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关键岗位干部管理监督的实践与思考(共9篇)
加强关键岗位干部管理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篇1
加强关键岗位干部管理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加强关键岗位干部管理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岗位一般是指权力比较集中、处于核心位置、容易发生问题的工作岗位,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和自由裁量权。比如管人管财管物的,执纪执法的,或者涉密的等岗位。这些岗位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权力运行就会失控、就会寻租,就容易出问题。加强关键岗位干部的管理监督,既是促进干部勤政廉政,预防职务性违纪违法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健全和完善干部管理监督机制的内在需要,对于贯彻落实好中央从严管理干部的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关键岗位干部管理监督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市十分注重加强对关键岗位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探索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主要做法是:
1、关键岗位选配信得过的干部。选准配好关键岗位上的干部,才能充分发挥关键岗位的职能作用。每当关键岗位出现空缺时,市委在酝酿具体人选时都非常慎重,严格用人条件和程序。在任职资格条件上,特别注重选拔“三严三实”型干部;在人选提名上,一般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进行定岗民主推荐。通过民主推荐,更好地集中大家的意见,更好地体现民主择优的原则,努力提高选人的准确性;在联合预审环节,一方面,建立内部审查机制,制定干部选拔任用组织部内部审查制度,由组织部相关职能科室对关键岗位拟任人选的“三龄两历一身份”、年度考核结果、受党纪政纪处分情况、信访反映情况及学习培训等情况进行审查,强化内部综合把关。另一方面专门发函征求市纪委、检察院、公安局、审计局等机关部门对拟任人选在廉洁自律、执行财经纪律等方面的审查意见,严防“带病提拔”;在考察环节,增加了社区民意调查,就被考察对象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邻里关系、遵纪守法等情况,征求其所在社区干部、邻居、片警、社区网格长、物业管理负责人的意见,确保拟任人选政治上靠得住,形象上过得硬。
2、突出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一把手”属于关键岗位关键人,我市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强党政“一把手”监督的暂行规定》,作出了一系列制约和监督“一把手”用权行为的规定。尤其是明确单位“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财政)、人事、工程建设、物资采购、公有资产处理、行政许可等事务,铲除“一把手”滋生腐败的土壤,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违纪违法的风险。
3、扩大干部轮岗交流的覆盖面。注重城乡互动交流。近年来,打破乡镇、部门干部“一个单位定终身、一个岗位干到底”的状况,先后从乡镇选调工作业绩突出或长期在困难乡镇埋头苦干的48名干部到市级机关重要部门、关键岗位工作,其中共有23名乡镇党委书记担任市级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同时,为有意到农村建功立业的市级机关干部构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先后选派25名优秀市级机关干部到乡镇担任党政正职,进一步推动了城乡干部的有序培养和交流。此外,还有序推进乡镇、市级机关部门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正职的轮岗交流,有计划地将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领导干部从一般乡镇部门调整交流到重要乡镇部门工作,树立了鲜明的用人导向。
4、有重点地开展谈心谈话活动。近年来,市委研究制度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乡局级干部谈心谈话制度的意见》,坚持分工负责、分级谈话、条块结合的原则,由市委、市政府领导根据各自的工作分工及市委组织部实施谈心谈话。原则上乡镇和市级机关部门、单位党政正职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实施谈心谈话,市级机关部门、单位副职由分管的市委、市政府领导实施谈心谈话,部管干部及乡镇副职由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实施谈心谈话。乡镇组织、宣传、统战、政法委员及人武部长,由市委条线领导实施谈心谈话。“退二线”干部由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或原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实施谈心谈话,确保了被谈话谈话对象的全覆盖。同时明确对党政正职的谈心谈话原则上每年不少于2次,其他干部每年不少于1次。在班子换届、年度考核、专项审计、民主生活会或干部职务调整、家庭遭遇重大变故、个人出现违纪苗头等特殊时期开展专题谈心谈话活动。
5、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把从严考核作为对关键岗位干部实施重点管理的有效手段,研究出台了《乡局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阳光评议”实施方案》。通过“示、访、述、议、评、诺、改”等程序,加强对乡局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乡镇党委书记和市级机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考核、监督和管理。实绩评议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切实增强各级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使命意识,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导向,在全市营造了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6、建立和完善干部监督预警机制。制定出台了《乡局级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暂行办法》,严格开展年度乡局级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工作,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对录入信息的综合分析与运用。在坚持市管干部每年填报个人重要事项报告的同时,对每名拟提拔对象,都要求填写《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表》,并要求在本单位政务或党务公示栏进行为期3天的公示,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严把“入口关”。认真受理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坚持及时提醒,保持警钟长鸣,增强了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坚持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建立了党员干部关爱提醒机制,根据“阳光评议”结果,共向27名乡局级领导干部发送了《关爱提醒函》,使他们在思想上受到较大的触动。充分发挥干部监督“三员一网”工作体系的作用,组建113人的干部工作“三员”队伍,及时了解和反映各级干部的工作、生活和廉洁自律情况,为准确使用干部提供参考。
7、扎实开展“三责联审”工作。研究出台《**市党政领导干部“三责联审”实施办法》,近年来,共对48名党政“一把手”实施了届中(离任)“三责联审”。工作中坚持“离任必审”的原则,同时加大届中联审的力度,切实强化对领导干部用人、用编、用钱行为的审计监督。建立领导干部轮审制度,确保每三年轮审一遍。建立健全信息反馈、跟踪督查和激励约束机制,把对联审中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作为联审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将联审结果和整改结果统一存入联审对象廉政档案,作为联审对象及单位工作实绩考核、干部选拔任用、机构编制调整、评优表彰奖励、实施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促使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自觉规范从政行为。
二、加强关键岗位干部管理监督的难点及原因分析
当前,对关键岗位干部的管理监督已经引起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重视,但在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还存在不少难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1、关键岗位概念尚不明晰。目前,对关键岗位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缺乏指向鲜明、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往往是混同于一般干部管理,难以突出关键岗位干部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一些现行的制度与条例虽对关键岗位干部的选拔、任用及管理做了具体规定,但也只是原则性的,没有完全做到量化尺度、细化标准,实践中很难把握操作。
2、管理体制机制仍不够完善。关键岗位上的干部一般都是领导信得过、想重用的人员,在一个地方或单位内处于一定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对“一把手”监督难、难监督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极易造成上级监督“若有若无”,同级和下级监督“一团和气”的现象发生,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管理和监督的“真空”。
3、轮岗交流制度执行不到位。我市虽然出台了机关中层干部轮岗和竞争上岗的实施办法,但出于各种原因,部分单位在贯彻执行时总是推三阻四,消极应付,使得这项制度难以全面落实到位。特别是跨部门干部交流,往往局限于部分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少数副局级干部,关键岗位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力度还不够大。此外,城乡干部互动交流也有待进一步规范、完善,形成长效工作机制,使之正常化、制度化。
