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及经验

2024-06-26

成效及经验(通用9篇)

成效及经验 篇1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 天水市西北, 渭河上游。全县辖12镇3乡、411个村 (居) 委, 城乡共15.87万户、63.36万人。总土地面积1572.60km2, 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 海拔在1228.00~2716.00m之间。境内山大沟深, 植被稀疏, 立地条件差, 水土流失严重, 水土流失面积1415.30km2, 占总土地面积的90.00%。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干夏湿, 光照充足, 雨量偏少,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50.00mm, 年平均气温11.4℃, 年日照时数1996.1h, 无霜期186d, 自然灾害有干旱、冰雹、暴雨、低温等。境内水系全为渭河水系, 主要有散渡河、清溪河、西小河、藉河4条主要支流。有大小沟壑5971条, 完整流域74条, 沟壑总长度4000.00km, 沟壑密度2.54km/km2。

1 梯田建设现状

全县耕地总面积为7.75万hm2, 其中:川水地0.96hm2, 梯田4.6万hm2, 坡耕地2.23万hm2, 在现有的33.42万hm2坡耕地中, 有宜修梯田坡耕地1.79万hm2, 不宜修梯田坡耕地0.44万hm2。全县现有坡耕地主要分布于比较偏远的南北两山旱作农业区, 占总耕地面积的28.75%。从2009年开始, 特别是实施甘肃省第一轮33.33万hm2梯田工程”以来, 甘谷县每年投入资金达1800.00万元以上, 机械150余台, 年均新修梯田0.2万hm2以上。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甘谷县梯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实现了整流域、整村集中连片, 整体推进, 规模治理, 区域脱贫的目标;同时实现了当年新修, 当年耕种, 当年见效的目标。截至2015年底, 甘谷县累计兴修梯田4.6万hm2, 梯田化程度已达到67.33%。先后建成马家河沟、大道坡、沙滩、榆川、城峪沟、后川沟、西沟岔、阳屲梁、西沟、丁家沟、景家沟、太平山梁、贾家沟、柏林沟、鸭儿沟、柯罗沟、松树岔、西小河、冰滩、王川、菜籽山等20多条小流域水土保持精品示范工程, 治理效果明显。

2 治理模式

甘谷县梯田建设坚持走“梯田搭台、产业唱戏、科技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路子, 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统筹工程、生物、农业、机械、科技五项措施, 搭建平台, 夯实农业基础, 加快产业发展。在后续开发上, 按照“高山种洋芋;低山双垄沟播玉米、地膜穴播小麦、地膜油菜;浅山低山栽果椒;川道区抓蔬菜”的产业化发展布局, 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努力加快坡地梯田化、梯田水利化、产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步伐, 在实施过程中推行整流域推进, 整片带开发, 整体化推进, 整区域脱贫, 将梯田建设重点向南北两山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旱作农业区集中, 发展高效旱作农业和特色支柱产业, 形成了“梯田+水窖+山地经果园”;“梯田+地膜+种植”;“梯田+种草+养殖”;“梯田+中药材+加工”;“梯田+农产品+加工”等高效旱作农业种植模式, 实现了当年新修、当年耕种、当年见效的目标, 真正使建成的梯田变成了助农增收的致富田和摇钱树。

3 建设成效及做法

3.1 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科学决策体系

多年来, 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始终把梯田建设作为夯实农业基础, 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发展旱作农业和特色产业的战略性措施来抓。纳入了目标责任制管理, 做到了主要领导亲自抓, 分管领导直接抓, 业务部门具体抓, 相关部门配合抓的领导格局, 通过健全组织机构, 加强队伍建设, 保证了全县梯田建设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3.2 狠抓综合治理, 突出重点措施

在梯田建设过程中, 甘谷县始终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模式, 以梯田为龙头, 工程、生物、农业、机械、科技五项措施相结合, 建立完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 全方位控制水土流失, 实现了县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为农业生产潜能的开发和旱作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项目建设中, 甘谷县始终坚持重点突破, 以点带面, 点上建精品, 面上出成效的工作方法, 一是突出区域面积大、任务重、时间紧的特点, 早安排, 早准备, 早动手, 实施人机大会战, 推土机、挖掘机等施工机械不间断地施工, 保证了项目建设任务的完成, 为项目区群众发展高效旱作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从重点解决项目区群众收入问题出发, 搞好项目区后续产业整体开发建设, 大力实施深耕耙耱、地膜覆盖、双垄沟种植、良种引进、配方施肥等农业增产技术, 不断提高农作物综合生产能力, 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三是在配套建设上坚持田、林、路、渠综合配套, 梯田修到那里, 农路就延伸到那里, 已实施的梯田项目实施区农路配套达到90%以上。

3.3 创新机制, 加大梯田建设管理力度, 确保建设质量

为适应新形势下梯田建设的需要, 甘谷县积极探索和完善梯田建设工作机制。一是创新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实行项目资金整合一部分, 县财政配套一部分, 受益群众自筹一部分的“三个一”筹资办法, 引导国家、社会、集体、个人多轮驱动投入梯田建设。2011-2015年, 甘谷县就投入梯田建设资金15517.5万元, 其中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2414.0万元, 县财政配套1551.75万元, 受益群众自筹1551.75万元。二是创新管理机制。在工程建设中, 把落实各项制度作为规范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来抓,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创新运作机制, 实行用制度管人, 用制度管事, 用制度管钱, 严格按照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办法, 严格落实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财政资金报账制等制度。广泛推行“谁受益, 谁投入、谁经营”和“使用权、管理权、长期受益权不变”的机制, 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集约化经营, 使群众通过土地和劳动真正得到了实惠。

4 成功经验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 甘谷县梯田建设在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技术体系, 工程建设的施工质量和群众的认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在劳力组织、施工方式和增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4.1 领导重视, 明确目标, 是梯田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

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梯田建设工作, 始终把兴修梯田作为改善生态环境,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旱作农业和特色产业的根本性措施来抓, 县上统筹部署, 部门协作配合, 乡村组织实施, 逐级负责落实。在工程建设中县乡两级政府不断加强组织领导, 将梯田建设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位置, 纳入政府目标管理, 层层签订责任书, 充分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和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愚公移山精神”, 广泛发动群众, 精心组织施工, 建立了“谁受益, 谁投入、谁经营”和“使用权、管理权、长期受益权不变”等一系列调动群众积极性的激励政策, 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 项目带动、利益驱动的“四动”工作机制, 为梯田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4.2 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是梯田建设稳步发展的基本前提

为了加强梯田建设的管理, 甘谷县从实际出发, 按照各流域内的水土流失现状, 制定了梯田建设近期规划和长远目标, 要求县直农口各有关部门, 无论任何部门的梯田项目, 都要无条件整合到全县水土保持保规划的治理流域中来, 以达到规模化治理、规范化实施、优质化建设、深层次开发。在组织实施上, 坚持依托项目、分类指导、科学规划, 合理布设, 做到了山、水、田、林、路、草、沟统筹安排、配套建设, 为梯田建设的稳步实施, 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3 调整思路, 创新机制, 是推动梯田建设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 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 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 转变观念, 在组织形式、施工方式、筹资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总结出了许多具有推广价值的成功经验。在组织形式上坚持集中领导、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集中连片, 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施工、统一标准的做法。在施工方式上打破时间地域界限, 逐渐实现了人修为主向全部机修转变、由秋冬季突击大干向春季一次性铺开长年大干转变、由多布点, 布小点分散治理向整山、整坡、整湾、整流域规模治理转变。在筹资方式上积极推行“一事一议”、整合项目等有效机制, 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为梯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4.4 调整结构, 突出效益, 是实现梯田建设持久发展的根本目的

