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党内监督的文件(精选7篇)
落实党内监督的文件 篇1
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党内监督问题研究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已发布施行,如何贯彻落实好党内监督条例,我们认为着重是看党内监督机制的落实程度。党内监督机制,是指在党内监督全过程中,由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监督对象、内容、主体、方式、程序、处置、保障等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党内监督机制是一种预防和修正错误的制衡机制,是
从严治党的重要手段,是执政党实现其各个时期历史任务的重要保证,对当前人事人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党内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是监督机制疲软。缺乏纵向统一领导和横向监督体系的有机配合,难于对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实行全面监督。而党内监督机制应具有的相对独立性与实际隶属关系上非独立性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监督主体之一的专职机关——纪委,如果没有上一级纪检机关过问,就难于进行监督活动,使一部分党员干部在事实上游离于党的监督之外。二是监督机制缺乏横向协同,各部门各自为战,有时几家都要管,有时互相推诿都不愿管,以致造成监督力量之间相互脱节,相互削弱。组织、宣传、纪检等部门虽然都有教育遵章守纪、增强党性的义务,但它们之间有机配合也不够。三是监督功能被处罚功能所替代。现实的监督主要是对党员违纪行为的事后查处上,而没有放在事中和事前的监督上,把党内监督当成单一的处罚功能,这种监督机制实质上是一种消极被动的监督机制,即使制定再多的法规、设置再多的机构、扩充再多的人员,党内监督机制的整体效能也难以发挥。四是党内民主监督还不完善,党员行使民主权利常常流于形式。依照党章,党员有权对党组织的工作提出建议或意见,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党员。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缺乏切实的途径和保障,党员的这些权利往往只停留在党章条文上。五是专职监督机关本身存在畏难情绪。由于监督的相对独立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功能没有全部实现,监督者顾虑重重,上怕得罪领导,下怕得罪群众,埋怨情绪、畏难情绪在相当一部分专职监督人员中流露,削弱了党内监督的作用。
二、主要对策及措施
(一)加强和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加强和完善党内监督机制,是搞好党内监督的重要课题。由于现行党内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没有能充分发挥出其抑制权力的逆向的应有作用,因此,如何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拒腐防变,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做好人事人才工作,是我们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关键所在,就是要完善党内权力制约体制,建立健全党内监督工作。从当前基本国情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国民文化素质也不高,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民众的政治参与和监督的水平,党内监督依然是对各级国家机关党的领导干部的重要监督力量。
(二)遵循党内监督的基本原则
遵循党内监督的基本原则,是强化党内监督机制的重要前提。党内监督的实质就是对党内消极因素的抑制和违法违纪行为的强制,其核心则是对权力的运行进行督察和制约,以保证权力的正确行使。完善党内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真正做到以党纪约束权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确保监督主体的相对独立性,实现党内监督权威化。监督应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党组织这个大系统中如果缺乏相对独立的监督制约系统,就不能有效地防止各种不良倾向和腐败现象。在现行党内监督体制之下,地方各级党委应当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制订出让党内监督机关独立执行监督任务,不受非法干扰的若干措施,以强化纪检机关的职能,实现党内监督权威化。
2、建立和完善各项制度和法律,依靠法制力量遏制腐败。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为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我们要从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需要出发,加大建章立制的力度,在机制、制度等方面探讨和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使党内监督做到有章可循。在这方面,目前应该做好的工作主要有:一是要从抓若干个不准,发展到制订党政干部的廉政准则,更全面更严格地提出新时期的行为规范,改变零打碎敲的做法。二是要从抓具体的行为规范转到各方面的制度建设。三是从各级党委每年部署,纪检机关直接抓,逐步转到各级党委作为日常工作来抓,明确各级的廉政责任制,人人动手抓廉政。四是从定性的要求转到定量的考核,逐步建立一套科学的廉政管理考核制度和秩序。
3、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党内民主,是党内权力约束得以实现的基础,没有广泛的党内民主,便没有健全的党内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发扬党内民主,便可充分发挥广大党员作为主体参与监督的积极性。而发扬党内民主,实现有效监督的原
则是:一要坚持党内监督地位人人平等,每个党员和干部既有监督他人的权利,又有被监督的义务。二要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监督权利,使党员群众敢讲真话,敢于批评,不怕打击报复。三要保证党员监督渠道畅通,建立上下监督的互补机制,拓宽党员检举、揭发、申诉、控告、上访等监督渠道。
4、处理好党内监督各层次的关系,发挥党内监督的整体效能。党
内监督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很强的专业性,对象主要是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这种特点决定了监督机制既是多层次的,也是多方位的,纵横制约,前后制约的机制;同时还应当是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组织群体与党员个体相结合,超前监督与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监督主体与客体相结合,党内与党外相结合的机制。处理好这些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发挥党内监督整体效能的可靠基础。
(三)强化监督主体
