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2024-08-11

村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报告(精选11篇)

村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篇1

xx乡xx是我县的革命老区重点贫村,村辖有8个社,全村有286户,人口有1016人,其中20xx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口38户,贫困人口434人。为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各项政策,早日实现xx村脱贫奔小康的目标。为此,县审计局为对口帮扶的xx乡xx村,制订了三年扶贫帮扶规划,主要对村道公路、水利设施、产业的扶持、致富带头人的培训以及患重病、五保户和失独户等特困户的资金援助。目前,扶贫规划正逐步有序的稳步推进。

一、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

一是村道公路建设顺利实施。莲花村村道公路规划新建7公里,目前已基本完成村道公路的建设。xx村有贫困户138户,贫困人口434人,要投资新建村道公路,除国家扶贫专项资金补助外,村民仍要集资每公路上千元才能弥补资金缺口。本来就不富裕的xx村民,面临这样的资金压力,一筹莫展。县审计局了解该情况后,决定补助资金8万元,改善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致富能力,为村民脱贫致富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保障。

二是产业扶持,培养致富带头人。近日,县审计局对全村的贫困户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采取不同措施,进行脱贫帮扶。具体办法:一是贫困程度较轻的,且亲朋友好友中一定资金能力和技术的贫困户,通过与亲朋友好友的联系沟通,让其提供必要帮助,让他们早日脱贫;二是对各社有养殖能力和养殖条件的贫困户提供50只小鸭进行养殖,培养一至二户的养殖能手,能为其他社员起到示范作用,为脱贫致富多提供一种渠道;三是对因病致贫的,或家庭成员有残疾的等其他原因致贫的,主动联系县主管部门,寻找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帮助。为此,审计局为了使xx村早日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向他们提供必要措施、资金和技术的帮助。

三是对极个别特殊特困户给予特殊帮助。贫困户致贫原因各有不同,有的通过必要的资金、技术帮助就能让其脱贫,但是,有极个别贫困户失去劳动能力,又没有亲朋友的帮助,国家的扶贫措施也不能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审计局给予足够的`资金帮助。如:1社xx患慢性肾炎,给予补助现金8千元,1社xx长期患病且失独,给予补助资金1万元、3社xx长期患病,且失去劳动能力的五保家庭,给予资金的扶持1万元。

二、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xx乡xx村水利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全村现有堰塘3口,已建成多年,由于没有资金进行维修维护,致积淤严重,渗漏严重,蓄水量有限,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基本需要,给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xx村为减少因自然条件的对全村8个社的农业生产的影响,计划对已有的3口堰塘进行维修整治,其余5个社新建蓄水量为8000方的堰各一口,共需要投入资金约150万元。因此,诚恳请求贵局支持和帮助,解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

村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篇2

2001年,中央决定在全国农村开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国务院扶贫办将永和镇列为全国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与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试点乡镇,江西省扶贫办派出干部挂点指导。2005年,全党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江西省扶贫办又把先教活动的重点课堂安排在永和镇。工作组成员自带行李,进村入户,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提高,亲身体验农家冷暖,共谋脱贫致富良策。他们把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与新时期开发式扶贫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先进性教育推动扶贫开发,用扶贫开发的成果检验先进性教育的成效,从而探索出一条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五年来,在省扶贫办和省财政厅的悉心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永和镇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把扶贫开发作为统揽全局的中心工作,干群齐心同思扶贫策,共谋扶贫事,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面貌焕然一新。从2005年至2010年,永和镇在全县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评中的排名已由原来的中下游水平跃居全县第一,各项工作走在了全县前列,并在国家、省、市获得了许多荣誉。

一、主要成效

1、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与2005年相比,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每年递增15%,2010年达到了7.23亿元。财政收入每年递增10%,2010年达到6829万元。全镇农民人均收入实现了五年翻番的目标,2010年达到4518元,全镇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到2010年,全镇80%以上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100%的村都通了电话,90%的村通了有线电视,30%的农户拥有太阳能热水器和洗衣机。全镇农村户均拥有电话或移动电话1部,电视机1台,户均拥有摩托车1辆,每5户农户就有1户建了新房。

2、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为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十一五期间,永和镇在农村重点实施了以通路、通自来水、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建沼气池为主要内容的“五通一气一绿化”扶贫工程。五年来,全镇共投入资金3900多万元,实施扶贫项目243个,其中永和试点资金1200万元;实施交通项目130个,新修通自然村组水泥路42.6公里,在全县率先实现了全镇所有自然村组村村通水泥路目标,有效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新建水利设施33处,增加有效灌溉面积3000多亩;实施村文化卫生项目15个,农村社区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各行政村先后都建起了卫生服务站、农技服务部、文化图书室、娱乐室、商店;95%的群众解决了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95%的农户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乡差别正在缩小。

3、农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十一五以来,永和镇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村级编制为基础,以“五通一气一绿化”为重点,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路障、清污沟,改水、改厕、改厨)为配套,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全面启动了“建设和美家园”的新农村建设工程。五年来,全镇有53个自然村(组)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其中尚书、锦源两个行政村实现了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尚书村的丁家自然村、湾屋自然村、尚书桥自然村,锦源村的锦源新村、长岗楼自然村等五个新农村建设点先后被评市级、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永和镇把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09年,永和镇又在全镇大力推进农村清洁工程,投资200余万元新建了垃圾处理中心,并配置洒水车、吸尘车、垃圾装运车、清洁板车、垃圾池、两桶一袋等器具,聘请了120名保洁员。同时,引进明诚保洁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完善了全镇垃圾处理网络建设,制订了垃圾处理村民公约,按照“户集、村收、镇运、中心处理”的运行模式操作,全镇垃圾处理率达到100%,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的脏乱差的现象得到明显改观,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4、扶贫产业规模明显壮大。

在改善基础条件的同时,永和镇把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转移发展扶贫产业、帮助农户增收致富的重心上来。十一五以来,永和镇依托县财政的奖补政策,安排试点资金100多万元,大力扶持扶贫产业发展,逐步形成了肉鸡、肉鸭、肉猪、葡萄等四大扶贫支柱产业,极大地促进贫困农户增收致富步伐。借助吉安温氏畜禽有限公司、吉安正邦、煌上煌等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壮大温氏肉鸡、正邦肉猪、红毛鸭等养殖业规模。到2010年,全镇发展肉鸡养殖户115户,新建鸡舍近60万平方米,发展标准化养鸡小区11个,年出笼肉鸡达180万羽;发展肉鸭养殖户63户,年出笼肉鸭达70万羽;发展肉猪养殖户31户,出栏肉猪10000余头。通过“协会+农户”模式,发展葡萄种植大户67户,新增葡萄种植面积1100余亩。同时,各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传统产业,以锦源、习家大棚蔬菜为轴线辐射发展生态种植产业,扩大了大棚蔬菜、车前子种植面积,新建五星、张巷500亩优质油菜连片种植基地,引进百亩低碳莲藕套养泥鳅水产养殖基地,进一步强化永和镇蔬菜供应功能;对敦锦线旁的苗木基地进行了全面的规划设计和征地工作,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运作,现发展成培育红叶石楠、紫薇、罗汉松、香樟、铁树、桂花树等多种名贵花木的苗木基地一千余亩,打响了锦源村“一村一品”品牌。