4、部分干部党性观念淡薄。现实中,部分党员干部党性意识不强,信念淡薄,缺乏应有的党性素养,有的甚至丧失党员干部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的借口“为官不易”就“为官不为”现象的现象依然存在,少数关键岗位领导干部面对制度的漏洞和利益的诱惑,思想防线有所放松,有“钻空子”的想法和念头,导致利用职位之便以权谋私的事件时有发生。
5、党内外监督结合不理想。从党内管理监督来看,管理职能交叉,多头负责,责任主体和责任内容还不是十分明确和具体,对责任人的约束力不强,出现问题追究责任的依据不足;从党外管理监督来看,群众参与干部管理既缺乏制度保障,又少有参与机会,干部工作开放度不足,群众舆论监督作用不明显,监督效能难以发挥。
三、加强关键岗位干部管理监督的对策和建议
加强对关键岗位干部的重点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人员选配、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和权力监督等多个环节同时加以改进和强化。
1、坚持从严选配。建立健全关键岗位干部的选任机制,切实规范关键岗位干部的动议、民主推荐、考察、决定任用等环节,坚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从程序上保证关键岗位干部选任的质量和公信度。特别是对乡镇党委书记和市级机关重要部门“一把手”等重点岗位人选,要积极探索差额提名、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确保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脱颖而出,确保把最优秀的干部放在关键岗位和重要部门。
2、注重教育引导。坚持把业务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及干部管理监督方面的政策文件学习作为干部完善自我、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法律法规方面,做到知法、懂法、用好法。要强化针对性教育,严格落实任前廉政谈话、组织谈话和定期谈心谈话制度,完善及时发现问题的机制,做到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通过组织举办关键岗位干部家属茶话会等方式,引导关键岗位干部严于律己、秉公用权、干净干事。
3、强化内部监督。一是完善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制度。凡属干部任免等重大事项,都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切实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二是严格民主生活会制度。通过定期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让班子成员在思想、作风和工作问题上充分沟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有“辣味”。特别是要引导和鼓励班子成员加强对“一把手”的帮助教育,及时指出问题,批评提醒。三是规范会议议事制度。完善领导班子议事规则,有效地规范领导班子议事决策行为。
4、加强轮岗交流。严格执行市级机关中层干部任用管理各项规定,坚持定期轮岗,规范竞争上岗,使干部轮岗交流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同时,探索对机关中层以上干部实行统一管理,对干部交流实行“一盘棋”,统筹规划,统一调配,打破部门单位的界限,实现跨乡镇跨部门交流,促进干部科学合理流动,增强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提高工作效率。
5、增强审计监督。一是逐步扩大审计范围。在做好对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同时,对一些信访较多的单位、一些副职以下掌握人、财、物权等部门领导干部也要实施审计。二是前移审计关口。变离任审计为主为届中审计为主,加强主动防范,强化届中监督。三是运用好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切实增强审计工作的严肃性和影响力。
6、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来信、来访、网络、电话“四位一体”的“**”信访举报平台作用,做好各类信访件的综合分析、分类处理、督办反馈等工作,进一步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加强日常监督检查、考核考评,及时了解和掌握关键岗位干部的工作动态,对发现的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第一时间给予关注和告诫,防患于未然;发现违纪违规的,要及时采取组织措施,决不姑息迁就。以更加严格的管理监督手段,树立关键岗位干部的良好形象。
加强关键岗位干部管理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篇2
关键词:基层央行,要害岗位,人员管理
加强对基层央行要害岗位人员的管理已成为各层级央行强化内部管理和杜绝经济案件发生,确保国家资金财产安全的重要途径,也经常成为各类审计的重点。从审计实践看,要害人员的管理情况往往直接反映出基层央行风险控制的基本状况和真实水平。由于制度执行、操作欠缺及人为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基层央行在要害岗位人员管理上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应进一步予以完善,并以此来降低整体风险。
一、基层行要害岗位人员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要害岗位人员行为考核程序简单,考核易流于形式。
加强对要害岗位人员的行为监督,基层人行实行定期对要害岗位工作人员行为进行考核,对A级(主要是要害部门主管人员)岗位人员实行半年定期考核的方式,对B级要害岗位人员实行每年一度的行为考核方式。从审计结果看,存在一例将A级岗位人员按B级岗位人员考核的问题。从考核内容和考核程序来看,对要害岗位人员的考核存在考核内容简单、考核程序不规范问题,影响要害岗位人员的考核效果,易流于形式。一是考核内容设置过于笼统简单。现有的基层行要害岗位人员考核表主要以被考核对象的自我小结、民主评议结果、所在部门意见和考核工作小组意见组成,未对被考核对象在考核期内的思想动态、业务水平、工作表现及岗位安全操作等方面进行细化和量化考核,给人感觉考核只是填写登记表而已,考核浮于表面。二是民主评议范围小、作用不足。现行考核做法是要害岗位民主评议由本部门人员进行评议,未引进人事、纪检监察、内审等监督部门人员进行外部民主评议,内部人员之间相互评议,容易形成好人好做的现象,不利于民主评议作用的发挥。三是考核程序存在欠缺。现行要害岗位人员考核一般只是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考核工作应更加慎重和全面,但从审计实践看,多数基层行未建立明确职责和组成人员的考核领导小组,即使有领导小组,在考核过程中也难言真正有效履行职责,多数只是履行负责人签章手续,难以发挥考核小组作用。
2. 要害岗位强制休假制度难以落实到位。
实行强制休假,是基层人民银行对要害岗位进行监督和加强风险防范和案件防范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从近年审计来看,基层央行强制休假制度仍存在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制休假人员范围偏小,达不到制度要求。从审计结果看,存在未达比例的问题。按强制休假制度要求,要害岗位人员A类岗年度强制休假比例应达到1/2以上,B类岗应达到1/3以上,但由于基层会计营业部门业务量大、人手少,且岗位相互制约性强的特点,造成有的基层营业部门一般年度只能做到强制休假1至2人,有的甚至多年没有实行强制休假,难以达到强制休假制度规定的比例。二是强制休假业务检查流于形式。相关内控制度和强制休假制度对强制休假人员进行检查应包括的具体检查内容,由什么部门担任检查等方面均未明确规定,因此,基层行在执行强制休假时,一般均由业务部门主管进行检查本部门要害岗位人员业务办理情况,势必造成检查流于形式。三是普遍存在带薪休假代替强制休假情况。由于基层行各部门存在人少岗位多等情况的影响,基层行人员正常的带薪休假和加班补休都难以落实,若对部分岗位执行强制休假,势必增加人员顶班压力,因此基层行普遍存在将部分要害岗位带薪休假代替强制休假现象,不利于要害岗位强制休假制度的落实。
3. 岗位轮换难度大,要害岗位长期未轮换现象比较普遍。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基本制度》第十五条规定:各级行应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岗位轮换。实行岗位轮换一方面有利于落实会计内部牵制和监督机制,另一方面使会计人员有更多机会全面了解和掌握人民银行的会计业务,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但制度本身未明确会计人员岗位轮换的具体年限规定,也未对会计主管、国库主管及重要资金岗位从事最长年限岗位强制轮换作出具体规定。虽然上级行在会计内控制度要求基层行会计要害岗位一般应2~3年进行岗位轮换,防范业务风险和案件,但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目前基层行营业部门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层次偏低、业务水平仍停留在日常核算,对新形势下营业部门的反洗钱、支付结算服务管理、国库服务管理和人民币流通管理等业务能胜任的人员不多。因此,基层行会计部门在要害岗位轮换上一般也只能对记账、复核等日常核算岗位进行部门内相互轮换,岗位轮换范围小,而对反洗钱、支付结算、国库综合及人民币管理等岗位往往多年固定,没有实行有效的岗位轮换,跨部门岗位轮换基本未进行。同时,由于对会计人员特别是会计主管和国库主管的任职除了必须具有会计从业资格外,还必须具备相应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或从事会计工作年限规定,加大了会计主管、国库主管的岗位轮换难度,促成会计主管、营业部门主任或国库主管等岗位长期处于未轮换状态,岗位长期未轮换现象比较普遍,不利于会计要害岗位人员管理制度的落实。
4. 要害岗位“八小时之外”监督机制不健全。
当前基层人民银行把防控风险的重点放在内控风险点的排查和工作环节监督上,对要害岗位人员“八小时之外”的监督管理也重点放在年度的日常形式考核上,现行的各项监督制度对要害岗位人员“八小时之外”的监督较少,未形成体系,也缺乏针对性。一是对要害岗位人员“八小时”之外的监督仅停留在客观印象上,没有起到实质监督。目前基层人民银行对要害岗位人员的政治思想行为、遵纪行为、守规行为、交往行为及消费行为等方面的考核,普遍以被考核人的自我小结和自我评价为依据,综合日常客观印象进行考核,未将被考核人“八小时”之外的相关行为通过外部机构和外部信息的走访、了解进行综合考核,难以起到实质性的“八小时”之外的行为监督。二是未建设要害岗位“八小时”之外行为风险排查记录,作为考核的主要参考依据。
5. 要害岗位人员责任追究和奖励制度不健全。
从现行基层人行对要害岗位人员考核情况看,基层行基本以要害岗位工作人员行为考核作为主要方面来抓,普遍未建立要害岗位人员相应的责任追究和奖励制度,不利于基层行对要害岗位人员的管理。主要表现有:一是要害岗位人员违反岗位风险防范制度的,未明确相应的经济处罚和纪律处理的相关规定,导致发生要害岗位人员由于业务差错发生的一般性违反制度的行为,无法得到相应的制度规定处理。二是未将要害岗位人员违反风险防范制度的情形与年度评先、评优、专业技术评聘及绩效工资挂钩。三是未对年度岗位风险防范工作好的要害岗位人员进行明确的奖励。
