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探究

2024-08-15

成效探究(精选9篇)

成效探究 篇1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 一个创造的过程。但是有的教师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对学生探究潜能估计不足, 或对探究策略的了解和掌握不够, 操作中遇到困难, 效果又不能马上显现出来, 因而对探究性教学抱有怀疑,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否进行探究性学习缺乏信心。为此, 我们需要关注探究性学习的效绩问题。

一、认识探究学习的价值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探究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虽然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果最直接的体现是问题的解决和结论的发现, 然而在探究中学生满怀兴趣, 积极参与智慧的挑战, 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 亲自体验那种充满情感、智慧的学习历程, 这对他们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是一种极大的收获。如教师在教“十几减几”的时候, 对象虽说是一年级的小孩, 但孩子们通过独立计算的尝试, 不断发现许多新的与众不同的算法, 享受着发现时的刹那间的激动, 经历与同伴的交流, 在倾听中获得启发,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梳理, 使头脑中那些初步的计算思路进一步清晰, 经历了一个辨析的过程, 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了数学发现的乐趣, 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这种体验已不再是单纯的接受和模仿了, 更多的是自主探究、自主发现了。现行新教材中很多的教学内容, 其教学过程都是充满探索的过程。因此, 探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教学”的一次发展和超越。

二、引导探究学习的过程

要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既要考虑他们的成功, 也要考虑他们失败。失败也是一种磨练, 但是反复的失败有时会挫伤学生稚嫩的心灵, 经常的失败必将导致学生丧失探究的信心。相反, 如果轻易地探索就能得出结论, 也会诱发学生浮躁态度的滋生, 所以教师要把握学生探究的达成过程。①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源于问题, 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适度的障碍。适度障碍指问题能造成一定的认知冲突, 其难易程度适合全班学生的实际水平, 能保证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所以创设的问题要基于学生经验又高于学生的经验, 把问题难度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 先要求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底面半径为3厘米、高10厘米的“饮料罐”。学生在操作中自然发现了问题:侧面不知道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围?经过探究, 这一问题解决后, 又引发新的问题:围侧面的长方形纸的长度究竟应该是多少呢?这样的教学设计, 改变了过去一贯采用的小步子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 给了学生一个恰当的探索空间。②分层指导, 分层探究。探究中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特征, 提供因人而异的指导。学生是千差万别的, 基础有好坏, 能力有高低。在探究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给予不同的指导, 要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有些问题学生无法一下子直接探究出结果, 教师可以采取为学生提供求助方式的策略, 通过设立“锦囊袋”来减小问题坡度, 把一个大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层层递进的子问题, 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子问题的分步探究来逼近整个问题的解决。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 根据提供的材料, 教师提出“怎样把梯形转化成面积公式已知的图形”的问题, 让学生保持一定的认知差距, 在“锦囊袋”中则设计“怎样拼成一个平形四边形”这样一个带有指向性问题, 让学生通过分步探究最终真正解决问题。

三、提供探究交流的平台

交流是学生发表意见, 展示思考过程, 相互理解、共同探究、传播数学文化的一种实践活动, 是一个建构过程。探究强调动手做, 但探究不仅仅是动手做, 更强调动脑筋, 强调相互交流。因为真正的学习并非在学生的手上, 而是在他们的脑袋里。这包括在与同伴的对话和交流中, 在相互质疑和评价中, 还包括反思自己的预设, 得出结论并向他人展示和陈述。关注学生的交流, 增强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多维有效的互动交流, 是探究的一种策略。叶澜教授很早就提出“让课堂涣发生命的活力”。教师要发扬民主, 尊重学生, 蹲下身来平等地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 以孩子的目光看待孩子, 以孩子的心灵感应孩子, 以孩子的思维理解孩子, 以孩子的性情赢得孩子。让师生、生生的交流充满着激情, 涌动着灵感, 弥漫着人情味, 成为一种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 老师通过组织学生“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进行探索, 接下来就自然出现了“我发现了……”“我发现了……”这样的交流场面。正是通过这样的交流, 学生获得了新的启示、新的感悟, 形成了新的知识、新的经验、新的智慧, 或及时地调整了自己的探究心理, 于是得到了一次次成功的感悟, 达到了探究的真正目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学习方式, 所以交流的内容也应该是开放的, 学生的发言可能会游离主题, 或偏离重点, 或价值不大。因此, 在交流的这一平台上, 要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角色的作用, 通过示范、引导、评价、纠正等, 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表达”, 使学生逐渐能够理解别人的发言, 吸取别人的见解, 修正自我的想法, 开展有序的辩论。教师还要通过专心倾听, 注意适时介入来调控交流的过程, 以保证教学任务的达成。

四、辅导探究学习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法, 除了其观察、质疑、猜测、实验、建模等主要方法外, 对于学生的探究学习来说, 还需要一些辅助的方法。①自我提问法。自我提问法, 就是在探究学习中, 通过提供一系列学生自我观察、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的问题清单, 不断促进学生自我反省, 从而提高探究学习能力, 特别是问题解决能力。②相互提问法。即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每组两名学生, 给学生类似于上述自我提问的问题清单, 要求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同时, 根据问题清单相互提问并做出回答, 这种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与竞争。解决问题时, 相互提问最多的学生, 解决问题的速度也最快。③计算机程序教学法。在计算机程序教学中, 计算机不仅能给学生提供大量操作和练习的机会, 而且也能对学生实际操作和练习中的错误给予分析和及时反馈。正是在这种积极主动的反复练习和反复思考的过程中, 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探究学习活动加以监控、调节, 对探究学习活动的结果加以设想和预估, 并及时改正错误, 从错误中获得经验, 提高了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探究学习策略, 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要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一般探究学习能力, 引导其掌握一些常用的、基本的学习方法。②要引导学生在知识的运用过程中, 提炼自己的心智技能, 并把外在的探究学习方法逐步内化为具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式与技巧。③要引导学生利用心智技能和独特的方式, 解决外在的一系列问题, 从结果中反馈探究方式与技巧的优势与不足, 寻求进一步有效探究学习的技能、技巧或对策。④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对新的探究学习时机与分寸的把握, 灵活运用一定的方法, 逐步形成具有针对性的探究学习策略。

