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精选9篇)
党内 篇1
党内选举论文:改革和完善党内民主选举制度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党内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制度建设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党内选举是否规范科学,关系到党内民主发展是否顺利,间接地影响人民民主发展的历史进程。所以党内选举制度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共产党对党内选举制度建设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可以说既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自从党的十三大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以来,党内选举制度建设发展较快。为了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多次提出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本文在研究学术界专家学者对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有关论述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剖析现阶段党内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总结各地改革党内选举制度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初步构想。文章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简要论述党内选举制度的一般理论,包括党内选举制度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和主要功能。明确党内选举制度的一般理论,是为分析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撑,为提出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的构想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党内选举制度改革和完善的实践,归纳概括出党内选...【英文摘要】The inner-Party electoral syste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inner-party de-mocracy.The effect of the
inner-Party electoral system determines the scienti-ficity of the inner-Party electoral system, concer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ner-party democracy, and affects the course of the people’s democratic history.So the inner-Party electoral system is meaningful.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ve been studying the electoral system for a long time, we have made progress but remained some questions.Since the o...【关键词】党内选举 党内选举制度 党内权力 党内民主 【英文关键词】the inner-party electoral the inner-party electoral system inner-party power inner-party democracy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目录】改革和完善党内民主选举制度问题研究3-47-12Abstract4-
5内容摘要
一、党内民主选举制度的一般理论
(二)党内民(一)党内民主选举制度的涵义7-9主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9-1111-1
2(三)党内民主选举制度的功能
(一)二、党内民主选举制度的现状分析12-20党内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和完善取得的成就12-15党内民主选举制度存在的问题15-17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7-20举制度的基本路径20-33完善党内选举程序22-2
4(二)现阶段
(三)党内民主选举制度
三、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内民主选(一)以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为重点(二)以完善差额选举制度为突破口
优化党内选举机制24-26党内选举层次26-2727-28
(三)以扩大直选范围为着力点提升(四)深入探索党内竞选机制
(六)(五)建立健全党内选举的监督机制28-29
结束语建立健全与党内选举相配套的相关制度29-3333-34参考文献34-36
致谢36
党内 篇2
从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现状看, 许多科学的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与党内监督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相比, 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更为突出。党内监督制度在执行环节存在着不自觉、不优化、不规范现象, 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主、客体主观上的不自觉。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主体主要是指处于监督地位的人或组织, 主要是回答谁来执行监督制度的问题。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客体是指监督对象, 主要回答如何保证被监督对象执行党内监督制度的问题。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主体主观上的不自觉主要是党员监督意识的淡漠, 具体表现为“不愿监督”、“不懂监督”、“不敢监督”和“不会监督”四个方面。一是少数党员、干部对党员监督权利缺乏深层次认识, 对党内监督采取漠然态度, 即“不愿监督”;二是执行主体对党内监督本质和党内监督规律缺乏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以致“不懂监督”;三是部分党员、干部对党章党纪特别是党内监督法规制度的学习不深入、对党内监督的方针、任务、内容与方式缺乏了解, 导致在实践中不懂得监督什么, 如何监督, 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等, 即“不敢监督”和“不会监督”等。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客体主观上的不自觉就是指部分特别是党的地方和基层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客体, 面对相关科学监督制度设计安排时, 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相关制度进行取舍和变通, 集中表现为在执行制度上采取实用态度, 即按照各自的“算盘”, 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 反之就变味。这方面以部分“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 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为甚。少数领导干部自恃大权在握, 把党内监督制度当摆设, 在局部形成了“上级顾不上执行、同级不愿执行、下级不敢执行”的尴尬局面。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运行环境不优化。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良好的运行环境。这里主要从监督制度的执行体制和执行意识两个方面来阐述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运行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体制方面, 主要是通过对党代会、全委会及常委会三者关系以及纪检委和党委会的关系来加以剖析其中问题。党章规定, 第一, “党的各级领导机关, 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 都选举产生。”也就是说, 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人的权力是由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党员授予的。第二, 每一级领导机关中的全委会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党委会由全委会产生等等, 这也是后者对前者的层层授予。第三, 就地方党委内部书记和委员的关系来讲, 全委会选举委员和书记、副书记, 也就是说, 书记和副书记与其他常委一样是由全委会授权的, 并不是委员的权力由书记授予的, 所以, 党的代表大会与全委会、常委会之间是权力授受、领导和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因此, 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机制应该是:党代会监督党委会, 党委会监督常委会, 其中, 党代会在同级党委组织中拥有最高监督权。但是, 这种执行权的委托和受托关系或者说授受关系在一些地方的实际运行中颠倒而形成一种“倒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这就导致越往上层党内监督制度执行效果越递减的问题。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意识和制度执行力、公信力密切相关, 后者是通过监督主体的制度执行意识这一重要途径体现出来。制定和执行制度的是人, 人的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着制度的制定、完善和执行。因此, 注重党内监督制定和执行的同时, 还必须注意提高党员的监督制度执行意识, 从而使制度的“硬件”到“软件”两个方面都能得到保障。在执行制度中,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者往往具有如下心理因素:一是认为“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 怕把人际关系搞僵, 影响班子团结;二是害怕受到打击报复;三是害怕牵扯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四是担心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 因为现实生活中, 严格执行制度的人并不一定能得到好的评价;五是认为个别人违反制度是小事, 不会对事业造成大的影响, 因而不能从小处着眼, 防微杜渐, 习惯于下不为例, 迁就思想较重等等, 从而导致制度难以执行下去。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程序上的不规范。现实中很多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程序处于无序状态。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规范的程序性制度规定是保障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的前提和基础。在制度制定上存在的注重实体性、忽视程序性, 注重原则性、忽视操作性等诸多问题, 是导致制度无法执行的重要因素。就目前而言, 党内监督制度总体上还没有一套独立的、完整的操作性比较强的专门执行程序。多数监督制度没有配套的执行程序, 即使在过去已经实行的一些制度中有一些程序性规定, 也多散见于实体性制度之中, 不系统、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差是其共有特征。另一方面就是制度执行程序的配套性制度差, 没有执行程序的保障措施, 导致执行制度不到位的问题十分突出。再就是部分监督制度的执行不够到位的问题。有些监督制度执行时侧重于静态监督和事后监督, 而事前、事中的动态性预防和警示相对较为薄弱。如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 大多属于离任审计, 对领导干部主动进行任前、任期内审计做得不够。离任审计中, 由于先离任、后审计的运作程序及审计结果与干部管理使用的各个环节结合不够紧密, 从而造成审计查证难、处理难, 离任者与接任者的责任难以区分。