强化监督主体,是完善党内监督机制的先决条件。党内监督是一个系统工程,监督主体作为党内监督的监督者,是一种处于统治、支配地位的力量,直接影响与制约着党内监督体系的结构和效能。应通过强化党内监督主体,实现权力制约机制的现代化,来保证国家行政权力的廉洁运行。
1、通过加强党员的思想修养,使党员做到自我监督。党员自我监督就是通过党内教育活动,使每个党员经常对照《党章》、《准则》检查自己有无“越轨”行为,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理论、道德、纪律的修养,努力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党员的素质,发挥党员的自我约束机制,是最积极的监督,也是搞好组织监督、群众监督的基础。
2、通过严格的党的组织生活实行组织监督。党组织的监督是党内监督的基本形式,通过党组织实行监督,其方法主要有: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党员鉴定和对党员干部的考核评议实行监督;通过对党员谈话,个别帮助,把问题克服在萌芽状态;通过党风党纪检查和机关思想作风整顿对党员实行监督等等。
3、依靠广大党员进行自下而上的监督。党员监督是党内监督的基础。党员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行使监督,是一项重要的民主权利。依靠党员群众搞好党内监督,我们已经有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民主评议党员,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举报的工作,建立群众性的党内监督组织。
4、强化党委会自身制约和监督。邓小平同志说,对领导人最重要的监督来自党委会本身。权力最大的人,也是最需要监督的人,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尤其是对党委会主要领导人的监督制约,因为他的权力大,起着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5、在党章规定范围内,适当地扩大纪检机构的权限。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扩大纪委的监督权:一是纪委对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有参与权、批评权和建议权;二是对重要干部的选拔任免,纪委要有提议权、考核权、弹动权和质询权;三是对明显用错人和违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人和事有干预权;四是对违纪违法线索有立案权检查权和处分权;五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约见、约访权,以此扭转纪检机关责实权虚,所承担的责任与权力不相适应的状况。
(四)明确党内监督的客体
党内明确党内监督的客体,是健全党内监督机制的根本保证。监督的客体,是指党内监督的对象。党内监督对象是全方位的,一切党组织和党员都必须受到监督,但是从总体上看,权力越大的,领导职务越高的,越需要受到监督,越是重点。对待监督客体,必须严格执行人人平等的原则,领导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必须严格遵循干部制约制度,无条件地接受党内的各种监督以及来自党外的监督,不允许有任何超越监督和不受制度约束的特殊党员、特殊干部。根据党章对全党的四项基本要求,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和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各项基本条件以及《准则》提出的各项要求。鉴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在监督客体上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权力授予过程中的监督制约机制。在权力授予过程中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把好干部任用的入口关,构筑起防止权力腐败的第一道防线,是十分重要的。一是要把好领导干部的选拔关,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选拔任用干部。二是要把好重要岗位干部的任用关,试用领导干部任职回避制度。凡与领导干部有亲属关系的人员,不得与本人在同一领导班子中任职,党政正职与主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一般不在原籍任职,凡涉及本人亲属子女的问题,应主动回避,也不得利用职权暗示他人进行干预。三是要对重要岗位的干部,实行用人失察追究制度。领导干部发生严重腐败行为,不仅要追究其本人的责任,而且还要追究主管领导用人失察的责任。四是要加强用人的监督检查,组织人事部门任用干部应事先征求纪检机关的意见,对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人和事要坚决查处。
2、强化权力运行中的监督制约机制。一是要形成相互制约的权力格局。努力强化组织监督机制,合理调整部门和个人权力与职能,适当分散权力,使部门权力适度分解,避免集权于少数人,从而实现部门内部权力之间的协调。二是建立告诫谈话制度。在干部任职期间,发现有违纪苗头时,必须亮黄牌,由上级领导或纪委和组织部门进行谈话,做到防微杜渐。三是建立个人廉政考察制度。在干部任职期间,由纪委和组织部门抽调素质较高的同志组成联合考察组,结合考核进行廉政考察,同时对一些班子的调整进行不定期廉政考察。四是实行领导干部交流制度。
3、加强权力运行结果的监督检查。加强权力运行结果的监督检查是警慑权力滥用和惩治腐败的重要措施。一要实行领导干部述职报告制度。二要实行领导干部民主评议制度。三要实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领导干部在离任时,审计部门必须对其所在工作单位的经济收支情况进行审计,而凭审计结果到党委组织部门办理离任手续。四要建立领导干部的财产申报、登记和公布制度。领导干部到职后,必须向纪检机关、组织部门申报自己的财产及其来源,并登记注册,必要时可以公布。通过上述制度,可以增强党内监督的可操作性,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效的对领导干部的党内监督机制。
落实党内监督的文件 篇2
一、关于党内监督体制的设想
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 列宁就已经意识到:在由少数先进分子代替人民管理国家的情况下, 如不特别注意, 就可能出现共产党员蜕化变质的危险。因此, 他主张加强对党的干部和苏维埃工作人员的监督, 建立并不断健全党和国家的监察制度。
1920年9月, 根据列宁的提议, 俄共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建立专门的党内监督机构——中央和地方各级监察委员会。按照列宁的设想, 党内应建立党的领导层、党员群众和专门监督机构三个支点的监督体制。党的专门监督机构与党的领导层相互监督、制约的关系是, 各级监察委员会由同级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会议选举产生, 并向其报告工作、对其负责;各监察委员会的决议, 本级党委会必须执行, 而不得撤消。遇有不同意见时, 或举行联席会议解决, 或提交上级监察委员会解决, 或提交同级代表大会解决。党的专门监察机构与党员群众的制约关系是, 党的专门监察机构由党员群众的代表机构——代表大会、代表会议选举产生。因此, 它是党员群众的代表机构授权的, 受党员群众的监督制约。而党的专门监督机构又通过执行党的章程、决议, 监督制约党员群众。三者构成一种循环监督、制约的体制。党员群众可以向党的监察委员会提出对党的领导层的控告;党的监察委员会可以向党员群众的代表机构提出对党的领导层的控告;党的领导层可以向监察委员会提出党员群众和下级组织的违纪情况, 要求查处, 也可以向党员群众的代表机构提出对党的监察委员会的控告。这种监督体制, 不仅能制约党员群众, 而且能有效监督制约党的领导层和党的监督机构。应该说, 这是一个较科学的党内监督体制。