梯田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益, 没有效益的工程, 就没有生命力。县委、县政府在兴建高标准、高质量梯田建设工程的同时, 围绕解决群众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和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把着力点放在了积极探索旱作农业发展新路子, 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上, 改变以往单纯治理坡耕地的做法, 通过整合项目资源, 合理布设配套措施, 将梯田建设工程与全县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与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相结合, 与发展旱作农业和特色产业相结合, 利用梯田资源培育和发展蔬菜、果椒、养殖、中药材等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水土保持产业基地, 初步实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配置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 结语

梯田建设成效证明, 梯田工程不仅是防治水土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的主导措施, 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工程, 也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必然要求,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已有建设成效和成功经验为指导, 为后续甘谷县梯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甘谷县目前尚有1.79万hm2宜修梯田坡耕地, 这些坡耕地绝大部分分布在相对贫困的边远山区, 坡度大、土质差、施工难度很大, 这些区域的群众希望通过梯田建设来改变出行条件、农业生产条件、基本生活条件的愿望十分迫切。

总之, 梯田建设是一项关系民生改善, 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事业, 是群众脱贫致富, 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基础性工作。

参考文献

[1]甘肃省“第一轮500万亩梯田工程”甘谷县梯田建设工作总结[D].

[2]兴修梯田搭平台, 壮大产业促发展——甘谷县梯田建设调研报告[R].

成效及经验 篇2

国企改革的成效及经验总结

一、国企改革的成效

(一)突出国企投向,全面优化了企业设置

本次国企改革设置着力围绕“城区”和“园区”两篇文章,突出“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政府控制性资源、公用事业”四大投向,全面优化企业设置,凡不属于这类投向的企业全部进行关闭、注销或逐渐退出,全区国有企业从29户,优化设置为12户。通过调整国企投向,全区国有企业的投向更加明确,主导和支撑作用更加突出,改变了原来的数量多、分布散、作用差、实力弱的国企设置格局。

(二)推进改革重组,全面提升了企业综合实力

本次国企改革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重组,既涉及兼并重组9户,又涉及关闭、注销5户,同时还涉及社会化2户。通过重组,国企由29户变为12户,在数量上大幅度减少,在经营投向上更为集中,在规模和实力上进一步提升,国企资产规模由整合前的平均每户19亿提升到45亿,提升了一倍多。

(三)理顺管理体制,全面规范了国企监管

一是实行了管办分离和出资人关系理顺,全区国有企业第一次实现了由国资部门集中监管;二是明确了国资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国资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对企业管理侧重规范和效益,行业部门履行行业管理职能,侧重项目和技术标准;三是按照《企业国有资产法》和《重庆市**区国有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国资监管突出了对“人、财、物”及重大事项的监管,规范了企业的运行,既做到了对国企监管的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又能与其他管理部门协调一致。通过理顺管理体制,为国有企业的良性运行,规范运行提供了保障。

(四)实施政企分开,全面规范国企负责人职务管理

全区党政领导干部全部实现了与企业任职身份脱钩,并按照《重庆市**区区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免办法》公开选配了8户经营类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真正实现了政企分开和规范管理。

(五)实施市场化薪酬,全面建立了国企经营业绩激励约束机制

出台了区属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分配办法,实行企业负责人和企业人员薪酬与经营业绩挂钩,建立了可升可降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强化对企业人员履行经营责任的激励和约束。

(六)减少企业设置,全面降低了国企管理及运营成本

本次改革撤并、撤分企业3个,关闭、注销企业5个,整合企业7个,涉及减少企业**个,减少企业负责人30-40个,减少企业人员100人以上。按2013年财务统计计算,可减少管理费用和人力成本约**00万,从而有效降低了国企管理及运营成本。

二、经验总结

(一)把握政策契机,乘势而为推进国企改革是本次改革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前提。

把握中组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文件中关于要求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在20**年1月前与国企任职身份脱钩的政策契机,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清理和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工作意见以及推进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统一安排,从区委、区政府到各部门、各企业,最大程度地统一了推进本次国企改革的思想,争取了最大程度的支持和配合,才得以开启了本次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影响最深的国企改革。

(二)突出改革重点,因地制宜推进国企改革是本次改革取得实效的关键

本次国企改革着力解决“企业怎么设置、怎么管理、企业负责人怎么选配”这三大重点问题,围绕这一重点,立足**实际,确定了“围绕五大原则,推进国企改革重组;突出五大重点,改革国企监管体制”的总体改革思路,这既符合**国企实际,又确保了本次国企改革的顺利推进,同时通过改革初步达到了预期目的。

(三)做细做实方案,积极稳妥推进改革是本次改革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为确保本次改革顺利推进,区国资局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着力做细、做实方案,力求积极稳妥推进。一是对全区国有企业现状进行了全面摸底和调研;二是多次学习借鉴北部新区、涪陵区与相关区县经验;三是多次征求相关区领导、部门和企业意见;四是多次进行专题会议酝酿和审议;五是全面做好维稳预案和矛盾化解工作。由于方案细致、实在,同时在推进中及时化解和处理相关问题,因此本轮改革虽然力度大、涉及面广,矛盾和问题多,但是在推进中仍然显得总体平稳、有序。

(四)突出前瞻示范,开拓创新推进改革是本次改革领先区县的重要体现

成效及经验 篇3

惠水县位于贵州省中南部, 全县总面积2 470 km2, 林地面积15.63万hm2, 占63.29%, 森林覆盖率41.24%, 全县集体林地面积15.29万hm2, 因纠纷等其他原因经批准不纳入林改的面积0.803万hm2, 该次实际参与林改的林地面积14.49万hm2, 涉及25个乡镇, 200个村, 1 879个村民组。

林改工作启动以来共成立了28个林改工作机构 (县级3个, 乡级25个) 。举办县、乡、村培训1 391次, 培训林改人员22 500多人。投入林改工作经费237.71万元, 其中县政府拨付20万元, 中央拔付171.4万元, 省级配套31.9万元, 州级配套14.41万元;林改宣传电视广播2个月, 出动宣传车300余次, 悬挂宣传横幅25幅, 书写各种宣传标语2 500余条, 其中永久性标语211条, 印发宣传扑克1万副, 印发林改政策问答资料8 500份, 印发《致全县广大林农朋友的公开信》12万份, 召开县、乡、村、组层层宣传动员会1 273次, 共编发林改信息29期, 县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对林改工作进行了多次报到。自2008年1月全面开展以来, 用2.5年的时间, 按照省、州对林改工作的统一部署, 先后经历了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制订方案、外业勘界、内业资料整理、定权发证、档案整理、自查验收8个阶段的工作内容。

