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和谐(精选4篇)
党内和谐 篇1
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论断。《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在党, 在于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社会和谐首先要党内和谐, 只有党内和谐了, 党才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才能对和谐社会建设起到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构建党内和谐是一个新的命题。我们认为, 实现党内和谐的路径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党内思想和谐为根本
思想和谐是灵魂,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共同信仰和奋斗目标的先锋战士自愿结合的政治组织, 与行政组织不同, 它是“主义”的结合。毛泽东同志曾讲, 有了“主义”才有所指望, 有所趋向。思想统一是党存在的前提条件, 也是党内思想和谐的前提。“在中国这样的大国, 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 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 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 是不可能设想的, 那就只会四分五裂, 一事无成。”没有思想上的统一, 组织统一是没有意义的, 即使有一时的统一, 也难以维持。达到党内思想和谐就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全党的奋斗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为宗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思想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和谐, 就是在党的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中,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中, 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在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不断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形成共识求得和谐。
二、以党的组织和谐为保证
组织和谐表现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个人与组织、少数与多数、组织之间、党员之间 (包括党内干群之间) 关系的和谐。但是, 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坐而论道的学术团体, 它是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具有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的有机整体。它之所以坚强有力, 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统一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 我们要“着眼于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 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组织建设”, 要求党的组织和谐必须做到各级组织决策科学、政治生活民主;组织纪律严明, 执行有力, 运转高效有序。组织和谐以思想和谐为前提, 以民主集中制和党规党法为保证, 以发展党内民主为关键。
三、以党内生活和谐为基础
“着眼于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 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 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 健全民主集中制, 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制度建设。”建立党内和谐关系, 一是要尊重党员基本权利。只有在强调党员责任与义务的同时尊重每一个党员的权利, 共产党员才能有真正意义的党员意识, 才能在工作生活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二是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 要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逐步推进党务公开, 积极拓展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 保障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各项权利。三是要实现党内和谐, 必须努力营造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认真开好民主生活会, 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勇于承认错误和接受监督, 努力营造一种同志之间的鼓励批评、欢迎监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民主氛围。四是要不断促进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和谐。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的要求, 绝不允许党内任何同志凌驾于组织和集体之上, 也不允许党内存在“一盘散沙”的现象, 更不允许班子成员之间互相拆台。五是要不断促进上级党组织与下级党组织之间的和谐。严格遵守党章规定的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服从中央的要求, 同时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 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六是要从改革体制入手, 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扩大党内民主, 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 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建立健全全委会、常委会工作规则, 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办法, 推动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要把扩大党内民主与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起来, 统一思想认识, 保持步调一致, 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保证中央政令畅通。
四、以建设党的和谐文化为内涵
