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多维思考

2024-08-11

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多维思考(通用10篇)

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多维思考 篇1

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多维思考

陈君生

【专题名称】中国共产党

【专 题 号】D2

【复印期号】2005年03期

【原文出处】《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第22~26页

【作者简介】陈君生 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副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8)

【内容提要】 党内监督是贯彻从严治党方针,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重要措施。加强党内监督不仅是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党内监督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必须提高对加强党内监督的认识;加强对党内监督的领导,把纪律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和健全党内各项民主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权力监督和相互制衡,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关 键 词】党内监督/权力/制约机制

党内监督是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贯彻从严治党方针的重要措施。加强党内监督不仅是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需要,而且事关党和国家的兴亡。小平同志曾指出:“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1]由此可见,党内监督在党的建设中极端重要。因此,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提高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必要性认识,看到党内存在的问题,加强党内监督的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加强党内监督的必要性

权力具有二重性,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曾指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新的形势,新的情况,党内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加强党内监督,既是我们党的性质、执政地位及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也是权力二重性所决定的。同时,也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党的三代领导对我们的谆谆告诫。

1、加强党内监督是由党的性质、执政地位及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当今中国的事情办得怎么样,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靠的是党的正确领导。作为执政党,担负着建设中国、发展中国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实践证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内监督。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党内没有监督,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不循规蹈矩,不按党章办事,就会党内腐败,失去民心,最终丧失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因此,加强党内监督,是保证从严治党、振兴中华的先决条件,它在加强党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加强党内监督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83年历史的执政党,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新世纪新形势,我们党面临三大严峻考验,即面临着国际局势深刻变化的考验,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考验,以及党的自身状况变化带来的考验。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作风建设,因为党的作风是党的生命。面临新的情况,党内监督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在单位是“一言堂”、“太上皇”,无所不为,不受监督,最终蜕化为人民的罪人,如成克杰、陈希同、王宝森、胡长青、张德元、宋焕威、林国悌、唐见奎等等。他们忘记了权力永远属于人民,模糊或颠倒了权力行使者与权力所有者的关系,以权谋私。他们忘记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抛至脑后,大搞权钱交易,贪赃枉法。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风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高度重视党内监督。经验告诉我们,日趋严重的党内腐败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治党不严,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管理和监督。因此,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党内监督,使党员干部在自律和他律条件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加强党内监督是由权力的二重性所决定的。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但权力作为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一定职责范围内起控制作用的支配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权力是把“双刃剑”,具有与生俱来的二重性。权力的正确使用可以为人民谋利益,造福社会;但权力失去制约和监督,则会为个人谋私利,损害人民。因此,能否正确对待权力,是领导干部坚持清正廉洁的基本

前提和重要保证,是领导干部必须长期经受的根本性考验。但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权力单靠自觉性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制约,强化监督机制和措施。

4、加强党内监督是三代领导的谆谆告诫。纵观党的历史,从严治党、加强党内监督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1927年成立的党的监察委员会到现在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正是由于党的专业监督机关注重党内监督,严明了党的纪律,加强了党的建设,纯洁了党的队伍,树立了党的形象,我们党才能更好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党尚未取得全国执政党地位的时候,在延安毛泽东同志与著名民主人士蔡炎培有过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蔡炎培在看到延安团结紧张、生动活泼的崭新局面,再比较国统区的腐败黑暗,深有感触地说:一代王朝、一个政党、一种力量,在新生的时候,它总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强大掌握权力后,则往往是党内腐败,直至灭亡,历史上诸多王朝,非莫如此。请问,中共如何走出历史的怪圈。毛泽东主席非常简明地回答:监督。当然监督包括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党的第二代领导邓小平同志,对于改革开放条件下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清醒的认识,并指出:“我们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当然也要有监督,有制约。”[2]“我们大量的干部居于领导地位。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因此,我们党应该特别警惕。”[1]长期以来小平同志一贯主张:“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1]。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再次警诫:“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2]基于党在历史上的教训,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党内监督。党的第三代领导江泽民同志更是重视党内监督。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是任何敌人压不倒、摧不垮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因此,作为执政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党的自身建设,特别要加强党内监督。

二、目前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

党内监督在党的自身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党内监督。但部分领导干部由于认识不到位,治党不严,加上监督制度、体制不够完善,监督指向失衡,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等等,党内监督还存在不少问题。

1、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监督认识不到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和领导没有把党内监督放到应有的位置,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党不管党的问题严重存在,致使党内不正之风、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个别领导干部对党内不正之风不闻不问、麻木不仁。有些领导干部不讲正气,“好人主义”盛行,因为是“熟人”、“名人”、“要人”、“亲人”、“有背景的人”,而放弃党性原则。有些领导干部认为从严治党、强化党内监督是“左”的一套,现在是经济社会,党员干部“发家之富”也是应该的,不予监督。

2、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够——监督执行困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制订了一系列重要规章制度,党内无制度可依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制度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制度不配套、不系统。二是制度不科学,缺乏操作性。如有些制度过于抽象笼统,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执行中比较困难。有些制度只有定性规定,没有定量规定,执行中弹性过大。有些制度只是实体规定,缺乏必要的程序规定,执行中的随意性太大。这些都不易监督。

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监督体制有缺陷。党内监督是党的十一大以后才陆续恢复的,1978年设立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回顾党的历史,我党第一次把监督机制引入党内是1927年6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但第二年党的六大就把党章中关于党的监督内容删掉了。党的七大、八大虽然有一定的恢复,但到党的九大、十大关于党内监督的内容就被完全取消了。直到党的十五大,才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监督体系。从党的监督历史来看,我们党监督体系并不是基于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设计产生的,而是基于事后汲取教训的“应急”、“消防”建构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党内监督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境地。

4、自上而下的监督代替了平衡制约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监督指向失衡。我国是以上级党委为领导中心的权力辐射体制,上级是下级的全权领导者、管理者,同时,也是最具权威的全能监督者。实际中,高度重视自上而下的监督,忽视平衡制约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造成了不少监督环节的“空档”和误区。如党内党员对党的组织监督、全委会对常委会的监督、党的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的监督、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等等很难到位。但作为一个民主的执政党,其党内监督应形成自上而下、平衡制约和自下而上的立体网络。