2 存在的问题

2.1 林权纠纷调处率低

惠水县林权纠纷调处率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一是目前未调处的、相对较为突出的林权纠纷大多是历史遗留问题, 是经过多次调解无效不能达成调解协议的;二是纠纷双方均不能提供有效权属证明, 双方各执一词, 互不相让, 不能协议解决的;三是由于“林业三定”时工作粗放, 一些山头地块有重复发放山林权证、四至界线文字描述不清、小地名不准确的现象, 导致纠纷调解时不能准确界定界线, 纠纷双方协商不成, 无法调解;四是没有专项林权纠纷调处经费, 影响调处工作的顺利开展。

2.2 林权证联户发证率较高, 林权档案资料不够完善

由于该次林改工作量大, 技术人员严重缺少, 时间要求又十分紧迫, 为确保林改工作能够按时顺利完成, 在老百姓自愿的基础上允许技术人员在开展外业勘界确权时, 采取了联户勾图、联户发证的方式进行外业勘界确权。因此, 惠水县联户勾图、联户发证的比例较高, 将给以后的林业工作增加不少困难。

林权档案资料不够完善表现在:一是“四签两不准”和“两个三分之二”表格有少量代签现象;二是少量村、组林改方案制定不够完善, 林改措施较为单一。

3 成效

通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把握“还权、让利”的精神实质和认真落实林改“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内容要求, 群众对林改操作反映普遍良好, 惠水县林改工作成效也逐步显现。

3.1 促进了集体和林农增收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 不仅对产权进行了明晰, 还实现了集体山林资产的有效盘活, 通过集体山林租赁、承包及转让的落实, 促进了林农与村财政的双增收。

3.2 增强了林农发展林业的信心

通过“谁造谁有”及自留山等政策的落实, 并通过签定合同的方式, 对产权进行了明晰, 并根据产权发放了林权证, 让广大林农吃下了“定心丸”, 促进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实现, 对林农的合法权益进行了保障, 进而提高林农发展林业的信心及造林的积极性。

3.3 解决了部分历史遗留问题

通过对林改法规政策的大力宣传, 耐心地做广大群众的思想工作, 为其解疑, 化解其释惑, 并化解农村林权存在的矛盾, 有效地对纠纷进行调解, 解决部分林权上一直遗留问题。

3.4 强化了林农爱林护林意识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 有效地促进了山林产权归属的明晰, 对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了保障, 进而促进山区群众爱林护林意识的提高,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5 维护了林区的社会安定及稳定

各乡镇、村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 严格按照《惠水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的要求, 严格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管理, 稳定并落实自留山和责任山, 以放活用材林。另外,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使林农充分认识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 提高了党和政府在林农心中的地位。

4 工作经验

4.1 加强领导, 健全机构

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 四大班子分管林业的领导为副组长, 相关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县级林改领导小组, 在林业局下设办公室。25个乡镇政府也相应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乡 (镇) 级林改领导小组, 明确5人以上负责此项工作。全县200个村均成立了村级林改工作组, 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具体实施林改工作。

4.2 宣传发动, 组织培训

县、乡、村层层召开宣传发动会, 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标语、公开信等宣传形式, 广泛宣传林改的内容、目的、意义、政策规定、方法步骤等, 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认识林改、积极支持林改、自觉参与林改。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 分别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和政策培训, 确保每一名参与林改工作的人员都能正确运用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

4.3 加强督查整改, 保证工作质量

一是县四大班子分管领导分片包乡, 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二是县林改办坚持一周一调度, 掌握乡镇林改进度, 督促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确保调查摸底、制定方案、勘界确权、定权发证、归档立卷各个工作按规定程序和标准操作, 切实做到林权登记内容齐全规范, 数据准确无误, 图、表、册一致, 人、地、证相符;三是认真搞好查缺补漏工作, 及时对各乡镇之间的山林交界进行复查, 搞好乡镇间的接边核对, 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对乡镇的各种残缺资料进行补充、完善, 及时将林权档案资料归档入库。

4.4 经费到位及时, 工作保障有力

根据黔府发[2007]34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通知》的精神, 该次林改经费按照30元/hm2的标准, 中央财政补助15元/hm2, 不足部分由省、州、县3级财政按4∶3∶3的比例分担, 并将经费列入当年本级财政预算。目前中央15元/hm2的工作经费已足额下拨171.4万元 (中央下拨林改经费的面积是根据省林业厅2005年第5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上报的惠水县未分到户的集体林地面积, 与惠水县实际参与林改的面积有差别) , 省31.9万元、州14.41万元、县20万元也已到位, 全部用于县、乡、村的宣传培训、林改外业勘界确权、林权证打印发放、责任山承包合同签定、各种林改资料印刷、聘请林改技术员工资和科信公司签订的林改工作承包合同经费等。

4.5 强化措施, 加强档案管理

强化联络协调, 认真对林改进度比较慢的乡镇进行原因分析, 实行工作倒计时, 增强工作人员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确保林改进度。集中对各乡镇林改档案资料进行逐村逐组严格审查核对, 按照整理分类、归档保存、依法管理等相关要求, 建立完整、准确、系统的林改档案。

5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完善亟需解决以下问题:提高公益林 (国家、地方)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增加公益林林区林农收入, 对保护公益林、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具有重大意义;继续完善林木采伐管理机制, 让商品林区林农在林业生产经营中有更大的自主权;尽快建立森林资料资产评估师制度和评估制度;规范森林资源评估, 为林农服务, 维护林农的合法收益权;加强领导, 深化林改, 加强对全县林改工作的领导力度, 做到县、乡两级林改工作机构不撤、队伍不散、力度不减, 确保乡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结束后农村社会的稳定;及时完善好有关林改工作的相关政策措施, 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向纵深推进;加大林地纠纷调处力度, 林权纠纷能否成功调处是影响林改顺利推进的瓶颈, 要形成县、乡2级分级调处、齐抓共管的机制, 加大宣传力度, 克服畏难情绪, 及时调处存在的林权纠纷, 积极完善林地权属纠纷现场口头调处的资料整理归档工作, 确保林改工作顺利进行;落实好林地权属纠纷责任措施, 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权属合法稳定, 确保惠水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不留后遗症;要理顺乡镇和村级集体林场的自主经营权关系, 理顺林地流转中林地流转农户与承包人的权责关系, 有效促进集体林业更好更快发展;查遗补漏, 完善林改, 认真做好林改工作中资料的查遗补漏和后期完善工作, 确保林改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加快林权资料的整理归档及移交保存工作;加大宣传, 促进林改, 继续加强对林改政策和林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深入宣传林改政策与林农的切身利益关系, 不断提高林农对林业生态的发展意识和保护力度,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护制度, 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 有力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现象, 着力提高全民管林、护林、爱林的责任意识;加大植树造林的发展规划力度, 积极鼓励林农对确权后的荒地进行植树造林, 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的覆盖率。

6 对策

任何制度的变革, 本质上都是对其利益进行再分配与再调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后, 要保障惠农的实现, 就需要林业部门集思广益, 多方面、多渠道地开展惠农新路子[1,2]。

6.1 争取林业重点工程

积极争取林业重点工程, 这些林业工程项目的有效实施, 不仅能对农村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还能够为惠水县广大农民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及良好的社会效益[3,4]。

6.2 大力培植林业龙头企业

应大力对林业龙头企业进行培植, 并对工业原料林基地的建设进行强化, 以点带面, 以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对当地林业资源进行发展壮大, 让广大的农民群众在林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中得到实惠[5]。

6.3 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力度

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大力推广林业科技, 可通过开展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对农民进行培训, 引导农民积极种植, 发展以果树、花卉为产业的高效林业基地, 开展林下经济, 以科技促进林副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通过林业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为农民的增收带来一些实惠[6,7]。

参考文献

[1]回良玉.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J].林业经济, 2009 (10) :5-8.

