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内基本制度

2024-07-30

党内基本制度(共8篇)

党内基本制度 篇1

党内监督的基本制度遵循试卷

本次考试结束啦,您在此次考试客观题得分为 100.0 分!您通过考试!正确答案: 第一部分;判断题

1.《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在2014年进行了重新修订。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2.上级党组织应当加强对下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指导和监督,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3.《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规定,对党的领导干部的问责方式包括通报、诫勉、组织调整或者组织处理(停职检查、调整职务、责令辞职、降职、免职等)和纪律处分。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4.《廉洁自律准则》是中共中央在2015年印发的。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5.《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是中共中央2015年印发的。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6.《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党的领导干部应当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正视、深刻剖析、主动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7.《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规定,巡视组依靠被巡视党组织开展工作,不干预被巡视地区(单位)的正常工作,履行执纪审查的职责。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8.干部考核评语无须同本人见面即可直接载入干部档案。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9.《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领导班子成员发现班子主要负责人存在问题,应当及时向其提出,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直接向上级党组织报告。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10.各级党委(党组)要担当和落实好全面从严治党的主要责任。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11.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应加强对省级党委、中央有关部委,中央国家机关部门党组(党委)巡视工作的领导。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12.中央纪委设立的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统一举报电话是12380。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13.抓好《党内监督条例》的贯彻与落实,要将条例与《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以及《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和《问责条例》的贯彻实施结合起来。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14.《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党组织应当保障监督对象的申辩权、申诉权等相关权利。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15.《廉洁自律准则》紧扣廉洁自律主题,重申了党的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作风。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16.《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规定,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成立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分别向党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负责并报告工作。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17.《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个人有关事项应当在党内一定范围公开,主动接受监督。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18.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19.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民主生活会应经常化,遇到重要或普遍性问题应及时召开。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20.《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是中共中央在2003年印发的。正确 √

A.正确

B.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第二部分;单选题

1.《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各级党委应当支持和保证同级人大、政府、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等对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依法进行监督,人民政协依章程进行(),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正确 √

A.社会监督

B.民主监督

C.司法监督

D.舆论监督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2.《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规定,巡视组组长根据()巡视任务确定并授权。正确 √

A.每年

B.每季度

C.每月

D.每次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3.《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对于上级党组织交办以及巡视等移交的违纪问题线索,应当及时处理,并在()内反馈办理情况。正确 √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4个月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4.《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是在哪一年审议通过的? 正确 √

A.2013年

B.2014年

C.2015年

D.2016年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5.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批评和自我批评必须坚持(),讲党性不讲私情、讲真理不讲面子。正确 √

A.有理有据

B.一视同仁

C.实事求是

D.从谏如流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6.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认真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通知》提出,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宣传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二阶段到何时结束? 正确 √

A.2017年全国“两会”召开

B.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

C.2017年春节

D.党的十九大召开

您的答案:D

正确答案:D

7.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在()内,应对所管理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全面巡视。正确 √

A.一届任期

B.二届任期

C.三届任期

D.四届任期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8.《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新闻媒体应当坚持党性和()相统一,坚持正确导向,加强舆论监督,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发挥警示作用。正确 √

A.社会性

B.制度性

C.人民性

D.纯洁性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9.党的领导干部应()在党委常委会(或党组)扩大会议上述责述廉,接受评议。正确 √

A.每年

B.每季度

C.每月

D.每次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10.《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提出,支持民主党派履行()职能,重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提出的意见、批评、建议。正确 √

A.议政

B.参照

C.监督

D.弹劾

您的答案:C

正确答案:C

第三部分;多选题

1.党内谈话制度分为哪两个方面? 正确 √

A.提醒谈话

B.诫勉谈话

C.警告谈话

D.批评谈话

您的答案:AB

正确答案:AB

2.民主生活会重在解决突出问题,领导干部应在会上把()的问题说清楚、谈透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提出整改措施,接受组织监督。正确 √

A.群众反映

B.巡视反馈

C.上访诉求

D.组织约谈函询

您的答案:ABD

正确答案:ABD

3.述责述廉的重点指的是()。正确 √

A.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B.履行管党治党责任

C.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D.执行廉洁纪律情况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4.“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的“两学”的内容指的是()。正确 √

A.学党章党规

B.学国外有益经验

C.学法规制度

D.学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您的答案:AD

正确答案:AD

5.《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建立健全党的领导干部插手干预重大事项记录制度,发现利用职务便利违规干预干部选拔任用、()等问题,应当及时向上级党组织报告。正确 √

A.工程建设

B.经济发展

C.执纪执法

D.司法活动

您的答案:ACD

正确答案:ACD

6.《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规定,对党组织的问责方式包括以下哪些? 正确 √

A.检查

B.通报

C.调整职务

D.改组

您的答案:ABD

正确答案:ABD

7.《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党委(党组)应当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掌握其()、生活状况。正确 √

A.经济

B.思想

C.工作

D.作风

您的答案:BCD

正确答案:BCD

8.干部考察考核制度,要求落实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在干部()等各个环节的责任,对失察失责的应严肃追究责任。正确 √

A.选任

B.考察

C.廉政

D.决策

您的答案:ABD

正确答案:ABD

9.《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规定的党内监督主要制度有哪些? 正确 √

A.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

B.述职述廉

C.民主生活会

D.信访处理

您的答案:ABCD

正确答案:ABCD

10.《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规定,党组织应当保障党员()和(),鼓励和支持党员在党内监督中发挥积极作用。正确 √

A.知情权

B.监督权

C.选举权

D.决议权

您的答案:AB :AB

正确答案

党内基本制度 篇2

一、以党内思想和谐为根本

思想和谐是灵魂,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共同信仰和奋斗目标的先锋战士自愿结合的政治组织, 与行政组织不同, 它是“主义”的结合。毛泽东同志曾讲, 有了“主义”才有所指望, 有所趋向。思想统一是党存在的前提条件, 也是党内思想和谐的前提。“在中国这样的大国, 要把几亿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 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党员组成的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党, 没有这样一个党的统一领导, 是不可能设想的, 那就只会四分五裂, 一事无成。”没有思想上的统一, 组织统一是没有意义的, 即使有一时的统一, 也难以维持。达到党内思想和谐就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全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全党的奋斗目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为宗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理念;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思想和谐是一种动态的和谐, 就是在党的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中,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中, 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在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中不断在新的更高的层次上形成共识求得和谐。

