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成效

2024-08-11

扶贫开发成效(精选12篇)

扶贫开发成效 篇1

台州市黄岩区西部山区是台州市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区块, 按照台州市西部扶贫开发大战略的要求, 市、区两级政府提出了发展黄岩西部1万hm2绿色生态农业基地的要求, 近年来, 台州市和黄岩区农机部门围绕这一工作重点, 以创新工作理念和服务方式来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通过组建台州市西部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建立农机产业协会、成立台州市西部高山蔬菜生产机械化合作社, 并启动建设万吨级农产品冷藏保鲜中心来拉长农业产业链, 为粮食生产和农产品全程机械化提供新的服务平台。目前, 黄岩区基本上形成蔬菜生产、加工保鲜、物流运输、科技信息服务等全方位农机社会化服务格局, 通过农业机械化带动山区农民发展和种植特色优势农产品, 依靠当地资源脱贫致富奔小康, 走出了一条以发展农业机械化来促进山区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实施措施

1. 依托农机优势, 构建物流平台, 推进产业发展

黄岩西部山多田少, 农业基础薄弱, 产业化程度低, 农民增收缓慢。如何开发山地资源, 形成规模种植, 推进机械化、产业化发展, 促进农民致富是历届政府的工作重点。黄岩区农业 (农机) 部门根据黄岩区政府提出的“组建西部农副产品配送中心, 破解农产品销售瓶颈”战略设想, 按照政府提出的“便民中心、利民中心、富民中心”的要求和实现农业发展“末端产业”向“先导行业”转变的总体思路, 在2005年6月成立台州市西部农副产品配送中心有限公司。配送中心围绕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创办方针, 在实践中创立了“三配”服务模式。一是技术配送。成立科技专家团, 明确服务职能。开展技术咨询和“三包”服务, 制定生产标准。研究生产环节机具配备方案及服务模式, 实现农机优质、高效、安全生产。二是信息配送。成立信息中心, 通过农民信箱、信息网站为大户、合作社社员开展跨区作业、供求动态和气象状况等信息配送。三是物资配送。利用物流平台, 开展农产品、油料、新农机具及配件等配送服务。“三配”模式前联生产基地、合作社, 后联超市、酒店、食堂、农贸市场, 同时提供仓储服务, 实现物流增值。

“三配”模式的创立, 成功破解了销售瓶颈, 充分发挥了现代农机的促进作用、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强势品牌的引领作用, 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配送中心荣获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称号和省级连锁经营试点企业, 主导产品“黄岩溪”牌紫莳药连获2005、2006年浙江省农业博览会金奖和浙江省名品正牌农产品。目前配送中心已联接合作社30家, 超市、酒店食堂等65家, 2008年完成农产品销售额4 000万元, 共配送紫莳药、红芽芋、红茄、茭白等20多个优质农产品10 000余t, 为西部山区农民增加收入600多万元。配送中心的成功运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植热情, 农产品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其中紫莳药、红芽芋等优质农产品种植规模扩大到333 hm2, 红茄种植规模发展到100 hm2, 蕃茄、甘蔗种植规模发展到3 333hm2, 高山蔬菜种植规模发展到337 hm2, 茭白基地规模发展到2 007 hm2, 实现了农业增长方式的大转变。

2.发挥农机职能, 构建产业平台, 促进基地发展

2006年8月, 黄岩区农机产业协会成立, 2007年又成立了台州市西部高山蔬菜生产机械化合作社, 为进一步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提供了新载体, 为推进产供销、贸工农的一体化架起了新桥梁, 也为农机试验示范、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和安全管理搭建了新平台。

目前, 黄岩区在西部屿头乡白石村已建立千亩高山蔬菜生产与机械化作业基地。针对基地特殊生产环境, 因地制宜, 推广了适应山区作业的小型田园管理机、开沟机、割草机、植保机械等农机具20台套, 区扶贫委投入20万元资金帮助购置喷滴灌设备。基地生产实行统一机耕、统一植保、统一灌溉、统一除草等“四统一”服务。基地的农产品生产由农户承包种植管理, 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由配送中心统一包装、统一配送、统一使用“黄岩溪”商标。

3.整合农机资源, 构建储藏平台, 实现物流增值

配送中心采取引进科研院校技术、发挥自身实力、盘活农机资产存量和优化资源配置等综合措施, 着力构建储藏平台, 为社会提供增值服务。2005年6月开始以杨梅冷藏保鲜试验和提供时令蔬菜保鲜的仓储服务为突破口, 利用现有农机设施资源, 建成了示范冷库, 运作中发现农产品冷藏保鲜很受种植大户、合作社、贩运商欢迎。2006年3月, 区政府大力支持配送中心与黄岩新前茭白合作社的合作, 在开发区内划拨用地0.7 hm2, 2007年已启动建设万吨级农产品冷藏保鲜中心, 为黄岩已经形成的2 000 hm2双季茭白产业带、1 333 hm2东魁杨梅产业带和3 333 hm2蕃茄、甘蔗产业带的农产品储存保鲜又搭建了一个服务平台, 极大地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取得成效

1. 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山区的扶贫开发, 加快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农机部门参与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 实现产销有效对接, 较好地解决了山区农民农产品卖难的问题, 促进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如宁溪红茄经过配送中心的统一配送, 大大提高了销售价格, 使种植红茄的农民年收入增加30%以上。

2. 为探索山区如何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了经验

为积极探索西部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模式, 2006年3月起在屿头乡白石村建立了高山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2008年, 市、区两级农机部门又组织完成了上洋乡西洋村农机化设施栽培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 建造标准化钢架大棚设施, 配套节水灌溉机械化设施,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 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通过开展农产品配送服务、新农机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冷藏保鲜包装服务等一系列农机社会化服务活动, 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实现了有效的对接, 农业产业链得到了明显的延长, 农产品保值增值作用十分显著, 西部山区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有益启示

1.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以发展农业机械化来带动山区的扶贫开发, 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扶贫方式

当前, 各级政府扶贫的主要方式有高山移民、帮助贫困地区发展二、三产业等, 而黄岩区以发展农业机械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来带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做法, 是一种全新的扶贫方式。它不仅可以有效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 而且可以使当地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适度减少政府对扶贫的资金投入, 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扶贫开发资金的利用率和使用效果, 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2.利用农业机械化扶贫, 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贫困山区的综合生产力水平, 而且推进当地的现代农业发展

贫困地区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农业科技含量低, 劳动工具落后, 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低下。发展农业机械化, 加强现代农业装备建设, 用先进的生产工具替代人畜力作业, 不仅能够极大地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村综合生产力水平, 而且可以为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支撑。

3. 以发展农业机械化来促进山区的扶贫开发, 其关

键是全力拉长农业产业链, 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偏远山区的农民之所以贫困, 是因为他们地处偏僻、信息不通, 难以有效实现与市场的有机对接, 各类农副产品卖出难、价格低。黄岩区农机部门通过开展农产品配送服务、新农机新技术推广、农产品冷藏保鲜包装服务等一系列农机社会化服务活动, 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实现了有效对接, 农业产业链得到了明显的延长, 农产品保值增值作用十分显著, 既较好地解决了农产品卖出难的问题, 又使农产品的价格明显提高, 农民增收效果显著。同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各类农产品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 使西部山区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扶贫开发成效 篇2

扶贫开发出成效

(织金县扶贫办

陆健

2015年6月25日)

