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制度法规

2024-07-24

党内制度法规(精选8篇)

党内制度法规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 大力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作者:谢忠平

来源:《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01期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规管党治党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应坚持正确方向、问题导向、法治思维、从严治党的方针和科学统筹的方法,坚持党章在管党治党中的统领地位,围绕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点进行突破,提高立法建制的质量以及增强党内法治制度的执行力。[关键词]党规党法;从严治党;依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5)0100100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党内法规既是管党治党的重要依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有力保障”的新论断,并明确提出“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形成配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新任务。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运用党内法规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一)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推进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指出,“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1](P147),这深刻揭示了党规党法与国家法律的关系。首先,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会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与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保障体系一起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都反映和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两者同属国家法治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统一于依法治国、依法治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实践中。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如果党内法规制度不完善,就会造成国家法治体系的不完善。其次,党规党法与国家法律的衔接与协调是依法治国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党将自己的意志和主张通过合法的程序上升为国家法律后,依法治国就是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主张;依据在遵守和维护国家法律的基础上制定的党规党纪来管党治党,最终也表现为依法治国。如果执政党不重视自身的法规制度建设,党规党法与国家法律相互冲突,自身的活动超出了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做不到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国家法律的权威就会丧失,依法治国就会落空。再次,依规治党可以引领依法治国。党的性质、宗旨、使命以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党的法规制度的制定情况及执行好坏直接影响国家的法治建设的效果、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作为领导核心,通过加强自身的法规制度建设,依规依纪管党治党,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党组织和党员的规则意识和法

龙源期刊网 http:// 治思维,促使他们带头依法办事、自觉遵法守法,以优良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就会对依法治国产生明显的带动示范作用。

(二)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管党治党的重要途径。依规依纪管党治党是我们党一大优势、一大法宝。我们党就是依靠党规党纪保持了党的集中统一,保持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得党能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文革”时期,党规党纪遭到严重破坏,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了严重的灾难。邓小平正是在总结“文革”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实践中成功开辟了一条不搞政治运动而依靠制度建设来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新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一再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这体现了依靠制度制约和监督权力、依规管党治党的思路。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党的纪律就是党内法规制度所规定的关于党组织和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当前,我们党在管党治党方面存在诸多现实挑战,尤其是党内的政治生活、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党纪处分、党员权利保障以及纪检监察工作本身等方面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发挥好、运用好依靠党规党纪管党治党这一政治优势和有效武器,通过深化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落到实处。当年苏共就是没有做到依规管党治党,在所谓的公开化、民主化的口号下放松了党的纪律,不能用有效的法规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手中的权力,党内产生了一个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特权阶层,使得党迅速蜕化变质,普通党员和社会民众都对党产生了疏离,从标榜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最终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最终失败倒台自在情理之中。这也表明,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绝对不能停留在理论阐释和政策宣传的层面,只有通过法规制度建设,采用明确的法规、健全的制度和铁的纪律,才能保证手中的权力不变质,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党内特权阶层的出现。

(三)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内在要求。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而构建一套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党内法规制度则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标。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探索实践,尽管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日趋合理、日渐成形,但与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的新要求相比,特别是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比,党内法规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不符合、不配套等问题。从内容上看,有的陈旧过时,已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有的法规制度之间衔接不够,存在脱节分散、交叉重叠甚至相互矛盾的问题;有的过于空泛和抽象,在内容上偏重于说教,在外在形式上类似伦理道德规范而非法律规范;个别领域和环节还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短期应急的多,长期管用的少;“应当”、“不准”、“禁止”、“严格遵守”等一般性规定多,而如何做到“应当”、“不准”以及“不禁止”、“不严格遵守”违规后怎么处置的规定少。从运行上看,精神懈怠带来的惰性、现实利益藩篱带来的阻力以及程序性制度的缺失,都导致了党内法规制度运行动力不足、机制不畅。有的法规制度缺乏相关的配套规定和实施细则,系统配套性不够,如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财产制度就缺乏严格的公开制度和社会信用制度做配套。从执行来看,有的党内规范制度缺乏相应的监督保障机制与惩戒追责机制;有的惩戒力度小、违规成本低导致法规制度过宽过软;有的执行主体存在缺位、模糊或者多头执规导致最后无法执行;有的地方与部门存在重制定、轻执行的情况。目前党内制度在执行层面存在变通折扣、随意性

龙源期刊网 http:// 和选择性大的状况,这严重损害了党内制度的权威性。总体来说,目前党内法规制度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制度缺位、制度碎片化、制度休眠、制度残缺和制度无力的现象,这种状况亟需给予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改进。

二、把握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原则遵循

适应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规管党治党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应坚持遵循五个原则。

(一)坚持正确方向。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有方向、有原则、有立场的,最根本的就是要有利于始终坚持和切实改进党的领导,决不能危害和削弱党的领导。党的法规制度直接关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政治体制,政治性、敏感性很强,方向正确是党的法规制度建设首要要求,否则就会出现颠覆性的错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法规制度建设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一定要在原则问题上保持清醒和定力。坚持正确的方向,具体来说就是要把有利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利于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有利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有利于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党的法规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亦是如此,必须直面矛盾、正视问题,否则就会无的放矢、隔靴搔痒。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应该强化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从党的建设现实矛盾和主要问题入手,深入研究分析党内法规制度的现状,从法规制度的内容条款到贯彻执行的各个环节中查找影响和制约从严治党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抓住群众普遍关注、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找到健全完善党内法规制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理清破解难题的思路与方法,既要解决久拖不决的老问题,又要解决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断成熟完善。

(三)坚持法治思维。党内法规制度是在尊重国家法律的前提和基础上形成的党内行为规范,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管党治党中的实际运用和具体体现。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做到依法治党,实现党的建设以及党的各项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一方面,就是要以党内法规来处理党内关系和党内矛盾,规范党的活动,将“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理念贯彻落实到管党治党的各个方面,在党内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另一方面,政党要严格在宪法、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用法律规范党与国家政权、政党与社会的关系,党内法规制度不能违背国家法律。