实现党内和谐, 必须致力培育以崇尚和谐为主要特征的党内文化。从党内来讲, 和谐文化指导下的党员行为, 以团结、协作、统一为基本特征。因此, 实现党内和谐, 需要着力培育一种体现执政为民、同舟共济的价值理念, 体现协调各方、化解矛盾的思维方式, 体现严己宽人、修身养性的行为操守, 体现事业至上、和衷共济的务实氛围, 体现遵章守纪、生动活泼的党内风尚。只有以党内和谐文化为内涵、为主导、为支撑, 党内和谐才有坚实的思想基础, 才会稳固恒久;只有用党内和谐文化教育党员、陶冶党员, 和谐才会成为党内的自觉取向。党内和谐文化的建设, 取决于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境界。党员是培育党内和谐文化的主体, 党员领导干部是培育党内和谐文化的典范。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境界的高低, 决定着能否培育高品位的党内和谐文化。精神境界始于内心状态, “内和”才“外顺”, 心性和谐才不会心态失衡、追求失重、行为失范。我们要使党内和谐文化深入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内心, 以提升精神境界, 坚定共同理想, 坚持共同信念, 领导和团结全体人民顺利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五、以党的领导班子和谐为表率
党内和谐, 关键是领导班子和谐。领导班子和谐, 关键是被形象称之为“班长”的主要负责同志与班子成员之间的和谐。只有领导班子和谐, 才能为全体党员提供榜样, 并营造一种以和共事、以和谋事、以和兴事、以和成事的政治生态环境。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来建设领导班子。班子和谐, 就可以消除阻力、形成合力、增强活力、提高战斗力。否则, 就会是一盘散沙, 毫无战斗力。领导班子要和谐, 必须建立决策机制、责任机制、沟通机制、利益机制。党的干部必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内部利益分配上, 按照贡献大小, 合理分配, 不要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丧失党性和同志之间的感情, 损害党的形象。
六、以优良和谐党风建设为保障
“坚持党的优良的传统作风,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为我们党是一个执政党。”优良和谐的党风建设是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加强优良和谐的党风建设, 一是要在党风问题上坚持党的优良传统, 同时弘扬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作风。二是要树立现代惩治腐败理念, 把廉政建设融入社会治理结构中。要严肃党的纪律, 增强法规制度的约束力, 建立一个让党员干部“不愿为”、“不敢为”、“不必为”相结合的良好的运行机制。三是努力依靠制度和机制来实现党内和谐。优良党风建设必须靠机制和制度来保障, 这就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 真正做到在党内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权, 切实提高党内法规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党章是党内法规制度的核心, 是党内根本大法, 是立党、管党、治党的总章程, 也是维护党内和谐的总章程。因此, 必须认真学习党章, 自觉遵守党章, 切实贯彻党章, 坚决维护党章, 这是实现党内和谐的根本保证。
七、以和谐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
构建和谐的党内关系, 重心在党的基层, 在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和谐的基础。基础和谐、先进、稳固才能保证党的整体有强大的战斗力和生命力, 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实。因此, 党内和谐的工作重心必须下移, 向党的各个基层组织延伸。党的基层组织不仅要主动关心困难党员、离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的生活, 切实保障这些党员的切身利益, 使这些党员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进一步增强党员的自豪感, 同时还要以良好的服务行为出现在群众面前,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凝聚和引导群众。
八、以党的理论创新为动力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灵魂和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更需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坚持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活的灵魂,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党必须认真研究自身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善于学习和提高, 善于改进和加强领导。”当前特别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放在突出位置, 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指导意义、科学内涵, 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 转化为领导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能力。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在党, 在于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文章从思想和谐、组织和谐、党内生活和谐、党的和谐文化、党的领导班子和谐、优良和谐的党风和党的基层组织的和谐等方面论述了构建党内和谐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党内和谐,路径,构建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1975-1982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00.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52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1983-1965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285.
[4]江泽民.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692-693.
党内和谐 篇2
(富川讯)“孙子考了上大学,几千块的学杂费还没有着落,我又不小心摔断了腿,这怎么办才好啊”今年8月中旬,古城镇杨村老党员杨大爷正在发愁之际,古城镇党委在县组织部的领导下,送来了1000元慰问金,并让老党员放宽心好好养伤,孩子的学费问题县里找希望办等部门来帮忙解决,老人家听了一席话,热泪盈眶。杨大爷是该县实施“党内帮扶工程”以来的受益党员之一,2009年以来,该县致力于加大党内关怀力度,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通过“四帮扶”建立起一系列党内帮扶带长效机制,奏响了全县各民族党员共谋发展、共同进步、共享成果的和谐之曲。
