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党内建设(精选12篇)
加强党内建设 篇1
1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党员是党的组成部分, 是党内生活的主体力量, 也是党内民主的主体, 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标尺, 因此发展党内民主要紧紧抓住党员这个中心环节来展开。要认真落实党章及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党内规章赋予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 让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 成为党内权力的主人。首先, 要对广大党员进行党章教育和素质培养, 使他们在明确“党内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 切实增强党员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 提高参与党内事务的素质和履行责任义务的能力。其次, 要积极探索, 为党员自主表达意愿、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创造条件。要在拓宽党员行使权利、发挥主体作用的渠道和方法上下功夫, 打造党员行使权利、发挥作用的平台, 使党员的创造活力在健康宽松的党内生活氛围中得到充分体现。再次, 要完善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制度和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机制、党内监督机制、党员激励约束机制、侵害党员民主权利的责任追究制度等, 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 激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努力完善党内民主制度
逐步完善党内民主制度, 是搞好党内民主的重要保障, 是发展党内民主, 增强党的创新活力的基本要求。在理论上, 十六大、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 全国各地进行了积极稳妥、扎实有效的改革和探索, 为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指明了方向。一是党内决策制度的完善。要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党内民主体现在党的制度和党内生活中, 就是全体党员拥有直接或间接地决定党内一切重大事务的权力。要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反馈制度、征求意见制度等, 疏通党内信息渠道。要在制定政策过程中, 广开党内言路, 鼓励党员发表意见和看法, 提高党员的参政意识, 扩大决策过程中的公开性, 增加透明度。二是党内选举制度的完善。党的各级领导人的酝酿产生能否充分体现广大党员的愿望, 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的重要尺度之一, 是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途径。要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 推行规范的差额选举制度;采取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主测评等多种形式, 扩大党员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的作用;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 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三是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的完善。通过制度规定, 明确常委会与全委会的权限责任与工作运行机制, 理顺全委会与常委会之间的关系, 更好地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加强党内权力制约与监督, 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 保证各项权力正确行使。
3全面构建监督体系
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党内监督, 建立党内监督体系, 以党内乃至全社会的反官僚、反腐败斗争推动党内民主, 防止和克服党内可能出现的腐败现象。在工作中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全面构建监督体系:一是要把握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行使权力的监督, 防止权力失控。必须研究解决如何更有效地对其权力制约和监督问题, 在优化权力结构、科学分解权力、有效制衡权力上下功夫。要优化权力结构, 使权力的分配更加合理, 配置更加科学, 改变少数人说了算或个别人说了算的现象。要有效制衡权力, 以权制权, 互相制衡, 确保权力能得到组织内部的有效监督和制约。二是要把握关键环节。加大对干部选拔任用、资金管理使用、大项工程建设、大宗物资采购等关键环节的监督。下功夫抓好对管人、管财、管物等重要岗位和重点部门的监督, 确保他们手中的权力正确行使, 使党内监督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创新监督机制。要实现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有机结合, 以党外监督促进党内监督体系的完善。要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 建立健全反映社情民意的机制, 进一步完善党务公开、使群众监督经常化、制度化。要充分发挥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作用, 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 畅通民主监督渠道。要重视和支持舆论监督, 注重舆论监督的社会效果, 以此推动和改进工作。通过强化各个方面的监督, 使党内监督与国家专门机关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 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
摘要: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认真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 研究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 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做了重要战略部署。其中, 全会进一步强调了推进党内民主的重要意义, 就推进党内民主的发展做出了总体安排。当前, 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 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实现四中全会确立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党内民主,党的建设,新形势
加强党内建设 篇2
执政党的作风体现着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人心向背、以及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力量,其作风如何,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反映,也是抵御腐败,保持清廉的重要保障。因此党风建设对于党和社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认识党的作风对
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在长期的革命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同志就把党的作风概括为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又向全党提出了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党风问题他指出:从遵义会议以后,我们党建立了一套党的生活制度,树立了一套好的传统作风。那就是实事求是的传统、群众路线的传统、民主集中制的传统。我们要把这些好的制度、好的传统作风认真地恢复起来,发扬起来。江泽民同志也一再强调:“党的作风问题,也是党的形象问题,作风不正,形象好不了,必然脱离群众、脱离实际。切不可小看了作风问题。我们要完成现代化建设必须要有好的作风,否则正确的路线不能很好的贯彻,党的工作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希望全党上下要努力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和工作作风”。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元月9日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讲话,强调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必须常抓不懈。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以下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要勤奋学习、学以致用;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由此看,我们党所提出的党的作风,它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它是通过推进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体现出来的。正是在实践中有了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对党的建设的深刻认识,把党的作风建设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它看作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可分割的部分。成为了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充分认识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
进入新时期面对改革开放浪潮和市场经济的洪流,一些党员干部受腐朽文化和封建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思想方面出现了堕落,表现出严重的作风问题。有学者认为:目前领导干部作风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风方面。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能踏下心来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不能坚持调研,不能坚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其中危害最深的莫过于采取“实用主义”,搞假学习,说一套作一套,搞政治投机。
2、群众路线方面。漠视群众、脱离实际。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劳民伤财。搞官僚主义,虚报浮夸、瞒上压下。
3、在全局观念方面。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我行我素。
4、生活作风方面。包养情妇,生活堕落,只想过骄奢淫逸的生活。还有的是存在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违背规律、盲目蛮干,或只看眼前、不顾长远、畸重畸轻、忽视协调,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好大喜功、脱离实际。虽然说,败坏的作风问题只是发生在少数党员,少数领导干部身上,但对社会的影响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由于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认同,主要是看具体的每个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因此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的作风好坏,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有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党风好,党员在群众中威信高,群众就会学习效仿,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党风不好,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严重,就会在群众中造成很坏的影响,使社会道德水平下降,从而败坏社会风气。我们党是执政的党,不能仅仅把党风看作单是一个党风问题,党风的好坏,决定着我们民风、社会风气的好坏。良好的风气能够对社会营造出扶正祛邪的浓厚氛围,起到扬善抑恶的重要作用。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的良好作风本身就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就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
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是党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内容。我们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领导着十二亿多人的发展中大国的大党,是一个带领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党的作风状况,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党是一个拥有六千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每年还有许多新人加入到党内来,因此客观上要求每个党员、党的领导干部要给他们树立一个好的作风,要使他们能够继承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等优良作风。要使他们懂得,不只是年轻就能解决问题,不只是有了业务知识就能解决问题,还要有好的作风。党的先进性反映的是时代的要求,体现的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和作风,要求党员要真正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当然领导干部是否能始终保持良好的作风,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是党在长期执政情况下必须面对的考验。这种考验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长期存在。干部作风问题不解决好,科学发展观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干部作风建设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同样关系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先进性,是通过党风表现出来的,先进性的各种要素是靠党风来落实和坚持的。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的外在表现,直接体现党的形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使党永远保持先进性。就要及时发现和纠正不正之风,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拓宽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和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结合起来,增强监督的合力和实效。把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干部教育、干部考核任用中的重要一条,常抓不懈,真正把党的先进性落到实处。
