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新农村建设

2024-09-21

建筑垃圾新农村建设(精选10篇)

建筑垃圾新农村建设 篇1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及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全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在国家的号召下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了达到村容整洁,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必然要进行住房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从根本上治理广大农村地区"脏乱差"的人居环境。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配套道路、供水、排水等设施, 危旧房改造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 约占垃圾总量的30%~40%。与城市相比, 治理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筑垃圾, 仅靠行政命令或者搞一两次突击检查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必须依靠系统化管理、资源化利用, 建立起建筑垃圾减量化的长效机制。例如, 建筑垃圾中的各种包装及木料废角料等可以回收, 作为可循环再生能源利用, 废弃的混凝土及砂浆可以铺路、填地基, 也可以作为坑塘的填充材料, 还可以回收再加工做成新的建筑材料, 否则仅仅作为垃圾, 不仅降低利用率, 还污染了环境, 致人居环境不断恶化。

1 浙中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垃圾产量测算

以浙中金华市为例, 调查表明, 金华市在新农村建设中, 各地把村庄整治工程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 加强改水、改厕、改房、改路和基础设施建设中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 以及我市在布署"三改一拆"工作以来, 全市上下为建设美丽家园努力中也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由此可见, 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筑垃圾产量主要是由不同类型工程中所产生的废弃材料, 当然工程种类和特征也决定了废弃材料的种类和产量。

1.1 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垃圾的组成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垃圾主要是建筑物在新建、装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材料, 主要组成是: (1) 新建建筑工程中散落混凝土、砂浆、桩头、包装材料、基础开挖中渣土和碎石等, 约占建筑施工垃圾总量的80%。对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工地, 垃圾组成比例略有不同, 如砖混结构的建筑垃圾主要由落地灰、碎砖头、混凝土块 (包括混凝土熟料散落物) 、废钢筋、铁丝、木材及其他少量杂物等构成, 而落地灰、碎砖头、混凝土块在废渣中占90%以上。 (2) 道路建设工程与市政建设工程的建筑垃圾主要是挡路开挖所产生的弃块和弃渣, 包括废混凝土块、废砂浆、废沥青混凝土块、砂石渣土等。 (3) 拆除工程中, 废弃的旧民居建筑中, 砖块、瓦砾约占80%, 其余为木料、碎玻璃、石灰、黏土渣等;废弃的旧工业、违规搭建附属房中, 混凝土块约占50%~60%, 其余为金属、砖块、砌块、塑料制品等。 (4) 房屋的装饰装修工程中主要是凿除多余的碎渣及拆除的旧装修材料, 装修剩余的金属、木材、包装材料等。

上述建筑垃圾种类繁多, 但是在理论上来讲, 建筑垃圾是一种再生利用率很高的资源, 是建筑行业的"第二资源", 目前我国对建筑垃圾的再利用主要表现为制备再生骨料和直接回收利用两种。

1.2 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垃圾的产量测算方法

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组成成分和排放量上都有所不同, 但大体相差不大。根据大量统计数据和研究资料, 结合新农村建设中不同工程建筑垃圾的组成进行分析, 通过数理统计, 确定研究方法, 提炼估算公式, 测算单位垃圾系数, 以便测算建筑垃圾的总产量, 不同工程类型的建筑垃圾估算公式及垃圾系数具体见表1。

备注:垃圾系数的确定来源于各类统计资料

2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现状

从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文件中获悉, 截止到2010年建筑垃圾年产量达8亿吨, 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过程中, 建筑垃圾产量也与日俱增, "垃圾围村"在浙中地区已经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利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建筑垃圾的处置现状

浙中地区金华市范围内, 目前, 建筑垃圾大部分送填埋场填埋, 有的用来回填工地、路基等。虽然有相关部门管理, 但还是有相当部分村民和建筑企业存在非法倾倒等问题。从整体情况看, 城乡接合部的空旷地带以及城乡交通干道两侧是建筑垃圾非法倾倒的主要场所。建筑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的现象较为普遍, 虽然金华市在金兰中线有一个建筑垃圾临时处置场所, 建筑垃圾可以填埋处理, 但垃圾填埋场的容量有限, 而建筑垃圾日益增多, 总有一天会遭遇建筑垃圾围城的困局。

建筑垃圾堆放与填埋的主要影响:一是侵占土地, 减少耕地, 1亿吨建筑垃圾按堆高5米测算占地2.5万亩, 20亿吨建筑垃圾将占用50万亩土地;二是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 并且难易消解;三是影响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四是已填埋土地重新利用将需更大资金投入。

2.2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现状

建筑垃圾具有资源化属性, 想要彻底解决建筑垃圾的问题, 还得走回收利用的路子, 让建筑垃圾变成对我们有用的资源。发达国家大多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 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 就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则采用科学手段, 使之变为再生资源。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努力, 基本实现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在这些国家, 建筑垃圾是一种资源, 造就了一个新兴产业,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已高达95%甚至100%。

但是, 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不容乐观,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人们对建筑垃圾资源化意识不强, 对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和水平不高, 绝大部分采用混合收集, 加大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的难度与成本。 (2) 各新农村建设点相对比较分散, 而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备昂贵, 运输成本和基础投入大, 建筑垃圾资源化经济效益不高, 大多数只处于试验阶段。 (3) 缺少有效的管理政策和对收纳建筑垃圾企业的扶持政策。

3 建筑垃圾资源化统筹利用分析

近年来, 浙中地区金华市落实统筹城乡发展, 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 新农村建设基础不断加强, 总体进度较快, 农村各项事业取得较大进展, 农村面貌大为改观。新农村建设及城市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产生巨大数量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统筹利用也迫在眉睫, 也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3.1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模式

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按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阶段一是建筑垃圾形成和分类;阶段二是建筑垃圾的初步处理和分类利用;阶段三是建筑垃圾的深度处理和再生骨料的高层次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模式按行走方式进行分类, 主要有固定式模式和移动式模式。

固定式模式应用起步早, 工艺技术较为成熟;需要考虑原料的来源、生产线的匹配等多方面因素;占地面积大、设施完善、使用周期长, 投资相对较多, 适宜有场地、有资金、有建筑垃圾来源渠道的稳定企业, 一般用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第三阶段。

移动式模式可以就地处置, 降低建筑垃圾的清运成本及二次运输可能造成的污染;结构紧凑, 占地少, 投入生产快;机动性强, 移动方便;自动化程度高, 破碎线组合灵活, 加工适应性强;投资相对较少, 适用于就地处置的工程项目, 一般用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第二阶段。

3.2 建筑垃圾做再生骨料混凝土分析

经调查, 建筑垃圾从大块废料到小粒径可利用骨料, 从处理功能上分析, 主要需要破碎、筛分、分拣、传输、整形、给料等功能设备尽可能合理地组合在一起, 并在适当环节上设置人工或机械设备除杂, 一个常见的建筑垃圾资源化流程图见图1。

新农村建设点比较分散, 建立全套资源化工艺流程成本较高, 又考虑运输成本, 从综合经济效益考虑, 新农村建设中建筑资源化处理可采用在新农村建设点相对集中的地区或中心地带建立移动式小型资源化工厂。主要处理含杂质较少, 比较集中的废弃混凝土块和废砖、瓦, 基本思路是尽量简化工艺流程, 尽量利用成本较低的设备, 对废弃混凝土进行破碎、筛分后得到较小粒径的骨料留着备用, 其余的半成品运往较大的处理中心做进一步集中处理。如此一来, 充分实现了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同时降低了基础设备的投入, 节约了运输成本, 使得综合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当然,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要结合不同区域建筑垃圾排放的具体种类, 选取与之相适应的破碎设备和技术参数, 提高再生骨料的品质和回收利用率。

经相关资料研究表明, 通过建筑再生骨料做粗骨料制备无砂大孔混凝土生态护坡工程中的框格混凝土, 与以碎石做粗骨料为对比, 数据分析所得, 建筑再生骨料混凝土具有更小的表观密度, 同体积的混凝土试块以再生骨料混凝土质量更小, 碎抗压强度低于普通混凝土, 但仍满足抗压强度的要求, 而且抗变形能力强, 抗裂性能好, 结构更加稳定。用建筑再生骨料做粗骨料制备的框格混凝土力学性能满足要求, 能够节约天然骨料, 降低成本, 有利于保护坏境, 节约资源。