5、监督权受制于执行权——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党的十二大确立了党内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同由党的代表大会产生的方式,但监督机构并不是向产生它的代表大会负责,而是向同级执行机构负责。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仅是业务指导关系,而同级党委却对同级纪委实施全面领导,从人事任免、人员编制、经费乃至一系列问题,都由同级党委统筹安排。因此,实际上纪委只是同级党委的执行部门。这种组织上的粘连关系和指导与领导强弱不等的运行方式,也决定了纪委很难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大权在握的党委“一把手”实施真正的有效监督。同时,同级党委的主导作用,势必造成来自同级的干预,掣肘太多,事事请求汇报,严重影响执纪的公正性。虽然按规定,上级纪委可以监督下级党委负责人,但由于距离远,弹性大,监督功能趋于弱化,只要不发生重大问题,上级对下级往往形同“虚监”。

三、加强党内监督的对策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提高认识,加强党的领导,把纪律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完善适应新形势下的各项党内民主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健全党内权力监督、相互制衡的制度。

1、提高对加强党内监督的认识。立党为公,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加强党内监督,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克服消极腐败现象,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党是执政党,我们必须认识到,党执政时间越长,越要抓自身建设,越要从严要求党员和干部,越要加强党内监督,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真正把党内监督放到应有位置,发挥其积极作用。要通过全党的努力,把党内监督全方位地贯彻于党建各个环节之中,真正做到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于一个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虽然把经济搞上去了,但如果党内监督不严、党风不正,自身腐败问题严重而又无力克服,最终必然败坏党风,丧失民心,亡党亡国。同时,加强党内监督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只有一心为公,才能取胜于民。不加强党内监督,执政党的地位就可能丧失,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2、加强对党内监督的领导,把纪律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党内监督的领导,增强责任感,自觉担任起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的神圣职责。一是各级党委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始终把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党内监督纳入党委工作的整体格局中,统一部署,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思路、目标和任务,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党内监督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深入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党内监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和掌握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的新办法、新措施。二是要完善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领导机制,形成全党动手抓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格局。江泽民同志指出:好的体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制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反之,不好的体制则会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各级党委要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作用,把各种力量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使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领导机制有效运转起来,形成良好局面。三是加强对纪检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支持纪委全面履行职责。各级纪律检查机关是党的监督机关,在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各级纪委要从整体上把握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和任务,通过协助党委加强党内监督、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纯洁党的组织和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真正取信于民。

3、建立健全党内各项民主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尤为重要,因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以下党内民主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制度。党员民主权利的实现程度是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标志,也是党内监督的基础。如果党员对了解、参与和决定党内事务的权力都徒有虚名,谈何监督呢?因此,一个政党要实现真正民主,充分发挥党员的民主监督作用,必须建立在党员民主权利的充分实现和保障的基础之上。建立健全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制度,就是通过党内立法的形式,对党员了解、参与和决定党内事务的权利作更为具体的规定,对侵犯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为做出具体的惩罚规定,并建立健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行使的专门机构,以确保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

二是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发展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的最基本形式和制度。但目前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还不完善,尽管党章对党的代表大会的职权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因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难以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职权行使制度,要合理划分党的代表大会与党的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党委书记办公会、党的工作会议和党的扩大会议的职权。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度。我们党在八大党章中规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小平同志曾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最大好处,是使代表大会可以成为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它的效果是几年开一次会或每次重新选举代表的原来制度所难以达到的。但因种种原因迄今未能实现。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央有关部门先后在11个市、县、区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实践证明,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有利于调动党代表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党内民主监督,推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实现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的有效形式。

三是建立健全党委会工作制度。党内监督反映到党的领导体制上,就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只能实行严格的集体领导的委员会制度。党的各级委员会作为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执行机构,特别是党的各级常委会,在事实上成为拥有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高度集权机关。一方面要完善党委内部议事制度,真正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委会、党委常委会、党委书记办公会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4、加强党内权力监督和相互制衡,完善党内监督机制。执政党掌握着领导国家和社会的权力,要确保权力正向运行,而不是负向运行,必须实行监督和相互制衡,必须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内权力相互制衡的机制。即将党内权力分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决策权由党的各级代表大会行使,执行权由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党委会行使,监督权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行使。为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相对独立和相互制衡,要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的决策制度、各种决策执行和日常工作制度、决策和执行监督制度、三套机构的工作人员互不兼职制度,等等。

二是要建立健全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实践证明,有权者常滥用权力,因此,应以权力制约权力。加强党内监督,要赋予行使监督权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拥有依法治党的更高权力,即中纪委对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负责,拥有至高无上的监督权,包括上至总书记、政治局常委,下至普通党员都受监督,并拥有依法独立行使查处的权力。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由中纪委直接领导和管理,与地方党委完全脱钩,实行垂直领导。同时,要将审计、监察、反贪和渎职等职能和权力归为党的纪委,由党的纪委统一行使。

三是加强对监督者实行监督的机制。监督机构拥有至高无上的监督权,同样也有可能滥用监督权。因此,必须加强对监督者的监督。一方面,要赋予全体党员、党的代表监督监督者的权利,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和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要赋予全体人民、各个政党、人民团体、新闻媒体监督监督者的权利,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再者,建立健全党的纪律监督工作向党的代表大会报告、监督人员(主要领导)向党的代表大会负责和述职、全体党员和党的代表罢免监督人监督职务的制度和机制,等等。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0.[2] 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6,380.^

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多维思考 篇2

关键词:加强,国有企业,党内监督

1 引言

近几年,党中央一再强调要重视加强党内监督。党中央指出:“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越是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越要有严格的党内监督。切实加强党内监督,是党和国家强化整个监督机制的核心,是落实从严治党的关键,是积极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2 加强国有企业党内监督的措施