加强党内建设 篇3
[关键词]党内民主;党的建设;政治民主
一、党内民主的概念
党内民主是指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党内民主的四大部分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以及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所有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享有党章规定的权利并应履行其义务;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应由选举产生;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党内讨论决定问题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党员有权了解和直接参与党内事务的权利。另外发展党内民主还包括党员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应有的民主作风、民主传统、民主方式、方法等。
二、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性
1.发展党内民主是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在党内民主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敢于正视过去的历史和教训。民主革命时期,党曾经先后出现过陈独秀的家长制作风、王明的教条主义和独断专行,严重地窒息了党内民主,使党的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在党执政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左”倾错误影响,民主制度和民主原则逐步遭到破坏。历史的经验教训深刻昭示,党内民主坚持和发扬地好,党的事业就充满生机,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够通过民主机制及时纠正和解决,反之党内民主受到削弱和破坏,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
2.发展党内民主是中国政治民主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以执政党的力量推动国家政治民主化,这本身就决定和要求执政党必须以自身民主化为前提,否则,执政党领导和推动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就失去了起码的资格和条件。只有发展党内民主,党才能肩负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历史责任。党内民主的不断推进,必将带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和理性选择。
3.发展党内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上是人民民主的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包含执政党自身的政治文明建设。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先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题中之义。
4.发展党内民主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时代诉求。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就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不断提高执政能力。通过党内民主的发展,不断推进党执政的法治化、民主化和科学化,从而在党的理论和全部工作中,做到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遵循政党规律进行党的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党注重探索执政规律,提出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强调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性。
(一)培养党内民主意识
党内民主与党员主体地位密切相关,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是政党存在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从产生之日起就注重把党员置于党内主人翁的地位,赋予党员平等的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牢固树立党员作为党内民主主体的意识,既是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二)创新党内民主制度
在当代中国法治化建设进程中,制度是关键的认识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党中央也已经明确地将制度建设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相并列,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布局,党的制度建设意义日益凸显。按照科学化的要求推进党内民主,必须落实在制度的科学建构上。党内民主必须制度化,制度必须科学化,党的制度的科学化是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石。
(三)加强党内民主程序建设
加强党内选举程度建设。在党内民主中,选举民主是党内民主的起点,离开这个起点,决策、监督、执行民主就都无从谈起。加强党代表选举程序建设、基层选举程序建设、党内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建设,完善党内选举程度建设以确保党内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加强党内决策程序建设。推行党代会常任制,健全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程序;推行票决制,完善地方党委的决策程序。加强党内监督程序建设。颁布党内监督程序性法规,建立健全党委报告程序;加强对党内领导干部监督,完善党内巡视工作程序。
(四)借鉴国外党内民主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苏共的教训表明,执政党必须研究政党执政的基本规律,探索科学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的基本政治目标。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搞好党内民主必须正确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必须把党的权力中心转移到党的代表大会上来;必须改革干部选任制度,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西欧社会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启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党内民主新渠道。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扩大党员在基层党组织生活的权力。密切联系群众,扩大党内民主的社会基础。
(五)优化党内民主环境
1.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党内民主建设不仅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而且还要受文化、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讨论发展党内民主,就不能脱离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不能忽视这个基本国情。当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要求政治发展为其提供新的空间,这就要求党在自我建设和发展中,坚定不移地把党内民主推向前进,不能因一时一地的困难、挫折而退缩,更不能简单地因求稳怕乱而停滞不前。我们党应该加快经济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从而为党内民主发展创造强大的物质基础。
2.创建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不仅是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条件,也是进行政治改革、发展民主政治的先决条件。党内民主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进行,不能操之过急。对于党内民主的发展,要从民主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着手,在把握方向的前提下,把握好民主的进度,要使原来的民主制度中蕴含的民主政治资源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针对现实情况,逐步完善民主制度、民主原则,并能在实践中试验推广,使党内民主能适时地找到生长点,不断地获得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肖新国.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郑樊.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施丹丹.新时期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实践与创新研究[D].江南大学,2015.
加强党内建设 篇4
1 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切实增强做好党建研究工作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第一, 加强党建研究是保证高校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积极应对复杂形势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随着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受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部分党员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对如何增强党的凝聚力提出了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在引进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 各种思想观念也一同涌入,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趋增强, 对如何有效开展党员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 对基层党组织如何发挥现代技术手段的传播优势、帮助广大党员甄别信息、加强正面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复杂的形势, 我们必须不断加强高校党建研究工作, 以更宽广的世界眼光、更系统的全局观念、更长远的战略思维, 认真分析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深刻变化, 研究、破解党建工作中遇到的新难题, 确保高校党的建设始终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 始终适应时代的要求。
第二, 加强党建研究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赋予了中国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任务。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要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把教育作为民生问题放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 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进一步凸显, 高等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成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必须有党建工作作为保证, 这是多年来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高校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 是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高校党的建设, 为推动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和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大力弘扬“以研究推动创新, 以创新加强党建工作”这一优良传统, 切实加强党建研究工作, 推动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创新和制度创新, 努力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 使高校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始终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第三, 加强党建研究是破解高校党建工作难题的有效手段。随着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高校党的建设必将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虽然近些年高校在党的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有效的探索, 取得了许多好的经验, 但是高校党建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党建研究紧密围绕工作实际, 着眼于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创造性地完成上级党组织的工作部署、破解实际工作中的难题, 抓住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建研究工作。同时, 还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 着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指导和推动实际工作的制度措施, 将理论创新与推动实际工作、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进一步提高党建研究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为高校党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2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 不断开创高校党建工作新局面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建设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高校党建要始终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 以提高思想理论素养为重点, 在推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教学科研实践上取得新成效;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 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取得新成效;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要求, 以扩大覆盖、增强活力为重点, 在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取得新成效;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 以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为重点, 在以优良党风促校风带学风上取得新成效;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 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办学治校能力为重点, 在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上取得新成效。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建设理论,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普及。
