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监督要与

2024-05-21

党内监督要与(精选8篇)

党内监督要与 篇1

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党内监督问题研究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已发布施行,如何贯彻落实好党内监督条例,我们认为着重是看党内监督机制的落实程度。党内监督机制,是指在党内监督全过程中,由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监督对象、内容、主体、方式、程序、处置、保障等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党内监督机制是一种预防和修正错误的制衡机制,是

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是执政党实现其各个时期历史任务的重要保证,对当前人事人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党内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是监督机制疲软。缺乏纵向统一领导和横向监督体系的有机配合,难于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实行全面监督。而党内监督机制应具有的相对独立性与实际隶属关系上非独立性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监督主体之一的专职机关——纪委,如果没有上一级纪检机关过问,就难于进行监督活动,使一部分党员干部在事实上游离于党的监督之外。二是监督机制缺乏横向协同,各部门各自为战,有时几家都要管,有时互相推诿都不愿管,以致造成监督力量之间相互脱节,相互削弱。组织、宣传、纪检等部门虽然都有教育遵章守纪、增强党性的义务,但它们之间有机配合也不够。三是监督功能被处罚功能所替代。现实的监督主要是对党员违纪行为的事后查处上,而没有放在事中和事前的监督上,把党内监督当成单一的处罚功能,这种监督机制实质上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监督机制,即使制定再多的法规、设置再多的机构、扩充再多的人员,党内监督机制的整体效能也难以发挥。四是党内民主监督还不完善,党员行使民主权利常常流于形式。依照党章,党员有权对党组织的工作提出建议或意见,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党员。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缺乏切实的途径和保障,党员的这些权利往往只停留在党章条文上。五是专职监督机关本身存在畏难情绪。由于监督的相对独立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功能没有全部实现,监督者顾虑重重,上怕得罪领导,下怕得罪群众,埋怨情绪、畏难情绪在相当一部分专职监督人员中流露,削弱了党内监督的作用。

二、主要对策及措施

(一)加强和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加强和完善党内监督机制,是搞好党内监督的重要课题。由于现行党内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没有能充分发挥出其抑制权力的逆向的应有作用,因此,如何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拒腐防变,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做好人事人才工作,是我们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关键所在,就是要完善党内权力制约体制,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工作。从当前基本国情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国民文化素质也不高,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民众的政治参与和监督的水平,党内监督依然是对各级国家机关党的领导干部的重要监督力量。

(二)遵循党内监督的基本原则

遵循党内监督的基本原则,是强化党内监督机制的重要前提。党内监督的实质就是对党内消极因素的抑制和违法违纪行为的强制,其核心则是对权力的运行进行督察和制约,以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完善党内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真正做到以党纪约束权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确保监督主体的相对独立性,实现党内监督权威化。监督应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党组织这个大系统中如果缺乏相对独立的监督制约系统,就不能有效地防止各种不良倾向和腐败现象。在现行党内监督体制之下,地方各级党委应当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制订出让党内监督机关独立执行监督任务,不受非法干扰的若干措施,以强化纪检机关的职能,实现党内监督权威化。

2、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和法律,依靠法制力量遏制腐败。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为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我们要从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需要出发,加大建章立制的力度,在机制、制度等方面探讨和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使党内监督做到有章可循。在这方面,目前应该做好的工作主要有:一是要从抓若干个不准,发展到制订党政干部的廉政准则,更全面更严格地提出新时期的行为规范,改变零打碎敲的做法。二是要从抓具体的行为规范转到各方面的制度建设。三是从各级党委每年部署,纪检机关直接抓,逐步转到各级党委作为日常工作来抓,明确各级的廉政责任制,人人动手抓廉政。四是从定性的要求转到定量的考核,逐步建立一套科学的廉政管理考核制度和秩序。

3、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党内民主,是党内权力约束得以实现的基础,没有广泛的党内民主,便没有健全的党内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发扬党内民主,便可充分发挥广大党员作为主体参与监督的积极性。而发扬党内民主,实现有效监督的原

则是:一要坚持党内监督地位人人平等,每个党员和干部既有监督他人的权利,又有被监督的义务。二要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监督权利,使党员群众敢讲真话,敢于批评,不怕打击报复。三要保证党员监督渠道畅通,建立上下监督的互补机制,拓宽党员检举、揭发、申诉、控告、上访等监督渠道。

4、处理好党内监督各层次的关系,发挥党内监督的整体效能。党

内监督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很强的专业性,对象主要是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这种特点决定了监督机制既是多层次的,也是多方位的,纵横制约,前后制约的机制;同时还应当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组织群体与党员个体相结合,超前监督与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监督主体与客体相结合,党内与党外相结合的机制。处理好这些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发挥党内监督整体效能的可靠基础。

(三)强化监督主体

强化监督主体,是完善党内监督机制的先决条件。党内监督是一个系统工程,监督主体作为党内监督的监督者,是一种处于统治、支配地位的力量,直接影响与制约着党内监督体系的结构和效能。应通过强化党内监督主体,实现权力制约机制的现代化,来保证国家行政权力的廉洁运行。

1、通过加强党员的思想修养,使党员做到自我监督。党员自我监督就是通过党内教育活动,使每个党员经常对照《党章》、《准则》检查自己有无“越轨”行为,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理论、道德、纪律的修养,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党员的素质,发挥党员的自我约束机制,是最积极的监督,也是搞好组织监督、群众监督的基础。

2、通过严格的党的组织生活实行组织监督。党组织的监督是党内监督的基本形式,通过党组织实行监督,其方法主要有: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党员鉴定和对党员干部的考核评议实行监督;通过对党员谈话,个别帮助,把问题克服在萌芽状态;通过党风党纪检查和机关思想作风整顿对党员实行监督等等。

3、依靠广大党员进行自下而上的监督。党员监督是党内监督的基础。党员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行使监督,是一项重要的民主权利。依靠党员群众搞好党内监督,我们已经有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民主评议党员,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举报的工作,建立群众性的党内监督组织。