(四)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我们党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组织,而是胸怀远大理想、肩负神圣使命的政治组织;党员也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公民,自从宣誓入党的那一刻开始,就意味着比其他人多一份义务、多一份责任、多一份忠诚、多一份服从、多一份纪律,党的先进性要求党必须以更严的纪律和更高的标准管理和约束自己的各级组织和成员。党内法规制度也不同于一

龙源期刊网 http:// 般的国家法律制度,在适用范围上,国家法律的约束对象是包括党员在内的全体公民,而党规党纪的对象只是党员,即党员要受国家法律和党规党纪的双重约束;在内容上,国家法律只是党员必须遵守的底线,凡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党规党纪一般不再重复;在约束方式上,党规党纪比国家法律更强调自觉性和义务性;从后果上看,党员违背国家法律一定于党规党纪所不容,而违反党规党纪不一定违反国家法律,因而党规党纪要严于国家法律[2]。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目的就是要使党内的政治生活更严肃、工作更规范、规矩更严格、纪律更严明,使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成为全党上下的高度自觉。

(五)坚持科学统筹的方法。构建一套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脱离党内实际从主观想象、某个概念出发,否则就会犯主观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错误。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也有自身的规律,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需要总体的规划和周密的安排,需要确定优先顺序和明确推进方式,需要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才能完成。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应坚持科学统筹的基本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做到缺位的抓紧建立,不全面的加快完善,不合理的坚决废除,不适应的及时改进,通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率先突破,带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整体推进。

三、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并不是说法规制度越多管党治党就越有效、党的建设就越科学。事实上,从严治党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法规制度供给的数量不足,而是法规制度本身的质量不高;不是缺少法规制度,而是法规制度如何才能更科学、更系统、更有效,即如何能行得通、做得到、管得住的问题。显然,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关键是要在科学规划、衔接协调与贯彻执行上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一)坚持党章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中的统领地位。要形成从严治党的新常态,就必须实现由政党个人权威向政党组织权威的转变,以法治代替人治,从运动式、突击式管理走向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在党的制度体系中,党章具有最高地位,是建党管党治党的根本大法。党章不但对党的性质、宗旨、路线、纲领、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都做了明确规定,为全党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提供了根本准则,而且对党内的政治生活、行为规则和纪律约束的所有重大原则问题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各级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规范党的活动和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基本的原则遵循。同时,党章还对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做了明确规定,为广大党员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提供了最好教材。党章所规定的党内各项基本制度,更为制定其他党内各种具体规章制度提供了根本依据和准绳。如果不确立党章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其他依据党章建立起来的一切制度更无权威性和严肃性可言,离开了党章来谈从严治党就成了不切实际的空谈。党内其他规章制度都必须服从于党章,保障党章的贯彻执行,而不能与党章相违背。依规治党,就是通过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使党章成为管党治党的最高准则。所以,必须树立“党章至上”的观念,切实把遵守、贯彻和维护党章贯穿于整个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立、改、废、释等各个方面,依据党章来建立健全其他的规章制度,使管党治党有制可依、有章可循。

龙源期刊网 http://

(二)抓住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重点。为体现从严治党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要围绕“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这个主攻方向,进行重点突破。一是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保障党员权利的法规制度,确立和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进一步明确党员行使自身权利的方式、程序,细化党员权利保障措施,落实党员权利保障责任,真正实现党内权力为广大党员所有、所授、所用、所控,真正达到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效果。二是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选人用人的法规制度,推动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干部人事制度。关键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选举的提名程序,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在选举中真实反映选举人的意愿。三是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党的政治纪律的法规制度,严格党内政治生活。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管党治党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特别是要深刻总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修订《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进一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四是进一步修订完善有关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法规制度,加快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如修订《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修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厘清和落实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修订《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完善党内惩戒体系;修订《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等[3]。

(三)提高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质量。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制度之要,在精在细。好的法规制度一定是对客观规律的把握,一定是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的结果,一定是系统而严谨的,一定是适用而简便的。一是加强党内法规制度的历史渊源、地位作用、战略目标、总体思路、体例形式、产生程序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为法规制度建设提供理论牵引和支撑。二是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把公正、公开、公平、民主的原则贯穿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全部过程,防止部门立法和个人立法,从源头上提高法规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三是坚持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协调,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善于将成熟的党内法规上升为国家法律,着力排除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冲突。四是坚持党内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单项制度之间,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之间、基本法规制度与具体的实施细则之间的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形成整体合力和制度体系。五是坚持把党的法规制度建设同党的其他建设结合起来。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偏废,制度建设是其他建设的依托和保障,而其他建设是制度建设的前提和灵魂。要坚持党的思想、组织、作风、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每前进一步,制度建设就跟进一步,把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统一于“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的总体格局。六是健全党内法规制度的备案审查机制、落实评估机制和动态清理机制,及时发现法规制度的内容设置以及程序设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做到自我纠错、自我提升。

(四)增强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力。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和权威在于执行。“制定一百条好的制度,不如将一条好的制度执行到位”。制度的灵魂和精髓在于“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4]。要实现从严治党,就必须提高党内法规制度的执行力,确保制定颁布的各项法规制度能落地生根。如果制度没有刚性,留了“暗门”、开了“天窗”,就会产生“破窗效应”,制度的权威和效用就会大打折扣。实践证明,法规制度能否得到落实,关键在领导。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是最重要的,是保证制度真正落实和执行的重中之重。要把能否遵守法规、能否执行制度作为考验领导干部党性强弱的主要标准,切实把领导干部贯彻执行党内法规制度的情况作为考核、任用和提拔的主要内容,纳入干部管理中去,使领导干部带头遵法、信法、守法、龙源期刊网 http:// 用法、护法。同时,法规制度的权威还来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要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党员对党内法规制度的信仰、认同和敬畏,将尊崇法治、遵守制度的观念深入人心,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氛围。除此之外,还要健全党内法规制度的监督保障机制,建立以上带下、以下促上与上下联动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对那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恶意规避的行为,发现一起就查处一起,让遵守制度的人受益,让破坏制度的人受惩。总之,党规党法绝对不能是松紧带和橡皮筋,必须使之成为管党治党的紧箍咒和高压线。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李雪勤.依照党规党纪管党治党——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体会[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1104.[3]侯觉非.依法治国必须实现依规治党[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1104.[4]光明日报评论员.制度治党应贯穿于党建工作全过程——三谈学习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精神[N].光明日报,20141011.责任编辑:何敬文