(2)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 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全面落实高校党建工作各项任务, 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着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 着力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 为促进高校科学发展, 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从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角度讲,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推动高校党建理论创新、提高高校党建研究水平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党建研究要切实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紧紧围绕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这一重要任务, 认真总结高校党建工作推动事业发展的典型经验, 深入分析限制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 积极创新有利于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为确保高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实效做出更大的贡献。
(3) 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宝贵经验, 加强高校党的建设规律研究。改革开放30年, 是国家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30年, 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实现快速发展的30年。30年来, 全国高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精神和工作部署, 积极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在继承中创新, 在改革中发展, 高校党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有效巩固和加强了党对高校的领导, 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为高校长期保持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高校党建工作30年的发展历程, 认真总结高校党建工作的宝贵经验, 对于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发展方向, 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认真总结高校党建工作在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完善高校领导体制机制、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创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安全稳定、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积极探索高校党的建设基本规律, 努力形成一批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优秀理论成果。
3 探索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第一线的“战斗堡垒”。积极推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创新, 使党的基层组织充满生机与活力, 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环节。
党的先进性建设在高校不是抽象的, 而是具体的、实际的, 体现在党的各项工作之中, 体现为党组织的基本职能。在新形势下, 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紧密结合高校事业发展, 强化和完善以下6个方面的职能:一是引领思想的职能。思想政治的引领是党组织的首要职能。我们要求基层党组织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头脑、巩固发展党员群众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方面发挥作用。二是推进事业的职能。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为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思想、政治和组织上的保证。三是协调利益的职能。基层党组织、党员要加强与广大师生的沟通, 建立健全师生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 努力建设和谐的校园。四是服务群众的职能。基层党组织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营造以人为本、科学和谐、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五是建设队伍的职能。要从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 把更多的优秀青年师生吸引和凝聚到党的事业中来。六是发展民主的职能。按照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原则决定重大问题, 保证决策过程及结果充分体现民意, 以党内民主带动高校的民主政治建设。
发展党内民主也日益受到高校各级基层党组织的重视。近几年, 高校按照党中央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总体要求, 认真落实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探索进行了党的代表大会提案工作、党委常委会向委员会全体会议定期报告并接受监督、党委定期向党代表报告、党务公开等工作。
为增强党在高校知识分子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形象和威望, 实现党对高等学校的有效领导, 要选择政治素质好、人格魅力强、业务水平高、具有影响力的优秀人才担任高校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定期开展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评选和表彰活动, 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重要贡献和突出业绩;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每月至少开展一次组织活动, 并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
4 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 扎实推进高校党建工作
思想政治建设是领导班子建设的根本。由于高校工作的特殊性, 使得高校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显得更为重要。比如,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育人者首先要为人师表, 在政治思想上过硬;高校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和高知识群体, 高校领导干部要履行好职责、开展好工作, 就要有广博的知识、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等。
当前, 加强高校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 首先要以抓好理论武装为首要任务,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为着眼点和落脚点, 把高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领导集体。发展先进生产力, 教育是基础;发展先进文化, 教育是重要的阵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创造性地研究解决高校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高校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牢固树立为“两个率先”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深刻认识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发展的新趋势, 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把高校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其次, 要进一步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努力增强高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和活力。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也是搞好高校领导工作的根本保障, 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条件下都要毫不动摇地坚持。贯彻好民主集中制, 必须首先学习理解好民主集中制。要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深入学习民主集中制的理论, 不断增强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党委坚持管方向, 管大事, 积极支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 充分发挥校长的作用。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之间, 要自觉做到注重事业、淡泊名利, 心胸开阔、平等待人, 彼此尊重、加强沟通, 遵章守纪、接受监督。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 建立健全科学、民主、高效的决策机制, 充分发扬民主, 坚持走群众路线, 集思广益, 进一步提高党委的科学决策水平。
第三, 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 教育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人民群众迫切要求享有更多更好的高等教育机会。高校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切实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扩大教学规模, 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要不断改善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努力为师生员工办好事、办实事, 尤其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做好高校工作, 要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大力提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把好事办好、实事做实。
第四, 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第十六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 不断增强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的责任感, 使高校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在新的形势下体现先进性、增强适应性、坚持创新性、注重实效性、提高科学性, 不断迈上新台阶。蒉
加强和改进党内作风建设学习计划 篇5
党内作风建设的学习,是加强党内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应立足于教育,着眼于防范,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根据镇纪委的目标内容要求,为推动党内作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持续深入开展,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今年的党内作风建设学习计划:
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活动,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坚持党的路线,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加强反腐败三项工作,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狠抓工作落实,努力取得党内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果,切实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深刻含义,为做好今年的廉政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通过加强党内作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摆正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和行使手中的权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和党纪条规教育,让党员干部真正明白那些可以做,那些不可以做,做了以后有什么后果,从而提高廉洁从政的自觉性,用党纪政纪约束自己,作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树立党员的光辉形象。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党总支部组织党员学习党内作风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通过开展讲座、观看电教片等多种形式,针对性开展教育,使党员反腐败的能力逐步提高。
青村镇朱店村村民委员会
