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因素

2024-06-10

成效因素(通用10篇)

成效因素 篇1

一、研究背景

为认真贯彻2013年“12·19”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1·28”重要批示精神, 自2014年2月中旬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部署在全疆各级部门单位抽调20万名干部开展为期三年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 简称“访惠聚”活动或干部驻村活动。

这一活动是具有新疆特色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是促进民族团结与宗教和谐的迫切要求, 是应对“三期叠加”复杂形势的特殊需要, 也是加强新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2014年3月,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为响应自治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的活动号召, 践行群众路线、深化改革创新, 伊犁州辖8县2市、929个村 (社区) , 共下派929个工作组、7294名干部, 占全疆年度下派人数的10%, 其中州直下派243个工作组、1348人;县市下派686个工作组、5107人。经过近一年的“访惠聚”驻村工作的开展, 这一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以及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活动开展以来, 工作组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当地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影响着农村的各个方面。

二、干部驻村活动执行成效

1. 稳定的群众基础更加牢固

各级工作组深入田间地头、农家炕头, 采取有效的宣讲方式, 用群众能够听得懂的语言, 将“稳定是福, 动乱是祸”的思想宣传到群众心坎上。通过驻村入户走访调查, 我们能够深刻的感受到绝大多数群众对稳定的渴望越发强烈, 对违法犯罪行为越发憎恶, 基层维稳的力量越发壮大, 稳定的群众基础更加牢固。

2. 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

随着“访惠聚”工作的深入推进, 各级工作组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想方设法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力度, 推动落实各项重点民生工程和建设项目, 特别是一大批乡村公路、防渗渠道、机井、引水灌溉设施的修建、配套, 有效的改变了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

3. 群众生产方式逐步发生转变

针对人多地少的矛盾, 各级工作组积极协助村“两委”, 从转变生产方式入手, 调整产业机构, 调整发展思路, 使传统的种植业向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 尤其是通过送科学、送培训、送政策、送法律、送技术、送信息、送就业岗位等, 改变了传统的种植养殖及发展致富方式。有效提高了村民自我发展能力, 推动了脱贫致富目标的实现。

4. 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随着硬件设施建设的全面落实, 各级工作组积极帮助村“两委”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 村容村貌整治计划, 统筹抓好给排水、用电、用气、取暖等配套设施建设, 组织群众进行村级绿化、美化、硬化以及亮化工程, 改变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

5. 群众生活方式逐步多样化

各级工作组积极融入当地群众, 将一些现代生活观念和方式引入村民生活, 由外及内、由表及里, 深刻影响和改变着群众的衣食住行乃至婚丧嫁娶。此外, 工作组为群众开设各类生活娱乐和文化活动, 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6. 村级治理能力逐渐提高

针对近年来出现的农村自我发展内动力不足的问题, 各级工作组始终坚持从调动村民的能动性、积极性出发, 积极协助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 制定发展规划, 提高村级事务管理能力。通过村规民约的方式, 广泛发动、组织、村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特别是各个工作组坚持问题导向, 对农村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梳理, 尤其是对影响稳定、制约民生和发展的主要矛盾及各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形成全方位、点对点的问题解决机制。

7. 群众思想观念发生转变

各级工作组积极融入群众,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 和群众交心、交友, 用真情感化群众, 团结群众、赢得群众;用行动带动群众、影响群众、引导群众。特别是通过深入浅出、入情入理的宣讲教育, 使群众进一步认清暴力恐怖犯罪及宗教极端势力的反动本质。目前, 人民群众不仅期盼稳定、期盼和谐、期盼发展的愿望越发强烈, 而且对生产、就业、就学以及婚姻生活等观念都发生了大的改变。

三、影响干部驻村活动执行的因素

我们在看到干部驻村活动带来丰硕成果的同时, 还应意识到影响干部驻村活动执行的因素。

1. 时间和资源

经费欠缺与时间紧迫是政策执行常遇难题, 从伊宁市三民工作办公室反映的情况来看, 各级工作组都存在资金欠缺的困难, 向上审批手续复杂, 金额太少, 无法满足驻村工作的各项需要。此外, 各级单位也面临的资金缺口的难题, 对想要为工作组提供足够的资源的单位只能爱莫能助, 尽可能满足基本需求。

2. 有效整合必要的资源

政策所需的资源极为广泛, 包括人力资源、经费提供、时间条件以及健全的组织体系等等。资源整合的程度影响到政策执行的效率, 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内达到令人满意的政策效果, 对于当前驻村工作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一般情况下, 驻村工作组与当地“两委”形成合力, “两委”熟知当地情况, 能够帮助工作组进行入户走访, 而驻村工作组又有工作治理、带动致富的好方法, 二者的密切联系能够达成良好的合作, 使政策不断向政策目标靠近。

3. 对政策目标的认识与理解

能否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政策目标是政策能够有效执行的条件, 连最根本的政策认识都无法达到统一, 更无法提及政策的实施。首先干部自身对政策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并且采用恰当合适的语言和方式表达政策内容。一旦政策认识出现偏差, 政策执行也会偏向错误的方向, 最终导致政策崩溃。其次, 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识是否清晰也关系到政策执行的好坏。在“访惠聚”活动的执行过程中, 必须要让群众意识到, “访惠聚”的真正含义不仅是惠民生, 更重要的是凝聚群众力量, 为新疆的和谐稳定打下坚固的基础。

4. 清晰的任务表述和正确的行动顺序

任何事情的完成都要遵循逻辑性, 一旦任务表述不清或执行顺序杂乱无章, 则会导致行动失败。从目前来看, 驻村工作具备清晰的政策描述和良好的任务分工, 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关系。在驻村干部前往驻地前, 都必须参加相关的小组会议, 会议将会对各个小组及其成员的基本工作进行分工, 比如入户走访中, 由谁来沟通, 谁来登记都有相应的任务指定。在入户走访完毕后, 工作组成员对走访信息进行汇总整理, 上报至有关部门, 并针对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

5. 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沟通协调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使信息透明化, 信息的不对称不仅会造成政策执行者或政策对象的盲目性, 还会误解政策执行的意图。有效沟通和协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建立上下级联系制度。每个工作组都配备一个信息员, 信息员负责将每周的工作组开展的情况汇总、收集和编写, 以信息简报形式上报办公室。其二, 建立工作组与乡 (镇) 定期开协调会。各单位选派的工作组组长任乡 (镇) 党委副书记、副乡长, 要在乡镇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 工作组副组长任村副书记、副主任, 工作组组长要列席乡镇党政会议, 工作组组长和副组长要参加“两委”班子会议, 同时, 工作组与村成立联合党支部, 共同开展组织生活。其三, 建立群众上报渠道。伊犁各县的政府网站均设有专门板块, 以公开干部驻村的政务信息, 群众也可通过这一平台向上反映情况。这种双向的互动沟通不仅能够使所有参与者了解彼此立场, 还能够有效平衡各方利益, 促使行动方案的达成。

6. 权力与服从

政策的执行者应拥有一定实质性的权力, 这一权力能使政策目标形成服从, 二者的关系是政策执行的关键因素。但现实生活中, 政策执行者的权力受到限制, 而群众的服从也大打折扣。新公共服务理论中不断强调, 公共管理者的作用在于服务, 而非对社会的控制与驾驭, 即服务而非掌舵。在干部驻村活动中也是如此, 抽调干部下基层本来就体现了政府的服务职能, 让干部主动下去, 切实为当地群众着想, 为群众解决难题。