4、强化党委会自身制约和监督。邓小平同志说,对领导人最重要的监督来自党委会本身。权力最大的人,也是最需要监督的人,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尤其是对党委会主要领导人的监督制约,因为他的权力大,起着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5、在党章规定范围内,适当地扩大纪检机构的权限。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扩大纪委的监督权:一是纪委对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有参与权、批评权和建议权;二是对重要干部的选拔任免,纪委要有提议权、考核权、弹动权和质询权;三是对明显用错人和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人和事有干预权;四是对违纪违法线索有立案权检查权和处分权;五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约见、约访权,以此扭转纪检机关责实权虚,所承担的责任与权力不相适应的状况。

(四)明确党内监督的客体

党内明确党内监督的客体,是健全党内监督机制的根本保证。监督的客体,是指党内监督的对象。党内监督对象是全方位的,一切党组织和党员都必须受到监督,但是从总体上看,权力越大的,领导职务越高的,越需要受到监督,越是重点。对待监督客体,必须严格执行人人平等的原则,领导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严格遵循干部制约制度,无条件地接受党内的各种监督以及来自党外的监督,不允许有任何超越监督和不受制度约束的特殊党员、特殊干部。根据党章对全党的四项基本要求,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和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各项基本条件以及《准则》提出的各项要求。鉴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在监督客体上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权力授予过程中的监督制约机制。在权力授予过程中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把好干部任用的入口关,构筑起防止权力腐败的第一道防线,是十分重要的。一是要把好领导干部的选拔关,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拔任用干部。二是要把好重要岗位干部的任用关,试用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凡与领导干部有亲属关系的人员,不得与本人在同一领导班子中任职,党政正职与主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一般不在原籍任职,凡涉及本人亲属子女的问题,应主动回避,也不得利用职权暗示他人进行干预。三是要对重要岗位的干部,实行用人失察追究制度。领导干部发生严重腐败行为,不仅要追究其本人的责任,而且还要追究主管领导用人失察的责任。四是要加强用人的监督检查,组织人事部门任用干部应事先征求纪检机关的意见,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人和事要坚决查处。

2、强化权力运行中的监督制约机制。一是要形成相互制约的权力格局。努力强化组织监督机制,合理调整部门和个人权力与职能,适当分散权力,使部门权力适度分解,避免集权于少数人,从而实现部门内部权力之间的协调。二是建立告诫谈话制度。在干部任职期间,发现有违纪苗头时,必须亮黄牌,由上级领导或纪委和组织部门进行谈话,做到防微杜渐。三是建立个人廉政考察制度。在干部任职期间,由纪委和组织部门抽调素质较高的同志组成联合考察组,结合考核进行廉政考察,同时对一些班子的调整进行不定期廉政考察。四是实行领导干部交流制度。

3、加强权力运行结果的监督检查。加强权力运行结果的监督检查是警慑权力滥用和惩治腐败的重要措施。一要实行领导干部述职报告制度。二要实行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制度。三要实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领导干部在离任时,审计部门必须对其所在工作单位的经济收支情况进行审计,而凭审计结果到党委组织部门办理离任手续。四要建立领导干部的财产申报、登记和公布制度。领导干部到职后,必须向纪检机关、组织部门申报自己的财产及其来源,并登记注册,必要时可以公布。通过上述制度,可以增强党内监督的可操作性,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效的对领导干部的党内监督机制。

党内监督要与 篇2

从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现状看, 许多科学的制度并没有得到有效执行。与党内监督制度设计本身存在的问题相比, 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更为突出。党内监督制度在执行环节存在着不自觉、不优化、不规范现象, 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主、客体主观上的不自觉。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主体主要是指处于监督地位的人或组织, 主要是回答谁来执行监督制度的问题。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客体是指监督对象, 主要回答如何保证被监督对象执行党内监督制度的问题。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主体主观上的不自觉主要是党员监督意识的淡漠, 具体表现为“不愿监督”、“不懂监督”、“不敢监督”和“不会监督”四个方面。一是少数党员、干部对党员监督权利缺乏深层次认识, 对党内监督采取漠然态度, 即“不愿监督”;二是执行主体对党内监督本质和党内监督规律缺乏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以致“不懂监督”;三是部分党员、干部对党章党纪特别是党内监督法规制度的学习不深入、对党内监督的方针、任务、内容与方式缺乏了解, 导致在实践中不懂得监督什么, 如何监督, 以及如何保护自己等, 即“不敢监督”和“不会监督”等。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客体主观上的不自觉就是指部分特别是党的地方和基层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客体, 面对相关科学监督制度设计安排时, 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相关制度进行取舍和变通, 集中表现为在执行制度上采取实用态度, 即按照各自的“算盘”, 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 反之就变味。这方面以部分“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 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为甚。少数领导干部自恃大权在握, 把党内监督制度当摆设, 在局部形成了“上级顾不上执行、同级不愿执行、下级不敢执行”的尴尬局面。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运行环境不优化。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良好的运行环境。这里主要从监督制度的执行体制和执行意识两个方面来阐述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运行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体制方面, 主要是通过对党代会、全委会及常委会三者关系以及纪检委和党委会的关系来加以剖析其中问题。党章规定, 第一, “党的各级领导机关, 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 都选举产生。”也就是说, 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人的权力是由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党员授予的。第二, 每一级领导机关中的全委会由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党委会由全委会产生等等, 这也是后者对前者的层层授予。第三, 就地方党委内部书记和委员的关系来讲, 全委会选举委员和书记、副书记, 也就是说, 书记和副书记与其他常委一样是由全委会授权的, 并不是委员的权力由书记授予的, 所以, 党的代表大会与全委会、常委会之间是权力授受、领导和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因此, 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机制应该是:党代会监督党委会, 党委会监督常委会, 其中, 党代会在同级党委组织中拥有最高监督权。但是, 这种执行权的委托和受托关系或者说授受关系在一些地方的实际运行中颠倒而形成一种“倒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这就导致越往上层党内监督制度执行效果越递减的问题。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意识和制度执行力、公信力密切相关, 后者是通过监督主体的制度执行意识这一重要途径体现出来。制定和执行制度的是人, 人的素质如何, 直接影响着制度的制定、完善和执行。因此, 注重党内监督制定和执行的同时, 还必须注意提高党员的监督制度执行意识, 从而使制度的“硬件”到“软件”两个方面都能得到保障。在执行制度中,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者往往具有如下心理因素:一是认为“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 怕把人际关系搞僵, 影响班子团结;二是害怕受到打击报复;三是害怕牵扯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四是担心得不到更多人的支持, 因为现实生活中, 严格执行制度的人并不一定能得到好的评价;五是认为个别人违反制度是小事, 不会对事业造成大的影响, 因而不能从小处着眼, 防微杜渐, 习惯于下不为例, 迁就思想较重等等, 从而导致制度难以执行下去。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程序上的不规范。现实中很多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程序处于无序状态。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规范的程序性制度规定是保障制度得到有效执行的前提和基础。在制度制定上存在的注重实体性、忽视程序性, 注重原则性、忽视操作性等诸多问题, 是导致制度无法执行的重要因素。就目前而言, 党内监督制度总体上还没有一套独立的、完整的操作性比较强的专门执行程序。多数监督制度没有配套的执行程序, 即使在过去已经实行的一些制度中有一些程序性规定, 也多散见于实体性制度之中, 不系统、不具体、可操作性较差是其共有特征。另一方面就是制度执行程序的配套性制度差, 没有执行程序的保障措施, 导致执行制度不到位的问题十分突出。再就是部分监督制度的执行不够到位的问题。有些监督制度执行时侧重于静态监督和事后监督, 而事前、事中的动态性预防和警示相对较为薄弱。如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 大多属于离任审计, 对领导干部主动进行任前、任期内审计做得不够。离任审计中, 由于先离任、后审计的运作程序及审计结果与干部管理使用的各个环节结合不够紧密, 从而造成审计查证难、处理难, 离任者与接任者的责任难以区分。