5、基层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

五年来,全镇广泛开展了农村“双学两培三带”活动,培养致富能人228人,其中165人培养发展为共产党员,32人被充实到村两委班子。80%以上的村支部达到一类支部标准,有8个村党支部16名党员受到县级以上表彰。镇党委被评为省市“保先”教育学教活动先进单位和全县创建“三民”活动好班子。锦源村党支部荣获江西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红旗”村党支部,小湖村党员干部扎实扶贫事迹被人民日报专题报道,尚书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事迹被作为中国扶贫开发对外宣传的典型。

二、主要做法

1、着眼于发挥支部堡垒作用和干部模范作用,加强组织建设和干部作风建设。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党员的战斗力,转变干部作风,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组织保证。往年,永和镇村两级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软弱涣散的现象:班子不团结、不办事或办事能力差。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干群关系较僵,“政府说东,老表走西”,很难凑到一块齐心协力。从2005年起,永和镇着重从基层组织入手,创新选拔任用、教育培养、保障激励、监督管理四大机制,加强镇村干部队伍建设,以不稳定村和软弱涣散的班子调整为重点,优化调整了10个支部书记,撤并了党支部3个,选好配齐带头人,开展“学理论、学技术”活动,并建立健全一整套的考核制度,奖励先进,鞭策后进。同时,加强对干部的作风教育,倾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政府和干部,先后制定了《关于鼓励群众镇村干部作风的通告》系列制度,开展“亲民为民富民”活动。这种让干部受监督、让群众都明白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作为吉安市政务公开的典型经验推广。这些措施的推行,既充分发挥支部堡垒作用和干部模范作用,又激发了干部一心谋发展、促致富的热情。永和、周家等村的群众种了不少蔬菜,但销路不畅,菜农心急如焚。镇干部到吉州文山菜场努力联系销售点,还每天在市场吆喝卖菜。群众说,干部过去是“催粮催钱催命”,现在是“为民帮民富民”,并且是带领致富的行家。村干部过去觉得“干部没当头、做事靠拳头、工作打结头、下台多对头”,现在是“干部有劲头、遇事在前头、下乡到田头、帮困记心头”。

2、着眼于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加大宣传引导。

在此之前,为发展永和经济,帮助引导群众脱贫致富,各级投入了不少资金,镇里也花费了不小力气,但还是“年年扶贫年年贫”,群众“住的是土砖房,走的是泥巴路。年头看年尾,看的是困难户”。经过调研,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当地干部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等靠要”思想,以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给救济。一些人还流传着“上面给了多少亿,每家可以分得好几万”的说法,等待观望情绪比较严重。为激发干部群众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永和镇开展了井冈山精神、新时期扶贫开发政策、脱贫致富典型、市场经济形势和农业技术等四项专题的学习教育,激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帮助干部群众树立扶贫开发信心,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本领。扎实有效的宣传教育,使永和镇上上下下的思想被搅动起来了。广大干部群众逐渐认识到: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只有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才能改变自身的贫困面貌。观念的根本变化,带来的是一股股艰苦创业的热潮。为打通交通“瓶颈”,南安、龙山村委会组织群众1300多人,凿山穿岭改线路,肩扛背参运沙石,硬是把六公里的砂石路基铺筑好。为发展大棚蔬菜生产,锦源村、习家村群众主动迁祖坟,建成蔬菜大棚165座。养鱼专业户李春根自筹资金改造低洼地养鱼280亩,还带动附近村民开挖鱼塘80亩。同时,组织群众在干中学,在学中干,让群众知道自己在扶贫开发中能参与、会参与。尚书村群众呼声最高的事就是修环地路,但算下来,缺口资金达到6万元。村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把困难交给群众讨论,把宣传动员会开到了每个村小组,让每家每户发表意见。经过反复讨论,村民决定投工投劳。2006年至2010年,这个村300多个劳力在扶贫开发热潮中共投入18000多个工日,节约资金12万元,使每公里水泥路造价降低到6.3万元,村部每平方米造价降低到220元。

3、着眼于让群众真正得实惠,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能否让群众长期得到实惠,是检验先进性教育与扶贫开发工作成果的试金石。永和镇在寻求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上,始终把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增收困难两个群众最为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摆在首位,实施综合扶贫工程,把“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为解决行路难、灌溉难,全镇上下齐上阵,大打了一场基础设施建设翻身仗,修筑镇内交通干道5条及乡村道路10条,形成了“贯穿东西南北、村村通公路”的交通网络。修建及整治水利设施42处,12000亩耕地可旱涝保收。解决了12个村的人畜饮水困难,兴建了锦源农业科技中心,完善了示范园基础设施,改善了全镇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

4、着眼于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创建长效机制。

仁化安岗村精准扶贫工作稳步开展 篇3

安岗村是革命老区,全村486户2493人,其中贫困户50户138人,贫困户占全村农户的10.29%。村民以前经济收入来源以种植水稻为主,以零星养殖猪、鸡及农闲时外出打散工为辅,年人均收入较低,村集体经济收入不稳定。自启动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安岗村在东莞市虎门镇和韶关市接待办的联合帮扶下,紧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坚持“行动快、识别准、施策广”,实现责任到点到人、规划到村到户,精准扶贫工作稳步开展。

据了解,东莞市虎门镇和韶关市接待办根据《东莞市新时期帮扶韶关、揭阳相对贫困村定点扶贫工作方案》和《关于建立虎门仁化对口帮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的文件精神,扶贫工作组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策”要求,着重从增加村集体收入、村民收入、加强村基础建设、改善民生条件等方面入手开展扶贫工作,并制定了《安崗村精准扶贫2016-2018年三年规划》、《安岗村2016年扶贫计划》,其中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和鼓励养殖五黑鸡,就是两项重要的增收脱贫措施。

为扩大农民的种植收益,扶贫工作组不断寻找可以结合安岗村发展的种植项目,如到仁化县南仁何首乌种植基地、董塘镇贡柑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等调研,积累经验,推进种植项目。

为增加村集体收入,扶贫工作组引进了总投资260万元的光伏发电项目,利用凡口水泥厂部分废弃用地,建设光伏发电站。据介绍,该项目年收益预计30万元,收益期为30年,可解决贫困户家庭及村集体收入来源。与此同时,扶贫工队组和村干部们还奔赴南雄市养老项目示范点调研考察,筹备引进仁化县第一个养老项目。

安岗村扶贫工作组把扶贫工作赋予了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帮扶单位和当地政府的精诚协作下,安岗村将会有更好的明天!