二、以党的组织和谐为保证

组织和谐表现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个人与组织、少数与多数、组织之间、党员之间 (包括党内干群之间) 关系的和谐。但是, 中国共产党不同于坐而论道的学术团体, 它是按照一定规律组织起来的具有统一意志和统一行动的有机整体。它之所以坚强有力, 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统一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 我们要“着眼于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 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组织建设”, 要求党的组织和谐必须做到各级组织决策科学、政治生活民主;组织纪律严明, 执行有力, 运转高效有序。组织和谐以思想和谐为前提, 以民主集中制和党规党法为保证, 以发展党内民主为关键。

三、以党内生活和谐为基础

“着眼于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 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 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 健全民主集中制, 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制度建设。”建立党内和谐关系, 一是要尊重党员基本权利。只有在强调党员责任与义务的同时尊重每一个党员的权利, 共产党员才能有真正意义的党员意识, 才能在工作生活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二是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 要认真贯彻党员权利保障条例, 逐步推进党务公开, 积极拓展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 保障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各项权利。三是要实现党内和谐, 必须努力营造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认真开好民主生活会, 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勇于承认错误和接受监督, 努力营造一种同志之间的鼓励批评、欢迎监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民主氛围。四是要不断促进党员与党组织之间的和谐。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的要求, 绝不允许党内任何同志凌驾于组织和集体之上, 也不允许党内存在“一盘散沙”的现象, 更不允许班子成员之间互相拆台。五是要不断促进上级党组织与下级党组织之间的和谐。严格遵守党章规定的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服从中央的要求, 同时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 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六是要从改革体制入手, 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扩大党内民主, 应看作是巩固党和发展党的必要的步骤”, 进一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建立健全全委会、常委会工作规则, 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办法, 推动党内生活制度化、规范化。要把扩大党内民主与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起来, 统一思想认识, 保持步调一致, 坚决维护中央权威, 保证中央政令畅通。

四、以建设党的和谐文化为内涵

实现党内和谐, 必须致力培育以崇尚和谐为主要特征的党内文化。从党内来讲, 和谐文化指导下的党员行为, 以团结、协作、统一为基本特征。因此, 实现党内和谐, 需要着力培育一种体现执政为民、同舟共济的价值理念, 体现协调各方、化解矛盾的思维方式, 体现严己宽人、修身养性的行为操守, 体现事业至上、和衷共济的务实氛围, 体现遵章守纪、生动活泼的党内风尚。只有以党内和谐文化为内涵、为主导、为支撑, 党内和谐才有坚实的思想基础, 才会稳固恒久;只有用党内和谐文化教育党员、陶冶党员, 和谐才会成为党内的自觉取向。党内和谐文化的建设, 取决于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境界。党员是培育党内和谐文化的主体, 党员领导干部是培育党内和谐文化的典范。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境界的高低, 决定着能否培育高品位的党内和谐文化。精神境界始于内心状态, “内和”才“外顺”, 心性和谐才不会心态失衡、追求失重、行为失范。我们要使党内和谐文化深入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内心, 以提升精神境界, 坚定共同理想, 坚持共同信念, 领导和团结全体人民顺利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五、以党的领导班子和谐为表率

党内和谐, 关键是领导班子和谐。领导班子和谐, 关键是被形象称之为“班长”的主要负责同志与班子成员之间的和谐。只有领导班子和谐, 才能为全体党员提供榜样, 并营造一种以和共事、以和谋事、以和兴事、以和成事的政治生态环境。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来建设领导班子。班子和谐, 就可以消除阻力、形成合力、增强活力、提高战斗力。否则, 就会是一盘散沙, 毫无战斗力。领导班子要和谐, 必须建立决策机制、责任机制、沟通机制、利益机制。党的干部必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在内部利益分配上, 按照贡献大小, 合理分配, 不要为了个人的利益而丧失党性和同志之间的感情, 损害党的形象。

六、以优良和谐党风建设为保障

“坚持党的优良的传统作风,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为我们党是一个执政党。”优良和谐的党风建设是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问题。加强优良和谐的党风建设, 一是要在党风问题上坚持党的优良传统, 同时弘扬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作风。二是要树立现代惩治腐败理念, 把廉政建设融入社会治理结构中。要严肃党的纪律, 增强法规制度的约束力, 建立一个让党员干部“不愿为”、“不敢为”、“不必为”相结合的良好的运行机制。三是努力依靠制度和机制来实现党内和谐。优良党风建设必须靠机制和制度来保障, 这就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 真正做到在党内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权, 切实提高党内法规制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权威性。党章是党内法规制度的核心, 是党内根本大法, 是立党、管党、治党的总章程, 也是维护党内和谐的总章程。因此, 必须认真学习党章, 自觉遵守党章, 切实贯彻党章, 坚决维护党章, 这是实现党内和谐的根本保证。

七、以和谐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

构建和谐的党内关系, 重心在党的基层, 在党的基层组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和谐的基础。基础和谐、先进、稳固才能保证党的整体有强大的战斗力和生命力, 党制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实。因此, 党内和谐的工作重心必须下移, 向党的各个基层组织延伸。党的基层组织不仅要主动关心困难党员、离退休党员和流动党员的生活, 切实保障这些党员的切身利益, 使这些党员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进一步增强党员的自豪感, 同时还要以良好的服务行为出现在群众面前, 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凝聚和引导群众。

八、以党的理论创新为动力

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灵魂和理论发展的内在动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更需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坚持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活的灵魂,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党必须认真研究自身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善于学习和提高, 善于改进和加强领导。”当前特别是要把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放在突出位置, 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指导意义、科学内涵, 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 转化为领导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能力。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在党, 在于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文章从思想和谐、组织和谐、党内生活和谐、党的和谐文化、党的领导班子和谐、优良和谐的党风和党的基层组织的和谐等方面论述了构建党内和谐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党内和谐,路径,构建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1975-1982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00.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7:529.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1983-1965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285.

