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监督

2024-07-10

党内监督(精选11篇)

党内监督 篇1

一、当前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现状

从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现状看, 许多科学的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与党内监督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相比, 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更为突出。党内监督制度在执行环节存在着不自觉、不优化、不规范现象, 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主、客体主观上的不自觉。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主体主要是指处于监督地位的人或组织, 主要是回答谁来执行监督制度的问题。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客体是指监督对象, 主要回答如何保证被监督对象执行党内监督制度的问题。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主体主观上的不自觉主要是党员监督意识的淡漠, 具体表现为“不愿监督”、“不懂监督”、“不敢监督”和“不会监督”四个方面。一是少数党员、干部对党员监督权利缺乏深层次认识, 对党内监督采取漠然态度, 即“不愿监督”;二是执行主体对党内监督本质和党内监督规律缺乏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以致“不懂监督”;三是部分党员、干部对党章党纪特别是党内监督法规制度的学习不深入、对党内监督的方针、任务、内容与方式缺乏了解, 导致在实践中不懂得监督什么, 如何监督, 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等, 即“不敢监督”和“不会监督”等。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客体主观上的不自觉就是指部分特别是党的地方和基层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客体, 面对相关科学监督制度设计安排时, 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相关制度进行取舍和变通, 集中表现为在执行制度上采取实用态度, 即按照各自的“算盘”, 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 反之就变味。这方面以部分“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 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为甚。少数领导干部自恃大权在握, 把党内监督制度当摆设, 在局部形成了“上级顾不上执行、同级不愿执行、下级不敢执行”的尴尬局面。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运行环境不优化。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良好的运行环境。这里主要从监督制度的执行体制和执行意识两个方面来阐述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运行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体制方面, 主要是通过对党代会、全委会及常委会三者关系以及纪检委和党委会的关系来加以剖析其中问题。党章规定, 第一, “党的各级领导机关, 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 都选举产生。”也就是说, 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人的权力是由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党员授予的。第二, 每一级领导机关中的全委会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党委会由全委会产生等等, 这也是后者对前者的层层授予。第三, 就地方党委内部书记和委员的关系来讲, 全委会选举委员和书记、副书记, 也就是说, 书记和副书记与其他常委一样是由全委会授权的, 并不是委员的权力由书记授予的, 所以, 党的代表大会与全委会、常委会之间是权力授受、领导和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因此, 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机制应该是:党代会监督党委会, 党委会监督常委会, 其中, 党代会在同级党委组织中拥有最高监督权。但是, 这种执行权的委托和受托关系或者说授受关系在一些地方的实际运行中颠倒而形成一种“倒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这就导致越往上层党内监督制度执行效果越递减的问题。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意识和制度执行力、公信力密切相关, 后者是通过监督主体的制度执行意识这一重要途径体现出来。制定和执行制度的是人, 人的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着制度的制定、完善和执行。因此, 注重党内监督制定和执行的同时, 还必须注意提高党员的监督制度执行意识, 从而使制度的“硬件”到“软件”两个方面都能得到保障。在执行制度中,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者往往具有如下心理因素:一是认为“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 怕把人际关系搞僵, 影响班子团结;二是害怕受到打击报复;三是害怕牵扯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四是担心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 因为现实生活中, 严格执行制度的人并不一定能得到好的评价;五是认为个别人违反制度是小事, 不会对事业造成大的影响, 因而不能从小处着眼, 防微杜渐, 习惯于下不为例, 迁就思想较重等等, 从而导致制度难以执行下去。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程序上的不规范。现实中很多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程序处于无序状态。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规范的程序性制度规定是保障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的前提和基础。在制度制定上存在的注重实体性、忽视程序性, 注重原则性、忽视操作性等诸多问题, 是导致制度无法执行的重要因素。就目前而言, 党内监督制度总体上还没有一套独立的、完整的操作性比较强的专门执行程序。多数监督制度没有配套的执行程序, 即使在过去已经实行的一些制度中有一些程序性规定, 也多散见于实体性制度之中, 不系统、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差是其共有特征。另一方面就是制度执行程序的配套性制度差, 没有执行程序的保障措施, 导致执行制度不到位的问题十分突出。再就是部分监督制度的执行不够到位的问题。有些监督制度执行时侧重于静态监督和事后监督, 而事前、事中的动态性预防和警示相对较为薄弱。如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 大多属于离任审计, 对领导干部主动进行任前、任期内审计做得不够。离任审计中, 由于先离任、后审计的运作程序及审计结果与干部管理使用的各个环节结合不够紧密, 从而造成审计查证难、处理难, 离任者与接任者的责任难以区分。

二、党内监督制度有效执行是党的先进性和团结统一的象征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环节的重要性, 不仅体现在不断推进党内监督制度化的进程中, 更要体现“从严治党”的一贯要求上, 还要表现在执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那样, “谁也不能违反党章党纪, 不管谁违反, 都要受到纪律处分, 也不许任何人干扰党纪的执行, 不许任何违反党纪的人逍遥于纪律制裁之外。”“当前要严格执行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 对有章不循的要严肃地批评, 限期纠正, 情节严重的要执行纪律。”

1.激活监督主体, 构筑党内监督制度执行保障体系。党内监督制度执行保障制度体系应包括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制度、制度执行的考核制度和制度执行的追究制度等, 这些都是保障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

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责任追究制度。所谓领导干部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就是根据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的原则, 明确上级对下级执行制度的监督责任, 明确党政一把手对班子成员执行制度的监督责任, 并制定责任追究办法, 对发现下级存在的问题不制止、不采取措施、也不举报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对疏于管理致使下级发生严重错误并导致重大损失的, 上级领导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并受到相应的处分。凡是监督制度, 都须制定监督执行责任的相关规定, 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专职监督机关和人员的监督责任追究制度, 对监督不力, 监督不公, 监督失察的责任者予以惩处, 从而杜绝有制度无人执行的现象。任何一项制度, 如果没有对不执行者的相应的处罚, 这一制度很难得到有效的遵守。因此, 一定要建立执行这些制度的保障制度, 要具体规定对各种不执行情况的相应的处罚标准, 对于严重对抗制度执行的领导, 要给予撤职处分;对于严重对抗制度执行的单位, 须追究其领导的责任。从责任追究的具体运作方面, 针对各层次主、客体应负的责任规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责任追究的实质性内容, 以此增强党内监督的强制性和党内监督制度的刚性。譬如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在1997年旧条例的基础上, 从指导思想、执行程序、适用对象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对执行党纪处分决定的期限、方式和应当办理的相关手续等事项, 以及对不按规定执行党纪处分决定的行为如何追究责任均做出了具体规定。制度执行工作的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 明确了责任主体、责任内容、责任分工、考核方式、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 确保各项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有关各方可据此制定关于违反《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所规定的十项监督制度的责任追究和党纪处理实施细则, 明确界定对不执行或不正确执行党内监督制度的将如何予以追究, 对不遵守党内监督制度、不自觉接受监督的视情节做出严肃处理。此外,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责任制的建立还应和对各级党组织执行制度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严格责任考核, 加强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制度执行中的偏差, 促进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

2.严格规范程序, 创设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运作机制。针对执行制度中存在的主观上的不自觉和客观上的不规范问题, 研究制度的执行程序, 以严格的执行程序和系统、规范的制度为保证, 依法实施党内监督, 十分必要。加快程序立法建设步伐。要像《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控告申诉工作条例》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案件审理工作条例》等程序性规定那样, 使十项监督制度在程序上有章可循, 变党内监督为刚性监督。如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的执行程序。各级纪委及监察机关分别对同级党委和政府该项制度贯彻的监督应贯穿于该制度运行的全过程, 纪委及监察机关监督不是对具体决策内容正确与否作评判, 而是对决策的程度做出评判。包括:一是决策之前议题的确定。主要监督两个方面的问题:即确定议题是否为重大问题和应列为重大问题是否被确定为重大问题, 提交集体讨论。二是会议的议题是否提前一定时间通知到与会者, 以防止临时动议, 使与会者不能充分酝酿, 准备意见。三是会议讨论问题的方式是否能够充分表达每个成员的真实意见。四是对会议决定的实施, 分工是否明确, 贯彻是否得力。如果纪委和监察机关对同级党委、政府决策程序有异议, 可以提议改正之, 如果同级党委、政府不接受建议和意见, 纪委和监察机关有权对同级党委、政府所作的决策予以否决并报上级纪委批准。同时建立对纪委监察机关监督责任的追惩制, 追究其失察行为的责任。还有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笔者建议, 可因地制宜制定《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暂行办法》一类名称的配套制度执行程序, 明确和细化如理想信念动摇、能力不强、工作业绩差、健康原因等不胜任现职的若干标准, 制定组织考察考核、广泛征求意见、提出调整方案、做出调整决定、个别谈话等严格的执行程序, 对不胜任者采取改任、病休、降职、辞职、免职等措施, 拓宽党员领导干部“能者上、庸者下”的渠道, 以保证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刚性。

3.发扬党内民主, 营造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良好环境。发扬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党内监督体制的优化。关于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监督体制, 一个基点就是加大各级纪委权力, 提高其地位, 使其有权监督党内任何人以保证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首先, 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各级纪委向同级党代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与同级党委具有平等地位, 或是设想由党代会产生党委员、执委会、纪委会并各司其职, 即党委会负责决策, 执委会负责执行, 纪委负责监督, 共同向代表大会负责, 做到职责明确、职能分立, 地位平等, 相互制约, 提高纪委地位, 使其能更好行使执行监督制度的权力。其次, 纪委系统实行垂直领导或特派制, 不受同级党委领导。各级纪委的人事权、财务权由上级纪委负责, 提高地方纪委的地位, 同时实行纪委干部异地任职和定期交流制度, 以有利于加强对同级党委及领导干部执行制度的监督。最后, 适当扩大纪委的职权, 建立健全各级纪委对党内监督制度相关执行部门的质询、评价、否决机制, 把纪委的职能延伸到对党内事务, 尤其是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监督上来。党内监督制度执行中发展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对各类监督主体监督职责的明确规定, 同时也是全面推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重要切入点。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必须要求对党内权力关系进行调整。《党内监督条例》中对党内监督主体设定时, 突出强调党的各级委员会的作用, 就是这种调整的重要体现。按照党的传统组织体系, 选出常委的委员会对常委的监督是有限的。现在《党内监督条例》对政治局委员、常委如何执行监督制度都做出明确规定。如此强调委员会的作用的确是很大的进步。只有调整权力结构, 平衡权力关系, 各种制度的正常运行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监督才能真正有效。《党内监督条例》还强调了党代表在党代会闭会期间, 除了具有普通党员的监督责任和权利外, 还可以按照规定, 以党代表的身份行使监督权, 对其选举产生的党的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及其成员进行监督, 反映所在选举单位党员的意见和建议。