二、关于党内监督机关的地位
列宁认为, 党内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最高执行机关是中央委员会, 党的最高监督机关是中央监察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相互平行, 各自独立地履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赋予的任务和职能。党委和监委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没有领导和被领导关系。监委直接向党的代表大会负责, 而不是向党委负责。各级监委享有同级党委相同的地位和权利, 不受同级党委的管辖。监委的决议同级党委必须执行, 而不得撤消。监委与党委如有不同意见, 可将问题提交监委与党委的联席会议解决, 如果联席会议不能解决, 则提交党的代表大会解决。
列宁主张, 监委委员享有同级党委委员的一切权利。为了便于发挥监委的作用, 监委委员不得由同级党委委员兼任 (党的代表大会决定的除外) , 监委委员也不得兼任其他行政职务, 任期未满不得调任其他工作。列宁曾建议“代表大会从工人和农民中选出75~100个新的中央监察委员。当选者也像中央委员一样, 应该经过党的审查。因为他们也将享有中央委员的一切权利”[1]。“监察委员会委员有权出席本级党的委员会和苏维埃委员会的一切会议以及本级党组织的其他各种会议, 并有发言权”[2]。“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全体委员和候补委员都参加全俄代表会议并有发言权”[3]。
三、关于党内监督机关的职权
列宁认为, 为了使党内监督真正落到实处, 党内监督机关必须有相对的独立性, 能够独立负责地行使党内监督的职权。列宁提出, 中央监察委员会须派人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 有权检查政治局文件。列宁要求, “在准备政治局会议方面订出更严格更负责的制度。中央监察委员会应有一定人数的委员出席这种会议”, “出席政治局每次会议的中央监察委员会, 应该形成一个紧密的集体, 应该‘不顾情面’, 要注意不因任何人的威信而妨碍他们提出质问, 审查各种文件, 并且总要做到绝对了解情况和使问题处理得非常正确”[4]。“中央监察委员会必须在自己主席团的领导下, 有系统地审查政治局的一切文件”[5]。
当然, 列宁也曾考虑到, “一种可能出现的反对这个计划的意见:检查人员太多, 监督太多”[6]。“这种反对意见认为我提出的改革办法只会造成混乱, 他们说中央监察委员会将徘徊于各机关之间, 不知道该到哪里去”[7]。但列宁认为采取这种措施的好处是, “我们中央委员会里出于纯粹个人情况和偶然情况的影响就会减少”[8]。
列宁对党内监督机关的质询权也很重视, 主张监察委员会有权向任何人提出质询, 而不受任何威信的妨碍。监察委员会的决议, 本级党委必须执行, 而不得加以撤消。这样党内监督机关的权力就大大增强了, 使监察委员会的监督工作就能有效地进行下去。
四、关于党内监督机关的人员素质
列宁非常关注党内监督机关的自身建设, 对从事专门党内监督工作的人员, 在政治业务素质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列宁认为“监察委员会应当由党内最有修养、最大公无私并能严格执行党的监督的同志组成”[9]。“我们吸收来当中央监察委员的工人, 应当是无可非难的共产党员, 我想, 为了使他们学会工作方法和掌握工作任务, 还应该对他们进行长期的培养”[10]。在选拔党内监督机关的干部时, “要经过特别的审查, 看他们是否忠实, 是否了解我们国家机关的情形, 同时还要经过特别考试”[11]。
列宁还主张对从事党内监督工作的人员要经过严格选拔, 把真正优秀的干部选拔充实到党内监督机关中去。“挑选真正品质优秀的干部 (无论是共产党员, 或是各种国家管理部门和经济部门的专家) , 是保证工农检查院和监察委员会的工作取得成就的极重要条件。代表大会建议所有党组织选派最优秀、最熟练的人员到工农监察院和监察委员会机关去工作。所有组织应当协助这些机关挑选优秀的经过审查的专家, 在调他们去做改善国家机关的工作时, 应当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条件, 而不是更坏的生活条件”[12]。
对于怎样挑选优秀的干部来从事党内监督工作, 列宁提出重要的选拔方式是考试。列宁说, “我们必须用完全特殊的办法, 经过极严格的考试来挑选工农检查院的工作人员”[13]。列宁还提出“成立一个委员会来草拟工农检查院录用工作人员以及中央监察委员会挑选预备委员的考试大纲。……同时还要成立一个筹备委员会来选拔能够充当中央监察委员的人”[14]。列宁主张党内监督机关的人员应该是各方面人才的复合体, “我相信现在在各部门有经验的工作人员中, 在我们苏维埃大学生中, 能担任这项工作的人是绰绰有余的。事先排除某一种人未必是正确的。最好是使这个机关有各种各样的人员, 使我们需要在拟定候选人名单时下一番功夫。举例来说, 假定组成这个新的人民委员部的人员是一个模子的人, 譬如都是官吏型的人, 或者没有鼓动员一类的人, 或者没有善于交际或深入他们不太熟悉的群众中去的人等等, 那就槽糕透了”[15]。
列宁对从事党内监督工作干部的待遇, 也有仔细的考虑。列宁主张“要给他们很高的薪金, 使他们完全摆脱目前工农检查院官员们的真正不幸的 (如果不说得更坏的话) 处境”[16]。“应当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条件, 而不是更坏的生活条件”。“只有最大限度地精简工农检查院工作人员的数量和提高他们的生活条件, 才能挑选到品质优良的工作人员去做监察委员会和工农检查院工作。因此, 代表大会向中央委员会和最高苏维埃机关提出一项任务:保证工农检查院所有机关 (包括地方机关) 有足以安置工农检查院和监察委员会的职务和工作人员的经费, 使他们的生活条件绝不次于他们所调查和检查的机关”[17]。
五、主张党政监督机关合并
十月革命胜利后, 列宁首先对国家行政监察机关进行了改造, 把国家监察人民委员部 (1918年成立) , 改组成为工农检查院 (1920年2月) 。当初工农检查院主要承担国家行政工作, 其重点任务是对经济机关和管理机关进行监督。后来列宁认为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 还必须有自己的党内监督机构, 来执行党内监督任务。于是, 1920年9月, 中央监察委员会成立。这时, 党内监督机关与行政监察机关并存, 分别负责党内监督工作和行政监察工作。这种体制运行两年后, 列宁发现其中存在不少问题:“说句老实话, 工农检查人民委员部现在没有丝毫威信。大家都知道, 再没有比我们工农检查院这个机关搞得更坏的机关了……一个人民委员部, 如果工作马马虎虎, 并且得不到任何人的信任, 说话毫无威信, 那又何必组织它呢?”[18]于是, 列宁提出将党内监督机关与行政监察机关合并, 组成一个新的、符合无产阶级执政党需要的监督体制。1923年初, 列宁在口授的向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建议中, 明确提出组成一个既能监督党内事务, 又能监督国家行政事务的新机构。列宁提出:“我建议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采纳下面这个以特殊方式扩大我们中央监察委员会为基础的改组计划。……而这个中央监察委员会要根据下述条件同改组过的工农检查院的基本部分结合起来。”“据我看来, 把工农检查院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结合起来, 对于两个机关都有好处。一方面, 工农检查院因此就能获得很高的、至少不亚于我们外交人民部的威信。另一方面我们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 就会完全变成党的最高代表会议”[19]。