近年来,织金县全面落实中央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战略,突出抓好小康“六小行动”,积极探索扶贫资金利益联结机制,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城乡、突出重点、分类扶持”的原则,按照“夯实基础、扶强产业、提升素质、优化保障、精准实施、整乡推进”的工作思路,以“一减两不愁三保障”(县“减贫摘帽”,百姓吃饭、穿衣不愁,医疗、教育、住房有保障)为目标,采用“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识别体系,精准识别贫困农户;采取“一户一册一干部”的办法,为贫困对象理清思路、制定脱贫措施,实施精准管理;按照“4321”的帮扶机制,抽派6400余名干部与1.99万户7.1万贫困人口建立结对帮扶关系,为333个贫困村出点子3426条,解决难题3324个,办实事4575件。全县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41.55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20.6万人。

——突出抓好小康“六项行动计划”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向贫困村组、贫困农户延伸,夯实产业基础,增强致富能力。2011年以来,全县新增通村油路(水泥路)1023公里,硬化农村联户路5452.85公里,涉及农户12.03万户48万人;农村饮水安全覆盖达100%;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39万户,扶贫生态移民搬迁1611户;完成薄改项目27个,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03个,村级文化广场135个,农家书屋548个,惠及5.76万人次。

移民扶贫:成效与困难同在 篇3

2009年7月,江西省安远县人大常委会调研审议了该县的深山移民扶贫工作,通过调研,该县人大常委会认为安远的深山移民工作成效明显,但同时移民工作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政府的关心支持。

一、深山移民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根据省政府部署,安远从2004年开始实施深山移民工作,至今已迁出深山群众2474户,13417人,今年准备再移2000人。通过移民搬迁,深山区群众享受到了和城镇人口同等的待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明显提高,群众致富了,人的素质提高了。为域内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落实“三保一弘扬”,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走出了一条致富路。安远的移民扶贫事实说明:移民是生存在环境恶劣深山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通过移民搬迁,搬迁户由原来靠山吃饭变成了靠智慧吃饭,靠现代文明成果生存发展。移民后,参与的机会多了。眼界更开阔了,头脑更灵活了,生活的路子更多了,有的务工,有的经商,有的跑运输,甚至有的办厂,收入水平显著提高。

(二)实现了“两个保障”。一是居住条件得到了保障。移民前的深山群众,房屋低矮、地面潮湿、光照不良,甚至随时面临倒塌的危险。迁出时其建房一般按新村办统一规划设计的标准套房建造,结构合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较完善,为享用各种现代设备奠定了基础。二是教育医疗卫生有保障。通过移民,他们搬迁到了圩镇等生产生活较为方便的地方,与当地群众享受同等待遇,就医就学都同城镇居民一样方便。

(三)呈现了三大变化。一是村容村貌发生了大变化。在许多移民新村可以看到,一幢幢农家新房整齐有序,老人们围坐在一起闲聊、孩子们在嬉戏,展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悦目画卷。二是文化生活实现了大改善。移民点有了文化体育场所,公共场所有对联、村规民约、励志名言等文化点辍。三是人的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通过对移民户的技能、技术培训,提高了移民户的综合素质。由于迁到了圩镇等商品经济较发达的地方,群众改变了传统观念,商品生产意识不断加强,参与市场竞争和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四)生态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安远是两江(东江、赣江)源头的生态核心区域,移民是保护两江源头生态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住在深山区的群众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靠山吃山,他们用柴草作燃料,做香菇,烧木炭等等,据测算,深山群众每人每年要消耗木材3立方。通过移民,安远每年可节约木材消耗数万方,大幅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另外,深山区群众捕杀野生动物,排放污水,随意抛甩生活垃圾等也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通过移民,减少了这些现象,使生态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五)加快了城镇化步伐。近年的移民使安远城镇化水平提高了3.3个百分点,对该县加快城镇化的贡献率达48%。深山人口向城镇集聚有效地扩大了内需,加快了农村的脱贫致富步伐。该县的双芫圩、长沙圩等圩镇移民人口占圩镇人口半数甚至以上,人口集聚壮大拓展了圩场,激活了圩镇的商贸、服务等功能,有效地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深山移民扶贫工作困难不少

(一)移民整体搬迁难。由于受思想观念,特别是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迁出地都留有少数农户迁不出来,致使很难实现整体搬迁。

(二)个别移民点规划尚有欠缺。移民点村庄规划虽比原来有天壤之别,但与现代化村庄相比尚差一些。比如有的安置点没有较好的休闲场所、绿化面积不大,尤其是除主干道外的其它街道不够宽阔,极个别安置点连消防车都进不了,为群众安居乐业带来了隐患。

(三)部分优惠政策难于兑现。由于种种原因,有些移民优惠政策难于实现到位。如由于农网改造已完成,按政策为移民安置点优惠架设供电线路难于实施;受土地政策等方面的制约,难以满足移民对土地的需求和对税费减免的期望等。

(四)移民后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移民后的生产生活难保障。移民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改变深山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安远移民时虽然原有田地、山岗不收回,但很少有人会回去种田种地,而政府又无法提供一个较稳定的就业岗位,致使移民户没有一个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存在后顾之忧。有的移民点没有成立管理组织,平时无人管理,移民户应该享受的权益较难得到保障。

三、深山移民扶贫需要各界支持

(一)各界要加大对移民的扶持。移民扶贫的开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1对难以迁出的贫困户实行资金倾斜。整体搬迁中,村民的生活水平差异较大,有些家庭经济较差,特别是有少数家庭存在着老弱病残等状况,虽然心理上想移民搬迁,但难于搬迁,对于这一部分人可以充分运用政策,在资金上给予倾斜,如整合民政资金和新农村建设资金,帮助他们实现搬迁。

2凝聚社会力量,加大支持力度。移民仅仅依靠有限的移民财政补助资金是难以搞好的,必须有效整合社会扶贫资源。除通过与省、市扶贫部门,省、市帮扶单位等方面加大对移民的投入外,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是搞好移民工作的前提。移民工作涉及20多个部门单位,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参与。

3对重点环境保护区加大移民力度。东江源区的大坝头、高云山等地方实施移民对实现东江源头森林资源保护和该县正在实施的“引水济濂”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把深山群众移出来,让植被恢复起来,保证东江源头山常绿、水常流,同时生态建设方面也可以切出部分资金支持深山移民。

(二)加强安置点的科学规划。要结合实际编制好移民扶贫规划,确立好思路、目标和具体项目。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按照“产业村庄一体,山水村庄相融,就医就学方便,文化脉络相近”的模式来规划移民新村。另外还要与水利建设、农业科技推广、教育卫生发展、环境保护等结合起来。

(三)移民扶贫工作要整体推进。确保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在确保搬得出来方面,国家从上到下已经出台了很多相关优惠政策,从目前情况看,只要操作得好,工作做得细,群众是愿意搬出来的。但稳得下、富得起,这就要靠乡镇和各部门的进一步努力。

1要加强移民点的后续管理,确保稳得住。移民扶贫点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特别是农村垃圾处理等日常管理机制,避免搬出来后无人管的现象。

2要加强对移民户的就业创业培训。就业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移民户的就业创业培训,要更多地通过创业大户现身说法,让移民户了解别人的创业事迹、创业经验,使每位移民户都能掌握一门以上的致富技能,为移民户致富创业奠定基础。