全面提升地理教学成效的探究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成效;分析研究

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成效的关键在于教学理念创新,广大教师要从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善于汲取他人在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紧跟时代步伐运用先进手段,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地位体现出来,形成推动地理教学的强大合力,这才是促进地理教学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针对这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广泛汲取先进经验完善地理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学方案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执行力的效果。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既要冥思苦想深入研究,又要注意汲取众长完善自我。因此,教师要尽可能的完善地理教学设计,依靠自身的思考探究,还要结合他人的成功经验技巧,特别是从各种地理教学刊物、地理教学网站以及知名教师的博客等方面,搜集有关地理教学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际进行分析研究。我在教学中结合许多先进的教学经验,创造出了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模式。例如结合徐州地区的学讲计划探索出了五步教学法,课堂上先向学生揭示目标,然后要求学生对照思考提纲进行充分的思考研究,接下来进行小组范围内的讨论,形成小组的集体研究成果,进行班级内的集中汇报交流,教师开展点评,最后利用一小段时间进行当堂检测。这一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流程形成连贯的整体,其中教学重点难点是贯穿整节课始终的线索,教师重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互动,对自己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都是一次非常好的训练。

二、科学运用信息手段打造生动地理课堂

地理教学涉及到的知识点非常多,一些概念的理解、规律的掌握完全依靠学生枯燥的思维活动,显然达不到深入准确把握的效果。对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辅助,让课堂看起来更加生动。无论是知识点的理解还是地理现象、地理规律的揭示,都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有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这些内容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可算派上了大用场,动画模拟的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进行观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进行理解。浩瀚的宇宙、星球的运动直接模拟浓缩在屏幕上,学生学习理解更加形象。特别是对于中等以下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演示能够起到促进思维拓展、加深理解效果的目标。再比如有关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的方式,演示黄土高原在水土流失方面面临的现状,还可以通过一幅幅不同时期的图片揭示人类的活动是怎样影响自然地理条件的。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对水土流失的现状成因、发展过程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还可以配合一些数据图表加深理解,接下来进入到有关水土流失治理的教学之中,学生对这一项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三、全面彰显学生主体提高思维能力水平

上文所提及的五步教学法,正是笔者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而且在学生全面参与积极投入的过程中提高了思维能力水平。笔者将教学环节向前延伸,课前就强化了对学生的预习要求,通过课前预习搜集一些地理学习资料,自己梳理和确定一些地理学习难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在教学城市与地理环境等方面内容时,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本地区城市发展的现状,了解我们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城市化进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果,我们的城市是怎样定位的,整个城市建设体系是否完善,存在哪些问题,应当怎样合理的进行布局和功能划分等等。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资料搜集,也可以查阅工具书询问一些专业人士,这样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就能够联系具体实际进行分析理解。教师也可以选取本土化的一些素材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较好的训练了学生思维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环节出示了思考题之后,笔者原则上都是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每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学习的集体,小组里面的牵头学生带领大家对照地理教材,对照课前搜集的地理信息,对照自己的地理知识储备开展问题的分析研究。同时对学习活动也进行进一步的交流,大家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在智慧的汇聚中完成学习任务。在小组学习成果完成之后,还要进行全班范围内的讨论交流,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拓展提升。

四、指导科学开展巩固实现低投入高产出

无论课堂上地理学习的效果如何,离开了课后的有效巩固,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教师要强化对学生记忆理解方面的技巧指导。在这一方面,笔者重点抓住了三个方面,首先要求学生将课堂认真学习和课后科学巩固结合起来。每一节课要进行课堂笔记,将知识要点提炼出来,使整个地理学习具有明确的方向,课后复习也正是按照课堂提炼的要点进行拉长增粗。其次,笔者指导学生立足于一册教材、一个单元教材为单位,将相关知识点梳理出来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在复习过程中就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牵一发而动全身。笔者还教给学生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以心理学的成果认识人脑记忆的规律,尊重科学、依靠科学合理安排学习中的时间分布,什么时候进行第一轮复习,什么时候进行第二次巩固,这些方面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为了帮助学生将点滴时间充分运用起来,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地理知识集锦,体积小随身携带,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将平时容易从手指缝里漏掉的时间运用好。

从上可以看出,地理教学成效提升关键在于教学改革创新,既要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又要重视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综合推动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震.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6(01)

成效探究 篇3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作为一名教师, 我以此方法进行了多轮的尝试, 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律, 供同行指正.

1. 运用启导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思维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 没有认识的需要就不会引起积极的思维.认识的需要常来源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有的是学生似乎熟悉但又不清楚、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 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去积极思考.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心理因素, 提出富有启发性、诱导性、趣味性、挑战性、探究性的问题, 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其积极思维, 自主探究.启导由于引出了探究性问题,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 而认知兴趣是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 且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志活动, 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 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 人在满怀兴趣的状态下所学习的一切, 常常掌握得迅速而牢固.