二、党内监督制度有效执行是党的先进性和团结统一的象征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环节的重要性, 不仅体现在不断推进党内监督制度化的进程中, 更要体现“从严治党”的一贯要求上, 还要表现在执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那样, “谁也不能违反党章党纪, 不管谁违反, 都要受到纪律处分, 也不许任何人干扰党纪的执行, 不许任何违反党纪的人逍遥于纪律制裁之外。”“当前要严格执行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 对有章不循的要严肃地批评, 限期纠正, 情节严重的要执行纪律。”
1.激活监督主体, 构筑党内监督制度执行保障体系。党内监督制度执行保障制度体系应包括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制度、制度执行的考核制度和制度执行的追究制度等, 这些都是保障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
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责任追究制度。所谓领导干部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就是根据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的原则, 明确上级对下级执行制度的监督责任, 明确党政一把手对班子成员执行制度的监督责任, 并制定责任追究办法, 对发现下级存在的问题不制止、不采取措施、也不举报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对疏于管理致使下级发生严重错误并导致重大损失的, 上级领导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并受到相应的处分。凡是监督制度, 都须制定监督执行责任的相关规定, 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专职监督机关和人员的监督责任追究制度, 对监督不力, 监督不公, 监督失察的责任者予以惩处, 从而杜绝有制度无人执行的现象。任何一项制度, 如果没有对不执行者的相应的处罚, 这一制度很难得到有效的遵守。因此, 一定要建立执行这些制度的保障制度, 要具体规定对各种不执行情况的相应的处罚标准, 对于严重对抗制度执行的领导, 要给予撤职处分;对于严重对抗制度执行的单位, 须追究其领导的责任。从责任追究的具体运作方面, 针对各层次主、客体应负的责任规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责任追究的实质性内容, 以此增强党内监督的强制性和党内监督制度的刚性。譬如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在1997年旧条例的基础上, 从指导思想、执行程序、适用对象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对执行党纪处分决定的期限、方式和应当办理的相关手续等事项, 以及对不按规定执行党纪处分决定的行为如何追究责任均做出了具体规定。制度执行工作的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 明确了责任主体、责任内容、责任分工、考核方式、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 确保各项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有关各方可据此制定关于违反《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所规定的十项监督制度的责任追究和党纪处理实施细则, 明确界定对不执行或不正确执行党内监督制度的将如何予以追究, 对不遵守党内监督制度、不自觉接受监督的视情节做出严肃处理。此外,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责任制的建立还应和对各级党组织执行制度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严格责任考核, 加强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制度执行中的偏差, 促进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
2.严格规范程序, 创设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运作机制。针对执行制度中存在的主观上的不自觉和客观上的不规范问题, 研究制度的执行程序, 以严格的执行程序和系统、规范的制度为保证, 依法实施党内监督, 十分必要。加快程序立法建设步伐。要像《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控告申诉工作条例》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案件审理工作条例》等程序性规定那样, 使十项监督制度在程序上有章可循, 变党内监督为刚性监督。如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的执行程序。各级纪委及监察机关分别对同级党委和政府该项制度贯彻的监督应贯穿于该制度运行的全过程, 纪委及监察机关监督不是对具体决策内容正确与否作评判, 而是对决策的程度做出评判。包括:一是决策之前议题的确定。主要监督两个方面的问题:即确定议题是否为重大问题和应列为重大问题是否被确定为重大问题, 提交集体讨论。二是会议的议题是否提前一定时间通知到与会者, 以防止临时动议, 使与会者不能充分酝酿, 准备意见。三是会议讨论问题的方式是否能够充分表达每个成员的真实意见。四是对会议决定的实施, 分工是否明确, 贯彻是否得力。如果纪委和监察机关对同级党委、政府决策程序有异议, 可以提议改正之, 如果同级党委、政府不接受建议和意见, 纪委和监察机关有权对同级党委、政府所作的决策予以否决并报上级纪委批准。同时建立对纪委监察机关监督责任的追惩制, 追究其失察行为的责任。还有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笔者建议, 可因地制宜制定《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暂行办法》一类名称的配套制度执行程序, 明确和细化如理想信念动摇、能力不强、工作业绩差、健康原因等不胜任现职的若干标准, 制定组织考察考核、广泛征求意见、提出调整方案、做出调整决定、个别谈话等严格的执行程序, 对不胜任者采取改任、病休、降职、辞职、免职等措施, 拓宽党员领导干部“能者上、庸者下”的渠道, 以保证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刚性。
3.发扬党内民主, 营造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良好环境。发扬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党内监督体制的优化。关于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监督体制, 一个基点就是加大各级纪委权力, 提高其地位, 使其有权监督党内任何人以保证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首先, 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各级纪委向同级党代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与同级党委具有平等地位, 或是设想由党代会产生党委员、执委会、纪委会并各司其职, 即党委会负责决策, 执委会负责执行, 纪委负责监督, 共同向代表大会负责, 做到职责明确、职能分立, 地位平等, 相互制约, 提高纪委地位, 使其能更好行使执行监督制度的权力。其次, 纪委系统实行垂直领导或特派制, 不受同级党委领导。各级纪委的人事权、财务权由上级纪委负责, 提高地方纪委的地位, 同时实行纪委干部异地任职和定期交流制度, 以有利于加强对同级党委及领导干部执行制度的监督。最后, 适当扩大纪委的职权, 建立健全各级纪委对党内监督制度相关执行部门的质询、评价、否决机制, 把纪委的职能延伸到对党内事务, 尤其是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监督上来。党内监督制度执行中发展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对各类监督主体监督职责的明确规定, 同时也是全面推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重要切入点。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必须要求对党内权力关系进行调整。《党内监督条例》中对党内监督主体设定时, 突出强调党的各级委员会的作用, 就是这种调整的重要体现。按照党的传统组织体系, 选出常委的委员会对常委的监督是有限的。现在《党内监督条例》对政治局委员、常委如何执行监督制度都做出明确规定。如此强调委员会的作用的确是很大的进步。只有调整权力结构, 平衡权力关系, 各种制度的正常运行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监督才能真正有效。《党内监督条例》还强调了党代表在党代会闭会期间, 除了具有普通党员的监督责任和权利外, 还可以按照规定, 以党代表的身份行使监督权, 对其选举产生的党的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及其成员进行监督, 反映所在选举单位党员的意见和建议。