二、党内监督制度有效执行是党的先进性和团结统一的象征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环节的重要性, 不仅体现在不断推进党内监督制度化的进程中, 更要体现“从严治党”的一贯要求上, 还要表现在执行规章制度的严肃性,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那样, “谁也不能违反党章党纪, 不管谁违反, 都要受到纪律处分, 也不许任何人干扰党纪的执行, 不许任何违反党纪的人逍遥于纪律制裁之外。”“当前要严格执行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对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 对有章不循的要严肃地批评, 限期纠正, 情节严重的要执行纪律。”

1.激活监督主体, 构筑党内监督制度执行保障体系。党内监督制度执行保障制度体系应包括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制度、制度执行的考核制度和制度执行的追究制度等, 这些都是保障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

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责任追究制度。所谓领导干部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就是根据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的原则, 明确上级对下级执行制度的监督责任, 明确党政一把手对班子成员执行制度的监督责任, 并制定责任追究办法, 对发现下级存在的问题不制止、不采取措施、也不举报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对疏于管理致使下级发生严重错误并导致重大损失的, 上级领导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并受到相应的处分。凡是监督制度, 都须制定监督执行责任的相关规定, 特别是要建立健全专职监督机关和人员的监督责任追究制度, 对监督不力, 监督不公, 监督失察的责任者予以惩处, 从而杜绝有制度无人执行的现象。任何一项制度, 如果没有对不执行者的相应的处罚, 这一制度很难得到有效的遵守。因此, 一定要建立执行这些制度的保障制度, 要具体规定对各种不执行情况的相应的处罚标准, 对于严重对抗制度执行的领导, 要给予撤职处分;对于严重对抗制度执行的单位, 须追究其领导的责任。从责任追究的具体运作方面, 针对各层次主、客体应负的责任规定出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责任追究的实质性内容, 以此增强党内监督的强制性和党内监督制度的刚性。譬如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在1997年旧条例的基础上, 从指导思想、执行程序、适用对象等七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对执行党纪处分决定的期限、方式和应当办理的相关手续等事项, 以及对不按规定执行党纪处分决定的行为如何追究责任均做出了具体规定。制度执行工作的责任制的建立和完善, 明确了责任主体、责任内容、责任分工、考核方式、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 确保各项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有关各方可据此制定关于违反《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所规定的十项监督制度的责任追究和党纪处理实施细则, 明确界定对不执行或不正确执行党内监督制度的将如何予以追究, 对不遵守党内监督制度、不自觉接受监督的视情节做出严肃处理。此外, 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责任制的建立还应和对各级党组织执行制度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严格责任考核, 加强监督检查, 及时发现制度执行中的偏差, 促进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

2.严格规范程序, 创设党内监督制度执行运作机制。针对执行制度中存在的主观上的不自觉和客观上的不规范问题, 研究制度的执行程序, 以严格的执行程序和系统、规范的制度为保证, 依法实施党内监督, 十分必要。加快程序立法建设步伐。要像《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控告申诉工作条例》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案件审理工作条例》等程序性规定那样, 使十项监督制度在程序上有章可循, 变党内监督为刚性监督。如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制的执行程序。各级纪委及监察机关分别对同级党委和政府该项制度贯彻的监督应贯穿于该制度运行的全过程, 纪委及监察机关监督不是对具体决策内容正确与否作评判, 而是对决策的程度做出评判。包括:一是决策之前议题的确定。主要监督两个方面的问题:即确定议题是否为重大问题和应列为重大问题是否被确定为重大问题, 提交集体讨论。二是会议的议题是否提前一定时间通知到与会者, 以防止临时动议, 使与会者不能充分酝酿, 准备意见。三是会议讨论问题的方式是否能够充分表达每个成员的真实意见。四是对会议决定的实施, 分工是否明确, 贯彻是否得力。如果纪委和监察机关对同级党委、政府决策程序有异议, 可以提议改正之, 如果同级党委、政府不接受建议和意见, 纪委和监察机关有权对同级党委、政府所作的决策予以否决并报上级纪委批准。同时建立对纪委监察机关监督责任的追惩制, 追究其失察行为的责任。还有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笔者建议, 可因地制宜制定《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暂行办法》一类名称的配套制度执行程序, 明确和细化如理想信念动摇、能力不强、工作业绩差、健康原因等不胜任现职的若干标准, 制定组织考察考核、广泛征求意见、提出调整方案、做出调整决定、个别谈话等严格的执行程序, 对不胜任者采取改任、病休、降职、辞职、免职等措施, 拓宽党员领导干部“能者上、庸者下”的渠道, 以保证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刚性。