案例1梯形中位线定理.教师:三角形有中位线, 四边形有中位线吗?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呢?学生:动手画图, 观察发现, 合作讨论, 得出结论“一般四边形没有中位线,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有中位线, 但不必研究, 梯形也有中位线”.教师:梯形中位线与两底有什么关系?学生 (观察, 测量, 估计, 猜测) :平行于两底, 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2. 数学探究能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高质生成

高质生成是探究式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 它包括学生能自主发现和勇于提出新问题, 发现新结论、新方法、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探究法通过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和思维情境, 营造“自由”的环境, 给学生创造充分表现的时空, 师生合作相互激发, 诱出思维“亮点”, 教师及时捕捉并积极地启导,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促进课堂高质的动态生成.这种通过探究得到的体验和感悟已不仅属于知识范畴, 已经上升到理性, 扩展到情感、价值观等领域, 使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场所和乐园.

案例2用16 m长的篱笆围成一个面积为30 m2的矩形场所 (一边靠墙, 墙足够长) , 求矩形的长与宽.

在学生解出后, 师生进行一场大讨论.

师:你们觉得围成的矩形怎样 (激发学生的直觉思维) ?

生:这个矩形太扁了!

师:扁有什么不好?

生:面积小, 浪费材料!

师:那你有什么新的设想?

生:若要围成面积为30 m2的矩形, 则篱笆不需要16 m;若用16 m的篱笆, 则可围成面积更大的矩形.

师:请大家做一做, 要围成面积为30 m2的矩形, 最少需要多少篱笆?用16 m的篱笆可围成矩形的最大面积是多少?

(当学生算出最大面积为32 m2后) 师: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案? (没有学生回答)

师:若没有限定场所的形状为矩形, 那么有没有更省材料或面积更大的方案?学生非常积极地展开讨论, 并提出:围成等腰梯形、半圆形……

3. 探究的过程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最好途径

自信心是学习的源泉, 但很多学生一般都对数学学习缺乏自信, 害怕数学, 学习中难以形成愉快体验.究其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注重结论及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注重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 导致学生看不到数学被发现、创造的过程, 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错觉和误解, 认为数学只是一些枯燥的公式和定理的堆砌, 学习就是记忆和模仿, 未达到对知识的真正理解, 主体性得不到体现, 使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 久而久之便失去了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探究过程注重数学探究发现过程的教学, 帮助学生像数学家一样“再创造数学”,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不是由少数天才创造的, 而是经过努力一般人都能发现的.教师不断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 使其在探究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 深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4. 数学发现能调节学生的兴奋中心, 提高学习兴趣

一切人类的认识, 不外乎是不断地提出并解决新的任务、疑问及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和提出新的问题的过程.教师设计教学过程, 在于提出好的问题, 给学生的大脑皮层以外部刺激, 使之产生兴奋中心, 通过学生进行独立思维活动获得解决.当学生的大脑皮层逐步处于抑制状态时, 教师又提出新问题, 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解答, 使大脑皮层又产生新的兴奋中心.运用发现法组织教学过程, 就是让学生的大脑皮层有节奏地处于兴奋状态, 并进行持续有效的思维活动.

案例3在研究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时, 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下列问题:

(1) 若D, E, F是△ABC三条边的中点, 则可发现哪些结论?

(2) 若把△ABC改为四边形ABCD, 即顺次连接四边形ABCD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MNPQ, 则可发现什么结论?

(3) 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 则四边形MNPQ的形状分别是什么?

(4) 为使四边形MNPQ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则原四边形ABCD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5) 能否把四边形推广到五边形、六边形?

5. 通过数学发现促使学生提高发展程度

学生通过学习, 掌握知识, 一般有三种程度: (1) 领会和记忆获得的知识, 在外观上表现为准确的或近似的再现; (2) 在照样模仿或近似的情况下运用知识; (3) 在以前没有遇到的新情况下, 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即再现、模仿、创造等三种不同发展程度.传统的教学只要求学生达到再现、模仿的程度, 不可避免地只要求死记硬背一些基础知识, 而遇到没有解过的新问题, 往往束手无策.通过不断地发现来进行教学, 不仅使学生达到能够将基础知识再现和模仿的程度,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 能调动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经验, 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发展的程度.人的创造力———即综合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来自右脑, 右脑是“感性的脑”, 右脑接受的信息, 通过联络纤维 (主要是胼胝体) 联系着左脑, 左脑是“理性的脑”, 这种来自右脑的信息, 经过左脑的加工, 变成理性认识, 在左脑中储存下来, 并能够将储存的信息在头脑中创造出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物的新形象, 即创造想象.经常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就能为学生提供进行创造想象的机会, 帮助学生提高创造想象的发展程度.

案例4 (1) P为等腰三角形ABC底边BC上一动点, 当P在线段BC上运动时, P到两腰的距离之和有何关系?

(2) 当P在BC延长线上运动时, 结论变化吗?

(3) 当P在等腰三角形ABC所在平面上运动时, 结论成立吗?

(4) 若把等腰三角形改为等边三角形, P在等边三角形边上、内部、外部运动时, 又能发现什么结论?

(5) 能否把上述结论推广到任意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正多边形?