摘要:本文通过对“访惠聚”干部驻村活动执行现状进行调查, 对当前干部驻村活动已取得的成果进行梳理, 并对影响这一活动的因素进行简要分析。从目前活动执行效果来看, 干部驻村已具有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稳定的群众基础更加牢固、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群众生产方式逐步发生转变、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方式逐步多样化、村级治理能力逐渐提高、群众思想观念发生转变等。同时, 影响干部驻村的因素主要包括充分的时间和资源、有效整合必要的资源、对活动目标的认识与理解、清晰的任务表述和正确的行动顺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以及权力和服从。

关键词:干部驻村,政策执行效果,执行影响因素

成效因素 篇2

关键词:学习;情绪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53-01

情绪是人类最复杂的心理过程之一,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体验。说到情绪,我们认为它的秉性与自然界的天气有某些相似之处。尽管人们常常觉得情绪的变化难以把握,但情绪的确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们面对环颈椎形形色色的事物,并非只有冷冰冰的理智活动,与此同时,总有体验到或多或少、这样或那样的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通常,人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客观的世界的。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需要、兴趣、价值观等去评判其他的人、事、物。由此产生肯定或否定、赞同或反对、接纳或排斥的态度。这些评价态度被个人清晰地知觉和体验着,就成为或强或弱、或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当情绪发生时,还会伴随一些生理的和外部行为的反应,如心跳、呼吸、血压的变化,以及特定面部表情、身体姿态等。可见,情绪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心理现象。一般来说,给它如下界定:情绪是人堆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主观体验,以及所产生的身心激动状态。学校的生活并非风平浪静,同学之间的交往也同样会使中学生产生各种情绪,那么中学生的情绪对学习成效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身体内外的刺激

引发情绪的刺激大多来自外界,如壮丽的河山、优美的音乐、整洁的环境会让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拥挤的街头、嘈杂的声音、肮脏的环境则令人烦躁和压抑。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也受身体内外刺激的影响。如迫近的考试、人际关系出现危机、外在力量的打击、失去亲人等都会令人感到焦虑和沮丧;而作业的完成、受到老师的表扬、与亲朋好友的相聚则令人与快和轻松。

有的时候,情绪会由内在的刺激引起。例如:体弱多病容易使人情绪压抑;有人饿了的时候就容易发脾气;甲状腺素分泌过剩的人脾气暴躁,分泌不足的人则情绪消沉等。以上是内在的生理方面的刺激。还有内在的心理方面的刺激也会引发情绪,例如想象自己将实现某个愿望而产生兴奋、快乐的情绪;又如回忆一段痛苦的往事,勾起悲伤烦恼时的情绪。有时候,人们会觉得情绪来得莫名其妙,其实只不过是引发情绪的刺激不是那么明显、具体,比较模糊、隐蔽,或者当事人没有自觉地意识到罢了。如果仔细地寻找,每一种情绪的产生都存在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的刺激原因。

二、主观的认识活动

俗话说:人又七情六欲。情绪总是与人的欲望、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心理学的研究证实了情绪的产生的基础是需要。人有多种多样的需要,有生理的和心理的需要,物质的和精神的需要,持久的和暂时的需要,明显的和潜在的需要等。不同的内外刺激,对个人的需要能否满足,满足的程度不同,会导致一个人对不同的刺激物产生不同评价,进而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句俗语,就说明人们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对不同事物产生了不同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同一刺激物对于怀有不同需要的人来说,也会引发不同的情绪。例如邻居房间里传来的音乐声,对一个休闲在家、无所事事的人来说兴许是令人愉快的伴奏;然而对一个第二天要参加重要考试、正在紧张复习的学生来说却成了不堪忍受的噪音。由此可见,情绪的产生不仅要有刺激的存在,还必须以个人的需要为依据,通过理智即认识活动对刺激物加以解释、评价,确认自己对它采取何种态度,并且体验到这种态度,至此,某种性质的情绪才产生了。正因为情绪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需要以及认识活动,所以它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是纯属个人的主观体验。

三、个人的生理状态

我们知道,当情绪产生的时候,会伴有内脏、内分泌、神经系统及外部表情、动作的变化,它们是被情绪激发出来的。但是,在情绪尚未发生之际,个人当时已具备的生理状态也会影响情绪发生的激素水平、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类型以及遗传特点等。例如:一个人喝了适量的酒之后,生理活动会被激发到较高的水平,心跳加快,血管扩张,全身发热,神经兴奋。这个时候,如果给他赞扬或者挑衅,会更容易令他高兴起来或者愤怒起来。又如,有人因为残疾或先天的原因,身体里的某些激素含量偏低或者偏高,也会影响他对同一刺激产生不同于常人的情绪反应。综上所述,情绪由身体内外的刺激所引起,以个人的需要和认识活动为转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个人生理状态而受到一定的制约。

学习过程中积极良好而又稳定的情绪对学习是一种促进,能使学生在学习时更加专心,思维活动更加积极;而消极不稳定的学习情绪使人坐卧不安,思维混乱,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借题发挥、闹出乱子。可是一旦平静下来,又后悔莫急,这就严重干扰了学习。不少中学生从小受到父母的关心照料,自己提出的需要很容易从父母那里得到满足,可以说是顺利惯了。上了初中以后,一方面由于学习难度加大,不能再依赖父母的帮助,基本上要靠自己努力了。因而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不断地碰钉子,学习自然不那么顺利了。另一方面在中学集体生活中,对中学生的要求提高了。例如要服从集体生活的原则。这样很难使每个同学都那么“顺心”。所有这一切,常常使一些中学生赶到学校的生活不称心,而在学校不便发作,只得处于闷闷不乐的消极情绪中。可一回到家里便常常发脾气。长此下去,学习就会受到很大影响。

企业培训成效因素及对策探析 篇3

1.1 培训的涵义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对培训工作的研究越来越多,人们渐渐重视起培训工作,但什么是培训,却是各抒己见,至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下面摘录一些供研究参考:

(1)培训是指各组织为适应业务及培育人才需要,用补习、进修、考察等方式,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使其适应新的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拥有旺盛的工作能力,更能胜任现职工作,及将来能担任更重要职务,适应新技术革命必将带来的知识结构、技术结构、管理结构和干部结构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2)培训是指向员工传授工作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任何活动,是与工作有关的任何形式的教育。

(3)培训是指创造一个环境,使员工能够在这一环境中获得或学习特定的与工作要求密切相关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

(4)培训是指给新雇员或现有雇员传授其完成本职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的过程。

总之,现代培训指的是员工通过学习,使其在知识、技能、态度上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使员工的职能与现任或预期的职务相匹配,进而提高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培训作为科研课题首先是在心理学和科学管理领域进行的。随后,培训理论随着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传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00—1930)、行为科学时期的培训(1930—1960)、系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60—)三个发展阶段。

1.2 国内企业培训现状

在《中国经营报》曾刊登过对民营企业中层管理层培训现状的调查,这也能说明我国企业的培训现状。

1.2.1 对培训的认识

调查发现,72%的企业的高层人士自认为非常重视中层管理队伍的培训,他们认为“培训是企业发展的需要”(64%),“人才是培训出来的”(46%),“培训是稳定人才的手段”(36%),只有28%的高层认为“培训没有必要”、“培训是给别人作嫁衣”(16%),“招来的人就应当合乎要求,不必要再培训”(10%)。但是有92%的中层管理人员认为公司并不重视培训。并且,他们自己对培训表示出极大的关注。他们认为“如果不培训,能力将会下降”(86%),“培训是公司应当提供的”(67%)。