4.拓宽监督渠道, 强化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内外互动功能。在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促进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党外制度体系, 是保障党内监督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途径。一般认为, 党外监督制度按其地位作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机关监督制度, 它包括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制度等;另一类是社会监督制度, 它包括民主党派监督、社会团体监督、公民个人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制度等。在制定和执行党内监督制度过程中, 既要就党内监督制度本身做工作, 又要进一步把党内监督制度与党外监督制度相结合, 形成制度合力。在制定和执行党内监督制度的同时, 加强和改善党外监督制度, 也可以促进党员监督制度的制定, 进而提高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水平。建立健全促进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党外制度体系, 其理想的监督制度体系应是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政协监督和社会监督制度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督制度执行体系。这样强有力的监督制度体系的构建, 有利于保证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此外, 还有近些年来各级党组织在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实践中所建立的如执法执纪联席会议制度、干部审计制度和协同办案制度等都是符合监督制度执行规律的成功探索。这些制度有利于规范各监督主体之间关系, 整合监督资源, 发挥整体效能, 从而充分发挥纪检机关的监督执纪功能。基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制度执行中的监督作用, 建议建立以纪委牵头、各监督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总之, 要加强党内监督, 健全对领导干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以及党委内部的监督制度, 同时要拓宽党内外监督渠道, 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形成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坚强合力。
综上所述, 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是党内监督制度建立的重要内容, 如果说党内监督制度的制定是基础, 那么其执行就是关键,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制度监督”理念的确立, 比起“人治性”的监督方式和途径, 可以说是政治文明的历史性进步。但是, 离开这些科学制度的有效执行, “制度监督”的口号毫无意义。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 制度不执行, 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 可见制度的执行是制度建设的核心环节。在保障党内监督制度制定的科学性的同时, 必须强调严格执行制度这个关键性问题。在制度制定阶段要注重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充分发挥制度本身应有的效用自然是制度执行阶段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显示出“制度监督”的威力和绩效。
摘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加强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党内监督制度是否具有生命力和约束力, 关键在于其应用和执行。在制定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制度, 是实现党内监督的目的、增强党内监督制度权威性和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更是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因素。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党内民主再推进 篇3
9月15日,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号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全会之后,各地掀起学习全会精神大潮。中央党校资深党建专家叶笃初告诉本刊记者:“地方的创新很多,势头比我想象的厉害多了。但很多事情在2009年来不及展开,‘好戏’还在2010年上半年。2010年是个很重要的转折时期。”
而在整个党建部署当中,如何推进党内民主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民主+集中
2009年6月29日,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前夕,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两个半月后,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同时,《决定》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明确了主要方向,即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等。
在地方,对党内民主的具体实践层出不穷。一方面,早前开始的试点在2009年进一步巩固,如广东积极推进党代会常任制,南京在社区党委书记选举中扩大试行“公推直选”;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在尝试迈出新的步子,如北京市崇文区社区党组织实行党内+党外“全面公推”,直接选举产生党组织候选人初步人选。
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动党内民主的同时,中央明确提出加强集中。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建专家孙应帅观察到,与以前不同,十七届四中全会在强调“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同时,增加了“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的表述。
全会公报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表述为: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从这点可以看出,中央要加强党在公共政治生活中的核心作用和思想领导作用。”孙应帅对本刊记者说。
在如何将民主和集中相结台上,地方的创新实验也有了深入尝试。2009年5月,河南省决定将邓州市试点的“4+2”工作法在全省推广。“4+2”工作法,即“四议”“两公开”,是指所有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决策项目,都必须通过党支部会提议、党支部和村委会“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和决议结果公开、实施结果公开这些程序,旨在推动农村基层决策民主化。
十七届四中全会后,多位中央领导人分别对“4+2”工作法作出批示,表示肯定。
曾到河南对此进行考察的孙应帅对本刊记者说,“4+2”工作法最微妙的地方在于党支部会提议一环。作为决策程序的启动环节,党支部会对提议的掌握保证了党在公共事务中的主导作用。
巩固党在基层的作用
此次全会强调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是应对现实之举。
孙应帅说,在过去扩大基层民主(比如村民自治)的过程中,党在一些地区被边缘化了,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基层(主要是农村和社区)及“两新组织”中(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
这些地方,正是四中全会公报所称的“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现在中央已经在进一步巩固党在基层的作用,这应该也是未来一年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孙应帅说。
孙应帅指出,加强思想建设是中央推进党内民主的另一个趋势。“现在在基层,招商引资、经济发展这些实务是地方干部关注的重点和考核的硬指标,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些基层干部的关注程度不高。”
《决定》对思想建设面临的问题同样直言不讳:一些党员、干部忽視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因此,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
在这方面,地方也已开始积极探索。如天津探索出“2+X+Y”自主选学模式,其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党性教育两项必修内容,辅以各地区、各部门工作所需的不同选修内容,加强对干部的理论培训。
而眼下中央正在进行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第三批活动,则是着眼于推动基层和“两新组织”等党建薄弱处的思想理论建设。
党内 篇4
党员干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心得体会
习总书记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抓好了党内政治生活,全面从严治党就有了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全体党员同志都应该行动起来,为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作出贡献。
大量事实证明,有什么样的党内政治生活,就有什么样的党员、干部作风。一个班子强不强、有没有战斗力,同有没有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密切相关;一个领导干部强不强、威信高不高,也同是否经过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密切相关。
严 肃党内政治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四条路线”的贯彻落实,关键还是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要筑牢信 仰之基。当前,我们党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一些党员干部出现了信仰缺失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精神上“缺钙”的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党内政治生态。强 化思想政治建设,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以共产主义这盏信仰的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
如何看待党内腐败 篇5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令人歆羡的骄傲。但是,随着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中华民族逐渐放慢的他矫健的脚步,最终,由于闭目塞听,以欧洲工业革命为标志,我国逐渐被世界先进水平远远抛下。经历了一段屈辱的中国近代史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人民奋勇不怕牺牲的努力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在毛主席的口中被庄严的宣告天下。然而,那时的中国人民仍处于贫苦饥饿中。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的党内腐败问题也逐渐变得令人不敢小觑。那么,在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指导下,我们应如何看待党内腐败问题呢?