党内基本制度 篇3

对行文内容的三点要求

为使党内外行文适应党的建设的需要。根据形势发展的复杂性,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在革命之初,就对上下行文从政治上、机密性上和技术上提出了多项切合实际的要求。并且在各机关、各地方共同努力下,使党内外行文沿着制度化和科学化道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首先,行文内容必须符合党的政策和主张。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曰起,就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宣布了党的任务、纲领、政策和铁的纪律。党的政策和主张是由中共中央统一制定的,各地方各机关必须坚决执行并不得另立政策。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再次指出:“区域地方执行委员会所发表之一切言论倘与本党党纲、宣言、章程及中央执行委员会议之决案及所定政策有抵触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得令其改组之”。政策是重要的,纪律是严厉的,在一切言论,当然主要在行文中是不得违背的。所以,在1926年以前,党内文件起草书写多由机关负责人和秘书承担。把好党的政策关,是当时秘书工作的第一个特点。

其次,书写文件必须有条理。建党初期,党内行文多以“信函”形式在邮局传递,所以都比较简略,一般文件几十字、几百字的居多。有的文件简略的好,以1923年10月《中央通告第19号》只有100字,但能说明问题。有的地方报告工作过于简略,叙事不系统。因此,1924年11月1日《中共中央通告第21号》指出:近年来不少地方上报的文件很好,但也有一些地方报送的文件内容“不是漫无系统,便是失之简略,不能看出工作的进步”。中央要求:今后各地方各机关书写文件“不宜过于简略,要很有条理的述明各项工作之全部”。有条理、有分析、实事求是,是党内行文必须要坚持的一种文风。

再者,报告文件要有准确统计。大革命时期,下级向上级的请示报告约占党内行文的半数以上。这种报告过于简略不行,过于空洞也是不允许的,报告的内容不但要系统。更要准确。1925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通告第1号》说:中央执行委员会是以各地报告中反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对下进行指导的,若报告不实,必致中央与地方发生“隔膜”,所以要求各地上报材料必须“内容详细”、“真确统计”。内容不真的文件是不应该上报的。

对书写文件的技术要求

大革命时期,人们习惯把文书工作称作“技术工作”,例如文件书写技术、文件缮印技术、文件传递技术、文件伪装技术、文件收藏技术等等。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对行文提出技术要求的同时,对文件书写技术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书写文件要使用白话文。中国共产党从草拟的第一个纲领、第一个决议、第一个通告和第一个指示信等均用白话文。毛泽东曾在《反对党八股》中说:“五四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很对的”。建党后,党内外行文使用白话文是约定成俗的。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关于宣传问题决议案》中进一步强调:党内书写文件和对外宣传品等,应该“用极通俗的语言文字”,甚至可用方言土语,总之要大众化,使人一看便懂为原则。

书写文件要使用标点符号。中国的旧公文基本上是一圈到底,甚至连“。”也不用。中国共产党的行文,不但废除了八股文格式,摒弃了“等因奉此”等陈词滥调,改变了一圈到底的旧习惯,而且面目一新的使用了现代标点符号。例如1925年10月29日《团中央通告第92号》和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通告第一号》等文件中使用了冒号(:)、逗号(,)、顿号(、)、单引号(”)、双引号(“”)、惊叹号(!)、问号(?)、破折号(——)、括号(())、句号(。)等十余种标点符号。

行文要编号发出。为了使行文有秩序和便于查询,党内行文必须编号发出。例如1923年的《中央通告第1号》、《中央通告第19号》等等。1926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关于发文要盖章编号的通知》中说:“以后中央发给各地通告和信件,均一律编号;各地来信及报告,必须编号以清眉目,而便检阅”。发文一般编上顺序号,收文还要编上分类号和总号。这种文件编号工作是秘书工作的一项具体工作内容,并且一直坚持下来。

书写文件使用代号和暗语

在秘密斗争环境中,党的文件格式虽然也分台头、正文和落款三部分,但都很简略。抬头多是兄弟和同学相称:内容多以教学口气叙事;落款多以化名出现。这是秘密环境造成的,也是大革命时期行文的一个特点。

称谓上的秘密。发文者和收文者一般均用代号、化名以利保密。1923年至1926年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多用“中局”、“钟英”、“大学”、“大兄”及“张万和”、“李承宣”等化名发文件。例如1926年2月4日中共中央给中共旅莫斯科党组织的指示信就写成《钟英致莫弟信》。中央直属机关也用代称,例如中共中央组织部称“祖钟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称“刘洪顺”、“中学”等等。中共上海区执行委员会称“朱绅”、“枢蔚”、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称“石渠兄”等等。称兄道弟固然是保密需要,但也体现了党内亲密无间的关系。

文件上使用代号。1923年中国共产党建立秘书制时,曾下发了一个文件代称表,可惜此文失传了。但1923年以来,许多文件上使用了“C.P”和“C.Y”等代号是有据可查的。例如1923年11月《中局报告》中有“正太形势最好,因为彼方有9个C.P同志,20个S.Y同志”。这句话含两个代号一个暗语:“C.P是中国共产党的代号,S.Y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代号(1925年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时改称

‘C.P’)”,“正太”又称“正太路”,指中共北方区属山西地区。代号是经常变换的,但变换后需要在一定范围内下达通知,否则受文者不理解也会误事。

文件使用暗语。一般暗语也是约定俗成的。例如称党内重要文件为“讲议”、“总校年鉴”、“经济试卷”等等:报警暗语如被捕称“患病”、入狱称“入院”、叛变称“潜逃”等等。有时。一份文件中满篇皆是暗语。例如,1926年2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的中共党员调查表。即冠以校务处发的《每月同学调查表》,表中把各级党组织称为“总校”、“分校”、“支校”:把党员称为同学:正式党员称为“正式生”,候补党员为“旁听生”,党员成份则分别成为“文科生”、“工科生”、“农科生”、“男生”、“女生”等等。这种代号和暗语的使用,是党内行文的一大特点,也是大革命时期党的秘书工作的一项特殊任务。

文件的密写技术

处在秘密斗争中的党的各级组织以及革命群众团体机关,都有文书处理任务。不论是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不但要秘密进行,而且政治性文件与事务性文件要分开写。政治性文件多用密写技术,事务性文件多用平信形式交往。这样表面上公文处理很少,实际上内部文书处理任务更加重了。据1928年12月《中共中央给各省委的通知…关于文书工作的技术问题》等文件规定,当时文件密写技术有如下要求:

