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

2024-06-26

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共10篇)

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 篇1

摘要:本文根据建筑垃圾的特点, 通过借鉴国外处理建筑垃圾的一些方针政策、先进经验和处理方法, 提出了我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对策, 同时提出了目前我国在建筑垃圾处理处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新方式, 从而为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提供示范。

关键词: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

一、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是指建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它具有数量大、组成成分种类多、性质复杂等特点。从广义上来说, 建筑垃圾的组成一般包括以下6个部分:1) 建筑物拆除下来的砖;2) 旧建筑拆除后不能再使用的废弃部分;3) 建筑物建造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如未用完的材料、落地砂浆、混凝土、有色金属制品、钢筋头、塑料制品、小五金等;4) 建筑物建造施工中, 开挖基础的基坑土、边坡土或碎石等;5) 家庭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料;6) 道路翻修产生的废料。

二、建筑垃圾的特性

从时间上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除少量有毒有害成分外, 所有的建筑垃圾都可以转化为有用资源。从空间上看, 某一种建筑垃圾不能作为建筑材料直接利用, 但可以作为生产其他建筑材料的原料而被利用。从危害性看, 建筑垃圾具有持久危害性。建筑垃圾如果不做任何处理直接运往建筑垃圾堆放场, 那么建筑垃圾一般需要数十年才可趋于稳定。即使建筑垃圾已达到稳定化程度, 但仍然会占用大量土地, 并继续导致持久的环境问题。

三、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建筑垃圾污染环境的途径多、污染形式复杂, 一旦建筑垃圾造成环境污染或潜在的污染变为现实, 消除这些污染往往需要较复杂的技术和大量的资金投入, 耗费较大的代价进行治理, 并且很难使被污染破坏的环境完全复原。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侵占土地。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建筑垃圾均未经处理而直接运往郊外堆放, 占用了大量生产用地, 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

2) 污染水体。建筑垃圾如不加控制让其流入江河、湖泊或渗入地下, 就会导致地表和地下水的污染。

3) 污染大气。建筑垃圾废石膏中含有大量硫酸根离子, 硫酸根离子在厌氧条件下可容除木质素和单宁酸并分解生成挥发性有机酸, 这些有害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就会污染大气。

4) 污染土壤。建筑垃圾及其渗滤液所含的有害物质对土壤会产生污染, 有害物质在土壤中发生积累, 使土壤中有害物质超标。

5) 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许多地区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 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 采用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 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容貌和景观。

四、我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一) 废旧建筑混凝土的资源化

将废弃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 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形成再生骨料。这种再生骨料可部分或全部代替天然骨料配制新混凝土。再生骨料按来源可分为道路再生骨料和建筑再生骨料, 按粒径大小可分为再生粗骨料和再生细骨料。

(二) 废旧砖瓦的资源化

现有砖混结构及砖瓦结构的建筑物, 拆迁后产生的大量废旧粘土砖经破碎后可充当填充砌块骨料或室内地面骨料, 可节省砂石和陶粒的采购费用;废粘土砖经石灰稳定后也可用作道路基层材料。

(三) 废木材、木屑的资源化

废木材可作为木材重新使用。从建筑物拆卸下来的废旧木材, 一部分可以直接当木材重新利用, 如较粗的立柱、椽、托架以及木质较硬的橡木、红杉木、雪松等, 另一部分也可用于生产黏土-木料-水泥复合材料。对于建筑施工产生的多余木料 (木条) , 清除其表面污染物后, 根据其尺寸直接利用, 而不用降低其使用等级, 如加工成楼梯、栏杆 (或栅栏) 和饰条等。

(四) 废旧混凝土砂 (渣) 的资源化

可采用混凝土工厂淤渣 (废旧混凝土砂) +水淬矿渣+石膏生产再生水泥。再生水泥所用的原料依废弃物的种类而有两种类型:Ⅰ型为混凝土工厂淤渣+水淬矿渣+石膏;Ⅱ型为废旧混凝土砂+水淬矿渣+石膏。

五、其他建筑垃圾的资源化

对建筑垃圾 (废旧水泥、砖、砂、石白灰等) 进行分拣、剔除、粉碎等特殊加工, 生产出下列的系列产品:1) 地面硬化系列 (广场砖、人行道砖、马路芽砖、植草砖、小区砖、各种色彩的楼道、楼梯砖、可仿玉、大理石、花岗岩等产品) ;2) 墙体系列 (实心砖、空心砖、砌块、大型墙体系列、可面着色彩砖) ;3) 地基系列 (地基三合土、路基三合土) ;4) 防浪护堤桩;5) 公路防护墙;6) 防尘毡、人造草皮、防水毡、保水毡、植树皿、苗木皿等;7) 大小均匀的不同直径的石子、混凝土块、主要可用于楼房混凝土构造建筑所有的建材, 也可用于公路、道路建设。

六、我国的建筑垃圾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技术问题

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水平不高。绝大部分依然是混合收集, 这无疑增大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难度。其次, 中国的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率还比较低。目前主要依赖于人工分拣, 而专业分拣人员又很少, 所以大多数可以回收的资源白白浪费掉了。

(二) 社会、经济、环境问题

1) 组织问题。如建筑垃圾如何收集, 由谁组织收集, 堆存到哪里, 堆存用地由谁解决、由谁提供, 建筑垃圾利用工作由谁来牵头, 由谁来组织协调等问题还没规范化。

2) 处理问题。建筑垃圾一般来说无法直接利用, 必须处理才能利用, 采用何种节能型、低污染的处理工艺, 值得进一步研究。

3) 环境问题。目前建筑垃圾还无法全部利用, 只能利用其中一部分。对于那些分拣出来不能利用的部分或经破碎筛分筛余的部分、清洗污水等怎样处置仍是一个问题, 需慎重研究, 如因处置不当、不能利用而遗留的—部分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4) 经济问题。建筑垃圾废料本身已无价值, 只有经过处理加工利用才产生新的价值。因此, 必须由政府通过某种渠道在利用的不同环节上给予经济上补助, 使利用者有利可图。

5) 政策问题。目前促进建筑垃圾利用的政策法规措施还不健全, 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如何支持建筑垃圾利用工作, 制订什么样的政策支持促进建筑垃圾利用, 已有的政策如何落实, 由哪个部门组织协调, 怎样解决堆存用地, 经济上如何扶持, 政策法规上如何引导等都需要认真研究。

七、结语

建筑垃圾作为各种建材产品废料的混合物, 未加处理直接填埋, 不仅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而且也是资源的巨大浪费。惟有采取积极措施, 才能确保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 篇2

关键词:新型建筑垃圾破碎站,建筑垃圾资源化

描述:中意矿机推出的新型建筑垃圾破碎站能够有效的实现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成功的加快了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进程,有效的加快了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

面对郑州市如此大规模的城中村改造工程,将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如不及时处理将会严重阻碍城中村的改造进程。面对城市的发展,那又该如何处理这些建筑垃圾呢?