扶贫开发成效 篇4

一、整村推进成效显著

2002年,实施扶贫开发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以来,全市有扶贫开发重点村1450个,其中“十五”扶贫重点村403个,“十一五”扶贫重点村1047个(包括2008年增补扶贫重点村476个)。2002-2009年,全市投入到扶贫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资金142991.93万元,其中争取中央财政扶贫资金58940.66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1759.06万元。整合部门资金43126.03万元,其他资金29166.19万元。这些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改善重点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卫生院等社会公益事业及“一村一品”扶贫主导产业等项目建设。其中投入基础设施建设111135.786

龙南县新城村山下村小组新貌万元,占扶贫资金总额77.72%,投入种植业6760.756万元,占4.7%,投入养殖业2605.83万元,占1.8%,投入公共设施及服务建设11207.035万元,占7.8%,其他11282.526万元,占7.8%。项目建设覆盖全市18个县(市、区),其中8个扶贫重点县;覆盖全市1450个扶贫重点村,其中1205个“三个确保”村;辐射全市扶贫重点村农户64.93万户,扶持农村农户32.73万户,其中贫困户7.4万户;辐射全市扶贫重点村农民309万人,扶持农村农民12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1万人。全市按国家新的扶贫标准1196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到2009年底还有26.1万人;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000年的2100元增加到2009年底的3856元,增加1756元,增长83.6%。

1、扶贫重点村群众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随着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重点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2年以来,全市扶贫重点村新修乡村道路11230公里,桥梁22680米,解决了1450个重点村没有通水泥公路的历史,使200多万人行路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新建水井2304个,水池10178个,新建水陂、水渠等农田水利设施2067处(座),解决了49.8万人和24.7万头大牲畜的饮用水困难问题。新增农田灌溉面积35.1万亩,新增基本耕地面积1.5万亩。

2、扶贫重点村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全市扶贫重点村,结合当地实际,因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一村一品”主导产业。为做大做强赣南脐橙产业,2002年以来,全市投入果业开发资金160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90万元。新开发脐橙面积22万亩,全市脐橙面积达到162万亩。寻乌县果业面积达到43万亩,全县人平超过一亩果。其中重点村果园面积达8.6万亩,果业已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扶贫主导产业。兴国县开发果业面积23万亩,种植油茶50万亩,烟叶3万亩;上犹县开发油茶24万亩,发展茶叶4.1万亩。全市有国家扶贫龙头企业5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24家,市级扶贫龙头企业80家,通过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辐射带动农民发展产业,调整结构,增加收入,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奠定了扎实基础。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2100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3856元,增加1756元。

3、扶贫重点村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

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中,坚持把劳动力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及中专学历培训作为提高贫困群众综合素质的重点来抓,努力增强贫困群众自我造血功能。几年来,全市完成劳动力务工技能转移培训7.5万多人,95%以上转移就业;累计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2100多期,培训农民15万人次,其中80%以上经过培训的农民基本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2005年以来,认真实施全市“农民知识化工程”发展战略,在扶贫重点村开展“一村一名中专生”学历培训计划,全市完成“一村一名中专生”和“一村一名中技生”学历培训3500多人。为全市扶贫重点村培养了一大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4、扶贫重点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观。

在实施扶贫重点村规划建设中,坚持整村推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坚持把“三清三改”工作纳入重点村规划,以此推动扶贫重点村规划的有效实施。全市扶贫重点村清除垃圾150多万吨,清除路障800多处,清理污水沟15万米,有14477户农户安装了自来水,新建自来水厂226座,新改建卫生厕所6500多处。“三清三改”活动的开展,使重点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观,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整治,重点村群众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一个“学科学、用科学、讲文明、讲礼貌,尊老爱幼、邻里团结、文明卫生、勤劳致富”的良好风气。

5、扶贫重点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贫困农民是实施扶贫开发的主体,也是扶贫开发的直接受益者,在实施村级扶贫规划建设中,各级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引导、支持、鼓励重点村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一是投工投劳参与。投工投劳不仅是项目建设的需要,也是参与式扶贫的具体体现。8个重点县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整村推进扶贫,群众自愿投工投劳折款都在2000万元以上,使有限的扶贫资金发挥了最佳效益。二是项目监督的参与。扶贫重点村充分发挥项目监督小组作用,在项目实施的前期、中期和竣工验收进行全程监督,让群众知晓项目实施的每个环节,给予群众知情权,使群众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促使群众在参与项目实施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重点村议事、决策、干事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并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强化管理,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运行

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中,我们在注重群众参与的基础上,突出抓好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建立健全并完善了扶贫项目资金“十项”管理机制,确保扶贫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一是“民主选项”制度。申报项目,坚持从扶贫重点村《“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中选择项目,坚持村级扶贫开发规划的严肃性,防止项目选择的随意性。凡是没有列入规划的项目或者需要重新调整规划项目的,在申报项目扶持前,都必须按照规定,经过村民代表大会同意后方可申报扶持。

二是三级申报制度。多年以来,我市凡是重点村项目都坚持从基层申报,即村委会在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填写申报表,报所在乡(镇)签署意见,再上报县(市)扶贫办、财政局,县(市)扶贫办、财政局根据省、市下达的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计划统筹安排后,统一将项目上报市扶贫办、市财政局。这项制度的坚持,较好的改变了过去由县(市)一级包办申报项目的做法,克服了以往申报项目出现个别领导主观臆断的现象发生,提高了各级申报项目的透明度。

三是资金项目“系统”录入制度。2007年以来,我市各级财政、扶贫部门能够按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监测系统”的要求,均按省市项目文件,认真做好每项资金、项目的录入工作。

四是项目监督制度。为确保财政扶贫资金真扶贫,扶真贫,安全运行,用出效益,进一步加大了对财政扶贫资金项目检查监督的力度。一是将整村推进项目计划审批文件同时抄送同级审计部门,接受审计行政监督。二是将整村推进审批的扶贫项目计划文件通过互联网和乡村公示栏向社会进行公告、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三是实行年终检查和年度绩效考评制度。每年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实施情况,协同财政等部门组织若干个检查组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认真处理。与此同时,实行年度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机制,坚持对各县(市)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的绩效考评,表彰先进,鞭策后进,总结经验,推动工作。

五是财政报账制度。从2002年起,按照《赣州市财政扶贫资金实行报账管理办法》的要求,市本级、各县(市)财政扶贫资金均实行了报账制管理,坚持财政管资金,扶贫办管项目,坚持做到了专户管理,封闭运行。

六是管理责任制度。各级扶贫部门为本区域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主管机构,县(市)扶贫办对项目管理具有组织协调、审核督查、验收把关的责任,是项目的具体责任单位。凡是村级项目,村委会为责任单位;所有的财政扶贫项目,县(市)扶贫办均与项目责任单位签订了《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实施责任书》。各县(市)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坚持做到从项目选择、申报到资金报账、项目验收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些县对项目投入资金采取先审计,再请拨款的措施,从而确保了扶贫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有些县建立了项目管理奖罚机制,对按时保质完成项目的重点村,给予项目资金奖励,并全县通报表扬,对未按规定完成项目的村进行经济处罚。安远县在重点村中开展了“村民代表评议项目”活动,增强了项目管理的透明度。各县(市)都加强了县级扶贫项目资料的归档,严格按市办规定的项目归档要求收录归档,专人管理、统一汇集、装订成册,县、村保管。

七是项目招、议标制度。为规范项目的实施工作,按照有关县(市)的规定应该实行招、投标的工程项目,均实行了招投标。一些相对较小未达到应招、投标额度规定的项目,由县(市)扶贫、财政等相关部门及乡(镇)扶贫专干、村项目执行、监督小组等组成的招投标小组,向社会有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公开议标工作。