4.拓宽监督渠道, 强化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内外互动功能。在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促进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党外制度体系, 是保障党内监督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途径。一般认为, 党外监督制度按其地位作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机关监督制度, 它包括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制度等;另一类是社会监督制度, 它包括民主党派监督、社会团体监督、公民个人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制度等。在制定和执行党内监督制度过程中, 既要就党内监督制度本身做工作, 又要进一步把党内监督制度与党外监督制度相结合, 形成制度合力。在制定和执行党内监督制度的同时, 加强和改善党外监督制度, 也可以促进党员监督制度的制定, 进而提高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水平。建立健全促进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党外制度体系, 其理想的监督制度体系应是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政协监督和社会监督制度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督制度执行体系。这样强有力的监督制度体系的构建, 有利于保证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此外, 还有近些年来各级党组织在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实践中所建立的如执法执纪联席会议制度、干部审计制度和协同办案制度等都是符合监督制度执行规律的成功探索。这些制度有利于规范各监督主体之间关系, 整合监督资源, 发挥整体效能, 从而充分发挥纪检机关的监督执纪功能。基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制度执行中的监督作用, 建议建立以纪委牵头、各监督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总之, 要加强党内监督, 健全对领导干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以及党委内部的监督制度, 同时要拓宽党内外监督渠道, 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形成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坚强合力。

综上所述, 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是党内监督制度建立的重要内容, 如果说党内监督制度的制定是基础, 那么其执行就是关键,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制度监督”理念的确立, 比起“人治性”的监督方式和途径, 可以说是政治文明的历史性进步。但是, 离开这些科学制度的有效执行, “制度监督”的口号毫无意义。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 制度不执行, 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 可见制度的执行是制度建设的核心环节。在保障党内监督制度制定的科学性的同时, 必须强调严格执行制度这个关键性问题。在制度制定阶段要注重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充分发挥制度本身应有的效用自然是制度执行阶段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显示出“制度监督”的威力和绩效。

摘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加强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党内监督制度是否具有生命力和约束力, 关键在于其应用和执行。在制定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制度, 是实现党内监督的目的、增强党内监督制度权威性和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更是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因素。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党内监督制度,监督主体客体,运作体制

党内监督 篇2

2016年十八届六中全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实践新经验以党内法规的形式予以固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新版2016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全文内容,欢迎阅读。

聚焦“2016年最新修订版《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通道入口点击进入↓↓↓)

解读《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加强党内监督主要监督谁?怎么监督?

最新升级版《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有何新意?

党内监督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学习最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心得 体会

最新版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全文】

(2016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内监督,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党内监督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尊崇党章,依规治党,坚持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增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条 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各级党组织应当把信任激励同严格监督结合起来,促使党的领导干部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

新时期加强党内监督的探讨 篇3

关键词:新时期;加强;党内;监督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70-0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体系。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国能否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关键在于领导我们的执政党。而党内监督对一个执政党来说至关重要,是党自我完善、长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党必须不断地加强和完善党内监督。

一、确保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的实施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首先确保党员主体地位和党员民主权利的实施。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党内要保障党员的主体地位,要健全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制度。确保党员的主体地位和党员民主权利的实施,就要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与罢免权等,并不断地完善有关党员民主权利的相关制度。

(一)积极推行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知情权

积极推行党务公开,就要做到党内情况及时报告、党的重大决策及时征求党员意见,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从而确保党员对党务的知情权。此外,制定相关制度明确规定党务公开的内容、程序以及形式等,并始终坚持做到事前充分公开、事中积极讨论、事后及时反馈的运作机制,真正把党务公开落到实处。最后,积极利用网络、数字报纸等当代新兴媒体进行党务信息沟通,增强党务公开的互动性,真正实现党务公开由被动向积极征求广大党员的意见、接受党员们的监督方向转变,进一步提升党务公开的实效性。

(二)提高党员民主意识,确保党员参与权

列宁曾指出,党章应该“保证全体党员甚至最落后的党员都积极地参加党的生活,参加讨论党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1]。让所有党员参与到党内事务,就要提高全体党员的民主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民主素养。首先,党内的根本大法——党章要明确规定党员是党内生活的主体,每个党员享有平等参与党内事务的权利,享有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权。其次,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成果教育和武装所有党员的头脑,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提高他们参与党内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在党员中积极开展各种相关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行使民主权利的水平。

(三)确保和完善党员的选举权和监督权

选举权是党员最基本的权利,是党员主体地位最重要的体现。党内选举要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充分发扬民主,尊重选举人的意见,切实保障选举人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选择。确保和完善党员的选举权,要不断地完善党员的选举制度,扩大党员直接选举的范围,完善差额选举制度、改革候选人提名渠道等。实现党员对党内权力的制约,还要确保党员的监督权。确保党员对党内违法乱纪行为质询和监督的权力,确保他们对不称职的干部有权建议罢免或者调换。党的上层组织应该正确对待来自党的下级组织的批评,规定党员干部应主动接受来自下级党员的监督。

(四)逐步完善党员民主权利的相关制度

确保党员民主权利的实施,应不断拓宽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扩大普通党员直接参与党内事务的范围。首先,建立和完善党员主体地位的评价标准体系,并以党章、有关党员民主权利的条例以及党内监督条例等一系列党规党纪为保障。其次,落实党代会常任制,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充分发挥党员代表在闭会期间的监督作用。最后,健全民主举报制度,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加强民主举报制度建设,保证普通党员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并真实地反映到党组织中来。同时,健全检举人的权益保障制度,促进党员民主权利的充分实施。

二、加强党员对党的干部的监督

党内监督对于领导干部来说是一道“防火墙”。党的领导干部必须执行党的宗旨,代表党和人民政府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因此,不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党的领导干部都不能随心所欲、逃避监督。党内只有接受自下而上的监督,才能造就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

(一)坚持公开民主的干部选任制度

干部选任要走民主的渠道,实行推荐责任制和党委讨论票决制,并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干部选任的民主程序和方式,坚持公开和公示的原则。建立和健全优秀人才破格选拔和不合格人员淘汰退出机制,以公平竞争的方式选拔领导干部队伍。坚持让广大党员群众有序、有效地参加干部的选拔任用,提前和及时公开干部的空缺职位、任用条件、任用方式和程序以及任用的结果。干部选拔应实行组织推荐、领导干部推荐、党员无记名推荐以及干部个人自我推荐相结合,着力提高干部选任工作的民主程度。对于选拔任用干部的原则、条件、方法、程序以及纪律等信息,应及时通过新兴媒体及时向全体党员公开,以最大程度实现干部选任的公开和民主。

(二)加强自下而上的党内监督

陈云曾指出:“每个党员、每个组织,都应该自觉自愿地接受其他党员和上下周围组织的监督。”[2]加强基层党员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就要做到两点。一是任期监督与任前、离任监督相结合。提拔领导干部前,要对领导干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并向党员群众公示告知,防止“带病上岗”;在领导干部任期期间,坚持和加强对其考察和监督,并结合社会群众和组织的监督,考察其是否称职;在领导干部离任时要对其进行离任监督,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严防“带病离岗”。二是工作监督与生活监督相结合。对领导干部要实行全面的监督,不仅监督和考察他们的工作,而且监督他们的生活作风,通过对干部的全面监督和了解,来判断其是否称职。

(三)完善监督党员干部的相关制度

积极建立和完善党员对党的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结果与干部的任免、奖惩和晋升挂钩的制度。积极推进官员财产申报和公示制、官员直系亲属财产公示制,通过公示官员及其直系亲属的财产,进一步促进基层党员对党的干部的监督。对党内违法乱纪的干部严格处分,决不允许搞干部特殊化,决不让个人凌驾于党规党纪之上。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谈话制度,对思想、作风出现错误苗头的干部及时纠正,避免更大违法乱纪事件的发生,对其进行诫勉。健全党内民主举报制度,不断完善党内举报的渠道,保证普通党员的意见和提议能够及时并且真实地反映到党组织中来。建立和完善检举人的权益保障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员充分发挥合法监督权却不受任何被监督者的打击和报复。

三、确保纪检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一)加强纪检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如今党的纪检体制已经形成这样的格局:建成垂直的纪检机构,实行巡视制度,加强纪检机构自上而下的监督;建成平行的纪检机构,实行派驻机构的统一管理,加大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省级纪委书记的提名权由中央来掌握,加大其对地方纪委的监督权限。从长远上看,应加强纪检机关独立地行使监督权,首先,纪检部门的领导体制必须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并明确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权力的范围并使之具体化和制度化。这样,纪检部门就能自上而下地成为紧密的系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在开展监督工作时,能排除外来的干扰和制约的因素,公正地履行监督的职责。其次,应继续适当地扩大纪检机关的权限以加强纪检机关的权威性。扩大纪检机关的立案权、处分权,在党章上明确规定纪检机关履行监督职责的条件、权限等,使党纪检机关既有责任和权力对违纪的领导干部进行调查,又有相当大的权力根据党的纪律和规定直接进行处分。最后,保障纪检机关工作人员的合法监督的权力。确保纪检机关工作人员的调动、任免、奖励以及福利、报酬等不受被监督者的影响,彻底地改变监督者受被监督者制约的现象,从而解除监督者的后顾之忧,充分地调动监督者的积极性,真正实现监督者对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对同级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问题。

(二)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对纪检机关进行改革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因此,只有不断地根据时代的要求,对纪检机关进行改革和完善,才能始终确保纪检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我们党要不断加大纪检机关处理和处分其同级党委干部严重违法乱纪行为的权限,赋予纪检机关立案决定权和处分决定权,实行以上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为主、同级党委政府领导为辅的双重管理模式,增强纪检机关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此外,进一步提高纪检机关的政治地位,提升纪委书记与同级党委领导干部的话语权,将地方纪委级别升为与同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地位相同。授予纪检机关与其所承担的职责任务相适应的权力,实现监督这一权力博弈天平上的平衡。这样,监督机关的权威性才能更高,威慑力才会更强,从而对被监督方的权力形成有效的制约。

四、结语

加强党内监督是保证党的纯洁性和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只有确保党员主体地位和党员民主权利的实施,加强基层党员对党的高层的监督,确保纪检机关的独立性、权威性以及时代性,才能保证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掌好权、用好权,克服和消除党内腐败现象,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经受住来自各方的执政考验,从而促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86.