1.2.2 培训体系

92%的民营企业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管理机构方面,仅有42%的民营企业有自己的培训部门,考虑到被调查企业均是业内有影响有规模的企业,这一比例是令人吃惊的;在培训制度方面,64%的民营企业声称有自己的培训制度,但是经座谈和深度访问发现,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承认自己的培训制度流于形式;在培训负责人方面,只有32%的负责人在任职前从事过培训管理工作;在培训需求方面,没有一家企业有规范的培训需求分析;在培训评估方面,有36%的企业曾做过二级评估,所有被访企业均没有进行过三级或四级评估。在课程体系方面,94%的被调查企业没有自己的中层管理培训课程;在教材方面,仅有12%的民营企业设计过中层管理人员专用教材;在培训设施方面,12%的企业有自己的培训教室(教室、教学设备等)。

1.2.3 培训计划

61%的民营企业有自己的年度培训计划。但是,经座谈和深度访谈发现,大部分的年度培训计划都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其中91%的民营企业每次培训的计划都是临时制定的。

1.2.4 培训时间、经费

民营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每年培训花费时间为13小时。民营企业的培训经费提取无统一标准,均尚无年度经费计划,一般是在培训实施前临时审批。据抽查,平均花在每名中层管理人员身上的费用为892元/年。

2 企业培训成效因素分析

2.1 企业培训流程分析

一个完整的培训过程,要包括如图一所的基本步骤:

2.1.1 培训需求分析和培训计划

培训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管理工作的基础。它决定了这个培训是否有必要进行,培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通过各种需求分析技术和分析工具得到的培训需求信息是制定培训计划的基础。一个好的培训计划应当有可执行性,目标可达到。

2.1.2 培训实施

培训项目的实施一般情况下应当严格遵照培训计划的内容,但遇到突发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培训计划,保证计划的灵活性。实施过程会因培训类别不同而有所差别,但培训实施的管理应当保证能对从前期准备工作到后期善后工作的全程监督。在培训后期,培训管理者要避免懈怠的情绪,善始善终,做好讲师和学员的服务工作,保证培训工作圆满结束。

2.1.3 培训成果转化

培训结束后,应当有培训成果转化项目。它是对培训的跟进措施,也是进一步保证培训目标的达成。通过培训获得的新知识、技能、行为或态度等如果没有转化到工作中去或在一定时间里不能维持,培训的价值就没有充分发挥,培训的投资回报率也无法提高。根据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很多企业的培训效果转化率都非常的低,一般在20%-30%之间,这个低转化率也影响了企业对培训投入的热情。

2.1.4 培训效果评估

每一个培训项目实施过程结束后,培训管理者都应该对本次培训的效果做出评估。效果评估可以了解本次培训的实施情况,是否完成了培训计划,是否达到了培训目标;可以为改进以后的培训设计提供信息;可以通过培训评估信息交流和培训成果展示推广培训资源;也可以通过对培训过程的评估实现对培训过程的监控。

2.2 培训成效因素选择

培训是否有成效,取决的因素有:领导的支持度,培训前的沟通情况,培训需求分析是否准确,实施培训的时候有没有进行控制,是否有培训成果转化的环境,是否有健全的评估机制等。

以下是不同企业类型培训比较表:

2.3 培训存在问题分析

2.3.1 培训观念存在误区

企业中人才的流动率高使培训工作面临这样一种困境:花费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培训工作上,培养了需要的人员,但却留不住,最终是为别人做嫁衣,得不偿失。

2.3.2 培训目标不明确

员工培训的一个常见错误就是事先不明确培训的特定目标,许多企业确实重视培训,也提供了很多培训机会给自己的员工,但收效甚微。他们每次都只是笼统地将培训的目标定义为“为了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当然,这个目标肯定没错,但问题是他们没有考虑到一次特定的培训对“提高员工素质”的具体影响——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和程度。一般,培训主要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员工观念的转变、技能的提高和知识的获取。

2.3.3 培训需求分析不准确

对许多管理层来说,培训工作“既重要又茫然”,根本的问题在于企业对自身所进行的培训需求分析不准确。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求缺乏科学、细致的分析,使得企业培训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多企业只是当公司在管理上出现了较大问题、经营业绩不好的情况下才临时安排培训工作,仅仅满足短期需求和眼前利益。

2.3.4 培训内容不实际

很多学员接受培训后都有这样的感觉,老师讲得很精彩,可惜培训内容使用起来却有点困难,不太实际,于是又只能按老习惯去操作。现在很多的培训,俨然变成了讲师的个人表演:不管学员是否需要,不管是否与主题相关,都在培训过程中强行加入大量的故事、游戏,甚至已经使培训变成了“评书连播”。学员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得到的只是开怀一笑,回去后,问问今天到底学了一些什么,却是一脸茫然。整个培训项目不过是“一笑而过”,后续的知识转化能力就更是奢望。

2.3.5 培训方式不适合

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培训方式还是很单一,绝大多数的培训仍以“室内讲授式为主”。室内讲授式最常见的情景就是大家都忙着抄笔记,很少交流讨论问题。实际上,这种脱胎于正规学校教育的企业传统培训模式,其典型的实施方法是单向的、标准化的、填鸭式的和局限于教室的。这种培训方式倾向于过分正规化、标准化,忽视学员个性化需求,常使培训中的学员们“课堂上有声有色,课堂外束手无策”。

2.3.6 培训成果缺乏转化环境

培训后返回岗位,员工需要一个能够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环境。在员工的工作环境中,存在着诸多阻碍员工进行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如部门管理者的不支持、同事的不支持以及时间紧迫、资金短缺、设备匮乏等工作自身原因。培训成果缺乏转化的环境造成“培训没有太大实际用处”的观点产生,对培训工作又是一大阻碍。

2.3.7 培训评估机制不健全

目前企业培训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保证有限的培训投入产生出理想的培训效果,培训的效果难以评估。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评的方法单一,效果评估工作仅仅停留在培训过后的一个简单的考试,事后不再做跟踪调查。

3 提升企业培训成效对策分析

3.1 加强培训的沟通工作

首先,要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和了解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绩效考核指标等,以及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与目标,并将其细化到各个工作岗位上,明确对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要求。

其次,要建立员工的信息系统,了解员工的具体信息后,将其与企业的要求相结合,将那些知识、技能等低于企业要求的员工确定为培训对象。

总之,应该从员工的需求和企业的需求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还要有一个科学规范的组织程序与操作过程,在内容、时间上最大限度地贴近企业的实际,无论课程安排还是讲授内容,都应随时根据员工需要做调整,使受训职工听得进、用得上,从而达到追求效益的最佳化与成本的合理化。

3.2 培训评估

3.2.1 营造利于培训成果转化的环境,有利于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企业应积极培育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工作环境,从而达到提高培训效果的目的。首先,要提高各级管理者的支持程度,积极提倡将培训运用到工作中并奖励运用得好的员工,关注新的受训员工,与他们讨论如何将培训成果运用到工作中;其次,测量已经应用在工作当中的所培训内容的数量、频率、难度等,即了解实际的实践机会有多少,再根据测量结果变更培训内容或者工作环境。

3.2.2 重视培训效果评估,有利于提高培训的有效性

在评估一个培训计划或项目的效果和效益时,可参考柯卡帕切提出的“四标准”,有四类基本的培训成果或效益是可以衡量的。

第一,学员的反应。即评价学员对整个培训过程的意见和看法,对培训计划是否满意、是否喜欢、是否认为有价值,包括对培训的内容、讲师及主持人的水平、培训的方式、时间安排、环境设施等。

第二,知识标准。即员工通过培训学习所获得的有关工作原理、技术、技能、程序、态度、行为等。

第三,行为标准。即培训过后培训学员返回工作岗位的行为变化,主要是指工作中的行为表现和工作绩效,通常都是良性的变化。

第四,成果。即培训活动的开展对企业及工作环境产生什么影响,培训的投资回报。包括顾客对雇员的投诉是否减少、废次品率是否降低、废品成本是否降低、人员流动是否减少、员工满意度是否增加、劳动生产率是否提高、销售额是否上升、利润是否增加等。