党内制度法规 篇2

这次清理工作是我省历史上第一次对省委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 以保证省委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有效, 维护国家政令的畅通, 避免违法或不适当的规范性文件的施行。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发挥档案的最大效果始终是我们档案工作的宗旨。工作中我们档案部门始终树立全局理念、服务理念、争先理念, 全力以赴配合好这次省委工作中心工作。

这次省委文件清理工作时间 (年代) 跨度长、范围广、调卷数量多, 为确保工作顺利完成, 我局领导对省委清理文件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召集档案馆相关部门按省委要求部署专项接待工作, 工作期间我局齐秀娟局长、梁尔东、那耀文副局长多次看望、关心参与查档清理工作的同志, 并亲自安排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一是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在办公条件紧张的情况下, 克服困难提供专门的办公室供专项清理工作组使用, 为清理小组的同志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同时也确保了档案的安全保密。二是配备专人为清理工作服务。安排利用处专人负责省委清理小组的接待任务, 同时在一处抽调两名同志协助清理文件组的同志查找文件, 解决了查档工作中人员少、任务重等实际问题, 保证查档阶段顺利按时完成。三是多渠道查找省委文件。由于历史原因, 省委目录存在目录不清, 文件下落不明等情况, 利用处、技术处技术人员在省档案管理软件未正式启用的情况下, 打破常规, 加班使用试运行的档案利用软件进行辅助查询, 机检出省委文件近4 000条目录, 很好地补充了手工目录未查全的情况, 保证查阅档案工作顺利进行。

党内法规体系若干问题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党内法规;体系;若干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 D2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1--0039-03

一、党内法规及其分类

党内法规是党的中央组织以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规范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和党员行为的党内规章制度的总称。[1]毛泽东最早使用“党内法规”的概念。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报告中提出,“还须制定一种较详细的党内法规,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在这次会议上,刘少奇同志作了《党规党法的报告》,使用了“党规党法”的名称。[2]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不断的丰富完善,党内法规已初步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如何认识这一体系从而对党内法规进行分类,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分类方法。

(一)以效力等级为标准的分类。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党内法规分为七大类、三个等级,七大类包括党章、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其中党章具有最高效力,其次是准则、条例,最后是规则、规定、办法和细则。[3]

党章被称为“党内宪法”,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修改并发布,对党的性质和宗旨、路线和纲领、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党员义务和权利以及党的纪律等作出根本规定,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也是制定其他党内法规的依据和基础。现行党章是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修改制定的。之后根据形势和任务发展变化,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均都对党章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

准则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或者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批准,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布,对全党的政治生活、组织生活和全体党员行为作出原则规定。迄今为止,我们党制定了两大准则。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重申党内政治生活必须坚持的12项准则,全面恢复和发扬了延安时期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2015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将原来的52个“不准”修订为八条“廉洁自律规范”,其调整范围也由原来的“党员干部”扩大到全体党员,对于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条例由党的中央组织制定,以中共中央名义发布,对党的某一领域重要关系或者某一方面重要工作做出全面规定。在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我们党制定出台了一批重要条例。2013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党拥有了正式的党内“立法法”,为进一步规范党内法规的制定提供了保障。为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2015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原《条例》进行了修正。

规则、规定、办法、细则是由中纪委、中央各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制定的,对党的某一方面重要工作或者事项作出具体规定的党内法规。近些年我们党及时出台了大量规定、办法,以规范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如《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

(二)以模块内容为标准的分类。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选编(2007-2012)》,按照模块内容可将党内法规归纳为以下七类:第一类是党章及相关法规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等;第二类是关于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包括《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等;第三类是关于党的思想建设,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第四类是关于党的组织建设,包括《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第五类是关于党的作风建设,如《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第六类是关于反腐倡廉建设,包括《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第七类是关于党的机关工作,如《党政机关公文处理条例》等。

二、当前我国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制订了大量的党内法规。据统计,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中央对党内法规进行了两次集中清理后,截止到2012年6月,依然有效的党内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共计487件。党内法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是逐步建立了一个以党章为核心的较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逐步解决了对组织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无法可依的问题;二是一系列党内法规尊重和保障了党员的民主权利,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三是党内法规的制定机制逐渐趋于专业化、严谨化。[4]但另一方面,当前党内法规体系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缺乏系统性、体系性。长期以来,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以及制定逻辑的缺陷,党内法规“碎片化”现象比较突出,立法缺失与立法重复并存,各部分之间没有很好衔接,各项基本制度难以形成体系。例如,在反腐倡廉建设方面,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但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等其他方面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结构体系没有形成,配套法规还不完善,有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制度缺项,还做不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总的来说,在已颁布实施的党内法规中,实体性法规较多、程序性法规较少,可操作性措施以及详细解释较少,惩罚性措施单一,强度不够。因此,迫切需要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党内法规体系。

(二)党内法规的清理机制不健全。以往的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往往侧重于党内法规的创设,而忽视了对党内法规的清理工作。所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台的大量党内法规长期积压而没有清理,很多规定内容早已过时却至今仍在发生着效力。为此,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党中央先后分两个阶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台的所有党内法规进行了集中清理。通过这次集中清理,“摸清了中央党内法规制度的家底,一揽子解决了党内法规制度中存在的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问题,有力维护了党内法规制度的协调统一,有利于党内法规制度的遵守和执行”。[5]但是,党内法规集中清理耗时长、工作量巨大,弊端很多,为此,党内法规应既注重定期清理,也要注重及时清理,建立一个党内法规及时清理制度,将及时清理作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一部分以及制定或者修改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一个必经环节,是十分必要的。

(三)实施细则不明确。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如果不能执行到位,再好的制度都只是一纸空文。党内法规制度也面临着执行效果的问题。很多党内法规制度过于笼统,因缺乏实施细则而难以得到贯彻落实;一些法规制度的条文只有定性的要求,没有定量的要求,很难具体操作。例如,《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八十三条中规定:“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消费卡等,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但是对于什么样的情况或数额属于“情节较轻”,或属于“情节较重”和“情节严重”,并没有做出详细说明和解释,这样就很可能会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争议,影响制度的执行效果。