列宁逝世后, 俄共接受了列宁的建议, 将党内监督机关与行政监察机关合并起来, 合并以后的党政监督机关的权力大大地增强了。这个机关不仅可以检查党内问题, 还可以检查行政机关的问题, 有权监督中央和地方的党政机关。
到了斯大林时期, 列宁创建的党内监督体制逐渐被废止, 党内监督机关的地位和权力不断受到削弱。联共 (布) 十七大撤消了工农检查院, 将原来与中央委员会平行的中央监察委员会, 改为中央委员会下属的中央党的监察委员会。但名义上仍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联共 (布) 十八大改为由同级党委全体会议选举产生, 由同级党委领导, 并按同级党委的指示工作。联共 (布) 十九大规定, 监察委员会的任务只是检查党员和预备党员遵守纪律的情况, 处分违反党章、党纪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党员等。
斯大林的这些调整, 中断了列宁创建的比较科学的党内监督体制, 大大削弱了党内监督工作, 给国际共运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一, 斯大林本人得以集权专断, 排除集体领导, 违背民主集中制原则, 脱离党和群众的监督, 造成了严重的错误, 使社会主义蒙受了巨大损失。第二, 世界上执政的共产党, 受到斯大林监督体制的影响, 很多国家没有搞好党内监督工作, 尤其是没有解决好对党的领袖的监督问题, 导致个人崇拜现象和重大决策的失误, 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有的甚至断送了党的命运。第三, 斯大林监督模式的长期延续, 使人们淡忘了列宁关于执政党党内监督的思想, 导致很多执政的共产党忽视建立科学的党内监督体制。第四, 斯大林监督体制不利于党内监督, 容易导致个人崇拜和集权专断现象。久而久之, 还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似乎这种模式是共产党固有的。
摘要:如何搞好党内监督、增强其有效性, 是共产党长期执政需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本文着重阐述了列宁在共产党执政初期, 对党内监督体制、党内监督机关地位、党内监督机关职权等的一些设想与探索。
落实党内监督的文件 篇3
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的通过为进一步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提供了有效遵循。要确保党内监督落实到位,就必须拿出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激发党内监督内生动力和强大威力,铸造一支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
一、强化党内监督面临的现实考验和困境
当前,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全面深化,党内监督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1、认识防线的弱化。正确认识是一切行动的前提。一旦认识防线弱化,束缚就会冲破牢笼,不受控制。在党内监督认识上还存在几大误区。一是思想认识上不愿监督。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加强监督,既会影响班子内部的团结,还会影响关系,不利于开展工作,因此不愿意监督,持放任态度。二是行为共识上不敢监督。一怕得罪领导,给自己找麻烦;二怕影响晋升,给自己找问题。在很多问题上不敢去主动承担监督职责。三是行动意识上抵制监督。在一些干部之间已经形成了一条共同利益链条,决策、执行和监督权力同质化、同构化现象严重,出于共同的利益而抵制监督的介入。
2、监督体系的淡化。完善监督责任体系是优化党内政治生态的“金钟罩”。但目前在一些掌握重要环节和關键领域上的重要部门当中出现“天高皇帝远”,陷入“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困境,越到核心领域,越到神经末梢,监督体系就越发显得薄弱,上面吼一吼,下面紧一紧,上面松一松,下面乱作为、不作为、慢作为,监督缺位、滞后、软弱,监督责任体系形同虚设,导致“弱监”、“空监”、“虚监”等问题层出不穷,党内监督“只打雷不下雨”。
3、惩处机制的虚化。加大对违反党内法规的惩处力度是确保党内监督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有制度无执行,有机制无人守,有规定被虚化。尤其是对一些把持重要权力的“关键少数”,由于他们手中握有绝对的权力,出现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一言堂、一支笔、一句话仍然存在,滥权、越权、特权等问题依然存在。正所谓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惩处机制成为了无法得到切实执行的“空头支票”,给腐败的衍生扩展提供了温床。
二、要把党内监督责任摆在重要位置
1、从强化监督设计着手,激发内生动力。一是抓好民主集中制渗透化。民主集中制是党内监督的核心,尤其是要把民主集中制全面贯穿于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对于重大决策、重要决定以及关键问题,组织开展党员联席会、党员大会以及民主生活会等,将权力集中于整体,而非个人手中,严厉杜绝权力掌握在一个人手中而滋生的腐败。二是抓好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多面化。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历来的优良传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实打实,咬耳扯袖、红脸出汗,不顾情面、不讲脸面,建立反馈跟踪机制以及巡查监督机制,进一步增强党内团结。三是抓好纪律建设常态化。正确行使好监督执纪问责,把纪律挺在前面,紧紧牵住“牛鼻子”,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强化纪律意识,重点推动纪律督查、纪律监管、巡察、倒逼的制度化、全面化和系统化,让纪律建设成为带电高压线,营造党内监督良好氛围。
2、从细分监督责任切入,形成多元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党来说,外部监督是必要的,但从根本上讲,还在于强化自身监督。”因此,加强党内监督,必须层层落实与细化,把责任落到具体事务上,确保党内监督不走样。一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全覆盖监督责任体系。全面形成从党中央到党员一体化监督模式,健全由党中央统一领导、党委(党组)全面监督、纪律检查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党的基层组织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的大格局,形成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的全方位监督。二要充分调动多种监督形式形成监督合力。《条例》中提出,“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由此可见,既要注重自身监督,又要注重外部监督,既要加强上下级监督,又要加强同级监督。实现党内监督同群众监督相结合、党内监督与舆论监督相结合、党内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优化监督资源,搭建监督平台,充分发挥监督合力。三要重点抓住《条例》中的“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提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必须首先从这部分人抓起”。因此,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重大事项、重大责任认定书,加强各项事务性公开、透明,成立由纪委人员+本部门党员+群众代表+媒体人员的审核小组,让领导干部置身于党组织、党员、群众、社会舆论共同监督,防止权力过分膨胀,确保党内监督不留空白、没有死角。