思想上扶志,夯实党员思想之基。在不断深化的改革开放和迅速变化的时代发展面前,一小部分党员思难免会出现思想波动、落伍或掉队,这就迫切需要思想上的帮扶,该县通过发挥党的思想工作优势,不定期开展党员谈心谈话活动,以一对一的谈话形式进行思想教育85多次,开展了36次村小组党员思想交流讨论,共计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121次,这一举措使一些党员及时解开了思想疙瘩,牢固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在各自的平凡岗位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生活上扶贫,关注党员的民生之本。围绕解决党员家庭困难,解决特困党员的生活难题,是最直接、最现实的扶助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题目中的应有之义。该县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思想,激发党员的幸福感。采取“单位出一点、党员捐一点、党费划拨一点,社会筹集一点”的方针,鼓励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共为贫困党员捐款、慰问物折合人民币30余万元。该县对党龄50年以上的老党员,坚持按月发放党内补助30元,目前发放580余人次,年发放金额超过20万元,并安排乡镇卫生院每年定期为老党员免费检查身体,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定期跟踪,古城镇目前已为了226名老党员建立了健康医疗档案,共进行了376人次身体检查。该县在元旦、春节、七一等节假日慰问党员共计1100余次,党员家庭遭遇突发事件、重大灾害290余欠,切实把慰问送进门、关怀送到家、温暖送入心,让困难党员真真切切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感受到“零距离”的关怀,进一步强化了党组织的凝聚力。
教育上扶学,提高党员致富之智,施鱼是“标”,授“渔”为本,激发党员成就感。该县县委、县政府联合人事劳动局,党校、农业局、畜牧局举办了“党员群众致富技能培训班”,分批次对该县300余名困难党员和群众进行了专业培训900多次,帮助困难党员学有一技之长,增强创业致富能力。各乡镇党校也踊跃开展培训班,掀起一股学习的热潮,莲山镇党校邀请镇里的种果大王徐大伯进行“脐橙种植技术”的讲解、邀请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的专家开展了“乌鸡养殖技术”“母猪养殖技术”等养殖技术的传授,激发了学员的创业热情,该镇贫困党员白大叔,学得技术后学以致辞用,扩大养猪规模,2010年年出栏增加到1000头,极大地带动了周边村养猪致富的热潮。教育上扶学,促进了党内关爱工作由单纯的“救济式”向“开放式”的转变,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改变。
党内和谐 篇3
实现党内和谐需要具备哪些必备条件呢?
一、党内在思想上必须统一
思想和谐的前提是党的思想理论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能够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具有科学性、人民性、民主性、开放性,能够指导全党带领人民全面推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和谐,就是在党的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中,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中,以及在实践中、在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不断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求得共识。有了思想和谐,就会有党的行动的和谐,党组织就必然具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要求我党坚持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他认为这些非无产阶级意识一定会反映出来,这就决定了“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1]。毛泽东曾经讲过,有了“主义”,人们才有所指望,有所趋向。“古田会议决议”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用无产阶级思想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一篇光辉文献,他在这个决议中明确规定,党的领导机关要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铲除各种错误思想的根苗,把红军完全建立在马列主义的基础上。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关于处理好社会主义建设十大关系的理论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的,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构建党内和谐,必须接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唯物论和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只有这样,我们党的建设才能够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才能使我们少走弯路,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向前发展。
应该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可动摇地占据着我们党内的主导地位和领导地位,这是主旋律,但在主旋律上,夹杂着噪音,一些错误的思想和观念还一定程度存在于我们党内。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在党内形成和谐统一的思想氛围,就必须大力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使他们筑起坚不可摧的思想大堤。一是要正确处理好一元化和多元化的关系。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的灵魂。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和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这并不是要通过强制地、单纯划一的只能容纳一个声音、一种观点的“万马齐喑”来实现,而是要通过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来加以促进。二是正确处理好党性和个性的关系。党性与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对党员来说,党性是个性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个性的充分发展又有利于更好地为党的事业工作,从而更具体地坚持党性原则,二者为增强党的和谐所必需。各级党组织要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在为党的事业奋斗的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个性。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要形成党内思想上的和谐统一,不仅需要各级党组织通过政治动员,把广大党员的思想统一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上来,同时还需要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千方百计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让人民群众真正尝到和谐社会带来的实惠,这样才能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和凝聚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上来。
二、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具有凝聚力