新时期加强党内监督的思考 篇6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必须建立一个廉洁高效、取信于民的政府和一支经得起市场经济考验、廉洁勤政的党员干部队伍。因此,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明确党内监督的核心与重点,从改革入手,探索强化和完善党内监督的有效制约机制与体系,强化党内监督制约机制,对于我们从严治党,为改革和建设提供有力的纪律保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一、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性
1、从马克思主义监督学说看。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时说:“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公社“应当宣布它所有的代表和官吏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来保证自己有可能防范他们。”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告诫我们:中国共产党跳出腐败周期率的新路,就是民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让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邓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监督问题,他指出:“党要领导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 “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江泽民同志强调:“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的监督”。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2、从政治学角度看。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也曾说过:“权力趋于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些说法道出一个真理,就是腐败产生于权力的滥用。因此,对于一个政党和国家来说,只有在权力配置上,建立相应的制衡机制,才能保证权力规范地使用。
3、从我国国情及党和国家性质看。我国实行的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不搞西方多党政治和三权鼎立制度。作为执政党治理和预防腐败唯一正确的途径,就是自觉地接受党内外的各种监督,特别是强化党内监督,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干部始终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中,永葆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
4、从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看。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倡导党风廉政建设,1993年以来开展的反腐败斗争,对端正党风,遏制腐败的滋生蔓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毋庸讳言,在党员干部队伍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削弱党员干部队伍的战斗力,损害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从加强党内监督入手。因此,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强化党内监督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加强党内监督面临的问题
1、监督意识不强。当前对权力的监督在主体与客体两方面都存在监督意识不强的问题。就主体而言,怕报复,怕伤和气而不敢监督;怕被别人指责为出风头,瞎逞能而不愿监督;怕抓不准,管不住,招来麻烦而不善监督。就客体而言,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党内平等的民主意识,自恃位高权重,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特殊党员,凌驾于党组织之上,只许自己监督别人,不许别人监督自己。
2、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一是微观监督较多,宏观监督较少。二是对党员干部个人监督较多,对组织监督较少。三是被动监督多,主动监督较少。四是对下级监督较多,对同级和上级监督较少。
3、监督渠道不畅通。一是监督者和被监督者认识不足,致使党内监督流于形式。二是有些被监督者对监督者进行威胁甚至打击报复。三是一些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将一些本该公开的党务政策神秘化,导致党员干部想监督又无法监督的状况。四是有些地方和单位党内监督存在搞形式、走过场的倾向。
4、监督法规建设尚待完善。一方面监督法规体系尚未完全形成,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在不少方面还无法可依。对抵制、干扰和破坏党内监督的行为,尚无可操作的规定及检查的标准。另一方面已有的法律法规在实践中也执行得不够。
5、监督专门机关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作为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缺乏同其责任相适应的权力和手段,不能对有些权力特别是“第一把手”的权力进行有效制约。监督制约机构之间也缺少一种制度化的协调组织和形式,在监督中存在一些漏洞和空挡。有些监督机构不能垂直管理,体制上的不顺影响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
三、加强党内监督的基本途径
1、构建预防腐败的法规体系,切实做到依法监督。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预防腐败的法规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廉政法规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2、要抓好监督制度的执行,保证各部门切实担负起监督管理职能。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各级党组织要把抓各项监督制度和措施的落实,作为一项极其严肃的政治任务与经济建设和其他工作一起部署、一起检查。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各项监督制度和措施的落实,才能切实发挥好监督制度和措施对于规范权力行为,预防腐败的积极作用。
3、要抓好各职能部门的监督,形成监督的合力。纪检监察机关作为专门的监督机构,在实施监督、保证各项监督制度和措施落实方面负有重要职责。这是义不容辞的,但要认识到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不是唯一的监督。反腐败必须充分发挥好各监督职能部门的作用,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4、党内监督的重点,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党内监督要收到实效,必须突出这个重点,邓小平同志指出,“对一般处理要宽些,对领导干部要严些,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更严些”。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在对象上,要突出抓好对“一把手”的监督。
5、加大党内舆论监督力度,强化广大党员的监督意识。
一是要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鼓励和保护思想交流,思想争鸣。二是要保证党内舆论工具的独立品格。
加强党内建设 篇7
一、坚定理想信念的“崇高性”
“理想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1]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坚持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如何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全党,克服和改造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是新形势严峻挑战下始终保持党的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重要基础,是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
(一)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才能有效应对考验
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的政治信仰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具体体现,具有重要的“总闸门”、“总开关”作用。这种“总闸门”,从世界观维度决定了新时期党的思想建设的方向,关系到“固本浚源”的重要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总开关”,则从价值观维度决定了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是指导思想境界与认识能力,支配道德操守与行为的基本准则。这深刻阐明了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坚持的思想和行为标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辩证统一。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确保各级领导干部筑牢监督思想防线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党的先进性和崇高使命必然对党自身提出更高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共产党人必须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品质,宽阔的胸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以及丰富的知识和多方面的经验。这样的人决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长期的、自觉的实践磨炼中逐步成长和成熟起来的。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党的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性质的重要体现,是每名共产党员为之奋斗终身的理想和目标。由于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长期的历史过程,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反复和挫折。这些都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现象,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认识和尊重的历史规律。但一些党员干部无限放大这些挫折和困难,有的甚至怀疑共产主义理论的科学性,认为那是虚无缥缈的乌托邦;有的反感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感觉那是虚假的道德说教。这种对于理想信念的动摇,直接导致一些党员干部宗旨观念淡薄,进而使得其政治立场偏易和思想防线崩塌。特别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复杂利益格局更迭、多元思想观念碰撞、剧烈社会结构变动,一些干部存在着信仰缺失、宗旨淡薄、怠政务虚、怯于担当、贪污腐败等突出问题。“理想信念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理想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2]党员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偏差,那么政治立场也就会出现动摇,政治方向就会出现偏离,党的事业发展也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只有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员的素质,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才能抵制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和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坚定崇高理想信念才能自觉接受监督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P11)对于如何治疗这种理想信念缺失导致的“软骨病”,对症的“良方”即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纯洁性。而离开了广大党员高度的觉悟和高度的自觉性,党内监督也失去了思想的基础。对党组织和其他党员进行监督,同时自觉接受党组织和其他党员对自己监督是党内监督自觉性的重要体现。
对于党内监督建设而言,运用教育的柔性手段和纪律的刚性手段,刚柔并济、同向发力,才能激发出党员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严明的纪律是党的统一意志和战斗力的重要保障,是内在高度自觉性和外在严格约束性的统一。在理想信念和党的纪律两者关系上,有了共同的理想还需要铁的纪律予以坚强的保障。这是因为,加强理想信念是提升党员干部自律意识缺失,提升自律自觉性和政治方向、立场坚定性的关键。而加强党的纪律则是站在他律的层面,是提升党员干部行为约束力的“带电高压线”,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纪律涣散、执纪不严的问题。当前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着的纪律涣散、执纪不严的问题,与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的问题密切相关。正是因为纪律意识淡薄,导致一些党员领导干部思想防线坍塌,一步步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所以,加强党内监督,必须坚决同一切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作斗争,全力维护党的纪律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强化宗旨意识的“人民性”
“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4]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正是由于依靠人民、团结人民、服务人民、带领人民,才能够所向披靡、克敌制胜、走向辉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要把“让人民监督权力”作为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新形势下加强党内监督建设,就是要将强化宗旨意识的“人民性”作为“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关键环节。
(一)强化“人民主体”之核心