摘要: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有效的员工培训不但能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改善企业的绩效,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还可以传播公司文化和经营理念,有助于员工之间的协调合作与沟通,方便实施制度和战略。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企业员工的培训已变为企业竞争实力的主要法宝,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战略性影响。

关键词:培训,成效,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燕.培训管理入门[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2]郭京生,张力兴,潘立.人员培训实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成效因素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 影响因素 改革成效 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30079

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在不断地进行改革。针对体育这门必修的教育课程,国家倡导健康教学,全面教学,完善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体育是专门为了学生在学习压力大、学业繁重时进行应有的体育锻炼,使压力得以释放的一门课程。当前,学生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学生的学习也受到了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我国倡导进行体育改革,让学生进行相应强度的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但现如今,体育课时存在被其他课程占用,体育教学模式过于守旧传统等问题,从而影响了体育改革的推进。为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以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影响体育改革的因素

1.体育教学方式死板

大部分学生都反映现在的体育教学很多情况下都是进行体育考试项目的培训,对于其他体育项目并不进行培训。比如在初中、高中都要进行考试的项目——立定跳远、女子800米、男子1000米等,在体育课上教师就只对这些项目进行周而复始的训练,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体育锻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短时间内大量训练就会有效果,这样反而容易造成伤害。比如长时间进行立定跳远的训练很容易出现肌肉拉伤等情况,有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如果体育教学方式一直如此单一化和死板化,只对考试项目进行大幅度训练的话,体育课对于学生来说就和其他专业课一样成了积累压力的课程,大大减弱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最后还有可能损害感兴趣学生的身体健康。这样的教学方式阻碍了体育改革的发展。

2.体育教学不注重因材施教

体育教学其实是由体育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体育活动的课程。体育教学应该是对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培训教学,可是,现在的体育教学不能因材施教,开设的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偏少。比如体育课的课程一般都是传统的短跑、长跑、跳远和跳高等,并没有开设太极拳、太极剑、跆拳道、瑜伽以及健美操等趣味体育课程。众所周知,趣味性体育课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还能够使学生在快乐中得到很好的体育锻炼。但是,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因为趣味性体育课程偏少,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不高,降低了体育改革的成效。

二、提高体育教学改革成效的措施

1.引进高素质体育教学专业人才

很多学校往往会忽略体育这门课程,在选拔体育教师时缺少必要的严谨性,导致现如今大部分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并不高,无法带领学生进行自己爱好的体育活动的锻炼,无法很好地完成体育教学。针对这一状况,每所学校都应该加强体育教师的选拔和引进,从而优化对学生的体育指导。比如多引入高学历的跆拳道老师,及时引进瑜伽、健美操、乒乓球和篮球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只有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了,师资力量够强大,体育教学的成效才会大大提高,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激发出来,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能全面提高。

2.多开设趣味体育项目

体育教学中,传统考试项目的锻炼时间控制在半节课以内是最好的,在剩余的教学时间里可以开设网球、健美操、跆拳道以及瑜伽等学生很感兴趣的体育课程,并配备专门的体育教师进行辅导。这样不仅充分利用了体育课自由活动时间,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体育活动,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拓展性训练,做到考试项目的学习和个人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的培训互不耽搁。这样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使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体育课的改革成效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改革不仅需要保证传统体育教学项目和学生爱好的体育项目的培训力度,还要针对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必要的改进。当然,不管是哪种对策,都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的。

成效因素 篇5

教学成效即教学效果。《现代汉语词典》对效果的解释是:“教学效果是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 (现代汉语词典, 1985:1271) 据此, 我们可以把教学成效解释为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从事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最终结果。这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给教学效果下的定义是一致的。《全书》认为:“教学效果这一概念指的是由于进行教学出现的情况。教学效果是教学活动左右下的成果。”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1990:143)

教学成效从分类学角度, 可以分为个人效果与社会效果。个人效果指教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社会效果指教学产生的社会效益。我们也可以将教学效果划分为实质性效果和象征性效果。实质性效果指教学可以传授知识与技能, 提高个人的职业与社会适应力。而教育的象征性效果指所接受的教学可以起到一种社会象征义。从此角度来看, 市川昭武 (1993) 认为:“教学被视为一种象征性‘价值’标志”。 (市川昭武, 1993:32-33)

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高校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研究在我国最早的实践始于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对在职教师进行的教学质量评价。时至今日, 随着高等教育在国内的快速持续发展, 各高校的管理和研究部门都空前重视教师的教学成效评价工作。当然, 对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成效的调查研究也充分体现在“逐步建立以教师发展性评价的人本主义理论”的建立和不断发展之基础上。

天津师范大学作为教育教学先进创新示范, 在教师教学成效评价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例如:主成分分析法在高校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6年03期) 。随着高等院校本科批次的急剧扩招, 教师教学工作量成倍增加, 角色超载已然成为普遍现象, 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显然由于未充分考虑教师的教学成效中客观环境以及个人发展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对现有教学成效的进一步研究既是实践之必须, 也是理论研究的新突破。

国外研究, 特别是英美发达国家认为对有效教学的界定、测量,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比较困难。这主要是由于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比较复杂, 比如, 不同的教学理念下有效教学的标准会产生差异。实际教学情景中影响教学成效的因素也会呈现出多种形式、具有多维特点。

因此, 并不是在外语教学本身表现最为突出的教师才最有成效, 即“有效教学”。学校和他人对教师的人本关怀, 以及教师个体出于自身发展的自我实现倾向和其他方面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外语教师教学成效的贡献率较高的因子。教学作为‘价值’、‘利益’和‘行动’交互作用的社会实践, 不仅是一种价值引导过程也是价值形成与创造过程。 (王嘉毅:1995) 在教学实践中, 从人本发展的角度进行因素分析, 在提取载荷量和贡献率最高的因素分析基础上有所针对的提出教学改进的对策成为该文的应有之意。

3 影响教学成效的因素分析研究与讨论

高校教师的教学成效长期以来都成为高校整体质量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 各个学校及教育机构纷纷制定出评价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但始终有一个问题一直没能得到充分重视, 即从对教师的人本关怀入手, 针对教师在职期间的教学成效研究。因此, 就外语教学谈教师的教学成效之视角有了重新审视的必要。本研究从人本主义对教师的人文关怀为切入点深入调查影响教学成效的成因, 利用客观科学的社会统计分析法进行提炼, 是有别于以往的评价教学成效和质量的评价指标和方法。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模式、程序和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至关重要。然而, 教学不可能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和程序, 首先, 它会受到诸如, 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学习策略、教师的业务素质与教学观念、一定的教学设备与教学环境等诸多变量的制约。但更重要、更直接、客观地影响教学成效的因素主要来源于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本身。笔者尝试用立体化教师教学成效主因素提取方法, 随机随班采访、教师访谈多方面入手, 并且运用自编调查问卷, 应用SPSS社会统计学分析, 探索对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成效会产生主要影响的因素, 通过调查分析得到影响教学成效的主要因素。

首先, 高校教师的教学成效长期以来都成为高校整体质量评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 因此各个学校及教育机构便纷纷制定出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 但综观各时期出台的评价体系, 有一个问题一直似乎没能得到充分重视, 即:人们往往过分重视教师在职期间的教学成效质量的评价和讨论却忽视了教师职前教育及评价模式, 而教师入职前这一个周期的教育及评价模式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成效。本研究意在从对教师真正入职前、在职期间的各方面因素进行筛选与主因素提取, 真正做到人本关怀, 真正引导新入职高校大学英语尽快纳入教学正轨, 并力图使该教育教学发展性评价模式贯穿教师职业发展生涯。