特制的文件密写药水。密写文件,是一种斗争手段。在中国共产党秘书工作建立之前,帝国主义势力、军阀、封建统治者及其他政治势力在相互窃取情报时,都使用过密写技术,甚至商界、民间也有用碘酒、米汤配成药水密写文件的,这种药水密写的文件,有的用火烤一下或者用水印湿一下文件字迹立刻显露出来,使用方便但不安全。为了适用和安全,党中央在《关于文书工作的技术问题》通知中,要求各地在密写文件时注意:首先,在密写文件时,“任何一省区都有两种药水”。一种为甲级药水,一种为乙级药水。这两种药水均有中央秘书处与各省秘书处统一配置。如何使用也应统一规定,不按规定,密写的文件洗印后字迹显露不出或模糊不清。其次,凡密写的文件另有发票一张。发票上注明某份文件用什么药水写的,该用什么药水印洗。因此,凡收文者“要注明先洗发票”。不看发票是无法印洗密写文件的。有时不另开发票,在文件书有“…或000符号”,这三个点(“…”)或三个零(“000”)就代替发票,告诉收文者洗印办法。同时,有时密写的文件书写在平信的背面,一封平常家信,却是一份绝密文件。要搞清这份信件是平信还是密件,或另有暗号相约,或事先有联络的符号。比如在一些革命历史文件、信件的信封上或者作者名字旁边,故意多了一个“石”字旁、“木”字旁或“山”字头等,其实这些多余的字旁都是通知洗印密写文件的符号。

密写文件所用的书写材料。在秘密环境中,党中央曾提出文件书写“商业化”、“广告化”的专门要求,就是说要讲究文件的外形符合于社会化与大众化的潮流。

密写文件如写在单份纸张上,则要用社会上流行的毛边纸、道林纸、油光纸等等。纸张以小型化为宜。比如1927年6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议决案》印成64开本。这种袖珍本便于隐藏、容易携带。密写文件如书写在刊物里、书本中,最好选用双叠页的里面,不容易被人发现,比较安全,基层党组织一般未掌握密写技术,也可以用毛笔或钢笔将文件写在这种双叠页书的里面,再装订好,这样传递起来也比较方便和安全。密写的文件,特别是用特制药水密写的文件,不宜放在贴身衣兜里,一旦汗水浸湿,药水将起化学反应,甚至造成字迹消失。因此,中共中央在《关于文书工作的技术问题》通知中一再强调密写的文件“千万勿要交通插入口袋中”。收到药水密写的文件,要做到“密件到后,即洗即誊,誊后即将原件销毁,以免被敌人察觉此项技术”,给我秘密工作带来不利。

党中央与各地方在使用药水密写文件中,始终保持着相互通报情况的联系工作。在《中共中央给各省委的通知——关于文书工作的技术问题》一文中,可见一斑。中央秘书处统一配制甲、乙两种药水样品发给各省委秘书处,使用说明也告各地。各省委秘书处如使用新的药水,也应向中央秘书处告知“所用药水及文件形式并材料,适用于你们的环境否?”、“如果你们的反动方面将要或已经知道这种密件办法……应该立即改变”,并将改变的措施、新的方法告知中央“以便设法配置新药水,另行约定”。各地如有可能,可按中央秘书处的方子自行配制药水,但购置原料“不能同时在同一店里去买”。而且要将密写的和密洗的甲乙两种药水分开,绝不能被敌人全部查获。各地要将收件人姓名、地址、联络记号、联络暗语及“伺语为适用”应预先告知。

因此,收件人要辨别文件的真伪可从数量、文件名称、内容、密写手法、药水的使用、文件的发票以及“文件形式”等方面去分析。若发现可疑之处,立即向中央报告,并采取紧急应变措施,以防意外。

文件资料的伪装技术

文件资料的伪装,是秘密斗争中党的秘书工作一项极其重要的技术工作。党的一切文件或资料形成以后,总要进行运转,总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种运转和作用,不论在内部或者在外部,又以维护党的安全为第一要务,因此,党内发的文件和资料,有相当一部分是经过加工、伪装以后出台的,而且,加工、伪装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文件资料微型化。把党的指示、命令、决议及其他重要文件进行技术加工,或者用比蝇头小楷还小若干倍的字体,把一份五百余字的通告缩写在二寸或三寸大小的一张小小的纸张上,然后卷成细管,以便于传递、携带和使用。据1930年中国共产主义团中央《秘密工作须知》记载:有的地方团委“把命令或决议”用细软薄纸写成后“折成二、三分宽,约四、五层厚”,再“卷成圆圈”。此种微型文件可以夹在器具中,甚至放在人体某一器官中,以躲避敌人的搜查。

文件资料内容暗示。这种暗示法与文件使用的暗语有所不同。暗语是指某一文件中某一句或某几句话可用暗语叙述,以免敌人获悉我方机密,对我不利。暗示法不是一句或几句话,而是通篇伪装,或用商业语言,或以平安家信,但收件人一看便知对方的意思。就在1930年团中央《秘密工作须知》中曾举了两个例证,其中之一是红军某部给党在白区某机关的一封公函。公函说:

××仁史大鉴:弟已安抵店中,一月来生意尚好。师徒均和睦平安,惟近地方不靖,办货不易,马铃薯与黄豆及香烟木柴,亦感缺乏,请多办此货来。

文中的“兄”是收文机关,“弟”是发文单位。“生意尚好”是作战获得胜利。“马铃薯”是指手榴弹和其他炮弹,“黄豆”是各种子弹。全文是要收文机关赶快把枪支弹药送到苏区来。当然,暗示用语的基本意思也是事先约定的,否则也会误事。

党内基本制度 篇4

href=“#”>

一、“党内辩论”制度的价值与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问题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特别提出“要积极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在广开言路中集中智慧、在民主讨论中凝聚共识”。

“积极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环境”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和建立“党内辩论制度”,应该是题中之意。所谓“党内辩论”制度,就是在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内部,在书记的主持下,各委员具有平等的发言权和同等的发言时间,原则上每个委员都应就所讨论的问题提出看法、发表见解、进行平等的讨论,讨论过程也可以认为是辩论过程。通过看法、观点的交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求得正确意见和正确决策。书记或“一把手”虽然是每次会议的主席,但具有同其他委员同等的发言权利。会议决议的形成应充分综合各委员的辩论意见。