首先,我认为,腐败与反腐败是我党义新时期自身发展的一种矛盾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律认为,任何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前进的,是在不断解决旧矛盾、产生新矛盾中呈螺旋式发展变化。矛盾的这种相互转化,则是事物发展的最终动力。我们党,从他的建立之初,在其自身发展的80多年的历程中,就是不断克服各种困难、迎接各种挑战、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独立,建立民主,最终发展成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在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项领域都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纵深拓展,在国际交往和合作日益紧密和频繁的新时期,腐败和反腐败这一社会矛盾的凸显,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特别是近几年来党内极少数高级干部的伏法,为我们正确对待和认识这一矛盾提供了生动的教材。
腐败和反腐败是党在新时期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矛盾动力。腐败显现了存在的问题和自身的弱点、不足,反腐败是正视问题、勇敢面对的体现,是克服弱点、弥补不足不断完善的过程。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积聚和丰富的产物,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封建残余意识及陋习是滋生腐败的历史渊源。虽然新中国建立已半个多世纪,但封建社会“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利己动机仍侵蚀着人们的思想,金钱至上、权力至上的思想残余仍在党内和社会生活中发生作用,以致有些党员干部因迷信金钱万能和权能通神而陷入腐败之中。西方社会腐朽的生活方式也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因素。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利用世界先进的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资本主义腐朽的思想也会通过各种渠道趁机钻进来,使一些分不清什么是人类文明进步健康的生活方式,什么是腐朽没落低级趣味生活方式的党员干部陷入腐败之中。心理失衡也是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了,对这一现象,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但少数掌握一定权力的党员干部产生了难以平衡的心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也陷入腐败之中。有的单位对干部选拔任用不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在干部的使用管理中不慎、不严,使一些腐败分子有了可乘之机。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虽然在法制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权力监督机制软弱,权力的运行过程缺乏有效程序制约,不能很好地遏制腐败。
其次腐败形式多样,危害严重,反腐形势严峻。党内的腐败现象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经济腐败,就是一部分掌握公共权利的官员大搞权力寻租,将权力作为谋取个人私利的有效手段,主要表现为贪污和受贿。
2、组织腐败,就是在干部任免过程中不遵守法定程序和制度,任人唯亲,把金钱和关系作为考察干部的唯一指标,形成利益集团,官官相护。
3、作风腐败,主要表现在工作生活过程中,无视党的最基本的纪律、党的方针政策,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之风盛行,不坚持实事求是的路线,专搞形象工程,无视党的形象、无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尽管根据腐败的方式的不同将腐败划分为经济腐败、组织腐败和作风腐败,但是大部分腐败,集经济、组织、作风等腐败于一身,经济上贪污受贿、组织上买官卖官、作风上奢侈
糜烂。
腐败主要带来的危害有:
1、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
2、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
3、制约我国政治文明建设;
4、妨碍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那么,在此形势下,我们应如何应对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党员思想建设我们要加强对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教育,不断提高党的自身免疫力是推进党的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基础。
(二)、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党内民主是指在党内生活中,全体党员按照党章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力,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决策管理党内事务。发展党内民主有利于增加党内监督的实现。
(三)、加强反腐败的制度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或者说是廉政建设制度化,就是要建立包括“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不敢腐败”的惩罚机制、“不许腐败”的保障机制、“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在内的完备的法律体系。
(四)、加强反腐败监督体系建设我们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失去监督和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因此,防止腐败的关键措施就是要对权力的运行进行有效地监督。
党内生活制度 篇6
1、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要坚持在民主基础上实行集中,在集中指导下充分发扬民主,使党内生活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
2、坚持会议制度。党委会每月召开一次。可视具体情况提前或延期召开。凡党内和企业的重大问题都必须经过党委会集体研究决定。
3、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在党委内部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每个成员都必须严格按照分工做好工作,并在工作中加强协作,互相配合。
4、坚持党内选举制度。各支部委员会的委员、党小组长均由选举产生。
5、坚持党的工作报告制度。按照党章的有关规定,站党委定期向集团党委报告工作情况,各党支部向站党委报告工作情况。
6、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支部党员大会每半年召开一次,支部委员会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小组会每月召开一次。坚持每半年至少上一次党课。
7、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每年“七·一”前对全站党员进行一次民主评议。对于表现突出的党员进行表彰,对于存在问题的党员进行及时地帮助和教育。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初探 篇7
1 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十当今社会的新要求
1.1 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是突出党员主体地位的时代要求
党员是党组织的主体, 是党的生活的主体, 是党的工作的主体。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要靠千千万万党员来完成, 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路线, 要靠每一个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落实。只有着眼于全体党员的需求,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在要求党员讲宗旨、讲奉献、尽义务的同时, 坚持做到知党员所想、解党员所难、帮党员所需, 才能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党员的政治荣誉感、认同感和归宿感, 才能坚定党员信心、激发党员活力, 才能调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 使党组织更有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1.2 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客观要求
面对新形势,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理念, 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 对党员从政治、思想、生活、工作上关心和爱护, 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利于切实解决党员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有利于促进党内和谐、推动社会和谐。
2 目前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认识不足
目前, 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对党员主体地位认识不足, 认为对党员和普通群众应同步进行关怀帮扶, 而不应将党员独立开来, 开展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活动是脱离群众的表现, 不利于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当前, 困难党员群体的“困难效应”已逐步显现, 缺少让群众信服的实力, 生活中自顾不暇, 大大降低了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热情, 使他们难以承担起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重任, 受到其他党员和普通群众的质疑。据调查, 近些年基层党支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比较难, 很多青年以困难党员群体当参照, 对加入党组织不感兴趣。这种认识, 势必会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降低党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不利于实现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2.2 形式单一