列宁关于党内监督的构想与尝试 篇4

一、关于党内监督体制的设想

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 列宁就已经意识到:在由少数先进分子代替人民管理国家的情况下, 如不特别注意, 就可能出现共产党员蜕化变质的危险。因此, 他主张加强对党的干部和苏维埃工作人员的监督, 建立并不断健全党和国家的监察制度。

1920年9月, 根据列宁的提议, 俄共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建立专门的党内监督机构——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按照列宁的设想, 党内应建立党的领导层、党员群众和专门监督机构三个支点的监督体制。党的专门监督机构与党的领导层相互监督、制约的关系是, 各级监察委员会由同级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会议选举产生, 并向其报告工作、对其负责;各监察委员会的决议, 本级党委会必须执行, 而不得撤消。遇有不同意见时, 或举行联席会议解决, 或提交上级监察委员会解决, 或提交同级代表大会解决。党的专门监察机构与党员群众的制约关系是, 党的专门监察机构由党员群众的代表机构——代表大会、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因此, 它是党员群众的代表机构授权的, 受党员群众的监督制约。而党的专门监督机构又通过执行党的章程、决议, 监督制约党员群众。三者构成一种循环监督、制约的体制。党员群众可以向党的监察委员会提出对党的领导层的控告;党的监察委员会可以向党员群众的代表机构提出对党的领导层的控告;党的领导层可以向监察委员会提出党员群众和下级组织的违纪情况, 要求查处, 也可以向党员群众的代表机构提出对党的监察委员会的控告。这种监督体制, 不仅能制约党员群众, 而且能有效监督制约党的领导层和党的监督机构。应该说, 这是一个较科学的党内监督体制。

二、关于党内监督机关的地位

列宁认为, 党内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最高执行机关是中央委员会, 党的最高监督机关是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相互平行, 各自独立地履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赋予的任务和职能。党委和监委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没有领导和被领导关系。监委直接向党的代表大会负责, 而不是向党委负责。各级监委享有同级党委相同的地位和权利, 不受同级党委的管辖。监委的决议同级党委必须执行, 而不得撤消。监委与党委如有不同意见, 可将问题提交监委与党委的联席会议解决, 如果联席会议不能解决, 则提交党的代表大会解决。

列宁主张, 监委委员享有同级党委委员的一切权利。为了便于发挥监委的作用, 监委委员不得由同级党委委员兼任 (党的代表大会决定的除外) , 监委委员也不得兼任其他行政职务, 任期未满不得调任其他工作。列宁曾建议“代表大会从工人和农民中选出75~100个新的中央监察委员。当选者也像中央委员一样, 应该经过党的审查。因为他们也将享有中央委员的一切权利”[1]。“监察委员会委员有权出席本级党的委员会和苏维埃委员会的一切会议以及本级党组织的其他各种会议, 并有发言权”[2]。“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全体委员和候补委员都参加全俄代表会议并有发言权”[3]。

三、关于党内监督机关的职权

列宁认为, 为了使党内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党内监督机关必须有相对的独立性, 能够独立负责地行使党内监督的职权。列宁提出, 中央监察委员会须派人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 有权检查政治局文件。列宁要求, “在准备政治局会议方面订出更严格更负责的制度。中央监察委员会应有一定人数的委员出席这种会议”, “出席政治局每次会议的中央监察委员会, 应该形成一个紧密的集体, 应该‘不顾情面’, 要注意不因任何人的威信而妨碍他们提出质问, 审查各种文件, 并且总要做到绝对了解情况和使问题处理得非常正确”[4]。“中央监察委员会必须在自己主席团的领导下, 有系统地审查政治局的一切文件”[5]。

当然, 列宁也曾考虑到, “一种可能出现的反对这个计划的意见:检查人员太多, 监督太多”[6]。“这种反对意见认为我提出的改革办法只会造成混乱, 他们说中央监察委员会将徘徊于各机关之间, 不知道该到哪里去”[7]。但列宁认为采取这种措施的好处是, “我们中央委员会里出于纯粹个人情况和偶然情况的影响就会减少”[8]。

列宁对党内监督机关的质询权也很重视, 主张监察委员会有权向任何人提出质询, 而不受任何威信的妨碍。监察委员会的决议, 本级党委必须执行, 而不得加以撤消。这样党内监督机关的权力就大大增强了, 使监察委员会的监督工作就能有效地进行下去。

四、关于党内监督机关的人员素质

列宁非常关注党内监督机关的自身建设, 对从事专门党内监督工作的人员, 在政治业务素质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列宁认为“监察委员会应当由党内最有修养、最大公无私并能严格执行党的监督的同志组成”[9]。“我们吸收来当中央监察委员的工人, 应当是无可非难的共产党员, 我想, 为了使他们学会工作方法和掌握工作任务, 还应该对他们进行长期的培养”[10]。在选拔党内监督机关的干部时, “要经过特别的审查, 看他们是否忠实, 是否了解我们国家机关的情形, 同时还要经过特别考试”[11]。

列宁还主张对从事党内监督工作的人员要经过严格选拔, 把真正优秀的干部选拔充实到党内监督机关中去。“挑选真正品质优秀的干部 (无论是共产党员, 或是各种国家管理部门和经济部门的专家) , 是保证工农检查院和监察委员会的工作取得成就的极重要条件。代表大会建议所有党组织选派最优秀、最熟练的人员到工农监察院和监察委员会机关去工作。所有组织应当协助这些机关挑选优秀的经过审查的专家, 在调他们去做改善国家机关的工作时, 应当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条件, 而不是更坏的生活条件”[12]。

对于怎样挑选优秀的干部来从事党内监督工作, 列宁提出重要的选拔方式是考试。列宁说, “我们必须用完全特殊的办法, 经过极严格的考试来挑选工农检查院的工作人员”[13]。列宁还提出“成立一个委员会来草拟工农检查院录用工作人员以及中央监察委员会挑选预备委员的考试大纲。……同时还要成立一个筹备委员会来选拔能够充当中央监察委员的人”[14]。列宁主张党内监督机关的人员应该是各方面人才的复合体, “我相信现在在各部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中, 在我们苏维埃大学生中, 能担任这项工作的人是绰绰有余的。事先排除某一种人未必是正确的。最好是使这个机关有各种各样的人员, 使我们需要在拟定候选人名单时下一番功夫。举例来说, 假定组成这个新的人民委员部的人员是一个模子的人, 譬如都是官吏型的人, 或者没有鼓动员一类的人, 或者没有善于交际或深入他们不太熟悉的群众中去的人等等, 那就槽糕透了”[15]。

列宁对从事党内监督工作干部的待遇, 也有仔细的考虑。列宁主张“要给他们很高的薪金, 使他们完全摆脱目前工农检查院官员们的真正不幸的 (如果不说得更坏的话) 处境”[16]。“应当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条件, 而不是更坏的生活条件”。“只有最大限度地精简工农检查院工作人员的数量和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 才能挑选到品质优良的工作人员去做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查院工作。因此, 代表大会向中央委员会和最高苏维埃机关提出一项任务:保证工农检查院所有机关 (包括地方机关) 有足以安置工农检查院和监察委员会的职务和工作人员的经费, 使他们的生活条件绝不次于他们所调查和检查的机关”[17]。

五、主张党政监督机关合并

十月革命胜利后, 列宁首先对国家行政监察机关进行了改造, 把国家监察人民委员部 (1918年成立) , 改组成为工农检查院 (1920年2月) 。当初工农检查院主要承担国家行政工作, 其重点任务是对经济机关和管理机关进行监督。后来列宁认为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 还必须有自己的党内监督机构, 来执行党内监督任务。于是, 1920年9月, 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这时, 党内监督机关与行政监察机关并存, 分别负责党内监督工作和行政监察工作。这种体制运行两年后, 列宁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问题:“说句老实话, 工农检查人民委员部现在没有丝毫威信。大家都知道, 再没有比我们工农检查院这个机关搞得更坏的机关了……一个人民委员部, 如果工作马马虎虎, 并且得不到任何人的信任, 说话毫无威信, 那又何必组织它呢?”[18]于是, 列宁提出将党内监督机关与行政监察机关合并, 组成一个新的、符合无产阶级执政党需要的监督体制。1923年初, 列宁在口授的向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建议中, 明确提出组成一个既能监督党内事务, 又能监督国家行政事务的新机构。列宁提出:“我建议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采纳下面这个以特殊方式扩大我们中央监察委员会为基础的改组计划。……而这个中央监察委员会要根据下述条件同改组过的工农检查院的基本部分结合起来。”“据我看来, 把工农检查院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结合起来, 对于两个机关都有好处。一方面, 工农检查院因此就能获得很高的、至少不亚于我们外交人民部的威信。另一方面我们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 就会完全变成党的最高代表会议”[19]。

列宁逝世后, 俄共接受了列宁的建议, 将党内监督机关与行政监察机关合并起来, 合并以后的党政监督机关的权力大大地增强了。这个机关不仅可以检查党内问题, 还可以检查行政机关的问题, 有权监督中央和地方的党政机关。

到了斯大林时期, 列宁创建的党内监督体制逐渐被废止, 党内监督机关的地位和权力不断受到削弱。联共 (布) 十七大撤消了工农检查院, 将原来与中央委员会平行的中央监察委员会, 改为中央委员会下属的中央党的监察委员会。但名义上仍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联共 (布) 十八大改为由同级党委全体会议选举产生, 由同级党委领导, 并按同级党委的指示工作。联共 (布) 十九大规定, 监察委员会的任务只是检查党员和预备党员遵守纪律的情况, 处分违反党章、党纪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党员等。