[2]陈玉斌, 王小明, 罗书发.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J].现代园艺, 2012 (2) :19-20.

[3]陈建贵.玉林市石和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4) :256.

[4]万婧.集体林权改革中的环境问题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 2012 (2) :186-188.

[5]李钢, 王泽红.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大理州集体林权改革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2) :10733-10735.

[6]朱再昱, 曹建华, 王红英.现阶段江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评价与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5) :2250-2252.

浅谈西吉县变化的成效及经验 篇4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就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作出了系统规定。

西海固,山高坡陡、十年九旱,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1972年,西海固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西吉县作为西海固这一世界级贫困地区的代表县,是宁夏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一个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干部群众心手相牵、负重拼搏,谱写了一曲曲不畏艰难的脱贫之歌。西吉县于2020年最后一个脱贫摘帽,经历了从“苦瘠甲天下”到“追梦奔小康”化蛹蝶变的历程。

在各级党组织的带领下,在乡村发展上通过如下的对策思考及实现路径。

抓好乡村振兴机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一是建成产业兴旺的特色乡村。目前新型乡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马铃薯、草畜、冷凉蔬菜、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二是建成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坚持生态生活生产“三产融合”,不断普及绿色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完成各行政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三是建成乡风文明村。提升乡愁记忆传承,不断导入先进文化,不断深化民风建设,形成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使孝老爱亲、崇德向善、勤俭持家深入人心,全面提升农民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整体文明程度。四是形成治理有效的法治乡村。不断完善多元共治的农村社区治理结构,不断增强农村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市场化办法了解“三农”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健全监管体系,全面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同时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加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五是建成生活富裕的共富乡村。进一步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统筹协调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确保贫困村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提升,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两个带头人”示范效应突出。“十三五”期间,西吉县注重将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组织带头人,坚持把致富带头人中的优秀分子培养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为党员,列为村级后备干部,进而培育成村干部,更好地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努力把村党组织书记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支持他们领办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特色产业。通过促进“两个带头人”有机融合转化,不断培育壮大“两个带头人”队伍,鼓励他们带领群众就业创业,共同增收致富。截止2019年底,西吉县共打造了兴隆镇、震湖乡、新营乡3个“两个带头人”示范乡镇,兴隆镇下范村、吉强镇套子湾等19个“两个带头人”示范。龙王坝、张堡塬村列为全国贫困地区培育脱贫致富带头人观摩点。

龙王坝村位于县城以西10公里处,辖8个村民小组404户1678人,群众收入主要以种植马铃薯、玉米等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为主,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99户1308人,贫困发生率高达78.8%。山大沟深、土地贫瘠、干旱少雨、自然条件恶劣、发展基础薄弱、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

在各级党组织、帮扶单位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龙王坝村脱贫攻坚取得实质性成效。

一是增收减贫成效显著。紧紧围绕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这一中心任务,通过旅游带动、发展产业、务工就业等多种途径,贫困群众收入明显增加。龙王坝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4100元增长到2020年的11800元,所有农户实现了稳定脱贫目标。

二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通过开展残垣断壁拆除、卫生厕所改造、文化广场、荒山田埂绿化等工程,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村容村貌从昔日的“穷山沟”变为今日“美丽乡村”。

三是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组织实施了自来水入户、村组道路硬化、危房改造、村卫生室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动力电入户等一批重点项目,贫困群众安全饮水率、安全住房率、义务教育巩固率、基本医保和养老保险覆盖率均达到100%,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四是干群关系更加密切。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各级帮扶干部和镇村干部常态化开展“帮扶干部进村入户办实事解难题”专项行动,形成了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增强了干部服务意识,加深了与群众的感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启示。

一是转化利用现有资源。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龙王坝村就是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黄土梯田自然资源,采取村民土地资源入股合作社兜底的合作模式建成了窑洞宾馆、滑雪场等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元素,同时把本地农产品马铃薯、芹菜汁、红军粉变成旅游商品,延伸了产业链,培育了新的农民增收点。

二是基层党组织和能人带动。榜样具有最好的说服力,示范是最好的引领。龙王坝村充分发挥村党员和致富能人“两个带头人工程”的旅游扶贫示范带动作用,带领贫困户共同致富奔小康,目前不但已经成功脱贫并且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成为了全国有名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三是创新经营理念和模式。龙王坝是全天候免费开放的景区,免费提供龙王庙、评书、社火、乡村科技馆、节庆民俗表演,只有像餐厅、窑洞宾馆、民宿、滑雪场等直接消费才收费,让游客有免费游览的优惠,极大地满足和迎合了中国游客的心理需求,平均每天吸引了上千名游客自发前来。小长假期间,每天接待的游客达到数万人。另外对商家也“免费招租”。目前已招商引进10家各类业态商家,同时为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营户提供用电补贴,免费入驻,规范经营,定期考查的方法。因为“开放”,因为“免费”,产生了较大的客流量和交易量。

四是通过丰富配套达到延伸消费。龙王坝村的“游”免费,通过丰富配套,构建全旅游元素,不但能吃到正宗的当地特色菜肴,还能住民宿和窑洞宾馆,另外还开设了骑马、射箭、酒吧、咖啡馆、滑雪场、儿童游乐场、乡村科技馆等多种娱乐项目,受到了不同阶层人群的欢迎,吸引他们延长了停留时间,增加消费。

五是将当地民宿文化当做旅游元素。推进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发展离不开发掘当地文化,进入龙王坝,便会看见农家大院、乡村民宿、乡村科技馆、乡村滑雪场、乡村产业园、乡村寺庙群、乡村梯田景观、乡村大红灯笼、乡村玉米、乡村人文资源,把龙王坝的发展与中国农村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也把城市人和农村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而紧扣其中的,便是文化的纽带。因为有了文化的内涵,龙王坝村才有了如此强烈的吸引力;因为有了文化的导引,龙王坝村作为农村新形象的传播影响力才会如此久远。

今天,我们共同回顾党的灿烂历史,展望党的光辉前程。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新的光荣使命,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继续解放思想,实干苦干,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小康提速而不懈努力。

成效及经验 篇5

1 封山禁牧的做法

1.1 扎实开展宣传教育

封山禁牧前, 利用广播、电视和印发告农民朋友一份信等多种形式, 广泛进行宣传。抽调千名干部深入村、组、农户发放封山禁牧宣传材料, 讲解封山禁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封山禁牧这项国策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在封山禁牧过程中, 通过召开县、乡、村“三级”会议, 从政治高度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对个别农户专门走访、特殊谈心。树立典型, 教育引导其他农户树立全局观念, 以国家利益为己任, 积极参与配合封山禁牧工作。