6. 基层行要害岗位人员界定不清,存在盲区。
按相关要害岗位管理文件规定,人民银行要害岗位主要包括:管库守库、押运人员,会计国库核算、清算人员,重要凭证、密押、印章保管及使用人员,财务核算人员、出纳人员,信贷资金管理人员,科技信息管理和使用人员等。一是未将相关岗位人员纳入其中管理、考核,尤其是行政公章保管人员和保密人员,这反映出要害人员的管理存在盲区。二是大多数基层支行已撤销了发行库,因此相应的原来保卫人员和货币金银部门人员按规定已不属于管库守库和押运人员,也就不必归入要害岗位人员进行管理。但目前相当部分无库支行仍将保卫人员和人民币管理人员作为要害岗位人员进行管理,无形中增加管理人员,加大管理难度。三是近年来相当部分基层行由于人员紧缺,聘用或招聘社会人员作为国库核算人员使用,特别是基层行自行聘用人员不属于合同制人员,从事国库前台核算要害岗位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根本上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是基层行人员岗位紧张、人员素质不高的客观原因所致,另一方面则是主观上对风险的认识、管理能力有待加强,管理上存在重绩效轻内控的倾向。
二、完善要害岗位人员管理的几点建议
1. 规范要害岗位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程序。
针对要害岗位人员行为考核内容简单,程序不规范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要害岗位人员行为考核工作:一是细化和量化考核内容。为改变要害岗位人员行为考核对象自我小结随意简单问题,应从思想动态、业务水平、工作表现及岗位安全操作等五方面开展要害岗位人员行为考核工作,并对考核项目进行评分量化考核,同时增加部门主管、分管领导、纪检、内审部门日常检查考核项目,强化内部检查和外部监督的作用。二是增加民主评议范围。将民主评议分为两大部分,要害岗位人员部门评议占50%比重,人事、纪检监察和内审外部评议占50%比重。或直接在全行范围进行民主评议,发挥群众对要害岗位评议监督的作用和效力。三是规范考核小组考评机制。基层行应按要害岗位人员行为考核需要,建立考核工作小组,小组成员由行领导、纪检、工会、内审、人事等部门人员组成,按年度或半年对需考核人员以会议形式进行考核,充分发挥考核小组作用,规范考核程序。
2. 落实要害岗位人员强制休假制度。
基层行应按要害岗位人员强制休假管理要求,把要害岗位人员强制休假制度落到实处。一是制定要害岗位强制休假计划。为确保要害岗位强制休假制度的执行,人事部门在年初应根据行内要害岗位人员数量和岗位类别,制定保密的要害岗位人员强制休假工作计划,报主要领导审核后按计划执行。二是强化强制休假检查项目。人事部门应根据各要害岗位工作情况,制定不同岗位强制休假交接检查登记表,明确应检查的内容,特别是内外账务核对(如国库要害岗位核对财政、税务、海关等账务情况)、重要空白凭证管理使用、重要印章保管使用、专项资金情况等方面进行重点检查,防止检查流于形式,提升强制休假的预防、监督作用。三是统筹安排休假时间,有效杜绝风险隐患。在要害岗位强制休假时应注重时间安排上的随机性,交接操作上的规范性,运作手段上的强制性,使强制休假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3. 健全岗位轮换制度,不断增强岗位轮换效果。
一是进一步健全要害岗位轮换制度,对岗位轮换的目的、范围、形式、时限、程序、纪律等作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对要害部门主管财务资金的主管或部门负责人规定从事岗位的最长年限,达到最长年限的必须实行强制岗位轮换,以严肃岗位轮换制度的纪律性。二是合理调配人员,为要害岗位轮换提供基础。县支行在新增人员时优先安排到基层营业部门,通过高学历员工的输入,改变基层行营业部门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为岗位轮换制度实施提供支持。三是实行跨部门兼岗,为要害岗位轮换提供人才保证。针对基层行岗多人少问题,应在不违反制度规定、各岗位日常工作不冲突的情况下,对取得会计从业资格的其他部门人员实行跨股室兼岗,保证国库会计部门要害岗位人员能够按制度执行岗位轮换。四是加强学习培训,合理确定轮岗范围和周期。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会计部门和其他人员开展要害岗位业务学习培训,为要害岗位轮换打好基础,同时应合理安排好要害岗位轮换的范围和周期,充分发挥要害岗位轮换效果。五是做好特殊要害岗位人才储备。对业务部门会计财务主管、国库主管由于专业性强、任职资格条件限制较多等因素,基层行应加大此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力度,为相关重要特殊岗位的轮换作好人员准备,进一步完善要害岗位管理和风险防范工作。
4. 建立要害岗位“八小时之外”监督机制。
一是建立要害岗位外部排查机制。纪检部门和人事部门应按年度对要害岗位人员的外部情况进行走访、摸排,重点排查要害岗位人员在公安部门的“黄、赌、毒”违法违纪情况,在检察、法院等部门是否有民间借贷及其他民事诉讼情况,并将排查情况建立台账管理,并做为要害岗位人员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调整。二是将要害岗位人员“八小时之外”的行为纳入行为考核内容,具体由纪检监察部门和人事部门共同负责,发现不良现象和思想苗头及时进行干预和预警,发现有问题的人员及时进行岗位调整,提高风险预防能力。三是建立和落实要害岗位人员上岗审查制度。由人事和纪检监察部门对新上岗要害岗位人员实行思想动态和生活作风方面的审查制度,防范于未然。四是建立要害岗位人员谈话制度。基层行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行领导、纪检部门人员与要害岗位人员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思想交流,关注和掌握要害岗位人员思想动态,积极帮助解决要害岗位人员遇到的实际困难。
5. 建立要害岗位人员责任追究和奖励机制。
一是根据要害岗位人员工作和管理实际,出台要害岗位人员工作量化考评办法,对要害岗位人员的工作表现和业绩进行考核,并明确具体的奖罚措施。二是对要害岗位人员的日常工作表现和业绩情况与年度考核、评先评优及职称评聘挂钩,提高要害岗位人员履职的责任心。三是每年度评选1至2名要害岗位风险防范标兵,参与行内的年度表彰奖励。
6. 规范完善基层行要害岗位界定标准。
一是县级支行对要害岗位界定实行有库行和无库行两项标准,有库行的管库守库和押运人员必须纳入要害岗位进行管理考核,无库行在岗的保卫人员和货币金银部门人员由于职能的变化,其岗位职责和履职内容与要害岗位的界定标准已不相符,应调整出要害岗位管理和考核范围,不必要岗位纳入要害岗位管理。二是增加部分岗位作为要害岗位进行管理。近年来随着基层行承担征信信息查询工作的开展,业务量不断加大,征信查询岗位的客户资料信息管理已成为基层行的重要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将其纳入要害岗位进行管理考核。三是由各基层行通过内部岗位优化、消化清退自行聘用人员在业务部门要害岗位,切实解决要害岗位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隐患。
参考文献
加强关键岗位干部管理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篇3
关键词: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廉政风险防范;思考;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2.6
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加强廉政风险防范研究,能将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风险因素等进行积极的探索,对于反腐败斗争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对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当前,我国的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腐败行为被得到了极好地遏制,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1关于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廉政风险现状。
1.1没有很强的廉政风险防范意识。受到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模式影响,很多单位中的行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仍然采用旧思想、旧意识处理问题,没有很强的廉政风险防范意识。比如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单位的领导随意处置本单位的资产,还有的将公权作为己权,进行人事、财政、行政审批权的滥用,并从中收取好处。
1.2缺乏对重点职权人员的监管。在行政事业单位中,高度集中了人、财、物等,每个人都握有一定的权利,一旦动机不纯或是思想不单纯,就会出现谋取私利的情况。尤其是在缺乏监管、管理漏洞大的情况下。
1.3发展形势与教育管理脱节。在一些单位中,忽视了对领导干部进行反腐倡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一些人员逐渐淡化了理想信念,缺乏廉政风险防范免疫力。
2分析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廉政风险。
2.1部分人员存在思想道德防线弱化的现象。思想道德、岗位职责和外部坏境是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廉政风险点的来源,这三者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保障。道德品质好、思想素质高,相应的廉政风险抵御力就强,即使在不健全的体制下,也能保持自身廉洁。
2.2老化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机制。近年来,国家为了减少和遏制腐败,出台了一些制度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廉政风险进行规避,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问题仍然存在。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规范运行权利和形成全面的权利制衡机制。相关制度在一些单位中形同虚设,违规乱纪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
2.3部分人员没有正确的岗位职业价值观。一些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将个人利益看的高于国家利益,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不能正确处理国家和个人利益。在利益的驱动下,会以权谋私、损公肥己。
3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进行廉政风险防范的对策。