其次, 本研究参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密苏里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研究人员最近进行了一项有关“标准化综合式教师职前教育课程评价”的实证研究 (Doyle:2008) 。该实证研究意在评价这种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在发展职业能力方面是否优于传统模式的教师教育和教学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对新入职教师进行潜在教学成效因素的分析和调查。真所谓: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最后, 本研究本着客观、实证, 以SPSS社会统计学软件作为强大的统计分析后盾, 以国内外教学理论为蓝本和基础, 本研究采取实证研究, 对教学成效的成因进行剖析, 并以数据统计结果为基础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策略用研究。

4 研究方法:

1) 全面反映各方人员意见, 针对以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为代表的本科院校中的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计108人。

) 以上位调查对象的问卷回收率为, 针对问卷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均值与主成分分析。

5 统计结果

根据问卷设计要求, 被测根据个人经验和体会判断70个变量与教学成效的相关程度。回答从“无相关”、“弱相关”、“中等相关”、“强相关”、“完全相关”中任选一项。各项分值分别为01, 2, 3, 4分。统计108人回答结果, 我们将排名前13项与后13项的均值进行分析, 见表1。

从表1得知, 前13项, 被测认为与教学成效呈强相关或接近强相关的变量集中在师生先前因素和内隐与外显行为部分。均值达3.0以上的两个变量分别是, 教师的专门能力与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也被认为与教学成效有较高相关。这说明, 笔者研究对象认为教师人文素质和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教学、即专业发展的教师直接影响教学成效。

后13项, 被测认为与教学成效呈弱相关的变量集中在家庭、社区与宏观社会的大环境因素。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1271.

[2]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0:143.

成效因素 篇6

1 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1.1 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自“十一五”规划以来, 按照原信息产业部的统一部署, 新疆通信业紧紧围绕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 按照“建设设施、搭建平台、信息服务”的三步走原则, 采用有线、无线、卫星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 加快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扩大农村通信网络覆盖面, 丰富农村信息服务内容, 使得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农村信息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十二五”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1.1 农村广播、电视网建设情。

截至2008年底, 全疆已建成电视台120座, 卫星地面接收站1198座, 有线电视传输线路长达4万km, 入网用户100万户, 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2.9%和84.53%, 基本形成了一个有线与无线并举, 地面光缆、地上微波、天上卫星三位一体的立体干线信息传输网。2010年, 新疆“十一五”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通过验收。该工程完成了为14513个广播电视“盲村”通广播电视的建设任务, 为55万户农牧民家庭安装了卫星广播电视接收机。使全疆边远农牧区和山区的近200万群众收听收看到了50多套高清晰的数字广播电视节目, 其中少数民族语言广播电视节目9套。

1.1.2 农村固定、移动电话建设情况。

新疆在2006年“村村通电话”工程中, 总投资5.4亿元, 完成了行政村100%通电话这一惠民工程。2009年投资9.12亿元, 为2000个自然村开通电话。2010年自治区完成“村村通电话, 乡乡能上网”的“十一五”规划, 新增电话自然村1900个, 兵团连队182个, 将全疆自然村通电话比例提高到了88%。

1.1.3 农村互联网接入情况。

2009年, 新疆开展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建设, 新疆电信等企业在部分有条件的乡镇或村提供宽带数据业务服务, 普及推广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2004年底, 中组部将新疆列入现代远程教育试点, 新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建设迅速开展。截至2009年2月, 远程教育已覆盖了全疆83个县市区、607个乡镇和2770个建制村;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天地网合一”的教学平台;互联网不断向农村延伸, 全区853个乡镇中有730个开通了互联网业务。到2010年, 全疆地区实现全部乡镇接通宽带互联网, 南疆三地州55%以上, 其他地区70%以上的行政村和兵团连队具备宽带接入互联网的条件。

1.2 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1.2.1 农村信息服务站点建设情况。

新疆信息产业厅于2007年底及时启动了我区第一批共计7个地州14个县市156个乡镇综合信息服务示范工程。在乡镇、村、农业合作组织、协会等基层建立信息服务站点3万多个。各地按照“县市有平台、乡镇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的要求, 以信息服务站点平台建设和信息员队伍建设两个重点为抓手, 不断完善健全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狠抓信息应用服务。目前, 覆盖县、乡镇、村以及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协会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完善;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信息服务效果开始显现。“新农村百千万信息服务行动”推动了农村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工作, 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得到扩展。

1.2.2 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站建设情况。

新疆依托2000年组建的“新疆兴农网”及其地州子网, 形成较完善的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为广大农牧民提供资源信息、农业科技、供求信息、政策法规、招商引资、气象农情等信息服务。依托优势资源, 新农网已经延续到全区42个县市。“新疆兴农网”自开通运行以来, 日平均更新信息千余条, 点击次数在500次以上, 访问流量急剧上升, 总人数超过43万人次, 发展注册会员10万余人次。2005年还完善了区级、地、县级兴农网络建设, 研究开发集互联网和电话声讯台为一体的农牧业信息专家咨询系统, 即便没有计算机的用户能够通过拨打热线电话向网站的坐席专家咨询农业问题。

1.3 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多元化

随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延伸, 各地充分结合区域性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积极探索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整体上推动了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的多元发展,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农村发展推进过程中信息服务模式单一、难以满足需要的问题。目前新疆出现了多种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 从服务方式和内容来看, 可归纳为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企业信息化服务组织+农户”运作模式、以通信运营商为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模式、以科研单位为主导的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和以科技特派员为主导的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等。其中“特派员”模式是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服务模式的创新。

2 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2.1 互联网向农村家庭普及难度大

从表1可以看出新疆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民的购买能力弱, 农村家庭拥有计算机数量较低, 再加上每年600元的上网费对一些农户来说承担起来也有一些压力。因此, 作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互联网络, 在新疆农村经济运行中的应用范围很小。农民大多数是通过农业信息员、广播、电视、电话等来获取信息。

2.2 农民利用信息能力不强, 接受能力差

从表2可以看出新疆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较低, 大多只有小学或者初中文化水平。文化程度低下直接限制其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知识的认知与学习能力。大多数农民的信息意识比较淡薄, 对于信息化、互联网等知识缺乏了解, 缺乏正确和科学的认识;同时, 农民接受能力差、认同程度低, 对新观念和新技术也不能及时接受, 即使拥有先进的设备也缺乏获取、交换信息的意愿和能力。这与农民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形成矛盾, “最后一公里”问题还相当突出。

2.3 农村信息资源分散、重置, 缺乏有效共享

目前, 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施部门主要有:科技厅、教育厅、农牧厅、气象局等。这些部门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随着农村信息化的深入, 各部门缺乏统一领导, 部门之间又缺少沟通、协调。各部门和单位独自处理信息能力相对薄弱导致信息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共享, 存在资源重复建设和信息资源无法整合等问题。据分析, 现有的各类涉农信息资源, 80%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中, 而这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又分散在不同的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 相互之间没有交叉。这样就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 制约新疆农村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2.4 农村信息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队伍小、人员少、水平低, 缺乏既懂农业又懂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现有的农村信息工作队伍的业务水平偏低, 不能主动挖掘有效的农村信息资源, 再加上新疆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工作条件艰苦, 待遇差的问题, 所以难以形成一批稳定的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由于信息工作人员较少, 对增强农民信息意识工作培训不够到位, 致使农民信息意识比较淡薄, 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积极性不高, 无法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发挥有效的作用。

3 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和服务的思考

3.1 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

新疆的信息化工程刚刚起步, 要发展薄弱环节, 制定出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法规, 为农村信息化建设营造环境。当前重点要在财政、信贷、通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 强化政策扶持。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参与和支持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电信资费方面实行优惠政策, 尽快提高农村家庭固定电话、手机的普及率和拥有量, 降低农民的信息成本, 让农民得到实惠;通过政策支持, 在实施家电下乡财政补贴政策时应加大对新疆农村的补贴力度;提高新疆农村网络普及率, 从而缩小新疆农村与其他地区的数字鸿沟。