3.3 建筑垃圾资源化统筹利用对策

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与企业共谋建筑垃圾产业化之路, 做到处理补贴、宣传教育和严格执法三管齐下。政府可以给予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生产企业及购买商家政策成层面上的优惠支持, 在生产企业方面可以实行贷款优惠、税收减免、采购优先、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奖励推广先进技术等政策。也可以是由政府免费提供场地, 支付项目建设启动资金, 并给予运营商管理费扶持。营运商则要主动与新农村建设点、道路改建或其他大型工程联系, 商讨建筑垃圾处置事项, 接到要处理建筑垃圾的单位或个人电话后, 要派出车辆前往收集处置, 对集镇、城区范围内乱堆放的建筑垃圾要及时清理。这种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 能有效解决建筑垃圾围村问题, 将建筑垃圾的收集、分拣、回收、储运、处理、再生利用、产品经营等一体化, 形成一个产业链, 真正实现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3.4 建筑垃圾资源化统筹利用实例分析

2014年6月, 被列为浙江省金华市十大违建之一的孝顺老虎山国有农场8万平方米违建, 经区、镇两级政府的合力攻坚, 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被拆除, 但随之产生的近8万吨建筑垃圾也成了后续处理的难题。在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后, 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引进金华市大堰河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建筑垃圾处理回收再利用项目, 集中处理, 变废为宝, 建成市区首座建筑垃圾处理中心。

建筑垃圾粉碎设备功率强劲, 每日可处理1000立方米建筑垃圾。处理出来的石块可以回填管道、铺路, 小的细沙可以制作彩砖, 沉淀下来的泥土也可以用来烧砖, 目前的回收利用率已达40%左右。为避免在处理建筑垃圾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 该公司还配备了过滤设备, 对产生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 净化后的清水进行再利用。截止2014年12月在金东区孝顺镇老虎山国有农场, 满地建筑垃圾已不复存在。同时, 该中心的建筑垃圾处理业务已覆盖金东孝顺、傅村、鞋塘、源东等曹塘澧公路以东的多个乡镇。在曹塘澧公路以西, 另一个建筑垃圾处理中心已进入项目筹备阶段。

可见, 政企共谋建筑垃圾产业化之路可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筑垃圾围城、围村现象。

4 结论

综上所述, 加强浙中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垃圾资源化统筹利用迫在眉睫, 资源化统筹利用建筑垃圾是解决高能耗、垃圾围城围村、低效益问题的重要措施, 是节约土地、节约能源的重要途径, 是新农村建设中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手段, 是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做到村容整洁的重要举措。同时, 新农村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统筹利用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新农村建设点比较集中的地区或中心地带建立小型资源化工厂, 尽量简化工艺流程, 尽量利用成本较低、比较集中的废弃混凝土等进行破碎、筛分, 得到不同粒径骨料作不同用途。在现阶段, 政府的主导作用仍是重中之重, 需要再技术、政策、法制、管理等层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及引导。

建筑垃圾资源化统筹利用是新农村建设发展中迟早要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努力尽早地把它解决, 为子孙后代留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许元, 李聪.建筑垃圾产生量估算及预测-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J].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2) .

[2]元道.建筑垃圾处理模式技术经济效益分析[J].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3) .

[3]龙晋豫, 邢振贤.新农村建设建筑垃圾处置与再生利用初探[J].山西建筑, 2014 (11) .

[4]陈家珑.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建议[J].建筑科技, 2014.

[5]樊魁.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垃圾污染现状及改善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17) .

建筑垃圾新农村建设 篇2

警惕违法建筑阻碍新农村建设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虽新时期的新农村标准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但不管如何,安居才能乐业,俗话讲“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是人多地少,老百姓富裕后,建房需求得不到满足,就无视《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擅自在原有房屋加层,在空闲(荒)地、自留地、耕地甚至是基本农田上建设房屋,同时一部分村民为追求经济利益也借机擅自建设房屋,致使农村违法建筑渐成泛滥之势,严重阻碍了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

村民违法建筑对以后村庄规划建设和和谐社会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首先,浪费宝贵而有限的土地资源。虽然农村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村民无序无规划建设,会造成村内宅基地规划无法落实,使规划有序的宅基地出现残缺不全,如一幢规划是八间,因村民违法建筑的擅自移位,可能整幢宅基地规划得不到完整实施,无形中造成土地浪费。也会出现村内宅基地分配不公,人为造成多占土地建房。

其次,道路不畅,村容零乱。违法建筑是村民自行定位施工建设的,根本无法考虑村庄规划和所建房屋与周边存在房屋的协调一致,也不会考虑违法所建房屋的道路进出和村里其他村民的通行,直接影响整个村的道路畅通。村民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垃圾、污水不能统一排放和收集,影响村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

再次,所建房屋质量存在隐患。村民在违法建筑施工过程中,受到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阻止,采取加班加点突击施工,根本不顾建筑工程的施工规范和质量要求,快速建好放,以既成事实,让政府及相关部门难以拆除。如果拆除损失太大,村民的一生积蓄可能毁于一旦,让其继续使用,因房屋质量存在隐患,给村民以后的居住和使用寿命带来影响,间接浪费了自己挣来不易的金钱。

最后,村内纠纷不断,影响和谐社会建设。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农民对自己房屋是十分看重的,住房是家庭主要财产,如别人阻止他施工或别人施工的违法建筑对他们的房屋有影响,都会导致村民激烈反应。如自己违法建筑施工时被执法部门停工、拆除,他往往不找自身原因,而是打听谁向执法部门举报的,如是村里人举报就会引起打击报复;如别人的违法建筑对自己有影响,就会纠集他人“武力”解决,阻止违法建筑施工。在村民违法建筑施工过程经常引起治安、甚至刑事案件,给平静、和谐的村庄带来不安宁、不团结。

基于违法建筑在农村的不断涌现,给新农村建设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防止违法建筑在农村的遍地开花,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已为遏制违法建筑指明方向。各级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两手抓,一手抓服务,为应建村民及时安排宅基地、建好房。各级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城乡规划部门要有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及时满足村民迫切建房要求。有些地方政府在规划为工业区、工业园、大学城等区域,为以后建设时拆迁方便和降低费用,下文件人为冻结该区域的村庄规划,随着政府领导的变更,这些区域的建设暂搁,村庄规划一冻就五年十年,随着时间推移村民家庭成员增多,住房困难,由于没有规划无法正常报批,迫使其搞违法建筑。现在有国家建设新农村的好政策,政府加大对农村村民建房的服务,违法建筑就会在源头逐渐减弱,直至消失。

一手抓查处,依法公平公正处理村民违法建筑。各级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应整合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城乡规划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等力量,进驻各村全面展开调查,凡是有违法建筑的村民和处理结果多在村里张榜公布,让村民监督,让被处理当事人感到法律的公正。查处过程中,要积极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虽然村民违法建筑不断出现与村干部管理不力有很大关系,但是为了村庄建设,改善村容村貌,还是要依靠村干部的各种优势,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向村民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宣讲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政策,宣传建房的土地、规划法规。

建筑垃圾新农村建设 篇3

此研究报告刊登于《农业工程学报》2011年6月第27卷第6期,题为《处理农村生活垃圾装置的研制及工艺》,第一作者为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研究生文国来,指导教师为博士生导师王德汉教授。

农村生活垃圾是指农村生态系统中居民日常生产、生活产生的垃圾,组成成分十分复杂,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塑料、纸板、金属、玻璃,有机垃圾及有害垃圾。近年来长期受到忽略的农村垃圾问题对农村环境及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压力,垃圾中所含的有毒物质和病原体,威胁农村人口健康,严重影响农业与居民生产生活环境。目前,农村生活垃圾不仅数量猛增,而且组成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逐步向城市“看齐”,处理难度越来越大,自然生态消化的方式已不能满足需求,应重新审视处理方式及模式。经分析,相对城市,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广阔的处理消纳空间;二是投资小,处理设施简单;三是产生点分散,收集较困难。生活垃圾处理主要采用的技术方法有:填埋、焚烧、堆肥等,而发达国家的生活垃圾的收运和处理体系已进入了比较高级的发展阶段,生活垃圾管理的目标,已不仅仅局限于集中收集、集中处理、减少环境污染,而正进入分类收集,材料回用,分类处理,资源化利用以及源头减量阶段。