斯大林的这些调整, 中断了列宁创建的比较科学的党内监督体制, 大大削弱了党内监督工作, 给国际共运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一, 斯大林本人得以集权专断, 排除集体领导, 违背民主集中制原则, 脱离党和群众的监督, 造成了严重的错误, 使社会主义蒙受了巨大损失。第二, 世界上执政的共产党, 受到斯大林监督体制的影响, 很多国家没有搞好党内监督工作, 尤其是没有解决好对党的领袖的监督问题, 导致个人崇拜现象和重大决策的失误, 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有的甚至断送了党的命运。第三, 斯大林监督模式的长期延续, 使人们淡忘了列宁关于执政党党内监督的思想, 导致很多执政的共产党忽视建立科学的党内监督体制。第四, 斯大林监督体制不利于党内监督, 容易导致个人崇拜和集权专断现象。久而久之, 还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似乎这种模式是共产党固有的。

摘要:如何搞好党内监督、增强其有效性, 是共产党长期执政需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本文着重阐述了列宁在共产党执政初期, 对党内监督体制、党内监督机关地位、党内监督机关职权等的一些设想与探索。

党内监督制度 篇5

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切实履行机关支部的监督职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结合支部工作的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党支部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监督的主要内容:

1、能否遵守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维护中央权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级组织的决议、决定及工作部署。

2、能否按时参加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

3、能否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议事与决策规则,做到决策科学、民主。

4、能否坚持实事求是,认真调查研究,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5、能否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维护、发展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6、能否执行党和国家干部选拔任用的有关规定。

7、能否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到廉洁自律,模范遵纪守法,严格按照制度办事,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8、能否坚持原则,敢于同各种错误倾向和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

(二)党内监督的主要形式:

1、党组织的监督,即党的上下级组织之间互相监督和党组织对党员的监督。

2、党员之间的互相监督,即党员之间、党员领导干部之间、党员与党员领导干部之间的监督。

3、纪律委员所实行的监督。

(三)党组织实施监督的主要方法:

1、定期检查党员参加党组织生活的情况,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能否如实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工作、作风等情况,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2、督促定期开展好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

3、机关党支部应及时了解和掌握机关党员以及领导干部的政治思想、履行职责、工作作风、道德品质和廉政建设情况,要将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如实向上级党组织反映,遇有重大情况应及时报告。对于群众意见较大、有发生违纪苗头的党员干部,支部主要负责同志应会同其分管领导对其进行批评帮助,提出告诫。

4、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按照有关规定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党支部接到对党员干部的检举和控告,有权进行初核,并报告上级纪检部门。按照党内有关规定,切实保障党员行使监督的民主权利,严肃处理阻碍党员正常行使监督权利和打击报复的行为。

(四)监督保障:

党内监督 篇6

[关键词]国外政党;党内监督;路径

[中图分类号] D73/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5)12-0052-04

党内监督是党内权力健康运行的有效保障,是遏制党内腐败的有利武器,其是否有效关系政党的党风与纪律,进而关系政党的纪律性、权威性与合法性。因此,国外政党普遍重视党内监督,把党内监督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完善党内监督的机制与方法,并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

党内民主制度是政党权力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政党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手段,对于党内监督具有促进作用。由此,国外政党大多通过发展党内民主制度来加强对党内权力的制约,提升党内监督有效性。

(一)革新党内选拔机制,加强授权监督。党内选拔机制直接涉及到党内权力的授予问题,党内授权是党内监督的逻辑起点,只有从党内授权开始就保障党员的选举权和监督权,才能从源头上控制被授权者的权力。英国工党的领袖选举制度,改变过去由议员投票的做法,同时取消集团投票,采用“一人一票制”,使党员能够直接参与党内领袖的选举。[1]法国社会党改革了党的总统候选人和党的各级议员候选人的推选方法,党的总统候选人实行党内直选,党的各级议员从过去由上层指定,改为由地方党组织通过选举产生,同时实现了届中全国代表会议的制度化。[2]实现党内领袖的直选有利于保证党员选举权和监督权,从而对党内最高领导人权力制约。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党也在产生党的领导人时重视完善民主程序,引入竞争和选举机制,如突尼斯宪政民主联盟在2003年举行的“四大”上,推出了参加下届市政选举的候选人,其中2/3由直选产生,妇女候选人比例增至25%,选举150名中央委员时实行了差额选举。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执政党也在实践中不断健全党内高级干部的产生程序,对其进行监督和制约,如越共实行中央委员和重要领导干部差额选举和信息公开化,在2006年“十大”换届选举中,各省部级党委党的差额选举均达到了15%以上,常委的差额选举则高达20%,并首次实行“半数票否决”制,160名中央委员和21名中央候补委员从206名候选人中差额选举产生,党的总书记也由差额选举产生,在选举前,越共将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所有候选人的基本情况、家庭地址和电话等向全社会公开,以便党员干部和群众直接监督。[3]

(二)完善党内集体领导体制,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党内实行集体领导可以最大限度防止党内权力过分集中,减少滥用权力和权力寻租的空间,保证党内权力的有序健康运行。德国社民党在1999年通过设立总书记这一新的领导职位,协助党主席统管全党,来改善党的主席权力过大的状况。瑞典社民党增设了两位副总书记,协助总书记分管党的组织和宣传。法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全国书记,但如果大会觉得必要,可以再选出一位主席与全国书记实行集体领导。[4]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为防止权力过分集中,通过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来加强集体领导。如越共在2001年就制定和通过了党的各级领导机关新的工作制度,规定党的总书记、政治局、书记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在履行职责时,要将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紧密相结合,各项重大主张、干部任免等都必须通过集体讨论决定,个人不得擅自拍板。

(三)改善党内决策机制,加强对决策权的监督。国外政党很重视从改善党内决策机制方面来加强对决策权的监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党内重大决策广泛征求党员的意见的制度,如英国工党在全党建立公决模式,就党内的一些重要事务进行全员投票表决;突尼斯宪政民主联盟在重要的政策出台前,都要在基层广泛讨论,逐级收集党员的意见,供领导层决策时参考。二是在决策程序方面建立党内协商制度,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在推出某项政策之前,先要说服自己的国会议员,如果议员坚持反对,党就会根据他们的意见对该政策重新进行研究、调整,然后才付诸实施。德国、奥地利社会党则形成党、政、议会三方领导人每周定期会晤、就重大问题共同协商和决策的制度。三是建立允许党内不同意见竞争的制度。法国社会民主党允许党内不同意见的存在,并建立通过竞争达到议题多元化的制度,在2003年5月召开党的代表大会之前,党内五个不同派别都向代表大会提交了各自的方案,最终以奥朗德为首的主流派获得全党62%的支持票,这一派提交的议案遂成为指导该党今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5]党内决策机制的进一步改善,有利于对党内决策权的监督与制约。

政党纪律,是政党按照一定的原则,根据党的性质、纲领、任务和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而确立的各种党规、党法的总称,是党的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共同遵守的党内行为规范。政党纪律关系到政党的组织性、统一性和权威性,进而决定了政党力量。因此,国外许多政党都很重视加强党纪监督。

(一)建立科学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使党内监督有规可依。国外许多政党注重加强党内法规建设,通过健全党内管理机制和行政法规,规范党员的言行。一是党内制度和纪律规定全面细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一些政党出台法规和规定,既涉及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又涉及党员干部的政治道德以及作风,如老挝出台了《领导干部禁令》、《高级领导干部政治责任》等文件;古共除了颁布《国家干部道德法规》外,还制定了《反贪污法》和《干部公务员法》;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建立了诸如党务守密、个人操守、适任考核、进修要求等严格制度。这些法规和制度,全面而细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同时许多国外政党为加强对党政干部的财产监督,都在一定程度上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如坦桑尼亚革命党(坦革命党)规定党和国家领导人、政府部长和公职人员任职时需公布个人财产,之后每年公布一次。二是根据形势需要,及时出台一些新的规章制度。如巴西劳工党2009年制定的《劳工党道德和纪律条例》严格规定了党员筹集竞选资金的相关纪律,党员一经查出违反党纪即作出迅速处理,涉嫌犯罪部分须移交司法机关定罪。马来西亚巫统出台对各级党政官员的分级式“高薪养廉”制度,一旦发现党内或政府官员涉嫌贪腐则严惩不贷。[6]埃革阵九大将反腐列为全党近期的工作重点,在既有反腐法律框架基础上增加“官员反腐问责制”,加大对有关负责人的连带惩治力度。此外,埃革阵对涉贪案件的惩罚严苛,党政干部不论受贿金额多寡,只要被举报便会被拘捕并移交法院进行听证审问,若被证实无罪便当庭释放,若证实涉贪则面临牢狱之灾,涉贪情况稍严重的则被判刑入狱20—30年,对党政干部形成强大约束。[7]endprint

(二)设立专门的党内监督与仲裁机构,提高党内监督机关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党纪党规能否有效执行,关键在于设立权威而独立的党内监督与仲裁机构,赋予其执纪问责的权能。西方一些主流政党为确保议员出席并按本党意志行事,建立了党鞭制度,如英国工党在党内设立了督导员,督导员的职责明确广泛,包括协助工党领袖了解党内情况,督促工党议员遵守党的纪律,采用强制办法使工党议员按党的意图在议会中发言和投票,对不听从命令的工党议员实施惩戒措施,直至建议领袖将其开除出议会党团。西方一些重视党内监督的左翼政党,也建立独立而权威的党内监督机构,如德国社会民主党监督机构有两个,即监察委员会和仲裁委员会,都独立于党内的其他权力部门。监察委员会委员由全国党代表大会通过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不能担任党的其他领导机构的职务,不与党存在任何经济依附关系,担任政治职务时不可从事有偿工作。为了减少官员腐败的可能,德国社民党对党内官员实行轮换制和严格的亲属回避制。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执政党,也建立了较高层次的党内监督机构,如越南共产党成立了由中央总书记任主任、中央政治局直接领导的中央防治腐败指导委员会来惩治腐败。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如马巫统,在党内设立反贪委员会,同时又在各级政府设置反腐局,两个监督机构相辅相成,对党政干部形成监督合力。巴西劳工党2007年通过决议加强“全国道德纪律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作用。