我国很多城市都纷纷推广绿色建筑垃圾处理技术,实现城市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中意矿机推出了最新型的建筑垃圾破碎站,该设备能够有效的实现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加快了技术的转型升级,该设备采用新兴技术集破碎、筛分为一体,成功的打造了行业最为先进的破碎设备,中意矿机建筑垃圾破碎站有效的解决了城市建筑垃圾污染问题,赢得了客户的一致好评。

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 篇3

新奥混凝土集团(以下简称“新奥”)便是其中之一,它是从事混凝土生产、加工、销售和混凝土技术研发的专业企业,顺应大时代潮流蓬勃发展,先后为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奥林匹克公园(B区)会议中心工程、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工程、首都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美国新建驻华大使馆工程、北京市地铁四号、五号、十号工程等多项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工程提供优质建材。但是,长期以来产能过剩、资源浪费、能耗过高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都在困扰着建材产业,尤其是混凝土行业,那么新奥在发展过程中遭遇了哪些挑战,是如何突破这些行业发展的瓶颈,走上一个资源化以及清洁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循环思维:垃圾是另一种资源

以砂、石为主要原料的混凝土是在工程应用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近几年,我国混凝土行业每年约过度消耗90亿吨天然砂石资源,造成资源衰竭及原材料供应紧张的问题,使得对砂、石有着严重依赖程度的传统混凝土行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进入一个瓶颈期。

新奥在创立之初就意识到混凝土行业发发展中将会面对的被动局面,开始寻求自己的突破之道。突破从哪里开始?城镇化发展大规模旧城拆迁和改造中产生的大量建筑废弃物吸引了新奥的关注。根据住建部公布的新规划,未来几年仍将是我国基础建设的高峰期,从现在起到2020年,将新建住宅增加3300亿平方米。每新建1万平方米的建筑将产生500~600吨的建筑废弃物,每拆除1 万平方米旧建筑将产生7000~13000吨建筑废弃物。保守估计,中国建筑废弃物产生量在2010年已达到15亿吨。根据上海市建材工业设计研究院的估算,到 2020 年前,我国至少新产生建筑废弃物 50 亿吨。而面对如此庞大的建筑废弃物数量规模,全国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率保守估计仅在5%,大部分废弃物处理还是走向了堆放和填埋,不仅占用了珍贵的土地资源,还造成大气、地下水、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

除了大部分建筑废弃物扔向填埋场,目前,少部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现状是怎样?一方面,是直接简单的二次利用,比如,拆迁后完整的门窗、钢筋结构、整块楼板等无需再加工的材料直接流入二手建材市场;另一方面,是社会拾荒人士对于分散的木材、塑料、玻璃、纸张等分拣回收。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新的气象。一些企业开始尝试将建筑废弃物用来制砖、做无机料以及生产水泥,但是缺乏统一的标准,也难以实现规模化。另有一些地区,如河南许昌、河北邯郸、广东深圳等,尝试采取建筑垃圾专业模式,将本辖区范围内的建筑垃圾委托给一家环保公司,将建筑垃圾进行收集、加工、生产再使用建材,进入本地的建材领域。然而,这些委托单位由于缺乏建材行业专业技术、知识,生产过程粗放,环保措施不到位,生产的建材产品附加值比较低,必须依靠政府财政补贴来维持生计,而不能在市场独立竞争。总体来说,行业内部缺乏一个专业的建材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来实现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

这一发现让新奥看到了建筑垃圾资源规模化的契机。作为建材领域专注混凝土生产、加工、销售及技术研发的专业企业,相对于综合处理垃圾的环保公司,有着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对行业产品质量把握的优势。于是,面对这个空缺,新奥开始了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探索。

技术创新引领资源化发展

2“R”指的是Reduce、Recycle,具体概念是环境管理学中的“减量”与“循环再利用”。“减量”主要指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循环再利用”则主要指垃圾资源的整个回收再利用过程。在资源“循环再利用”的过程中,新奥仍然坚持“减量”来实现整个过程的节能、减排。

通过工艺、技术的不断创新,新奥开发了一套生态运营模式,即“一口吞吐,吃干榨尽,一链成材,生态环保,持续发展”。这是把工艺技术的利用高度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十年来,在建筑垃圾的装备、工艺、应用技术等方面,形成了500多项专利和专用技术,其中多项专利具有划时代意义,并发明核心设备“创新制粉机”、“制沙、石、粉同出三类一体机”等。这些先进的技术工艺保证了新奥较传统工艺能耗降低25%以上,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

此外,在垃圾回收利用过程中,新奥实现了三个“零”排放:生产污水100%循环利用;生产过程固体废弃物100%分离处理;固体废弃物100%综合利用。尤其是对碳排放控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是通过开发具有活性的新材料的开发,替代50%具有高耗能特性的水泥;通过开发再生砂石替代天然砂石;通过开发新型路面材料,替代传统材料;通过新设备、新工艺的开发提高生产效率50%以上等。具体来说,通过严格的计算得出,生产一吨水泥要排放700千克的二氧化碳,那么按照传统工艺生产一立方混凝土需要添加300千克水泥,就相当于排放210千克二氧化碳,而垃圾资源化后只需要再添加50千克水泥,即仅排放35千克二氧化碳,再算上资源化过程中耗电的二氧化碳排放大概14千克,也总共消耗49千克二氧化碳,相较传统工艺节每吨约了161千克二氧化碳,那么以单个一体化项目年处理建筑垃圾一百万吨计算,每年可减少20万吨以上的二氧化碳。

凭借这一系列技术与成果,公司于2013年完成了碳足迹认证,且产品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混凝土被列入《北京市2013年节能低碳技术产品推荐目录》,为唯一建材类节能低碳技术产品。在2014年1月上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工业与信息化部、科技部、财政部等国家职能部委,申请进入全国节能低碳产品推荐目录,目前正在接受国家层面审核。

期间,在产品实验阶段,新奥就打算将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产品低价卖给一家央企,但遭到了拒绝,即使提供便宜实惠的价格,由于缺乏国家的认可,企业家始终认为产品会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由于低碳环保的技术,如果取得政府对新奥产品的肯定,将极大地提高公司终端产品在市场上的认可程度,利于产品直接走向市场竞争。

nlc202309041425

商业模式创新探索

目前,新奥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在政府财政不补贴地情况下,可以实现15%的投资回报,但是主要依靠简单的技术盈利商业模式,即盈利来源于建筑废弃物代替部分混凝土材料所节省的成本开支。而另一种商业模式还在构想阶段,即将整个研发的生态模式打包来寻求融资方、合作方,整个生态模式包括如一体化设备、环保原料资源、碳交易体系、自主知识产权、标准、专业绿色物流、合同能源管理、系统化平台等多个元素,合作方可运用整个生态模式在当地兴建工厂,形成建筑垃圾处理的全面运营。

“循环再利用”,即“丢弃”—“回收”—“终端产品”的流程,这个系统流程的商业模式实现需要各相关利益方的支持。“丢弃”流程中的公众、拆迁承包商,“回收”流程中的设备制造商、产品生产商,“终端产品”流程中的政府以及相关消费者都是这条线上需要考虑的因素。

拆迁承包商按照新奥提出的“再利用”要求去拆迁,就会增加拆迁成本;设备制造商新奥定的利润率为不超过30%,而在此过程中如何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来保证长期合作,仍是新奥正在摸索的方向。