组织和谐具体表现为党组织之间、党员与党组织之间、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关系的和谐。它是党的和谐的重要保证,没有党内组织上的和谐,就不可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不可能形成党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和良好氛围。历史经验证明,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早在1938年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讲到党的纪律的“四个服从”时说:“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2]建国初期,他在总结高饶事件教训后,建议七届四中全会制定了《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指出,“党的团结是党的生命”。这一点,不但被我们党的历史发展所证明,也被世界上其他政党的历史发展所证明。党的团结和统一,始终是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发展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对于我们这样的执政党来说,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既是全党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所以,江泽民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新的生命力,革命时期这样,建设时期也是这样。”[3]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就要维护中央权威,这是我们党和其他政党的历史经验教训反复证明了的。一个没有中央权威的党,必然导致党内的自由主义、分散主义泛滥。这样的党,是不能有真正的团结统一的。当然,我们党所要求的维护中央权威,并不是不要民主,只要集中,更不是要搞封建的专制主义,而是要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础上,维护中央权威。
现在,一些无视中央权威的现象,在有些地区、部门和领导干部那里时有发生。如改革开放以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一直存在着,这既削弱了中央权威,又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和党的团结统一,对党的事业损害极大。因此,维护中央权威,也是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内在要求。首先,要不断促进各级党组织的和谐。据统计,目前全国有450多万个党组织,这些党组织如果能够团结和谐,起到应有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号召力、凝聚力,党群关系顺畅,全社会就能和谐。要严格遵守党章规定的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服从中央的要求,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级党组织应该充分尊重和听取下级的意见,关心、帮助和指导下级工作。要正确划分各级组织的责、权、利关系,充分调动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其次,要不断促进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关系的和谐。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该充分保证和发挥参政党的作用,为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提供场所和途径。要在坚持党的政治领导的前提下,应与工青妇等各种群众组织加强沟通和协调,并赋予它们相对的自主性、独立性,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使之成为群众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进行社会整合的特定主体。此外,还应鼓励社会上的各种民间群众团体、组织在特定范围内的合法发展。第三,要不断促进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和谐关系。党组织既要强调党的纪律的严肃性,严格要求每一个党员履行义务,又要不断疏通党内民主渠道,保证党员的民主权利,鼓励党员在党的理论、方针、政策指导下思考问题,独立负责工作的创造精神,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党内必须充分发扬民主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是党的活力的源泉,更是党内和谐最重要的基础。实践证明,发展党内民主,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级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集中全体党员的智慧,凝聚全党的意志和力量;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党组织内部形成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和求真务实的风气,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全党或组织内部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实行行之有效的党内监督,不断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党内民主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理论论述。在《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一文中毛泽东指出,为了在全党和全国发现许多新的干部和领袖,“党内的民主是必要的”,[1]首次明确使用了“党内民主”这一概念。“党内民主”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们党发展党内民主,为保证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奠定了理论基础。毛泽东认为,党内民主是一个党员对待党内其他同志应当具有的态度,即平等的态度。具体地说,就是一个党员对待党内其他同志“要有同志的、朋友的、兄弟的、姐妹的态度”[4]。平等是民主的基础,采取平等待人的态度对于居于领导地位的党员干部来说尤为重要。他提出,处在伟大斗争面前的中国共产党,要求整个党的领导机关、全党的党员和干部,高度地发挥其积极性,才能取得胜利。而积极性的发挥,则有赖于党内生活的民主化。他特别强调指出:“扩大党内民主,应看做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是使党在伟大斗争中生动活跃,胜任愉快,生长新的力量,突破战争难关的一个重要的武器。”[1]毛泽东科学地阐述了党内民主的内涵,从党的事业的全局高度论述了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性,提出了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的关系,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正确处理党性和个性的关系,正确处理少数人和多数人的关系,建立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委员会制度,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一系列正确主张。