八是项目验收制度。项目完工后,项目责任单位向县(市)扶贫办提出验收申请,由县(市)扶贫办、财政局组织包括工程技术人员、乡(镇)扶贫专干、村项目监督小组组成的验收小组对项目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小组应通过实地踏看,征求群众意见等方式进行认真检查,对申报验收项目做出是否验收的结论,并对项目建设后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做出客观评价。凡项目建设质量差、不符合项目设计和施工要求的不予验收,较好地执行了项目保证金制度。合格项目应按规定要求填写《财政扶贫资金项目验收表》,并做好该项目照片等相关资料的档案收集整理工作。

九是检查评比制度。市扶贫办把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的检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每年都专门下发了《财政扶贫项目管理绩效考评方案》。如今年6月份市办组织了五个检查组对2009年的财政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组织了检查,全市共计抽查了42个村124个项目,项目验收率达到99.2%。通过检查,总结交流了经验,进一步推动和强化了财政扶贫资金的管理工作。

扶贫开发成效 篇5

答:我村共有贫困户共有 XX 户 XX 人(XX 族 XX 户,哈萨克族 XX 户,XX 族 XX 户),主要致贫原因是缺资金、缺技术,别分占总户数的 XX%、XX%,目前已经所有贫困户已经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但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我们正逐步通过大培训、农牧民夜校、职业技能培训、包联帮扶干部入户宣讲等改善这种情况。

2.如果是深度贫困县,县里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方面有什么新的安排部署?对你乡(村)脱贫攻坚的政策部署、项目安排和工作推进有哪些调整和变化? 如果提问,答:县、乡两级对我村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县委主要领导、挂牌督战领导多次到我村调研、督导脱贫攻坚工作,乡党委主要领导、包村领导靠前指挥,亲自入户、督导、整改,跟我们一起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县、乡两级党委政府为我们争取了很多入户扶持项目,比如厕改、扶贫牛、棚圈等。

3.请介绍一下全乡(村)2020 年实施了哪些扶贫政策和项目?资金是如何筹集、安排和使用的?政策怎么落实的?项目怎么实施的?群众是怎么参与的?有没有公示过? 答:2020 年我村扶贫项目有 XX、XX 计划等,资金由县扶贫办拨付,乡党委统筹,村级负责具体实施,其中雨露计划是由教育局实施,村级提供申报材料,XX 项目实施的具体步骤:村级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初步推选项目享受贫困户名单,召开村级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形成拟申报贫困户名单,并公示 5 个工作日。

公示后报乡党委审核,乡党委召开会议研究通过后报县扶贫办,县扶贫办批复后公式 5 个工作日,无异议后方实施。

4.请介绍一下全乡(村)贫困人口、贫困户和贫困村退出的情况,以及各项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和项目实施预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有什么值得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答:XX 年退出 XX 户 X 人;X 年退出 X 户 X 人;X 年退出X 户 X 人;X 年退出 X 户 X 人;X 年退出 X 户 X 人;X 年退出X 户 X 人。我村 各项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和项目实施预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贫困户已经全部实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

5.你乡(村)目前脱贫攻坚“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还有什么问题和困难?你们打算怎么解决?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 答:没有问题。

6.请介绍一下你乡(村)驻村工作队开展工作的情况?效果怎么样?对于改进他们的工作,你有什么建议? 答:驻村工作队能围绕脱贫攻坚大局及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目标开展工作,坚持长期驻村,与乡党委政府、村“两委”领导组成责任共同体,共同发力推进精准脱贫,定期入户走访,落实七个一批帮扶政策,同时跑资金上项目(XX 亩低产田改造、XX 亩老果园改造,XX 建设等),抓好整村推进工作。

7.全乡(村)结对帮扶单位做了哪些工作?提供了哪些帮助?效果如何?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答:帮扶单位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深入了解,制定帮扶,协贫困户助理清发展思路。二是发挥优势,积极争取各类产业帮扶及资金。三是扶志扶智,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以入户宣传等多种形式提升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四

是贡献爱心,帮扶干部为贫困户捐款捐物,为困难群众贡献爱心力量。五是介绍就业岗位,帮助贫困户协调解决就业困难问题。帮扶效果明显。

8.你觉得上级制定的扶贫政策和项目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你有什么建议? 没有意见。

二、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成员 1.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的主要职责有哪些?您所在村农户“两不愁、三保障”的实现情况。

答:主要职责:维护社会稳定、推进脱贫攻坚、做好群众工作、落实惠民政策、拓宽致富门路、建强基层组织、办好实事好事、壮大党员队伍。我村农户已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2.如果是深度贫困县。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启动以来,上级对你们帮扶村的政策落实和项目安排有什么调整和变化? 如果提问,答:县、乡两级对我村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县委主要领导、挂牌督战领导多次到我村调研、督导脱贫攻坚工作,乡党委主要领导、包村领导靠前指挥,亲自入户、督导、整改,跟我们一起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县、乡两级党委政府为我们争取了很多入户扶持项目,比如厕改、扶贫牛、棚圈等。

3.你们的帮扶村实施了哪些扶贫政策和项目?这些政策和项目是怎样实施的?你们做了哪些工作?怎么开展的?效果怎么样? 答:我村扶贫项目有防洪堤、XX 亩低产田改造、XX 亩老果园改造、XX 米饮水管道建设、XX 公里柏油路建设,XX 年拟申报XX 建设项目、XX 小区建设项目和扶贫就业市场、冷库建设项目等。入户扶持项目有:富民安居房、扶贫牛、扶贫羊、棚圈改造、种子化肥、卫生厕所改造、贫困学生雨露计划、最低生活保障等。

项目实施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入户调研做好项目规划申报,组织干部入户,按照既定的贫困户帮扶要求,到贫困户家中进行实地查看。通过“访问谈”了解贫困户的思想动态,致富意见等,并按照家庭的实际制定“一户一策”;二是召开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群众意见收集群众困难诉求,扶贫领导小组上会研究,围绕“七个一批”精准脱贫措施,制定帮扶计划;三是强化服务保障,项目入户过程中提供政策合技术支持,如组织农作物防虫防灾培训,阻止孩子牛羊饲养技术培训等;四是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通过合作社土地托管、养殖大户分享经验等方式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五是强化项目监管,扶贫领导小组对项目资金发放、项目实施进度、发放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督查。确保各类项目顺利推进,如期完成任务。我村扶贫政策和项目落实到位,效果明显。

4.你们在驻村帮扶中存在什么问题?还有哪些困难?还需要哪些方面的支持? 答:存在的困难:一是加工业制造业几乎空白,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二是群众思想认识不高,转变思想需要时间,部分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还存在等、靠、要思想。

5.地县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有哪些管理、支持和服务措施?落实的情况如何?你有什么建议? XX 党委、县委对驻村工作队的工作高度支持,主要领导多次来我们调研并看望“访惠聚”工作队员,每年拨付访惠聚工作经费 XX 元,XX 为我村出资 XX 改善村级办公阵地。

资金和政策落实到位,我没有意见。

6.你自己所在单位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有哪些管理、支持和服务措施?落实的情况如何?你有什么建议? 单位对我村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来我村调

研,为我村争取扶贫项目和资金支持,为我村引来自来水饮水改造项目,投入 XX 元为我村改善办公阵地,投入 XX 元拓宽村委会门前 XX 道路,投入 XX 元改善人居环境。共计投入 XX 元。