(三)旗帜鲜明反对腐败,对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现象采取“零容忍”。国外政党对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现象一般都采取严惩,既有利于保持政党的权威性和纯洁性,又有利于赢得民心、争取选民。首先是对党员干部的违法行为采取“零容忍”。如2013年埃革阵掀起新一轮反腐风潮,甚至动用国家安全情报机构力量,抓捕包括埃革阵成员党“阿民运”全国执委、埃税务和海关总局局长梅拉库(正部级),税务海关系统50多名高官以及涉嫌行贿的富商,并对其他三个政府系统进行公开点名和警告。[8]巴西劳工党以“反腐斗士”形象上台,2011年以来罗塞夫政府先后将涉嫌腐败的总统办公厅主任、交通部长、农业部长、旅游部长、体育部长、劳工部长、城市部长等高级官员解职。在最高法院审理“大型月费案”过程中,劳工党两任前主席、前财务主管等党内高官锒铛入狱,罗塞夫顶住党内元老压力,支持司法机关独立办案,并提拔案件主审法官巴尔博萨为最高法院院长和国家司法委员会主席。[9]其次是对党员干部的违纪行为,采取严惩,确保党纪党规的刚性约束。如印度国大党为准备迎战2014年全国大选,大幅调整党内人事安排,免去了前不久对1984年针对锡克教徒报复性骚乱事件发表不当言论并违反党内规定的贾格蒂斯·泰勒的总书记职务。在2001-2005年英国工党执政期间,工党议员对内阁投反对票的比例不到1%。只有那些资深的前部长、晋升无望的后座议员才敢于违反本党议员投出反对票。因为党内会议上公开批评工党的伊拉克驻军政策,年逾八旬的该党议员沃尔特·沃尔夫冈被强行带离会场;而另一位工党议员加洛韦本则因在公开场合与工党唱反调,被工党领袖布莱尔开除党籍。

(四)对党内重要人物实施重点监督,以上率下。国外政党党内监督的重点一般都会放在党内重要人物身上,这是由于党内权力往往集中于党内重要人物和关键少数手中,加强对他们进行重点监督,一方面能够提高监督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在党内形成示范效应,形成对全党的有力震慑。如马巫统党内规定高级官员必须申报财产,内阁成员均向总理申报财产并接受总理审查,其他官员则向公共服务局申报并接受该局监督,在社会上形成较好的示范效应。埃革阵2011年推动实施“个人财产申报法案”不到一个月,前主席梅莱斯及其他高级领导人便带头公布个人及家庭财产,国内各大主流报刊及时刊登有关申报情况,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引起积极反响。越共实行质询制度,任何一个中央委员都可以对包括总书记、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在内的其他委员提出质询,也可以向政治局集体提出质询。如质询人对被质询人的回答不满意,还有权继续质问下去,直到满意为止。瑞典社会民主党努力启发党员干部的自觉性,通过“协议”形式推动政府高官和党内领导干部经济状况公开化。[10]

当前,新兴传媒迅速发展,广泛介入政党政治,对政党自身监督的作用日益增强,成为政党接受社会监督的最直接的媒介。由此,国外许多政党都在努力探索运用新媒体创新政党党内监督的新机制、新方法,发挥其党内监督的积极作用。

(一)利用新媒体形式加强党务公开,保障党员知情权和监督权。政治公开是民主监督的前提条件与基本要求。在信息化的浪潮下,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国政党纷纷利用新媒体提高政党的开放性与透明度,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发布党内事务,提升自身的透明度、公开性,主动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这种路径成为防止权力滥用的有力屏障。德国社民党提出“网络党”的概念,民众可以通过网页办理入党手续,同时,为了加快党内的信息沟通,启动了“红色电脑”和“红色手机”两个重要计划,前者旨在将所有12500个基层组织全部连入内部信息网;后者利用移动终端技术(如手机)向党的各级领导和大部分普通党员发布消息。目前德国社民党总部处理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来信的方式,80%通过电子邮件,该党还规定有关部门必须在两天内对基层党员的信函作出答复,以保证沟通的有效性。[11]英国工党非常重视自身网站建设,其信息量、时效和质量上都在世界各国政党中首屈一指。它能及时公布正在讨论的党的重大问题、各种倡议和文件草案,并提供交流平台,征求普通党员的意见和建议。还有一些政党利用互联网作为党内沟通的载体,使党员能够在网上进行方便、快捷的大范围交流,实现组织沟通的信息化,增强党内生活的公开化,使监督范围得以扩大。如法国社会党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各级领导人与党员或党的支持者之间的网上见面会,让党的领导人直接回答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并利用网络全程转播党的代表大会,实现党内生活公开化。

(二)通过新媒体平台建立群众监督机制,更好发挥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群众监督是促进党内监督的重要外部力量。国外许多政党通过新媒体,使群众监督政党得以有效展开。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建立政府民意调查机构,并于2009年将其正式确定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电子平台。通过该平台的实时舆情监控与收集,通过公众论坛、手机短信、电邮以及脸书(FaceBook)等社交新媒体,政党能够深度了解民意民怨以及官员腐败违纪的行为,使党员干部、政府官员行为能够暴露在民众之中,从而能够及时有效的监督党员干部。埃革阵为弥补“体制内监督”的先天缺陷,于2009年支持“道德与反腐委员会”和“政府官员道德监察办公室”牵头成立包括政府各部、公民社团、商界以及反对党在内的“全国反腐联盟”和“反腐协商合作论坛”,构建全天候监督网络,将打击腐败和渎职的斗争从个别党政部门“单兵作战”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集团作战”方式转变,取得较好效果。endprint

(三)通过网络媒体、社交平台等舆论形式,拓展党内监督的渠道。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舆论对政党及其成员的监督作用日益彰显,极大的丰富了政党监督自身干部和党员的渠道和方式。在确保消息来源的可靠性并且不涉及泄露国家机密的前提下,西方国家报纸、电视、广播等在监督政治活动中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并成为最重要的社会监督形式。而对于党派之争、官员腐败以及政治丑闻,则常常能够吸引大量的读者,成为新闻媒体追踪的焦点。2009年经媒体曝光的英国“骗补门”事件就导致工党、保守党多名议员辞职。英国法律规定议员和政治高官享有每年高达2.4万英镑的职务津贴,可以用于住房、公务出差和聘请秘书等支出。然而,根据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披露,不少议员涉嫌滥用了这一“优惠政策”,将津贴用于非职务用途。该消息经公开报道后,先后导致两名工党议员和一名保守党议员辞职。[12]前德国国防部长、基民盟党员古滕贝格,由于媒体披露其博士论文“未充分交代引用来源”,不仅被迫放弃博士学位,且辞去了部长职务。无独有偶,前德国教育和科研部长,基民盟党员安妮特·沙范原,也因媒体关注其于1980年撰写的博士论文被人指认为涉嫌抄袭,而最终以辞职告终。瑞典社民党1995年主席竞选时,社民党报纸登出当时当选呼声最高的政府副首相曾经使用公家信用卡购买私人物品的消息,尽管数额不大且早已归还,党内外舆论压力下还是迫使她退出竞选并辞去公职。

中国共产党是重视规范的政党,更加强调用铁的纪律保持党的团结和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因此,可以借鉴国外政党的做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内监督:首先要通过大力发展党内选拔机制、党内领导体制和党内决策机制等民主制度,科学配置和分解党内权力;其次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加强党纪党规建设,提高党内监督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严肃党纪党规,从严管理干部;再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党务公开,建立群众监督机制,拓展党内监督的渠道,使党员干部接受广大群众“全天候”“无死角”的监督,使党内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参考文献:

[1]张志洲.英国工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李姿姿.法国社会党执政经验教训及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2).

[3]李芳云,禾子.近年来党内选举若干问题研究述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3).

[4][5][11]周淑真,杜一菲.当代左翼政党党内民主与中共之借鉴[J].理论探讨,2013(5).

[6]姚建国.协调种族利益确保执政地位——马来西亚巫统的执政理念[J].当代世界,2005(1).

[7][8]唐海军,张光平,邹国煜.当今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党严明党纪问题的实践与经验教训[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1).

[9]冉刚.各国政党如何执纪监督[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05-06.

[10]高峰,时红.瑞典社会民主主义模式——述评与文献[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12]陈家喜,黄卫平.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党纪监督的做法及其启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1).

本文是周敬青教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外执政党治党理政比较研究》的研究成果,批准号为12&ZD078。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研究生

党内监督 篇7

1目前党内监督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党内监督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党执政的一项重要工作, 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然而, 就实际开展情况来看, 却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不想监督 目前, 大多数党员对于党内监督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 认为这都是上级领导的事, 与自己关系不大。正因为这种淡漠的意识, 从而导致监督工作的开展缺乏浓重的氛围, 相关人员对该工作的态度也是懒懒散散, 不闻不问。还有部分人员对于腐败问题的治理缺乏信心, 不想参与监督。而上级领导则担心在实施的党内监督之后, 会影响到下级单位的团结和领导的权威, 从而没有对监督工作给予高度重视, 即使开展, 也只是走形式而已。

1.2不能监督 党内监督的开展必须建立在知情权有效落实的前提下, 监督者只有对情况进行全面、充分的掌握和了解之后, 才能够抓住关键, 提高监督的整体质量。然而就目前部分机构的监督现状来看, 并不是看到什么就公开什么, 而是公开什么就看什么, 也就是说, 监督者在整个监督过程中是没有知情权的, 在抓不住监督关键的情况下, 监督质量必然会大大折扣。

1.3不敢监督 虽然举报上级干部的违法行为是每个公民的权利, 但大部分公民却不敢这样做, 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大部分举报人在举报之后, 都会遭到各种各样的打击报复。面对这一现象, 很多公民都选择了自保, 对上级干部的违法行为选择视而不见。此外, 监督者不敢监督的原因还有一个, 那就是担心领导认为下属之间不团结, 而同样遭到处罚。

2加强党内监督的对策

2.1积极有效宣传党员 首先, 要通过宣传培养党员的平等意识, 使群众和领导充分认识到, 领导干部是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 其行使的权力也是由党组织赋予的, 因此, 必须要对给予他们权力的党员以绝对的尊重。其次, 要通过宣传使党员对自身的权力和义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除了最基本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之外, 还包括参与权和监督权。党员要时刻意识到自己在党政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作为党组织中的先进分子, 必要充分认识到党内监督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性, 并积极参与到监督工作中, 行使好监督权, 同党内不正之风或腐败现象作坚决的斗争, 行使党内监督权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2.2循序渐进攻克瓶颈制约 党内监督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完成的, 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为了进一步提高监督工程的开展效果, 监督部门可以采取在试点单位试项目的方法开展监督工作。所谓试项目, 主要指的是在在一些关键性和实质性监督项目中, 采取一到二项试验, 这些监督项目主要包括财务收支、干部任命等。在实验项目中, 依靠广大群众的智慧, 探索出有效的党内监督方法, 并采用这种方法在小部分单位试点, 并根据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 对方法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 待到完全成熟后, 再将其大范围应用。