与党员的选举权利相比,在一定意义上,民主讨论问题氛围的形成对于党内民主建设更加具有重要性。因为党内民主建设的目标主要要达到“最大限度凝聚全党智慧和力量,最大限度激发全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目的。此外。与“国家民主”相比,“党内民主”具有小范围、“软性”法律约束的特点和属性。正是由于“党内民主”所具有的小范围的特点,才能使得各级委员会委员面对面地讨论问题;也正是由于“党内民主”所具有的“软性”的法律约束,才使得这种讨论可以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进行。“党内民主”所具有的这种特点和属性,使得“党内民主”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制度基础。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党内辩论”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凸现了出来。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政策与国家层面的法律、政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党的政策要转变为实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决策。因此,党能否科学执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内的政策是否科学合理。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关键在于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决策程序。建立“党内辩论”制度正是党内政策制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从西方民主的经验来看,选举民主并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正如西方政治学者萨托利所说,“选举不制定政策;选举只决定由谁来制定政策。选举不能解决争端,它只决定由谁来解决争端。”(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123页)美国政治学者达尔也指出。“一次选举所显示的仅仅是某些公民在竞选公职者中所作出的第一步选择”,因为“对于在一次普选中对候选人作出第一选择的多数,我们很难把它理解为是对某项具体政策作出第一选择的多数”。(同上,第122页)因此,科学决策还需要“辩论制度”来做保障。西方的议会制度就发挥了这种功能。正如施密特所说,议会的本质是公开审议论证和反驳。是公开争论和公开辩论。可见,“辩论”在政治决策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作为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制度核心的议会制都将公开辩论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当然,我们不能照搬西方民主制度,但他们的某些做法可资借鉴。

二、“党内辩论制度”的新要求

我们探索的“党内辩论”制度,要有利于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完善党的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决策和工作机制,加强领导班子制度建设,完善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党内辩论”制度需要各级组织根据自己的部门实际来探索制定具体的工作办法并逐步完善。比如,哪些事项需要辩论,辩论的具体规则是什么,会议的决议如何形成等。又比如,为了避免“一把手先开口,其他领导一致通过”的“一言堂”问题,以营造党内民主讨论问题的氛围。深圳等地实行了党委书记“末位发言制”的工作制度。通过这种规定使其他领导能充分发表意见,以达到民主讨论问题的目的。

除了需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外,“党内辩论”制度还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对“一把手”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把手”主持会议讨论,要有驾驭会议议题的能力,要对辩论进行引导,最后还要对各种观点进行正确总结,以便形成吸纳各方正确意见的决议。这就要求领导具有综合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党内辩论”制度尤其需要党内具有民主平等追求真理的氛围。如果各级领导都“只唯上、不唯实”,都以“一把手”的眼色和好恶来行事。那民主讨论问题的氛围就不会形成,党内也就不会有辩论,“党内辩论”制度最终也就不能建立。因此。“党内辩论”制度取决于各级领导尤其是“一把手”是否具有宽容、大度、平等的精神。一个充满“家长制”和命令意识的领导,是不会也不喜欢实行“辩论”制度的。

更根本的问题是,辩论制度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能否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而不是少数特殊集团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如果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只是从宗派和私人的利益。而不是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那么其对讨论的任何问题,都会带着成见和偏见。限制讨论,更不要说允许别人同自己进行辩论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否坚持和实行“党内辩论”制度。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党性是否纯正的尺子。

综上所述,“党内辩论”制度虽然是一项具体的工作制度。但实行起来却需要具备一些必要条件,并且涉及工作的方方面面,乃至事关全局,因此,实行起来需要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当然,因为其艰难。其效果和意义也就深远。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政治学博士)

党内生活制度 篇5

党组织生活制度是党的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和加强党的组织制度建设,在当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时期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实践证明,只有加强党组织生活制度的建设,才能更好地保证党的组织生活正常化,增强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为此,我院学生党支部制定党内生活制度如下:

(一)从我院实际出发,每学期安排逢双周星期四晚上(19:30—21:00)作为党支部党员召开会议时间。

1、每月一次支委会,研究当月支部工作,贯彻上级会议精神,分析党员思想状况,结合学校实际研究有关工作。

2、每学期观看一至两次党教片(或上党课),可邀请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员参加。

(二)认真落实召开民主生活会,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民主生活会是党的组织活动制度之一。

1、每学期定期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

2、民主生活会的主要内容:交流思想和工作,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3、民主生活会的具体要求:

(1)每位党员同志在民主生活会里要自觉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

(2)每位党员同志要畅所欲言,开展批评,帮助支部找出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党内关怀帮扶制度 篇6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党的建设,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的精神和上级党委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公司实际,就建立健全党组织关怀帮扶机制,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落实党员主体地位。始终尊重党员、爱护党员、依靠党员,为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良好的政治、工作和生活环境。

第三条 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帮扶并重,切实解决党员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激发党员的政治热情,增强党员荣誉感,保障党员权益,帮助党员解决困难,调动党员积极性。

第四条 坚持统筹兼顾,做到党内关怀帮扶与关心帮助困难群众有机统一。通过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强化党员宗旨意识,更好地服务广大人民群众。

第五条 纳入关怀帮扶范围的党员是指生产、生活确实困难的党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为重点帮扶对象:(1)、低于本地平均生活水平的;(2)、已纳入低保的;(3)、因病因灾致贫的。

第二章 党内关怀制度

第六条公司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班子成员与科室领导及工作人员之间、公司支部书记与支部委员及上级党委之间要经常交流思想,沟通情况,并坚持与党员开展谈心谈话制度,做到在党员遇到困难、发生矛盾、出现失误、存在问题、提拔使用等情况时进行谈话,谈话形式既可以单独谈心,也可以集体谈话。

第七条 每年春节、“七一”等节假日或党员患病住院、家庭发生意外、生活遇到特殊困难、有较大思想波动时,党支部负责人要及时进行走访慰问,体现党组织的温暖。

第八条 研究探索建立党员生活困难救助补助制度和关心老党员、流动党员制度,形成党员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问题有人解决的工作机制。积极创造条件解决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增强党员的归属感。

第九条 要重视党员的成长进步,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推进党务公开。党支部的换届选举、重要事项决定、发展党员、党费收缴、使用等党员关注的问题都要进行公开,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第三章 党内帮扶制度

第十条 结合党内年报统计,对生活困难、鳏寡孤独、老弱病残等困难党员做好登记工作,为开展党内帮扶工作提供准确信息。

第十一条 要积极开展党组织结对共建、党员结对帮扶、党员志愿者行动等活动,通过日常的关怀帮助,使困难党员始终处在党组织的关爱之中。要制定帮扶措施,落实帮扶责任,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做到每名困难党员至少有一名党员进行帮扶。