规模化的资源“循环再利用”离不开行业统一标准规范的支持。砖混建筑垃圾再生粗细辅料的标准,掺和量的标准都对终端产品的混凝土材料质量及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行业没有统一的规定标准,将会出现产品质量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的现象。新奥非常重视对再生混凝土的标准研究,通过大量技术研究与实验提出资源化过程中的各项标准,且四年来组织了110 多位专家,并在国家标准委员会等相关专业机构的支持下,策划了建筑垃圾资源产业化的标准体系。规划的标准体系在2014年度全部完成备案,同时50%的标准形成联盟标准,30%的标准形成全国行业协会标准。截止到2013年12月已经完成了54项标准,并完成在技术监督局的备案工作。标准体系的建立将为新奥提供一个规范、健康的外部环境,引导整个行业的有序发展,利于政府项目审批,进一步提升资源化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流程前后两端都离不开社会与公众的支持与参与,一方面,建筑废弃物的处理是否会想到交给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公司进行处理;另一方面,消费产品时是否会关注产品的“绿色”含量。因此,进行绿色信息公开是新奥正在努力的方向,利用媒体、讲座、讨论会等平台宣传自己的技术工艺以及产品,更多的与社会、公众沟通,充分保障公众产品知情权。节能减排以及循环利用的“绿色”招牌给企业提供了除了直接经济效益外的附加效益,即“软实力”,在绿色信息公开后,大部分富有责任感的公众自然而然倾向于选择绿色产品。

宏观来看,中国建筑垃圾存量超过100亿吨,每年新产生的建筑垃圾超过15.5亿吨,按照国家生态战略,应该100%的资源化,目前中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在5%左右,若每个工厂处置建筑垃圾100万吨计算,市场需要1550个工厂(设计方案分50万吨、100万吨、150万吨、200万吨四个规格的工厂)。按照每个100万吨工厂投资3.2亿计算,建筑垃圾资源化项目带动直接投资4960亿元,带动物流投资约1600多亿,即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化带动社会投资达到6550亿元。此外,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非常可观,每年可以减少碳排放3.1亿吨,增加就业岗位15.5万个、减少占地5000万亩以上,减少地下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因此,建筑垃圾资源化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都可以成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动力,新奥建筑垃圾资源化理念的提出、工艺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商业模式的探索都是使企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益尝试,值得管理者用心思考。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研究 篇4

关键词:建筑垃圾,拆迁,综合利用,资源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改造和新改建项目增多, 加之一些旧建筑物、构筑物、城市基础设施的老化和服务年限的到期, 使得越来越多的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报废拆除, 产生了大量的建筑拆除废料和垃圾。据统计, 国内目前建筑垃圾堆放总量已达70亿t, 并以每年产生约3亿t的速度在增加, 排放量占城市垃圾总量的30%以上[1]。全国每年仅新建的住宅建筑垃圾排放量就达4000万t以上, 旧建筑物的拆除或改造也产生数亿吨的垃圾[1,2]。建筑垃圾侵占土地, 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 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 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 已经成为城市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些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 是我国各大城市棘手的问题之一。将建筑废料经过回收处理后再重新利用, 既能保护天然资源, 又能降低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1 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意义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我国的建筑行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旧城区改造过程中大批旧有建筑的拆除产生了许多建筑垃圾。建筑物的建造、使用和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与日剧增, 其中较大部分来自废弃混凝土。我国混凝土垃圾2010年达到2.39×109t, 预计2020年将达到6.38×109t, 平均以每年8%的量增长。如此巨量的废弃混凝土, 如不进行合理处置, 将会引发极大的环境和经济问题。将废弃的建筑垃圾经加工来制备新型墙体材料, 代替目前传统的烧结黏土砖, 既达到减少生态资源破坏的目的, 又达到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保效益。我国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 优质的天然骨料在有些地区已趋枯竭, 许多地方大规模开山采石, 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严重背离了我国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严峻形势下,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日益引起我国建筑建材界的重视。对废弃建筑垃圾进行回收利用不仅是时代所需, 而且对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发展生态建筑具有重要意义。

2 建筑垃圾的构成

建筑垃圾一般都是在建设过程中或旧建筑物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 大多为固体废弃物。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所产生的垃圾成分主要包括泥土、石块、混凝土块、散落的砂浆、砂石、碎石、废弃砖瓦、玻璃、木料、金属、管道及电器等废料。其中, 无污染的无机物 (包括泥土、石块、混凝土块、碎砖) 占90%以上。无机材料, 具有耐酸、耐碱、耐水性, 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同时具有稳定的物理性质的特点。建筑垃圾的这些性质决定其经过处理是一种很好的再生建筑材料。废品 (包括金属、竹木材、各种包装材料、木料、塑料、玻璃等) 可能具有污染物的废弃物分拣后可作为再生资源利用。建筑垃圾对土质、水质、大气等具有持久的危害性, 建筑垃圾如果不经过任何处理直接运往堆放场或填埋场, 一般需要数十年才能趋于稳定。因此在充分认识建筑垃圾特性的基础上, 相关主体对建筑垃圾实施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综合管理显得尤为关键。

3 建筑垃圾的应用及利用途径

将建筑废料经过回收处理后再重新利用, 既能保护天然资源, 又能降低建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纵观世界上建筑废料利用较好的国家的使用情况, 建筑废料的再利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级别: (1) 低级利用, 如一般性回填; (2) 中级利用, 如用作建筑物或道路的基础材料; (3) 高级利用, 如作为粗细骨料配制混凝土用于建筑结构构件 (如砌块) 、道路面层、制造水泥等。目前世界上各国建筑废料的回收利用率不同, 发达国家的利用率较高, 发展中国家利用率较低或没有利用。近年来国内外对建筑垃圾的再利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总的来看, 建筑垃圾的再利用是以分选分类为前提和基础的, 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

(1) 完整的粘土砖瓦经清理后, 可直接用于一些临时建筑或建筑工程非承重部位的砌筑。

(2) 废砖、瓦、混凝土经破碎筛分分级、清洗后制成不同粒径的骨料, 替代石子、沙子等资源, 作为再生骨料混凝土, 用于地基加固、道路工程垫层、室内地坪及地坪垫层和非承重混凝土空心砌块、混凝土空心隔墙板、蒸压粉煤灰砖等生产。

(3) 废钢筋、钢门窗、铸铁管、铁钉、黑白铁皮等经分拣后送钢铁厂或有色金属冶炼厂回炼, 作为原料, 生产相应的产品。

(4) 废玻璃分拣后送玻璃厂或微晶玻璃厂做生产原料。

(5) 木门窗、木屋架可重复利用或经加工再利用, 或用于制造中密度纤维扳。

(6) 经分拣出的废油毡、沥青等目前不能再利用的少量建筑垃圾, 或送水泥厂、电厂焚烧, 或选址临时堆放或填埋, 堆放或填埋前要严格消毒, 场地远离住户饮用水源等环境敏感点。

(7) 基坑土及边坡土可以送烧结砖厂生产烧结砖, 碎石经破碎、筛分、清洗后做混凝土骨料。

4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建议

4.1 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加强对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宣传, 改变人们对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传统观念。要让与建筑垃圾打交道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建筑垃圾是一种可再利用的资源, 同时提高建筑工人的环保意识, 提高全社会的责任意识。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建筑垃圾再利用的最新技术和工艺方法, 鼓励大家积极采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或产品。

4.2 加强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立法工作

加强对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的科学研究, 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 如政府制定一些强制性和鼓励性的专项法规, 如禁止填埋具有再生价值的建筑垃圾, 相应的规定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和堆放。研究和制定鼓励建筑业回收和利用垃圾废料的政策、法规和行业标准, 从产业政策和法规制度上引导建筑垃圾再利用的健康发展。

4.3 加强建筑垃圾再利用的研究开发工作

研发先进的实用技术是实现建筑垃圾再利用的基础和前提, 这就要求加大科研投入, 重点研究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方法、建筑垃圾科学回收和利用的方法, 加强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的性能研究, 为科学合理处理建筑垃圾提供技术保障。

4.4 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规划部门应严格落实有关城市规划法规, 提高科学规划城市发展的水平, 减少城市不必要的重复拆除建设;建设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建筑材料的使用和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的监督管理, 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建设单位要定期加强对既有建筑的保养与维护, 从而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从源头上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傅梦, 张智慧.建筑垃圾制免烧免蒸砖的环境影响评价[J].工程管理学报, 2010 (5) :485-487.