2.3上下结合解决执行问题 监督部门如果想要从根本上保障党员权利, 单纯的依靠上级领导的检查和监督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与下属部门全权配合。上级部门想要检杏下级“监督工作”开展的如何, 并不是难事, 向几个监督者发一张问卷或者与监督者进行几次个别交谈就完全可以了解真实情况。当然, 我们更希望能在摸索后形成科学的“党员权利保障度”测评体系。在中国制定制度是基础, 执行制度是关键, 对不执行制度者的处罚是关键之中的关键, 也是对上级领导部门的一次考验。

2.4群策群力创新工作方法 就目前党内监督的完善措施来看, 不同地方所采取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比如说党务政务公开、征求党员意见常态化以及对权利进行风险评估等。无论是哪一种完善方法, 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具有明确的监督对象, 而且监督内容也非常具体。这不仅加强了监督方法的可操作性, 而且监督效果也会事半功倍。随着大批人才的不断引进, 相信在未来的时间里, 我们一定能创造出更多更完善的党内监督方法, 确保党组织的先进性、党的领导的正确性。

3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不断进步, 党内监督工作也成为了党执政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能够将该项工作的目标顺利实现, 监督部门必须对当前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进行全面掌握, 并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合理的完善措施, 以此来从根本上提高党内监督工作的开展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远东.切实保障党员权利, 有效实施党内监督[J].现代企业教育, 2011 (08) .

[2]杜祥森.从抓重要环节入手加强党内监督[J].济宁师专学报, 1995 (03) .

关于加强国企党内监督的几点思考 篇8

关键词:加强,国有企业,党内监督

1 引言

近几年,党中央一再强调要重视加强党内监督。党中央指出:“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越是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越要有严格的党内监督。切实加强党内监督,是党和国家强化整个监督机制的核心,是落实从严治党的关键,是积极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2 加强国有企业党内监督的措施

当前,在国有企业党内监督上虽然从上到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加强,但总体上来说比较薄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监督不及时。从近几年一些企业查处涉及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案件来看,大多数是作案后一、二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被揭露和查处。二是监督不是全过程、全方位。事后监督较多,事中监督较少,事前防范更少,对下级监督较多,对上级对同级监督较少。三是监督力度不够、到位不够。对下级、对一般党员干部的监督比较有力,比较到位,对同级对上级、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就比较乏力,不到位。特别是企业“一把手”的监督,就更谈不上“力度”和“到位”,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越缺乏有效监督。四是监督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现在企业在党内监督的规定,制度很少,有的比较原则,不够具体明确,也不便于操作,对被监督者不愿意或不接受监督的行为,缺乏必要的制约措施,追究惩戒不力。对监督者不认真履行监督职责、放弃监督的,也缺乏追究责任的具体规定,导致监督乏力。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监督意识不强,监督制度和机制还不完善。因此,加强企业的党内监督,需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正确认识和对待企业党内监督。企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认识到,监督不是对谁“不信任”,不是跟谁“过不去”,不是“整人”找谁的“茬”,而是关心、爱护、保护、挽救干部,是保证干部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正确认识和对待监督,作为监督者,要强化监督意识,要积极参与监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发现别人有缺点和错误就坦诚劝诫;作为被监督者,要强化被监督意识,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切实按照党章的规定和“三个代表”的要求,遵守党纪国法,服从组织决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党性、讲原则、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每一个领导干部无论职位多高,权力多大,都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职工,正确对待组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自觉地接受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监督。

第二,限制领导干部的权力,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领导干部的权力应该有一定的限制,应该受到有效的监督,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企业党内监督,说到底就是对企业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要有效地监督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就要实行权力的合理配置,建立制约机制。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合理设置职能管理机构,选拔群众公认、政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到职能管理机构和领导岗位去工作;另一方面,要把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分解到不同层次的职能管理机构中去,使职能部门享有法定权力,同时又受到其他职能部门的配合和制约,做到党委接受同级纪委的监督,行政系统实行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和职能监督,真正做到职权到位,监督到位。另外,对掌管人、财、物和从事经济管理等容易产生腐败滋生不正之风的重要岗位、环节和部位,在定期进行轮换的同时,还要加强内部制约机制,强化业务和分工的制约,制定必要的权力运行程序,强化权力运行全过程及运行结果的监督。

第三,强化党内民主监督与职代会监督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铲除腐败现象的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中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邓小平同志说党内监督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在加强社会主义现代企业监督机制建设的过程中,党内民主监督愈来愈显出自身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党内民主监督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流于形式,从查处的涉及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件来看,几乎都不是班子成员发现和揭露的,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党内民主监督。一是要本着“权责明确、精诚合作、发展经济、富国共企”的原则,不断完善国有企业中领导班子成员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发扬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党内监督不能没有批评,没有批评的监督是无力的监督。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的领导制度,是制约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行使权力的有效措施,是党委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办法。企业党组织的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只有认真贯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十六字方针,才有可能进行相互监督,才能使班子成员包括“一把手”处于有效监督制约之中,才能真正地做到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理顺现代企业监督机制下的关系,严格按职责权限履行义务,实行必要的民主监督,是保证现代企业政令畅通的有效法宝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与完善以职代会为辅助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与党内民主监督相结合,对企业内部重大投入、重大决策要实行群众监督,增强透明度。对董事会、监事会及高、中、低管理人员实行季度综合效能监督,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纪检部门提供与反馈各级主要管理人员的民主测评意见。

第四,加大上级对下级监督的力度。企业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对下级党的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是一种经常性、最有力度、最有权威、最有效的监督形式。当前,我们国有企业正处于公司制改制运行的初期阶段,企业内一些腐败现象仍很严重,反腐败斗争形势仍严峻,在其他监督比较薄弱,比较乏力,监督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尤其要加强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企业各级党委要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并创造出一套在新形势下,对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有效方式与方法,要严格纪律,对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违纪违法行为严惩不贷,该受什么处分就给什么处分,绝不手软。要发挥重视纪检部门和组织部门的监督作用,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两个部门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对下一级的监督作用,要加强主动监督,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力求事前防范,要做到领导干部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干部的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实行到哪里,要建立健全上级监督下级的责任制,一级监督一级,一级管好一级,一直抓到基层班组。

第五,企业党内外监督相结合,形成合力。在重点抓好企业党内监督的同时,要积极建立健全以党委、纪委、监察、工会、职代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立交式相互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党内外监督的整体效能,必须高度重视内外交叉式相互监督网络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纪委监察、工会、职代会、股东大会及基层单位民主管理小组等其他监督机构的优势。及时把纪检监察、工会等部门与现代企业的管理决策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赋予聘用与选拔干部人事任免的一票否决权。每年在听取所聘用干部年度业务工作述职报告的基础上,由纪检组织部门对其实行德、能、勤、廉等方面的综合考评。

第六,健全监督制度,落实廉洁自律各项制度。这是搞好监督工作的基本保障,当前,一是要对已有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狠抓落实,比如对《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家庭重大生活事项报告制度和礼品礼金登记上交制度等。实践证明,这些规定对监督领导干部搞好廉洁自律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企业的改革转型发展中,仍要认真组织落实;二是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工资、奖金分配等进行事前、事中监督,完善制度;三是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责任制,不仅要明确监督的内容、尺度和责任,而且对不接受监督的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3 结论

总之,在国有企业中进行有效的党内监督,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是一个企业在科学管理与依法经营的基础上健康发展,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高绍新.先进项目管理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1.

[2]黄辉,梁工谦,肖茂.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19):67-72.

[3](美)杰克·吉多(Gido,J.),(美)克莱门斯(Clements.J.P.).成功的项目管理[M].2版.张金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谭云涛,郭波.在科研项目管理中运用成熟度模型的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4(4):75-79.

[5]王琦,余顺坤.重点工作立项制——走出职能部门绩效考核困境[J].企业管理,2014(11):88-90.

党内监督 篇9

一、坚定理想信念的“崇高性”

“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1]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坚持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如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全党,克服和改造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是新形势严峻挑战下始终保持党的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重要基础,是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

(一)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才能有效应对考验

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的政治信仰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具有重要的“总闸门”、“总开关”作用。这种“总闸门”,从世界观维度决定了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的方向,关系到“固本浚源”的重要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总开关”,则从价值观维度决定了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是指导思想境界与认识能力,支配道德操守与行为的基本准则。这深刻阐明了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坚持的思想和行为标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辩证统一。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确保各级领导干部筑牢监督思想防线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党的先进性和崇高使命必然对党自身提出更高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共产党人必须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品质,宽阔的胸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以及丰富的知识和多方面的经验。这样的人决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长期的、自觉的实践磨炼中逐步成长和成熟起来的。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党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重要体现,是每名共产党员为之奋斗终身的理想和目标。由于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长期的历史过程,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反复和挫折。这些都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现象,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认识和尊重的历史规律。但一些党员干部无限放大这些挫折和困难,有的甚至怀疑共产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乌托邦;有的反感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感觉那是虚假的道德说教。这种对于理想信念的动摇,直接导致一些党员干部宗旨观念淡薄,进而使得其政治立场偏易和思想防线崩塌。特别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复杂利益格局更迭、多元思想观念碰撞、剧烈社会结构变动,一些干部存在着信仰缺失、宗旨淡薄、怠政务虚、怯于担当、贪污腐败等突出问题。“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2]党员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差,那么政治立场也就会出现动摇,政治方向就会出现偏离,党的事业发展也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只有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员的素质,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才能抵制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和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才能自觉接受监督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P11)对于如何治疗这种理想信念缺失导致的“软骨病”,对症的“良方”即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纯洁性。而离开了广大党员高度的觉悟和高度的自觉性,党内监督也失去了思想的基础。对党组织和其他党员进行监督,同时自觉接受党组织和其他党员对自己监督是党内监督自觉性的重要体现。