这些相关联的问题, 对学生具有强烈刺激, 启发其进行多种思考, 诱导创新意识的因素, 能产生解题的紧迫感, 具有连续进行探讨的特点, 其仅指出一个探索方向, 需要在解题时更多地独立思考和探索,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再组织, 学生有效学习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在自己的头脑里构建富有成效的认知结构, 这个结构具有稳定性、清晰性和可利用性.研究表明, 大量的题型复制、繁难的习题求解演示和解题术的记忆与重复等活动并不能导致这三种特征的获得.运用以上方法所关注的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深层次参与) , 而不是追求例习题的数量, 彻底转变传统应试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多 (题目多) 、难 (题目太繁、难) 、快 (讲课速度快) 、死 (题目死、方法死) ”为“少、优、慢、活”.探究性学习是较费时的, 我们经常一节课只研究一个问题 (进行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 有时到下课了研究还没结束, 但教学效果特别好, 学生得到的是思想方法, 是情感体验, 是个性发展, 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深刻, 独立性高, 知识迁移能力强.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曾经说过:“学校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那就是学生离开学校许多年之后, 还留在学生大脑中的那一部分东西.”而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可谓终生受用.因此在教学中, 作为教师本身, 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 应多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激发和爱护学生的探究热情, 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的探究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成效探究 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

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恰当地选择不同方式的探究性实验作为教学内容。教改实践表明,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利于发展他们智能的内容,都可选为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内容。

一、实施课堂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根据新课标对能力与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探究性实验的教学内容

课标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会使用天平、温度计、电流表等基本物理实验仪器。学生在探究物质密度、探究物体熔化、沸腾等实验中,对学生使用这些仪器技能方面已有相当高的要求。那么可以在之前仪器介绍使用的课堂上,变仪器演示转变为分组探究实验,努力增加学生对这些仪器的使用频率,让学生在探究仪器的过程中,提高仪器使用的技能。

(二)设置不同的探究实验教学组合方式

对实验仪器要求高的教学内容,可以设置为演示探究实验与课外制作并行。例如:密度计在一般学校配置不多。这就可以采取在课堂上实验演示,课外再引导学生进行自制密度计。双管齐下,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三)将课本上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分组或演示实验

例如用纸盒可以将水烧开的小实验可设为课堂演示实验,反复弯折铁丝后弯折处会发烫等实验习题设为分组实验等等。

(四)创造性地设计探究性实验

案例:利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整套实验装置,再加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让学生探究“近视眼的矫正用什么透镜”。

教师将物体放在凸透镜较近处,但仍能在光屏上得出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比喻为人看近处的物体能看得清晰。解释近视的眼睛晶状体太厚,睫状体不能有效调节厚薄。因此看远处的物体很模糊。教师引导“近视眼要看清物体,就要佩带眼镜,我们带的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引导学生利用另外的两个小凸透镜和凹透镜,探究近视眼应该佩带什么眼镜?”教师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对问题(也是日常生活问题)进行探究性实验。

根据初中学生的实际,学生的能力较难实现如何设计探究性实验。因此适宜教师利用情景(演示实验等)作引导,而留下问题的关键让学生进行探究。

二、学生经过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学习后的成效

在2013到2015年两年间,我校进行了不少制作与实验:土电话、照相机模型、热气球、电磁铁、简单电动机、探究盐水电池、用电能表测量电功率,改装电表,大气压支持水柱,莫尔斯电码演示板等等。通过课外小制作、课外探究活动带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取得卓越的成绩。

我校2015年的毕业生,从初二全区统测、到初三第一学期期末统测、区一模、会考成绩在区排名和区到达度都有进步,该校向全区介绍的总结中就提及了“以物理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力”的成功经验。

案例:制作“灵敏电流表”在电磁感应实验中,需要的器材不多;但关键的灵敏电流表我校只有一、两个。多年来,我们都感到单凭教师的演示、讲解是很难让学生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如果让学生进行实验,经历探究过程,学生肯定掌握得比较好。向学校申请经费,校长批准的可能性很小。后来,我们利用淘汰的一批电流表、电压表。经过检查,发现这批电表的表芯不少还是好的。只要经过简单改装,就能变成灵敏电流表,基本器材的问题就会解决。

接着,我们组织了一批学生;第一天,进行认识、尝试。先让他们拆开电流表、电压表,认识两种电表的结构,然后尝试改装,测试效果,总结做法与经验。接着就是进行整批改装,把第一天参加的同学分组,带领新加入的同学进行对仪表进行改装,测试。经过3个下午的工作,改装并测试了20多个“改装灵敏电流表”,基本满足实验所需。

在改装过程中,学生得知这次制作是为了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时,兴致特别高。学生在每个改装好的电流表中,签上自己的名字,体验了强烈的成功感。

在进行分组探究感应电流的实验中,由于不少同学都经历改装的过程,熟悉器材,因此对实验探究有很大的帮助。是自己做的,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实验时很兴奋,很专心,当然也就很快得出结论。

到后来,还有一些学生经常问“老师,有没有电表要拆的,有就叫我去帮忙、”从探究性实验案例中,探究性实验从课外回归到课堂。我们可以看到的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的学生。我们可以看到物理探究性实验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培养学生素质;也能提高我们老师关心的学生学业成绩。

注重实验探究,提高物理教学成效 篇5

一、注重演示实验,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 ( 试用) 》明确指出, 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物理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 所以, 在物理教学中, 我们可以尝试实验与教学的有机结合,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节课的开始, 教师可以先利用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专注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学习“摩擦起电”时, 开始让学生观察:用手帕分别摩擦两块塑料薄膜, 相互靠近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再用手帕和毛皮分别去摩擦两块塑料薄膜相互靠近, 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通过实验, 学生就可以很直观的得出“物体通过摩擦可以产生电荷;同种电荷相斥, 异种电荷相吸”的结论。这样, 往往一些比较抽象、复杂的物理概念就会具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学生则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因此, 一些课前小实验,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还是很有成效的。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有效教学手段, 对提高教学效果很有帮助, 所以, 为了确保演示成功, 保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是由教师操作完成, 偶尔也可以请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或做教师的助手。试想, 如果在课前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造成实验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教师手忙脚乱, 学生根本没有理解, 这也就谈不上什么教学成效了。因此, 教师在课前要反复操作实验, 达到熟练的程度, 并且要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合理把握实验时机, 注意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例如在讲到蒸发吸热章节, 教师可以在上课的过程中穿插用小烧杯、细玻璃管、小烧瓶、有色水和方座支架等组装成一个伽利略气体温度计, 演示蒸发吸热现象,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比直接用普通温度计演示更有吸引力, 学生通过细致观察, 就很容易理解。当然, 演示实验现象时还有一些注意事项:比如要尽量使用较大尺寸仪器, 要放在适当的高度, 等等, 这些都是为了保证全班学生能看的清楚, 充分地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二、重视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先弄懂实验原理, 然后正确使用物理仪器, 最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这样, 学生就会通过自主探究, 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例如, 在电学实验中, 教师在实验前要反复强调伏特表、安培表的连接特点和位置, 引导学生会用欧姆定律估算量程, 避免因为量程大而使测量值误差大, 又要避免因量程小而使电流把仪表烧坏。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克服怕出错的思想, 在比较困难的地方要及时给予指导, 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顺利地参与到实验探究中, 并且有一定的收获。