在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无论是毛泽东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江泽民同志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胡锦涛同志“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人民是党的坚实基础和力量之源。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且只能依靠人民。一旦违背了人民的意愿,“我们的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5]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对“人民主体”的深刻认识融入到了有关党建论述的系列讲话与文件之中,使之成为贯穿其中的一根主线。对于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提出以零容忍态度加以惩治,重拳出击,“从严治吏”;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和期盼“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呼声,提出要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二)坚守“党性和人民性统一”之基点
党性,是指政党所具有的本质特性,无产阶级政党固有阶级属性的集中体现就是代表、实现、维护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而人民性,是指以劳动者为主体的最大多数人的共性特质,体现为阶级属性、主体属性和创造属性,具有普遍性、根本性、稳定性的特点。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体现在党的根本利益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是一致性的,除此之外再无自身特殊利益,党才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感召力。
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自发过程。本质层面的统一和现实层面的统一,二者是有区别的。因为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党性和人民性的现实统一往往会呈现复杂的情况。比如党对人民利益认识和把握的程度方面,是否正确区分和妥善处理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非根本利益、多数人利益和少数人利益、不同劳动群体间的利益等关系?是否以发展的视角、最优的选择、最大的努力解决了人民最关心、最迫切、最期盼的问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的路线政策很好地贯彻到了实际工作之中?从历史的经验教训看,由于党在认识上的局限性以及部分党员干部的作风等问题,曾使某一时期或范围内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被损害,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但是,我们党有勇气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有能力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有力量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有信心坚持和维护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这是党的先进性所决定的,是党的政治优势所在。如何在党的建设中加强和巩固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6](P4)党性决定党风,党风反映党性。党的作风是党组织和党员形象的外在集中体现。党的作风好,人民群众就会从身边所接触到的党员、干部和党组织身上感受、体验到整个党的先进性。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和促进的量变过程中,好的党风才能逐渐形成和发展。
(三)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之根本
强化党性和人民性统一性的具体工作思路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6](P5)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显著标志,同时也是新时期加强“人民性”建设的根本途径。其中,要特别重视“发挥人民监督作用”。[6](P27)2013年以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强化了宗旨意识,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这一活动以解决问题开局亮相、以正风肃纪先声夺人、以专项整治寻求突破,有效遏制了“四风”蔓延的势头,从而“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7]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发挥人民监督作用”的重要形式,是加强党内监督工作的重要环节。只有彻底贯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的“群众观点”和工作作风,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民群众监督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制度,切实保障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批评监督干部民主权利的实现机制,才能确保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只有通过完善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制度体系,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形成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党内监督运行机制,才能明确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内监督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
“从严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保障。”[6](P14)从严治党的关键就是要以“严”为着力点,以“治”为落脚点,做到思想统一、组织严密、严肃党纪、制度严格、严惩腐败,这体现了新时期党内监督建设的“新思维”。
(一)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意义
在党领导人民群众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中,始终将从严治党作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使之成为我们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重要保障。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理论观点,是在新的形势下对党长期坚持的从严治党指导思想的深化和发展,拓宽了在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思路和方法,将从严治党的理论和实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理论的创新中,“全面性”是其核心的思想内涵,体现在既要把握全局性特点,又不能忽视一般性;既要把握整体性,又不能忽视局部性;既要立足于现实,又不能割断历史。切实将治党的标准由“宽”变“严”、力度由“软”变“硬”、措施由“虚”变“实”,彻底杜绝可能出现的工作碎片化、过程形式化、行为随意化等问题,实现严格、严密、严谨、严肃的辩证统一。
(二)实现从严治党“战略性”的重要保障
党内监督是党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重要制度。历史和实践不断证明,党既是实施监督的领导者,又是监督的对象。当前,在我们党所处的改革攻坚期和发展的关键期,党所面临的执政考验不仅是长期的,更是严峻的。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只有坚持从严治党这一根本举措,时刻保持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才能克服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各种阻力和问题。“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8]这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更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只有在思想、政治、作风、纪律和组织、制度上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才能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觉悟,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才能激发出党的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使党经受住各种严峻考验,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优化政治生态的“系统性”
政治生态的含义在微观层面是党的内部政治生活以及外部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在中观层面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而在宏观层面则是国家政治生活现状、发展环境和进步水平的集中反映。这种建立在系统观念基础上的政治生态理论体系,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建思想的辩证思维和理念创新。
(一)共时态层面“破”和“立”的辩证统一
政治生态理论体系所体现出的整体性、协同性、关联性等特征,蕴含着深刻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原理。将党内监督与系统工程理论相互“结合”,通过不同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衔接”,从系统内部结构、功能等组成要素与周围环境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入手,强调政治生态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整体性、协同性、关联性、有机性和动态性等特征。这不仅有利于统筹推进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各相关领域的改革和制度完善,同时强调这种政治生态系统建设的长期性。
党内监督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监督体系,体现在从制度路径、法律路径、政治路径等方面探寻实现综合治理的基本路径,各个层次的领导机关和全体党员都必须自觉接受监督。只有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制度建设,才能有效强化监督主体和对象的能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监督的有效性。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良好的政治生态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现实的紧迫形势则对优化政治生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以及许多省市出现的系统性、塌方式腐败问题,新一届中央集体明确提出要“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保持党的肌体健康。”[3](P12)因此,反对腐败和建设廉洁政治,这一“破”一“立”两个范畴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从“破”的角度看,对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就是要通过依法查办一大批有社会影响的重特大案件,切实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通过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政治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而从“立”的角度看,建设廉洁政治则是从根本上改善政治生态内在的制度运行环境和净化外部的社会文化环境,从而彻底根除腐败存在的土壤和诱因。两个范畴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系统关系,既确立了政治生态建设的目标设定,又明确了实现的具体途径;既明确了当前的工作重点,又设定了长期的奋斗目标,体现了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思维。
(二)历时态层面“常”和“新”的辩证统一
加强党内监督、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常抓不懈”的重要历史性课题。从历史维度上看,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内监督思想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代主题和发展环境变化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了艰辛探索,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理论体系。正是在上述理论体系指导下,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得到不断保持和发展,执政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其中激发人民群众监督主动性,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党内法规重要作用等思想观点依然是指导当前党内监督实践的重要理论武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两个责任”的重要理论创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反腐倡廉理论体系,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格局。各级党委严格承担全面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主体责任,切实养成了在法治轨道上用权、在纪律约束下工作的习惯。各级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善于运用法治方式推进纪委履行监督责任,提高纪委监督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正是因为抓住了“两个责任”的“牛鼻子”,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加大对各级腐败分子查办、惩处力度,从而进一步将思想理论教育、健全制度、严格纪律、加强监督与深化改革结合起来,按照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实现了政治生态建设领域的综合治理,从而切实提升了党内监督的有效性。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理论为指导,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突破口,以党的作风和制度建设为总抓手,在思想、组织、反腐倡廉等各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体现了对新时期党内监督建设基本规律新探索。深入分析其中所蕴涵的基本特征,进而提出新时期党内监督建设的一些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党,监督,人民,政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几点体会和认识[J].共产党人,2010,(2):4-10.
[2]习近平.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学习贯彻党章的表率[J].今日浙江,2006,(12):6-7.