当前,在国有企业党内监督上虽然从上到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加强,但总体上来说比较薄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监督不及时。从近几年一些企业查处涉及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案件来看,大多数是作案后一、二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被揭露和查处。二是监督不是全过程、全方位。事后监督较多,事中监督较少,事前防范更少,对下级监督较多,对上级对同级监督较少。三是监督力度不够、到位不够。对下级、对一般党员干部的监督比较有力,比较到位,对同级对上级、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就比较乏力,不到位。特别是企业“一把手”的监督,就更谈不上“力度”和“到位”,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越缺乏有效监督。四是监督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现在企业在党内监督的规定,制度很少,有的比较原则,不够具体明确,也不便于操作,对被监督者不愿意或不接受监督的行为,缺乏必要的制约措施,追究惩戒不力。对监督者不认真履行监督职责、放弃监督的,也缺乏追究责任的具体规定,导致监督乏力。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监督意识不强,监督制度和机制还不完善。因此,加强企业的党内监督,需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正确认识和对待企业党内监督。企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认识到,监督不是对谁“不信任”,不是跟谁“过不去”,不是“整人”找谁的“茬”,而是关心、爱护、保护、挽救干部,是保证干部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正确认识和对待监督,作为监督者,要强化监督意识,要积极参与监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发现别人有缺点和错误就坦诚劝诫;作为被监督者,要强化被监督意识,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切实按照党章的规定和“三个代表”的要求,遵守党纪国法,服从组织决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党性、讲原则、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每一个领导干部无论职位多高,权力多大,都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职工,正确对待组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自觉地接受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监督。

第二,限制领导干部的权力,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领导干部的权力应该有一定的限制,应该受到有效的监督,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企业党内监督,说到底就是对企业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要有效地监督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就要实行权力的合理配置,建立制约机制。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合理设置职能管理机构,选拔群众公认、政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到职能管理机构和领导岗位去工作;另一方面,要把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分解到不同层次的职能管理机构中去,使职能部门享有法定权力,同时又受到其他职能部门的配合和制约,做到党委接受同级纪委的监督,行政系统实行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和职能监督,真正做到职权到位,监督到位。另外,对掌管人、财、物和从事经济管理等容易产生腐败滋生不正之风的重要岗位、环节和部位,在定期进行轮换的同时,还要加强内部制约机制,强化业务和分工的制约,制定必要的权力运行程序,强化权力运行全过程及运行结果的监督。

第三,强化党内民主监督与职代会监督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铲除腐败现象的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中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邓小平同志说党内监督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在加强社会主义现代企业监督机制建设的过程中,党内民主监督愈来愈显出自身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党内民主监督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流于形式,从查处的涉及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件来看,几乎都不是班子成员发现和揭露的,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党内民主监督。一是要本着“权责明确、精诚合作、发展经济、富国共企”的原则,不断完善国有企业中领导班子成员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发扬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党内监督不能没有批评,没有批评的监督是无力的监督。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的领导制度,是制约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行使权力的有效措施,是党委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办法。企业党组织的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只有认真贯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十六字方针,才有可能进行相互监督,才能使班子成员包括“一把手”处于有效监督制约之中,才能真正地做到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理顺现代企业监督机制下的关系,严格按职责权限履行义务,实行必要的民主监督,是保证现代企业政令畅通的有效法宝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与完善以职代会为辅助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与党内民主监督相结合,对企业内部重大投入、重大决策要实行群众监督,增强透明度。对董事会、监事会及高、中、低管理人员实行季度综合效能监督,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纪检部门提供与反馈各级主要管理人员的民主测评意见。

第四,加大上级对下级监督的力度。企业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对下级党的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是一种经常性、最有力度、最有权威、最有效的监督形式。当前,我们国有企业正处于公司制改制运行的初期阶段,企业内一些腐败现象仍很严重,反腐败斗争形势仍严峻,在其他监督比较薄弱,比较乏力,监督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尤其要加强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企业各级党委要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并创造出一套在新形势下,对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有效方式与方法,要严格纪律,对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违纪违法行为严惩不贷,该受什么处分就给什么处分,绝不手软。要发挥重视纪检部门和组织部门的监督作用,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两个部门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对下一级的监督作用,要加强主动监督,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力求事前防范,要做到领导干部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干部的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实行到哪里,要建立健全上级监督下级的责任制,一级监督一级,一级管好一级,一直抓到基层班组。

第五,企业党内外监督相结合,形成合力。在重点抓好企业党内监督的同时,要积极建立健全以党委、纪委、监察、工会、职代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立交式相互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党内外监督的整体效能,必须高度重视内外交叉式相互监督网络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纪委监察、工会、职代会、股东大会及基层单位民主管理小组等其他监督机构的优势。及时把纪检监察、工会等部门与现代企业的管理决策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赋予聘用与选拔干部人事任免的一票否决权。每年在听取所聘用干部年度业务工作述职报告的基础上,由纪检组织部门对其实行德、能、勤、廉等方面的综合考评。

第六,健全监督制度,落实廉洁自律各项制度。这是搞好监督工作的基本保障,当前,一是要对已有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狠抓落实,比如对《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家庭重大生活事项报告制度和礼品礼金登记上交制度等。实践证明,这些规定对监督领导干部搞好廉洁自律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企业的改革转型发展中,仍要认真组织落实;二是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工资、奖金分配等进行事前、事中监督,完善制度;三是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责任制,不仅要明确监督的内容、尺度和责任,而且对不接受监督的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3 结论

总之,在国有企业中进行有效的党内监督,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是一个企业在科学管理与依法经营的基础上健康发展,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高绍新.先进项目管理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1.

[2]黄辉,梁工谦,肖茂.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19):67-72.

[3](美)杰克·吉多(Gido,J.),(美)克莱门斯(Clements.J.P.).成功的项目管理[M].2版.张金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谭云涛,郭波.在科研项目管理中运用成熟度模型的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4(4):75-79.

[5]王琦,余顺坤.重点工作立项制——走出职能部门绩效考核困境[J].企业管理,2014(11):88-90.