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 篇5

xxxx年x市被确定为全国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城市后,市政府要求“各区(市)县(五城区除外)至少建设x座建筑垃圾消纳场”,x区随即启动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工作。截止目前已完成了项目选址、环评、可研等前期工作,并通过招标方式确定了项目业主。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有一些浅层的思考和不成熟的经验,现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选址位于x社区x、x、xx组,占地面积xxxxx㎡(合xx.xx亩),设计处理规模日处理建筑垃圾xxx吨,年处理建筑垃圾约xx万吨,总建筑面积约xxxxx平方米。主要包括一体化车间、综合楼各x栋及相关配套建筑、附属设施、工艺设备等。建筑垃圾主要涵盖建筑拆除垃圾及工程废料、装修垃圾以及其他各类建筑废弃物等。

二、实施本项目面临的困难与瓶颈

(一)项目选址难

我区区域面积较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土地资源已严重不足,可利用建设用地指标稀缺。项目论证之时,尚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等待土地资源落地;而且本项目属于环保类项目,建成投运后对周边环境有一定影响,存在“邻避”效应,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导致选址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投融资模式确定难

通过学习考察,目前大约有三种方式可实施。

一是市场化模式。市场化模式优点在于:程序简单易行,只需要解决用地后企业可开展后续工作,见效快;政府不投入,财政无负担;企业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市场竞争,有利于激活市场活力、推进工艺更新创新、提高处置效率。其缺点也很明显:企业为节约成本,可能选择处置工艺较为单一的生产线,综合处置能力较低;同时,企业可能存在选择性处置的情况,选择处置利用价值高、处置成本低的建筑垃圾,对处置成本高的建筑垃圾不处置,如装修垃圾等,导致建筑垃圾不能得到全面有效处置,达不到政府对本项目预期要求;企业达不到预期效益,有撤资风险,处置能力难以保障。

二是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PPP模式优点在于:有政策法规支撑,实施程序规范,执行过程清晰。其缺点也显而易见:政府要给予适当缺口补贴,增加财政压力;政府要对保底量进行兜底,风险较大且不利于调动企业积极性;申请进入PPP项目库难,要求高、手续多、时间长,同时需要与省市相关部门审批,流程复杂,最终能否入库存在不确定性。

三是特许经营权出让方式。按照《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国家六部委令第xx号)和《x市人民政府特许经营权管理办法》(x市人民政府令第xxx号)规定,建筑垃圾处置项目可以以特许经营权出让方式实施,即政府部门授权社会资本方按投资建设-运营维护-移交实施。其优点在于:政府仅提供特许经营期内土地使用权,政府不补贴,减轻财政压力;引进具有专业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团队,对建筑垃圾进行规范统一处置,弥补政府技术和管理上的不足;进行市场竞争,科学建立建筑垃圾处置收费机制,合理分摊项目风险,激活企业发展活力。缺点在于:配套法规不健全,无实施案例,无可借鉴。比如:按《x市人民政府特许经营权管理办法》(x市人民政府令第xxx号)规定,特许经营权出让应通过招标、拍卖、网络竞价等方式进行,但未对具体招标方式、流程作出规定。

(三)政策配套不完善

按《x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第xx条规定:“产生建筑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缴纳建筑垃圾处置费”,可见建筑垃圾处置收费实行“谁产生、谁付费”原则,但未明确收费方式、收费标准和执行程序等,具体执行落实建筑垃圾处置收费存在一定困难。而且,建筑垃圾处置收费不属于政府定价目录范围,如何确定建筑垃圾处置收费标准成为推进本项目的重点难点。

三、迎难而上,取长补短确定实施途径及方法

(一)确定选址规划

为落实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践行绿色环保发展理念,区委区政府痛下决心,就选址问题多次召开专题会研究,经多方论证分析,最终确定选址于x社区x、x、xx组,为项目早日落地、落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选择以特许经营权出让方式实施

综合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论证、对比分析,最终,确定以特许经营权出让方式实施本项目。其优势主要有:一是以特许经营权出让方式实施,签订特许经营权协议,明确处置范围、处置能力、处置价格、特许经营期限等,确保其处置设施、工艺、生产线满足项目预期要求,破解了市场化模式生产线单一、处置能力低、选择性处置的问题。二是以特许经营权出让方式实施,政府不投资、不补贴、不设置保底量兜底、项目无需入库,破解了PPP模式财政负担重、政府兜底风险大、项目入库难的问题。三是以特许经营权出让方式实施,企业在特许经营期内自行投资建设-运营维护,自负盈亏,调动企业积极性、激发企业创造力。四是本项目按公开招标程序确定项目业主,在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中未明确招标流程的情况下,经多部门讨论研究、专家论证,最终以参照工程招标程序进行,破解了特许经营权出让无具体招标流程规定的问题。

(三)进行市场竞争,确定建筑垃圾处置限价

建筑垃圾处置收费不仅关系群众利益,同时也制约着本项目能否健康顺利推进。由于我市建筑垃圾处置收费机制尚不成熟,而且建筑垃圾处置收费不属于政府定价目录范围,如何合法合规合理确定本项目处置收费价格是推进项目落地落实的关键所在。结合x区实际,对区域内建筑垃圾排放企业付费意愿、承受能力等进行了调研,邀请专家就处置收费价格问题进行了多次论证探究,综合考虑运营成本、再生产品收入、企业利润等因素,测算出我区建筑垃圾处置收费的合理价格。同时,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进行市场竞争,将中标处置收费价格作为本项目建筑垃圾处置收费最高限价;中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在不突破中标处置收费价格前提下可以自行调整,解决当前建筑垃圾处置收费无具体标准、执行程序的问题。

(四)项目推进机制保障

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 篇6

1 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现状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速度加快, 城乡建设中大量的基础设施的不断更新, 随之产生的建筑垃圾也急剧增长。据统计我国目前大中城市中建筑垃圾的排放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排放总量的30%-40%, 其总量位居各产业废弃物排放量之首。仅就施工而言, 中国每一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 产生建筑废渣500~600吨。按此计算, 中国每年仅建设施工所生产和排出的建筑废渣就有4000万吨[2]。除了建筑施工, 还有建筑物的拆除, 据统计每平米旧建筑拆除垃圾约为0.5~0.7吨, 旧房屋拆除面积按新建面积的10%计算, 则房屋拆除垃圾在4000万吨左右。以上两项合计, 我国每年建筑垃圾产生量约8000万吨[3];同时我国还存在着解放初期建设的混凝土构筑物的老化、砖混建筑的毁坏, 会有更多的建筑垃圾产生。并且这种情况会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而逐年增加。此外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导致大量的建筑垃圾产生。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大量建筑倒塌, 众多建筑物的损毁也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据环境保护部网站消息, 重庆大学的一位研究人员依据这次地震损毁房屋的数字估计, 按平均每间10平方米, 每平方米产生1吨建筑垃圾计算, 由此产生的建筑垃圾约3亿吨。研究人员称, 地震所造成的建筑垃圾量远远超过中国每年建筑施工所产生的建筑垃圾的总和。近期, 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布了《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发展报告 (2014年度) 》, 报告显示, 我国年建筑垃圾2014年度产生量超过15亿吨, 而这个数字还在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更大规模地建设步伐逐年递增。2020年左右, 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可能将达到峰值[4]。