毛泽东指出,发扬党内民主,让人说话,要明确两个界限。“一个是,遵守党的纪律,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另一个是,不准组织秘密集团。”[5]只要不是违反纪律的,只要不是搞秘密集团活动的,都应当允许他讲话,讲错了也不要处罚。只要服从决议,服从多数人决定的东西,少数人可以保留不同意见。毛泽东认为,容许少数人保留意见有两方面好处:一是错误的意见只是暂时保留,经过时间推移和实践检验,最终会得到改正,这样照样达到了纠正错误的目的;二是少数人的意见在许多时候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形下,允许少数人保留不同意见,实际上就是坚持真理。发展党内民主,重点是要建立和完善党内民主的各项具体制度,毛泽东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第一,建立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毛泽东明确指出:“实现党内民主的办法,是实行代表大会及代表会议的制度。”[6]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的一项根本的组织制度,是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为完善这一制度,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建立常任代表制度的设想。近年来,我们党在市县进行的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正是对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常任制的恢复和具体实践。第二,建立和完善党的委员会制度。早在1948年,毛泽东就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指出了个人决定重要问题的危害性,提出健全党委制的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的党委会议制度。毛泽东指出:“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7]毛泽东的党内民主思想,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
四、党内必须严厉惩治腐败行为
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战胜腐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毛泽东历来主张对腐败分子一定要严惩,决不姑息。为此,他在全党发动了以延安整风运动为代表的多次整党整风运动,坚决把腐败分子从党内清理出去,纯洁党的队伍。而且,他从高级干部抓起,敢于打“大老虎”,以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建国后不久,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还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毛泽东指出,“反贪污、反浪费一事,实是全党一件大事”,“应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看做如同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一样的重要。”[8]毛泽东认真严肃地处理了刘青山、张子善案件,同意法院对他们作出死刑判决。毛泽东在公审刘青山、张子善大会之前说:“正因为他们两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能够挽救20个、200个,2 000个,20 000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9]通过运动,狠狠打击了不法资本家和蜕化变质分子,打退了资产阶级的猖狂进攻,为社会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巩固了无产阶级专政,纯洁了党的队伍,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今天,我们党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要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要克服执纪不严、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对违反党纪国法的,不论涉及哪一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都要严肃查处。唯有如此,才能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才能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成为实现和谐社会的强有力保证。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需要实现党内和谐,以党内和谐的示范带动全社会的和谐。要实现党内和谐,需要具备相应的主客观条件。首先,党内在思想上必须统一;其次,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具有凝聚力;第三,党内必须充分发扬民主;第四,党内必须严厉惩治腐败行为。
关键词:和谐社会,党内和谐,思想统一,组织有力,发扬民主,惩治腐败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8-529.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8.
[3]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5.
[4]毛泽东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49.
[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07.
[6]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37.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40-1264.
[8]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0-191.
党内和谐 篇4
1.从党员自身角度看。
由于党员权利主体地位长期被忽视, 造成了一些党员的主体意识淡薄、甚至缺失, 党员个体总是把自己放在客体的位置上, “主人翁”意识淡化。认为党组织先进与否与自己关系不大, 导致不能很好地履行党员应尽的义务,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同时, 个别党员能力素质偏弱, 难以发挥主体作用、行使民主权利。
2.从组织角度看。
一些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主体地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 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一问题, 或自觉不自觉地把党员放在党内工作的客体位置上, 偏重于向党员提要求、派任务, 忽视主体作用的发挥, 轻视党员的合理利益需求, 使党员在党内生活和党的社会活动中常常处于被动的位置, 使党员的归属感不强, 党对党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强, 党员的主体地位更是无从谈起。
3.从党的制度角度看。
对党员特别是一般党员民主权利的忽视, 导致党员民主权利得不到真正落实。
二、唤醒和培育党员的主体意识, 保障党员行使民主权利
1.强化党员的主人翁意识, 提高党员发挥主体作用的能力
党员主体意识是指党员以党的事业为己任的自觉意识、自主意识。我们应从以下方面来提高党员的主体意识。
(1) 加强对党员主体意识的教育。
要在党员中深入细致地开展党员主体地位的教育活动, 使党员认识到党员主体地位在新的形势下的重要意义, 把握党员主体地位的准确含义, 把《党章》、《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纪律处分条例》和《党内监督条例》等法规, 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党员主体地位的规范系统来学习、贯彻和落实, 使党员的权利主体义务、主体意识同时得到增强。
(2) 全方位地培养党员的主体意识。