第四章 组织管理

第十二条 为了切实加强党内关怀、帮扶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公司党内关怀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第一责任人,定期研究解决党内关怀、帮扶有关问题。

党内基本制度 篇7

一、确立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及代表会议制度

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如何完善党的代表大会 (会议) 制度。通过党的代表大会 (会议) 对党的领导进行监督, 这是建国初期提倡和采取的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1948年9月, 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九月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的决议》中, 毛泽东明确指出:“实行党内民主的办法, 是实行代表大会及代表会议的制度。我们党内是有民主的, 但是还不足或者缺乏, 现在要增加, 办法是用代表大会、代表会议代替干部会议。”新中国成立后, 党对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和完善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制度始终是十分重视的。中共中央曾多次指出:“定期召开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是党内民主生活的根本制度……今后各级党的组织, 必须按照党章规定, 定期召开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 不允许以任何借口不按期召开”, 并对会议的召开频率作出了具体的规定。随后, 毛泽东在全国党代表会议的讲话中再次指出, 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是一种“同志间互相监督, 促使党和国家事业迅速进步的好办法”。他还特别提到, “谁监督我们这些人呢?互相监督是好办法”。在如何发挥党的代表大会的监督方面, 毛泽东在1956年4月28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 首次提出了党的代表大会“常任代表制度”的设想。他说:“是否可以仿照人民代表大会的办法, 设党的常任代表。我们有人民的国会, 有党的国会, 党的国会就是党的代表大会。”并指出设常任代表的好处是可以一年开一次代表大会, 建议是否可以考虑采用这个办法, 比如五年一任。毛泽东的这些意见, 很快被吸收到党章修改稿里。党的八大正式作出了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决定并将之写入了党章。党章明确规定,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 县、自治县、市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二年, 每年召开一次会议。1956年9月15—27日,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邓小平在会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报告》一方面对七大以来推行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制度、发展党内民主方面的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 提出“必须健全党的和国家的民主生活……使党和国家的各种会议, 特别是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 成为充分反映群众意见、开展批评和争论的讲坛”,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之一, 是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定期召集和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 《报告》还对如何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制度, 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提出了新的设想, 提出“为了把党的民主生活提高到更高的水平……把党的全国的、省一级的和县一级的代表大会, 都改作常任制”。推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 由于代表是常任的, 便于经常地集中下级组织的、党员群众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和经验, 便于使党的中央、省、县委员会每年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 听取批评, 答复询问, 从而使党代表即使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 也可以按照适当的方式, 监督党的机关的工作。由此, “代表大会可以成为党的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 “可以使党内民主得到重大的发展”。1956年11月, 中央作出了《关于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前召开的地方各级党的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问题的规定》, 次年10月, 中央又作出了《关于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名额和代表改选、补选问题的规定》。当时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一级党的代表大会 (除西藏外) 和1 500个左右的县 (自治县、市) 从这届起都实行了常任制。

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以后, 八大没有再召开全会, 这一制度实际上停止执行了。后来由于党内民主日益遭到破坏, 不仅这种会议没有继续召开, 连定期召开党的代表大会进行换届选举也难以保证了。

二、健全党委制, 加强党的团结和集体领导

推行党委制, 加强党的集体领导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项重要制度。1948年9月, 中共中央颁布了由毛泽东代中央起草的《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 针对党内存在的个人包办和个人决定重要问题的习气, 要求各级党委、各部门党组必须建立健全党委会议制度, 并强调“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关于这个决定的意义, 邓小平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说:“在我们党内, 从长期以来, 由党的集体而不是由个人决定重大的问题, 已经形成一个传统。违背集体领导原则的现象虽然在党内经常发生, 但是这种现象一经发现, 就受到党中央的批判和纠正。中央在1948年9月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 对于加强党的集体领导, 尤其起了重大作用……这个决定在全党实行了, 并且知道现在仍然保持着它的效力……这个决定的重要意义, 在于他总结了党内认真实行集体领导的成功的经验, 促使那些把集体领导变为有名无实的组织纠正自己的错误, 并且扩大了实行集体领导的范围。”党委制的实质和根本, 就是重要问题均须经党委集体讨论, 充分发扬民主, 最后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并分别执行, 而不应当由个人决定重要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协调好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之间的关系, 两者不可偏废。

在新中国成立后, 对健全党委制的探索仍在不断深化。党委制的推行范围不再局限在党政机关和部队之中, 在企业中也开始实行党委集体领导的制度, 也就是党委集体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或经理负责制, 在学校中也开始推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些地区还制定了专门的制度, 保证党委制的全面推行。如1955年3月, 中共上海市委作出了《关于健全党委制、改善领导的决定》, 提出要加强市委的集体领导, 健全党委制。坚强党委制的目的是加强党的团结和集体领导, 在处理高饶事件中, 1954年2月七届四中全会, 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团结的决议》, 在规范党的组织生活准则方面作出规定, 有关党的团结问题在这次会议上做了长篇说明, 刘少奇指出, 为了增强党的团结, 必须坚决维护民主集中制等纪律, 为此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 充分发扬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决议不只是重申党的纪律, 更明辨了党内组织生活的是非界限, 对健全党内民主生活, 防止在党内搞不正常的非组织活动, 健全党委制, 加强党的团结和集体领导, 起到积极作用。1956年通过的八大党章对健全党委制作出了全面的阐述:“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 任何党的组织都必须严格遵守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 全委会必须定期召开, 党的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两次, 党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委员会的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三次, 党的县、自治县、市委员会的全体会议每年至少召开四次。