实验探究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实验前要分好小组, 明确组内的分工, 比如, 这次甲同学负责实际操作, 乙同学则负责记录, 丙同学观察;下一次, 角色转换, 乙同学负责实际操作, 丙同学则负责记录, 甲同学观察, 等等, 这样可以保证每位同学机会均等, 都参与其中, 即体现分工也体现协作, 充分发挥每位同学在实验探究中的作用。

三、鼓励学生课外实验促进思维开发

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 课外的学习探究对提高教学成效也十分重要, 物理学科更是如此。合理利用好一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创造性是十分有益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动手, 开发和利用身边的一些材料。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 激发他们自觉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例如, 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纸盒烧开水”实验, 发现水沸腾了而纸却没有燃烧时, 就会兴趣盎然, 主动去查阅原因, 这样就会得关于到燃烧点和沸点问题。

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外小实验, 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堂教学往往受到时间、空间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不可能研究所有的物理现象。而学生在课外则可以按照教师的布置, 去观察、探究, 或者用一些简单容易操作的器材进行实验, 就会很好的弥补。例如, 学习摩擦章节时, 可以让学生回家观察汽车轮胎表面纹路的深浅程度, 比较新旧轮胎的变化, 学生就会很直观得出摩擦力与粗糙程度的关系, 这是在课堂中难以完成的。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一些简单易行的课外小实验、观察等, 而且要有意识地加以鼓励、评价。

总之, 充分发挥实验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能够促使物理教学更加生动、具体, 变化多样, 内容丰富, 使学生学习更加灵活主动, 从而更好地提高物理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提升名著阅读教学成效之策略探究 篇6

关键词:提升,阅读教学,现状,观念,阅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 万字以上, 其中第四学段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读物,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同时, 在附录部分的“关于课外读物建议”中列出初中阶段推荐阅读的名著篇目。自从名著成为中考阅读的座上宾以后, 名著阅读教学成为了很多教师都在探究的问题。

一、名著阅读教学的艰难现状

1. 名著阅读的要求模糊, 考查范围广

语文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没有“怎么读、怎么考、考什么”等太具体的要求。为引领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 广东把其中的12 部名著定为中考篇目。从2007 年开始, 广东中考出现了名著阅读题, 考查范围广、题型多。自此, 名著阅读教学的地位随之上升。然而, 总体情况不容乐观, 集中表现在每年中考名著阅读题的平均分不超过总分值的一半。教材中的名著导读内容虽然包括写作背景、阅读建议、精彩片段、探究思考等, 但都是略作介绍。如果要熟悉整部名著, 完成考试题目, 这些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2. 当前名著阅读教学形式及其利弊

纵观近年来的名著阅读教学,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以落实考点为教学目标, 对照去年试题制定应考策略, 让学生做大量模拟题; (2) 以“压缩饼干”式的名著导读代替“原汁原味”的原著阅读, 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 (3) 以观看影视作品代替文本阅读; (4) 以完成读书卡片等形式, 完成名著阅读任务。第一种是典型的应试教学, 去年考什么今年练什么, 题型一旦改变便无从下手。第二种是典型的“快餐阅读”, 只从故事梗概了解一部作品是不全面的, 学生对人物形象、作品情感难以全面把握。第三种只为完成任务, 让学生知道有关情节, 只是对作品有个大概印象。第四种是很多老师常用的, 学生只要读一读作品前言就足以应付老师的检查。

二、改变名著阅读教学现状的一些尝试

要想改变名著阅读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 首先要端正学生对名著阅读的态度, 增强阅读名著的使命感。其次,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科学有序地指导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最后还要改进具体的教学措施, 注重阅读效果的检测与反馈。

1. 转变学生的观念

对于名著阅读, 如果仅凭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来完成, 是难以奏效的。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希望得到老师、同学、家长、社会的认同, 愿意承当一定的责任。因此, 应让学生明白名著阅读是语文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是考查重点, 不是休闲读物, 是必须完成的学习内容, 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有了这种学习任务观念, 就可以激发学生攻坚克难的决心,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科学制订阅读计划, 规范学生阅读行为

经过多年实践证明, 让学生自己制订阅读计划, 只适合自觉学习的学生。因此, 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的同时, 还要帮助学生制订阅读计划, 这既杜绝了教师放任自流的教学模式, 也规范了学生的阅读行为。比如, 可以让学生七年级完成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的规定篇目, 八年级完成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的规定篇目, 教师以读后感、知识竞赛等形式检查落实情况。把名著阅读总复习工作放在九年级。