1.2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搞好封山禁牧, 彭阳县及时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封山禁牧领导小组, 抽调公安、林业、畜牧及乡村干部组成工作组, 分赴各乡村组开展工作;将任务分解细化, 逐层下达, 责任到人, 形成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在实际工作中, 各工作组不分昼夜、不怕苦、不怕累, 来回巡视在山头、梁峁、沟壑之间, 及时发现偷牧行为, 及时制止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

1.3 推行草原经营承包责任制

在封山禁牧的同时, 推行草原经营承包到户责任制, 实行“谁承包、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 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养殖户的积极性, 有力地推动了封山禁牧工作的顺利开展, 有效地巩固和扩大了禁牧成果和生态建设成果。

1.4 搞好科技培训服务

为了提高养殖户舍饲养殖的能力和水平, 政府组织县乡畜牧技术骨干120多名, 深入村组农户, 通过集中讲课、座谈会、印发资料、上门指导、实地操作等形式, 向养殖户推广暖棚养畜、品种改良、饲草料加工调制、疾病防治等养殖新技术。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366场, 培训农民2.76万人 (次) , 发放培训资料3.6万余份, 培育发展养殖示范村36个, 养殖示范户22 650余户, 从根本上改变了天然放牧条件下粗放经营的生产模式。

1.5 加快畜种良种化进程

在对退牧的牲畜给与适当草料补助, 减轻养殖户饲料压力的同时, 一方面加快淘汰老弱病残及不良品种, 另一方面通过优良畜种的引进及人工改良技术的推广, 扩大良种覆盖面, 提高畜牧养殖业经济效益。

1.6 加快畜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通过项目资金的补贴和农户自筹相结合的融资办法, 着力解决养殖户缺圈舍、缺设备、缺水等问题。截止2007年12月底, 共建设养畜暖棚圈舍24 560栋, 入户率80%;打井窖51 820眼, 入户率85%;建造青贮氨化池12 650座, 入户率41%;购置小型铡草机械15 850台, 入户率53%。有效改善了养畜基础条件, 很好地解决了禁牧后群众发展畜牧业面临的实际困难。

2 封山禁牧的成效

2.1 生态建设效果明显

实施封山禁牧5年多来, 通过对草原草山的划管封育、补播, 以及借助国家退耕还林 (草) 工程的实施, 累计完成人工种草9.04万hm2, 围栏改良天然草原草山4.98 hm2;天然草场植被迅速恢复, 牧草高度明显增高, 种类增多, 植被覆盖率由禁牧前的15.3%提高到现在的44.5%, 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山变绿了, 水变清了, 风沙变少了”。

2.2 畜牧生产经营方式彻底转变

实施封山禁牧以来, 通过加大养殖基础设施建设, 先进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 使广大养殖户学会和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养殖技术, 提高了养殖户舍饲养殖的技术和水平, 使他们切身体会到科学技术给畜牧养殖业带来的巨大效益和变化, 从而使他们从根本上转变了传统思想观念。畜牧业生产方式由传统放牧转向舍饲养殖, 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 由单一数量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由传统畜牧业转向现代畜牧业。

2.3 社会效益显著

实施封山禁牧以后, 一是畜牧生产方式得到了彻底转变, 使一部分养殖户增加了经济收入, 告别了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二是充分利用了农作物秸秆及人工牧草等饲草料资源, 使富裕作物秸秆得到有效利用, 防止了污染和火灾发生, 从而改善了生态环境。三是促进种养业结构调整, 有效转化粮食和农副产品,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是对促进退耕还林 (草) 后续产业开发和利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 封山禁牧的经验

3.1 处理好封山禁牧与改革发展的关系

封山禁牧是改革和生态建设的一条新举措。实施封山禁牧必将对养殖户的当前利益暂时带来负面影响。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改革、阻碍发展,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必须紧紧围绕封山禁牧和农民增收这个核心, 一方面抓好封山禁牧, 另一方面抓好“强村富民”万户增收工程和各种养殖项目的实施,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增加养畜收入。

3.2 处理好封山禁牧与畜牧业发展的关系

随着国家退耕还林 (草) 生态建设项目的深入实施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 畜牧业在彭阳县农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新亮点。封山禁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放牧生产方式, 实行舍饲养殖有效地化解了封山禁牧与畜牧业发展的矛盾, 但舍饲养殖作为畜牧业新的生产方式, 必须要发达的草业作后盾, 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饲养条件和高效有力的服务保障体系, 才能使畜牧业长足发展。

3.3 处理好封山禁牧与草原生态建设的关系

成效及经验 篇6

1 建设成效

近年来, 原州区委、政府将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 以国家重视生态建设为契机和抓手, 坚持推进当地生态建设, 提出了“生态立区”的战略目标, 团结和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 打造了贺家湾水源地保护、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带建设、须弥山旅游线路绿化、万亩有机枸杞基地建设、长城梁景观绿化、禅塔山景区绿化工程等亮点工程。在林业重点工程的辐射和带动下, 实行封山禁牧, 对林木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管理, 维持了林业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 促进了全区林业建设工作的开展。

1.1 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全区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47万hm2, 其中退耕还林工程配套荒山造林1.02万hm2, 三北四期工程1 000 hm2, 中央财政补贴试点资金造林1 533.3 hm2, 其他工程造林333.3 hm2;共实施封山育林9 533.3 hm2。高质量、高标准地建成了福银高速公路绿化、贺家湾水源地保护、须弥山旅游线路景观绿化、禅塔山景区绿化及移民新村绿化等林业重点项目和亮点工程。通过近几年的林业建设, 原州区森林保有量由0.89万hm2增加到1.36万hm2, 森林覆盖率由8.4%提高到12.7%, 活立木蓄积量由10.95万m3提高到14.05万m3, 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2 林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气候特点,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 积极培育枸杞、特色小杂果、设施果树、特色种苗四大优势特色产业。枸杞、小杂果、种苗等林产业初步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态势, 形成了以北部清水河流域川塬区为中心的枸杞产业带, 以西大路和东部黄土丘陵河谷台塬区为中心的小杂果产业带, 以头营镇、彭堡镇为中心的种苗基地。2013年底, 全区枸杞种植面积达到5 333.3 hm2, 小杂果种植面积达3 400.0 hm2, 育苗面积超过666.67 hm2;全区林业总产值达2.3亿元。

1.3 森林资源保护卓有成效

近年来, 原州区在发展森林资源的同时, 对已有的森林资源进行了保护, 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有序进行, 全区8.52 hm2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二是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 全区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达到了3.22万hm2。三是加强防火知识宣传, 做好森林火灾预防工作, 从源头上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增加防火基础设施的投入, 提高森林火灾的扑救能力, 将火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四是加强依法治林工作的开展, 林业案件查处率达到95%;五是森林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 近几年累计防治鼢鼠面积5.40万hm2, 防治落叶松叶蜂4 000 hm2, 防治率均达到100%, 全区森林病虫害监测覆盖率达到88%, 产地检疫率达到100%。