新时期加强党内监督的思考 篇3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廉洁高效、取信于民的政府和一支经得起市场经济考验、廉洁勤政的党员干部队伍。因此,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明确党内监督的核心与重点,从改革入手,探索强化和完善党内监督的有效制约机制与体系,强化党内监督制约机制,对于我们从严治党,为改革和建设提供有力的纪律保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一、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性

1、从马克思主义监督学说看。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说:“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公社“应当宣布它所有的代表和官吏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来保证自己有可能防范他们。”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告诫我们:中国共产党跳出腐败周期率的新路,就是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让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邓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监督问题,他指出:“党要领导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 “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2、从政治学角度看。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也曾说过:“权力趋于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些说法道出一个真理,就是腐败产生于权力的滥用。因此,对于一个政党和国家来说,只有在权力配置上,建立相应的制衡机制,才能保证权力规范地使用。

3、从我国国情及党和国家性质看。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不搞西方多党政治和三权鼎立制度。作为执政党治理和预防腐败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自觉地接受党内外的各种监督,特别是强化党内监督,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干部始终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中,永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

4、从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看。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倡导党风廉政建设,1993年以来开展的反腐败斗争,对端正党风,遏制腐败的滋生蔓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毋庸讳言,在党员干部队伍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削弱党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从加强党内监督入手。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强化党内监督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加强党内监督面临的问题

1、监督意识不强。当前对权力的监督在主体与客体两方面都存在监督意识不强的问题。就主体而言,怕报复,怕伤和气而不敢监督;怕被别人指责为出风头,瞎逞能而不愿监督;怕抓不准,管不住,招来麻烦而不善监督。就客体而言,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党内平等的民主意识,自恃位高权重,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特殊党员,凌驾于党组织之上,只许自己监督别人,不许别人监督自己。

2、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微观监督较多,宏观监督较少。二是对党员干部个人监督较多,对组织监督较少。三是被动监督多,主动监督较少。四是对下级监督较多,对同级和上级监督较少。

3、监督渠道不畅通。一是监督者和被监督者认识不足,致使党内监督流于形式。二是有些被监督者对监督者进行威胁甚至打击报复。三是一些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将一些本该公开的党务政策神秘化,导致党员干部想监督又无法监督的状况。四是有些地方和单位党内监督存在搞形式、走过场的倾向。

4、监督法规建设尚待完善。一方面监督法规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在不少方面还无法可依。对抵制、干扰和破坏党内监督的行为,尚无可操作的规定及检查的标准。另一方面已有的法律法规在实践中也执行得不够。

5、监督专门机关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作为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缺乏同其责任相适应的权力和手段,不能对有些权力特别是“第一把手”的权力进行有效制约。监督制约机构之间也缺少一种制度化的协调组织和形式,在监督中存在一些漏洞和空挡。有些监督机构不能垂直管理,体制上的不顺影响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三、加强党内监督的基本途径

1、构建预防腐败的法规体系,切实做到依法监督。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预防腐败的法规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廉政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2、要抓好监督制度的执行,保证各部门切实担负起监督管理职能。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各级党组织要把抓各项监督制度和措施的落实,作为一项极其严肃的政治任务与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各项监督制度和措施的落实,才能切实发挥好监督制度和措施对于规范权力行为,预防腐败的积极作用。

3、要抓好各职能部门的监督,形成监督的合力。纪检监察机关作为专门的监督机构,在实施监督、保证各项监督制度和措施落实方面负有重要职责。这是义不容辞的,但要认识到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不是唯一的监督。反腐败必须充分发挥好各监督职能部门的作用,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4、党内监督的重点,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党内监督要收到实效,必须突出这个重点,邓小平同志指出,“对一般处理要宽些,对领导干部要严些,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更严些”。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在对象上,要突出抓好对“一把手”的监督。

5、加大党内舆论监督力度,强化广大党员的监督意识。

一是要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鼓励和保护思想交流,思想争鸣。二是要保证党内舆论工具的独立品格。

对加强党内作风建设的思考 篇4

执政党的作风体现着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人心向背、以及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力量,其作风如何,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反映,也是抵御腐败,保持清廉的重要保障。因此党风建设对于党和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认识党的作风对

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同志就把党的作风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又向全党提出了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党风问题他指出:从遵义会议以后,我们党建立了一套党的生活制度,树立了一套好的传统作风。那就是实事求是的传统、群众路线的传统、民主集中制的传统。我们要把这些好的制度、好的传统作风认真地恢复起来,发扬起来。江泽民同志也一再强调:“党的作风问题,也是党的形象问题,作风不正,形象好不了,必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切不可小看了作风问题。我们要完成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好的作风,否则正确的路线不能很好的贯彻,党的工作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希望全党上下要努力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元月9日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讲话,强调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必须常抓不懈。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以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要勤奋学习、学以致用;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由此看,我们党所提出的党的作风,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它是通过推进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体现出来的。正是在实践中有了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对党的建设的深刻认识,把党的作风建设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它看作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可分割的部分。成为了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充分认识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

进入新时期面对改革开放浪潮和市场经济的洪流,一些党员干部受腐朽文化和封建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思想方面出现了堕落,表现出严重的作风问题。有学者认为:目前领导干部作风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风方面。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能踏下心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不能坚持调研,不能坚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其中危害最深的莫过于采取“实用主义”,搞假学习,说一套作一套,搞政治投机。

2、群众路线方面。漠视群众、脱离实际。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劳民伤财。搞官僚主义,虚报浮夸、瞒上压下。

3、在全局观念方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我行我素。

4、生活作风方面。包养情妇,生活堕落,只想过骄奢淫逸的生活。还有的是存在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违背规律、盲目蛮干,或只看眼前、不顾长远、畸重畸轻、忽视协调,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好大喜功、脱离实际。虽然说,败坏的作风问题只是发生在少数党员,少数领导干部身上,但对社会的影响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由于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认同,主要是看具体的每个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因此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的作风好坏,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有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党风好,党员在群众中威信高,群众就会学习效仿,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党风不好,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严重,就会在群众中造成很坏的影响,使社会道德水平下降,从而败坏社会风气。我们党是执政的党,不能仅仅把党风看作单是一个党风问题,党风的好坏,决定着我们民风、社会风气的好坏。良好的风气能够对社会营造出扶正祛邪的浓厚氛围,起到扬善抑恶的重要作用。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的良好作风本身就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就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