3. 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学生不愿读名著很大的原因是名著比较深奥。因此, 开展名著阅读指导是很必要的。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读“厚”与读“薄”的联合运用。读书的过程应由“薄”而“厚”, 再由“厚”而“薄”, 如此循环往复, 再难懂的书也能读透。所谓读“厚”, 就是一字一句地读, 重要语句或一时半会儿读不明白的地方, 用笔勾画出来, 反复读和琢磨, 甚至找相关资料对照读, 并随时做好批注或读书笔记以备日后查阅。还要求对相关联的人物、故事情节等做横向联系, 并力求在跨越章节 (回目) 而读上下功夫, 优化视野结构。有了读“厚”为基础, 就能更全面地领会书的内容和精华, 再厚的书也能越读越“薄”, 越读越有味。

4. 通过检测反馈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

学生阅读后, 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在课堂上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 (1) 名著阅读分享交流会。寒暑假前, 给学生布置假期要完成的阅读任务。开学后, 每月安排一次阅读分享交流会, 从制度上保证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制度示例:1) 提前布置学生采用“作批注”等自己喜欢的方法精读名著;2)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写成200 字左右的材料;3) 举行分享交流会时, 每人都要发言, 发言后记两个成绩 (名著阅读与口语交际) 。同时, 教师应及时点评学生的发言, 与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2) 组织测验, 检查阅读成效。阅读分享交流会结束后一周, 可安排小测验, 以保证考点落到实处。测验的内容、题型应与中考接轨, 学生对名著的熟知程度及答题技巧, 都应作为检查要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名著阅读教学研究永远在路上, 教师必须从思想上予以重视, 攻坚克难, 科学有序地引领学生开展名著阅读, 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颜维奇.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 2014 (28) .

成效探究 篇7

一、因势利导, 激发兴趣, 在亲师信道中滋生数学情感

数学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推理、想像、逻辑能力, 而且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缜密程度和发散能力. 教师要从学生的成长进步和终身发展考虑, 走进学生中间, 与学生沟通交流, 打成一片, 在亲密交流中了解掌握学生的兴趣特点、感知能力与数学技能, 并对全班学生的数学水平进行定位, 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 因材施教, 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思考,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创新思维, 大胆质疑, 在亲师信道中滋生数学情感, 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探求新知,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成功、体会成长, 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中, 笔者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催生学生的数学情感, 我往往会为学生设计一个积极参与的情境, 用新颖的角度, 趣味的问题, 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讲解《圆的面积》教学内容时, 为帮助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 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实践中, 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对学生说, 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与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让学生找到身边圆形的物品, 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图形转化的方式计算圆的面积, 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指导学生通过拼图观察、讨论的方法, 尝试用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 取得了较好地教学成效.

二、改进方法, 优化过程, 在教会方法中提高感知水平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 是一门学问, 更是艺术, 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把握以“教”与“学”的节奏,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以教促学, 以学助教, 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促进教学相长.为实现这一目标, 教师要注重学习新理念、新教法, 改进方法, 优化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难点的不同, 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吸引学生眼球, 达成教学所求, 让学生感受数学的新意, 品尝学习的乐趣.笔者在教学中, 注重引导学生读懂书本, 感知数学;自主思考, 体验数学;合作探究, 感悟数学.在讲解“梯形的面积”内容时, 为巩固学生数学知识、掌握迁移技能、获得数学体验, 我注重为学生创设合作探究, 顺其自然的教学情境, 催生和调动已有的数学经验, 以学生生活活动为主, 只要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够想到、做到的方法, 我在教学中不打断、不指导、不暗示, 放开让学生大胆的试, 细致地想, 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自身才智, 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 在我的鼓励、引导下, 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剪拼一个梯形, 摆拼两个梯形, 在“尝试—失败—成功”的亲身体验, 有的学生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 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一个长方形, 有的学生通过剪拼一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们得出以下结论: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 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发现公式, 不但培养了学生推理能力, 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挖掘潜能, 合作探究, 在凸显地位中提高学习质效

为达成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合作探究”的情景, 在活动组织、问题设计、作业安排等方面, 统筹考虑学生的数学学情, 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主学习,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学习数学知识, 钻研数学问题, 让数学问题在探究中形成、在探究中解决, 使学生获得数学技能, 知其然更知所以然.在教学活动中, 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内容, 对自己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 自己想方设法解决, 对一些重、难点问题标志出来, 与老师、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 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提高课堂教学质效.如:笔者在教学“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意义和法则”内容时, 我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怎样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为什么这样算?为什么这样移动小数点?”在合作探究、激烈争辩中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这样,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两种结论相同点: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后, 按整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算出积.不同点:小数乘法, 还要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 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 点上小数点.学生不但在互动中掌握了学习方法, 而且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我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地给予了肯定和表扬, 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数学学习、探究之中, 在引导、点拨、启发的同时, 我对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没能理解题意、没能掌握方法, 采取集中讲解、个别指导的方法, 让学生及时改正, 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综上所述, 教学实践中, 好的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师要俯下身子看孩子, 要用发展的眼光, 长远的策略引导和教学学生学用数学知识, 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才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数学基础、情感爱好,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让学生的思维路径沿着教师的教学目标前行.教会方法比传授知识更重要, 教学中, 教师要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育,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在激发兴趣中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让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认知水平同步发展, 共同提高.