三、党内法规体系建设路径思考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必须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要把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与从严治党结合起来,实现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一)党内法规的创设:重视党内法规制度的系统性与协调性建设。第一,完善党内法规体系,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网络体系。在党内法规中,除构建和完善以层级为标准的党内法规体系之外,可仿照国家法律体系构建一套以模块内容为标准的党内法规体系。2010年,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党内法规体系尚未形成。国家法律体系建设中的经验,包括重要的立法原则、较完备的立法程序、科学的立法技术等,都可以为党内法规体系的建设提供重要帮助和借鉴。[6]第二,促进党内法规的协调性建设。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协调性,一方面是党内法规系统内部的协调,另一方面是与国家法律的协调。首先,进一步加强党内法规的实施评价、备案审查和法规清理工作以促进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内部协调性。加强党内法规实施评价工作,组织专门力量定期对党内法规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进行检查和调研,考察和评价党内法规核心条款的遵守情况和执行效果,及时发现党内法规在制度设计、规范内容、制定技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党内法规出台的质量。其次,建立党内法规制定与国家立法的沟通协调机制,以弥补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之间出现的调整断层和空白;也有利于避免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现象,维护法制的统一与权威;另外也是厘清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适用边界的需要。由于二者的适用领域、调整对象都有很大区别,是否厘清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适用的边界,直接影响到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成效的发挥。[7]

(二)党内法规的执行:注重实施细则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提升党内法规的执行效果应该注重党内法规实施细则的建设,总体来说,就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原则性的要求刚性化,减少法规制度的弹性,增强法规制度的操作性。”[8]如在党内法规的制定过程中,在“要怎样、不准怎样”等口号性要求外,还应增加“违反了……就要给予……处理”这样的硬性规定,有些规定较笼统的条文还需适时作出党内法规的解释——哪些情况属于该条文所指的行为,哪些人属于该条文所指的对象;而对于“情节较轻”“情节较重”“情节严重”等定性用语应根据实践发展需要及时出台实施细则。

党内法规的执行还有赖于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例如党内法规的执行机制建设,应严格做到有规必依、执规必严、违规必究,切实做到法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遵守法规制度没有特权、执行法规制度没有例外;健全党内法规的监督检查机制,明确监督执行的责任部门,完善监督检查方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避免执法者带头违法的现象;完善党内法规的惩处追责机制,一方面严肃执行党内法规的惩处规定,并及时通报,另一方面与国家司法部门合作,适时追究违规者的法律责任;建立健全党内法规的事后评估机制,及时修改完善相关党内法规。

(三)党内法规的废止:建立及时清理机制。《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首次将修改和废止环节纳入党的制度建设体系,它与同时颁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和两次集中清理行动初步构成了党内法规的退出机制。但由于集中清理巨大繁重的工作量等弊端,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常态的党内法规清理退出机制,既需要每隔几年的集中清理,又需要日常清理,“使原来繁杂、大规模的法律法规集中清理转变成为经常性的长效清理机制,从而节省大量的法规清理成本,提高法规清理的工作效率,这有益于法规及时更新,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因而能较好地解决当前党内法规建设所面临的困境”。[9]为此,对于党内法规的日常清理,可以为相关党内法规建立“有效期制度”——何时或因何种情况而自动失效。日常清理与集中清理相结合的机制,有利于党内法规的清理工作制度化、有序化,对于科学构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央政府网站.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EB/OL].http://www.gov.cn/jrzg/2013-05/27/content_2412598.htm,2013-5-27.

[2]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释放法规制度力量“党内法规”的提出和演变[EB/OL].http://www.ccdi.gov.cn/xwtt/201506/t20150630_58596.html,2015-06-30.

[3]张晓燕.对党内法规,你认识到位吗[J].时事报告,2013(7).

[4]王立峰.依法执政与党内法规建设[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1).

[5]新华网.中央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全部完成[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11/17/c_1113285412.htm,2014-11-17.

[6]孙才华,方世荣.论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相互作用[J].湖北社会科学,2015(1).

[7][8]董业东.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的衔接协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5(2).

[9]强舸,陈静茜.党内法规建设需进一步完善退出机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1).

(感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刘红凛老师对本文的悉心指导)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

湖北省党内法规制度知识测试答案 篇4

一、填空题

1、科学发展观;

2、脱离群众;

3、全党服从中央,;

4、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

5、52 ;

6、党委(党组);

7、主要负责人;

8、地方各级党委委员;

9、党的会议;

10、降级或者撤职。

二、判断题

1、√;

2、√;

3、√;

4、√;

5、× ;

6、×;

7、×;

8、×;

9、×;

10、√。

三、单选题

1、B;

2、A;

3、A;

4、C;

5、B;

6、C;

7、D;

8、C;

9、C;

10、C;

11、D;

12、A;

13、C;

14、A;

15、C;

16、B;

17、A;

18、D;

19、D;20.A.四、多选题

1、A、B;

2、A、C、D;

3、A、B、D;

4、A、C、D;

5、A、C ;

6、A、B、C、D;

7、A、B、C、D;

8、A、B、C、D;

9、A、B、C、D;

10、A、B、C、D;

11、A、B、D;

12、A、B、C、D;

13、A、C、D;

14、A、C、D;

15、A、B;

16、A、B、D;

17、B、C、D;

18、A、B、C、D;

19、A、B、C、D;20.A、B、C、D

党内制度法规 篇5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纪可依是严明纪律的前提。要根据形势和党的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党的纪律规定,把制度笼子越扎越紧,实现党内法规建设的与时俱进。