落实党内监督的文件 篇4
为了强化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提高全体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能力,党支部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要求,进一步深化党务公开工作,扎实推进党内民主管理建设。主要做到以下
六个内容:
一、全局和中心工作:党组织关于医院发展和改革工作的决策、决定、决议;党组织任期目标和阶段工作重点,党组部署的重要工作及实施情况;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政策措施等。
二、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党组织中心组学习计划及落实情况;党员领导干部学习情况;以及党员学习教育落
实情况等。
三、组织建设:领导班子成员工作分工、工作职责;民主生活会和整改情况;领导干部下基层开展工作情况;党费收缴情况、干部录用、任命、交流、奖惩、管理、使用情况;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发展党员情况;党员
队伍建设情况等。
四、制度建设:党内制度规定的各项办事程序和工作要求;完善党内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
管理、制度情况;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情况等。
五、作风建设:纪律检查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情况;党风廉政建设和宣传教育工作情况;查处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情况;党政领导干部廉洁从政
情况,落实党内监督工作情况等。
六、其他事项:党员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需要公开不涉
及党内秘密的党内其事项。
关于加强国企党内监督的几点思考 篇5
关键词:加强,国有企业,党内监督
1 引言
近几年,党中央一再强调要重视加强党内监督。党中央指出:“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越是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越要有严格的党内监督。切实加强党内监督,是党和国家强化整个监督机制的核心,是落实从严治党的关键,是积极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
2 加强国有企业党内监督的措施
当前,在国有企业党内监督上虽然从上到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加强,但总体上来说比较薄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监督不及时。从近几年一些企业查处涉及领导干部违纪违法的案件来看,大多数是作案后一、二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被揭露和查处。二是监督不是全过程、全方位。事后监督较多,事中监督较少,事前防范更少,对下级监督较多,对上级对同级监督较少。三是监督力度不够、到位不够。对下级、对一般党员干部的监督比较有力,比较到位,对同级对上级、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就比较乏力,不到位。特别是企业“一把手”的监督,就更谈不上“力度”和“到位”,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越缺乏有效监督。四是监督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现在企业在党内监督的规定,制度很少,有的比较原则,不够具体明确,也不便于操作,对被监督者不愿意或不接受监督的行为,缺乏必要的制约措施,追究惩戒不力。对监督者不认真履行监督职责、放弃监督的,也缺乏追究责任的具体规定,导致监督乏力。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监督意识不强,监督制度和机制还不完善。因此,加强企业的党内监督,需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正确认识和对待企业党内监督。企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认识到,监督不是对谁“不信任”,不是跟谁“过不去”,不是“整人”找谁的“茬”,而是关心、爱护、保护、挽救干部,是保证干部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正确认识和对待监督,作为监督者,要强化监督意识,要积极参与监督,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发现别人有缺点和错误就坦诚劝诫;作为被监督者,要强化被监督意识,提高接受监督的自觉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切实按照党章的规定和“三个代表”的要求,遵守党纪国法,服从组织决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党性、讲原则、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每一个领导干部无论职位多高,权力多大,都要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职工,正确对待组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自觉地接受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监督。
第二,限制领导干部的权力,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领导干部的权力应该有一定的限制,应该受到有效的监督,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企业党内监督,说到底就是对企业领导干部权力的监督。要有效地监督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就要实行权力的合理配置,建立制约机制。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合理设置职能管理机构,选拔群众公认、政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到职能管理机构和领导岗位去工作;另一方面,要把决策权、管理权、监督权分解到不同层次的职能管理机构中去,使职能部门享有法定权力,同时又受到其他职能部门的配合和制约,做到党委接受同级纪委的监督,行政系统实行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和职能监督,真正做到职权到位,监督到位。另外,对掌管人、财、物和从事经济管理等容易产生腐败滋生不正之风的重要岗位、环节和部位,在定期进行轮换的同时,还要加强内部制约机制,强化业务和分工的制约,制定必要的权力运行程序,强化权力运行全过程及运行结果的监督。