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成效的方法探究 篇8

一、培养学生能力

1.打好知识基础, 开发学生智力。物理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和对生活的抽象, 进行物理学习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 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的基础是掌握基本知识, 因此, 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学生既掌握物理知识, 又获得智力水平及思维能力的提高。

2.加强师生 互动 , 教学相长。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 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知识, 学生接受知识, 进行识记。在此过程中, 师生缺乏交流与互动。学生应该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不应该只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在现代素质教育的理念号召下物理教学者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学习。

3.重视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 其理论来源于实验, 学习物理不能脱离实验, 因此, 高中物理教学者要注重实验教学, 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活动, 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物理知识, 验证猜想, 见证一个猜想从提出到被证实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 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 培养物理思维, 全面提高物理综合素质。

二、尊重学生, 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高中物理教学者面对的群体是高中生, 高中生往往思维活跃, 性格活泼, 有个性, 教学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 即便学生在性格上有些许不足, 也不能对其全盘否定, 而应该对其进行引导教育, 发现其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赞扬, 鼓励其积极向上, 不断进取。

师生是共同探讨知识的伙伴, 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 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畅所欲言, 充分表达观点, 甚至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 这样的物理课堂必然是活跃的, 充满生机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启发学生, 为学生设置具有悬念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猜想,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 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树立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

三、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提高教学成效

学生学习 的过程实 质上是一 个完整的 信息处理 过程 , 学生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理解、记忆, 并通过做题等形式反馈出来, 教学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必须为学生的这一系列过程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可将课堂教学设计为如下三个阶段。

1.自主学习探究阶段。在进行新的知识内容教学前 , 教学者应该先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简要指导, 向学生说明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后要实现的目标, 然后让学生自学, 在此过程中, 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实验、总结归纳, 教师只作为引导者, 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大方向上的指引, 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吸收与提取。

2.答疑解惑 , 重点讲解 。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教师在收集了这些问题后可以集中对学生进行讲解, 加深学生对于重点知识的记忆。进行易混淆知识的区分, 为学生理清思路;注重讲解知识之间的联系, 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系统化, 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的过程更加科学。自主学习的阶段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 这一阶段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理解记忆的过程, 也是较为重要的环节,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合适的外部条件与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整理巩固 , 练习反馈 。在此过程中 , 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检测, 查漏补缺, 巩固加深。教师可以为学生总结出这部分内容中的重点概念、解题的基本技巧与规律, 指出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与易错点, 帮助学生进行总体复习。要让学生做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 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反馈, 从而融会贯通。

总而言之,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 要对学生的个性给予充分尊重, 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 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如此, 便可以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成效, 培养出拥有较高知识水平与较强思维能力的高素质学生。以上是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的经验之谈, 如有不足之处, 还望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章幼芬.信息技术下物理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J].湖南中学物理, 2010 (1) .

[2]韩涛.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美[J].考试 (教研版) , 2008 (10) .

[3]孙丽艳.高中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J].科教文汇 (下半月) , 2006 (04) .

成效探究 篇9

一、统筹安排需支持,多年喧嚣突沉寂

民国建教合作涉及领域与部门众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很难单独安排、统筹,因此需要国家层面对建教合作实施全面管理。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建设机关与职业学校协作大纲》,以政府命令的方式要求学校要和实业单位商定好学生实习考核、指导办法。几乎与此同时,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学校顾问委员会设置案》,专门推动建教合作工作。在众多职业学校,顾问委员会广为聘请了农工商医等各行业精英,入校商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职业培训教材编订、就业实习指导等问题,让学校教育充分适应实业需求,力求改变长期以来教育界与实业界相互分离的状况。

随着民国建教合作的逐步深入,1937年民国政府成立了旨在加强建教合作领导的“中央建教合作委员会”,该委员会的工作任务主要是:对实业界需要的各类技术人才进行调查、统计、编制,拟定与实业界有关联的各级学校的课程教学训练与计划方案,筹划毕业生实习就业出路等。1939年,针对地方层面的建教合作工作开展,民国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各省市辅导职业学校办法案》,该文件要求全国各省市根据辖区内学校分布结构划分辅导片区,根据辖区内实业发展需要完善课程设置,应特别商请军工企业协同辅助,各实业单位应将辅助学校职业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抗日战争期间,建教合作从数十年的喧嚣中突然沉寂下来,全国性的领导机构“中央建教合作委员会”也被迫撤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这一状况才有所转变。随着1946年农业领域推动农业教育发展,民国政府教育部提出:各省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适时邀请辖区内农业生产、科研、经济部门的专家到农业教育类学校商讨建教合作议题,充分发挥双方在教育与农业生产方面的功能,并将两者有机融合。此外,民国教育界人士在谈到战后教育恢复和发展时说道:建教合作应成为教育的最高原则,所有工厂、机关都必须对实习学生进行相当数量的技术培训和知识扩充,将职业教育从学校延伸至用人单位。然而,在内战阴霾与国统区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下,绝大多数建教合作的原则、政策、方针等都被严重弱化,几乎成为一纸空文[2]58。

二、中央地方各有案,合作成型求互利

如前所述“,中央建教合作委员会”领导全国建教合作工作,而实际践行这一方针的是全国各地建教合作相关机构与部门。例如广东省,为了加强企事业单位与学校之间的联系,以求从业人员的技术得到尽早培养,按照民国政府的要求,组织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文理学院、商学院以及省政府会计处、卫生处、农林局、公路处、地政处、银行等机构成立广东省建教合作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由教育厅长担任,下设服务组、设计组、调查组和事物组,主要开展技术咨询、沟通联络、调查登记、筹划学科、分配毕业生等工作。