2 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现状

2.1 我国建筑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我国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大部分采用填埋方式。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只有极少数城市将建筑垃圾, 通过加工制造成再生的建筑材料, 绝大多数的建筑垃圾都被简易填埋或者随意倾倒, 少量垃圾被现场直接再利用, 即使采用再生利用方式处理建筑垃圾也是比较粗放的再生处理, 比如简单的粉碎或者粗糙的再制造。在建筑垃圾的预处理、资源化、填埋、运输规范化管理、精细深加工工艺、高效利用技术、主要工艺装备技术标准等各个环节欠缺相关的标准。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不高, 回收利用率低, 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处理投资少, 相关法规不健全, 建设者意识不强。

2.2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我国当前约有20多家相对专业的企业进行建筑垃圾的再利用, 主要生产建筑垃圾再生砖, 但产量不高, 质量尚不稳定, 应用工程有限。建筑垃圾中的废混凝土块、废砖、砂浆、渣土经破碎、筛分、粉磨等一系列工序后被作为再生骨料的材料来源。利用再生骨料和天然骨料按照一定比例配制低标号混凝土, 可用于砂浆、抹灰及路面维修等非承重工程中。北京城建集团公司先后在9万平米不同结构类型的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 回收利用各种建筑废渣840多吨, 用于砌筑砂浆、内墙和顶棚抹灰、细石混凝土楼地面和混凝土垫层, 使用面积达3万多平米。采用旧房改造、拆迁过程中产生的碎砖瓦、废混凝土、碎石等建筑垃圾为填料, 经重锤夯扩形成扩大头的钢筋混凝土短桩, 作为新技术应用在软弱、松散地基加固处理。厦门的建筑垃圾都直接运往肯鑫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的厂房, 应用市建设部门科研成果的肯鑫公司, 每天吃掉建筑垃圾900t, 将其加工成30万块的优质墙砖和地砖。通过建筑垃圾制砖生产线, 厦门的建筑垃圾目前全部都可以做到就地转化。此外, 天津市利用建筑垃圾堆山造景, 占地约40万平方米, 利用建筑垃圾500万平方米。

3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试验研究现状

3.1 建筑垃圾中再生粗细骨料的试验研究

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已经开展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研究工作。如东南大学、北京建工学院、沈阳建工学院等已经开展了利用城市建筑垃圾制取烧结砖和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发。该技术将破碎混凝土和废弃砖瓦进行处理后, 作为混凝土骨料、轻骨料生产普通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砌块。这种再生混凝土的强度达到C30。还有许多研究都得到了有价值的结论。例如再生骨料取代天然骨料, 随着取代率的不同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当取代率不超过30%的情况下, 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普通混凝土相同[5,6];还有试验认为再生骨料的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影响不大, 尤其是当取代率不超过50%时, 就不会对再生混凝土的28天强度产生不利影响;张亚梅[7]等通过试验探索了再生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方法, 提出在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础上再生骨料预吸水方法, 这种方法使再生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强度都能满足要求。重庆交通学院研究表明[8]:再生骨料经过筛分, 在应力较低时, 其回弹模量相对于其它材料要高, 压实后表现出比天然骨料更小的密度。具有更高的渗透性。王斌生在《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中指出[9]:水灰比、砂率、用水量以及废弃混凝土强度对再生混凝土强度和工作性能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相同条件下, 再生骨料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强度低10%~20%, 弹性模量低10%~30%。宋锐旭[10]等研究了高强度的再生骨料对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利用高强度的再生骨料配制高强混凝土是可行的。

3.2 建筑垃圾制作植被生态混凝土的实验研究

以建筑垃圾制作植被生态混凝土, 达到了护坡和植被生长的要求。相关试验结果如下:预制试块经养护后测得其抗压强度为1.0~3.2 MPa、抗折强度为0.2~1.0MPa、透水系数≥0.5mm/s、混凝土块孔隙率≥20%[11]。新的植被生态混凝土可用作河道护堤, 避免传统铺砌材料造成的生物隔离, 并为未来建筑垃圾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4 结语

城市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原则是以最佳的技术和经济效益来衡量, 由于我国的建筑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还处在探索阶段, 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管理体系。今后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例如:建立健全完整的法规和监管体系;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激励政策;发展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建立建筑垃圾资源化标准体系;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宣传;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意识。

参考文献

[1]柯永建.中国PPP项目风险公平分担[D].北京:清华大学, 2010.

[2]张仁瑜.中国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http://www.docin.com/p-10940498.html.

[3]陆凯安.我国建筑垃圾的现状和综合利用.建筑技术, 5, 1999:44-45.

[4]新标准体系解决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难题2015-02-05网易财经

[5]李佳彬, 肖建庄, 孙振华.再生粗骨料基本特性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建筑材料学报, 2004, 7 (4) :390-395.

[6]刑锋, 冯乃谦, 丁建彤.再生骨料混凝土.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1999, 42:10-13.

[7]张亚梅, 秦鸿根, 孙伟等.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初探.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02, (1) :7-9.

[8]张虹, 熊学忠.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的特性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3, 2006:64-66.

[9]王滨生.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哈尔滨:哈尔滨建筑大学, 1998.

[10]宋锐旭, 万朝均.高强度再生粗骨料和再生高性能试验研究.2003 (2) :29-31.

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 篇7

1 浙中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垃圾产量测算

以浙中金华市为例, 调查表明, 金华市在新农村建设中, 各地把村庄整治工程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 加强改水、改厕、改房、改路和基础设施建设中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 以及我市在布署"三改一拆"工作以来, 全市上下为建设美丽家园努力中也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由此可见, 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筑垃圾产量主要是由不同类型工程中所产生的废弃材料, 当然工程种类和特征也决定了废弃材料的种类和产量。

1.1 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垃圾的组成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垃圾主要是建筑物在新建、装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材料, 主要组成是: (1) 新建建筑工程中散落混凝土、砂浆、桩头、包装材料、基础开挖中渣土和碎石等, 约占建筑施工垃圾总量的80%。对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工地, 垃圾组成比例略有不同, 如砖混结构的建筑垃圾主要由落地灰、碎砖头、混凝土块 (包括混凝土熟料散落物) 、废钢筋、铁丝、木材及其他少量杂物等构成, 而落地灰、碎砖头、混凝土块在废渣中占90%以上。 (2) 道路建设工程与市政建设工程的建筑垃圾主要是挡路开挖所产生的弃块和弃渣, 包括废混凝土块、废砂浆、废沥青混凝土块、砂石渣土等。 (3) 拆除工程中, 废弃的旧民居建筑中, 砖块、瓦砾约占80%, 其余为木料、碎玻璃、石灰、黏土渣等;废弃的旧工业、违规搭建附属房中, 混凝土块约占50%~60%, 其余为金属、砖块、砌块、塑料制品等。 (4) 房屋的装饰装修工程中主要是凿除多余的碎渣及拆除的旧装修材料, 装修剩余的金属、木材、包装材料等。

上述建筑垃圾种类繁多, 但是在理论上来讲, 建筑垃圾是一种再生利用率很高的资源, 是建筑行业的"第二资源", 目前我国对建筑垃圾的再利用主要表现为制备再生骨料和直接回收利用两种。

1.2 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垃圾的产量测算方法

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 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组成成分和排放量上都有所不同, 但大体相差不大。根据大量统计数据和研究资料, 结合新农村建设中不同工程建筑垃圾的组成进行分析, 通过数理统计, 确定研究方法, 提炼估算公式, 测算单位垃圾系数, 以便测算建筑垃圾的总产量, 不同工程类型的建筑垃圾估算公式及垃圾系数具体见表1。