为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达到村容整洁的要求,许多研究者开展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日前,广州市已在逐步试点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番禺区的许多村镇也是试点基地,研究者针对现状,选择大石镇猛涌村生活垃圾为研究对象,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完整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稳定化及资源化的处理模式。

研究者发现,农村生活垃圾有机成分含量较高,达60%左右,含水率达60%—70%,其他如木竹、纸、纺织物、塑料橡胶、金属、玻璃、砖瓦、电池等成分占的比例相对较少,但最大的特点是混装收集、混装运输,造成了后续处理困难,资源浪费。调查还发现,有些居民还有乱扔垃圾的习惯,更没有垃圾分类的概念,但也有居民意识到垃圾带来的严重污染,并已深受其害,影响身心健康。新的处理工艺及模式应时所需,研究者提出的具体方法分为四步走:第一步是配合当地政府做好垃圾的源头分类工作,通过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与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工具长期开展垃圾分类教育;第二步,分类收集运输,对有价值的垃圾,诸如金属、塑料、纸板等必须回收利用,创造经济效应;第二步,有机垃圾适合堆肥,利用研究的堆肥装置进行处理,产品作为土壤改良、园林绿化利用;第四步,对无价值的垃圾最终实施填埋处理。结果顯示,利用分类和好氧堆肥原理设计的集稳定化堆肥、生物抽风除臭和生物滤池处理渗滤液于一体的处理农村生活垃圾装置及工艺,垃圾减容率40%,堆肥温度60℃维持5天以上,堆肥产品总养分含量(总氮+总磷+总钾)4.59%,超过NY525-2002标准大于4%的要求,整个处理过程无二次污染,显著降低了垃圾处理成本和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垃圾问题 篇4

1 农村垃圾问题的现状

近些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的垃圾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不仅在种类上,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呈扩大化发展趋势。依据农村垃圾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农村垃圾划分为生活垃圾和生产垃圾两类。这两类垃圾一直呈递增趋势,而且不易溶解的物质的比重逐渐增加,正逐步由城边村向偏远的农村扩散。这些垃圾的排放严重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给农村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使农村环境呈现“三差”趋势。空气质量差、土壤环境差、水质条件差,这严重危及着农民的生活,甚至是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首先,对空气的污染,垃圾腐烂后,大量的氨和硫化物向大气释放,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空气质量,此外,这些腐烂的物质极易造成蚊蝇肆虐,这也埋下了流行疾病的祸根,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其次,对土壤的污染,垃圾堆放于农田,侵蚀了大片的农田,对农村的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潜在的危害,特别是那种含有多种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的垃圾,他们多是有毒有害的危险品和难溶解的化合物。这些物质毒性强、危害大,渗透于土壤,腐蚀农作物,使耕地的质量下降,粮食产量减产,威胁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再次,对水质的影响,由于农民房屋周边的河流、池塘、沟渠等都变成了垃圾池,这严重污染了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农民取水都以分散式小水井为主,地下水的污染对农民的饮水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危及着农民的日常生活。

2 农村垃圾问题产生的原因解析

农村垃圾的产生、扩展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也并非像多数学者所指:农民的素质低下是造成农村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农村垃圾的产生与扩展,不能单纯归结于农民的素质问题,可从以下三个视角来探索其根源。

2.1 失衡与失序———村庄公共服务的困境

公共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为人们所共同占有和使用的资源。在市场经济下,公共服务存在自身的局限性,其中由公共服务所引起的农村环境恶化的表现为:

2.1.1 公共服务供给失衡,乡村垃圾无人治。

城乡二元制经济的发展思路,使政府的重心投向了城市,而忽视了农村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的二元化结构明显,城市的发展一直是政府关注的中心,而公共资源是有限的,这对比较利益较低的农村来说,农村公共环境的改善无疑会受到忽视。这种非均衡的城乡公共服务供应制度的安排,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严重短缺,使农村垃圾无人治理。

2.1.2 公共服务搭便车现象,乡村垃圾无人理。

环境是典型的公共资源,它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征,人们无需花钱也可以享用这些资源,这样就会产生搭便车现象。农村环境之所以会恶化,其主要原因就是公共环境不是由市场提供的,人们都是免费享用的,加上每个个体都是自私的,这种人本能的自利性和搭便车行为导致了人们对公共资源和环境的过度使用和开发,最后导致像河流、湖泊、地下水、土壤、空气等公共环境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农村垃圾无人管理的场景。

2.1.3 公共服务外部性效应,乡村垃圾无人管。

外部性指某种经济活动给无关的第三方所带来的影响。外部性又可分为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环境污染被定义为一个典型的外部不经济性。在市场经济下外部性是不可能被消除的,因为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他们考虑的都是自身的成本和利益,他们并不关心自身的行为对他人和整个社会造成的影响,他们关注的只是自身的成本,而没考虑农村公共环境污染给整个社会造成的成本,最后只会是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导致整个社会发展的不经济和农村垃圾无人清理的局面。

2.2 基层政府服务功能的弱化

当前面对日益恶化的农村环境时,我们的基层政府服务功能弱化,要么放任不管,要么采取容忍的态度。

2.2.1 财力不足,行动乏力。

自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基层政府没有了制度外收入,再加上当前的基层政府并不是平均的接受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从而农村基层政府的财力直线下降,有的基层政府甚至负债累累,这相对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农村公共服务需求来说,基层政府根本没有足够的能力提供。同时,基层政府机构膨胀,维持政府日常运转的开支也加剧了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显而易见,政府没有能力保证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的有效供给。

2.2.2 利益导向,服务弱化。

基层政府是由政府官员组成的,由于这些官员自身素质有限,在自身利益与公众利益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是让公众利益服从于自身利益。他们为了确保地方经济增长,满足自身职位晋升等多方面的需求,将财力转向修建一些政绩工程,而中央转移支付的财力是有限的,这样导致基层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供应的严重不足,这是一种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非理性的做法,最后只会使农村环境日趋恶劣,与新农村的建设的目标相去甚远。

2.2.3 经济优先,效益低下。

一直以来我国以GDP的增长来衡量经济发展的绩效的理念导致许多基层政府为了保证当地GDP的增长,将大量的财力、人力投入了经济建设,而经济建设背后所引发的环境建设却被忽略了。许多基层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不顾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大规模地招商引资,通常将一些规模比较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引入乡镇或村庄,导致农村垃圾不断增多,农村环境急剧恶化。

2.3 农民自身的因素

农民作为乡村垃圾产生的主体,其生产生活习惯直接导致乡村垃圾的产生和扩展,其思维方式直接影响到乡村垃圾的治理。

2.3.1 货币压力压抑生活需求。

随着农民与外界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农民由最初的理性小农、生存小农、弱势小农、效用小农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社会化小农,他们的需求也由初始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生存最大化、剥削最大化、效用最大化演变为追求货币的最大化,他们崇尚“货币伦理”,追求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最大化。这种角色变化所引起的需求变化,导致现代农民对自身货币最大化的追求高于一切,而对于自己周围生活环境的恶化,他们采取无动于衷的态度,更谈不上他们对环境改善的需求。

2.3.2 传统习惯思维的失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提升了,然而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思想觉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在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生活垃圾绝大多数是靠自然分解的,但是在工业社会之下,加入科技含量的生产生活垃圾是不可自然分解的,得通过外力予以回收处理,但是习惯于传统生活方式的农民无法适应这种现代化带给他们的方便,他们都只是按照以往的生活习惯生活,垃圾乱仍、乱放、乱堆,这必然会导致农村环境污染的加重。

2.3.3 信息化培养导向的缺失。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被组织起来,组成了一个个社区,农民进入了社区式的集体生活,然而基层政府并没有建立相应的服务机制为农民的社区生活进行服务。许多社区缺乏像广播、电视类等对农民进行信息化引导的传播工具,也没有成立专业的社区生活服务机构,对农民适应现代化生活方式进行指导,在传统和现代生活方式之间,农民一直处于一种徘徊状态。

3 农村垃圾治理之道

农村垃圾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浩大的工程,仅靠政府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要同时发挥政府、市场和农民自身三方面的作用,多方面多渠道地筹资,为治理农村垃圾公共服务提供足够的经费,同时也要靠农民自觉遵守,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3.1 建立城乡均衡的垃圾治理公共财政支出机制