在近代职业教育开展较早的四川省,类似的辅导委员会也制定了分区工作方案,规定了该省建教合作的具体程序。首先,在学校开学之前,受辅导的各个学校必须将四份材料送至给予辅导的机构修订、审核,这四份材料分别是各班级的课程教学名称、教案、内容、进度、方案等,学生实习的场所、用具、规则等,实验仪器、用具等,以及其他学校在建教合作工作方面的改进计划。其次,每学期期中,负有辅导职责的机构必须派员到辅导学校对建教合作工作进行指导、考核,并对下一阶段工作作出规划,该规划要经学校和派出机构共同审核,并抄送至辅导委员会备案[3]78。再次,每学期期末,被辅导学校要将学生实习情况、学校与用人单位建教合作情况撰写成文,存档在学校和用人单位。四川省的分区工作方案全方位检验了学校和用人单位在建教合作中的人才培养成效,让建教合作成果显著。例如金陵大学从1940年到1941年对省内四所县级农业职业学校进行了三次辅导,每一次都帮助辅导对象明确、分析和解决问题,极大提升了这些学校的职业办学水准。实业起步较早的江苏省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就开始关注学校教育与公私实业之间的联系,以期强化教育的社会性、实用性。在建教合作的实践探索方面,江苏省积累了不少成功案例。例如省建设厅下属各企事业单位都吸纳有扬州中学土木班的学生,众多银行非常欢迎来自各类商科的莘莘学子前来就业,苏州工业学校与当地赫赫有名的大生纱厂合作研发生产新布匹等等。

民国时期的学校与企事业单位之所以可以在建教合作方面起步,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教育需要利用企事业单位的实习场所、生产设备等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事业单位需要利用学校的职业培训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和储备后备力量,双方互利合作、优势互补。而推动双方合作的几项重要文件发挥了促进与保障功能。1941年,民国政府教育部、经济部、农林部联合颁布了《工厂矿场推行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大纲》。该大纲明确规定:凡职工人数超过五百人的工厂矿场,应在一年时间内严格按照大纲实施建教合作;凡职工人数超过两百人的工厂矿场,应接受相关部门督办建教合作事宜;凡职工人数在两百人以下的工厂矿场,应由就近的学校开办巡回职业培训班,定期对实习生进行教育训练。194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与农业部共同颁布了《农林实业部门与农林教育部门联合办学办法》与《农林建教合作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合作性文件,以满足农业领域对农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同年,民国政府教育部还修订了《农工商业团体开办职业培训奖励办法》、颁布了《实业机构办理职业学校和培训奖励办法》,给予实业机构和教育机构在建教合作领域的成绩优秀者补助费、奖金或公费深造名额等。1944年,民国政府教育部下达文件,要求各省市开展一次建教合作宣传活动,督促工厂、农场与学校联合开办补习班。

三、结构矛盾主体错,成效甚微难落实

民国时期建教合作涉及地域广、涵盖领域多,也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建教合作始终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合作成效甚微[4]134。

全国性的领导机构虽然存在,但缺乏相应的领导权威,很难协调各方利益。自从“中央建教合作委员会”成立后,社会上有关建教合作的呼声并不低,但现实效果却很难令人满意。从委员会的职责定位便可看出,尽管有领导之名,也为中央、地方的建教合作提供基本的沟通联络服务,但无论是在行政权力上还是在行政层级上,该委员会都缺乏在全国进行统一调度的权威性。从委员会的内部解构来看,各部门具有相对独立的工作目标和利益,不能形成作为一个名义上的、全国性领导机构应有的合力。例如经济建设部的工作重心在“建”而不在“教”,关注的社会生产情况;教学部的工作重心则恰恰相反,且没有直接的经济与行政资源来源,连日常办公都难以为继。针对内外发展的困境,委员会尽管试图采用机构改革、明确职责分工的办法脱困,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改革决心而未能如愿。

建教合作未全面展开,合作领域与层次都十分片面。按照民国政府的预想,建教合作应该是学校与实业界在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实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全面合作。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民国建教合作忽略了很多应有的内容,致使合作成效大受影响。例如农业领域的建教合作,各级农业职业学校的教育一直循着传统的士大夫培养模式,农业与农学是相互独立存在的,学生纵有农业知识,却无农业经验。而农业经验源自田间地头,如果学生没有机会走进田间地头,根本积累不了必要的经验,也就难以在毕业之后将所学施于所用。此外,民国建教合作的片面性还主要表现在,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仅限于学生实习,如此既不能促进学生真正就业,也不能帮助用人单位切实储备后备人才。

建教合作的主体角色错位、主次关系不清。例如浙江省教育厅在一份建教合作的报告中写道:教育厅主办有桑蚕讲习所、农业学校、高级商科等,但财政厅、建设厅等也都主办有桑蚕讲习所、农业学校、高级商科等,如此重复架设机构,不仅造成投入浪费,而且影响学生出路。有鉴于此,教育厅提议以本厅为建教合作主管部门,财政厅、建设厅等相关部门为协助部门,以避免管理上的混乱与冲突。但教育厅的提议没有得到财政厅、建设厅等其他部门的正面回应,因为这必然触动其他部门的既得利益,谁也不服谁的管理。尤其是教育部门历来在行政体系中属于“清水衙门”一类,可谓人轻言微,想要向财政厅、建设厅等财大气粗的行政部门发号施令,其难度可想而知[5]151。除此之外,民国建教合作的形式大过内容,也是成效甚微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一纸建教合作的公文只存在行政上的文书意义,并没有得到认真贯彻落实,更不能解决实际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而上行公文经常夸大建教合作的效果,让上级主管部门根本摸不清实际情况。

摘要:民国时期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兴起了教育界与实业界的建教合作浪潮。中央与地方纷纷设立了主管建教合作的行政机构,颁布了一系列推动建教合作的文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民国建教合作成效甚微,未能实现合作初衷。

【成效探究】推荐阅读:

成效调查05-09

成效因素06-10

服务成效06-11

措施成效06-28

成效展望06-30

特色成效06-30

技术成效07-12

经营成效08-28

课堂成效09-08

成效综述09-15

上一篇:体育物流业下一篇:客家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