依规治党,首先是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法规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只有建好制度、立好规矩,把法规制度建设贯穿到反腐倡廉各个领域、落实到制约和监督权力各个方面,发挥法规制度的激励约束作用,才能筑起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堤坝”,才能推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要本着于法周延、于事有效的原则,制定新的法规制度、完善已有的法规制度、废止不适应的法规制度,努力形成系统完备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反腐倡廉要坚持标本兼治。在腐败存量比较大的情况下,要以治标为先,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同时也要治本,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党内制度体系,要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党章是党的总章程、总规矩,是党的根本大法。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尊崇党章。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用严明的纪律维护党章权威。要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习近平同志指出:新修订的《准则》和《条例》,全面梳理了党章对党员、干部的纪律要求和廉洁自律要求,是对党章规定的具体化。要认真执行这两项法规,把党章权威树起来、立起来。

坚持以改革思路推进工作,加强制度创新。产生腐败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体制机制存在漏洞。牛栏关猫是不行的。党内法规制度的修订完善,就是要把这些漏洞堵起来。针对过去在制度建设上存在的问题,习近平同志提出一系列要求。他强调:要坚持宏观思考、总体规划,既要注意体现党章的基本原则和精神,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也要同其他方面法规制度相衔接,提升法规制度整体效应。要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把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的笼子扎细扎密扎牢。要责任明确、奖惩严明,既有激励性,又有惩戒性,还要明确责任主体,确保可执行、可监督、可检查、可问责。要坚持高标准与守底线相结合,廉洁自律准则坚持正面倡导,重在立德,是高标准;纪律处分条例围绕党纪戒尺要求,重在立规,是不可触碰的底线。

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这是习近平同志在修订《准则》和《条例》时着重强调的。他说: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是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党章等党规对党员的要求比法律要求更高,党员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而且要严格遵守党章等党规,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过去存在纪法不分问题,把公民不能违反的法律底线作为党组织和党员的纪律底线,降低了对党员要求,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违纪只是小节、违法才去处理”,“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不良后果。强调纪法分开、纪在法前,这是十八大以来制度创新的一个成果。

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定纪律就是要执行的。各级党组织要敢抓敢管,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

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现在,我们有法规制度不够健全、不够完善的问题,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已有的法规制度并没有得到严格执行。有了好的制度如果不抓落实,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锁在抽屉里,就会成为稻草人、纸老虎,形成“破窗效应”,不仅不能产生应有作用,反而会损害法规制度的公信力。因此,我们要下大气力建制度、立规矩,更要下大气力抓落实、抓执行,坚决纠正随意变通、恶意规避、无视制度等现象。

提高制度执行力,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对干部要求严一点,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改进作风、管理队伍的基本着眼点。习近平同志强调:现在的主要倾向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存在严过头的问题。这些年,我们在干部管理上不可谓不重视,也出台了不少制度规定。为什么还存在那么多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讲“认真”不够。必须严明党的纪律,党的各项纪律都要严。遵守党的纪律是无条件的,要说到做到,有纪必执,有违必查,而不能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不能把纪律作为一个软约束或是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

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不允许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存在。对违反制度规定踩“红线”、闯“雷区”的,要零容忍,发现一起就坚决查处一起。习近平同志强调:党纪国法的红线不能逾越。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

开展法规制度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懂法纪、明规矩,知敬畏、存戒惧。一些人在腐败泥坑中越陷越深,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其身上出现的一些违法违纪的小错,党组织提醒不够,批评教育不力。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习近平同志强调:党的各级组织要积极探索纪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的途径,多做提提领子、扯扯袖子的工作,使党员、干部真正懂得,党的纪律是全党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严格遵守和坚决维护纪律是做合格党员、干部的基本条件。

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怎么抓?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非常重要。对领导干部,要求就是要严一些。

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严管好各级领导干部。习近平同志指出:越是领导干部,越是主要领导干部,越要自觉增强法规制度意识,尤其要善于依法规制度谋事、依法规制度管人、依法规制度用权,自觉维护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要让干部明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要以上率下,起带头作用。营造良好从政环境,要从人抓起,从人做起,也就是要从各级领导干部首先是高级干部做起。上面没有先做到,要求下边就没有说服力和号召力。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尤其是中央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高级领导干部要强化带头意识,时时处处严要求、作表率。全党看着中央政治局,要求全党做到的,中央政治局首先要做到。中央委员会的同志要带好头、作好表率。

必须用刚性制度把一把手管住。从大量案件看,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大多发生在担任一把手期间。一把手位高权重,一旦出问题,最容易带坏班子、搞乱风纪。要严格纪律约束,保证一把手正确用权、廉洁用权。习近平同志专门对县委书记提出要求。他说:县委书记是一班之长,要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不能把“班长”当成“家长”。“羊群走路靠头羊”。要做班子的带头人,带头依法办事,带头廉洁自律,带头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带头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

高级干部要坚持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高级干部一旦犯错误,造成的危害大,对党的形象和威信损害大。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清醒认识高级干部岗位对党和国家的特殊重要性,自觉按党提出的标准要求自己、磨练自己、提高自己。职位越高,越要夙兴夜寐工作,越要毫无私心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党和人民,越要按规则正确用权、谨慎用权、干净用权,越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名节和操守。必须时刻警醒自己,位高不能擅权,权重不能谋私。要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遵守中央关于领导干部工作和生活待遇等方面的规定。要教育家属、子女不搞特殊化。

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不明确责任,不落实责任,不追究责任,从严治党是做不到的。各级党组织要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抓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个中心任务,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从严治党,必须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党要管党,首先是党委要管、党委书记要管。要在思想认识、责任担当、方法措施上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增强管党治党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看问题,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各级党委要把从严治党责任承担好、落实好,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坚决防止“一手硬、一手软”。各级党的工作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按照分工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确保管党治党任务落到实处。

抓住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党委能否落实好主体责任直接关系党风廉政建设成效。各级党委(党组)不能当“甩手掌柜”,要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当作分内之事、应尽之责,真正把担子担起来。党委(党组)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既要挂帅又要出征,对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必须树立不抓党风廉政建设就是严重失职的意识,常研究、常部署,抓领导、领导抓,抓具体、具体抓,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各级纪委要履行好监督责任,强化执纪问责。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更好发挥党内监督专门机关作用。要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党委和纪委的监督,推动纪委双重领导体制落到实处,实现对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全覆盖。监督执纪问责是党章赋予纪律检查机关的根本职责。要找准在全面从严治党中的职能定位,强化监督执纪,加大问责力度。要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把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法规制度执行强大推动力。问责既要对事、也要对人,要问到具体人头上,不仅要严肃查处直接责任人,而且要严肃追究相关领导人员的责任。