3.1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思想认识。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干部的教育很重要,通过开展主体教育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主体讲座,对领导干部进行廉政风险意识的培养,进行积极的预防腐败教育。广大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不可缺少,通过思想道德教育,让领导干部们提升自身修养,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境界,从而具有能在关键时刻把握住自己的能力。
3.2防控机制要建立,防控措施要制定。对防控措施的制定,要按照由低到高的风险等级,逐级制定相关措施,加强制度建设。以岗位或单位为主体,将风险等级、风险类别和岗位职责等作为主要内容,进行廉政风险台账的建立,从而形成符合本单位特点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
3.3加强领导的组织能力,将工作责任进行落实。可形成由主管单位、纪委和纪检组联合共管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风险防控工作的局面,形成能对各个领域、岗位和战线进行覆盖的网络。成立以纪检监察机关为主的领导小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共同商定方案,进行廉政风险防范的部署安排。纪检组人员应对全程进行参与,将监督检查的职能突出,对方案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完善,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
4小结。
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进行廉政风险防范,是预防反腐败的一项措施。虽然它不能彻底清除腐败现象,但是能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在实践中,应不断探索、勇于尝试,不断提高我国反腐败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术国.新中国反腐廉政进程中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腐败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建设之经验[J] .湖北社会科学.2014,(12).
加强权力制约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篇4
蒙自市纪委宣教调研室 赵昆京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方面的重要经验和实践总结。加强权力监督,对于规范权力运行、从源头上防治腐败、促进蒙自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意义十分重大。如何加强领导和机关权力的日常监督,从而确保权力的正确行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我市对权力运行日常监督的主要做法
蒙自市认真按照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有益尝试,在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规范用权
落实完善了党内民主制度,建立健全并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工作规则,建立了‚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贯彻落实了党内监督制度,充分履行监督职责,严格执行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信访处理、谈话和诫勉等各项制度。坚持‚从严治党、从严治政,以人事权、财政权、办事权、资产管理权等权力监督为主体,以领导干部监督为重点‛等原则,全面推开了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 单位内部监督制度建设,较好地改变了市、乡二级靠人管人、管财、管事的落后现象,实现了靠制度管人、用制度理财、按制度办事的良性状况。
(二)科学配置权力,分工制约用权
全市各乡镇、各部门均较好地贯彻落实了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做到职权和责任相统一。严密了权力运行程序,行使权力的部门(单位或岗位)间既分工负责、互相配合,又互相把关、互相制约。针对薄弱环节,推进了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在选人用人方面,推行逢进必考、公开考选‚五监督‛、离岗考察、‚双推、双考、双票决‛等制度,严格执行选人用人征求纪委意见制度;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按照‚三个缩减30%‛要求,清理、取消、调整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推行了网上审批,并联审批,提高了审批效率;在平台建设方面,加大了行政服务中心、招投标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机关效能投诉中心、政务信息中心‚四大中心‛建设力度,行政服务和资源交易服务向乡镇延伸;在重点工程建设方面,先后出台《政府投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督暂行办法》、《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中标后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在全过程监督各关键环节,引入投标人预审、工程进展情况业主月报告和监察日志、‚红名单‛与‚黑名单‛等制度,多层次、全方位建立强化监督的机制体制,确保了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督正常化、规范化;在财政资金运行监管方面,推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严查‚小金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强化了对政府采购的监管。
(三)推行政务公开,实行民主用权
明确政务公开的原则、目的,规范了公开内容,编制了办事公开目录,丰富和发展了公开形式,科学设计了公开运行的程序,规范了公开的责任主体,在全市所有部门、单位、乡镇普遍推行了‚三务‛公开,人民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例如, 蒙自市依托‚阳光村务e路通‛查询平台,不断拓展乡镇纪委监督工作新领域。通过对‚阳光村务e路通‛的推广,有效拉进了村民和干部的关系,增强了群众对干部的信任。通过对‚阳光村务e路通‛的推广使用,将全市农村党务、村务、财务情况放进了鱼缸中、臵于阳光下,使全市农村各项公开工作切实取得实效。群众普遍反映查询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只要手指轻轻一点就可以知道,村集体大到几十万元小到几元的开支都臵于群众监督之下,全市通过 ‚阳光村务e路通‛共公开各类财务收支资金金额达4.6亿元。加快推进了村务公开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落实责任制度,保证负责用权
制定出台了《蒙自市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建立健全了领导责任制,实行了责任追究制。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求,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原则,明确了领导班子成员的责任,强化了责任追究,依纪依法查处失职、渎职和腐败行为,引导、警诫领导干部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拓展了工作思路,细化了个人责任制,在作出决策时,将决策意见记录在案,确保对决策者决策失误行为追究有据;在决策执行时,强化了考核、检查和监督,奖优惩劣,促使领导干部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在履行经济责任方面,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任中、任后审计,促使领导干部遵守经济纪律。
(五)全面加强管理,全程监管用权。
通过科学管理、依法管理、严格管理,前移了预防腐败关口。在机关效能建设中,提倡集约化管理,推广标准化管理,采用‚效能蒙自‛(该软件平台是一套条块结合、功能清晰的预防腐败科技网络,共有电子监察、纪检监察、行政审批、数据安全四大系统,在运用功能上涵盖了‚三重一大‛、行政审批、行政监察、市场监管、工程招投标、绩效评估、内部监控、办公办文等各项内容)电子监察系统管理,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防止了徇私舞弊行为发生。‚效能蒙自‛还具有随时监察、预警纠错、绩效评估、信息服务等功能,随时监控每一个行政许可事项办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以黄、红、绿标识进行提示,并对办理时限和不许可、不受理、补充材料等情况实行重点监察和预警纠错,使监察部门及时、同步、全程监察审批事项的办理过程。
(六)加强乡镇纪委建设,强化监督用权
充分发挥乡镇纪委在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中的职能作用,以加强乡镇纪委建设为重点,以增加乡镇纪委工作经费和办案经费为保障,特别是创新设臵了市监察局派驻乡镇监察室机构,弥补了行政监察空档。进一步健全乡镇纪检监察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制度,切实加强乡镇纪委建设,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开展。及时出台了《中共蒙自市委关于加强乡镇纪委建设的实施意见》、《蒙自市贯彻落实<关于在部分县市开展加强乡镇纪检组织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实施方案》等 文件,并明确要求,打好队伍建设、经费保障、落实制度、工作创新、纪检干部培训、廉政文化建设‚六张牌‛,强固了监督工作根基。
(七)加大办案力度,惩罚违法用权
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有力地维护了党纪政纪的严肃性。规范了信访举报,提高了信访质量,运用审理监督机制,提高信访问题初核办理水平。集中查办了基层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信访问题,有力地维护了群众切身利益。保持高压态势,坚持办案执纪服务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查找案源线索,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突破案件,强化了对基层案件查办的督导,严肃查处了一批顶风违纪的案件。自2006年以来,全市共办理各类案件29件39人,受处分党员中,涉及科级干部30人,极大地震慑了腐败分子。