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1.请谈谈您对全县脱贫攻坚在安排部署、组织落实和监督管理方面的看法?您觉得县里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贫困群众脱贫的质量如何? 答:今年 XX 月以来,在 XX 党委、县委的安排部署下,县扶贫统筹谋划,帮扶单位、帮扶干部一直坚持每周进村入户,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对贫困户全面进行入户走访,向帮扶群众宣传精准扶贫政策,细化完善“一户一策”脱贫计划,为贫困群众帮办实事好事,努力提升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可度。各级监管部门也在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常态化督导检查,重点督导入户宣传政策、落实帮扶措施上走形式、走过场,导致帮扶工作流于形式、帮扶成效不明显、群众满意度不达标的。

我认为我们全县的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贫困户的生活明显好转,群众满意度也在逐步上升。

扶贫开发成效 篇6

打造立体化扶贫信息平台

“社会扶贫信息平台能促进形成有效协调协作和监管机制,完善大扶贫工作格局,用新机制保障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它的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建设的过程。”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省扶贫开发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钟韶彬介绍,从全省社会扶贫工作的实际需要和服务全省扶贫工作大局出发,省扶贫开发协会投入运作四年來,初步探索确立了以“广东扶贫”为主题主线的立体化社会扶贫信息平台建设。

钟韶彬所介绍的立体化社会扶贫信息平台,主要指“十个一”的社会扶贫信息平台,即:建设一个广东扶贫网,开通一条扶贫热线,编发一份扶贫简报,编辑一本扶贫专刊,出版一本扶贫图书,编纂一套扶贫年鉴,制作一集扶贫电视专题片,拍摄一部扶贫电影,创作一组扶贫主题歌曲,配套一册扶贫大事记,以此构建组织工作平台,把政府和社会、国内和国外、东部和西部、生产和流通等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致力于扶贫事业。同时,作为对外展示的窗口,全方位多角度集中反映广东扶贫开发深入推进的新战略、深化改革的新思路、全面发展的新局面、各项工作的新举措及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至目前,广东扶贫网和广东扶贫热线已经开通并持续发挥积极作用,广东扶贫简报按期编发,广东扶贫文集第一卷《新时期扶贫开发百题问答》电子版已上传广东扶贫网,扶贫主题歌曲也已创作完成等待完善和后期制作。

扶贫需要互联网思维

据钟韶彬介绍,在“十个一”的社会扶贫信息平台建设中,协会尤其注重网络的力量。紧密配合广东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需要,协会更是依托广东扶贫网开发建设“广东扶贫开发项目库”、辅之以《广东企业参与新一轮产业扶贫开发意向摸底调查表》,实现线上登记和线下书面登记的紧密结合,促进扶贫与被扶贫双方的直接对接,为社会爱心人士、企业和组织搭建扶贫济困、开发协作的平台,改变了机关投入的单一模式,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实现扶贫济困和扶贫开发效果、效益最大化。

“广东扶贫网致力打造成为产业扶贫项目库、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网捐点及志愿服务申报点。”钟韶彬表示,产业发展是贫困地区、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奔康的根本途径,推动产业开发扶贫是协会的重要任务。依托广东扶贫网,各类大中型企业尤其是行业龙头企业、扶贫龙头企业可以进行产业扶贫项目登记,驻村工作队和贫困村均可查询“产业扶贫项目库”信息。根据网络登记信息,协会适时组织召开产业扶贫项目对接会,促成产业对接、促进扶贫领域交流与协作。与此同时,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均可通过广东扶贫网实现网上捐赠,也可通过广东扶贫网申请注册成为扶贫志愿者或组建扶贫志愿者分队,参与、开展志愿扶贫服务。

“广东产业扶贫项目库是社会扶贫信息平台建设方面的重要探索。”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社会扶贫处处长范明对此做法表示了肯定,同时寄望广东积极为全国社会扶贫工作探索积极有益的新鲜经验。

着力探索电子商务扶贫

“贫困地区农民拥有良好的农产品资源,天然无污染食品,却缺乏销售渠道,而在电商的帮助下,能够拓宽这些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加收入。”钟韶彬认为,在协会探索开辟的十大扶贫产品销售渠道中,扶贫产品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便是其中很关键的一条。

钟韶彬说,信息闭塞和劳动者素质低下是地区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而电子商务在解决信息闭塞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效应明显,从而使得“电商扶贫”成为可能。目前,协会也往此方向作积极探索,尝试通过资助贫困农户开网店、建立广东扶贫农产品交易网等形式试水电子商务扶贫。

据悉,省扶贫开发协会作为省级公益扶贫组织,成立5年来,共组织实施扶贫济困项目5个,累计筹集扶贫资金物资达到6亿元,受益人群达30万人次;实施开发扶贫项目6个,直接或间接带动贫困村100个,关联贫困农户20万户;其他扶贫宣传调研、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与购买服务、服务全省扶贫“双到”取得一批成果。

广河县2014年扶贫成效显著 篇7

围绕办好省列为民实事, 加大农村饮水、村社道路、危旧房改造建设力度,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2014年, 全县硬化村社道路34条、130多公里, 改造农村危旧房1150户, 在落实高中免费教育的基础上对学前教育实行了免费, 新改建标准化村卫生室25所, 发放各类惠农补贴3.47亿元, 贫困村的整体面貌和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 加大双联惠农贷款力度, 加强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运行管理, 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草食畜牧业等富民产业, 促进了群众持续稳定增收。2014年, 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495元, 同比增长13.7%。

扶贫资金管理模式创新与成效 篇8

一、创新扶贫资金的主要做法

(一) “一上划”

就是人员编制上划, 实行“统管”。改变过去基层乡镇扶贫办、扶贫开发中心、世行工作站“三块牌子、两张桌子、一个人”的状况, 将基层镇扶贫办机构、人事、工资、扶贫业务等全部上划, 由县扶贫办垂直管理, 项目实施由基层政府管理, 每个镇都设立镇扶贫开发办公室, 工作人员在全县范围内选配, 定编、定员、定岗、定职责, 机构健全, 队伍稳定。

(二) “两下沉”

县下沉到镇、镇下沉到村, 做到监管无盲区。县扶贫办设立扶贫资金财务稽核中心, 将全县扶贫项目资金纳入县级“集中核算”, 县下沉到镇为镇扶贫办代理记账, 解决基层会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 各镇设立专职报账员, 定期报账。使基层扶贫办腾出更多时间, 全身心地下沉到村、到户, 帮助村互助资金协会记账, 监督村、组实施扶贫项目, 真正做到扶贫项目有人抓, 扶贫资金有人管。

(三) “三级联动”

村级、镇级、县级, 齐抓共管。县扶贫办与县财政局强强联手, 落实县级部门、镇、村工作职责和责任, 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一道参与, 对扶贫资金的来源、流向、审批、报账等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监管。每笔项目资金支出, 都先由村委会、村监委会负责初审;公示无异议后交由镇扶贫办和分管领导第二次复审;再由专职报账员报县扶贫办、县财政局依次审核后, 再交扶贫资金稽核中心集中记账。通过部门互动、上下联动、多措并举, 确保扶贫资金安全。

(四) “四项机制”