3.发扬党内民主, 营造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良好环境。发扬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党内监督体制的优化。关于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监督体制, 一个基点就是加大各级纪委权力, 提高其地位, 使其有权监督党内任何人以保证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首先, 由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各级纪委向同级党代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与同级党委具有平等地位, 或是设想由党代会产生党委员、执委会、纪委会并各司其职, 即党委会负责决策, 执委会负责执行, 纪委负责监督, 共同向代表大会负责, 做到职责明确、职能分立, 地位平等, 相互制约, 提高纪委地位, 使其能更好行使执行监督制度的权力。其次, 纪委系统实行垂直领导或特派制, 不受同级党委领导。各级纪委的人事权、财务权由上级纪委负责, 提高地方纪委的地位, 同时实行纪委干部异地任职和定期交流制度, 以有利于加强对同级党委及领导干部执行制度的监督。最后, 适当扩大纪委的职权, 建立健全各级纪委对党内监督制度相关执行部门的质询、评价、否决机制, 把纪委的职能延伸到对党内事务, 尤其是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监督上来。党内监督制度执行中发展党内民主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对各类监督主体监督职责的明确规定, 同时也是全面推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的重要切入点。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必须要求对党内权力关系进行调整。《党内监督条例》中对党内监督主体设定时, 突出强调党的各级委员会的作用, 就是这种调整的重要体现。按照党的传统组织体系, 选出常委的委员会对常委的监督是有限的。现在《党内监督条例》对政治局委员、常委如何执行监督制度都做出明确规定。如此强调委员会的作用的确是很大的进步。只有调整权力结构, 平衡权力关系, 各种制度的正常运行才能得到充分保障, 监督才能真正有效。《党内监督条例》还强调了党代表在党代会闭会期间, 除了具有普通党员的监督责任和权利外, 还可以按照规定, 以党代表的身份行使监督权, 对其选举产生的党的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及其成员进行监督, 反映所在选举单位党员的意见和建议。

4.拓宽监督渠道, 强化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内外互动功能。在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促进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党外制度体系, 是保障党内监督制度有效执行的重要途径。一般认为, 党外监督制度按其地位作用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机关监督制度, 它包括人大监督、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制度等;另一类是社会监督制度, 它包括民主党派监督、社会团体监督、公民个人的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制度等。在制定和执行党内监督制度过程中, 既要就党内监督制度本身做工作, 又要进一步把党内监督制度与党外监督制度相结合, 形成制度合力。在制定和执行党内监督制度的同时, 加强和改善党外监督制度, 也可以促进党员监督制度的制定, 进而提高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水平。建立健全促进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党外制度体系, 其理想的监督制度体系应是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司法监督、政协监督和社会监督制度等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督制度执行体系。这样强有力的监督制度体系的构建, 有利于保证党内监督制度的有效执行。此外, 还有近些年来各级党组织在党内监督制度执行实践中所建立的如执法执纪联席会议制度、干部审计制度和协同办案制度等都是符合监督制度执行规律的成功探索。这些制度有利于规范各监督主体之间关系, 整合监督资源, 发挥整体效能, 从而充分发挥纪检机关的监督执纪功能。基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制度执行中的监督作用, 建议建立以纪委牵头、各监督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总之, 要加强党内监督, 健全对领导干部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以及党委内部的监督制度, 同时要拓宽党内外监督渠道, 发挥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 形成党内监督制度执行的坚强合力。

综上所述, 党内监督制度的执行是党内监督制度建立的重要内容, 如果说党内监督制度的制定是基础, 那么其执行就是关键,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制度监督”理念的确立, 比起“人治性”的监督方式和途径, 可以说是政治文明的历史性进步。但是, 离开这些科学制度的有效执行, “制度监督”的口号毫无意义。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 制度不执行, 比没有制度危害还要大, 可见制度的执行是制度建设的核心环节。在保障党内监督制度制定的科学性的同时, 必须强调严格执行制度这个关键性问题。在制度制定阶段要注重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充分发挥制度本身应有的效用自然是制度执行阶段的必然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显示出“制度监督”的威力和绩效。

摘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 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加强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建设。党内监督制度是否具有生命力和约束力, 关键在于其应用和执行。在制定和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的基础上严格执行制度, 是实现党内监督的目的、增强党内监督制度权威性和有效性的必然要求, 更是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因素。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党内监督要与 篇3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要强化党内监督,就要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既治标又治本,让党纪党规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让干净用权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选择。在《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的制度框架下,强化监督意识,增强党内监督的自觉性,以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意识就是指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监督意识就是对监督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强化监督意识就是要加强对监督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监督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党内监督的效果。

要强化监督意识,增强党内监督的自觉性,就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勤于学习、善于学习,解决不会监督的问题。长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监督,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管党治党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有的地方和部门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一些党员干部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严格执行党章,漠视政治纪律、无视组织原则。党内出现的这些问题,与管党治党宽松软有密切关系,与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放松思想“阀门”、弱化党内监督甚至于不会监督有直接关系。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根本上解决监督主体比较分散、监督责任不够明确、监督制度操作性和实效性不强、监督意识缺位、管党治党宽松软的问题,把强化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重要基础性工程,既要充分发挥监督的制度优势,又要不断强化监督意识,增强党内监督的自觉性。通过组织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有关文件,让大家做到熟知党内监督、精通党内监督,从思想上重视党内监督,充分认识党内监督的重要性,增强党内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对党内监督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监督主体、监督内容、监督对象、监督方式等重要问题都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些内容都要求党员领导干部通过系统学习来掌握,之后才能积极参与并大胆监督。