1.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进

为稳定和完善林业政策, 明晰林木林地产权, 引入市场机制, 进一步增强林业发展的活力, 促进林业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的《关于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 原州区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先后完成2个试点乡镇及其他9个乡镇的林改确权工作, 共勾绘1∶10 000地形图78幅, 确定小班253个, 绘制宗地平面示意图6 438份。已明晰产权的集体林地面积7.22万hm2, 确权率达100%;已发林权证面积7.07万hm2, 发证率达98%。各乡镇无一起林权纠纷发生。

1.5 国营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得以改善

在贫困国营林场改造项目的带动下, 对全区10个国营林场的厂部办公、生活设施进行改造, 改善林场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 增强了森林管护、病虫害防治及森林防火能力。

2 近5年林业建设经验

2.1 加强组织领导, 是全区林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 原州区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 专门成立了林业工程建设领导小组, 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 主管副区长专抓落实。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 试点村还成立了村组干部、群众代表组织的监督协调小组, 保证了林业工程建设全面深入、公平公正的展开。

2.2 注重科学治理, 是林业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合理布局、科学治理是搞好林业工程建设的前提条件[2]。近年来, 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本着以流域为单元, 山、水、田、林、沟、路综合治理的原则, 将六盘山外围土石质山区、东部黄土丘陵水土流失严重区、清水河河谷川塬区作为重点治理区, 选择优质苗木, 科学合理进行管理和抚育, 做到栽一苗、活一苗、造一片、绿一片。

2.3 健全管理机制, 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保证

苗木栽植后的管理工作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要在“谁栽植, 谁受益”的原则下, 以森林资源管护利益为切入点, 切实将森林管护工作落到实处, 从根本上改变林木管护难的局面。对生态建设重点区进行全面的禁牧, 修建护林点, 加强巡查, 保证了林业建设成果的巩固。

2.4 规范资金运行, 是保证生态工程建设有序实施的重要环节

原州区在生态项目建设过程中, 按照《自治区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及国债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若干规定》对资金和项目进行管理, 确保林业建设工程苗木补助资金专户储存, 单独建帐, 专款专用, 封闭运行, 规范运作[3,4]。对主管单位、财政部门实行月报帐, 年决算制度, 对内实行财务公开制, 设财务公开栏, 每季度公开财务收支, 增加工作透明度。同时实行层层报帐制, 加强审计、监督力度。

3 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果,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干旱导致原州区造林成活率低下。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 在造林后要及时进行补植, 同时采用整地、覆膜、套杆、蘸浆、浇水及保水剂、生根粉蘸根等抗旱措施, 提高了造林成本。二是缺少资金投入, 单位面积造林投资较少, 与林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不符合, 不能调动群众造林的积极性, 不利于生态林业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原州区是林木病虫鼠害重灾区, 特别是鼢鼠的严重危害, 导致当地出现“年年造林不见林”的尴尬局面。为消灭鼢鼠, 保护天敌, 采用人工捕鼠法, 但随着工价的上涨, 2.5元/只的补助标准已远远不足以调动群众捕鼠的热情[5,6,7,8]。四是随着林地面积的逐年增加, 森林资源管护难度加大。主要是林区道路不畅、管护设施差, 交通工具、管护物资等严重不足。五是支撑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的大项目、综合性项目少, 加之投资不足, 不能形成区域性综合治理成效。六是由于各方面原因, 原州区林业职工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严重失调, 专业技术人员已出现断层现象。

摘要:介绍了原州区林业建设的成效, 并总结了近5年林业建设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以期促进当地生态林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林业,成效,经验,问题,宁夏固原

参考文献

[1]杜良平.对固原市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2 (24) :194, 196.

[2]张久园.固原市原州区林业建设规划及预期效益评价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3]王海宾, 周林.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实施成果及后续产业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4) :259, 261.

[4]窦建德.固原市原州区退耕还林草工程建设情况及今后工作思路与对策[C]//宁夏回族自治区林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银川:宁夏林学会, 2005:5.

[5]陈向崇.2012年固原市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成效及工作展望[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0) :193, 195.

[6]程立新.我国林业生态建设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3) :209.

[7]张於倩, 王玉芳.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林业经济问题, 2004 (4) :227-230.

成效及经验 篇7

1 天保工程建设取得的成效

1.1 森林资源显著增长, 生态质量显著提高,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自天保工程实施以来, 工程区内森林面积由工程实施之前的7.87万hm2增加到9.93万hm2;森林蓄积由4.9万m3增加到9.2万m3;森林覆盖率由8.4%增加到12.7%。同时, 提高了森林的质量, 使林分的结构更加合理, 有效地对工程区的水土流失情况进行了控制, 逐渐地改善了天保工程区的气候条件, 一些灾害性天气明显减少, 如风沙、旱涝和冰雹等, 明显地对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进行了改善, 增加了种群的数量, 丰富了生物多样性。

1.2 林业系统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更大地促进了天保工程建设

通过对基层场站标准化建设, 基层场站的场貌站容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日常办公基本上实现了微机自动化, 改变了多年来场站破旧落后的面貌, 干部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自2000年以来, 在森林资源管护区, 新修建90 km林区道路;新建及维修56处护林点;设置180 km封育围栏;建设5处瞭望塔、1处防火物资储备库、3处防火检查站;购置1辆防火运兵车, 配置18辆防火巡护摩托车、35台风力灭火机;购置10台太阳能发电机、1 065件其他防火器械和3号扑火辆具。

种苗及科技支撑工程建设方面, 原州区自实施天保工程以来, 本着以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为目的, 加强了林木种苗和以林木有害生物防治为主的科技支撑项目建设。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 将工程监理、林木种苗招投标、公示制等先进的管理办法引入到工程建设之中, 使林业系统干部在组织实施和管理大型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提高了管理水平和效率, 为林业事业的发展锻炼了人才。此外, 原州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林区保障体系, 完善了职工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了林场职工的后顾之忧。

2 主要经验

2.1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管护责任

按照天保工程建设目标、任务、资金、责任的要求, 原州区不断地对森林管护的领导责任制进行深化和完善, 形成分级行政领导包片责任制度, 第一责任人为政府主要领导, 主要的责任人为相关的分管领导[1,2,3]。一般乡镇的森林管护责任由区级领导承包, 村级的森林管护责任由乡镇领导、普通干部承包, 山头等由村里的干部及护林员负责。对每个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区进行明确, 层层落实责任, 并签订责任状。

2.2 注重规划设计, 前期工作安排具体

按照“总体规划, 分年实施, 整体推进”的原则, 调查森林资源管护及适宜封育的面积。将适合封山育林及必须进行管护的地块或林地全部地纳入到工程建设的规划中来。同时, 在工程批复的建设地点、内容及建设要求的基础上, 对设计方案进行制定, 保证制定出的方案一定要切实可行。

2.3 狠抓工作落实,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一是对工程管理的程序进行强化, 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监理制和招投标制, 不断地对项目的管理机制进行创新, 促使工程建设效率和质量的提高[4]。二是对森林资源管护封山育林技术措施进行强化, 以促使保护质量的提高。三是对林政资源管理进行强化, 严厉打击乱砍滥伐违法犯罪行为及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四是切实加强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监测预报和综合害防治工作。五是着力加强全区禁牧封育工作, 保护生态建设[5]。