村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篇4

为进一步了解各地金融扶贫开展情况,中国扶贫发展中心组织开展扶贫小额信贷专题调研活动。xx年x月xx日至xx日,调研组赴xx自治区xx、xx两县开展专题调研,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进行座谈,了解金融扶贫开展情况,听取基层对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意见建议,实地了解农户贷款需求,入户考察家庭养殖项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与做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xx自治区各级部门积极探索,努力创新金融扶贫机制,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加快推进百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

(一)高度重视,积极行动。为扎实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品牌建设,自治区扶贫办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在总结原有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制定了《xx金融扶贫·小额信贷“金扶工程”实施方案》,提出按照“x+N”模式集中打造xx“金扶工程”品牌(“x”指自治区扶贫办、“N”指多家金融机构),明确每家金融机构利用自身优势重点打造一个金融扶贫产品。采取“x+x+x”方式,搭建全区“金扶工程”服务平台,即自治区扶贫办与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签署“金扶工程”合作总协议,再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中信银行四家金融机构的银川分行及xx黄河农村商业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通过实施“金扶工程”的“互助资金”、“国开惠民”、“金穗惠农”、“好借好还”、“种子资金”、“千村信贷”六个产品,着力解决贫困群众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市、县各级政府纷纷行动,在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把金融扶贫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开辟扶贫新路子,探索合作新模式,一些地方还制定了信贷资金捆绑实施办法及细则,从政策支持、平台搭建、产品创新和制度安排等方面为扶贫小额信贷品牌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探索创新,形式多样。xx的金融扶贫工作总体是在互助资金、千村信贷项目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而成的,“金扶工程”中推出的六个产品充分体现了xx金融扶贫模式的多样性。调研中,xx、xx两县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不同的金融扶贫新模式,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贷款难的问题,破解了农村产业发展的瓶颈。这些创新举措切实让我们体会到:智慧在民间,创新在基层。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应转化为创新机制扎实推动扶贫开发工作“接地气”的行动。

xx县探索出了“x+x+X”金融扶贫模式,将政府、银行与贫困户连接为一个以扶贫开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x”是政府主导,县财政筹资xxxx万元作为担保基金,县扶贫办负责担保基金的监督管理。“x”是政府与当地三家金融机构签订担保贷款合作协议,金融机构按照担保基金总额x:xx的比例,以三户联保形式向贫困户发放x-x万元贷款。“X”是贫困户,以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为重点,扶持发展种养产业。截止目前,各金融机构共为贫困户发放各类产业发展贷款达xxxx万元。

xx县创新开展了“千村信贷、协议抵押、小额信贷、企业参与”四种金融扶贫模式,初步形成了政、银、企、社、民联合推动的“五位一体”扶贫开发新格局。“千村信贷”是以互助资金为引子与农信社开展的合作。由互助社负责推荐有贷款需求的社员,农信社给予x-x万元贷款,实行财政贴息和利率优惠并行,重点支持贫困户发展滩羊等特色优势产业,今年有xxxx户社员捆绑信贷资金x.xx亿元。“协议抵押”是将“双到”财政扶贫资金存入农信社扶贫专户,作为“协议抵押”基金,农信社放大xx倍的信贷资金贷款给“双到”贫困户,支持群众自选产业项目,将扶贫资金转化为贫困户的发展资金,创新了扶贫到户资金使用机制。xxxx年整合区、县两级财政扶贫资金xxxx.x万元,为xxxx户贫困户撬动信贷资金x.xx亿元,户均贷款x.xx万元,户均增收xxxx元。“小额信贷”是按照市场化原则,以农村社区为基本单位,发挥互助社的熟人机制,实现小额信贷与分散农户的充分对接,将互助资金作为担保基金,小额信贷公司以放大xx倍的贷款批发给互助社,由互助社根据社员需求放贷,既扩大了贷款规模,又延长了互助资金持续发展的“链条”。目前,该模式在两个村进行试点,已为xxx户社员发放贷款xxx万元,户均贷款x.xx万元。“企业参与”是建立业缘关系为基础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合作模式。以xx滩羊为纽带,互助社充当企业和农户的集体经纪人,组织贫困户和社员按照企业要求进行养殖,发展资金由企业通过担保撬动银行贷款提供,产品由企业以市场价统一回收,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今年,县政府通过注入部分资金,与xx余聪清清真牛羊肉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公司拿出xxxx万元作为担保基金,撬动xx银行x亿元的信贷资金,每户社员可获得x-xx万元养殖贷款。贷款发放采取x+x(x个养殖大户+x户贫困户)、x+x(x户养殖大户+x户贫困户)的联保机制,实现企业和大户带动贫困户发展。

(三)多措并举,推动发展。xx金融扶贫工作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风险共担、融资推动”原则,以农户联保为基础,发展“熟人金融”,通过运行评估、担保抵押、贴息保险、风险补偿等方式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探索形成了“补、借、贷、贴、保”五位一体的金融扶贫模式。通过多措并举,扎实开展“扶贫到户,责任到人”的产业项目扶持,积极推动百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补”就是扶贫产业项目资金补到户。今年,自治区安排专项扶贫x.x万元,对x.x万户xx万人进行新一轮的到户扶持。“借”就是借予互助资金。今年,自治区安排资金xxxx万元,在xxx个重点贫困村和xx个生态移民村新建互助资金,对xxx个互助社增资扩面,使互助资金项目村总数达到xxxx个,运行资金总量达到x亿元。“贷”就是互助资金与信贷资金捆绑,放大信贷资金规模,让贫困群众获得更多信贷资金支持。“贴”就是给予信贷资金年利率x%的贴息支持,减轻农户贷款成本,缓解还贷压力。“保”就是把项目风险防控和小额保险相结合,利用互助资金占用费收益为农户购买人身保险,化解产业项目信贷风险。

二、存在困难与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xx金融扶贫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效明显。政府支持强、金融机构多,信用环境好,产品设计新,群众基础牢,使xx具备了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较为成熟的条件。但目前一些金融扶贫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金融扶贫工作仍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和突破。

(一)金融机构积极性不高。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合作。调研中,一些金融机构对扶贫小额信贷提出的“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全额贴息”的观念看法不一,顾虑较多,积极性不太高。这些顾虑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长期以来零风险的考核体系和门槛政策,束缚了基层金融机构的创新意识,墨守成规做事已是一种习惯。这既有政策上难以突破的无奈,也有创新尝试带来的烦恼。当地农业银行反映,因向农户提供了基准利率上浮xx%的贷款,违反了农行内部要求上浮利率不低于xx%的明文规定,审计部门据此作为问题进行了反映。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金融机构在没有得到尚方宝剑的前提下一般不会轻举妄动。二是金融机构对贫困农户的还贷能力有质疑。认为他们在产业选择、项目执行、还款意识等方面都令人担忧,因此,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更愿意贷给有能力、有产业基础的群体。三是政府部门建立的风险补偿基金规模还不能激发金融机构的合作热情。虽然有风险补偿基金作最后的兜底,但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要想得到风险补偿金并非易事,只有走完法律追溯程序后,才能启动相关补偿手续,况且基金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程序,执行周期较长,金融机构对最终得到的补偿额度心里没有底。

(二)风险补偿金筹措难度大。地方政府对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态度是积极的,也是拥护的。一些县纷纷启动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积极开展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多方筹措资金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或担保基金,撬动信贷资金,发挥财政扶贫资金“四两拨千金”作用。但要筹措一笔数额不小的资金注入银行作为补偿金或担保金,对一些财政困难的地方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基层政府压力很大。此外,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将部分财政扶贫资金作为风险补偿金在政策上没有明文规定,地方同志担心将来审计检查有麻烦。