要强化监督意识,增强党内监督的自觉性,就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自我监督意识、接受监督意识以及主动监督意识,解决不愿监督和不敢监督的问题。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不受制约的权力肯定会跑偏,这是一条铁律。形形色色的贪腐行为,不过是权力滥用的寄生物。强化监督意识,首先就要有自我监督意识,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古人有“吾日三省吾身”,党员领导干部也应该时刻保持清醒认识,将党章党规等党内法规作为一条戒尺,时时刻刻规诫和鞭策自己,确保干净用权,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强化监督意识,还要求强化接受监督意识。通过自我监督,党员领导干部对“不该为”的事情“不想为”,而强化接受监督意识,则可促使对“不该为”的事情“不敢为”,威慑力更高一级。齐威王悬奖纳谏,唐太宗以人为镜,这些千古佳话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权力接受监督就是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监督观。要有接受全社會监督的思想准备,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就要勇于在公众面前做透明人,把上级、同级、下级和外部监督当作检查不足、改进工作的一面镜子,查漏补缺,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做到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要善于听取来自方方面面的意见,特别是要听得进、容得下与自己的看法、主张不一致的意见和逆耳之言。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监督是对其最好的关心和爱护。就像每个人都要定期接受体检,查明身体健康状况一样,自觉接受监督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自身缺点和问题,“防患于未然”,才能增强自身“免疫力”,确保健康成长。强化监督意识,还应牢固树立主动监督意识,党员领导干部既是被监督者也是监督者。作为被监督者,要自觉接受监督;作为监督者,就要认真履行好监督职责。当前,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中确实存在着对上级心存依附不敢监督,对同级碍于情面不愿监督,对下级怕失选票不去监督的现象,在思想上害怕、排斥监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比如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健全监督制度,等等。但最根本的,还是要增强领导干部主动监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坚强的党性、无私无畏的精神来抓监督工作,真正把监督作为增强班子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环节抓好落实。要通过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这两个抓手,把上上下下、条条块块都抓起来,从战略、战术两个层面编织好全面从严治党这张大网,营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党经历过多次错误,但是我们每一次都依靠党而不是离开党纠正了自己的错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知错就改,具有超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事实证明,这种自我修复能力靠的就是党内监督。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标志着我们党在党内监督制度化方面又迈上一个新台阶。然而,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制度的生命力源自于执行。当前,要强化党内监督,首要的就是全党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强化监督意识,增强党内监督自觉性。全面落实党内监督责任,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党内监督条例 篇4

第一章 总 则 P:62

第二章 监督职责P63

第三章 监督制度P66

第一节 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P:66

第二节 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P:67

第三节 述职述廉P:68

第四节 民主生活会P:68

第五节 信访处理P:69

第六节 巡视P:70

第七节 谈话和诫勉P:70

第八节 舆论监督P:71

第九节 询问和质询P:71

第十节 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P:72

第四章 监督保障P:72

党内监督条例题库 篇5

知识测试题库及答案

(共45题)

一、单选题

1.党内监督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尊崇党章,依规治党,坚持党内监督和()相结合。

A.人大监督 B.人民群众监督 C.党外监督 D.司法监督 答案:B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二条(P45)

2.党内监督的主要内容第一条包括遵守党章党规,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模范遵守()情况。

A.宪法法律B.党纪法规C.法律法规 D.党纪法律 答案:A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五条(P46)

3.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

A.政治纪律B.廉洁纪律C.群众纪律

D.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答案:D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五条(P46)

4.党内监督的任务之一是,保证全体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领导干部()。A.干净担当B.忠诚担当C.忠诚干净D.忠诚干净担当 答案:D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五条(P46)

5.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A.关键岗位领导干部B.地方领导干部

C.中央领导干部D.主要领导干部

答案:D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六条(P47)

6.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不能代替监督。

A.信任 B.教育 C.问责 D.执纪 答案:A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三条(P45)

7.党内监督必须加强对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监督,重点监督其政治立场、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执行党的决议,公道正派选人用人,责任担当、(),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

A.廉洁自律 B.认真勤奋 C.踏实肯干 D.严于律己 答案:A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十七条(P51)

8.党的领导干部应当()在党委常委会(或党组)扩大会议上述责述廉,接受评议。

A.每月 B.每季 C.每年 D.二年 答案:C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二十三条(P54)

9.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的()机关。A.专门 B.专职 C.专责 D.专属 答案:C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二十六条(P55)10.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履行()职责。

A.监督检查 B.监督执纪问责 C.执纪审查 D.执纪 答案:B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二十六条(P55)

11.下级纪委至少()向上级纪委报告1次工作,每年向上级纪委进行述职。

A.每月 B.每季 C.每半年 D.每年 答案:C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二十六条(P56)12.纪律检查机关必须把()放在首位。

A.维护党章权威 B.保障经济建设 C.执纪审查 D.维护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答案:D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二十七条(P57)

13.派驻纪检组应当带着实际问题和具体问题,定期向派出机关汇报工作,至少()会同被监督党组织专题研究1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A.每一月 B.每一季度 C.每半年 D.每年 答案:C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二十八条(P57)

14.约谈被反映人,可以与其所在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一同进行;被反映人对函询问题的说明,应当由()签字后报上级纪委。A.本人 B.党小组长 C.分管领导 D.党组织主要负责人 答案:D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三十一条(P58)

15.接到对干部()违纪问题的反映,应当及时找本人核实,谈话提醒、约谈函询,让干部把问题讲清楚。

A.一般性 B.个别 C.轻微 D.疑似 答案:A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三十一条(P58)