一方面,政府应调整公共支出政策,坚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将农村垃圾收集治理费用列入地方公共预算,从根本上改变非均衡的城乡垃圾治理的供给制度,向城乡提供均衡的垃圾治理服务。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根据各地区的财力,从各村实际出发,加强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3.2 建立专项农村垃圾治理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一方面,通过行政命令直接规定下级政府必须将该项资金用于垃圾治理,从制度上给予农村垃圾治理较大的优先权。这样既可以引起基层政府对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的重视,又可以加大对经费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基层政府挪用经费,从而实现农村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另一方面,县以上政府应因地制宜制定农村垃圾治理的经费标准,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采用不同的补助标准,把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3.3 导入市场机制,引进各个竞争主体共同参与农村垃圾治理

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减税、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各个投资主体对农村垃圾治理进行投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另一面,在农村垃圾治理上进行处理权的划分,例如划分为清理权、处置权、维护权等,通过社会公开招标的方式分程序导入市场机制,这样既可以降低垃圾治理的成本,又可以实现农村垃圾治理的产业化经营。市场机制的导入,不仅减轻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也为各个竞争主体找到了投资融资的渠道。

3.4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民对农村垃圾治理的意识

一方面对农民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其环保意识;另一方面通过结社,组织社团小组等方式成立农民互助合作组织,通过相互之间的帮助和交流,让农民及早的适应社区生活习惯。同时,在农民之间展开环保讨论,使农民相互间进行监督,在群众中形成一种保护环境的氛围,改善村庄的整体环境。

4 结语

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之一是村容整洁,而做好农村垃圾的处理工作,改善农村环境是村容整洁的基础环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产生很大的变化。农民在日常的生产经营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剩余垃圾不断增多,且不易溶解的物质比重成倍递增。由于对农村垃圾处理能力的欠缺,垃圾堆放点随处可见,场面令人触目惊心。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农村垃圾问题,应该从培养农民的现代生活习惯,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导入市场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因地制宜的处理农村垃圾问题。

参考文献

[1]曹沛淋,政府与市场[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王金南,环境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原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章也微,从农村垃圾问题谈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事务中的职责[J].农村经济,2004,(3).

[5]陈玎玎,农村垃圾处理的公私问题[J].经济论坛,2006,(12).

[6]李海英,北京市农村生活垃圾特点及开展垃圾分类的建设[J].环境卫生工程,2008,(04).

[7]高致国、王丽英,鹿泉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处理运作模式[N].河北科技报,2008,(12).

[8]刘春英,新农村建设中垃圾污染防治政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11).

[9]李齐云、张维娜,农村垃圾治理服务:第三部门供给的可行性研究[J].山东经济,2010,(01).

建筑垃圾新农村建设 篇5

[摘要]坐落在云浮市新农村中的古建筑,既有南江流域独特的地方特色,又有百越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文化特征,蕴涵着丰富的地方历史信息、文化积淀、民风民俗。本文通过分析云浮市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相关问题,探寻保护好乡土特色文化遗产,使新农村建设和古建筑保护两不误的方法。

[关键词]云浮市;新农村建设;古建筑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6-0056-02

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云浮地区对四县(市)一区进行了详细调查,发现、发掘大量具有研究价值的文物遗迹、古建筑等1713处。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农村,特别是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人文景观的遗址,不仅反映了南江、西江流域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见证。但是,随着农村物质生活的改善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新农村建设正在广大农村蓬勃兴起,给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造成一定威胁。如何处理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解决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矛盾,使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建筑特色、历史风貌得以有效保护,又能够促进新农村建设,是文物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首要问题。

一、云浮市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现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农村古建筑从广义上可泛指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建筑,在狭义上多指分布在农村的古民居、古祠堂、古寺庙、古桥梁、古塔等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云浮市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现状如下:

其一,目前云浮市在文物普查中登记在册的古民居、古祠堂、古寺庙、古桥梁、古塔和古遗址等,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充分反映了南江、西江流域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标志着当时的文化、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研究粤西地区乃至百越地区的活教材。如郁南连滩镇的张公庙、郁南县大湾镇的古建筑群和罗定的孔庙等,在建筑上讲究实用、美观,在艺术上融合了中原文化与地方习俗。这些古建筑记录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每一个足迹,为我们了解远古文明提供了证据。然而,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人们普遍认为,古建筑已没有实用价值,要求拆旧迎新的呼声越来越具有“市场”,使得部分古建筑保护陷入困境。

其二,云浮地区的古建筑分布于郁南、新兴、罗定和云城等县(市、区),且大多都是地处于偏、远、穷且交通不甚发达的山区。这些古建筑经历战争、解放后的“破四旧”、“立四新”和“文革”等一系列政治运动洗劫,能够有幸保存下来。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这些穷、偏、远农村恰恰是最需迫切改善的地方,渴望改变住宅条件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第三,大部分古建筑都属家族共同所有,有专人管理,如古寺庙、古祠堂和一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一定收入,也有国家扶持。而值得关注的是古祠堂,过去有族中长老等管理,但随着一些老人的故去,年青人不愿意从事管理工作,长期欠缺维修,显得颓败不堪。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这些古建筑因影响形象,干脆被以“破旧立新”的办法去建设。

现存于农村的古民居、古祠堂、古寺庙、古桥梁、古塔等传统建筑已经数量不多,留存下来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就少之又少,如果再不及时采取措施,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大建筑、古遗迹将会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目前的现状是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存在着对立关系。

二、云浮市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矛盾关系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特别是一些定为县级保护单位的古建筑,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况,日渐衰败,形成了与新农村建设的强烈矛盾。

其一,明清时的建筑已大部分无人居住,自然损坏严重,居住在楼房里的村民从意识上弃旧贪新,已无心打理老祖宗的房产。如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新兴布乾村明清建筑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资金和人员等问题,弃置了30多年,一直无人居住,也无人过问,任由风吹雨打,大部分已瓦面漏水,梁柱腐朽,有些较高艺术价值的檐雕也被盗窃一空,大部分已面临濒危状态。新农村则是要求村容整洁,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这样,古建筑和新农村建设形成一对矛盾。

其二,土地资源短缺。新住宅、新企业、新的公共设施建设急需大量土地。由于建设新农村的浪潮一浪高于一浪,当地政府,特别是村委一级管理者认为发展是第一要务,由此拆毁古建筑,换取企业、办公楼和民用住宅等用地。一些历尽沧桑的古建筑、民间文化精华在新农村建设中成为牺牲品,形成新农村建设发展与保留古建筑的矛盾。

其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文化娱乐设施用地选择不够科学,一些村庄拆除古建筑,以作为娱乐、体育公共设施用地。新农村建设无序开发,对古建筑开发利用不足,人为制造新景点、新建筑,只顾经济效益,破坏原建筑的整体性,这些因素都凸现出乡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严峻性。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古建筑,毁坏了就不可能再重复,即使能工巧匠亦无法重新打造,它是古人聪明才智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创造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这就形成新农村建设无序开发与保持古建筑原貌的矛盾。

这些矛盾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同时又对古建筑保护形成威胁。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积极探索新措施,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新思路,努力促使新农村建设和乡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谐、协调发展。

三、云浮市新农村建设与保护古建筑的措施与思路

在全面进行文物保护方面的调查研究之时,一定要把握好对文物保护的方针、政策,全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群众热情宣传文物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乡村民众对乡土建筑的保护意识,自觉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力地推进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村庄治理要突出乡土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

其一,在古建筑保护中,贯彻执行好方针、政策。《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要求的“五纳入” 即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引导并广泛吸收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海外华侨及社会各界群众积极参与古建筑的保护。这些建筑具有一定的功能特征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风格和时代特征。要使村民介入古建筑保护中,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的政策、方针,制定严格且行之有效的落实措施,不能是“会上重要、做时次要、花钱就不要”的做法,做到人员、资金等各方面到位,使其在文物保护方面能顺利提供经济和政策上的保障。