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我们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领导着十二亿多人的发展中大国的大党,是一个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党的作风状况,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党是一个拥有六千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每年还有许多新人加入到党内来,因此客观上要求每个党员、党的领导干部要给他们树立一个好的作风,要使他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等优良作风。要使他们懂得,不只是年轻就能解决问题,不只是有了业务知识就能解决问题,还要有好的作风。党的先进性反映的是时代的要求,体现的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和作风,要求党员要真正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当然领导干部是否能始终保持良好的作风,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是党在长期执政情况下必须面对的考验。这种考验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长期存在。干部作风问题不解决好,科学发展观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干部作风建设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同样关系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先进性,是通过党风表现出来的,先进性的各种要素是靠党风来落实和坚持的。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的外在表现,直接体现党的形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党永远保持先进性。就要及时发现和纠正不正之风,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拓宽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和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把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干部教育、干部考核任用中的重要一条,常抓不懈,真正把党的先进性落到实处。

加强党内监督促进反腐倡廉建设 篇5

纪检部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反腐倡廉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根本任务。加强党内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从推进党的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贯彻实施《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重要性,要认真学习,严格执行,做到教育制度监督并重,构筑牢固的反腐倡廉体系,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 反腐败工作。

一、加强党风党纪教育,不断提高党内监督素质。

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虽然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负责人,但行使监督权的却是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如何行使好监督权,就有个监督素质的问题,特别

是党员的监督素质。党员的监督素质直接影响到党内监督体系能否正常运转,如果党员的监督意识差,法制观念淡薄,要实现党内监督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就要不断地加强党内监督的宣传教育,认真贯

彻执行好《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使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克服特权和等级观念,明确自己的监督权利和

接受监督的义务。对每个党员来说,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既要敢于监督,又要善于监督。通过对党内监督的广泛宣传和教育,共产党员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

性,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党员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坚持党的性质,实践党的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把自己置身于广大群众之中,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

二、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风的好坏关系人心向背,而人心

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因素。党的执政地位,既为我们党提供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又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新阶段,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土壤和条件还存在,一些腐败现象仍然比较突出,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影响了党的执政基础。

因此,必须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要在巩固廉洁自律有关专项治理成果的同时,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跑官要官的歪风,领导干部插手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等微观经济活

动中谋取私利的问题,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领导干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私利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严加整治。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围绕监督的关键环节和重点内容,制定相关规定和配套措施,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要进一步加大巡视工作力度,增强巡视效果。要进一步抓好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要把预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从爱护的

角度出发,对于有违纪苗头的同志,要及时提醒帮助,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真心挽救,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要在机制体制上构建刚性的监督体系,进行全方位监督,不仅要有党内监督,还要有社

会监督、舆论监督,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保证权力在正确轨道运行。

三、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

强化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责任感和自觉性。目前,仍有一些领导干部监督意识淡漠,有的对监督不关心;有的只求自己安宁而不愿监督;有的怕得罪人,好人主义严重,不敢监督;也有的领导干部一听

监督就反感,认为监督是组织对自己不信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投资行为不断扩大,产业发展进程加速,基建维修规模和物资采购量迅速扩大,各级管理部门参与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各级领导干

部面临的考验也越来越多。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克服这些模糊、错误的思想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慎用权,用好权。

监督权力是遏制和减少权力腐败的重要手段。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中国共产党跳出腐败周期率的新路,就是民主。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 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每个领导干部要把党和人民的监督看成是对自己的关心爱护,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确保权力的行使不越界、不跨线、不离

谱、不出格。促进民主管理,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度,推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防治腐败理念,拓展了防治腐败工作。

反腐倡廉建设应从治理人的角度着手。我们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历来坚持以人为本,从关心、爱护干部的愿望出发,今后要把更多的工作精力投入到治本、预防和制度建设中去,下大力气构建思想道德

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防治腐败是极其复杂的问题,解决党员干部个人的自律问题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只有提升人的内在素质,反腐倡廉才能取得治本的效果。提升人的内在素质,关

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多维思考 篇6

按照上级党组织要求,xx党小组定期检查党员参加组织生活情况,对支部内的每名党员进行监督。支持党员行使监督权利,履行监督责任,党员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同事信息中心支部深入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突出两个责任落实,大力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努力提升工作效能,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在教育管理和凝聚感召广大党员中的主导作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健全工作机制、狠抓责任落实、注重教育管理、强化执纪监督问责,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现就2017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如下总结:

(一)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不断强化监督意识,净化xx党内政治生态。中心支部定期组织召开组织生活日、民主民主评议党员会议,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全面贯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特别注重廉政教育,先后学习了《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及行风工作会议精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安徽省立医院工作人员行业作风三十条不准》等相关文件,积极订阅共产党员、安徽先锋网、安徽纪检监察网,了解党员职责、强化监督意识。

(二)认真开展党员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内不同意见的分歧和矛盾是经常发生的,通过认真有效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可以进一步解决党内各种分歧,统一党内思想,提高信息中心党员的战斗力。同时在会议过程中要认真总结积累经验,大胆创新,不断增强贯彻落实党员行使监督权利,履行监督责任的实效。

(三)密切联系群众,召开相关座谈会,听取各个党员以及部分群众行使监督权利,履行监督责任的贯彻落实的做法、经验和意见、建议。6月20日,支部组织召开中心全体职员“严肃行业纪律、预防职务犯罪”专题研讨会,加强党风廉政教育。9月13日,支部组织召开中心全体职员《警钟长鸣 护佑生命》视频学习,并督促共同签署个人承诺书。

(四)存在的问题

1.在学习中面要更广、内容要更全面,不断提高党员及群众行使监督权利,履行监督责任的知晓率。

2.加强宣传力度,强化党员监督意识,落实监督职责。

xx支部 2017.11.10

信息中心支部思想政治工作完成情况

通过谈心活动,了解党员同志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的认识。通过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改变了最初的理论无用想法,认为在实际工作中会给我们指引好方向,让我们少走弯路,也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多便利。