三、建立党内监督制度

在新中国成立后, 为加强党内监督, 在党内建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1949年11月9日, 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 提出在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 各级政府已经或即将建立的条件下, 成立中央和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其任务与职权是, 检查中央直属各部门及各级党的组织、党的干部及党员违反党的纪律的行为;在党内加强纪律教育, 使党员干部严格地遵守党纪, 执行党的决议与政府法令, 以实现全党的集中。1950年4月9日, 中央作出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 强调指出, 由于党处于在全国政权领导者的地位, 如果我们的缺点和错误, 不能公开地及时在全党和广大人民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们就要被严重的官僚主义所毒害, 不能完成新中国的建设任务。由于这样的原因, 中央特决定:在一切公开的场合, 在人民群众中, 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明确规定:批评在报纸刊物上发表后, 如完全属实, 被批评者应立即在同一报纸刊物上声明接受并公布改正错误的结果。如部分失实, 被批评者应立即在同一报纸上作出实事求是的更正, 而接受批评的正确部分。如被批评者拒绝表示态度, 或对批评者加以打击, 即应由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予以处理。对于一些触犯行政纪律法律的部分, 应由国家监察机关、司法机关予以处理。1955年3月,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定》, 决定在原有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的各级监察委员会, 以代替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 检查和处理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各种违法乱纪的行为, 以加强党的纪律。同时, 中共中央还制定了一系列条例规定, 赋予党员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以及向党负责任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行为的权力。在八大党章中专门以一定篇幅对加强党内监督作出制度化规定:“任何党员和党的组织都必须受到党的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的监督”, 同时必须加强党和国家的监察工作, 在党的各级委员会都应设立监察委员会, 在各级党的委员会的领导下, 经常检查和处理党员的各种违法乱纪和官僚主义现象, 并及时地给以应得的处分。

四、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制度

基层党内民主是党内民主的基础, 是党稳健推进党内民主这一系统工程的起点。推进基层党内民主建设, 就要必须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机制, 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讨论权、表决权、监督权和申诉权等等。1951年4月, 党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通过的《关于整顿党的基层组织的决议》, 提出共产党员标准的八项条件, 并在此后展开党的政党建党活动中对全体党员进行教育。这个决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对全党各级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及全体党员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廉洁勤政, 在领导人民群众恢复国民经济、进行新民主主义全面建设中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是一个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根据这个规定, 中国共产党努力健全支部的民主生活制度:一是建立定期民主选举制度, 规定党的基层组织应按照党章规定, 普遍地、有领导地召开全体党员大会, 听取和审查各基层党组织委员会的报告, 讨论和决定本单位的工作问题, 民主选举各基层组织的委员会等等;二是建立定期汇报与检查制度。党章规定, 各级党的领导机关和负责人, 应该定期地向选举自己的党员和下级组织报告工作;三是在党的基层组织中广泛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纠正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并同党内存在的违法乱纪、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现象进行斗争。这个决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对全党各级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及全体党员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廉洁勤政, 在领导人民群众恢复国民经济、进行新民主主义全面建设中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是一个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

在建国初期, 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制度和党的监督制度的建立、党委制的健全和基层党组织民主生活制度的推进, 对于当时中国共产党推进党内民主发挥了积极作用。邓小平曾评价说, 当时党中央和毛泽东一直比较注意实行集体领导, 实行民主集中制, 党内民主生活也比较正常。由此可见, 建国初期, 党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遗憾的是这些探索在后来的发展中却没能得到坚持, 甚至一度遭到严重破坏,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共产党在党内民主建设探索中的重大失误。

摘要:建国初期, 在党内民主建设方面, 中国共产党做过深入的理论探索, 党在确立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制度、健全党委制、加强党的团结和集体领导、建立党内监督制度、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民主生活制度几个方面, 对党的民主建设做了富有开创性的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建国初期,党内民主,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Z], 1956-09-27.

[2]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6]傅锁根.毛泽东关于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思想[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 .

[7]高新民.论党内民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8, (7) .

[8]谢春涛, 王海光.中国共产党党的历程:第2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199.

党内基本制度 篇8

党章关于党内监督的规定,是党内监督制度最根本的内容。考察党的历次代表大会制定、修改和通过的党章关于党内监督的规定,把握党内监督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特点,可以为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常态下党内监督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启示。

[关键词]

党章;党内监督制度;演进;启示

[中图分类号] D2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2-0021-03

党内监督制度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制度,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重视党内监督制度建设。从党章的视角去认识、理解和把握党内监督制度是最根本的路径选择。

一、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

通过的党章与党内监督制度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形成。党的一大虽然没有制定党章,但通过了包含有属于党章性质条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其中就有党内监督的规定:党员“一定要受地方执行委员会的严格监督”。[1]这说明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认识到了党内监督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党内监督思想开始萌芽。

经过一年的实践,到党的二大时,党内虽然还没有建立专门的监察机构,但党内监察机制的静态要素和动态系统基本上都具备了,初步确定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党内监察的根本依据,从宗旨监察、纪律监察、党内监察程序、党内监察制度等方面对党内监督作了最原始的规定,初创了党内巡视制度,“中央执行委员会得随时派员到各处召集各种形式的临时会议,此项会议应以中央特派员为主席”。[2]二大党章基本上解决了党内监察以什么为依据、怎样进行监察以及针对哪些问题进行监察的问题。三大和四大通过的党章都坚持了这些规定。

党的五大首次增设监察委员会,提出“全国代表大会及省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及省监察委员会”[3]。明确了监察委员会的职权范围以及它与党委会的关系,同时表明我们党已经意识到必须以监察制度来制约、制衡党的权力的行使,为后来党内监察机制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党的六大废除了中央监察委员会,设立了中央审查委员会。与监察委员会相比,中央审查委员会的职能范围大为缩小,仅限于“监督各级党部之财政,会计及各机关之工作”[4]等几项较为具体的事务,只是部分地执行了监察委员会的职权。党内监察权的重要方面——纪律监察权,则重新为各级党委会所掌握。这种党内监察形式的变化,与苏共的指导失误和我们党的认识偏颇有关。

党的七大恢复了监察委员会,“党的中央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得成立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及各地方党的监察委员会”[5]。完善了监察委员会的选举、职能等内容。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强调:“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标志之一。”[6]这里的“自我批评”,实际上就是一种有效的监督形式。这些表述表明我们党在抗战即将结束、党员队伍壮大的情况下,对于党员的教育,党内监督等党的治理问题进行了新思考,落实了新举措。七大党章全面设计了党内监察机制,标志着党内监察制度的基本确立。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积极推进和曲折发展。八大党章将七大党章关于党的各监察委员会在各级党的委员会“指导下”进行工作改为各级监察委员会在各级党的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党内监督机构开始出现“双重领导”的工作模式。

1966年5月“文革”爆发后,党的各项制度被践踏,党内生活极不正常,九大、十大、十一大通过的党章关于党内监督的规定被删除。

(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发展和完善。1982年9月,十二大通过的党章,继承和发扬了七大和八大党章的优点,同时汲取了历史经验,形成了党内监督制度的基本框架,强调: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要“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相监督”,“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党的基层组织要“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此后历部党章基本保持了这些规定,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7]