党中央颁布《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党内监督条例》等一系列长效机制文件, 可以说为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但目前的突出问题是基层党组织活动经费保障难, 就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党内采取的关怀、帮扶方式及措施而言, 我认为形式比较单一。每年只在元旦、春节期间, 集中组织开展一次面向全体职工的“送温暖”活动, 而党组织单独针对党员内部所开展的帮扶、慰问却少之甚少。至于基层党组织活动经费的保障更是一片空白, 使基层党组织所要开展的活动受到了严重阻碍。在激励机制建设上, 仅局限于每年的“七一”表彰、送钱送物等“输血”式救济方法, 未充分考虑党员的具体困难, 导致治标不治本。
3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设想和措施
3.1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工作责任机制
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充分尊重和落实党员主体地位, 维护党内和谐和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不断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3.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保障机制
3.2.1 应设立生活困难党员帮扶专项资金。
可以采取“党费提一点, 党组织支持一点, 党员捐一点, 企业拨付一点”等办法筹措资金, 用于补助因年老、体弱、患病、伤残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或遭遇重特大事故等原因导致生活困难的党员。2013年元旦、春节, 中央就从党费中拨付3000多万元作为专项资金, 用于慰问帮扶生活困难党员, 带头落实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3.2.2 建立健全党内结对帮扶制度。
各级党组织应以“党委包支部、支部帮小组、小组帮党员”、“党员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户”、“党员一帮一”等为抓手, 以“精神上扶志、生活上扶贫、发展上扶业”为重点, 积极发动各级党组织、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每人建立1~2个帮扶联系点, 对困难党员实行“一帮一”结对帮扶, 制定帮扶计划, 明确帮扶目标。
3.2.3 建立基层党建工作经费固定投入制度。
应逐步建立基层党建工作经费固定投入机制, 应按照每个党员每年不低于100元的标准核定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 党建工作经费应由上级党委、本企业共同承担, 按照隶属关系逐级拨付给基层党组织。
3.2.4 对老党员、困难党员开展系列关怀帮扶活动。
一是建立老党员和困难党员档案。二是在重大节日开展“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 为困难党员发放救济物资, 倾听“三老一困”党员心声等。三是建立结对帮扶制度。
3.2.5 建立健全党内激励机制, 积极开展评先表模活动。
一是建立定期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制度。二是政治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可享受同级先进工作者待遇。党组织每年应组织受到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参加免费体检, 有条件的要定期组织疗养。三是颁发荣誉证书。以五年或十年为一个年限层级, 为未受过处分的党员颁发荣誉证书。
3.2.6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必须有机结合。
对于大多数的普通党员来说, 最为需要的是党组织对自身经常性的激励和关怀, 而少数困难党员需要的则是组织的帮扶。因此, 在日常工作中应坚持激励、关怀、帮扶三者相结合, 不能顾此失彼, 首先应从政治上关怀党员, 充分尊重和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 注重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从根本上落实《党章》赋予党员的各项民主权利。其次应在生产和工作中激励党员, 严格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去联系、凝聚和影响群众, 从而全力以赴去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再次是应该在生活上更好的帮扶党员, 切实保障和维护好党员的切身利益, 努力提高党员的收入水平、生活质量, 消除党内潜在的不和谐因素。
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建立, 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事关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谐健康发展的大事。因此, 我们一定要注意防止和克服认识上的片面化和工作上的简单化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 既关注部分困难党员, 又关注全党所有党员, 做到生活帮扶与政治激励相结合,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系统地做好这项工作, 以促进党内高度和谐统一, 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内和谐促社会和谐 篇8
还在倒时差中的卢伟光,被记者的电话打断了休息。
“我在美国已经看到中国新闻报道。昨天(12日)结束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显示执政党有意在制度层面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时也预示着今后头等大事之一,就是解决突出的社会矛盾。”
卢伟光是上海安信地板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这位被称为“森林大王”的民营企业主,在巴西拥有10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前年,他随同胡锦涛主席出访拉美四国。
卢伟光认为,没有和谐的社会环境,民营企业做不到可持续发展,也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有大的作为。
卢伟光不知道,他在美国就开始关注的“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时下中国最热门的词汇。
明确方向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是党首次提出的全新概念。”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高新民向《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表示,她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理念的进一步提升。
10月11日下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闭幕,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随后通过的公报中,关于“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概念的提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高新民认为,促进党内和谐的理论提出,应该追溯到十六届四中全会,尽管当时没有明确提出党内和谐的理论,但是其中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2004年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从而为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制度保证。
随后,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讲话,这一理论精神再次得到体现。
“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目的是集中研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特别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问题。”中央党校党建资深专家叶笃初认为,这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
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曾庆红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也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
高新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这一提法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结业式后,被正式公开提出的。
但高新民表示,这一提法并没有以文件的形式正式公开发表。
时隔一年之后,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
叶笃初表示,公报中用一整段的篇幅,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这一理论进行了表述,可以看出中央对于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进行了明确。
同样,高新民也认为,公报中的“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十六个字,对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任务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明确。
高新民表示,十六字方针的提出,进而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在了各级党委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对于一些地方党委运用权力去干预行政事务的现象将会得到遏制。
不和谐因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本身是党提出的,”中央党校刘海涛教授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执政党的核心作用自不待言。