通过谈心活动,了解跨院区同志的工作、思想动态,工作中同事们都很好相处。很多党员同志都有着共产党员的自觉,经常帮助有需要的同事们,大家能够很好的和其他院区的同事融合在一起,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通过谈心活动,我们了解到很多普通群众也是不断以党员同志为榜样,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对于自己的成长明确了目标,并且在大的目标下面细分了几个可行的阶段性的小目标,同时不断加强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取得进步。

对加强公共财政经济监督的思考 篇7

第一,要监督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工作。政府的公共财政经济预算工作直接关系到政府全年的收支预算工作,这也正是公共财政的表现形式与存在方式的主要基本制度。所以说,政府的财政预算工作是巩固财政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核心内容。地方各级政府通过对于全年的财政进行预算、审核、决策工作,通过对于其工作的监督实现了在法制的监督下行使了人们以及国家所赋予他们崇高的权利,公共财政工作更要为社会以及人民所服务。作为,社会公众、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社会各种媒体、报社等等舆论机构、政府的权力监督机构、审计部门都要形式好不同的监督权力加强对于政府财政预算工作的监督,财政部门更要秉承为社会于人民服务的宗旨行使好自身的权利与义务,实现对于公共财政的监督工作,使得公共财政能够服务人民。

第二,要对财政部门预算以外的资金进行监督。财政预算以外的资金是根据相关制度的范围内形成的类似于流动资金,这部分资金没有被纳入到政府的财政预算资金范围内。然而,政府财政预算改革正在逐步取缔这部分资金,并有意图将其划入到财政资金的预算范围之内。但是,从我国的目前财政管理状况来看很难实现这一目标,更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这一目标,所以说,在短时间内无法取缔财政预算范围之外的资金流动。迫于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加强对于财政预算范围之外的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就更为重要,要加强对于财政预算工作之外的资金进行监督更要对于政府的财政预算工作外的收支加强监督,侧重点主要是依据法律制度的允许情况范围内进行财政监督工作,坚决遏制出现各地方政府财政部门过分的扩大预算以外的资金使用,扩大财政预算外的资金规模,从而出现了公共财政资金的浪费、贪污的现象。要尽快贯彻与落实政府财政预算制度的改革政策,尽量减少财政预算以外的资金使用,使得政府的财政使用资金都能够划入到政府的财政预算与可控制范围内,使得公共财政能够在人民与社会的监督下进行有效地使用。

二、公共财政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理念不清晰

对于公共财政工作的监督本身就存在其特殊性,监督的效果好不好直接取决于领导的思想先进与否,以及其对于监督工作的重视程度如何。在我国大部分的地方政府官员没有认识到公共财政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必须要尽快建立健全公共财政监督体系,从而完善监督工作。作为,公共财政管理队伍本身也要加强自身的廉洁性,更要秉承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使得公共财政每一笔资金都能使用的得当。

(二)工作状况不理想,监督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根据调查显示,许多的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没有全面的开展进行公共财政的经济监督工作。虽然有些地区已经全面开展,但是其对于公共财政的有效监督性迫切需要提高。不同的地方各级政府缺少相互交流与沟通,都是采用比较老套的监督制度,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监督工作十分不理想。监督工作人员及时在工作中发现了问题,但是对于改革的措施实行的十分缓慢,整体上缺少一定的改观,导致了监督与管理制度的权利缺失与脱节的现象,总而言之,现行的财政部门的监督工作工作状况十分不乐观,监督的有效性低下,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三、对于公共财政部门监督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对于公共财政监督工作的认识程度

要认识到财政内部监督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性,加强对于公共财务监督工作有利于约束财政部门能够在法律制度的规范下形式权利与义务。依法安排财政支出,全面深化公共财政改革,促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提高对于公共财政监督工作的认识程度可以及时的发现解决财政管理部门的各项问题,充分的运用好公共财政部门的作用。所以,提高公共财政部门监督工作的思想认识程度有利于完善公共财政部门的工作。

(二)改善监督工作方法,提高监督的有效性

要定期对公共财政部门工作进行审查,强化公共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保障监督工作能够顺畅的运行,从而使得公共财政能够在监督下行使权力。此外,要提高管理部门领导阶层对于公共财政监督的认识程度,找准监督对象,不断地改善监督方法,能够适应现行的公共财政制度。要在整个政府财政部门树立一个服务于民的意识,使得公共财政能够真正秉承着为民服务的原则,找出公共财政部门的漏洞与问题,及时的加以改善,从而使得政府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公共财政监督部门的监督有效性,保障工作的健康有序的进行。

四、结束语

对于公共财政部门的工作的监督有利于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障公共财政的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能够在公众的监督下合理的使用,避免了造成公共财政资金浪费的现象,优化公共财政部门的队伍的结构,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更好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摘要:对于公共财政的监督是行使好公民所赋予权利的关键,同时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内容。没有对于公共财政的监督就无法行使好权利,没有监督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更是不科学的。所以,对于加强公共财政经济监督体现了“依法治国”的理念,更有利于促进我国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文就针对我国如何完善与加强公共财政经济监督进行坍探讨,从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公共财政,监督,市场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1]于晶.对加强公共财政经济监督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

[2]邓春霞.公共财政框架下服务型财政监督体系建设研究[D].重庆大学,2006

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多维思考 篇8

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的通过为进一步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提供了有效遵循。要确保党内监督落实到位,就必须拿出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激发党内监督内生动力和强大威力,铸造一支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

一、强化党内监督面临的现实考验和困境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全面深化,党内监督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1、认识防线的弱化。正确认识是一切行动的前提。一旦认识防线弱化,束缚就会冲破牢笼,不受控制。在党内监督认识上还存在几大误区。一是思想认识上不愿监督。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加强监督,既会影响班子内部的团结,还会影响关系,不利于开展工作,因此不愿意监督,持放任态度。二是行为共识上不敢监督。一怕得罪领导,给自己找麻烦;二怕影响晋升,给自己找问题。在很多问题上不敢去主动承担监督职责。三是行动意识上抵制监督。在一些干部之间已经形成了一条共同利益链条,决策、执行和监督权力同质化、同构化现象严重,出于共同的利益而抵制监督的介入。