[3]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
[5]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6-12.
[6]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加强党内建设 篇8
一、坚持经常照镜子
灵魂深处的党性修炼, 世界观改造,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伴随人的一生, 它依赖组织的教育、同志的帮助、舆论的监督, 更要靠自身的修养。一时之照, 可能显现靓丽, 认为自己美的很;短时之照, 更可能容光焕发, 认为自己帅的不得了;只有经常之照, 才能纤毫毕现, 发现自己也不那么完美, 甚至很丑。实践证明, 没有勤观察, 就没有感性的认知。科学探索如此, 人的修养更是如此。只有经常照镜子, 才能及时发现问题, 修身正己, 明确奋进方向。
二、坚持经常正衣冠
衣冠”意味着形象。正衣冠, 关键在一个“正”字。正, 才有整洁端庄, 才有良好形象。对于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而言, 举止言行要时时刻刻合乎党员先进形象, 要时时处处合乎党员干部标准规范, 真正做到“内衣”常新, “外套”长正。实际生活中, 我们每个人有可能天天做到“衣冠楚楚”, 但是党的“风纪扣”、“廉洁帽”、“义务带”有没有污点破洞、是不是邋邋遢遢, 则需要经常的对自己来个大扫除, 在思想的“内衣”上扶病祛邪, 在行动的“外衣”上补漏纠偏, 持之以恒, 久久为功, 才能以端正的品行塑造良好的形象、将良好的形象内化为端正的品行, 在群众中树立起信任信赖的良好形象, 产生巨大的感召力量。
三、坚持经常洗洗澡
洗澡的原意是用水洗除身上污垢。引申开来为保持节操, 澡身浴德, 砥砺志行, 使身心纯洁清白。这也是自我净化的过程。“物洗则洁, 心洗则清”。广大党员、干部, 只有经常洗洗澡, 才能不断增强抵御政治微生物和政治灰尘侵蚀的能力。洗澡无非是两种方法, 一种是自己洗, 自我批评高标准, 自我剖析要严格;一种是别人帮助洗, 因为后背总得需要他人洗搓效果更好一些。所以, 经常的洗洗澡, 这就需要我们党员、特别是干部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胸襟, 有开门纳谏、从善如流的态度。就要做到听取意见不怕刺, 解剖自己不怕严, 亮出问题不怕丑, 触及思想不怕痛。从而洗出清醒之“头脑”, 保持政治上的敏锐和坚定;洗出清新之“面孔”, 保持亲民爱民形象;洗出清正做事之“手”, 在金钱欲望面前抵住诱惑;洗出拉近群众距离之“脚”, 接地气、通民情、办实事。通过洗洗澡, 除作风之弊、行为之垢。
四、坚持经常治治病
加强党内建设 篇9
一、要大力推进学习教育工作, 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的要求, 加大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民主学习教育力度, 教育党员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 努力提高党员的参与意识和依法维护自己正当权利的意识, 强化党员的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 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认识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民主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增强广大党员享受权利、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 还要加强党员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 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每个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一个共产党员只有牢固树立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才能真正解决从思想上入党的问题, 才对得起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二、要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不断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1) 保障和落实党员民主权利。以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策权为重点, 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 广泛开展党员权利和义务教育, 引导党员增强主体意识, 提高民主素质和能力, 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等制度。抓好党务公开, 做到公开内容到位, 公开形式到位, 公开程序到位, 及时公布党内信息, 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要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党组织负责人要带头发扬民主, 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理话, 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环境。完善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制度, 推行党员旁听基层党委会议、党代会代表列席同级党委有关会议等做法。
2) 抓好基层党组织的换届选举工作。换届选举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基层党组织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 尊重党员民主权利, 进一步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 对已任期届满的基层党组织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换届选举, 严格按照规定程序、选举办法和政策要求, 规范基层党组织的换届选举工作, 选强配齐班子, 优化班子结构, 确保换届选举工作稳妥有序开展。要在基层党组织推行“公推直选”办法, 由党员和党外群众公开推荐党组织班子成员候选人, 再提交党员大会进行直接选举产生正式人选, 进一步落实党员的选择权, 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
3) 加强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一是要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 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党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 保证协调高效运转, 增强班子整体合力。二是建立健全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有关制度, 努力实现决策的科学民主。探索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 对违反“三重一大”问题须集体讨论决定规定的, 严肃追究其责任。三是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的原则, 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 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
4) 开好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坚持和完善领导人员双重组织生活制度, 领导班子成员是党员的都要主动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 对有的单位领导不参加组织生活的, 应有相应的制度和规定去约束。认真组织开好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 提高民主生活质量, 把开好民主生活会作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有效措施。坚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要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下足功夫, 敢于直截了当地触及问题, 不转弯抹角, 不回避矛盾, 不避重就轻, 也不纠缠细枝末节, 真正做到亮出问题不怕丑, 剖析自己不怕严, 触及灵魂不怕痛。通过开好民主生活会, 达到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
三、要大力推进制度建设, 规范党内政治生活
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是巩固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各个方面建设成果的保证。加强党内政治生活, 重点是加强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学习教育制度。完善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评议、党务公开、党内监督、党务工作流程和报告、重大决策报告等制度。要提高制度的科学性, 加强制度的系统性, 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 既是党的制度条文的制定者, 又是党的各项制度的执行者, 也是党的制度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者, 所以只有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模范地执行党的各项制度, 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做到, 禁止别人做的, 自己坚决不做, 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 才能为广大党员作出表率。
四、要大力推进作风建设, 弘扬党的优良传统
1) 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要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虚心向群众学习, 热心为群众服务, 诚心受群众监督, 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 让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和建立急难险重工作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制度, 遇到急难险重工作, 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和重大突发事件, 领导干部要靠前指挥, 妥善处置, 注重效果。对作风飘浮、敷衍塞责引发重大事件或造成重大损失的, 对弄虚作假、虚报浮夸的, 必须严肃追究责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兢兢业业地做好工作, 把小事做精、大事抓实, 多做基础性、长远性工作, 建立健全抓工作、抓落实的责任制, 切实把各项工作抓出成效。
3) 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传家宝, 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 厉行节约, 反对奢侈浪费, 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 以坚强党性保证良好作风养成。
五、大力推进党和群众监督工作, 保障党员参与党内事务权利
把党内都督作为重要环节, 拓宽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参与党内事务监督的渠道, 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 采取参加民主生活会、大会述职述廉、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舆论等方式, 接受党员群众监督。要拓宽党员检举、揭发、申诉、控告、上访等渠道, 制定具体严密、操作性强的制度, 扩大党员参与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范围, 探索建立民主监督约束机制和问责制度。
摘要: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的生命, 是党蓬勃兴旺的重要保证。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对于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新时期地方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研究 篇10
关键词:新时期,地方高校,党内民主
一、地方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发展历程
1998年中国只有759所地方高校, 在校生196万人, 占全部院校总数和在校生的比例为74.2%和52.8%。而2009年, 中国地方高校已经发展到2 194所, 在校生1 972万人, 占全部院校总数2 305所和在校生2 144.66万的比例为95.2%和92%。地方高校已经成为中国高等学校大众化的主要力量。
地方高校多属于教学型院校, 与部属高校相比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首先是大学使命的地方性。地方院校由地方政府出资举办, 是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最直接、最可靠的教育基地, 肩负着满足地方求学需求, 为地方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职责。其次是教育经费投入上的地方性, 地方院校主要是依靠地方财政拨款。在现有高教拨款体制下, 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地方高校的办学经费投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也是地方院校的利益所在。第三是教育管理体制上的地方性, 地方院校由地方政府举办并管理, 与地方政府具有紧密而清晰的上下级联系, 有利于贴近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办学。第四是教育服务区域上的地方性, 地方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本地区, 培养出的毕业生也主要在本地区工作;科研开发和文化创意产业也以服务本地区发展为主, 成果转化也主要服务于本地区企业。
地方高校党内民主真正的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如果以党代会、学校领导体制来区分, 高校党内民主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性标志是党的十三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党内民主日益正常化和逐步发展, 高校党内民主建设走向正常化。高校的党内民主的正常化建立在两个基础上:一是高等教育的恢复发展。改革开放后, 高校招生逐步走向正常, 学校有了教育的对象和工作的支撑。二是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走向正常化。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标志着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从而为高校党内民主的发展提供至关重要的外部环境。在这两个前提下, 初步形成了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和党代会制度。1978年10月, 教育部修订《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 规定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各个高等学校按照这一原则, 建立了党委领导下的党政分工领导体制, 党内民主首先从领导体制上表现出来。第二阶段有两个标志:一个是1996年3月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该条例对党组织的设置、党组织的职责作了明确规定, 为高校党内民主的发展健全提供了依据。特别是该条例第四条的规定:高等学校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 党的基层委员会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任期四年。党的基层委员会对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第二个标志是1998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颁布。这使得高校领导体制第一次有了法律的保证和支持, 从而使高等学校的民主建设真正走向了规范化、法治化轨道。