(三)金融产品贫困户覆盖低。目前,普惠制金融依然是xx金融扶贫的主体。许多地方通过政府主导、人民银行推动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开展了信用乡镇、信用村和信用户建设,形成了良好的信用环境。但被问到有多少贫困户能纳入到信用评级体系?贫困户的信用评级等次是哪一档?有多少贫困户能贷到款?在座的金融机构含糊其辞,无一人能答得上、说得清、道得白。但对信用评级各金融机构都有一套完整的考核指标,门槛政策把绝大多数贫困户排除在外,即便挤进来的,信用评级等次和授信额度也很低,贷款机会更是微乎其微。因此,普惠金融无法真正解决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

(四)贫困户产业发展能力弱。贫困户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发展,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就是帮助贫困户“换穷业、找富路”。在入户考察家庭养殖项目时了解到,同样是养牛,贫困户x头牛的价格却不敌人家x头牛的售价,同样的付出,不一样的回报,现实的差距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虽然地方同志告诉我们,在养殖技术方面政府也组织过不少培训,花了大量精力,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但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贫困户在项目选择、品种改良、市场预测、风险防范等方面表现出的能力不足,发展后劲乏力,也正是金融机构不愿意贷款给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就是要让建档立卡贫困户能获得金融贷款,拓宽增收渠道,提高收入水平,实现脱贫致富,真正做到“贷得上、用得好、还得上”。“贷得上”是关键,“用得好”是核心,“还得上”是目的。因此,做好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应从三个环节求突破,寻路径,找方法。

(一)解决“贷得上”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金融改革,其中农村金融发展一直以来都金融改革的薄弱环节,虽然这些年金融机构纷纷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引导加大涉农资金投放等一系列举措,但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开展扶贫小额信贷,大力推动特惠金融,让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真正惠及到建档立卡贫困户,这是我们扶贫部门的责任。要解决“贷得上”问题,必须从解决“贷款难”和“贷款贵”两方面入手。一是在顶层设计上求突破,给予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尚方宝剑的同时还要明确其所承担的扶贫责任,明文规定利用财政扶贫资金撬动的信贷资金用于建档立贫困户的比例,从政策上真正体现出特惠金融的实质;二是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完善现有的信用评级体系和授信标准,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信用档案,能贷到款;三是建立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与金融机构共享机制,实现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与金融机构贷款管理系统的工作对接,有助于金融机构摸清底数,各记其功,算清扶贫账;四是建立多维度风险控制体系调动金融机构积极性。可通过地方财政筹措资金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或担保基金;鼓励购买扶贫小额保险、农业保险,分散扶贫小额信贷的贷款风险;发挥驻村工作队和基层党组织作用,营造良好外部环境,降低信贷风险;五是加大财政扶贫资金贴息力度,给予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额贴息支持,降低贷款成本,切实解决贷款贵的问题。

(二)解决“用得好”问题。建档立卡贫困户能贷到款只是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的开局篇,如何“用得好”才是大文章,是核心篇。从以往工作来看,各地普遍存在“重争取,轻管理”现象,因此,正确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用好贷款尤为重要。小额信贷的投放必须用于支持产业发展,这样才有利于扶贫小额信贷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扶贫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贷款意识、风险意识和信用意识,建立良好信用环境;二是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要打组合拳。政府部门在充分尊重建档立卡贫困户意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他们选择好项目、发展好产业,提供技术、人才、信息、资源等方面服务,帮助他们“换穷业,找富路”;三是要充分依靠驻村工作队这支密切联系群众的扶贫队伍,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办实事、办难事,落实好项目,发展好产业;四是加强风险补偿金管理,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制定严格规范的风险补偿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扶贫部门和金融机构按一定比例分摊金融风险,落实双方责任。

村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篇5

作者:武山县统…文档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348更新时间:2011-10-12文字控制:[小][大]近年来,武山县扶贫工作在国家、省、市扶贫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产业开发增实力,基础建设解民忧,科技培训强根本,创新机制作保障”的工作思路,以整村推进为主要抓手,以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中心,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坚持走开发式扶贫的路子,使扶贫开发由以解决温饱为主向增收型、发展型转变。2007年以来,武山县共在47个贫困村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项目,落实财政扶贫资金3643万元,通过项目实施,加快了贫困乡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推动了武山县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一、项目效益发挥情况

一是组织得力,项目村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在项目村成立了整村推进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实行扶贫办领导包乡镇、干部包项目责任制,成立了村民参与的项目实施监督管理小组,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2007年来,先后新修梯田1.68万亩,衬砌渠道14.6公里,新增灌溉面积8000多亩,新修堤防工程24.1公里,保护耕地5000多亩,建设人饮工程4处,解决了20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学校4所,乡村文化卫生设施26处,极大地改善了项目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突出特色,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按照武山县“川区抓蔬菜,山区抓洋芋,集中抓养殖,普遍抓劳务”的总体思路,在整村推进项目实施中,通过认真摸清村情和贫困原因,邀请蔬菜、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筛选论证,保证选定的项目符合村情、切合实际、富有特色,为贫困村积极培植稳定的增产增收产业。在渭河及其支流,扶持群众建设日光温室520座、普通棚2200座,重点扶持蔬菜产业发展。在南部山区,利用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养猪圈舍3670座,为贫困群众发放良繁母猪1670头,育肥仔猪8200头,扶持发展养殖示范村23个,养殖户5000多户。

三是连片带动,项目实施稳步推进。积极整合资金,整合项目,实施整流域、整片带开发,以点带面,推广先进养殖和栽培技术,在南部山区的杨河乡小庄、河东、刘强和沿安乡西沟、汪庄、草滩6个村联片建设规模养殖基地;在山丹河流域山丹乡漆河、贾河村,滩歌镇兴城、黑池殿、代沟村等5村及榜沙河流域马力镇北顺、柴庄、苗丰、黎堡、余寨、杨坪、王门、付门等8村连片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通过实施连片开发和先进技术示范推广应用,使产业项目实施向规模化推进。

四是注重培训,科技扶贫取得实效。在项目实施中,坚持以人为本,科技先行,从帮助贫困村群众增强脱贫信心,提高致富能手入手,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积极组织开展科技培训和劳务技能培训。一方面,依托科技扶贫项目,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另一方面,通过采取办班培训、组织外出参观考察、邀请科技人员实地指导,以及与县劳务办有关培训基地合作等方式,不断强化实用技术培训,开展劳务技能培训4200人,培训“两后生”1700多人,培训项目村干部群众2.2万人次,为项目村贫困家庭脱贫致富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持。

五是监管并重,注重项目整体成效。为确保项目实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建立了项目公示、大额扶贫物资及良种政府统一采购、工程款拨付“五签字”报账等一系列制度,通过设立公示牌、发放明白纸等各种方式定期为群众公布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实现了扶贫资金使用的公开、公正、透明。2007年以来,通过扶贫项目的实施,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由2007年初的22.8%下降到2010年底的16.2%。通过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项目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民群众生活习惯明显改进,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明显增强,干部群众关系更加和谐,基本上达到了整体稳定脱贫的目标。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武山县整村推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项目与群众的意愿不一致,群众参与后续管理的积极性不高,成效不明显。如东梁万亩苹果基地先后投入补贴资金131.5万元,但苗木保存效率不高。二是部分集中连片项目在制定计划和具体实施中调查论证不够,建管脱节,群众受益面小,扶贫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项目培训和技术指导跟不上,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难以适应项目管理的需要,影响了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