3.2 加强农村信息化宣传培训, 提高农村居民对信息的利用能力

一些乡村对推进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足, 认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可有可无。因此, 政府要加强农村信息化的宣传和引导, 有目的、有重点地加强农村培训:一是利用各种公开场合进行信息化功能和成果演示, 广泛宣传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激发起农民强烈的兴趣;认真总结已有的农村信息化成功经验, 推广典型, 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村居民培训体系, 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培训;三是建立文化图书室, 把报刊、杂志等送到农村居民手中, 使农村居民学习掌握的知识与时俱进, 跟上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步伐, 提高农村居民对信息的利用能力。

3.3 加强信息资源与涉农信息平台整合

整合农村信息资源就要重点解决“信息孤岛”、“各自为政”的问题。一方面, 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当前分布在各部门、各地区的涉农信息资源, 建立统一共享的信息资源库;另一方面, 加强信息的采集工作, 提高涉农信息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目前涉农信息平台的整合的重点是:依托新疆电子政务统一平台, 以新疆新农网为支撑, 进一步综合农业、林业、水利、气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统计等各涉农部门为农村服务的内容, 优化版面和栏目, 扩充信息容量, 增强服务功能, 使新疆区级综合服务平台最终实现“一网对农业”的目标。

3.4 加强农村信息化队伍建设

农村信息化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新疆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 通过培训、引进的方法建立一支由政府部门信息管理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信息员组成的信息服务队伍; (2) 开展多种形式、多层次的教育与培训, 政府要在资金上做出安排, 资助开展各种培训以提高其农业新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服务和管理的能力; (3) 重点培训村干部、种养大户、流通大户等具有较强信息需求的服务对象, 提高他们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处理分析能力, 再依靠他们把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 让他们在农户信息化过程中引导农户、帮助农户并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 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时应充分考虑新疆地方特色、民族人口及分布情况、地域文化特性, 采用合理的技术、方法、步骤和管理手段来建立少数民族语言的农村信息资源库和综合农村信息软件平台, 努力提高少数民族信息化知识水平。这样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村镇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和推进, 巩固民族团结, 促进和谐新疆。

参考文献

[1]王华丽, 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与运行机制:以新疆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38 (11) :190-192.

[2]孙霞、蒋平安、柴仲平, 新疆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农业网络信息, 2010, (8) :106-108.

[3]李道亮, 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 (2009)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成效因素 篇7

一、反假货币工作主要做法

自2010年起, 迪庆中支在上级行的正确领导, 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以及各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的共同推动下, 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城市不放松、重点在农村”的工作思路, 扎实深入地开展反假货币工作, 坚决打击人民币犯罪, 为切实维护人民币信誉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是牵头建立健全反假货币工作机制, 开创覆盖全州的反假工作局面。自牵头建立反假货币联席会议后, 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反假货币工作联席会议, 各成员单位利用联席会议工作平台通报各自在人民币反假领域的开展情况、交流经验、共享信息, 反假工作层次不断提升。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加强部门之间交流与协作, 有效促进反假货币工作的深入开展。当前已形成由人民银行、公安部门、工商部门及各金融机构为合力的工作联动机制, 实现各部门各司其职、运转协调、共同推进的工作局面。

二是始终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城市不放松、重点在农村”的工作主线。人民币反假工作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重要工作, 针对反假货币工作的普遍性及特殊性。通过对迪庆州反假货币工作开展情况分析, 中支坚持把“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城市不放松、重点在农村”作为反假工作主线, 将人民币反假宣传工作重点从城区向广大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的农牧民地区转移。每年认真研究部署反假工作任务, 突出1至2项工作重点, 集中各方力量开展工作, 牢牢抓住工作主线不放松、不懈怠。

三是发挥基层金融机构网点和惠农支付服务点的反假职能。截至2013年末, 迪庆辖区共有金融机构网点67个, 覆盖全州三县一区, 29个乡镇。通过“一创两建”建成惠农支付服务网点190个, 覆盖全州64%的行政村。针对辖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的落后条件, 迪庆中支紧紧抓住基层金融机构网点及惠农支付服务点的优势, 依靠基层, 依靠金融机构网点, 依靠惠农支付服务点认真组织开展反假货币知识宣传。在金融机构网点窗口、惠农支付服务点发放反假货币宣传资料, 张贴海报提示, 利用少数民族节假日或赶集日开展联合宣传活动, 在广大群众之中广泛宣传反假货币知识, 四年来共组织各类宣传活动27场次, 宣传范围覆盖全州三县一区, 据估算共宣传讲解反假知识3万多人次, 发放各类宣传单 (海报、手册) 5万份。

二、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是反假货币工作联席机制运转更加协调顺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加强部门之间交流与协作, 有效促进了反假货币工作的深入开展, 逐步完善了从金融机构柜台堵截到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抓捕犯罪嫌疑人的工作程序, 为有效打击藏区人民币贩假行为奠定了坚实的合作基础。反假货币防范预警机制逐步健全。通过各种防范措施的建立和完善, 各地发现假币均能在最短时间内反馈到相关成员单位, 为公安机关及时掌握犯罪线索, 迅速侦破案件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是假币收缴数量呈递减趋势。银行业金融机构假币收缴数量未出现明显增长趋势。从2011年到2013年情况看, 3年来金融机构假币收缴量分别为99586元、90220元、81580元。另外, 从公安机关通报情况看, 假币犯罪案件发案少, 近3年间全州范围内只在2012年发生过一起涉案金额3.2万元假币案件。广大人民群众对收到假币或假币争议投诉减少, 近3年人民银行未接到一起假币投诉电话。

三是农牧民反假意识和反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农牧民通过人民币的主要防伪特征基本能够辨别手中人民币的真伪, 反假识假能力明显提高。通过对个体商户、企事业单位财会人员、城镇居民、农村群众的调查了解, 95%的人在收到人民币特别是50元、100元面额的钞票时, 都会自觉地查验人民币的防伪特征, 鉴别其真假。这充分反映出广大农牧民群众反假意识日渐形成, 防伪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

三、制约反假货币工作的因素

(一) 自然地理环境限制

迪庆州幅员面积23870平方公里, 2013年全州人口40.28万人, 每平方公里人口数仅14人, 反假工作在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地区难以更好、更深入地开展。以德钦县羊拉乡为代表的11个乡镇为偏远地区, 人口稀少, 加之草地游牧民族居无定所, 长期在偏远草场放牧, 反假知识的宣传范围难以向他们延伸, 反假知识的普及仅限于居住在县城内的群众, 难以深入到更深层次并且是最需要得到普及的广大农牧民那里, 因此还有多数农牧民对假币知识认知程度不高, 反假防假能力有限。

(二) 农村地区金融基础服务发展落后

截至2013年末, 全州银行业金融机构县及县以下人均金融网点资源占有率较低, 平均每万人拥有的机构网点数仅0.2个, 每个乡镇仅有金融机构网点1个。农信社成为反假知识宣传的前沿阵地, 但由于柜面人员办理业务种类多, 业务人员反假知识面及培训力度不够, 在宣传人民币反假防伪知识、收缴假币等方面做得不够, 柜面人员弱化了其收缴假币的积极性, 反假队伍呈年轻化趋势, 反假经验不足。从2013年“人民银行假人民币收缴量报表”分析:2013年末全州金融机构共有网点67, 农村信用社拥有近46.87%的网点, 但其假币收缴量却赶不上其他金融机构网点。