集中核算制、项目监督检查制、绩效考评制、扶贫资金拨付发放制, 用制度规范管理。一是推行项目资金县级集中核算制。在管理上采取“三专”:即专人、专户、专账;“四统一”:即统一科目, 统一核算, 统一支出手续, 统一资金使用范围管理办法;“五不”:即未按合同、实施方案和施工设计的支出不予报账;擅自改变计划的支出不予报账;施工质量问题、整改不到位的项目不予报账;票据不规范、不完整的支出不予报账;不真实、不合法等违反财经制度的支出不予报账。二是落实项目监督检查制。项目实施过程中, 层层落实责任, 按规定程序实施。三是推行绩效考评制。每年都要联手与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 对项目、资金、资料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全面评价和验收。四是健全扶贫资金拨付发放制。全县统一配备计算机财务软件专用设备, 全面推行会计电算化管理, 资金通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直接支付到项目实施单位, 到户资金通过财政惠民补贴资金管理“一卡通”系统直接申报、审核和兑现, 基本杜绝了资金截留、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

(五) “五个关口”

项目申报、项目公示、群众评议、物资采购、项目验收, 一把尺子量到底。一是严把“申报关”。项目确定, 充分听取群众意愿, 召开村三委班子会议讨论决定, 基层镇审核申报。二是严把“公示关”。项目立项、申报张榜公布, 项目实施, 公布实施单位、竣工决算, 接受群众监督。项目建成竖碑永久性标志牌。三是严把“评议关”。项目建设实行《贫困群众廉政评议制》和《贫困群众廉政评议员制》, 项目启动前, 选择5-7名贫困群众代表参与项目评议, 全程监督。四是严把“招投标关”。项目涉及物资采购, 必须通过县政府采购中心集中招投标;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 必须通过县财政投资评审办预、决算评审, 30万元以上的项目, 公开择优选择具有资质施工单位, 确保项目质量。五是严把“验收关”。项目竣工, 先由项目镇初验, 报送书面请验报告, 县扶贫办再会同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组织验收, 每个项目做到“五个到位”。即:群众参与到位;领导落实到位;操作程序到位;建设标准到位;资金规范使用到位。

二、创新扶贫资金管理的成效

(一) 贫困人口逐年减少

2010—2014年, 解决了3 429个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 无一例因项目和资金问题出现个访和群访, 每年均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连续五年“零上访”。

(二) 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通过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建设、劳动力培训转移等工作的投入力度, 调整产业结构, 培育主导产业、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 057元, 比2010年5 011元增长3 046元, 增长幅度为61%。

(三)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

2010—2014年, 共投入扶贫资金1.12亿元, 组织实施了3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 每村平均投入财政扶贫资金达到25万元, 新修和整修村组公路2.8公里, 修水渠800米, 建沼气池40口, 发展高效经济林2 500亩, 新建和改造村委会1栋300平方米, 开展科技培训9期450人次, 户均培训了一个科技明白人, 掌握了1—2门生产实用技术, 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三、进一步完善扶贫资金管理的建议

(一)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政策认识

县、乡两级领导干部及相关部门应更加重视支农扶贫工作, 进一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 提高村组织、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的遵纪守法意识, 增强的扶贫资金“高压线”的认识, 严格按照《国家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管好、用好支农扶贫资金, 坚持“项目跟随规划走, 资金跟随项目走”的原则, 不随意调项转项, 不截留挪用, 虚报冒领扶贫资金。同时, 要加大力度健全完善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和各项项目建设管理制度, 使扶贫项目建设与资金管理步入更加规范的轨道。

(二) 强化科学立项和分配资金意识

严格按照国家扶贫开发政策和“十二五”规划, 科学地研究和申报扶贫项目, 进一步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和加大整村推进投入力度, 重点和有针对性地投入扶贫资金, 防止扶贫项目“点多面广”和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现象。同时要改变扶贫资金多头管理的现状, 加强扶贫部门之间的协调, 避免重复立项、立项不实、选项不当等情况发生, 使扶贫资金真正地发挥扶贫帮困和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

(三) 完善项目管理体制, 加大监督力度

对己立项的扶贫计划要跟踪抓落实, 不得随意变动和更改项目计划内容, 保证扶贫立项工作的严肃性。扶贫主管部门应做好扶贫立项的基础性工作,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扶贫项目库;对开工的项目要积极推进工程规范化管理;已完成的项目扶贫、财政部门要加大竣工验收评估力度, 出具竣工验报告, 对工程质量作出全面评价, 每个竣工项目均要经项目责任人和验收人签字认可, 并保存完整的资料档案, 避免“买油盐的钱打了酱油”, 确保项目资金运用和项目计划执行两到位。

(四) 加强扶贫资金集中核算管理

扶贫开发成效 篇9

宁夏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是中央确定重点扶贫的“三西”地区之一。2016年年初,宁夏提出提前2年实现脱贫的目标,国网宁夏电力公司主动对接落实。面对15个定点扶贫村、7 607户、共计28 067人的扶贫任务,该公司安排百名干部进村驻点,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

2016年年初,国网宁夏电力公司就走乡入户开展摸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电网企业特点的精准扶贫之路,打响了团结村“一托一带三帮三助”精准脱贫攻坚战。“一托”即光伏扶贫;“一带”即土鸡放养产业;“三帮”即雨露教育基金扶贫、金融发展基金扶贫、电工培训就业扶贫;“三助”即帮助大病特困户,帮助村部完成2项建设任务、动力电入户,帮助村民发展小加工产业,确保团结村实现年底脱贫目标。

扶贫开发成效 篇10

1 精准扶贫模式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1.1 银企协作扶贫

县相关银行与泗县强英食品有限公司对接,采取“公司+农户”贷款方式,在农户与强英公司之间形成明确的合作关系并签署了正式合作协议的基础上,以农户为贷款主体,由需要资金扶持的农户提出申请,以逐户审查为基础,强英公司担保并统筹管理资金使用。“公司+农户”贷款单户农户贷款额度最高标准执行40万元;2015年农商行为强英公司授信4 000万元的贷款额度。农户贷款主要用于鸭棚建设和肉鸭养殖保证金等。

1.2 政银企联动扶贫

县政府启动政银企联动扶贫机制,即县扶贫办、县农商银行和泗县强英食品有限公司三家联动扶贫。县政府每年从对上争取的涉农资金中整合500万元,作为风险补偿金存入泗县农商银行并设立专户,农商行根据金额同比放大4倍对泗县强英食品有限公司贷款2 000万元(政府贴息),用于标准化肉鸭产业扶贫小区建设,三年后返还贷款本金。肉鸭养殖扶贫小区建设由强英食品有限公司负责牵头建设,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负责小区的规划、土地流转、贫困养殖户的安排确认。标准化肉鸭产业扶贫小区建设和经营模式:一是由强英食品有限公司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风格进行建设(每个小区6个鸭棚以上),有计划安排租赁给贫困户进入小区养殖,每个农户饲养1~2个鸭棚,租赁期三年;泗县强英食品有限公司与养殖户组成“肉鸭产业联合体”,按照“五统一”的经营模式,并按照饲养数量每批每只肉鸭保底2元左右的利润与农户签订“肉鸭养殖合同”,让养殖户有稳定的养鸭收入,带动贫困户实施肉鸭产业脱贫致富。为了提高贫困户的养殖积极性和鸭棚的利用率,推动扶贫资金保值、增值滚动发展,首先,贫困养殖户分3年回购其所租赁的肉鸭棚舍,按鸭棚建设投资总额3∶3∶4的比例分年度回收。三年后鸭棚归贫困养殖户所有,回购鸭棚资金由强英食品有限公司回收肉鸭时从养殖户养殖利润中扣除。收回的鸭棚款用来建新的肉鸭养殖小区进行再租赁,实现滚动发展。其次,养殖户在租赁期内每只肉鸭上交强英食品有限公司0.15元租赁费。该费用由强英公司回收肉鸭时扣除。二是鼓励、支持能人、大户建设肉鸭产业扶贫小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风格进行建设,强英公司按每个鸭棚借款3万~5万元用于鸭棚建设,所借款额由强英食品有限公司回收肉鸭时从养殖户养殖利润中分期扣除。