用好巡视这把反腐利剑。巡视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平台,是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结合的重要方式,是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监督的重要抓手,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有力支撑。巡视工作的定位要明确,要聚焦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进行。对巡视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反馈给党委党组,督促落实主体责任,抓早抓小,堵塞制度漏洞。

习近平同志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理论性,明确回答了当前反腐倡廉建设和作风建设中普遍关心的许多重大问题,集中反映了新形势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一系列新举措新要求,创新发展了党的建设特别是全面加强纪律建设的思想理论,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我们要结合《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实施,认真学习贯彻这些重要论述,自觉践行“三严三实”,把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坚强纪律保证。

党内法规知多少? 篇6

你知道什么是党内法规吗?中国共产党当前有多少党内法规?十八大以来,中央新制定或修订的主要党内法规有哪些?六中全会前,中共十八大代表佟丽华为你进行梳理。

根据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的规定,党内法规主要有党章、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七种。

其中,党章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是制定其他党内法规的基础和依据,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制定或修改;准则对全党政治生活、组织生活和全体党员行为作出基本规定;条例对党的某一领域重要关系或者某一方面重要工作作出全面规定,准则或条例由中共中央制定发布;规则、规定、办法、细则对党的某一方面重要工作或者事项作出具体规定,由中纪委、中央各部门或省级党委制定。

十八大以来,中央通过对新中国成立至2012年6月期间出台的2.3万多件中央文件进行全面筛查,共梳理出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1178件。经过清理,宣布废止和失效691件,继续有效的487件。在现有的不足500件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大多数是中纪委或中央有关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根据中央纪委及中组部网站公开发布的党内法规进行统计,除党章外,当前党内法规主要有准则2部、条例22部、规定38部、办法16部、细则2部,包括党章在内上述公开的党内法规是81部。当然这没有包括军队党内法规和部分不适合公开的党内法规。

所以,深入学习党内法规,首先就是要认真学习上述81部已经公开的党内法规。

上述81部主要党内法规中,中央发布的主要是党章、两部准则和21部条例。其中,两部准则是1980年发布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2015年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21部条例中,十八大以后到2016年9月,中央新制定和修订的共有10部,已经明确要修订的还有8部。

因此,现阶段深入学习党内法规首先应该重点学的是党章、廉洁自律准则和10部新的党内核心法规。那么这10部新的党内核心法规是什么? 这些党内条例都由中央哪些部门具体负责解释?下面从三个角度,对这些条例进行梳理。01 从制定或修订的视角

十八大后中央新制定条例三部,分别是: 1《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 2《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 3《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十八大后中央修订条例七部,分别是: 1《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 2《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 3《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4《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 5《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6《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

7《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

02 从哪个部门负责解释的视角

根据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的规定,党内法规一般都包括具体的解释机关,尤其是党内条例,具体执行中遇到的问题不可能都直接请示中共中央,那就更要明确具体的解释机关。一般负责解释的机关也就是主要负责该条例所规范的相关工作的机关。在10部条例中,中央办公厅牵头解释的有五部: 1 党内法规制定工作条例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共同解释 3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国务院办公厅共同解释 4 党组工作条例(试行),商中组织部解释 5 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商中组部解释 中纪委牵头解释的主要是三部: 1 纪律处分条例 2 问责条例 巡视条例(商中组部解释)中央统战部牵头解释的一部: 统一战线工作条例

中组部单独负责解释的一部: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

但根据上述图表可以看出,中组部要参与解释的还有党组工作条例(试行)、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以及巡视条例共三部党内条例。03 从发布时间的视角

2013年

2013年修订完成两部,一是党内法规制定条例,这为其他党内法规的制定“立规矩”;另外就是结合中央高度关注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 2014年

2014年只修订了一部,那就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2015年

2015年成为十八大后中央党内法规制定或修订的高峰年,共完成了六部,按时间顺序分别是:

1《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2015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2《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2015年6月中央发布)3《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2015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4《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5《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6《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2016年

2016年到9月为止只发布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10月还要修订完成《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党内制度法规 篇7

关键词:党内民主,制度创新,执政能力建设

在新世纪新阶段, 大力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使党内民主有新的较大发展, 是从严治党, 保持中共先进性的迫切需要;是带动和促进人民民主,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民主目标的迫切需要;也是应对世界民主潮流, 取得主动权, 积极影响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迫切需要。从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战略要求来看, 实现党内民主制度化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一、党内民主选举制度方面

党代会和委员会都由选举产生。也就是说, 选举是党代会和委员会得以产生、运行的合法性基础。因此, 选举制度实行的程度, 也就在一个方面反映着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在党内民主选举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 选举往往不能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和意愿而流于形式。比如说选举是有关领导人主导的形式性选举, 而不是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和意愿的实质性选举;有时还存在着以委任制或变相的委任制冲淡或者取消选举的做法。

在党内民主选举方面, 近年来的一大制度创新就是用“票决制”决定重大事项, 产生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票决制始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 在1989年4月, 该区就采用无记名投票表决的方法任免了44名干部。在总结椒江区的票决制任免干部经验的基础上, 2001年9月26日, 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风建设的决定》。这个《决定》规定:“市 (地) 、县 (市) 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 逐步做到由上一级党委常委会提名, 中共委员会全体会议审议, 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在全委会闭会期间, 可由党委常委会作出决定, 在决定前要征求全委会成员的意见。各级党委决定其他干部的任免, 也要在充分酝酿和协商的基础上进行表决。”2002年7月23日发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32条, 又重申了这一规定。

在选人用人方面, “党内直选”利用民主程序把了第一道关。直选, 真正将党内权力还权于普通党员和党组织, 真正发挥普通党员“一人一票”的权利。使党章赋予党员的权利得到落实和保障, 彻底废除实际存在的或者变相的家长制, 彻底废除实际存在的或变相的“官员钦定制”, 彻底废除实际存在的或变相的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