(三) 多民族、多种语言并存给宣传讲解造成不便

在全州40.28万人中, 少数民族占比达83%, 其中藏族占33.81%, 傈僳族占27.78%, 纳西族占12.81%, 汉族占16.39%, 白族占5.14%, 彝族占3.29%, 其他少数民族占1.47%。形成多民族聚居和杂居的特点, 主要语言有藏语、傈僳、彝和汉语, 各种语言相互之间交流比较困难。由于民族及语言环境的影响, 给反击货币宣传工作带来很大不便, 特别是对反假货币知识深入少数民族群众、深入艰苦边远地区造成很大困难。

(四) 假币犯罪由发达地区向偏远地区转移

迪庆地处高海拔、边远、贫困山区, 2012年发生的涉案金额3.2万元的假币案件就发生在德钦县。地处偏远的高原地区, 自然环境差, 经济落后。由此也反映出目前犯罪分子正是充分掌握了偏远地区农牧民群众对假币鉴别能力低、金融机构反假工作存在一定薄弱的状况, 将犯罪重心转移到偏远地区。

(五) 藏区留守群众反假技能欠缺

近年来, 农村有知识、有文化的绝大多数农牧民都外出打工挣钱, 留在家中的一般是文化水平不高的老人、妇女和儿童, 加之信息相对封闭和对新事物、新知识接触不多等原因, 对国家发行的新版人民币防伪特征知之甚少, 辨别假币的能力较差, 假币容易重复流通。

四、加强和改进反假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 建议政府积极推动反假货币工作

反假货币工作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 必须有长期性的机构来组织协调。而目前存在的反假货币联席会议制度, 实质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反假货币联席会议制度, 政府的职能没有发挥出来。人民银行要建议政府将反假货币工作列入地方金融稳定和信用环境建设考核之中, 由县级政府组织对乡镇政府考核。这样才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长效机制, 才能真正发挥政府在反假货币联席会议中的作用。要积极发挥乡镇政府的作用, 建立乡镇、村、组三级协同配合的反假工作管理体制, 构筑政府、银行、居民为一体的反假监控网络体系。

(二) 有针对性地创新宣传方式

要充分认识到藏区地域的特殊性、文化的差异性和语言的多样性, 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民币反假宣传工作。要提升宣传方式的灵活性。要针对农牧民偏远反假币形势严峻的现状, 逐步将人民币反假宣传工作重点从城区向广大农村特别是“老、少、边、穷”的农牧民地区转移。除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开展反假宣传外, 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利用农牧民春耕生产或秋收季节集中到网点办理业务的有利时机, 积极开展反假宣传;要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环境, 开发和制作相应的双语音宣传片和双文字宣传卡、宣传画, 针对不同的少数民族普及反假知识。

(三) 结合藏区宗教力量将反假知识向僧侣及信教群众扩展

藏传佛教在全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应结合藏区的这一宗教信仰特点将反假工作开展得更加深入、有效。州内寺庙林立, 分布广泛, 最接近农区、牧区群众的日常生活。全州各县包括乡镇大多都有规模不等的寺庙, 当地群众与寺庙的宗教活动有很多方的面联系, 宗教人士特别是寺庙的活佛、喇嘛在藏族群众中有很大的威望和影响力。可探索联系寺庙中的活佛或有一定地位的喇嘛帮助向广大群众或僧侣宣传反假货币知识, 借助宗教活动向广大信教群众和僧侣开展反假知识宣传。

(四) 利用惠农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延伸金融机构网点反假职能

截至2013年末, 迪庆州共建立惠农支付服务点有190个。惠农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覆盖了绝大多数金融服务空白的行政村。人民银行要积极利用惠农支付服务点优势, 积极培训一批具备反假上岗资格的商户, 使其具备一定的反假防伪能力, 成为类似金融机构临柜人员的工作人员, 使反假工作在金融服务空白地区成为常态。要给商户提供一定数量的反假宣传资料, 通过商户向当地农牧民发放反假宣传资料开展宣传。要利用商户的优势, 积极协助配合所在地金融机构开展假币的收缴工作, 杜绝假币在偏远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泛滥。

(五) 加大培训力度, 提升反假能力

人民银行要认真督促各金融机构充分利用网点优势, 积极开展在农村的反假工作, 找准切入点创新工作方式, 把在农村开展的反假工作作为服务“三农”, 支持“三农”发展的政策体现。要针对当前人民币反假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 组织开展对金融机构临柜人员的再培训, 使临柜人员及时掌握最新信息, 培养一批具备双语能力的反假人才, 根据不同的地域和语言环境, 切实为当地农牧民提供反假知识宣传。培养一批反假积极分子, 作为金融机构反假人员的补充, 以此提高全社会的反假防伪能力。

(六) 积极探索跨地区的反假合作模式

成效因素 篇8

一、社会价值多元化是班主任班级管理角色转换的社会总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各种文化间的交流不断增加, 价值观念纷呈。后现代思潮的冲击, 使人们的多元价值意识觉醒。因而,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不仅在价值观上, 而且在实际的价值追求上都日趋多元。这种多元价值的追求, 反映在学生的发展上, 表现为学生发展的多元价值追求成为教育的新趋势。这就使得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也要求发生新的变化, 体现出价值多样化的追求。

二、信息多元化是班主任班级管理角色转换的外在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变革, 社会信息环境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信息源日益增多, 人们接触到的信息日益丰富。对于学校学生而言, 除了教师和书本是信息来源外, 电影、电视、网络、报刊等都是学生很容易接触到的信息源, 学生信息源的多样化,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也使得学生的思想复杂化。信息的多源化强化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因此, 学生处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并呈现出多样性。这就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既要允许学生的多样性, 更要促进学生的多样化发展。

三、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是高效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责任感是班主任工作的原动力, 是班主任积极开展工作的保证, 这种责任感来源于对学生个人、家庭、社会等对象的强烈的责任心。任何一位优秀的班主任, 毫无例外都是责任心很强的人。如魏书生、李镇西、任小艾等, 在他们的教育管理下, “差生”可以变优秀, “差班”可以变优秀班级。而任何一个责任感欠缺的班主任, 却可以使优秀班级变为“差班”。原因在于, 一个富有责任感的班主任, 能经常深入学生中间, 通过调查了解, 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教育, 并及时处理一些突发问题。同时, 班主任有责任心, 才会为学生成长发展去精心制订计划;才会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才会在工作过程中富有爱心、耐心、信心等。

四、班主任的工作能力是高效班主任工作的保证

高效班主任工作离不开各种能力条件, 任何一位优秀班主任无一例外都具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如深入了解学生的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开展活动的能力, 教育引导的能力, 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有能力的班主任, 能经常了解学生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能善于与学生、家长、社会等对象充分沟通, 调动各种因素对学生展开教育;能注意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能灵活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几乎每位班主任都会碰到一些突发事件, 但不同的人处理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有的班主任能迅速地控制事态的发展, 及时介入, 最终化解矛盾, 使当事人双方心悦诚服, 毫无怨言地接受处理, 无“后遗症”。但有些班主任处理学生间的矛盾, 方法简单粗暴, 简单地把学生训斥一通了事, 并冷酷地以校纪校规加以处理, 这样不仅不能使当事人心服口服, 还会留下“后遗症”。

五、班主任的知识经验是高效班主任工作的法宝

一个工作能力强并富有效力的班主任, 几乎都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而班主任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欠缺, 往往导致工作失败, 甚至会出现严重失误。因此, 班主任只有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以及具体的工作实践经验的积累, 才能掌握解决学生问题的方式方法。

成效因素 篇9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5-0006-02

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各高校已经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理论,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教育部也已经明确要求各校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便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影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效的因素