刘海涛还表示,在党与社会、党与社会成员的“矛盾”中,执政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解决的途径是,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实现党内和谐。
对于党内的不和谐因素,高新民认为,由于目前社会上有很多阶层,党内存在不同社会身份的党员,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从而决定了他们有不同的社会诉求。
高新民举例说,下岗身份的党员和掌握权力的党员诉求在某些方面肯定是不一样的,由于社会结构带来的党员身份多元化,因此,党内面临如何协调不同身份党员的诉求的问题。因此,提出党内和谐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带动了党的领导方式以及工作机制的转变,由此带来了科学民主化以及党内民主意志统一等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都是目前党内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一直关注公共治理的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汪玉凯认为,党内和谐首先是一个学术概念,党内和谐也是对和谐社会进一步的理解。
同时,汪玉凯认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取决于公共治理的和谐,而公共治理的和谐又取决于执政党自身的和谐,所以现在提出党内和谐是顺理成章的。
目前社会中的种种不和谐因素,都与党内自身的不和谐有直接联系。汪玉凯认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使共产党面临巨大的执政考验。除了以高超的领导艺术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以外,党自身能不能保持权力行使的公正性,能不能保证所拥有的权力在国家治理过程中不至于发生腐败,公共政策的制定能不能代表公平正义,能不能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考验很大,而这些对于构建和谐社会都是极其重要的。
“党内不和谐是整个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也是公共治理不和谐的重要源头。如何解决党内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他说。
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有助于实现党政关系的和谐。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导卢先福认为,共产党执政以后,党政关系如何处理好,如何和谐,一直在探索,但是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卢先福认为,党的权力过大,权力过分集中,这跟市场经济制度完善是有关系的。目前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特别是有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腐化堕落的案件仍时有发生,这不仅损害党的先进性,而且也是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维护党内和谐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
制度保障
“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扩大党内民主,推进党务公开,严格党内生活,严肃党的纪律”一对于如何促进党内和谐,高新民认为公报中已经进行了高度概括。
近日,曾庆红在接受《学习时报》采访时表示,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归结起来,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一个是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同时曾庆红强调解决“不适应”,就是要增强全党同志对新的历史方位和执政使命的适应力;强调解决“不符合”,就是要帮助全党同志增强对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消极腐败因素的免疫力。
9月中旬,曾庆红在《学习时报》
上撰文分析了党建工作的形势和任务时指出,在这次换届工作中,要认真总结过去一些干部“带病上岗”、“带病提拔”的教训,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同时,要严格按照中央纪委、中组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在地方党委换届工作中进一步严肃组织人事纪律的通知》的规定办事,坚决防止突击提拔干部,严肃处理“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和搞拉票贿选等问题。
实际上,早在8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就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交流工作规定》、《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等三个法规文件。
对于目前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叶笃初表示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重视,三个文件的颁发表明中央在党员自身建设方面已经开始着手建立长效机制。
同样,六中全会的公报中再次强调,“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健全防范腐败的体制机制,加强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监督,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高新民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在党的建设理论中也是全新的提法。
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理论的提出,充分表明党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完善党内的和谐,才能推动和谐社会的建立。
对于拥有7000多万党员、在发展中的大国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实现党内和谐,不仅是领导人民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党的本质属性的要求。
在六中全会公报公布不久,分析人士认为,党内和谐主要是思想和谐和组织和谐。其中舆论认为,组织和谐表现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个人与组织、少数与多数、组织之间、党员之间(包括党内干群之间)关系的和谐。各级组织决策科学、民主:纪律严明,执行有力;运转高效有序。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党员思想活跃,尊重多数,保护少数,具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统一思想、化解矛盾、整合利益、凝聚力量和纠错防错机制。组织和谐以思想和谐为前提,以民主集中制和党规党法为保证,以发展党内民主为关键。
为期四天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了,党内权威专家称,六中全会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说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第一个加强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它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党内监督条例 篇9
作 用:加强党内监督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这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党内法规,它的颁布实施,对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将起到重要作用。2004年2月17日中共中央的通知要求,党的各级组织一定要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充分认识贯彻实施《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重要性,认真学习、广泛宣传、严格执行。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自觉履行党内监督的职责,正确行使党内监督的各项权利。
2016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总书记就《条例(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1]
目录
一、《条例》简介分块、试行版:2004年2月17日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共5章,即总则、监督职责、监督制度、监督保障、附则,共47条。
新修订的《条例》共8章、47条、6600余字。内容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章是总则,构成第一板块,主要明确立规目的和依据,阐述党内监督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监督内容、监督对象、监督方式以及强化自我监督、构建党内监督体系等重要问题。强调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党内监督重点是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监督重点对象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
第二章至第五章构成第二板块,是《条例》的主体部分,分别对四类监督主体的监督职责以及相应监督制度作了规定。第二章是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将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单设一章,是对试行条例的突破,体现党中央以身作则、以上率下。
第六章至第八章构成第三板块。第六章是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主要对党内监督与有关国家机关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社会监督及舆论监督等的关系作出规定。强调各级党委要支持和保证其他监督主体依法依规开展监督,对党内监督与其他监督的协调衔接作出程序性规定。第七章是整改和保障,分别就分类处臵、整改落实、责任追究、监督者和监督对象的权利保障等作出规定。对党组织开展整改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对不履行责任的严肃问责。第八章是附则,主要包括授权规定、解释机关、施行日期等内容。
问:《条例》修订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要修订这部党内法规?