三、几点建议

(一)加强指导,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一要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和相关部门各自的责任,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整合项目,加大投入,把整村推进项目与重大项目建设、单位帮扶工作、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更要重视精神帮扶,扶心、扶志、扶人,引导群众树立新风尚,争做新农民。二要建立以奖代补发展产业的新机制,充分调动部门、乡镇、村组干部和群众的参与积极性,研究探索政府扶持与群众投资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路子,改变政府一厢情愿扶贫开发的做法,真正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管理民主、稳步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针对部分项目村产业规划滞后的问题,要坚持规划先行,切实克服项目设计的片面性和盲目性,组织干部群众,开好产业发展论证会,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特别是整流域、整片带开发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编制规划,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流程及相关措施。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争取与干部群众形成共识。坚持因地制宜抓产业发展,宜连则连,宜分则分,对项目区内意见不统一的农户,可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予以调整,切不可生搬硬套,搞违背群众意愿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同时,要加大培植大宗农产品加、储、销龙台企业,切实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增添后劲。

村扶贫开发的检查报告 篇6

工作的检查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关于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我镇于12月初组织了一次对本镇省级贫困村“双到”工作的检查,检查中严格按照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帮扶工作考核表的考核要求,逐条核查,认真听取了帮扶单位的报告以及村干部、贫困户的意见,充分掌握该村的扶贫工作进展情况,现将某村的“双到”工作的检查情况反映如下: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建立制度。

县林业局、县旅游局及县总工会挂扶某村,各帮扶单位高度重视对口某村的扶贫开发工作,迅速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三个帮扶单位也制定了相应的《扶贫开发实施方案》和建立帮扶责任人档案资料。并派出常年驻村干部,到村委开展“双到”工作。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为确保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能落实到位,取得实效,帮扶单位认真制定扶贫开发的相关工作制度与督查制度。

二、深入调查,制定规划,明确帮扶目标。

帮扶单位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到某村深入调查研究,真诚与村两委、村民沟通,因地制宜,理清扶贫思路,结合实际制定了帮扶《某村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 三年的 总体规划》。一方面,按照“一村一策”的目标结合村地理环境发展有当地特色的村集体项目,制定帮扶每户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的产业发展、培训转移等有效帮扶措施并明确脱贫任务完成的时间,努力为村集体增加收入;另一方面,组织全体帮扶干部深入贫困户,采取有效的帮扶措施,对具有劳动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家庭,着力帮助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基本实现稳定脱贫。

三、真抓实干,成效突出。

1、计划投入10万元入股某水电站,使村委会集体经济收入从原来的1万元增加到3万元。

2、计划投入6.85万元建立油菜基地,通过基地带动某村的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脱贫任务。2010年规划危房改造贫困户的完成率100%。

3、通过挂扶干部和驻村工作队深入的调查,将年人均收入低于1500元的贫困户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并帮助贫困户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

3、考上高中和高等学校的贫困户家庭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并帮助有意愿的贫困户劳动力实现培训转移就业和贫困户家庭初、高中毕业的子女免费进入技(职)校培训。由组织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户劳动力免费培训2次以上,并帮助有意愿贫困户扶持的种养项目增加收入稳定。

4、村组织贫困村农户用上安全卫生饮用水96.7%。并实现 了四通:通电、通邮、通讯、通电视广播。

5、镇到村公路实现硬底化,自然村通机耕路,完成一条300人以上大自然村全长1公里的公路硬底化。农田水利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目标任务。全村的教育、医疗、公共卫生和旅游设施进一步完善。

四、存在问题。

1、由于帮扶工作的经验不足,对如何帮助贫困户发展经济项目的办法不多,大多数贫困户的种养项目规模较少,增加收入的渠道较为单一。

2、村容村貌各方面整治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四郎乡清凉村养猪情况的调查报告 篇7

1 基本情况

清凉村位于洋县县城以北,四郎乡政府以西,距县城18公里,全村共有467户1600人,有耕地3500亩,其中水田1200亩,截止六月底全村共养猪5300头,养牛1200头。全村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依靠青壮年外出打工和近几年兴起的养猪。

2 养猪情况

2.1 养殖规模情况

全村共有农户467户,养猪户420户,栏存猪50头以上的52户,100头以上8户,全村存栏母猪250头,年产仔猪6000余头,年出栏育肥猪12000余头畜牧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50%。

2.2 品种情况

此次共走访调查100余户养殖户中,饲养良种猪的养殖户有11户,占总比例的44.4%;饲养良杂猪的有20户,占总比例的22.2%。

3 存在问题

3.1 生产方式落后

近5年来洋县养猪生产方式有很大的改进,在县城西及一些大规模养猪场,绝大部分猪都是国外优良品种,都有产床和仔猪高床保育舍,有高水平管理人才和管理方式与理念,有专职畜牧兽医人员,而在该村无一户有产床,部分户只有简单的地上保育舍,消毒不彻底。

3.2 圈舍条件落后

大部分养殖户圈舍条件很差,圈舍冬不保温,夏不散热,无饮水设施,无排粪排尿职能,猪的生存环境太差。

3.3 饲养技术落后

经调查60%以上的农户有什么喂什么,或者什么饲料价低就喂什么,不讲究营养价值,延长猪的生长时间,经济效益差。

3.4 猪的品种落后

大部分养殖户以杂母猪为主,商品猪以良杂为主,猪的良种化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3.5 缺乏技术,盲目养猪

当前,大多数养猪户缺乏养殖技术,多来自模仿别人,跟着干,有部分养猪户还按着过去散养的传统方式,对现代养殖业特点和客观形势了解甚少,又缺乏最基本的养殖技术知识,所以从事养猪生产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养猪赔了钱还不知道赔钱的真正原因。如该村周某仔猪50天才10千克。

3.6 文化水平相对比较低

多数养猪户只有初小文化程度,初高中毕业生占极少数,只能做一些脏活、累活、技术含量低的活。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不高已成为从事养猪生产的主要障碍。

3.7 该村养猪多以庭院养殖为主

缺乏环境保护和养猪业所必需的生物安全意识,当前多数养猪户在自家庭院搞养猪,环境污染严重,随时可见院内外污物到处堆积、粪尿横流、臭气熏天、蚊蝇成群、老鼠乱窜、如此恶劣的环境已成为疫病发生和传播的主要疫源地,并且还养殖了其它动物。由于没有防控理念,在通往院内门口没有建消毒池(带)和安装紫外线灯,人员、车辆等随意进出,又不注意消毒,给养猪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

3.8 防疫观念不强

过去养猪都是农民散养,每户养几头猪对防疫不够重视,防不防都不发病,但是由于近几年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养猪由过去的分散饲养到现代家庭适度规模、集约化、专业化饲养。在品种引进时不了解当地疫病发生情况,不注重检疫,引进后又不观察进行混群饲养,新的疫病不断发生,并多呈混合感染,常造成疫病小规模流行。

3.9 发病后不按科学规范治疗用药

多数养殖户对疫病的技术认识不到位,没有该方面的理念,只是一知半解,猪发病后只乱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有时不但起不到治疗疫病的作用反而污染环境,增加畜体的抗药性。

4 对策

4.1 走出庭院,建立养殖小区

这是走向科学养殖,走向适度规模养殖的必由之路,也是减少人畜共患病所必需的。建立养殖小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规划和设计,既要适合养猪的特点,又要解决好生物安全防范和防止环境污染的问题。