其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村民参与的保护体制。实行“共建、共荣、共享”方针,在新农村建设中,使人们既有义务又有责任做好保护工作。如对新兴县的水湄村、布乾村,郁南的大湾,云城的腰古水东村建筑较集中、传统文化生态保存比较完整的实行整体保护;将乡土建筑保护与传统教育、旅游开发、生态保护相结合,做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在新农村建设资金中适当安排古建筑维修保护经费。这样,才能对农村地区的乡土建筑保护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遵循综合利用、资源重组的原则。对新农村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分析,利用好每一寸土地,一些古建筑在不影响结构、原状的同时,尽可能充分利用。如新兴县的水湄村、布乾村,郁南的大湾,云城的腰古水东村,对那些古建筑必须做出整体保护规划,使保护工作具有可持续性、永久性;又如将罗定的祠堂改变成为农家书屋、文化室或游乐室。这样既可以让后人感悟祖先的智慧,追思前辈的“威水史”,又可以学到知识文化,最大程度节约土地资源,同时又对古建筑起到保护作用。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历史、故乡风貌,也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和共同理想。

新农村建设中的垃圾处理问题 篇6

1农村垃圾处理基本情况

当前国内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一般是随意倾倒, 房前屋后、村内外低洼处小型垃圾堆随处可见, 很多田间、路旁、水塘边以及干涸河道均成为天然垃圾场, 农民缺乏垃圾危害意识, 基层政府缺失垃圾处理管理体系, 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落后。

部分农村配备垃圾桶、建设垃圾池, 生活垃圾由村委会组织收集, 清运至村内已有沙坑或低洼处进行简单掩埋和焚烧处理。 但村民自觉性不强, 垃圾不入垃圾桶, 就近倾倒, 随意焚烧。且垃圾只进行简单掩埋和焚烧处理, 未得到有效安全处置。生活垃圾处理由村委组织, 资金来源无保障, 垃圾处理长效运营难以实施。

少部分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和近郊农村中生活垃圾被归属到城市的换位体系中, 但垃圾收购站数量少、利润低, 村民垃圾自分类观念不够。

2农村垃圾处理问题剖析

2.1垃圾种类及数量增加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农村生活垃圾种类及数量不断增加。一是垃圾种类增多, 组分复杂, 秸秆、塑料袋、塑料瓶、塑料薄膜、饭盒、易拉罐、破化肥袋子、鞋袜衣物、建筑垃圾、畜禽垃圾等丢弃越来越普遍;二是垃圾数量猛增, 我国农村人均日生活垃圾量为0.86 kg, 按照2006年底全国有9.51亿农民计算, 一年内产生生活垃圾接近3 ×108t。

2.2环保意识薄弱

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全民共同参与、积极配合, 但是出于收入水平、自身教育程度、国家宣传教育力度、农村农业生产模式、传统风俗习惯等原因, 村民缺乏垃圾危害意识, 环保意识相对淡薄, 垃圾自分类观念不够, 思想认识不足。

2.3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经济发展慢, 可支配的公共资源有限, 无法通过自身力量建立垃圾处理基础设施, 且居民点相对分散, 交通不便造成垃圾处理费用大增, 垃圾处理产生的效益也不明显, 很难引入社会投资。长期以来, 国家对环境保护投资几乎全部集中在城市, 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少、扶持力度弱、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农村垃圾处理所需设施严重不足。

2.4垃圾终端处理不到位

部分农村产生的生活垃圾虽然被清运收集, 但只进行简单掩埋和焚烧处置, 垃圾终端处理不到位。垃圾未得到有效安全处置, 容易引起二次污染。垃圾不规范掩埋, 会导致垃圾中的化学物质渗出, 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环境;垃圾不规范焚烧, 产生的固体残留物和气体毒性大, 污染土壤和大气环境。

3农村垃圾处理相关建议

3.1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要号召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回收利用, 实现垃圾产业化经营。 提倡厨余垃圾发酵生产为有机肥基料或营养土, 鼓励自然风化的塑料垃圾二次使用, 普及零包装, 使用可降解材料等。玻璃类、废纸、废织物、废橡胶、废家电等垃圾可进行分类回购资源化。以镇成立环保合作社, 向农民回购有害不可降解垃圾, 合作社再进行二次分类, 将可利用垃圾送至废品公司资源化处理, 可减少垃圾总量的30%, 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收益弥补合作社运行。

3.2广泛宣传, 提高环保意识

普及农村垃圾处理的宣传教育, 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政府机关、环保机构和新闻媒体等要经常下基层, 开展公示栏、宣传册、动员大会等多种形式的农村垃圾处理宣传工作。政府机构必须积极组织多种农村垃圾处理培训、讲习与辅导班, 不断提升干部、群众的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和资源意识, 掌握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和治理污染的紧迫性。

3.3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积极引导并鼓励各种类型社会资源加入农村垃圾治理中, 渐渐完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运营主体的企业化及运行管理的市场化, 其是未来国内农村垃圾治理资金的主要来源。首先, 政府必须确定投资与受益方的原则, 积极利用市场配置资源, 进一步激活多种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治理系统的创建和运行。其次, 要明确污染与治理目标原则, 不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收费制度。

3.4建立健全垃圾处理体系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设施要在市镇区域内进行统一规划, 实现区域共享和配置优化, 建立低成本、易维护、可推广的“村收、镇运、县 (片区) 处理”农村垃圾处理体系, 进行农村垃圾处理和基础设施的专业化运营管理, 落实农村垃圾处理长效运营机制。

4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 是处于经济飞速发展中的国家。 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好“三农问题”与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农村生活垃圾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水质状况, 是农村环境建设的主要因素。有效处理农村垃圾能改善人居环境, 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农村垃圾处理不是政府或公民单方面的责任, 它需要团结所有力量, 全民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国建, 赵爱华, 张益.城市垃圾处理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2]刘忠和, 孙世萍.重庆地区畜禽养殖的环境污染与控制措施[J].畜牧市场, 2005 (8) :119-121.

垃圾发电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篇7

如何解决垃圾问题,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正确处理农村垃圾,改变农村垃圾利用现状,是建设优美、整洁、文明新农村的必要条件。

1 国内外垃圾发电现状

1.1 国内垃圾发电现状

中国“十一五”规划倡导循环经济,最重要的一环就是鼓励开发可循环再生的新能源,而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垃圾发电是公认的三大清洁新能源[1],其中垃圾发电的综合效应最为突出。

我国垃圾发电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在厦门、福建、浙江等城市建成一些垃圾发电厂[2]。2004年8月,浙江杭州市滨江区的杭州绿能环保发电项目成功投入运行:以城市生活垃圾为燃料的发电厂,日处理垃圾量450 t,向电网输送7 500 kW·h的电量。深圳目前已经拥有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计划还要建设5座,以使深圳的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得到利用[3]。北京首座垃圾焚烧供热厂于2001年建成,日处理垃圾能力为300 t。上海目前已建设2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能力分别为1 000、1 200 t[3]。

1.2 国外垃圾发电现状

欧洲在垃圾发电这一新的领域已经遥遥领先[4]:丹麦现在有29座垃圾发电厂,还有10座正处于规划或建设中;在整个欧洲大约有400多个垃圾发电厂,其中丹麦、德国、荷兰最为热衷,仍在不断扩大规模。

2007年韩国43处大型生活废弃物焚烧设施运行所取得的成果相当于节约价值4 010亿韩元的原油,节能效果显著[5]。此外,还相当于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180万t,取得了305亿韩元的减排效果。

垃圾发电是各国正确处理垃圾的必然趋势。垃圾发电不仅是一种垃圾处理的基本方式,更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的经济循环利用。

2 中国新农村垃圾发电面临的挑战

2.1 垃圾发电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优势

垃圾发电是通过对各种垃圾进行分类处理而实现的一种发电方式[6]。农村垃圾中不能燃烧的有机物较多,如菜叶、瓜皮。通过对该种垃圾进行发酵厌氧处理,最后干燥脱硫,产生沼气。利用沼气燃烧,把热能转化成蒸汽,推动发电机产生电能。这种垃圾填埋发电方式[7],投资少,见效快,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随着“家电下乡”政策的出台,农村正在迅速改变传统的利用秸秆、木块等可燃物煮饭的方式,大多采用电锅、电饭煲。另外,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推行,使大量的麦秆、稻秆废弃在农田。这些可燃物可以用来和燃烧值较高的垃圾混合,进行高温焚烧,从而利用产生的热能推动涡轮机转动,使发电机产生电能。这种垃圾焚烧发电方式可将垃圾中的病原体彻底杀灭,达到无害化的目的,并且有利于金属的回收,减少垃圾中转站。

由此可见,垃圾发电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它可以美化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能源,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更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电气化奠定了基础。

