金融创新。现在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有五种模式:土地互换、土地出租、土地入股、宅基地房和股份合作。村镇银行应对农村金融服务提供多样化解决方案,满足不同流转情况下的金融服务问题。以股份合作为例,农民以土地入股方式挂靠龙头企业取得分红,农民如果需要银行贷款,银行与企业建立联系,以预计分红作为贷款抵押标的,开展新型贷款模式。(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舒晓兰.统筹城乡背景下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2010:1-60

[2]邹志豪、王勇、林云达.村镇银行发展中的新趋势、新问题及对策—基于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金融,2012(24):72-75

[3]李永乐.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2(12):29-31

上一篇:中国学生吸烟调查报告下一篇:四年级英语兴趣小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