二、权力运行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蒙自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廉政风险防控为主抓手,着力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行使的监督,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监督工作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些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意识不强,认为上级监督是‚不信任‛,群众监督是‚找茬‛,思想上消极抵触。另一方面‚上级监督不到,同级监督不力,群众监督不了‛的现象依然存在。监督主体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群众普遍反映,单位的主要领导集人权、财权、物权于一身,权力太大了‛。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所以‚杀鸡给猴看,猴子不看,照样前‘腐’后继‛。二是党内监督不力。党内监督不力的症结是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不到位,班子成员之间、成员与‚一把手‛之间,构不成强有力的内部约束。班子内部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积极健康的党内思想斗争有所淡化,还没有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浓厚风气,民主生活会质量不高。有的同志反映,从当领导到免职,组织只谈过两次话,一次是任职,一次是免职。‚有话无处说,有苦无处诉‛,从而形成对党员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
三是监督机制不畅。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还不健全,如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干部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领导干部引咎辞职制等还没有实质性动作。‚组织部是办喜事的,纪委是办丧事的‛,职能部门还没有形成高效联动的全程监督运行机制,有时监督没有到位。人大、政协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力度不够。群众监督条件不完备,渠道不通畅,监督保障体系还不能有效保护群众监督的合法权益。
四是制度落实不够。目前,干部监督的制度规定措施已经不少,但操作性差,缺乏后继措施。有的同志尖锐地指出:‚制度不落实关键在党政一把手,没人愿意往自己头上戴紧箍咒‛。
五是监督的氛围不浓。群众监督、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流于形式,有的监督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创造条件,加强权力运行监督的思考
国务院3月26日召开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讲话。他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决策部署,深化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腐败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幕后操作‛、‚暗箱操作‛,脱离了群众的监督。如果所有的行政行为都能在阳光下操作,就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遏制腐败。‚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至腐败‛,‚领导干部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崇尚监督‛。为了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领导干部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解开认识上的“心结”。一些领导干部在思想认识上有误区,认为监督是对自己的一种不信任,一种限制,于是乎,在工作中不欢迎人民群众的监督,害怕监督,甚至千方百计地逃避监督。其实,有人监督并不是坏事,相反,监督是一种爱护。监督可以让人不犯错误,少犯错误,犯了小错及时纠正过来。缺少监督,就会让权力任意妄为,偏离正确的方向后得不到及时纠正,最终导致越行越远,最终酿成大错。领导干部只有解开认识上的‚心结‛,才会真心实意欢迎人民群众监督,才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
二要解开考核上的“纠结”。对干部的考核一直是让人最纠结的事。按理说,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他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应该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干部是否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自然心中有数,是最有发言权的。然而,多年以来,干部干得好坏,完全由上级领导说了算,这就使得有些官员是唯上、还是唯下有了纠结。因此,要把考核干部的权力交给人民群众,让群众说了算,这样,干部才会真正重视民意,重视老百姓的监督,才会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三要减少技术上的“环节”。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就必须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环节,让人民群众能方便快捷地监督。在一些地 方,人为地设计很多程序,提高一些‚门槛‛,让人民群众对监督政府望而生畏。因此,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就必须搭建多种平台,畅通各种渠道,减少繁琐的程序,让政务公开做到‚零障碍‛。与此同时,对人民群众举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回应,认真调查核实,依法处理,结果要反馈或向社会公布。
四要拓宽监督的“链接”。要不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宽群众的诉求渠道,加大政务公开力度,使其现代化、便捷化、有效化、快速化、准确化。如‚阳光事务e点通‛ 电子触摸屏信息查询平台就可使民生情况和群众诉求可以快速地在该系统中查询到,充分发挥信息交流共享、下情上传通道、党群干群间的纽带作用。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各项事务工作的透明度,而且还可以拓宽民主监督渠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五要让监督有所“了结”。监督不仅要勇于监督、敢于监督,还要善于监督,监督之后要有成效。监督工作不能‚做秀‛、‚走过场‛,监督一次要有一次的效果,以起到‚惩一戒百‛的效果。进一步增强拒腐防变、执政为民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牢记宗旨,用权为民;严格自律,经受住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诱惑的考验;自觉地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始终用党纪国法约束自己。
云南省蒙自市纪委 赵昆京
加强关键岗位干部管理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篇5
上海自来水给水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
今年来,在全市深入开展“让人民高兴、让党放心”活动,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突出的业绩造福于民,以优良的作风取信于民,以良好的形象感召于民,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真正建设成为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领导集体。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加强和提高领导班子成员整体素质,提升到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把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
一。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关键在于各级领导班子,而抓好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要把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放在突出的位臵。《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加强党内监督、严肃党的纪律,提供了制度和法规的保证。为此,本文着重对加强领导干部权力监督问题提出一些肤浅的看法。
一、领导干部滥用权力的主要形式表现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同时对每一个领导干部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由于种种原因,有一大批领导干部包括一些高级干部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点,他尖锐地指出“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卷进经济犯罪活动的人不是少量的,而 1
是大量的。”上一个项目,倒一批干部好象成了经济活动中的一种怪圈。从我们水务系统来看,近10多年来,同样也有不少企业党政领导相继因经济问题而职务犯罪。究其原因,除了他们主观上放松学习改造,法制观念淡薄之外,更重要的因素是客观上对他们手中的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监管,因而导致私欲膨胀,为官一方,大势敛财,走向犯罪深渊。
当前,领导干部滥用权力主要形式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权力商品化。将掌握的权力当作市场经济有价买卖的“商品筹码”,将权力商品化,以权受贿索贿。
二是权力私有化。把权力当作私有财产,以权谋私,大肆为自己和亲朋好友捞取好处,甚至买官卖官,搞权钱交易。
三是权力资本化。把手中的权力作为赚取更多利润的资本,搞权力入股、权力集资、权力抄股、权力分红等等,哪里有好处就把权力伸向那里。
四是权力亲缘化。将权力当作家庭成员谋取私利的手段和工具。“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皇亲国戚”人人分享权力带来的好处。
五是权力关系化。利用手中的权力送人情、拉关系、安亲信、结帮派,编织权力关系网,从中互相利用、互相保护、互谋私利。