总之, 从各地贯彻“票决制”情况来看, 一是“票决制”的主体, 为党委全委会或常委会;二是“票决制”的实施对象, 主要是“市县党政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三是“票决制”的具体执行方式, 不少地方将“票决制”与“任前公示制”等措施配套使用;四是从票决制的实行意义来看, 票决制的实行, 使投票的结果直接决定于普通党员手中的选票, 最大限度地排除了表决环境对表决参与者的影响和制约, 有利于表决参与者真正按照自己的意愿, 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探索了选人用人的新途径, 使传统主要依靠组织考察任命的选任主要领导干部的方式, 不再成为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唯一的形式, 有利于改变长期存在的只“对上”而不“对下”负责的弊端;重视全委会和常委会作用的发挥, 有利于充分发挥党委集体领导的功能, 最大限度地避免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推动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然而, 票决制的改革也势在必行。第一, 从采用“票决制”的主体看, 由常委会向全委会或者是常委会和全委会相结合推行;第二, 从“票决制”的适用对象来看, “票决制”的“三重一大”本身的发展应该由“重要干部任免”这“一重”, 向另外“二重一大”———即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发展。

二、党内民主决策制度方面

从整体来看, 中共决策机制正在由注重个人经验、非理性决策向科学民主、理性决策转变。过去中共决策主要是领导人根据个人的直觉、经验、才识、情感来进行, 决策过程简单, 信息处理量有限, 主观随意性偏大, 出现失误也难以纠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方面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前提下, 实现了决策主体由个人到集体、由重经验到重知识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改革, 初步建立了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 并将继续推进决策的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和民主化。也就是要实现决策机制从“个人决策”到“集体决策”, 从“领导决策”到“问计于民”的转变。

民主决策至少涉及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决策方法和程序上的民主。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在作决策时必须充分发扬民主, 广泛听取民意, 严格执行规定程序, 集体讨论决定。二是决策内容和实质上的民主。任何一项决策, 都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 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是民主决策最根本的要求。问题是, 有些地方和部门在执行中央和上级政策、制定本地本部门具体政策的时候, 常常违背民主决策的基本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些地方或部门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使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央和上级政策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 比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我们上面还有很多比我们大得多的领导希望我们这样做”, 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下有对策”是由于有“背景”的支持;另一方面是有些地方和部门在落实和制定具体政策时, 大兴土木, 搞“政绩工程”, 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多数群众的利益上, 导致那里的部分群众特别是部分底层群众主人翁意识淡化, 甚至产生了被剥离感和严重的失望情绪。这不仅严重损害、背离了民主决策的精神, 而且还关系到党和政府代表谁、依靠谁、为谁谋利益的重大问题。

针对近年来因决策失误而导致的重大的案件频仍, 不少党员干部和民众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决策失误也是一种腐败, 需要追究问责;重大决策的成功, 是最大的成功;重大决策的失误, 也是最大的失误;决策民主化, 需要付出成本, 但从长远看, 肯定比不民主的决策科学, 效率要高。因此自始至终必须在把握决策科学化这一核心问题的同时, 又必须充分发挥决策的民主化。实行民主决策, 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 减少决策失误, 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水平。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2003年, 广东省委带头将党内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化, 在常委会内明确了“三不”原则———“不调查研究不决策, 不征求专家意见不决策, 不集体讨论不决策”。应该说, 这对于广大的市县党委和政府的决策体制的改革具有重大的示范效应和导向性作用。关键的问题是, 如何解决这一决策机制的“制度化”问题, 以进一步健全党内决策体制, 使之达到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要求。

湖北罗田的常任制改革, 严格区分“议”和“决”的范围。书记办公会只能议事, 书记办公会只能定全委会的议程, 大小事都要拿到全委会上来表决通过。显然, 其改革的指向, 亦即议事决策程序要解决的问题是, 如何用制度来限制运行经年的“一把手”权力和惯于以议代决的书记办公会或各种形式的领导人碰头会。

党内决策民主化, 还必须科学分解党内的权力。只有实行中共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相对分离和制约, 才能保证党内权力的健康有序的运行, 防止和减少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来分解党内权力, 近年来的党代会常任制改革做了有益尝试。我们发现, 广大干部群众要求深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愿望很迫切、也很真诚, 发展党内民主的呼声日益高涨, 其参与民主建设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然而, 全国首批12个党代会常任制试点搞了十四年, 收效甚微, 大多数试点单位最后自动停止试点工作。其根本原因, 在于改革始终面临着如何浮出分解党内权力的“深水区”这一最大“瓶颈”问题。也就是说, 在涉及科学分解党内权力, 改革“议行合一”领导体制, 改变现行党内权力运行机制方面, 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即使有进展, 也是陷入了一种可能突破却终究未能突破的尴尬境地。

在党代会常任制关于决策机制的改革方面, 经过十五年探索, 目前浙江省椒江市台州区对此作了重大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做法是:取消了党委常委制, 中共领导机构只有两个, 即党代会和全委会, 并且党代会成为最高决策和监督机关, 重大事情由年会决定, 全委会改变过去一年只开一次, 最多两次会议的状况, 成为名副其实的主持日常工作的机关, 贯彻、执行党代会的决策;全委会委员人数减少, 并且不设候补委员, 党委委员只保留了15个;由书记、副书记等组成书记议事会, 议事会不是一级组织, 只是向全会提出议案或建议;成立代表联络办公室, 与组织部是平起平坐的关系, 由联络办公室来联系代表, 让代表经常参与中共事务。十六大提出推进“以委员会为中心”的党内民主化改革, 也正是基于台州经验而言的, 即参加决策的人数要不断增加。党代会常任制作为一项代议制度, 要求代表能够始终代表普通党员、少数人能够真实代表多数人利益和意志参与决策。

三、党内民主管理制度方面

党内民主管理主要体现在一系列的制度建设中, 也就是说, 党内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过程必须与党内民主化过程良性发展。一方面, 党内的民主化必须以管理的制度化为前提和基础, 使党内民主获得持续的发展;另一方面, 党内的管理制度化需要党内的民主化的支撑和推动, 以达到真正的管理制度化。党内民主追求的制度化目标主要体现在:党内制度体系的健全;党内制度功能的实现;党内制度权威的增强。从目前中共民主管理制度体系来看, 主要有领导制度、干部人事制度。