备注:垃圾系数的确定来源于各类统计资料

2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现状

从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文件中获悉, 截止到2010年建筑垃圾年产量达8亿吨, 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进行过程中, 建筑垃圾产量也与日俱增, "垃圾围村"在浙中地区已经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利用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1 建筑垃圾的处置现状

浙中地区金华市范围内, 目前, 建筑垃圾大部分送填埋场填埋, 有的用来回填工地、路基等。虽然有相关部门管理, 但还是有相当部分村民和建筑企业存在非法倾倒等问题。从整体情况看, 城乡接合部的空旷地带以及城乡交通干道两侧是建筑垃圾非法倾倒的主要场所。建筑垃圾围城、垃圾围村的现象较为普遍, 虽然金华市在金兰中线有一个建筑垃圾临时处置场所, 建筑垃圾可以填埋处理, 但垃圾填埋场的容量有限, 而建筑垃圾日益增多, 总有一天会遭遇建筑垃圾围城的困局。

建筑垃圾堆放与填埋的主要影响:一是侵占土地, 减少耕地, 1亿吨建筑垃圾按堆高5米测算占地2.5万亩, 20亿吨建筑垃圾将占用50万亩土地;二是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 并且难易消解;三是影响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四是已填埋土地重新利用将需更大资金投入。

2.2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处理现状

建筑垃圾具有资源化属性, 想要彻底解决建筑垃圾的问题, 还得走回收利用的路子, 让建筑垃圾变成对我们有用的资源。发达国家大多实行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 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 就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则采用科学手段, 使之变为再生资源。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过长期努力, 基本实现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在这些国家, 建筑垃圾是一种资源, 造就了一个新兴产业,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已高达95%甚至100%。

但是, 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不容乐观,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 人们对建筑垃圾资源化意识不强, 对建筑垃圾分类收集的程度和水平不高, 绝大部分采用混合收集, 加大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的难度与成本。 (2) 各新农村建设点相对比较分散, 而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利用设备昂贵, 运输成本和基础投入大, 建筑垃圾资源化经济效益不高, 大多数只处于试验阶段。 (3) 缺少有效的管理政策和对收纳建筑垃圾企业的扶持政策。

3 建筑垃圾资源化统筹利用分析

近年来, 浙中地区金华市落实统筹城乡发展, 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举措, 新农村建设基础不断加强, 总体进度较快, 农村各项事业取得较大进展, 农村面貌大为改观。新农村建设及城市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产生巨大数量的建筑垃圾资源化统筹利用也迫在眉睫, 也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

3.1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模式

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按过程可以分为3个阶段:阶段一是建筑垃圾形成和分类;阶段二是建筑垃圾的初步处理和分类利用;阶段三是建筑垃圾的深度处理和再生骨料的高层次利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模式按行走方式进行分类, 主要有固定式模式和移动式模式。

固定式模式应用起步早, 工艺技术较为成熟;需要考虑原料的来源、生产线的匹配等多方面因素;占地面积大、设施完善、使用周期长, 投资相对较多, 适宜有场地、有资金、有建筑垃圾来源渠道的稳定企业, 一般用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第三阶段。

移动式模式可以就地处置, 降低建筑垃圾的清运成本及二次运输可能造成的污染;结构紧凑, 占地少, 投入生产快;机动性强, 移动方便;自动化程度高, 破碎线组合灵活, 加工适应性强;投资相对较少, 适用于就地处置的工程项目, 一般用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第二阶段。

3.2 建筑垃圾做再生骨料混凝土分析

经调查, 建筑垃圾从大块废料到小粒径可利用骨料, 从处理功能上分析, 主要需要破碎、筛分、分拣、传输、整形、给料等功能设备尽可能合理地组合在一起, 并在适当环节上设置人工或机械设备除杂, 一个常见的建筑垃圾资源化流程图见图1。

新农村建设点比较分散, 建立全套资源化工艺流程成本较高, 又考虑运输成本, 从综合经济效益考虑, 新农村建设中建筑资源化处理可采用在新农村建设点相对集中的地区或中心地带建立移动式小型资源化工厂。主要处理含杂质较少, 比较集中的废弃混凝土块和废砖、瓦, 基本思路是尽量简化工艺流程, 尽量利用成本较低的设备, 对废弃混凝土进行破碎、筛分后得到较小粒径的骨料留着备用, 其余的半成品运往较大的处理中心做进一步集中处理。如此一来, 充分实现了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同时降低了基础设备的投入, 节约了运输成本, 使得综合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当然,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要结合不同区域建筑垃圾排放的具体种类, 选取与之相适应的破碎设备和技术参数, 提高再生骨料的品质和回收利用率。

经相关资料研究表明, 通过建筑再生骨料做粗骨料制备无砂大孔混凝土生态护坡工程中的框格混凝土, 与以碎石做粗骨料为对比, 数据分析所得, 建筑再生骨料混凝土具有更小的表观密度, 同体积的混凝土试块以再生骨料混凝土质量更小, 碎抗压强度低于普通混凝土, 但仍满足抗压强度的要求, 而且抗变形能力强, 抗裂性能好, 结构更加稳定。用建筑再生骨料做粗骨料制备的框格混凝土力学性能满足要求, 能够节约天然骨料, 降低成本, 有利于保护坏境, 节约资源。

3.3 建筑垃圾资源化统筹利用对策

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与企业共谋建筑垃圾产业化之路, 做到处理补贴、宣传教育和严格执法三管齐下。政府可以给予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生产企业及购买商家政策成层面上的优惠支持, 在生产企业方面可以实行贷款优惠、税收减免、采购优先、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奖励推广先进技术等政策。也可以是由政府免费提供场地, 支付项目建设启动资金, 并给予运营商管理费扶持。营运商则要主动与新农村建设点、道路改建或其他大型工程联系, 商讨建筑垃圾处置事项, 接到要处理建筑垃圾的单位或个人电话后, 要派出车辆前往收集处置, 对集镇、城区范围内乱堆放的建筑垃圾要及时清理。这种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模式, 能有效解决建筑垃圾围村问题, 将建筑垃圾的收集、分拣、回收、储运、处理、再生利用、产品经营等一体化, 形成一个产业链, 真正实现建筑垃圾变废为宝。

3.4 建筑垃圾资源化统筹利用实例分析

2014年6月, 被列为浙江省金华市十大违建之一的孝顺老虎山国有农场8万平方米违建, 经区、镇两级政府的合力攻坚, 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被拆除, 但随之产生的近8万吨建筑垃圾也成了后续处理的难题。在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后, 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引进金华市大堰河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建筑垃圾处理回收再利用项目, 集中处理, 变废为宝, 建成市区首座建筑垃圾处理中心。

建筑垃圾粉碎设备功率强劲, 每日可处理1000立方米建筑垃圾。处理出来的石块可以回填管道、铺路, 小的细沙可以制作彩砖, 沉淀下来的泥土也可以用来烧砖, 目前的回收利用率已达40%左右。为避免在处理建筑垃圾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 该公司还配备了过滤设备, 对产生的污水进行净化处理, 净化后的清水进行再利用。截止2014年12月在金东区孝顺镇老虎山国有农场, 满地建筑垃圾已不复存在。同时, 该中心的建筑垃圾处理业务已覆盖金东孝顺、傅村、鞋塘、源东等曹塘澧公路以东的多个乡镇。在曹塘澧公路以西, 另一个建筑垃圾处理中心已进入项目筹备阶段。