1.3 龙头企业带动扶贫

2015年,由强英公司出资在草沟镇桥东村新建1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鸭棚26栋,租赁给贫困户进行养殖。

1.4 村级集体组织牵头扶贫

集体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应积极兴建肉鸭养殖小区(每个小区建6~10个鸭棚),根据村级集体资金积累情况,小区数量不限。村民委员会将肉鸭养殖小区租赁给贫困户养殖肉鸭,也可以集体经营,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实现脱贫,壮大集体经济。

1.5 社会资本联营扶贫

一是通过广泛宣传,多渠道、多形式,动员和组织工商业企业家、外地养殖能手、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等社会资本兴建肉鸭养殖小区,投身到肉鸭产业上来,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要带头兴建肉鸭养殖小区,发展肉鸭生产。采取租赁、股份制、自主经营等形式进行经营,带动一批贫困户脱贫致富。二是鼓励各级农业龙头企业兴建。2015年,建设肉鸭养殖小区不少于10个,每个小区建5~10个鸭棚,可租赁给农民养殖肉鸭,也可让农民参股合伙经营,还可由龙头企业自主经营,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实现脱贫。

2 取得成效

2015年,泗县强英食品有限公司和泗县强英饲料有限公司直接安置1 300名贫困人口就业。全县建成种鸭养殖小区3个,肉鸭养殖小区18个,肉鸭养殖大棚1 100个,出栏肉鸭260万只。

2.1 经济效益

根据调查分析,一个鸭棚占地3亩,建棚投资约8万元。一个鸭棚一个生产周期(38~40天)可养肉鸭6 500只。一只肉鸭保底回收纯利润按2元左右计算,一个周期一个鸭棚即可获利润1.3万元,一年按饲养7批计算,一个鸭棚一年可获利润9.1万元。即第一年除了收回鸭棚建设成本外,还可获利润1万余元,以后每年都可增加养鸭收入9万余元。进入肉鸭养殖小区的贫困户,除去租赁费2万~2.3万元,一个鸭棚一年可获利润近6万元。2015年,按新建鸭棚1 002个计算,肉鸭产业扶贫可实现增收9 018万元,可带动1 000多个贫困户脱贫致富。

2.2 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消化吸收了大量玉米,大豆等农副产品,解决了农业大县粮食靠外销的困境,带动运输业和餐饮业的发展。通过肉鸭产业扶贫,可带动2 500人就业,实现脱贫人口近万人。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15 000元以上。肉鸭产生大量粪便,经加工制成有机肥用于种植业,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从而走出一条“养殖业(肉鸭)-有机肥-种植业”的良性农业循环经济之路。

3 主要措施

3.1 组织保障

一是由县强英鸭业全产业链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项目实施,有关乡镇应成立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亲自抓,负责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严格项目管理,确保项目效益。二是明确责任。制定统一的建棚风格和标准,建棚风格要突出泗县特色,形成闪光点。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肉鸭养殖小区土地的性质确认、测绘和备案;乡镇政府负责肉鸭养殖小区的规划、土地流转;县农委负责组织发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主兴建肉鸭养殖小区;县供电公司负责肉鸭养殖小区以外的电力设施安装,纳入农网改造项目,并按照农业用电收取电费;县扶贫办和财政局负责扶贫等涉农资金的调配;县相关银行负责肉鸭养殖贷款的筹集和发放。标准化肉鸭养殖小区建成运营后,经县扶贫办、财政局、农委、畜牧兽医水产局、项目区政府和强英食品有限公司组织验收合格后,由政府统一颁发“肉鸭标准化养殖小区”示范牌,可享受政府给予的奖励和补助。

3.2 风险保障

为减少养殖户经济压力,强英公司为农户提供的鸭苗、饲料、药品、生物制品等一律赊欠记账,待肉鸭回收时统一结算扣除。为降低养殖户风险,强英公司建立两项风险保障机制。一是风险基金,即每只鸭养殖户与公司各拿出5分钱作为风险基金,用于赔偿因不可抗拒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养殖户。二是保底价回收,无论市场价格如何低,每只肉鸭均有2元左右的养殖纯收益。

3.3 资金保障

县农商行、担保机构应为农户建鸭棚提供贷款支持;强英公司采取农户贷款、公司担保、政府贴息政策等办法,解决农户发展养殖资金难的问题;各相关部门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帮助,确保肉鸭产业扶贫项目落到实处,推进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4 结论

只要找准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依托产业优势,就能够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摘要:近年来,安徽省泗县在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机制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在畜牧产业发展过程中,突出产业优势,依托龙头企业,瞄准肉鸭养殖,探索精准扶贫模式,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肉鸭产业加快发展、提高成效、做大做强,使泗县畜牧业为加快精准脱贫步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同步小康做出积极的贡献。

扶贫开发成效 篇11

11月11日,农业部召开产业扶贫工作推进汇报会,传达学习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产业扶贫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听取各地汇报前一阶段贯彻中央产业扶贫决策部署的工作进展情况,交流各地经验做法和典型范例。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高度重视产业扶贫的基础性根本性地位,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精神,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会议指出,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为我们如何深入推进产业精准扶贫、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指明了路径,提出了明确要求。农业部党组高度重视,迅速组织传达学习,研究贯彻落实意见,形成了《产业扶贫典型范例推广工作方案》。按照工作方案部署,农业部近期将扎实开展产业扶贫范例总结、宣传推广、现场培训、进展调度等工作。

会议指出,目前,全国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形成了齐心协力、主动担当、务实推进产业扶贫的强劲态势,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工作,要突出县级这个重点。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当地党委政府的要求,在产业扶贫中尽好责,要强力度、做到位,尤其是思想到位、领导到位、机构到位、工作到位;要强服务、不错位,服务全局,服务县市,特别要指导贫困县编制好规划,强化技术信息服务、典型引路、县级培训、进展调度和督促检查。

会议要求,各有关省(区、市)农业部门要把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传达到全体干部,结合本地实际总结推广一批产业扶贫范例,齐心协力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农业部各单位要把产业扶贫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抽调得力精干力量,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农业部扶贫办要做好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细化推进措施、强化工作落实。

据悉,近期农业部将在全国层面总结一批产业脱贫范例,举办系列产业扶贫范例现场推广会,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同时,联合京津冀三省市政府共同启动《关于加快环京津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扶贫共同行动(2016-2018年)》。

扶贫开发成效 篇12

一、日喀则地区扶贫概况

日喀则地区的扶贫历史悠久, 从解放时期至今已经过了六十多个年头。按时间顺序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五个阶段:

(一) 从和平解放到自治区成立前的扶贫情况

解放时期, 十八军带动群众开荒种地发展生产。解放后, 为了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困难, 主要以贷款贷粮和无偿发放 (农作物、牲畜和资金) 促进生产。五十年代后, 中央无偿赠送生产器具达十万余件, 以工代赈修建公路改善交通, 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大, 各地支援不断。兴教育、建医院, 调拨医疗器械, 促进了日喀则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 1966年至改革开放前的扶贫情况

七十年代初向日喀则地区发放办

社基金款850万元, 继续无偿捐赠先进的大型农机设备。内地省份选派优秀技术人员推广农技, 提高兽防水平并控制疫病蔓延。与此同时, 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得到推动, 内地发达省份选派优秀教师、毕业生以及医疗队援助日喀则。