2、监督体系的淡化。完善监督责任体系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金钟罩”。但目前在一些掌握重要环节和關键领域上的重要部门当中出现“天高皇帝远”,陷入“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困境,越到核心领域,越到神经末梢,监督体系就越发显得薄弱,上面吼一吼,下面紧一紧,上面松一松,下面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监督缺位、滞后、软弱,监督责任体系形同虚设,导致“弱监”、“空监”、“虚监”等问题层出不穷,党内监督“只打雷不下雨”。

3、惩处机制的虚化。加大对违反党内法规的惩处力度是确保党内监督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有制度无执行,有机制无人守,有规定被虚化。尤其是对一些把持重要权力的“关键少数”,由于他们手中握有绝对的权力,出现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一言堂、一支笔、一句话仍然存在,滥权、越权、特权等问题依然存在。正所谓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惩处机制成为了无法得到切实执行的“空头支票”,给腐败的衍生扩展提供了温床。

二、要把党内监督责任摆在重要位置

1、从强化监督设计着手,激发内生动力。一是抓好民主集中制渗透化。民主集中制是党内监督的核心,尤其是要把民主集中制全面贯穿于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对于重大决策、重要决定以及关键问题,组织开展党员联席会、党员大会以及民主生活会等,将权力集中于整体,而非个人手中,严厉杜绝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而滋生的腐败。二是抓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多面化。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历来的优良传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实打实,咬耳扯袖、红脸出汗,不顾情面、不讲脸面,建立反馈跟踪机制以及巡查监督机制,进一步增强党内团结。三是抓好纪律建设常态化。正确行使好监督执纪问责,把纪律挺在前面,紧紧牵住“牛鼻子”,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强化纪律意识,重点推动纪律督查、纪律监管、巡察、倒逼的制度化、全面化和系统化,让纪律建设成为带电高压线,营造党内监督良好氛围。

2、从细分监督责任切入,形成多元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党来说,外部监督是必要的,但从根本上讲,还在于强化自身监督。”因此,加强党内监督,必须层层落实与细化,把责任落到具体事务上,确保党内监督不走样。一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全覆盖监督责任体系。全面形成从党中央到党员一体化监督模式,健全由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大格局,形成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全方位监督。二要充分调动多种监督形式形成监督合力。《条例》中提出,“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由此可见,既要注重自身监督,又要注重外部监督,既要加强上下级监督,又要加强同级监督。实现党内监督同群众监督相结合、党内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优化监督资源,搭建监督平台,充分发挥监督合力。三要重点抓住《条例》中的“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提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必须首先从这部分人抓起”。因此,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重大事项、重大责任认定书,加强各项事务性公开、透明,成立由纪委人员+本部门党员+群众代表+媒体人员的审核小组,让领导干部置身于党组织、党员、群众、社会舆论共同监督,防止权力过分膨胀,确保党内监督不留空白、没有死角。

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多维思考 篇9

一、《党内监督条例》是首部监督大法

《党内监督条例》作为党内首部监督大法,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一环。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监督是关键。正是《党内监督条例》所承担的重大使命,我们将它称为“大法”,是因为他法律层位很高,经政治局讨论,以党中央命义颁发;在党内实际监督工作和监督领域里是管总的,有关监督的具体条例和工作都必须与之相一致、相适应。说是大法,还因为它的内容构成宏大,适用于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干部和所有党员,涵盖了党内各种政治和组织活动,从决策、施行到保障以及违纪的监督,它的影响并不限于单纯党内事务范围,而是同我们国家社会生活,民主政治建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密切的关系。首先从做好党内监督做起,必将有利于群众监督,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发展。

二、明确十项监督制度

十项监督制度: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巡视,谈话和诫勉,舆论监督,询问和质询,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其中民主生活会制度已实行多年,主要是进一步规范,提高完善,谈话和诫勉等则是作为正式制度,作出硬性规定,而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述职述廉、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询问和质询、巡视等都是这次条例中新的规定,是监督制度的创新。

十项监督制度互相连结和贯通,构成规模宏大的网络,形成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的网式监督,在党内形成自我约束的网络。

三、在思想上强化法治意识,在行动中坚持守法行政

认真学习监督条例和处分条例,坚决执行和落实是我们每个党员的职责,作为领导干部应带头守法和执法。

从思想上、工作作风上,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的保证,尤其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的健全和法规的完善;“两例”和“一法”的实施执行,这对我们提高法律意识,坚持以法和按规办事是摆在我们各项工作中的首中之首,重中之重。这不仅留在口头上,而且要落实到行动中去。

一是依法行政:一切工作中只要违法坚决不做,即使在合法情况下也要监督是否按程序办,不按程序办的也要纠正。

二是即使合法情况下,还要看是否违规,违规的事也坚决不能做。

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多维思考 篇10

一、要正确认识国有企业反腐倡廉的重要意义

(一)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关系国有经济的巩固与发展。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当前,国有企业中存在的腐败行为,不仅使国有企业资产被不法侵吞,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动摇国有经济的物质基础,而且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和秩序,阻碍了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事实表明,腐败行为对国有经济的巩固与发展起着直接的和严重的破坏作用。国有企业只有抓好反腐倡廉工作,严惩腐败,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才能减少腐败行为对国有经济造成的损失,从而巩固国有经济并促进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关系民心向背和企业稳定。对国有企业中存在的种种腐败现象,职工群众深恶痛绝。尤其是在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处于困境的情况下,一

1方面是许多职工下岗,生活陷入困境,另一方面却是一些企业领导干部腐败行为仍在不断产生并滋长蔓延,“穷庙富方丈”现象严重挫伤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引起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对立,并影响企业的稳定。只有顺应民心,抓好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并取得明显成效,才能取信于民,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确保企业稳定,促进企业发展。