二、判断题

1.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答案:对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三条(P45)

2.党内监督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答案:对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四条(P45)

3.党内监督的任务之一是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有效执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答案:对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五条(P45)

4.党组织对监督中发现的不属于本级办理范围的问题不予受理。答案:错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四十条(p64)

5.党内监督必须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将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常态。答案:错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七条,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P47)

6.党委(党组)在党内监督中负主体责任,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委常委会委员(党组成员)和党委委员在职责范围内履行监督职责。答案:对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十五条(P50)

7.党的工作部门应当严格执行各项监督制度,加强职责范围内党内监督工作,既加强对本部门本单位的内部监督,又强化对本系统的日常监督。答案:对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十六条,执行主体是党的工作部门非监督部门(P51)

8.领导班子成员发现班子主要负责人存在问题,应当及时向其提出,必要时可以直接向上级党组织报告。答案:对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十七条(P51)

9.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民主生活会应当经常化,遇到重要或者普遍性问题应当及时召开。答案:对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二十条(P53)

10.落实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在干部选任、考察、决策等各个环节的责任,对失察失责的应当严肃追究责任。答案:对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二十二条(P54)11.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干部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记录制度,发现利用职务便利违规干预干部选拔任用、工程建设、执纪执法、司法活动等问题,应当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报告。答案:对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二十五条(P55)

12.落实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执纪审查工作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执纪审查情况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向上级纪委报告,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答案:对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二十六条(P56)

13.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纪委发现同级党委主要领导干部的问题,可以直接向上级纪委报告。答案:对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二十六条(P56)

14.派驻纪检组对能发现的问题没有发现是失职,发现问题不报告、不处置是渎职,都必须严肃问责。答案:对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二十八条(P57)

15.谈话记录和函询回复应当认真核实,存档备查。没有发现问题的应当了结澄清,对不如实说明问题的给予严肃处理。

答案:对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三十一条(P59)

16.在纪律审查中发现党的领导干部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犯罪的,应当先作出党纪处分决定,再移送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处理。答案:对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三十七条(P62)

17.执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依法立案查处涉及党的领导干部案件,应当向同级党委、纪委通报。答案:对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三十七条(p62)18.上级党组织特别是其主要负责人,对下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应当平时多过问、多提醒,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答案:对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十七条(p51)

三、多选题

1.民主生活会重在解决突出问题,领导干部应当在会上把()的问题说清楚、谈透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出整改措施,接受组织监督。

A.群众反映 B.巡视反馈 C.自身不足D.组织约谈函询

答案:ABD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二十条(P53)

2.以下属于坚持党内监督,增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能力。

A.自我净化 B.自我革新 C.自我提高 D.自我完善 答案:ABCD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二条(P45)

3.各级党组织应当把信任激励同严格监督结合起来,促使党的领导干部做到()。

A.有权必有责 B.有责要担当 C.用权受监督 D.失责必追究 答案:ABCD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三条(P45)4.党内监督的重点是解决()问题。

A.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 B.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 C.管党治党宽松软 D.有禁不止,有令不行

答案:ABC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五条(P45)5.以下属于党内监督主要内容的有()。

A.遵守党章党规,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模范遵守宪法法律情况

B.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全党令行禁止情况

C.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贯彻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原则情况

D.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情况

答案:ABCD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五条(P46)

6.以下属于党内监督体系组成部分的是()。

A.党中央统一领导 B.党委(党组)全面监督 C.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 D.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 E.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 F.党员民主监督 答案:ABCDEF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九条(P48)7.党委(党组)履行以下哪些监督职责()。

A.领导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党内监督工作,组织实施各项监督制度,抓好督促检查;

B.加强对同级纪委和所辖范围内纪律检查工作的领导,检查其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情况;

C.对党委常委会委员(党组成员)、党委委员,同级纪委、党的工作部门和直接领导的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进行监督;

D.对上级党委、纪委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开展监督。答案:ABCD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十五条(P50)

8.党内监督必须加强对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关键岗位领导干部的监督,重点监督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

A.政治立场、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 B.执行党的决议 C.公道正派选人用人 D.责任担当、廉洁自律 答案:ABCD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十七条(P51)9.党的领导干部应当每年在党委常委会(或党组)扩大会议上述责述廉,重点是()。

A.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B.履行管党治党责任

C.违纪案件查办情况 D.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及执行廉洁纪律情况

答案:ABD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二十三条(P54)10.依规依纪进行执纪审查,重点审查()。A.不收敛不收手

B.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

C.现在重要岗位且可能还要提拔使用的领导干部 D.屡教不改的答案:ABC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三十二条(P59)11.以下属于应当点名道姓通报曝光的问题()。

A.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 B.严重违纪被立案审查开除党籍的C.严重失职失责被问责的 D.发生在群众身边、影响恶劣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答案:ABCD 依据:《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第三十三条(P59)

12.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牢固树立(),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确保全党令行禁止情况。

A.政治意识 B.大局意识 C.核心意识 D.看齐意识 答案:ABCD

党内监督责任追究制度 篇6

为保证党员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党的团结,执行党的纪律,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依据《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结合实际制定本制度。

1、监督内容

(1)个人言行必须符合《党章》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上级组织及本组织的决议,维护党中央的权威。

(2)必须主动参加所在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

(3)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实行民主科学决策。

(4)坚持实事求是,认真调查研究,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5)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6)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任干部。

(7)廉洁自律,模范遵纪守法,严格按规定办事,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

(8)坚持原则,敢于同错误倾向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

2、监督方法

(1)定期检查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情况,并向全体党员通报;党员领导干部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的情况,每半年向上级党组织报告一次。

(2)督促定期开好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会前收集党员、群众对党员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意见,如实转告本人或在会上报告;会后,监督党员领导干部根据党内外群众提出的主要意见进行整改,并将民主生活会情况如实向上级党组织报告。