第三,强化党内民主监督与职代会监督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铲除腐败现象的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中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邓小平同志说党内监督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在加强社会主义现代企业监督机制建设的过程中,党内民主监督愈来愈显出自身的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党内民主监督的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流于形式,从查处的涉及领导干部违法违纪的案件来看,几乎都不是班子成员发现和揭露的,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党内民主监督。一是要本着“权责明确、精诚合作、发展经济、富国共企”的原则,不断完善国有企业中领导班子成员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发扬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党内监督不能没有批评,没有批评的监督是无力的监督。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的领导制度,是制约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行使权力的有效措施,是党委班子成员相互监督的一种有效途径和办法。企业党组织的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只有认真贯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十六字方针,才有可能进行相互监督,才能使班子成员包括“一把手”处于有效监督制约之中,才能真正地做到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理顺现代企业监督机制下的关系,严格按职责权限履行义务,实行必要的民主监督,是保证现代企业政令畅通的有效法宝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与完善以职代会为辅助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与党内民主监督相结合,对企业内部重大投入、重大决策要实行群众监督,增强透明度。对董事会、监事会及高、中、低管理人员实行季度综合效能监督,及时向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纪检部门提供与反馈各级主要管理人员的民主测评意见。
第四,加大上级对下级监督的力度。企业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对下级党的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是一种经常性、最有力度、最有权威、最有效的监督形式。当前,我们国有企业正处于公司制改制运行的初期阶段,企业内一些腐败现象仍很严重,反腐败斗争形势仍严峻,在其他监督比较薄弱,比较乏力,监督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尤其要加强上级对下级的监督。企业各级党委要从实际出发,努力探索并创造出一套在新形势下,对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和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有效方式与方法,要严格纪律,对领导干部中发生的违纪违法行为严惩不贷,该受什么处分就给什么处分,绝不手软。要发挥重视纪检部门和组织部门的监督作用,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两个部门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对下一级的监督作用,要加强主动监督,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力求事前防范,要做到领导干部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干部的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实行到哪里,要建立健全上级监督下级的责任制,一级监督一级,一级管好一级,一直抓到基层班组。
第五,企业党内外监督相结合,形成合力。在重点抓好企业党内监督的同时,要积极建立健全以党委、纪委、监察、工会、职代会、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多种形式并存的立交式相互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党内外监督的整体效能,必须高度重视内外交叉式相互监督网络系统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委、纪委监察、工会、职代会、股东大会及基层单位民主管理小组等其他监督机构的优势。及时把纪检监察、工会等部门与现代企业的管理决策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赋予聘用与选拔干部人事任免的一票否决权。每年在听取所聘用干部年度业务工作述职报告的基础上,由纪检组织部门对其实行德、能、勤、廉等方面的综合考评。
第六,健全监督制度,落实廉洁自律各项制度。这是搞好监督工作的基本保障,当前,一是要对已有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狠抓落实,比如对《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家庭重大生活事项报告制度和礼品礼金登记上交制度等。实践证明,这些规定对监督领导干部搞好廉洁自律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企业的改革转型发展中,仍要认真组织落实;二是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工资、奖金分配等进行事前、事中监督,完善制度;三是把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结合起来,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监督责任制,不仅要明确监督的内容、尺度和责任,而且对不接受监督的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3 结论
总之,在国有企业中进行有效的党内监督,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是一个企业在科学管理与依法经营的基础上健康发展,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高绍新.先进项目管理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1.
[2]黄辉,梁工谦,肖茂.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19):67-72.
[3](美)杰克·吉多(Gido,J.),(美)克莱门斯(Clements.J.P.).成功的项目管理[M].2版.张金成,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谭云涛,郭波.在科研项目管理中运用成熟度模型的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4(4):75-79.
[5]王琦,余顺坤.重点工作立项制——走出职能部门绩效考核困境[J].企业管理,2014(11):88-90.