(三) 改革开放后的扶贫情况

改革开放后, 除了扶持政策外, 农业部在日喀则援建了多个农具厂、拖拉机站和农机供应站, 加快了日喀则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第二次藏谈会确定了43项工程, 涉及到能源、文化、卫生、商业以及旅游等方面。尤其将基础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点, 选派优秀毕业生定向对日喀则中学教师进行培训, 缓解了师资匮乏的矛盾。

(四)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

后的扶贫情况

座谈会确定上海市和山东省对口支援日喀则地区。通过人才援助, 改善干部队伍的结构;免费接收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党政干部进行岗培或挂职锻炼;专设援藏基金, 积极落实援藏项目, 包括日喀则地区体育场、日喀则山东大厦以及日喀则市贸易市场等, 这些项目的实施一度成为日喀则地区新的增长点。

(五) 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的扶贫情况

在总结上届座谈会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 确定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以及宝钢、中化粮集团对口支援, 不断加大项目数量和资金支持力度, 吉林路、日喀则长白山幼儿园、旅游宾馆以及青稞啤酒厂等项目纷纷落成。在对口支援有力的推动下, 日喀则地区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

(六) 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的扶贫情况

座谈会明确将对口支援政策延长到2020年, 并同时完善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和科技援藏格局, 明确了铁路建设、能源工程、产业布局、区域协调和城镇体系等未来的工作方向。

二、扶贫工作的成效分析

(一) 人均收入显著提高

六十年前, 日喀则98%的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和人身自由, 财税数字几乎等于零, 人均GDP只有133元。六十年来, 其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高达86.4亿元, 常住人口70.33万, 人均GDP已达到12285元。

(二) 财政收支得到改善

1978年, 日喀则地区财政收入仅有0.04亿元, 2010年的财政收入达到3.35亿元, 短短三十年增长了82倍, 年均增长14.8%;地方财政总支出从1978年的0.6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9.87亿元, 增长了62倍, 年均增长13.9%。

(三) 各项产业蓬勃发展

2010年日喀则地区工业总产值是6.9亿元, 同比增长1.7%。旅游部门接待游客110.67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高达8.5亿元。邮政业务总量1621.62万元, 是1959年的141.99倍, 邮路总长度达到2760公里。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1.39亿元, 是1958年的1.3万倍。

(四) 民生事业得到改善

六十年前, 日喀则地区只有不到10%的人口拥有自己的住房。尤其是“十一五”规划以来, 该地区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投入四十多亿人民币建设农牧民安居工程, 解决了43万农牧民的住房问题, 人均住房面积从原先的10平方米提高了1.5倍。2010年全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人数11.57万人, 是1958年的196.1倍。全地区医院252家, 是1958年的50.4倍;有专业卫生人员1841人, 是1958年的25.4倍;病床1889张, 是1958年的53.89倍。

三、扶贫工作的问题分析

(一) 强化依赖性

办理低保的公共部门, 其收支与低保内容不挂钩, 这就从制度上强化了责任链条的断裂, 甚至会将输血式扶贫资金用于偏离原本政策意图的对象上。这样, 中央政府不惜资金代价来对待稳定, 以谋求最大政治效益;地方政府没有强有力的动力机制去检查监督申请者的真实性;申请者通过各种渠道“满足条件”并办理相关手续。从某种程度上讲, 这种扶贫方式不仅会扭曲扶贫对象, 而且会加强扶贫对象自身的依赖性, 一旦停止输血, 返贫现象立刻发生。

(二) 挤出效应

2011年自治区加大了机关事业单位的招就力度, 对政治过硬、学业合格以及公务员考分过关的考生实行“零失业”就业政策。但这种就业政策, 进一步导致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臃肿, 效率低下, 从而只能加强新老交替在养老方面对财政的依赖。大幅扩招公务员的公共政策对私人部门存在严重的替代效应, 良好的公务员就业政策导致本来流向其他产业的优秀人才, 被公共系统所垄断, 进一步打击西藏私营经济。

(三) 沉没成本

道路建设无疑对当地资源开发有重要作用, 然而这种外部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并未能从根本上使农牧民脱贫, 还需要水电、通讯等一系列基建项目的连续实施, 这无疑是在追加沉没成本;而且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的频发对基础设施毁坏异常严重, 每年维护费相当可观。许多项目建设不久, 重建设轻管理的弊病开始凸显, 设施的维修往往需要大量资金, 中央政府原有投资已经沉没, 难以自拔, 只能继续跟进。

(四) 规模不经济

上万人的县域工程项目往往需要耗资千万, 而惠及的用户不过百人。由于地广人稀居住分散, 即便对生产生存条件不断改善, 只要规模人口无法形成, 就难以形成规模性经营与消费。即使是基建设施自身所形成的行业, 其所能吸纳的劳动力也相当有限, 加上工程本身的非连续性以及劳动力自身的技术特点, 直接决定了基建不能显著拉动就业。

四、扶贫工作的未来方向

(一) 扶贫新战略

尽管之前的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不同的是,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的主要任务已经不再是解决“绝对贫困”的基本温饱问题, 而是巩固现有成果、重视环境保护、加快脱贫致富、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等问题, 使经济发展惠及所有人, 旨在2020年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穿, 保障义务教育、医疗和住房为基本工作目标, 实现人民更有尊严地生活。

1. 新的扶贫对象和目标。

改变以往的局限于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员, 而是授权地方根据实际制定地区扶贫标准, 凡标准之下的所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人口均为动态扶贫对象, 并且更突出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

2. 新的战略内容。

以往的内容主要围绕发展特色种养殖业, 运用科技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 基本解决水电路邮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内容。而新《纲要》的主要任务突出了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饮水安全、交通、危房改造、公共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内容, 每项内容都有具体的分项目标, 可以看出, 这是对更高一个需求层次的扶贫。

(二) 扶贫新思路

1.健全社会保障相关机制。日喀则地区的社会救助系统比较发达, 包括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孤品制度、灾害救助以及各种专项救助制度等。努力完善日喀则地区社会保障制度, 避免资源浪费。努力做到资金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以及中央与自治区监督, 使地方政府有动力去监督检查申请者的真实性。

2.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公共政策在维稳的同时, 应更多关注对民营经济的挤出效应, 应当加大对专业人才在民营经济就业的优惠政策。加快提升第一产业的特色优势, 壮大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等西藏特色支柱产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和西藏文化特色产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强化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 促使特色产业拉动就业。

3. 优化造血式扶贫的经济效益。

讲求效益的扶贫战略, 要求将扶贫责任、资金管理以及部分项目审批权下放, 而影响到自治区长远科学总体投资规划的重大项目, 应当由部委带领能做出客观科学的投资需求规划的专业人才进驻日喀则地区了解现状和成因, 从扶贫开发项目的总体规划与设计上入手对项目进行全面论证后, 再制定资本效益最大化的实施路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日喀则调查队.日喀则地区统计年鉴2010年[M].日喀则地区统计局, 2002.

[2].张亚庆.珠峰脚下谋跨越——西藏日喀则地区60年发展综述[N].西藏日报, 2011-07-20.

[3].王杜银.日喀则:扶贫农发惠泽万千群众[N].西藏日报, 2010-11-09.

[4].顾正纲.西藏提前退休政策的影响分析[J].时代经贸, 2012 (9) .

上一篇:营业性健身俱乐部下一篇:政策性毛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