(3)了解并掌握党员以及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情况,及时向党工委反映。对群众意见较大的党员,要及时谈话提醒,及时揭露并查处党员的违纪行为。

(4)如实向上级党组织反映本部门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情况。

3、监督责任

(1)党支委成员要以对党对同志高度负责的精神主动履行监督职责。若有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发生违纪违法行为,党支委成员不了解,在案发前也未做任何工作的,党支部书记要向上级党组织写出书面检查,追究失职责任,出现严重问题的,党组织负责人要向全体党员检查,并主动接受组织

处理。

关于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的几点思考 篇7

关键词:党内监督,体系,党内民主,监督意识

一、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的必要性

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时, 告诫全党:中国的事情要办好, “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 不出事”。面对新的社会发展形势和时代要求, 完善党内监督体系有以下几个必要性: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是同人民群众相联系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 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系列巨大的成就, 但是, 党内也出现了诸如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等现象, 对党的执政地位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 完善党内监督体系也是保证各级领导机关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正确使用权力, 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 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过程。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 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工作,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是, 就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旧比较严峻。腐败行为隐蔽化、手段多样化、反腐的成本上升化。这说明, 我国的党内监督体系还不完善, 仍有缺失, 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因此, 完善党内监督体系, 严格按照规章制度管理各级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 深化反腐倡廉工作, 争取取得更大成效。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中国共产党区别与其他党派的显著标志就在于先进性。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可以加强党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能力, 净化党的肌体, 使得党员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使得党克服各种不良现象与行为,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推进党内生活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必然要求。党内监督的规章制度是党内生活的保障。党内民主是一种非国家形态意义上的民主。党内民主意味着权力最终归属于党员, 但同时也意味着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党员亲自参与。这时, 委托权对受委托权的监控, 便需要党内监督。党内民主离不开党内监督, 二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密不可分, 完善党内监督体系, 可以促进党内民主的发展, 使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党内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等进行党内监督,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 与此同时, 也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

党内监督意识淡薄。监督意识是党内监督的思想基础。长期以来, 党对领导干部习惯于“自律”, 缺乏严格的规范和约束, 领导干部习惯于居高临下的监督而不容易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监督。他们拥有特权心态。还有不少人认为监督太麻烦了, 从而影响工作效率;监督也不利于安定团结;监督属于软招数, 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对监督漠不关心, 即使发现问题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总之, 党内监督的意识并不浓厚。

党内监督制度法规不完善。就目前情况来看, 党内监督的规章制度、政策法规还不完善。比如, 虽然采取了一定的规章制度, 但是有些规章制度仅限于号召性, 缺少具体实施策略。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比较差。有些制度程序性不够合理, 也没有明确的处理办法, 以致在发现问题之后, 也没有响应部门去监督执行。此外, 监督机构也缺乏权威性。党内监督机构, 就目前状况来看, 没有直接参与决策的权力、没有独立考察权、也没有制约权, 监督没有权威性。

党内监督力度不够。一些党组织存在不认真履行监督职责、党内监督力度不够的现象。有些党组织的党内生活流于形式。虽然会定期举办党内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各项活动, 但是, 这些活动的举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目的。流于形式、拖延时间、走过场等, 问题得不到真正的解决。

三、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的路径

鉴于党内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应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完善党内监督体系, 主要有:强化党员监督意识。党员监督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内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系到党内监督工作是否坚强有力。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加强党员的监督意识。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年龄的对象进行不同的教育。从内容上来讲, 可以对党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使其明确自身的责任, 培养其强烈的责任感, 使其深刻认识到党内监督对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积极地进行党内监督, 勇于并善于进行监督。尤其是对于党员来说, 对其进行教育的另外一个目的便是使其放下包袱, 以高度负责的态度, 履行自身的监督权利, 勇于进行监督。

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完善党内监督制度, 可以使党内监督走向正常化、规范化, 是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首先, 可以结合实际来建立监督制度, 包括奖金分配制度、选拔干部制度、住房分配制度等。可以指定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巡视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等。我国已经建立了《党政领导干部任职回避暂行规定》、《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等制度法规, 来完善和健全党内监督, 保障党内监督的顺利、有效进行。

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党内监督不分职务高低, 没有特殊党员, 一律接受党内外的监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强调对领导干部应重点监督, 确保其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 可以通过干部任用票决制度、差额考察制度、信访处理制度、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等,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这些规定和措施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领导干部接受监督的意识, 提升了领导干部民主的观念, 使得决策更加科学和合理, 领导班子成员之间也起到了相互监督、制衡的作用, 使党内监督取得了实效。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 (第3卷) , 人民出版社, 1993年。

提高党内监督水平需纠正认识偏差 篇8

一、纠正“党内监督是监督体系中最重要的监督”的认识偏差

从当前我国监督实际状况来看,对党的监督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包括党的代表大会的监督,党的专门监督机关(纪委)的监督,党的各级组织及其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党员的直接监督等四种基本方式。二是外部监督。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司法监督(主要是指检察院和法院的监督),人民政协、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的监督,社会舆论(主要是新闻媒介)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主要是指通过信访举报、直接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和直接选举等)等五种基本形式。长期以来,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强调党内监督的最重要地位,这也是造成目前监督效果不是非常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直面现实,往往最有效的监督来自外部监督,尤其是人民群众的直接监督以及包括新闻监督在内的舆论监督,在当前一些重大社会问题的暴露、处理上,外部监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应该承认,在这两类监督当中,党内监督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但是我们决不能偏颇,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的那样,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因为,监督具有异体性和强制性,一些问题不依靠异体的抗衡和强制性的手段,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必须纠正“党内监督是监督体系中最重要的监督”的认识偏差,充分认识到外部监督也是必然和必不可少的监督,也是清除腐败、促进廉政的重要保证,在整个监督体系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纠正“党内监督的主体是各级纪委”的认识偏差