可见, 政企共谋建筑垃圾产业化之路可有效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建筑垃圾围城、围村现象。

4 结论

综上所述, 加强浙中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垃圾资源化统筹利用迫在眉睫, 资源化统筹利用建筑垃圾是解决高能耗、垃圾围城围村、低效益问题的重要措施, 是节约土地、节约能源的重要途径, 是新农村建设中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手段, 是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做到村容整洁的重要举措。同时, 新农村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统筹利用需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新农村建设点比较集中的地区或中心地带建立小型资源化工厂, 尽量简化工艺流程, 尽量利用成本较低、比较集中的废弃混凝土等进行破碎、筛分, 得到不同粒径骨料作不同用途。在现阶段, 政府的主导作用仍是重中之重, 需要再技术、政策、法制、管理等层面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及引导。

建筑垃圾资源化统筹利用是新农村建设发展中迟早要解决的问题, 让我们努力尽早地把它解决, 为子孙后代留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许元, 李聪.建筑垃圾产生量估算及预测-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J].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2) .

[2]元道.建筑垃圾处理模式技术经济效益分析[J].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3) .

[3]龙晋豫, 邢振贤.新农村建设建筑垃圾处置与再生利用初探[J].山西建筑, 2014 (11) .

[4]陈家珑.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建议[J].建筑科技, 2014.

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 篇8

关键词: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资源化,对策

建筑垃圾主要是指工程新建、改扩建及危旧建筑物的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个废弃物。它主要包括建筑渣土、废砖、废瓦、废混凝土, 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及少量的钢材、木材、玻璃、塑料、各种包装材料等。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是指建筑垃圾中的废渣土、废砖瓦、废混凝土等建筑废弃物经过分拣、粉碎和筛分后作为再生资源重就利用。他不仅可以节省建筑成本, 而且可以改善建筑环境, 实现建筑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是一项造福人类的工程。

1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现状

1.1 建筑垃圾面广量大

伴随着工程建筑的不断地加快, 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也在高速增长, 期间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有关统计显示, 在每1㎡建筑的施工过程中, 仅建筑垃圾就会产生500~600t。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 我国每年20亿元以上的工程建设将持续10~15年, 同时每年会产生约6亿t的建筑垃圾, 其量之大、面之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2 建章立法操作性差

全国人大于1995年11月通过了《城市固体垃圾处理》, 要求“产生的部门必须交纳垃圾处理费”。2004年12月, 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46条规定:“工程施工单位应及时清运工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 并按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利用或者处置。”但是, 这些法律法规定或措施可操作有限, 并受制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制约, 目前巨量的建筑垃圾, 绝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 便被建筑施工单位运往郊外或乡村, 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处理的方式进行处理, 这不仅耗用了大量的耕地及垃圾清运等建设费用, 而且给环境治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1.3 研究成果推广困难

近年来, 我国一些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和一些远见卓识的企业, 已经逐步认识到了科学处置和综合利用建筑垃圾对于节约资源、美化环境的重要性, 以及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远意义, 看到了潜在的市场前景。相继开始对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进行了许多探索性研究和一些有益的实践。中国建筑材料学研究总院自1997年以来先后承担完成了“再生混凝土集料和再生混凝土的性能与应用”、“城市建设垃圾在建材工业资源化技术研究”、“固体废料物在水泥混凝土工业的资源化利用研究”和“建筑垃圾的循环再生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等,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同济大学等单位也先后从事过建筑垃圾的再生资源化利用,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然而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广使用受到了制约, 仍难以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效益。

2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的对策

2.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再生利用规划

就目前情况而言, 首要的任务就是在现有的基础上, 尽快制定和完善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法律法规, 建立规范科学的建筑垃圾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强化建筑垃圾的源头管理, 提高条款的可操作性, 避免指标的空泛。与此同时, 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实行建筑垃圾环境许可、处理申报批准、限量生产等, 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坚决杜绝建筑垃圾大量排放、随意排放和低水平再生利用, 使建筑垃圾资源化由行政强制执行逐渐过渡到社会的自觉行动。

另一方面, 各级各政府要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地区区情, 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牵头, 制订本地区的建筑垃圾综合利用规划, 以指导全国和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 并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正真落到实处。

2.2 控制建筑垃圾源头, 实现综合归口管理

源头控制即实现建筑垃圾的减量化, 具体地讲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从工程设计、材料选用等源头上控制好, 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的产生和排放数量;第二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组织管理, 确保施工质量, 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 减少或杜绝不必要的返工、维修、加固甚至重建工作;第三是尽量在施工现场, 使用施工过程产生的废料, 减少转移的建筑垃圾量;第四是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 努力实行标准化, 尽量使用预制构配件。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等技术;第五是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 倡导整体浇筑、整体脱模, 以减少施工期间建筑垃圾的产生。

建筑垃圾的资源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各个层面, 只有加强归口管理, 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 合理组织协调, 才能真正将建筑垃圾的产生、收集、堆放、再生、利用全过程管理落到实处, 抓出效果来。

2.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再生技术研究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将建筑垃圾推向市场, 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运作路线, 鼓励国内外投资经营者参与建 (下转P116) (上转P130) 筑垃圾的处理和经营, 与此同时, 各级政府要从政策上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 运用政策价格财税奖励等多种手段, 保障建筑垃圾处理企业有一定的收益, 力争培育建筑垃圾资源化的产生, 并带头使用和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产品, 在提高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产品市场占有率同时, 促进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业化的的形成。另外, 要加大投入, 积极开展技术研究, 从提高建筑垃圾产品的分选水平、处理能力、再生原料的品质和质量的稳定性、加快再生混凝土及制品的产品开发、研发适用的施工工艺等技术环节入手, 努力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 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2.4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建立标准示范工程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起步较晚, 各项技术和法规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要实现我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 必须有选择性地学习和引进适合我国建筑垃圾再生特点的技术和再生设备, 力争早日和国际接轨, 赶上和超过国际水平。

同时, 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参考国外建筑垃圾利用的先进理念、技术和设备, 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实际的建筑垃圾再生模式, 实现垃圾再利用的标准化, 并利用再生产品建设一系列示范工程, 全面发挥示范工程的典型示范作用, 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推向更多的领域, 更深层次,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凯安, 我国建筑垃圾的现状与综合利用[J], 施工技术, 1999.5.

[2]陶珍东, 废弃混凝土再利用的研究进展[J], 科技进展, 2005.1.

[3]刘数华, 冷发光, 再生混凝土技术[H], 北京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7.