鉴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根据本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多年的体会,和对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的分析研究,认为影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一些。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缺失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并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并把它放在应有的位置,普遍存在重招生轻就业、重“进口”轻“出口”、重“专业知识传授”轻“职业意识培养”的现象;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缺乏系统地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教育体系,缺乏用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和思路去引导和帮助学生的系统做法,不能着眼于学生的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理论研究滞后

我国高校不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研究方面也多是引进西方理论。由于东西方文化、民俗、价值观的不同,这些理论难以直接用来指导实践。另外,我国缺乏对大学生心理、行为的研究,使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缺少基础理论的支持。相关理论的研究滞后阻碍了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向前发展,影响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效。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不规范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但由于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的缺失和理论研究的滞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规范的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不少局限于就业指导式的讲座,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临时性,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缺乏师资队伍,缺乏针对性强的教材,教学文件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特色。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机构不健全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载体,大多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仍旧靠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而且,已经设立就业指导机构的高校其指导工作亦多停留在如何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离提供成熟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有较大的距离。

5.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专业指导人员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管理工作的要点掌握得比较好,但要他们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半路出家”的他们来说还比较困难。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6.大学生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足

众多大学生不仅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了解不足,对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漠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明显存在且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匹配类型、职业理想、职业选择、事业发展目标、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路径等缺少一个比较全面、客观、合理的定位,很难确定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相应位置。

7.职业生涯教育本身的难度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项个性化、系统化、长期化的连续教育活动,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根据人生不同阶段制定,随着人生发展阶段和发展状况不同而相应调整变化等都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比较难定位和实施。而我国多数家庭和中小学没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未从早期给孩子灌输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也未能引导孩子进行科学的自我分析和人生定位。

二、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的建议

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选择职业的问题,而更是关系到人生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所以为更好地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成效,针对上述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

1.提高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程度

大学生身心发展都正处于由未成熟向成熟过渡状态。他们虽然都有着强烈的自我规划的渴望,但各方面还不够成熟,还不能理性地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迫切需要外界的指导与帮助。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促进学生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促进学生职业和个人能力匹配,更易做到人尽其才,节约社会人力资本,也能提高就业率,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实现社会稳定;另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高等院校品牌、信誉的建立。

2.加强相关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基础,相关理论的研究滞后,阻碍了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向前发展,严重影响着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育成效。所以,我们在引进国外先进理论的时候,不能只是“拿来主义”,而是要将国外相关理论成就与我国高校学生的特点和本土文化、民俗、价值观相结合,加以创新转变为适合应用于我国高校学生的理论,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以支持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

3.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建设是核心。根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设置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至关重要。不仅要组织校内外专业教师研究、编写适合高校自身特点的、符合本校不同专业群、不同年级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用教材,形成自身特色,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也要从大一到大四,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地进行课程教学,使学生一进校就充分认识专业,认识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志向和理想,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道路,并制订好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训练计划。

4.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大学生教育全程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传统的指导教育多针对大三、大四即将毕业、面临就业的学生开展,多是“填鸭式”地灌输求职技巧和就业程序。这些虽然是必要的,但毕竟是“临时抱佛脚”,效用甚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贯穿大学生教育全过程。在大一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性格、价值观、专业等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包括职业目标、成功标准、职业发展计划、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准备,制定总目标、年度目标、学期目标;大二、大三在专业教育的同时进行职业能力开发与训练,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成功素质,为实现目标做准备;大四时进行就业创业教育和实践指导及心理辅导与激励。

5.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咨询辅导机构

我国高校大多还没有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指导机构,大多只是对学生进行就业层面的指导,不能提供成熟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严重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成效。因此,高校应根据学生和市场需求建立健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构,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利用这个平台,借助心理测评量表和职业测评工具,对大学生提供相对客观的自我评定和发展建议,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定位,做好个别指导以解决学生在择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确保生涯规划的实战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6.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

专业人才队伍欠缺,使得一些学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疲于应付,更谈不上实施全面有效的职业指导。高校专业人才队伍严重欠缺制约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所以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高等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队伍。教师队伍建设上要遵循指导队伍的多层次化、多梯级化、专业化、多渠道培养的原则,形成学术造诣较高,授课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课程教师队伍。

7.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同时,应提高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学生应对自己进行充分剖析,对自身兴趣、爱好、学识、能力、个性、情商等有明确认识;分析市场与用人单位等因素、环境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同时还要明晰自己的职业价值、职业生涯路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拟订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避免职业生涯规划脱离实际。

参考文献:

[1]陈军.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

[2]高晓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校教学管理的首要任务[J].江苏社会科学,2008.

成效因素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现状,分析

一、制约高中生物教学成效提升的主要因素

(1) 学生生物基础知识存在缺陷。许多高中生物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深有体会, 学生入学成绩中生物成绩并不低, 但是到了教学活动中, 有些学生对于以前学过的知识, 简直就是“一问三不知”。细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和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试倾向以及“速成教学法”具有直接的关联, 部分初中生物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对应试知识点死记硬背, 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而采取简单的方式, 学生对于其中一些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程度并不深, 到了高中阶段以后就会出现上述现象。

(2) 教师教育教学创新能力不足。部分高中生物教师在从事生物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 不注重与时俱进地开展创新, 不能够将其他地区先进的教学成功经验消化、嫁接到自己的生物教学活动之中, 甚至几年、十几年采取同一种模式教学, 难以有效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对于学生的能力发展无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至今为止, 许多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 还是抱着“满堂灌”的陈旧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素质化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 现代教学手段未能充分运用。在教育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 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手段已经成为了广大教师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助手。但是在生物教学中, 部分教师缺乏对多媒体教学作用的充分认识, 自身熟练运用能力不强, 即使在教学中加以运用了, 运用的时机、频率等方面, 也没有完全掌握好, 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未能完全有效发挥出来。

(4) 课外教学空间尚未有效拓展。许多高中生物教师将教学活动片面地定位在课堂教学45分钟之内, 在思想上没有构建立体化的生物教学理念, 在教学设计与拓展环节受到制约, 一些良好的生物活动载体与教育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利用。

二、有效提升高中生物教学成效的途径

(1) 开展初中生物知识回顾, 及时弥补缺陷。针对当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的以前学过的生物知识掌握不够牢固等方面的问题, 作为高中生物教师, 应当主动承担起这一问题解决的任务。一方面, 教师可以将本册或是本单元中涉及以前初中生物教学方面的内容筛选出来, 进行针对性准备, 以提纲的方式印发给学生,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复习, 教师给予必要的指点, 让学生将以前的知识与现在的生物教学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另一方面, 教师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穿插回顾, 实现学生从初中生物学习向高中生物学习的顺利过渡。

(2) 强化生物教学模式改革, 优化教学过程。当前高中生物教学成效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教学模式单一。教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 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 要强化操作实验的作用, 给予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增长生物知识, 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 教师要将学习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发挥启发引导的作用, 以探究题作为线索引领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所有的教学目标都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来完成, 既强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思维探究能力。此外, 教师还可以采取逆向思维开展教学活动, 通过查找错误、开展辩论等教学方式, 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 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提升课堂容量。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具有广泛的运用空间,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 可以运用多媒体补充教学信息, 弥补教材中蕴涵的信息量的不足。例如在教学《生物科学与现代农业》时,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 向学生介绍一些生物科技发展最前沿的讯息, 丰富教学内容, 拓展课堂信息量。其次, 多媒体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微观世界。如教学《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时, 教师可以采取多媒体模拟演示的方式, 让学生直观了解这些微观的规律, 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最后, 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节约课堂时间。比如在一些观察实验教学中, 有些实验过程需要很长时间, 在课堂无法完成,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录像展示, 选取几个重点环节进行播放, 突破了时间限制, 有助于提高教学生动性。

上一篇:传统麻醉下一篇:小儿肺部支原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