六是权力特殊化。手中有了权,就视自己为特殊人物,工作讲排场、作风摆架子、接待论规格、待遇搞攀比,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甚至其家属子女也跟着享受特殊待遇。
七是权力延伸化。即利用权力去影响某一方面、某个行业政策法规的制定,为某些阶层、某个利益团体谋取“合法”好处。有的将权力伸向司法执法部门,干扰和阻碍监察、审案工作。
大量事实证明,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必然产生腐败。而腐败对社会是一
种巨大的破坏力量,随着腐败的恶性发展,其后果必将丧失民心、丧失政权,最终亡党亡国。
二、建立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监督是一种动力,一种力量的激发。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不仅对于改善领导能力、提高管理效能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保护干部,树立领导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建立健全全方位、全过程、多功能的监督制约机制,依靠制度来监督。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掌握着各种资源,行使各种权力,如何保证这种权力为民所用、为民谋利,就须从科学性、合法性、实效性原则出发来设计本单位、本部门的监督制约机制。结合工作实践,本人认为对领导权力的监督需从以下十个方面来研究和探索。
一是党内监督制度。即通过开展民主评议活动、民主生活会、党代会和设立党代会常任制等措施来实现全体党员对领导班子至下而上的监督和领导成员之间的相互监督。
二是民主集中制制度。凡是涉及“三重一大”的事项都要经过科学决策程序,提交集体讨论决定,并以会议记录、领导班子每个成员签字为准,不允许个人和少数人专断。
三是组织监督制度。按照一级管一级,一级抓一级的原则,上级组织对下一级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给予有效的控制和监管。
四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制度。即把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的目标任务分解到位、责任到人,一旦出现问题,必须追究领导责任。
五是廉政述职制度。各级领导干部除了执行党内“双向报告制度”之
外,还要定期向企业职代会报告廉政建设情况,接受职工代表的民主测评,并将考评结果同本人的工作业绩挂钩奖罚。
六是谈话警示制度。凡是发现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在廉洁自律和工作中出现问题时,必须派专人同他们进行戒免谈话、指出问题、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意见,以起到帮助督促,又保护教育的作用。
七是公示监督制度。凡是属于企务、政务公开的内容,特别是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按规定要求及时予以公示告知,以接受各方面的质询和监督。
八是审计监督制度。对各级党政一把手都要实行在岗和离岗的责任审计。一方面监督其权力是否正确行使,对权力出现的“负行为”进行“制裁”。另一方面也是对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九是源头监督制度。对企业重大经营管理活动,有关监督部门也要作为一方业务代表参与其中,提出监督的预防机制,对权力源头实行控制,做到监督关口前移。
十是轮岗交流制度。对掌握人、财、物、计划、招投标等重要部门的领导人员要实行定期岗位轮换交流,以避免和消除容易孳生的腐败行为。
其次,要建立健全主体明确、职责分明、权责统一的规范操作机制,依靠程序进行监督。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保证权力的正确运行。而制度的执行过程及执行效果则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合理和严密的操作程序来监督保证,否则,制度建立的再好再全,只能成为“装潢门面”、应付领导、糊弄群众的摆设。由于体制、机制上的弊端,目前企业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具有滞后性,监督下级尚可,监督同级勉强,监督上司无法操作。因此,作为党的各级组织加强对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成员的监督,首要任
务就是要建立、统一、独立、权威的专业监督机构,明确监督制度执行的责任部门,落实和完善监督制度的制度。各监督责任部门则要根据工作职能、管辖范围和管理对象,制定出各项制度有效运行的操作程序,即对制度执行的方法、步骤以及行为期限、实施过程和结果等内容作出规范明了的流程设计,并把他作为一项日常工作纳入到企业党的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形成稳定、科学公开的常效管理机制。
三、加强对企业领导成员监督的保障措施
由于历史的传承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一直是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一大难题。我们往往只重授权,而忽视监督,造成权力和责任、权利和监督的失衡。根据权利两重性的属性,授权必须监督,这是权力运用的基本规则,违反这一规则,必然受到惩罚。因此,一切握有权力的人,都应该懂得这一真理。
作为我们企业各级领导成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就要求我们做自觉接受监督的表率。
第一、强调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领导干部自我防范功能的根本途径,主要是靠教育。就是要建立起全面系统的教育培训和规范管理机制,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开展经常性、针对性的党风党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三讲六观”教育、法律诚信教育等等,使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品行等不同的素质要件构成自我控制、自我规范的内约机制。这种优化的内约机制,就形成了一种坚强的自律意识,这种自律意识就是一道坚定的思想道德防线和纪律法律防线,就是一道不倒的精神长城。从而就能大大增强自身拒腐防变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第二、强调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必须严肃党的纪律
党的纪律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是加强党的建设开展党内监督的必要保障。在当前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完善领导干部监督的工作中,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成员必须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规定办事,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谁,只要违纪违法,都要受到处分,任何违纪者都不能逍遥法外,只有严肃党纪党规,才能保证对领导干部监督的有效执行,才能树立起领导干部的表率形象。
第三、强调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必须严格要求、严格管理
加强关键岗位干部管理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篇6
科学划分岗位廉政风险等级。根据行使权力大小、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程度及产生腐败可能性大小,将岗位廉政风险等级分为A、B、C三个级别,A级最高,C级最低。A级包括乡镇、开发区及县直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正职岗位;与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权力集中、具有行政审批权和执法权,且直接面向企业和百姓服务的科室岗位;从事人事、财务、物资、采购、基建等管理的科室岗位。B级包括具有一般经济管理、社会事务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的科室岗位。C级是除A级、B级以外的其它科室岗位。领导班子副职,按其所分管科室风险等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确定。科室岗位廉政风险等级的确定,采取对照等级分类标准自我判定申报、干部职工评议、领导班子集体审查、面向社会公开的方式进行。
认真确定岗位廉政风险事项。岗位廉政风险事项是指在行使权力、履行工作职责过程中可能发生不廉洁行为的重点部位、关键环节。主要通过梳理岗位职权、排查廉政风险、广泛征求意见和班子研究等方式确定。各单位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根据工作实际,理清各岗位职责和权力。各岗位逐一分析权力运行环节,逐一比照制度执行情况,查找在履行职责、行使自由裁量权、现场即决权和内部管理权等方面存在或潜在的廉政风险。对排查出的廉政风险事项,在单位内部进行点评,查漏补缺,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民主评议等形式征求社会各界特别是管理服务对象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召开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会议,对各岗位廉政风险情况逐个分析审查,确定岗位风险级别。
加强关键岗位干部管理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篇7
1 当前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执法行为欠规范, 业务素质不强。虽然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不断壮大, 但是执法队伍整体素质普遍不高, 因而在执法工作中存在不规范、违反组织纪律和法律法规的情形。比如个别地方的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不出具相应的执法文书, 或者不进行动物检疫, 甚至以罚代管, 只要交罚款即可。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根本无法取得良好效果。
(2) 产地检疫的质量不高, 监管力度不够。我国的畜牧养殖大多在农村, 很多都是一家一户的散养, 不仅规模小, 而且养殖户报检的几率也不是很高。因此动物卫生检疫工作往往是在动物装车后再进行, 难度较大。除此以外, 一些检疫人员为了降低成本, 甚至不到养殖场地进行检疫, 无法保证质量。一些检疫人员缺乏责任心, 甚至是借机会谋取私利, 致使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只要交了检疫费就批准进入。比如2015年3月媒体披露的福建2000多吨病死猪流入市场, 相关人员表示每月2100元“辛苦费”即可搞定检疫负责人, 开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等行为, 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