落实党内监督的文件 篇6
关键词:共产党;监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300-01
一、强化党内监督 着力提高党内监督的实效性
(一)提高党员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党员监督和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思想支配行为,腐败的产生,说到底就是从思想道德蜕化开始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否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接受各种监督,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与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和思想道德防线是否坚固直接相关。党员的监督素质直接影响到监督体系能否正常运转。因此,各级党组织要着力提高党员的监督素质。要在广大党员中加强党内监督基本理论的宣传和教育,首先做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其次,行使作为监督者的监督权利和接受监督的义务;既要无私无畏,敢于监督,又要以诚相待,善于监督,从根本上增强监督和接受监督的自觉性。
(二)加强党的民主建设,调动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也是党内监督的基础。要落实党内监督,就必须发扬民主,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调动方方面面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使党从谏如流,永葆生机与活力。一是创造良好的党内民主氛围,畅通民主监督渠道,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二是注重整合民主监督的力量,形成整体合力。三是实行党务公开制度,主动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增强党务工作透明度,让党员、群众了解内情,最大限度扩大党员、群众对党务活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
(三)构筑制度约束防线,提高行使监督的保障和实效。实践反复证明,制度的可行性、规范性和约束力,决定着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创造和总结出来的有效的党内监督形式之一,也就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组织保证。要健全民主集中制度、党内对话制度、党委委员之间相互监督制度、领导干部参加党小组的组织生活制度、汇报工作制度、通报情况制度、述职述廉制度和班子成员年终考核反馈制度等,切实强化班子内部监督制约。
(四)严肃法纪,从严治党,体现履行监督的严肃性。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严肃法纪,明确监督责任、确保监督的执行力。否则,监督表现为象、流于形,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一要维护党的各种纪律,坚决查处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的行为,形成规范有效的惩戒机制。 二要全面落实党内监督职责,明确监督责任,加强对党内监督工作的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提醒,督促整改,防微杜渐;同时,要健全完善责任追究措施,使监督者有章可循,造成失误追究责任有据可依。三要切实保障党员群众的民主权利。专家呼吁强化国家承担保障公民举报权宪制责任,加快“举报法”立法进程,以构建完备的公民举报权保护体系,切实保障举报人的人身安全和行使监督人的权益不受伤害。
二、切实发挥民主监督的实效性
民主监督作为各民主党派的基本政治职能之一,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主党派实行民主监督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起到别的监督起不到的作用。
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是政党之间通过民主的方式实行的监督。首先,民主监督是同志式的监督。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民主党派和共产党是亲密友党,不是反对党;民主监督的出发点是帮助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帮助执政党和政府激浊扬清,加强执政能力,更好地实现共同目标。其次,民主监督区别于其它监督。党纪监督、权力监督、行政监督和法律监督属于强制性的监督,而媒体的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的群众监督、政协和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都属于非强制的,是非权力监督。民主监督其特征是建议性、协商性而非强制性。第三,民主监督是政党行为。它是一种严肃的、负责任的政党行为,具有明确的目标、目的和政治要求,监督的内涵有严格的政治界定。不是个人的感性行为,而是集体的有理性的政党行为。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的“监督有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民主党派监督。而在这三监督中,来自参政的平等政党--民主党派监督,应该是最有力的监督。”民主党派的监督,是在我国社会主义政党体制内,在团结合作的政党关系上,通过民主的方式对共产党实行的一种政治监督。这种监督是建立在与共产党根本利益一致,有着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之上的。支持和帮助共产党更好地执政是监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发挥舆论监督的有效性
舆论监督作为监督的一种形式,可以发挥媒体作为弘扬主旋律、针砭时弊的魅力和作用。舆论监督具有权威性、群众性、新闻性,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关注,特别是对行政执法部门、积极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以及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府主要职能部门、行业领域和窗口单位的政风、行风满意度和信任度的体现,起到了激浊扬清,扶正祛邪,弘扬正气,针砭时弊的战斗作用。舆论监督要取得积极的效果,需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有始有终和注重结果,但从更大范围来看,当下舆论监督的环境并不乐观。从媒体这方面看,是目前开展舆论监督步履维艰,尤其是在经济领域,由于某些既得利益巨大,地方保护主义作祟,因此“躲避媒体”、“‘公关’媒体”、“误导媒体”、“封口媒体”、“阻挠媒体”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个别地方的公权力机构,错误地把舆论监督置于维护社会稳定的对立面,将舆论监督视为不稳定的因素,也加剧了媒体发挥监督作用的难度。保护舆论监督是社会共同的一个课题。它涉及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对舆论监督的态度和行动;涉及法律法制特别是舆论监督和新闻法制的建设和司法实践;涉及社会各界对舆论监督的认识和支持;以及新闻舆论单位的主动争取、相互支持和善于自我保护等诸多方面。
落实党内监督的文件 篇7
关键词:党内监督;发展历程;启示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2—0055—02
一、党内监督的内涵和地位
监督,作为社会管理机制的基本手段,应当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就监督的本质而言,它是对权力行为的监督制约和调控活动[1]。党内监督是监督一种重要形式,目前对党内监督涵义的把握,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其中不乏模糊认识。如将党内监督与党的监督混淆,把党内监督理解过宽。因为党的监督包含了党内监督,党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党际监督等。有的对党内监督理解过窄,典型的观点有党内监督就是权力监督和党纪监督等[2]。虽然学界对党内监督的概念理解存在差异,但是基本认同这样一个事实,即党内监督应当包括几大元素,分别是主客体、依据、核心、手段和目的等等。如任铁缨认为:“党内监督是指党内各主体(包括全体党员和各级组织)之间,依照党章和党内法规相互监察、相互督促的活动,这种活动的实质是以党内民主为基础,以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为重点对象,以制约和保障权力的行使为核心,其目的是让党内生活按照既定的制度规范运行。” [3] 受此启发,我将从党内民主监督、权力运行与制约和制度建设等几个向量对党内监督在建国六十年以来的发展过程进行纵向分析。
二、建国六十年来党内监督的发展历程
建国六十年来党内监督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反思的过程,最突出的特征是经历了两次重大的转变。
(一)第一次转变时期(1949—1978年)