对于党内监督建设而言,运用教育的柔性手段和纪律的刚性手段,刚柔并济、同向发力,才能激发出党员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严明的纪律是党的统一意志和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是内在高度自觉性和外在严格约束性的统一。在理想信念和党的纪律两者关系上,有了共同的理想还需要铁的纪律予以坚强的保障。这是因为,加强理想信念是提升党员干部自律意识缺失,提升自律自觉性和政治方向、立场坚定性的关键。而加强党的纪律则是站在他律的层面,是提升党员干部行为约束力的“带电高压线”,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纪律涣散、执纪不严的问题。当前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着的纪律涣散、执纪不严的问题,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的问题密切相关。正是因为纪律意识淡薄,导致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防线坍塌,一步步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所以,加强党内监督,必须坚决同一切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作斗争,全力维护党的纪律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强化宗旨意识的“人民性”

“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4]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正是由于依靠人民、团结人民、服务人民、带领人民,才能够所向披靡、克敌制胜、走向辉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要把“让人民监督权力”作为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新形势下加强党内监督建设,就是要将强化宗旨意识的“人民性”作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关键环节。

(一)强化“人民主体”之核心

在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无论是毛泽东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江泽民同志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胡锦涛同志“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人民是党的坚实基础和力量之源。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且只能依靠人民。一旦违背了人民的意愿,“我们的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5]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对“人民主体”的深刻认识融入到了有关党建论述的系列讲话与文件之中,使之成为贯穿其中的一根主线。对于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提出以零容忍态度加以惩治,重拳出击,“从严治吏”;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和期盼“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呼声,提出要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二)坚守“党性和人民性统一”之基点

党性,是指政党所具有的本质特性,无产阶级政党固有阶级属性的集中体现就是代表、实现、维护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而人民性,是指以劳动者为主体的最大多数人的共性特质,体现为阶级属性、主体属性和创造属性,具有普遍性、根本性、稳定性的特点。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体现在党的根本利益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是一致性的,除此之外再无自身特殊利益,党才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感召力。

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自发过程。本质层面的统一和现实层面的统一,二者是有区别的。因为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党性和人民性的现实统一往往会呈现复杂的情况。比如党对人民利益认识和把握的程度方面,是否正确区分和妥善处理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非根本利益、多数人利益和少数人利益、不同劳动群体间的利益等关系?是否以发展的视角、最优的选择、最大的努力解决了人民最关心、最迫切、最期盼的问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的路线政策很好地贯彻到了实际工作之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看,由于党在认识上的局限性以及部分党员干部的作风等问题,曾使某一时期或范围内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被损害,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但是,我们党有勇气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有能力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力量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信心坚持和维护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这是党的先进性所决定的,是党的政治优势所在。如何在党的建设中加强和巩固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6](P4)党性决定党风,党风反映党性。党的作风是党组织和党员形象的外在集中体现。党的作风好,人民群众就会从身边所接触到的党员、干部和党组织身上感受、体验到整个党的先进性。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和促进的量变过程中,好的党风才能逐渐形成和发展。

(三)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之根本

强化党性和人民性统一性的具体工作思路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6](P5)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显著标志,同时也是新时期加强“人民性”建设的根本途径。其中,要特别重视“发挥人民监督作用”。[6](P27)2013年以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强化了宗旨意识,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这一活动以解决问题开局亮相、以正风肃纪先声夺人、以专项整治寻求突破,有效遏制了“四风”蔓延的势头,从而“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7]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发挥人民监督作用”的重要形式,是加强党内监督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彻底贯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的“群众观点”和工作作风,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民群众监督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制度,切实保障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批评监督干部民主权利的实现机制,才能确保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通过完善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制度体系,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形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党内监督运行机制,才能明确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内监督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

“从严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6](P14)从严治党的关键就是要以“严”为着力点,以“治”为落脚点,做到思想统一、组织严密、严肃党纪、制度严格、严惩腐败,这体现了新时期党内监督建设的“新思维”。

(一)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意义

在党领导人民群众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中,始终将从严治党作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使之成为我们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重要保障。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理论观点,是在新的形势下对党长期坚持的从严治党指导思想的深化和发展,拓宽了在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将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理论的创新中,“全面性”是其核心的思想内涵,体现在既要把握全局性特点,又不能忽视一般性;既要把握整体性,又不能忽视局部性;既要立足于现实,又不能割断历史。切实将治党的标准由“宽”变“严”、力度由“软”变“硬”、措施由“虚”变“实”,彻底杜绝可能出现的工作碎片化、过程形式化、行为随意化等问题,实现严格、严密、严谨、严肃的辩证统一。

(二)实现从严治党“战略性”的重要保障

党内监督是党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重要制度。历史和实践不断证明,党既是实施监督的领导者,又是监督的对象。当前,在我们党所处的改革攻坚期和发展的关键期,党所面临的执政考验不仅是长期的,更是严峻的。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只有坚持从严治党这一根本举措,时刻保持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克服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各种阻力和问题。“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8]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更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只有在思想、政治、作风、纪律和组织、制度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才能激发出党的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使党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优化政治生态的“系统性”

政治生态的含义在微观层面是党的内部政治生活以及外部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在中观层面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而在宏观层面则是国家政治生活现状、发展环境和进步水平的集中反映。这种建立在系统观念基础上的政治生态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建思想的辩证思维和理念创新。

(一)共时态层面“破”和“立”的辩证统一

政治生态理论体系所体现出的整体性、协同性、关联性等特征,蕴含着深刻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原理。将党内监督与系统工程理论相互“结合”,通过不同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衔接”,从系统内部结构、功能等组成要素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入手,强调政治生态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整体性、协同性、关联性、有机性和动态性等特征。这不仅有利于统筹推进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各相关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完善,同时强调这种政治生态系统建设的长期性。

党内监督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体系,体现在从制度路径、法律路径、政治路径等方面探寻实现综合治理的基本路径,各个层次的领导机关和全体党员都必须自觉接受监督。只有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才能有效强化监督主体和对象的能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监督的有效性。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良好的政治生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现实的紧迫形势则对优化政治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以及许多省市出现的系统性、塌方式腐败问题,新一届中央集体明确提出要“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3](P12)因此,反对腐败和建设廉洁政治,这一“破”一“立”两个范畴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从“破”的角度看,对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就是要通过依法查办一大批有社会影响的重特大案件,切实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通过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政治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而从“立”的角度看,建设廉洁政治则是从根本上改善政治生态内在的制度运行环境和净化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从而彻底根除腐败存在的土壤和诱因。两个范畴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系统关系,既确立了政治生态建设的目标设定,又明确了实现的具体途径;既明确了当前的工作重点,又设定了长期的奋斗目标,体现了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思维。

(二)历时态层面“常”和“新”的辩证统一

加强党内监督、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常抓不懈”的重要历史性课题。从历史维度上看,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内监督思想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代主题和发展环境变化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了艰辛探索,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理论体系。正是在上述理论体系指导下,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得到不断保持和发展,执政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其中激发人民群众监督主动性,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党内法规重要作用等思想观点依然是指导当前党内监督实践的重要理论武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两个责任”的重要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体系,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格局。各级党委严格承担全面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体责任,切实养成了在法治轨道上用权、在纪律约束下工作的习惯。各级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推进纪委履行监督责任,提高纪委监督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是因为抓住了“两个责任”的“牛鼻子”,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加大对各级腐败分子查办、惩处力度,从而进一步将思想理论教育、健全制度、严格纪律、加强监督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实现了政治生态建设领域的综合治理,从而切实提升了党内监督的有效性。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为指导,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突破口,以党的作风和制度建设为总抓手,在思想、组织、反腐倡廉等各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体现了对新时期党内监督建设基本规律新探索。深入分析其中所蕴涵的基本特征,进而提出新时期党内监督建设的一些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党,监督,人民,政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体会和认识[J].共产党人,2010,(2):4-10.

[2]习近平.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学习贯彻党章的表率[J].今日浙江,2006,(12):6-7.

[3]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5]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6-12.

[6]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党内监督 篇10

一、企业领导要正确理解自觉接受党内监督的意义和作用

企业领导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认真履职、正确用权, 就必须充分认识贯彻落实党内监督以及自觉接受党内监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格局要求之下, 贯彻落实党内监督, 一方面是由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 党内监督在社会主义民主监督的体系中具有主导和示范的作用, 我们党执政几十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表明, 民主监督是保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长盛不衰的法宝, 也是党领导下的企业必须坚持的法宝;另一方面, 党内监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防范党员干部发生腐败现象的有力武器。纵观各类形形色色“前腐后继”的腐败原因, 在于对权力缺乏监督。唯有加强监督, 方能约束权力, 促使权力健康运行。放弃或放松对党员干部的监督, 就是放弃或弱化执政党的政治责任;最重要的是党内监督, 也是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可靠保证。历史证明, 要切实保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连续性、稳定性, 就必须注重党的制度建设, 建立起党内监督、党内民主集中制等一系列完备制度, 使我们党对国家的治理基本靠制度而不是“靠人”。只有将制度完善, 用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行为, 才能保证党的路线不动摇, 才能保证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

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 实质是党从根本宗旨出发, 按照从严治党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通过加强党内监督, 促进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得到净化。具体讲, 监督的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预防作用, 监督着眼于防范, 着眼于将来有可能发生的问题, 监督制度就是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防患于未然, 避免或减少损失;二是调整作用, 党内监督的调整作用体现在可以及时发现党的干部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过程中的缺点错误, 并通过制度要求的监督程序和办法, 如民主生活会、厂务公开、党务公开、重大事项报告、“三重一大”决策机制等途径, 及时调整理顺人们的思想行为活动, 从而保证党的集体意志的贯彻执行;三是纠偏作用, 是指在党员和党组织严重违反党的纪律, 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害的情况下, 党组织采取强制性措施, 迫使违纪党员和党组织的行为活动回到党的原则立场轨道上来。以上三方面作用的有机结合、发挥充分, 必将对保持党的先进性, 促进从严治党, 执政为民目的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作为被监督对象的领导干部, 加深理解自觉接受党内监督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同样重要。

自觉接受监督, 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需要。领导干部做到闻过则喜、择善而从, 这是不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 是领导干部立身之本。只有自觉接受监督, 主动请组织、同事、党员群众提醒自己、激励自己, 及时给自己打“预防针”, 才能增强免疫力, 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 才能以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业绩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自觉接受监督是党员领导干部必备境界与能力的需要。党员领导干部自觉接受党内外对其岗位、职责和权力的监督, 其效果要远好于被动监督。在涉及人权、事权、物权和财权上, 在思想、学习、工作、作风和生活等各个方面, 要正视党内监督, 主动配合监督, 坦然接受监督, 这样才能体现领导干部应有境界和品质;面对纷繁复杂的具体工作, 领导干部即使素质高、能力强、经验丰富, 在作决策、动资金、抓经营、用干部的过程中, 也难免失误犯错。自觉接受监督, 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建议, 有利于修正偏差, 使决策和决策的执行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 同时也说明党员领导干部具备正确处理岗位、职责和权力的能力。