(3) 执法过程存在关系网, 群众思想认识不足。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执法过程中, 人情关系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 导致一些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放低标准, 不能依法办事, 不仅有损执法的严肃性, 而且增加了执法的难度。另外, 执法过程中养殖者认识不到动物检疫的重要性, 再加上法律意识淡薄, 不配合执法人员执法的现象屡有发生。
2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建议
(1) 深化体制改革,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养殖业的繁荣对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动物卫生监管机构必须不断深化体制改革, 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作风精良的专业执法队伍, 推动我国动物卫生检疫工作的健康发展。
(2) 提高产地检疫的质量。要想预防动物性传染病, 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 必须从产地检疫入手。这就要求执法人员必须重视乡镇集市检疫和兽医收购检疫等流程。在产地检疫的过程中, 必须坚持统筹管理的原则, 凭借统一的检疫标准和收费标准, 保证检疫的质量与效率。
(3) 加强对动物产品质量的监管。进一步落实动物及其相关产品的购买、销售台账登记制度, 加大检查力度, 大力督促辖区内的饭店、食堂、酒店和宾馆等完善相关制度。及时与上述行业负责人签订安全用肉承诺书, 确保肉制品的安全性。在购买肉制品时, 需要开具动物产品检疫证明, 确保肉品检疫合格。必须重视对用肉的监督检查。动物卫生管理机构要定期到市场各大餐馆、食堂和饭店等部门进行检查, 对所使用的肉品进行追根溯源, 确保消费者的安全性。加强对超市和冷鲜肉经营店的管理, 勒令那些不具备资格、存在问题的店铺及时整改, 否则不予开放。
(4) 继续落实有奖举报制度, 充分发动群众力量。群众举报有利于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效果, 有奖举报制度能够极大地激发社会群众的积极性, 引导群众正确行使民主监督与管理的权利。应该注意, 实施有奖举报、充分发挥群众力量时必须对受理单位、举报方式和奖励范畴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并根据举报内容和查处效果等确定奖励的等级与额度。另外, 动物卫生监管机构要严格遵守相应制度, 对于举报者的身份资料进行严密的保护, 确保举报的有效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 加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 依法对动物制品以及养殖业卫生防疫工作进行检查和管理, 是确保养殖业健康发展, 维护人们合法利益的重要基础。虽然目前动物卫生监督管工作还面临一些问题, 相信通过采取合理措施, 利用有效手段, 积极思考并发动群众力量, 就能有效开展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加强和改进干部监督工作的思考 篇8
加强干部监督工作是事关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个
重大问题,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心、爱护干部有效措施。如何顺应新形势做好干部监督工作,必须不断拓宽思路、创新方法、完善机制,以增强干部监督工作的实效性。
一、突出监督重点,抓好“三个关键”
一是突出关键人。即从监督对象上来说,要盯紧重要岗位,盯紧“一把手”。一把手是领导班子中居于首要地位的主要负责人,如果对一把手的权力运用过程缺乏必要的监督,势必会导致权力失衡、决策失误和行为失控,给工作带来损失,给事业造成危害。对一把手的监督要贯穿始终,着力任前、任中、离任“三阶段”。要实行“关口”前移,加大任前监督力度,把好领导干部的人口关,从源头上杜绝用人上的腐败。要加强跟踪考察,加大任中监督的力度,对领导干部任职过程中的思想品德、群众威信、领导能力、工作业绩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要严把住出口,加大离任监督的力度,要认真实行干部离任审计制,防止一些领导干部在离任前“大捞一把”的现象发生。
二是突出关键事。即从监督内容上来说,要盯紧“重要决策”。重要决策是指重要的工程项目,重要的外事活动,国内重要的公务活动,重要的人事安排。在这方面要对领导干部重大决策权的运用过程实施有效监控,制定实施细则,包括违规后的相应处罚措施,杜绝违规操作后无人制约的现象。
三是突出关键时间。即从监督时间上要盯紧“重要时间”。如领导干部婚丧喜庆、职务升迁调动、逢年过节,还有所谓“59岁
现象”,即少数领导干部不能“慎独”“慎终”,保持晚节,以及领导干部所谓“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社交圈”、“亲属圈”,都要作为一个重要方面予以监督。
二、构建监督网络,做到“三个结合”
一是要把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结合起来。前者是指以权力制约权力,以组织的力量制约权力的滥用。后者是指要扩大人民群众在干部监督工作中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对重大事项、敏感问题和热点问题都要开辟群众监督的渠道,增强工作的透明度。
二是要把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结合起来。搞好领导
班子内部监督,一方面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实行集体领导,凡属重大问题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另一方面要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领导班子要开好民主生活会和切实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搞好领导班子外部监督,要求应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司法等部门的制约作用,各监督部门要互通情报,形成既有明确分工,各有侧重,又有强大合力的干部监督运行机制。还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三是要把教育和惩治结合起来。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教
育是基础,教育工作做的好,领导干部的精神境界提高了,思想防线牢固了,许多问题就可以防患于未然。但是,对于真正“倒下去”的领导干部,就要坚决地查处。惩治腐败必须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决不能心慈手软,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决不允许党内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
三、落实制度,完善干部监督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完善组织监督管理机制,强化组织监督。要坚持德才兼
备标准,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把那些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年轻干部选拔出来。要坚持谈心谈话制度,结合班子考察、日常检查及考核、任前谈话等机会,和有关干部进行谈心谈话,从思想上不断提高认识。并认真记录好《干部谈话情况统计表》,定期进行检查。要建立领导干部预警教育制度。定期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情况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那些群众反映较大的干部进行重点谈话诫勉,力争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是提高思想认识,开展自我监督。要建立领导干部重大事
项报告制度。严格事前请示的答复口径、格式,强调报告内容和报告程序,对领导干部建房、购房、因私出国(境)、子女配偶调入本单位任职等重大问题确立明确的标准,并要求领导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对规定上报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要给新上岗领导干部寄送《诫勉书》,并要求他们常读、常想,切实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政绩观,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要求各级干部结合自我鉴定,定期自觉思考自己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表现,并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努力改正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三是健全领导班子内部相互监督机制,实行权力制约。一是
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凡属重大决策必须经集体讨论,不得由个人或少数人擅作主张。二是严格党内民主生活。坚持会前过堂、会中参与、会后督查等有效措施,提高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三是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为党员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创造条件,着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民主氛围。
四是建立群众参与机制,加强群众监督。建立健全群众监督
制度,扩大群众参与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范围。要严格落实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推荐制度,在干部考察、任前公示、考核评议等多个方面,通过媒体等多种渠道,“全天候”接受群众的意见和监督,做到凡未按程序进行民主推荐,组织部门一律不予考察,党组织一律不予讨论和审批。要坚持干部监督员制度,通过发放反馈表格、定期联系等方式,广泛听取干部监督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和掌握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便更好地识别干部、使用干部,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领导干部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管理。要积极实行党员干部“双重监督”,广泛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要求所有在职党员干部到居住地党组织报到,并严格按照“三个一”的要求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确保党员干部“八小时内”和“八小时外”全面接受组织监督。