这一时期,由于新中国成立,中共从战争时期的革命党转变为和平时期的执政党。相应地,党内监督也经历了第一次转变。建国前,中共一大纲领中就规定,“地方执行委员会的财政活动和政策必须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应当说建国前党内监督还处于原则和理论阶段,这些原则只是适应战争时期党的建设需要,所以建国后,必须要在前期基础上建立新的适应执政党需要的党内监督体系。第一次转变表现为:(1)从党内民主来看,党内民主的地位由战争时期仅仅作为党的原则上升为国家制度的高度。邓小平在八大上说过:“无论党内的监督和党外的监督,其关键都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 [4] 建国后,党内民主的发展表现在各个方面:坚持和发展了集体领导,注意发挥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完善了选举制度等。(2)从权力运行和制约来看,党组织的权力由高度集中转向权力的合理分配。党的八大党章规定:一是上级党组织必须经常听取下级党组织和群众的意见,研究他们的经验,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二是在中央和地方组织的职权划分上,凡属中央统一决定的全国性问题由中央决定,而地方性质的问题由地方决定。(3)从监督制度来看,我们党经历了从制度欠缺、机构不足向充分认识到要完善制度并建立专门机构的转变。如党的八大提出“要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 又如1957年4月邓小平说过:“党要接受监督,党员要接受监督,八大强调了这个问题。毛主席最近特别强调要有一套章程,就是为了监督。”[5]
总之,从第一次转变的效果来看,我们党确实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党内民主的发展、权力的合理分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都说明了党内监督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探索的过程也经历了很多挫折,如很多正确的党内监督制度在后期并没有得到长期的坚持。所以,第一次转变从整体上看,并没有完全实现,所以第二次转变既是对第一次转变的继承,也是深化。
(二)第二次转变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共面临新的执政形势。国内民主呼声的高涨和经济全球化,向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战。应对挑战必须要加强党的建设,而党的建设的根本保证是加强党内监督。这个时期,党内监督经历了第二次转变,表现为:(1)把党内民主作为党内监督的基础和力量来源[6]。如确立了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为了保障党员基本权利,2004年中央印发了经过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第一部保障党员权利的专门法规。此外,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同时,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和完善撤换或罢免制度等。(2)从权力运行和制约来看,党内监督的重点逐步由监督党员转向领导机关和党员干部。2004年中央印发的《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第3条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2009年中央发布实施《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举措,对于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起着重要作用。(3)从党内监督制度和机构来看,它由在实践中频繁开展各种政治运动作为主要监督途径向真正建立专门监督制度和机构转变。2004年颁发的《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专门设置了“监督制度”一章,将多年来在实践中总结的监督经验归纳为,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巡视、谈话和诫勉、舆论监督、询问和质询、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等十项监督制度。这些制度覆盖了党内监督的主要方面和各个基本环节。监督制度的实施需要相应的监督部门,依据民主集中制原则,中共建立了由党的代表大会、党委会、常委会三个层次组成的领导体制。其中代表大会在该级党组织中拥有最高决策权和最高监督权。按照现行《党章》规定,“党的各级党委会向同级的党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 [7]。除此之外,中共还建立了党的纪检机关,这是党员群众行使监督权力的职能机关,是保证党员干部为政清廉的专职机关,这些机关在党内监督中发挥了难以取代的作用。
三、建国六十年来党内监督的启示
总体上看,建国以来党内监督的发展过程,是一个探索、反思和变革的过程。它表明党内监督已成为贯穿于党的事业的全过程的一条主线,如果遵循这个主线即坚持和创新党内监督制度,那么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就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会得到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事业就会繁荣昌盛。反之,如果背离这个主线即削弱党内监督或墨守成规,那么党就会犯错误,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所以,可以这样说,党的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于党内监督,而党内监督的关键在于与时俱进,创新党内监督制度。
具体来看,党内监督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党内民主、权力运行与制约和制度建设等三项系统推进的过程。所以,在分析党内监督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
1.必须把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主题。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内民主从本质上讲,就是全体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制度,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是衡量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党员的主体地位是通过党员的民主权利来实现的。通过提高党员的地位发展党内民主监督,达到对权力的合理有效制衡。同时,必须把民主集中制度,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原则。实行高度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具有强大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根本保证。高度的党内民主,是集中统一的基础;有效的集中统一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前提。
2.必须对权力运行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和滥用。建国后,我们党实行的是“一元化领导”制度,即党的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第一书记,这就使权力过分集中于少数手中。权力的过分集中既会导致重大决策的失误,贻误党的事业,也会为滥用权力提供很大的空间,腐蚀了党的队伍。所以,党内监督的核心应该是对权力的监督。这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内监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必然要求。
3.必须完善党内监督的各项制度,建立科学有力的权力制约机制。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质。过去,由于党内监督制度匮乏和制约软弱无力,导致了党内防错纠错功能缺失,使党在关键时刻难以防止错误的发生。所以,党内监督的重点是要实现由依靠群众运动向依靠制度建设的根本性转变。
参考文献:
[1]周继中,李玉赋.反腐败与监督通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3.
[2]刘湘武,贺新谱.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213-214.
[3]任铁缨.谈谈党内监督的含义及实质[N].学习时报,2006-05-15.
[4]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1956年9月16日)[G]//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14-215.
[5]邓小平.共产党要接受监督(1957年4月8日[G]//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0.
[6]黄锡平.党政机关党的建设新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落实党内监督的文件】推荐阅读:
运城经济开发区文教局落实党内监督制度07-27
党内监督的责任和权利01-08
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多维思考08-11
党内监督07-10
党内监督纪委07-14
党内监督要与05-21
加强党内监督心得06-03
新时期加强党内监督01-07
党内监督条例试卷答案07-30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