2002年11月,十六大通过的党章(修正案)提出:“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断完善党内监督制度。”[8]这是党章首次直接提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明确了监督的主要对象,针对性更强,提高了监督效率。

十七大党章首次明确:“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9],“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定期向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10]。这表明党内监督不留死角,任何一级组织,任何人必须接受党内监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陆续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等党内监督制度和条例。相信这些党内监督新思想、新制度会出现在以后的党章中。

二、党内监督制度发展演变的特点

(一)从受苏联影响到走向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曾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因此在党内监督机制模式的选择上,受到共产国际以及在这一组织中起特殊重要作用的联共(布)的深刻影响。在党委会(或执行委员会)与监察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上,中共与联共(布)都有一个从“两委基本平行”到“两委垂直管理”的演变过程。此外,共产国际对中共党内事务的干涉也大大加剧了这种影响。共产国际在帮助中共进行党内制度规定时,常常不顾中国实际情况,借助其高度强化的集权体制,把联共(布)的一些党建举措,甚至欧洲其他一些共产党的党建举措照搬照抄到中共党内来。党的六大撤消了监察委员会的做法,就是明显的例子。

但在1935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逐渐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党建之路,形成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的制度、方法。就党内监督来讲,其领导体制实行“双重领导”。这是历经“两委平行”(即党的监委与党的委员会平权)、党的委员会对监委进行“指导”等过程后而逐渐形成的领导模式,其权限正在扩大,监督对象既包括党员个人、组织,也包括领导干部、同级党委及其成员;其组织形态已构成自上而下的完整系统;其工作任务已明确化;其监督形式切实可行,已形成集体领导制度、组织生活会议制度、民主生活会议制度、民主评议制度、评价鉴定制度、群众举报等多种形式。

(二)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强调自律到重视制度建设强调他律。在民主革命时期,特殊国情决定了我们党大量吸纳非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是,由此也就使得党内经常性地存在着种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成了部分党员行动自由散漫、追求享乐甚至贪污腐化的重要思想源头。正如党的七大所指出的:“在我们党内,最本质的矛盾,就是无产阶级思想与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其中最主要的是无产阶级思想与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矛盾。”而“这个矛盾的逐渐解决,只有在党内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科学思想的教育与锻炼,不断克服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各阶级反映在党内的思想,我们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才能进步,才能发展”[11]。因此,我们党高度强调党的思想建设,注重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和政治觉悟,以从思想源头上去遏制这些不良现象。

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我们党开始探索党内监督的各种方式和途径,注意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如巡视制度、党委会制度、集体领导制度、党内议事制度等。确定科学合理的监督方式和监督途径,是保持党内监督能够正常运转并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中央巡视制度的创立与发展,就是典型一例。

(三)党内监督制度完善程度与执行效果的非正比关系。总结党的建设史,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到改革开放新时代,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党内的制度、法规、条例等虽然日益健全,但实践中执行的效果却并不随着党的认识的深化而增强。具体到党内监督方面,这种特点更加突出。至于党内监督不力的原因则非常复杂,如党内监督的意识淡薄、党内监督的制度还不完善、实施党内监督的力度还不够、党内监督机构的领导体制机制不顺等。健全党内民主制度、树立党员民主意识、加大监督力度、完善监督机制、理顺监督体制等都是目前迫切要做的事情。

三、党内监督制度发展演变的启示

从党章的演变过程梳理党内监督制度的发展变化,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一)党内监督是党自我约束、自我完善,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途径。坚持党内监督机制,我们就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党内矛盾,不断巩固和发展自己,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和权威性,保证党的政治领导的顺利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顺利执行。而淡化、离开了这一点,党的形象就要遭受破坏,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要被歪曲,党章党纪就要被践踏,党内就可能出现“特殊党员”、“特殊群体”和腐败分子。这在历史上已经被反复证明。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内监督工作的开展对我们党能够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世界马克思主义政党历史与现实也证明,党内监督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是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党内矛盾,不断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必要途径,是维护全党团结,严明党纪党规,推动党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的重要保障。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党建新常态下,无论怎样强调加强党内监督机制建设的重要性,都毫不为过。

(二)党内监督的主体众多,监督也是主体之间的互相监督。党内监督不仅包括对党员个人的监督,也包括对党组织的监督,其重点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核心问题是保证他们正确行使和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党内监督的得力与否不仅与党的领导人对其认识相关,也与党的工作重点密切联系。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主要任务是团结广大群众,推翻压迫阶级,建立新民主主义制度。围绕这个目标,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并发展党的队伍,提高党的影响力、号召力、战斗力,因而那时期党对党内监督虽有所认识,但在实践中并没有置之于显著位置。党在全面执政以后,不仅要进行政治领导,也要实施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因其工作重点已从“政权方面的政治”转移到了“经济方面的政治”,党必须加强党内监督才能促进党风的好转,保证党的职能充分发挥,政党功能充分展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

(三)要从中国的国情和党情出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内监督制度。根据国情和党情来进行自身建设,这是我们党不断走向成功的一条基本经验。在民主革命时期,在党内监督问题上,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对中共存在着明显的双重影响:一方面,来自莫斯科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党党内监督机制的建立与健全;但另一方面,却又使我们党在此问题上走了许多弯路。历史最终证明,在党的建设上,中国共产党必须多方借鉴别国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但是从最终意义而言,“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12],发挥党员监督的主体作用,形成党内全员监督的氛围,全面推进党务公开,让党权在监督下阳光运行,形成“监督有制度、监督有主体、监督有执行”的党内监督机制。

(四)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创新党内监督新路径。与时俱进是党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和实践要义,党内监督也不例外。党内监督要在历史任务、现实目标和时代特征的客观要求下做到以下几点:要科学设置党内专门监督机构,并充分发挥其特殊作用;要积极探索各种党内监督的方式和途径,并使之制度化;要非常注意党内规章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健全,使党纲党章、党内条例和各项专项规定不断走向完善和成熟,为党内监督提供必要的法理依据;要使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尤其是与行政监督相互配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等。

参考文献

[1][2]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166.

[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74.

[4]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80.

[5]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546.

[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7]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6.84-87.

[8]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8.

[9][10]十七大党章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8.21.

[11]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1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研究生

上一篇:大学英语1课后翻译下一篇:小学语文六上期末综合试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