答:加强党内监督,是我们党从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出发,着眼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修订《条例》是全面从严治党、解决当前党内监督存在突出问题的迫切需要。一段时期以来,有的地方和部门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管党治党宽松软。从***、***、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等人严重违法违纪案件和巡视发现的问题看,党内监督还存在不少漏洞。比如,监督的系统性、经常性、有效性不够,监督有盲区;党委(党组)履行主体责任缺乏硬性规定,有的没有把监督作为分内之事、应尽之责;监督一把手有效管用的办法措施不多,有的一把手成了脱离监督甚至监督不了的“特殊人”;对监督发现问题的纠正和整改刚性约束不足,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等。《条例(试行)》自2003年12月颁布施行以来,对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形势任务发展变化,其监督主体比较分散、监督责任不够明确、监督制度操作性和实效性不强等与新实践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显现出来。形势发展需要我们对《条例》进行修订,通过明确责任、完善制度,把党内监督严起来、实起来,把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焕发出来,推动管党治党由宽松软走向严实硬。
问:修订过程中把握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答:修订《条例》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理论、思想、制度构建体系,围绕权力、责任、担当设计制度。主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强化责任担当,领导本身包含着教育、管理和监督,有领导权力就要负监督责任,努力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不贪大求全,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增强现实针对性;三是坚持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强调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同时抓住“关键少数”,将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作为监督的重点对象;四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坚持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规范党内监督与其他监督方式的关系,实现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五是坚持务实管用,兼顾必要性和可行性,总结实践经验,提炼管用的实招。
问:新修订的《条例》主要做了哪些修订?为什么要这样修改? 答:这次修订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修改:一是在体例上改变了《条例(试行)》监督主体与监督制度分别规定的做法,围绕理论、思想、制度构建体系,围绕权力、责任、担当设计制度,以监督责任为主轴,针对不同主体,明确监督职责,规定具体制度,以实现监督主体、监督职责、监督措施的有机统一。二是坚持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坚持党的领导,强化责任担当,突出领导本身就包含着教育、管理和监督,有领导权力就要负监督责任,努力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同时抓住“关键少数”,重点盯住一把手。明确把“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作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要求加强对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监督。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坚持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规范党内监督与其他监督方式的关系,实现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四是在监督主体、监督职责的划分上,专章规定“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充分体现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突出强调党委(党组)在党内监督中负主体责任,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明确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对党的工作部门的监督职责作出规定等。五是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坚持务实管用,兼顾必要性和可行性,系统地总结十八大以来在党内监督方面的有效实践和成功经验,提炼管用的实招,上升为制度规定。六是在监督方式方法上,强调加强党组织的日常管理监督,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以实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七是在监督成果的运用上,强调条条要整改、件件有着落,要求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加强对履行党内监督责任和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党内监督职责,以及纠错、整改不力的,严肃追责,以倒逼更好履行党内监督责任、倒逼监督发现的问题得到切实整改。
二、修订后的《条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突出尊崇党章,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党章是党内根本大法,也是开展党内监督的根本依据。党的十八大通过的党章18处提到“监督”,对坚持民主集中制、明确党内监督的重点等提出原则要求。
第二,突出“两个围绕”,强化担当精神。“两个围绕”,即围绕理论、思想、制度构建体系,围绕权力、责任、担当设计制度。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
第三,突出民主集中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强化党内监督的核心。当前,民主不够和集中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按照从严的要求,把民主集中制真正严格起来、执行下去。强化党内监督必须把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有机结合起来,把上级对下级、同级之间以及下级对上级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第四,突出关键少数,重点盯住一把手。这是由领导干部所处的位臵决定的。“关键少数”在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管好班子、带好队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他们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从我做起,将会对所在地方或部门产生良好引领带动作用。反过来讲,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对党造成的损害更大,影响更为恶劣。《条例》明确把“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作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要求“加强对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监督”。
第五,突出问题导向,注重务实管用。不贪大求全,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增强现实针对性。兼顾必要性和可行性,提炼有效做法,提出具体招数,增强可操作性。
3.关于《条例》专辟一章规定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的解读?
《条例》将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单设一章,是对试行条例的突破,体现了党中央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对于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好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提高监督工作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是党章赋予的重大职责。
第二,加强党的中央组织监督,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强化自上而下监督的必然要求。
第三,加强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对全党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党的中央组织在领导监督、开展监督的同时,本身也要接受监督,要求全党做到的,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首先要做到。
4.《条例》第二章规定,中央政治局委员要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不得违规经商办企业,不得违规任职、兼职取酬。这一规定的意义是什么?
《条例》第十四条对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自我监督作出规定,其中要求“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不得违规经商办企业,不得违规任职、兼职取酬”。这一规定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同志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的责任担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条例》的该项规定,是对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新经验的总结和固化,回应了社会关切,也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在监督方面发挥表率作用的一项重要举措,必将对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起到重要示范和带动作用。
5.《条例》规定要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应当从哪些方面抓好落实? 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充分发挥民主生活会在党内监督中的作用,必须严格贯彻《条例》和有关规定的要求,着力突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民主生活会应当经常化。二是要坚持问题导向,重在解决突出问题。三是要真正把自己摆进去,严肃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四是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五是上级党组织应当加强对下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对下级党组织民主生活会的指导和监督是上级党组织的重要职责。要坚持一级抓一级的原则,切实加强督促指导和监督,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和水平。有关负责同志要按规定参加下级党组织民主生活会,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督促检查。
6.《条例》规定,党员应当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党员违纪违法的事实,坚决反对一切派别活动和小集团活动,同腐败现象作坚决斗争。在现实中,如何保障党员的这一权利,又如何避免揭发的党员被打击报复?
党章规定,“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是党员的权利。《条例》贯彻党章要求,将党员民主监督作为党内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三十六条中规定,党员应当“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党员违纪违法的事实,坚决反对一切派别活动和小集团活动,同腐败现象作坚决斗争”。
综合以上规定可以看出,我们党一贯是支持、鼓励党员正确行使党员权利,也对避免党员因行使揭发、检举权利而被打击报复作出了详尽的考虑和制度安排,努力为党员行使相关权利创造良好环境。
7.《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要加强对纪律检查机关的监督。请问这方面工作目前开展得如何?纪律检查机关如何防止“灯下黑”?