五是建立横向联动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加强与相关监督管
加强关键岗位干部管理监督的实践与思考 篇9
考
加强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监督的思考2007-02-10 16:48:
52加强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监督的思考
加强新形势下的干部监督工作是党的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环节。从当前干部监督工作的现状看,领导干部的工作圈因位于“人前”“众目暌暌”,往往监督相对有力,而生活圈、社交圈因位于“人后”,不引人注目,监督往往相对乏力。不少事实表明,领导干部的“三圈”不可能完全剥离,“小节”管不住,“大节”必失守。生活和社交中的庸俗堕落最终
将导致权力的腐败。因而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必须覆盖其任职行为、生活行为和社交行为,监督的内容要从强化日常管理和监督向“八小时之外”监督延伸,不断拓展监督的空间。
一、“八小时之外”监督的范围和内容
领导干部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成员,在八小时之外,拥有自身的生活圈和社交圈,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活动,是合理的正常的社会现象,本身无可非议。但从近几年披露的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来看,领导干部出问题,犯错误,尽管主要是与工作时间内行使权力有关系,但时间诱因大都在八小时之外。当前,我们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误区,就是把对领导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的重点放在了他们的工作环节中,没有延伸到领导干部的八小时之外,他们的“生活圈”、“社会圈”成为盲点、空白,这就容易导致那些自我约束意识能力差的干部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生活作风出现问题。
所以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监督必须从领导干部的社交圈、生活圈、家庭圈入手,监督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干部个人生活方面。看其生活方式是否健康,作风是否正派,有无经常出入高消费娱乐场所等情况。二是个人交往情况。看其八小时之外与什么人交往,是否与“大款”接触过多、过频,是否自觉抵制灰色收入等。三是家庭生活方面。看其对家属子女的要求是否严格,家庭消费与家庭收入是否基本相符,等等。
实践证明,各种不正之风和违纪行为的发生都有“淡季”和“旺季”之分。如年底年初、传统节日期间,容易出现请请客送礼、奢侈浪费问题;招工、招生、分房期间容易出现行贿受贿、滥用职权问题;干部交流任免期间容易出现公款大吃大喝问题等等。因此,在做好日常监督的同时,必须突出重点,加强对关键人物、关键时期、关键地点、关键事件的监督。关键人物是指掌管人财物管理和使用权力的领导干部和已经有违法
违纪苗头的领导干部。对我们矿区而言,主要是要加强对财务、器材供应、基建、非煤产业等部门特别是独立承包经营部门的监督。关键时期是指逢年过节、分调房、招工考试、干部任免或领导干部负责重大工程项目等时期。关键地点是指高档宾馆、美容按摩厅及黄毒赌场所等容易引发干部犯错误的地方。关键环节是指领导干部岗位变动、职务晋升、生病住院及家庭成员婚丧嫁娶等。
二、领导干部在八小时之外活动中容易产生或出现的不良行为及主要表现
⒈政治品质方面:有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对人马列主义,对己自由主义。在单位往往满口都是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而在生活圈和社交圈中,将“讲政治”抛在脑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缺乏应有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有的在社交场合说一些与自己身份严重不符的话,不利于团结的话,做一些有损于党的形象的事,不讲立场,不讲信念,影响相当恶劣。
⒉经济活动方面:有的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不能正确对待权力,有的借工作之便,大慷公家之慨,请客吃饭送礼、娱乐游玩,为办私事大肆挥霍;有的利用职务之便,通过个人的社交活动,为自己的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说情、谋取私利或借机敛财;有的巧借各种名目,为自己寻求“发财致富”的门径,在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生老病死婚丧喜日,如领导干部本人生日、生病及其家人贺寿、生病、去世或子女生日、入学、结婚、生小孩等;调动升迁日,打着各种幌子,为自己广开财路,以权谋私。有的利用职务之便,在工作时间以外个人经商、办企业;有的经常出入与身份不符的高消费场所,家庭消费支出与收入不符等。
⒊个人生活方面:有的生活作风腐化堕落,醉心于靡烂的生活方式,表现为酗酒、赌博、观看色情影视书画或淫秽表演、讲黄段、在社交活动中有“傍大款”等不良行为。
三、加强“八小时之外”监督的途径
针对领导干部在八小时之外的活动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变动性等特点,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监督应从以下各方面着手:
一是要营造良好的监督氛围。采取学习、宣传、讲座等形式,加深职工群众对落实监督权力重要性的理解,自觉履行监督职权,从而不断增强责任感。同时要切实维护监督者的合法权益。制定出台有关政策,从制度上保证监督者利益不受侵害,更不能以任何借口和理由随意剥夺监督者的各种权力,特别要从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予以保护,对打击报复监督者的行为要严肃处理,使行使监督权的人有安全感。对真实、有效的监督,要给予监督者适当方式的奖励,鼓励人们大胆行使监督权力。
二是要畅通监督渠道,把对领导干部的多种监督落到实处。要采取公开举报电话,设置举报信箱,实行来访接待日制度,开通干部监督热线、专人暗中
察访和填发通知书责令说明真相等方式,妥善解决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通过采取多种有效的监督形势,使广大干部在业余时间不离组织、在生活社交中不忘党性原则,严格自律,防患于未然。
三是要强化教育,增强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剖析已经发生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领导干部没有摆正个人与组织、领导与群众的关系,常常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之上,游离于党纪政纪条规约束之外,拒绝或逃避外部监督。监督是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的重要保证,也是领导干部健康政治生命的必要条件,更是预防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越轨行为发生的重要措施。因此,必须切实把教育作为实施监督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领导干部在加强廉洁自律的同时,主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使领导干部自觉抵制不健康行为的侵蚀,时刻清楚哪些事情干不得,哪些东西拿不得、哪些习气染不得,哪些地方去不得。同时要注意发挥好领导干部家属子女及亲属的监督、提醒作用,定期组织开展贤内助、好子女、廉亲属等教育活动。注意组织他们收看一些反腐倡廉和领导干部犯罪案件的警示片,让他们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主动承担起监督、提醒的义务。通过对领导干部进行多层次、立体式的监控,既监督工作圈,又了解其生活圈和社交圈,消除“监督空档”的存在。
四是要坚持厂务公开制度,让隐蔽的权力公开化,增强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厂务公开的主要形式有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讨论、决定重要事宜;每季度向干部职工通报一次全矿生产经营及执行职工代表决议的情况;矿务公开栏,定期公布直接关系职工切身的事项,公布广大职工群众关注的招工、招生、招聘、招标、转岗分流、劳动用工及工资分配方案、专业技术评定,住房制度和医疗制度改革、干部任用等;对于重要决策、重大投资项目、重要改革方案等重要内容通过公示等形式及时予以公开,实行阳光作业,防止暗箱操作。
五是要勇于创新,要把对领导干部的“全方位”监督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所谓全方位监督就是将监督工作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对外经济活动以及八小时之外,“做到领导干部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实行到哪里”。要增加监督力量,配足配强监督人员,专人专事领导干部监督工作。要不断创新监督工作机制,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程监督,努力走出一条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干部监督工作新路子。
【加强关键岗位干部管理监督的实践与思考】推荐阅读:
加强财政预算监督的实践和思考08-26
加强干部交流激发队伍活力的实践与思考10-08
(街道)作风建设的关键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06-13
新形势下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07-31
关于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的调查与思考08-26
加强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监督的思考06-06
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07-11
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8-25
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实践与思考09-26
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多维思考08-11