2.2 垃圾发电在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2.2.1 从农村的经济承受角度看,垃圾发电所需设备昂贵、初投资高。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垃圾发电方面比发达国家起步晚,先进的研究成果少,大部分设备需要从国外引进。如上海江桥垃圾焚烧发电厂利用西格斯公司的设备,投资近7亿元[8],建厂投资较高。这在绝大部分农村是不可行的。

2.2.2从农民的自我意识角度看,目前在大部分农村都没有实现垃圾的分类回收。

大部分农村垃圾随地堆放,主要倾倒的地点是“六边”: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部分农村企业的工业废弃物随意倾倒在工厂企业的附近。这对以垃圾分类为前提的垃圾发电非常不利,需要加强垃圾分类处理的推广。

2.2.3 从农村的环境保护角度看,垃圾发电有可能带来二次污染。

垃圾填埋发电,可能会使垃圾中的有害物质渗透到地下,引起地下水的污染。而垃圾焚烧发电则可能产生二口恶英等有害气体。

3 中国新农村垃圾发电发展方向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日益重视和垃圾发电技术的日益成熟,在中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垃圾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对于现阶段农村垃圾发电建设存在的问题,确立如下发展方向。

3.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率先发展农村垃圾填埋发电

这种垃圾发电方式投资少,易于在农村推广。农村人均占有面积大,垃圾填埋发电厂的选址也比较方便。填埋后产生的发酵固体可用来制化肥,并且可将其他垃圾进行回收,有条件的可将其运至附近城市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3.2 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农民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

垃圾分类处理是垃圾发电的根本。将菜叶、瓜皮等易于腐烂的有机物与农药塑料包装袋等塑料制品区分开。这样可以避免垃圾填埋发电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渗透。

3.3 保护环境,减少“白色污染”

环境学者早已指出[4],垃圾焚烧产生二口恶英的必要条件是含有氯元素,垃圾中未经分离的塑料袋等含氯塑料制品以及含盐分较多的厨余垃圾,就是产生二口恶英的根源。减少农村中塑料制品的使用,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有害气体在垃圾焚烧发电中的产生。

4 小结

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垃圾的处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实行农村垃圾发电是未来新农村建设中垃圾处理的方向,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垃圾污染环境、损害健康的问题,还可以使能源得到合理利用,更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加强新农村经济、道德、环境的建设,让农村垃圾发电走上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傅旭明.垃圾发电业生存之忧[J].中国乡镇企业,2007(1):59-60.

[2]曹东欣.浅谈垃圾发电[J].科学教育,2009,15(4):56-57.

[3]黄生琪,周菊华.谈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现状及发展[J].应用能源技术,2007(3):42-43.

[4]施路.垃圾焚烧发电欧美态度迥异[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1):53-54.

[5]韩国利用垃圾发电节能效果显著[J].华中电力,2008,21(4):50.

[6]垃圾发电技术介绍[J].太阳能,2008(6):10.

[7]刘炳娟.清洁发展机制与垃圾填埋气回收发电[J].广东化工,2008,35(5):64-65,88.

建筑垃圾新农村建设 篇8

要想使我国经济有着更好更快的发展, 必须要缩小城乡差距和加强城乡一体化, 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必要性。然而, 在新农村建设中, 对公共建筑配套设施进行有效规划十分重要。只有对公共建筑配套规划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了解以及对规划的重点和难点有一定的掌握, 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构建, 才能使公共建筑配套设施建设对新农村建设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1 新农村建设中影响公共建筑配套规划的因素

在新农村建设中, 进行完善的公共建筑配套规划有着重要意义, 不仅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提供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对提高我国经济整体水平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 进行公共建筑配套规划过程中, 存在一些因素影响和制约着规划。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资源因素

资源条件对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既决定着公共建筑配套设施的规划程度, 又决定着农村的富裕程度。对于同一个类别的农村, 倘若资源条件有着较大差异, 则资源条件较为丰富的村庄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其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有着明显的加快趋势, 而资源条件相对较为不充足的农村, 会出现发展缓慢。新农村建设进程滞后的现象。因而, 资源条件对新农村公共建筑配套规划有着重大影响[1]。

1.2 区位因素

在相同级别的农村中, 处于不同区位的两个村庄, 其公共建筑配套设施建设可能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如果区位较好的村庄, 可以借助附近城镇的优势进行发展, 在实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享用城镇的公共建筑设施;而区位条件较差的村庄, 其发展必然缓慢, 新农村建设进程也有明显的滞后性, 而村庄的发展必须完全依靠村庄自身条件来满足村民对生活的最基本需求。为此, 区位条件对公共建筑配套规划有着较大影响。

1.3 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对公共建筑配套规划有着决定性作用。首先, 人口数量的多少决定了公共建筑配套设施的规模;其次, 村庄人口的密度也决定公共建筑配套设施的规模。在新农村建设中, 必须要进行公共建筑配套设施的建设, 而建设规模的大小则是依据人口数量和密度而划分的。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公共建筑配套规划相关文件中, 对人口数量多少的村庄有着公共建筑规模的明确规定。为此, 一个村庄的人口数量多、密度大, 必然会使公共建筑配套规划规模加大[2]。

1.4 用地因素

农村的用地规模是评估农村土地资源的一项指标, 其影响和制约着公共建筑配套规划的布局、管理、技术和造价等多方面。但是, 一个用地规模较大的村庄, 其人口数量不一定较多, 并且其人口密度也不一定较为密集。进行新农村建设时, 必须要以为农民服务为宗旨, 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目标, 为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快速发展而努力。

2 进行公共建筑配套规划时的建议

在新农村建设中, 对公共建筑配套设施进行规划十分重要, 既要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 又要最大限度的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1 对村庄进行等级分级的规模划分建议

对新农村进行等级划分时, 必须以国家村镇规划标准为重要参考。一般情况下, 依据人口数量而进行公共建筑配套规划的空间布局, 对于人口数量小于200的村庄, 应该给予合并, 进而进行空间布局的规划;如果人口数量大于600, 其空间布局会相对比较完整, 并且十分集中, 公共建筑的配套设施也会相应的比较齐全[3]。

2.2 公共建筑配套项目规划的建议

在新农村的公共建筑配套设施建设中, 其公共建筑的种类、数量、建设规模等主要是由人口数量和规模而决定的。一般情况下, 人口数量在600人以上的村庄, 应相应的给予行政管理、教育、医疗、娱乐、环卫、商业等全面的公共建筑配套规划。而人口数量相对较小的村庄, 亦应给予初级教育机构、娱乐、初级医疗、小型商业场所等公共建筑配套规划, 为村民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 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3 公共建筑的布置方式建议

公共建筑配套规划的合理与否, 直接影响着公共建筑配套规划有效性和合理性的发挥, 与村民的活动和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 公共建筑配套规划, 必须要满足便捷村民生活的要求。因此, 在公共建筑配套设施的布置可以采用三种形式:一是在村庄的主要出入口处;二是在村庄的中心部位;三是在新农村和旧农村相结合的部位。此外, 公共建筑配套设施的排列方式也有较多的样式, 目的都是为了方便村民和满足村民的需求。

3 新农村建设中公共建筑配套规划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 对公共建筑配套设施进行规划时, 存在一定的重点和难点, 需要相关部门在进行新农村规划时有着明确的计划, 以做好公共建筑配套设施建设的重点环节、解决难点问题, 使公共建筑配套规划更加合理、有效。公共建筑配套规划的重点是:进行公共建筑配套规划必须从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入手, 真正实现为民排忧解难。公共建筑配套规划的难点是:农村地区的资金较为匮乏, 影响和制约着公共建筑配套设施的建设和规划[4]。

4 加强新农村建设中公共建筑配套规划的举措

4.1 构建积极的多元投资格局

在新农村建设中, 要想使公共建筑配套规划更为合理、有效, 拥有充足的资金是关键, 而农村的资金比较缺乏, 因而需要相关部门积极动员政府、企业等社会力量, 对农村投资,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4.2 加强农村建设与产业引导相结合

进行新农村建设, 其目的在于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因而在村庄建设中, 应注重加强产业引导, 从农村的农业发展实际出发, 为农业发展提供先进技术, 使村庄的传统农业得以顺利升级和转型, 提高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对我国实现缩小城乡差距、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5]。

5 结论

总而言之, 加强新农村建设, 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也是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为此, 在进行新农村公共建筑配套设施的规划时, 应该注重把握规划的重难点, 并且采取有效措施以完善新农村的公共建筑配套规划。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 人们对生活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大量的乡镇、村级生活单元, 因而要想促进我国更好发展, 积极加强新农村建设势在必行, 有助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公共建筑配套设施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得以改善的重要基础保障。为此, 在新农村建设中, 对公共建筑配套设施进行有效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新农村建设中影响公共建筑配套规划的因素, 并提出了公共建筑配套规划的建议、重点、难点和具体的举措。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公共建筑,配套规划

参考文献

[1]黄颖.近郊型新农村“城乡田园”规划模式研究[D].重庆大学, 2012.