(一) 领导制度

在施政理念上,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改革和完善中共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 使中共工作充满活力。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中央新领导集体“赶考”一周年之际, 我们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其施政理念“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已经成为党内外的“集体无意识”。“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群众利益无小事”等就是最好的概括。

中共领导格局由“包揽一切、高度集权”向“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转变。由党、国家、社会高度一体化, 党政不分, 政企不分, 党组织包揽一切, 到总揽不包揽, 协调不代替,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转变。在实现这一转变的过程中, 民主的机制和民主的氛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共执政合法性由主要依靠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和宪政文本意义上的当然领导, 向主要依靠中共先进性和公信力领导转变;由通过高压的意识形态控制和操纵国家象征到良好的政绩和优化政府构成、权力的定期交接转变。如此一来, 就可以有效解决发展中国家在政治发展过程中, 不可避免地出现政治合法性危机问题。

执政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中共提出要“依法执政”。实现由以中共政策代替国家法律向党严格依法执政;由主要依靠“红头文件”和政策治理转向主要依靠宪法和法律治理转变。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宪法, 到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提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充分表明中共要树立宪法权威, 不仅要向依法执政, 而且要向依照宪法执政的方面转变。

(二) 干部人事制度

对于党内民主发展来说, 现行党章专列一章“中共干部”, 规定中共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民主作风, 其职务都不是终身制的。从实践来看, 干部制度建设最关键的也就是解决了干部终身制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 不仅大大削弱了家长制作风的体制和文化基础, 而且也为干部制度的总体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实现干部的“四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干部的“四化”对改变党内民主意识和民主习惯匮乏的局面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为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 十六大提出要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 尤其是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 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2003年12月,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 指出, 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坚持德才兼备原则, 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 不拘一格选人才。这正好是贯彻了十六大提出的要把那些德才兼备、实绩突出和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的精神。

2003年12月, 广东省委组织部出台了干部人事制度八项新措施, 明确规定领导干部存在严重失误、失职等行为的, 必须引咎辞职、免职或降职, 这标志着我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冲破干部“能下”这一难点上跨出了一大步。为贯彻落实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配套制度, 广东省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免职、降职实施办法》, 规定领导干部因健康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不称职等七种情形之一的, 免去其现职;存在“政绩”造假、临阵脱逃、拒不服从组织安排等十一种行为之一的, 予以降职。此外, 这一条例还在广东首次提出:用人严重失察者, 必须追究考察者责任。此外出台的《公开推荐党政领导干部实施办法》、《民主推荐党政领导干部实施办法》则进一步落实了选人用人的民主化、公开化。

为贯彻十六大关于深化人事干部制度的改革的精神, 2004年中组部拟集中出台六项改革措施。即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规定、党政机关干部竞争上岗的规定、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的规定、地方党委全委会对下一级党政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表决办法、干部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制度以及规范党政领导干部辞职“下海”的意见。应该说, 这有利于干部人事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了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领域, 中纪委提出2004年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逐步推行党委常委会讨论重要人事任免无记名投票表决制, 逐步推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 实行领导干部辞职制度。

推进企业党内民主制度建设 篇8

实行党代会常任制,工作重点是建立和落实党代表实行任期制、大会实行年会制、领导实行委员制、大事实行票决制、活动实行联系制等制度。在高度重视保障代表任期内的权利,不断强化代表的任期意识、责任意识、代表意识,畅通代表行使权利的渠道,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充分发挥代表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为探索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为充分行使代表的民主权利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实行党代会常任制,是要坚持和落实党员主体地位,使党员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和体现,最大限度地发挥党代会制度的作用,并从机制上实现我们党民主执政。但是,企业四年召开一次党代会,党代表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行使“听听报告,填填选票”的权利。党代会闭会后,就不再有以代表的身份“知之”、“参之”党内事务的机会,形成了“开会当代表,会后没用了”的现象。厂党委深切地感到,党的十七大和修改后的党章确定试行党代会常任制(包括实行代表任期)是完全正确的,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其次,实行党代会常任制,是改革企业领导机制的需要。企业党代会四年召开一次,企业党委一经选举产生,只能向上级党委报告工作,而无法向选举他们的党代会报告工作,客观上削弱了党代会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年会组织程序,规定企业党代会年会由企业党委主持大会,不设大会主席团,取消预备会议,大会议程、筹备工作报告在年会前的党委会上讨论通过。同时,把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和提案工作委员会作为常设机构,两个机构日常具体工作职责由企业党委工作部门承担。

第三,实行党代会常任制,是深化企业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紧紧围绕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这一主题,着力在企业试行党代会常任制的实践,代表通过每年一次大会听取和审议党委、纪委的工作报告,使代表更多地了解企业党委的工作情况,也有效解决了企业党委无法向同级党代会报告工作、接受监督的问题。同时,年会除主要听取和审议党委、纪委工作报告,及时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外,通过实行代表提案和提意见、建议,安排代表作大会发言,对届内上级党组织直接任命的党委、纪委委员提请年会全体代表进行追认,对缺额党委、纪委委员、党代表进行增补,届中对党委、纪委及其成员进行民主测评等,发挥党代会年会最高决策和最高监督机关的作用。2008年,为切实把广大党员的意志、智慧、力量凝聚起来,使代表更好地参与决策、进行党内监督,厂党委制定下发了《国营七四一六厂党员代表大会(年会)提案征集实施办法》。为开好厂第六届党代会2013年年会,保证党代会民主决策权力的充分发挥和党员代表监督权力的有效落实,会前,厂党委紧紧围绕企业发展和职工普遍关心的问题,广泛听取党员群众对工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大会筹备组受到议案30条,年会上逐条回复。从而使党代会年会成为代表开展活动、履行职责、体现代表主体作用的重要实践舞台,提高了党委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使得党代会的作用更加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作者单位:西安航天化学动力厂)

上一篇:感人小故事300字左右下一篇:中学历史教学设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