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 篇9

据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标准委员会副主任程东惠介绍, 此次发布的联盟标准具体包括清洁生产子体系的环境噪声排放及控制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及控制标准、低碳物流应用指南、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雨雪水收集回用工程技术规范、废水处理与再利用技术导则6项标准;节能子体系的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设备节能标准、能源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要求、节能监测方法标准、节能综合评价标准5项标准, 将于明年1月正式实施。

据了解, 此次发布的联盟标准对很多指标都提出了严格要求, 有不少“亮点”。具体而言, 《大气污染物排放及控制标准》提出了相比国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更为严苛的环境指标, 如粒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24 h平均不得超过150μm, 粒径小于2.5μm的颗粒物24 h平均不得超过70μm, 对各个主生产系统主要粉尘排放设备分别规定其排气筒排放限值, 并对厂界内无组织排放污染物浓度限值提出不得高于350μg的高标准, 相同指标在国标《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史上最严标准中限值为500μg。

《环境噪声排放与控制标准》中提出一体化工厂厂界生产区环境噪声不得超过昼间55分贝、夜间45分贝的强制指标, 同等指标高于国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昼间60、夜间55分贝的技术指标。标准《一体化工厂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中一体化工厂内部高性能混凝土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为0.9 kg标准煤每立方米。2013年, 北京市混凝土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70%的水平为1.4 kg标准煤每立方米, 10%的水平也仅为1.1 kg标准煤每立方米。

联盟标准《计量器具配备与管理要求》中提出, 对三级计量器具的配备率以及使用率都必须是100%配备和使用。目前备受国家政府社会关注的水泥行业是建材行业重点用能大户, 这项标准的贯彻实施与一体化工厂引入的第三方合同能源管理模式, 将会打开联盟产业能源管理的新局面, 为建材行业企业树立了能源管理新标杆。

联盟秘书长郭海斌表示, 联盟标准的发布将为我国在大型建筑垃圾处理及回收利用领域提供全新、规范、系统、全面的指南, 有利于推动中国建筑垃圾处置与利用水平的提升, 标志着中国建筑垃圾处理及利用行业正式进入规范有序的发展新轨道, 将有力推动我国建筑垃圾处理回收行业由低附加值的砌体砖和行道砖类单一产品, 向高附加值的各种再生、环保产品的快速转变。

建筑垃圾是指在建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或者拆除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2012年, 我国建筑垃圾产生量约为15.5亿吨, 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 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 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企业大约不到200家, 无论处理方式还是处理能力都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建筑垃圾资源化避免了乱倒乱卸和填埋, 保护了环境景观, 减少了垃圾围城、围村, 避免了建筑垃圾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

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我国建材行业唯一联盟, 旨在解决制约我国建筑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主要瓶颈问题, 联盟“产业创新标准体系”包含7大子体系, 涉及从建筑垃圾的源头拆解、运输、制造、中间产品到再加工为终端产品等全产业链的多个环节, 形成了完整、独立、科学的产业化标准体系, 填补国内标准的空白。

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 篇10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垃圾,资源的利用,节能减排

1 前言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资源、环境、生态压力越来越大,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沿用西方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 我们应该积极提倡理性消费, 合理使用各种公共资源;同时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建设方式。建筑材料是所有材料中产量最大、使用最多, 与人的生活、工作最密切, 也是资源和环境负荷最为严重的材料。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减少建材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发展环境友好型绿色建材的同时, 注重改善绿色建筑已成为当今建筑界和材料领域关注的重大课题。

2 建筑垃圾的危害

传统施工多采用“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废弃”的施工模式,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 新老建筑物的更替速度也在加快。在城市的大规模建设背后, 不能忽视这样一个长期令人困扰的问题:建筑垃圾越来越多, 随意堆置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管理方面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我们在温馨的房间里享受美好的生活, 建筑垃圾却在房间外悄悄地“侵蚀”我们的环境;我们拥抱现代建筑带给我们的一切, 建筑垃圾却在我们身后形成了一个环保的“黑洞”。建筑垃圾除影响市容及环境卫生外, 最主要的还对环境造成下列危害, 详见表1。

3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

3.1 保护环境的需要

我国每年的城镇房屋施工面积已超过6.5亿m2, 2010年, 中国城镇有一半的建筑是上个世纪建造的, 随之而产生的建筑垃圾也与日俱增, 这些房子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将达到5亿~7亿m3。经粗略统计, 在每万平方米建筑的施工过程中, 仅建筑废渣就会产生500 t~600 t。我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m2, 预计到2020年还将新增建筑面积约300亿m2。照此推算, 我国现有建筑面积将至少产生20亿t建筑废渣。

3.2 节约资源的需要

我国骨料的需求量惊人:在混凝土的几种原材料中, 骨料用量居于首位, 全世界每年混凝土使用量大约为80亿t (我国为40亿t, 2010年可能超过60亿t) , 砂石料用量大约为60亿t。

3.3 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需要

我国新型墙体材料用量大:据有关部门规划, 2005年墙体材料需求量已达到7 500亿块标准砖, 其中新型墙体材料将达到墙体材料总量的40%, 即3 000亿块标砖, 如此巨大的市场, 对占70%房屋的墙体材料在质和量的要求上, 无疑将是史无前例的。

3.4 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以“绿色奥运”为例:据统计, 在奥运会开幕前北京必须建设或翻修72个比赛和训练场馆, 修59条新路和3座新桥, 北京奥运会用于奥运会场馆建设的建筑材料将会首先保证建筑材料的绿色环境保护, 能够回收和再利用;悉尼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的口号, 其指标之一就是建筑垃圾资源化率大于94%。

4 绿色建筑的特点

所谓绿色建筑包括“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四大具体内容, 其主要目的是切实提高建筑物的综合性能和居住的舒适性能。换句话说绿色建筑是指在保证建筑物功能和舒适度的前提下, 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 把节约放到首位。在规划、设计、建造、使用、维护全寿命过程中, 尽量减少能源、土地、水和材料等资源的消耗, 并尽可能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 实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建筑物。

4.1 节能

通过科学的建筑布局规划、合理的功能分区以及住区布置;通过调整建筑物建筑朝向的规划设计;通过提高建筑物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来减少能源消耗。

4.2 节地

一是合理规划建设用地, 尽量少占用耕地, 尽可能利用荒地、劣地、坡地等;二是合理规划居住区, 在保证建筑物舒适和功能齐全的前提条件下, 提高单位建筑用地的利用率;三是通过设计优化和改进建筑结构, 增加有效的可使用空间;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提高土地利用率;延长建筑物寿命, 减少重复建设;合理控制建筑物体形, 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有效利用;四是合理配置居住区的环境绿化用地, 增加单位绿量;减少停车占地并向立体空间发展, 以留出更多居住空间。

4.3 节水

一是在城乡规划、居住区选址过程中, 充分考虑水资源开采利用与补给的平衡关系, 以及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对节水的有效性;二是在建筑小区中, 通过雨水收集利用、生活废水收集与处理回用等建筑节水措施和设备, 解决非优质用水的来源;三是在建筑小区中, 通过分质供水、推广应用节水器具等建筑节水措施与设备, 节约用水。

4.4 节材

一是推广可循环利用的新型建筑体系 (如钢结构、木结构) ;二是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耗的建筑材料 (如高强混凝土、高强钢筋等) ;三是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地选用当地的、可再生的材料及产品;四是推行一次装修到位, 减少耗材、耗能和环境污染;五是鼓励废弃的建筑垃圾回收与再利用。

5 建筑垃圾资源的利用是实现绿色建筑的充分体现

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地球上的自然资源都不具有再生性, 须节约使用。从建筑物的生命周期来看, 今天的建筑物就是明天的建筑垃圾, 如何在建设过程中少用建筑材料而保证质量, 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如何延长建筑物的寿命, 延缓建筑垃圾产生的周期;如何将建筑垃圾资源化, 达到环境保护, 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探索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新模式。我国在利用工业废料 (如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炉渣等) 取代粘土原料生产墙体材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而对建筑垃圾的利用则刚刚起步, 还没有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垃圾资源化手段。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建筑垃圾这类问题, 更关键的是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健全这一领域的法律法规, 建立一套科学的、全过程的管理模式, 综合利用建筑垃圾, 保护生态环境。改变传统的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的线性模式, 形成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再生原料的循环模式。

上一篇:成效及经验下一篇:法律责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