纪律检查机关承担着维护党纪的重要职责,干的就是“打铁”的活,自身更要过硬。截至2016年8月,中央纪委机关查处魏健、曹立新等严重违纪违法纪检干部14人,全国纪检机关共处分纪检干部6795人。
一是持续转变作风,要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带动广大纪检干部磨炼党性心性,提高政治觉悟,着力改变不敢担当、能力不足、作风漂浮虚躁等
问题,做到无须扬鞭自奋蹄;发扬严细深实作风,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材料,摸清吃透情况,加强基础工作,强化日常管理,做到情况明、数字准、责任清、作风正、工作实。
二是强化自我监督,增强纪律观念和规矩意识,纪检干部不准发表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定相违背的言论,不准越权批办、催办或干预有关单位的案件处理等事项,不准以案谋私、办人情案,不准跑风漏气、泄露工作中的秘密;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干部监督机构作用,对执纪违纪、以案谋私的乱作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对不作为、不善为的,要批评教育、组织调整,造成严重后果的要给予纪律处分。
三是健全内控机制,加强对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严格审查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改进干部管理和选拔方式,完善请示报告、回避等制度,把执纪审查这个纪检机关最重要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研究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把党章和总书记关于监督执纪的要求细化具体化,以监督执纪工作流程为主线,认真查找关节点和风险点,严密流程制约,强化监督制衡,规范权力运行。
四是推进公开透明,继续办好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坚持开门搞监督,增加工作透明度,去除神秘化,主动接受党内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畅通监督渠道,发挥新媒体、新技术作用,释放群众和媒体监督正能量,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网,对相关渠道反映的纪检干部问题,认真调查核实,不护短、不遮丑,确保纪检机关的权力受到严格约束。[7]
专章规定中央组织的监督,体现党中央以身作则、以上率下
问:《条例》专辟一章规定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如何理解这样的规定? 答:《条例》将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单设一章,是对《条例(试行)》的突破,体现了党中央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对于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好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提高监督工作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是党章赋予的重大职责。《条例》将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列专章,全面规定了党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以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的监督职责,这是对党章要求的具体化和细化。第二,加强党的中央组织监督,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强化自上而下监督的必然要求。总书记指出,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强化党内监督的核心。党内监督的权威和责任来自于各级党组织,主要体现为自上而下的监督。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内监督,就要从党的中央组织做起。党的中央组织带头履行监督职责,这是推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强化自上而下监督,提高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所在。第三,加强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对全党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党的中央组织在领导监督、开展监督的同时,本身也要接受监督,要求全党做到的,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首先要做到。从近年来查处的***、***、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中可以看出,破坏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党内监督不力的问题突出,严重损害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严重损害中央权威,教训极其深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权力越大、影响越大,越要自警自律,越要自觉接受监督。
问:《条例》第二章规定,中央政治局委员要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及其配偶不得违规经商办企业,不得违规任职、兼职取酬。这一规定的意义是什么?
答:《条例》第十四条对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自我监督作出规定,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同志以身作则、以上率下的责任担当,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了少数领导干部亲属违规经商办企业,违规任职、兼职取酬等问题,群众反映强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要求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臵,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十八届三中全会还就完善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亲属经商、担任公职和社会组织职务、出国定居等相关制度规定提出明确要求。2015年修订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确规定党员领导干部要“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上海、广东等地推进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经商办企业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实践证明,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能够发挥引领示范和标杆榜样作用。《条例》的该项规定,是对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新经验的总结和固化,回应了社会关切,也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在监督方面发挥表率作用的一项重要举措,必将对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起到重要示范和带动作用。[6] 解读二
关于新修订的条例的特点和主要内容(有删减)1.新修订的《条例》如何体现继承和创新的统一?这次主要做了哪些方面的修订?为什么要这样修改?
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是在2003年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基础上修订而来的。试行条例施行以来,对于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坚持继承和创新的有机统一是这次修订工作的一个鲜明特点。一方面,试行条例中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需要继续坚持的,新《条例》都予以了继承和发展。比如,关于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的规定,与试行条例基本一致;监督的主要内容中有关遵守党章党规情况、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情况、廉洁自律情况的要求,试行条例中也有类似要求;将6类主体整合归纳为4类,分别明确其监督职责,是对试行条例相关规定的丰富和发展;有关具体监督措施的规定,有的来源于试行条例的成熟做法,有的结合新情况进行了深化。另一方面,新修订的《条例》着力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反映党中央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内监督的新经验新做法,并结合新的实践提出新观点新举措,体现了时代性、创新性。
这次修订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修改:一是在体例上改变了试行条例监督主体与监督制度分别规定的做法,围绕理论、思想、制度构建体系,围绕权力、责任、担当设计制度,以监督责任为主轴,针对不同主体,明确监督职责,规定具体制度,以实现监督主体、监督职责、监督措施的有机统一。二是坚持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坚持党的领导,强化责任担当,突出领导本身就包含着教育、管理和监督,有领导权力就要负监督责任,努力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同时抓住“关键少数”,重点盯住一把手。明确把“党的 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作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要求加强对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监督。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坚持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规范党内监督与其他监督方式的关系,实现依法治国与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四是在监督主体、监督职责的划分上,专章规定“党的中央组织的监督”,充分体现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突出强调党委(党组)在党内监督中负主体责任,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明确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对党的工作部门的监督职责作出规定等。五是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坚持务实管用,兼顾必要性和可行性,系统地总结十八大以来在党内监督方面的有效实践和成功经验,提炼管用的实招,上升为制度规定。六是在监督方式方法上,强调加强党组织的日常管理监督,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以实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七是在监督成果的运用上,强调条条要整改、件件有着落,要求党委(党组)、纪委(纪检组)加强对履行党内监督责任和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党内监督职责,以及纠错、整改不力的,严肃追责,以倒逼更好履行党内监督责任、倒逼监督发现的问题得到切实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