4.2 全面实施强制免疫和其它疫病的免疫工作

建立免疫档案,实施免疫标识制度,彻底消除免疫死角。

4.3 实施封闭管理

相对封闭,严格人员出入,对出入的人员、车辆等必须严格消毒,严格禁止外来人员与猪接触。新引进的猪必须按规定进行检疫,在混群前应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后再混群饲养。各圈舍也要采取措施相对隔离,避免人员及猪相互交叉接触。

4.4 加强消毒灭源工作

各养殖要有消毒设施,有消毒记录,明确责任人,要加强小区淘汰病死猪以及污水、污物处理的防疫监管等工作。

4.5 加强人员培训

村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篇8

志愿者扶贫助困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报告

地直机关文明委:

根据《关于地直机关开展“千名志愿者”扶贫助困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大机文明委[]3号)文件要求,我局迅速开展行动,组织相关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迅速组织动员,传达文件精神

按照地区文明办、地直机关文明委的要求,我局召开各支部书记会议,传达文件精神,要求各支部召开支部会议,传承学习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下发行署人社局开展“千名志愿者”活动的通知,要求认真抓好落实,与我局开展的“百、千、万”党员服务活动、“百局联百村”活动,“一帮一”扶贫解困活动相结合迅速开展行动。同时在行署人社局党务政务公开群中转发机关工委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做最美兴安人”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的通知,积极动员我局干部职工参加义务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

二、开展帮扶活动,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送”。各支部党员在了解了帮扶困难对象的基本情况后,针对不同的情况开展了帮扶活动,通过送资金、送米面、送衣物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拓展了救助渠道。共为26户长虹社区困难群众送去了温暖。开展了“一帮一,送温暖”活动。活动中,范华忠副局长一行4人为**热电厂困难职工刘晓文的家中送去了米面油等慰问品。在对困难教职工进行帮扶的同时,还送去就业岗位信息,勉励他们要自强自立、坚定信心、克服困难。

二是“帮”,为困难群众提供了我区的.就业、医保政策优惠政策宣传单,()并详细地进行了讲解和答疑,让他们及时了解有关就业方面的优惠政策。还为每户送去加区最新的用工岗位信息,让他们随时了解岗位动态,便于及时找到合适的工作。通过帮助解决就业等问题,从源头上帮助解决被帮扶对象生活困难的问题。

三、加强帮扶工作,形成帮扶困难群众长效机制。

在下一步工作中计划开展长期帮扶活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拓宽工作思路,积极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充分发挥志愿者的自身优势,并把每年的三月份定为学习雷锋精神主题活动月,开展“雷锋精神同行”、“送温暖献爱心”等多项志愿服务行动,传承和发扬雷锋精神,发现身边的“雷锋”。确保帮扶工作见实效、出实绩。

XX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篇9

XX局为确保各项扶贫目标的实现,在永河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XX村“两委”的积极配合下,认真开展调研工作。通过实地察看了XX村的旅游设施、村组道路、水利设施、人居条件、种养条件、自然资源等情况,深入农户家中,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与XX村“两委”班子座谈,召开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具体了解XX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对切实帮助XX村“理思路,出点子,供信息,找资金,抓管理”,积极谋划驻村扶贫工作新举措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及原因分析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西北部,据乡政府驻地20公里,处于XX县和XX县交界处,XX腹地。2014年,XX村人均纯收入8358元。全村幅员面积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050亩,退耕还林面积939.1亩,平均海拔2600米,全村有宜林荒地近万亩,主要盛产花椒、老鹰茶、中药材等。村境内有小水电站2座,装机3260KW。全村以种植传统农作物玉米、红薯、土豆为主。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103户436人,党员30人,贫困户24户,贫困人口41人。村内坡高路陡、沟壑纵横,25度以上的坡地占幅员面积的99%以上,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

(二)贫困原因分析

1.高山移民,交通条件差。XX村除一组以外,全是高 山移民户,共计72户,耕地都在原居住地,现居住地无耕地和养殖区域,不具备养殖和种植条件,米、油、小菜、肉等生活必须品全靠买。出入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的通组道路,都是“天路”,大部分建在90度悬崖上,最近的通组路要走2小时,最远的要走5小时,时常有飞石,雨天满路泥泞,且年久失修,通行危险且十分困难。就在今年,已出现2起失足掉下悬崖的摔伤事故。肥料、种子、农具等农资运不上去,猪、牛、羊、玉米、土豆等农产品运不下来,90%以上的移民被迫放弃种植养殖,而全村98%的自然资源都在山上,利用率极低。虽有少部分村民在山上进行种植和养殖,由于路途艰险,管理上严重滞后,经济效益差,很难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严重制约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及农产品项目开发。

2.老鹰茶产业后劲不强。XX村种植老鹰茶3500亩,20万株,今年全村可采茶800亩,实采750亩,采茶15吨,收益120万元。据调查核实,不但村里有50亩的茶叶没采,而且部分村民家中还囤积有成品茶叶。那么5年后,3500亩的茶叶全部可以采摘,产量约为80吨,而且随着树龄的增加,茶叶产量也会不断增加,如此数量,怎么卖,卖给谁,往哪卖?所以现在老百姓最担心的就是老鹰茶的销路问题。这对当初希望靠老鹰茶脱贫致富的农户的积极性有不小的打击。

3.XX旅游项目单一,留人困难。XX博物馆,望XX峡谷,走村道,这就是现在到XX村游客的旅游模式,时间在30分 钟到60分钟之间,矿泉水都没必要买,更谈不上其它消费。美景加零消费,这对游客来说大峡谷旅游性价比极高,但对XX村及村民的付出没有丁点回报。

4.贫困人口收入结构单一,稳定性差。XX村贫困户23户,贫困人口40人,31人不具备劳动能力,贫困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大部分是农业和打零工,低收入且收入极不稳定。

5.养殖业发展徘徊不前。XX村养殖业主要以猪、牛、羊为主,家禽为辅,但大户少、品种杂、科技含量低、成本高,还没有摆脱“养猪为过年,养禽解决油盐钱”的小农经济束缚。今年,全村养猪约50头,养牛约40头,养羊约320头,存栏数很少,没有上规模的养殖户。

6.劳动力素质不高,缺技能。XX村劳动力总数约为290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

7.基层堡垒薄弱。党员队伍老化严重,由于优秀青年外出务工比较多,党员吸收工作难度大,现有党员老龄化严重。据初步统计,全村党员共30名,50岁以上老党员有20名,30岁以下的党员仅3名。

二、因地制宜,探寻脱贫新思路

结合XX村实际,在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现对XX村提出如下脱贫思路:

(一)加强宣传发动,消除“等靠要”思想 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精准扶贫方针政策,特别是强农惠农政策,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精准扶贫不只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已的事,引导他们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支持精准扶贫工作,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精神扶贫,激活群众的潜在发展动力,帮助村民转变落后观念,转换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树立自强自立观念、自力更生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勤劳致富观念、积累观念、科技观念等,尽早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二)立足长远,科学制定XX村发展规划

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然后按规划分期分批逐步推进实施。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认真编制好XX村精准扶贫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做到统筹安排。