自觉接受监督, 是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的需要。权力来源于人民, 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 这是权力运行的根本要求。在权力运行的过程中主动接受监督, 于工作有利, 防范偏差, 提高决策准度;于己能知得失, 防患未然, 保持应有本色。

自觉接受监督, 是凝聚工作合力和提升战斗力的需要。“廉洁方能聚人, 律己方能服人, 身正方能带人, 无私方能感人”。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 就会主动通过各种途径, 把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与干部群众有效沟通, 从而让广大干部群众心齐气顺, 主人翁意识空前激发, 进一步凝聚各方面的力量,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上下左右, 同心协力, 共同开创工作新局面。

总之, 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接受监督, 诚意听取和接受各方的意见建议, 彰显共产党人开放包容的修养和海纳百川的胸怀。

二、企业领导要摆正被监督者的心态和位置

党内监督制度对监督重点对象的定位, 具有现实针对性, 非常合理。党内监督涉及方方面面, 就监督对象和主体而言, 所有党组织、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都是监督的对象或者叫被监督者, 同时也都是党内监督的主体或称为监督者。党内监督制度明确把“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 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规定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如此规定主要理由有四点:一是现行体制下, 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不同层次和范围内拥有重权或一定权力, 处于特殊而重要地位, 起着重大而关键作用,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状况如何, 对于党的组织建设、党内思想作风建设以及企业发展来说,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二是权力集中在“重点对象”手中, 最有可能难以监督和缺乏监督, 其中部分对象一旦品质素质不高, 道德滑坡, 疏于自律, 就很容易出问题;三是就“源头上惩治和防范腐败”思路讲, 最应当对“重点对象”所拥有的权力进行严格的制约和监督。被揭露的大量腐败案例也说明, 症结恰恰是他们手中掌握的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 现实中的确存在个别领导干部把上级的监督看成是对自己不信任, 把同级的监督看成是跟自己过不去, 把下级的监督看成是对自己不尊重。众多反面实例反映出“事前基本没有监督, 事中基本缺乏监督, 事后基本不是监督”这种不正常的“三基本”现象。虽然说腐败和监督自古共存, 现代社会不可能根治腐败, 但监督力度的强化, 监督水平的提高乃大势所趋, 全党共识。反腐跨越了国界, 反腐倡廉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引起重视;四是党内监督制度突出对“重点对象”的监督, 这一思路与法律设计思路相呼应, 都是从法纪监督约束对象“可能会触犯法纪行为发生, 所以必须如此防范、制约”的角度加以规范“重点对象”的行为。由此可知, 为官者被监督, 于党于国于民于事业于自己都顺理成章, 有益无害, 是大好事。每个领导者都应坦然以对。

企业领导干部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自己被列为“重点对象”呢?第一, 要认识到自己的权力是党和职工群众给的, 把自己放在被监督位置接受监督理所当然;第二, 要认识到自己拥有的一切公权要对职工群众和党负责, 运行权力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不正确决策和做法, 随时随处被监督是对自己的最大支持关心和尊重。第三, 要认识到自己行使监督权和接受各方面监督是权利对等关系, 要努力强化接受监督意识, 克服“监督别人可以, 但不能接受别人监督”的不正确思想。第四, 要认识到自己的一切失误都有可能给企业和职工利益带来负面影响和损失, 为了趋利避害, 唯有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监督, 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 方为明智之举, 明“君”所为。

三、企业领导接受监督务必要自觉到位、保持常态、发挥长效

企业领导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 双重身份决定企业领导者必须当好被监督者角色, 才有可能有效地监督他人。正确把握接受来自各方的监督, 主要应在以下几方面自觉严格约束自己。

㈠用“换位思考”法面对监督

领导在履行职责过程中, 应当时刻用“换位思考”法来处理各方面的问题, 特别是重大或敏感性的问题, 要经常反问自己“别人这样做, 我会是什么态度”, “我做的是否符合规定”, “我感觉良好, 上级或群众是否赞成拥护”。如果常用换位思考反省自己或处理问题, 有助于督促自己正确运用手中权力, 有助于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水平和政绩, 实际就等于在主动自觉接受监督。

㈡积极鼓励和支持监督

支持监督工作, 既是履行应尽职责, 也能反映领导者自己个人修养和觉悟。领导者不仅要端正受监督心态, 更应当做到尊重同级班子成员、下级干部、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 如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 自觉地报告工作, 汇报廉洁自律情况, 落实厂务公开和党务公开, 发扬民主按程序规范办事;积极主动建立健全有利于加强监督工作的措施制度, 并且带头践行遵循、竭力修身洁行。

㈢正确处理监督信息

无论领导干部愿不愿意接受监督, 但被监督的信息及状态是自然存在的。要做聪明的领导者, 就应当从善如流、闻过则喜、虚怀若谷, 乐于倾听批评监督自己的声音, 接受不同意见, 正视自己不足, 敢于自我批评, 修正错误。特别要重视对事前事中监督的信息, 做好提前预防, 防微杜渐工作。

㈣要不断检点自己的行为

领导要深刻认识权力是“双刃剑”, 一旦用权失当, 出现重大失误, 监督机制、法纪追究机制必将发挥它的威力。与其事后被追究责任, 倒不如主动防范, 这就需要领导干部给自己定一条决策用权和处理问题的规矩, 要及时检点、及时反思, 有过则改, 有错必纠。这样不仅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还可提高领导水平, 保证工作顺利开展。

党内监督保持党的纯洁性 篇11

【关键词】加强党内监督保持党的纯洁性腐败监督管理

加强党内监督,是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目的是使我们的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这对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进一步发展党内民主,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保持党的纯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管理,健全完善权力制约机制和党内监督体系,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已成为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热门话题。下面笔者就党内监督不力的对策,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确定适合于现阶段要求的党内监督工作思路

确定适合于当前形势任务需要的监督工作思路,必须以实现巩固党执政地位和提高党的凝聚力为根本目的,使之更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执政水平、领导水平。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结合当前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做出新规定,不断充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规范,并对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些规定,适时进行修订,兴利除弊,逐步完善现行监督体系和具体操作中的不足之处。使监督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既能体现加大从严治党的方针,又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形成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权力制约机制和党内监督体系。

二、监督方法必须要坚持创新和发展

一要紧紧抓住干部的教育培养、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实现三个延伸:一要由重任期监督向任前和离任监督延伸。任前监督要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公开竞争上岗、公开招考录用和任前公示制度,把住入口关,防止“带病提拔”;任期监督要加强经常性的监督管理,严格任期目标考核制度;健全完善奖惩激励机制,防止思想蜕变;离任监督要严格经济审计、公正、客观、全面、准确地进行评价。防止“带病”离岗。把监督管理涵盖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

二要由“工作圈”监督向“生活圈”和“社交圈”监督延伸。从这几年全国查办的重大案件和揭露出来的大大小小的腐败分子来看,一些领导干部为了逃避组织和群众监督,精心编织各种关系网,营造极其隐蔽性的个人“社交圈”和“生活圈”,伴演两副面孔,双重人格。因此,要把对领导于部工作时间的监督同八小时以外监督结合起来,制定八小时以外监督管理办法,将领导干部工作安排和八小时以外活动予以公开,增强透明度,便于所在单位和社区干部群众监督。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将个人置身于组织监督之下。要构建社会监督网络,聘请领导身边工作人员、家属和社区代表为社会监督员,充分发挥单位、家属和社会监督作用。努力做到领导干部权力行使到哪里,党组织监督就实施到那里;领导干部的活动转向哪里,监督管理就跟着延伸到那里。

三要由对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监督向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管理延伸。落实思想监督必须关口前移,超前防范,抓好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构筑思想道德防线。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纷繁复杂形势和社会环境面前,经得起考验,站稳脚根,抵制各种诱惑和腐蝕。

三、加大对“一把手”的监督力度

主要领导干部在领导班子和全局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和关键作用,负有全面责任。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方面的工作做得如何,领导班子状况如何,与“一把手”密切相关。落实好“一把手”的监督,要在关键环节上狠下功夫。

首先,强化自我监督。主要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自觉性,提高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能力,带头执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率先垂范地搞好自律,为下级做出榜样。

其次,加强群众监督。在强化自律的同时,还要强调他律,依靠群众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这既是走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对主要领导干部监督的重要保证。应积极拓宽渠道,为广大群众监督创造条件,建立群众和社会参与机制;通过政(企)务公开,加强信访举报和考察干部预告制、公示制等,来落实好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

再次,加大上级监督力度。现行干部管理制度,赋予了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责任,上级党组织应强化监督管理意识,认真履行职能,从政治的高度,防微杜渐,见微知著,充分运用执法监察、专项检查和监督检查。对下级出现某些倾向性苗头问题,要早打招呼,常提醒,通过谈心、谈话诫勉和回复组织函询制度,敲警钟,打好预防针,避免酿成大错。对出了问题的干部要敢抓敢管,建立健全惩戒制度,运用组织和纪律的手段,帮助其改正错误。更可以借鉴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有效作法,由上级直接派巡视组或指导组,加强日常的监督力度,这样做效果会更好。

最后,严格实施同级监督。最重要的是领导班子内部监督,班子成员对“一把手”的功过是非看得最清楚,情况最熟悉,也最有发言权,监督起来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无论是班长还是成员,都要增强监督意识,克服班子成员之间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现象,要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讲真理不讲面子,讲党性不讲私情,讲原则不讲关系,从关心事业和爱护同志角度出发进行监督。“一把手”不仅要带头接受监督,而且要加强对班子成员的监督。班子成员既要自觉维护尊重和支持“一把手”,又要大胆监督“一把手”。特别是围绕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人事任免,重要建设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来监督“一把手”正确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防止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要明确划分党内的决策权、实施权和监督权,并使之构成一个相互制约和协调的统一体,避免权钱交易。

上一篇:教学关键下一篇:老年糖尿病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