2.4 严格资金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是工程建设资金实行专户存储, 专款专用。二是依据项目批复和实施方案, 加大工程项目的预决算制度, 对资金的支付程序进行规范。三是对财务要实行公开制度, 每年要及时地公布资金使用的情况, 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四是自觉地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 以对资金的管理进行严格的规范。

2.5 创新工程管理方法, 提高了工程建设质量

2000年以来, 原州区围绕提高天保工程建设质量, 进行了一些创新和探索。一是全面地开展工程监理, 通过招投标的办法,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率。二是推广检查验收招投标制, 保证检查验收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三是对工程用种用苗、设备实行公开采购, 阳光操作, 切实提高工程建设质量[6,7]。

2.6 加强宣传, 为工程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积极组织做好天保工程的宣传工作。一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 让全社会了解天保工程建设的有关政策、意义和实施情况。二是在天保工程区主要交通要道树立大型天保工程建设宣传牌、森林防火牌、封山育林牌等碑牌, 提高天保工程的社会影响, 做到家喻户晓, 使保护天然林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为工程的实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8]。

摘要:详述了固原市原州区自2000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以期为其他地区天保工程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天然林保护工程,成效,经验,宁夏固原,原州区

参考文献

[1]杨永丽.丽江市天保工程实施成效及天保工程二期的实施对策[J].林业调查规划, 2011, 36 (6) :117-121.

[2]王海东, 周家旺, 郝宝玲, 等.天保工程建设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林业科技, 2009 (2) :59-62.

[3]宋秀娥, 彭学林, 赵德缙.如何搞好天保工程中的森林管护[J].防护林科技, 2008 (6) :63-64.

[4]徐义国, 林岩.实施天保工程推进林区森林资源管护责任制[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8 (6) :62.

[5]邓林, 冯彬.四川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J].四川林勘设计, 2010, 9 (18) :37-38.

[6]彭先东, 吴再俊.实施“天保工程”利与弊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3) :350-351.

[7]姚建新.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与推动哈密林区发展[J].中国园艺文摘, 2011, 27 (3) :183-185.

成效及经验 篇8

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是一项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抗旱减灾增产的新技术, 通过采用专用播种机进行深开沟浅覆土, 播后形成沟深8 cm、垄高20 cm, 宽行22~28 cm、窄行10~12 cm的种植模式, 该模式具有抗旱防冻、蓄水保墒、肥力集中等优点, 该技术是各级科研院所、科技部门多年研究的成果, 一般比常规种植每0.067 hm2增产15%左右。

1 取得的成效

2014年, 在芮城、河津、闻喜、平陆、垣曲5个县 (市) 19个乡镇积极推广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 总面积0.7×104hm2。经测产验收, 项目区旱地小麦单产324.96 kg/0.067 hm2, 比对照田单产277.06 kg/0.067 hm2, 增产47.9 kg, 增幅达到17.3%。按小麦市场价2.3元/kg计, 增产值110.17元/0.067 hm2, 0.7×104hm2总增产502.95×104kg, 总增产值1 156.79×104元。

高产典型:闻喜县河底镇桃沟村朱双喜1 hm2旱地麦田全部采用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种植形式, 品种为运旱20410。据测产每0.067 hm2穗数37.1×104穗、穗粒数39.5粒、千粒质量39 g, 单产达485.8 kg/0.067 hm2, 比相邻地块单产332.7 kg/0.067 hm2多153.1 kg, 增幅46.1%。

2 主要做法

2.1 积极推广优良品种

根据不同地力选择不同品种, 旱地高产田选用抗旱、抗倒丰产潜力大的运旱618、临旱6号, 洛旱6号, 中低产田则选用抗旱耐瘠薄的运旱805、晋麦91、临丰3号等。

2.2 科学运用测土配方施肥, 施足底肥

沟播小麦由于单产能力的提升, 对水肥消耗也有明显的增加, 所以要求肥料投入要适当提高10%~20%, 结合当地施肥习惯和土壤肥力状况以及小麦需肥要求, 底肥施用标准:每0.067 hm2施农家肥1 500 kg或商品有机肥80 kg, 40%的配方肥 (N25P10K5) 50 kg, 缺锌土壤每0.067 hm2施硫酸锌1~1.5 kg, 集中底施, 忌地表撒施。

2.3 适期适量适深播种

虽然沟播一般比平播早出苗1~2 d, 且分蘖力强, 出苗好, 但不能因此推迟播期, 可适当减少播量, 每0.067 hm2播量以8~10 kg为宜, 比平播减少2~2.5 kg, 适宜播期为:9月25日—10月4日, 并保证播种落籽均匀、播深3~4 cm。

2.4 种植模式

采用专用探墒沟播机进行开沟、施肥、播种、镇压一条龙作业, 环环紧扣, 侧深位集中施肥, 施肥行与种子行分开, 施肥处比下种处深2~4 cm, 做到近根施肥, 深开沟浅盖土, 开沟深度8 cm左右, 起垄高度12 cm左右, 种子覆土厚度3~4 cm (种子播深3~4 cm) ;宽窄行种植, 窄行10~12 cm, 宽行30~28 cm, 平均行距20 cm。同时做到沟、种、肥深浅一致, 种子、肥料下均匀, 覆盖良好、镇压踏实。

沟播与平播相比, 种子播在湿土中, 出苗好, 集中施肥, 肥效高, 垄埂挡风, 保温, 麦苗冻害轻, 春季返青快, 穗数和穗粒数增多, 可以达到稳产、丰产。

3 经验与启示

3.1 选择免耕沟播机播种

探墒沟播采取免耕播种的好处, 一是减少耕作造成土壤水分过多散失, 常言道, 干旱年或干旱季节, 耕多深干多深, 播前减少耕翻有利于保墒;二是有利于缩小行距, 保证基本苗, 并且苗群均匀。免耕能防止播种耧实行窄行播种时不壅土, 秸秆残茬不缠绕。这是新沟播模式与旧沟播模式最大的区别;三是避免旋耕沟播模式造成干湿土混合, 草土混合, 影响出苗率。免耕沟播能保证种子着床于湿土中。因此, 播前整地可采取两种模式: (1) 正茬田:头伏遇雨后深松—休闲期化学除草—免耕沟播机播种;或头伏遇雨后深翻—播前20 d旋耕—耙压2遍—免耕沟播机播种。 (2) 回茬田:秸秆粉碎摊铺均匀—免耕沟播机播种;或将前茬秸秆移出—免耕沟播机播种;或前茬秸秆直立—90型 (65.88 k W) 以上拖拉机牵引免耕沟播机播种。

3.2 采用宽窄行缩行播种

探墒沟播模式要求大行距20~30 cm, 小行距10~12 cm, 平均行距15~20 cm。缩行播种, 保证合理行距, 一是能保证足够群体, 二是种子分布均匀, 确保个体健壮。旧沟播模式平均行距在30 cm, 由于群体上不去, 导致丰水年增幅减少。实行宽窄行, 一是有利于播种机后镇压轮有效镇压, 种土紧密结合, 提高出苗率, 二是利于高产田通风透光, 提高产量。