要将党员主体地位意识的培养与党员的工作学习活动联系起来, 与党员合法合规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 与党员在党内的政治权利联系起来, 在现实生活中培养党员的主体观念。在尊重、遵守党章有关党员权利、义务以及民主集中制的规定的前提下, 引导党员自觉以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 主动参与管理党内事务, 认真负责地发表不同意见, 真正发挥主人翁作用。
(3) 坚持集中学习和经常性的教育相结合, 不断提高党员议事参政的能力。
不仅要注重政治思想方面的培养、新科技知识的培养, 同时也要注重他们从宏观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组织党员参与本单位重大决策的讨论, 从中培育党员自身理性观察、理性思考和有所作为的能力, 帮助党员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对自己的政治角色有更明确的认识, 激发党员内在动力, 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2.加强对党员主体地位的认同与推进, 为党员有效行使民主权利提供平台
(1) 把贯彻落实党章与保障党员行使权利统一起来。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是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的关键。党内民主不够, 实际上是权利不够。发扬党内民主, 核心是确立党员在党内权力结构、权利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党章赋予党员的民主权利, 主要是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对党的决策的讨论权、表决权;对党的工作的建议权、倡议权;对党的干部的批评权、评议权、监督权和罢免权以及申诉权、辩护权、意见保留权。
①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
党组织中的重大问题, 坚持组织党员讨论, 充分听取各种意见, 形成反映党员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和程序。党员享有的合法权利得到保障, 党员发表意见的积极性就会高涨, 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和荣誉感就会增强。
②激发党员参与民主建设的积极性。
各级党组织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认真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 严肃认真地完善和落实民主生活会和评议党员制度。这样才能确保广大党员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积极参与党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问题的讨论, 在党的会议上才能对党的组织和个人提出批评, 严肃认真地进行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使每个党员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同时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听取党员和群众意见, 自觉接受党员的批评和建议, 接纳群众的见解和主张。
(2) 把弘扬民主作风与健全民主机制统一起来。
党内民主关系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全局, 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党组织既要发扬民主作风, 广泛听取意见, 正确对待批评监督, 又要积极探索发扬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形式, 制定落实党内民主的具体措施, 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 既有纪律又有自由, 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良好政治局面。
①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
党组织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把重大问题、上级要求、矛盾困难、利弊条件交给群众, 克服家长制、一言堂的现象, 防止把上下级关系搞成人身依附关系。
②营造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环境。
党组织要鼓励党员充分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 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促使党员自我认识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党员有了缺点, 当面指出, 及时提醒;党员犯了错误, 严肃批评, 帮其改正;同志间有了矛盾和隔阂, 通过谈心交心及时消除, 使党内形成诚信、和谐的良好氛围。
③营造民主科学决策的环境。
各级党组织要严格党内议事和决策程序, 培育和活跃党内民主氛围, 创造民主条件, 鼓励党员多角度、多侧面提意见、谈看法, 形成党内愿讲话、敢讲话、讲真话的局面。推动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
(3) 把扩大党内民主与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起来。
在发展民主的同时, 时刻不能忘记党的集中统一, 这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重大问题, 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①认真执行党章规定, 维护中央权威。
坚持个人服从组织, 少数服从多数, 下级服从上级, 全党服从中央。这“四个服从”, 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党组织和党员要把“四个服从”作为学习实践的重要内容, 进一步加深对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坚信和拥护, 坚持和维护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用坚强的党性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无阻, 保证中央的决议、决定得到坚决贯彻落实。
②反对自由主义, 严明党的纪律。
党组织和党员, 要把维护铁的纪律作为民主建设的重要方面, 坚决反对自由主义和分散主义, 纠正只讲自由、不讲纪律, 只要民主、不要集中, 只要求组织照顾、不遵守组织原则的现象, 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决不能以尊重主体地位为由犯自由主义。
③落实组织制度, 保障民主权利。
党组织和党员要以服从服务于党的政治路线、实现党的纲领为目的, 以引导、保护、发挥积极性为出发点, 紧密结合党组织的职能和党员的权利、义务, 遵循平等、公开等原则, 积极投身党内民主生活实践, 进一步树立民主观念, 培养民主作风, 掌握民主方法, 养成民主习惯, 疏通党内民主渠道, 形成宽松、和谐的民主氛围, 使党员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起来, 民主权利真正得到保障。
摘要:目前从党内状况看, 党员主体意识弱化的问题还比较严重。本文从原因分析入手, 进而提出实现党员主体地位的当务之急是提高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引导党员个体具有“主体地位”的自觉性;提高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完善党员权利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