诚然,纪委作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不仅掌握着很大权力,而且在党内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其他监督难以替代的作用。但是把党内监督的主体归结为各级纪委会产生三种消极后果:一是会忽视党员主体的监督力量。实践证明,对权力最可靠、最有效的监督来自于监督权力的授权者,来自于最广大的党员主体监督队伍。任何掌权者都不能完全逃避广大党员的眼睛。长期以来,在党内监督体系中,党员主体的监督一直是最突出的薄弱环节,一直缺乏有效的保障和足够的权威,这也是广大党员的监督意识不强、监督积极性不高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二是容易忽视对纪委本身的监督。把党内监督的希望主要寄托于纪委,就很容易忽视对纪委的监督。在现代社会,任何机构都会产生利益;只要有权力,就有腐败产生的空间。因此,对纪委本身的监督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近期揭露的一些纪委领导干部重大腐败案也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三是容易使广大党员群众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缺乏信心。因为纪委除了受上级纪委的垂直领导之外,还受同级党委的领导,而且以同级党委的领导为主。这样,同级纪委很难对同级党政“一把手”实施真正有效的全面监督。即使垂直空降纪委书记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要纠正“党内监督的主体是各级纪委”的认识偏差,积极探索和建立党员代表大会的监督制度,党员主体对各级纪委的监督制度,党代表在任期中实行经常性监督的制度,党员代表参与纪委审理党内案件的制度,党员代表查询、质询党内立案及结案的制度,党员干部廉政档案向党员披露、接受查询的制度,党代表对纪委不作为或懈为进行弹劾、追究的制度。

三、纠正“对领导干部最重要的监督是党委会监督”的认识偏差

应该说,我们党加强了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实行了常委会向党委会定期汇报工作并接受质询的制度,进一步提升了党委会的监督权限;而且党委会监督、党委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有着许多其他监督所不具有的便利条件。但是,目前在一些党委会中,民主集中制贯彻得并不是很好,党委成员之间彼此坦诚相交、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氛围并不浓厚,不计个人得失、直言进谏、厉行党内监督的人不是很多。另外,一些党委会的话语权、主导权往往掌握在党委“一把手”手里,因此,对党委“一把手”的监督又成了一个艰难的命题。

因此,我们要纠正“对领导干部最重要的监督是党委会监督”的认识偏差,不断健全完善常委会分工负责、集体决策的制度,积极推进党内权力的科学分解及合理制衡,贯彻落实党内询问、罢免、撤换制度,实质性推动党务公开,全面实施公推直选和差额选举,重要干部人事任免必须全面公开,积极探索党内主要领导干部任免实行票

决制的路径和形式。

四、纠正“党内监督的基础在于党员领导干部的自律”的认识偏差

从全局来看,注重党员领导干部自律,对少数人可以,对多数人不行;短时期可以,长时期不行。党员领导干部也有这样那样的弱点,更何况权力本身具有诱惑力和扩张力,权力寻租具有很大的惯性,仅仅靠自律,很难与之抗衡。我们不能寄希望于领导干部没有贪念、没有滥用权力的心理冲动,不能把党内监督的基础建立在党员领导干部严格自律上,而只能寄希望于一整套健全的权力监督机制。

因此,我们要纠正“党内监督的基础在于党员领导干部的自律”的认识偏差,尤其要全面推进对领导班子和“一把手”的监督力度:一是要制定落实常委会对“一把手”的监督办法,“一把手”的临时动议,常委会应坚决予以否决,常委会负责审查“一把手”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情况真实性;二是要制定落实全委会监督常委会的办法,将重要人事任免全部改为全委会票决制和差额选举;三是要加强对升迁、调任、离任主要领导干部的全面审计、监督,杜绝带病提拔、个人说了算、突击提拔现象的发生。

五、纠正“党内监督内部化”的认识偏差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把党内监督仅仅看作是一项党内事务,人为地给党内监督披上了一层面纱,制造了许多监督障碍。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营造党内民主的浓厚氛围,切实推进党务公开和党员领导干部财产等重大事项公开,畅通党内监督渠道,纠正党内监督内部化、神秘化的认识偏差。首先,必须规范党务公开具体内容的规定,建立多种党务公开制度,建立各级党组织定期不定期通报党内重要情况的制度,建立党员或党代表查阅党内会议记录、文件制度,完善落实党内文件、材料保密期限及解密、公开制度等。其次,确保党务公开的内容的价值,提高公开的时效性和透明度。第三,必须保证党务公开的规范性。常规性党务工作每季度或半年公开一次;为民办实事进展情况、民主生活会开展情况及时阶段性公开;干部考察预告、干部任前公示、发展党员等情况随时公开;对于重大或复杂性的问题,公开后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完善,必要时再次公开。第四,尤其要加大对诸如“三重一大”等敏感问题的公开力度,使党员清楚这些工作决策的来龙去脉,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参与监督。第五,尽快实行县处级主要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保证党内监督实效。另外,积极探索党员领导干部提拔任免全程纪实制度,并向党员领导干部公开,从而保证有据可查、有责可究。

六、纠正“党内监督主要采用和风细雨式”的认识偏差

一直以来,我们把工作基点都建立在“所用党员领导干部都是好人”的假定前提基础上,过于强调党内监督采用和风细雨式,突出批评和自我批评,而且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很多时候都是蜻蜓点水、无关痛痒,很少涉及深层次问题;诫勉谈话往往也是走过场,无法触及领导干部的灵魂深处,并不能产生强大的震慑作用。因此,我们一定要纠正“党内监督主要采用和风细雨式”的认识偏差,从小事抓起,从日常工作抓起,从生活作风抓起,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的深度、力度、厉度。

总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党内监督建设,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必然。但监督机制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期工程,因此,我们必须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纠正党内监督上的认识偏差,持之以恒地加以全面推进,从而极大限度地发挥党内监督对促进党的建设、促进中华民族早日复兴的巨大作用。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长宁区委党校培训部副主任,讲师

上一篇:开门红计划及方案下一篇:在劳动争议纠纷中员工如何举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