3.3 播种深度要适宜

播种深度一般要求3~5 cm, 选择免耕沟播模式可实现深开沟浅覆土, 确保适宜播深, 但旋耕沟播模式, 由于土壤悬虚, 开沟后垄上土下滑, 容易导致播深加大, 影响出苗, 或成深播弱苗, 因此旋耕沟播麦田要特别注意, 一定要调试好播种深度。

3.4 建议及设想

咸阳市粮食高产创建的成效和经验 篇9

1 工作成效

2009~2013年, 由陕西省农业厅组织有关专家对咸阳市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田进行现场实产验收, 春玉米、夏玉米、旱地小麦和水地小麦单产连续创造和刷新了10多项全省高产纪录。

2009年, 旬邑县春玉米千亩示范方, 平均亩产925.8kg, 创造了陕西省旱地春玉米千亩以上集中连片最高纪录。2010年, 长武县旱地小麦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406.7kg, 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336.7kg, 超高产示范户平均亩产507.3kg, 分别创陕西省旱地小麦三项高产纪录;旬邑县春玉米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868.1kg, 创造了陕西省旱作雨养万亩连片春玉米亩产800kg以上的高产记录;泾阳县夏玉米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703.5kg, 在陕西省夏玉米区率先实现了万亩大面积玉米单产超过700kg, 创造了夏玉米万亩连片高产纪录。2011年, 泾阳县小麦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660.4kg, 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603.7kg, 分别创造了陕西省水地小麦百亩和万亩高产纪录;永寿县旱地小麦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453.8kg, 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381.1kg, 分别刷新了陕西省旱地小麦高产纪录。2012年, 三原县小麦超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704.2kg, 创造了陕西省水地小麦3亩以上高产纪录;长武县旱地小麦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602.7kg, 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498.1kg, 再次刷新了陕西省旱地小麦高产纪录;永寿县旱地小麦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509.5kg, 创造了陕西省旱地小麦千亩连片高产纪录;泾阳县夏玉米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761.0kg, 实现了陕西省夏玉米百亩连片亩产超过750kg的突破, 并创造了百亩高产纪录。2013年, 泾阳县136亩夏玉米高产创建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790.7kg, 10 020亩万亩示范方, 平均亩产707.8kg, 刷新了陕西省百亩和万亩连片夏玉米高产纪录;旬邑县139亩春玉米高产创建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1 064.2kg, 10 039亩万亩示范方平均亩产902.0kg, 刷新了陕西省渭北旱地百亩和万亩春玉米高产纪录。

2 主要做法

2.1 强化组织领导

咸阳市委、市政府对粮食高产创建工作非常重视, 在每年召开的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上, 对该项工作进行了专门的安排部署。市农业局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 主管局长任副组长, 业务科室和相关站负责人为成员的粮食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成立以市农技站牵头, 种子、植保、土肥等单位参与, 农业科研院校专家教授为特邀顾问的粮食高产创建技术指导小组。在关键农时季节,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 省市农业行政、业务部门领导多次深入高产创建示范田, 现场检查指导工作, 为高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市粮食大丰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2.2 加强督促检查

把考核检查作为促进任务落实的重要方式, 明确考核指标, 严格考核标准, 督促和指导基层搞好项目落实工作。年初, 召开专题研讨会, 进一步明确创建目标, 落实工作责任, 提出了具体的考核办法和奖罚措施。在关键生育期, 由站领导带队, 逐县逐片督促检查项目落实。在作物收获前, 按照省、市要求组织相关专家深入实地从产量水平、规范程度、示范效果、组织体系、档案资料、宣传报道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联评。

2.3 整合各类资源

充分利用配方施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项目, 使资金、物资等向高产创建示范方倾斜, 把高产示范田建成科技入户示范田、配方施肥的示范田、良种统供的示范田、农业新机械推广的示范田。各示范县积极整合农技、植保、土肥、种子各部门的力量, 发挥各专业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 加强协作, 密切配合, 形成合力, 促进高产创建配套技术的全面落实。

2.4 强化技术指导

根据农时季节, 采取组织技术骨干下乡蹲点、邀请专家现场指导、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等形式, 全方位开展技术培训活动。各项目实施县抽调精兵强将, 在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 进村入户, 包村抓点, 加大宣传指导力度, 确保关键技术到位。旬邑县组装大型宣传车, 三原县开通科技喇叭, 兴平市利用科技夜校送技术、良种、资料到村入户, 泾阳县先后召开了播种、化除、统防统治等现场演示会落实增产措施, 极大地提高了推广效果。各项目县在高速路或主干路旁设立大型宣传牌, 在示范区建立技术宣传牌, 增强宣传效果。

2.5 开展高产竞赛

结合高产创建活动的实施,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高产大赛活动, 通过抓典型、树样板,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高产创建的积极性, 激发广大农业技术干部的工作热情。兴平、泾阳、三原、长武等县对种植大户和超高产户每户给予现金和物资奖励, 进一步提升了高产创建活动的管理水平和覆盖面。

2.6 发展专业组织

为确保高产创建工作的实施效果和持续开展, 各项目实施县积极筹建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大力发展订单生产。据统计, 全市共建立三原金成、秦杨, 泾阳泾丰、键潍、旬邑旺禾、永寿永红等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30多个。合作社为高产创建示范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提高农业新技术应用率和到位率, 创新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管理模式和机制, 使粮食高产创建逐步走上服务专业化、效益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新路子。

3 经验启示

3.1 部门重视是基石

民以食为天,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大局。我国受资源约束限制, 稳定粮食生产最有效的途径是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提高单产。粮食高产创建正是全面提高单产、带动广大群众科技种田的一项活动。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 省市各部门高度重视, 多次通过各种途径指导工作, 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确保高产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

3.2 技术配套是关键

农业要发展一靠政策, 二靠科技, 三靠投入。政策和投入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 但却是有限的, 只有科学技术对农业的贡献是无限的。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中, 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不断总结学习, 探索研究高产高效集成生产技术, 把先进的科学技术真真正正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 应用到提高单产水平上来, 确保粮食高产、稳产。

3.3 宣传培训是桥梁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传统的种植模式已经在群众中根深蒂固, 但很多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要使广大群众摒弃落后的种植模式, 接受先进的栽培技术, 做好宣传培训工作是重中之重。为此, 通过技术人员下乡宣传, 开展技术培训讲座, 积极联系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以及在主要交通路口竖立大型宣传牌等措施加强高产创建的影响力, 使高产创建深入人心。特别是加强与电视台的沟通, 充分利用电视效果直观、覆盖面广的优势进行专题技术讲座和宣传, 扩大高产创建的影响, 提高技术覆盖率, 为高产创建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要贡献。

3.4 多方协作是动力

在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中, 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 积极与种子、农机、土肥、植保等部门联系, 整合农技体系内部力量, 发挥了农技体系的整体优势, 提高了农技部门的战斗力和工作成效。同时加强了市县联动, 积极指导各县相关工作, 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上下齐心, 形成高产创建的合力, 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 拓展服务领域。

3.5 整建推进是方向

上一篇:小煤窑破坏区下一篇:建筑垃圾资源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