(三)提升老鹰茶产业带动后劲,解决阻碍扶贫进程的关键因素

XX村23户贫困户,18户种植有老鹰茶,平均每户种植面积约20亩,每亩栽植70株,一株5年树龄的茶树,可收干茶0.5斤,按干茶的最低市场收购价40元/斤,每亩收益为1400元,20亩收益就为2.8万元。而随着树龄的增加,10年树龄的茶树20亩收益可达16万元。现在全村3500亩的茶树树龄大部分在2-3年之间,随着树龄的增加,产量不断提高,销售越发困难,后续力量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所以,我村贫困户要想在短期内脱掉贫困的帽子,就必须迅速解决老鹰茶的销路问题。1.着力解决老鹰茶的“身份”问题。老鹰茶无生产许可证一直是阻碍老鹰茶走出去的主要原因。现在农户主要以自产自销,散卖零卖为主,没有统一的销售途径,销售困难,价格偏低。办老鹰茶生产许可证初步预算约为60万元。资金来源:主要争取农业部门、扶贫资金、农户自筹以及社会赞助给予协调解决。

2、依托现有平台,推动老鹰茶产业发展。依托2012年成立的帽壳山老鹰茶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了大瓦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强化老鹰茶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一体化、统一化管理,壮大老鹰茶产业规模,为农户做好老鹰茶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带动全村及周边农户脱贫致富。

(四)加快村组货运设施建设,提高荒山林地利用率 修建缆车通道,解决高山移民运输问题,为高山移民上山运农资,下山运农产品提供便利,这不仅可以减少运输成本,还可以提高村民种植养殖的积极性,将显著提高荒山林地利用率,实现村民进一步增收。此项目初步预算约为32万元。资金来源:主要争取扶贫资金给予协调解决。

(五)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省级乡村旅游目的地

跟踪落实“桃花观光园工程”的项目及工程施工建设。9月27日,村两委组织召开了党员村民代表大会,全体党员村民代表举手表决,一致同意此项目的实施,工程施工建设相关事宜仍需进一步跟踪落实,力争在今年年底完工。“桃 花观光园工程”是XX村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子项目,后续将逐步设施建设高山瀑布桃花灌溉渠、玻璃栈道、观光平台等项目。这将极大提高XX村乡村旅游知名度,开展以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等为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公司统一管理,村民入股分红等方式,使乡村旅游成为我村村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加大教育培训培训力度,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劳动技能和科技知识,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

1.积极引导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增加劳动技能,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我国当前职业工人缺口大,国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村籍学生都能得到国家教育补助和推荐就业政策,有效减轻家庭教育负担。针对当前农村很多学生初、高中毕业以后就弃学外出务工的现象,结合四川省乐山卫生学校、乐山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点、热门专业,宣传职业资格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就业优势,推荐我村适龄青年及准备外出务工人员到校进行中等职业教育学习和成人教育。

2.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及培训机构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我村劳动力总数约为290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积极协调劳保等有关部门开展劳动技能培训,使得大部分农民掌握1-2门致富技能。多方收集信息扩宽渠道,引导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或者外出务工、经商。

(七)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全面抓好党员教育、发展党员等工作。从村上年轻人、转业军人、返乡人员中发现和培养苗子,对条件成熟的要积极引导入党为明年我村换届储备人才。严格按照德才兼备标准和群众公认原则,择优选取优秀的后备人才进行培养,优先把那些在经济建设中成效显著,在服务发展上贡献突出的优秀人才选进领导班子,真正做到“有为有位、无为无位”,最大限度的激发全村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为扶贫开发积蓄力量。9月,我村已成功发展了一名具有大学学历的年轻党员。

XX局

村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篇10

一、定点包扶工作主要成效

(一)基础设施建设有新改观。四年来累计扶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78.2万元。一是扶持资金47万元,后续建设和完善丰州至九岭村公路8.6公里,解决了制约九岭村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仅毛竹外运每年可节省运费5万多元。二是扶持资金10万元砼浇杨梅树坳至石昌背公路1500米。三是扶持资金5万元砼浇大长坪至肖家洞通组公路1000米。四是扶持资金4万元把长达4000米的杨梅树坳至洋西坳公路扩建1米宽。五是扶持资金3.2万元浇砼肖家洞公路600米。六是扶持资金3万元砼浇肖家洞组通组公路500米。七是扶持资金2万元新建杨梅树坳至洋西坳桥涵12座。八是扶持资金2万元改建火烧洞通组公路桥梁1座。九是扶持资金2万元修复九岭梅花水利工程600米,可灌溉面积120亩。

(二)新农村建设有新面貌。四年来累计扶持资金21.7万元配合当地政府抓好新农村建设,改善村民生活条件和环境。一是扶持资金10万元大力协助九岭村推广“六改”,新建主干道600米,支干道2000米,入户路1000米,粉墙4000平方米,硬化檐阶810米,改厕15个,新建柴棚10个,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5台,新建1个42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修复水圳300米。二是扶持资金2万元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建装修卫生所2间,按要求改建了诊疗室、治疗室、观察室、药房等。三是扶持资金9万元加强村部建设,改建食堂1间,围墙100余米,开通并硬化道路100余米,粉刷墙面300余平方米,砼浇1个200余平方米的篮球场,新建门楼1座,并对院子进行了硬化绿化。四是扶持资金0.7万元改善村部文化设施和办公条件,安装卫星接收器1台,购买电视机1台,购买电脑1台,购买打印机1台。

(三)产业发展有新突破。四年来累计扶持九岭村产业发展资金12万元。一是扶持资金3万元协助九岭村发展毛竹产业,引导村民积极参加“百亩千元”工程建设,新建毛竹林基地4个,面积1200亩,施肥抚育毛竹林1200亩,斩山抚育毛竹林2000亩。二是扶持资金2万元新建1个面积30亩的银柳种植基地。三是扶持资金2万元新建家禽家畜养殖场1个,培育养殖典型农户3户。四是扶持资金5万元建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养殖基地,在原有家禽家畜养殖场的基础上,新建宿舍1栋,新建鱼塘水面面积3亩,新建猪舍1个,新建鸡棚2个。

(四)关注民生有新成果。在关注民生方面四年来累计扶持资金32.6万元。一是组织了3次对全村贫困户、五保户的访贫问苦慰问活动,发放慰问金共计4.8万元。2010年春节前夕,对20多名年满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了慰问金。二是组织医疗服务队为300余名村民开展义诊,免费送药3000余元。三是投入20万元,资助九岭村抗击冰冻灾害。四是资助3万元,帮助2008年“6·13”洪灾受灾群众解决燃眉之急。五是扶持资金2.5万元资助村卫生所购置药品器械及设施。六是扶持资金2万元建设农民书屋,新建和装修房屋1间,添置了书橱、书柜、桌橙,购买了农村建设、农业科技各类书籍,建立了村民阅览室。

(五)党建工作有新特色。以建设“党建共建活动室”为切入点,把集团党建工作特色同九岭村农村党建工作融合起来。四年来扶持资金3.3万元,添置了彩电、VCD、音响功放设备及办公桌椅,修缮了活动室门、窗、地面、天花板,制作了3块党建工作宣传版面,做到规章制度上墙,使九岭村党建活动条件和环境明显改善,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明显增强。