二、新时期地方高校党内民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 广大高校坚持科学发展观, 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着力保障党员的合法权益,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管理民主化、决策科学化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党的建设形成了良性发展态势。但同时, 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高校党内民主还存在诸多问题, 党内民主建设与高等教育发展还不完全相适应, 与高校师生员工的期望值还有较大的差距, 党内民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党内民主建设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具体而言, 高校党内民主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民主制度建设不够健全。地方高校党内民主建设中最有效也是最难的是制度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说, 党内民主建设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以民主制度建设为保障, 包括党代会制度、党委会制度、选举制度和监督制度等。当前地方高校在这四个方面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如党代会制度方面, 对党委会任期制度的探索与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党代表的产生方式、作用的发挥等还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机制;党委会制度方面, 常委会和全委会的职责分工、全委会作用的发挥方面还缺少必要的规范;选举制度方面, 间接选举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问题, 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过小、组织意图影响过大, 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还处于试点阶段;监督制度方面, 缺乏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普通党员对领导干部的有效监督机制, 监督的效力也需要大力提高。
2.党员民主意识淡薄。在发扬党内民主的问题上, 我们党一贯强调的是民主集中制。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我们在贯彻民主集中制方面, 总是集中讲得多, 民主讲得少, 客观上给党内“家长制”和“一言堂”问题的滋生提供了条件, 致使有的高校领导干部对党员的意见和建议不理不睬, 对党员的要求和呼声不闻不问, 对党员的个人选择意愿进行干预, 民主集中制变成了个人决定制, 有的高校党组织领导人对重大决策的出台, 重要干部的任免, 重要建设项目的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 搞独断专行, 个人说了算, 将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这种曾经对我们党造成严重危害的病症, 不但脱离党员群众, 而且上级脱离下级, 甚至在同级里也造成了少数人或个人脱离多数, 少数人或个人专断的局面。同时, 也有一些党员缺乏主人翁思想, 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 对行不行使党员权利持无所谓的态度, 在党内生活中不讲意见, 只讲服从, 对错误的东西不批评、不反对, 不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只等领导做决定。
3.民主渠道不够畅通。党员和基层党组织意愿的表达, 必须通过一定的民主渠道, 没有相应的渠道沟通而空谈发扬民主, 只能是上下两张皮, 一面是大谈民主, 一面仍旧是闭门决策。在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中, 我们党曾经开创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民主渠道, 这些渠道对党广泛接触党员群众, 真实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民意, 准确判断形势, 切实了解党员反映强烈的问题;对于认真听取民意, 集中民智, 正确决策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也应当看到, 高校党内民主渠道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 民主渠道狭窄、不顺畅, 中转环节过多、时效差等问题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党内民主的发扬。当前, 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越来越多, 诸多新的因素进入决策领域, 进一步疏通、拓展民主渠道, 充分发扬民主的需求显得愈加紧迫。
4.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明确指出, 党组织要“组织引导党员参加关于党的政策的讨论。党中央或地方组织决定在会上和党报党刊上讨论某方面的问题时, 应将讨论的时间、方式和内容通过适当的方式告知党员, 以便党员参加讨论。”“党员有权在党的会议上参加党的政策和理论问题的讨论, 可以在党的会议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此外, 《条例》还具体规定了必要时党员参与党组织讨论决定的重要问题, 包括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事项;重大工作任务的部署;按干部管理规定应该由集体讨论干部的任免、调动和处理;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问题;发展新党员;上级党组织规定由集体决定的其他事项等。然而, 当前一些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存在这样的现象:一些本应该让所有党员知道的事情, 却总是捂着、盖着, 不让党员知道;一些本应该让所有党员参与的事情, 却总是堵着、瞒着, 不让党员参与;一些本应该让所有党员去监督的事情, 都总是应付着、回避着, 不让党员监督。该公开的不公开或少公开, 有所公开的内容也缺乏实质性、真实性, 做表面文章, 特别是有些领导的活动、决策过程和权力运作过程缺乏公开和透明度, 让广大党员不能全面、深入的了解, 无法知情。
三、进一步加强地方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思路
(一) 健全地方高校党内民主制度
1. 要进一步完善党员代表大会制度, 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 选择一些县 (市、区) 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首先, 要坚持学校党委按期换届制度, 党的十七大对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行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这是一项对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的创新举措。其次, 要坚持和完善年度党代会制度。在每届党员代表大会之间, 每年召开一次年度党员代表大会。进一步完善党员代表大会的职能和党内监督制度, 为学校党委密切联系群众和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党内事务、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为推进党委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第三, 建立和完善党员代表大会提案制度, 探索“网上提案”等新途径, 健全党代表提案的处理和回复机制。
2. 进一步完善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 保障党员评议权的落实。
要建立和完善年度党代会民主评议学校党委领导制度, 学校党委领导班子和校级党员领导干部每两年一次在年度党代会上向党代表报告工作并述学、述职、述廉, 接受党代表的民主评议。召开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 针对群众提出的意见,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提出整改措施并将评议结果在一定范围通报。
3. 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深化干部制度改革,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 就要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方针,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深化干部制度改革。首先, 进一步完善二级学院党政班子的按期换届与民主选举, 实行任期制、责任目标考核制和民主选举制。选举制度是党内民主的重要标志, 改革和完善这一制度的方向是增强党内选举的科学性、规范性。其次, 要积极推行机关与教辅单位领导干部任期制、责任目标考核制、定期交流制和竞争上岗制等, 正确认识和评价干部政绩。领导干部届满时, 由学校党委进行任期目标 (工作) 责任制的检查和总结。要把交流换岗作为提高干部素质、调动干部的积极性、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强化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 进一步推进干部交流 (轮岗) 制度。第三, 要拓宽视野, 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在选拔后备队伍时注意考虑党外人士、少数民族、女性干部。
4. 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党务、校务公开制度, 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保障党员民主权利, 推进党务公开。”“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党务公开作为党的组织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 进一步明确“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要继续推进党务公开, 要以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加强党内监督为重点, 不断扩大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以党务公开促进校务公开, 深化校务公开要以健全学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 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重点, 密切干群关系, 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知校情、参校政、议校事、监校务的积极性。
(二) 增强地方高校党员民主参与意识
加强高校党内民主意识教育是提高高校党组织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是新时期增强高校党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必需。因此, 必须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增强广大党员、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民主意识, 提高党员发扬党内民主的素质和水平, 教育党员干部要顺应党内民主发展新趋势, 实现党建工作理念从“组织本位”为主向“组织本位”与“党员主体”互动共进为主理念的转变。要使广大师生党员明确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明确师生党员的民主权利以及如何正确行使这些权利, 积极参与党内事务, 并培养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管理中的民主作风。同时高校各级党组织要对党员干部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 要在党员中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 使广大党员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不断开拓进取, 增强党员的政治修养, 自觉地以“四个服从”来约束自己。
(三) 拓宽地方高校党内民主渠道
在地方高校党的工作中就要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 拓宽党内民主渠道。高校知识分子密集, 广大师生员工有较强的民主精神和参与意识, 尊重好、引导好这种民主精神和参与意识, 拓宽民主表达和反应渠道, 切实保障党章对党员民主权利的相关规定, 是推动高校党内民主建设的关键。一是要拓宽党员知晓党内事务的渠道。党内的事务应该让党员知道, 上级的指示党内要先传达、先学习、先执行。二是要拓宽党员讨论和发表党内决定重大问题意见的渠道。建立有效机制, 保证党员有意见能及时反映到党组织中来, 使党组织和党员真正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四) 增强地方高校党内监督的有效性
党内监督是指党员之间、党组织和党员之间, 依照党章和其他党内规范所进行的相互监督、相互督促的活动。党内监督, 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十分重要的问题。高校要加强党内民主监督, 就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高校党内批评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和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 使每一个党员都能充分行使党章规定的批评权。二是建立健全高校党内举报、申诉制度, 为党员行使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提供顺畅的渠道和严密的保护措施, 不断改进对党员来信来访反映问题的处理机制, 切实尊重和维护党员权利。三是注重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 专职监督与兼职监督相结合, 自下而上的监督与自上而下的监督相结合, 全面推动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民主党派监督等, 形成人人都是监督者, 都主动参与监督并自觉接受监督的局面, 在高校形成有效的监督网络。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9/18/content_12076251.htm, 2009-09-18.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G]//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7.