[2]朱子攸.湖北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指标体系优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2.

[3]何峰.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机制与适应性研究[D].湖南大学, 2012.

[4]吴欣.西北地区东部县城公益性公共设施适宜性规划指标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

建筑垃圾新农村建设 篇9

新农村建设这一特定名词全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的时代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2005年10月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式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概念。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与之相关的各学科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包括:产业发展方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布局,建设与管理,农村公共事业,精神文明建设,村级民主管理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必须保障农民的利益,而同时必须统筹土地、环境、水利基础设施三大方面,因为这不仅仅关系着新农村建设,还是整体社会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的保障。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在有限资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新农村建设这一研究课题实际上是包涵了环境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农牧学、建筑规划、土建、水利等相关学科的综合命题。

2 建筑学视域下的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在这种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导下,迅速在各地掀起了农村规划及建设热潮,这种对村庄物质形态大力营建改造的成果显而易见,其成果也是新农村建设内容中优于其他社会内容最易于体现的地方,因此新村镇的规划设计和修建就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着眼点。许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所及社会规划院所立即投身于村镇规划的设计中。有的建筑规划单位甚至在短期内完成了整个县的所有村镇总体规划,很多管理部门也乐于组织村镇规划的竞赛评奖工作。于是新农村建设就在建筑学和规划领域内展开了丰富的实践活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设计,必须对村镇进行调查研究。针对不同的村镇规划可对村庄进行简单的分类:1)转型村庄:转型村庄包括两类:a.城市里的“城中村”,村庄完全被城市包围但村庄内部维持村容村貌,村内社会活动复杂,经济形式多样,但依旧是农民“自建自营”的管理模式。b.城市边缘或工商业影响强烈的地区,此地区村庄依然城乡混杂,但是现在和未来都要受到城市和工商业的辐射,村貌较第一类疏朗;2)自然村庄:这种村庄现状如此而且未来长时期内依然能保持较为独立的村落形态。在经过调查研究后,我们才可能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展开不同方式的规划设计。关于城中村改造问题这又是一个有关城乡统筹和城市社会学等专业的复杂课题,当下中国对城中村改造全部拆迁开发的做法也一直受到国际有关现代建筑遗产保护专家的质疑,日前广州市宣布保护一个城中村以保存一种生活方式,可见这部分村落的城市设计问题值得研究的内容同样非常丰富。本文研究的内容重点在于第二类长期处于相对独立的村落设计,经过新农村建设后传统村落空间发生改变,下文将选取案例进行分析。

3 新农村建设形成的新村落建筑空间

在新农村建设热潮推动下,广大农村开始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改造和村庄建设的高潮。这种以政府导向型的要求使规划师、建筑师参与到广泛的农村规划建设活动中,规划师与建筑师过渡介入了村庄建设与民居建筑的设计。同时,各地陆续下发关于农村住宅的标准图集加以推广。这一方面加快了改变农村居住环境和面貌的步伐;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在整个农村掀起了新一轮的大拆建的新村建设运动,自然形成的村落肌理和具有地域特点乡土建筑迅速消失,代之以农民住宅的标准样式,使得许多农村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1]。著名的陕西户县东韩村有陕西第一村之称,可以说是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代表。东韩村位于陕西户县县城北,距西安30 km,距咸阳国际机场28 km,交通便利,是典型的平原型村落。全村242户,人口959人,耕地600余亩,较有特色的为当地农民画。东韩村于1994年就开始新村建设,到目前新村已经建成100余栋别墅,基本为两户一栋的合户2层住宅,200多户入住新村,只有个别仍在老村居住。新村每户建筑面积220 m2,同时配套有办公大楼、健身广场、文化宫、农民画展厅等。新村曾先后获得: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省级文明村、省级小康示范村、全省村镇建设先进单位、西安市绿色村庄、市级园林单位等荣誉。新村总建筑面积2 343亩,公建用地8 155 m2,生产用地2 479 m2。而实际上对于农民住宅用别墅二字是值得思考的,而本文用“别墅”一词则是该村自拟的简介资料上的用词。农宅不是别墅,更不是别墅加鸡圈[2]。 而实际上这个实例中甚至是没有如鸡圈这样的服务空间的,而农宅房前屋后的生活菜地变成了每两栋住宅间面积很小的条形土地,实际调研后发现这样的空间已经起不到传统农宅生活用地的作用了。这种新农村建设后的新村落空间和旧的村落空间的差异实际上在东韩村的现状图中就体现的非常清晰(见图1)。仅仅一路之隔,村落空间的差异之大已经非常明显。路西的老村呈现了农宅聚落的自主形态,而现在老村基本上处于半荒废状态,在老村的范围上已经规划了大型的农民画庄,实际上是一综合商业园区;路东的新村完全是农村住宅被动的聚落方式,农民住宅基本上是一个样式按照标准模板建造的,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一样的房前屋后,除中心小广场外家家户户呈现了相同的建筑景观。

4结语

新农村建设后形成的新村落空间非常普遍,东韩村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新村的建筑空间完全放弃了传统的聚落形式。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何将新农村建设的农民住宅延续传统的聚落空间文化。值得借鉴的案例有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设计的贝拉布尔住宅区,以及王小东院士规划设计的喀什老城区改造。这两个例子都是建筑师将传统建筑空间梳理和延续的新聚落空间。新农村建设的村落建设也许受到资金和政策的影响,但是建筑师应该始终保持对空间的敏感度。希望新农村建设步入成熟阶段,理性的新农村建筑发展出传承聚落文化的新村落空间,否则这场运动后传统村落将消失殆尽。

摘要:简要介绍了新农村建设的范畴,阐述了其复杂综合的社会命题;在建筑学的范畴内限定了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内容,选取了特定的视角切入点;通过新农村建设后新老村落空间的变化对新村落建筑空间进行了一定分析,并通过实例调查研究展示村落空间的差异性,最终呼吁新农村建设的民居建筑通往一条新村落空间之路。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住宅,新村落空间

参考文献

[1]吕红医,郑青,黄黎明.谈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问题[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研讨会[C].2007.

[2]骆中钊,王学军,周彦.新农村住宅设计与营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建筑垃圾新农村建设 篇10

一、新农村规划建设热潮的兴起

新农村运动以其“自上而下”的推动力度, 迅速在各地掀起了农村规划及建设热潮, 许多大学及规划院所甚至在短期内完成了整个县的所有村镇总体规划, 很多规划管理部门组织了多次村镇规划的竞赛评奖工作。同时, 各地陆续下发关于农村住宅的标准图集加以推广。在这种规划热潮的推动下, 广大农村开始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改造和村庄建设。这是首次以政府为导向地要求规划师、建筑师参与到广泛的农村规划建设活动中, 可以称为新型的“规划下乡”活动。规划师与建筑师对于村庄建设与乡土建筑设计的深度介入, 一方面加快了改变农村居住环境和面貌的步伐, 另一方面, 也在一定程度上掀起了新一轮的大拆大建的新村建设运动, 自然形成的村落肌理和具有地域特点的乡土建筑迅速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农民住宅的标准样式, 使得许多农村出现了千村一面的现象。

这种快速的新村规划与建设运动是否适合乡土建筑自身发展的规律?在新村规划建设中, 如何对待已经形成的村落形态与具有地域特点的既有乡土民居?如何辩证地对待农村这一独特的地域景观以及乡土民居的更新与保护?对此, 笔者选取了几个较有代表性的规划与建设案例, 分别加以评析。