(六)结对扶贫助学有新成效。一是扶持资金1.2万元帮助6名初中毕业贫困生报读中专,解决贫困家庭新增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问题。二是关心资助患病学生。2009年春节前,集团领导到九岭村走访慰问时,得知火烧洞组村民黄友情的次女、小学六年级学生黄华患先天性心脏病,因家庭贫困无法就医,亲自上门慰问,回南昌后经与省爱心基金会协调,联系好救治医院,减免了3万余元医治费用,医治好以后集团领导多次亲自上门看望慰问,受到了乡村干部群众与患者家属的一致好评。

二、定点包扶工作主要做法

江钨控股集团高度重视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做到“五个到位”,即认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帮扶到位。积极开展党建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资金扶贫、产业扶贫,努力造福当地村民。

(一)领导组织得力,形成竞争机制。集团领导高度重视扶贫工作,集团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钟晓云亲任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就近做好扶贫工作,确定由离扶贫点较近的驻大余县的西华山、荡坪、下垄三个矿管会主任轮流担任扶贫工作组组长,第四年由三个矿管会合力扶贫冲刺,并采取接任组长提前介入的办法,保证了扶贫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对接。同时每个组长各有思路,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形成扶贫竞争机制,推动了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顺利进行。

(二)调研规划详实,指导扶贫工作。2007年5月,集团领导率工作组同志到九岭村开展调研工作,深入到田间地头、村小组和农户中,走访党员干部、村民百姓,掌握第一手资料,制订了集团四年扶贫工作规划,明确了四年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要求、思路、步骤等。四年来,扶贫工作组始终坚持到九岭村现场办公,走进农家门,与村民亲密接触,全面掌握了九岭村自然环境、社会状况、经济发展、村民愿望等基本情况,做到“八个清楚”,即:基本情况清楚、贫困人口清楚、社会关系清楚、致贫原因清楚、动态变化清楚、帮扶需求清楚、帮扶措施清楚、帮扶效果清楚。在开展调研、征求县扶贫和移民办及乡村干部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每年的扶贫工作计划,确保包扶工作更具针对性,帮到点子上,扶到需求上。

(三)情系村民民生,用心用情帮扶。江钨控股集团把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作为国企应尽的社会责任,努力用心用情做好扶贫工作。2008年初雨雪冰冻灾害,集团所属企业受灾严重,集团领导在组织企业抗冰抢险的同时,牵挂九岭村村民的冷暖安危,大年初三就踏雪来到九岭村,察看灾情,与乡村干部共商抗冰救灾措施,并拨付灾后重建资金20万元。2008年6月14日,丰州乡遭受“6·13”特大洪灾后,集团领导给乡党委、政府领导打电话,鼓励大家度过难关。6月19日,派扶贫工作组长赵本俊到丰州乡了解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并送去慰问金3万元。2009年7月3日赣南又遭特大水灾,集团领导指导、了解扶贫点的灾情,并派工作组到现场指导抗洪救灾。2010年1月28日,集团领导了解到当地村民缺乏农业种养殖技术类书籍,将筹建农民书屋当作2010年的扶贫项目,为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学习种养殖技术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四)依靠党委政府,协力推动扶贫。崇义县委县政府及其主要领导对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扶贫工作。县乡领导和县扶贫办领导,不辞辛苦,多次到扶贫点给予具体的帮助。四年扶贫工作规划和每年的扶贫计划都与乡、村领导共同商定的,符合实际情况,符合九岭村的迫切需要,因而能顺利推进。

(五)关键帮扶“两委”,促进扶贫工作。扶贫先扶志,强村先强班子。集团一是融入“两委”主要工作,扶贫工作组坚持经常参与村“两委”班子相关工作,积极出主意、想办法,帮助理清工作思路;二是增强“两委”的协调配合,在目标上同向,在发展上同心,在工作上同力,坚定搞好新农村建设的信心;三是改善村办公条件和环境。四年来,帮助硬化绿化美化村部办公楼院,购置卫星接收器、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化办公设施和器材;四是帮助建立完善制度,建立完善了班子目标管理责任制、党员议事、民主评议、村务公开等制度。目前,“两委”新班子心齐、风正、干劲足,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村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篇11

根据省委、市委、县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省、全市、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我镇按照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和“六个到村到户”的要求,严格按照规定步骤和时间节点开展工作。

一、落实工作保障、广泛宣传动员

县 “六个到村到户”精准帮扶工作会议后,我镇立即组织召开了党政联席会,研究成立了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和督查组,建立了独立办公室,明确2名业务人员到办公室工作。充分利用干部职工会,党员说事会、小组长会等平台,对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六个到村到户”、“四个一工作法”和市委胡吉宏书记到海雀的4篇调研报告等进行了学习传达。同时,通过召开群众会、驻村干部走村串户、镇工作信息平台、党务村务公开栏、《林泉之窗》期刊等方式在群众中进行广泛宣传。为了加强学习力度,我镇专门将精准扶贫“四个一工作法”、“六个到村到户”好和海雀精准扶贫“十子歌”等宣传资料印发各领导班子成员、驻村干部、村干部等进行学习,同时组织群众自编自演精准扶贫“十子歌”、快板表演等。强化了宣传力度,调动了广大干部工作积极性,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

二、当前各项工作开展情况

1、建档立卡工作。严格按照规模分解、初选对象、公示公告、结对帮扶、制定计划、填写手册、数据录入、联网运行、数据更新等九个步骤,按照相应的时间节点,完成1330户5091人和8个贫困村识别的建档立卡工作。

2、结对帮扶到村到户。按照“六个到村到户”精准帮扶要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县派4个县直单位帮扶我镇的基础上,结合全镇及各村综合条件等情况,从镇属各单位、各村(社区)选派干部、村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等一共282名帮扶人员,各村建立了一支由驻村组长为组长、县帮扶单位干部、驻村干部、村干部、村里致富能人为成员的15个扶贫工作队,结对帮扶326户1250人的贫困户,要求每个帮扶责任人每周至少到村到户1次,认真摸清帮扶贫困户基本情况,找准帮扶办法,制定帮扶脱贫计划,按照“不脱贫不收队”的工作要求进行帮扶。通过扶贫工作队进行实地调研、进村入户走访、分析致贫原因并找准帮扶突破口,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出了林泉镇和15个村(社区)的“1+7”工作方案,并具有可操作性。

3、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在稳定粮烟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策”的产业扶持办法,通过能人引领、合作社示范,建立了清塘村575亩烤烟东部试验站,林泉镇惠鑫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林泉社区、增坪村、山海村共300亩核桃基地,新水村500亩蔬菜基地,周寨村、营脚村共1000亩的大葱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协调贫困户到基地打工提高收入。目前,共流转土地3975亩,群众在基地务工收入共240余万元。通过县“122工程”的实施,目前正在实施清塘村林下养殖黑土鸡6000羽,共覆盖贫困户30户和困难农户60户,周寨村王沟养羊项目500只,覆盖贫困户25户。林泉镇新水村2013年脱毒马铃薯优质薯种植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覆盖农户265户,可使农民增加收入30万元。

4、教育培训到村到户。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到营脚、增坪等村组织农民培训2期1289人,职业院校到新水村举办培训班1期60人,农民讲师培训10次600余人,计划输送60人到职中学习培训。

上一篇:文化旅游开发规划内容下一篇: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多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