(三)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关系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与失败。国有企业改革要取得成功,必须得到广大职工的支持和参与。但是企业腐败行为的滋生蔓延,严重干扰了企业各项改革目标的实现,使一些改革措施变形走样,偏离了轨道。如在目前深化企业改革重要内容的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一些企业领导人巧取豪夺,损公肥私,利用各种手段隐瞒、转移、侵吞国家资产,把大量原属于国家的企业财产变成他们的个人财产。诸如此类的腐败行为严重影响了改革的声誉,动摇了职工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然葬送企业的改革。因此,国有企业反腐倡廉直接关系企业改革的成败。

二、加强廉洁从业教育,做到教育到位,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教育是基础。腐败问题的产生和蔓延,都是从思想上的蜕化变质开始的。因此,要坚持预防为主、教育固本,实行廉洁从业教育长期化,做到教育到位,消除腐败滋生的思想根源,构筑“不想贪”的思想防线。

(一)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多元化,少数党员干部放松学习和思想改造,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法纪观念淡薄、心理产生失衡等问题。为此,要坚持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教育和道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法制教育、纪律作风和企业理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做到明廉耻、克私欲、勤奉公。

(二)注重常抓不懈,强化员工廉洁从业教育。要结合企业实际,做到廉政教育制度化、经常化和重点化。区分不同教育对象,确定教育内容重点,采取主题教育式、宣传激励式、警示提醒式、寓教于乐式等形式,使广大党员干部弄清权力本质,认清权力风险,看清腐败危害,自觉做到识别风险、防范风险、远离风险,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要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党员干部、关键岗位人员的廉洁从业教育,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

(三)创新教育载体,突出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文化建设具有精神熏陶、文化育廉的功能。要勇于创新,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独特新颖的载体,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廉政教育的渗透力,消除腐败滋生蔓延的文化心理。加强日常廉政宣传,利用宣传栏、廉政挂画、内部网等形式,扩大廉政教育覆盖面,增强教育的感观性、灵活性、全面性。

二、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做到制度到位,构筑权力运行的制约防线

制度是根本。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十七届五中全会上也着重强调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建立科学、严密、完备、管用的制度体系,做到规范到位,实行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构筑“不能贪”的制约防线。

(一)机制为先,建立企业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权力运行风险防范工作是一项前瞻性的工作,我们要抓住核心,着力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把国有企业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分离”、相互制衡,形成权责分明、相互制约、交叉监督的权力制约机制。一是对权力主体进行分解制约。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各司其职、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同时,发挥党委、纪委的监督保障作用;二是对权力客体进行分解制约。明确审批流程,严格审批程序规定,将过于集中的权力分解成为由几个人或几个层级共同行使,改变“个人说了算”或独断专行的权力结构,增强权力运作的透明度;三是严格贯彻民主集中制。建立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实现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二)规范管理,加强以“防”为主的规章制度建设。规范行为抓制度。企业要从健全制度、堵塞漏洞入手,发挥制度约束的根本性作用,将制度转化为干部员工的行为准则、自觉行动,从源头上预防腐败。一是在制度中落实人权、财权、物权的制约问题。在用人方面,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机制,实行关键岗位人员定期轮岗;在财务预算、工程基建、设备物资采购等方面,建立公开招标管理制度,明确招标流程;建立采购管理制度,推行货比三家、竞价采购、限价采购等;二是在考虑重点部门、关键岗位的权力运行问题时,要考虑程序和流程之间各岗位的相互制约,设定不相容岗位如决策与执行、会计与出纳、申购与审批、采购与保管等,实行岗位“两分离”、业务“联签制”,最大限度消除一

人操办和“暗箱操作”的外部条件,限制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三是要确保规章制度公开透明,加强宣贯落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的实效性。

(三)严格规定,加强以“控”为主的廉政制度建设。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在根据国家有关党纪、法规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企业特点、可操作性强的廉政制度,促使和约束党员干部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知道“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为”,设置“警戒线”、“高压线”,打造一支廉洁奉公的干部队伍。一是要建立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层层落实廉政责任,强化领导干部“一岗两责”,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建立收受礼品登记、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制度,使组织及时了解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情况;三是建立干部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诫勉谈话、干部离任审计等制度,把监督寓于党组织日常管理之中。

三、创新监督工作模式,做到监督到位,构筑权力运行的监控防线

(一)完善权力运行的制衡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决策、经营、监督等规章制度,强化权力运行的相互监督制衡,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明确集体决定事项的范围和程序,履行签字程序并实行终身责任追究;

(二)加强对人事权行使的监督。进一步完善选拔任用领导人员征求纪检监察部门意见的制度,强化对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全过程的监督。通过实行公开选聘、定期轮岗等制度,切实加强对企业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人员选拔任用的监督管理;

(三)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和厂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部门、职工代表大会等方面的作用,形成监督合力;

(四)完善领导人员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领导人员廉洁档案制度,逐步扩大领导人员个人有关事项申报范围,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的监督;

(五)严格执行国企领导人员薪酬管理相关规定。合理确定国企领导人员基本年薪,使其收入与本企业职工收入保持合理比例,严格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建立健全国企领导人员收入及职务消费公开制度,保证个人收入及职务消费的公开透明;

(六)推进效能监察制度化。结合企业实际,围绕工程建设、物资采购、产权交易、资金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效能监察,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深化效

能监察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不断完善效能监察长效机制,强化过程监督,促进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在企业的落实。逐步建立各项效能监察制度,提高效能监察工作质量,抓好效能监察建议和决定的落实,保证效能监察成果的转化。

四、要高度重视国企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一)加强国企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是加强国企党组织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国企纪检监察部门在加强党组织能力建设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作为国有企业的专门监督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能力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国企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二)加强国企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是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化,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对纪检监察干部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纪检监察部门要全面履行职责,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就必须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

(三)加强国企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是提升国企纪检监察干部拒腐防变能力的重要保证。国企纪检监察干部处在反腐败斗争的第一线,面临着腐蚀与反腐蚀的严峻考验。近年来,国企纪检监察干部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极少数人甚至蜕化为腐败分子,影响了国企纪检监察部门的声誉,损害了国企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要提升拒腐防变能力,就必须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从企业实际出发,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腐败体系,使其成为风险防范的有力保障,营造风清气正的创业干事氛围,为实现国有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上一篇:村扶贫开发工作开展情况报告下一篇:院系督导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