二、几个新农村规划案例

(一) 具有江南村落形态与地域建筑特点的特色村落更新改造——苏州市东山镇陆巷村建设整治规划

苏州市东山镇陆巷古村建于南宋, 是吴县拥有古建筑群数量最多、保存较好、质量最高的一个村庄。背山面湖, 东边是莫厘峰, 南边是碧螺峰, 西边是太湖。根据村庄发展需要, 村中新批建设用地14500平方米, 新村规划户数36户。规划中首先遇到的问题便是如何解决新、旧村形态与肌理之间的联系, 处理好新民居与老房子结合的问题。

陆巷村建设整治规划在充分研究村庄肌理与当地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尽量避免单调的一字形布局造成的与旧村形态风貌的割裂, 因势利导, 以较灵活多变的建筑形式组合成生动的新村肌理, 与旧村的肌理相互咬合, 浑然天成 (见图1、图2) 。

由于新村布局灵活多变, 无法参照一般的标准图集进行大规模复制, 于是规划师根据村民要求以及新村肌理要求设计出了多种单体建筑形式, 建筑风格也充分尊重江南民居的地方建筑风格 (见图3) 。这些与传统村庄自身的发展规律是吻合的, 每一个自然村落的形成都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在发展中每一次村民的改建扩建活动都要照顾到与左邻右舍的关系, 是村庄社会关系较为全面的反映。建筑整体风格统一中富于变化, 这是传统村落与乡土建筑之所以丰富多姿的重要原因之一。

陆巷村建设整治规划的成功之处在于从村落肌理的图底分析入手, 通过对村落自然肌理与村庄人文关系的梳理, 较好地把握了自然发展的村落中乡土建筑模式与村民行为模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并最终通过新村与旧村肌理的相互咬合, 将较为新型的居住模式有机地融入旧村的模式之中。

(二) “北京平”与“圆苕房”——辽宁省朝阳县柳城镇总体规划中关于辽西乡土建筑保护的思考

柳城镇位于辽宁省朝阳县境内, 距朝阳市区约2公里。其自然地理条件优越, 位于大凌河冲积平原上, 地势相对平坦开阔, 交通便利。柳城镇共辖14个行政村, 多分布在大凌河两岸, 其传统地方建筑形式当地俗称为“圆苕房”, 建筑一般为三开间, 单层平顶, 屋顶呈拱形, “两头翘, 中间凹, 两个烟囱冲天笑”, 是柳城镇典型的传统民居屋顶形式。但笔者通过对镇域范围内的乡土民居形式普查发现, 目前越来越多的村庄出现了一种被当地群众称为“北京平”的新民居形式。通过调查, 我们了解到这种新型的“东北民居”正是辽宁省建委配合新农村建设, 组织专家编写并向全省农村推广的《辽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图集》中的一种样式。

在笔者参与完成的柳城镇总体规划中为了系统地分析和认识辽西民居的特点、分布及演变规律, 特别增加了乡土建筑保护与村庄更新的一个专题研究, 对于以推广标准图集形式更新乡土建筑的做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乡土建筑的发展往往与地方材料和地方工艺紧密相连, 简单地以现代材料复制一些乡土建筑的符号, 似乎对于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建筑形式的继承弊大于利。

柳城镇总体规划中提出村庄整治的原则, 并根据镇域内村庄形态以及各村具有辽西特点的乡土建筑形式保留情况提出了在迁村并点和新村建设中, 除了考虑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等因素以外, 还应增加对现有村庄人文历史价值以及反映地域特点的辽西乡土民居的保护与更新作为其中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运用这种方法确定了柳城镇未来镇域发展的总体格局, 并提出特色村落与辽西乡土建筑的保护问题 (见图4-图6) 。

(三) 乡土建筑更新中的参与式规划方法——河南省博爱县下伏头村乡土建筑改造的实践

下伏头村坐落在河南省博爱县西部太行山区, 村子三面环山。整个村庄分为两部分, 即山下的新村 (90年代后期统一规划建设而成) 和山上的老村 (自然演变而成) 。

旧村村落形态依山就势, 特色的石头房也依其位置在平面和造型上有所变化, 建筑与植被相互呼应, 错落有致。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向山下迁移, 村庄逐渐呈现破落的景象。山下的新村尽管基础设施齐全, 但村落形态整齐划一, 采用标准农村住宅模式建造, 在充分满足现代化生活需要的同时, 缺少旧村特有的村落肌理和形态风貌。因此在村庄规划与乡土建筑改造中, 要尝试采取参与式规划方法。因为乡土建筑的发展和演变一般是建立在人们对于地方材料的自觉摸索和地方经验、技术的逐渐积累基础上, 要积极鼓励村民参与进来。

因此, 在参与式规划中, 研究小组和当地村民共同制订出乡土建筑和村落文化型景观有序更新的三个重要的支撑要素:1.亲密感。主要是指邻里之间的信任、相互帮助、老邻居、习惯风俗、长大的地方、家的感觉 (熟悉) 等;2.舒适感。主要是指好的空气、好的风景、好的公共设施、好的村庄规划以及冬暖夏凉的老房子等等;3.方便性。主要是指好的基础设施 (如上下水、电、电讯等) 、好的道路等等。同时, 也提出了向村级、乡级建房政策倾斜这种“从上而下”的调控机制, 包括经济上的和行政法规上的政策和规定的调整等方面要体现公平原则等, 从而与村民共同建立了旧村更新改造的多指标体系, 避免了将村庄改造程序化。

通过与村民的广泛讨论, 决定利用地方材料, 与村民和当地工匠共同完成对旧村废弃旧宅的功能更新与再利用的改造, 希望通过他们实现地方传统建筑工艺保护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乡土建筑技术更新 (见图7) 。

参与式规划要求规划人员从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来体会空间, 共同思考村庄改造的可能性。于是, 当我们最终完成规划设计时, 已经有了对当地居民的认识和了解, 融入了他们对于村庄规划建设的知识、经验和意愿。同时, 我们对于村庄的认识、理解和设计构想也已经影响他们。

三、反思与体会

通过对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种种现象以及规划设计实践的分析, 笔者认为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土建筑保护和更新问题凸显, 对于理论研究的要求也更为迫切。在“研究滞后, 运动先行”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 大量快速的农村规划建设活动势必对反映地域文化多样性的乡土建筑的有序更新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 如何在规划与建设活动中实现乡土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的关键在于阐明“新”与“旧”的逻辑关系和村庄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基础, 从而明确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保护什么、更新什么这一基本问题, 要避免简单的“一刀切”操作模式。

首先, 我国农村目前呈现出多种发展形态, 新农村建设和规划中需要考虑不同的农村发展阶段以及乡土建筑的特色和发展演变的规律。同时在进行大规模的农村建设活动之前, 对既有村镇建筑和特色乡土建筑综合评价, 规划与设计中应该做特定地域的乡土建筑专题, 并制订出相应的评价标准, 从而实现既有特色乡土建筑的保护、改造与新村建设相结合。

其次, 乡土建筑的发展要与地方工匠、地方建筑技术、材料、工艺等紧密结合, 大规模的新村建设活动与农村住宅标准化图集的推广如何与传统建筑技术、工艺、材料的发扬和发展相结合, 如何与地方工匠的经验相结合是乡土建筑特色保留与保护的关键环节。

再次, 对于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广大农村, 乡土建筑与村落形态与各地乡土社会文化联系紧密, 乡土建筑的发展具有广泛的村民参与基础, 参与式规划的引入, 即规划师、建筑师与乡土文化、乡土经验的有效结合, 将为探索乡土建筑的本土设计与自主更新提供更大的空间。

总之, 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运动“自上而下”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为乡土建筑的保护和更新带来了更多契机, 可能有效遏制目前农民在自建住宅中的盲目与无序建设问题;但另一方面, 如果片面强调“旧貌换新颜”的新村规划建设以及农村住宅的标准化设计等形式, 也会造成乡土建筑遗产迅速的消失。因此,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 代表地域特点的乡土建筑何去何从是值得每一位规划师、建筑师认真思索的问题。

摘要: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在广袤的乡土中国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具体规划实例, 客观详实地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与乡土建筑更新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首先要明确保留什么, 改变什么这一核心问题, 从而有效地推进村庄的参与式规划机制, 才能最终实现乡村聚落与建筑的有序更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作军.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国农业信息网.2005/12

[3].胡锦涛.扎扎实实规划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华网.2006/2

上一篇:变更请求下一篇:重视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