[3]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4.
加强党内建设 篇11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其基本内涵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是这样表述的:“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邓小平同志把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一个中心”紧紧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积极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新时期,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赋予了“一个中心”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更加丰富的战略内涵。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四项基本原则,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95年的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使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七一”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面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充分激发和调动亿万群众加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来,也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我们必须以强大的战略定力推进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党的基本路线抓住了我们党治国理政中的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和工作重点。是党在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础上提出的。党的基本路线指明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指导全局的总任务、总方针、总政策,集中反映了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了全党一切工作的政治方向,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的保证。
党的基本路线的确定,从根本上纠正了改革开放之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使我们国家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然而,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在如何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阶层分化、环境污染以及党内存在的一些脱离群众的腐败等问题上,出现了各种错误的看法,突出表现为简单地撕裂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有崇尚西方政治模式、质疑共产党执政、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对“一个中心”说三道四、以偏概全否定改革开放的。这些杂音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情况下被快速放大,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群众的思想,甚至在一些党员干部中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思想上的波动必然影响到人们的行动。当前,一些地方党内政治生活不同程度存在着庸俗化、随意化现象,比如,一些地方和部门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一些党员干部在党、爱党、忧党、护党意识不强,组织涣散、纪律松弛;有些党的理论工作者,散布与党的主张相抵触的理论,但是根本没意识到这是违反党的政治准则的;对于党的决策,有的人奉行选择性执行策略,对自己有利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阳奉阴违,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此种种,不可避免地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产生了消极影响。
党内政治生活是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和党员进行党性锻炼的主要平台,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政治生活实践,同时也是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执政实践。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胜阶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对党治国理政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保证,以党的基本路线来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方向、内容和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决心,体现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新的长征路的高度自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使命担当。
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篇12
1. 思想认识的不深入制约了党内基层民主的深入开展
当前仍有个别领导干部对推进党内基层民主的重要意义认识不深, 导致工作中出现怕“难”, 缺乏解决问题, 研究工作的积极性, 工作浅尝则止;怕“乱”, 在党务公开上怕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导致工作不透明;怕“过”, 畏手畏脚, 缺乏创新意识。
2. 党员民主素质不高减缓了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步伐
还有少数基层党员参与党内监督与管理的意识淡薄, 积极性不高, 参与面不广, 参与度不深, 习惯与“服从”组织。个别基层党员的民主权利行使不当, 比较明显的就是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个别党代表在闭会期间不能主动参与党内民主管理和监督。
3. 民主氛围的不宽松影响了党员党内民主权利的发挥
个别基层党组织仍然存在“一言堂”, 个别领导把单位或组织视做自己的“领地”, 民主作风差, 不愿意给基层党员参与管理与监督的机会, 使基层党员意见难以表达。个别领导干部在干部任免等重大问题上不经过酝酿讨论, 独断专行, 摒弃民主。
4. 制度机制的不完善阻碍了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步伐
纪检对同级党委的监督相对乏力。党内干部任命制与党内基层民主相矛盾的。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的决策范围因缺少强制机制而容易本末倒置。党内民主管理条例因基层缺乏配套执行机制和办法, 实施受到影响, 效力大打折扣。
二、改进和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对策
1. 强化认识, 加强领导, 营造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良好环境
各级领导要主动深化认识, 把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做为基层党建工作重点摆上日程。上级党委要把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为考核基层班子和领导干部个人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要由党委统一领导, 组织、纪检、宣传等部门分工合作, 齐抓共管, 加大舆论宣传和典型示范力度, 形成有利于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良好氛围。
2. 加强教育, 提高素质, 培养基层党员群体能自觉发挥主体作用
通过党员干部培训, 提高党员的民主意识、责任意识, 提高参与党内民主监督与管理的热情和能力。丰富载体, 为基层党员表达意愿、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搭建平台。严格执行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 提高质量。通过完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引导基层党员主动参与党内民主管理, 正确行使民主权利。
3. 党务公开, 开门纳谏, 增强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
要依法推行党务公开, 扩大公开范围, 增强基层党建工作透明度。要规范公开程序, 建立公开的审批和监督、反馈机制, 广泛听取党员和群众的意见, 并及时处理和反馈, 提高基层党员和群众满意度。要创新党务公开的方式、方法, 扩宽公开渠道和公开面, 增加党建工作的开放性, 提高工作成效。
4. 创新方式, 强化民主, 通过规范选举提高基层干部选任公信度
要扩大村和社区党组织“两推直选”范围。党代会代表、党委会委员候选人要坚持组织提名和党代表联合提名相结合, 保证公平民主。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的产生, 也要采用个人自荐、党员和群众举荐、党组织提名相结合, 提高人选质量。要规范执行公示制度, 改进投票方式, 对选举过程全程监督, 严处违规违纪行为。
5. 明确责任, 强调制度, 促使基层党代表在闭会期间仍发挥作用
改进党代表的产生方式, 适当缩减名额, 优化结构, 扩大差额比例, 推行竞选直选, 试行代表选区制。完善和规范党代表任期制度、代表提案发言制度、联系群众制度、述职制度、考察调研制度、列席相关会议制度等, 发挥好党代表参与党内管理的作用。开展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工作, 强化年会质量和效率。
6. 扩大民主, 完善程序, 提高基层党组织民主的决策质量和水平
通过多种方式征求党员群众对党的工作的意见建议, 使基层党员群众的意愿得到及时和充分表达。严格执行发展党员的条件和程序, 通过预审、公示、考察、票决等多个环节扩大公开和民主, 把住党员质量源头。推行党内重要决策听证制度和表决制度, 征求党代表、基层党员或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 提高决策质量。
7. 完善制度, 拓宽渠道, 加强党内基层民主监督执行广度和深度
落实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向党员群众述职述廉制度, 有必要可对重要工作进行专项述职。对基层党组织和负责人的考核体系要多考虑基层党员群众参与测评、打分、谈话等的方式和参与面, 并合理划定代表范围和代表结构, 多给他们提供客观评价的发言机会, 保证更多的基层党员群众参与党内基层管理, 行使好监督权。
参考文献
[1]陈美玲.农村基层党内民主问题研究综述[J].福州党校学报, 2012 (03) .
[2]赵淼.政治生态视阈下党内基层民主问题研究[J].长白学刊, 2013 (04) .
【加强党内建设】推荐阅读:
加强党内监督心得06-03
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多维思考08-11
加强党内监督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心得体会10-18
党内和谐建设06-12
党内民主建设思想08-12
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07-25
社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工作总结08-23
党内法规05-16
党内和谐06-16
党内监督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